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泌乳牛对新鲜牧草的能量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撒多文[1](2021)在《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与真菌群落结构研究》文中指出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在畜牧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盐碱地发展苜蓿产业符合国家草牧业发展战略,由于缺乏系统的盐碱地苜蓿加工理论和技术,生产的苜蓿产品难以满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因此,开展盐碱地苜蓿加工理论研究十分必要。论文以轻度(LS,含盐量1.66‰,碱化度2.60%)、中度(MS,含盐量2.33‰,碱化度3.09%)、重度(HS,含盐量4.33‰,碱化度8.02%)盐碱地和非盐碱地(CK,含盐量0.91‰,碱化度1.74%)种植的“中苜3号”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对盐碱地现蕾期紫花苜蓿茎叶结构、生理特征、营养品质、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和干燥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影响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关键因子,为盐碱地紫花苜蓿加工调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土壤盐碱化可导致紫花苜蓿叶片上表皮蜡质层和茎皮层增厚,不利于苜蓿水分散失。轻度盐碱地能够显着提高紫花苜蓿呼吸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P<0.05),中度、重度盐碱地对紫花苜蓿蒸腾速率(Tr)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干燥过程中(0~34h),盐碱地紫花苜蓿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呈下降趋势;32 h蒸腾作用停止,在34 h时气孔关闭;盐碱化程度越高,紫花苜蓿干燥速率、呼吸速率、Tr越低。(2)土壤盐碱化可影响紫花苜蓿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积累,粗蛋白(CP)比对照平均增加了0.40%,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比对照平均降低了0.53%、1.24%,重度盐碱地紫花苜蓿CP含量为20.67%,相对饲用价值(RFV)为146.00,其营养品质高于轻度和中度盐碱地。干燥过程中(0~34h),盐碱化程度、干燥时间及两因素的互作效应对紫花苜蓿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干燥到34 h,轻度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品质最高,CP含量为22.00%,RFV为157.67。(3)盐碱地苜蓿真菌群落隶属于3个真菌门345个真菌属,隐球菌属(Cryptococcus)、链格孢属(Alternaria)为优势菌群,链格孢属具有一定的耐盐碱性。干燥过程中(0~34h),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属的丰度值减小,多样性降低;霉变风险由低到高顺序为:中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4)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在干燥过程中(0~34 h),盐碱地紫花苜蓿茎叶结构、呼吸作用及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对其营养品质影响较大,关键因子为叶片气孔面积、含水量(MC)、气孔导度(Gs),汉纳酵母属(Hannaella)及链格孢属。
武思同[2](2021)在《慢性热应激期营养调控对放牧妊娠牛血液指标、瘤胃发酵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评估营养调控对慢性热应激条件下的放牧妊娠牛生殖相关激素水平、血液指标、瘤胃发酵参数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天然草原放牧饲养下,肉用繁殖母牛养殖业采用营养调控缓解热应激提供科学参考。具体内容如下:试验一:选取夏季持续热应激天然草场放牧的西门塔尔妊娠牛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妊娠牛每天自然放牧,营养调控组妊娠牛在此基础上补充饲喂精料2.5kg/d。每天记录草场温湿指数,在试验期第1d、30d和60d早晨空腹进行颈静脉采集血液样本,测定其生殖相关激素水平及免疫、抗氧化相关指标,比较研究营养调控组和对照组妊娠牛的各项血液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营养调控组血清孕酮(PROG)、雌二醇(E2)、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调控组组内、组间血清催乳素(PR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着增加(P<0.05)。2组妊娠牛血清促卵泡素(FSH)和溶菌酶(LZ)含量在试验期组内、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营养调控组组内、组间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增加(P<0.05),且营养调控组血清GSH-Px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组内、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营养调控组血清SOD活性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试验二:在血样采集当天试验牛采食2h后采集瘤胃液样本,测定其pH值、氨态氮(NH3-N)以及挥发性脂肪酸(VFAs)含量。比较研究2组试验牛瘤胃发酵参数在各试验期的差异。热应激持续天数对2组试验牛瘤胃pH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营养调控组有整体升高,对照组有整体降低的趋势。在试验第60d,营养调控组瘤胃pH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营养调控组瘤胃pH整体有高于对照组趋势。营养调控组NH3-N含量有显着降低(P<0.05),而对照组瘤胃NH3-N含量有升高的趋势。营养调控组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营养调控组组内在试验第30d和60d的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试验第1d(P<0.05),但营养调控对试验牛瘤胃内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的含量及乙酸、丙酸的比值均未产生显着性的影响(P>0.05)。试验三:与血样采集同步进行,用直肠取粪法收集新鲜无污染的肠道内容物样本,采用16S rRNA方法检测试验牛肠道菌群组成。营养调控组Chao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Shannon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6组样本的所有有效序列被检测到7个优势菌门,9个优势菌目,26个优势菌属,随着热应激的持续以及营养调控的进行,营养调控组和对照牛肠道微生物个物种的丰度有明显变化(P<0.05)。在试验期第1d营养调控组肠道菌群Parcubacteria、放线菌门、柔膜菌门丰度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螺旋体门(Spirocha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第30d营养调控组肠道菌群厚壁菌门丰度极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肠道菌群拟杆菌门丰度极显着高于营养调控组(P<0.01),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显着高于营养调控组(P<0.05)。在试验第60d营养调控组肠道菌群拟杆菌门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牛肠道菌群疣微菌门丰度极显着高于营养调控组(P<0.01),变形菌门丰度显着高于营养调控组(P<0.05)。LDA Score最大的为理研菌科瘤胃球菌科_UCG-005属(Ruminococcaceae_UCG-005)、Rikenellaceae、Candidatus_Saccharimona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
王贝[3](2019)在《饲粮NDF/NFC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通过设置饲粮不同中性洗涤纤维/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DF/NFC)比例,采用六氟化硫(SF6)示踪技术对奶牛瘤胃甲烷(CH4)排放量进行测定,旨在研究泌乳高峰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奶牛瘤胃CH4排放量,为提高饲粮利用效率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试验内容分为以下3部分。试验一:饲粮NDF/NFC对泌乳高峰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SF6示踪技术测定生产条件下泌乳奶牛瘤胃CH4排放量,旨在研究饲粮NDF/NFC对泌乳高峰期奶牛CH4排放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564.0±24.97,平均值±标准误)kg、胎次(1.5±0.23)胎、泌乳天数(88±15.32)d、产奶量(20.6±0.77)kg/d的荷斯坦奶牛12头,分为3组,每组4头。各组饲粮NDF/NFC分别为1.14(精粗比为59∶41)、1.30(精粗比为53∶47)、1.55(精粗比为44∶56)。试验期为28 d,包括14 d预试期和14 d正试期。结果表明:(1)泌乳高峰期奶牛瘤胃CH4排放量、甲烷能(CH4-E)低NDF组极显着低于高NDF组(P<0.01),甲烷/干物质采食量、甲烷能/总能摄入量在3个处理组间有极显着差异(P<0.01);(2)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在3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3)随着NDF/NFC的降低,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在3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日增重低NDF组显着高于高NDF组(P<0.05)。综上,在不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前提下,NDF/NFC为1.14的低NDF组饲粮能显着降低泌乳高峰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试验二:饲粮NDF/NFC对泌乳中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SF6示踪技术测定生产条件下泌乳奶牛瘤胃CH4排放量,旨在研究饲粮NDF/NFC对泌乳中期奶牛CH4排放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649.5±18.44)kg、胎次(1.4±0.15)胎、泌乳天数(170.1±19.04)d、产奶量(18.5±0.89)kg/d的荷斯坦奶牛12头,分为3组,每组4头。