一、浅谈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柴若冰,张楠楠,任艳青[1](2021)在《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法制教育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关键,是推进创新型法治国家发展的必要手段,为深入了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实情况,本文从法制教育基本内涵入手,论证高校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可行性,为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营造全民普法的教育环境,提出创新法制教育协同育人载体、强化法制教育队伍培养机制、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模式、营造高校法制教育人文环境等建设性意见。
吴海龙,李静,陈彩玉,郭淼,任晓花[2](2021)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法制观念的特点及与校园欺凌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甘肃省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抽取3882名学生,结果表明: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法规在维系社会稳定、调整社会关系、保护自我权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法制观念的法制意识得分最高,法制能力和法制情感处于中间水平,法制知识最低,法制观念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法制观念在家庭所在地、父母学历、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学生法制观念可显着预测校园欺凌,整体预测率为46.3%。
王东红[3](2021)在《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我国公民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特别是宪法意识。大学生作为我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青年群体,是当代中国学习、遵守、普及和维护宪法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未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宪法意识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统领,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反映了大学生对现行宪法和宪法实施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具体包括大学生对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认识、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基本权利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对宪法之治的渴望和践行的意志等。论文厘清宪法意识与法律意识、宪法意识与法治意识、宪法意识与公民意识、宪法意识与宪法思维、宪法意识与宪法信仰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揭示了宪法意识的横向结构,即包括宪法知识、宪法理想、宪法情感、宪法意志、宪法评价和宪法信仰六个方面内容。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出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宪法至上意识、党的全面领导意识、基本权利意识、权力监督意识和遵守规则意识。论文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及其培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宪法至上意识尚未形成、基本权利意识有待加强、权力监督意识有待提高等。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方面,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封建残余观念的影响和宪法未得到全面实施的影响等。学校因素方面,对宪法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主导师资力量不足、没有形成培育合力等。家庭因素方面,家长受自身宪法法律知识和宪法意识的限制,缺乏对孩子进行宪法意识培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培养目标的功利性,缺乏对孩子个性自由的尊重;家长教育方式或溺爱或体罚,缺乏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和监督意识的培养等。发现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的主观原因主要是:宪法社会实践体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较低,缺乏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论文认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进大学生宪法意识提高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培育的过程。论文明确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和原则。强调通过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学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和强化自我教育四种途径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
刘颂迪[4](2021)在《大学生社会兼职的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云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文中提出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心理、价值观等也在无形中被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在校大学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因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人才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于对日后人才竞争和现实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的考虑,逐渐加入到从事社会兼职工作的大学生人群中。目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由于校园内勤工助学岗位有限,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在校外进行社会兼职,社会兼职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组成部分,占据着大学生的大量时间。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兼职在提高大学生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社会竞争力,从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意义。但是,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兼职过程中相伴而生的诸多问题也值得被关注和思考。如何加强大学生有关社会兼职活动的有效指导,使其规范化、有序化、健康化,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在之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图书馆、互联网(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等渠道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社会兼职的主要文献,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的现状、动机、存在问题、利弊、权益保护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到当前云南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兼职的现状。通过开展实证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从事社会兼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兼职与学业相冲突、缺少规划、获取兼职的渠道不畅、人身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及与初始动机相背离等问题,由于教育结构造成社会需求的不平衡、相关部门法律制度不完善、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兼职缺乏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等种种原因,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弱化了社会兼职对学生发展积极效用的发挥,这迫切需要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出发,通过采取一些治理对策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进行社会兼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提供和谐的环境。
