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三农”从数量到质量

支持“三农”从数量到质量

一、支持“三农”从量到质(论文文献综述)

唐任伍,唐堂,李楚翘[1](202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乡村发展的演进进程、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文中研究说明乡村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摒弃"乡村改良"的建设思路,经历"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振兴"四个阶段,聚焦"乡村现代化"这一"大历史""大叙事",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内在理论逻辑和理论谱系,即"革命—建设—发展—转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赵世秀[2](2021)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区域复杂性和差异性,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示范效应显着,农业占比高,城镇化过程具有特殊性。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供、需双向改革,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实现。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综合农业系统工程、协同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1)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模型。在界定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按时序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论等,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梳理了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建立了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系统耦合度模型。(2)综合评价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分别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线性模型得出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2增长到2018年的6.2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19增长到2018年的1,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不断提升趋势,经济收入、农机动力、劳动生产率、人的文化素养等主要因素对各系统影响明显。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计算客观权重,进而求得综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更高效、准确。(3)实证研究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关系。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VAR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测算了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动态影响关系和贡献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达到优秀协调水平,两者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互相影响关系,但耦合协调度显示,2004-2015年期间,农业机械化长期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6-2018年,农业机械化出现加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时,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近乎实现同步协调发展,但此时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机化发展。VAR模型实证得出:2004-2018年间,农机化对城镇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8.76%,城镇化对农机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3.77%。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的2004年-2018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8.78%。通过农机贡献率值和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与劳动力资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环保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要素有关,其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最为明显。因此,为促进两系统优化协调发展,应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层次的同时,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区情提出促进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使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至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应在政策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才三方面制定有效策略。政策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与黑龙江垦区改革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产业支撑金融、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势,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发挥现代企业经管优势,促进农机智慧化升级发展,延展产业链推动农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城镇化集聚效应,加强城镇吸引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方面,鼓励研发和创新,提升农机化高科技水平;培养具备现代农机技术的职业农民和引进高质素农机智慧化专业人才,形成人力资源、资金运用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张林,温涛[3](2021)在《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与破解路径》文中认为近年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为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仍面临着指导理论定位不清、金融供需失衡、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在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需要瞄准乡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核心领域,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等重点区域,创业初期的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营型农户等重要主体;需要协调处理好点与面、远与近、予与取、走与回四对重要关系。实现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可以从农村金融理论创新和立法完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金融科技融合及风险防控、农村金融专业分工与有机合作、农村能人回流和金融人才集聚等方面优化金融服务路径。

丁忠明,冯德连,张廷海,徐旭初[4](2021)在《变迁与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的本土逻辑与高质量推进——兼论小岗村的乡村振兴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级战略决策。我国乡村建设经历了一个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再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变迁与政策演进过程。受乡村固有的本土特殊性约束,乡村振兴战略的本土逻辑是立足中国国情和乡村实际,化解乡村社会的主要矛盾,走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城乡融合的本土发展道路。基于战略配称理论,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三阶配称模型,并对乡村振兴"五大任务"进行本土分解。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其乡村振兴实践无疑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在公共政策方面,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和科技创新,释放制度红利,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组织服务,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农业由外延性增长转向内涵式增长,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推进。

