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令雨龙[1](2020)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纳入我国“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走的是文明发展之路,其实质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这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目标具有严密的路径归合性。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来看,现有的生产方式并没有摆脱传统工业化道路发展思维的影响。新时期,党中央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客观上要求中国工业化道路要进一步进行转型,使得中国工业化道路真正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因此,论文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来探讨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转型。本文首先从生态文明与工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这些理论既包括指导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相关主流理论,同时也包括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及其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以及中国工业化实践过程中的生态文明理念,概括了生态化生产方式是缓解环境压力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其次以研究一般工业化道路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一般工业化道路的类型和特征,提炼出了工业化道路转型的三个影响要素:技术、企业和政府。进而从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以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为切入点,指出了虽然我国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充分、工业模式发展粗犷、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少、发展思路依旧没有摆脱传统工业化影响等种种不足之处。并对转型目标和核心理念进行分析,使得研究转型问题更加具体化,从而更好地为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具体实践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最终得出了技术、企业和政府分别是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源动力,主体和引导者的结论。并且在指导工业化道路的具体实践中提出了构建政府企业协同联动机制这一重要措施。对于转型问题的研究不仅更好的处理我国工业发展与环境可持续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我国工业化道路提供更加优化的转型方式。
申晓蓉[2](202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研究(1978-2018)》文中认为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启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历程。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书写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新篇章,以自身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与世界。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视域,深入系统地总结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经验,采取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分析方法,力求能够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进行创新性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与被指导的互动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域研究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符合三个理论原则,即贴合国情、符合社会主义方向、遵循现代化规律,并以此为前提区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与“一般经验”,为全文的整体性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来看,中国经济现代化成功的基本经验在于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推进经济现代化,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度以及工业化的可持续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来看,一方面,中国经济现代化始终坚持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现代化得以完善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稳定趋势以及国际化水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机制来看,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目标与发展的平衡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区域的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保障机制来看,中国经济现代化持续推进的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并以加强自身建设来提高党领导经济现代化的水平。同时,在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有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为经济现代化也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撑作用。
朱继飞[3](2019)在《高淳区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高淳区一直试图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来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早日赶上全市发展步伐,因为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廉价劳动力、资源开发等粗放式传统工业化道路,良好的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代价高,百姓利益受损,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粗放式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实践过程中带来各种问题,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和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新形势,高淳不能再走粗放式发展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探索研究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总体上遵循:“提出问题——理论基础——现状及原因分析——对策研究”的思路,通过SWOT分析法(强弱机危综合分析法)对高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当前高淳工业化发展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险。从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新城发展等方面对高淳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政策建议。这对同类地区制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政策亦有借鉴意义。
王宝堃[4](2018)在《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基本方略,将成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为我国经济建设、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飞跃、是新时代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建设和发展的科学指南,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可有效解决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质量、发展环境、发展目的等各方面的矛盾与制约性难题。本文根据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更加突出科学技术创新、更加注重“四化”协调发展、更加重视绿色可持续发展、更加需要对外开放、更加明确共享发展等特点的发展要求,提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措施,即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创新发展为引擎、以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先导、以开放发展为依托、以共享发展为根本。通过完善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营造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通过坚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通过建立绿色工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树立绿色工业化发展的观念共识,优化绿色工业化发展的方法途径;通过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进程,构建新型工业化开放新格局,提升新型工业化国际竞争力;通过建立新型工业化推进共享发展的机制,实施新型工业化促进均衡发展的战略,形成新型工业化成果人民共享的局面,解决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内生动力不足、发展不充分、资源配置低效、环保压力大、产业结构欠优等矛盾和问题,最终实现新型工业化高质、平衡、可持续、长足、更好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张建俊[5](2017)在《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基于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背景下超常规跨越式地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了工业化发展路径的历史性转换阶段。我国一直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多次报告都强调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生物柴油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和典型的“绿色能源”,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因此,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对我国的经济整体发展显得非常重要。江苏地区经济发达生物柴油企业众多且经济效益较好,具备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正在探索一条新型的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的工业化发展路径。作为全新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江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探索的重大课题。这也是本文课题所研究的重点。本文采取了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首先阐述了相关的新型工业化研究理论和原则要求,其次从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的现状分析出发,对江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根据江苏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生物柴油企业发展的六大发展路径,特别是科技创新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的最佳选择。最后从产业、企业、政府三个层面又提出了对策建议,对促进生物柴油企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参考。
