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费曜,邵龙芬,黄小超,达珍拉姆,成杨,张涛,吕立[1](2021)在《沙鲁里山系地区藏医药传承和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沙鲁里山系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的腹心地区,也是康巴藏族文化的核心地区,该地区的民族医药以南派藏医药为特色,所辖7个县(雅江县、稻城县、乡城县、得荣县、巴塘县、理塘县、木里县)均开办中藏医院或藏医院,为当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2019年在这7县内,对与南派藏医药有关的医院、相关组织、机构和个人进行访问调查,发现该地区近40年南派藏医药在硬件设施、宣传有很大的发展,但普遍存在缺乏高级人才、受外来文化冲击、无制药许可证、藏药材原料短缺等问题,据此提出加强藏医药人才储备和培养、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宣传藏医药文化、发展藏药材生态种植园项目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周德仓,王清华[2](2020)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医药参与防疫古来有之,从非典防疫到新冠肺炎防疫,在西医尚未研制出疫苗之前,藏医药的积极介入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另一种防疫思路。在2019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藏医药不仅在藏族地区的防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积极支援其它省市的防疫工作。在此特殊背景下,探究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策略恰逢其时。文章通过梳理古代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路径,结合当下中国藏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进程,提出藏医药防疫文化的创新传播路径。如何通过藏医药文化的传播助推藏医药走出藏区、走出国门,构建适合藏医药文化传播的路径,对全球新冠肺炎防疫有所贡献,显得尤为重要。
李旷[3](2020)在《青海藏药企业顾客价值链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医药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藏药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趋增加。为增强藏药的市场竞争力,藏药企业必须要坚持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营销理念。顾客价值才是企业价值的最终来源,促进顾客价值最大化能提升藏药企业的核心价值。文中以顾客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基础,从藏药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营销现状着手,来分析藏药企业顾客价值链的构成及构建藏药企业顾客价值链模型,并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对顾客感知价值的正向影响、情感价值的部分中介效应以及社会价值在情感价值和顾客感知价值之间的调节效应,同时提出了促进青海藏药企业顾客价值链优化的建议,得出了研究结论:(1)藏药产业整体发展良好,但藏药企业市场营销布局仍缺乏重视;(2)顾客对藏药的认知程度较低,对藏药的文化、制作工艺缺乏了解;(3)提升藏药的基础价值和社会利益,有利于提升顾客对藏药的再购买意愿。
才华加,拉毛加,斗格杰布,完么才让[4](2020)在《藏医药浴疗法的研究概况》文中指出该文在查阅藏医药浴疗法的相关书籍、文献的基础上,概述藏医药浴疗法的起源及发展,深入剖析藏医药浴疗法所用药物的发酵工艺及作用机制,以期为藏药药浴疗法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张燕,何星亮[5](2020)在《近40年中国少数民族医学研究进展与前瞻》文中研究表明系统介绍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医学研究类型及其研究特点。从研究类型来看,中国少数民族医学研究可分为综合性研究和单一民族研究两大类。综合性研究又分为全国性的综合研究、区域性的综合研究和专题性的综合研究三类。在单一民族的医学研究中,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壮族医学、彝族医学、回族医学、朝鲜族医学、哈萨克族医学和哈尼族医学研究较多。从中国少数民族医学研究的特点来看,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二是研究成果总体数量不断增多,三是研究方法有所创新,四是各类研究成果的不平衡。因此,应深入挖掘、继承和创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新的贡献。
王清华[6](2020)在《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藏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藏医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与汉地医学在“理法方药”上有着密切的交流、汲取了汉地医学的精华,并且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携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另外,藏医药文化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与印度、尼泊尔的传统医学文化亦有交流,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互惠性。