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雌激素受体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梅兆玲[1](2021)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7A在ER(+)乳腺癌中的功能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与意义乳腺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Luminal型乳腺癌,约占60%-70%,因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阳性,所以通常采用抗雌激素药物他莫西芬进行内分泌治疗。乳腺癌的发生常伴有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改变,表观遗传调控可能对乳腺癌具有潜在的治疗和改善预后作用。表观遗传学中组蛋白修饰(histone modification)可通过影响组蛋白与DNA双链的亲和性,从而改变染色质的疏松或凝集状态,或通过影响其他转录因子与结构基因启动子的亲和性来发挥基因转录调控作用。赖氨酸去甲基化是组蛋白常见的修饰方式之一。目前,已经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现20多种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lysine demethylases,KDMs),主要分为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LSD)和 Jmjc(jumonji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两大家族。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7A是可以脱去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一类酶,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能特异性作用于H3K9me2和H3K27me2位点,属于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c家族成员。最新的研究发现,KDM7A可以维持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干性,抑制凋亡。在SUM159PT和MDA—MB—231乳腺癌细胞中敲低KDM7A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干性功能明显降低。KDM7A的敲低也能通过下调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的凋亡相关因子BCL2的水平和BAD的磷酸化从而促进细胞凋亡。但是增殖实验CCK-8、平板克隆以及软琼脂培养实验结果显示,KDM7A不影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但是,另外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中,KDM7A与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存在相互作用,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探讨KDM7A在雌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的Luminal型乳腺癌中的新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可能会作为治疗雌激素受体表达阳性乳腺癌的新方向,为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2.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本文针对KDM7A在雌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的Luminal型乳腺癌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7A在雌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的Luminal型乳腺癌中与雌激素受体ERα是否存在内外源性的相互作用,在加入雌二醇后,相互作用是否会发生变化。其次,KDM7A对Luminal型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方面是否产生影响。最后,KDM7A影响Luminal型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探讨。3.结果通过KDM7A对Luminal型乳腺癌功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7A与雌激素受体ERα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在雌二醇作用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增强;(2)雌二醇刺激下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7A明显抑制Luminal型乳腺癌细胞的增殖;(3)雌二醇刺激下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7A明显抑制ERα靶基因MMP3、PCP4以PDZK1的表达。4.结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7A与雌激素受体ERα相互作用,并且在雌二醇刺激下相互作用发生增强,抑制ERα靶基因MMP3、PCP4以PDZK1的表达,从而抑制Luminal型乳腺癌细胞增殖。我们的研究阐明了 KDM7A在Luminal型乳腺癌细胞增殖调控中的新功能。图[8]表[5]参[22]
简华勇[2](202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临床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在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与分型的卵巢上皮性肿瘤中,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4月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石蜡标本40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其中的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雌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率为44.50%,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率为60.00%,同时在不同的临床分期中,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不同病理分型中,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不同病理分级中,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卵巢上皮性肿瘤中雌孕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情况,能有效地对患者的卵巢上皮性肿瘤临床分期与病理分级进行一定反映,从而为临床治疗判断提供诊断依据。
邱宇安[3](2021)在《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肝癌具有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差等特征。因此,研究肝癌分子机制,寻找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索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提示了GPER相关信号通路在肝癌分子治疗靶点以及预后预测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一、GPE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GPE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3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中GPER表达与定位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病理临床变量的关系。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6例术后肝癌组织与对应正常肝组织中GPER蛋白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不同组别生存分析。