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岩巷锚喷支护效果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韩玥[1](2019)在《岩巷钻爆法快掘作业线的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东部矿区由于开采年限较久,矿井面临资源日渐枯竭、生产接续紧张等问题,加快采区开拓进度成为该部分煤矿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我国综掘机存在故障率高、对硬岩巷道适应性差、能耗大等问题,相当一部分矿井岩巷掘进仍以钻爆法为主。本文选取山东能源集团某矿北大巷延伸段为研究对象,对岩巷钻爆法快速掘进作业线进行了工程应用研究。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总结归纳了影响该矿岩巷快速掘进的因素主要为机械设备、爆破方式、管理方式以及劳动组织。利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影响因素权重分析,得出各因素的重要度排序依次为:设备选型>爆破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断面大小>围岩硬度,并根据影响因素的重要度针对性提出了改进措施,最终形成了适用于该矿地质及技术条件的岩巷快掘作业线。论文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研究了机械化装备水平、施工工艺、工序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对巷道掘进速度的影响,利用AHP理论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权重分析;根据各因素对岩巷掘进速度影响的重要度排序,针对性地确定了适用于该矿大断面硬岩巷道快速掘进的机械化作业线及工艺、工序。(2)提出了以CMJ2-17型液压钻车、ZWY-160/56.5L型挖掘式装载机、SD-80型胶带输送机为主要设备的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实现了速钻、快装和连运。提出了“4-3-3”大循环作业方式,即:劳动组织三天一个循环周期,第一天四班掘进,后两天三掘一喷,改变了煤矿原有的“三掘一喷”劳动组织模式,实现了各工序间的平衡、协调作业,提高了主要工序的作业效率。(3)提出了“双掏槽技术+反向装药爆破技术”、“机载液压前探临时支护+挖掘式装载机排矸”、“机械掘水沟”等新型工艺,提高了岩巷掘进速度,创出了该矿大断面岩巷钻爆法掘进单进新水平。研究成果现场应用情况良好,取得了大断面岩巷炮掘班进4 m、日进13 m、月进190 m的矿区新水平。形成的大断面硬岩巷道快速掘进技术、工艺及装备对于山东能源集团下属类似条件矿井的岩巷快速掘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论文包含图26幅,表格28个,参考文献136篇。
杨拓[2](2020)在《富含蒙脱石围岩巷道锚卸注支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深井软弱围岩巷道的支护难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煤矿的生产建设。该类巷道支护失稳的力学原因较为复杂,主导机制有岩性软弱、采掘动压作用、构造破碎、水解软化等方面,其中以富含蒙脱石巷道最难稳定支护,其锚固性能差、注浆范围小、软化系数大,使得常规锚喷、重型支架、普通注浆不能奏效,巷道维护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巨大,严重阻滞了深部资源的正常衔接。通过开展理论计算、实验测试和工程实践,系统研究了多层锚杆、底角卸压、分次注浆三种支护方式的协同承载效能和动态施工过程,主要成果如下:1)扫描电镜、能谱和X射线衍射等微观测试表明,粘土矿物总量在42%~79%,其中蒙脱石含量为69%~97%,孔隙、裂隙和纳米级和微米级层间隙发育。三轴试验可知,采掘扰动下的围岩裂隙拓展加剧了岩性弱化,当碎裂深度突破锚固范围,支护强度不断下降,最终各级支护将渐次失稳,是该类巷道破坏的根本力学机制。2)采用ANSYS及FLAC3D,对多层次锚卸注支护进行了数值模拟,三层锚卸注可将顶板下沉控制在170mm以内,底鼓控制在210mm以内,各层锚杆受拉分布均匀,卸压区最大应力降低幅度在43%,底鼓位移最大降低74%。3)制作了小尺度相似模拟巷道试块,开展了卸压机理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卸压槽加速了周边应力的二次分布和高应力对浅表区的剪压作用,对拉裂隙、压裂隙和剪切裂隙均有激发作用,周边围岩破裂具有深度大、尺度大、数量少的特征,利于岩体结构和锚杆承载拱结构的促成和加强。4)选取典型巷道进行工程应用,实施了巷道底角卸压槽、预埋锚杆二次注浆加固方案,优化了注浆时机,实现了结构让压与围岩改性的动态统一,形成了一套适用富蒙脱石围岩巷道的多层次锚-卸-注支护技术。图46幅;表4个;参57篇。
