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习前后不同医院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秀荷[1](2020)在《护理新生情绪调查与干预研究 ——以某职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重要的培育对象之一。然而由于受到教育模式、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社会风气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加之心理尚未成熟、社交经验缺乏等内在因素的作用,中职学生,尤其是刚刚入学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危对象。中专护理学生是其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她们刚从初中升入中专,年龄在15~18岁,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最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的时期,而面对社会压力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她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相对欠缺;进入卫校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与初中有显着差异,因此容易产生一些负性情绪,加之女生居多,她们容易受逆境压力影响。她们未来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患者,在工作中不仅要求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也要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和心理品质。而这些要求,导致其中的一部分护理新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压力和恐惧,甚至考虑放弃学业,最终影响到了学业,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关注中专护理新生的心理状况,寻找能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的干预方式,对于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护理人员,是中职护理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某校护理新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对护理新生生活、情绪、生理等方面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干预方式,包括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疗法,比较不同干预方式的效果,为中专卫校护理新生的心理状况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评估和干预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某校一年级全体200名护理新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被试的心理状态(包括生活满意度、心理韧性、压力以及焦虑、抑郁状况等指标),通过检测生理指标作为评估护理新生身心状态的客观指标(包括呼吸、脉搏、舒张压、收缩压等指标)。筛去不符合入组要求的护理新生和剔除无效问卷后,参与统计的人员共190名。对调查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护理新生分成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疗法三组。结合以往的研究,在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疗法,在两组别设置更多的护理新生,设置甲、乙、丙组比例为1:2:2,并分别采取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三线放松疗法进行干预,分析干预措施对心理压力带来的情绪问题和身心状态的效果。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等级情况,三组间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组内比较采用Wilconxon符号秩检验,组间比较利用干预前后等级变化的差值进行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某校护理新生存在较高比例的躯体不适主诉护理新生受到压力影响大,容易出现消化不良(10%)、胃口不好(21.05%)、易出冷汗(20.00%)等躯体不适;在校护理新生压力主要来自于学校(70.68%)和家庭(61.58%)。2.某校护理新生减压方式多样化听歌和睡觉是在校护理新生最常选择的减压方式,占比分别是64.74%和69.47%;超过65.00%的在校护理新生会首先选择朋友倾诉自己的压力,但是没有护理新生愿意把老师作为自己首要倾诉对象。3.某校护理新生主观生活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较低干预后主客观生活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评分差值有显着差异,干预后效果明显。4.某校护理新生心理韧性具体指向水平较差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在干预前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积极认知、人际协助和总得分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心理韧性干预前后差值比较,除情绪控制得分前后差值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的其他条目和总得分差值均有显着差异,干预效果显着。5.某校护生新生对三种心理干预手段有良好反应,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疗法对缓解焦虑效果显着接受单独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或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或联合三线放松疗法均有效改善某校护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P<0.01),以对生理指标(呼吸、脉搏、收缩压和舒张压)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或联合三线放松疗法相较于单独使用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好的缓解焦虑的效果(P<0.05)研究结论:1.某校护理新生存在较高比例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伴有消化不良、胃纳差、易出冷汗等生理指标的改变。压力感知明显,减压方式多样化,但缺乏专业的减压方式。学校应重视,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疗法均有效。2.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疗法、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三线放松疗法都均有效缓解护理新生的心理压力,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的差异,可作为学生缓解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从经济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来说,三线放松疗法由于其方法简单、易于掌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最值得推荐的方法之一。3.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将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法融入到中专护理新生的日常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们达到放松自身身心的效果,使其在学习中保持专注,更能在临床技能的操作上做好能力储备,对培养出高素质、优技能的护理人才具有贡献意义。
