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高频切除术后肠壁损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肠镜高频切除术后肠壁损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一、大肠镜下高频电切术后肠壁损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贾超,陈佩,方立峰[1](2021)在《注水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注水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200例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接受高频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注水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一次切除率、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并发症(术中出血、切口过深、术后出血、穿孔)发生率及术前、术后1 d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一次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禁食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清IL-6、IL-8、IL-1β水平高于术前,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8、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注水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在不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基础上可缩短患者术后禁食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减轻术后炎症反应。

郑袁如[2](2021)在《不同方法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内镜下EMR、HSP及CSP三种不同方法在治疗结直肠小息肉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并行肠镜检查发现息肉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内镜下采用的治疗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将240例患者共420例息肉分成HSP组,CSP组及EMR组,重点观察及对比分析3组息肉治疗的完整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切除了420枚息肉,其中HSP组切除了146枚,CSP组切除了136枚,EMR组切除了138枚息肉,三组患者息肉大小及息肉位置分布,术后住院时间等统计结果无显着差异。三组间比较息肉切除时间及住院费用,CSP组的治疗时间及住院费用要明显要短于HSP组及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整切除率方面,EMR组完全切除率为98.7%,CSP组为93.2%,EMR组完整切除率较高,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的420枚息肉中共发生了24例切除后出血情况,其中23例为即时出血,1例为术后迟发性出血。HSP组发生了10例,CSP组发生了8例,EMR组发生了5例即时出血以及1例迟发性出血,同时EMR组有1例术中穿孔情况的发生。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共随访患者228例,失访12例,2例患者发现息肉复发,均出现在HSP治疗组;术后12个月随访患者199例,共失访41例,CSP组出现1例复发,EMR组未出现息肉复发。三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8%,95.1%,97.8%;三组在完整切除率、整块切除率、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术后即时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高血压病史、息肉部位、息肉大小、息肉病理类型及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与息肉切除后即时出血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息肉数目、息肉形态、糖尿病病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史及术前长期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是患者息肉切除后即时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直径小于5mm的息肉,可将CSP作为治疗首选方式,较短的手术时间及治疗费用是CSP的优势之一,可以提高内镜医师的效率并减少患者的不良事件。对于直径6-9mm的息肉,EMR组的息肉完整切除率、治疗有效率最高,且复发率低,可以作为治疗首选方式。息肉切除术后出血与高血压病史、息肉部位、息肉大小、息肉病理类型及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有关(P<0.05),且高血压病史、长期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是息肉切除术后即时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中对这部分患者需重点关注。

古丽排日·阿卜列力木[3](2021)在《光学染色技术在直乙结肠微小息肉光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直乙结肠微小息肉在结肠镜检查中检出率高,多为良性增生性息肉。目前,内镜下治疗及随访方案尚无统一标准。本文探讨NBI下NICE分型在直乙结肠微小息肉光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74例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诊治的直乙结肠微小息肉患者。应用NBI模式下NICE分型进行内镜下实时诊断,并行内镜下治疗。最终与病理结果相对照,分析NICE分型在直乙结肠微小息肉的光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74例患者中,男性226例(60.4%),女性148例(39.6%);平均53岁(19~83岁);直肠息肉176例,乙状结肠息肉198例。病理结果示:256例为非肿瘤性息肉,以增生性息肉为主(181例)。118例为肿瘤性息肉,以管状腺瘤为主(108例)。分析性别、年龄、息肉位置、息肉个数与肿瘤性息肉检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直径≤3mm组与>3mm组间比较肿瘤性息肉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NBI下NICE分型鉴别直乙结肠微小息肉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69%、81.36%、84.77%、71.11%、90.80%。结论:NBI下NICE分型能够快捷、准确地对直乙结肠微小息肉病理特征进行光学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经光学诊断为增生性息肉的直乙结肠微小息肉可进行随访观察。

