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话题作文不同于材料作文之处(论文文献综述)
陈春利[1](2021)在《近十年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研究(2011-2020)》文中指出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人们对中考的讨论有较高的热度,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与高考一样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作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大,是语文教育界仅次于高考作文的热点话题。中考一般是由各个省市单独命题,由于每个地区具体的作文教研情况有所差异,中考作文的命题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地域色彩。重庆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始终走在创新发展的前列,其教育在西南地区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研究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有利于把握重庆市中考方向,也可以为全国各地中考命题提供一些有用的经验借鉴。笔者在对重庆市近十年来中考作文试题和其他相关资料的整理中,发现了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存在着材料作文较难、命题模式较固定等问题,并且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中考作文背景下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其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笔者以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为研究对象,对重庆市近十年的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质量展开探讨,并提出作文教学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通过梳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重庆市中考作文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对论文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思考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借用《课标》《考试说明》、教材来阐述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依据。然后从重庆市中考命题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对重庆市近十年中考作文题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总结出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的大致情况以及命题特点和趋势。第三部分,选取北京、天津和上海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直辖市作为比较对象,从四个直辖市中考作文的试题内容和评分体系两个方面入手,对试题的命题模式、写作要求、题面字数、内容特点和作文分值、评分标准几个维度展开对比分析,探讨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的经验和不足。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获取师生对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真实看法,进一步分析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质量。第五部分,探讨重庆中考试题命题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第六部分,主要是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笔者通过与一线老师的访谈以及深入课堂,了解教师如何处理中考作文与平时作文教学的关系,根据重庆市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教学启示。
吴敏婷[2](2020)在《对外汉语综合教材《发展汉语(第二版)》课后写作练习研究》文中提出综合教材课后写作练习的目标是在密切联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写作能力,同时兼顾其他语言技能的训练。它与写作教材的写作练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以《发展汉语(第二版)》初、中综合教材课后写作练习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和调查法等对写作题型和写作训练要素进行考察。本文对写作题型的研究分为设计与分布两个方面,通过考察发现写作练习题型比较多样,但分布不均衡;题型的任务复杂度整体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局部排序不当。写作训练要素方面,写作练习话题与课文话题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写作体裁主要以记叙文为主,缺少其他写作体裁的训练;提示语信息量的设置符合顺序性;字数要求的设置不太合理。为进一步了解实际使用情况,我们对使用该教材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调查发现,师生对写作练习与课文关系的认识和对写作练习的题型和训练要素的态度大体一致,但有一定的差别。最后,我们结合课型特征、教材目标、师生看法以及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对综合教材的写作练习提出一些建议。
李晓洁[3](2020)在《基于关联理论的高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新材料作文近年来逐渐成为高考作文中常出现的一种类型。新材料作文比传统材料作文提供更广阔的材料,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让考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新材料作文能够较充分考察学生的写作水平。写好这类作文,最重要的就是对材料进行审题立意,但这一环节并未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实施。本文试图依据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明示——推理”、“最佳关联”三个原则,针对当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审题立意的教学策略,以期帮助教师增强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更准确深入地进行审题立意,提高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水平。本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和关联理论进行了概述。