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刚果12号桉叶片化感物质的初步分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洪欢[1](2017)在《西芹六次醇层物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黄瓜枯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实验室已经进行了西芹鲜根、根际土和种子乙醇浸提液的1-4次层析,每次层析利用化感抑制效果筛选出最佳流分。为纯化西芹鲜根、根际土和种子中化感物质成分,利用柱层析法对西芹鲜根乙醇浸提液进行第5、6次层析分离,每次层析流分在培养基条件下与黄瓜枯萎病菌共培养,通过化感作用检测计算化感效果并筛选最佳流分。随后通过GC-MS对6次醇层物的12个最佳流分进行化感物质鉴定,从而确定各最佳流分中化感物质成分、名称以及分子结构。最后利用灌根法在田间进行最佳流分对黄瓜枯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西芹鲜根、根际土和种子3个乙醇浸提材料,经过第5、6次柱层析分离,每个材料分别获得4个最佳流分,共12个最佳流分。每个最佳流分均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化感效果与乙醇及空白对照差异显着。西芹鲜根第6次层析最佳流分为RE2110186、RE295548、RE623597和 RE686568,化感效果 1 较 RCK5-8 分别提高了 78.14%、78.83%、73.37%和 71.34%,化感效果 2 较 RECK5-8 分别提高了 70.14%、71.38%、64.84%和 60.64%。西芹根际土第6次层析最佳流分为RSE222296、RSE233667、RSE459638和RSE499152,化感效果 1 较 RSCK5-8 分别提高了 73.90%、77.59%、77.05%和 73.65%,化感效果 2 较 RSECK5-8 分别提高了 64.50%、68.70%、68.34%和 64.24%。西芹种子第6次最佳流分为SE138648、SE189357、SE819257和SE8411085化感效果1较SCK5-8分别提高了 70.53%、74.58%、69.70%和70.11%,化感效果2较 SECK5-8 分别提高了 61.71%、65.31%、61.88%和59.27%。2.经过对西芹鲜根、根际土和种子第6次醇层物最佳流分进行GC-MS检测,在12个最佳流分中均发现了化感物质。西芹鲜根第6次醇层物的最佳流分中含有酚类、酯类、胺类和烷烃类共4类11种化感物质,分别为2,4-二叔丁基苯酚、8,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芥酸乙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丁基酯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丁基酯2-戊基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Z)-9-十八烯酸酰胺、二十七烷和3-乙基-5-(2-乙基丁基)十八烷。西芹根际土第6次醇层物的最佳流分中含有酚类、酯类、酸类和胺类共4类6种化感物质,分别为2,5-二叔丁基酚、邻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顺-13-二十二烯酸-2,3-二羟丙基酯、酞酸丁酯异己酯、芥酸和油酸酰胺。西芹种子第6次醇层物的最佳流分中含有有酯类和烷烃类共2类7种化感物质,分别为反油酸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芥酸甲酯、邻苯二甲酸6-乙基-3-辛基丁基酯、十八烷、二十烷和9-己基十七烷。从各流分中的化感物质成分来看,酯类为主要的化感物质。3.用西芹鲜根和根际土第6次醇层物的最佳流分RE2110186、RE295548、RSE233667、RSE459638对黄瓜幼苗进行灌根诱导处理,结果显示这4个最佳流分均可诱导黄瓜幼苗对黄瓜枯萎病产生抗性,其中西芹鲜根的最佳流分RE295548和西芹根际土的最佳流分RSE459738的诱导抗性效果最为显着,RE295548的诱导抗性效果1和诱导抗性效果2分别达到61.53%和55.33%,RSE459738的诱导抗性效果1和诱导抗性效果2分别达到58.17%和51.43%。
陈艳芳[2](2017)在《AM真菌与生物炭对连作梨园化感作用的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在生产中,连作障碍一直是困扰农业高效生产的一个难题,在很多蔬菜、果树等园艺植物上都有发生。梨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果树,重庆地区近年大规模引进了一批优质极早熟和早熟梨品种,由于地域气候条件和耕地面积等限制,需要重复利用老梨园和苗圃地,导致连作障碍问题日渐严重。一些传统着名产区在品种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中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原有的技术、市场及品牌等不能传承下去,严重制约了梨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有不少研究证实化感作用是草莓、苹果、梨、桃等果树连作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连作梨园中的化感作用进行研究可以揭开梨园连作障碍的发生机理,寻找有效的化感调控措施,达到克服连作障碍的目的。许多研究发现AM真菌和生物炭在化感调控方面都存在巨大潜力,而两者联合使用的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并且AM真菌对梨化感作用的效应研究也较少,其化感调控作用的机理尚不完善。本研究比较相同管理条件下连作梨园(老梨园15年树龄重茬再植)与新建梨园同期再植的两年生黄冠/川梨幼树生长情况,探讨化感自毒作用与梨园连作障碍的关系;收集连作梨园根际土壤并制成浸提液,以川梨、杜梨种子为试材,采用滤纸培养皿法进行生物测定试验,验证和评价浸提液的化感自毒作用;利用GC-MS气质联用仪对连作梨园根际土壤中成分进行分析,探讨其主要化感成分类别及种类;以一年生黄冠/川梨苗为材料,研究梨苗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化感自毒作用表现和AM真菌、生物炭两者的化感调控效应。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与新建梨园相比,连作梨园再植两年生黄冠/川梨幼树整体矮小、茎干细弱,新梢生长弱、叶片数显着减少,连作障碍表现严重;进一步研究表明化感自毒作用与梨园连作障碍密切相关。2.三种浓度连作梨园根际土壤浸提液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川梨、杜梨种子萌发与胚轴、胚根的生长。化感作用评价结果表明川梨种子的综合化感敏感程度高于杜梨种子。3.利用GC-MS气质联用仪从连作梨园根际土壤乙酸乙酯浸提液中共分离检测出烷烃类、酯类、醇类、胺类、萜类、苯类、酚类、酮类及芳香烃类9大类77种化学组分,它们大都属于化感物质类别。最主要是烷烃类,占总成分的38.49%,其次是酯类,醇类等,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试验表明连作梨园根际土壤中主要存在的化感物质有四十烷等大部分烷烃及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十六烷酸丁酯、十八烷酸丁酯、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等物质,有些已被证实有活性并与植物连作障碍的发生有关。4.盆栽试验发现连作梨园根际土壤浸提液对梨苗生长存在显着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强,证实了化感自毒作用是导致梨园连作障碍的重要因素。浸提液可通过抑制梨苗根系发育,降低叶片光合作用和抗氧化系统酶活性,使MDA积累增多,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严重,通过改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脯氨酸含量,打破了细胞渗透平衡以及降低土壤有效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等方面阻碍梨苗正常生长发育过程。5.