各组饲粮NDF/NFC分别为1.44(精粗比为61∶39)、1.65(精粗比为53∶47)、1.82(精粗比为46∶54)。试验期为28 d,包括14 d预试期和14 d正试期。结果表明:(1)泌乳中期奶牛瘤胃CH4排放量、甲烷能、甲烷/干物质采食量及甲烷能/总能摄入量在3个处理组间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2)低NDF组NFC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高NDF组(P<0.05);(3)随着NDF/NFC的降低,奶牛产奶量、乳成分和日增重在3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综上,在不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前提下,NDF/NFC为1.44的低NDF组饲粮能显着降低泌乳中期奶牛瘤胃CH4排放量。试验三:饲粮NDF/NFC对泌乳后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SF6示踪技术测定生产条件下泌乳奶牛CH4排放量,旨在研究不同NDF/NFC饲粮对泌乳后期奶牛CH4排放量、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777.5±27.31)kg、胎次(1.5±0.15)胎、泌乳天数(243.0±15.28)d、产奶量(18.8±0.62)kg/d的奶牛12头,分为3组,每组4头。各组饲粮NDF/NFC分别为1.52(精粗比为30∶70)、1.96(精粗比为37∶63)、2.10(精粗比为44∶56)。试验期为28 d,包括14 d预试期和14 d正试期。结果表明:(1)不同NDF/NFC饲粮对泌乳后期奶牛CH4排放量、甲烷能、单位干物质采食量的CH4排放量以及单位总能摄入量的甲烷能均有显着差异(P<0.05);(2)随着NDF/NFC的降低,奶牛生产性能、饲料转化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无显着差异(P>0.05)。综上,在不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前提下,NDF/NFC为1.52的低NDF组饲料能显着降低泌乳后期奶牛瘤胃CH4排放量。总体结论本研究采用SF6示踪技术测定生产条件下泌乳高峰期、中期、后期奶牛CH4排放量,旨在研究饲粮NDF/NFC对不同泌乳阶段中国荷斯坦奶牛瘤胃CH4排放量、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饲粮NDF/NFC分别为1.14、1.30、1.55时,泌乳高峰期奶牛瘤胃CH4排放量低NDF组极显着低于高NDF组(P<0.01),CH4日排放量分别为325.2、347.1、391.9 g/d,CH4/DMI分别为15.6、18.9、25.4 g/kg,CH4-E/GEI分别为4.9%、5.9%、8.2%;产奶量和乳成分在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日增重低NDF组显着高于高NDF组(P<0.05);(2)当饲粮NDF/NFC分别为1.44、1.65、1.82时,泌乳中期奶牛瘤胃CH4排放量在3个处理组间有极显着差异(P<0.01),CH4日排放量分别为261.0、331.4、399.8 g/d,CH4/DMI分别为17.1、24.9、34.5 g/kg,CH4-E/GEI分别为5.2%、7.6%、10.6%;低NDF组NFC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高NDF组(P<0.05);产奶量和乳成分在3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3)当饲粮NDF/NFC分别为1.52、1.96、2.10时,泌乳后期奶牛瘤胃CH4排放量低NDF组显着低于高NDF组(P<0.05),CH4日排放量分别为241.8、329.3、395.6 g/d,CH4/DMI分别为15.7、20.6、26.2 g/kg,CH4-E/GEI分别为5.1%、8.0%、9.2%;产奶量、乳成分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在3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综上,在不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前提下,适当降低饲粮NDF/NFC能显着降低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瘤胃CH4排放量,建议给泌乳高峰期、泌乳中期、泌乳后期奶牛分别饲喂NDF/NFC为1.14-1.30,1.44-1.65,1.52-1.96的饲粮为宜。
李海庆[4](2019)在《日粮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脂CLA调控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提高其产品的共轭亚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而提高人体健康。滩羊是宁夏地区传统主养绵羊品种,提高滩羊肉品质的营养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为原料,分五个试验,研究了其对滩羊断奶羔羊生长性能、胴体品质、瘤胃发酵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及体组织中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的影响,通过检测体组织脂肪酸相关酶基因mRNA丰度和瘤胃液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揭示不同来源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脂共轭亚油酸调控作用及合成机理的影响,为滩羊肉品质调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试验一滩羊日粮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适宜添加比例的研究在精粗比为50:50的日粮中分别添加0%、1%、2%、3%的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采用体外发酵技术,培养0、3、6、12、24h,检测每个时间点的产气量、pH、NDF、NH3-N、BCP、VFA各项指标,利用这几项指标计算不同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筛选出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适宜的添加比例。MFAEI评定结果显示,添加2%的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的值最高,其次是3%组,最后是1%组。结果表明,这三种不饱和脂肪酸原料对瘤胃发酵指标效果比较一致,2%是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最适宜的添加比例。试验二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3月龄左右、体重相近的滩羊公羔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单栏饲养,分别设为对照组、大豆油组、亚麻油组、裂壶藻粉组。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的添加量均为日粮干物质的2%,日粮精粗比为50:50,预饲期15 d,正饲期60 d。结果发现,饲喂2%的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日粮的各组滩羊日增重均能达到150g以上,三个处理组的干物质采食量、胴体重、净肉重、尾脂重、骨肉比、屠宰率、GR值、眼肌面积、系水力、熟肉率、pH45min、大理石纹、滴水损失45min、滴水损失24 h、肉色a、肉色b值、肉色L值与对照组没有差异(P>0.05),表明添加的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适宜,对滩羊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没有不良影响。试验三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组织脂肪酸的影响采集各组滩羊的瘤胃液、血浆、背最长肌、皮下脂肪,检测采集样品的脂肪酸含量,结果发现,大豆油组、裂壶藻粉组背最长肌中的c9,t11 CLA含量显着提高(P<0.05),亚麻油组背最长肌中的c9,t11 CLA含量有一定提高(P>0.05),三个处理组背最长肌的C18:1 t-11(TVA)含量极显着提高(P<0.01),裂壶藻粉组背最长肌中的DHA显着升高(P<0.01);大豆油组、亚麻油组和裂壶藻粉组皮下脂肪中的c9,t11 CLA显着提高(P<0.05),皮下脂肪TVA极显着提高(P<0.01),各组皮下脂肪的t10,c12CLA差异不显着(P=0.078),裂壶藻粉组皮下脂肪的DHA显着提升(P<0.01)。结果表明,饲喂2%大豆油、亚麻油和裂壶藻粉,均能提高羔羊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的TVA和c9,t11 CLA含量;亚麻油、裂壶藻粉能提高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的DHA含量。大豆油组、亚麻油组和裂壶藻粉组血浆中的c9,t11 CLA、t10,c12CLA、TVA含量显着升高(P<0.01),亚麻油组、大豆油组C18:0显着升高(P<0.01),而裂壶藻粉组C18:0显着降低(P<0.01),表明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瘤胃生物氢化与亚油酸、亚麻酸并不相同。大豆油组、亚麻油组和裂壶藻粉组瘤胃液中的c9,t11 CLA、t10,c12CLA、TVA含量均显着上升(P<0.01),表明瘤胃液中存在着生成c9,t11CLA、t10,c12CLA的微生物,是体内c9,t11 CLA生成的重要途径。四个试验组瘤胃液、血浆、皮下脂肪、背最长肌的TVA和c9,t11 CLA含量都呈现相同趋势,裂壶藻粉组>大豆油组>亚麻油组>对照组,表明裂壶藻粉的CLA合成效果最好,大豆油次之,亚麻油最低。本研究发现三个处理组的瘤胃液的TVA、c9,t11 CLA均和皮下脂肪的c9,t11 CLA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中的TVA和c9,t11 CLA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表明,滩羊体内c9,t11 CLA含量可能是有两部分来源,一是瘤胃生物氢化不饱和脂肪酸产生c9,t11 CLA被机体吸收,二是吸收进入体内的TVA通过组织内源酶生成c9,t11 CLA,在脂肪、肌肉组织沉积。试验四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内CLA代谢通路的影响采集各组滩羊血清、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肝脏组织,检测血清多项生化指标及体组织FAS、LPL、SCD、ACC的mRNA表达丰度,研究不饱和脂肪酸对机体代谢影响及体内CLA的合成机理。结果发现,饲喂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血清胰岛素含量显着降低(P<0.05),瘦素显着提升(P<0.05),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的代谢与胰岛素、瘦素有着密切的联系。饲喂亚油酸、亚麻酸能提高血清中NEFA、TG、LDL、HDL(P<0.05),饲喂裂壶藻粉NEFA、TG、LDL、HDL略有下降(P>0.05),表明二十二碳六烯酸与亚油酸、亚麻酸体内代谢有着较大的差异,裂壶藻粉较大豆油、亚麻油对机体健康更为有利。