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优5537,T优8086,T优5570,T优551,T优7889与金两优36(论文文献综述)
黄达彪,陈美容,周卫营,白玉洁,杨小飞,蔡华镇,张敏,曹榕平,许镜炜,李毓,王乃元[1](2011)在《2001~2010年福建水稻品种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分析比较20012010年福建省审定152个水稻品种的育种途径、主要不育系以及审定品种的产量、抗性、品质等主要性状。结果表明:三系法杂交稻组合133个,占87.5%;二系法杂交稻组合13个,占8.6%;常规稻品种6个,占3.9%。三系法仍然是当前福建省水稻育种主要方法。146个杂交稻组合使用了55个不育系,其中三系法不育系47个,占85.5%,二系法不育系8个,占14.5%;有Ⅱ-32A、龙特甫A、冈46A、D62A、谷丰A、天丰A、金23A、和SE21S等8个不育系配组5个杂交稻组合以上,是目前福建省杂交稻育种的主要不育系。稻谷单产比对照增产6%以上(含6%)、中感稻瘟病以上(含中感)、米质达三等部颁食用籼米标准以上(含三等)和直链淀粉含量在15%20%之间等4项品种性状,其中3项品种性状达标的有:Ⅱ优沈98,乐优94,eⅡ优315,Ⅱ优039,闽丰优3301,秋优125、玉优一号,江优明62、两优航2号和金农2优3号等10个品种;4项品种性状达标的有金农2优3号。
陈斌[2](2010)在《福建水稻种质资源纹枯病抗性及转基因水稻广谱抗病性的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水稻纹枯病严重威胁世界稻米的生产,在我国南方已是水稻各大病害之首。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和根本的措施。为了评价福建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纹枯病特性并进一步筛选出抗病品种,本课题前期首先建立了苗期接种的方法,并筛选出一套纹枯病菌株来评价品种抗性。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谷物接种法,对来自福建的363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苗期纹枯病抗性的鉴定。实验结果显示,福建地区的水稻资源对纹枯病的整体抗性不高,没有筛选到抗病或者高度抗病的品种,仅获得Ⅱ优6号、D奇宝优5号等10份中度抗病材料。该结果可为指导全省防抗水稻纹枯病和选育抗纹枯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资源材料。实验室前期的工作中已筛选到纹枯病菌侵染后诱导表达的水稻抗病相关基因OsRBCS和OsUBC2,将它们与稻瘟病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MGG07965.6分别转化水稻明恢86,获得转基因植株。本研究通过对这些转基因植株的广谱抗病性评价发现,部分转基因品系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对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的抗病性,说明它们获得广谱抗病能力,同时也证明了这些基因确实与植物的防御反应紧密相关。
易运萍[3](2009)在《福建省主栽(区试)水稻品种(系)抗瘟性鉴定》文中指出本研究选用由中国农业大学筛选的一套稻瘟病菌鉴别菌系,采用离体接种的方法,对福建省304份主栽水稻品种(系)进行了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品种对该套菌系的平均抗性频率为54%,不同水稻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最高达84%,最低的仅为11%。本研究采用rep-PCR分子指纹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结果显示供试22个菌株能扩增到415条DNA带。经算术平均非加权成组配对(UPGMA)聚类分析,当相似系数约为0.66时供试菌株被划分为2个宗谱,第Ⅰ宗谱包括5个菌株;第Ⅱ宗谱包括17个菌株。用3对RGA引物,即Pto kin1/Pto kin2、NLRR inv1/NLRR inv2、XLRR for/XLRR rev对39个福建水稻品种及丽江新团黑谷进行RGA-PCR的DNA指纹分析。将3对引物的扩增结果组合在一起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与接种结果相比较发现RGA聚类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供试水稻品种对供试菌株的抗性情况。
周秀生[4](2008)在《建瓯市部分水稻品种(组合)对稻瘟病抗性鉴定试验初报》文中提出
刘文德,易运萍,鲁国东,王宗华[5](2008)在《福建省近年来主栽水稻品种抗瘟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用19952003年采自全省稻田被划分为21个毒性类型的57个菌株,对28个供试材料的苗期进行了抗瘟鉴定,其抗性频率在12.28%92.98%。其中,中晚稻品种D702优多系、绵5优151和T优5537抗性最强,为高抗品种;优I66等6个品种的抗性次之,为中抗品种;汕优70等8个品种的抗性较弱,为中感品种;两优2186等11个品种的抗性很差,为高感品种。进一步对不同系列品种的抗性分析表明,汕优系列品种已几乎丧失抗性。