王文中[3](2019)在《金山店铁矿极软矿岩巷道稳定性分析与成巷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山店铁矿极软矿岩包括粉矿、矽卡岩和破碎状膨胀岩。在极软矿岩地段掘进采准巷道的成巷问题一直是制约矿山生产、安全和经营的关键因素。本着以矿山现有施工技术基础、并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管控的研究思路,开展成巷关键技术研究。本文开展了广泛的现场监测和试验工作,分析影响成巷的主要因素。以主要影响因素为切入点,进行了专项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影响喷射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拌和料滞留井下时长和速凝剂掺量,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开展室内试验,研究表明,喷射混凝土料拌和料最好控制在1小时内进行施工,速凝剂的掺量控制在2%左右,则强度高。(2)采用现场锚固剂锚杆拉拔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锚固剂锚杆的抗拉拔力/变形与支护时间为阶梯函数的特性。根据锚固剂锚杆支护巷道收敛变形特性曲线,能够合理地确定巷道支护的安全系数,为评价巷道支护效果、巷道支护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3)膨胀岩巷道围岩的收敛变形监测结果表明,其变形属于蠕变模型;粉状膨胀岩不适合用锚喷网支护方式;碎裂状膨胀岩短期内可以采用喷锚网支护,但需要增加喷浆厚度,提供足够的支护反力,长期还是需要用钢拱架进行支护;块状膨胀岩巷道,需要及时进行喷锚网支护。(4)采用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金山店铁矿采准巷道Ⅲ级围岩,属中松动圈围岩,松动圈厚度小于1m,宜采用喷锚网进行支护。
郭孝先[4](2018)在《煤矿钻爆法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的形成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的各发展阶段,指出:经长期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两条钻爆法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以全液压掘进钻车为代表的"高档"机械化作业线和以气腿式装岩机为代表的"普通"机械化作业线;分析了进入21世纪以来,钻爆法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的发展;介绍了近年在扩大应用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的同时,试用"硬岩"悬臂式掘进机和使用全断面岩石掘进机,对提高岩巷掘进机械化水平所做的进一步探索。笔者认为,在相当长时期内,煤矿钻爆法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仍是全岩巷道掘进机械化的主流作业方式,应扩大"高档"作业线的应用,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本文附录列出了两条"作业线"形成的关键技术和主要研究单位。
周波[5](2018)在《兴隆庄煤矿复杂通风系统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矿井采掘范围的不断扩大,井下老巷日趋复杂,矿井逐渐呈现出通风系统结构不合理、井下采掘地点风量不足、局部巷道通风阻力过大、风机超期服务效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以最经济的方式,向井下各用风地点提供足量的新鲜空气,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良好的气候条件,对提高通风系统的抗灾能力,保证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可靠、安全和经济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兴隆庄煤矿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的特点,确定基础数据的计算方法及方案设计的方法,从安全可靠、整体、经济、系统优化的观点出发,建立矿井通风系统方案的评判指标及评判指标相对重要性序列矩阵,进而确定矿井通风系统方案评判指标的权值。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兖矿集团公司兴隆庄煤矿的实际,从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目标出发,采用现场观测、理论分析等方法和手段,首先基于矿井测压系统理论对现有通风系统进行调查、阻力测定、风机鉴定、风量分配等方面的工作;对复杂通风系统实际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查明通风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解算得到矿井不同生产阶段的风网分配风量;根据通风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生产阶段的需风量,运用矿井复杂通风系统优化方法,提出了更换西风井风机、施工新风硐,东风井风机维修、更换电机及井下巷道减阻增风等复杂矿井通风系统的改造方案。通过更换西风井风机,维修东风井风机以及进行降阻工程方案的实践工作,矿井总进风量增大到18059m3/min,总阻力降低到为1385.5Pa,矿井的等积孔增大到9.75m2,矿井的通风变得更为容易,保证了矿井的后续生产。此外,由于新主通风机性能先进而且工作在高效区,节电效果明显,东主通风机维修后漏风量减少,效率提高,也节约了部分电量,两者年节约电费达86万元。