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电声教材设计制作环节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焦峤[1](2020)在《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音频技术不仅在专业音乐制作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它更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音乐教育中。当前国外对音乐表演专业的研究逐渐开始呈现出科学性和实证性的特点,尤其对音乐表演风格的诠释和音乐特点的分析,越来越趋向于运用数字音频技术将表演特征的音响参数“数据化”和“可视化”。由于数字音频技术具有强大的操作空间,它给音乐艺术教育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全新体验。数字音频技术在国内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起步虽然较晚,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到这项技术在音乐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并开始投入研究。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等方法,从我国职业教育音乐表演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职业教育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特点,阐述数字音频技术在国内外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应用状况,对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应用方案的设计并加以实施,解决传统音乐表演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后实训效率偏低等问题。通过数字音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表演的音准、节奏、技术细节三方面进行及时反馈训练,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使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更加直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实训的效率,与此同时还加强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陈思妍[2](2020)在《京族独弦琴文化的学校传承研究 ——以东兴市J学校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独弦琴是京族典型的传统乐器,伴随着京族历史发展进程的始终,不仅是京族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与京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自京族独弦琴艺术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了解与重视,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对独弦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每个京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民族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具有基础性、引领性和战略性意义。同时,对京族独弦琴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增强京族儿女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了解,逐渐形成文化自信,从而提升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为了更好地研究、保护、传承京族独弦琴文化,本研究以文化认同理论、民族认同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以东兴市J学校为研究对象,制定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深入东兴市J学校进行调查,了解该校传承独弦琴文化的具体情况及其成效,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揭示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期为该校乃至京族地区民族中小学的独弦琴文化传承提供借鉴与参考。本研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论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文献法了解与本研究相关的已有文献资料,一是梳理了京族独弦琴的形制、源流的相关文献资料;二是梳理了有关京族独弦琴文化传承的模式、重要性、面临的困境及采取的措施的前人研究;三是梳理了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意义、现实问题、路径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以文化认同理论、民族认同理论为基础,运用田野调查法、主客位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第一部分,阐述京族独弦琴的历史及价值。本文通过阐述京族、独弦琴的概况及独弦琴的历史演进诠释京族独弦琴文化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审美及教育价值。第二部分是对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点——东兴市J学校,从该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主体、目标、内容、策略等方面对其文化传承现状进行全方位调查,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所取得的成效,即:培养了一批擅长独弦琴演奏的特长学生;推进了京族独弦琴文化的普及与推广;提升了学生对独弦琴独特艺术的审美能力;促进了学生传承独弦琴文化的意识;推进由独弦琴文化传承引领的民族团结教育;形成了京族独弦琴文化为特色的学校品牌。第三部分,揭示该校独弦琴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本文通过深入调查发现该校独弦琴文化传承普遍存在学校独弦琴数量不够,独弦琴师资力量不足,独弦琴教授活动缺乏稳定性,缺乏独弦琴校本课程,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独弦琴文化普及面有限、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是由民族文化传承经费不足,独弦琴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学校对独弦琴教学的重视度不够,缺乏相关专家的指导,学生和家长思想意识的影响等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的。第四部分,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优化京族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策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转变学校管理层及教师群体的思想意识,二是加强和扩大独弦琴师资培训,三是开发独弦琴乡土教材,四是开设独弦琴校本课程,五是构建完善的独弦琴教学评价体系,六是创新独弦琴文化表演活动,七是拓展学生独弦琴学习的场域,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独弦琴文化。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指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李艾玲[3](2020)在《西南大学与ArtEZ艺术大学本科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音乐作为文化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传承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音乐的种类众多,其中流行音乐作为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的大众文化,拥有众多的听众,其影响力不容小觑。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很多高校以及专业院校相继开设流行音乐专业,因为各种原因国内的流行音乐发展对比国外来说相对缓慢,对于流行音乐课程开设、教育方式等是否合理,学生通过几年学习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结果等还有待历史考证。总的来说流行音乐专业相对国内民族音乐专业、钢琴专业、音乐师范专业等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笔者本科专业为通俗流行表演专业,在四年的学习中一直对本科流行音乐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育改革、实践科学性密切关注以及思考,并且期望能够通过对国外高校课程设置可利用性研究加以结合国内国情对国内流行音乐课程设置提出改善建议。本研究以中国西南大学和荷兰ArtEZ艺术大学本科流行音乐专业方向课程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两校所开设的流行音乐专业方向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和思考,更直观、全面地发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研究的过程就是求新的过程,本文旨在扬长补短,以期实现对我们的流行音乐课程设置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总结与思考。绪论部分阐述本研究缘由背景、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研究现状和研究对象及方法。正文包括三章:第一章通过调查分别阐述西南大学和ArtEZ艺术大学流行音乐专业方向的基本情况(包括成立时间、背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学生生源、就业情况、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开设及评估方式。第二章就西南大学和ArtEZ艺术大学的基本情况、学生生源、就业情况、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进行具体比较并归纳分析;第三章在第二章整理内容基础和框架结构上进行两校流行音乐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对比。总结与思考部分精炼出西南大学课程设置凸显的综合能力培养和ArtEZ艺术大学音乐个性凸显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对西南大学在流行音乐课程设置方面的合理性与实用性、以及如何更好的开发学生内在潜力并使其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音乐风格等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ArtEZ艺术大学在流行音乐专业上有更深的历史和更为丰富的经验,因此,似乎可比性不强,然而如何更快的提高西南大学流行音乐专业水平,就必须像更优秀的院校学习,比如ArtEZ艺术大学,通过对比和借鉴也能帮助我们能够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并且笔者也希望能够引发更多对我国大学流行音乐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为推动我国流行音乐发展助力。