饲喂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对SOD、CAT、GSH-Px影响不大(P>0.05),但均会引起羔羊血清MDA明显升高(P<0.05),表明添加亚油酸、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对滩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影响不大,但对体组织有一定程度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大豆油组、亚麻油组、裂壶藻粉组的肝脏组织SCD显着下降(P<0.05),FAS、ACC、LPL差异不大(P>0.05),肌肉组织、皮下脂肪的LPL、SCD、ACC、FAS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表明饲喂不饱和脂肪酸滩羊体组织的c9,t11 CLA生成与肝脏组织的SCD表达有关。试验五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瘤胃发酵参数及相关氢化微生物的影响宰前分别采取各组滩羊瘤胃液,检测瘤胃液细菌、pH、VFA、NH3-N等指标,研究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瘤胃代谢的影响及CLA的合成机理。结果发现,大豆油组、亚麻油组、裂壶藻粉组的瘤胃液pH和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瘤胃NH3-N浓度均略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总VFA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大豆油组、裂壶藻粉组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亚麻油组略有下降(P>0.05);而乙酸、丙酸、丁酸的分子比例并没有下降,大豆油组、亚麻油、裂壶藻粉组的乙酸/丙酸变化不大(P>0.05),表明添加2%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对羔羊瘤胃内环境影响较小。大豆油组和亚麻油组的瘤胃Butyrivibrio(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溶纤维丁酸弧菌)、Pseudobutyrovibrio(假丁酸弧菌属)数量高于对照组,表明瘤胃Butyrivibrio、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Pseudobutyrivfbrio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亚油酸、亚麻酸的c9,t11 CLA合成,瘤胃生物加氢是羔羊体内c9,t11 CLA合成的重要途径。裂壶藻粉组Butyrivibrio、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Pseudobutyrivibrio与对照组差异不大,表明参与滩羊瘤胃二十二碳六烯酸生物氢化的微生物与亚油酸、亚麻酸有较大区别,可能存在二十二碳六烯酸生物氢化特定的微生物。综上所述,日粮中分别添加2%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对滩羊羔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无不良影响,对瘤胃主要发酵指标影响不大,能增加血液氧化反应,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较大。添加2%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可以明显提升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血浆、瘤胃液中的TVA、c9,t11 CLA含量,裂壶藻粉的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大豆油,亚麻油最差。另外,裂壶藻粉、亚麻油均能显着提高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的DHA,提高羊肉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价值。大豆油组、亚麻油组、裂壶藻粉组的肝脏组织SCD显着下降,表明羔羊组织CLA合成与肝脏内源Δ9去饱和酶表达有关。瘤胃内Butyrivibrio(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溶纤维丁酸弧菌)、Pseudobbtyrivibrio(假丁酸弧菌属)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c9,t11 CLA的合成,但参与二十二碳六烯酸生物氢化的微生物可能与亚油酸、亚麻酸不同。
李珊珊[5](2018)在《甜高粱营养价值评定及其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统计2000年至2015年,甘肃省奶牛存栏呈上升趋势,目前甘肃饲草的供给远不能满足草食畜牧业的发展需求,甘肃省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贫乏,沙荒地、盐碱地、山坡地等边际性土壤面积约为66.7万公顷,严重制约着甘肃畜牧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饲用型甜高粱是一种多年生的饲草,与玉米等作物相比较,生物产量高,水分利用效率高,具有耐贫瘠、耐干旱等特性,特别符合甘肃省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要求。玉米饲草作为奶牛养殖中较为传统的饲草,在奶牛养殖中占由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此,若饲用甜高粱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安全高效的替代奶牛日粮中的青贮全株玉米,不但可以解决奶牛饲草不足的问题,还可以节约土地,增加农民经济效益。该研究利用常规化学成分分析法和体外模拟发酵产气技术,评价了甘肃省河西走廊干旱灌溉农田种植的4个饲用甜高粱品种(海牛(Monste),大卡(Big kahuna),大奖1180(Jackpot 1180),大奖3180(Jackpot 3180))的生物学特性、概略营养成分以及其在动物体内的降解特征。同时,通过奶牛饲养控制试验,对比研究了青贮甜高粱和青贮玉米对奶牛产奶量和奶品质的影响。最后,通过对甘肃省65个奶牛养殖厂饲草结构和牛奶品质调查,分析了饲用甜高粱在甘肃省奶牛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为甘肃省饲用甜高粱在奶牛养殖产业中安全、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部分,饲用型甜高粱营养价值及人工瘤胃降解特性(1)饲用甜高粱四个品种间鲜草产量、茎叶比及株高差异显着(P<0.05);每个饲用甜高粱品种不同生育期(分蘖、拔节、抽穗)单株鲜重、鲜草产量、茎叶比及株高变化极显着(P<0.001),海牛各生育期农艺性状表现均较好,大奖1180较差。(2)四个品种间的叶片、茎秆、全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相对饲喂价值、粗蛋白、酚类物质及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极显着(P<0.001)。可溶性糖产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逐渐升高,不论在分蘖期,拔节期还是抽穗期,大卡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品种。(3)每个品种植株粗蛋白含量随生育期(分蘖、拔节、抽穗)的推进均明显下降,植株各部位粗蛋白含量顺序为叶>全株>茎秆。抽穗期,海牛,大卡,大奖3180之间的蛋白产量无显着差异,均极显着高于大奖1180(P<0.001)。(4)分蘖期全株样品瘤胃发酵72 h总产气量在4个品种间差异不显着;拔节期海牛瘤胃发酵72 h总产气量最高,为155 mL,显着高于大奖3180和大奖1180(P<0.05);抽穗期海牛的产气量依然最高,大奖3180最低。分蘖期和拔节期,四个品种间干物质降解率差异不显着,抽穗期海牛,大卡,大奖1180干物质降解率显着高于大奖3180(P<0.05)。第二部分,日粮中甜高粱替代全株玉米对奶牛产奶量、奶品质的影响(1)通过用不同比例青贮甜高粱替代青贮全株玉米试验,分析对奶牛产奶量及奶品质的影响,包括对照组:100%青贮全株玉米(CS),试验1组:65%青贮全株玉米+35%青贮甜高粱(SS35),试验2组:35%青贮全株玉米+65%青贮甜高粱(SS65),试验3组:100%青贮甜高粱(SS100)。结果表明,4组不同饲喂处理对奶牛产奶量无显着影响;青贮全株玉米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显着高于甜高粱青贮添加组(P<0.05);SS65组乳蛋白显着低于CS组(P<0.05);试验组牛奶中体细胞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日粮中添加适量青贮甜高粱能降低奶牛乳房炎的发生率。(2)日粮中青贮甜高粱的添加对奶牛血液中白细胞数目(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数目(PLT)无显着的影响;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浓度各试验组间没有显着差异;对照组奶牛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显着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第三部分,甘肃甜高粱饲草在奶牛养殖中的利用情况及其对奶品质的影响(1)甘肃省饲喂奶牛饲草类型主要包括九大类:青贮玉米秸秆+小麦秸秆(QJ+X);玉米秸秆(YJ);青贮玉米秸秆(QJ);青贮全株玉米+苜蓿干草+小麦秸秆(QQ+M+X);小麦秸秆(X);青贮全株玉米+小麦秸秆(QQ+X);青饲甜高粱+小麦秸秆(T+X);青饲甜高粱+青贮玉米秸秆(T+QJ);青贮甜高粱+青贮全株玉米+苜蓿干草(T+Q+M)。在甘肃省调查的65个奶牛养殖厂中,小麦秸秆作为粗饲料饲喂奶牛的比例达到31%,其次为青贮全株玉米+小麦秸秆+苜蓿干草,甜高粱饲喂奶牛的养殖户较少,为5%(2)不同饲草组合(9种)对牛奶中乳脂率和体细胞数无显着影响,极显着的影响乳蛋白率和乳尿素氮含量(P<0.001),其中青贮甜高粱+青贮全株玉米+苜蓿干草(T+Q+M)组乳蛋白较高,显着高于其它各组。青饲甜高粱+小麦秸秆(T+X)组乳糖含量较高,显着高于小麦秸秆(X)和青贮全株玉米+小麦秸秆组(P<0.05)。(3)三个甜高粱组牛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中C18:3,cis-6含量较高,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01);其中青饲甜高粱+小麦秸秆(T+X)组牛奶中棕榈酸(C16:0),肉豆蔻酸(C14:0)和硬脂酸(C18:0)含量均最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01)。综上所述,甘肃省河西地区甜高粱品种海牛和大卡具有相对较好的农艺性状、营养价值和瘤胃降解特征,是比较适宜种植与饲喂家畜的优质饲草品种。泌乳奶牛日粮中添加适量青贮甜高粱不会影响牛奶产量、奶品质及奶牛的生理生化指标,同时可以降低牛奶中体细胞数;牛奶日粮中添加甜高粱可以增加牛奶中C18:3,cis-6含量,降低牛奶中棕榈酸(C16:0),肉豆蔻酸(C14:0)和硬脂酸(C18:0)含量,增加牛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张兴夫,高民[6](2016)在《降低奶牛养殖对环境污染的营养调控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由于氮、磷和甲烷排放所造成的污染尤为突出。降低氮磷和甲烷的排放,其本质问题是提高奶牛日粮的利用效率,本文就如何提高奶牛对氮磷的利用效率以及降低甲烷排放进行了综述。
