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持股经营中的几个问题

员工持股经营中的几个问题

一、职工持股运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何松龄[1](2020)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比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践而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是明显滞后而又存在诸多问题的。在七十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以“暂行规定”、“指导意见”为载体的制度供给行为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没能真正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塑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产权安排。受此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脱农离小”的现象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长期混乱,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究其根源,是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制度供给抑制问题。一方面,健全农村金融支农体系迫切需要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作为支撑;而另一方面,当下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在实践中又难以真正地对这一迫切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与健全农村支农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制度供需失衡。有鉴于此,本研究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出发,以“理论框架—实证分析—对策研究”三层结构为研究框架,系统解读“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存在何种问题,症结何在?”以及“如何推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的三重问题。全文除绪论外共有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沿着“产权——金融产权——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进路,本章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引入企业产权理论与制度金融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为研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提供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本章认为现有研究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机械地解读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产权”,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本质的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受制于此,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并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到底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还有待研究的重新解答。第二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遵循“功能——结构”的范式,本章重新界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层面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进行解构。本章认为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在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的功能约束下,由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基于一定农村金融资源而享有的权利的总称。较之于一般的企业或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功能、主体、客体以及模式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在宏观维度上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指向农村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形态;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则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具体规则,反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者共同塑造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效率。第三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本章从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语境入手,系统梳理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七十年的演化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刻阐释其内在的深层逻辑与改革经验。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的演进模式以及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的三重逻辑。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历史逻辑根源。在演化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渐进性的改革方式、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的协同推进以及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到导向的改革经验。第四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本章从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安排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异化表现。本章认为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呈现出结构性的国有资本垄断与产权目标营利化的异化现象;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外部人控制、产权关系倒挂、产权约束机制失效。当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严重偏离了既定的制度供给目标,直接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的实现。第五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在前文的基础上,本章主要从制度供给的层面对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和论证。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是农村金融产权改革过程中制度供给缺位、错位、越位的共同结果。其根源在于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缺乏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准确把握、缺乏统一的制度供给目标三者共同导致的制度供给抑制的长期积累。第六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以历史为视角,本章对域外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实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本章认为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需要在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域外国家实践的历史经验,重视法律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主导地位,明确国家作为产权主体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扶持性作用,强调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产权联结。第七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在前文的基础之上,本章就如何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章认为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关键在于从供给侧层面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为指引,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树立优化配置、支农本位、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制化的基本路径,坚持合作制的改革方向。在此基础之上,以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应当从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推动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五个方面予以落实。

艾尼瓦尔·吐尔逊[2](2020)在《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员工持股具有提高员工收入、促进员工积极性和提升企业经济绩效的潜力,因而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青睐。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国有企业重启员工持股制度,员工持股制度上升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沿,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员工持股制度的高度关注。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制度有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整体发展。广大企业员工和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收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经济民主建设、促进国有企业创新、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实际上,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员工持股制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伴随着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这三十多年期间,我国员工持股制度几经沉浮,经历过大力推广,也数次因各种问题而被紧急“叫停”,其发展历程比较曲折。主要是因为我国关于企业员工持股的具体制度安排不够完善、相关理论基础不够成熟。与过去相比,我国推行员工持股的市场经济条件和法律制度相对成熟,但整体而言,相关法律法规非系统化、非细致化问题仍然存在,这不利于员工持股的顺利推行。从当前一些国有企业的实践情况来看,有些企业实践者仍然缺乏对员工持股制度功能作用的深入了解,只是把员工持股制度作为为员工谋短期福利的工具。理论界也有观点认为,员工持股具体的权利内容应该限定在分配领域,否则会降低企业决策效率。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员工持股制度的功能的侧重点不同,那么得到的结论和实际效果也有所不同。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制度的目标是要“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就其追求的“利益共同体”理念而言,必须对员工持股制度的经济激励功能、公司治理功能、收入分配功能都给予同等的重视。如果仅仅强调员工持股的收益机制,而缺乏持股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制度性保障,难以让员工产生主人翁意识。