刘爱平[2](2019)在《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前后护理执业意愿的现况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应届护理本科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护理本科生实习前后的执业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对护理教育特别是临床护理教学提出建议和对策,对改进和优化学校实习、就业等工作,以及对教学医院完善护理临床带教制度、改善护生临床实习内容和方法、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带教质量和临床带教老师的选拔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对长江大学和荆州市两家三甲医院的应届护理本科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查阅参考文献和咨询专家反复修改,自行设计《护理本科生护理执业意愿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一般资料、护理执业意愿、就业指导支持情况、实习情况、开放性话题5部分内容。采用现场纸质问卷调查与问卷星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实习前和实习后期分别发放调查问卷192份,实习前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实习后回收有效问卷183份,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在189名调查对象中,女性179人(94.7%),男性10人(5.3%)。民族以汉族为主(89.4%),家庭居住地主要在农村(61.9%),60.8%的调查对象为非独生子女,95.2%的护生父母的职业与医疗无关。家庭收入与当地收入水平相比主要是中等水平(41.8%),就读护理专业最主要的原因是就业前景好(37.0%)。2.实习前后愿意从事临床护理的比例分别为66.1%、61.7%,实习前后不愿意从事临床护理的比例分别为3.2%、8.2%,实习后不愿意的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3,P=0.036)。3.实习前较刚入学时对护理专业的喜爱程度升高,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Z=-3.837,P=0.000),实习后较实习前对护理专业“很喜欢”的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8,P=0.027)。4.实习前后打算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的比例分别为64.0%、60.7%。5.实习前后愿意从事临床护理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工作稳定。实习前不愿意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存在一定风险(60.3%),实习后不愿意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大(61.7%)。6.实习后首选工作地点选择“大城市”的比例较实习前减少;选择“中小城市”“不限”及“县城乡镇”的比例均增多,实习前后首选工作地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实习前后护理本科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满意率分别为69.3%、64.5%。8.在实习期间医院/带教老师进行过就业指导的比例为77.6%。9.调查对象认为在实习医院、带教老师、护理管理、医务人员、患者、个人情况、学校的维度中对护理执业意愿影响最重要的分别是医院关怀氛围(73.8%)、带教老师专业态度(79.2%)、安全保障制度(74.3%)、其他医务人员对护士及护生的态度(74.3%)、护生与患者关系(71.0%)、实习期间个人经历和感受(69.4%)、学校与实习医院的有效沟通(61.2%)。1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实习后期对护理专业的喜爱程度、期望的起始月薪、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满意程度、带教老师专业态度端正、带教组织管理、实习收获是护理本科生执业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护理本科生实习前后临床护理执业意愿有待加强,实习后不愿意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比例较实习前升高。2.护理本科生执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实习后期对护理专业的喜爱程度、期望的起始月薪、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满意程度、带教老师专业态度端正、带教组织管理、实习收获六个方面。3.社会应保障安全稳定的医疗环境;学校应全面全程开展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护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习前岗位培训与临床见习相结合、注重激发护生的职业自豪感;医院需加强规范实习带教组织管理、重视带教老师的选拔及专业态度的培养、提高护生的实习收获并增强护生的护理从业信心、关注护生心理健康;护生正确面对压力,共同努力提高护理本科生的护理执业意愿。
韩玉美[3](2018)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发展的研究 ——以J市实习护生为例》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社会经济市场对人才规格严苛的现状使得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职业能力也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都应落实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上,以提高其未来工作的竞争力与适应力。基于此,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进行测评研究,探究其形成、发展与培养的最佳途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的实习过程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展的平台,并对在这一过程中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现状进行测评。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德尔菲法、问卷测评量表法、观察法、对比分析法进行主题研究。在对职业能力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职业能力测评的指标、权重、测评工具与方法等测评体系。以高职护理专业实习护生为例,设置前后测评实验,对同一对象实施前后两次的测评,以前测(参加实习前),后测(参加实习后),两次职业能力测评结果的对比作为参考依据,以此验证校企合作的实习过程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力有多大。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后,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为:高职护生在实习后职业能力得到显着的提升,职业能力各级指标的前后测均值的差值变化的大小幅度不同,相应的能力发展等级也不同。其中社会能力的发展提升最大,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较小,这与常识认知的预期有所偏颇,所以该研究以调研的实证性说明了对职业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测评的必要性。除此之外,还从二级、三级指标的角度对高职护生职业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职业能力提升发展较小的薄弱环节从学校和医院两个角度,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以期能促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健康、良好、可持续的发展。