段红辉[6](2015)在《马克思工业化理论视域下重庆市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重庆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经济向来发展迅速,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工业化更是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此外,在当前“互联网+”尘嚣日上、“一带一路”亟待破局、“西部大开发”持续深化的契机中,重庆市通过不断深化工业化进程,必将使得重庆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获得长足的进步。然而,从当前的总体上看,重庆工业发展的体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强,后劲还显不足,工业化水平还不高,还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贫富差距增加、城乡差距较大等其他一系列的问题。有鉴于此,面临当前的新形势、新问题,深入推进重庆的新型工业化更显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2012年)的发布与实施为契机,运用马克思的工业化理论研究重庆新型工业化相关问题。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了具体阐述。其一,就重庆市的工业化发展现状而言,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才是重庆市工业发展的必然向度与现实选择;其二,马克思工业化理论是重庆市工业发展的根本逻辑与理论底色,由此才能坚持重庆工业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三,针对重庆市工业化的制约因素,以马克思工业化理论为指导,论述推进重庆市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及建议对策,包括以科教兴渝为支撑、以城乡统筹为平台、以内陆开放为动力、以信息化和城镇化为条件,推进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同时,还应该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良好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可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互联网+”,深度融合“一带一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特别是加强法治建设,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重庆新型工业化路径的正确选择。
应霞[7](2015)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视阈下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研究》文中认为发展生态经济,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之举。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专门研究过生态经济问题,但在他们的着作中却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对于我们理清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坚定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文本解读,厘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并用它分析当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变迁,得到预期的结论。引言部分对本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作了简要说明,尽可能全面、系统地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研究进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部分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主要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概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物质变换思想、自然生产力思想、科学生产力思想等。第二部分论述建国之后至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前(1949-2002)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变迁。本文将这一时期区分为改革开放前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时期(1949~1978)和从传统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渡时期(1978-2002)。着重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分析了我国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从而预示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大势所趋。第三部分论述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讨论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新型工业化道路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的内在联系。第四部分分析当代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结语部分简要地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强调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同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穆亮红[8](2014)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要求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要求以生态文明理念来引领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论文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对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研究。首先对传统工业化及其道路进行了反思,通过反思总结出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的弊端,从而给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我国以前车之鉴。其次,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探索,在明确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和发展现状。第三,分析了以生态文明为引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在对“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概念作出解释之后,通过分析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生态文明的引领。最后,从四个方面指出了在生态文明引领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路径,分别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完善生态政策、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
孙平,张晓臣,陈发水[9](2013)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六大后,党中央把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适应这一重大战略策略的需要,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的重大决策。这既是优化与升级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熊晨[10](2013)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与税收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民族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滞后的内陆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现阶段民族地区的工业化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和技术的严重制约。民族地区传统的工业化是先污染后治理、过度消耗资源、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经济增长的剧烈波动。工农业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工业化道路,已经严重不适应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改弦易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然而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存在各种问题,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之一的税收政策,应不断发挥其作用,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推进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民族地区实行新型工业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以税收政策对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深远影响,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提出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与税收方面具体扶持政策之间的关系及其显着性程度,以探讨影响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显着性因素,为税收政策提出实证基础。