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无线接入主流技术

宽带无线接入主流技术

一、宽带无线接入主流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龙颖[1](2020)在《宽带光接入系统中新型调制格式的收发及传输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通信网络中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交互式多媒体、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等新业务的兴起,全球互联网流量不断增加,人们对网络接入带宽的需求日益剧增,从而对宽带接入系统发展提出了大容量和低延迟要求。考虑到在提升宽带光接入系统带宽容量的同时,要确保接入信号收发及传输性能尽可能不下降,因此在宽带接入系统中对若干新型调制格式的收发方式和传输模型进行改进使其适合实际应用十分必要;此外,采用改进后的新型调制格式形成的宽带接入信号不仅能提升系统频带利用率,还能优化相关光电子器件配置,因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着重对宽带光接入系统中新型调制格式的收发及传输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宽带光接入系统(包括光纤接入系统、自由空间光(FSO)接入系统和光纤承载射频(RoF)接入系统)的应用特性;然后,研究了若干新型调制格式(包括双二进制(DB)、脉冲幅度调制(PAM)、正交幅度调制(QAM)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调制解调原理;最后,对上述新型调制格式做了相应改进并在宽带光接入系统中对接入信号的收发及传输性能展开了仿真或实验研究。本文提出并证明了一种使用低通滤波器的双二进制下行链路接入系统方案,成功实现了20km单模光纤的传输过程;提出并研究了一种10Gb/s DP-DB光纤融合FSO接入系统方案,分析比较了采用三种传输方式(背靠背、50km SMF和50km SMF+100m FSO信道)传输时的系统收发和信号传输特性;研究了应用不同放大方案(前置放大、混合放大以及后置放大)的DP-DB FSO接入系统性能,对不同放大方案下DP-DB信号的接收眼图进行对比,并通过分析接收信号的误码率比较了接收信号的差异;设计并证明了基于8-PAM光信号的光纤接入系统方案,进行了8-PAM信号的产生和传输实验,实验结果表明,8-PAM信号不仅能有效提升接入信号的频带利用率,而且当接收信号误码率为10-3时,其接收机灵敏度值为-16.5dBm;给出并证明了一种32QAM-OFDM-PON接入系统新方案,成功在42km单模光纤上传输了不同子载波数的5Gb/s 32QAM-OFDM下行链路信号,实验结果表明:具有128个子载波的32QAM-OFDM信号比64个子载波的32QAM-OFDM信号的频谱效率更高,且其峰均比值和计算复杂度也比256个子载波的32QAM-OFDM信号低,更适合作为实际应用的接入信号。

裘陈成[2](2020)在《真空管道高速飞行列车无线接入与业务复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在产业化能力、科技创新、路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能源与环保逐渐成为各国的发展核心,在高速铁路不断提升安全性、运行速度及运输效率的同时,如何进一步节约能源、降低环境噪声成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资料显示,稠密大气是限制地面高速铁路最高运行速度的关键介质因素。真空管道高速飞行列车突破了空气介质限制,通过抽取密闭管道内空气达到接近真空的低气压环境,可实现磁浮高铁以无机械阻力、低空气阻力、低噪声模式下超高速运行。飞行列车平稳、安全的运行离不开车地无线通信技术的支持。飞车运行速度可达1000~4000 km/h,并且运行环境特殊,对车地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有无线通信体制(包括4G和5G)支持的最高移动速度不超过500 km/h,无法有效应对飞行列车车地通信中严重的多普勒效应、频繁越区切换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面向真空管飞行列车车地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首先,本文从电波覆盖环境、越区切换以及信道传播特征角度,详细分析了真空管飞行列车场景下的无线通信特点,并系统调研分析了飞行列车车地通信承载业务,总结了相应的业务数据类型、传输速率、误码率、延时等指标;然后,针对频繁越区切换问题,本文根据真空管飞行列车运行场景特点,结合现有高速铁路接入方案,基于集中式云接入网提出一种面向飞行列车的宽带无线接入架构,并且利用集中式云接入网络资源统一管理的特点,在切换管理上采用移动小区免切换方案,极大地压缩了小区切换所需时间,降低了切换损耗。其次,针对管内电波覆盖和严重多普勒问题,本文基于真空管这一特殊的受限狭长的金属空间结构,采用一种具有法向辐射特征的漏泄波导解决真空管道内部的无线覆盖问题,这种漏泄波导能以圆柱波形式向管道内部辐射漏泄电磁波。场分布仿真结果表明漏泄电磁波沿列车运行方向的相位分布是均匀的,且远场的场分布较为平滑。因此,理论上可完全消除多普勒频移,极大地改善了车地通信信道条件,将传统时变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近似转化为平稳信道。基于此,本文在列车侧提出一种电磁透镜直接覆盖方案,通过特殊的电磁透镜形状设计,使漏泄电磁波在透射过程中进行相位调整,在车厢内实现更均匀的平面波覆盖。最后,本文研究了飞行列车车地通信中突发性运行业务与乘客互联网业务复用传输的优化问题。下行链路中突发性运行业务通过穿插方式抢占已经分配给乘客的传输资源,优化的目标是在满足突发性运行业务的超低时延要求的同时最大化乘客互联网业务的传输速率。本文把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子问题:一是乘客传输资源分配问题;二是突发性运行业务与乘客业务调度问题。本文利用二维Hopfield网络对乘客传输资源分配问题建模,利用能量函数收敛的性质解决乘客资源分配问题。然后将突发性运行业务与乘客业务调度问题归结为一个机会约束优化问题,通过研究突发性运行业务的累积分布函数将机会约束放宽为线性约束。仿真结果表明该复用机制可以实现业务高效复用传输。