左生力[6](2008)在《福建杂交稻亲本SSR指纹库构建及其管理系统的建立》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新品种试验以及种子销售中,张冠李戴、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和育种者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正常的经济秩序。建立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并制定相关的鉴定标准,是一条从根本上规范我国种业市场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利用SSR标记对福建省56份骨干杂交稻亲本进行了DNA指纹库构建,并以visual basic 6.0和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为工具,进行了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主要结果如下:1、从水稻12条染色体上每条随机挑选10-12个SSR标记,共130个,进行亲本多态性筛选。结果130个标记中有多态的达90个,多态性频率为69.2%。不同染色体上SSR标记的多态性频率表现不一致,第12染色体的SSR标记多态性频率高达83.3%,而第8染色体上SSR标记多态性频率最低,仅为50.0%。2、从90个表现多态的SSR标记中选出带型清晰、稳定性好、PIC值高、在染色体上分布均匀的17个SSR标记,构建了56份杂交稻亲本×17个SSR标记的DNA指纹库。用此17个SSR标记可完全区分56份亲本,其中大部分亲本可用10个SSR标记加以区分。3、构建指纹库中各SSR标记的等位基因池能很好地解决指纹库的扩充问题。当指纹库需要扩充时,各新增品种在某一SSR标记上的等位基因类型可通过与该SSR标记的等位基因池内的各种等位基因进行对照而得知,此即该SSR标记的等位基因对照(CK)。4、在分析相关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有关水稻品种鉴定标准的建议:(1)水稻品种真伪鉴定中的SSR标记使用数量及对应的真假品种判断标准;(2)水稻品种纯度鉴定中SSR标记的使用数量。5、以visual basic 6.0和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为工具,采用C/S架构,建立了“水稻品种DNA指纹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拥有信息保密、数据库维护、信息查询及信息加工处理四大功能,并且无须修改任何代码即可实现数据库信息的扩充,可用于管理和处理水稻品种DNA指纹等有关信息。
张凤,李鹏,许鸿川,祁建民,陈伟[7](2007)在《蛋白质电泳在杂交水稻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以4个三系配套杂交水稻组合及7个杂交稻F1代种子为试验材料,提取其醇溶蛋白和盐溶蛋白,利用SDS-PAGE技术进行图谱分析。结果表明:醇溶蛋白的多态性较弱,差异不大,蛋白质特征带不明显,不适合用于杂交水稻组合和杂交种子的真实性和纯度的检测;而盐溶蛋白的多态性丰富,差异明显,蛋白质特征带稳定,杂交水稻种子蛋白质电泳鉴定与田间小区种植鉴定结果基本吻合。SDS-PAGE技术简便快捷、分离效果好,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可作为杂交水稻F1代种子纯度蛋白质指纹图谱鉴定。
翁国华,郑家团[8](2007)在《福建省水稻育种回顾》文中研究说明
李鹏[9](2007)在《应用盐溶蛋白SDS-PAGE技术鉴定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研究》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我国的种植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最近几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加强种子纯度检测,严格控制流通过程中杂交水稻种子质量,对水稻生产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水稻种子纯度检测技术,为水稻种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本研究应用SDS-PAGE技术对福建省目前播种面积较大的4个杂交组合及其三系以及9个不同的杂交种F1进行了分析比较,选择了一种快速、简便、经济的纯度鉴定方法同时建立了其标准参照程序,并对几份杂交水稻进行了纯度分析,探讨其在生产上的实用性及应用前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3个杂交组合及其三系种子的盐溶蛋白进行了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盐溶蛋白的多态性丰富,三系及F1种子的谱带类型基本相同,但彼此间在特征谱带的数目、宽窄、颜色深浅均有明显差异。