新材料作文是一种只给出材料不限定范围,偏于学生多角度立意,更考查学生理解能力与思辨能力的作文。近几年,它呈现出“内容的情境化、主题的思辨性、写作的交际性”的特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注重在新材料作文的考试中让学生分析材料,挖掘材料蕴含的深刻含义,确立有思想、有启发性的文章主题。通过对新材料作文评价标准的分析,发现在新材料作文的四项考核要素中,审题立意占的比重最大,由此可见审题立意对新材料作文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联理论隶属于认知理论,是关于言语交际与话语理解的一种学说。该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意义的、有目的的活动,说话者的目的和意图能否被听话人理解,主要由他们能否对所处的认知环境具有共识所决定。关联理论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有以下契合之处:一、符合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要求,二、符合新材料作文的特点,三、符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第二章对目前高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认识层面上,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多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教学目标。在实践层面,当前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通常以考试分数为外驱力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教学内容主要呈现和阐释为立意角度的选择;教学方式偏向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在教学效果方面,表现为学生参与材料分析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独立进行审题立意的结果不理想。其次,通过分析发现,目前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目标不够精确;二、教学方式陈旧,整体感知培养弱化;三、依赖教辅讲解,教学方式千篇一律。第三章是对基于关联理论的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的具体阐释。首先对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进行介绍,其指导思想包括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明示-推理”、“认知语境”三个基本原则;材料类型主要分为单一材料作文、多材料作文和漫画作文三种。其次对教学策略的准备阶段进行阐述,包括制定基于关联理论的新材料作文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材料解读、采取探究的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最后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的具体内容进行阐释,分别为:单一材料作文——构建认知语境策略;多材料作文——建立关联策略;漫画作文——明示推理策略。第四章为了论证提出的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将教学策略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之中,笔者以教案形式呈现各种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运用,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借鉴。
米慧琴[4](2020)在《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6年出现的新材料作文是相对于传统的旧材料作文而言的,这种命题形式的作文虽然同样是为学生提供材料,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自己选择角度,确定立意,选择文体,自拟题目进行创意性的表达,但与传统材料作文不同的是,新材料作文可以从材料的整体或者从材料的某一个侧面选择角度进行立意,只要不超出材料的含义范围即可,而且文体不限,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写作的束缚,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材料的规定最大限度地保障写作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加之其用来命题的材料永远能在时代发展和课程变革中更新,新材料作文一直到现在还是写作训练和中高考命题的重要形式。那么,新一轮的课改之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继续发挥新材料作文的优势,更好地开展新材料作文教学?这就需要对新材料作文教学做一个现状调查,从课堂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在新材料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本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整合,并将此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并通过分析学生的习作,了解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经过调查发现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存在这些问题:学生不了解新材料作文;缺乏对新材料作文多种审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立意角度单一,缺乏新意;写作文体不明确,文体训练单一;教师缺乏书面批改,学生缺乏二次修改。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可行性策略:渗透新材料作文相关知识,保证作文课时;加强审题方法练习,学会灵活运用审题方法;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进行立意;加强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书面批改与当面批改相结合,严格要求学生进行二次修改。