李恺[5](2021)在《把脉农村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痛点和解法》文中指出农村中小银行在公司治理领域有不同于一般银行机构的短板,需要摸清问题底数,在治理规范和协调沟通两方面针对性发力,提升公司治理规范性和有效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绩效。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促进企业股权结构优化,加强内部控制,降低管理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经营业绩,有力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李楚君[6](2020)在《商业银行涉农产业金融业务模式创新发展研究 ——以邮储银行**支行“龙虾贷”项目为例》文中提出产业金融是现代金融体系趋向综合化过程中出现的依托并能有效促进特定产业发展的金融活动的总称。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资本增值更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壮大,金融与产业的有效融合可增强社会财富的放大效应,实现产业和金融的双赢。目前,金融渠道融资在我国重点产业融资总额中占据首位,比重超过40%。相应地,产业金融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目前商业银行的产业贷款主要集中于重点产业和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基础地位的涉农产业和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禀赋和金融排斥等原因,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处于劣势地位。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普惠金融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商业银行也在结合地方经济政策和特色产业,为弱势产业和小微企业提供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鉴于涉农产业信贷周期长、收益低、风险大的固有特征,如何创新涉农产业金融经营管理模式,在促进农业振兴、农民增收的同时有效防控风险、实现商业可持续和经济社会效益双赢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本文立足上述现实背景,探讨商业银行涉农产业金融业务的模式创新和持续发展问题。论文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厘清产业金融、涉农产业金融等相关概念的内涵,以金融排斥理论、金融包容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产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等为指导,理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产业金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产业金融的发展概况及主要发展模式以及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和限制。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湖北分行**支行的“龙虾贷”为典型案例,剖析“龙虾贷”涉农产业信贷的推出背景、实践创新及取得成效,归纳成功经验及启示。最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产业金融的面临的困难及瓶颈,借鉴案例经验,分别从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以及企业多方视角提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产业金融发展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构建和完善我国的普惠金融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伍思弘[7](2020)在《G农村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扶贫是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准扶贫通过金融实施的具体表现形式。金融扶贫依靠政府政策引导,在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参与下,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和市场的作用,合理借助融资、保险等方式为贫困人口带来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缓解贫困的现状和低收入群体的困难,使他们能够摆脱贫困,逐步致富。本文主要围绕农村商业银行开展金融扶贫的现状为基础展开研究。一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案例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的现状;二是采取访谈法,选取了G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专员、驻村干部以及负责金融扶贫的管理部门业务骨干展开方案,了解金融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围绕产业扶贫、扶贫小额信贷、知识扶贫等方面详细深入分析金融扶贫工作信息,通过G农村商业银行的案例深度剖析参与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困难,并结合当下政策支持和发展方向分析其成因,从“政策先行”、“精准发力”、“规范管理”、“坚守定位”等影响金融扶贫发展的四大方面提出一些能优化农村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扶贫的对策,以进一步完善金融精准扶贫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增强金融精准扶贫的效力。

姚敏[8](2020)在《农村中小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因子实证研究 ——以浙江DQ农村商业银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农信机构为主体的农村中小法人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在促进“三农”发展工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农信机构积极创新,在传统的存贷款、结算、结汇和售汇等业务外,大力发展理财业务、信用卡业务等,提高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浙江地区农信机构信用卡业务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仍然停留在单纯考核发卡量的初始阶段,处于风险积聚的过程中,相比其他类型银行机构,整体处于上升趋势,表现为以信用风险为主、操作风险及合规风险并存的状况。因此,分析查找该地区农信机构信用卡业务主要风险成因并采取针对性地控制措施是降低风险、促进业务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信用卡风险分析及管理方法,对浙江省农信机构信用卡业务主要风险及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浙江DQ农村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流程制度等进行剖析,对信用卡逾期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得出对卡片申请人资信状况审核不严导致持卡人违约概率上升是浙江省农信机构信用卡信用风险形成的关键原因。最后,引入本文的核心观点,即地方农村中小法人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政策与建议,主要包括制定信用卡业务发展战略、完善信用评估体系、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学术界现有对农村中小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研究比较少,仅有的两到三个实证研究因数据可获得性差等原因效果不尽如人意,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在于充分考虑了被研究对象信用卡业务存在跨区域经营、客户群体大部分为涉农客户际情况等,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且通过获取大量实际经营数据,确保真实性,充分结合了理论与实际。