近年来,古老的藏医药文化广受关注,从2018年11月28日“藏医药浴法”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2019年末藏医药积极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承载着中国智慧的“藏医药方案”是藏医药文化传播的最好名片,探讨藏医药文化传播的研究适逢其时。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梳理古代藏医药文化的交流情况,找到藏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共同的文化密码,有益于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第二,通过分析当代藏医药文化的传播情况,探讨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勾勒藏医药文化传播的现实图景。第三,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中藏医药文化的传播情况,为藏医药文化“走出去”营造文化“软环境”。第四,探究藏医药文化传播的优化方案。通过藏医药文化的传播现状及现实案例做出梳理归纳并提出传播构想。这对增强中国传统医学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播力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亦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由六部分构成,包括绪论、正文四个章节、结语。绪论中论述了选题背景、关键概念、研究综述、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一章是古代藏医药文化传播,阐述了藏医药文化与汉医药、儒释道、尼泊尔印度等文化的交流互鉴;第二章是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通过藏文化圈和非藏文化圈不同的传播情况,总结传播中的困难和挑战;第三章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梳理了藏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第四章是藏医药文化传播的路径构建,以“知信行”为研究范式探讨藏医药文化如何在藏文化圈和非藏文化圈中进行传播。最后,结语部分包括文章内容,研究观点及研究不足。
丁若,孙琳[7](2020)在《藏医药传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药业是西藏五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已被国家认定为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理论孕生藏药产业的历史与文化轨迹辉煌的医史,令人掩卷慨叹。藏药学与藏医术,共同承载着悠远博大的藏族医药文化,驶向未来。
孙建强[8](2019)在《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经济水平提升,人民生活、消费方式随之产生转化,对健康的关注日益突显,健康服务需求也不断上升,以放松身心、养生保健为内容的健康旅游受到人们的欢迎。地处我国青藏高原的西藏自治区,由于地理条件特殊,自然环境独特,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地热温泉、高原冰川、林地河谷、民俗风情等地域色彩鲜明,其中藏医药文化作为西藏地区重要的特色资源,与其他各类资源相互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功能多样的健康养生旅游服务项目。近年来,西藏的特色资源优势不断向产业优势转变,开发出藏医药业、旅游业和特色食品类等特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实现创新协同发展理念,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全区已经将发展和继承藏医药文化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藏医药文化旅游项目逐渐受到瞩目。本文以健康中国战略为研究背景,将体验经济学理论、区域和空间理论、全域旅游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结合西藏拉萨、那区等地调研的前提下,系统梳理了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资源、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利用状况,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咨询相关领域专家,为提出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打下基础。在研究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时,总结出目前发展阶段存在的各种不足,包括资源融合度不高、产业间合作不深入、品牌优势不明显、宣传力度不够、基础设施欠缺等。又结合问卷调查,对游客的旅游目的和意愿进行研究,分析游客偏好。根据西藏各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和发展前景,创新发展模式,本文提出整合特色优势,对旅游产品进行主题定位,增加藏医药文化旅游服务项目的发展思路。最后,文章从发挥政府职能、深化产业间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对策建议,以期打造既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又能满足游客需求的特色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一方面促进藏医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另一方面,拉动西藏自治区旅游经济增长。同时,为其他地区开发健康旅游资源提供参考。