可以把杂交组合及其三系互相区分开来。可见种子盐溶蛋白的分辨率较高,特征带明显,可以用于杂交稻种子纯度的鉴定。同时对8个不同的杂交水稻组合及同一杂交水稻组合的T优551、金两优36在不同种植区的种子进行了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杂交稻组合蛋白质谱带清晰,各组合间在谱带数目、位置分布和带的强弱等特点均有较明显的差异,可将不同杂交稻组合的差异显示出来;同一批种子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种植所获种子的蛋白谱带相同,不受种植区域、地力水平的影响。将杂交种F1代金两优36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在海南进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纯度分别为97.6%、95.2%;另一份随机抽取100粒单种子进行电泳检测,纯度分别为97%、95%,二者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利用此技术鉴定水稻品种纯度是可靠的,准确的。多次反复的试验表明SOS—PAGE技术是一种简便、快速、可靠、成本低的方法,值得在品种真实性和种子纯度鉴定上推广应用。2、对4个杂交组合及其三系的萌动期种子进行了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萌动期种子盐溶蛋白多态性较强,不同杂交组合及其三系间谱带差异明显,可将同一杂交组合及其三系以及不同杂交组合及其三系区分开来。不过,相比较干种子,萌动期种子在条件控制、材料选择上都有局限性。并且,杂交稻干种子盐溶蛋白较之萌动期种子盐溶蛋白具有更高的多态性,所以本研究认为杂交水稻干种子盐溶蛋白更适用于纯度检测。杂交稻萌动期种子作为一种补充方法,亦可以在实践中应用。
张凤[10](2005)在《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电泳鉴定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种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产量和质量,而种子纯度是种子质量控制中最棘手的问题。本研究应用SDS-PAGE和IEF技术对福建省目前播种面积较大的5个杂交组合及其三系以及9个不同的杂交种F1进行了分析比较,选择了一种快速、简便、经济的纯度鉴定方法同时建立了其标准参照程序,并对几份杂交水稻进行了纯度分析,探讨其在生产上的实用性及应用前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5个杂交组合及其三系种子醇溶蛋白和胚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醇溶蛋白的多态性较低,同一杂交组合及其三系的差异不大,不能用于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检测。胚蛋白的多态性丰富,三系及F1种子的谱带类型基本相同,但彼此间在电泳图谱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可以将混入杂种F1的亲本及其他种子区分开来。我们采用的虽然是重量的取样方式,而非个体取样,但也可以认为是品种间的差异。从理论上说胚蛋白可以用于杂交稻种子鉴定和纯度检测。 2、利用IEF技术对3个杂交组合及其三系种子醇溶蛋白和胚蛋白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杂交组合及其三系醇溶蛋白和胚蛋白间谱带差异明显,可将同一杂交组合及三系以及不同的杂交组合及三系区分开来。 3、对4个杂交组合及其三系种子的盐溶蛋白进行了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盐溶蛋白的多态性丰富,三系及F1种子的谱带类型基本相同,但彼此间在谱带数目、宽窄、颜色深浅均有明显差异。可以把杂交组合及其三系互相区分开来。可见种子盐溶蛋白的分辨率较高,特征带明显,可以用于杂交稻种子纯度的鉴定。同时对8个不同的杂交水稻组合及同一杂交水稻组合的T优7889、金两优36在不同种植区的种子进行了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杂交稻组合蛋白质谱带清晰,各组合间在谱带数目、位置分布和带的强弱等特点均有较明显的差异,可将不同杂交稻组合的差异显示出来。同一批种子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种植所获种子的蛋白谱带相同,不受种植区域、地力水平的影响;将杂交种F1代T优551和T优8086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在海南进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纯度分别为99.4%、99.6%;另一份随机抽取100粒单种子进行电泳检测,纯度分别为99%、99%,二者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利用此技术鉴定水稻品种纯度是可靠的,准确的。多次反复的试验表明SDS-PAGE技术是一种简便、快速、可靠、成本低的方法,值得在品种真实性和种子纯度鉴定上推广应用。