收益分享为员工带来提高工作效率的正向激励,而员工参与管理则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有效路径。现阶段为了保障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顺利推行,仍然需要强化对员工持股制度的理论认识、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配套政策措施。此轮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股制度改革还应坚持分类实施原则、公开透明原则、自愿入股原则。在绪论中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二章阐述了员工持股制度的概念性框架、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解析了国有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制度的重要意义;第四章介绍了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演进阶段,并对各阶段实行员工持股的目的、特征、相关法律政策、问题进行归纳说明;第五章对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的现状进行阐述,并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了国有上市公司当前员工持股模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还用案例法具体介绍了个体国有企业中员工持股制度的推行情况,最后总结了现阶段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制度面临的困境;第六章介绍了美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员工持股制度,以便为我国的员工持股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第七章首先提出了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王众[3](2011)在《信托受益人保护研究 ——基于商事领域的比较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无论是信托的起源或是信托的现代发展,信托设立的目的均是为了实现信托受益人的权益。当下,在商事领域的信托法律关系中,由于信托合约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离,相比信托受托人,受益人在信息获取方面明显落于下风,偏偏受益人利益的实现又有赖于受托人义务的履行,决定了信托受益人在信托关系中“明强实弱”的地位。由于我国坚持的“一物一权”原则和英美信托法所固有的“双重所有权”之间的冲突,从英美法系引入的信托制度在我国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特点。无法否认的是,受信托受托人信义义务传统阙如、受益人投资风险意识欠缺、事后救济机制落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实践中损害信托受益人合法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极大地打击了信托投资人的信心,阻碍了信托业的发展。为此,本论文拓开以往通过对受托人的规制来实现受益人保护的间接研究模式,直接以受益人保护为视角,从信托基本原理出发,明晰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投资人身份”的特点,将信托受益人保护方式分为事前预防机制和事后救济机制、直接保护途径和间接保护途径,综合受托人责任、信息披露、风险控制等各项法律机制,最终提出构建我国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制度的设想。本论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信托受益人的核心地位”。该部分首先对信托的基本概念及其独特法律构造进行了梳理;其次对信托的衡平法起源进行追溯,论证了衡平法对信托制度的特别贡献,明晰了信托受益人的确定性原则及其发展,最终得出信托受益人在信托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结论。第二章“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的特殊地位”。该部分首先通过信托制度从民事领域拓展至商事领域的发展历程,探究了信托制度功能嬗变的根源,并对商事领域中信托运作的具体类型进行探讨;其次基于我国学界对营业信托、商事信托、商业信托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含混不清的状况,厘清了我国商事领域中的信托相关概念;再次对商事领域中委托人“投资人”身份让渡的事实进行探讨,论证了受益人在信托关系中的“弱势”地位;最后,阐述了信托受益人一般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对商事领域受益人权利义务的特殊性进行论证,指出我国信托业投资者保护缺乏的特点,并最终得出受益人权益实现被动性的结论。第三章“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的基本理论”。该部分首先考量了现代信托利益衡平机制的法学本质,将商事领域中信托受益人保护的途径分为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其次,遵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信托受益人保护的规范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信托关系中的“信任”因素,并将信托受托人的信赖义务分为注意义务和忠诚义务进行阐述。第四章“信托受益人保护在商事实践中的具体化”。本章选取受托人为信托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为视角探讨信托受益人保护在商事实践中的具体化问题。首先,具体探讨了受托人为信托公司时受益人保护所遭遇的问题,指出实践中信托合同是受益人保护的基础性文件,并对信托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探讨;其次,对受托人为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时受益人保护所遭遇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证券投资基金的信托本质,从基金管理费的收取、“老鼠仓”问题、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监督问题等不同的角度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运作中的受益人保护问题进行研究。第五章“商事运作中信托受益人的风险控制机制”。该部分首先分析了信托受益人所面临的商事风险,指出受益人是信托风险的最终承受主体;其次阐述了信托商事运作中信息披露制度的法理基础,探讨了以保障投资者知情权为中心的信托信息披露制度规范;最后,从“破产隔离”角度对受益人风险的控制进行了分析,指出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实现破产隔离的基础,分析了破产隔离制度对受益人保护的效果,并对SPT破产隔离法律机制的运用进行了阐述。第六章“我国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制度的构建”。该部分首先探讨了我国信托业监管制度的构建,指出我国监督制度的多元结构,分析了我国信托业动态监管制度的现状及困境,并从对国外信托业监管制度考察中提出对我国信托业监管的借鉴意义;其次对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的权利救济机制进行探讨,考察了我国实践中的受益权救济模式;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制度的设想,提出建立完备的信托登记公示制度和信托受益权流通平台的对策措施。

宗杰[4](2007)在《完善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与措施。

庄学泳[5](2005)在《中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度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职工持股制度最早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问世以来,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职工持股制度作为一种成熟有效的企业产权组织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蓬勃蔓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职工持股制度,其发源于浙江温州、台州及山东周村等地的股份合作制,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制度已在我国股份制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由于操作模式的非固定化,职工持股制度在中国推行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再加上该实践操作尚处于尝试阶段,没有一套很好的理论体系来指导这一制度创新活动。因此,深入研究职工持股制度,对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从职工持股制度的经济学理论思考入手,通过中西方持股制度的比较研究,得出其经验及借鉴意义。对职工持股制度的运作中一些敏感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职工持股制度操作的新设想,以期获得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一般操作模式,为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提供借鉴。本文认为,职工持股制度是我国社会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深化的目标之一。职工持股制度符合我国企业产权改革实际,有利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构筑企业的资本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实现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重组,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王哲[6](2005)在《我国管理层收购和职工持股计划的信托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立法的滞后,在我国现阶段实施管理层收购(MBO)和职工持股计划(ESOP)会面临种种法律和制度上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对比分析、建立模型和案例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在实施管理层收购和职工持股计划的操作过程中引入信托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管理层收购、职工持股计划和信托的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对国内外实施管理层收购和职工持股计划的操作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国外实施管理层收购和职工持股计划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找出我国在实施管理层收购和职工持股计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信托概念,建立管理层收购和职工持股计划的信托操作模型,并着重对MBO和ESOP信托模型中的操作步骤、组成要件和功能解析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通过MBO信托案例和ESOP信托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印证了通过信托方式可以解决在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和职工持股计划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法律、法规和制度方面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结果认为信托制度能够突破管理层收购和职工持股运作中现存的法律、制度障碍,并能规范职工的持股市场行为,有效地保护受益人利益,因此MBO信托和ESOP信托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在我国非常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路子,具有广泛的需求与良好的发展前景。