段静[4](2019)在《日照市区初中流行音乐教学课例中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行音乐自2001年进入初中音乐课堂,但对其实施情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还较为薄弱,针对这个问题,以日照市区初中流行音乐教学课例为个案研究对象,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新营中学、北京路中学、青岛路中学三所学校为样本,通过搜集其教学课例及实地走访观摩上课的情况,对日照市区初中流行音乐的教学现状做出相应的了解。通过文献研究法获取了当前学术前沿对流行音乐教学现状的研究状况,实地调查法获取了教学课例或上课视频等研究所需的一手材料及案例分析法对教师上课的情况做出了分析和总结。本研究将重点放在了对流行音乐教学课例的分析上,结合实地走访和观摩流行音乐上课的情况以确保对其调查的真实性。通过对所收集的一手材料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流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值得借鉴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发现:日照市区初中流行音乐教学中教师上课态度认真、教师流行音乐素养较高和学生学习的情况较好等方面是值得借鉴的。但是还存在着对流行音乐重视程度不够、对流行音乐积极因素挖掘力度不够、流行音乐教学效果不一、流行音乐教材课堂摄入量少和家长学生的态度需要转变等问题。总体看来流行音乐教学实施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过于简略,这与应试教育考核的功利性和素质教育落实的不够有一定的关系,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必须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其具体化,建议流行音乐加入中考范围,加大教师对流行音乐积极因素的挖掘、开发校本课程。
肖望[5](2019)在《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发展研究 ——以第五、六、七、八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选取第五至第八届162节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的优质观摩课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比较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整体到个案,概括出中国音乐课堂教学发展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为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究提供参考。宏观方面,通过对四届162堂观摩课进行研究,发现有如下特点:观摩课选曲方面,具有“传统化”、“多元化”倾向;教学媒体方面,呈现现代音乐教学媒体广泛使用、智能音乐科技渐入课堂、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的发展特征;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趋向多样化、重体验、重实践、三大音乐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发展特征。微观方面,选取四届观摩课中获奖且最具代表性的8节课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获奖观摩课具有教学目标指向清晰、教学结构科学合理、教学设计层层叠进、师生互动平等合作、教学风格个性鲜明等共同特征。从音乐教学发展趋势来看,获奖观摩课教学目标趋向情意化、教学设计趋向情境化、教学过程趋向音乐化、教师技能趋向综合化、学生参与趋向实践化、师生互动趋向亲密化。最后,还指出一些观摩课存在的问题:部分课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个别教师专业素养较低,难以胜任教学任务;部分课堂教学过于凸显教师的表演性,忽视师生相长的教学性;部分课堂教学过于强调视觉性,忽视音乐作为声音艺术的体验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专业学习;重点解决借班上课带来的问题,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强调音乐学科本身特征,提高关注音乐本体的程度和有效性。
赵轩[6](2019)在《在传统文脉与新思潮之间的中国早期电影批评(1897-1932)》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关注1897-1932年间中国电影批评的思潮起伏,研究时段是从中国电影批评最早发端一直延续到左翼影评集体亮相之前。在这一历史时期,西方文化的进入,促成了中国思想界急于融入世界潮流的社会功利倾向;在“文明等级论”的影响下,国人开始对中国既有之文化资源进行重估;而亡国灭种、救亡图存的现实焦虑,也不断激起国内的民族主义思潮。本文即着力观照上述思潮影响下的中国早期电影批评,研究内容将涉及文化整合、民族意识、威权政治、社会功利多个视阈间的渗透与震荡。电影舶来中国之时,适逢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晚清以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多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但各色思潮在老旧中国落地的过程几近必然地交织着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蛮横与中国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懦弱,这令救亡图存成为此时最重要的社会议题。较之西方,中国的现代性启蒙有两点不同,一是“救亡压倒启蒙”,使得思想界过度关注物质追求与权力宰制,显现出较强的社会功利色彩;二是“启蒙成了唯一的救亡”,使得国人在潜意识中认同了“文明等级论”等帝国主义的文化逻辑,简单地将东西文化比附于新旧文化,进而促成了极端的“西化”倾向。这为中国早期电影批评思潮渲染了精神底色。同时,基于救亡图存而不断显现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对“文以载道”等传统文脉的无意识固守,也均参与到了上述思潮的流变过程。基于此,本文具体分成以下几个板块。绪论——系统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前期研究成果,以及1897-1932年间中国电影批评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早期电影批评中的传统回响。在梳理早期电影批评的思想史语境的基础上,着力于探讨早期电影批评对传统文艺观念的承继与变奏,具体着眼于“影戏话”等早期批评文本所显现出的传统诗话“缘情遣兴”之思维,以及潜隐于现代性震撼体验之后的“文以载道”的批评观。第二章——早期电影批评对西方文化的“镜鉴”。主要关注早期电影批评中论证影戏源流中土的“西学中源”意识、影戏说的“中体西用”意识,以及卢梦殊主编《银星》杂志鼓吹之“新英雄主义”影剧观对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借鉴和改造。第三章——早期电影批评中的民族意识。着力于梳理“国片复兴”运动、“民族主义电影”运动、辱华电影抗议事件中所渗透之力避欧化、国民性批判以及民族国家(nation)作为“想象的共同体”通过大众传媒达成民族认同的过程。第四章——早期电影批评中的社会功利思维。关注早期电影评论中对电影的娱乐属性与教化属性的交锋,涉及商业娱乐电影、教育电影运动以及电检制度创设伊始电影评论围绕上述话题所做的讨论,对于类型叙事、电影宣教以及国民党文艺政策做思潮上的厘清。结语——总结全文。指出本文始终观照文化整合、民族意识、权威政治、社会功利多个视阈间的渗透与震荡,对影人批评、学人批评、报人批评和大众批评等各种批评模式的话语取向做出归纳,对商业话语、政治话语、精英话语以及市民话语在多个问题上的表述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区分,以期勾勒一段历史思潮的真实面貌。在上述板块的讨论中,仰仗于当前大量民国期刊电子数据库的广泛建立,本文借助更为快捷和相对完备的史料搜集,重新考证了“影戏源流中土”理念的滥觞、电影“第八艺术论”的译介过程、《银星》杂志“新英雄主义”影剧观的理论渊源、《电影月刊》“民族主义电影运动”的外部政治环境,清华“丄社事件”的前后因由。同时,本文从思潮史的角度审视早期“影戏话”对传统“诗话”思维的承继,“国片复兴运动”对晚清以降“实业救国”理念的延续,以及“高台教化”文艺理念在“电影教育运动”中的显影与变奏。进而,本文以新史料的挖掘与新视角的选取体现了创新意识,并希望借助上述问题的厘清对中国早期电影批评思潮研究做出有益的尝试。