林红彦[5](2021)在《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法规建设的不断完善,依法治体不断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并取得了一系列显着成就,在知识增量上完成了初步积累,在成果转换上开始服务于实践。特别是在体育强国提出以后,随着我国体育市场、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体育领域的各种体育纠纷事件和体育法案例也不断涌现出来。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不断推动体育领域发展的栋梁之材,理应清楚我国颁布的体育法律法规及其内容,明确自身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提升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确保我国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体育法制建设的后备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如何使学生明确自身享有的体育权利和义务以及怎样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体育权利的救济,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原因及其意义所在。为此,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调查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状况,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特征,初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及如何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水平。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法规认知状况进行分析,分别从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角度剖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体育法规的整体认知状况。研究表明:学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法规学习现状很不理想,对体育法规知识的学习和认识不够充分。表现为:学生对体育法学学科的认识较差、体育法学课程开设的程度较低、对体育法规知识的获取途径比较分散,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被动性。其次,部分学生对体育法规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较差,缺乏对体育法规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知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以及体育法规内容的掌握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为: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的掌握主要停留在“不知道”和“知道,但不了解”的层面。其次,对体育法规内容能够做出正确回答的比例较低,仅占38.3%,其中对学校体育法规的掌握最好;社会体育法规次之;竞技体育法规最差。守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法律意识并不理想,虽然学生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比例最高,但也有将近一半的比例,学生对体育法律现象的违法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用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践行和运用的积极性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维权意识差、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程序去解决体育纠纷,维护自身的体育权益。其次,仅有4.1%的学生知道通过体育仲裁解决的体育纠纷。通过调查石家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体育法学研究的现实是体育法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状况与我国体育法教学、体育法学人才培养以及实际应用的状况相脱离。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不断加大高校对体育法学课程的开设程度;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体育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体育法律现象的问题意识;培养大学生体育法律实践及实际应用能力等相应对策,以期推动我国青年体育法学人才的培养,逐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树立体育法律信仰、建立体育规则意识、培养体育道德价值观念。
辛显华[6](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作为一项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时代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树立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推动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法治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思想借鉴,阐述了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相关概念,分析了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现状及成因,探究了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途径。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研究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相关概念。分析“法治”和“法治观”的概念是进行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前提。本文以古今中外有关“法律”和“法治”等概念进行研究,界定了“法治”和“法治观”的概念。同时,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相比其他群体而言所具有的特殊性,并阐述了开展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重要性。第二,阐释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法治思想是进行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性质、地位以及法律职能的研究,体现了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科学性。同时,本文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价值,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坚持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等法治思想作为研究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内容。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第三,通过社会调查对大学生法治观现状以及大学生法治观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数据分析来看,大学生法治观呈现良好的态势,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高度认同、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树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同时,大学生法治观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存在特权观念、缺乏对错误法律思想的判断力以及缺乏依法维权的意识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大学生法治观存问题的原因,包括法治观教育体系不完备、法治观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法治观教育合力尚未形成以及社会存在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现象。