周超[7](2005)在《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题目为“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主要围绕职工参与及职工参与制度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论述。职工参与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现代法学研究新兴的课题领域之一。但由于它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是一个横跨多种部门法的综合性难题,目前在我国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作者选择这个题目,致力于深入探讨职工参与及职工参与制度,乃是因为它对于我国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各相关法律、法规之间复杂关系的现实需要。 职工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本与利益相关者,其重要性已为世界各国所广泛重视,与此相应,职工参与和职工参与制度的发展也已形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对于当前我国业已初步确立和正在完善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实施有效的职工参与制度,就是通过法律手段确保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确保企业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由于职工参与为良性劳动关系的形成所必需,因此不言而喻,它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切实可行的最佳途径之一。 作者认为,对于职工参与及职工参与制度之法律问题的研究,应该对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包括其思想的流脉、理论的依据、具体的经济与社会政治背景及其他配套的相关社会制度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同时,还应根据最为基本的社会事实,善于发现该制度在实践中亦即在具体的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出切实符合国情的建设性改进意见。本文有关职工参与之法律问题的探讨,基本上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展开的。 本文由绪论、六章正文、结语和主要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在绪论中,作者简要交代了如此选题的缘由,论述了研究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与方法论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等做了必要的说明。同时,还对与本课题有关的前辈学者们的重要研究成果作了必要的归纳性陈述,以便为本文的讨论与研究提供进一步深入的前提。 第一章“职工参与和职工参与制度概说”,是有关职工参与问题的理论性总论。主要讨论了职工参与的概念,并分析了广义的职工参与和狭义的职工参与;在对职工参与权、职工参与的基本类型及现代企业中职工参与的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予以较为详细解说的基础上,还将本文使用的一些主要关键词作了明确和简要的界定。此外,本章还依次深入研究了职工的法律地位及其与企业的关系问题、职工管理参与与企业经营权的关系问题、职工利益参与的意义和特征问题。其中从职工管理参与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经营权的行使这一角度出发,着重分析和评介了国外有关的争论与学说及其背景,并较为详尽地讨论了企业经营权的依据等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职工参与的依

陈赟[8](2005)在《国企改革中政企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利益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中的不完全信息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论文的重点是分析国有企业改革过程如融投资运作、改制上市、债转股运作、并购和破产等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论文从利益论的全新角度透视了各种政策运作中主要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取向、它们之间的利益差别、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及其动因,然后提出了建立国企改革中利益冲突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论文总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就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了说明,同时对国内外当前国有企业管理的模式与改革的思路、以及相关的研究动态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主要对国企改革各种政策阶段的政策实施背景、主要措施、政策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概括,并随后运用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宏观经济学理论等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历程进行了总体评析。第三章,首先引入了利益、利益关系、利益冲突等概念,然后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国有企业改革中政企利益关系的制度分析框架,在框架内对国企改革历程中政企利益关系的类型、利益关系演化的路径及利益冲突的形成和演变后果进行了剖析。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就国有企业改革融投资运作、改制上市、债转股运作、并购与破产等过程中的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取向、利益冲突的形成原因及表现等进行了分析。第九章则从宏微观两个层次提出了建立有效的利益冲突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第十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本论文的特色主要体现在:(1)在研究的基本视角上,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国企改革各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政企利益关系进行了透视。(2)在研究内容上,论文对国企改革历程中的政企利益关系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国企改革的融投资运作、改制上市、债转股、并购及破产等过程中政企双方的利益取向、政企利益冲突的原因和表现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3)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软预算约束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理论对国企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分析。(4)在研究的结论上,通过对国企改革中政企间的利益冲突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建立有效利益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金珍庆[9](2004)在《中韩国有企业改制及其相关保护小股东权益问题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有效的改制问题是个世界性的经济与政治问题。本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正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对国有企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在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它已成为法律学与经济学,以及行政学中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中韩两国的国有企业一直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当前都面临不少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和许多意料不到的突出问题。韩国经济是从 1945 年开始,即从日本殖民地解放后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机会,但是由于 1950年“韩国(朝鲜)战争”1和战争后政治斗争等原因推迟了一段时间。1962 年韩国经济开发 5 年计划的实施推动了韩国经济发展的生命力,除了政府的主导性计划经济之外,70~80 年代所谓“韩国经济奇迹(汉江的奇迹)”的功劳应该归于国有企业和大型民间企业集团(韩国称为“财阀”)身上。但是韩国大型民间企业集团通过不断地改善经营,并在开发市场上付出大量物力、人力,以在 80 年代得到了回应,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跨国公司,而比它们效率差、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甚至对国家财政上的压力逐渐加重的韩国国有企业,终于面临进行彻底改革,即“民营化”的命运。到了 90 年代,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膨胀及专业化趋势的增强,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成长战略面临困境,政府不得不承认市场的自行运作,政府只承担保护经济秩序和提供服务的小政府的功能,其特征为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保障民间企业的创造性和自由性。韩国国有企业也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发生了不少的变化。政府的有效控制不能到位,而少数非专业主管公务员对国有企业的过多干预。因此,需控制促使政府减少了对国有企业的限制。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韩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也有所变化,从偏重于公共性的管理方式变为事业性(效益性)管理方式。1997 年金融危机在韩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国有企业改制方面也出现一些变化,即在陆续进行国有企业的民营化的同时,进行民间企业的再国有化。特别是在金融行业采取了再国有化,由于银行破产导致人们的正常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为了救济人们的经济困难,政府因而采取再国有化的方式。显而易见,“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和民间企业的再国有化”是由当时的经济状况予以决定的,这种情况在英国等其他国家也不例外。 中国国有企业改制问题也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较大问题之一。中国也采取过不少措施,但现实情况是既不能采取俄罗斯式的大众股,也不能保持现在的1为了保留韩国式的表达方式和使用的汉字,并意思的准确转达准用于韩国式的汉字。 1 <WP=5>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韩国有企业改制及其相关保护小股东权益问题之研究模糊状态。中国应当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呢?这正是本文力图探讨的问题之一。我在本文中,首先介绍韩国国有企业的形成历史及特征,并介绍韩国采取的一些措施和相关法律的变迁过程。其次,从分析韩国国有企业改制之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出发,介绍了韩国国有企业改制的优点及缺点,并就如何靠近问题并解决问题等做了一些尝试。 本论文参考了有关韩国国有企业的资料,参考了 1997 年韩国受到金融危机之后的韩国政府政策性措施和经济、法律界发表的文章以及韩国国有企业自身对国有企业认识的评价或者自身的改革措施,研究的重点为从经济效率和法律上的理论出发到改制过程中的有些措施产生的效率程度和后果。本研究中的“韩国国有企业”的范围主要以 100 多家政府占 50%以上股份的国家控股公司为基础,根据组织形态可分为政府部门性质的国有企业、公社性质(*公社性质的企业单独有设立、管理相关的特别法规定)的国有企业以及公司性质的国有企业。2按 1983 年颁布的《政府投资机关基本管理法》,公司性质的国有企业和公社性质的国有企业下了明确的定义,该法第 2 条(适用范围)“该法适用的国有企业是政府纳入资本金为 50%以上的企业。” 中国国有企业的研究范围也是以“政府出资额为 50%以上的企业”的国家所有或控股企业为前提而开展、确定研究方向的。 比较研究通过对双方问题的彻底分析,在找出彼此之间存在的问题所在之后,借鉴一方的优点来弥补另一方的不足,同时,对照双方的缺点来不断的完善自己。但是,比较研究容易忽视两国之间由于历史背景、政治体制的不同而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上的问题。虽然找出两国类似的法律法规可以比较出当前出现的现实问题所在及其差别之处,但是该方法不能说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我在研究中,才发现对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观念的模糊。我认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是容易理解,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特别是与政治体制牵连的概念是始终没有彻底理解,也许我是从“资本主义”国家来华留学,并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不完全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和政治体制之关系是理所当然吧。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国有企业的法律问题的比较是一种观念上的比较,也是?