王英华[5](2020)在《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卷作文命题研究》文中指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就被赋予极高的分值与比重,占语文总分的40%,占据着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可以说高考作文命题质量和高考作文分数事关考生命运,高考作文命题也一直备受社会热议和教育界关注。本文将对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梳理基础上,进行“考”“教”“写”一体化、系统化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高考作文的发展历程,把握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发展趋势,以期为高考作文命题提供多角度的研究视角,为高中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以高考作文命题演变历程为切入点,在回顾分析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基础上,将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作文命题划分为:高考恢复期(1977年-1979年)、高考变革期(1980年-1989年)、高考调整期(1990年-1998年)、课改实验期(1999年-2005年)、课改调整期(2006年—2014年)、课改深化期(2015年—2019年)六个阶段,并系统梳理总结各阶段高考作文命题突出特点。本文紧扣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命题形式、文体要求对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进行纵向、系统分析,并站在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理论前沿,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推断预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有效作文教学策略大胆探索,尝试构建“考”“教”互促、良性互动的体系。
李凤娥[6](2019)在《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的立意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审题、立意、材料、结构、语言、修改是写作过程的六方面,立意则是文章的“灵魂”。当前,高中生作文缺少立意强化训练和科学系统的立意提升指导。学生立意现状主要表现为:其一,由于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或者没有立意意识亦或者立意技巧缺乏,作文立意理解力差、概念内涵和外延模糊,立意准确度存在偏差;其二,作文内容空泛乏味,学生的读者意识和任务意识较差,真诚感缺失,时代感知度和文化传承意识不足,立意宿构套作,作文立意难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高度。其三,逻辑思辨和理性因果分析薄弱,简单浅显的套路化和模式化,缺少作文立意的深度。其四,重复审题结论,盲目重复大众选择,或者颠倒审题结论刻意剑走偏锋,缺乏立意新颖度。其五,学生作文立意和表达能力之间有差距,在考场或限时训练中无法快速立意出便于谋篇布局的立意。高考作文命题特征为“时代气息,立德树人,逻辑思维,读者意识”,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高考背景下研究高中作文的立意教学,希望有助于指导提升高中生作文立意的准确度、高度、深度、新颖性、可操作性。因此,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在查阅大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四四一立意法”。“四四一立意法”即首先根据作文内容分类为:“语言概念类,推论主观”、“直觉感受类,联想情怀”、“哲理思辨类,比较正反”、“社会现象类,分析原因”等“四类”,再细分“四法”:“插空法”、“替换法”、“偏正法”、“比喻法”变主观;“‘人类共存与普世价值’情怀法”、“‘社会责任与民生建设’情怀法”、“‘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情怀法”、“‘个体发展与自我实现’情怀法”感受情怀;“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法”、“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法”、“联系‘多样性与条件性’法”、“‘具体情景与具体经验’法”抓思辨正反;“透视法”、“逆视法”、“俯视法”、“侧视法”分析现象因果。最后,为辅助学生在作文立意时保持独立思考提出“一套”立意工具。因而在某重点高中,随机抽取高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对比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发现实验班学生对高中作文的立意学习兴趣和立意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证明“四四一立意法”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全文共完成图3幅,表15个,并征引参考文献40篇。
高海燕[7](2019)在《近十年河北省中考语文作文命题研究(2009-2018)》文中提出中考语文作文以占整份试卷的百分之四十的分值,在中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中考语文作文的命题代表着一个地区的作文命题水平与导向,在引导中学作文写作教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加强对中考语文作文的研究与分析,不仅直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中考备考质量,而且对于引导中学生形成优秀的写作能力和素养,推进中华民族的母语文化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河北省的基础语文教育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河北中考语文作文的命题对于全国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河北省近十年(2009-2018)中考语文作文的命题研究,揭示近十年河北中考语文作文的命题特征,发展优势及在某些角度的改进举措。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写作的素养,从而推动作文教学的更快发展。本论文共分四部分。绪论交代论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本论题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创新点,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支撑本论题的理论依据。第一章阐述河北近十年来的中考语文作文命题形式的变化。指出近十年来,河北中考语文作文命题形式多样并存,全命题作文日渐被淘汰,话题作文日益发展。命题内容多关注生活、情感、个人成长方面。本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河北中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第二章阐述河北近十年中考语文作文写作要求的变化。近十年来,河北中考语文作文一直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只在文体和题目要求上稍做变化。强调了写作要求的真实性、创意性和限定性。本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河北中考语文作文未来写作要求的发展趋势。第三章阐述了河北近十年中考语文作文评分参考的变化。评分参考是阅卷老师评分的依据。近十年来,河北中考语文作文强调内容和表达分等分项变化,重视真情实感和创意表达。本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评分参考的改进意见总之,河北中考语文作文命题形式多样并存,写作要求集中稳定,评分参考有理有据。此研究用以指导日常的初中作文教学,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作文习作的认识,提升彼此的作文素养和写作能力,深化作文教学改革,促进作文教学的深入发展。