二、T优5537,T优8086,T优5570,T优551,T优7889与金两优36(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优5537,T优8086,T优5570,T优551,T优7889与金两优36(论文提纲范文)
(1)2001~2010年福建水稻品种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分类方法 |
1.2.1 育种方法统计 |
1.2.2 不育系分析 |
1.2.3 主要品种性状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育种方法统计 |
2.2 不育系分析 |
2.3 审定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2)福建水稻种质资源纹枯病抗性及转基因水稻广谱抗病性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水稻纹枯病 |
1.1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 |
1.2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识别及发病条件 |
1.3 抗病品种 |
2 水稻防御反应相关基因的研究 |
2.1 植物抗病机制研究 |
2.2 广谱抗病基因 |
2.3 核酮糖-1, 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小亚基(RBCS) |
2.4 泛素/26S 蛋白酶体途径 |
2.5 稻瘟病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 MGG_07965.6 |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菌株 |
1.2 水稻材料 |
1.3 培养基 |
2 实验方法 |
2.1 水稻的种植 |
2.2 接种方案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福建水稻种质资源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 |
2 转基因水稻植株广谱抗病性鉴定结果 |
2.1 转OsRBCS 基因水稻植株鉴定结果 |
2.2 转OsUBC2 基因水稻植株鉴定结果 |
2.3 转MGG_07965.6 基因水稻植株鉴定结果 |
2.4 转基因植株的广谱抗病性 |
第四章 讨论 |
1 福建水稻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 |
1.1 水稻纹枯病的抗源 |
1.2 抗病品种的使用 |
2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广谱抗病性 |
3 水稻纹枯病供试菌株 |
4 关于若干水稻品种(系) |
5 关于接种 |
6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福建省主栽(区试)水稻品种(系)抗瘟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稻瘟病的危害及防治 |
1.1.1 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及危害 |
1.1.2 稻瘟病的防治 |
1.2 水稻抗瘟性基因 |
1.3 稻瘟菌致病性变异 |
1.3.1 稻瘟菌致病性变异的发现与生理小种 |
1.3.2 稻瘟菌致病性变异产生的原因 |
1.3.2.1 突变 |
1.3.2.2 有性杂交 |
1.3.2.3 异核作用 |
1.3.2.4 同源重组 |
1.3.2.5 转座子的转座 |
1.4 稻瘟菌DNA 指纹技术 |
1.5 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生物材料 |
2.1.2 培养基 |
2.1.3 生化试剂 |
2.2 方法 |
2.2.1 水稻离体接种 |
2.2.1.1 水稻苗的培养 |
2.2.1.2 稻瘟菌分生孢子制备 |
2.2.1.3 接种 |
2.2.2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 |
2.2.3 稻瘟菌的Rep-PCR 分析 |
2.2.3.1 rep-PCR 扩增引物与合成 |
2.2.3.2 rep-PCR 扩增条件 |
2.2.3.3 rep-PCR 扩增产物检测 |
2.2.3.4 Synergel 凝胶电泳检测 |
2.2.3.5 聚类分析 |
2.2.4 水稻基因组DNA 提取 |
2.2.5 水稻RGA 分析 |
2.2.5.1 RGA 扩增引物合成 |
2.2.5.2 RGA 扩增条件 |
2.2.5.3 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 |