邓家诚[10](2004)在《公司职工持股信托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工持股信托,是国外公司实现员工持股的一种主流方式,它既可以促进职工持股的规范化运作,又能确保职工持股目的的有效实现。我国职工持股制度中,作为职工持股主流形式的是职工持股会,有信托需求却无信托机制。又由于其本身性质的模糊性与地位的不确定性,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处处碰壁,在实践中也是导致了许多不规范运作,迫切需要制度创新。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引入信托机制,建立职工持股信托制度,对于完善和规范我国职工持股,使我国目前的职工持股制度走出困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外职工持股信托制度的法构造和运作方式的考察,结合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发展困境和对信托机制需求的分析,提出建立我国职工持股信托制度的构想。全文分四个部分,共3万余字。 第一部分:公司职工持股信托制度概述。对职工持股信托的概念、性质做出界定,认为职工持股信托是由公司或职工作为信托人,以公司股份作为信托财产,将其委托给一定的信托机构(可以是专门成立的信托机构,也可以是信托公司),由其以自己的名义,为职工受益人的利益而管理或处分该公司股份的一种信托制度。它属于有价证券信托的范畴,包含资金信托、投资信托、管理信托三种信托关系。该部分还考察了国外公司职工持股信托法律制度的法构造和运作方式。同时也对国内职工持股信托的实践探索情况予以了关注。 第二部分:公司职工持股信托法律制度的法理基础。在归纳和总结职工持股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职工持股的主要目的和对制度设计的要求作了深入探讨,认为职工持股主要目的是福利与激励,其对制度设计要求是能够使职工持股长期化,股权行使集中化、专业化。论文结合对信托基本理念的考察,从而得出职工持股信托是职工持股制度和信托制度的一次完美结合,它恰好满足了职工持骰对制度设计上的需求。并对信托在职工持股中的工具性价值作了阐述。 第三部分:我国公司职工持股的发展困境和信托需求。通过对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发展面临困境的具体分析,认为我国职工持股之所以面临发展瓶颈,在于职工持股非制度化,职工持股目的与持股形式设计相脱节,有信托需求而无信托机制。该部分接着探讨了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信托需求,明确提出职工持股信托制度是完善和规范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理想选择,也是一种科学的职工持股运作制度。 第四部分:建构我国公司职工持股信托法律制度的思考。从现有制度供给和相关制度整合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建立职工持股信托法律制度的可行性。认为我国信托法架构为进行职工持股信托制度设计提供了法律保障,通过刘湘关现有制度的完善和整合,能够为职工持股信托设确弓造条件。 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职工持股信托法律制度的具体方案设计、运作程序作了设想,在具体方案设计中,将职工持股计划、职工持股信托方案统一纳入职工持股信托制度中予以规范;而把职工持股信托运作程序分为筹资准备、信托方式收购公司股份、股份管理三个阶段。并对有关职工持股信托法律制度的重大问题,诸如信托机构的选择、信托登记问题、税收优惠问题、表决权信…托问题作了专题探讨。

二、职工持股运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工持股运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产权:一个比较视角的认知
        二、金融产权:产权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
        三、金融机构产权: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基础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亟待深入的关键领域
    第二节 理论借鉴
        一、企业产权理论
        二、制度金融理论
第二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与本相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本相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特征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语境
        一、从亲缘信用向契约信用的农村信用转型
        二、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三农”落后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逻辑
        一、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以所有权改革为主的演进模式
        三、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
    第四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经验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基本成效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三、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表现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第五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制度成因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缺位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错位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越位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异化的深层机理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法制缺失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供需失衡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目标冲突
第六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四、韩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巴西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孟加拉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节 域外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一、重视法律制度的根本性作用
        二、坚持合作制的基础性地位
        三、重视国家的扶持性作用
        四、优化机构间的产权联结
第七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指引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
        五、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
        一、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
        二、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
        三、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
        四、深化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
        五、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员工持股制度的概念性框架与相关理论
    2.1 员工持股制度的概念性框架
        2.1.1 所有权
        2.1.2 员工持股方式
        2.1.3 员工股份获得方式
        2.1.4 员工持股结构
    2.2 国外相关理论
        2.2.1 双因素经济论
        2.2.2 分享经济论
        2.2.3 民主公司论
        2.2.4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论
        2.2.5 委托代理理论
        2.2.6 心理所有权理论
    2.3 国内相关理论
        2.3.1 职工主体论
        2.3.2 劳动力产权论
        2.3.3 劳者有其股思想
        2.3.4 人力资本产权论
第3章 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制度的重要意义
    3.1 有助于完善国有企业经济民主建设
        3.1.1 国有企业历来重视经济民主建设
        3.1.2 员工持股制度可补充国有企业原有经济民主制度
    3.2 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创新
        3.2.1 员工持股制度促进创新投入和创新投入效率的路径解析
        3.2.2 员工持股制度促进员工创新意愿和知识分享的路径解析
    3.3 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3.3.1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3.3.2 员工持股制度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的路径解析
    3.4 有助于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第4章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演进历程
    4.1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起源
        4.1.1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动因
        4.1.2 重新强调物质利益原则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4.1.3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雏形
        4.1.4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与员工持股制度
    4.2 探索阶段(1980 年代初期-1991 年)
        4.2.1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获得认可
        4.2.2 出现的问题
    4.3 规范化阶段(1992 年-1998 年)
        4.3.1 相关政策法规及其演变
        4.3.2 发展概况
        4.3.3 员工持股方式与资金来源
        4.3.4 员工持股模式的创新
        4.3.5 出现的问题
    4.4 以股权激励为核心的发展阶段(1999 年-2012 年)
        4.4.1 相关政策法规及其演变
        4.4.2 发展概况
        4.4.3 出现的问题
    4.5 有序稳定推进阶段(2013 年至今)
        4.5.1 员工持股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实现路径
        4.5.2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制度政策
        4.5.3 国有控股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政策
第5章 现阶段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的实践
    5.1 国有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制度
        5.1.1 基本情况
        5.1.2 主要特征
        5.1.3 实施员工持股制度的目的
        5.1.4 国有上市公司当前员工持股模式的缺陷
        5.1.5 国有上市公司当前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5.2 员工持股试点企业中国电器院案例分析
        5.2.1 公司介绍
        5.2.2 员工持股方案
        5.2.3 值得借鉴的重要经验
        5.2.4 员工持股制度改革成效
    5.3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
        5.3.1 国有资产流失担忧影响员工持股制度的推行进程
        5.3.2 对员工持股制度的认识不够成熟
        5.3.3 持股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并未得到重视
        5.3.4 相关员工持股法律规定不衔接
        5.3.5 员工持股资金来源单一
        5.3.6 相关税收政策存在尚不明确的地方
第6章 西方发达国家员工持股制度及其启示
    6.1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
        6.1.1 美国ESOP的运作机制
        6.1.2 美国ESOP的特征
        6.1.3 ESOP—美国流行的员工所有制形式
    6.2 英国的员工持股制度
        6.2.1 英国员工持股制度发展的背景
        6.2.2 英国员工股持股计划的主要类型与相关制度安排
        6.2.3 英国税收优惠型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概况
        6.2.4 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
    6.3 法国利润分享和员工持股制度
        6.3.1 法国利润分享和员工持股的发展背景
        6.3.2 法国当前流行的四种计划
        6.3.3 法国的员工董事制度
        6.3.4 法国员工持股和利润分享的发展概况
    6.4 西方发达国家员工持股制度的启示
        6.4.1 以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和引导员工持股的发展
        6.4.2 利用税收优惠刺激员工持股的推广
        6.4.3 鼓励企业员工广泛参与
        6.4.4 注重员工持股期限的长期化
        6.4.5 工会积极参与员工持股制度的实施
第7章 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的原则及建议
    7.1 坚持的原则
        7.1.1 分类实施原则
        7.1.2 公开透明原则
        7.1.3 自愿入股原则
    7.2 政策建议
        7.2.1 完善和建立有关员工持股制度的法律法规
        7.2.2 为员工持股制度提供税收和信贷支持
        7.2.3 适当扩大持股员工范围
        7.2.4 员工股份的转让应受到一定的限制
        7.2.5 建立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容错机制
        7.2.6 加强所有权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3)信托受益人保护研究 ——基于商事领域的比较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现有研究述评
    四、本文的研究框架
    五、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信托受益人的核心地位——基于信托基本原理的考察
    第一节 信托概述及信托法律构造
        一、纷繁的信托概念:义务、关系、合同抑或是行为?