牛聪[7](2016)在《黑龙江省部分牛场肉牛营养代谢状况调查及疾病预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营养代谢疾病是影响肉牛生产的一类疾病,并会导致动物福利的下降和经济损失。由于国内关于肉牛营养代谢状况及其疾病预警的报道很少,因此本研究选择了黑龙江省部分肉牛场对试验牛血中能量代谢、矿物质代谢、肝功和氧化应激及其他等检测,阐明在不同阶段和养殖方式下肉牛营养代谢和健康的状况,再利用横截面研究结合显着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及ROC分析对肉牛能量负平衡和低血钙症进行风险评估,为今后更有效的监控和预防奠定基础。在某肉牛场随机选取了产后60-90天泌乳牛26头,300-330日龄育成牛32头为试验动物,进行血中生化分析。结果显示:泌乳牛与育成牛相比,血浆中BHBA、TG、GSH和SOD的水平均极显着的增高;血浆中Glu、TP、TBIL的水平均显着的降低,血浆中GLO、Ca、MDA、BUN的水平均极显着的下降;血浆中L-ACT无显着的差异。因此,泌乳牛和育成牛在能量代谢、肝功和钙及抗氧化能力的状况不同,泌乳牛的需求明显的高于育成牛。在两个肉牛场随机采取300-330日龄育成牛,其中牧场A为32头,牧场B为22头,进行血中生化分析。结果显示:牧场A与牧场B相比,血浆中BHBA水平显着的增高,血浆中TBIL和TC的水平极显着的升高;血浆Ca水平显着的降低,血浆中Glu、GSH、SOD和BUN均极显着的减少;血浆L-ACT无显着的差异。因此,两牛场育成牛的能量、钙、肝功及抗氧化能力的状况不同,牧场B育成牛代谢健康状况好于牧场A。在某肉牛场随机采取300-330日龄舍饲育成牛32头和330-360日龄放牧育成牛16头,进行血中生化分析。结果显示:舍饲牛与放牧牛相比,血浆中BHBA、TBIL、P的水平均极显着的增高;血浆中TG、Ca的水平均显着的降低,血浆中SOD、BUN的水平均极显着的减少;血浆L-ACT无显着的差异。因此,舍饲牛和放牧牛在能量代谢、矿物质代谢、肝功和抗氧化能力的状况不同,舍饲牛略差于放牧牛。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获得了NEFA、Glu和AST三个指标对肉牛能量负平衡有预警作用,并结合ROC分析界定了血浆中NEFA、Glu和AST等指标的预警值。确立了血浆AST>80.67U/L、Glu<3.49mmol/L、NEFA>0.06mmol/L可作为泌乳牛能量负平衡的分界值,血浆AST>76U/L、Glu<3.87mmol/L、NEFA>0.49mmol/L可作为育成牛能量负平衡的分界值。同样的方法,确立了血浆中P<1.98mmol/L可作为泌乳牛低血钙症的分界值,血浆中P<2.02mmol/L可作为育成牛低血钙症的分界值。因此,泌乳牛和育成牛的代谢健康的风险评估是不同的。结论:证实了黑龙江省部分肉牛场不同肉牛群、相似饲养模式和不同饲养方式对牛群代谢健康影响不同,获得了相关肉牛的血液临床病理学资料,提出了肉牛能量和钙磷代谢障碍的风险评估标准,为今后提高我省肉牛饲养水平和维护代谢健康奠定了基础。
吴浩[8](2015)在《桑叶和DDGS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评价桑叶和玉米干全酒糟(DDGS)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效果,本论文分别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及能量预测、体外发酵试验、饲养试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屠宰和肉品质分析。研究发现,桑叶和DDGS可以改善瘤胃发酵,有效降低肉牛饲养成本,但在DDGS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添加量不宜过高。试验1.为研究桑叶和DDGS的营养价值,选取青贮(EML)和风干(SML)两种不同处理桑叶,6个来自不同厂家的DDG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分析和模型预测的方法比较不同处理对桑叶,以及不同来源DDGS营养成分和能量价值的差异。化学分析指标有: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不溶蛋白(NDICP)、酸性洗涤不溶蛋白(ADICP)、酸性洗涤木质素(ADL)、钙(Ca)、磷(P)和DDGS中硫(S)。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桑叶间的化学成分差异不明显,其中SML组的NDF和ADF显着高于EML组(P<0.05),而EML组的Ash和Ca含量显着高于SML组(P<0.05)。两个处理间能量预测值相当,EML组在数值上略高于SML组,说明青贮处理较风干处理可以更好地提高桑叶的利用价值。不同来源的DDGS司化学成分和能量预测值相差较大,其中4号样品与其他样品的差异最显着;除去4号样品,其他样品中DM、CP、NDF、Ash和P的含量变异程度小,均值分别为93.84%±1.38%、25.71%±2.24%、36.22%±4.05%、5.12%±±0.32%和1.34%±0.09%。能量预测值方面,6号样品TDN、NEm和NEg含量最高,含量最低的是4号样品。综上所述,DDGS作为工业副产品,其营养价值比较高,适合作为反刍动物饲料使用,但是由于其生产工艺的差别,不同厂家甚至是不同批次的产品营养价值差异比较大。试验2.利用体外发酵法研究不同硫源与添加水平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硫化物产量、甲烷排放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采用3×3双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3种不同硫源分别是DDGS.硫酸钠(SS)和硫酸(SA);每一种硫有3个不同添加水平,SS和SA是0、0.32%和0.64,DDGS是0、0.35%和0.59%。测定指标包括:总产气量、硫化氢气体产量、甲烷排放量、发酵液pH、水中硫化物浓度、氨态氮、DM和NDF消化率、总细菌数、硫酸盐还原菌(SRB)数量和总古细菌数量。结果表明:发酵底物中添加DDGS显着降低了总产气量、DM和ADF消化率,提高了氨态氮含量(P<0.05),发酵液pH随着底物中硫添加水平升高而升高。提高底物中DDGS的添加量可以明显抑制甲烷的排放,而对发酵液中古细菌的数量无明显抑制(P>0.05),而对SS和SA来说,对甲烷排放的剂量效应较低,而对古细菌的影响较大(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不同硫源及其添加水平可以影响瘤胃体外发酵和硫化物的代谢。相对于添加水平,硫源对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更大。另外,DDGS的适合添加水平还需要动物试验进一步确定。试验3.利用体外发酵法研究不同硫源及发酵液pH缓冲能力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硫化物产量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采用3×2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3种不同硫源分别来源于DDGS、硫酸钠(SS)和硫酸(SA),pH缓冲能力设高(HBC)和低(LBC)2个水平。测定指标包括:总产气量、硫化氢气体产量、甲烷排放量、发酵液pH、硫化物、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DM和NDF消化率、发酵液挥发酸含量、总细菌数、硫酸盐还原菌(SRB)数量和总古细菌数量。结果表明,发酵底物中添加DDGS降低了总产气量、DM和ADF消化率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提高了氨态氮含量(P<0.05)。维持较高的发酵液缓冲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DDGS带来的这些不利影响。不同硫源对发酵液中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有不同的影响。当底物中添加DDGS并且维持相对较高pH缓冲能力时,APS基因的数量会减少,而作为SRB中一类重要细菌-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则不同,只要维持较高pH缓冲能力,即可抑制其数量。综上所述,饲料中不同类型硫源以及发酵液pH的缓冲能力可以影响瘤胃体外发酵和硫化物的代谢。在添加DDGS的情况下,维持相对较高的发酵液pH缓冲能力,可以缓解其带来的不利影响。试验4.本试验利用动物试验研究肉牛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青贮桑叶对生长育肥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青贮桑叶在肉牛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44头30月龄利木赞杂交母牛和44头本地品种公牛,平均体重468.0kg(±10.0kg)。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动物分为4组,每组公牛和母牛各11头,动物性别作为区组,随机接受一种饲粮处理。试验日粮按照青贮桑叶添加水平分为4个处理,分别是对照组(0.0%)、低桑组(7.5%)、中桑组(15.0%)和高桑组(22.5%),所有试验日粮均按等氮等能量配制。整个试验期间动物自由采食和饮水。生产性能测定指标包括:日增重(ADG)、采食量(DMI)、饲料转化效率(FCR),血液生化测定指标包括:血浆尿素氮(PUN)、血糖(GLU)、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发酵桑叶对肉牛ADG、DMI、FCR以及除LDL以外的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显着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桑组试验牛血液LDL显着升高(P<0.05)。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7.5%-22.5%发酵桑叶,每千克肉牛增重饲料成本下降1.60-1.64元。结论:发酵桑叶在生长育肥牛日粮中添加量在22.5%以内,在显着降低饲料成本的同时,不会对其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产生不利影响。试验5.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青贮桑叶对生长育肥牛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的影响,在试验4的基础上,从每个处理组随机挑选4头公牛和4头母牛进行屠宰试验,测定指标包括屠宰性能、胴体指标、背最长肌的理化指标、肉色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低桑组和中桑组屠宰率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和高桑组(57.1%和56.8%vs54.0%和56.1%),同样的,低桑组和中桑组眼肌面积也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但与高桑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日粮中添加青贮桑叶对牛肉理化特性、肉色、胆固醇含量和牛磺酸含量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脂肪酸含量方面,高桑组棕榈油酸含量为3.22%,显着高于对照组(2.73%)和中桑组(2.60%),与低桑组(2.87%)无显着差异。低桑组和高桑组油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中桑组,而中桑组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处理组。总体来说,低桑组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而中桑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结论:日粮中添加青贮桑叶对生产育肥牛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色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添加不同水平青贮桑叶对牛肉脂肪酸会有改善作用。