论文研究成果有效地保证了兴隆庄煤矿生产后期的正常通风需要,同时对矿井的通风系统优化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红旗[6](2017)在《林南仓矿深部高应力软岩巷硐群支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煤矿开采转入深部,由于高地温、高地压、高岩溶水压影响,深部岩体的组织结构、基本特征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出现了大批很难控制的巷道围岩,其中包含埋藏于深部的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松软破碎的巷道,受强烈采动压力影响的巷硐群以及特大断面巷硐等。巷道往往需要多次维修与翻修,其安全得不到保证,灾变事故多发,给煤矿安全高效生产造成极大威胁。鉴于此,对处于深部的高应力软岩巷硐群围岩的支护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断面巷硐群作为永久工程,其支护质量历来是开拓工程的难点,因此探索科学合理的软岩大断面巷硐群围岩控制机理与稳定支护技术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以林南仓矿-850水平回风斜井和皮带斜井间的高应力软岩巷硐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所处的高应力环境、特殊的岩性条件、围岩体层状构造以及硐室群空间位置结构等多个角度进行测试分析和研究。通过采用微观分析、物理力学实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掌握了-850水平高应力软岩巷硐群典型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能;基于剪涨效应的SALENCON公式确定了饱水和无水条件下5类巷道的塑性区厚度,提出了超大断面巷道错开布置、小断面交叉过渡等降低临近扰动的优化方法;采用ANSYS和FLAC3D两种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复杂巷硐群的稳定性评估,构建了-850斜井区域的4类复杂交叉巷硐群模型,创新了马蹄形浅拱底梁支架、锚杆固棚方式、双层棚子壁后充填、双层布筋全断面浇筑等软岩治理技术,形成了“优化+改善+反馈”的变形控制技术。通过开展支护技术分段设计和支护参数的全面优化,确保了在施工安全前提下,实现支护投入经济合理、施工循环安全有序、巷硐断面稳定保持的技术要求;为深部区域的软岩巷道及硐室群施工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为后续巷硐群间距、层位及支护参数设计提供指导,为具有同类地质条件的软岩巷硐群围岩稳定性控制提供了借鉴。
卢洋[7](2016)在《营胜矿综采工作面软岩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软岩巷道的稳定控制,一直是软岩矿井面临的技术难题,软岩巷道变形破坏形式多样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针对具体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护方案是实现软岩巷道稳定的关键。论文以营胜矿3601综采工作面回采巷道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有关软岩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围岩控制理论和技术文献的基础上,综合现场调研、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3601综采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技术进行研究。在对3601综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地质力学指标实测结果分析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对回采巷道原支护方案围岩应力分布和塑性区特征进行研究,得出巷道最大屈服深度为4m主要集中在顶板顶角处;巷道顶角出现应力集中最大集中应力为12.9MPa,原支护方案巷道顶板极不稳定。针对原支护方案存在问题改矩形断面为直墙半圆拱形断面并提出“锚杆+锚索+金属网+钢筋梯+让压托盘”的联合支护方式。对支护参数进行了设计,锚杆采用Φ22×2400 mm左旋等强螺纹钢锚杆;锚索为Φ15.24×6000 mm的钢绞线锚索;木托盘为300 mm×200 mm×50 mm的杨木或柳木,并对支护方案进行数值模拟。最后对支护方案进行现场工业性试验并进行现场矿压监测,监测结果:巷道两帮移近量最大为121 mm,顶板下沉量最大为86 mm;顶板2 m内离层量最大为21 mm,2-6 m内最大离层量为42 mm;锚杆最大锚固力为27 MPa(119 kN),锚索最大锚固力49.5 MPa(217 kN),一个月后趋于稳定。监测结果表明,支护方案有效控制了回采巷道的围岩变形。