接种AM真菌促进了化感胁迫下梨苗的生长,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梨苗的抗逆性,添加生物炭改善了化感胁迫下梨苗根际土壤环境,间接改善梨苗生长,提高其抗逆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化感胁迫危害。与对照CK相比,接种AM真菌显着提高了梨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根冠比及一级新根数、最长侧根长、根系活力;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光合特性;增强叶片保护酶活性,降低MDA和脯氨酸含量,使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增加,防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并有效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平衡;使土壤酶活性有所提高,整体上增强了植株的抗逆性。添加生物炭则显着降低了梨苗根际土壤容重、调节土壤pH,增加土壤有机质及有效N、P、K含量,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也显着增强,进而保证土壤养分正常供应,一定程度上间接改善了梨苗的生长状况,提高其抗逆性。6.连作梨园根际土壤浸提液对AM真菌的侵染表现出低促高抑效应。生物炭对AM真菌的繁殖和活动存在增益作用,显着提高了梨苗根系菌根侵染率,菌根依赖性也增强。不同浓度下,与单接种AM真菌相比,菌根侵染率分别提高了24.22%、11.64%、14.31%、5.35%,即使在浓度为1g·m L-1时,仍促进了AM真菌的侵染。试验结果表明两者联合使用时对化感自毒作用有显着的协同调控效应。
陈刚[3](2014)在《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生长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化感作用对解释植物个体、种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植物群落的构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农林生产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化感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凋落叶的方式,模拟凋落叶自然分解对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生长生理的影响。本研究设置0g·pot-1 (CK)、20g-p·pot-1 (L20)、g·pot-1 (L40)、80g·pot-1 (L80) 4个凋落叶添加水平,通过测定凤仙花形态指标、抗性生理指标、光合生理指标以及观察其生殖生长特性,研究天竺桂凋落叶的化感作用。采用GC-MS鉴定天竺桂凋落叶原样和蒸煮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推断凋落叶中起化感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为了观测添加凋落叶对土壤通气透水性改变和根系生长的阻挡是否会对凤仙花生长产生显着的影响,设置平行蒸煮空白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天竺桂凋落叶添加显着抑制了凤仙花地径生长、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积累以及侧枝数量的增加,而对株高生长并无显着影响。2.随着天竺桂凋落量的增加,凤仙花开花量呈下降趋势,且L40和L80处理均显着低于CK。虽然各处理间花期相差不显着,但L40和L80两个处理盛花期相对于CK明显推迟,L80处理的始花期也推迟了3天。各处理植株收集到的蒴果数、种子总重量以及其种子百粒重均无显着差异;每个蒴果所含种子重量总体上随凋落叶添加量的增加而呈现上升的趋势,且L80处理显着高于CK。3.天竺桂凋落叶添加总体上对H202含量无显着影响,但现蕾前期H202含量显着增加;凤仙花叶片中活性氧清除系统(ROS)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降低,而抗坏血酸(ASA)含量在现蕾前期随天竺桂凋落增加而上升。凤仙花现蕾后丙二醛含量随天竺桂凋落量的增加而上升,说明非酶促ROS清除系统可能是凤仙花抵御氧化胁迫更为重要的清除系统,其中ASA在凤仙花受ROS胁迫的早期过程扮演着重要角色。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处理所造成的氧化胁迫可能超过了两类ROS清除系统的清除能力,对凤仙花膜系统造成伤害,导致凤仙花地径和生物量积累显着降低。凤仙花渗透凋节物质可溶性糖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未随凋落叶量的增加而显着变化,可溶性蛋白在现蕾前期和盛花期也是如此,说明天竺桂凋落叶中的化感物质可能不会对这两种渗透物质产生影响。4.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随着天竺桂凋落叶量的增加凤仙花叶绿素含量均下降,特别是在移栽58 d后,L40和L80处理叶绿素含量受到显着抑制作用。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天竺桂凋落叶处理的凤仙花净光合速率(Pn)与水分利用效率(WUE)均受到显着的抑制作用,而Gs、Ci和Tr三个气体交换参数却基本上呈相反趋势。光响应特征参数中不同光强下净光合速率大小顺序为:CK>L20>L40>L80,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n)和暗呼吸速率(Rd)均随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光补偿点(Lcp)和近光饱和点(Lsat)呈升高趋势。C02响应特征参数中Pn值均随凋落量的增加呈现出与光响应一致的梯度变化:CK>L20>L40>L80,随着凋落叶施入量的增加,RuBP羧化效率(CE)、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和光呼吸速率(Rp)总体上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而C02补偿点(Gp)总体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L20处理的胞间C02饱和点(Cisat)最小,L80的Ci sat最大。表明凋落叶添加处理不但降低了凤仙花净光合速率,同时也降低了凤仙花对弱光和低浓度CO2的利用能力。5.天竺桂凋落叶原样中共确定了68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含量的85.44%,它们主要包含43种萜类(41.44%)和3种酚类(17.66%)。从蒸煮天竺桂凋落叶中共确定了19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含量的72.1%。这19种化合物中,主要包括酚类4种(39.3%)、醇类2种(12.05%)、萜类5种(7.48%)。推测通过蒸煮而除去或大量减少的香豆素、桉叶油醇、肉桂醛、反式石竹烯和松油醇等可能为天竺桂凋落物中的主要化感物质。6.蒸煮叶片处理对凤仙花生长无明显影响。凤仙花形态指标中的地径(33d)、株高(33 d)和地上部分生物量(85 d),光合形态指标中的净光合速率,H202含量(48 d),抗氧化保护酶系统中的SOD活性(48 d), MDA含量(48 d)和渗透调节物质中的SS含量(48 d)均无显着差异。表明本试验凋落叶施加的范围内,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释放的化感物质可能才是抑制凤仙花生长的主要因素。综上分析可知,天竺桂凋落叶在土壤中通过分解释放香豆素、桉叶油醇、肉桂醛、反式石竹烯和松油醇等化感物质,破坏凤仙花非酶促ROS清除系统,对膜系统造成伤害;同时,化感物质通过破坏凤仙花叶绿素或抑制其合成,降低凤仙花净光合速率并削弱其对弱光和低浓度C02的利用能力,导致凤仙花地径和生物量积累降低;前期天竺桂凋落叶化感物质对凤仙花营养生长的抑制导致其生殖生长阶段始花期和盛花期推迟,开花总量下降,使得凤仙花观赏价值下降。