赵议讳[8](2019)在《近五年全国卷作文命题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文中指出2014年9月,《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颁布,掀起了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自主命题省区逐渐向全国卷回归;高考形式及内容亟待变革。全国卷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及时反映了高考改革的新动态。在此背景下,本文对2014年至2018年的全国卷作文试题进行研究,结合新课标,探究其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以期发挥高考积极的导向功能,为当前作文教学带来一些有益启发。在探讨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上的特点时,笔者首先对高考制度恢复以来5种作文命题形式做了系统的梳理。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再到2015年横空出世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更替意在寻求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平衡。其次,通过对2014年至2018年的全国卷作文试题进行汇总,对新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全国卷中的呈现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以下命题形式趋势:近五年全国卷作文命题形式处于一个过渡期,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终究会取代新材料作文成为命题形式的主流。此外,在高考新改革的背景下,命题内容呈现出注重思想引领的特点,坚持“一点四面”,强化高考的教育功能。在材料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科特点,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精神;在立意指向上,致力于实现在限制中最大程度地开放,通过试题情境化凸显限制性,通过立意多元化彰显开放性。基于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应重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而任务驱动型作文最大的特点是提供具体的情境,增加写作任务,因此应注重交际语境写作,并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设计任务指令;基于高考作文材料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丰富素材积累的方式,不能只是传统的从书籍中积累,还应引导学生从生活、网络中积累,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基于对高考作文立意指向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培养学生的思辨习惯,多角度多元化进行认知。此外,基于高考作文命题所体现出的新理念,笔者认为还应重视实用文的写作教学。
单志晶[9](2018)在《过程教学法和Thinking Map应用于中职话题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话题作文是近年来呼声很高的一种写作形式,它以开放式的命题给了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它的灵活性、自由性以及创新性非常适合当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话题展开写作也符合中职生未来的实际需求。因此,话题作文成为中职语文课堂中、考试中经常采用的写作形式。然而它的写作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教得艰难,学生写得痛苦。教师在话题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成果教学法组织写作,注重灌输与点评,却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写作过程中应有的环节,致使话题作文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对话题作文的兴趣不高。而学生在立意、构思时思维受限,无法打开思路,致使作品趋于雷同,写作缺乏创意。因此,话题作文教学中急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辅助。过程教学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上,关注写作中的构思、立意、选材、修改等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和意见,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写作的主体,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过程教学法自诞生以来,已在西方的写作教学当中被广泛地应用并证实了其教学价值,是一种值得借鉴、使用和推广的写作教学方法。Thinking Map作为一种思维图式,也已在西方的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成为西方自小学开始就被推广应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写作中,Thinking Map可以帮助中职生拓展思路、进行思维发散、打开创意,也可以帮助中职生展开逻辑思维,整理出条理清晰、结构分明的写作提纲,对话题作文写作进行辅助。因此本研究主要探索Thinking Map和过程教学法在中职生话题作文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以期待为中职话题作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于中职话题作文教学中使用过程教学法和Thinking Map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通过问卷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可靠结果。通过访谈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了解学生在实施过程写作法和运用Thinking Map前后的感受、看法,从而深入地掌握研究效果,探究教学策略。本文分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及方法;第二部分梳理过程教学法和Thinking Map的概念、特点及二者在教学中的结合,探究二者引入中职话题作文教学的价值;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掌握中职生话题作文写作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思考教学对策,围绕着过程教学法和Thinking Map展开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第五部分对过程教学法和Thinking Map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总结,针对其应用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姚婕[10](2018)在《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文是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高考试卷主观性试题中所占的比例高达54%,且在即将实施的高考改革中作文分值必将随着高考语文总分的增加而增加。