张青山[8](2014)在《城郊矿深部岩巷围岩地质特征分类及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郊煤矿逐渐进入深部开拓和开采阶段,开采深度大,地压增大。岩巷开挖支护后,断面大、穿过断层破碎带的巷道,导致等各种形式的支护失效,维护极为困难等问题较突出。不同的巷道或者巷道的不同巷段,围岩地质特征不同造成巷道的围岩控制难度不同。论文根据具体的巷道围岩地质状况,对深部岩巷地质特征进行分类,选择合理的支护方案。论文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以城郊矿深部岩巷围岩赋存的地质特征为背景,根据实验室试验,现场调研等研究手段,分析了城郊矿深部岩巷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岩石力学参数、围岩松动圈测定以及地应力水平测试,为深部巷道围岩地质特征分类作资料准备;2)通过矿井深部巷道围岩地应力测试、岩石力学参数试验研究以及城郊矿深部岩巷围岩地质特征勘察调研,分析确定地应力折算指标、岩体基本质量指标、构造影响程度为地质特征分类指标;3)通过系统研究典型巷道的具体分类指标的特征,掌握城郊矿深部岩巷分类指标的总体概况,并对其对进行合理分级;通过三个典型巷道围岩分类指标级别的确定,经过组合整理得出其地质特征类别,将城郊矿深部岩巷围岩地质特征分为五类,并提出相应的支护难度级别分别为:非常难支护型、难支护型、中等难度型、较容易支护型和容易支护型;4)分析了深部巷道围岩控制原理,包括提高围岩强度和减小岩巷周围压力,应用“四高”锚杆支护技术、可缩性U型棚支架、注浆加固、锚架联合支护以及底板卸压等深部岩巷支护手段,形成了城郊矿深部岩巷的分类巷道相应的控制对策;5)支护对策成功应用于南翼轨道大巷,经过两个月的现场施工,完成了300m的试验巷段施工任务。经过近一年的现场监测,巷道没有出现底臌、脱皮、局部大变形等情况,达到了预期支护效果。将深部采区的围岩地质特征进行分级,科学有效解决了深部岩巷的支护难题,满足了矿井安全生产要求,为矿井深部采区开拓延伸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对于类似地质条件的深部岩巷支护难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仁树[9](2013)在《我国煤矿岩巷安全高效掘进技术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为找出我国岩巷掘进技术差距,结合我国煤矿岩巷掘进的现状,总结性地回顾了我国岩巷掘进技术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岩巷掘进中钻爆法和综掘法施工工艺的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我国岩巷掘进存在"两大两低"的特点,进尺平均仅为80 m/月,正规循环率仅为75%,最后指出我国岩巷安全高效掘进发展方向:钻爆法方面基于新型液压钻车的深部大断面巷道深孔爆破配套技术及装备研究,辅以大断面巷道精细爆破及周边定向断裂控制爆破机理研究和控制爆破药卷的推广应用;综掘法方面基于深孔预裂松动爆破的全岩掘进机掘进工艺研究,综掘机的自动化和遥控化研究和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适应性研究。
张召冉[10](2013)在《炮掘岩巷掘进影响因子系统分析及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炮掘岩巷平均进尺普遍过低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总结分析,采用系统论和解析结构模型系统分析了影响炮掘岩巷掘进的表层、中层、深层因子;在线性规划的视角下,提出通过建立掘进系统的机械化配套选择模型为科学选择掘进机械提供技术支持;通过BP神经网络和MATLAB软件实现了炮掘岩巷工程特征和月进尺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利用灰色关联度甄选输入指标,使得模型预测精度更高;最后分析得到了较全面炮掘岩巷施工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对岩巷掘进施工效果进行量化评价;给出普掘和快掘的经济效益比较模型和工期效益模型来评判快掘在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最后通过实证研究证实模型建立的正确性,为实行快速掘进施工提供决策支持,为煤炭企业实行岩巷快速掘进提供动力支持。
二、提高岩巷锚喷支护效果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岩巷锚喷支护效果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岩巷钻爆法快掘作业线的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岩巷快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岩巷快速掘进影响因素分析 |
2.1 设备与施工工艺影响 |
2.2 劳动组织管理的影响 |
2.3 爆破与支护技术影响 |
2.4 岩巷快掘影响因素AHP评价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钻爆法快掘作业线设计及组织优化 |
3.1 岩巷机械化作业线设计 |
3.2 施工工艺及组织管理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4 岩巷钻爆法快掘工业性试验 |
4.1 工程背景 |
4.2 北大巷延伸段快掘实现思路 |
4.3 北大巷延伸段快速掘进技术 |
4.4 岩巷安全生产标准化补充标准 |