吴礼鹏[4](2014)在《秦岭地区143种植物的农药活性筛选》文中指出由于病虫害的存在,农药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长期以来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靠使用化学农药,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如高残留、污染环境、对非靶标生物不安全、害虫容易产生抗性等。因此,寻找化学农药的替代品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植物源农药以其低毒、低残留、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工作者对植物源农药做了很多研究,但是,与化学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开发还需要加强。而活性植物的筛选是植物源农药研究的基础工作。因此,本研究对采自于我国秦岭地区的143种植物进行了杀虫、抑菌和除草活性的筛选,以期发现具较高农药活性的植物,为开发新型植物源农药提供材料。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测定了 143种植物的丙酮提取物(浓度为1g干样/ml)对3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e)的拒食及毒杀活性,结果表明:143种植物丙酮提取物中,73种植物对粘虫有较好的毒杀和拒食活性(72h死亡率或48h拒食率>50%)。其中,八角枫、美国黑胡桃和芫花丙酮粗提物在O.1g干样/ml的剂量下,对3龄粘虫仍表现出较好的拒食和胃毒活性,它们在48 h的拒食中浓分别为33.180 g干样/ml、75.132 g干样/ml和72.893 g干样/ml,72 h的致死中浓分别为84.300 g干样/ml、89.059 g干样/ml和199.872 g干样/ml。2、采用饲料混药法,测定了 143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剂量为0.013g干样/g小麦)对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的种群抑制活性,结果表明:53种植物提取物表现出一定的种群抑制作用(64d种群抑制率>50%),其中,八角枫、木香薷、猪毛蒿、木姜子和陕西卫矛种群抑制率均高达100%。3、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143种植物丙酮提取物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赤霉病菌(FusaHum graminearuw 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和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O.1g干样/mL的浓度下,有25种植物对4种病原菌中至少一种的抑制率超过80%。占供试样品总数的17.6%,其中金丝桃和八角枫对这4种病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金丝桃对4种病原菌的抑制率达到95%以上;八角枫对4种病原菌的抑制率达到90%以上,它们的抑制中浓分别介于0.3~2.7mg干样/ml之间和1.9~6.1 mg干样/ml之间。4、采用种子萌发法测定了 143种植物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Linn.)、黄瓜(Cucumis sativus Linn.)和生菜(Lactuca sativa estris L.)幼根和幼芽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1g样品加入1Oml蒸馏水浸泡的浓度下,70%以上的植物样品对供试种子有很好的异株克生作用(3d后对种子幼根或幼芽的抑制率>70%);无患子、红雪果、华西枫杨、八角枫和黄瑞木,在15 d后,对3种植物的幼根及幼芽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无患子对3种植物的幼根及幼芽抑制活性均为100%,黄瑞木对3种植物的幼芽抑制活性为100%,对幼根的抑制活性在95%以上。综上可知,八角枫、美国黑胡桃、芫花、金丝桃、无患子、红雪果、华西枫杨和黄瑞木这8种植物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白昌军,虞道耿,陈志权,刘国道[5](2014)在《桉树人工林间作豆科牧草适应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桉树人工林单一种植引起植被多样性减少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间作成为恢复与重建桉树林下植被多样性的重要途径。桉树人工林下间作豆科牧草综合评价结果表明GC1581、GC1517、热研10号和热研2号柱花草牧草产草量达296.54852.08 kg/hm2,耐干旱,旱季牧草产量占年产草量的18.42%23.95%,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仍保持一定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植株存活率达50.2%61.9%,间作牧草在桉树行间形成良好的覆盖层,覆盖度达47.083%79.252%,适应性强。间作可促进林下植被的恢复,进而促进植被多样性的形成,这对增加桉树人工林的群落组成、形成多层次片层结构有积极意义。
王晗[6](2013)在《黄柏苷化感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黄檗为传统中药关黄柏的基源植物,其野生种群存在自我更新障碍,种群中幼年植株稀少,作为珍稀濒危物种已经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本课题组以往的研究表明,黄檗自身的化感作用是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黄檗落叶进行化感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活性组分中的主要成分黄柏苷的化感作用未见报道,经初步筛选确定是一种新的化感物质。本论文主要就黄柏苷的化感作用进行研究,通过黄柏苷对黄檗及近缘种黄皮树种子萌发过程以及幼苗生长影响的研究,黄檗生长地域土壤中化感物质含量的3年跟踪测定,黄柏苷、黄檗落叶所含化感物质、黄檗落叶水浸液三者化感作用的比较,进一步确定黄柏苷的化感活性,评估黄柏苷在黄檗落叶化感效应中的作用,及落叶化感作用对黄檗野生种群幼苗形成的影响。以不同来源的黄檗种子和黄皮树种子作为受试对象,用不同浓度的黄柏苷溶液对后熟阶段及萌发阶段的黄檗及黄皮树种子进行处理,检测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株高及根的长度,通过各单项指标及综合性指标(幼苗活力指数)评价黄柏苷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低温后熟过程中,黄柏苷对黄檗种子的平均抑制分别为发芽率30.28%、发芽指数30.16%、幼苗株高17.93%、根长24.86%、活力指数40.35%。黄柏苷对黄皮树种子的平均抑制分别为发芽率30.70%、发芽指数32.34%、幼苗株高25.43%、根长26.14%、活力指数48.61%。萌发过程中,黄柏苷对黄檗种子的平均抑制分别为发芽率29.59%、发芽指数28.66%、幼苗株高23.41%、根长31.01%、活力指数43.67%。黄柏苷对黄皮树种子的平均抑制分别为发芽率39.09%、发芽指数38.42%、幼苗株高29.35%、根长32.11%、活力指数53.59%。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证明,黄檗落叶中黄柏苷含量为5.34mg·g-1,化感物质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伞形花内酯、山奈酚、槲皮素、山奈酚-3-0-β-D-葡萄糖苷及槲皮素-3-0-β-D-半乳糖苷的含量最高仅达0.0761mg·g-,黄柏苷含量远高于其他化感物质在落叶中的含量。高效液相法测定黄檗生长地域土壤中黄柏苷含量,发现含量与季节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秋季至次年春季含量持续上升,最高可达45.11μg·g-1,夏季含量为一年中的最低。对黄柏苷、落叶化感物质、落叶水浸液三者化感作用的比较研究表明,对低温后熟过程,黄柏苷的化感作用大于落叶化感物质和落叶水浸液;对种子萌发过程,黄柏苷的化感作用大致与落叶化感物质相同。黄柏苷是影响黄檗种子萌发的主要化感物质,落叶中化感物质有相互作用,在有大量落叶腐解成分存在的黄檗种群或母树下的土壤中,落叶中的化感物质有可能通过影响黄檗种子的后熟解除和萌发过程,抑制黄檗幼苗的形成,影响幼苗的生长,致使幼苗数量稀少。