        二、信托独特的法律构造
    第二节 信托肇始:从USE制度到TRUST制度
        一、财产私有制前提下的四种信托起源说
        二、规避法律的目的——Use制度的流行
        三、衡平法院的努力——Trust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衡平法的特别贡献:信托的特性
        一、信托的特性
        二、信托的分类
    第四节 信托受益人核心地位的确立
        一、受益人的概念及其资格
        二、信托受益人的确定性原则及其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的特殊地位
    第一节 信托制度功能的嬗变:从民事信托到商事信托
        一、信托制度功能的嬗变:从“转移财产”至“管理财产”
        二、现代信托在商事领域的运用——信托制度功能的扩展与延伸
        三、商事化运作的信托类型
    第二节 商事领域信托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与民事信托相对应的商事信托
        二、与“business trust”和“commercial trust”相对应的商事信托
        三、营业信托的判断依据
        四、我国通常语境下的商事信托
    第三节 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权益实现的被动性
        一、商事领域中信托受益人的特点
        二、商事领域信托委托人“投资人”身份的让渡
        三、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的“弱势”地位
    第四节 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权利义务的扩张和限制
        一、信托受益人权利义务的内容
        二、受益权的性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不同的争议
        三、商事领域中信托受益人权利的扩张
        四、投资者保护的缺乏与信托受益人权利的限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现代信托的利益衡平机制
        一、信托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衡平
        二、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和受托人利益冲突的价值取向
        三、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的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
    第二节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对信托受益人保护的相关规范——各国制度比较研究
        一、英国受托人的投资责任
        二、美国的谨慎投资者规则
        三、日本对营业信托的规范
    第三节 信托受托人的信赖义务
        一、信托法律关系中的“信任”解读
        二、受托人的基本义务——信赖义务
        三、信赖义务的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托受益人保护在商事实践中的具体化
    第一节 信托公司受益人保护研究
        一、信托投资机构与信托公司
        二、关于信托公司侵害信托受益人合法权益的实例分析
        三、信托合同和受益人保护
        四、信托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受益人保护
        五、信托公司受益人优先的最终取向
    第二节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受益人保护研究
        一、证券投资基金与信托
        二、契约型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关系的模式比较及选择
        三、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与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保护
        四、证券投资基金的内部监督与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的风险控制机制
    第一节 信托受益人面临的商事风险
        一、受益人是信托风险的最终承受主体
        二、信托受益人面临的风险种类
        三、信托受益人风险控制机制的构成
    第二节 信息披露对受益人保护的制度分析
        一、信托商事运作中信息披露的法理基础
        二、商事信托信息披露的制度规范:以投资者知情权保障为中心
        三、针对信托产品运作的信息披露程序
        四、我国信托信息披露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节 破产隔离对受益人保护的制度分析
        一、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是实现破产隔离的基础
        二、破产隔离对受益人的保护及其效果
        三、SPT破产隔离法律机制的运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 我国信托受托人专业理财机构的最终定位
        一、我国信托功能从“背离”至“回归”的发展轨迹
        二、我国信托受托人专业理财机构“身份”的确立
    第二节 以受益人保护为中心的我国信托业监管制度构建
        一、对信托受托人进行监督的多元结构
        二、我国信托业动态监管制度的现状及困境
        三、国外信托业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混业经营模式下的信托监管
    第三节 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的权利救济机制
        一、受托人义务的违反是受益人权利救济的前提
        二、信托责任与受益人权利救济
        三、我国实践中的受益权救济模式及其思考
    第四节 完善我国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制度的设想
        一、建立完备的信托登记公示制度
        二、建立信托受益权转让的流通平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完善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总体思路 2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基础
    2.1.1 公司治理结构的提出和发展
    2.1.2 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和本质
    2.1.3 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构架与功能
    2.1.4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框架
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2.2.1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2.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
    2.2.3 国际组织的银行公司治理原则与标准
2.3 两种典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2.3.1 英美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2.3.2 德日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2.3.3 英美模式与德日模式比较
    2.3.4 两种模式的演变趋势
    2.3.5 经验借鉴
2.4 本章小结 3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沿革与现状
3.1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沿革
    3.1.1 国有银行的演变
    3.1.2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沿革
    3.1.3 治理结构公司化标志性事件
3.2 治理结构公司化取得的成绩
3.3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产权主体的“人格化”虚置,多头监督管理导致监督力度不足
    3.3.2 委托—代理机制形同虚设,纵向管理链条多,效率低下
    3.3.3 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激励约束机制扭曲
    3.3.4 公司治理的组织框架不健全
    3.3.5 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银行经营透明度不高
    3.3.6 多元化的经营目标难以衡量经营者绩效
    3.3.7 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3.3.8 宏观经济环境与法制环境不协调
    3.3.9 市场机制未能渗透并有效发挥效能
    3.3.10 社会信用建设落后
3.4 中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3.4.1 中国银行概述