4.5 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富含蒙脱石围岩巷道锚卸注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岩巷道支护理论进展与现状 |
1.2.2 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富含蒙脱石围岩巷道变形状况 |
2.1 富含蒙脱石巷道工程概况 |
2.1.1 林南仓矿301下车场施工及变形状况 |
2.1.2 钱家营矿-850主石门施工及变形状况 |
2.1.3 范各庄矿3200副石门施工及变形状况 |
2.1.4 宏观变形机理 |
2.2 微观测试及弱化机理分析 |
2.2.1 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 |
2.2.2 X射线衍射分析 |
2.2.3 微观弱化机理 |
2.3 力学特性测试 |
2.3.1 三轴压缩试验 |
2.3.2 巴西劈裂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富含蒙脱石围岩巷道变形理论分析 |
3.1 岩体强度参数的确定 |
3.2 围岩应力初步分析 |
3.3 巷道开挖的等代圆法 |
3.4 摩尔-库伦模型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锚卸注支护技术数值模拟 |
4.1 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4.2 水解软化型围岩本构模型选择和参数选取 |
4.2.1 应变软化本构模型 |
4.2.2 参数选择和三轴试验验证 |
4.3 富蒙脱石围岩巷道多层锚卸注技术 |
4.3.1 锚卸注支护技术促稳机理 |
4.3.2 富蒙脱石围岩巷道支护参数设计 |
4.3.3 富蒙脱石围岩巷道支护参数模拟验证 |
4.3.4 相似模拟巷道试块的卸压机理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应用 |
5.1 现场施工 |
5.1.1 巷道支护主要材料 |
5.1.2 施工工序 |
5.1.3 具体支护参数 |
5.2 典型区域巷道工程应用 |
5.2.1 中大卸压槽+三层锚注技术技术在林南仓矿的应用 |
5.2.2 小中卸压槽+三层锚注技术在钱家营矿的应用 |
5.2.3 多层锚卸注技术在吕家坨矿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金山店铁矿极软矿岩巷道稳定性分析与成巷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部开采研究现状 |
1.2.2 巷道支护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程地质与岩石力学研究 |
2.1 矿床工程地质特征 |
2.1.1 地层与岩性 |
2.1.2 矿床赋存条件 |
2.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2.3 矿体及围岩工程地质特征 |
2.3.1 矿体与围岩 |
2.3.2 矿岩工程地质分区 |
2.4 岩石力学参数 |
2.5 原岩应力场 |
2.6 围岩分级 |
2.6.1 围岩分级 |
2.6.2 采准巷道稳定性评价 |
2.7 岩体力学参数估值 |
2.8 本章结论 |
第3章 极软岩矿锚固剂锚杆力学性状及安全系数研究 |
3.1 锚固剂锚杆 |
3.2 锚固剂抗剪强度试验 |
3.3 锚固剂锚杆和砂浆锚杆拉拔力与变形现场试验 |
3.3.1 锚固剂锚杆 |
3.3.2 砂浆锚杆 |
3.4 锚固剂锚杆工程力学特性 |
3.4.1 拉拔力/变形与支护时间关系 |
3.4.2 锚固剂锚杆拉拔力与变形关系 |
3.5 巷道收敛变形监测及分析 |
3.5.1 巷道收敛变形监测结果 |
3.5.2 曲线拟合 |
3.5.3 特性分析 |
3.6 锚固剂锚杆支护安全系数的确定 |
3.7 本章结论 |
第4章 拌和料滞留井下时长与速凝剂掺量对喷射混凝土强度影响试验研究 |
4.1 试验目的 |
4.1.1 喷射混凝土喷大板检测 |
4.1.2 试验目的 |
4.2 工艺流程考察与影响因素分析 |
4.3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4.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3.2 正交试验思路与内容 |
4.3.3 正交试验设计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试验结果 |
4.4.2 级差分析 |
4.4.3 优水平组合 |
4.4.4 试验结果与改进措施 |
4.5 拌和料滞留井下时长对喷射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4.6 速凝剂掺量对喷射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 |
4.7 本章结论 |
第5章 膨胀性极软岩矿蠕变分析及支护技术研究 |
5.1 东区膨胀岩巷道变形特征 |
5.1.1 膨胀岩巷道变形监测 |
5.1.2 膨胀岩巷道变形蠕变模型 |
5.2 沉积型泥质膨胀岩巷道变形机理 |
5.3 蒙脱石化石英闪长岩巷道变形机理与破坏形式 |
5.3.1 膨胀岩巷道变形机理 |
5.3.2 膨胀岩巷道变形破坏形式 |
5.4 蒙脱石化火成岩巷道支护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
5.4.1 数值分析软件简介 |
5.4.2 膨胀岩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