本文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研究方法进行阐述,对论文的整体结构和研究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其次分别在第二章中介绍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理论,第三章中对税收政策促进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中阐述了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中阐述了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税收政策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且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我国税收政策支持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优化建议。本文有两个创新之处:(1)研究角度上的创新。本文先注重建立三力分析模型,分别从内部动力、企业能力和外部推力这三力的角度去研究激励民族地区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机理分析,其次根据三力分析模型,进一步研究作为政府外部推力之一的税收政策影响民族地区企业新型工业化的机理分析,对税收政策施加于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的影响进行全面、系统探究,避免以前研究笼统、片面的缺陷。(2)研究对象上的创新。本文研究选取民族地区企业的新型工业化为研究对象,选取的该研究对象区别于发达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同样,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也区别于国内发达省市地区,走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民族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应该是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结合于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原则,能切实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该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能使民族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生态统一和谐发展,又能使民族地区持续发展。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还能充分持续其所有潜在资源的作用。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 |
1.选题目的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论文研究创新点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探析 |
(一)生态文明 |
1.生态文明内涵 |
2.生态文明特征 |
(二)工业化及工业化道路 |
1.工业化与工业化道路 |
2.工业化道路的类型与特征 |
3.工业化道路的转型及影响要素 |
4.生态文明与工业化道路 |
(三)生态文明与工业化道路相关理论 |
1.西方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相关理论 |
2.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及其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
3.中国基于工业化道路实践的生态文明理念 |
二、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探索及评价 |
(一)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探索 |
1.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形成背景 |
2.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
(二)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及评价 |
1.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
2.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评价 |
三、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目标及核心要素 |
(一)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 |
1.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提出的依据 |
2.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过程 |
(二)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目标 |
1.实现生态优化和经济增长相协调 |
2.促进产业制度和结构变革 |
3.构建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发展体系 |
(三)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核心要素 |
1.技术: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源动力 |
2.企业:工业化道路转型的主体 |
3.政府: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引导者 |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实践路径 |
(一)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初步实践 |
1.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新能源产业逐步扩大 |
2.企业生产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 |
3.生态理念与政府管理机制有机融合 |
(二)新时期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面临的挑战 |
1.工业化生产方式依旧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发展思路的影响 |
2.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及生态化工业技术体系薄弱 |
3.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协同推进机制不健全 |
(三)进一步提升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路径分析 |
1.建设以提升技术为核心的企业政府联动机制 |
2.创建以推动绿色转型为特点的企业政府配套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系 |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思想指引 |
二、中国经济现代化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理论基础 |
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的理论原则 |
二、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的研究对象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根本主题:工业化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中国工业化的探索 |
二、新型工业化体现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条件 |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要实现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 |
一、加强工业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
二、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 |
三、推动工业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动力 |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 |
一、改革开放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 |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
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对外开放 |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推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机制 |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指向:以人民为中心 |
一、阶段性目标: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 |
二、最终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应处理好目标与发展的关系 |
一、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三、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保障机制 |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
一、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支柱力量 |
二、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加强自身建设 |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以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为支撑 |
一、发挥国有经济在经济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 |
二、国家宏观调控为经济现代化保驾护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3)高淳区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可能突破的难点、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可能突破的难点 |
(三)可能的创新 |
第一章 新型工业化和政府行为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理论 |
一、工业化的含义 |