孙铭[9](2019)在《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对比研究》文中指出中印两国幅员辽阔、药材资源丰富,都有独特的传统医药体系,如中医学、阿育吠陀等,且都是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医学系统。中印传统医学交流始于秦汉,以唐为盛,宋后式微,且与佛教的盛衰直接相关。我国藏蒙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吸收了阿育吠陀的部分理论、诊疗和治法,但亦具有自身民族和地域特色。本论文以阿育吠陀、藏医、蒙医、佛医、傣医、维医六种医学的药物制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主治、药材、配伍、剂型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以期增进中印两国医学互学互鉴,进一步理清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渊源,有助于肯定藏医学发源和发展于青藏高原的基本事实。目的:揭示中印六种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在主治、药材、配伍、剂型等方面的异同,解析阿育吠陀和我国传统医学相互交流的痕迹,从而为当今中印人文交流提供支撑,还可为我国研发新的药物制剂提供参考。方法:1.从中印两国的法定药典、部颁标准以及方剂教材中提取和挖掘印度阿育吠陀与我国五种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信息,建立制剂信息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制剂基本信息,研究六种医学体系药物制剂的主治、药材、剂型、制剂药味数、药材类型、药用部位、制剂命名等特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关联规则研究制剂的配伍规律。分类统计标准:主治按照《GB/T 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中的疾病病名进行分类统计;印度阿育吠陀药物制剂的剂型按照《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的剂型进行分类统计,我国传统医学药物制剂的剂型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制剂通则进行分类统计。药用部位按照《中药鉴定学》中的药用部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统计。2.采用SPSS 21.0软件的非参数检验法、直观分析法和Cytoscape3.7.1软件的雷达图,研究各个传统医学药物制剂之间在主治、药材、剂型、制剂药味数、药材类型、药用部位、制剂命名、配伍等方面的差异性和相似点。结果:1.中印六种传统医学药物制剂的特点:纳入阿育吠陀药物制剂645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荜茇、姜、诃子、胡椒和余甘子,涉及22种剂型如矿物丸剂、油剂、煮散等;藏医药物制剂458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诃子、红花、木香、豆蔻和余甘子,涉及9种剂型如散剂、丸剂等;蒙医药物制剂164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诃子、红花、栀子、石膏和肉豆蔻,涉及6种剂型如散剂、丸剂等;佛医方剂616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等,常用药材有甘草、当归、姜、地黄和川芎,涉及19种剂型如汤剂等;傣医方剂227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红花丹、姜黄、胡椒、百样解和水菖蒲,涉及14种剂型如汤剂等;维医药物制剂94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西红花、玫瑰花、肉桂、胡椒和诃子,涉及16种剂型如片剂等。2.阿育吠陀和藏医的药物制剂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都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但是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并不相似,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381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共有39种,虽然都使用胡椒、荜茇和诃子,但是前者使用胡椒和荜茇较多,诃子在后者的地位更高;共同的配伍体现在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和荜茇几个药材之间。3.阿育吠陀和蒙医的药物制剂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比较相似,如都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但是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蒙医特色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268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共有25种,虽然都使用胡椒、荜茇、姜黄、当归、檀香、丁香、沉香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荜茇、姜黄较多,后者使用当归、檀香、丁香、沉香较多;共同的配伍只有荜茇和诃子。4.阿育吠陀药物制剂和佛医方剂的相似点和差异性: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并不相似,前者更常治疗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636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有30种,虽然都使用胡椒、姜黄、诃子、硫磺、当归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姜黄、诃子、硫磺较多,后者使用当归较多;没有共同的配伍。5.