白昌军,虞道耿,陈志权,刘国道[7](2012)在《桉树人工林间作禾本科牧草适应性筛选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桉树人工林单一种植引起植被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间作成为恢复与重建桉树林下植被多样性的重要途径。桉树人工林下间作禾本科牧草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热研14号网脉臂形草、热研8号坚尼草、热研9号坚尼草、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等牧草产草量达215.89~475.42 kg/hm2,旱季牧草产量占年产草量的14.08%~17.51%,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仍保持一定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植株存活率达53.6%~76.6%,覆盖度达62.71%~90.42%。间作牧草在桉树行间形成良好的覆盖层,提高了林地植被覆盖度,植株存活率较高,促进植被多样性的形成,对增加桉树人工林的群落组成、形成多层次片层结构有积极意义。
林文欢,詹潮安,陈红跃[8](2011)在《林木种间的化感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化感作用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农作物耕作、杂草控制、病虫害防治以及林木营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树种搭配是成功营造人工混交林的关键,林木种间的化感作用在混交树种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文中从化感物质的收集与提取、化感物质的鉴定以及化感作用的表达等方面,对人工混交林常见树种间化感作用的研究情况和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混交林选择树种组合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公益林建设服务。
孙天旭,鲁法典,郑勇奇,张川红,李伯菁,王玲,杨晓燕[9](2010)在《外来树种火炬树化感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盐肤木和黄栌为参照树种,用火炬树树叶水浸提液、林下土壤水浸提液浸种24 h,研究了浸提液对侧柏、油松、香椿、臭椿、小麦、小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了火炬树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火炬树完整鲜叶水浸提液处理小白菜种子,其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88.0%、82.5%,与对照发芽率(94.0%)和发芽势(91.5%)无显着差异,而破碎鲜叶水浸液则极显着影响小白菜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降低为24.8%和5.0%;火炬树完整鲜叶和破碎鲜叶水浸液都能促进小白菜苗高生长,但都抑制小白菜胚根的伸长。与鲜叶相比,火炬树干叶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明显降低。火炬树破碎鲜叶水浸提液极显着影响小麦发芽率,分别比对照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降低11.0%和83.5%,干叶水浸提液则不影响小麦的发芽率,为95.0%,但发芽势比对照降低23.0%。与盐肤木和黄栌相比,火炬树破碎鲜叶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茎及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火炬树破碎鲜叶水浸提液对4个乡土树种的种子萌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香椿及臭椿发芽率的抑制作用极显着。火炬树破碎鲜叶水浸提液对4个树种的苗高以及油松苗胚根的伸长没有显着影响,但却极显着地抑制了侧柏、香椿及臭椿胚根的伸长。火炬树林下表层土壤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能明极显着促进香椿的生长;处理55 d时,香椿苗平均高为8.63cm,极其显着高于对照(5.14 cm)。
尤芬蕾[10](2010)在《不同氮素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的化感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在全国各用材树种比重和位次中,杉木人工林的面积与蓄积量皆居首位。长期以来的林业生产实践表明,杉木人工林连栽导致地力衰退,严重影响了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及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的建设。诸多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自毒作用是导致杉木林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氮素来源及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及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的发芽效应。实验结果表明:1.氨态氮处理条件下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发芽具有不同的化感效应。就从氮素水平处理的差异来看,腐解3个月后,NH4Cl 50g处理的杉木枯枝落叶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发芽各指标的抑制作用强于NH4Cl 100g处理;腐解6个月及9个月后,NH4Cl 50g处理的杉木枯枝落叶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胚根长、胚轴长、鲜物质重及干物质重的抑制作用强于NH4Cl 100g处理,而对绝对发芽率及绝对发芽势则表现为促进作用强于NR4Cl 100g处理。就化感物质浓度间的差异而言,总体上表现为随着化感物质浓度的升高,其对杉木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2.氨态氮处理条件下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发芽具有不同的影响。就从氮素水平处理的差异来看,腐解3个月后,NH4Cl 100g处理的杉木枯枝落叶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发芽各指标的抑制作用强于NH4Cl 50g处理;腐解6个月后,NH4Cl 50g处理的杉木枯枝落叶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势、胚根长、鲜物质重及干物质重的抑制作用强于NH4Cl 100g处理,而对绝对发芽率及胚轴长则表现为促进作用强于NH4Cl 100g处理;腐解9个月后,NH4Cl 50g处理的杉木枯枝落叶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以芽各指标的抑制作用强于NH4Cl 100g处理。就化感物质浓度间的差异而言,总体上表现为随着化感物质浓度的升高,其对杉木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3.硝态氮处理条件下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发芽具有不同的化感效应。