刘小丽[9](2020)在《W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及控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W农信社是由农民、农村个体工商户、企业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长期以来,W农信社作为一家面向“三农”,支持“三农”,服务“三农”,为“三农”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以及农村产业的发展,并缓解了农村小企业和农户的融资困难。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农村地区的一些金融网点逐步撤出,W农信社作为农村地区主要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在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特别突出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服务“三农”的任务更加艰巨。然而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增加不良贷款也在与日俱增,如何降低小额信贷风险,切实减少W农信社在经营中的风险是W农信社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以风险控制理论为基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以W农信社的小额贷款数据为基础,从W农信社的概况、小额贷款现状、小额贷款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三方面,运用调查问卷和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来研究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类。最后对W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主要包括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加快合规文化的培养强化信贷队伍的建设、建立合理信贷风险绩效机制等措施,有利于W农信社认识现状、提高风险控制水平,为邯郸农村信用社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刘云达[10](2020)在《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格局、过程与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农业绿色发展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人文地理学、农业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改善和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农产品主产区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和生态约束的客观压力,同时又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战略使命。因此,建立在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约束下的农业绿色发展,符合和适应限制开发区域保护性开发要求,可为不同限制程度的农产品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新的实践方向。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有利于探索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途径;有利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顽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论文测度和分析了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及其内部25个县市的农业绿色发展动态水平,建立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农业绿色发展时空格局和演进过程,围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更加美丽宜居,构建了农业绿色发展作用机理模型,分析了农业绿色发展要素互作机制和系统运作方式,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的调控路径。全文共分8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1章,从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必然趋势的背景出发,引出农业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明确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将绿色导向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的内在要求,进而指出吉林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和复杂问题。并就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进行综述,提出论文的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和创新点,同时给出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第2章,界定本研究涉及的重要概念,梳理相关的基本理论,辨析主体功能区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农产品主产区概念、农业绿色发展概念。回顾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产生、演变和应用,并整合产业生态学、系统科学和自组织理论等学术思想,为进一步阐述农业绿色发展系统及农业绿色发展机理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依据主体功能区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对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综合概况、类型分区和空间基础进行描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各县市农业绿色发展能力,分析其农业绿色发展总体水平、分项水平,并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分类及优劣势综合分析。第4章,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进行数理建模,阐明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的空间依赖性分布和空间异质性分布,对空间关联结构分异进行解析,引入空间政治学关于空间差异的观点,演绎推导出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的四种空间分布格局,即上方发散型格局、下方发散型格局、上方收敛型格局和下方收敛型格局。第5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资源节约能力、环境友好能力和农民增收能力的耦合协调程度将农业绿色发展阶段划分成五个阶段,即高级阶段、中高级阶段、中级阶段、初级阶段和未转型阶段,并将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数据带入模型运算,发现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总体进入农业绿色发展中级阶段。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维度差异和同一发展阶段程度差异分析,得出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演进过程的年度差异和县域差异,进而模拟时序演进过程和空间演进过程,阐明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的两阶段时空演进特征。第6章,围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更加美丽宜居的农业绿色发展任务目标,依据产业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自组织理论,建构农业绿色发展作用机理模型,阐释农业绿色发展的特定功能、环境条件、系统结构及驱动要素,进而探明农业绿色发展要素互惠共生、协同共生和城乡共生的互作机制,阐明农业绿色发展系统的运作方式,即农业循环发展、农业低碳发展和农业生态发展。第7章,明确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从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其存在农业科技研发、农资生产、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问题,针对农产品主产区不同类型分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差异情况,探索农业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以及优势特色产业带调控策略,解析农业产业结构、要素和空间的优化配置,提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调控路径。第8章,总结和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及其对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改进措施及未来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二、支持“三农”从量到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持“三农”从量到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乡村发展的演进进程、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乡村发展的演进进程
    (一)第一阶段: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基础的“乡村改造”
    (二)第二阶段:以农村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的“乡村建设”
    (三)第三阶段: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乡村改革”
    (四)第四阶段:以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为主题的“乡村振兴”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乡村发展的理论逻辑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造型”乡村革命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型”乡村建设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型”新农村建设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转型型”乡村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乡村发展的实践价值
四、结语