结果:(1)正常肝组织中GPER阳性表达率(90%,27/30)与肝癌组织中GPER阳性表达率(70.9%,100/141)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临床病理变量统计分析提示GPER表达阳性与某些临床参数相关,如:女性患者(P=0.043),HBs Ag阳性(P=0.036),较小的肿块(<5cm)(P=0.002)和较低的AFP水平(<400ng/ml)(P=0.014)。(3)免疫印迹法提示,正常肝组织中GPER的表达丰度高于肝癌组织。(4)GPER阳性的HCC患者生存期较GPER阴性者明显延长(P=0.004)。结论:GPER可能是肝癌患者中的保护性因子。二、肝癌细胞中GPER激活的生物学效应及其调控机制目的:探讨GPER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免疫印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癌细胞株中GPER的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GPER特异性激动剂G1活化GPER下游通路情况。流式细胞术和CCK8法对肝癌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进行检测。RNA干扰、基因克隆及通路小分子特异性抑制剂明确GPER在肝癌中作用及调控机制。结果:(1)GPER的表达水平在HCCLM3和SMMC-7721中较高,在Hep G2中较低。(2)G1/GPER在肝癌细胞中可持续性激活EGFR/ERK信号和短暂性激活EGFR/AKT信号。(3)G1/GPER诱导的EGFR/ERK信号能抑制肝癌细胞活力,而EGFR/AKT信号无类似生物学效应。结论:G1可通过激活GPER/EGFR/ERK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三、肝癌中GPER/ERK信号的临床意义及体内生物效应目的:探讨肝癌中GPER/ERK信号的临床意义和体内生物效应。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标本中p-ERK表达与定位情况,明确其表达与GPER表达的相关性。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6例术后肝癌组织中GPER与p-ERK的表达一致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针对GPER/ERK表达不同组别进行生存分析。采用裸鼠肝癌种植模型在体内实验中验证GPER/ERK信号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1)在肝癌样本中p-ERK的总表达率为59.6%(84/141)。GPER表达阳性(72/100,72.0%)和表达阴性肝癌组织(12/41,29.3%)中p-ERK的表达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1)。(2)6例术后肝癌组织p-ERK表达水平与GPER蛋白表达水平高度一致。(3)GPER与ERK均表达阳性的患者较其他类型患者具有更长的总生存时间(P<0.0001)。(4)裸鼠肝癌移植瘤实验中,G1组56天平均体积较对照组减少至0.20倍(P<0.01)。(5)GPER/EGFR/ERK通路小分子特异性抑制剂处理后能显着降低G1对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论:GPER介导的ERK信号对肝癌患者具有保护作用。GPER激活通过EGFR/ERK信号抑制肝癌移植瘤生长。
张琦[4](2021)在《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可能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电子病历查询系统及纸质版存档病历进行检索,收集2014年1月~2020年6月就诊于该院的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例共计716例,其中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病例有18例,将这18例患者设为病例组(A组),从其余的698例单纯乳腺癌病例中随机抽取50例病例作为对照组(B组),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病检结果、生育次数、免疫组化指标、癌胚抗原及血脂指标以及接受放射治疗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对比两组间差异得出结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8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患者病例18例,单纯乳腺癌患者病例50例。病例组平均年龄为(49.67±6.6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4.70±9.95)岁。病例组平均体质指数(BMI)为(24.19±2.91)kg/m2;对照组平均BMI为(24.31±3.02)kg/m2。肿瘤直径≤2cm的患者病例组有9例,对照组有21例;肿瘤直径大于2cm且≤5cm的患者病例组有7例,对照组有19例;肿瘤直径>5cm的患者病例组有2例,对照组有10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病例组有5例,对照组有14例。有远处转移的患者病例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病例组有15例,对照组有42例,非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病例组有3例,对照组有6例,其他类型乳腺癌患者病例组有0例,对照组有2例。生育次数为0次的患者病例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生育次数在1-2次(包含2次)的患者病例组有15例,对照组有40例;生育次数大于2次的患者病例组有2例,对照组患者有8例。癌胚抗原(CEA)升高的患者病例组有0例,对照组有6例,CEA正常的患者病例组有18例,对照组有44例。甘油三酯升高的患者病例组有3例,对照组有11例,甘油三酯正常的患者病例组有15例,对照组有39例。总胆固醇升高的患者病例组有3例,对照组有17例,总胆固醇正常的患者病例组有15例,对照组有33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患者病例组有2例,对照组有6例,低密度脂蛋白正常的患者病例组有16例,对照组有44例。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的患者病例组有2例,对照组有18例,高密度脂蛋白正常的患者病例组有16例,对照组有32例。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患者病例组有15例,对照组有21例,雌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病例组有3例,对照组有29例。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患者病例组有16例,对照组有27例,孕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病例组有2例,对照组有23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患者病例组有3例,对照组有8例,Her-2阴性的患者病例组有15例,对照组有42例。乳腺癌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病例组有5例,对照组有4例。对比两组间雌激素受体阳性率、孕激素受体阳性率以及术后放疗率,病例组观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生育次数、血清癌胚抗原值、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Her-2阳性率,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R阳性[OR(95%CI):8.023(1.871~34.405)]、PR阳性[OR(95%CI):7.603(1.469~39.358)]、接受放疗[OR(95%CI):5.853(1.084~31.596)]是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雌激素受体阳性和孕激素受体阳性以及乳腺癌术后接受放疗增加乳腺癌术后患者再发甲状腺癌的风险,是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欢[5](2021)在《血清雌激素水平与绝经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女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是男性的4-5倍,这表明性激素在包括甲状腺癌和多种甲状腺良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甲状腺癌的主要诊疗策略以手术为主,预后较好,本文通过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来探讨血清雌激素水平对绝经后女性甲状腺癌诊治策略的辅助作用和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价值。