杨苓,彭欐涵,张欢,官计,邓进[4](2017)在《不同学历护生临床实习前后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不同学历护生临床实习前后心理弹性状况,探讨临床实习对护生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500名不同学历的护生临床实习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实习结束后对护理部和学校专管实习的教师进行访谈。结果:实习前,中专学历护生的心理弹性总均分为83.262±12.408,专科83.509±11.147,本科86.809±10.469,方差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习后,中专学历护生的心理弹性总均分为83.473±12.74,专科88.522±12.61,本科92.181±13.748,方差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护生实习前后心理弹性总分分别是84.553±11.572、87.821±13.593,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实习前后不同学历护生心理弹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学历是影响护生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而临床实习对不同学历的护生心理弹性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实习前、后学校和医院都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弹性保护体系,以提高学生应对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促进护生身心健康,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何丽亚[5](2017)在《湖南省护理学专业学生实习前后职业认同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湖南省护理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分析护理学专业学生实习前、实习6个月后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湖南省内开设护理学专业的医学院校中先按一类本科、二类本科、三类本科、大专、中专分层,分别在不同层次院校中随机抽取1所学校,共5所,每个层次随机整群抽取2016年进入临床实习的2个班,共582名护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护生职业认同量表于实习前、实习6个月后对护生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illis H检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等。结果:(1)护生实习前职业认同总分为(59.42±10.34)分,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5个维度得分分别为(21.03±4.65)分、(13.19±2.97)分、(11.11±1.91)分、(6.69± 1.30)分、(7.41±1.64)分;实习6个月后职业认同总分为(57.30±11.81)分,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5个维度得分分别为(20.39±5.05)分、(12.68±3.32)分、(10.78±2.18)分、(6.38±1.41)分、(7.07±1.87)分;实习前、实习 6个月护生职业认同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学历、母亲文化程度、填报护理学专业的原因、志愿选择、担任班干部、在校学习成绩、学校老师对专业的态度、职业风险、护士工资收入、护士社会地位、护生受人尊敬程度对实习前护生的职业认同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护士社会地位、学校老师对专业的态度、学历、学习成绩、护士受人尊敬程度、职业风险、班干部经历、入学录取志愿8个自变量进入逐步回归方程,且拟合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20.384,P=0.000,R=0.493,R Square=0.243)。(3)单因素分析显示,学历、实习医院级别、学校老师对专业的态度、职业风险、护士社会地位、护士受人尊重程度、实习医院满意度、医院护理人员对专业态度、医院工作氛围、从事护理工作的信念对实习6个月护生的职业认同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从事护理工作的信念、护士社会地位、实习医院满意情况、学校老师对专业的态度、职业风险、护士受人尊敬程度、实习医院级别7个自变量进入逐步回归方程,且拟合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28.885,P=0.000,R=0.518,R Square=0.268)。结论:(1)湖南省护生实习前及实习6个月后职业认同均处于中等水平。(2)实习6个月后护生职业认同水平较实习前有所下降,实习期间护生的职业认同教育有待加强。(3)实习前护生职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护士社会地位、学校老师对专业的态度、学历、学习成绩、护士受人尊敬程度、职业风险、班干部经历、入学录取志愿。实习6个月后护生职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从事护理工作的信念、护士社会地位、实习医院满意情况、学校老师对专业的态度、职业风险、护士受人尊敬程度、实习医院级别。
夏颖聃[6](2015)在《中专实习护生的职业认同研究 ——以上海浦东新区W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专实习护生是护理队伍、医护人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客观地审视中专实习护生职业认同现状,积极探究中专实习护生更快更好发展的路径,对于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促进护士职业生涯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中专实习护生的职业认同在其护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中的作用已成共识。然而,当下盛行的护生的职业发展模式、实习管理制度以及实习评价方式等并不能有效地促进中专实习护士的职业发展,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对中专实习护士学生在毕业临床实习期间的职业认同现状的分析,为相关中专护生培养学校及医疗机构建立合理的护理教育培养模式,优化学校教学与医疗单位临床实习之间的衔接工作,提供实践的参考。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w学校为个案,有针对性地研究了中专实习护生在毕业临床实习期间的职业认同水平。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来完成以下研究任务。首先,笔者界定了中专实习护生的职业认同这个概念,并从职业认知、职业服从、职业接受和职业内化这四个维度去描述中专实习护生的职业认同的表现形式。其次,以职业认同的四个方面为经,以职业认同的四个阶段中的具体表现为纬,通过不同的维度来研究上海w学校中专实习护生的职业认同的现状,分析讨论其反映的问题。再次,通过上海w学校中专实习护生的职业认同现状的分析,归纳出中专实习护生职业认同过程中问题,并从职业环境、学校管理及护生职业准备等三方面,分析了中专实习护生职业认同度低的成因。最后,提出提升中专实习护生职业认同水平的对策,希望社会建立正确的政策导向,明确中专护生职业定位,合理对待中专护生,营造理解氛围,促进人才有序发展;学校能紧跟中央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宗旨,加强对护生就业发展的重视,完善中专实习护生相关职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等职业核心课程设置,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求中专护生要培养并提升自身对护理事业的深厚的职业情感,以认同护士的职业内涵、职业价值,进而达成职业内化的最终目标。