    3.4.2 中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3.4.3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构建完善的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总体框架
4.1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基本含义
    4.1.1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总体目标
    4.1.2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原则
    4.1.3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标准
    4.1.4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战略选择
    4.2.1 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运作环境分析
    4.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互动关系分析
    4.2.3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阶段
4.3 构建完善的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总体框架
    4.3.1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选择前提性认识
    4.3.2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
    4.3.3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总体架构
4.4 本章小结 5 完善国有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5.1 进一步完善多元化产权结构
    5.1.1 推进股份制改造
    5.1.2 明确出资人法律定位
    5.1.3 完善境外战略投资者引入机制
    5.1.4 谨慎引进民间资本
    5.1.5 加大引入机构投资者的力度
5.2 强化国有银行的核心管理,整合管理架构
    5.2.1 完善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制衡机制
    5.2.2 完善董事会制度
    5.2.3 完善监事制度,加强监事会职能
    5.2.4 完善高效管理层组建机制
5.3 完善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5.3.1 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5.3.2 建立多元化激励方式
    5.3.3 强化约束机制
5.4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5.4.1 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
    5.4.2 规范信息披露的方式
    5.4.3 创新信息披露的手段
    5.4.4 确保信息披露的质量
5.5 完善内部审计体制
5.6 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5.6.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5.6.2 构建风险控制体系
5.7 确立战略目标和企业文化
5.8 本章小结 6 完善国有银行外部治理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6.1 深刻认识完善外部治理结构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6.2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6.2.1 合理定位政府的角色
    6.2.2 强化监管当局执行外部监督的作用
6.3 完善外部法律环境
    6.3.1 健全保证银行稳健运营的相关法律
    6.3.2 强化法律对银行治理的外部监管职能
6.4 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制
    6.4.1 大力发展企业信用
    6.4.2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6.4.3 加强政府信用
6.5 完善外部治理的市场竞争机制
    6.5.1 强化产品市场对完善国有银行外部治理的作用
    6.5.2 完善市场监督对银行经理人员的约束机制
    6.5.3 强化资本市场对完善国有银行外部治理的作用
    6.5.4 强化控制权市场对完善国有银行外部治理的作用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中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s
导论
第一章 职工持股制度的经济学理论思考
    第一节 产权理论
    第二节 劳动力资本理论
    第三节 职工持股制度的理论分歧
第二章 西方国家职工持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西方国家职工持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探源
    第二节 西方国家职工持股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中国职工持股制度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职工持股制度—从理论到实践
    第二节 中国企业实行职工持股制度的原因评析
    第三节 中国企业实行职工持股制度改革出现的问题评析
第四章 西方国家职工持股制度的比较及借鉴
    第一节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
    第二节 日本的职工持股制度
    第三节 其他西方国家的职工持股制度
    第四节 国外职工持股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 中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度与上市公司治理及国有股减持
    第一节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
    第二节 职工持股制度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 职工持股制度与国有股减持
第六章 中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度的运作思考
    第一节 产权补偿激励机制
    第二节 管理者股票期权
    第三节 职工持股制度的立法思考
    第四节 警惕改制中的“马太效应”
第七章 中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度的操作构思
    第一节 中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度的实施障碍探析
    第二节 职工持股制度的操作设计和实施
    第三节 职工持股后的整合
参考文献
后记

(6)我国管理层收购和职工持股计划的信托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2 管理层收购、职工持股计划和信托制度的理论研究
    2.1 管理层收购(MBO)的理论研究
    2.2 职工持股计划(ESOP)理论研究
    2.3 信托制度的理论研究
3 管理层收购、职工持股计划的中外比较
    3.1 国外管理层收购的方式、特征及中外比较
    3.2 美国职工持股计划的运作及中外比较
    3.3 我国在实施管理层收购和职工持股计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信托制度在MBO、ESOP中的应用与模型设计
    4.1 MBO、ESOP信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4.2 信托制度在我国MBO和ESOP中的应用
    4.3 MBO和ESOP的信托操作模型
5 MBO信托的案例分析与研究
    5.1 MBO信托目标企业的选择
    5.2 LC集团MBO案例的介绍
    5.3 管理层收购(MBO)信托的案例分析与总结
6 ESOP信托案例分析与研究
    6.1 山东交通工程集团公司职工持股案例介绍
    6.2 ESOP信托案例研究总结
7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职工参与及职工参与制度问题的意义
    三、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四、我国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
    五、术语及注释的说明
第一章 职工参与和职工参与制度概说
    第一节 职工参与的概念与参与的基本方式
        一、职工参与的基本概念
        二、职工参与权:职工参与的依据
        三、我国学术界目前对职工参与的认识
        四、职工参与的分类:参与的基本方式
        五、现代企业中职工参与的特征
    第二节 职工参与制度的法律结构
        一、职工的法律地位:劳动关系的主体之一
        二、职工在公司法律关系中:管理及所有的潜在参与者
    第三节 职工管理参与和企业经营权
        一、经营权的权利依据
        二、企业中劳资关系的力量对比与经营权
        三、职工参与和经营权与关系的争论
        四、职工参与是否侵害经营权之争议的背景
    第四节 职工利益参与的意义与特征
        一、什么是职工利益参与?