李丽龙[4](2020)在《儿童结直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无痛结肠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医师对儿童结直肠息肉的诊治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江西省儿童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行无痛结肠镜检查的590例患儿临床资料。按患儿年龄分为婴幼儿期(<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711岁)及青春期(1216岁),并进行比较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本研究共590例患儿,实施608次无痛结肠镜检查,男428例、女162例,男:女=2.64:1,中位年龄为5.63岁(8个月16岁),中位病程为6个月(1天10年),其中婴幼儿期77例、学龄前期295例、学龄期161例及青春期57例。590例患儿症状分别为便血511例(86.61%)、腹痛37例(6.27%)、腹泻11例(1.86%)、便秘6例(1.02%)及其他症状25例(4.24%)。385例(65.25%)患儿检出肠道病变,分别为结直肠息肉302例(78.44%)、慢性结肠炎47例(12.21%)、克罗恩病8例(2.08%)、溃疡性结肠炎5例(1.30%)及其他下消化道疾病23例(5.97%)。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结直肠息肉、慢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及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结直肠息肉在学龄前期所占比例较高,慢性结肠炎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所占比例较高,炎症性肠病在学龄期及青春期所占比例较高。盲肠插镜率为82.40%(501/608)。302例息肉中单发息肉占88.41%、多发息肉11.59%。息肉主要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共占81.46%。病理结果提示幼年性息肉占98.53%、黑斑息肉综合征占1.10%和炎性息肉占0.37%。590例患儿均未出现麻醉相关意外(如心跳呼吸骤停),检查结束后2例患儿出现麻醉后寒颤;302例结直肠息肉患儿其中除外9例自行脱落息肉外,293例采用结肠镜下高频电圈套凝切除术,其中5例出现术中出血,2例出现术后出血,术后出现肠穿孔有2例。结论无痛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儿童下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不同年龄段儿童下消化道疾病分布不同;儿童结直肠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及乙状结肠,病理类型以幼年性息肉为主,单发多见;内镜下切除结直肠息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安学兰[5](2020)在《结直肠小息肉镜下机械切除与高频电切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内镜下机械切除与高频电切除结直肠小息肉的疗效与安全性,探讨安全有效的小息肉切除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门诊经结肠镜检出的结直肠小息肉(息肉≤10mm)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内镜下采用NICE分型评估性质,除外癌变,随机分为机械切除组(≤5mm息肉采用冷钳除法,6-10mm息肉采用冷圈套法)和高频电切组(≤5mm息肉采用热钳除法,6-10mm热圈套法)进行切除,每组60例,术后创缘活检判断切除彻底性,部分病例钛夹夹闭创面,一个月复查肠镜,观察钛夹保留情况,并评估息肉切除彻底性。比较两组息肉完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出血、穿孔)的发生率,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等,探讨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简便性和经济性。结果:≤5mm息肉,冷钳除组与热钳除组的息肉完全切除率为93%vs 9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迟发型出血、穿孔,在术中出血方面4.7%vs 2.6%(P>0.05);息肉切除时间2.14±0.87min vs 3.02±0.66min(P<0.05);在治疗费用方面前者花费更少,160元vs 1000元。6-10mm息肉,冷圈套组与热圈套组的息肉完全切除率为92.5%vs97.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2),但无蒂型息肉(山田1型和2型)的完全切除率,前者明显低于后者(84.2%,95.0%,P=0.342);两组均无迟发型出血、穿孔,在术中出血方面7.5%vs 0%(P>0.05);花费时间:前者用时更短,3.15±0.66min vs5.47±0.11min(P<0.05);治疗费用:前者花费更少(500元vs 1000元)。1个月后复查钛夹存留率为62.5%(15/24),NICE分型评估息肉性质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4.2%,90.7%,93.3%。结论:1、机械切除与高频电切除均可有效的治疗结直肠小息肉,前者更简便、更快捷、更经济、更安全。2、NICE分型可较准确评估结肠小息肉的性质,有效指导息肉切除方法的选择。3.钛夹具有治疗和预防出血、穿孔的作用,同时可作为短期标记,追踪息肉的预后及复发情况。

贾雯[6](2020)在《肠道减压引流管预防结直肠黏膜病变ESD术后并发症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结直肠黏膜病变行内镜下治疗后留置肠道减压引流管对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采集2011年11月—2019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内窥镜科患有结直肠黏膜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术后留置肠道减压引流管的41例(研究组),41例术后未放置引流管(对照组),总结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变大小、病变位置、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患者对术后引流管的舒适接受度及拔管时疼痛情况,并评估观察组对减压引流管的接受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病变大小、手术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之间以及术后迟发性出血、术后穿孔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电凝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上,观察组患者术后对引流管的舒适度及拔管时的疼痛度的接受情况良好(轻度不适、轻中度疼痛)。结论结直肠黏膜病变ESD术后应用肠道减压引流管是一种简单安全的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方法,可有效的减少术后电凝综合征的发生,患者对ESD术后放置减压引流管的接受度普遍较好。