第四,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途径。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根本遵循。本文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阐述了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途径,包括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创新教育方法。第五,提出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社会环境。当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但是,依然存在着结构性、阶段性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总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在促进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学法用法良好氛围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高等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敖阿玲[7](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对N省五所高校的调查》文中认为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到了空前未有的历史高度,法治中国建设踏上新征程。充分彰显出中央大力推动法治改革的态度和决心,也道出了人民心声。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这是一场“法律的革命”,广大人民群众应保持清醒认识,从心底里认可和遵守法律,把法治观念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参与者,他们法治观念的提升关系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顺利实施。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及政治素养的专业人才,其毕业后大部分人从事教师工作,他们法治观念的提升能带动中小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从而也推进国家法治建设进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养成过程中,其法治思维能力的养成作为重中之重。因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及对策的课题,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本文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以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开展研究。首先,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解读了法治观念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理论基础。其次,阐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从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是基于对N省五所高校的调查,从而明确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再次,在此基础上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重点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法律知识不扎实、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守法用法主动性不高、高校法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进行剖析。最后,探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具体路径,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强化自身的法律知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养成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高校科学设置法治教育课程、高校丰富法治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旨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法治观念。
王怡[8](2021)在《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文中认为法律意识是与群体或个体心理特征相联的、人们关于法现象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在高职教育阶段,通过教育教学、校园活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法律知识有所增长,法律行为有所规范,法律意识有所提高的活动,是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培养内容。对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进行研究,应从实践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理性思考,提出解决策略。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目前,针对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研究略显薄弱,有限的文献中,多是以“大学生”作为对象,较少将高职学生作为独立群体进行研究。针对法律意识提高的培养研究,多以学生情况作为出发点,很少思考教育政策制定、教学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状况、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本文以高职学生为研究群体,通过对59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学生法律意识基本情况、学校法律教学开展现状。接着,本文梳理了高职院校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对法律意识培养重视不足,主要体现在:课时安排较少、内容体系分散、知识难以强化几个方面;二是教师专业性不强,表现在缺少法律背景、授课难以深入两方面;三是课外法律活动较少,包括校园活动形式单一、普法宣传力度不足。最后,研究结合目前高职法律意识培养总体状况,提出培养策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高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改革法制教学模式单独设立法律基础课程、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者专业素养和积极组织法律活动。研究指出,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将法律基础课程提高到与思政、英语等课程的同等高度,是引导学生守护法律这个道德底线的重要途径。二是改革现有教学设置,要全面增加法律课时、合理制定教学方案改革现有教学模式。三是在组建专业教师队伍方面,要引进法律人才,优化师资构成,开展教研活动,增加知识储备。四是,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组织法律活动,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实践基地、营造法律气氛、加大宣传力度等多种途径实现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目标。