同时,我们进一步探讨了雌激素和甲状腺彩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未来的临床研究需要集中在雌激素或其下游信号传导级联的治疗用途以及具有靶向性雌激素抑制作用的药物上,以改善异常的信号通路。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之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并行手术治疗的女性原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52例。应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雌二醇检测,入选病例均于清晨6点至7点空腹采血。为了确认正常甲状腺个体雌激素水平,我们另外检查了128例同期进行甲状腺结节性增生性疾病手术的患者样本。女性标准参考值(绝经期):<73.4-146.8pmol/L。术前充分获取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排除二次手术、非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和各种原因而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病例。通过SPSS 26.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与对照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与血清雌激素水平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雌激素、超声影像学特征和重要血清学指标相对对照组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纳入25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2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分析。绝经后女性患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患者术前血清雌激素水平、FT3、TSH等临床特征相关(P<0.05)。但PTC组血清TG-Ab,TPO-Ab,FT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的252例PTC患者中,侵及被膜有156人(61.9%),未侵及被膜有96人(38.1%)。高血清雌激素与低血清雌激素间镜下侵及被膜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0.05)。但PTC与肿瘤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肿瘤TNM分期、病灶数量、是否伴结甲、是否伴桥本、是否伴钙化均无关(P>0.05)。通过联合诊断ROC曲线,并没有发现雌激素明确的PTC预测诊断价值(AUC<0.7)。我们还探究了雌激素与结节性甲状腺肿超声影像学表现的关系发现,雌激素水平的高低与结节性甲状腺肿超声特征无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绝经期后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雌激素(E2)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普遍偏高,说明雌激素可能参与了肿瘤的起源或进展,腺体外侵袭行为可能与血清雌激素浓度有关,应对雌激素水平高的这一类患者给予重视,密切监测预后。雌激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汤文梅[6](2021)在《孕激素受体影响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的疗效》文中认为[背景]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严重威胁着我国女性的身体健康,目前乳腺癌发病率已升至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据统计,2015年我国乳腺癌新发病例数约为30.4万例,发病率为45.29/10万,位居我国女性肿瘤首位。就区域而言,与农村相比,城市中乳腺癌的发病率较高,约54.32/10万,而农村仅为33.64/10万。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阳性乳腺癌患者中,激素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雌激素受调节剂他莫昔芬(tamoxifen,TAM)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广泛应用,孕激素受体的状态是否影响了他莫昔芬在乳腺癌中的治疗效果存在争议,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发挥着一种什么样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基于PR状态是否影响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他莫昔芬的治疗效果,本实验利用慢病毒转染的方法敲低MCF-7乳腺癌细胞中PR基因的表达得到ER+PR-MCF-7乳腺癌细胞,并制作乳腺癌异种移植瘤模型,观察他莫昔芬在各裸鼠移植瘤中的治疗效果。利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进而评估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WB)检测孕激素受体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的相关性。[目的]探讨敲低ER+PR+MCF-7乳腺癌细胞PR基因表达后TAM对ER+PR-细胞及ER+PR-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敲低PR表达后EGFR、mTOR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1.设计敲低PR表达的一条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和一条阴性对照序列分别构建入慢病毒载体后进行体外的病毒包装,以乳腺癌细胞MCF-7为靶标,将包装成功的病毒颗粒感染MCF-7细胞,用qPCR和WB检测是否实现PR基因在MCF-7细胞中的低表达。2.平板克隆实验检测 sh-PRTAM 组、sh-PR control 组、vector TAM 组、vector control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进而评估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3.动物体内实验建立ER(+)PR(+)HER2(-)、ER(+)PR(-)HER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ER+PR+MCF-7乳腺癌细胞(vector组细胞)和ER+PR-MCF-7乳腺癌细胞(PR shRNA组细胞)注射到裸鼠右侧腋下,建立乳腺癌裸鼠异位模型,体内研究PR对TAM治疗的影响。裸鼠被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sh-PR组、vector组,成瘤以后再将这两组各分为2组,即sh-PRTAM组、sh-PR control组、vector TAM组、vector control组,用药两周,期间测量移植瘤体积、裸鼠体重,用药2周后处死裸鼠,称取各组瘤体重量,评估抑瘤率。4.Western blot检测PR-shRNA组和vector组细胞中mTOR和EGFR蛋白的表达情况。5.统计学方法采用Graphpad Prism8.2、ImageJ软件及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绘图及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方法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sh-PRTAM组、sh-PR control组、vector TAM组、vector control 组克隆集落形成的数目分别为 378.00±10.37,432.33±8.99,728.33±6.90,1141.67±8.12,vector control组克隆集落形成数较其他三组多,克隆形成能力强,敲低MCF-7乳腺癌细胞PR基因表达后,sh-PRTAM组、sh-PR control组细胞细胞克隆集落数减少,敲低PR基因抑制了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sh-PR TAM组用TAM处理后,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与未予处理的sh-PR control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ctor TAM组用TAM处理后,细胞克隆集落数较vectorcontrol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PRTAM组细胞增殖能力较vector TAM组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裸鼠体内实验显示,就移植瘤体积而言,给药后第15天时,sh-PRTAM组和 sh-PR control 组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71.96±4.30)mm3、(64.63±8.56)mm3,vector TAM 组和 vector control 组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107.42±10.60)mm3、(205.942±25.63)mm3。