        二、职工利益参与的特征
        三、职工利益参与的作用
    第五节 职工参与制度的社会政治背景
        一、资本主义体制的改革
        二、职工参与制度的社会政治背景
        三、社会化趋势与政策性选择
第二章 职工参与制度的主要理论基础
    第一节 劳资平等理论
        一、产业民主理论
        二、经营共同体理论
    第二节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第三节 职工自治理论与自主管理理论
        一、职工自治的涵义
        二、前苏联的职工自治理论
        三、前南斯拉夫的职工自治理论
        四、法国的劳动者自主管理思想
    第四节 管理科学与人际关系理论
        一、科学管理学理论
        二、霍桑实验与自我实现
        三、自我实现与职工参与
        四、行为科学与美国的职工参与
第三章 国外的职工管理参与制度
    第一节 劳资协议机关与职工参与
    第二节 欧洲主要国家的职工董事、监事制度
        一、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含义
        二、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发展简史
        三、国有企业中的职工董事、监事
        四、欧洲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发达的客观条件
    第三节 德国的共同决定体制与独具特色的职工监事制度
        一、德国共同决定体制的缘起与形成
        二、新《共同决定法》的适用范围与职工监事的选举程序
        三、新《共同决定法》的国际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职工董事、监事的两难处境及其对策
        一、职工董事、监事的两难处境
        二、各国对职工代表之两难困境的解决方法
第四章 国外的职工利益参与制度
    第一节 法国的职工利益参与制度
        一、职工利益参与制度的思想渊源
        二、职工利益参与制度立法简介
        三、《义务性利益参与法》
    第二节 美国的职工持股制度
        一、职工持股制度的起源与出发点
        二、职工持股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实施状况
        三、美国有关职工持股制度的主要立法
    第三节 欧洲主要国家及日本的职工利益参与
        一、德国的职工财产形成制度
        二、英国的职工参股制
        三、欧共体的“促进职工利益参与报告”
        四、日本的职工持股制度
第五章 我国职工参与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的职工管理参与
        一、我国职工管理参与发展简史
        二、我国现行企业法所规定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三、我国现行《工会法》与职工管理参与
        四、形成之中的我国职工董事、监事制度
        五、其他形式的职工管理参与
    第二节 我国的职工利益参与:以职工持股制度为核心
        一、我国职工持股制度产生与发展
        二、对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基本认识
        三、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价值取向
        四、职工持股会的法律定位
        五、职工股的转让限制与股份转让自由
第六章 我国职工参与制度面临的问题与立法完善
    第一节 我国职工参与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职工管理参与面临的问题
        二、职工利益参与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完善我国职工参与制度的主要思路
        一、在一致性前提下重新定位职工代表大会
        二、在承认对立性关系的前提下确定工会的法律地位
        三、尽快理顺新、老三会的关系
        四、提高涉及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立法技术
        五、完善职工持股制度的主要思路
    第三节 进一步发展我国职工参与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关于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立法建议
        二、关于工会组织的立法建议
        三、有关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立法建议
        四、对职工持股制度的立法建议
结语
    一、如何对应职工与企业关系的两个基本侧面
    二、在实践中提高立法质量
    三、劳动者的参与能力与参与意识
    四、本文的不足与今后的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国企改革中政企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外国企管理模式评析
        1.2.1 国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政府—企业模式
        1.2.2 国外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国有企业模式
    1.3 国内外关于国企改革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学者关于国企改革过程的逻辑思路
        1.3.2 我国国企改革的两个主要学派及其缺陷
        1.3.3 国内外关于国企改革研究的主要领域
        1.3.4 我国学者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种主要观点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国企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评析
    2.1 我国国企改革历程综述
    2.2 我国国企改革历程的总体评价
        2.2.1 从企业理论透析我国国企改革历程
        2.2.2 关于我国国企改革的理论误区
    2.3 我国国企改革历程的经济学分析
        2.3.1 我国国有企业对GDP的贡献分析
        2.3.2 我国国有企业对政府财政收入的贡献分析
第3章 国企改革中的政企利益关系
    3.1 利益、利益关系及利益冲突
        3.1.1 利益及其本质
        3.1.2 利益关系、利益差别及利益矛盾
        3.1.3 利益冲突及其根源
    3.2 国企改革中政企利益关系的制度分析框架
        3.2.1 利益关系的制度分析方法
        3.2.2 国企改革中政企利益冲突的制度分析框架
    3.3 国企改革中政企利益关系的演变
        3.3.1 国企改革历程中的政企利益关系的演化
        3.3.2 国企改革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的形成过程及演变后果
第4章 国有企业融投资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分析
    4.1 国有企业融投资概述
        4.1.1 国有企业融资概述
        4.1.2 国有企业投资概述
        4.1.3 国有企业融资和投资的关系
        4.1.4 国有企业融投资体制
        4.1.5 国有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4.1.6 国有企业投资环境分析
        4.1.7 国有企业融投资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4.2 国有企业融投资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的表征
    4.3 国有企业融投资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成因的理论分析
        4.3.1 经济人假设理论分析
        4.3.2 矛盾人假设理论分析
        4.3.3 国企改制中融投资决策体制安排理论分析
        4.3.4 权衡理论分析
        4.3.5 信息经济学分析
        4.3.6 外在性理论分析
        4.3.7 代理成本理论分析
第5章 国企改制上市过程中的政企利益冲突分析
    5.1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模式的比较
        5.1.1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模式的概念及种类
        5.1.2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不同模式的特点
    5.2 国企改制上市模式选择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
        5.2.1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模式选择过程中政企利益取向
        5.2.2 政企利益冲突
    5.3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原因分析
        5.3.1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模式选择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5.3.2 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
        5.3.3 产权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
        5.3.4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第6章 债转股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分析
    6.1 债转股的涵义及特点
        6.1.1 债转股的内涵
        6.1.2 债转股的特点
    6.2 债转股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的表征——债转股问题
    6.3 债转股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的财务分析
        6.3.1 对债务企业的财务影响分析
        6.3.2 对投资者的财务影响分析
    6.4 债转股运作中的三者利益冲突的博弈分析
        6.4.1 债转股运作中政府、企业、AMC和银行四方博弈的定性分析
        6.4.2 债转股运作中政府、企业、AMC和银行四方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6.4.3 政企银三方博弈分析的意义
    6.5 债转股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的经济学分析
        6.5.1 债转股运作中“寻租”经营分析
        6.5.2 债转股运作中的非对称信息分析
        6.5.3 债转股运作中的“外部性”特征分析
        6.5.4 债转股运作中准公共产品特征分析
第7章 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分析
    7.1 国有企业并购综述
        7.1.1 国有企业并购的概念及类型
        7.1.2 国有企业并购的基本原则
        7.1.3 我国国有企业并购的特点