陆洋[3](2018)在《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宽带接入网是计算机科学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重点与关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通信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对网络质量的需求逐渐提高,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的兴起也给网络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宽带接入网依然是通信网发展的瓶颈之一,选用适当的接入网技术高效地进行宽带接入网的建设部署是解决如今所面临问题的关键。本文围绕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展开实践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综述宽带接入网技术的总体发展状况,分析在工程实践中合理运用接入网技术的必要性;概述了宽带接入技术架构,对宽带接入网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多种宽带接入技术在传输效率、传输方式、部署成本、建设环境等方面的特性;(2)分析研究了FTTH技术的典型方案和部署原则,从网络结构对FTTH接入方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OLT、ONU和ODN的功能和具体的部署策略,分析说明了FTTH所适用的应用场景;通过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建模,提出了基于GPON的FTTH接入技术的多种建设方案模型;(3)基于GPON的FTTH接入技术,根据用户应用需求设计实现了淮阴师范学院两个校区的宽带接入方案,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接入层OLT、BRAS设备、网管系统、双机热备和光猫的部署。详细阐述了工程施工可行性、施工方法及施工验收测试结果。

张之锋[4](2019)在《宽带提速战略背景下PON网络演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5G时代已来临,电信运营商承载网络将面临全业务的承载需求和高带宽的接入能力。在国家“提速战略”背景下,无源光网络(PON)作为运营商全业务承载网的基础,其演进方案的合理性、网络建设质量的优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网络的承载性能。各运营商如何在目前庞大的PON网络基础上实现带宽提速方案的平滑过渡,如何确保演进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如何确保收益最大化,已是各运营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以PON网络承载各类业务对OLT以及ODN各个节点的演进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内容如下:(1)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概述了国内外宽带网络发展的现状,在充分掌握光接入网及PON技术的基础上,调研和收集了国内各大运营商的网络现状,通过网络现状数据分析总结出各运营商PON网络在OLT设备平台和ODN网络容量上的发展瓶颈等问题。(2)对5G时代将面临的各类业务的发展预测、多样性需求、高带宽发展预测及承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提出未来PON网络将面临的承载压力和制定一种适合未来PON网络演进方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3)结合未来PON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PON网络存在的问题和业务需求预测两个维度的数据,分城区和农村两种场景,针对每台OLT、每个光节点和每段光缆分别提出了一种演进方案,然后将该策略的测算过程转化到EXCEL表格中做好公式链接,在输入现状数据和业务需求数据后自动生成演进方案,再把演进方案绘制到网络现状图上,最终得到PON网络未来的演进规划方案图。最后通过一个工程案例,详细介绍了该演进方案的具体测算过程,并在网络的覆盖、容量、安全三个维度分析了该策略的使用效果。该演进策略解决了以往PON网络所有节点均为单一容量的弊端,在解决目前各运营商PON网络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了未来全业务发展的承载需求,为各运营商在宽带提速战略背景下如何经济、快速的完成PON网络的平滑演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为当前各运营商制定PON网络长期规划建设方案提供一套标准化参考模板。

胡光宇[5](2019)在《面向多业务的新型电力LTE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伴随着“互联网+”及“大云物移”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电力营销模式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结合全球能源互联网对新能源消纳提出的要求,面对“十三五”期间国家加大投资力度促进配电网规模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电网运行及用户数据采集量的不断增加,对接入网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就是针对这种背景研究LTE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应用,提出无线多业务承载网络架构和LTE电力无线专网整体解决方案。首先分析研究LTE电力无线专网的物理架构和安全架构;根据配用电终端分布特点,提出面向业务覆盖的分布式无定型小区组网方案,从而满足电力业务在复杂环境下的通信接入需求;分析RRU在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下的系统容量。其次研究能够满足配电自动化等业务带宽需求、实时性要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的LTE电力无线专网多业务承载与隔离技术及其实现方式,从安全性及可靠性角度分析基于RAN-SHARING、VPN等通信隔离技术对多业务系统性能的影响;在LTE系统中研究适用于电力业务的QoS保障机制;提出多业务隔离方案的安全性能测试方法。然后设计基站原型设备并实现多业务的有效隔离;开发设计具备信息加密和双向身份认证功能、具备多种业务接口的工业级无线终端原型样机;实现端到端的信源、信道加密算法可替换和密钥自管理。最后结合智能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等输变电环节的业务需求,开展电力LTE无线专网的多业务接入试点工程规划与测试验证,满足配电自动化、智能台区、用电信息采集、安防视频监控、基建视频监控、负荷控制、智能家居、输电线路状态监测、充电桩共计9类智能电网核心业务接入,通过对无线信号范围的监测和数据分析,表明无线信号网络运行稳定且数据传输流畅、稳定、可靠,测试区域覆盖南北两个方向达96平方公里。