sh-PR control组移植瘤体积与sh-PR TAM组移植瘤体积相比,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sh-PR control组的移植瘤体积小于vector control组,sh-PR TAM组移植瘤体积小于vector TAM组。3.就移植瘤瘤体重量而言,sh-PR TAM组和sh-PR control组瘤重分别为(0.03±0.007)g、(0.03±0.005)g,vector control 组和 vector TAM 组瘤重分别为(0.11±0.012)g、(0.06±0.003)g。sh-PR control 组肿瘤瘤重比 vector control 组小,vector control 组肿瘤瘤重比 vector TAM 组大,sh-PR control 组和 sh-PR TAM 组肿瘤瘤重无明显差异,sh-PR TAM组的瘤重比vector TAM组小。sh-PR TAM组的抑瘤率为72%,sh-PR control组的抑瘤率为72%,vector TAM组的抑瘤率为45%。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vector组细胞相比,PR-shRNA组细胞的EGFR、mTOR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慢病毒转染MCF-7乳腺癌细胞,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序列shRNA组(PR-shRNA组)PR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空白组(control组)、阴性序列shRNA组(vector组),它们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体内外实验表明,MCF-7细胞中孕激素受体的敲低导致细胞在体内外的增殖速度减慢。2.敲低MCF-7乳腺癌细胞PR表达后,他莫昔芬对ER+PR-MCF-7细胞治疗效果降低,即孕激素受体影响TAM对ER+PR-细胞及移植瘤的治疗效果。3.敲低PR表达以后ER+PR-MCF-7细胞中EGFR、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增强,PR与EGFR、mTOR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4.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成功将PR-shRNA阳性序列转染入MCF-7乳腺癌细胞中,实现了 PR基因在MCF-7细胞中的低表达。
张光君[7](2020)在《GPE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公共数据库大数据挖掘技术,挖掘收集含有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rotein 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表达量的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e atlas,TCGA)中的乳腺癌数据集,探讨GPER mRNA表达水平在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差异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GPER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收治的乳腺癌病例资料,选择乳腺癌四种临床分型中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进行实证分析,探寻GPE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挖掘是否可将GPER用作TNBC状况评估和预后判断的探索性指标奠定基础。方法:1、根据cbioportal网站操作手册分析GPER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基因共表达情况。2、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GPER的表达对乳腺癌患者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3、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T分期、N分期及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中GPER mRNA的表达差异,两比较采用dunn bonferroni检验;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高低表达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P<0.05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收集2013年我院收治的TNBC患者的资料。在所有研究的乳腺癌患者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均表达阴性,即为TNBC患者。中位的年龄是50岁。该研究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参与研究的TNBC患者对研究有充分的了解,并在同意书上签字。5、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改良根治手术;(2)患者具有完整的一般情况、病理诊断及临床相关资料;(3)辅助化疗前无远处转移,术前无新辅助化疗。(4)雌激素,孕激素受体和HER-2的表达均为阴性;(5)有相对完整的包括首次再发和转移时间、位置和/或死亡时间等内容在内的随访资料;(6)其他部位无恶性肿瘤;(7)手术后,其肿瘤组织和临近组织的石蜡切片可经查阅病理切片记录和报告途径获取,并能够清楚地测量病变和确认患者的组织学等级,TNM的分期,临床的分期和淋巴结是否转移等情况。(8)术前相关辅助检查均已完成,肝、肾功能确认为正常,心脑血管,神经,血液,泌尿系统无明显疾病;(9)医院的伦理审查委员会通过了伦理核查,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字确认。6、排除标准:(1)患者不能进行自主有效的沟通交流;(2)未曾经历新型辅助性治疗,化疗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乳腺肿瘤切除和活检的患者;(3)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不能接受;(4)不清楚是否有多发肿瘤或原发病灶的病例;(5)没有严重基础疾病或肿瘤向远处转移的情况;(6)排除妊娠或处于哺乳期的女性;(7)排除病理组织切片、病理组织报告、病史资料不完整的病例;(8)手术后不接受临床系统性治疗或随访的患者;(9)排除炎症性乳腺恶性肿瘤病例。结果:1、使用GEPIA数据库对TCGA数据集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发现,相较于乳腺癌组织,正常乳腺组织中GPER的表达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利用c Bio Portal网站分析TCGA数据集发现与GPER共表达相关的基因有SCN1B、CST3、PALM、GPR146、MMP28、HSPA12B、USP6NL、COX4I2、SRPK1,CLDN5、UCHL5、GMPS、HIGD1B、CLEC3B、PHGR1、USHBP1。3、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中共收集了3951例乳腺癌患者GPER表达情况。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GPER低表达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明显低于高表达患者(HR=0.67,95%CI=0.59-0.75,P<0.001)。4、对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分析发现,不同T分期、N分期的乳腺癌患者中GPER mRNA表达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343、6.084;P=0.488、0.193)。GPER mRNA在basal-like型、HER-2型、luminal型乳腺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2393(-0.2507,-0.1261)、-0.2639(-0.2759,-0.2257)、-0.1883(-0.2397,-0.1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6.187,P<0.001)。