2.2.5.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2.5.5 银染 |
2.2.5.6 聚类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福建省主栽水稻品种(系)对稻瘟菌的抗性鉴定 |
3.2 菌株的指纹图谱分析 |
3.3 水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4.1 水稻抗瘟性鉴定 |
4.1.1 抗瘟性鉴定技术 |
4.1.2 水稻抗瘟基因型鉴别菌系 |
4.2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 |
4.3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4)建瓯市部分水稻品种(组合)对稻瘟病抗性鉴定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田概况 |
1.2 供试品种 |
1.3 栽培方式 |
1.4 田间管理 |
1.5 田间调查记载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抗叶瘟、穗颈瘟 |
2.2 抗叶瘟, 中抗穗颈瘟 |
2.3 抗或中抗叶瘟, 感穗颈瘟 |
2.4 感叶瘟、穗颈瘟 |
2.5 感叶瘟, 重感穗颈瘟 |
3 生产建议 |
3.1 抗病品种合理布局 |
3.2 因地制宜, 轮换品种 |
3.3 加强栽培管理 |
3.4 切实加强稻瘟病预防工作 |
3.5 持续开展抗性鉴定工作 |
(5)福建省近年来主栽水稻品种抗瘟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的水稻品种 |
1.2 供试菌株 |
1.3 抗病性测定 |
1.4 抗性频率 (RF) 计算 |
1.5 抗性类型的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供试主栽品种对福建省稻瘟菌群体的抗性分析 |
2.2 不同系列主栽品种抗瘟性分析 |
3 讨 论 |
(6)福建杂交稻亲本SSR指纹库构建及其管理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作物品种指纹库构建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1.1.1 作物品种指纹库的构建方法 |
1.1.2 作物品种DNA指纹库的研究进展 |
1.1.2.1 特异标记法阶段 |
1.1.2.2 标记组合法阶段 |
1.2 品种真伪和纯度鉴定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1.2.1 常规鉴定法 |
1.2.1.1 种子形态鉴定法 |
1.2.1.2 理化鉴定法 |
1.2.1.3 生长箱培养法 |
1.2.1.4 田间种植鉴定 |
1.2.2 蛋白质和同工酶电泳法鉴定 |
1.2.3 DNA指纹技术 |
1.2.3.1 RFLP标记技术 |
1.2.3.2 RAPD标记技术 |
1.2.3.3 SSR标记技术 |
1.3 常用数据库程序设计的语言及其特点 |
1.4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选择原则 |
1.4.1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特点 |
1.4.2 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原则 |
2、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SSR标记的选择 |
2.2.2 水稻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3 多态性筛选 |
2.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2.5 建库标记的确立原则及DNA指纹库的构建方法 |
2.2.6 水稻品种DNA指纹数据管理系统设计工具的选择 |
3、结果与分析 |
3.1 染色体间的SSR多态性分析 |
3.2 福建省骨干杂交稻亲本DNA指纹库的建立 |
3.3 数据库扩充 |
3.4 品种鉴定中的有关标准 |
3.4.1 品种真伪鉴定中的SSR标记使用数量 |
3.4.2 水稻品种纯度鉴定中的SSR标记使用数量 |
3.5 水稻品种 DNA指纹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 |
3.5.1 系统的信息保密功能 |
3.5.2 系统的信息查询功能 |
3.5.3 系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功能 |
3.5.4 系统的数据库维护功能 |
4、讨论 |
4.1 建库材料的选择 |
4.2 水稻品种鉴定中的标准化问题 |
4.3 关于检测效率及检测成本 |
4.4 下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I: 本研究中的供试材料 |
附录II: 本研究中采用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及所需药品 |