刘叶[6](2019)在《真空管道高速飞行列车车地无线接入及切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近十年交通技术与应用的飞跃发展,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获得了多项技术成果,取得了辉煌成就,在引领世界高铁技术发展潮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真空管道高速飞行列车(以下简称高速飞行列车)是一种新型轨道交通技术,可实现磁浮列车在接近真空的低压管道内以低机械磨擦、低空气阻力、低噪声模式全天候以超过1000km/h的超高速运行。高速飞行列车安全、高效地运行需要无线通信系统的支撑和保障。在真空管道中,高速飞行列车运行速度高达1000km/h~4000km/h,因此对车地之间的通信稳定性、可靠性要求很高。本文结合国内外车地通信的研究现状及高速飞行列车运行的特点,分析了高速飞行列车运行场景下车地无线通信面临的新挑战,例如严重的多普勒频移,管道内部无线覆盖困难,金属波导效应以及极端频繁的越区切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可以在无线通信行业理论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通信技术,通过对特殊车地通信的设计以及系统的优化,解决极其频繁的越区切换以及无线覆盖问题,实现高速飞行列车车地超高速移动宽带接入。本文主要针对高速飞行列车无线通信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管道内无线覆盖困难和频繁越区切换展开研究。首先,针对管道内无线覆盖问题,本文初步设计了一种基于漏泄波导的无线接入方案。方案中,本文采用了具有法向辐射特征的漏泄波导的覆盖方式,管道内漏泄电场分布仿真结果表明,漏泄电磁波在管道横截面内呈柱面波辐射,沿管道纵向的场分布近似不变,从电波传播机理上可有效抑制多普勒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电磁透镜的漏波直接覆盖方案,通过改变电磁介质的厚度,直接控制漏泄波导向列车辐射的波束的相位变化,将柱面波转化成平面波,实现车厢内部全面均匀的无线覆盖。针对极其频繁的越区切换问题,本文采用基于RoF网络架构的移动小区解决方案。由于高速飞行列车穿越每段漏泄波导的时间极短,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位置预测的切换时间预留机制。该机制中,首先通过车地同步预测算法预测列车未来时刻的运行位置,然后在设定的预留时间内提前预判光接入切换的执行时刻,到达该时刻后,地面基站中心做好光层切换和漏泄波导射频功能激活等工作,保证小区移动的顺利完成。仿真结果显示,车地同步预测算法对高速飞行列车位置的预测结果较为精准,触发校正次数较少,为高速飞行列车在超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常伟伟[7](2016)在《基于Wi-Fi和Mesh技术的无线城市建设》文中研究指明无线城市的建设可以带来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建设无线城市的目的就是可以实现划定区域随时随地的无线宽带服务。本文在大量资料查阅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实验建设。首先分析可能应用于无线城市建设的有关技术的优缺点,找出最适合扬州实情的无线宽带技术,然后分析无线网络建成以后可以应用的行业和领域进行讨论,并通过海内外已经初具规模的无线城市锁采用技术和开展应用的调研,趋利避弊,借鉴外地建设应用中的成功经验,避免建设应用不足之处在扬州重演。通过对扬州一期25平方公里的网络建设的技术采用、工程方案和应用开展情况的详细分析,归纳出扬州无线城市大规模建设所采用技术和建设方案以及运营模式。主要运用技术是Wi-Fi和Mesh技术相结合来组网,使用3G和4G信号作为网络盲区的补充。通过政府引导运营商建设并给运营商建设资金补助和最初三年运维资金补助的方式来建设,分多期逐步建设完善无线宽带网络,为各类行业应用提供保障。

欧阳传华[8](2014)在《山区移动互联网组网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数据爆发性增长的时代,城市居民享受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便利,视频聊天、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等。而在占我国绝大部分人口的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由于地形复杂、人口分布稀疏,有线宽带接入的线缆敷设里程增长、敷设难度增大,建设组网成本以及维护代价都非常高,因此,人们无法享受到移动互联网对生活带来的改变。农村环境内,无线接入方式以其组网简单、建设周期短、易于实现、远程维护、节约损耗等优势,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宽带化建设的诸多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无线宽带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其次,在研究分析长阳清江画廊地区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现状和接入需求的基础上,规划出长阳无线宽带接入方案。在该方案中,根据地形不同,核心景区用Wi-Fi覆盖,水域及附近山林监控用WiMax覆盖,两者都不能覆盖的采用运营商2G或3G网络覆盖,基站不能到达的地方采用无线网桥点对点传输,再驳接2.4GWi-Fi或WiMax。该方案的实施实现了清江画廊景区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不仅能够满足现有用户规模的网络通信需要,而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满足长期稳定、可持续使用的目的。该方案有效提升了企业形象,赢得了用户口碑,有效带动了长阳联通在当地的业务发展,同时对农村信息化应用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黄庆原[9](2013)在《台湾移动通信产业的技术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始自2005年,在台湾政府的M-Taiwan计划主导下,再加上英特尔公司(Intel)的全球WiMAX策略倡导(strategic initiative),台湾的4G产业政策一面倒地朝向WiMAX技术发展,台湾政府冀希打造台湾成为全球独特整合芯片设计、终端设备、基站与应用服务的WiMAX测试平台(testbed);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CC)配合行政院所推动的M-Taiwan计划,将政策转化为法律,并于2007年发布《无线宽频接取业务管理规则》,做为开放2.5-2.69GHz频段提供无线宽带接入(WBA)业务之法源依据。然而台湾政府尽使可用之政策工具,全力扶植WiMAX产业的作法,也置台湾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于高风险的处境中。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发生后,LTE技术后来居上,开始且广泛地商用化,尤其是美国无线运营商Verizon Wireless与AT&T Mobility,分别在2010年及2011年间,于北美地区推出LTE商用服务后,LTE在4G移动通信市场的主流地位,已是无可撼动。