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为一种“新型”高考作文命题形式,首次出现在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调整,目的在于调和材料型作文泛角度和传统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的测试效度。本次研究以2015年以来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试题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高中写作教学的开展,结合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教学的建议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主要从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这几点进行阐释。选题缘由从目前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研究的局限性出发提出本论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文献综述主要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分析;本次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正文部分由以下三章内容构成。第一章“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发展概况及命题的相关依据”分别从高考作文命题发展的四种题型和三个时期和高考作文命题的三个依据展开论述。提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并不是一种全新的题型,它应该是带有任务指令的材料作文。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和高考作文试题评价标准。第二章“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内涵、特点及分类”具体分析说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四个驱动内涵、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与阐释型作文的三个区别、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五个特点和五个类别。第三章“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分析、教学建议”总结了学生写作中存在五个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基本写作思路和相应的教学上的建议。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罗列出了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本论文的写作之后还会继续进行。
二、话题作文不同于材料作文之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话题作文不同于材料作文之处(论文提纲范文)
(1)近十年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研究(2011-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关于中考语文作文试题的研究 |
1.2.2 关于中考语文试题命制的研究 |
1.2.3 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命制依据和相关特点 |
2.1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命制依据 |
2.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1.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
2.1.3 重庆市初中考试说明 |
2.1.4 考试学原理 |
2.2 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类型及特点 |
2.2.1 命题大致情况梳理 |
2.2.2 各类命题形式的特点 |
2.3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内容特点 |
2.3.1 作文主题分类 |
2.3.2 试题内容特点 |
3 重庆市与其他三个直辖市中考作文命题比较 |
3.1 近十年四个直辖市中考作文试题内容比较 |
3.1.1 命题模式比较 |
3.1.2 写作要求比较 |
3.1.3 题面字数比较 |
3.1.4 内容特点比较 |
3.2 近十年四个直辖市中考作文评分体系比较 |
3.2.1 作文分值比较 |
3.2.2 评分标准比较 |
4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质量的评价调查 |
4.1 调查问卷情况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调查问卷结果 |
4.2 教师访谈情况 |
4.2.1 访谈设计 |
4.2.2 访谈结果 |
5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问题探析 |
5.1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问题 |
5.1.1 部分题材质量不高,题干表述稍显复杂 |
5.1.2 试题的难度不一致,材料作文易被忽略 |
5.1.3 命题的模式较固定,写作类型较为常规 |
5.1.4 评分标准比较笼统,考生得分相对集中 |
5.2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建议 |
5.2.1 优化题材内容,明确题干表述 |
5.2.2 降低材料难度,保持难度一致 |
5.2.3 创新命题思路,丰富写作类型 |
5.2.4 完善评分体系,增强试题信度 |
6 重庆市中考作文背景下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反思 |
6.1 中考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 |
6.1.1 教学观念急功近利 |
6.1.2 教学计划杂乱无章 |
6.1.3 教学方法老套僵化 |
6.2 中考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
6.2.1 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提高自身写作水平 |
6.2.2 顺应学生心理发展,循序展开作文教学 |
6.2.3 注重学生读说训练,促进读说写的转化 |
6.2.4 指导学生审题立意,传授写作方法技巧 |
6.2.5 重视作文评分体系,引导学生互评互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对外汉语综合教材《发展汉语(第二版)》课后写作练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发展汉语(第二版)》写作练习题型的考察 |