(2)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1 黑龙江垦区概况及特点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2.1.2 黑龙江垦区特点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析
        2.2.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2.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
        2.2.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3.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2.3.2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2.3.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2.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机理
        2.4.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互动经验借鉴
        2.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过程
        2.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系统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3.1 评价模型
        3.1.1 DPSIR概念模型
        3.1.2 DPSIR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3 评价指标体系
    3.3 权重的计算方法
        3.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3.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3.3.3 综合权重计算
    3.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价
        3.4.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4.2 计算权重
        3.4.3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状态评价
    3.5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3.5.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5.2 计算权重
        3.5.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及影响关系分析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
        4.1.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算
        4.1.2 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实证
        4.2.1 计量模型说明
        4.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测评
        4.3.1 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理论基础
        4.3.2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5.1 制度机制改革策略
        5.1.1 完善城乡一体化各项管理制度
        5.1.2 改革优化相关主体职能
        5.1.3 深化农垦改革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5.2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5.2.1 发展垦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策略
        5.2.2 差异化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
        5.2.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5.3 科技人才策略
        5.3.1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5.3.2 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3)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与破解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五大问题”
    1. 农村金融实践的指导理论定位不清
    2. 供给方“使命飘移”和需求方“精英俘获”并存
    3. 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4. 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明显滞后
    5. 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 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把握“一核两重”
    1. 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领域
    2. 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
    3. 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
四、 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需要协调“四对关系”
    1. 点与面的关系
    2. 远与近的关系
    3. 予与取的关系
    4. 走与回的关系
五、 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需要优化“五大路径”
    1. 强化农村金融理论创新和立法完善
    2. 加快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3. 加快金融科技融合并加强风险防控
    4. 强化农村金融专业分工与有机合作
    5. 推进农村能人回流和金融人才集聚

(4)变迁与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的本土逻辑与高质量推进——兼论小岗村的乡村振兴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变迁与政策体系
    (一)乡村振兴与“三农”政策体系
    (二)乡村振兴与涉农法律法规
    (三)乡村治理与农村环境整治措施
三、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本土逻辑:“五大任务”的分解
    (一)乡村振兴的战略配称
    (二)乡村振兴战略“五大任务”的本土分解
        1.生态宜居:创建乡村居民的本土宜居
        2.治理有效:打造多元主体的本土治理
        3.产业兴旺:优化乡村产业的本土供给
        4.乡风文明:传承乡土特色的本土文化
        5.生活富裕:共享城乡一体的本土福祉
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考量:小岗村的实践
    (一)小岗村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
    (二)小岗村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化
        1.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
        2.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持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小岗模式
        1.小岗村乡村振兴的一阶配称:生态宜居vs.治理有效
        2.小岗村乡村振兴的二阶配称:产业兴旺
        3.小岗村乡村振兴的三阶配称:乡风文明vs.生活富裕
五、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一)释放制度创新红利,形成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制度依托
    (二)培育产业创新体系,提升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能级
    (三)强化组织创新形式,优化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服务
    (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科技动力

(5)把脉农村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痛点和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农村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痛点
如何补齐农村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短板