本论文以经济学与法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移动通信技术演进、技术扩散、网络外部性,以及路径依赖等观点,研究探讨为何LTE标准能成为4G市场的主流技术;本论文亦从法律与经济学等层面分别检视台湾的4G产业政策,并深入评析M-Taiwan计划的执行,是否带来如台湾政府预期般的经济效益,台湾的ICT产业是否因此得以进行产业升级,以及WiMAX产品出口是否对台湾的整体经济带来直接的推升与助益。此外,因配合M-Taiwan计划所制定的《无线宽频接取业务管理规则》,在实务上对WBA运营商所造成的影响。台湾的4G产业政策,应该是从全球产业竞合的角度,来思考台湾能有怎样的切入点,尤其是电信行业具有典型的网络外部性特征,网络规模越大,消费者的效用也越大,在正回馈的作用下,最终只有一个主流技术能被全球电信市场所接受,形成赢者全拿的局面。台湾是一个以出口为导向的海岛型经济体,政府的产业政策应是以追随主流技术为首要,辅导本地厂商取得关键技术,以开发及生产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为首要战略目标,在此大前提下,如是因政府扶植产业升级之战略需要,而进行某种新兴通信技术之策略投资,以台湾的产业结构、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实质影响力、以及基本知识产权的拥有程度而论,实不可对单一通信技术押宝选用,否则一旦通信技术选用失误将对台湾整体产业带来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叶晨晖[10](2013)在《微波光子技术与光载无线(RoF)接入网络技术的相关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概念的迅速兴起,高速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成为下一代新型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成为了市场需求新的增长点。而微波光子技术,作为“移动互联网”概念背后的核心技术,自然成为了研究人员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本文将基于对现有技术的介绍比较,在理论分析、系统仿真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在微波光子技术和光载无线通信应用领域内的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和研究工作,这里主要包括:1.基于全光方法的超宽带信号产生技术的研究在本文中,我们利用一种特殊的光纤Sagnac环结构,基于光纤耦合模理论,设计了一款能对外部输入的差分非归零码数据串向超宽带(UWB)脉冲数据序列实现实时转换功能的信号发生器。相比于传统的UWB全光产生方案,该UWB信号发生器的研究意义在于避免了对价格昂贵的超窄脉冲信源的依赖,极大地节约了UWB信号发生成本,并使得码型转换与信号发生能同步进行,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增强系统的稳定性。2.复杂多频率分量信号的扭描式频率检测技术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全光技术实现对多频率分量复杂射频信号的扫描检测(MFSR)方案。该设计中,利用由FBG对构成的法布里伯罗(FP)谐振腔实现一个光学窄带单响应滤波器,同时配备以波长可调谐激光器,并在其上调制待测射频信号。通过监测调制光上各频谱分量依次经过滤波器通带的时间差,可在低速实时示波器上得到光谱扫描图。这种测频方案,不仅可以实现对射频信号高精度的测量,还兼备了对多频带信号的频率检测能力;更重要的是该设计方案克服了在传统技术中遇到的测量范围限制问题,大大提升了系统对复杂高频微波信号的检测能力。3.基于电吸收调制器的全双工光载无线(RoF)系统优化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阱电吸收调制器中电吸收系数受驱动电压改变的特性以及在一定的外电压偏置下电子隧穿量随光强变化的效应,让同一只电吸收调制器在基站中同时完成下行光电探测器和上行调制器的功能。我们在实验上验证了系统对承载下行1OOMbps和上行50Mbps数拒速率的光载无线RoF数据服务。这种设计简化了RoF系统中基站的结构复杂度,降低了系统的搭建和维护成本。4.实现基站简化的宽带光载无线(BRoF)系统优化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物理层上将基站中所需的本地振荡(LO)信源由中心控制站统一集中式配发的系统设计方案,对60GHz宽带光载无线(BRoF)系统架构实现了更为紧凑的基站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能同时为上下行两个方向数据速率超过2Gbps的数据流提供无误码高保真高速无线接入服务。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我们还提出系统升级2.0版本的设计,并完成了能支持多信道多服务的宽带光载无线系统的实验研究。

二、宽带无线接入主流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带无线接入主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宽带光接入系统中新型调制格式的收发及传输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宽带光接入系统
        1.2.2 新型调制格式
    1.3 主要研究工作
2 新型调制解调在宽带光接入系统中的应用特性
    2.1 宽带光接入系统技术研究
        2.1.1 光纤接入技术
        2.1.2 自由空间光接入技术
        2.1.3 光纤承载射频接入技术
    2.2 新型调制解调技术
        2.2.1 双二进制调制与解调
        2.2.2 脉冲幅度调制与解调
        2.2.3 正交幅度调制与解调
        2.2.4 正交频分复用调制与解调
    2.3 小结
3 双二进制接入系统的收发及传输性能研究
    3.1 双二进制光纤接入系统性能研究
    3.2 DP-DB光纤融合FSO接入系统性能研究
    3.3 不同光放大方案的DP-DB FSO接入系统性能研究
    3.4 小结
4 PAM及OFDM接入系统的收发及传输性能研究
    4.1 PAM信号及OFDM信号概述
    4.2 8PAM光纤接入系统性能研究
    4.3 32QAM-OFDM-PON接入系统性能研究
    4.4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清单
    攻读学位发表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发明专利情况
    其他
致谢

(2)真空管道高速飞行列车无线接入与业务复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飞行列车无线通信特点
    1.3 飞行列车车地通信需求分析
        1.3.1 运营安全类数据
        1.3.2 互联网接入服务