王思思[7](2019)在《左翼电影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时代,恰与共产党人认识到电影的重要性并开始进入电影阵地的时间相近。有声电影更丰富的表现手段,为夏衍、郑伯奇、阿英、田汉等一批无产阶级文化背景的电影创作者所用,在建立了新的电影观念、新的主题之后,开始探索新的声音表现手段,他们不仅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也将音乐带入了这场历史进程中,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中国电影界的“新音乐运动”——左翼电影音乐运动。本文从左翼电影音乐美学实践的三个环节,即: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左翼电影音乐创作与代表人物,也包括一些左翼电影同时期的相关知名电影音乐人,如对作曲家聂耳、任光、贺绿汀、冼星海、吕骥、黄自、黎锦晖、刘雪庵以及词作家田汉、安娥、范烟桥等的电影音乐作品和音乐思想评述。接着,介绍了当时电影音乐表演的主要团体和代表人物,包括20世纪30年代风靡全国的音乐表演团体以及歌唱明星,并对他们所演绎的左翼电影中经典的音乐形象进行艺术和乐理的解析。然后,介绍了左翼电影音乐在民众欣赏层面的经验基础和层次跃进,探讨了左翼电影音乐的文化成因、传播途径、受众需求、社会功能等。最终回答这样的问题,左翼电影音乐实践活动的美学规律和艺术本质是:创作上,鲜明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表演上,无产阶级思想感召下的现实主义形象塑造;欣赏上,阶级斗争和家国情结的一脉相承。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对音乐本体的艺术规律研究,对左翼电影音乐与流行音乐、外国电影音乐等音乐类型的比较研究,对左翼电影音乐广泛影响的社会研究以及对左翼电影音乐与时代关系的政治研究,在丰富的历史文献基础上,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和视角,展开中国左翼电影音乐光彩照人、动人心弦、催人奋进的不朽篇章。
邱健[8](2018)在《从乐歌到摇滚:歌-诗的语言漂移研究》文中指出“歌-诗”研究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它处于文学与音乐的交叉地带。但遗憾的是,文学史、音乐史在对其进行讨论时往往只注重各自熟悉的部分,这就让本来为一体的“歌-诗”出现了研究和阐释的断裂。本文试图对二十世纪中国文人创作的主流“歌-诗”的诗意生成和表达系统进行研究,以求在学科之间找到诗意会通的可能。“语言漂移说”是当代诗人、学者李森提出的艺术哲学(诗学)方法论,这个理论认为,语言、心灵与世界三位一体的稳定性假设值得怀疑,语言既非形而上的,亦非形而下的,而是处于“形而中”的独立存在状态(“形而中”亦是李森提出的哲学概念)。语言建构了心灵,图示了世界,它是歌-诗的呈现方式。但语言是不稳定的和非本质的,它时刻处在漂移状态中。如果承认诗意的生发源自语言的配置,那诗意也就随着语言的漂移而漂移。本论文的总体架构是:从结构整合来领会“歌-诗”的整体性,从身份确认来解析“歌-诗”配置的共同体,从语言漂移来考察“歌-诗”所穿越的诸多领域。在这种探讨中“歌-诗”语言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静态的文本,二是动态的表演。文本主要涉及歌词、音乐,表演主要涉及唱法。对这三者进行技术性分析是必要的,但核心问题是研究它们的变化以及诗意生成。笔者将以中国二十世纪的歌-诗发展为线索,挑选出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讨论。中国现代歌-诗是在依声填词的学堂乐歌中起步的,晚清的社会变革以及西方音乐的传入改变了既有的语言配置。音乐的现代性启蒙让人们听到了“歌”之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的推广改变了文言文的歌-诗语言配置模式。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文学的现代性启蒙让人们看到了“诗”之新。当歌-诗发展到三十年代时,城市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了歌-诗语言的变革。现代海派文化孕育了商业化的流行歌-诗,使其变成了市民的娱乐产品。有声电影的发展,尤其是左翼电影,使歌-诗变成了具有主题性的意识形态产品。这两种产品显示了不同的价值观系统,各自在其认定的轨道上运转。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了一座歌咏城,红色歌-诗、革命歌-诗的创作实践在国家存亡之际为中华民族构建了精神家园。其中,《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是现代中国歌-诗创作的经典,它的语言配置方式成为了主流歌-诗的标杆。在新中国诞生后,歌-诗语言发生了重要调整。新民主主义的文艺观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思想引领了社会主义的歌-诗实践。颂歌、赞歌的写作以及少数民族的歌-诗创作对政权巩固、民族团结、文化认同起到重要作用。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歌-诗走向了畸形,在极左的思潮中其语言的单一化配置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由于此部分内容庞杂,涉及问题面广,限于篇幅不作讨论。在八十年代时,歌-诗回到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中,流行歌-诗、爱国歌-诗、民族歌-诗在历史的转型中呈现出了新的面貌。港台歌-诗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大陆。歌-诗语言的融合为其创新注入了活力,其诗意的漂移路径也更加多样,这都表现出了新时期的精神。在九十年代世纪之交,广东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岭南乐派的异军突起引领了时代潮流,新世纪音乐的诞生以及摇滚乐的迅速发展体现出了歌-诗在多元文化碰撞中的丰富性。总之,中国二十世纪的歌-诗发展是在语言配置与诗意漂移中进行的。从乐歌到摇滚可以看到歌-诗审美的形态变化和时代精神的功用选择。从歌词、音乐、表演进行语言漂移说的讨论是学科之间的一次有益对话,亦是心灵与世界的相互交流。正如漂移说所言,语言本身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它在时空的流变与绵延中向着直陈其事、修辞幻象、纯粹形式、意识形态等方向漂移,诗意的创造在此过程中绽放出了自身的光芒。
朴荟霖[9](2018)在《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进步,是时代的需要,是党和国家、社会和民众的需要,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其要想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满足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就必须要从自身发展入手,产出优秀作品,培养优秀人才。而优秀作品的呈现和优秀人才的出现,除了社会环境氛围营造、媒体宣传推广、市场化商业化运营等社会“外因”积极介入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全面发挥艺术类高校和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根本优势,切实加强高等艺术教育尤其是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这一“内因”的发展,努力培养优秀流行音乐专业人才、产出优秀作品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深入推进高校流行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培育流行音乐人才也就日益为学界和乐界所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在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融合发展、关注青年价值观引领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今天,作为向青年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尤其是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应如何找准定位、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作用,呼应社会、媒体关注和青年期待,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先声,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切实加强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将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和问题背景,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如何、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在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就成为了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基于当代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这一核心,本文以理论和实践层面破解“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策略为研究主旨,以大陆艺术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为研究基点,论文并非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进行简单的历史分析和现状描述,亦非孤立的为研究专业建设而研究,而是要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放在国家、社会、当代教育发展进程中去综合考量,要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与高等教育使命与担当相结合、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相结合、与国家民族振兴相结合,要站在更高的站位上审视和思考其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要跳出专业观专业、跳出教育谈教育、跳出流行论流行。