(6)商业银行涉农产业金融业务模式创新发展研究 ——以邮储银行**支行“龙虾贷”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1.5.1 研究方法
        1.5.2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产业金融
        2.1.2 普惠金融
        2.1.3 涉农产业金融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普惠金融相关理论
        2.2.2 长尾理论
        2.2.3 农村金融相关理论
    2.3 商业银行发展涉农产业金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3.1 现实必要性分析
        2.3.2 可行性分析
第3章 商业银行涉农产业金融发展概况及面临问题
    3.1 我国商业银行产业金融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概况
        3.1.1 初步尝试阶段
        3.1.2 逐渐形成阶段
        3.1.3 迅速发展阶段
    3.2 商业银行涉农产业金融的主要模式
        3.2.1 “政府+产业+银行”模式
        3.2.2 “政府+担保公司+产业+银行”模式
        3.2.3 “保险+产业+银行”模式
        3.2.4 “产业链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客户+银行”模式
    3.3 商业银行发展涉农产业金融中存在的障碍及问题
        3.3.1 涉农产业金融政策不完善
        3.3.2 政府主管部门引导作用尚待加强
        3.3.3 涉农产业(链)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3.3.4 商业银行战略层面重视程度不够
        3.3.5 商业银行涉农产业信贷业务效率较低
第4章 邮储银行**支行“龙虾贷”业务模式创新实践
    4.1 邮储银行及其涉农产业金融发展概况
        4.1.1 邮储银行发展概况及业务特色
        4.1.2 邮储银行产业金融发展概况
        4.1.3 邮储银行涉农产业金融开展状况
    4.2 邮储银行湖北分行**支行“龙虾贷”业务实施背景
    4.3 虾稻连作模式下小龙虾产业经济效益及资金需求分析
        4.3.1 虾稻连作模式下小龙虾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4.3.2 虾稻连作模式下小龙虾产业信贷资金需求分析
    4.4 邮储银行**支行“龙虾贷”业务主要模式
        4.4.1 政府(村)信用+产业+银行的“银村合作”模式
        4.4.2 政府基金+担保公司+产业+银行“政银担”模式
        4.4.3 产业+银行的“白名单客户”模式
第5章 邮储银行**支行“龙虾贷”项目实施效果及启示
    5.1 邮储银行**支行“龙虾贷”项目实施效果
        5.1.1 业务特点及模式亮点
        5.1.2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2 案例对商业银行小龙虾产业贷款业务的启示
        5.2.1 多方考察慎重选择贷款项目
        5.2.2 多渠道多方式分担化解风险
        5.2.3 多主体通力合作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5.3 案例对商业银行涉农产业金融筹划的借鉴价值
        5.3.1 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主导产业选择重点扶持产业
        5.3.2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精心设计贷款产品和业务模式
第6章 推进商业银行涉农产业金融发展的建议
    6.1 政府部门层面
        6.1.1 加快信用制度建设和完善涉农产业保险体系
        6.1.2 搭建银企合作交流互信平台
        6.1.3 加大出台涉农产业金融政策
    6.2 商业银行层面
        6.2.1 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
        6.2.2 创新涉农产业金融产品和服务
        6.2.3 培养涉农产业金融专门人才
        6.2.4 强化风险防控意识优化风险管理流程
    6.3 涉农产业链其他相关主体层面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G农村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贫困的概念
        1.5.2 精准扶贫与金融扶贫
    1.6 基本理论
        1.6.1 金融排斥理论
        1.6.2 金融减贫理论
    1.7 论文创新点
2 G农村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的现状
    2.1 银行基本概况
    2.2 金融扶贫概况
        2.2.1 思路与原则
        2.2.2 职责与分工
    2.3 金融扶贫实践案例与成效
        2.3.1 实践案例
        2.3.2 帮扶成效
3 G农村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存在问题剖析
    3.1 帮扶主体存在问题
        3.1.1 数字脱贫与形式主义
        3.1.2 金融扶贫精准度不高
    3.2 帮扶对象存在问题
        3.2.1 小额信贷还款压力大
        3.2.2 配套政策落实难到位
    3.3 帮扶过程存在问题
        3.3.1 扶贫资金管理不善
        3.3.2 金融产品种类单一
4 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开展金融扶贫发展的因素分析
    4.1 农商银行经营的内在因素
        4.1.1 资金链信息不对称
        4.1.2 资金监控难度较大
    4.2 银-政联动配合的外在因素
        4.2.1 缺乏合力与考核监督
        4.2.2 监管引导支持不足
    4.3 农村金融供求的影响因素
        4.3.1 资金用途无法匹配
        4.3.2 信贷额度无法满足
        4.3.3 信贷期限结构失衡
5 农村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5.1 完善金融扶贫配套机制
        5.1.1 市场与行政双管齐下
        5.1.2 落实效果评估与监督
        5.1.3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5.1.4 扶强地区龙头企业
        5.1.5 国外经验借鉴
    5.2 扎实推进扶贫小额信贷
        5.2.1 坚守小额信贷政策措施要求
        5.2.2 妥善应对疫情影响还款困难
    5.3 推进金融基础服务建设
        5.3.1 支持扶贫产业项目融资需求
        5.3.2 加强基础金融服务网点建设
        5.3.3 开展金融人才和智力帮扶
    5.4 持续优化服务乡村振兴
        5.4.1 发挥支农助农机制优势
        5.4.2 满足多样化三农金融需求
        5.4.3 坚持互联网绿色发展方向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金融扶贫访谈问题提纲Ⅰ(驻村干部、农村金融服务专员)
    金融扶贫访谈问题提纲Ⅱ(管理部门业务骨干)
附录 B
    访谈人员总体情况
    访谈人员名单
致谢