    1.4 超高速场景无线通信研究现状
        1.4.1 现有轨道交通的无线通信技术
        1.4.2 现有主流无线通信制式对移动性的支持
        1.4.3 军用数据链对于超高速移动通信的支持
    1.5 各章节安排
2 真空管飞行列车无线接入网络架构
    2.1 现有无线接入网络架构
        2.1.1 卫星接入
        2.1.2 基于公共蜂窝网络接入
        2.1.3 铁路专用接入
        2.1.4 方案比较
    2.2 集中式云接入架构
        2.2.1 系统架构
        2.2.2 切换管理
        2.2.3 理论性能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具有法向辐射特征的漏泄波导无线接入方案
    3.1 具有法向辐射特征的漏泄波导
        3.1.1 漏泄波导特性
        3.1.2 仿真系统模型
        3.1.3 列车运行方向相位分布分析
        3.1.4 真空管道内场分布分析
    3.2 基于电磁透镜的无线接入方案
        3.2.1 链路预算
        3.2.2 人工电磁表面透镜
        3.2.3 单折射面透镜
        3.2.4 仿真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突发性运行业务与用户业务复用技术研究
    4.1 业务复用概述
        4.1.1 复用方式
        4.1.2 复用场景
    4.2 系统模型与理论建模
        4.2.1 系统模型
        4.2.2 用户资源分配问题建模
        4.2.3 突发性运行业务抢占资源问题建模
    4.3 问题解决方案
        4.3.1 用户资源分配优化
        4.3.2 突发性运行业务资源抢占问题求解
    4.4 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宽带接入技术的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互联网宽带接入关键技术研究
    2.1 宽带接入技术架构
    2.2 ADSL接入技术
        2.2.1 ADSL技术特点与性能
        2.2.2 ADSL接入方式
        2.2.3 ADSL调制原理
        2.2.4 ADSL接入在信息化小区的应用
    2.3 光纤接入技术
        2.3.1 光纤接入方式的特点与结构
        2.3.2 PON技术结构与特点
        2.3.3 EPON接入技术
        2.3.4 GPON接入技术
        2.3.5 EPON与 GPON的对比
        2.3.6 光纤接入技术在信息化小区的应用
    2.4 HFC接入技术
        2.4.1 CATV网络简介
        2.4.2 HFC宽带接入技术
    2.5 几种有线接入技术的比较
    2.6 无线接入技术
        2.6.1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分类
        2.6.2 无线接入技术的优势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PON的 FTTH接入方案分析
    3.1 基于GPON的 FTTH网络结构
    3.2 基于GPON的 FTTH部署规划
        3.2.1 OLT部署
        3.2.2 ONT/ONU部署
        3.2.3 ODN部署
    3.3 FTTH场景方案模型
        3.3.1 新建多层住宅方案模型
        3.3.2 新建高层住宅方案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PON的 FTTH接入技术工程实践
    4.1 淮阴师范学院FTTH接入方案设计
        4.1.1 网络拓扑结构及设计思路
        4.1.2 接入层OLT
        4.1.3 BRAS设备
        4.1.4 网管系统
        4.1.5 双机热备部署方案
        4.1.6 设备面板
        4.1.7 光猫
    4.2 宽带线路工程实施
        4.2.1 宽带线路工程概况
        4.2.2 工程施工方案
        4.2.3 分布施工方法
    4.3 宽带线路工程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宽带提速战略背景下PON网络演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推动
        1.1.2 业务需求对网络的驱动
    1.2 国内外宽带网络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光接入网和PON网络技术
    2.1 光接入网基本架构
        2.1.1 光接入网结构
        2.1.2 光接入网结构层次划分及定义
    2.2 PON基础知识
        2.2.1 PON的概念
        2.2.2 PON基本结构
        2.2.3 PON数据流原理
    2.3 现网主流PON技术
        2.3.1 EPON
        2.3.2 GPON
        2.3.3 EPON和 GPON技术指标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营商PON网络现状及全业务需求分析
    3.1 运营商PON网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1 PON网络现状
        3.1.2 存在问题分析
    3.2 5G时代全业务需求分析
        3.2.1 多样性业务需求
        3.2.2 高带宽需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ON网络演进方案
    4.1 下一代PON技术
        4.1.1 下一代PON演进方向
        4.1.2 10G EPON系统与XG-PON系统
        4.1.3 更高速率的NG-PON2 系统
    4.2 PON技术指标测算方法
        4.2.1 PON链路衰耗指标测算方法
        4.2.2 PON带宽测算方法
    4.3 OLT升级改造演进方案
        4.3.1 百兆带宽升级演进方案
        4.3.2 千兆带宽升级演进方案
    4.4 OLT新建演进方案
        4.4.1 城市区域OLT新建演进方案
        4.4.2 农村区域OLT新建演进方案
    4.5 ODN演进方案
        4.5.1 演进方案总体要求
        4.5.2 城区ODN网络演进方案
        4.5.3 农村ODN网络演进方案
    4.6 PON网络演进方案工程案例
        4.6.1 网络总体概况
        4.6.2 城南业务区演进方案测算举例