结合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围绕发展建设策略这一主要线索,按照历史纵深研究与现状横向比较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特征,破解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当前流行音乐发展和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本研究(包括绪论、结论)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集中进行研究背景分析,提出问题、阐释思路,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相关文献材料展开详细分析与综述,对研究价值、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进行解读;第一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概念、特征和发展历程进行详细论证分析;第二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与问题进行系统调查和深入剖析;第三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目标定位、整体思路进行系统研究;第四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课程规划、教学设计与学科支持实践策略进行深入挖掘和集中探讨,尝试提出新的核心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第五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师资教材建设与基本保障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尝试提出新的辅助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结论部分对全文论证结果进行陈述,总结研究不足,并对外国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启示研究、高校流行音乐专业评估体系与指标体系建设研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贯通一体化流行音乐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等方面进行延展性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照和思考。本文得出如下结果:研究结果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宏观设计。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宏观设计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说,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理论依据,以多学科理论作为学理基础,要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整体要求和高校音乐专业建设的一般原则,在宏观设计方面要依据“整合理念”和“内涵式发展”的整体建设思路开展设计。研究结果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需要在建设目标的指引下,依据宏观设计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具体实践探索,归纳起来,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展开具体实践:在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设计方面,要建设“厚重扎实型”流行音乐专业基础课、“个性模块式”流行音乐专业主干课、“多元开放式”流行音乐专业选修课;在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方面,要完善音乐审美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以文化人,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践行“创造教育”理念;在以学科建设促进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方面,要科学规划流行音乐学科建设、深入推进流行音乐专业学术研究;在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构建“严选、优出、精过程”培养模式、“流行乐府”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在流行音乐专业师资与教材建设方面,要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型”教师队伍、统编核心教材、开发地方、校本和国际教材;在流行音乐专业社会服务与建设保障方面,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建设流行音乐专业专属场地与设施。研究结果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是核心目标,其主要内容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培养至上,尊重规律、彰显个性,承典塑新、中西融通”的全新设定目标,进而将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真正能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合理吸纳西方先进文化、创造当代健康流行文化的、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广博文化素质的、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本研究为目前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做出的贡献在于:1.尝试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从音乐教育大类专业建设发展史中剥离出来,首次独立完成了专业建设史的梳理;2.通过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3.通过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建设提出了建设的目标定位、整体思路、理论依据,提供了一整套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策略;4.结合自身研究,本文从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的视角提出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宏观设计构想,实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
杨圆圆[10](2018)在《教学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状况研究 ——以昆明市Y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媒体是储存和传递事物信息的载体,当媒体被用来承载和传递具有教育目的的信息并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时,就可以称之为教学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使用教学媒体,可以激发幼儿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教学媒体可以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种教学媒体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教师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通过调研,对Y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应用教学媒体的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教学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应用的建议。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昆明市Y幼儿园的大、中、小各两个班共6个班展开调研,包括6名幼儿语言教师组织的集中语言教育活动(16次);每日7点40分开展的电视台早间播报活动(16次)以及每个年龄班组织的“说说讲讲”活动(6次)。在调研中详细记录幼儿语言教师使用各类教学媒体的过程并对语言教师进行访谈,在对调研记录进行整理后,分别分析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在Y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状况,找出幼儿园提供教学媒体和教师使用教学媒体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终提出建议。本研究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明晰研究中的主要概念。其次确定研究的理论基础。简述国内外学者对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以及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应用教学媒体的研究成果。明确研究目的、意义、对象、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传统教学媒体在Y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状况。这是论文的第一个主体部分,首先针对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对图片媒体、实物媒体和图书媒体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再对传统教学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状况进行总体分析。第三章,现代教学媒体在Y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状况。这是论文的第二个主体部分,首先针对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对计算机媒体、电声媒体和综合媒体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再对现代教学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状况进行总体分析。第四章,Y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应用教学媒体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存在选择偏好,并且幼儿园能提供给教师选择的教学媒体是有限的。原因主要有教师的自身水平有差异和幼儿园的教学媒体资源有限。在使用教学媒体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不恰当以及应用的效果不理想,原因是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都会影响教学媒体的应用。第五章,教学媒体在Y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应用的建议及研究反思。一方面是给幼儿园提供教学媒体的建议,幼儿园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供教学媒体应注意教学媒体的生活化、适宜性和整合性。另一方面是运用ASSURE模式的六个要素对教师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的整个过程提出建议,主要包括分析幼儿、提出幼儿语言教育目标、选择教学媒体、使用教学媒体、激发幼儿参与语言教育活动、评价和改进。最后对本研究进行了反思。