两两比较发现,HER-2型与basal-like型(P=0.019)、HER-2型与luminal型、basal-like型与luminal型相比,GPER mRNA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5、对TNBC患者的临床实证研究发现GPER(+)和GPER(-)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χ2检验中P值均大于0.05,说明GPER表达情况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在统计学上均未见明显相关性。6、Kaplan-Meier对GPER蛋白表达情况与DFS、OS生存分析显示:TNBC中不同GPER状态的两组DFS及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PER mRNA在乳腺癌中表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GPER低表达患者预后更差,提示GPER有望成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但GPER表达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2、TNBC中GPER表达的增加与年龄大小、是否停经、肿瘤组织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TNM的分期、病理学分级、是否再发均无明显相关性。在单因素分析中,GPER阳性与TNBC的5年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GPER不是独立预后因素,是否可以将GPER用作TNBC状况评估和预后判断的探索性指标,仍有待于更大样本的研究。
韩喜玲[8](2020)在《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子宫内膜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患者服用他莫昔芬治疗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分析患者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及导致病变的可能相关影响因素,为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患者妇科预防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支持。方法:收集2010年8月一2019年8月就诊于我院妇科的,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或B型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异常或者宫腔占位等妇科问题的共3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乳腺癌术后患者服用他莫昔芬导致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结果,并对服药治疗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的术后病理进行统计,探讨相关因素对子宫内膜的影响。结果:1.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导致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类型主要有子宫内膜息肉、不伴有不典型的增生内膜、子宫肌瘤/腺肌瘤、不典型增生内膜、子宫内膜癌,其中子宫内膜息肉是发生率最高的病变类型(112/330,占33.94%)。2.在服药组的170例患者中,病变内膜有135例,占79.41%(135/170),未服药组的160例患者中,病变内膜有82例,占51.25%(82/160),χ2检验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031,P=0.000),表明服用他莫昔芬较未服用他莫昔芬治疗更易发生子宫内膜病变。3.服药组中有22例术后病理显示子宫内膜癌,未服药组中子宫内膜癌患者共6例,服药组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为12.94%(22/170),未服药组为3.75%(6/160),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8.967,P=0.003),提示相较于未服药组,服药组具有更高子宫内膜癌变率。4.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54.55%(12/22)高于Ⅰ型子宫内膜癌45.45%(10/22),未服药治疗组的6例患者均为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理分析比较,在组织学分级上、手术病理分期、腹腔冲洗液异型细胞、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方面两组子宫内膜癌患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5.患者绝经情况及口服他莫昔芬治疗时间是影响子宫内膜病变的因素(P<0.05),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情况及术后服药治疗时间与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呈正相关,处于绝经状态的患者发生病变可能性是未绝经患者的6.971倍,服药时间超过五年的患者发生内膜病变的可能性是小于五年患者的7.165倍。而患者的年龄、乳腺癌术后时间、术后是否化疗、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乳腺癌术后患者服用他莫昔芬治疗使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增加,其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类型主要有子宫内膜息肉、不伴有不典型的增生、子宫肌瘤/腺肌瘤,不典型增生内膜、子宫内膜癌,其中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较高。2.服用他莫昔芬治疗增加了乳腺癌术后患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且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较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高。3.绝经情况及服药时间是影响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绝经后服用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较绝经前患者发生病变的风险更高,且当服药时间超过五年时,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明显增加。4.对于口服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应加强对妇科症状的观察并定期接受超声检查,制定个体化方案,实现对子宫内膜病变尤其是子宫内膜癌的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贾敏[9](2020)在《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和肾癌风险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基因(ESR1)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膀胱癌和肾癌患病风险的关系;明确该基因四个位点多态性与膀胱癌和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等的相关性以及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膀胱癌和肾癌患病风险的交互作用。方法(1)本研究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新确诊的住院患者,其中膀胱癌患者257例、肾癌患者110例组成病例组。对照组选自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同期体检的健康个体,对照按性别、年龄±5岁与病例进行1:1匹配。所有研究对象均需签属知情同意书。(2)基本资料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职业史及既往史,生活习惯和环境状况,家族病史。通过血常规检测报告收集HGB、RBC、WBC、NE%等临床化验结果。通过病理检测报告收集病理类型、病理分级、TNM临床分期及肿瘤远处转移的检查结果。(3)血液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状态下(禁食禁水6-8小时),采集静脉EDTA抗凝血和惰性分离胶促凝血各2ml,离心后分别收集血清和血细胞,-80℃冻存。(4)基因型分型检测:提取研究对象血基因组DNA,设计PCR引物,对ESR1基因(rs2077647、rs1801132、rs2234693、rs9340799)位点分别进行扩增,采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 LDR)对ESR1基因四个位点进行SNP分型检测。