5.4.3 膨胀岩蠕变参数反演 |
5.4.4 膨胀岩巷道喷锚网支护围岩变形预测 |
5.4.5 膨胀岩喷锚网支护反力估算 |
5.4.6 锚喷支护计算结论及建议 |
5.4.7 膨胀岩巷道钢拱架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
5.5 蒙脱石化火成岩支护优化试验研究 |
5.5.1 现有支护现状调查 |
5.5.2 支护试验研究 |
5.6 本章结论 |
第6章 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松动圈分布规律研究 |
6.1 概述 |
6.1.1 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 |
6.1.2 松动圈的分类 |
6.1.3 围岩松动圈检测方法与基本原理 |
6.2 松动圈检测结果及分析 |
6.2.1 超声波法检测巷道松动圈 |
6.2.2 地质雷达检测巷道松动圈 |
6.3 巷道围岩松动圈的数值模拟研究 |
6.3.1 岩体力学参数研究 |
6.3.2 巷道松动圈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6.3.3 巷道围岩松动圈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6.4 本章结论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煤矿钻爆法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
2 二十一世纪煤矿钻爆法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的发展 |
2.1 全液压掘进钻车进一步完善 |
2.2 气腿式凿岩机“普通”机械化作业线的水平有所提高 |
2.3 钻爆法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主要设备已有完善标准 |
2.4 钻爆法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主要设备已实现有序管理 |
3 进入21世纪, 对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探索 |
4 结束语 |
(5)兴隆庄煤矿复杂通风系统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
2.1 通风系统优化基础数据 |
2.2 通风系统改造方案的前期准备与设计方法 |
2.3 通风系统优化评判指标 |
2.4 通风系统优化方案的选择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矿井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与通风网络计算 |
3.1 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 |
3.2 通风系统改造范围 |
3.3 矿井未来生产阶段的划分 |
3.4 矿井未来生产时期风量计算 |
3.5 矿井未来生产时期的通风网络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4 矿井复杂通风系统优化设计 |
4.1 通风系统优化方案的初步设计 |
4.2 通风系统优选方案的确定 |
4.3 本章小结 |
5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方案的工程实践 |
5.1 更换西风井主通风机 |
5.2 风硐改造 |
5.3 东风井改造 |
5.4 自动控制及监测系统 |
5.5 井下通风系统降阻工程 |
5.6 节能效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
(6)林南仓矿深部高应力软岩巷硐群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特征 |
1.2.2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
1.2.3 深部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 |
1.2.4 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
1.2.5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林南仓深部巷硐群地质环境及巷道变形特征 |
2.1 林南仓深部巷硐群地质环境 |
2.1.1 矿井概况 |
2.1.2 深部区域巷硐群施工状况 |
2.2 巷道表面收敛变形状况 |
2.3 拱形支架失稳的主要特征 |
2.4 研究小结 |
第3章 林南仓矿深部高应力软岩特性实验研究 |
3.1 流变性泥质软岩层的微观分析 |
3.1.1 实验综述 |
3.1.2 深部区域围岩微观结构分析 |
3.2 典型岩样的力学测试 |
3.2.1 三轴与单轴压缩实验 |
3.2.2 巴西劈裂实验 |
3.2.3 压剪实验 |
3.2.4 水化膨胀实验 |
3.3 研究小结 |
第4章 巷硐群开挖理论计算 |
4.1 原岩应力场分析 |
4.2 临近巷硐开挖的理论计算 |
4.3 研究小结 |
第5章 大断面巷硐群数值模拟分析 |
5.1 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5.2 交叉点类型与建模 |
5.3 交叉点类型分析 |