二、关于电声教材设计制作环节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电声教材设计制作环节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实际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1.3.4 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
1.4 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具备现代音乐教学的理论依据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
2.1 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总体情况 |
2.1.1 专业设置情况调查 |
2.1.2 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
2.1.3 课程体系调查 |
2.1.4 实训场所建设情况调查分析 |
2.1.5 教学评价体系 |
2.1.6 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2.2 数字音频技术应用于音乐表演教学可行性调查分析 |
2.3 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
2.3.1 音乐表演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 |
2.3.2 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优势 |
第三章 数字音频技术应用于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设计 |
3.1 教学设计原则 |
3.1.1 符合专业需求原则 |
3.1.2 符合实用性原则 |
3.1.3 符合易用性原则 |
3.2 数字音频技术应用的教学环境设计 |
3.2.1 硬件构成 |
3.2.2 软件构成 |
3.2.3 声学设计 |
3.3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 |
3.3.1 教学目标的确立 |
3.3.2 教学设计的原则 |
3.3.3 教学流程的设计 |
3.3.4 教学方法 |
3.3.5 教学重难点 |
3.3.6 评价制度的制定 |
第四章数字音频技术应用于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实施 |
4.1 教学实施的前期准备 |
4.1.1 确定实施对象 |
4.1.2 确定分组 |
4.1.3 确定教学内容 |
4.1.4 确定教学目标 |
4.1.5 课前准备 |
4.2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 |
4.3 数字音频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 |
第五章 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专业中应用的结果分析 |
5.1 教学结果分析 |
5.1.1 教学结果 |
5.1.2 数据结果分析 |
5.2 访谈结果分析 |
5.2.1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5.2.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5.3 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教学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5.3.1 影响教学进度 |
5.3.2 教学硬件设施问题 |
5.3.3 教学软件设施问题 |
5.3.4 师资问题 |
5.4 进一步优化策略 |
5.4.1 优化实训设施 |
5.4.2 树立更积极的教学态度 |
5.4.3 优化操作方法 |
5.4.4 完善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
5.4.5 增强教师教学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京族独弦琴文化的学校传承研究 ——以东兴市J学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保存、弘扬京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
2.传承独弦琴文化的重要性 |
3.个人机缘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观察法 |
(3)田野调查法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1.文化认同理论 |
2.民族认同理论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1.民族文化传承 |
2.民族学校 |
(六)文献综述 |
1.京族独弦琴的形制研究 |
2.独弦琴的源流研究 |
(1)中国起源说 |
(2)越南起源说 |
3.京族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 |
(1)京族独弦琴文化传承的模式 |
(2)京族独弦琴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3)京族独弦琴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
(4)京族独弦琴文化传承的措施 |
4.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 |
(1)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意义 |
(2)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现实问题 |
(3)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路径与方法 |
一.京族独弦琴的历史及价值 |
(一)京族独弦琴概述 |
1.京族概况 |
2.独弦琴概况 |
(二)独弦琴的历史演进 |
1.独弦琴形制的历史演进 |
2.独弦琴创作曲目的增加 |
(三)独弦琴的独特价值 |
1.历史价值 |
(1)历史记忆的独特符号 |
(2)海洋民族的历史印证 |
2.文化价值 |
(1)京族人民生活的表达方式 |
(2)京族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
(3)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图腾 |
3.审美价值 |
(1)培育审美人格 |
(2)塑造民族精神 |
4.教育价值 |
(1)民族认同的价值 |
(2)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 |
(3)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 |
二.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 |
(一)东兴市J学校的概况 |
(二)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现状考察 |
1.传承的主体 |
(1)独弦琴特长学生 |
(2)普通学生 |
(3)专业独弦琴教师 |
2.传承的目标 |
3.传承的内容 |
(1)独弦琴演奏技巧 |
(2)独弦琴历史文化熏陶 |
4.传承的策略 |
(1)聘请民间艺人进校传艺 |
(2)开设独弦琴兴趣班教学 |
(3)开展融入式教学 |
(4)实施生生互助的“小班长制” |
(5)开展以独弦琴文化表演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活动 |
(6)创设特色校园文化 |
(三)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所取得的成效 |
1.培养了一批擅长独弦琴演奏的特长学生 |
2.推进了京族独弦琴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
3.提升了学生对独弦琴独特艺术的审美能力 |
4.促进了学生传承独弦琴文化的意识 |
5.推进由独弦琴文化传承引领的民族团结教育 |
6.形成了以京族独弦琴文化为特色的学校品牌 |
三.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一)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所存在的问题 |
1.学校独弦琴数量不够 |
2.独弦琴师资力量不足 |
3.独弦琴教授活动缺乏稳定性 |
4.缺乏独弦琴校本课程 |
5.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
6.独弦琴文化普及面有限,宣传力度不足 |
(二)东兴市J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民族文化传承经费不足 |
2.独弦琴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
3.学校对独弦琴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
4.缺乏相关专家的指导 |
5.学生和家长思想意识的影响 |
四.优化京族学校独弦琴文化传承的策略 |
(一)转变学校管理层及教师群体的思想意识 |
(二)加强和扩大独弦琴师资培训 |
(三)开发独弦琴乡土教材 |
(四)开设独弦琴校本课程 |
(五)构建完善的独弦琴教学评价体系 |
(六)创新独弦琴文化表演活动 |
1.创新表演曲目 |
2.创新表演方式 |
3.拓宽学生独弦琴文化表演场域 |
(1)以当地旅游景点为依托 |
(2)以民族节庆活动为契机 |
(3)以参加公益活动为途径 |
(七)拓展学生独弦琴学习的场域 |