(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ESRα蛋白浓度:取100μl血清按人雌激素受体α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说明书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血清ESRα蛋白浓度。(6)统计学处理:根据资料性质和研究目的不同,采用IBM 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中服从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服从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如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通过χ2检验分析ESR1基因四个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H-W)遗传平衡。应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估生活行为、饮食习惯及基因多态位点等与膀胱癌和肾癌患病风险的关系。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分析ESR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及肾癌的相关性,并进行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结果(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膀胱癌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吸烟、饮酒、饮食口味、憋尿、体力劳动、水果的摄入、锻炼身体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OR值分别为3.940、2.554、2.079、3.609、22.534、2.440、0.392、0.610;而肾癌与其对照组比较,吸烟、饮食荤素搭配、体力劳动、憋尿情况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OR值分别为6.286、5.976、13.937、5.156。锻炼、BMI、水果摄入情况等在两肿瘤与其对照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ESR1基因四个多态位点中,rs1801132和rs2077647位点在膀胱癌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基因型频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rs1801132 GG/GC可能为膀胱癌的保护因素(P=0.018,OR=0.523;P<0.001,OR=0.481),rs2077647TT/CT可能为膀胱癌危险因素(P=0.005,OR=2.621;P=0.015,OR=2.386),rs2234693和rs93440799位点与膀胱癌发生无明显相关性;而肾癌相关性研究中显示,ESR1基因四个多态性位点均与肾癌患病风险无关。(3)ESR1基因rs1801132、rs2234693位点与吸烟、饮食咸淡、缺乏锻炼等情况在膀胱癌患病风险中存在潜在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rs1801132、rs2077647位点与体力/脑力劳动、经常憋尿等情况在肾癌患病风险中有潜在的交互作用。(4)ESR1基因多态位点在膀胱癌患者中,rs1801132的基因型分布在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远处转移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s2077647等位基因分布在临床分期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癌中,rs1801132等位基因频率在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s9340799基因型分布在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2234693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两肿瘤各临床指标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膀胱癌临床检查资料中,两之间HGB、RBC、WBC、NE%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病例组HGB、RBC指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值对比分别为(141.08±22.44g/L,145.86±19.51g/L)和[(4.57±0.72)×10^12/L,(4.77±0.61)×10^12/L];而WBC、NE%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37±3.73)×10^9/L,(6.76±2.30)×10^9/L]和(61.97±11.97,59.73±11.52)。四种血象指标在肾癌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例组HGB、RBC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别为(137.01±20.85g/L,145.24±22.76g/L)和[(4.56±0.63)×10^12/L,(4.76±0.68)×10^12/L],而WBC、NE%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54±2.52)×10^9/L,(6.82±2.55)×10^9/L]和(65.17±11.93,61.53±13.21)。(6)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ESRα蛋白浓度,膀胱癌病例组血清中ESRα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51.70±12.21pg/ml,64.22±13.46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394,P<0.001);肾癌病例组血清中ESRα蛋白浓度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9,P=0.628)。结论(1)吸烟、饮酒、饮食口味偏咸、憋尿、过度劳累可能为膀胱癌患病的危险因素,水果的摄入、锻炼身体为膀胱癌保护因素;吸烟、食用过多肉类、过度劳累、憋尿可能为肾癌的危险因素。(2)研究结果显示,ESR1基因rs1801132 GG/GC可能为膀胱癌的保护基因型,而rs2077647TT/CT可能为膀胱癌风险基因型。(3)ESR1基因rs1801132、rs2234693位点与吸烟、饮食咸淡、缺乏锻炼等情况在膀胱癌患病风险中存在潜在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rs1801132、rs2077647位点与体力/脑力劳动、经常憋尿等情况在肾癌患病风险中有潜在的交互作用。(4)在膀胱癌患者中,rs1801132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远处转移中均有统计学关联,rs2077647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与临床分期有统计学关联。在肾癌中,rs1801132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有统计学关联,rs9340799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与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有统计学关联。(5)膀胱癌及肾癌病例组体内HGB和RBC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WBC含量和NE%均高于对照组。(6)膀胱癌病例组中ESRα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雷姗姗[10](2020)在《甘草素增强三阴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敏感性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肿瘤,根据其组织生物学特征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分子亚型。三阴型乳腺癌(TNBC)是其中较特殊的亚型。因为缺乏有效的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治疗的靶点,TNBC患者难以从以上两种乳腺癌全身治疗中获益,而常规化疗被认为是TNBC仅剩的一种全身治疗手段。但是,TNBC患者的化疗疗效仍然有限,因此,提高TNBC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成为了改善三阴型乳腺癌治疗效果的策略之一。雌激素受体β(ERβ)已证实是TNBC的一种肿瘤抑制因子,ERβ高表达的TNBC患者往往具有较好的生存预后,但ERβ表达状态与三阴乳腺癌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仍缺乏研究。