阿育吠陀药物制剂和傣医方剂的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比较相似,如都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但是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432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有40种,虽然都使用胡椒、荜茇、余甘子、芝麻、当归、姜黄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荜茇、余甘子、芝麻较多,后者使用当归和姜黄较多;共同的配伍只有胡椒和姜。6.阿育吠陀药物制剂和维医药物制剂的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比较相似,如都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但是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262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有31种,虽然都使用胡椒、姜黄、荜茇、硫磺、当归、檀香、丁香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姜黄、荜茇、硫磺较多,后者使用当归、檀香、丁香较多;共同的配伍有八对,如荜茇和姜、荜茇和胡椒、胡椒和姜等,但都是前者使用多,后者使用少。结论:中印六种传统医学药物制剂的主治、药材、配伍有相似性,体现了两国传统医学直接或间接的历史交流;但药物制剂总体而言并不相似,在主治的病种结构、药材品种和配伍规律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推测我国五种传统医学可能受本土的气候、地理环境、物产资源以及中医学、阿拉伯医学的影响所致。另外,从制剂的角度印证了藏医学不完全来源于阿育吠陀的科学论断。
魏莉[10](2018)在《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相关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文中提出藏医药是传统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区重要的特色经济支柱型产业,更是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相较于中医药的快速发展,藏医药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存困境:产业化水平不高、保值增值不理想、人才流失严重、创新能力不足等。考虑到藏医药资源与藏民族和青藏高原具有同源性,在当前西藏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依法治藏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作为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的藏医药应当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文章深入分析藏医药的发展现状,以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切入点,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和启示,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以加快藏医药的快速发展。
二、藏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沙鲁里山系地区藏医药传承和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研究方法 |
3 各县藏医药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硬件设施、特色科室和宣传 |
3.2 人才结构和培养 |
3.3诊疗方式和有效治疗案例 |
3.4 藏药制剂 |
3.5 门诊量和病患选择 |
3.6 藏医药传承 |
4 建议和对策 |
4.1 重视藏医药人才的培养 |
4.2加强藏医药文化的宣传工作 |
4.3 发展藏药材生态种植基地 |
5 结论 |
(2)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代藏医药文化的传播形态 |
(一)藏医古籍中的防疫文化传播 |
(二)宗教信仰中的藏医药防疫文化传播 |
(三)藏医处方、药材中的藏医药防疫文化传播 |
(四)民俗和民间法中的藏医药防疫文化传播 |
(五)饮食起居中的藏医药防疫文化传播 |
二、当代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路径 |
(一)官方机构颁布藏医药防疫方案 |
(二)主流媒体及时报道藏药防疫进展 |
(三)意见领袖深入解读藏医药防疫原理 |
(四)藏医药实际介入疫情防控,直接推动藏医药防疫文化传播 |
三、创新藏医药防疫文化传播的思考 |
(一)培养“专家型记者”,增强“权威”发声 |
(二)弱化“宗教影响”,倡导“科普式传播” |
(三)深耕“垂直领域”,兼顾“精准传播” |
(四)汇集线上线下传播能量,注重“传播场景” |
(五)以“藏医药产品”为载体,推动藏医药防疫文化传播 |
结语 |
(3)青海藏药企业顾客价值链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重难点及创新点 |
1.3.1 重难点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顾客价值相关研究 |
2.2 顾客价值链相关研究 |
2.3 藏药企业发展研究综述 |
2.4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青海藏药企业发展现状 |
3.1 青海藏药产业发展概况 |
3.1.1 藏药产业萌芽时期 |
3.1.2 藏药产业市场化发展时期 |
3.2 青海藏药企业发展现状 |
第四章 青海藏药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市场营销现状 |
4.2 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4.3 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青海藏药企业顾客价值链优化分析与模型构建 |
5.1 青海藏药企业顾客价值链分析 |
5.1.1 藏药企业顾客消费行为分析 |
5.1.2 藏药企业顾客价值链的构成 |
5.2 青海藏药企业顾客价值链优化分析 |
5.2.1 顾客价值链的优化目标 |
5.2.2 顾客价值链的优化内容 |
