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两性不同

春夏秋冬两性不同

一、春夏秋冬性事不同(论文文献综述)

许佳[1](2021)在《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医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茶的医药属性犹如人之骨骼,是茶存在的基础与根本。而自唐代之后逐渐发展兴盛的茶文化则犹如人之皮肉精血,承载推动茶医药的不断向前发展。正是源自于茶本身所具有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本文拟将研究的主题设定为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为了能够充分厘清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明晰茶的医药文化体现,本文选择以宋代为立足点,展开回溯。紧紧围绕茶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及其关系开展研究,主要探究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从起源与传播的角度,探究茶与医药文化的关联性。以茶发乎神农作为问题的起点,考察神农是否发现茶这一论断的同时,也是对茶是否因药用而起源的另一种思考。从文字训诂学的角度梳理了茶的称谓,在讨论茶为何用、归纳总结茶的品种沿革与发展传播等内容时,发现茶的医药属性始终伴随其中,使其不断的被接受并得以推广。二是重点研析茶在宋代医药文献中所体现的双重属性。将医药文献分为本草、方书、养生三大类,通过对于不同文献中关于茶的医药记载,梳理出宋茶的性味、功效主治、组方配伍规律以及养生疗效等内容,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茶文化发展高峰的宋代,茶在医药领域被界定、运用的基本情况。在与前朝后世的比对中,明确宋代茶医药所处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将以医药的视角审视宋代茶文化发展带给茶医药的影响。三是以宋代茶书、茶诗词、儒道佛传统思想和民俗文化为落脚点探寻茶文化中的医药体现。从文化视角看医药,一方面弥补了医药文献中茶的药性层面关于炮制色味等内容记载的不足,延展了茶医药涵盖的内容;另一方面重点分析茶借助不同文化载体推动促进茶医药发展状况。进而深入思考宋代茶医药在茶文化蓬勃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助力作用。四是对宋茶的医药与文化关联性进行深入讨论。从医疗角度的疗身与疗神层面总结花开并蒂的茶医药与茶文化在宋代时期发展的关联性。从文化层面探讨“以物载文”中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与“以文传物”中文化载体下的医药冷思考。兼顾讨论在宋代以茶道形象出现的点茶之技中所体现的文化与医药双重属性。通过研究发现茶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却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发展轨迹。伴随着茶饮在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食用、祭祀、饮用的逐渐推广,在医药领域,茶的身份也从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苦菜是否为茶”的模糊不确定的讨论正式发展成为唐·苏敬《新修本草》中植物本草的一份子,分别从药和食的双重角度,记载了茶的功效以及为饮的方法,总体突出治,强调茶的药性,进而延伸至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茶方的记载以及唐·孟诜《食疗本草》中饮与食的禁忌等内容。与之相比茶在文化领域出现较早,身份界定也更为明确,三国·张揖辞书《广雅》不仅介绍了荆巴两地品饮茶的方法,还明确指出了其药效。随后自唐·陆羽《茶书》问世,不仅茶文化上升到新高度,茶医药也找到了施展拳脚的独一无二的新平台。以茶医药为基础的茶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宋代是将这一态势发展到更高程度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宋代为分界点,打破了茶医药兼书茶文化的局面,形式各异的茶文化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说明宋代及以后民众对于茶文化的接受与认可度,也体现了茶文化的飞速发展之势。但也不能否定这一时期在本草、医方着作中有关茶医药记载出现了继承中创新的局面,比如组方用药中,茶方种类增多,更突出腊茶入药,丰富了主治剂型,拓展了应用范围等。茶医药虽然失去了主导地位,但作为保证茶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属性,茶医药是茶本根的身份没有变。自宋代以后茶文化与茶医药在相扶相携中,虽彼此支撑,互为促进,但茶文化的熠熠生辉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在形式发展上出现了百花齐放。茶医药则伴随着茶学理论的逐渐丰富,与其相结合,在医药养生领域形成了新兴学科——茶疗学,即以茶学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养生为目标,可视为是茶医药文化体现的新载体。

杜欣谕[2](2021)在《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象叙事是汪曾祺小说中一个显着的叙事特征,关于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叙事可从三个维度即时间意象、空间意象与主题意象来展开对其叙事特征的分析。汪曾祺小说中时间意象的主要存在形式为四时与昼夜,其本身积淀着丰厚的古典文化意蕴,在特定的小说语境下发挥着其本身所具有的隐喻功能,对小说中叙事基调的营构与小说主题的揭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四时的流转与昼夜的更迭,又与叙事文本形成了有意味的同构,以上皆是时间意象的叙事功能。而时间意象在承担着叙事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丰蕴的美学价值,时间的背景化为小说中氛围的渲染起到了重要作用,增强了小说中的美学意味。空间与时间具有同等重要性,是小说叙事的另一重要维度。在汪曾祺小说中,空间意象的存在形式主要分为三类,即私人化的空间意象、公共化的空间意象,及与水有关的空间意象。以上空间意象的存在形式,不仅仅是小说中的地点要素,最重要的是还承担着人物塑造功能,龙迪勇将其命名为“空间表征法”。除此之外,空间意象还具有文化生产功能,是汪曾祺小说中传输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出现具体空间意象的汪曾祺小说中,多用停顿式叙事节奏,这一节奏形态有效地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有利于小说中空间感的营造,以及对人物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主题意象在小说中承担着传达小说主旨的功能,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及环境描写都将以此为中心而展开。汪曾琪小说中的主题意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以主题意象命题,另一类为将主题意象藏匿在小说之中。比兴与反讽作为汪曾祺小说中塑造主题意象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小说起到增强了小说的诗意性、蕴藉性,延长了小说的精神长度的功用。小说中的叙事节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主题意象潜在的制约,而反过来叙事节奏又对主题意象的塑造产生影响。