朱建华[7](2019)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 EUS)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主要研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径大小不等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经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初步诊断;小探头超声内镜(EUS)下诊断,明确病变大小、肠壁分层来源、浸润程度及周边血管、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指导取活检和ESD拟切除范围及深度;严格掌握ESD治疗适应症,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直径在0.5-1.2cm病灶行ESD治疗,内镜下标识预切除范围,粘膜下多次注射、黏膜切开、病变剥离及创面处理;术后常规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及联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囊泡突出素(Synaptophysin Syn)、嗜铬颗粒蛋白A(Chromogranin-A Cg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CEA、p53 等检验;定期随访复查内镜及相关检查。结果:18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直径0.5-1.2cm,直径平均0.6±0.2cm。超声内镜提示病灶来源于黏膜下层和/或黏膜深层低回声病变,回声欠均匀,边界尚清晰,无固有肌层、血管浸润及周边淋巴结肿大。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下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无穿孔,术中出血6例,予以Dualknife刀头电凝止血,病灶基底部与周缘病理无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残存;免疫组织化学检验Syn94.4%(17/18)、CgA83.3%(15/18)、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44.4%(8/18)、CEA0.0%(0/18)、p53 0.0%(0/18)提示诊断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且预后良好。随诊1月一60个月无复发。结论:肿瘤直径<1.2c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前给与超声内镜检查明确肿瘤所在直肠肠壁间分层来源、大小、回声性质、与固有肌层及周边淋巴结及组织器官情况,选择ESD治疗安全有效。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需长期随访观察,对肿瘤分级高、存在淋巴管浸润的患者应积极评估远处转移风险。

刘毅[8](2017)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金属钛夹在大肠息肉电切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金属钛夹在大肠息肉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并正确评价其治疗优势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结肠息肉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415例,分成A、B、C三个治疗组,其中A组为应用高频电凝电切术后单纯氩离子凝固术处理创面治疗大肠息肉组147人,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56例,年龄3180岁,其中60岁以下85人,60岁及以上62人;B组为应用高频电凝电切术后金属钛夹夹闭创面治疗大肠息肉组133人,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3584岁,其中60岁以下76人,60岁及以上57人;C组为应用高频电凝电切术后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金属钛夹夹闭创面治疗大肠息肉组135人,男性患者83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3379岁,其中60岁以下72人,60岁及以上63人。采用SPSSX2检验方法对415例患者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上述三种方法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腹胀、腹痛、穿孔率和出血率,并对随访的三组患者观察治愈率及复发率,结合临床资料对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金属钛夹在大肠息肉切除术中的作用与效果进行评估。结果:415例患者,三组所有病例术中术后穿孔率均为0,A组患者腹胀、腹痛发生率约21.8%;B组患者腹胀、腹痛发生率约15.8%;C组患者腹胀、腹痛发生率约12.6%。C组腹胀、腹痛发生率低于A组和B组,经过X2检验统计学比较三组数值,X2=4.388,p=0.111,p>0.05,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出血发生率约8.16%,B组患者出血发生率约3.01%,C组患者出血发生率约2.22%,经过X2检验统计学比较三组数值,X2=6.791,p=0.03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X2检验统计学比较A组与C组出血并发症,X2=4.932,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三组中出现出血的患者,使用急诊结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钛夹对出血创面再次处理后均未再出血。随访6个月后,三组患者中A组32例患者,复发4例,复发率为12.50%;B组26例患者,复发8例,复发率为30.77%;C组45例患者,复发4例,复发率为8.89%。通过X2检验三组结果,X2=6.338,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钛夹电切治疗大肠息肉,术中及术后出现并发症可能性低,一次性切除率高,总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在大肠息肉治疗中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钛夹可有效预防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安全、有效及不易复发等临床特点。