5.2.3 影响顾客价值链优化的因素 |
5.3 青海藏药企业顾客价值模型构建 |
5.3.1 模型构建 |
5.3.2 研究假设 |
5.3.3 量表设计 |
第六章 研究设计与假设检验 |
6.1 问卷设计 |
6.1.1 结构设计 |
6.1.2 数据收集 |
6.2 样本情况描述分析 |
6.2.1 人口特征描述性分析 |
6.2.2 消费行为描述性分析 |
6.2.3 测量题项描述性分析 |
6.3 信效度检验 |
6.3.1 信度检验 |
6.3.2 效度检验 |
6.4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与分析 |
6.4.1 模型的构建 |
6.4.2 拟合与修正 |
6.4.3 假设关系检验 |
6.5 中介效应分析 |
6.6 调节效应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6.7.1 检验结果总结 |
6.7.2 研究结果讨论 |
6.7.3 研究结果启示 |
第七章 促进藏药企业顾客价值链优化的建议 |
7.1 优化认知环节,提升社会价值 |
7.1.1 发扬藏医药文化,提升社会认同感 |
7.1.2 增强广告营销,提高藏药认知度 |
7.1.3 打造区域品牌,提升藏药知名度 |
7.2 优化购买环节,提升服务价值 |
7.2.1 加强藏药医疗服务平台建设 |
7.2.2 强化营销队伍,提升服务质量 |
7.2.3 开通网上药店,提升服务水平 |
7.3 优化使用环节,提升产品价值 |
7.3.1 提升藏药的护理服务能力 |
7.3.2 规范藏药的标准化生产 |
7.3.3 增加科研投入,增强产品竞争力 |
7.4 优化反馈环节,提升情感价值 |
7.4.1 开展跟踪反馈,提升顾客满意度 |
7.4.2 构建顾客数据库,增强情感共鸣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A 青海省藏药企业顾客价值调研调查问卷 |
(4)藏医药浴疗法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藏医药浴疗法的背景 |
1.1 藏医药浴的起源和发展 |
1.2 回顾《四部医典》认识藏医药浴 |
2 藏医药浴药物的发酵工艺及意义 |
2.1 藏医药浴基本药物 |
2.2 发酵方法 |
2.3 药物发酵意义 |
3 藏医药浴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
3.1 作用机制 |
3.2 临床应用 |
4 小结 |
(5)近40年中国少数民族医学研究进展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综合性的民族医学研究 |
(一)全国性的综合研究。 |
1.专着类。 |
2.论文类。 |
(二)区域性的综合研究。 |
1.专着类。 |
2.论文类。 |
(三)专题性的综合研究。 |
1.专着类。 |
2.论文类。 |
二、单一民族的医学研究 |
(一)藏族医学研究。 |
1.专着类。 |
2.论文类。 |
(二)蒙古族医学研究。 |
1.专着类。 |
2.论文类。 |
(三)维吾尔族医学研究。 |
1.专着类。 |
2.论文类。 |
(四)壮族医学研究。 |
1.专着类。 |
2.论文类。 |
(五)彝族医学研究。 |
1.专着类。 |
2.论文类。 |
(六)回族、朝鲜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及其他民族医学研究。 |
三、中国少数民族医学研究的特点 |
(一)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
(二)研究成果总体数量不断增多。 |
(三)研究方法有所创新。 |
(四)各类研究成果的不平衡。 |
1.综合性研究和单一民族研究成果的不平衡。 |
2.全国性、区域性和专题性综合研究成果的不平衡。 |
3.不同单一民族研究成果的不平衡。 |
(6)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实践意义 |
2.理论意义 |
二、关键概念 |
(一)健康传播 |
(二)藏文化圈与非藏文化圈 |
(三)藏医药文化 |
(四)藏医药文化传播 |
(五)藏医药文化传播的历史分期 |
1.口语传播时期 |
2.文字传播时期 |
3.电子传播时期 |
4.网络传播时期 |
三、研究综述 |
(一)“健康传播”研究综述 |
(二)“藏医药文化”研究综述 |
(三)“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古代藏医药文化传播 |
第一节 藏医药文化与汉医药文化间交流互鉴 |
一、藏医药与汉医药的药材交流 |
二、藏医药与汉医药的理论交流 |
第二节 藏医药文化与儒释道的观念互鉴 |
一、藏医药文化与儒家的互联互通 |
二、藏医药文化与佛教的交流互鉴 |
三、藏医药文化与道家的文化勾连 |
第三节 藏医药文化与尼泊尔、印度医学文化的交流 |
一、藏医药文化与尼泊尔医学文化的交流 |
二、藏医药文化与印度医学文化的交融 |
第二章 :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 |
第一节 藏文化圈: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概况 |
一、大众传播概述:西藏媒体的藏医药文化传播现状 |
二、主流媒体传播:——以“中国西藏网”为例 |
三、文化传播困境:藏医药文化在藏文化圈的传播困境 |
(一)“知”:外来医学文化对藏医药文化的冲击 |
(二)“信”:藏医药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平衡 |
(三)“行”:藏医药产业创新不足发展滞后 |
第二节 非藏文化圈: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概况 |
一、国内传播概述:非藏文化圈的国内传播概况 |
二、国际传播概况:非藏文化圈的国外传播概况 |
三、文化传播挑战:藏医药文化在非藏文化圈的传播挑战 |
(一)“知”: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与跨文化传播共存 |
(二)“信”:刻板印象的“阻力”与文化适应的“拉力”同在 |
(三)“行”:藏医药品牌的缺失与医学文化观的冲突 |
第三章 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以新冠肺炎疫情下藏医药防疫文化传播为例 |
第一节 :藏文化圈: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 |
一、“知”:采用“藏汉双语”增强“参与式传播” |
(一)汉藏双语传播契合受众习惯 |
(二)创新内容形式增强受众参与感 |