李雪晴[3](2021)在《基于日本好色理念的渡边淳一作品好色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本当代着名作家渡边淳一关心“爱的转变”,承认爱在不断变化,没有永久的爱。因此其作品通常以中年男女婚外情的形式表达男女之间爱与性的纯粹性和绝对性,并通过对爱与性的探索,得出性爱与婚姻无法达到完美统一的状态,即使达到也很难长久存在,而死亡是可以使爱与性定格的唯一方法的结论。渡边淳一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道德、超世俗的特点,这一点与日本好色文学传统一脉相承。另外,渡边淳一将创作的范围缩小到两性关系这一焦点之上,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出日本当代男女情感与道德的冲突,并深入探讨现代人欲望的强度,从而赋予其作品现代化气息,展现出日本当代文学爱与性主题的新趋向。因此说渡边淳一的作品不仅是对日本好色文学传统的重新肯定与继承,也是对日本好色传统的一种革新。继承日本好色理念和好色文学传统的渡边淳一作品充满强烈的好色性,其好色性主要表现为:1、以性言爱和因情而死的创作主题,不仅是对性爱的肯定和追求,也是对人自然欲望的肯定和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反抗;2、极力赞美女性之美,将女性刻画成美的化身,美之化身的女性在恋爱和性爱过程中满足了男性的审美需要和肉体需要,耽于美色的男性在追求性爱和女性美的过程中也散发出强烈的好色气息;3、通过自然景物的易变和季节的流转营造出虚无、凄美、无常之感,传送出人满足性爱欲望之后,最后仍是空虚的、悲哀的物哀情趣。面对情感与道德的取舍,渡边淳一作品中的主人公选择了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尽情享受爱与性的美好,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该如何选择,是每个现代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日本好色理念为基础,对渡边淳一作品的好色性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但未能将日本好色文学发展历程中所有代表性的好色作家及作品的异同点与渡边淳一作品的好色性进行全面对比研究,这一点有待日后深入研究。

马叙[4](2020)在《走在前面的人仿佛消失在去往远方的山路上》文中认为一林场有两块场牌,一块写"浙江省泰顺县地方国营红星林场",一块写"浙江省泰顺县地方国营上佛垟林场"。原本挂的是"上佛垟林场"的牌子。后来上佛垟林场改名为红星林场。当场部改挂"红星林场"这块牌子时,原先那块"上佛垟林场"的牌子就被存放在了仓库的一个角落里,一直放了若干年,蒙上厚厚的灰尘。后来又恢复上佛垟原名,重挂了"上佛垟林场"这块牌子时,写着"红星林场"的这块牌子就被存放在了仓库的角落里蒙尘了。