马杰[9](2017)在《圈套器息肉冷切除法与圈套器息肉电切法治疗微型及小型结直肠息肉的比较》文中认为背景:对于微型及小型结直肠息肉的最佳治疗技术目前尚无定论。尤其缺乏圈套器息肉电切法和圈套器息肉冷切法疗效与安全性的比较研究。目的:比较圈套器息肉冷切除法和圈套器息肉电切法治疗结直肠微息肉和小息肉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研究设计: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于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完成。2.试验中心:3个试验中心包括新疆军区总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内镜中心。新疆军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的进展情况全程监督。3.入排标准:纳入标准包括:患者年龄大于18岁;结肠镜检过程中发现患有至少一例3-9毫米息肉的患者前瞻性被纳入研究。排除标准包括:(1)年龄小于18岁;(2)怀孕;(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3级或者更高;(4)有出血倾向;或术前1周内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5)炎症性肠病,息肉病综合征;(6)无法提供知情同意山田;(7)山田分型IV型息。4.干预措施:纳入的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圈套器息肉冷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组和圈套器息肉电切切除术(Hot Snare Polypectomy,HSP)组,分别用相应的方法行息肉切除术,息肉标本回收后,于息肉基底粘膜下注射亚甲蓝及甘油果糖溶液,将其隆起后用圈套器电切切除,即内镜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所有病例均先EMR切除息肉基底,若未能成功切除基底组织,则于基底边缘的四象限对应行至少四次冷活检。5.研究终点:首要研究终点为比较CSP法和HSP法切除微、小结直肠息肉的完全切除率。完全切除的定义:1、病理检查原息肉切除处基底行EMR所得标本组织中未发现残留息肉组织,定义为息肉切除术后完全切除。即未见腺瘤组织或者增生性病变组织。2、在EMR标本外切缘未见残留息肉组织,定义为息肉切除术追加EMR后完全切除,即“切缘已净”。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息肉切除术相关的和EMR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如出血、穿孔、标本回收失败。6.试验数据采集:每个研究中心均有一名研究人员负责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另一名研究人员负责采集患者手术相关信息,病理诊断结果的采集记录由病理资料统计员负责,数据的统计分析由数据分析员负责,所有病例的数据分析由新疆军区总医院数据统计分析员负责。所有患者、患者基线资料采集员、病理专家、病理资料统计员、数据统计分析员对患者分组信息保持盲态。术者、助手及手术相关信息采集员对患者分组信息非盲。7.拟纳入病例数:根据既往的报道,我们假设HSP技术可将息肉完全切除率至少比CSP高13%,CSP的完全切除率估计为79.1%,而HSP的完全切除率达到93.2%考虑到10%的失访率,需每组145例息肉共290例,检验水准α值为0.05,检验效能β值为80%。8.统计方法: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连续变量用t检验,分类变量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所有的数据分析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version21.0 for Windows,SPSS,China)。P值小于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者基线资料在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共198名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CSP组100人,HSP组98人。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手术指征、插镜时间、肠道准备评分等,结果显示患者基线资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息肉基线资料两组共纳入305例息肉,HSP组155例,CSP组150例。息肉基线特征包括息肉大小、形状、解剖位置、手术耗时、病理诊断等,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所有息肉均成功回收。共14例息肉被剔除,其余291例息肉特征的基线资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息肉的完全切除率共有291例息肉纳入分析。(1)3-9毫米息肉完全切除率组间差异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完全切除率在CSP组与HSP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125/142,88%vs 133/149,89.3%,P=.740),追加EMR术后的完全切除率在CSP和HSP组间无统计学差异(138/142,97.2%vs 148/149,99.3%;P=0.205)。CSP组的追加EMR后的完全切除率显着高于HSP组的完全切除率(138/142,97.2%vs 133/149,89.3%;P=.008),也显着高于CSP组完全切除率(138/142,97.2%vs 125/142(88%);P=.003)。HSP组追加EMR的完全切除率显着高于CSP组完全切除率(148/149,99.3%vs 125/142,88.0%;P=.000),也显着高于HSP组完全切除率(148/149,99.3%vs 133/149,89.3%;P=.000)。因此,我们认为,就即时病理完全切除率而言,治疗小型及部分微型结直肠息肉HSP并不优于CSP。(2)3-5毫米息肉完全切除率组间差异的比较结果表明切除3-5毫米息肉,CSP完全切除率高于HSP,但无统计学差异(70/75,93.3%vs 61/69,88.4%,P=0.303)。追加EMR术后的完全切除率CSP组与HS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74/75,98.7%vs 68/69,98.6%,P=.953)。CSP组追加EMR后的完全切除率较CSP组完全切除率并无统计学差异(74/75,98.7%vs 70/75,93.3%,P=0.209),而其显着高于HSP组完全切除率(74/75,98.7%vs 61/69,88.4%,P=0.014),因此,我们认为切除3-5毫米息肉,CSP的即时病理完全切除率可达93%,可作为常规的推荐。(3)6-9毫米息肉完全切除率组间差异的比较不同于切除3-5毫米息肉的情况,切除6-9毫米息肉,CSP组息肉完全切除率低于HSP(72/80,90%vs 55/67,82.1%,P=0.164),但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追加EMR术后的完全切除率CSP组与HS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64/67,95.5%vs 80/80,100%,P=0.092)。CSP组追加EMR后的完全切除率显着高于CSP组完全切除率(64/67,95.5%vs 55/67,82.1%,P=0.014),而其与HSP组完全切除率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64/67,95.5%vs 72/80,90%,P=0.205),因此,我们认为切除6-9毫米息肉,相较于CSP,更推荐HSP,但是单纯CSP和HSP的病理完全切除率均不高于90%,可能EMR是更优的选择,此方面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影响完全切除率单因素分析影响完全切除率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肠道准备评分、插镜时间等均不能显着影响完全切除率,息肉的大小、解剖位置、分型、病理、手术时间、操作者技术水平均不能显着影响完全切除率。4.手术时间与标本回收息肉切除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在HSP组与CSP组间无差异(103.8±60.2s vs97.2±60.4s;P=0.339),息肉切除术和追加的EMR术总耗时在CSP组与HSP组间无差异(579.3±323.1s vs 623.1±304.1s;P=0.224)。两组所有息肉标本组织均成功回收。5.并发症术中出血发生率在CSP组显着高于HSP组(56/150,37.3%vs 11/155,7.1%;P<0.001),但两组均无需止血措施可自行缓解。追加EMR后,CSP组8例发生术中出血,HSP组9例发生术中出血(8/150,5.3%vs 9/154,5.8%;P=0.846),术中出血病例均于内镜下运用止血夹成功止血。仅HSP组发生一例术后迟发性出血,通过保守治疗成功止血。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穿孔或迟发穿孔。结论:CSP法与HSP法切除3-9毫米结直肠病变,完全切除率与不良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我们认为,HSP并不优于CSP;对于3-5mm大小的息肉,CSP的即时病理完全切除率可达93%,可作为常规的推荐;对6-9mm的息肉,单纯CSP和HSP的病理完全切除率均小于90%,可能EMR是更优的选择。(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 number:NCT02717598)。