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 |
三、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
四、新型工业化对政府行为的要求 |
第二节 政府行为的基本理论 |
一、政府行为的含义 |
二、政府行为的特点 |
三、政府行为在新型工业化中的职能 |
第二章 高淳区的工业化现状与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建国以来的成就以及高淳区发展现状 |
一、我国工业化道路取得的成就 |
二、高淳区工业化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工业化道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的共性问题 |
二、高淳区存在的个性问题 |
三、高淳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高淳区工业化发展SWOT分析 |
第三章 国内外新型工业化道路经验及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工业化道路经验及借鉴 |
一、美国工业化道路经验及借鉴 |
二、德国工业化道路经验及借鉴 |
三、日本工业化道路经验及借鉴 |
第二节 国内新型工业化道路经验及借鉴 |
一、深圳新型工业化道路经验及借鉴 |
二、上海新型工业化道路经验及借鉴 |
三、苏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经验及借鉴 |
第四章 高淳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思考 |
第一节 高淳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量质并进原则 |
二、坚持绿色发展原则 |
三、坚持产城融合原则 |
四、坚持改革创新原则 |
第二节 高淳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 |
一、生态立区 |
二、产业强区 |
三、创新兴区 |
第三节 高淳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目标 |
一、改善投资环境使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
二、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使创新驱动达到新高度 |
三、配备功能与设施使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
四、发挥生态优势使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 |
第五章 高淳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的相关对策 |
第一节 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
一、“一核”:打造核心功能区 |
二、“三区”:发展三大功能片区 |
第二节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一、着力打造三大主导产业 |
二、重点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
三、改造提升绿色食品产业 |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第三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
一、加快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建 |
二、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 |
三、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和服务体系完善 |
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第四节 加快产业新城发展 |
一、明确产业新城发展思路 |
二、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打造现代产业新城 |
三、加强生态文明新城建设,营造绿色宜居新城 |
四、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
第五节 构建高淳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保障机制 |
一、构建项目保障机制 |
二、构建土地保障机制 |
三、构建人才保障机制 |
四、构建资金—服务—制度保障机制 |
结语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 |
2.1 相关理论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理论 |
2.1.2 列宁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 |
2.1.3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相关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工业化 |
2.2.2 新型工业化 |
2.2.3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 |
第三章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背景与面临问题 |
3.1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背景 |
3.1.1 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新变化 |
3.1.2 中国经济政治形势的新变化 |
3.2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
3.2.1 改革开放前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
3.2.2 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
3.2.3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
第四章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要求 |
4.1 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擎 |
4.2 以“四化”协调为目标 |
4.3 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先导 |
4.4 以实现对外开放为依托 |
4.5 以实现共享发展为根本 |
第五章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措施 |
5.1 着力推进创新发展 |
5.1.1 完善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
5.1.2 制定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 |
5.1.3 营造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 |
5.2 着力推进协调发展 |
5.2.1 坚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 |
5.2.2 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
5.2.3 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
5.3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
5.3.1 建立绿色工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 |
5.3.2 树立绿色工业化发展的观念共识 |
5.3.3 优化绿色工业化发展的方法途径 |
5.4 着力推进开放发展 |
5.4.1 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进程 |
5.4.2 构建新型工业化开放新格局 |
5.4.3 提升新型工业化国际竞争力 |
5.5 着力推进共享发展 |
5.5.1 建立新型工业化推进共享发展的机制 |
5.5.2 实施新型工业化促进均衡发展的战略 |
5.5.3 形成新型工业化成果人民共享的局面 |
第六章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价值 |
6.1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6.2 拓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实践探索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2.3 主要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工业化定义 |
2.1.2 新型工业化定义 |
2.1.3 新型工业化路径定义 |
2.2 新型工业化内涵和特征 |
2.2.1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
2.2.2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
2.3 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的原则和要求 |
2.3.1 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的原则 |
2.3.2 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的要求 |
2.4 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指标 |
2.5 基础理论 |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2 企业管理创新理论 |
2.5.3 区域发展理论 |
3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
3.1.1 生物柴油企业快速增长 |
3.1.2 生物柴油市场规模逐年增加 |
3.1.3 生物柴油企业正在加强新型工业化建设 |
3.1.4 生物柴油企业工业化建设任重道远 |
3.2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1 生物柴油技术工艺的不稳定 |
3.2.2 国家产业政策不完善,执行困难 |
3.2.3 原材料供应不足 |
3.2.4 销售渠道狭窄 |
3.3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存在的障碍 |
3.3.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 |
3.3.2 信息化程度低,缺少技术共享平台 |
3.3.3 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 |
3.3.4 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
3.3.5 国家政策和配套滞后,执行力度不够 |
3.3.6 产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少 |
4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新型工业化的评价分析 |
4.1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
4.2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兴工业化发展的评价分析 |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数据分析 |
4.3.1 调研数据对比分析 |
4.3.2 评价指数分析 |
4.3.3 评价结果分析 |
4.4 江苏地区典型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
4.4.1 企业基本情况 |
4.4.2 企业组织结构 |
4.4.3 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能力 |
4.4.4 加快企业结构调整 |
4.4.5 广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