从硝态氮水平处理的差异来看,腐解3个月后,NaNO3 50g处理的杉木枯枝落叶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势及胚轴长的抑制作用强于NaNO3 100g处理,而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胚根长、鲜物质量及干物质量的的促进作用强于NaNO3 100g处理;腐解6个月及9个月后,NaNO350g处理的杉木枯枝落叶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小种子发芽各指标的促进作用强于NaNO3 100g处理。就化感物质浓度间的差异而言,硝态氮处理条件下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发芽总体上表现为随着化感物质浓度的升高,其对杉木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4.硝态氮处理条件下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发芽具有不同的影响。从硝态氮水平处理的差异来看,腐解3个月后,NaNO3 50g处理的杉木枯枝落叶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胚轴长、鲜物质重及干物质重的抑制作用强于NaNO3 100g处理,而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及胚根长的促进作用强于NaNO3 100g处理;腐解6个月及9个月后,NaNO3 50g处理的杉木枯枝落叶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鲜物质重及干物质重的抑制作用强于NaNO3 100g处理,而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及胚轴长的促进作用强于NaNO3 100g处理。就化感物质浓度间的差异而言,硝态氮处理条件下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发芽总体上表现为随着化感物质浓度的升高,其对杉木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二、刚果12号桉叶片化感物质的初步分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刚果12号桉叶片化感物质的初步分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西芹六次醇层物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黄瓜枯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黄瓜枯萎病 |
1.1.1 病原菌形态特征 |
1.1.2 发病症状 |
1.1.3 病原菌生理小种分化 |
1.1.4 主要防治途径 |
1.2 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 |
1.2.1 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的概念 |
1.2.2 化感作用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3 化感作用在农业中的应用 |
1.2.4 化感物质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1.3 植物的诱导抗性 |
1.3.1 植物诱导抗性的概念 |
1.3.2 植物诱导抗性的诱导因子 |
1.3.3 植物诱导抗性的功能和特点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西芹鲜根、根际土及种子第5、6次醇层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1.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3 试验材料 |
2.1.4 试验设计 |
2.1.5 PDA培养基制备 |
2.1.6 西芹鲜根、根际土及种子乙醇浸提液的制备 |
2.1.7 试验方法 |
2.1.8 数据的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第5次层析分离及化感作用检测 |
2.2.2 第6次层析分离及化感作用检测 |
2.2.3 第5、6次醇层物最佳流分的比较分析 |
2.3 讨论 |
3 西芹鲜根、根际土及种子第6次醇层物最佳流分的化感物质检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检测材料 |
3.1.2 化感物质鉴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西芹鲜根第6次醇层物的最佳流分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
3.2.2 西芹根际土第6次醇层物的最佳流分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
3.2.3 西芹种子第6次醇层物的最佳流分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
3.3 讨论 |
4 西芹鲜根及根际土第6次醇层物的最佳流分对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抗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方法 |
4.2 数据的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AM真菌与生物炭对连作梨园化感作用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章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果树连作障碍机制 |
1.2.1 土壤病虫害的危害 |
1.2.2 土壤理化性质的劣变 |
1.2.3 果树连作障碍中化感作用的表现 |
1.3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 |
1.3.1 化感物质的种类及释放途径 |
1.3.2 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 |
1.3.3 化感作用的机理 |
1.3.4 化感作用的影响因素 |
1.4 连作障碍中化感调控技术 |
1.4.1 农业调控措施 |
1.4.2 物理化学调控措施 |
1.4.3 生物菌剂 |
1.4.4 丛枝菌根真菌及生物炭的应用潜力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技术路线 |
第3章 连作梨园根际土壤的化感作用及化感成分分析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 |
3.1.2 仪器 |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2.1 连作梨园与新建梨园新植幼树的生长表现 |
3.2.2 生物测定试验 |
3.2.3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
3.2.4 连作梨园根际土壤浸提液的GC-MS分析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连作梨园与新建梨园新植幼树的生长表现 |
3.3.2 连作梨园根际土壤浸提液对梨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3 连作梨园根际土壤浸提液对梨种子的化感作用评价 |
3.3.4 连作梨园根际土壤浸提液的化感成分分析 |
3.4 讨论与小结 |
3.4.1 连作梨园与新建梨园新植幼树的生长表现 |
3.4.2 连作梨园根际土壤浸提液的生物测定 |
3.4.3 连作梨园根际土壤浸提液的化感成分分析 |
3.4.4 小结 |
第4章 丛枝菌根真菌与生物炭对化感的调控效应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 |
4.1.2 仪器 |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 |
4.2.2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3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处理对盆栽梨苗菌根侵染率及根系发育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对盆栽梨苗生长和菌根依赖性的影响 |