史蕾[9](2021)在《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公民法治观念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党中央在“四五”普法规划中就明确指出“要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1987年开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加入了法治教育,2014年进一步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赋予法治教育全民教育的性质和定位。迄今,普法宣传教育已经进入“八五”规划开局之年,经过持续的法治教育,公民的法治观念显着增长。但是当前法治实践中依然存在公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上升的现象,表明公民法治观念培育依然需要进一步深化提升。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传统的古老大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国家治理深刻变革的转型,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转型。传统农业社会礼法合治,法治仅处于辅助地位,对法治文化建设较为轻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法治权威还没有真正树立,很多公民依然存有人情大于法治的观念。转型期法治观念培育有必要结合历史渊源和现状发展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本文通过五个部分展开系统阐述:第一部分对法治观念进行界定。通过梳理既有研究成果,将法治观念进行概念厘定;并对法治观念培育过程中所涉及的主体、客体、内容、环境要素进行介绍,为后续论述框定研究范围。第二部分对法治观念培育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人对法治观念培育的阐述,阐明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基本原理。第三部分对法治观念培育的历史渊源进行梳理,总结其实践理路。传统社会是礼法合治的人治社会,法治在其中仅是补充和保障作用。历史发展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才是正确的道路。第四部分对当前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现状以及法治观念培育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当前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症结,进而探讨分析其影响因素。第五部分对转型期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路径进行总结。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结合当前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法治观念培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把握法治观念认知、认同、践行法治的主线,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统筹融合,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并予以制度保障,提高法治观念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詹木生,童其倡[10](2020)在《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文中认为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不仅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依法治校的现实需要,还是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部分大学生法律素养缺乏主要是由家庭示范作用缺失、学校法制教育不力、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和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以营造良好法制氛围为前提,以变改高校法制教育为基础,以加强学生自我教育为关键,以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为保证,切实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浅谈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法制教育概述 |
二、高校法制教育现状 |
(一)法制理念教学模式单一 |
(二)法制教育受重视程度偏低 |
(三)法制教育理念落后 |
(四)法制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
三、高校法制教育可行性分析 |
(一)高校法制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认同法治理念 |
(二)高校法制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契约精神 |
(三)高校法制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
(四)高校法制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法治信仰 |
四、完善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对策 |
(一)完善高校法制教育人文环境 |
(二)创新法制教育协同育人载体 |
(三)完善法制教育队伍培养机制 |
(四)开创法制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
五、结语 |
(2)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法制观念的特点及与校园欺凌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分析 |
(一)学生法制观念现状分析 |
1. 职业院校学生对法制作用的认知现状。 |
2. 职业院校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表1)。 |
3.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现状及问题。 |
(二)学生法制观念总体情况 |
(三)学生法制观念的差异比较 |
(四)学生法制观念与校园欺凌的关系 |
四、讨论与建议 |
(一)微观层面:发挥法制教育主导作用 |
(二)中介系统层面:建立家校合作制度 |
(三)宏观层面:树立正确的法制文化观 |
(3)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理论基础 |
1.3.1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
1.3.2 习近平法治思想 |
1.3.3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2 宪法意识概述 |
2.1 宪法意识的概念 |
2.1.1 宪法意识的内涵 |
2.1.2 宪法意识与相关概念 |
2.2 宪法意识的结构 |
2.2.1 宪法知识 |
2.2.2 宪法理想 |
2.2.3 宪法情感 |
2.2.4 宪法意志 |
2.2.5 宪法评价 |
2.2.6 宪法信仰 |
2.3 宪法意识的功能 |
2.3.1 指导科学立法功能 |
2.3.2 促进严格执法功能 |
2.3.3 保证公正司法功能 |
2.3.4 引导全民守法功能 |
2.4 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内容 |
2.4.1 宪法至上意识 |
2.4.2 党的全面领导意识 |
2.4.3 基本权利意识 |
2.4.4 权力监督意识 |
2.4.5 遵守规则意识 |
3 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与回收 |
3.1.1 问卷设计思路 |
3.1.2 抽样方案设计 |
3.1.3 问卷回收 |
3.2 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的整体特征 |
3.2.1 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升 |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念认同度高 |
3.2.3 对宪法基本知识有较好了解 |
3.2.4 主动维权意识较好 |
3.2.5 对宪法实施效果持肯定性评价 |
3.3 大学生宪法意识差异性分析 |
3.3.1 基于自然因素的差异分析 |
3.3.2 基于成长背景因素的差异分析 |
3.3.3 基于教育因素的差异分析 |
3.3.4 基于海外生活经历、校外兼职的差异分析 |
4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
4.1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宪法至上意识尚未形成 |
4.1.2 基本权利意识有待加强 |
4.1.3 权力监督意识有待提高 |
4.2 大学生宪法意识生成的影响因素 |
4.2.1 社会因素 |
4.2.2 学校因素 |
4.2.3 家庭因素 |
4.2.4 自身因素 |
5 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与原则 |
5.1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 |
5.1.1 认知目标 |
5.1.2 情感目标 |
5.1.3 行为目标 |
5.1.4 发展目标 |
5.2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原则 |
5.2.1 方向性原则 |
5.2.2 求实性原则 |
5.2.3 渗透性原则 |
5.2.4 主体性原则 |
6 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
6.1 优化社会环境 |
6.1.1 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
6.1.2 优化全面实施宪法的政治环境 |
6.1.3 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文化环境 |
6.1.4 优化媒体融合传播的网络环境 |
6.2 加强学校教育 |
6.2.1 发挥“基础”课的主渠道关键课程作用 |
6.2.2 开设“中国宪法”课程为通识必修课 |
6.2.3 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宪法教育资源 |
6.2.4 践行依宪治校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
6.3 重视家庭教育 |
6.3.1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