1.校外独弦琴传承基地 |
2.文体部门举办的独弦琴公益班培训 |
(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独弦琴文化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访谈提纲 |
1.独弦琴传承人访谈提纲 |
2.独弦琴教师访谈提纲 |
3.音乐教师访谈提纲 |
4.独弦琴特长学生访谈提纲 |
5.校领导访谈提纲 |
(二)学生调查问卷 |
东兴市京族学校独弦琴传承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
(三)田野调查图片节选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西南大学与ArtEZ艺术大学本科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缘由 |
1.1 专业实践后的思考 |
1.2 学科发展的需要 |
1.3 资料来源 |
2.研究意义与价值 |
2.1 本研究属于音乐课程研究 |
2.2 本研究属于音乐课程对比研究 |
2.3 本研究涉及流行音乐教育思考 |
3.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音乐课程研究相关文献 |
3.2 音乐课程对比研究相关文献 |
3.3 荷兰音乐教育研究相关文献 |
3.4 流行音乐课程设置研究相关文献 |
4.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西南大学和ARTEZ艺术大学流行音乐专业方向情况 |
1.1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流行专业方向情况 |
1.1.1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及流行专业方向基本情况 |
1.1.2 学生生源情况 |
1.1.3 培养目标 |
1.1.4 课程设置以及评估方式 |
1.1.5 毕业生就业情况 |
1.2 ARTEZ艺术大学流行学院专业情况 |
1.2.1 ArtEZ艺术大学基本情况 |
1.2.2 学生生源情况 |
1.2.3 培养目标 |
1.2.4 课程设置及评估方式 |
1.2.5 毕业生就业情况 |
第二章 基本情况及培养目标及比较 |
1.基本情况对比 |
2.学生生源对比 |
3.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对比 |
4.就业情况对比 |
第三章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流行专业和ARTEZ艺术大学流行学院课程设置对比 |
第四章 结论 |
4.1 培养目标 |
4.2 课程设置的内容及安排 |
4.3 课程学时数的分布 |
4.4 课程设置模式 |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 |
5.1 反思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日照市区初中流行音乐教学课例中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 |
二、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选题的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日照市区音乐课的概述 |
第一节 日照市区音乐课的现状 |
一、日照市区初中学校的简介 |
二、初中音乐课的概况 |
第二节 初中流行音乐课的概况 |
一、课程设置 |
二、教学内容 |
三、学生的学习情况 |
四、流行音乐课的地位 |
第二章 日照市区流行音乐课例评析与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课例展示与评析 |
一、《电子空间站》教学课例评析 |
二、《中国流行风》教学课例评析 |
三、《瑰丽电声》教学课例评析 |
第二节 课例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目标不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
二、课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
第三章 流行音乐课例改进方案探讨与教学反思 |
第一节 课例改进方案的探讨 |
一、教学目标改进的建议 |
二、其它问题的改进建议 |
第二节 初中流行音乐教学问题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发展研究 ——以第五、六、七、八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价值 |
2.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对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及课例研究 |
2.对中国其他音乐优质课的研究 |
3.对中国音乐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 |
4.现有研究评述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点 |
一、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时代背景及基本特征 |
(一)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发展背景 |
1.中国经济的发展为音乐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
2.中国科技的进步为课堂教学增添乐趣 |
3.21世纪课标改革为学科发展指明方向 |
4.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大量音乐师资 |
5.社会音乐教育的普及提升青少年音乐素质 |
6.三大教学法的推广丰富音乐教师的教学手段 |
(二)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基本特征 |
1.授课教师:以经济发达地区居多 |
2.使用教材:以“人音版”、“人教版”为主 |
3.课堂类型:以“欣赏课”、“歌唱课”为主 |
4.授课学段:集中于小学中高年段、中学低年段 |
二、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整体发展特征 |
(一)观摩课选曲发展特征 |
1.“传统化”倾向 |
2.“多元化”倾向 |
(二)观摩课教学媒体发展特征 |
1.现代音乐教学媒体广泛使用 |
2.智能音乐科技渐入课堂 |
3.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 |
(三)观摩课教学方法发展特征 |
1.教学方法趋向多样化 |
2.重体验,重实践 |
3.三大教学法综合运用 |
三、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活动获奖课例特点及发展趋势 |
(一)四届获奖课例的共同特点 |
1.教学目标指向明确 |
2.课堂结构科学合理 |
3.教学设计层层叠进 |
4.师生互动平等合作 |
5.教师风格个性鲜明 |
(二)四届获奖课例的发展趋势 |
1.教学目标趋向情意化 |
2.教学设计趋向情境化 |
3.教学过程趋向音乐化 |
4.教师技能趋向综合化 |
5.学生参与趋向实践化 |
6.师生互动趋向亲密化 |
四、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一)存在问题 |
1.部分课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
2.个别教师专业素养较低,难以胜任教学任务 |
3.部分课堂教学过于凸显教师的表演性,忽视师生相长的教学性 |
4.部分课堂教学过于强调视觉性,忽视音乐作为声音艺术的体验性 |
(二)合理化建议 |
1.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 |
2.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专业学习 |
3.重点解决借班上课带来的问题,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 |
4.强调音乐学科本身特征,提高关注音乐本体的程度和有效性 |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在传统文脉与新思潮之间的中国早期电影批评(1897-193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启蒙与电影的传入 |
二、1932年之前中国电影批评的特征 |
三、范式和视角 |
第一章 早期电影批评中的传统回响 |
第一节 近现代思潮迭起中的早期电影批评 |
一、现代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入 |
二、对“人”的关注:个体性与群体性 |
三、对制度的探讨:政治与功利色彩 |
第二节 “缘情遣兴”在早期影评中的在场 |
一、从传统“诗话”到“影戏话” |
二、“考证故实”:光影叙事的冲动 |
三、“随性闲谈”:日常生活的在场 |
第三节 “民智教化”在早期影评中的延续 |
一、惊叹:观影的奇观体验 |
二、电影作为现代性的物化表征 |
三、“启发民智、教化民众”理念的血脉相续 |
第二章 早期电影批评对西方文化的镜鉴 |
第一节 西学中源:“影戏源流中土”的偏执论证 |
一、“影戏源流中土”的文本表述 |
二、“西学中源”说的历史衍变 |
三、“影戏源流中土”的文化心理机制 |
第二节 中体西用:“影戏论”的体用之道 |
一、电影的艺术“家数” |
二、“影戏论”的技巧批评实践 |
三、“影戏论”的文化底色 |
第三节 群己之辩:“新英雄主义”影剧观的在地化历程 |
一、“新英雄主义”溯源:从罗曼·罗兰到《银星》 |
二、“新英雄主义”之新:革命与领袖 |
三、“新英雄主义”的功用:平民、阶级与群己观 |
第三章 早期电影批评中的民族主义思潮 |
第一节 “国片复兴运动”与作为公共事业的电影 |
一、“复兴国片”与实业救国 |
二、“到民间去”:语焉不详的平民化 |
三、步入公共领域的电影与儒商精神 |
第二节 抗议“辱华电影”与众声喧哗间的多方话语角力 |
一、国族形象:自我表述的冲动 |
二、文化渗透:表述中国的冲动 |
三、话语共谋:多方角力的公共事件 |
第三节 “民族主义电影运动”与“国民性”改造 |
一、“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与《电影月刊》 |
二、改造“国民性”的一次尝试 |
三、“民族主义电影运动”的当下性省思 |
第四章 早期电影批评中的社会功利思维 |
第一节 电影娱乐思潮:正当娱乐、类型意识与叙事机制 |
一、正当娱乐:从清华“丄社事件”说起 |
二、类型意识:商业导向与话语征用 |
三、叙事机制:滑稽穿插与教化字幕 |
第二节 电影教育思潮:直观教育、社会教育与寓教于乐 |
一、直观教育:作为教学方式的电影 |
二、社会教育:电影的普及传播 |
三、寓教于乐:文化统制的话语策略 |
第三节 电影检查思潮:必要、权属与主体定位 |
一、电影检查之必要:社会教化、行业准入与民族主义情绪 |