二、“信”:把握“传播时机”注重“信源权威” |
(一)注重传播时效把握传播时机 |
(二)官方信源发布藏药防疫方案 |
三、“行”:致力“药品研发”分发“防疫藏药” |
(一)审批生产防疫藏药 |
(二)向一线捐赠防疫藏药 |
第二节 :非藏文化圈: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 |
一、“知”:聚焦“疫情主题”注重“文化解读” |
(一)聚焦藏药实效解读藏医方案 |
(二)增进医学交流寻找文化共通 |
二、“信”:培养“意见领袖”开展“藏药防疫” |
(一)藏医专家权威解读 |
(二)联动报道设置议程 |
三、“行”:研发“防疫藏药”推广“藏药方案” |
(一)推进防疫藏药海外出口 |
(二)推广藏医药防疫方案 |
第四章 :藏医药文化传播的路径构建 |
第一节 藏文化圈:创新藏医药文化的传播路径 |
一、“知”:培养“专家型记者”注重“文化传承” |
(一)培养藏医药专家型记者 |
(二)加强藏医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
二、“信”:增进“医患沟通”构建“传播场域” |
(一)增进医患间文化交流 |
(二)构建文化传播场域 |
三、“行”:依托“文化载体”传递“医学观念” |
(一)以特色产业为载体传播文化 |
(二)以藏医药产品推广医学观念 |
第二节 非藏文化圈: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藏医药文化的传播路径 |
一、“知”:转变“单向宣传”兼顾双向“平等对话” |
(一)坚持对话原则,推动传者本位向传受互动的过渡 |
(二)注重精准传播,大众传播与分众化传播双管齐下 |
(三)转换传播语态,宏大叙事和平民化视角兼备 |
二、“信”:汇聚“信息流”构建“关系网” |
(一)构建多元传播主体:促进专家与记者的协同合作 |
(二)培养本土意见领袖:寻找文化共鸣重构关系节点 |
(三)由线上引流到线下:通过影视合作促进交流互访 |
三、“行”:依托“藏医药产品”传递“文化观念” |
(一)依托本土优势产业,延伸藏医药文化的产业链 |
(二)挖掘藏药预防潜力,推广未病先防的养生理念 |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传承 |
(四)塑造优质品牌形象,以藏药疗效传递医学观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后记 |
(7)藏医药传奇(论文提纲范文)
发端:有疾便有药 |
形成:四海一部 |
发展:南北春秋 |
繁盛:誉满天下 |
改革:珍宝回归人民 |
(8)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中国战略下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新机遇 |
1.1.2 旅游业发展迅猛 |
1.1.3 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藏医药文化 |
2.1.2 健康旅游 |
2.1.3 藏医药文化旅游 |
2.2 理论基础 |
2.2.1 体验经济理论 |
2.2.2 区域和空间结构理论 |
2.2.3 全域旅游理论 |
3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概述 |
3.1 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
3.1.1 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
3.1.2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发展现状 |
3.2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
3.2.1 龙头牵引动力强劲 |
3.2.2 点式发展各地分散 |
3.2.3 特产丰富市场繁荣 |
3.2.4 时令差异季节性强 |
3.3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不足 |
3.3.1 资源整合度不高 |
3.3.2 品牌优势不突出 |
3.3.3 配套服务欠完善 |
3.3.4 市场规范待健全 |
4 游客意愿调查及产品定位分析 |
4.1 游客购买意愿分析 |
4.1.1 藏医药文化认知程度的影响 |
4.1.2 游客对藏医药文化的认知渠道 |
4.1.3 游客出行优先考虑因素 |
4.1.4 旅游动机基本内容偏好 |
4.2 藏医药文化特色资源与旅游产品定位 |
4.2.1 藏医药文化与旅游结合点 |
4.2.2 藏医药文化旅游产品定位 |
5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
5.1 完善藏医药文化旅游政策支撑 |
5.1.1 运用调控手段发挥政府职能 |
5.1.2 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
5.2 优化藏医药文化旅游宏观设计 |
5.2.1 依据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分区 |
5.2.2 推动交流合作深化产业发展 |
5.2.3 促进文旅融合加快产品转化 |
5.3 提升藏医药文化旅游知名度 |
5.3.1 打造经典品牌开发精品项目 |
5.3.2 重视广告效应增加宣传投入 |
5.3.3 扩展推广范围走国际化道路 |
5.4 建立藏医药文化旅游保障机制 |
5.4.1 注重教育发展储备专业人才 |
5.4.2 完善基础设施提供配套服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9)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梵汉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特点 |
1、阿育吠陀药物制剂的特点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资料来源 |
1.1.2 数据挖掘 |
1.1.3 分类标准 |
1.1.4 文献计量学 |
1.1.5 揭示配伍规律 |
1.2 品种特点 |
1.2.1 制剂信息来源 |
1.2.2 制剂命名特点 |
1.2.3 制剂药味数 |
1.2.4 剂型特点 |
1.3 主治特点 |
1.3.1 主治统计特点 |
1.3.2 配伍规律 |
1.4 药物特点 |
1.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
1.4.2 制剂常用药 |
1.4.3 药用部位 |