6.3.2 培养遵守规则意识 |
6.3.3 营造民主家风 |
6.4 强化自我教育 |
6.4.1 增强对宪法重要性认识 |
6.4.2 积极参与宪法法治类实践 |
6.4.3 发挥朋辈教育作用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
附录B 问卷赋值题评分 |
附录C 访谈提纲及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大学生社会兼职的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云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国家在人才培养政策中提出相关要求 |
二、高校扩招过程中出现大学生教育质量下降现象 |
三、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要求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现状的研究 |
二、大学生社会兼职动机的研究 |
三、大学生社会兼职存在问题的研究 |
四、大学生社会兼职利弊的研究 |
五、大学生社会兼职权益保护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支撑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厘定 |
一、社会兼职 |
二、大学生社会兼职 |
第二节 相关的理论支撑 |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二、大学职能理论 |
三、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兼职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调查对象选取 |
二、问卷编制 |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兼职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的总体状况 |
(一)社会兼职的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
(二)对待社会兼职的态度 |
(三)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的类型 |
(四)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的目的 |
(五)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的渠道 |
(六)关于大学生社会兼职考虑的因素 |
(七)关于大学生社会兼职的时间 |
(八)关于大学生社会兼职与学习的关系 |
(九)关于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 |
(十)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带来的收获 |
(十一)大学生在社会兼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兼职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兼职存在的问题 |
一、社会兼职工作与大学生学业的冲突 |
二、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缺少规划 |
三、社会兼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
四、大学生获取社会兼职的渠道不畅 |
五、大学生的人身劳动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
六、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逐渐与初始动机相背离 |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兼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原因 |
(一)教育结构造成社会需求的不平衡 |
(二)高等教育扩招导致的就业形势严峻 |
(三)相关部门法律法规不完善 |
(四)中介市场混乱无章 |
二、学校原因 |
(一)对大学生社会兼职重视程度不足 |
(二)对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的指导机构作用有限 |
(三)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兼职的管理缺乏有效力 |
三、个人原因 |
(一)缺乏合理的兼职生涯规划 |
(二)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失调 |
(四)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 |
(五)大学生缺乏相关法律知识 |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兼职治理中的对策及建议 |
第一节 国外在大学生兼职方面的治理经验 |
一、美国大学生社会兼职治理的相关经验 |
二、日本大学生社会兼职治理的相关经验 |
三、法国大学生社会兼职治理的相关经验 |
四、英国大学生社会兼职治理的相关经验 |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兼职的治理对策 |
一、社会层面 |
(一)完善保障大学生社会兼职权益的相关法律 |
(二)清理整顿职介市场和职介机构 |
(三)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
(四)鼓励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
二、学校层面 |
(一)重视并关注大学生的经济和心理状况 |
(二)重视大学生社会兼职指导机构作用的发挥 |
(三)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兼职管理机构 |
三、个人层面 |
(一)明确从事社会兼职活动的目的 |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三)增强对社会兼职信息的辨别意识和筛选能力 |
(四)注重相关法律理论知识学习和法律意识培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大学生社会兼职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大学生社会兼职调查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体育法规研究现状 |
1.1.1 体育法规体系研究 |
1.1.2 体育法学教育研究 |
1.1.3 体育法规认知现状 |
1.2 国外体育法规的相关研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认知内容的确立 |
3.1 体育法规认知 |
3.2 体育法规认知内容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学习的现状研究 |
4.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学学科认识的结果与分析 |
4.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法学课程开设的结果与分析 |
4.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获取体育法规知识途径的结果与分析 |
4.1.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教育重要性的结果与分析 |
4.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掌握的现状研究 |
4.2.1 对宪法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
4.2.2 对体育法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
4.2.3 对体育行政法规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
4.2.4 对体育部门规章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
4.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内容掌握的现状研究 |
4.3.1 对学校体育法规掌握结果与分析 |
4.3.2 对竞技体育法规掌握结果与分析 |
4.3.3 对社会体育法规掌握结果与分析 |
4.3.4 对不同体育法规内容掌握的对比结果与分析 |
4.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遵守和维护体育法规的法律意识 |
4.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践行和运用 |
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法规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
5.1 社会环境因素 |
5.1.1 社会法制宣传教育不到位 |
5.1.2 体育法规不健全 |
5.1.3 体育法规的社会需求相对不足 |
5.2 学校因素 |
5.2.1 体育法学课程开设程度较低 |
5.2.2 高校对体育法制教育的忽视 |
5.3 自身因素 |
5.3.1 对体育法律法规知识的缺失 |
5.3.2 个人法律意识淡薄 |
5.3.3 缺乏体育法律实践能力 |
6 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法规认知的对策 |
6.1 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体育法制宣传教育 |
6.2 加强高校对体育法制教育的重视力度 |
6.3 加大高校对体育法学课程的开设程度 |
6.4 增强大学生对体育法律现象的问题意识 |