5.3.1 Ⅰ型交叉点模拟分析 |
5.3.2 Ⅱ型交叉点模拟分析 |
5.3.3 Ⅲ型交叉点模拟分析 |
5.3.4 Ⅳ型交叉点模拟分析 |
5.4 研究小结 |
第6章 深井巷硐群支护技术优化与应用 |
6.1 支护技术选用及设计原则 |
6.1.1 设计优化与浸水条件改善 |
6.1.2 支架承载能力强化 |
6.1.3 滞后注浆强化 |
6.1.4 现代矿压观测 |
6.1.5 小结 |
6.2 深井巷硐群支护技术应用 |
6.2.1 马蹄形浅拱底梁支架 |
6.2.2 壁后充填与固棚锚杆 |
6.2.3 双层布筋全断面浇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营胜矿综采工作面软岩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软岩巷道支护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巷道围岩物理指标测定及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
2.1 工程地质概况 |
2.1.1 矿井概况 |
2.1.2 工程概况 |
2.2 巷道围岩地质力学指标测定 |
2.2.1 煤岩物理力学指标实验室测定 |
2.2.2 巷道围岩松动圈测量 |
2.2.3 围岩分类 |
2.3 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和影响因素 |
2.3.1 软岩的定义 |
2.3.2 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 |
2.3.3 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 |
2.4 原支护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
2.4.1 数值模拟目的 |
2.4.2 数值模型建立 |
2.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巷道支护方案设计 |
3.1 松软岩层巷道支护理论 |
3.1.1 松软岩层巷道支护原理 |
3.1.2 松软岩层巷道支护原则 |
3.2 松软岩巷道支护方法 |
3.2.1 锚杆的支护作用机理 |
3.2.2 锚索支护作用原理 |
3.2.3 钢筋梯的作用 |
3.2.4 让压托盘的作用 |
3.2.5 金属网的作用 |
3.3 松软岩巷道支护设计方法 |
3.3.1 工程类比法 |
3.3.2 理论计算法 |
3.3.3 实测法 |
3.3.4 数值模拟法 |
3.4 巷道支护方案设计 |
3.4.1 支护方式的确定 |
3.4.2 支护参数的确定 |
3.5 支护方案效果数值模拟 |
3.5.1 模型建立 |
3.5.2 模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支护方案工业性试验及矿压监测 |
4.1 巷道矿压监测方案 |
4.2 矿压监测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城郊矿深部岩巷围岩地质特征分类及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城郊矿深部岩巷地质特征基础参数 |
2.1 水文地质特征 |
2.2 围岩松动圈测试 |
2.3 岩石力学参数试验 |
2.4 地应力水平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3 城郊矿深部岩巷围岩地质特征分类 |
3.1 地质特征分类指标的确定 |
3.2 地质特征分类指标的分级 |
3.3 分类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城郊矿深部岩巷围岩稳定性控制对策 |
4.1 深部岩巷围岩控制思路 |
4.2 深部岩巷支护手段 |
4.3 分类巷道围岩控制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5 现场应用 |
5.1 巷道概况 |
5.2 不同巷段围岩地质特征分类及支护参数 |
5.3 试验过程及问题改进 |
5.4 矿压观测 |
5.5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我国煤矿岩巷安全高效掘进技术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钻爆法岩巷安全高效掘进发展历程 |
1.1 岩巷掘进施工技术 |
1.1.1 爆破技术 |
1.1.2 支护技术 |
1.2 岩巷掘进装备 |
1.3 岩巷掘进工艺 |
1.4 钻爆法机械化作业线 |
1.5 钻爆法岩巷安全高效掘进的现状 |
1.5.1 整体掘进水平 |
1.5.2 掘进技术现状 |
1.5.3 掘进装备及工艺现状 |
1.5.4 钻爆法掘进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综掘法岩巷安全高效掘进的发展历程 |
3 岩巷安全高效掘进技术展望 |
3.1 钻爆法方面 |
3.2 综掘法方面 |
3.3 安全高效快速掘进的系统管理 |
(10)炮掘岩巷掘进影响因子系统分析及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炮掘主地位 |
1.1.2 多因制约快掘进尺水平 |
1.1.3 研究意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炮掘掘进施工状 |
1.2.2 影响因子研究 |
1.2.3 掘进施工效评价研究 |