张双双[9](2014)在《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对奶水牛瘤胃发酵、脂肪酸组成以及相关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文中指出近年来,在日粮中添加植物油提高乳脂中CLA含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奶牛、肉牛、绵羊、山羊动等物种类上,对奶水牛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为了研究日粮中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对水牛奶中CLA含量的影响。选取32头体况基本一致、健康的奶水牛,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不添加在任何植物油)、葵花籽油(按精料饲喂量的4%添加葵花籽油)、茶油组(按精料饲喂量的4%添加茶油)、混合组(按精料饲喂量的4%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的混合物,其中葵花籽油和茶油质量比为1:1)。试验动物每天饲喂5kg的精料,自由采食粗饲料,粗饲料种类为象草、木薯渣、啤酒渣、玉米青贮,自由饮水。按上述比例将植物油与精料充分混匀后分上、下午两次等量饲喂。试验期为43天,其中预饲期15天,正式期28天,然后从正式期开始每天记录产奶量,每7天采集一次奶样,测定乳成分、乳脂脂肪酸,正式期最后一天采集瘤胃液、血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瘤胃液脂肪酸、瘤胃微生物数量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奶水牛日粮中添加精料饲喂量4%的葵花籽油、茶油及其组合会显着增加乳脂率而降低产奶量(P<0.05);添加的葵花籽油和茶油显着降低了瘤胃液中NH3-N的浓度(P<0.05),而乙酸/丙酸显着提高(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降低(P>0.05);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可以提高乳脂中CL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葵花籽油组的CLA显着提高了44.54%(P<0.05),混合添加组在PUFA/SFA达0.33,调控乳脂脂肪酸组成的效果最佳(P<0.05);此外,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使乳脂中cis9-C18:1, C18:2, C18:0升高而C16:0降低(P>0.05);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瘤胃液脂肪酸会提高瘤胃液中trans11-C18:1、C18:2、C18:0的含量,其中混合组的trans11-C18:1、C18:2、C18:0含量均最高(P<0.05);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几种瘤胃细菌、原虫和真菌,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显着降低了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和普雷沃氏菌的含量(P<0.05),对原虫、真菌、主要纤维降解菌及产甲烷菌没有显着的影响;此外,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对血液中CHOL、TG、HDL-C、 LDL-C、GLU、TP、ALT、AST、BUN的含量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
陆银[10](2013)在《黄芪与山楂复合物对苜蓿青贮的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青贮饲料的推广有利于“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而紫花苜蓿作为优质植物蛋白饲料,可以为反刍动物提供丰富的蛋白、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本试验通过研究黄芪与山楂提取液对新鲜苜蓿浸提液中的乳酸菌体外生长的影响,来筛选合适的添加浓度,再将其应用到不同水分的苜蓿青贮中,研究其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试验一:不同含药浓度(2%、4%、6%)的培养基与对照MRS培养液,每管均加入0.1ml的新鲜苜蓿浸提液,研究黄芪与山楂提取液对苜蓿浸提液中的乳酸菌体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和山楂对乳酸菌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当黄芪浓度为2%,山楂浓度为4%时,乳酸菌数量(logiocfu/g FM)显着高于对照(P<0.05)。黄芪的最佳添加浓度为2%,山楂浓度在2%-4%之间作用效果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试验二:苜蓿青贮采用三因素三水平设计,每个水分含量设置空白对照,共1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于青贮的第1、3、5、7、15、30、45天取样,测定pH值、干物质(DM)、氨态氮/总氮(NH3-N/TN)、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有机酸—乳酸(LA)、乙酸(AA)、丁酸(BA)含量。结果表明,(1)高水分组A中,添加中草药的处理pH值显着低于对照(P<0.05),BA含量均为0。氨态氮/总氮在青贮第7d、15d、30d、45d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LA含量在青贮第1d、45d显着高于对照(P<0.05)。NDF、ADF含量低于对照,CP含量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着(P>0.05)。(2)中水分组B中,除青贮第1d和第5d外,添加中草药的处理pH值显着低于对照(P<0.05),所有测定时间的NDF、ADF、CP的含量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三:试验二中制作的苜蓿青贮在青贮第45d开袋后,暴露在空气中7d,并在有氧暴露第1d、3d、5d、7d时分别取样,测定项目同试验二。结果表明,(1)高水分组A中,第1d、3d、5d,中草药添加组的pH值、氨态氮/总氮显着低于对照(P<0.05),L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5),CP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5)。NDF含量在第7d显着低于对照(P<0.05),黄芪1.25%+山楂1.25%处理的ADF含量在第3d、5d显着低于对照(P<0.05)。(2)中水分组B中,第1d、5d,中草药添加组的pH值均显着低于对照(P<0.05)。第1d、3d,氨态氮/总氮的比值均显着低于对照(P<0.05)。第1d时的黄芪0.75%+山楂1%处理及第3d时的黄芪1.25%+山楂0.75%处理的LA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P<0.05。黄芪0.75%+山楂1%处理的NDF含量在第7d显着低于对照(P<0.05)。黄芪1%+山楂1.25%处理在第3d时ADF含量显着低于对照(P<0.05),CP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5)。(3)低水分组C中,黄芪1%+山楂0.75%处理在第1d、3d、5d的pH值显着低于对照(P<0.05),其中有氧暴露第3d,该处理的氨态氮/总氮也显着低于对照(P<0.05)。黄芪0.75%+山楂1.25%、黄芪1.25%+山楂1%两个处理在第3d的CP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P<0.05)。
二、泌乳牛对新鲜牧草的能量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泌乳牛对新鲜牧草的能量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与真菌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盐碱地资源概况 |
1.3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3.1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3.2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4 盐碱地苜蓿研究现状 |
1.4.1 盐碱地苜蓿茎叶解剖结构研究 |
1.4.2 盐碱地苜蓿生理特征研究 |
1.4.3 盐碱胁迫对苜蓿营养物质的影响 |
1.5 苜蓿干草调制生理特性和营养物质研究 |
1.5.1 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生理特征研究 |
1.5.2 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研究 |
1.6 苜蓿附着微生物研究 |
1.7 苜蓿大田收获技术研究及干草品质评定标准 |
1.7.1 苜蓿大田收获技术 |
1.7.2 苜蓿刈后田间干燥技术 |
1.7.3 苜蓿干草品质评定标准 |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9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9.1 研究内容 |
1.9.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 |
2.1.2 天气情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研究 |
2.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动态变化研究 |
2.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动态变化研究 |
2.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动态变化研究 |
2.4 测定方法 |
2.4.1 电镜结构样片制作和观测方法 |
2.4.2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2.4.3 营养指标测定方法 |
2.4.4 真菌多样性测试方法 |
2.5 数据处理 |
2.5.1 数据整理 |
2.5.2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 |
3.1.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叶结构的变化 |
3.1.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茎结构的变化 |
3.1.3 紫花苜蓿茎叶结构与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对应关系 |
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动态变化 |
3.2.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 |
3.2.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变化 |
3.2.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气孔导度的变化 |
3.2.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
3.2.5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蒸腾速率的变化 |
3.2.6 紫花苜蓿生理特征与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对应关系 |
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动态变化 |
3.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
3.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纤维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