6.5 注重培养大学生体育法律实践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
6.6 重视培养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树立体育法律信仰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选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方法 |
1.3.1 跨学科研究法 |
1.3.2 阶级分析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相关概念 |
2.1 法治观的内涵 |
2.1.1 “法治”的界定 |
2.1.2 “法治观”的界定 |
2.2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内容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思想 |
2.2.2 宪法 |
2.2.3 基本法律知识 |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成果 |
2.3 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特征 |
2.3.1 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可塑性 |
2.3.2 教育过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
2.3.3 教育内容的阶级性和批判性 |
2.4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
2.4.1 坚定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
2.4.2 树立新时代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 |
2.4.3 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扞卫者 |
2.4.4 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
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思想 |
3.1.1 法的关系反映着经济关系 |
3.1.2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3.1.3 法律具有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的双重职能 |
3.2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法治思想 |
3.2.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3.2.2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
3.2.3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3.3 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思想借鉴 |
3.3.1 “隆礼重法” |
3.3.2 “以法而治” |
3.3.3 “法不阿贵” |
第4章 大学生法治观现状分析 |
4.1 大学生法治观呈现良好态势 |
4.1.1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高度认同 |
4.1.2 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
4.1.3 以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
4.1.4 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 |
4.2 大学生法治观存在的问题 |
4.2.1 一些大学生存在特权观念 |
4.2.2 缺乏对错误法律思想的判断力 |
4.2.3 缺乏依法维权的意识 |
4.3 大学生法治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法治观教育体系不完备 |
4.3.2 法治观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
4.3.3 法治观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
4.3.4 社会存在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现象 |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途径 |
5.1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 |
5.1.1 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
5.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5.1.3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
5.1.4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
5.2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作用 |
5.2.1 加大思政课教学中法治教育力度 |
5.2.2 提升“第二课堂”法治教育水平 |
5.2.3 加强法治类通识课教育 |
5.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5.3.1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养 |
5.3.2 增强辅导员、管理人员的法治教育能力 |
5.3.3 聘任司法实务人员参与思政课教学 |
5.4 创新教育方法 |
5.4.1 创新理论讲授方式 |
5.4.2 丰富实践教育载体 |
5.4.3 加强校园法治教育宣传阵地建设 |
第6章 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社会环境 |
6.1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
6.1.1 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6.1.2 凸显人民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
6.1.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6.2 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
6.4.1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
6.4.2 发挥“关键少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示范引领作用 |
6.4.3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
结束语 |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对N省五所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相关理论 |
(一)法治观念的内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理论基础 |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必要性 |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可行性 |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现状调查 |
(一)调研问卷的情况分析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取得的成效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存在的问题 |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法律知识不扎实 |
(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守法用法主动性不高 |
(三)高校法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
(四)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不完善 |
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的路径探析 |
(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强化自身的法律知识 |
(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养成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
(三)高校科学设置法治教育课程 |
(四)高校丰富法治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法律意识内涵的研究 |
1.3.2 关于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概述 |
2.1 法律意识的含义 |
2.1.1 法律意识的概念 |
2.1.2 法律意识的特点 |
2.1.3 法律意识的分类 |
2.2 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特征 |
2.2.1 知识与基础 |
2.2.2 理论与实践 |