殷建红[10](2016)在《酪酸梭菌活菌片在电切肠息肉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大肠癌是发生在消化道的世界范围内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位列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和第五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是降低大肠癌发生的有效措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的息肉治疗方法是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经济,患者耐受性强,但是术后容易出现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损伤,影响创面的修复,肠道手术伤口愈合慢,且术后易发生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保护肠道粘膜屏障功能,促进修复,降低出血等并发症也是临床探索的热点。酪酸梭菌是一种新型微生态制剂,其有效成分可为受损肠黏膜的再生修复提供重要能源,且可以抑制炎症因子过度表达,促进伤口愈合,并且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提高机体免疫等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酪酸梭菌活菌片应用于电切肠息肉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肠息肉择期电切手术患者61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1例。两组患者均有息肉电切围手术期内镜治疗的适应证,试验组患者于息肉切除术前2天始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一次三片,一天三次,连续服用四周;对照组30例患者不做任何其他治疗。研究两组患者电切息肉以后的肠黏膜修复、切面的愈合及电切治疗后的出血、改善术后临床症状等情况。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电切息肉术后1周粪便潜血率为0,对照组术后潜血率为16.7%,电切息肉术后试验组潜血率比对照组明显要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肠黏膜修复率为96.8%,对照组肠黏膜修复率为66.7%,试验组肠黏膜修复率比对照组明显要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片可以促进受损肠黏膜修复,加快术后创面愈合速度及减少术后出血及腹痛、腹胀等不适的发生,疗效显着。

二、大肠镜下高频电切术后肠壁损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镜下高频电切术后肠壁损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注水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次切除率及围手术期指标
    2.2 并发症
    2.3 炎症因子水平
3 讨论

(2)不同方法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结肠小息肉内镜下治疗方式进展
    参考文献