4.3.3 不同处理对盆栽梨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4.3.4 不同处理对盆栽梨苗叶片保护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4.3.5 不同处理对盆栽梨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
4.4 讨论与小结 |
4.4.1 连作梨园根际土壤浸提液对盆栽梨苗的化感作用及机理 |
4.4.2 AM真菌与生物炭对连作梨园化感作用的调控效应 |
4.4.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对照表 |
附图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研项目 |
(3)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生长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化感作用 |
2.2 化感物质 |
2.2.1 酚类 |
2.2.2 萜类物质 |
2.2.3 糖和糖瞢类 |
2.2.4 生物碱和非蛋白氨基酸 |
2.3 植物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
2.4 化感作用的机理 |
2.5 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 |
2.5.1 化感物质的鉴定 |
2.5.2 化感物质的生物测定 |
2.5.3 化感作用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内容 |
3.2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
3.2.1 试验地概况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4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形态生长的影响 |
4.2 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生殖生长的影响 |
4.2.1 不同天竺桂凋落叶添加量下凤仙花生殖生长的影响 |
4.2.2 不同天竺桂凋落叶添加量对凤仙花种子的影响 |
4.3 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叶片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
4.4 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
4.5 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6 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4.7 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光合生理的影响 |
4.7.1 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光合色素的影响 |
4.7.2 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净光合速率和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4.7.3 不同天竺桂凋落叶添加量下凤仙花对光照和CO_2的响应 |
4.8 蒸煮天竺桂凋落叶处理对凤仙花形态生长、光合及抗性生理的影响 |
4.9 天竺调落叶主要化学成分GC-MS分析 |
4.9.1 天竺桂凋落叶化学物质GC-MS总离子流图 |
4.9.2 天竺桂凋落叶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5 讨论 |
5.1 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
5.2 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生殖生长的影响 |
5.3 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5.4 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5.5 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光合生理的影响 |
5.6 天竺桂凋落叶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鉴定 |
6 结论 |
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试验照片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文章列表 |
(4)秦岭地区143种植物的农药活性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具杀虫活性植物筛选现状 |
1.1.1 具杀虫活性植物筛选途径 |
1.1.2 国内具杀虫活性植物筛选研究现状 |
1.1.3 国外具杀虫活性植物筛选研究现状 |
1.2 具抑菌活性植物资源筛选的现状 |
1.2.1 具杀菌活性的植物资源 |
1.2.2 国内外杀菌植物资源的研究现状 |
1.2.3 杀菌剂的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
1.3 具除草活性植物资源筛选的现状 |
1.3.1 化感植物与化感物质研究进展 |
1.3.2 植物化感的应用与植物源除草剂 |
1.3.3 植物源除草剂研究进展 |
1.4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
第二章 143种植物杀虫活性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处理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143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对3龄粘虫和玉米象的生测结果 |
2.2.2 活性较好的13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对粘虫和小菜蛾3龄幼虫的拒食及胃毒活性 |
2.2.3 八角枫、美国黑胡桃和芫花对3龄粘虫的拒食及胃毒毒力测定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讨论 |
2.3.2 小结 |
第三章 143种植物抑菌活性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143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生测结果 |
3.2.2 金丝桃和八角枫对番茄灰霉菌、小麦赤霉菌、水稻纹枯菌和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抑制的毒力测定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第四章 143种植物除草活性筛选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植物样品 |
4.1.2 供试作物种子 |
4.1.3 除草活性的测定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143种植物样品对小麦种子、黄瓜种子和生菜的幼根和幼芽生长的抑制作用 |
4.2.2 活性较好的无患子、红雪果、黄瑞木等11种植物的除草活性再验证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讨论 |
4.3.2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桉树人工林间作豆科牧草适应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 |
1.2方法 |
1.3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豆科牧草生物产量 |