二、电影检查的权属机制:行政权力、统一电检与派系纷争 |
三、电影检查的主体定位:体恤商艰、艺术眼光与意识管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左翼电影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章 |
一、选题缘起 |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
三、研究目的和价值 |
四、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五、研究史概况 |
六、研究视角及方法 |
第一章 中国早期电影音乐与左翼电影运动的结缘 |
第一节 西方舶来电影音乐的影响和中国电影音乐的起源 |
一、美国有声电影的影响 |
二、中国电影音乐产生的土壤——上海 |
三、黎派中国新歌舞与联华歌舞班 |
四、中国电影音乐的都市现代性 |
第二节 左翼电影的兴起与左翼电影音乐 |
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 |
二、群众性救亡歌咏活动的兴盛与左翼音乐组织的建立 |
三、左翼电影音乐创作及特点 |
四、中国电影音乐的国族性 |
第三节 “国防电影”音乐创作新时期 |
一、“国防电影”与“新音乐运动” |
二、新现实主义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体系的初步形成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左翼电影音乐创作 |
第一节 左翼电影音乐的主要创作者 |
一、聂耳 |
二、任光 |
三、贺绿汀 |
四、冼星海 |
五、吕骥 |
第二节 爱国进步作曲家 |
一、黎锦晖 |
二、黄自 |
三、刘雪庵 |
四、严工上 |
第三节 代表词作家 |
一、安娥 |
二、田汉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左翼电影音乐表演 |
第一节 早期电影音乐表演团体 |
一、明月歌剧社 |
二、联华影业公司歌舞班 |
三、南国电影剧社 |
第二节 表演之星 |
一、金焰 |
二、王人美 |
三、周璇 |
四、赵丹 |
五、胡蝶 |
六、阮玲玉 |
第三节 演奏乐队及乐手 |
一、俄侨影戏乐队 |
二、上海工部局乐队 |
三、王人艺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左翼电影音乐欣赏 |
第一节 近代国人音乐欣赏启蒙 |
一、近代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习惯 |
二、新音乐文化的影响 |
三、大众音乐欣赏的时代主题承袭 |
第二节 左翼电影运动对电影音乐欣赏的影响 |
一、有声电影音乐从歌唱开始 |
二、左翼电影运动对电影音乐欣赏的改造 |
第三节 左翼电影音乐的欣赏层次提升 |
一、感官欣赏 |
二、情感欣赏 |
三、理智欣赏 |
第四节 左翼电影音乐欣赏艺术性的辩论 |
一、为大众的“中国新音乐”思想 |
二、“软性电影”对电影音乐艺术的态度与追求 |
三、电影音乐中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
本章结语 |
结论:左翼电影音乐实践活动的美学规律重构 |
第一节 音乐创作——“救亡压倒启蒙” |
第二节 音乐表演——左翼思想感召下的现实主义形象塑造 |
第三节 音乐欣赏——时代主题的承袭 |
本章结语 |
附录1 :左翼电影音乐概况 |
附录2 :谱例、图例索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从乐歌到摇滚:歌-诗的语言漂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题解与意义 |
二、综述与视野 |
三、方法与思路 |
四、创新和局限 |
第一章 歌-诗研究的理论建构 |
一、歌-诗的结构整合 |
二、歌-诗的身份确认 |
三、歌-诗的语言漂移 |
第二章 乐歌时代的歌-诗语言 |
第一节 乐歌启蒙的历史机缘 |
一、国民性乐教 |
二、现代性伦理 |
三、古典性抒情 |
第二节 乐歌语言的现代性 |
一、乐歌的文学现代性 |
二、乐歌的音乐现代性 |
小结 |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歌-诗语言 |
第一节 新诗运动中的歌-诗 |
一、直笔与意象:胡适的《希望》和《也是微云》 |
二、民间与民族:歌谣运动的瓦釜之声 |
第二节 艺术歌-诗的诗性开启 |
一、萧友梅和易韦斋的《问》 |
二、赵元任和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
第三节 政治歌-诗的话语构造 |
一、爱国歌-诗的四重维度 |
二、马列歌-诗的修辞手法 |
三、政治歌-诗的情感主体 |
小结 |
第四章 三十年代的歌-诗语言 |
第一节 摩登上海的流行歌-诗 |
一、《毛毛雨》:流行歌-诗的语言策略 |
二、《桃花江》:流行歌-诗的委约创作 |
第二节 国产胶片的电影歌-诗 |
一、电影《渔光曲》与主题歌-诗《渔光曲》 |
二、电影《马路天使》与主题歌-诗《天涯歌女》 |
三、电影《风云儿女》与主题歌-诗《义勇军进行曲》 |
小结 |
第五章 抗战时期的歌-诗语言 |
第一节 战争歌-诗的三重构想 |
一、苦难叙事:《松花江上》与家国命运 |
二、秧歌改造:《南泥湾》与乡土经验 |
三、坚定意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与革命道路 |
第二节 歌-诗语言的经典化漂移—以《黄河大合唱》为研究中心 |
一、第一单元:《黄河船夫曲》《黄河颂》 |
二、第二单元:《黄水谣》《河边对口曲》 |
三、第三单元:《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
小结 |
第六章 建国时期的歌-诗语言 |
第一节 新中国的颂歌 |
一、颂歌中的国家话语:《歌唱祖国》 |
二、颂歌中的民族传统:《我的祖国》 |
三、颂歌中的纪实风格:《祖国颂》 |
第二节 少数民族赞歌 |
一、蒙古族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
二、藏族赞歌:《北京的金山上》 |
三、维吾尔族赞歌:《新疆好》 |
小结 |
第七章 新时期的歌-诗语言 |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大陆歌-诗 |
一、解放思想:《乡恋》的艺术智性 |
二、家国情怀:《难忘今宵》的晚会记忆 |
三、铁骨柔情:《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情感穿越 |
四、一声呐喊:《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 |
第二节 风靡一时的港台歌-诗 |
一、张明敏与《我的中国心》 |
二、邓丽君与《月亮代表我的心》 |
三、罗大佑与《之乎者也》 |
小结 |
第八章 九十年代的歌-诗语言 |
第一节 岭南乐派引领时代潮流 |
一、流行新古典:《涛声依旧》 |
二、流行新民谣:《弯弯的月亮》 |
三、流行新乡土:《过河》 |
第二节 新世纪与摇滚的天上人间 |
一、新世纪歌-诗:《阿姐鼓》的灵性写作 |
二、中国摇滚音乐的语言配置:重金属、迷幻、朋克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中国流行音乐相关研究 |
(二)中国音乐教育相关研究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相关研究 |
(四)中国高校专业建设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应用价值 |
五、创新点 |
(一)理论研究注重史论结合 |
(二)实践研究具有中国特色 |
第一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相关概念、本质特征与发展历程 |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流行音乐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本质特征 |
(一)艺术性与通俗性 |
(二)传统性与时尚性 |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 |
(四)统一性与独立性 |
(五)综合性与跨域性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 |
(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流变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历程概述 |
第二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
一、研究与设计方法 |
(一)文献研究设计 |
(二)访谈设计 |
二、调查研究实施过程 |
(一)文献研究调查对象与信息搜集过程 |
(二)访谈研究调查对象与信息搜集过程 |
三、调查研究结果汇总 |
(一)文献调查结果呈现 |
(二)访谈调查结果汇总 |
四、基于调查研究结果的成绩概述与问题分析 |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成绩概述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三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目标定位与整体思路 |
一、理论依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指导,以多学科理论基础为支撑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和青年思想 |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 |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
(四)音乐教师心理结构建构理论 |
(五)存在主义课程与价值观 |
(六)音乐流行理论 |
二、目标定位: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专业人才 |
(一)立德树人、培养至上 |
(二)尊重规律、彰显个性 |
(三)承典塑新、中西融通 |
三、整体思路:“整合理念”与“内涵式发展” |
(一)基于“整合理念”的建设思路 |
(二)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建设思路 |
第四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课程规划、教学设计与学科支持实践策略 |
一、关于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规划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建设“厚重扎实型”流行音乐专业基础课 |
(二)建设“个性模块式”流行音乐专业主干课 |
(三)建设“多元开放式”流行音乐专业选修课 |
二、关于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完善音乐审美教学 |