(8)农村中小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因子实证研究 ——以浙江DQ农村商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2.1 信用卡风险种类的研究
        2.2.2 对信用卡风险识别的研究
        2.2.3 对信用风险评估的研究
        2.2.4 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研究
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类型及风险管理经验
    3.1 信用卡业务风险类型
    3.2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3.2.1 信用卡风险管理程序
        3.2.2 主要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经验
    3.3 金融科技发展在信用卡业务及其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4 浙江省农村中小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4.1 浙江省农村中小银行信用卡业务现状
    4.2 浙江省农村中小银行信用卡业务主要风险及成因
        4.2.1 信用风险为主
        4.2.2 合规风险较为突出
        4.2.3 欺诈风险需警惕
        4.2.4 共债风险需要重视
5 浙江DQ农村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现状
    5.1 浙江DQ农村商业基本情况
    5.2 信用卡业务基本经营情况
    5.3 信用卡风险管理架构
        5.3.1 制度建设情况
        5.3.2 组织架构及岗位配置
        5.3.3 合作机构管理情况
        5.3.4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程序
    5.4 主要风险状况
        5.4.1 信用风险突出
        5.4.2 操作风险管理存在漏洞
        5.4.3 个别业务合规风险突出
6 浙江DQ农村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因子实证研究
    6.1 客户信用卡逾期影响因子选取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及检验
    6.3 研究模型建立及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制定信用卡业务发展战略
        7.2.2 完善信用评估体系,严格信用卡客户准入
        7.2.3 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7.2.4 提升金融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9)W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及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1.2.2 农信社功能与风险结构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农信社
        2.1.2 小额信贷
    2.2 信贷风险
        2.2.1 信贷风险的特征
        2.2.2 信贷风险的类型
    2.3 信贷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
        2.3.1 内部控制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风险限额管理理论
        2.3.4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4 信贷风险控制
        2.4.1 信贷风险控制流程
        2.4.2 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W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分析
    3.1 W农信社基本情况
    3.2 W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流程及办法
    3.3 小额信贷产品现状
        3.3.1 小额信贷资产质量情况
        3.3.2 贷款期限分析
        3.3.3 行业分布
        3.3.4 担保方式分析
        3.3.5 小额信贷逾期天数分布
        3.3.6 小额不良贷款分类分析
    3.4 调查问卷分析
        3.4.1 研究设计与方法
        3.4.2 调研实施
        3.4.3 调研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W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案例分析
    4.2 存在的问题
        4.2.1 贷前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4.2.2 贷中审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3 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4.3 原因分析
        4.3.1 外部原因分析
        4.3.2 内部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W农信社完善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建议
    5.1 优化W农信社内部控制环境
        5.1.1 强化W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
        5.1.2 加强合规文化建设
        5.1.3 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
    5.2 完善岗位制衡机制
        5.2.1 完善监督机制
        5.2.2 严格落实岗位不相容原则
    5.3 完善奖惩分明的业绩考核体系
        5.3.1 完善责任认定机制
        5.3.2 完善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
    5.4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10)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格局、过程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