3.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
3.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脂肪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
3.3.5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灰分和矿物质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
3.3.6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相对饲用价值的变化 |
3.3.7 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指标的整体关联分析 |
3.3.8 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品质评价 |
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动态变化 |
3.4.1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
3.4.2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群落组成 |
3.4.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的变化 |
3.4.4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生态功能群分析 |
3.4.5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霉变风险评价 |
3.5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
3.5.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
3.5.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
3.5.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
3.5.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影响营养品质的因子综合分析 |
4 讨论 |
4.1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规律的探讨 |
4.2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规律的探讨 |
4.2.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含水量及干燥速率变化 |
4.2.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 |
4.3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规律探讨 |
4.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蛋白质变化 |
4.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纤维变化 |
4.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变化 |
4.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脂肪和脂肪酸变化 |
4.3.5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灰分和矿物质变化 |
4.3.6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评价 |
4.4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探讨 |
4.5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影响营养品质关键因子探讨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7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慢性热应激期营养调控对放牧妊娠牛血液指标、瘤胃发酵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国内外肉牛业发展状况 |
1.1.1 国外肉牛业发展状况 |
1.1.2 国内肉牛业发展状况 |
1.1.3 国内外放牧肉牛的研究 |
1.2 热应激概述 |
1.2.1 热应激的产生 |
1.2.2 热应激的评估方法 |
1.2.3 热应激对动物的影响 |
1.3 热应激对繁殖母牛的影响 |
1.3.1 热应激对繁殖母牛免疫功能的影响 |
1.3.2 热应激对繁殖母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3.3 热应激对繁殖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1.3.4 热应激对繁殖母牛瘤胃的影响 |
1.3.5 热应激对繁殖母牛肠道菌群的影响 |
1.4 缓解肉牛热应激的主要措施 |
1.4.1 畜舍环境调控 |
1.4.2 营养调控 |
1.4.3 选育耐热品种(系)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慢性热应激期营养调控对放牧妊娠牛血液指标的影响 |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2 数据处理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慢性热应激期营养调控对放牧妊娠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2 数据处理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慢性热应激期营养调控对放牧妊娠牛肠道菌群的影响 |
2.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3.2 数据处理 |
2.3.3 结果与分析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3 总体讨论 |
4 总体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饲粮NDF/NFC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甲烷菌及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机制 |
1.2.1 甲烷菌 |
1.2.2 甲烷产生的机制 |
1.3 甲烷排放的测定方法 |
1.3.1 直接测定法 |
1.3.2 间接测定法 |
1.3.3 甲烷排放的估测模型 |
1.4 饲粮及其结构对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
1.4.1 提高采食量 |
1.4.2 适宜精粗比 |
1.4.3 选择鲜嫩多汁的优质牧草 |
1.4.4 改善粗饲料品质 |
1.4.5 适度的饲料加工方式 |
1.4.6 添加适当脂肪和蛋白质 |
1.4.7 改善饲喂程序 |
1.4.8 舒适的环境温度 |
1.5 研究的切入点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饲粮NDF/NFC对泌乳高峰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时间与地点 |
2.1.2 试验设计及饲粮 |
2.1.3 饲养管理 |
2.1.4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1.5 SF_6测定技术的准备及设备的优化 |
2.1.6 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饲粮NDF/NFC对泌乳高峰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
2.2.2 饲粮NDF/NFC对泌乳高峰期奶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2.3 饲粮NDF/NFC对泌乳高峰期奶牛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饲粮NDF/NFC对泌乳高峰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
2.3.2 饲粮NDF/NFC对泌乳高峰期奶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3 饲粮NDF/NFC对泌乳高峰期奶牛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饲粮NDF/NFC对泌乳中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时间和地点 |
3.1.2 试验设计及饲粮 |
3.1.3 饲养管理 |
3.1.4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1.5 气体代谢试验 |
3.1.6 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饲粮NDF/NFC对泌乳中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
3.2.2 饲粮NDF/NFC对泌乳中期奶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2.3 饲粮NDF/NFC对泌乳中期奶牛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饲粮NDF/NFC对泌乳中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
3.3.2 饲粮NDF/NFC对泌乳中期奶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3 饲粮NDF/NFC对泌乳中期奶牛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饲粮NDF/NFC对泌乳后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时间和地点 |
4.1.2 试验设计及饲粮 |
4.1.3 饲养管理 |
4.1.4 样品采集与分析 |
4.1.5 气体代谢试验 |
4.1.6 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饲粮NDF/NFC对泌乳后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
4.2.2 饲粮NDF/NFC对泌乳后期奶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2.3 饲粮NDF/NFC对泌乳后期奶牛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饲粮NDF/NFC对泌乳后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
4.3.2 饲粮NDF/NFC对泌乳后期奶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3.3 饲粮NDF/NFC对泌乳后期奶牛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全文结论 |
5.1 总体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日粮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脂CLA调控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脂肪酸的分类及作用 |
1.2.1 脂肪酸的分类 |
1.2.2 n-6多不饱和脂肪酸 |
1.2.3 n-3多不饱和脂肪酸 |
1.3 脂肪酸对反刍动物的影响及在瘤胃中的代谢 |