1.4.4 辅料 |
1.4.5 送服物质 |
1.4.6 含汞制剂的使用情况 |
1.5 小结 |
2、藏医药物制剂的特点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资料来源 |
2.1.2 数据挖掘 |
2.1.3 分类标准 |
2.1.4 文献计量学 |
2.1.5 揭示配伍规律 |
2.2 品种特点 |
2.2.1 制剂信息来源 |
2.2.2 制剂命名特点 |
2.2.3 制剂药味数 |
2.2.4 剂型特点 |
2.3 主治特点 |
2.3.1 主治统计特点 |
2.3.2 配伍规律 |
2.4 药物特点 |
2.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
2.4.2 制剂常用药 |
2.4.3 药用部位 |
2.5 小结 |
3、蒙医药物制剂的特点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资料来源 |
3.1.2 数据挖掘 |
3.1.3 分类标准 |
3.1.4 文献计量学 |
3.1.5 揭示配伍规律 |
3.2 品种特点 |
3.2.1 制剂信息来源 |
3.2.2 制剂命名特点 |
3.2.3 制剂药味数 |
3.2.4 剂型特点 |
3.3 主治特点 |
3.3.1 主治统计特点 |
3.3.2 配伍规律 |
3.4 药物特点 |
3.4.1 药物类别与数量 |
3.4.2 制剂常用药 |
3.4.3 药用部位 |
3.5 小结 |
4、佛医方剂的特点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资料来源 |
4.1.2 数据挖掘 |
4.1.3 分类标准 |
4.1.4 文献计量学 |
4.1.5 揭示配伍规律 |
4.2 品种特点 |
4.2.1 方剂信息来源 |
4.2.2 方剂命名特点 |
4.2.3 方剂药味数 |
4.2.4 剂型特点 |
4.3 主治特点 |
4.3.1 方剂主治的分类特点 |
4.3.2 配伍规律 |
4.4 药物特点 |
4.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
4.4.2 方剂常用药 |
4.4.3 药用部位 |
4.4.4 送服物质 |
4.5 小结 |
5、傣医方剂的特点 |
5.1 资料与方法 |
5.1.1 资料来源 |
5.1.2 数据挖掘 |
5.1.3 分类标准 |
5.1.4 文献计量学 |
5.1.5 揭示配伍规律 |
5.2 品种特点 |
5.2.1 方剂信息来源 |
5.2.2 方剂命名特点 |
5.2.3 方剂药味数 |
5.2.4 剂型特点 |
5.3 主治特点 |
5.3.1 方剂主治的分类特点 |
5.3.2 配伍规律 |
5.4 药物特点 |
5.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
5.4.2 方剂常用药 |
5.4.3 药用部位 |
5.4.4 送服物质 |
5.5 小结 |
6、维医药物制剂的特点 |
6.1 资料与方法 |
6.1.1 资料来源 |
6.1.2 数据挖掘 |
6.1.3 分类标准 |
6.1.4 文献计量学 |
2.1.5 揭示配伍规律 |
6.2 品种特点 |
6.2.1 制剂规模 |
6.2.2 制剂命名特点 |
6.2.3 制剂药味数 |
6.2.4 剂型特点 |
6.3 主治特点 |
6.3.1 主治分类特点 |
6.3.2 配伍规律 |
6.4 药物特点 |
6.4.1 药材类别及数量 |
6.4.2 制剂常用药 |
6.4.3 药用部位 |
6.5 小结 |
第二章 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比较 |
1、比较方法 |
1.1 直观比较 |
1.2 非参数检验比较 |
2、结果 |
2.1 主治的异同 |
2.1.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2.1.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1.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1.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1.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1.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1.7 小结 |
2.2 药材的异同 |
2.2.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2.2.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2.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2.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2.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2.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2.7 共用药材比较 |
2.2.8 小结 |
2.3 剂型的异同 |
2.3.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2.3.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3.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3.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3.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3.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3.7 小结 |
2.4 制剂药味数的异同 |
2.4.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2.4.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4.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4.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4.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4.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4.7 小结 |