        4.6.3 演进方案效果评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面向多业务的新型电力LTE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无线专网技术研究现状
        1.2.1 频率政策及分析
        1.2.2 无线LTE技术
        1.2.3 无线虚拟网技术
        1.2.4 多业务承载技术
        1.2.5 芯片与基本专利
        1.2.6 结论
    1.3 无线专网应用概况
        1.3.1 国外应用情况
        1.3.2 国内移动公网
        1.3.3 国内政务移动专网
        1.3.4 国内能源行业移动专网
        1.3.5 国内交通运输行业移动专网
        1.3.6 国内公安、武警、应急移动专网
        1.3.7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
        1.3.8 国内电力行业应用现状
        1.3.9 结论
    1.4 无线专网关键设备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6.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LTE电力无线网络的系统架构
    2.1 无线业务需求分析
        2.1.1 通信接入网总体需求
        2.1.2 电力业务对终端通信接入网的定量需求
        2.1.3 电力业务对LTE的性能需求
        2.1.4 电力业务对LTE的技术要求
    2.2 电力LTE无线网络多业务承载的系统总体架构
    2.3 电力系统LTE网络非功能设计
        2.3.1 回传网
        2.3.2 实时性
        2.3.3 可靠性与带宽
        2.3.4 安全性
        2.3.5 覆盖能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业务承载与安全隔离
    3.1 多业务承载架构设计
    3.2 资源分配和基站部署的优化
        3.2.1 信道分配
        3.2.2 基站选址
        3.2.3 仿真分析
    3.3 多业务承载的隔离设计
        3.3.1 无线接入网共享
        3.3.2 物理隔离
        3.3.3 准物理隔离
        3.3.4 逻辑隔离
        3.3.5 安全隔离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全风险分析与原型样机设计
    4.1 安全风险与防护方法
        4.1.1 安全风险分析
        4.1.2 防护方法分析
    4.2 通信接入服务器
        4.2.1 功能要求
        4.2.2 数据包转发模块
        4.2.3 安全加解密模块
        4.2.4 资源调度模块
        4.2.5 硬件环境
        4.2.6 软件环境
    4.3 LTE可信终端设备
        4.3.1 接口及内部模块
        4.3.2 主要功能
        4.3.3 终端整体性能
        4.3.4 资源调度模块
        4.3.5 硬件设计
        4.3.6 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点工程规划仿真与测试验证
    5.1 工程建设架构
    5.2 工程规划仿真
        5.2.1 试点环境条件
        5.2.2 覆盖规划
        5.2.3 容量规划
        5.2.4 盲区解决方法
        5.2.5 规划仿真
    5.3 测试验证
        5.3.1 站点分布
        5.3.2 测试路线
        5.3.3 测试规范
        5.3.4 RSRP指标测试结果
        5.3.5 SINR指标测试结果
    5.4 业务接入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文献
作者简介

(6)真空管道高速飞行列车车地无线接入及切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有主流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技术
        1.2.2 军用数据信息链对移动性的支持
    1.3 论文各章节安排
2 高速飞行列车无线通信系统
    2.1 通信业务需求分析
        2.1.1 安全类数据
        2.1.2 非安全类数据
    2.2 高速飞行列车车地无线通信特点
    2.3 无线接入及频繁切换
        2.3.1 无线接入系统研究现状
        2.3.2 切换技术研究现状
    2.4 本章总结
3 基于漏波透镜的无线接入架构
    3.1 面向高速飞行列车的无线接入系统
        3.1.1 漏泄波导覆盖
        3.1.2 基于漏泄波导的接入方式
    3.2 基于电磁透镜的漏波覆盖
        3.2.1 漏波透镜系统模型
        3.2.2 透镜介质单元与相移的关系
        3.2.3 透镜设计
    3.3 本章总结
4 基于位置预测的切换时间预留机制
    4.1 基于RoF的移动小区
    4.2 切换时间预留机制
        4.2.1 切换时间预留
        4.2.2 地面中心基站光层切换
    4.3 位置预测算法分析
        4.3.1 实际运行数据
        4.3.2 灰色预测GM(1,1)模型
    4.4 切换预留仿真
    4.5 本章总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Wi-Fi和Mesh技术的无线城市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项目研究背景
        1.1.2 项目研究意义
    1.2 无线城市进程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无线城市概括
    2.1 无线城市的定义
    2.2 主流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2.2.1 WLAN
        2.2.2 WiMAX
        2.2.3 3G
        2.2.4 4G 技术
    2.3 线城市组网技术比较
    2.4 无线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 Wi-Fi和Mesh技术分析
    3.1 Wi-Fi和Mesh技术简要概括
    3.2 Mesh网络标准
        3.2.1 Mesh IEEE802.11标准
        3.2.2 Mesh IEEE802.15标准
        3.2.3 IEEE802.16Mesh标准
        3.2.4 IEEE802.20Mesh标准