目的:观察ERβ特异性激动剂甘草素(Liq)联合多柔比星(DOX)在体内外对TNBC细胞株增殖能力的影响,研究Liq增加TNBC细胞对DOX化疗敏感性的机制,为Liq在TNBC治疗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在体外研究中,选用ERβ阳性的TNBC细胞株MDA-MB-231、BT-549。运用CCK-8法、细胞克隆形成、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研究Liq及Liq联合DOX对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运用CCK-8法检测对照组、DOX组、Liq组、DOX+Liq联合药物组中MDA-MB-231和BT-549细胞活力的变化,观察Liq、DOX药物对TNBC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2.在体内研究中,在裸鼠中构建MDA-MB-231细胞移植瘤模型,将荷瘤小鼠分为对照组、DOX组、Liq组及DOX+Liq联合组进行药物干预,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3.在机制研究中,将体外培养的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DOX组、Liq组、DOX+Liq联合药物组干预48 h后,运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ERβmRNA的表达;运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ERβ、AKT、mTOR的蛋白表达并比较差异;运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组别裸鼠体内移植瘤中ERβ、AKT、mTOR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采用RNA干扰的方法敲低ERβ基因,明确Liq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的机制。结果:1.体外实验中:Liq抑制了 MDA-MB-231细胞增殖活力,并呈剂量依赖性;小剂量Liq抑制了 MDA-MB-231细胞的活力、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P<0.05);Liq和DOX联合较单用DOX,使MDA-MB-231细胞的活力、克隆形成、迁移能力、侵袭能力进一步下降(P<0.05);联用Liq增强了 DOX对MDA-MB-231、BT-549细胞活力的抑制(P<0.05)。2.体内实验中:在裸鼠中成功构建MDA-MB-231细胞移植瘤模型;随机分配进行药物干预,DOX+Liq联合药物组小鼠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5)。3.机制研究中:DOX和Liq联合组较其他各组增加了体外MDA-MB-231细胞中ERβ mRNA的表达;升高了体外细胞和体内移植瘤中蛋白ERβ/β-actin的比值,降低了 pAKT/AKT、p-mTOR/mTOR 的比值(P<0.05);成功构建 MDA-MB-231细胞的ERβ沉默株(ERβKD MDA-MB-231),与NC-KD MDA-MB-231细胞相比,Liq联合DOX对ERβKD MDA-MB-231细胞抑制作用减弱。结论:1.甘草素可在体外抑制TNBC细胞株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能力;甘草素和DOX联合使用可增强DOX对MDA-MB-231细胞增殖、迁徙、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可增强TNBC细胞株MDA-MB-231和BT-549对DOX的药物敏感性。2.在MDA-MB-231细胞移植瘤内,甘草素可增强DOX对MDA-MB-231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3.在MDA-MB-231细胞中,甘草素对DOX的化疗增敏作用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4.在MDA-MB-231细胞中,甘草素联合DOX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是ERβ相关性的。
二、雌激素受体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雌激素受体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7A在ER(+)乳腺癌中的功能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说明清单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细胞培养实验所用试剂 |
1.3 细胞培养所使用的实验耗材 |
1.4 本课题实验中所使用的试验试剂 |
1.5 本课题实验中所使用的抗体信息 |
2 实验技术 |
2.1 细胞培养 |
2.2 质粒转化和提取 |
2.3 转染 |
2.4 细胞总RNA的提取 |
2.5 逆转录PCR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7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2.8 内源性免疫共沉淀 |
2.9 外源性免疫共沉淀 |
2.10 CCK-8实验 |
2.11 平板克隆实验 |
2.12 EdU实验 |
3 实验结果 |
3.1 KDM7A与ERα存在相互作用 |
3.2 雌激素刺激下KDM7A与ERα相互作用增强 |
3.3 雌激素刺激下KDM7A抑制Luminal型乳腺癌细胞增殖 |
3.3.1 KDM7A过表达及敲低稳系构建成功 |
3.3.2 雌激素刺激下过表达KDM7A抑制细胞增殖 |
3.3.3 雌激素刺激下敲低KDM7A促进细胞增殖 |
3.4 雌激素刺激下KDM7A抑制ERα靶基因表达 |
4 讨论、总结与展望 |
4.1 讨论 |
4.2 总结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Jmjc家族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后记或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卵巢上皮性肿瘤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3)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雌激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
1.2 肝癌中雌激素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 |
1.3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是第三种独立作用的新型雌激素受体 |
1.4 GPER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是肝癌中雌激素保护作用的重要相关环节 |
1.5 本项目的研究假设及研究思路 |
第2章 GPE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处理 |
2.2 实验结果 |
2.2.1 GPER在正常肝组织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变量的关系 |
2.2.2 免疫印迹法检测GPER的表达 |
2.2.3 生存分析 |
2.2.4 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预后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3章 肝癌细胞中GPER激活的生物学效应及其调控机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不同肝癌细胞系中GPER表达情况 |
3.2.2 激活GPER后的生物学效应及相关机制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4章 肝癌中GPER/ERK信号的临床意义及体内生物效应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统计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GPER、p-ERK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预后分析 |
4.2.2 GPER/ERK信号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5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4)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Materials& Methods)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Result) |
2.1 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及单纯乳腺癌患者基本资料 |