2.2牧草旱季产草量 |
2.3林间覆盖度 |
2.4植株存活率 |
2.5间作牧草长势 |
2.6间作牧草的分枝数 |
2.7抗旱性评价 |
2.8豆科牧草生长速度 |
2.9灰色关联局势决策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牧草适应性 |
3讨论 |
4结论 |
(6)黄柏苷化感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化感物质的提取分离及其生物学效应 |
第一节 化感物质的提取方法 |
1 水蒸气蒸馏法 |
2 浸提法 |
3 腐解法和疏水性根渗出液连续收集法(CRETS) |
第二节 化感物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
1 萃取法 |
2 层析法 |
2.1 硅胶柱层析 |
2.2 聚酰胺柱层析 |
3 树脂法 |
第三节 化感物质的生物学效应 |
1 化感作用的表现形式 |
1.1 自感作用 |
1.2 他感作用 |
2 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 |
3 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 |
3.1 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3.2 对种子萌发时间的影响 |
4 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生理的影响 |
4.1 对种子内源激素的影响 |
4.2 对种子内含物转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3 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四节 化感作用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1. 化感作用与微生物的关系 |
2 化感物质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黄柏苷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一节 黄柏苷的提取分离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2 提取方法研究 |
2.1 提取溶剂的考察 |
2.2 分离方法的考察 |
3 黄柏苷制备方法流程 |
第二节 黄柏苷对黄檗种子萌发抑制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黄柏苷溶液的制备 |
1.2.2 黄柏苷对种子低温后熟影响实验 |
1.2.3 黄柏苷对种子萌发影响实验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黄柏苷对黄檗种子低温后熟及萌发的影响 |
2.1.1 黄柏苷对黄檗种子低温后熟的影响 |
2.1.2 黄柏苷对黄檗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 黄柏苷对黄皮树种子低温后熟及萌发的影响 |
2.2.1 黄柏苷对黄皮树种子低温后熟的影响 |
2.2.2 黄柏苷对黄皮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黄檗落叶化感作用的研究 |
第一节 黄檗落叶中化感物质含量测定及活性研究 |
1 黄檗落叶中化感物质含量测定 |
1.1 材料与仪器 |
1.1.1 材料 |
1.1.2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色谱条件 |
1.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1.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线性考察 |
1.3.2 精密度实验 |
1.3.3 重复性实验 |
1.3.4 稳定性实验 |
1.3.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1.3.6 样品含量测定 |
2 黄檗落叶中化感物质的活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数据统计分析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1 黄柏苷对黄檗种子低温后熟及萌发的影响 |
2.2.2 化感物质对黄檗种子低温后熟及萌发的影响 |
2.3 小结 |
第二节 黄檗落叶水浸液与黄柏营化感作用的比较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1.2.2 落叶中黄柏苷含量的测定 |
1.2.3 落叶水浸液中黄柏苷含量的测定 |
1.2.4 黄檗落叶水浸液的制备 |
1.2.5 黄柏苷溶液的制备 |
1.2.6 处理液对种子低温后熟的影响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落叶水浸液及黄柏苷对HB 1低温后熟的影响 |
2.2 落叶水浸液及黄柏苷对HB 2低温后熟的影响 |
2.3 落叶水浸液及黄柏苷对HB 3低温后熟的影响 |
2.4 落叶水浸液及黄柏苷对HB 5低温后熟的影响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黄檗生长地域土壤中化感物质含量的测定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土样采集方法 |
2.2 土壤中黄柏苷含量的测定 |
2.2.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土壤中其他化感物质含量的测定 |
2.3.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中黄柏苷含量的测定 |
3.1.1 线性考察 |
3.1.2 精密度实验 |
3.1.3 重复性实验 |
3.1.4 稳定性实验 |
3.1.5 土样同收率实验 |
3.1.6 样品含量测定 |
3.2 土壤中其他化感物质含量的测定 |
3.2.1 线性考察 |
3.2.2 精密度实验 |
3.2.3 重复性实验 |
3.2.4 稳定性实验 |
3.2.5 样品含量测定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本文主要结果与讨论 |
1 黄柏苷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的研究 |
2 黄檗落叶化感作用的研究 |
2.1 落叶中化感物质含量的测定 |
2.2 落叶中化感物质的活性研究 |
2.3 落叶水浸液与黄柏苷化感作用的比较 |
3 黄檗生长地域土壤中化感物质含量的测定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桉树人工林间作禾本科牧草适应性筛选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
1.2.2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禾本科牧草产量 |
2.2 牧草旱季干物质产量 |
2.3 牧草覆盖度 |
2.4 牧草植株存活率 |
2.5 牧草长势与分蘖数 |
2.6 生长速度 |
2.7 牧草生物产量与降水量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
2.8 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禾本科牧草适应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8)林木种间的化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化感物质的收集和提取 |
3 化感物质的鉴定 |
4 化感作用的表达 |
4.1 在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上的表达 |
4.2 在苗木生长上的表达 |
4.3 在苗木生理指标上的表达 |
5 讨论与展望 |
1) 生态公益林树种间化感作用的研究。 |
2) 3种树种以上的混交组合的化感作用研究。 |
3) 化感作用的野外实验研究。 |
(9)外来树种火炬树化感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水浸提液的制备 |
1.2.1 叶片水浸提液的获得 |
1.2.2 土壤水浸提液的制备 |