    3.3 Mesh网络构造
        3.3.1 无线网络构造
        3.3.2 无线Mesh网络的构造
        3.3.3 无线Mesh网络特征介绍
    3.4 Mesh网络关键技术
        3.4.1 Mesh网络的影响要素
        3.4.2 Mesh网络专有路由协议
        3.4.3 Mesh网络的多模方式
        3.4.4 MIMO和OFDM技术在Mesh组网中的应用
4 扬州无线城市建设
    4.1 无线扬州建设方案
        4.1.1 一期和总建设目标
        4.1.2 组网方案
        4.1.3 网络一期建设
    4.2 无线接入设计方案
        4.2.1 IEEE 802.11系列技术标准
        4.2.2 频率使用及规划原则
        4.2.3 技术指标要求
        4.2.4 设计原则及指标
        4.2.5 室内环境下的AP部署
        4.2.6 室外Mesh的规划
        4.2.7 用户的热点容量
        4.2.8 干扰和噪音
    4.3 漫游切换
        4.3.1 子网间客户端移动性
        4.3.2 漫游切换
    4.4 网络各部分负载分担
        4.4.1 无线控制模块的负载分担
        4.4.2 无线AP的负载分担
        4.4.3 MAC分割
        4.4.4 无线网络可靠性
        4.4.5 端到端的业务保证
    4.5 网络安全
        4.5.1 无线网络安全构架
        4.5.2 物理层防护
        4.5.3 链路层安全
        4.5.4 上层网络安全
        4.5.5 全面的无线安全网络
5 无线扬州项目系统功能测试及效益分析
    5.1 统功能测试
        5.1.1 漫游切换功能验证
        5.1.2 AP负载均衡和接入用户数压力测试
        5.1.3 RF(无线射频)管理功能验证
        5.1.4 无线终端定位、故障点定位和入侵检测功能验证
        5.1.5 安全性方面功能验证
        5.1.6 限速功能验证
        5.1.7 QOS功能验证
        5.1.8 网络容量验证
    5.2 无线城市应用项目
        5.2.1 无线办公系统
        5.2.2 城市管理视频立案
        5.2.3 城市应急联动指挥
        5.2.4 环保现场无线监控
        5.2.5 城市信息发布平台
        5.2.6 停车位管理
        5.2.7 公交实时无线监控
        5.2.8 智能无线导游
    5.3 城市投资效益分析
        5.3.1 经济效益分析
        5.3.2 社会效益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山区移动互联网组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无线宽带接入的定义和分类
        2.1.1 无线宽带接入的定义
        2.1.2 无线宽带接入的分类
    2.2 国内外现状分析
        2.2.1 蜂窝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2.2.2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2.3 无线接入技术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阳现状与需求分析
    3.1 长阳无线宽带使用现状
    3.2 长阳现有接入方式存在的问题
    3.3 长阳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分析
    3.4 设计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阳无线宽带接入方案
    4.1 无线接入网络方案设计
    4.2 接入网络方案类型
    4.3 本方案特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阳无线宽带接入网工程实施方案
    5.1 设备选型
    5.2 设备安装
        5.2.1 设备安装方式
        5.2.2 设备安装示意图
    5.3 供电设计
    5.4 防雷接地设计
    5.5 网络安全管理
    5.6 计费认证服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阳宽带无线接入网应用效果测试与分析
    6.1 应用效果测试
    6.2 应用效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台湾移动通信产业的技术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四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电信技术政策选择之相关文献回顾
    第一节 实施产业政策之理论依据
    第二节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及其对政府技术政策的含义
        2.2.1 国家创新体系
        2.2.2 政府介入与政策工具
    第三节 网络经济相关理论对电信技术演变之解释
        2.3.1 网络经济
        2.3.2 网络外部性
        2.3.3 路径依赖
        2.3.4 小结
    第四节 总结
第三章 电信监管环境研究
    第一节 电信产业的特点
    第二节 电信技术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国际电信法规与管制政策
    第四节 台湾电信法规与管制政策
    第五节 技术中立原则与其偏离
        3.5.1 国际组织与主要国家对技术中立原则之界定
        3.5.2 台湾对技术中立原则之界定及偏离
第四章 电信产业的技术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第二节 技术扩散
        4.2.1 Bass基本扩散模型
        4.2.2 Bass多代扩散模型
    第三节 网络外部性与技术锁定
    第四节 LTE标准成为4G市场主流技术: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
第五章 台湾M-TAIWAN计划检视与评判
    第一节 M-TAIWAN计划依据
    第二节 M-TAIWAN计划结果评判—经济层面
        5.2.1 WiMAX设备产值
        5.2.2 台湾宽带网络用户及WiMAX创造应用服务商机
        5.2.3 WiMAX终端设备全球市占率及整体解决方案输出
        5.2.4 通信设备及服务建设投资
        5.2.5 小结(经济层面)
    第三节 M-TAIWAN计划结果评判—法律层面
        5.3.1 WBA管理条例内含非对称与差别待遇管制