边谦[5](2020)在《明清苏州“城市山林”别裁析要》文中指出“城市山林”,是现当代中国园林史学语境中屡被提及、有着诸多名家论述的核心概念之一。针对该词所形成的经典释义,为诸多现有园林遗存所涉及的营造技艺、文化交往、相地选址等问题,提供了共通的底层阐释逻辑与关键指引。但与此同时,已有研究对历史语境中的“城市山林”概念却长期缺乏针对性的关注,对其可能的语义流变与多样性亦缺乏足够的重视。而这种忽视,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城市山林”概念理解与运用存在泛化与范式化的倾向,从而造成其在当代园林史研究中的价值与潜力被低估。对此,本文以历史语境中的“城市山林”概念为研究对象,运用概念史、造园理法及其他园林史研究方法,通过对这一概念相关史料进行挖掘、整理与考察,试图有限地了解、分析并总结“城市山林”概念的历史源流,从而撷取“新线索”,例证性地探讨其在明清苏州园林中的具体表现,以期进一步审视该词内涵及其对中国园林史研究的价值。本文正文分为上下两篇,共计五章。上篇“别裁的线索”即为第二章“观念的拓展:‘城市山林’概念的思辨溯源与空间意境流变”,其主要涉及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构筑“城市山林”概念再认识的历史语境;二是基于该语境,考察“城市山林”概念历史生成的影响因素;三是基于该语境下的“城市山林例证”,考察“城市山林”概念的空间意境指涉,最终对其进行再认识。下篇“例证的析要”包含第三至第六章,总体上旨在通过举析四座明清苏州“城市山林例证”进一步论证“城市山林”概念四个方面的重要问题:第三章以苏州拙政园为例,试图理解“城市山林”意境在不同时期文人观念中的语义变迁问题;第四章以苏州留园为例,试图考察一座“城市山林例证”如何在建筑增益的不利条件下继续实现“城市山林”意境及体验的问题;第五章以苏州环秀山庄为例,试图深入管窥“观游相济的山意范式”这一最为重要的“城市山林”意境模式及其解析的方法问题;第六章以苏州怡园为例,试图揭示“城市山林”理想如何深刻影响一座新建园林的意境经营与体验表达问题。上篇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这些具体结论:首先,“城市山林”是一个与中国古代文人阶层“栖止抉择”问题密切相关的复合概念,它能够在元代复合成型,受益于中唐至两宋文人有关“城市”与“山林”的关系构建与思辨;其次,元至清末的大量例证表明“城市山林”概念的空间意境指涉超出了其经典释义的涵盖范畴,并具体表现在空间区位、园林类型、意境模式这三个向度上的语义多元化;再次,“城市山林”概念的核心意涵,在于营造一种区别于人境、尘世的幻境感,它无关乎具体的园林类型,亦不受限于何种意境模式;最后,“城市山林”概念作为线索,可以历时性地串联起元代以来江南园林、尤其是苏州园林中最为精华的那一部分兴造实例,从而管窥这一时段、地域文人阶层的造园观念与实践变迁。下篇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这些结论:首先,“城市山林例证”典范自确立以后,便不断经历着阐释、“再现”乃至重构的过程,不同时期文人对于“城市山林”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所谓“再现”极有可能只是契合了当下文人观念中的“城市山林”理解而已;其次,通过精湛的建筑、庭院处理与欣赏方式的改变,能够在文人的“城市山林”意境追求与物质需要间找到平衡;再次,“观游相济的山意范式”可经由溯源山意、山水布局、远观山势、近游山形、细察山质的品评策略而得到有效的解析,而其所达到的景境密度与体验丰富度或许是其成为“城市山林”意境主流的重要原因;最后,“城市山林”理想直至中国传统造园活动的末期,仍然能够对一座园林的造园意匠与游观体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朱叶[6](2020)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经》“嗜欲”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传统文化探究《内经》“嗜欲”理论,寻求解决当下由“嗜欲”引发的生活方式紊乱、精神价值缺失、临床身心疾病的方法。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梳理和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传统文化以及《内经》“嗜欲”理论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成果:明确《内经》中“嗜欲”的概念是没有节制或不正当的嗜好。其深层内涵为心感不足与心易扰动,因此“嗜欲”的引申义较为广泛。同时其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较大所以需要节制“嗜欲”。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从生之性、习之性、人之性、德之性四方面总结其“性”“欲”观对“嗜欲”生成与转变的影响。发现节制群体“嗜欲”的传统理念包括随遇而安、以德为帜、无欲则刚、礼乐教化、执两用中。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践行的君子之道、真人之道、觉者之道通过对个人思维方式的转变,规范自身行为对节制“嗜欲”起到积极作用。而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性”“欲”观的冲击加重了“嗜欲”及其相关问题的普遍化与常态化。所以探究《内经》“嗜欲”理论,根据其生成可分为形体性“嗜欲”与精神性“嗜欲”,明确机体自我调控的意义。总结“嗜欲”与“度”把控的关键在于遵循法度、践行常度。首次提出“嗜欲”为先导病因,其致病特点为扰动神明、妨碍心神主宰作用、引发一般病因的形成、持续影响疾病转归等。指出“嗜欲”相关疾病的诊疗要点为数问其情、因时之序、动神引导、安和五藏、因人制宜。提出预防“嗜欲”的养生思想包括明理知道、无为而治、形与神俱、德泽下流。指明研究《内经》“嗜欲”理论对当代生活方式的改善、中医治未病、中医诊疗、以及中医思维具有启示意义。研究结论:传统文化的“性”“欲”观是理解《内经》“嗜欲”理论的重要支点。明确“嗜欲”为先导病因,对临床防治疾病具有积极意义。基于人本思想尽早推行《内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医学教育与健康管理理念,是减少当代身心疾病的关键。