2.1 题型的种类和分布 |
2.2 题型设计的固定与多样 |
2.3 题型的任务复杂度 |
2.4 本章小结 |
3 写作训练其他要素的考察 |
3.1 写作话题 |
3.2 写作体裁 |
3.3 提示语信息量 |
3.4 字数要求 |
3.5 本章小结 |
4 综合教材课后写作练习的认知调查 |
4.1 调查的原因 |
4.2 调查的对象 |
4.3 调查的方式 |
4.4 调查的内容 |
4.5 数据的收集 |
4.6 调查的结果 |
5 学生写作练习效果分析 |
5.1 初级阶段 |
5.2 中级阶段 |
6 针对课后写作练习问题的编写建议 |
6.1 密切写作练习与课型和课文的联系 |
6.2 综合考虑写作练习题型的设置 |
6.3 注意写作训练其他要素的设置 |
7 结语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基于关联理论的高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和关联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概述 |
一、什么是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
二、新材料作文评价标准中的审题立意 |
第二节 关联理论概述 |
一、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认知语境 |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三节 关联理论应用于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一、符合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要求 |
二、与新材料作文的特点相契合 |
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
第二章 高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高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现状 |
一、高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现状调查设计 |
二、当前教师对高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认识 |
三、当前高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过程 |
四、高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效果 |
第二节 高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目标不够精确 |
二、教学方式陈旧,整体感知培养弱化 |
三、依赖教辅讲解,缺乏系统教学策略 |
第三章 基于关联理论的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
一、指导思想 |
二、材料的分类 |
第二节 教学策略的准备阶段 |
一、制定基于关联理论的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的目标 |
二、激发学生参与材料解读 |
三、采取探究的教学方式 |
第三节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内容呈现和阐释策略 |
一、单一材料作文: 构建认知语境策略 |
二、多材料作文: 建立关联策略 |
三、漫画作文: 明示推理策略 |
第四章 基于关联理论的新材料作文教学案例 |
第一节 单一材料作文的教学案例 |
第二节 多材料作文的教学案例 |
第三节 漫画材料作文的教学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问卷 |
附录二 课堂观察表 |
致谢 |
(4)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访谈法 |
1.3.4 案例分析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材料作文的研究综述 |
2.1.1 对材料作文内涵的研究 |
2.1.2 对材料作文教学的研究 |
2.1.3 学生写作材料作文中存在困难的研究 |
2.1.4 对材料作文局限性的研究 |
2.2 新材料作文的研究综述 |
2.2.1 对新材料作文由来的研究 |
2.2.2 对新材料作文概念的研究 |
2.2.3 对新材料作文特点的研究 |
2.2.4 对新材料作文的分类研究 |
2.2.5 对新材料作文教学的研究 |
2.2.6 学生新材料作文写作中存在困难的研究 |
2.2.7 新材料作文命题误区的研究 |
2.2.8 对新材料作文改进建议的研究 |
3 新材料作文的理论基础 |
3.1 刘锡庆的“双重转化”论 |
3.2 潘新和的“共能”、“异能”论 |
3.3 卫灿金的写作思维学 |
4 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
4.1 联系生活 |
4.2 凸显家国情怀 |
4.3 立意多样 |
4.4 文体自由 |
4.5 题目自拟 |
5 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调查工具的设计与实施 |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1.2 调查对象的选择 |
5.1.3 问卷信效度检测 |
5.1.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5.2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5.2.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5.2.2 访谈的实施 |
6 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6.1 学生不了解新材料作文 |
6.2 缺乏对新材料作文多种审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
6.3 立意角度单一,缺乏新意 |
6.4 写作文体不明确,文体训练单一 |
6.5 教师缺乏书面批改,学生缺乏二次修改 |
7 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改进策略 |
7.1 渗透新材料作文相关知识,保证作文课时 |
7.2 加强审题方法练习,学会灵活运用审题方法 |
7.3 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进行立意 |
7.4 加强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 |
7.5 书面批改与当面批改相结合,严格要求学生进行二次修改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调查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关于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的访谈提纲(学生) |
附录C 关于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的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D 学生作文 |
致谢 |
(5)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卷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创新之处 |
三 文献综述 |
(一)国内高考作文命题研究综述 |