附录III: PCR扩增和非变性凝胶电泳分离 |
附录IV: 34份通过闽审的杂交稻组合 |
致谢 |
(7)蛋白质电泳在杂交水稻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醇溶蛋白的提取 |
1.2.2 盐溶蛋白的提取 |
1.3 田间小区种植鉴定和种子蛋白SDS-PAGE鉴定的比较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组合的醇溶蛋白SDS-PAGE图谱分析 |
2.2 杂交稻种子盐溶蛋白的SDS-PAGE图谱分析 |
2.2.1 不同杂交稻三系及其组合F1种子盐溶蛋白的SDS-PAGE图谱分析 |
2.2.2 不同杂交稻组合F1代的SDS-PAGE图谱分析 |
2.3 田间小区种植鉴定与SDS-PAGE鉴定结果比较 |
3 讨 论 |
3.1 醇溶蛋白电泳鉴别杂交水稻种子真实性和纯度可行性 |
3.2 盐溶蛋白电泳技术鉴别杂交水稻种子真实性和纯度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
(8)福建省水稻育种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战时衰退期 |
2 恢复回升期 |
3 快速增长期 |
4 高速增长期 |
4.1 水稻育种攻关 |
4.2 优质稻选育 |
4.3 两系法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 |
4.4 超级稻育种 |
4.5 航天育种 |
4.6 转基因水稻育种 |
4.7 粮食作物育种重大专项技术研究 |
(9)应用盐溶蛋白SDS-PAGE技术鉴定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作物品种指纹图谱的类型以及研究进展 |
1.1 DNA指纹图谱 |
1.1.1 RFLP |
1.1.2 RAPD |
1.1.3 AFLP |
1.1.4 SSR |
1.2 蛋白质指纹图谱 |
1.2.1 种子贮藏蛋白电泳指纹图谱 |
1.2.2 同工酶电泳指纹图谱 |
1.3 指纹图谱纯度鉴定技术进展及其评价 |
2 杂交水稻品种鉴定方法 |
2.1 常规鉴定法 |
2.1.1 种子形态鉴定法 |
2.1.2 幼苗鉴定法 |
2.1.3 化学鉴定法(快速鉴定法) |
2.1.4 田间小区种植鉴定 |
2.2 蛋白质指纹图谱鉴定法 |
2.2.1 种子贮藏蛋白电泳 |
2.2.2 同工酶电泳 |
2.2.3 等位酶 |
2.3 DNA指纹图谱鉴定法 |
2.3.1 杂交水稻亲本多态性研究 |
2.3.2 杂种F1及亲本的分子标记鉴别 |
3.杂交水稻品种鉴定的意义 |
第二章 杂交水稻种子盐溶蛋白的SDS-PAGE鉴定 |
1.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研究方法 |
1.3.1 蛋白提取 |
1.3.2 电泳 |
1.3.3 凝胶银染 |
1.3.4 田间小区种植鉴定和种子蛋白SDS-PAGE鉴定的比较 |
1.3.4.1 田间鉴定 |
1.3.4.2 室内鉴定 |
1.3.5 掺假鉴定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组合的盐溶蛋白SDS-PAGE图谱分析 |
2.2 不同品种的杂交F_1代的SDS-PAGE图谱分析 |
2.3 同一品种不同种植区的SDS-PAGE图谱比较 |
2.4 田间小区种植与SDS—PAGE鉴定结果 |
3.讨论 |
3.1 盐溶蛋白SDS-PAGE应用于水稻品种纯度鉴定的可行性 |
3.2 蛋白电泳指纹图谱鉴定的可靠性 |
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3.4 盐溶蛋白SDS-PAGE的优点及适用性 |
第三章 杂交水稻萌动期种子盐溶蛋白的SDS-PAGE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萌动期水稻种子盐溶蛋白的提取 |
1.2.2 凝胶的制备 |
1.2.3 电泳 |
1.2.4 凝胶银染 |
1.2.5 分子量测定 |
1.2.6 记录与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蛋白质分子量的标准曲线 |
2.2 不同组合萌动期种子盐溶蛋白SDS-PAGE图谱分析 |
3 讨论 |
3.1 杂交水稻萌动期种子盐溶蛋白SDS-PAGE应用于纯度检测的可行性 |
3.2 杂交水稻萌动期种子盐溶蛋白SDS-PAGE的局限性以及改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电泳鉴定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指纹图谱标记在作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1 生化指纹图谱 |
1.1.1 同工酶电泳指纹图谱 |
1.1.2 贮藏蛋白电泳指纹图谱 |
1.2 DNA指纹图谱 |
1.2.1 RFLP |
1.2.2 RAPD |
1.2.3 SSR |
1.2.4 AFLP |
1.3 指纹图谱标记在作物品种鉴定中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