2.2 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及单纯乳腺癌患者单因素分析 |
2.3 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Discussion) |
4 结论(Conclusion)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乳腺癌与甲状腺癌发病相关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血清雌激素水平与绝经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与甲状腺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2.1 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的作用机制 |
2.2 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 |
2.2.1 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关系 |
2.2.2 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与甲状腺癌的关系 |
2.2.3 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与其他甲状腺疾病的关系 |
2.3 甲状腺疾病与其他性激素靶器官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 |
2.3.1 甲状腺疾病与乳腺癌的关系 |
2.3.2 甲状腺疾病与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的关系 |
2.4 总结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1.1 病例纳入标准 |
3.1.2 病例排除标准 |
3.2 方法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绝经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 |
4.2 绝经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雌激素水平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
4.3 血清雌激素联合甲状腺功能对绝经后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效能 |
4.4 绝经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雌激素水平与超声特征的关系 |
第5章 讨论 |
5.1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血清雌激素的关系 |
5.2 甲状腺疾病的超声影像学与雌激素的关系 |
5.3 绝经期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血清雌激素与生物学特征的关系 |
5.4 绝经期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血清雌激素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孕激素受体影响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孕激素及其受体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GPE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公共数据库分析GPER m 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GPER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关系的临床实证研究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GPER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2.1 患者基本资料 |
2.2.2 辅助检查及手术 |
2.2.3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子宫内膜病理结果统计分析 |
3.2 服药组与未服药组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及组织学结果分析 |
3.4 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他莫昔芬治疗影响子宫内膜病变的机制 |
4.2 绝经因素及服药时间因素与子宫内膜病变的关系 |
4.3 乳腺癌术后患者对子宫内膜的监测方法 |
4.3.1 妇科B超 |
4.3.2 诊断性刮宫术 |
4.3.3 宫腔镜检查术 |
4.4 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应用 |
4.5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的应用 |
4.6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a的应用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雌激素相关受体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9)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和肾癌风险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雌激素受体 α 基因(ESR1)多态性与膀胱癌肾癌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汉名词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 生活状况与健康调查表 |
(10)甘草素增强三阴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敏感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甘草素增强三阴型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敏感性的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甘草素增强三阴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化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四、雌激素受体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7A在ER(+)乳腺癌中的功能及其机制研究[D]. 梅兆玲.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卵巢上皮性肿瘤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临床价值分析[J]. 简华勇. 中国社区医师, 2021(16)
- [3]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D]. 邱宇安. 南昌大学, 2021(01)
- [4]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影响因素分析[D]. 张琦.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血清雌激素水平与绝经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D]. 张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6]孕激素受体影响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的疗效[D]. 汤文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7]GPE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D]. 张光君.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8]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韩喜玲. 扬州大学, 2020(04)
- [9]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和肾癌风险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D]. 贾敏.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10]甘草素增强三阴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敏感性及机制研究[D]. 雷姗姗. 南方医科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