1.3.1 脂肪酸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
1.3.2 脂肪酸在瘤胃中的代谢 |
1.4 CLA的结构及生理作用 |
1.4.1 CLA的结构 |
1.4.2 CLA的生理作用 |
1.5 CLA的来源及反刍动物合成途径 |
1.5.1 CLA的食物来源 |
1.5.2 反刍动物CLA合成途径 |
1.6 反刍动物CLA合成营养调控 |
1.6.1 饲喂植物油 |
1.6.2 饲喂鱼油和微藻 |
1.6.3 调控瘤胃内环境 |
1.6.4 草原放牧 |
1.6.5 其他影响因素 |
1.7 微藻及其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8.1 研究内容 |
1.8.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滩羊日粮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适宜添加比例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样品采集与人工瘤胃装置 |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大豆油最佳添加比例的筛选 |
2.2.2 亚麻油最佳添加比例的筛选 |
2.2.3 裂壶藻粉最佳添加比例的筛选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
3.1.3 日粮组成 |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5 数据统计与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日增重的影响 |
3.2.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体尺指标的影响 |
3.2.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组织脂肪酸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日粮组成及试验设计 |
4.1.2 试验材料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2.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皮下脂肪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2.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浆脂肪酸的影响 |
4.2.4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液脂肪酸的影响 |
4.2.5 组织中TVA、c9,t11 CLA含量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3.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皮下脂肪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3.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血浆脂肪酸的影响 |
4.3.4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瘤胃液脂肪酸的影响 |
4.3.5 组织中TVA与c9,t11 CLA含量相关性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内CLA代谢通路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日粮组成及试验设计 |
5.1.2 试验材料 |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2.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5.2.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肌肉SCD、FAS、LPL和ACC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4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肝脏SCD、FAS、LPL和ACC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5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皮下脂肪SCD、FAS、LPL和ACC基因表达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3.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5.3.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机体组织LPL、ACC、SCD、FAS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瘤胃发酵参数及相关氢化微生物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日粮组成及试验设计 |
6.1.2 试验材料 |
6.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6.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6.2.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相关氢化微生物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6.3.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相关氢化微生物的影响 |
6.4 小结 |
第七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总体结论 |
7.1.1 滩羊日粮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适宜添加比例的研究 |
7.1.2 饲喂不饱和脂肪对滩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7.1.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组织脂肪酸的影响 |
7.1.4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机体CLA代谢通路的影响 |
7.1.5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CLA代谢通路的影响 |
7.2 创新点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甜高粱营养价值评定及其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甜高粱定义及生物学特性 |
1.1.1 甜高粱的定义 |
1.1.2 甜高粱的生物学特性 |
1.2 国内外甜高粱种质资源概况 |
1.2.1 国外甜高粱种质资源 |
1.2.2 国内甜高粱种质资源 |
1.3 甜高粱的利用价值 |
1.4 甜高粱饲喂奶牛技术 |
1.4.1 甜高粱作青饲料 |
1.4.2 甜高粱籽粒作饲料 |
1.4.3 甜高粱酒糟作饲料 |
1.5 甜高粱饲喂奶牛效果 |
1.5.1 青贮饲喂效果 |
1.5.2 混贮饲喂效果 |
1.5.3 使用添加剂饲喂效果 |
1.5.4 bmr 饲草高粱对奶牛的影响 |
1.5.5 奶牛饲喂甜高粱注意的问题 |
1.6 甘肃省甜高粱发展现状及前景 |
1.6.1 发展现状 |
1.6.2 发展优势 |
1.6.3 发展前景 |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目标 |
1.7.1 目的和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饲用型甜高粱营养价值评价及其人工瘤胃降解特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地点概况 |
2.2.2 试验材料 |
2.2.3 测试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田间农艺性状 |
2.3.2 植株营养成分比较 |
2.3.3 全株体外发酵参数比较 |
2.4 讨论 |
2.4.1 不同饲用甜高粱品种农业性状与各生育期营养价值 |
2.4.2 不同饲用甜高粱品种各生育期体外发酵参数 |
2.5 小结 |
第三章 日粮中甜高粱替代全株玉米对奶牛产奶量、奶品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地点 |
3.2.2 试验设计 |
3.2.3 试验样品采集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饲喂处理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
3.3.2 不同饲喂处理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3.3.3 不同饲喂处理对奶牛奶品质的影响 |
3.3.4 不同饲喂处理对奶牛血液指标的影响 |
3.3.5 不同饲喂处理对奶牛血清指标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不同饲喂处理对奶牛产奶量和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3.4.2 不同饲喂处理对奶品质的影响 |
3.4.3 不同饲喂处理对奶牛血常规的影响 |
3.4.4 不同饲喂处理对奶牛血清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甘肃甜高粱饲草在奶牛养殖中的利用情况及其对奶品质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点概况 |
4.2.2 样品采集概况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甘肃省奶牛饲养配方概况 |
4.3.2 不同饲草组合对牛奶品质的影响 |
4.3.3 不同饲草组合对牛奶脂肪酸的影响 |
4.3.4 不同饲草组合对牛奶饱和脂肪酸的影响 |
4.3.5 不同饲草组合对牛奶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不同饲草组合对牛奶乳脂率的影响 |
4.4.2 不同饲草组合对牛奶乳糖的影响 |
4.4.3 不同饲料组合对乳蛋白及尿素氮的影响 |
4.4.4 不同饲草组合对牛奶体细胞数的影响 |
4.4.5 不同饲草组合对牛奶饱和脂肪酸的影响 |
4.4.6 不同饲草组合对牛奶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一、论文发表情况 |
二、获奖情况 |
三 、在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黑龙江省部分牛场肉牛营养代谢状况调查及疾病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肉牛的饲料与营养 |
1.2.1 饲料 |
1.2.2 营养 |
1.2.2.1 碳水化合物 |
1.2.2.2 蛋白质 |
1.2.2.3 矿物元素 |
1.2.2.4 维生素 |
1.2.3 育肥牛营养需要 |
1.3 常见营养代谢疾病研究概况 |
1.3.1 脂肪肝 |
1.3.2 低血钙症 |
1.3.3 硒缺乏症 |
1.3.4 瘤胃酸中毒 |
1.4 肉牛的营养检测 |
1.4.1 目的 |
1.4.2 营养代谢障碍 |
1.4.3 营养检测指标 |
1.4.3.1 能量代谢 |
1.4.3.2 矿物质代谢 |
1.4.3.3 肝脏功能 |
1.4.3.4 氧化应激 |
1.4.3.5 乳酸代谢 |
1.5 疾病预警体系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部分 |
2.1 同一牛场泌乳牛和育成牛的营养代谢状况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2.1.3 饲料配方 |