(二)国内外高考作文命题对比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1977~201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回顾 |
一 高考恢复期的作文命题,突出政治导向色彩(1977—1979年) |
二 高考变革期的作文命题,关注社会人生(1980—1989年) |
三 高考调整期的作文命题,注重道德评价(1990—1998年) |
四 课改实验期的作文命题,人本命题显现(1999—2005年) |
五 课改反思期的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关注现实生活(2006—2014年) |
六 课改深化期的高考作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2015—2019年) |
第二章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分析 |
一 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特点及分析 |
(一)命题内容从政治挂帅、社会热点、道德评说,逐步聚焦人文思考。 |
(二)命题一直在谋求“窄”与“宽”的动态平衡 |
(三)命题内容由“限制”走向“开放” |
(四)命题要求由表象化日趋具象化 |
二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特点及分析 |
(一)高考作文命题类型演变及特点 |
(二)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特点及规律 |
三 高考作文命题文体特点及分析 |
(一)限定文体 |
(二)文体不限 |
(三)文体自选 |
(四)确定文体 |
(五)明确文体 |
第三章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分析 |
一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内容趋势及分析 |
(一)直面现实,关注社会热点 |
(二)独抒心灵,注重生活体验 |
(三)富含哲理,注重理性思辨 |
二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形式趋势及分析 |
(一)重视任务驱动型作文 |
(二)关注命题作文 |
三 全国卷高考作文文体倾向及分析 |
(一)注重文体特征已成共识 |
(二)应用文体写作不容忽视 |
(三)评述类文体命题或成热点 |
第四章 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
一 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
(一)以“考”促“教”,发挥命题的导向作用 |
(二)以“考”促“学”,发挥命题的激励作用 |
(三)以“教”促“写”,发挥课堂的引领作用 |
二 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
(一)改进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
(二)改进高中作文训练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的立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一)国内高中作文立意教学研究 |
(二)国外高中写作立意教学研究 |
二、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高考作文和高中作文 |
2.高中作文的立意 |
3.作文教学 |
(二)立意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和写作学依据 |
1.心理学 |
2.写作学 |
三、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四四一立意法”教学 |
(一)“四类”“四法”和“一套” |
1.语言概念类——推论主观 |
2.直觉感受类——联想情怀 |
3.哲理思辨类——比较正反 |
4.社会现象类——分析原因 |
5.一套辅助思考的立意工具 |
(二)总结评价与作业布置 |
1.作业布置 |
2.测量与评价 |
四、“四四一立意法”教学实验和数据分析 |
(一)实验对象和实验方法 |
1.实验对象 |
2.实验方法 |
(二)学生作文立意实验与分析 |
1.实验控制 |
2.实验步骤 |
3.量化评价的标准 |
4.实验数据分析 |
(三)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近十年河北省中考语文作文命题研究(2009-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命题形式及关注热点的变化 |
第一节 多种作文命题形式并存 |
一 各类作文的特点 |
二 作文命题的发展 |
第二节 作文命题形式的发展趋势 |
一 半命题作文的发展 |
二 话题作文的发展优势 |
第三节 作文命题的重点关注内容 |
一 关注生活学习及成长 |
二 关注道德情感教育 |
第二章 命题中写作要求及其变化 |
第一节 写作要求的重点 |
一 真实性 |
二 创意性 |
三 限定性 |
第二节 写作要求的具体变化情况 |
一 文体要求的变化 |
二 情感要求的变化 |
第三节 写作要求的发展趋势 |
一 仍然注重情感要求 |
二 注重书写方面的要求 |
第三章 河北近十年中考作文评分体系及其变化 |
第一节 新型评分体系及发展 |
一 分项分等级评分体系 |
二 分项分等评分体系的发展及其特点 |
第二节 内容和表达项的变化 |
一 内容第一性 |
二 形式第二性 |
第三节 评分参考的改进意见 |
一 注重应用写作 |
二 注重健康写作 |
三 注重本真写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近五年全国卷作文命题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14年至2018年全国卷作文命题形式分析 |
1.1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沿革 |
1.1.1 命题作文 |
1.1.2 材料作文 |
1.1.3 话题作文 |
1.1.4 新材料作文 |
1.1.5 任务驱动型作文 |
1.1.6 关于作文命题形式沿革的思考 |
1.2 新材料作文在2014年至2018年全国卷中的呈现特点 |
1.3 任务驱动型作文在2014年至2018年全国卷中的呈现特点 |
1.4 命题形式趋势:任务驱动型作文后来居上 |
第二章 2014年至2018年全国卷作文命题内容分析 |
2.1 思想引领:坚持“一点四面”,重视育人功能 |
2.2 材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精神 |
2.2.1 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科特点 |
2.2.2 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精神 |
2.3 立意指向:寻求在限制中最大程度地开放 |
2.3.1 试题情境化,凸显限制性 |
2.3.2 立意多元化,彰显开放性 |
第三章 近五年全国卷作文命题对教学的启示 |
3.1 重视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 |
3.1.1 注重交际语境写作 |
3.1.2 合理设计任务指令 |
3.2 丰富素材的积累方式 |
3.2.1 从书籍中积累 |
3.2.2 从生活中积累 |
3.2.3 从网络中积累 |
3.3 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 |
3.3.1 由浅入深、培养思辨习惯 |
3.3.2 转换角度、力争认识多元 |
3.4 注重应用文的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14年至2018年全国卷作文真题汇总 |