张苹[7](2020)在《肺癌化疗患者失志与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现状,探讨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失志、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社会支持是否在失志与生活质量之间起调节作用,以期为识别失志患者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缓解失志,警惕患者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产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于2019年4月~11月,通过方便抽样法选取济南市三所三甲综合医院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且正在接受化疗的住院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失志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调查肺癌化疗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失志、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采用SPSS 21.0及Process插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及调节效应分析。【结果】1.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现状259例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失志总分平均得分为(35.42±12.70)分,条目均分为(1.48±0.53)分;5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沮丧感(1.92±0.77)分、情绪不安感(1.60±0.63)分、无助感(1.46±0.79)分、失败感(1.41±0.47)分、无意义感(1.03±0.74)分。肺癌化疗患者发生中度及以上失志患者达86.1%。2.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的影响因素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婚姻状况、职业、工作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疾病知晓程度、医疗付费方式、确诊时长、病理分期、距离首次化疗的时间、有无转移及有无疼痛对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的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疾病知晓程度、婚姻状况(离异)、受教育程度、确诊时长、工作状况(无业)及居住地(农村)是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的重要影响因素,共解释失志34.1%的变异。4.肺癌化疗患者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现状肺癌化疗患者社会支持总分平均得分为(38.48±8.69)分,条目均分为(3.85±0.87)分;各维度总分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主观支持(22.92±5.11)分、客观支持(9.26±3.33)分、支持利用度(6.29±2.02)分。社会支持水平主要集中在中水平社会支持,占68.3%。肺癌化疗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得分为(57.34±20.38)分;在功能领域中,认知功能得分最高(65.51±27.74)分,社会功能得分最低(58.30±23.59)分;在3个症状领域中,以疼痛得分最高(49.74±25.42)分;在6个单独条目中,以经济困难得分最高(53.02±23.96)分,其次为失眠(50.97±30.11)分,腹泻得分最低(17.50±22.98)分。肺癌特异模块中以咳嗽得分最高(37.58±36.11)分,咯血得分最低(9.40±19.73)分。5.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肺癌化疗患者失志总分及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r=-0.310~-0.480)、客观支持维度(r=-0.160~-0.290)、主观支持维度(r=-0.315~-0.480)、支持的利用度维度(r=-0.250~-0.375)得分均呈负相关(P<0.01)。肺癌化疗患者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与整体生活质量呈显着正相关(r=0.590~0.895,P<0.01);与功能领域中的躯体功能(r=0.510~0.775)、角色功能(r=0.525~0.750)、情绪功能(r=0.565~0.810)、认知功能(r=0.500~0.785)、社会功能(r=0.525~0.825)均呈现显着正相关(P<0.01);在3个症状领域中,与疲倦(r=-0.335~-0.405)及疼痛(r=-0.230~-0.410)相关系数相对较高,均为显着负相关(P<0.01);在6个单独条目中,与呼吸困难(r=-0.235~-0.400)、食欲丧失(r=-0.220~-0.340)、失眠(r=-0.225~-0.330)及经济困难(r=-0.325~-0.435)相关系数相对较高,均为显着负相关(P<0.01);与肺癌特异性模块为显着负相关(r=-0.225~-0.350,P<0.01)。肺癌化疗患者失志总分及各维度与整体生活质量呈显着负相关(r=-0.365~-0.550,P<0.01);与功能领域中的躯体功能(r=-0.290~-0.455)、角色功能(r=-0.250~-0.405)、情绪功能(r=-0.305~-0.470)、认知功能(r=-0.340~-0.495)、社会功能(r=-0.340~-0.490)均呈现显着负相关(P<0.01);在3个症状领域中,失志总分及各维度与疼痛(r=0.545~0.755)相关系数最大,为显着正相关(P<0.01);在6个单一条目中,失志总分及各维度与失眠(r=0.510~0.705)相关系数最大,为显着正相关(P<0.01);与肺癌特异性模块呈现显着正相关(r=0.130~0.260,P<0.01)。6.肺癌化疗患者社会支持在失志与生活质量中的调节作用分析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志与社会支持的交互项系数显着(b=0.134,P<0.01),表明社会支持在失志与生活质量之间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当社会支持水平较高时,失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弱。【结论】1.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状况较为严重,中重度失志者达86.1%。2.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程度受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居住地、职业、工作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疾病知晓程度、医疗付费方式、确诊时长、病理分期、距离首次化疗的时间、有无转移及有无疼痛的影响。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疾病知晓程度,婚姻状况(离异)、受教育程度可负向预测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确诊时长、工作状况(无业)及居住地(农村)可正向预测肺癌化疗患者的失志,是肺癌化疗患者发生失志的重要影响因素。4.肺癌化疗患者社会支持水平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说明肺癌化疗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较好;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功能领域受影响最大的是认知功能,不适症状以失眠、疼痛及疲乏较为严重。5.肺癌化疗患者失志与社会支持、整体生活质量均呈显着负相关,肺癌化疗患者社会支持与整体生活质量呈显着正相关。6.社会支持在失志与生活质量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提高社会支持水平可以削弱失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尹延君[8](2020)在《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诱因及其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社会的快速发展,风险成为伴随人类左右、时刻威胁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警示钟。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逐渐积聚,日益表现出深层次的严重性、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农村地区作为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居住和生产发展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场所,伴随着各种现代性要素的快速发展逐渐打破了传统乡村社会的特质,从而演变为自由、流动与开放的新型农村社区。作为风险社会的一个微观缩影,农村社区内部引发的社会风险更加具有独特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与现代化转型发展。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强调风险治理的重要性,“要将风险治理置于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提并论,特别是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更是提高了风险治理的战略定位。因此,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解决农村社区社会风险对保持社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研究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诱因及其治理路径。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山东省部分农村社区受访者,在既有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界定了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与特征,建构了以农村社区社会稳定风险、社会管理风险和公共服务风险为核心的社会风险考察维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显着特征。同时,针对可能诱发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诱因进行了理论假设、设计了回归方程,并通过客观统计分析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总结提炼了造成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重要诱因,即社区认同感、地方性社会网络、地方政府整合力、社区人居环境和社区文化环境。以此为基础,继续建构了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的最优理论模型,即地方政府整合力作为第一阶,依次加强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地方性社会网络建设、社区文化环境建设和社区认同感的提升,从而推进风险治理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损失最小化。并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强化基层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的具体治理路径,强调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尽最大程度将社会风险化解在基层,进而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与国家现代化转型发展,推进国家风险治理体系和风险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吴冉[9](2020)在《司法裁判中的“经验性事实” ——基于实证的研究》文中提出一般而言,裁判活动中的法律适用呈现为司法三段论的推理模式,但近些年来法官对“经验性事实”愈发关注,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目标下,演绎推理是否可以完全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以及裁判活动中的推理模式是否如此单一,有再讨论的必要。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并界定影响裁判活动的“经验性事实”及其类别。“经验性事实”是一种说明法律手段与实现目的或带来结果之间关系的事实。以其内部结构的差异为划分依据,经验性事实可分为两类,一种经验性事实说明法律手段与法律目的之间的关系,另一种经验性事实说明法律手段与施行结果之间的关系。其次,研究“经验性事实”在裁判活动中的功能。在某些特殊的案件中,法外因素以“经验性事实”为媒介影响法官的裁判过程。为了理解其功能,我们必须转移谈论的情境。在实践推理的视角下,“经验性事实”作为具有规范性的实践理由影响法官的裁判行为,它可能会与法律规则发生规范性冲突。本文通过梳理“经验性事实”与规则、原则的关系,主张构建规范性层次以调整可能出现的规范性冲突。再次,也更为重要的,研究“经验性事实”在裁判活动中的推理结构。在裁判活动中,考虑“经验性事实”对裁判行为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实质考量,为了规范“经验性事实”的使用,我们需要对实质推理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而现有的法律推理模式不能很好地对此作出说明。本文从借鉴“图尔敏结构”和“类案类判”模式两方面入手对推理模式进行改进,并尝试提出具体的建议。在文章的最后,本文对未尽的问题作出交代。回首整个研究过程,在“经验性事实”这个问题之下,“经验性事实”的得出方式、确定标准及内部的效力冲突等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在这个问题之外,实质推理涉及更多也更为复杂的理论争议,这些问题需留待别文讨论。