2.5 药材类型的异同 |
2.5.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2.5.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5.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5.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5.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5.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5.7 小结 |
2.6 药用部位的异同 |
2.6.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2.6.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6.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6.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6.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6.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6.7 小结 |
2.7 制剂命名的异同 |
2.7.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药物藏医制剂比较 |
2.7.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7.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7.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7.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7.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7.7 小结 |
2.8 配伍的相同点 |
2.8.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2.8.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8.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8.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8.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8.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8.7 小结 |
3、小结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1、结论 |
1.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
1.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
1.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的异同比较 |
1.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的异同比较 |
1.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
1.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
2、讨论 |
2.1 印度阿育吠陀对我国藏蒙医学的影响 |
2.2 印度阿育吠陀对我国佛医、傣医学的影响 |
2.3 印度阿育吠陀对我国维医学的影响 |
3、创新点 |
4、问题和展望 |
4.1 阿育吠陀和我国传统医学交流情况研究有待深入 |
4.2 应注重中印传统医学交流中的人文社会学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藏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沙鲁里山系地区藏医药传承和发展现状调研报告[J]. 王静,费曜,邵龙芬,黄小超,达珍拉姆,成杨,张涛,吕立.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09)
- [2]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J]. 周德仓,王清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青海藏药企业顾客价值链优化研究[D]. 李旷. 青海大学, 2020(02)
- [4]藏医药浴疗法的研究概况[J]. 才华加,拉毛加,斗格杰布,完么才让. 中国民间疗法, 2020(10)
- [5]近40年中国少数民族医学研究进展与前瞻[J]. 张燕,何星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3)
- [6]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D]. 王清华.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7]藏医药传奇[J]. 丁若,孙琳. 西藏人文地理, 2020(03)
- [8]西藏自治区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 孙建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对比研究[D]. 孙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相关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J]. 魏莉. 法制与社会, 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