(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以文化人” |
(三)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创造教育”理念 |
三、关于以学科建设促进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科学规划流行音乐学科建设 |
(二)深入推进流行音乐专业学术研究 |
第五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师资教材与基本保障实践策略 |
一、关于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构建“严选、优出、精过程”培养模式 |
(二)构建“流行乐府”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
二、关于流行音乐专业师资与教材建设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型”教师队伍 |
(二)统编核心教材、开发地方、校本和国际教材 |
三、关于流行音乐专业社会服务与建设保障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
(二)建设流行音乐专业专属场地与设施 |
结论 |
一、结论总结 |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宏观设计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 |
二、创新与反思 |
三、延展性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年表 |
附录2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3 :五位流行音乐教育界资深专家访谈记录摘编 |
附录4 :专业基础课《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100 首经典民歌 |
附录5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经典流行音乐作品词例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教学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状况研究 ——以昆明市Y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教学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应用的必要性 |
二、教学媒体为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来新活力 |
三、Y幼儿园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应用教学媒体的优势与不足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教学媒体 |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的理论 |
二、教学媒体传播过程的理论 |
三、教学媒体使用的ASSURE模式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有关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研究 |
二、有关教学媒体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应用的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传统教学媒体在Y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状况 |
第一节 图片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
一、应用图片媒体的语言教育活动——《小猪变干净了》 |
二、图片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第二节 实物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
一、应用实物媒体的语言教育活动——《啪啦啪啦砰》(下) |
二、实物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第三节 图书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
一、应用图书媒体的语言教育活动——《我做哥哥了》 |
二、图书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第四节 传统教学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状况总结 |
一、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的年龄差异性 |
二、传统教学媒体呈现形式的互动性 |
三、传统教学媒体具有不可替代性 |
第三章 现代教学媒体在Y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状况 |
第一节 计算机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
一、应用计算机媒体的语言教育活动——《啪啦啪啦砰》(上) |
二、计算机媒体在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第二节 电声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
一、应用电声媒体的语言教育活动——《分享国庆假期趣事》 |
二、电声媒体在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第三节 综合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
一、Y幼儿园应用综合媒体的语言教育活动——小小电视台晨间播报 |
二、综合媒体在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第四节 现代教学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总体应用状况 |
一、集中教育活动的类型决定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 |
二、综合媒体的应用使语言教育活动更立体 |
三、现代教学媒体更具吸引力的呈现形式 |
四、现代教学媒体对教师能力要求更高 |
第四章 Y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应用教学媒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学媒体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一、幼儿园能提供给教师选择的教学媒体有限 |
二、教师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差异性 |
三、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不恰当 |
四、教学媒体的应用效果不理想 |
第二节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学媒体的应用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幼儿园的资源有限限制了教学媒体的提供 |
二、教师的自身水平限制了教学媒体的选择 |
三、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限制了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 |
四、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限制了教学媒体的应用效果 |
第五章 教学媒体在Y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应用的建议及研究反思 |
第一节 给幼儿园提供教学媒体的建议 |
一、教学媒体生活化 |
二、教学媒体适宜化 |
三、教学媒体综合化 |
第二节 给教师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的建议 |
一、分析幼儿 |
二、提出幼儿语言教育目标 |
三、选择教学媒体 |
四、使用教学媒体 |
五、激发幼儿参与语言教育活动 |
六、评价和改进 |
第三节 研究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教学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状况观察记录表 |
附录 B: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电声教材设计制作环节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音频技术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焦峤.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2]京族独弦琴文化的学校传承研究 ——以东兴市J学校为个案[D]. 陈思妍.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西南大学与ArtEZ艺术大学本科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 李艾玲. 西南大学, 2020(01)
- [4]日照市区初中流行音乐教学课例中的问题研究[D]. 段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5]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发展研究 ——以第五、六、七、八届为例[D]. 肖望.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在传统文脉与新思潮之间的中国早期电影批评(1897-1932)[D]. 赵轩. 上海大学, 2019(02)
- [7]左翼电影音乐研究[D]. 王思思. 上海大学, 2019(02)
- [8]从乐歌到摇滚:歌-诗的语言漂移研究[D]. 邱健. 云南大学, 2018(04)
- [9]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D]. 朴荟霖.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10]教学媒体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状况研究 ——以昆明市Y幼儿园为例[D]. 杨圆圆.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