黎紫书[10](2020)在《流俗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归来(之一)大辉回来了。这种事,怪不怪呢?光天化日,一个死人,活生生出现在大街上。这不是普通的大街。五兵路是锡都的主干大道,一路上景点特多。锡都是个山城,路的南端重峦叠巘,岩壁耸立,壁上许多山洞像被史前巨大的白蚁蛀空作巢,无尽纵深,都被开辟成石窟寺。三宝洞南天洞灵仙岩观音洞,栉比鳞次,各路神仙像是占山为王,一窟窿一庙宇,里头都像神只住的城寨,挤着满天神佛。大辉就出现在

二、春夏秋冬性事不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夏秋冬性事不同(论文提纲范文)

(1)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绪论
    一、研究范围与相关术语释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相关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茶的源起与发展传播评述
    一、茶的源起
        (一)谁发现了茶
        (二)茶为何用
        (三)茶之称谓、关系及药用记载
    二、茶的发展与区域传播缘起
        (一)茶的种类沿革与品种药效
        (二)茶的区域传播缘起
第二章 宋代茶的医药文献研究
    一、本草着作中的茶
        (一)植物属性与特征
        (二)宋代本草着作之茶考
    二、方书着作中的茶
        (一)宋代茶方概况
        (二)茶的组方用药
    三、养生专着中的茶
        (一)养生思想与茶的发展
        (二)宋代养生专着中的茶
第三章 宋代文化中的茶医药
    一、茶书中的茶
        (一)独具特色的宋代茶书
        (二)茶书中的医药体现
        (三)茶书与茶医药的关系
    二、诗词中的茶
        (一)量多面广的茶诗词
        (二)诗词中茶效的梳爬整理
        (三)医药类茶诗词的特点
    三、传统思想与茶医药文化
        (一)儒家思想——因儒识茶
        (二)道家思想——以茶修心
        (三)佛家思想——茶禅一味
    四、民俗中的茶医药
        (一)品饮习俗中的医药观
        (二)敬茶赐茶的医药体现
        (三)时令饮茶的医药体现
第四章 宋代茶医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疗身与疗神——茶医药体现
        (一)疗身功效的发展轨迹
        (二)疗神功效的崭露头角
        (三)疗身与疗神花开并蒂
    二、茶的医药文化载体——宋代茶道
        (一)宋代的点茶与斗茶
        (二)点茶中的茶医药文化体现
    三、以物载文与以文传物——茶文化思辨
        (一)以物载文——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
        (二)以文传物——茶文化载体中茶的冷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查阅文献选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概述
    第一节 时间意象的存在形式
    第二节 空间意象的存在形式
    第三节 主题意象的存在形式
第二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时间意象
    第一节 时间意象的隐喻性与叙事基调
    第二节 时间意象的流转与文本同构
    第三节 时间意象的背景化与氛围营造
第三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空间意象
    第一节 空间表征法与人物塑造
    第二节 空间意象与民俗文化建构
    第三节 空间意象的抒情性与停顿式节奏
第四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主题意象
    第一节 主题意象的表现手法
    第二节 叙事节奏的制约性与主题意象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日本好色理念的渡边淳一作品好色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渡边淳一作品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日本好色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好色理念与渡边淳一作品
    2.1 好色理念和好色文学传统
        2.1.1 好色理念的内涵
        2.1.2 好色理念和好色文学的历史渊源
    2.2 渡边淳一及其作品
        2.2.1 渡边淳一的文学创作
        2.2.2 渡边淳一作品和“好色”的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渡边淳一作品中的好色性主题
    3.1 以性言爱
    3.2 因情而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渡边淳一作品中的好色性人物形象
    4.1 美之化身的女性形象
        4.1.1 传统色彩下的女性形象
        4.1.2 现代意识下的女性形象
    4.2 耽于美色的男性形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渡边淳一作品中的好色性美学意境
    5.1 雪花易逝般虚无
    5.2 樱花凋零般凄美
    5.3 季节变化般无常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走在前面的人仿佛消失在去往远方的山路上(论文提纲范文)