1.3 受体植物及其发芽指标的测定 |
1.4 温室盆栽实验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鲜叶水浸提液对小白菜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2.2 叶片水浸提液对小麦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2.3 鲜叶水浸提液对乡土树种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2.4 土壤水浸提液对小麦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2.5 火炬树林下土壤对香椿及侧柏生长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火炬树叶的化感作用 |
3.2 火炬树林下土壤的化感作用 |
(10)不同氮素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的化感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化学生态学的历史和发展 |
1.1.1 化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 |
1.1.2 化学生态学学科的发展 |
1.2 化感物质的种类、释放途径、作用机理 |
1.2.1 化感物质的种类 |
1.2.2 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
1.2.3 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 |
1.3 杉木地力衰退原因 |
1.3.1 杉木人工林连栽地力衰退的营养机理 |
1.3.2 杉木人工林连栽地力衰退的自毒作用机理 |
1.3.3 杉木人工林连栽地力衰退的铝毒害机理 |
1.4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来源与处理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化感物质提取及分离 |
2.2.3 实验添加液配制 |
2.2.4 生物检测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氨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的化感效应 |
3.1.1 氨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的影响 |
3.1.2 氨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势的影响 |
3.1.3 氨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胚根长的影响 |
3.1.4 氨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胚轴长的影响 |
3.1.5 氨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鲜物质重的影响 |
3.1.6 氨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干物质重的影响 |
3.2 氨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的化感效应 |
3.2.1 氨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的影响 |
3.2.2 氨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势的影响 |
3.2.3 氨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胚根长的影响 |
3.2.4 氨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胚轴长的影响 |
3.2.5 氨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鲜物质重的影响 |
3.2.6 氨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干物质重的影响 |
3.3 硝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的化感效应 |
3.3.1 硝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的影响 |
3.3.2 硝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势的影响 |
3.3.3 硝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胚根长的影响 |
3.3.4 硝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胚轴长的影响 |
3.3.5 硝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鲜物质重的影响 |
3.3.6 硝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干物质重的影响 |
3.4 硝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的化感效应 |
3.4.1 硝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的影响 |
3.4.2 硝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势的影响 |
3.4.3 硝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胚根长的影响 |
3.4.4 硝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胚轴长的影响 |
3.4.5 硝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鲜物质重的影响 |
3.4.6 硝态氮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干物质重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刚果12号桉叶片化感物质的初步分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芹六次醇层物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黄瓜枯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D]. 孙洪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2]AM真菌与生物炭对连作梨园化感作用的效应研究[D]. 陈艳芳. 西南大学, 2017(02)
- [3]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生长生理的影响[D]. 陈刚. 四川农业大学, 2014(07)
- [4]秦岭地区143种植物的农药活性筛选[D]. 吴礼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5)
- [5]桉树人工林间作豆科牧草适应性评价[J]. 白昌军,虞道耿,陈志权,刘国道. 热带作物学报, 2014(01)
- [6]黄柏苷化感作用的研究[D]. 王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S2)
- [7]桉树人工林间作禾本科牧草适应性筛选与评价[J]. 白昌军,虞道耿,陈志权,刘国道. 热带作物学报, 2012(09)
- [8]林木种间的化感作用[J]. 林文欢,詹潮安,陈红跃. 世界林业研究, 2011(05)
- [9]外来树种火炬树化感作用的研究[J]. 孙天旭,鲁法典,郑勇奇,张川红,李伯菁,王玲,杨晓燕. 林业科学研究, 2010(02)
- [10]不同氮素处理杉木枯枝落叶不同腐解阶段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的化感效应[D]. 尤芬蕾.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