2.2.3 统一与差异 |
第3章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 |
3.1 调查研究的实施过程 |
3.1.1 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3.1.2 调查样本分布 |
3.2 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基本情况 |
3.2.1 关注法律问题 |
3.2.2 守法观念良好 |
3.2.3 法律知识匮乏 |
3.2.4 维权能力较差 |
3.2.5 学习意愿较强 |
第4章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高职院校对法律意识培养重视不足 |
4.1.1 课时安排较少 |
4.1.2 内容体系分散 |
4.1.3 知识难以强化 |
4.2 没有专业的法律教学团队,法律知识传播难以深入 |
4.2.1 缺少专业背景 |
4.2.2 授课难以深入 |
4.3 课外法律活动较少 |
4.3.1 校园活动形式单一 |
4.3.2 普法宣传力度不足 |
第5章 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
5.1 加强高职院校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 |
5.1.1 完善顶层设计 |
5.1.2 推进资源共享 |
5.1.3 加强合作交流 |
5.2 改革教学设置,单独设立法律基础课程 |
5.2.1 全面系统增加法律基础课时 |
5.2.2 科学合理制定法律教学方案 |
5.3 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者的法律素养 |
5.3.1 引进法律专门人才 |
5.3.2 优化法律师资构成 |
5.3.3 开展法律教研活动 |
5.3.4 增加法律知识储备 |
5.4 积极组织法律活动 |
5.4.1 调配社会资源,建设实践基地 |
5.4.2 完善图书资料,利用第二课堂 |
5.4.3 丰富校园活动,营造法律气氛 |
5.4.4 成立法律社团,加大宣传投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大学生法律意识情况问卷调查 |
(9)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 |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界说 |
一、法治观念的界定 |
(一)法治与法制之辨 |
(二)观念与意识之辨 |
(三)法治观念的概念 |
二、法治观念培育的要素 |
(一)法治观念培育的主体 |
(二)法治观念培育的客体 |
(三)法治观念培育的环境 |
三、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目标层次 |
(一)知法:法治认知 |
(二)信法:法治认同 |
(三)行法:践行法治的行为习惯 |
第二章 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法治观念培育的阐释 |
(一)马克思恩格斯法治观念培育的思想 |
(二)列宁斯大林法治观念培育的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法治观念培育的智慧贡献 |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法治观念培育论述 |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法治观念培育论述 |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法治观念培育论述 |
(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法治观念培育论述 |
(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法治观念培育论述 |
第三章 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历史渊源 |
一、中国传统礼法合治观念培育的历史积淀 |
(一)礼法合治的重要特色 |
(二)法治思想教育资源丰富 |
二、中国近现代公民法治观念培育实践尝试 |
(一)移植西方法治观念培育方案失败及其教训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构建与培育 |
第四章 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现实基础 |
一、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现状 |
(一)法治认知现状 |
(二)法治认同现状 |
(三)法治践行习惯现状 |
二、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现状 |
(一)法治观念培育现状 |
(二)法治观念培育成效与存在问题 |
三、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中国传统礼法合治观念的影响分析 |
(二)西方资本主义法治观念传入的影响分析 |
(三)当前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环境影响分析 |
第五章 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路径 |
一、明确法治观念培育价值旨归 |
(一)法治观念培育的目标 |
(二)法治观念培育的原则 |
二、把握法治观念培育主线 |
(一)深化法治认知 |
(二)激发法治认同 |
(三)养成法治践行习惯 |
三、完善法治观念培育方式 |
(一)构建终身学习培育模式 |
(二)拓展法治观念培育载体 |
(三)协同高效提升培育效能 |
(四)发掘中华传统文化沃土 |
(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
四、统筹多维培育体系 |
(一)创新学校法治教育 |
(二)注重家庭法治教育 |
(三)强化社会法治教育 |
五、落实法治观念培育保障体系 |
(一)明确政府推进保障 |
(二)加强培育队伍建设 |
(三)完善公共法律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意义 |
(一)实现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 |
(二)实现依法治校的现实需要 |
(三)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 |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影响因素 |
(一)家庭示范作用 |
(二)学校法制教育 |
1. 课时安排普遍偏少 |
2. 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 |
3. 教育方式方法不具有多样性 |
4. 师资力量薄弱 |
(三)社会环境 |
(四)学生思想不够成熟 |
三、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对策 |
(一)前提:营造良好法制氛围 |
(二)基础:改革高校法制教育 |
1. 改革教学模式,做到教学方式灵活化、多样化 |
2. 加强法律实践教学 |
3. 聘请部分律师、法官、检察官作为兼职教师 |
(三)关键:加强学生自我教育 |
1. 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3] |
2. 自觉培养法律思维,逐步坚定法律信仰 |
3. 积极参与法律实践,养成法律自律习惯 |
(四)保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
四、浅谈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J]. 柴若冰,张楠楠,任艳青.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02)
- [2]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法制观念的特点及与校园欺凌的关系[J]. 吴海龙,李静,陈彩玉,郭淼,任晓花.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03)
- [3]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D]. 王东红.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4]大学生社会兼职的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云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D]. 刘颂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研究[D]. 林红彦.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研究[D]. 辛显华. 辽宁大学, 2021
- [7]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法治观念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对N省五所高校的调查[D]. 敖阿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8]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D]. 王怡.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9]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D]. 史蕾. 辽宁师范大学, 2021(10)
- [10]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J]. 詹木生,童其倡. 中国冶金教育,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