(5)明清苏州“城市山林”别裁析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对象与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已有研究与评述
        1.2.1 与“城市山林”概念经典认知相关的研究
        1.2.2 与“城市山林”概念相关的其他研究
        1.2.3 与明清城市山林例证相关的苏州园林研究
        1.2.4 与明清苏州城市山林相关的造园设计理法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2 研究结构
    1.4 基本概念的限定
        1.4.1 “城市山林”:核心关键词的语境之别
        1.4.2 “明清”与“苏州”:时期与地域的主要范围
        1.4.3 “造园理法”与“意境表达”:中微观的研究视域
        1.4.4 “别裁”与“析要”:例证择取的依据与具体分析的面向
2.观念的拓展:“城市山林”概念的思辨溯源与空间意境流变
    2.1 历史语境的构筑:“城市山林”概念相关文献的获取策略
        2.1.1 《四库》中的搜集与整理
        2.1.2 苏州古籍库的补充与文献整合
    2.2 文人栖止的抉择:“城市山林”概念的思辨性溯源
        2.2.1 中唐至宋:“城市”与“山林”关系的构建与思辨
        2.2.2 元代:“城市山林”概念的生成及其例证的举析
    2.3 语义内涵的流变:元至清末历史语境中“城市山林”概念的空间意境指涉
        2.3.1 “城市山林例证”空间区位的多元化
        2.3.2 “城市山林例证”意境表达的多样性
    2.4 本章小结
3.苏州拙政园:“城市山林例证”典范的确立、变迁与“再现”
    3.1 焦点的确立:王氏拙政园的“城市山林”意境书写
        3.1.1 苏州拙政园的第一次“城市山林”品评
        3.1.2 文字与图像:记录王氏拙政园焦点记忆的关键媒介
        3.1.3 王氏拙政园的“城市山林”意境表达
    3.2 记忆的变迁:蒋棨复园的“城市山林”意境考证
        3.2.1 “旧观仍复”:苏州拙政园的第二次“城市山林”品评
        3.2.2 何以为“复”:“复园”的“城市山林”意境“再现”辨析
        3.2.3 “复园”对苏州拙政园历史变迁的影响
    3.3 馨香的再现:现存拙政园的“城市山林”意境辨析
        3.3.1 山水合营:疏朗水象,峻渚山形
        3.3.2 建筑谋篇:因山构室,就水筑屋
        3.3.3 现存拙政园的“城市山林”意境“再现”刍议
    3.4 本章小结
4.苏州留园:建筑增益下的“城市山林”意境变奏与新意
    4.1 苏州留园历史变迁的三个关键点
        4.1.1 刘氏“寒碧山庄”时期:中部格局的奠定
        4.1.2 盛氏“留园”时期:冠云峰院的增葺
        4.1.3 20 世纪50年代:一段曲尺廊的消失
    4.2 现存留园的“城市山林”意境解析
        4.2.1 现存留园中部:一馆领院,山池,林,庭
        4.2.2 现存留园东部的意境分析:一峰独秀,楼馆池台
    4.3 本章小结
5.苏州环秀山庄:“观游相济的山意范式”极致与绝响
    5.1 苏州环秀山庄历史变迁的两个关键点
        5.1.1 丰沛的水源:“飞雪泉”的涌现
        5.1.2 多姿的山意:戈裕良名构的叠就与书写
    5.2 环秀山庄大假山的历史定位与品评策略
        5.2.1 在总体叠山历史中的定位
        5.2.2 品评策略的构建
    5.3 现存环秀山庄“观游相济的山意范式”解析
        5.3.1 溯源山意:腹藏五岳,胸有丘壑
        5.3.2 山水布局:周环成秀,宜中之本
        5.3.3 远观山势:有明有晦,奥如旷如
        5.3.4 近游山形:咫尺境迁,情境相合
        5.3.5 细察山质:不显斤斫,寸石含情
        5.3.6 小结
    5.4 本章小结
6.苏州怡园:“城市山林”理想在清末苏州造园实践中的回荡
    6.1 清末苏州怡园造园意匠变迁考略(1874—1882年)
        6.1.1 过云楼的庭院营造对怡园成园的影响
        6.1.2 顾文彬兴造怡园的动因
        6.1.3 怡园兴造的不同阶段及其意匠探析
    6.2 苏州怡园山水游观体验解析:以光绪三年(1877年)顾文彬所述游线为线索
        6.2.1 已有研究述评与相关史料辨析
        6.2.2 顾文彬所述怡园游线考析
        6.2.3 怡园的山水游观体验解析
    6.3 本章小结
7.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与局限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经》“嗜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立题缘起
    (二) 文化思辨
    (三) 现实需要
一、“嗜欲”的定义
    (一) “嗜欲”字词解
    (二) “嗜欲”本义及其引申
    (三) “嗜欲”的深层内涵
        1. 心感不足——主动自发性
        2. 心易扰动——被动易发性
二、传统文化的“性”“欲”观
    (一) 对“嗜欲”发生的认识
        1. “生之性”与“嗜欲”
        2. “习之性”与“嗜欲”
        3. “人之性”与“嗜欲”
        4. “德之性”与“嗜欲”
    (二) 节制群体“嗜欲”的传统理念
        1. 随遇而安
        2. 以德为帜
        3. 无欲则刚
        4. 礼乐教化
        5. 执两用中
    (三) 自我约束“嗜欲”的行为规范
        1. 克己正心修身——君子之道
        2. 俭欲知足归朴——真人之道
        3. 持戒修定成慧——觉者之道
    (四) 现代文明对传统“性”“欲”观的冲击
        1. 工业文明带来“嗜欲”的普遍化
        2. 信息时代导致“嗜欲”的常态化
三、对《内经》“嗜欲”理论的认识及应用
    (一) 形神“嗜欲”的生成及自我调控
        1. 精神性“嗜欲”
        2. 形体性“嗜欲”
    (二) “嗜欲”与“度”的把控
        1. 遵循法度
        2. 践行常度
    (三) “嗜欲”的致病特点
        1. 扰动神明
        2. 妨碍心神主宰作用
        3. 引发一般病因的形成
        4. 持续影响疾病转归
    (四) “嗜欲”与一般病因的关系及对发病的影响
        1. “嗜欲”为先导病因
        2. “嗜欲”与内伤病因的关系
        3. “嗜欲”与外感病因的关系
        4. “嗜欲”与其他病因
    (五) “嗜欲”相关疾病的诊疗要点
        1. 诊断原则
        2. 治疗要点
    (六) 预防“嗜欲”的养生思想
        1. 明理知道
        2. 无为而治
        3. 形与神俱
        4. 德泽下流
四、《内经》“嗜欲”理论对当代的启示
    (一) 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启示
    (二) 对中医治未病的启示
    (三) 对中医诊疗的启示
    (四) 对中医思维的启示
        1. 人本思想的回归
        2. 致中和思想的回归
        3. 德全不危思想的回归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7)肺癌化疗患者失志与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理论基础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文献综述
    1 失志
        1.1 失志的概念
        1.2 失志的诊断标准
        1.3 失志的测量工具
        1.4 癌症患者失志现状
        1.5 癌症患者失志的影响因素
    2 社会支持
        2.1 社会支持的概念
        2.2 社会支持评估工具
        2.3 肺癌患者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3 生活质量
        3.1 生活质量的概念
        3.2 生活质量评估工具
        3.3 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相关研究
    4 癌症患者失志、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4.1 癌症患者失志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4.2 癌症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4.3 癌症患者失志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样本量
    2 研究工具