2.1.4 样品采集 |
2.1.5 营养代谢状况判定 |
2.1.6 数据分析 |
2.1.7 结果 |
2.1.8 讨论 |
2.1.8.1 泌乳牛和育成牛健康状况比较 |
2.1.8.2 泌乳牛的饲养管理 |
2.1.8.3 育成牛的饲养管理 |
2.1.9 小结 |
2.2 在相似的饲养模式下育成牛的营养代谢状况 |
2.2.1 试验动物 |
2.2.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2.2.3 饲料配方 |
2.2.4 样品采集 |
2.2.5 营养代谢状况判定 |
2.2.6 数据分析 |
2.2.7 结果 |
2.2.8 讨论 |
2.2.8.1 两牧场健康状况比较 |
2.2.8.2 饲料对动物营养代谢的影响 |
2.2.8.3 肉牛的饲料配方 |
2.2.9 小结 |
2.3 在不同饲养模式下育成牛的营养代谢状况 |
2.3.1 试验动物 |
2.3.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2.3.3 样品采集 |
2.3.4 营养代谢状况判定 |
2.3.5 数据分析 |
2.3.6 结果 |
2.3.7 讨论 |
2.3.8 小结 |
2.4 肉牛营养代谢异常的风险预警和评估 |
2.4.1 肉牛能量负平衡 |
2.4.1.1 肉牛能量负平衡发病率 |
2.4.1.2 能量负平衡风险预警 |
2.4.1.3 肉牛能量负平衡相关指标预警值 |
2.4.1.4 小结 |
2.4.2 肉牛低血钙症 |
2.4.2.1 肉牛低血钙症发病率 |
2.4.2.2 低血钙症风险预警 |
2.4.2.3 低血钙症相关指标预警值 |
2.4.2.4 小结 |
2.4.3 肉牛酸中毒 |
2.4.3.1 肉牛酸中毒发病率 |
2.4.3.2 酸中毒风险预警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桑叶和DDGS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不同处理桑叶和不同来源DDGS的化学成分与能量预测值比较(试验1)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硫源与添加水平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古细菌数量的影响(试验2)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饲料硫来源与发酵液pH缓冲能力对瘤胃发酵特性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3)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青贮桑叶对育肥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4)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青贮桑叶对肉牛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5)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反刍动物饲料纤维的快速滤袋分析技术 |
附录二 肉与肉制品中胆固醇测定 |
附录三 肉与肉制品中脂肪酸测定 |
附录四 食品中牛磺酸测定 |
个人简历 |
(9)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对奶水牛瘤胃发酵、脂肪酸组成以及相关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共轭亚油酸的结构、来源及生理功能 |
1.1 共轭亚油酸的结构 |
1.2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 |
1.3 共轭亚油酸的生物学功能 |
2 反刍动物体内共轭亚油酸的合成途径和机制 |
2.1 CLA的外源合成途径 |
2.2 CLA的内源合成途径 |
3 改善乳脂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研究进展 |
3.1 调控日粮组成 |
3.2 调控瘤胃发酵环境 |
3.3 调控乳腺组织中△~9-去饱和酶活性 |
4 与生物氢化相关的瘤胃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4.1 细菌的作用 |
4.2 原虫的作用 |
4.3 真菌的作用 |
第二章 日粮中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对奶水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
1 试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3 试验动物日粮设计 |
2.4 饲养试验设计 |
2.5 样品的采集及指标测定 |
2.6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日粮中添加葵花籽油、茶油对奶水牛产奶量的影响 |
3.2 日粮中添加葵花籽油、茶油对奶水牛乳成分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对产奶量的影响 |
4.2 对乳成分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章 日粮中添加葵花籽油、茶油对奶水牛瘤胃发酵参数及乳脂脂肪酸的影响 |
1 试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3 试验动物日粮设计 |
2.4 饲养试验设计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日粮中添加葵花籽油、茶油对奶水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2 日粮中添加葵花籽油、茶油对奶水牛乳脂脂肪酸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对水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2 对水牛奶乳脂脂肪酸尤其是对CLA含量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四章 日粮中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对水牛瘤胃液脂肪酸及相关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1 试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样品采集 |
2.2 CTAB溶液制备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主要药品试剂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日粮中添加葵花籽油、茶油对水牛瘤胃液脂肪酸的影响 |
3.2 瘤胃微生物Real-Time PCR结果 |
4 讨论 |
4.1 对水牛瘤胃液脂肪酸的影响 |
4.2 对相关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五章 日粮中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对水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试验目的 |
2 材料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3 试验动物日粮设计 |
2.4 饲养试验设计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 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对奶水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1 本研究获得的结论 |
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黄芪与山楂复合物对苜蓿青贮的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苜蓿青贮技术的研究进展 |
1.1 苜蓿青贮概况 |
1.2 苜蓿青贮的种类 |
2 中草药在生产中的应用 |
3 中草药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3.1 发酵中草药的提出 |
3.2 发酵中草药的作用途径 |
3.3 发酵中草药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4 黄芪与山楂的特性及功能 |
4.1 基本特性 |
4.2 黄芪与山楂的功能 |
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黄芪和山楂对乳酸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黄芪与山楂复合物对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苜蓿原料及中草药提取液特性 |
3.2 中草药添加剂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3.3 中草药添加剂对苜蓿青贮第45d营养成分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黄芪与山楂复合物对苜蓿青贮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草药添加剂对苜蓿青贮开袋后pH的影响 |
3.2 中草药添加剂对苜蓿青贮开袋后NH_3-N/IN的影响 |
3.3 中草药添加剂对苜蓿青贮开袋后LA含量的影响 |
3.4 中草药添加剂对苜蓿青贮开袋后BA含量的影响 |
3.5 中草药添加剂对苜蓿青贮开袋后营养成分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泌乳牛对新鲜牧草的能量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与真菌群落结构研究[D]. 撒多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慢性热应激期营养调控对放牧妊娠牛血液指标、瘤胃发酵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D]. 武思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饲粮NDF/NFC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D]. 王贝. 塔里木大学, 2019(07)
- [4]日粮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脂CLA调控作用及机理研究[D]. 李海庆. 宁夏大学, 2019
- [5]甜高粱营养价值评定及其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 李珊珊. 兰州大学, 2018(10)
- [6]降低奶牛养殖对环境污染的营养调控关键技术[J]. 张兴夫,高民. 中国畜牧杂志, 2016(20)
- [7]黑龙江省部分牛场肉牛营养代谢状况调查及疾病预警[D]. 牛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08)
- [8]桑叶和DDGS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研究[D]. 吴浩.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9]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对奶水牛瘤胃发酵、脂肪酸组成以及相关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影响[D]. 张双双. 广西大学, 2014(01)
- [10]黄芪与山楂复合物对苜蓿青贮的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D]. 陆银. 扬州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