(3)光学染色技术在直乙结肠微小息肉光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对象及仪器设备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肠道准备
        2.2 结肠镜检查
        2.3 光学诊断过程
        2.4 内镜下切除
        2.5 组织病理学检查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临床资料
    2 病理结果
        2.1 直乙结肠微小息肉的临床特征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3 NICE分型在直乙结肠微小息肉光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3.1 NBI下 NICE分型结果
        3.2 NICE分型在直乙结肠微小息肉光学诊断中的效能分析
    4 直乙结肠微小息肉的内镜下切除
讨论
    1 直乙结肠微小息肉临床病理特征
    2 直乙结肠微小息肉的光学诊断
    3 “诊断-遗留”策略
    4 直乙结肠微小息肉的内镜下切除
    5 光学诊断展望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结直肠微小息肉的光学诊断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儿童结直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器材
        2.2.2 药品
        2.2.3 结肠镜检查术前准备
        2.2.4 结肠镜检查及治疗
        2.2.5 结肠镜检查术后
    2.3 分析指标
    2.4 数据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患儿结肠镜检查结果
        3.3.1 盲肠插镜率
        3.3.2 无痛结肠镜检查疾病检出情况
    3.4 结直肠息肉的内镜下特征
        3.4.1 结直肠息肉的数量
        3.4.2 结直肠息肉的部位
        3.4.3 结直肠息肉的大小
    3.5 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类型
    3.6 结直肠息肉的内镜治疗
第4章 讨论
    4.1 临床表现特征
    4.2 儿童结直肠息肉的镜下特征
    4.3 儿童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特征
    4.4 儿童结直肠息肉的内镜下治疗及相关并发症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5)结直肠小息肉镜下机械切除与高频电切除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肠道减压引流管预防结直肠黏膜病变ESD术后并发症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一、结直肠黏膜病变的流行病学特点
    二、结直肠黏膜病变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概述
    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起源与发展
    四、ESD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分组
    二、主要药品及器械
    三、数据采集
    四、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
    五、评估标准
    六、术后并发症
    七、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术前基本资料比较
    二、术中情况比较
    三、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的比较
    四、术后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的比较
    五、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六、患者对减压引流管接受度的比较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并发症防治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7)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器械选择
    2.2 术前准备
    2.3 超声内镜检查
    2.4 手术步骤
    2.5 术后处理
    2.6 病理诊断
    2.7 随访
3. 结果
    3.1 内镜及EUS表现
    3.2 病理免疫组化检查
    3.3 并发症
    3.4 预后及随访
4. 讨论
    4.1 术前诊断
    4.2 治疗选择
    4.3 病理检查
    4.4 并发症、预后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金属钛夹在大肠息肉电切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方法
        2.1 操作设备及药物
        2.2 术前准备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注意事项
    3.评价指标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大肠息肉内镜下诊断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圈套器息肉冷切除法与圈套器息肉电切法治疗微型及小型结直肠息肉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一、结直肠息肉的内镜治疗技术方法
    二、结直肠息肉的内镜治疗的并发症
    三、总结
引言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酪酸梭菌活菌片在电切肠息肉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纳入标准
        1.1.3 病例排除标准
        1.1.4 病例终止研究标准
    1.2 病例分组
    1.3 主要操作仪器、设备及药品
    1.4 研究方法
        1.4.1 术前药物治疗方案
        1.4.2 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电凝电切治疗
        1.4.3 术后药物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
        1.6.1 术后出血的判定
        1.6.2 术后肠粘膜修复的判定
    1.7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比较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电切除息肉术中所形成创面情况比较
    2.3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电切息肉术后肠粘膜修复情况比较
    2.4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电切息肉术后第一次粪便的潜血情况比较
    2.5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电切息肉术后第一周粪便的潜血情况比较
    2.6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电切息肉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大肠镜下高频电切术后肠壁损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注水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J]. 贾超,陈佩,方立峰. 河南医学研究, 2021(15)
  • [2]不同方法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郑袁如.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光学染色技术在直乙结肠微小息肉光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古丽排日·阿卜列力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儿童结直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的回顾性分析[D]. 李丽龙. 南昌大学, 2020(08)
  • [5]结直肠小息肉镜下机械切除与高频电切除的随机对照研究[D]. 安学兰.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肠道减压引流管预防结直肠黏膜病变ESD术后并发症疗效分析[D]. 贾雯.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7]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治疗的临床研究[D]. 朱建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8]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金属钛夹在大肠息肉电切术中的应用[D]. 刘毅.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9]圈套器息肉冷切除法与圈套器息肉电切法治疗微型及小型结直肠息肉的比较[D]. 马杰.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5)
  • [10]酪酸梭菌活菌片在电切肠息肉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D]. 殷建红. 青岛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结肠镜高频切除术后肠壁损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