        5.3.2 WBA管理条例偏离广义技术中立原则
        5.3.3 WBA管理条例恐违反母法授权范围
        5.3.4 小结(法律层面)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6.2.1 重整2.5-2.69GHz频段以提高频谱使用效益
        6.2.2 鼓励WBA运营商整并允许变更商转技术
        6.2.3 关注B4G标准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10)微波光子技术与光载无线(RoF)接入网络技术的相关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引言:“移动互联网”,市场和技术的焦点
    1.2 微波光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研究热点
        1.2.1 微波光子学基本概念
        1.2.2 微波光子学的历史发展
        1.2.3 微波光子学的主要研究热点及应用前景
    1.3 光载无线接入网络技术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研究热点
        1.3.1 光载无线接入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
        1.3.2 宽带光载无线接入网络技术现状和研究热点
    1.4 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及主要创新点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2 超宽带(UWB)信号全光产生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UWB信号的光学方法的产生原理
        2.2.1 基于高斯脉冲一阶和多阶微分的方法产生UWB信号
        2.2.2 基于高斯脉冲一阶和多阶差分的方法产生UWB信号
    2.3 UWB信号全光产生及对数据序列实现实时码型转换的创新研究
        2.3.1 单周波UWB信号的全光产生及对数据序列实现实时码型转换的创新研究
        2.3.2 多周波UWB信号的全光产生及对数据序列实现实时码型转换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射频信号频率测量技术的研究
    3.1 引言
        3.1.1 多信道滤波法频率测量技术
        3.1.2 鉴频法频率测量技术
        3.1.3 扫描式超外差法频率测量技术
    3.2 基于微波光子方法的微波/毫米波信号频率测量的技术分析
        3.2.1 单频率瞬时频率测量(SFIM)的技术分析
        3.2.2 多频率分量复杂信号频率测量的技术分析
    3.3 多频率扫描测量(MFSR)的创新技术探索
        3.3.1 方案原理介绍
        3.3.2 方案关键器件FBG-FP滤波器原理介绍及数值分析
        3.3.3 方案的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节
4 光载无线(RoF)接入网络技术理论与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RoF技术优势简析
        4.2.1 低传输损耗
        4.2.2 超大带宽容量
        4.2.3 强抗电磁干扰能力
        4.2.4 简易的安装及维护
        4.2.5 RoF系统构架带来应用实现的多样化
    4.3 RoF技术常见的应用场景
    4.4 RoF系统实现的链路结构介绍及创新研究
        4.4.1 RF-over-Fiver
        4.4.2 IF-over-Fiber
        4.4.3 BB-over-Fiber
    4.5 一种RoF系统基站简化的创新研究
        4.5.1 利用上行光载波集中化配发方式实现RoF系统基站简化的设计与仿真
        4.5.2 基于SOA上行再调制方式实现RoF系统基站简化的设计与仿真
        4.5.3 基于相位强度混合调制实现RoF系统基站简化的设计与仿真
        4.5.4 基于电吸收调制器实现RoF系统基站简化方案的创新研究
    4.6 本章小节
5 宽带光载无线(BRoF)接入网络技术理论与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光外差法的光载无线通信频率转换原理介绍
    5.3 一种利用LO集中配发实现基站简化的双向BRoF的创新研究
    5.4 支持多频带多服务的双向BRoF系统的创新研究
        5.4.1 模型的提出
        5.4.2 模型的理论分析和讨论
        5.4.3 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节
6 结论
    6.1 本论文工作内容总结
    6.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宽带无线接入主流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宽带光接入系统中新型调制格式的收发及传输性能研究[D]. 龙颖.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2]真空管道高速飞行列车无线接入与业务复用技术研究[D]. 裘陈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D]. 陆洋.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4]宽带提速战略背景下PON网络演进策略研究[D]. 张之锋.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5]面向多业务的新型电力LTE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及应用[D]. 胡光宇. 东南大学, 2019(06)
  • [6]真空管道高速飞行列车车地无线接入及切换技术研究[D]. 刘叶.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基于Wi-Fi和Mesh技术的无线城市建设[D]. 常伟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8]山区移动互联网组网模式研究[D]. 欧阳传华.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9]台湾移动通信产业的技术策略研究[D]. 黄庆原. 南开大学, 2013(07)
  • [10]微波光子技术与光载无线(RoF)接入网络技术的相关应用研究[D]. 叶晨晖. 浙江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宽带无线接入主流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