4.4.6 信息化战略,顺应市场变化 |
4.4.7 提高产品质量,拓展营销网,保证经济效益 |
4.4.8 案例企业新型工业化路径的启示 |
5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进程分析及路径提出 |
5.1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
5.2 明确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总体架构 |
5.3 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的提出 |
5.3.1 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
5.3.2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来拉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
5.3.3 产业集群为优势,来带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
5.3.4 可持续发展为依托,来促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
5.3.5 以循环经济为支撑,来助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
5.3.6.以人才优势为基础,来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 |
6 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新型工业化路径的对策建议 |
6.1 基于产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6.2 基于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6.3 基于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马克思工业化理论视域下重庆市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新型工业化内涵及指标 |
2.1 工业化 |
2.2 传统工业化 |
2.2.1 传统工业化的内涵 |
2.2.2 传统工业化的特征 |
2.2.3 传统工业化的缺陷 |
2.3 新型工业化 |
2.3.1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
2.3.2 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
2.3.3 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指标 |
第三章 马克思的工业化理论与指导意义 |
3.1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的形成条件 |
3.1.1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形成的社会条件 |
3.1.2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形成的科学条件 |
3.1.3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形成的理论条件 |
3.2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的科学内涵 |
3.2.1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关于工业化的认识 |
3.2.2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关于工业化与科技、教育的认识 |
3.2.3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对于工业化产生根源的认识 |
3.2.4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对于工业化作用的分析 |
3.3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的指导意义 |
3.3.1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
3.3.2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
第四章 重庆市工业化历程回顾及评价 |
4.1 重庆市老工业基地简介 |
4.2 重庆市工业化的主要历程 |
4.3 重庆市工业化的总体评价 |
第五章 重庆市新型工业化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
5.1 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背景及现状 |
5.1.1 重庆市新型工业化的背景 |
5.1.2 重庆工业化的现状 |
5.2 重庆市新型工业化的有利条件 |
5.2.1 拥有良好的基础 |
5.2.2 资源丰富 |
5.2.3 地理条件优越 |
5.2.4 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
5.2.5 有利的历史机遇 |
5.3 重庆市新型工业化的制约因素 |
5.3.1 资本稍显不足 |
5.3.2 高新技术人才缺乏 |
5.3.3 工业结构不合理 |
5.3.4 后发趋势的影响严重 |
5.3.5 劳动力的困扰 |
5.3.6 生态环境的制约 |
第六章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指导下的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路径 |
6.1 重庆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
6.1.1 以科教兴渝为支撑 |
6.1.2 以城乡统筹为平台 |
6.1.3 以内陆开放为动力 |
6.1.4 以信息化和城镇化为条件 |
6.2 重庆新型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
6.2.1 发挥优势,招商引资 |
6.2.2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
6.2.3 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6.2.4 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劳动力素质 |
6.2.5 发展可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
6.2.6 创新驱动“互联网+”,深度融合“一带一路” |
6.2.7 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7)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视阈下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 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的研究综述 |
2. 关于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1. 重点和难点 |
2. 创新之处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概述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
2. 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生态危机 |
(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 |
1. 哲学基础 |
2. 社会学基础 |
3. 经济学基础 |
4. 生态学基础 |
(三)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主要内容 |
1.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
2. 关于物质变换的思想 |
3. 关于自然生产力的思想 |
4. 关于科学生产力的思想 |
二、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看中国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
(一) 中国传统工业化发展的简明历程 |
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传统工业化发展 |
2.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转型 |
(二) 中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成就与不足 |
1. 中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成就 |
2. 中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不足 |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中国化的体现 |
(一)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 |
1.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
2.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
(二)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 |
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必要性 |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 |
(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 |
1. 坚持和发展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
2. 坚持和发展了可持续生态思想 |
3. 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生产力思想 |
4. 坚持和发展了全面发展思想 |
四、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为指导,推进我国的新型工业化 |
(一)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问题 |
1. 经济全球化问题 |
2. 经济体制问题 |
3. 资源环境问题 |
4. 人口问题 |
(二)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 |
1. 科技的进步和应用是支撑 |
2. 完善法律法规、进行制度创新是保障 |
3. 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就业是动力条件 |
4. 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根本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反思传统工业化及其道路 |
第一节 工业化及工业化道路含义的界定 |
一、工业化的含义 |
二、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
第二节 对传统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反思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早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反思 |
二、全球生态危机下西方学者的反思 |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探索 |
四、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弊端及启示 |
第二章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
第一节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演绎 |