        1.2.1 理论政策研究
        1.2.2 影响因素研究
        1.2.3 评价体系研究
        1.2.4 发展模式研究
        1.2.5 研究进展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案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3.3 研究方案
        1.3.4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农产品主产区
        2.1.2 农业绿色发展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主体功能区理论
        2.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4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2.6 自组织理论
第3章 农业绿色发展动态水平
    3.1 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综合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人口分布
        3.1.3 经济发展
        3.1.4 类型分区
        3.1.5 空间基础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理论依据
        3.2.2 政策依据
        3.2.3 设计原则
        3.2.4 指标体系
    3.3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3.3.1 极值熵权法
        3.3.2 测度结果
    3.4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分析
        3.4.1 总体水平
        3.4.2 分项水平
        3.4.3 水平分类
第4章 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格局
    4.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4.2 空间关联结构分异
        4.2.1 空间依赖性分布
        4.2.2 空间异质性分布
    4.3 空间敛散分布格局
        4.3.1 空间发散型格局
        4.3.2 空间收敛型格局
第5章 农业绿色发展演进过程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 发展阶段判别
        5.2.1 高级阶段
        5.2.2 中高级阶段
        5.2.3 中级阶段
        5.2.4 初级阶段
    5.3 过程差异分析
        5.3.1 不同发展阶段维度差异
        5.3.2 同一发展阶段程度差异
    5.4 时空演进模拟
        5.4.1 时序演进过程
        5.4.2 空间演进过程
        5.4.3 时空演进特征
第6章 农业绿色发展作用机理
    6.1 作用机理模型
        6.1.1 特定功能内在驱动
        6.1.2 环境条件外在推动
        6.1.3 系统及子系统结构
    6.2 要素互作机制
        6.2.1 互惠共生
        6.2.2 协同共生
        6.2.3 城乡共生
        6.2.4 响应-适应
    6.3 系统运作方式
        6.3.1 农业循环发展
        6.3.2 农业低碳发展
        6.3.3 农业生态发展
第7章 农业绿色发展调控路径
    7.1 现代农业产业链(带)调控
        7.1.1 农业产业链上游调控
        7.1.2 农业产业链中游调控
        7.1.3 农业产业链下游调控
        7.1.4 优势特色产业带调控
    7.2 现代农业产业配置调控
        7.2.1 结构配置优化
        7.2.2 要素配置优化
        7.2.3 空间配置优化
    7.3 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
        7.3.1 生态农业示范园
        7.3.2 观光农业旅游园
        7.3.3 绿色食品生态园
        7.3.4 农业科技展示园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支持“三农”从量到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乡村发展的演进进程、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J]. 唐任伍,唐堂,李楚翘. 改革, 2021(06)
  • [2]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赵世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3]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与破解路径[J]. 张林,温涛. 现代经济探讨, 2021(05)
  • [4]变迁与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的本土逻辑与高质量推进——兼论小岗村的乡村振兴实践[J]. 丁忠明,冯德连,张廷海,徐旭初. 财贸研究, 2021(04)
  • [5]把脉农村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痛点和解法[J]. 李恺. 中国农村金融, 2021(01)
  • [6]商业银行涉农产业金融业务模式创新发展研究 ——以邮储银行**支行“龙虾贷”项目为例[D]. 李楚君.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7]G农村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伍思弘. 暨南大学, 2020(07)
  • [8]农村中小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因子实证研究 ——以浙江DQ农村商业银行为例[D]. 姚敏. 浙江大学, 2020(02)
  • [9]W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及控制对策研究[D]. 刘小丽.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10]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格局、过程与机理研究[D]. 刘云达.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标签:;  ;  ;  ;  ;  

支持“三农”从数量到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