        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2 中文版失志量表(Demoralization Scale Mandarin Version,DS-MV)
        2.3 中文版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Lung Cancer43,QLQ-LC43)
        2.4 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3 统计学方法
    4 质量控制
        4.1 调查阶段
        4.2 问卷整理与数据分析阶段
    5 伦理考虑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1.1 肺癌化疗患者的人口社会学资料
        1.2 肺癌化疗患者的医疗相关资料
    2 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现状
        2.2 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的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3 肺癌化疗患者的社会支持现状
    4 肺癌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5 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1 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5.2 肺癌化疗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
        5.3 肺癌化疗患者失志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
    6 肺癌化疗患者社会支持在失志与生活质量中的调节作用分析
        6.1 肺癌化疗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6.2 社会支持在失志与生活质量中的调节作用
讨论
    1 肺癌化疗患者的一般资料特征
        1.1 肺癌化疗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1.2 肺癌化疗患者的医疗相关资料
    2 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现状
        2.2 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的单因素分析
        2.3 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 肺癌化疗患者的社会支持现状
    4 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现状
    5 肺癌化疗患者失志、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5.1 失志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5.2 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5.3 失志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6 肺癌化疗患者社会支持在失志与生活质量中的调节作用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性
    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诱因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1.研究现状
        2.简短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1.研究框架
        2.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实证调查法
    (五)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1.调查区域的选定
        2.抽样调查及样本量的确定
        3.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六)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可能的创新点
        2.可能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理论相关概述
    (一)风险治理:我们日益进入社会风险频发的社区治理时代
    (二)风险治理理论及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基本内涵
        1.风险治理理论
        2.农村社区社会风险及其治理
    (三)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构成及特征
        1.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构成要素
        2.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特征
    (四)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考察维度
        1.学术界关于社会风险研究的考察维度
        2.本研究关于社区社会风险的考察维度
    小结
二、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显着特征
    (一)社会稳定风险
        1.事故灾难增加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冲突
        2.利益纠纷增多可能会导致农民权益受损
        3.政府利益诉求回应不到位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社会管理风险
        1.社会治安混乱可能会导致基层社会不稳定
        2.网格化管理束缚可能会导致社区凝聚力下降
        3.政府的主体控制性管理可能会引发越界上访
    (三)公共服务风险
        1.服务主体权责不匹配可能会导致农民对政府信任度降低
        2.服务内容不到位可能会导致供给与需求的失衡
        3.服务供给机制不健全可能会导致群体性诉求增加
    小结
三、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诱因分析
    (一)农村社区社会风险诱因的理论假设
    (二)农村社区社会风险诱因的回归方程设计
    (三)关于农村社区社会风险诱因的实证分析
        1.相关变量的基本统计描述性分析
        2.诱发农村社区社会风险原因分析
        (1)社会风险与各因素的信度效度分析
        (2)社会风险发生程度与各因素的强弱关系分析
        (3)基于强弱关系对社会风险发生程度的回归分析
    (四)农村社区社会风险诱因的分析结论
    小结
四、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的模型建构及治理路径
    (一)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的最优模型建构
    (二)基于理论模型的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治理实现路径
        1.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民众认同型农村社区社会稳定体系
        2.构建文化环境和人居环境良性推动的农村社区美好环境
        3.构建“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新型服务型农村社区
    小结
反思 风险治理——一种研究农村社区治理的新视角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9)司法裁判中的“经验性事实” ——基于实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限定及研究思路
    (一)“经验性事实”的提出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经验性事实”的类型化
    (一)三个判决
    (二)“经验性事实”的结构
    (三)“经验性事实”的特点
三、作为理由的“经验性事实”
    (一)作为实践推理的理由
    (二)“经验性事实”的规范性
四、“经验性事实”的推理结构
    (一)既有推理模式及其局限
    (二)规范“经验性事实”运用的制度设计
    (三)规范“经验性事实”运用的方法建议
五、结语及未尽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0)流俗地(论文提纲范文)