致谢 |
(9)过程教学法和Thinking Map应用于中职话题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学大纲中突显对中职生写作能力的要求 |
(二)中职作文教学存在不足 |
(三)话题作文成为中职写作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过程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二)思维导图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个案研究法 |
(四)行动研究法 |
第一章 过程教学法与Thinking Map概述 |
一、过程教学法概述 |
(一)过程教学法的界定 |
(二)过程教学法与成果教学法的区别 |
(三)过程教学法引入中职话题作文教学的价值 |
二、Thinking Map概述 |
(一)Thinking Map的界定 |
(二)Thinking Map与 Mind Map的比较 |
(三)Thinking Map引入中职话题作文教学的价值 |
三、过程教学法与Thinking Map的关系和作用 |
(一)过程教学法与Thinking Map的关系 |
(二)过程教学法与Thinking Map的作用 |
第二章 中职话题作文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
一、当前中职话题作文存在的问题调查 |
(一)问卷调查设计 |
(二)问卷整理与数据分析 |
二、当前中职话题作文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
(二)教学方面的原因 |
三、中职话题作文教学改进措施 |
(一)运用思维工具,增强思维能力 |
(二)变革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指导 |
(三)组织学生活动,促进共同提高 |
(四)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作品展示 |
第三章 过程教学法和Thinking Map在话题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
一、话题作文教学的前期准备 |
(一)讲授话题作文知识 |
(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
(三)进行“Thinking Map思维导图知多少”问卷调查 |
(四)讲授Thinking Map绘制方法 |
二、话题作文的教学设计 |
(一)限定话题写作教学设计 |
(二)自选话题写作教学设计 |
三、学生写作过程展示 |
(一)“互联网带给我们什么”写作过程展示 |
(二)“思维一转天地宽”写作过程展示 |
(三)“幸福”写作过程展示 |
第四章 中职话题作文教学改革效果分析与反思 |
一、过程教学法和Thinking Map的使用效果调查分析 |
(一)话题作文教学改革效果调查分析 |
(二)话题作文教学改革效果总结 |
二、过程教学法和Thinking Map应用于话题作文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
(一)过程教学法方面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
(二)Thinking Map运用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
三、中职话题作文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 |
(一)中职写作教材编排不能满足话题作文教学需要 |
(二)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发展概况及命题的相关依据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发展概况 |
一、从题型角度划分 |
二、从发展阶段分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作文命题依据 |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语文考试大纲》 |
三、高考作文试题评价标准 |
第二章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
第一节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内涵 |
一、从内容与要求上看,“任务驱动”具有以下内涵 |
二、阐释型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有如下三点区别 |
第二节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特点 |
一、交际性 |
二、指令性 |
三、矛盾性 |
四、比较性 |
五、辨析性 |
第三节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分类 |
一、针对某一事件(现象、形式),表明态度,阐释看法 |
二、联系生活实际与感受,阐述看法 |
三、材料提供选择,形成有机关联 |
四、两则材料之间形成对立或并列、递进关系 |
五、明确规定话题、标题、副标题、文体 |
第三章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分析、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逸出材料情境 |
二、缺失读者意识 |
三、缺乏文体意识 |
四、虚假写作目的 |
五、贴统一的标签 |
第二节 具体写作分析 |
一、针对具体材料进行写作分析 |
二、写作建议 |
第三节 教学建议 |
一、转变教学观念 |
二、更新教学内容 |
三、改变教学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话题作文不同于材料作文之处(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研究(2011-2020)[D]. 陈春利.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对外汉语综合教材《发展汉语(第二版)》课后写作练习研究[D]. 吴敏婷. 暨南大学, 2020(04)
- [3]基于关联理论的高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研究[D]. 李晓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米慧琴.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卷作文命题研究[D]. 王英华.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的立意教学研究[D]. 李凤娥. 五邑大学, 2019(02)
- [7]近十年河北省中考语文作文命题研究(2009-2018)[D]. 高海燕.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8]近五年全国卷作文命题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D]. 赵议讳.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过程教学法和Thinking Map应用于中职话题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D]. 单志晶. 鲁东大学, 2018(12)
- [10]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研究[D]. 姚婕.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