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
二、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和发展现状 |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和理论探索 |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初步实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生态文明引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
第一节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概念 |
一、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解 |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的理解 |
第二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生态文明的引领 |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
二、生态文明引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生态文明引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 |
第一节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
一、建构生态文明意识 |
二、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
三、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
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
一、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
二、积极发展生态产业 |
第三节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
一、抓好生态化技术创新 |
二、加强高新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
三、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
第四节 完善生态政策、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 |
一、健全环境资源法律制度 |
二、完善相关经济和产业政策 |
三、改革配套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
1.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顺应科技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
2.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
3.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有资源日益短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
4.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我国当前人力资源有关问题的必然选择。 |
二、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
1.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客观要求。 |
2.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
三、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路径思考 |
1. 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导向。 |
2. 立足沈阳工业化发展的客观实际。 |
3. 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经验。 |
(10)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与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研究 |
(二) 工业化与税收政策的研究 |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新型工业化发展理论 |
一、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涵义中‘新’的内涵 |
(一) 新型工业化的‘新’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
(二) 新型工业化的‘新’强调以信息化带动 |
(三) 新型工业化的‘新’强调以创新为动力 |
(四) 新型工业化的‘新’强调以效率提高为核心 |
(五) 新型工业化的‘新’强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 |
(六) 新型工业化的‘新’强调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
(七) 新型工业化的‘新’强调以实现工业化农业化协调发展 |
(八) 新型工业化的‘新’强调工业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发展 |
二、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深远意义 |
(一)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种理论的创新 |
(二)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种自然规律 |
(三) 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
第三章 税收政策促进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机理分析 |
一、 促进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因素分析 |
(一) 内部动力 |
(二) 企业能力 |
(三) 外部推力 |
二、 税收政策影响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机理分析 |
(一) 税收政策提高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企业预期收益 |
(二) 税收政策降低新型工业化风险 |
(三) 税收激励政策对人力资源供求的影响 |
三、 综合分析税收政策对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影响 |
第四章 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一、 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现状 |
(一) 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
二、 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中遇到的问题 |
(一) 区域经济发展逐渐拉大差距,城乡问题十分突出 |
(二) 基础设施建设仍满足不了发展需要 |
(三) 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完全遏制 |
(四) 工业结构未得到有效调整和优化 |
(五) 城镇化发展仍然缓慢 |
(六) 文化教育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
(七) 工业技术革新能力薄弱 |
(八) 工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滞后 |
第五章 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税收政策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一、 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现行的税收政策 |
(一) 鼓励民族地区企业技术改造的税收政策 |
(二) 促进高新技术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
(三) 支持民族地区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税收政策 |
二、 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 政策目标不明确 |
(二) 政策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
(三) 惠政策的低效现象 |
(四) 政策设计不合理 |
(五) 照顾性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多 |
(六) 对落后技术和产品的限制性税收政策运用不够 |
三、 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税收政策的实证分析 |
(一) 样本和数据 |
(二) 设立自变量和因变量 |
(三)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六章 我国税收政策促进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优化建议 |
一、 加大研发投入的税收支持力度 |
二、 继续改革企业所得税 |
三、 促进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方式 |
四、 促进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配套税收优惠政策 |
五、 研究开征环境税 |
六、 改革资源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研究[D]. 令雨龙. 外交学院, 2020(08)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研究(1978-2018)[D]. 申晓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高淳区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D]. 朱继飞. 东南大学, 2019(05)
- [4]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 王宝堃.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5]江苏地区生物柴油企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D]. 张建俊.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6]马克思工业化理论视域下重庆市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D]. 段红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 [7]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视阈下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研究[D]. 应霞.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5)
- [8]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 穆亮红.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9]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J]. 孙平,张晓臣,陈发水. 辽宁经济, 2013(09)
- [10]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与税收政策研究[D]. 熊晨. 中南民族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