1.2.4 系统掘进系统思考 |
1.3 炮掘岩巷掘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 |
2 炮掘岩巷掘进影响因子系统分析 |
2.1 岩巷快掘影响因子体系构建 |
2.2 我国岩巷掘进巷道实例分析 |
2.2.1 案例选取 |
2.2.2 道炮掘进尺整体分析 |
2.2.3 案例分析 |
2.3 我国岩巷炮掘速度影响因子问卷分析 |
2.3.1 炮掘度影响因子问卷设计 |
2.3.2 影响因子问卷发放回收 |
2.3.3 掘进影响因子问卷分析 |
2.4 我国岩巷炮掘速度影响因子体系构建 |
2.4.1 炮掘影响因子体系 |
2.4.2 子系统子因子分析 |
2.4.3 炮掘掘进影响因子体系体构建 |
2.4.4 炮掘快掘影响因子级分析 |
2.5 岩巷实现快掘的措施简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线性规划的快掘最优配套方案的选择研究 |
3.1 线性规划理论简介 |
3.1.1 性规理论发展 |
3.1.2 性规模型本概念 |
3.2 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方案的数学模型 |
3.2.1 于平均月进尺要求装备配选用且成本最省研究 |
3.2.2 于已有凿设备最高月进尺配方案选择研究 |
3.3 分系统求解及凿、装、支时间分配研究 |
3.3.1 分系统求过程 |
3.3.2 凿、装、支间理分配 |
3.3.3 分系统配方案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炮掘月进尺预测研究 |
4.1 神经网络解决岩巷掘进月进尺预测的可行性 |
4.2 BP 神经网络的原理及算法 |
4.2.1 BP 神经网络原理 |
4.2.2 BP 神经网络算法 |
4.3 月进尺预测模型输入指标确定 |
4.3.1 于工程征输入指标选取 |
4.3.2 掘进预输入指标灰关联度分析 |
4.4 基于 BP 网络的炮掘岩巷月进尺预测模型的建立 |
4.4.1 网络拓扑构确定 |
4.4.2 月进尺预算详细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5 岩巷掘进施工综合评价及经济效益分析研究 |
5.1 岩巷快掘施工的动力机制 |
5.2 普掘与快掘的综合对比指标体系 |
5.2.1 比方法 |
5.2.2 普掘与快掘比分析评价指标 |
5.3 基于 AHP-Fuzzy 的岩巷快掘施工综合评价模型 |
5.3.1 AHP-Fuzzy 评价模型建立 |
5.3.2 快掘施工评价系统指标量 |
5.3.3 炮掘快掘评价系统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5.4 炮掘岩巷快掘经济效益分析 |
5.4.1 工程造价构成 |
5.4.2 掘进普掘快掘效比 |
5.4.3 工期效益 |
5.5 小结 |
6 项目实证研究 |
6.1 项目背景 |
6.2 原因及对策分析 |
6.3 施工方案设计 |
6.3.1 爆破技术方案确定 |
6.3.2 支护方案确定 |
6.3.3 施工械配方案确定 |
6.3.4 炮掘施工方案进度预分析 |
6.3.5 快掘施工效评价 |
6.3.6 施工方案经济效分析 |
6.3.7 实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附表 1:岩巷掘进数据表 |
附表 2:程序 |
四、提高岩巷锚喷支护效果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岩巷钻爆法快掘作业线的工程应用研究[D]. 韩玥.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2]富含蒙脱石围岩巷道锚卸注支护技术研究[D]. 杨拓.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金山店铁矿极软矿岩巷道稳定性分析与成巷关键技术研究[D]. 王文中.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4]煤矿钻爆法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的形成与发展[J]. 郭孝先.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2018(02)
- [5]兴隆庄煤矿复杂通风系统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D]. 周波.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6]林南仓矿深部高应力软岩巷硐群支护技术研究[D]. 刘红旗.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7]营胜矿综采工作面软岩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 卢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2)
- [8]城郊矿深部岩巷围岩地质特征分类及控制对策研究[D]. 张青山.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9]我国煤矿岩巷安全高效掘进技术现状与展望[J]. 杨仁树. 煤炭科学技术, 2013(09)
- [10]炮掘岩巷掘进影响因子系统分析及综合评价研究[D]. 张召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