    7.2 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政企利益冲突分析
        7.2.1 政企参与国企并购的动因及利益取向分析
        7.2.2 国企并购中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分析
    7.3 国有企业并购利益冲突的博弈分析
        7.3.1 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利益博弈
        7.3.2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三方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8章 破产过程中的政企利益冲突分析
    8.1 企业破产概述
        8.1.1 市场经济条件下破产机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8.1.2 破产原因的概念及法律意义
        8.1.3 破产界限
        8.1.4 破产程序
    8.2 国有企业破产过程中的政企利益冲突
        8.2.1 国有企业破产中的政府行为
        8.2.2 国有企业破产中的政企利益冲突表征
        8.2.3 国有企业破产中政企利益冲突原因
    8.3 国有企业破产的博弈分析
        8.3.1 博弈参与人的行为取向分析
        8.3.2 博弈模型的提出
        8.3.3 模型求解
        8.3.4 国有企业破产博弈结论分析
第9章 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政企翻益冲突的协调对策
    9.1 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协调的目的
        9.1.1 实现国企改革目标
        9.1.2 促进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
        9.1.3 稳定社会金融秩序
        9.1.4 推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9.2 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的微观协调对策
        9.2.1 国企融投资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的微观协调对策
        9.2.2 国企改制上市、并购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的微观协调对策
        9.2.3 债转股过程中政企利益的微观协调对策
        9.2.4 国有企业破产中政企利益冲突的微观协调对策
        9.2.5 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协调的宏观对策
第10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10.1 全文总结
    10.2 本文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附表
    附表1:非国有经济对GDP的贡献
    附表2: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所占比重(%)
    附表3:国有工业企业对GDP的贡献
    附表4:国家财政分经济类型收入
    附表5:财政收入来自国有企业的份额估算(%)
    附表6: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主要财务分析指标
    附表7: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亿元)
    附表8:国有企业实现的利润和税金(亿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获奖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韩国有企业改制及其相关保护小股东权益问题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第一章 韩国国有企业的变革
    第一节 韩国国有企业的历史、分类及其特征
        一、 韩国国有企业的历史及相关法律的变迁
        二、 韩国国有企业的设立原因
        三、 韩国国有企业分类与特征
    第二节 1997 年以前韩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与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问题的不同认识
        二、 外界对国有企业问题的客观认识
    第三节 韩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政策
        一、 民营化的目的
        二、 韩国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
        三、 民营化的后果
        四、 为了防止集中民间企业的经济势力而采取的相关措施
        五、 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改革的完成情况
    第四节 金融危机发生原因及影响
        一、 对内因素
        二、 对外因素
        三、 金融危机对韩国国有企业的影响
    第五节 金融危机后韩国国有企业的现状
        一、 彻底转让政府所有部分,以完成民营化
        二、 运营方式
        三、 这次民营化措施的效果
第二章 韩国国有企业的国民股份制改制
    第一节 国民股份制形式的概要
        一、 国民股份制的定义
        二、 在韩国产生国民股份制的背景
        三、 实施国民股份制的目的
        四、 国民股份制的运营方式及过程
    第二节 对国民股份制的几个思考
        一、 缺少对中低收入阶层所得之分配效果
        二、 政府调查个体户和农、渔民收入的困难
        三、 浪费各种社会成本
    第三节 韩国国民股份制的发展及失败
        一、 国民股份制的成功之处
        二、 国民股份制的失败之由
        三、 国民股份制的改善之处
    第四节 如何保护购买国民股份的小股东权益
第三章 韩国国有企业改革之后保护小股东的措施
    第一节 1998 年以后韩国有关保护小股东的法律变迁
        一、 1998 年修改的主要内容
        二、 1999 年修改法的主要内容
        三、 2001 年的修改
    第二节 《韩国商法》上的相关小股东保护措施
        一、 股份公司的控制权(支配权)问题
        二、 在《韩国商法》上的小股东保护措施
    第三节 新职工持股制度的实施
        一、 新职工持股制度实施以前的职工持股制度
        二、 新职工持股制度实施以后的职工持股制度
    第四节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概要
        一、 股东代表诉讼的历史
        二、 韩国代表诉讼的相关规定
        三、 韩国代表诉讼的特点
    第五节 小股东代表诉讼案例介绍
        一、 三星电子小数股东代表诉讼(案例 1)
        二、 第一银行小股东代表诉讼案(案例 2)
第四章 中韩国有企业改制的相互参考作用
    第一节 中韩国有企业改制与小股东保护之比较
        一、 中韩国有企业改制思路比较
        二、 中韩国有企业改制采取方式的比较
        三、 中韩国有企业改制之后,小股东保护的措施比较
    第二节 韩国国民股份制和股东代表诉讼对中国借鉴的意义
        一、 韩国国民股份制对中国借鉴的意义
        二、 韩国股东代表诉讼对中国借鉴的意义
    第三节 中国国有企业改制对韩国借鉴的意义
    第四节 中韩国有企业的改制对北朝鲜借鉴的意义
        一、 中国国有企业对北朝鲜借鉴的意义
        二、 韩国国有企业对北朝鲜借鉴的意义
第五章 结 论
附录:政府投资机关管理基本法
主要参考文献

(10)公司职工持股信托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部分 公司职工持股信托概述
    一、 职工持股信托的概念和性质
    二、 国外公司职工持股信托法律制度的法构造和运作方式
        (一) 美国的职工持股信托制度
        (二) 日本的职工持股信托制度
    三、 我国公司职工持股信托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 公司职工持股信托制度的法理基础
    一、 公司职工持股的理论渊源
        (一) 经济民主论
        (二) 双因素经济理论
        (三) 劳动者产权理论
        (四) 激励理论
    二、 国外职工持股的主要目的和对制度设计的要求
        (一) 国外职工持股的主要目的考察
        (二) 职工持股对制度设计需求
    三、 信托制度在职工持股中的功能解读
        (一) 信托的基本理念
        (二) 信托在实现职工持股目的中的工具性价值
第三部分 我国公司职工持股制度的发展困境和信托需求
    一、 我国公司职工持股面临发展困境
        (一) 职工持股的非制度化
        (二) 持股目的与持股形式设计缺陷的冲突
    二、 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信托需求
第四部分 构建我国公司职工持股信托法律制度的思考
    一、 制度设计的可行性
        (一) 信托法架构为持股信托提供制度设计保障
        (二) 相关制度的整合为职工持股信托设计创造条件
    二、 具体方案设计
    三、 具体运作程序
    四、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信托机构的选择
        (二) 信托登记问题
        (三) 税收优惠问题
        (四) 表决权信托
主要参考书目

四、职工持股运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D]. 何松龄. 西南政法大学, 2020(07)
  • [2]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研究[D]. 艾尼瓦尔·吐尔逊. 吉林大学, 2020(08)
  • [3]信托受益人保护研究 ——基于商事领域的比较考察[D]. 王众. 南京大学, 2011(01)
  • [4]完善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D]. 宗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1)
  • [5]中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度问题研究[D]. 庄学泳. 厦门大学, 2005(02)
  • [6]我国管理层收购和职工持股计划的信托模型研究[D]. 王哲.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 [7]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 周超. 西南政法大学, 2005(08)
  • [8]国企改革中政企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研究[D]. 陈赟.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5)
  • [9]中韩国有企业改制及其相关保护小股东权益问题之研究[D]. 金珍庆. 中国政法大学, 2004(04)
  • [10]公司职工持股信托法律制度研究[D]. 邓家诚. 西南政法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员工持股经营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