归来(之一)
奀仔之死
群英
巴布理发室
蕙兰
婵娟
莲珠
迦尼萨
大伯公
美丽园
所有的路
密山新村
南乳包
百日宴
新造的人
十二岁以前
良人
那个人
春分
夏至
公仔纸
远水与近火
立秋
女孩如此
忏悔者
红白事
奔丧
点字机
顾老师
二手货
失踪
恶年
马票嫂
一路上
归来(之二)

四、春夏秋冬性事不同(论文参考文献)

  • [1]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D]. 许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研究[D]. 杜欣谕. 扬州大学, 2021(09)
  • [3]基于日本好色理念的渡边淳一作品好色性研究[D]. 李雪晴.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4]走在前面的人仿佛消失在去往远方的山路上[J]. 马叙. 文学港, 2020(11)
  • [5]明清苏州“城市山林”别裁析要[D]. 边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经》“嗜欲”理论研究[D]. 朱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肺癌化疗患者失志与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D]. 张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农村社区社会风险的诱因及其治理研究[D]. 尹延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司法裁判中的“经验性事实” ——基于实证的研究[D]. 吴冉. 南京大学, 2020(02)
  • [10]流俗地[J]. 黎紫书. 山花, 2020(05)

标签:;  ;  ;  ;  ;  

春夏秋冬两性不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