2 杂交水稻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技术及研究进展 |
2.1 杂交水稻品种鉴定的意义 |
2.2 杂交水稻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方法 |
2.2.1 常规鉴定法 |
2.2.1.1 种子形态鉴定法 |
2.2.1.2 化学鉴定法 |
2.2.1.3 幼苗鉴定法 |
2.2.1.4 田间小区种植鉴定 |
2.2.2 生化指纹图谱鉴定法 |
2.2.2.1 同工酶电泳 |
2.2.2.2 蛋白质电泳 |
2.2.3 DNA指纹图谱鉴定法 |
第二章 杂交水稻种子醇溶蛋白和胚蛋白的SDS-PAGE鉴定 |
1.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蛋白质的提取 |
1.2.1.1 醇溶蛋白的提取 |
1.2.1.2 胚蛋白的提取 |
1.2.2 凝胶制备 |
1.2.3 电泳 |
1.2.4 凝胶银染 |
1.2.5 分子量测定 |
1.2.6 记录与鉴定 |
2.结果与分析 |
2.1 蛋白质分子量的标准曲线 |
2.2 不同组合的醇溶蛋白SDS-PAGE图谱分析 |
2.3 不同组合的胚蛋白SDS-PAGE图谱分析 |
3.讨论 |
3.1 水稻醇溶蛋白和胚蛋白电泳图谱鉴定品种的可行性分析 |
3.2 检测技术的优化 |
第三章 杂交水稻种子醇溶蛋白和胚蛋白纯度的IEF鉴定 |
1.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蛋白的提取 |
1.2.1.1 胚蛋白的提取 |
1.2.1.2 醇溶蛋白的提取 |
1.2.2 凝胶的制备 |
1.2.3 加样和电泳 |
1.2.4 凝胶银染 |
1.2.5 等电点的测定 |
1.2.6 记录与鉴定 |
2.结果分析 |
2.1 等电点标准曲线 |
2.2 胚蛋白的电泳图谱分析 |
2.3 醇溶蛋白的电泳图谱分析 |
3.讨论 |
3.1 IEF分析与水稻品种鉴定 |
3.2 IEF的利弊及其在纯度鉴定上的应用前景 |
第四章 杂交水稻种子盐溶蛋白的SDS-PAGE鉴定 |
1.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蛋白提取 |
1.2.2 电泳 |
1.2.3 凝胶银染 |
1.2.4 田间小区种植鉴定和种子蛋白SDS-PAGE鉴定的比较 |
1.2.4.1 田间鉴定 |
1.2.4.2 室内鉴定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组合的盐溶蛋白SDS-PAGE图谱分析 |
2.2 不同品种的杂交F_1代的SDS-PAGE图谱分析 |
2.3 同一品种不同种植区的SDS-PAGE图谱比较 |
2.4 田间小区种植与SDS—PAGE鉴定结果 |
3.讨论 |
3.1 利用盐溶蛋白组分的差异进行水稻品种纯度鉴定的可行性分析 |
3.2 蛋白电泳指纹图谱鉴定的可靠性 |
3.3 电泳技术的优化 |
3.4 蛋白电泳指纹图谱鉴定的优点及适用性 |
3.5 电泳技术鉴定种子纯度的迫切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T优5537,T优8086,T优5570,T优551,T优7889与金两优36(论文参考文献)
- [1]2001~2010年福建水稻品种现状分析[J]. 黄达彪,陈美容,周卫营,白玉洁,杨小飞,蔡华镇,张敏,曹榕平,许镜炜,李毓,王乃元. 福建农业学报, 2011(02)
- [2]福建水稻种质资源纹枯病抗性及转基因水稻广谱抗病性的鉴定[D]. 陈斌.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3]福建省主栽(区试)水稻品种(系)抗瘟性鉴定[D]. 易运萍.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4]建瓯市部分水稻品种(组合)对稻瘟病抗性鉴定试验初报[J]. 周秀生. 福建农业科技, 2008(06)
- [5]福建省近年来主栽水稻品种抗瘟性评价[J]. 刘文德,易运萍,鲁国东,王宗华. 西南农业学报, 2008(04)
- [6]福建杂交稻亲本SSR指纹库构建及其管理系统的建立[D]. 左生力.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 [7]蛋白质电泳在杂交水稻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J]. 张凤,李鹏,许鸿川,祁建民,陈伟. 福建农业学报, 2007(03)
- [8]福建省水稻育种回顾[J]. 翁国华,郑家团. 福建农业科技, 2007(02)
- [9]应用盐溶蛋白SDS-PAGE技术鉴定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研究[D]. 李鹏.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6)
- [10]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电泳鉴定技术的研究[D]. 张凤. 福建农林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