雷明[7](2013)在《高职护生实习前个性化心理健康干预 ——基于上海市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护理教育层次的调整,高职护生将成为护理行业的主力军。护生在正式加入护理行业之前,要经过临床实习这个阶段。临床实习是护生顺利毕业的重要条件,也是护生从学校进入社会的学习过渡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护生直接和患者打交道。护生由于实习前担心的种种问题增加,心理健康状况有所下降。这不仅影响护生目前的学习,而且会直接影响实习的质量,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满意度。诸多文献指出,实习前对护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干预是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之一。但是,截止目前,很多干预措施缺乏理论支持,且缺乏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因此,为了提高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实习,有必要在高职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加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干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三年制高职护生实习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主要压力因素,通过实施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来改善护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并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对象和方法以典型案例研究方式,选择上海市某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届的三年制高职护生。对于2009级全部493名护生,实习前发放自填问卷,了解其焦虑、抑郁水平和心理压力来源等。对于2010级全部8个班级的394护生,于实习前一个学期的开始发放自填问卷,了解其焦虑、抑郁水平和心理压力来源等。之后,随机决定其中的4个班级护生为干预组,另外4个班级护生为对照组,进行为期1个月的平行干预对照试验,干预内容包括利用现代化通讯设备给予护生个性化帮助、开展护士职业防护课程、心理培训讲座和主题班会。最后,于进入实习前对全部2010级护生发放自填问卷,再次了解其焦虑、抑郁水平和心理压力来源等。结果高职护生实习前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的得分分别为32.14±6.28和36.05±7.97,均较常模差,说明心理健康状况差。60%以上的高职护生实习前自我报告存在担心理论知识不扎实、操作技能不熟悉、实习中出差错事故、沟通能力差、感染上疾病等11个方面的心理压力因素,说明确实心理压力较大。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和自感健康状况的护生实习前心理健康有统计显着性差异,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好的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经过干预,干预组的焦虑得分从31.34±6.03下降到29.66±6.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7),抑郁得分从35.14±7.17下降到33.49±7.2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7);对照组前后两次的焦虑得分分别为31.41±6.48和31.47±6.42,抑郁得分分别为36.07±8.15和36.25±7.63,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2010级全部护生在实习前,干预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着优于对照组。同时,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实习前4个压力因素得分的比较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干预组的实习前部分压力因素较对照组有所缓解。讨论和结论护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差,心理压力大,需要干预;尤其是经济状况和身体健康差的护生,对这部分护生,学院和教师应给予多方面的帮助。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个性化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护生实习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能缓解实习前的部分心理压力,值得在护理高职教育中推广实施。但仍有很多的压力因素没有得到缓解,为了能更好的改善护生实习前的心理健康状况,高职院校还可以做更多的努力。
张礼宾[8](2009)在《某高职院校实习护生心理健康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全面了解高职实习护生在不同实习时点应激性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以及相应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时点性变化规律,同时分析探讨高职实习护生不同实习时点心理健康状况与离职意愿、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纵向调查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湖南省某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实习阶段2006级护理高职生共101名。采用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离职意愿调查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及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实习护生的工作应激源、心理健康水平、离职意愿、主观幸福感和一般健康状况。追踪调查进行3次历时近7个月。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先进行统计描述;再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青年常模有无差异;应用x2检验分析不同时点高职护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有无差异;应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高职实习护生在不同时点工作应激源、心理健康状况、离职意愿、总体幸福感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实习不同时点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与工作应激源量表各因子、离职意愿、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①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职护生在实习期间不同时点,SCL-90因子中的F1、F4、F5、F6、F7、F8及F9得分在T0时点明显高于于全国青年组常模,(p<0.05);而绝大多数因子在T1时点,除F1及F9外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在T6时点除F2及F3显着低于常模外,其余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x2检验结果显示:在各个不同时点,高职护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点高职护生CNSS总分、SCL-90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应激源量表各因子得分、离职意愿得分、总体幸福感得分无统计学意义。④Pearson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结果显示:T0时CNSS各因子中,因子2和因子5与SCL-90总分呈正相关(P<0.05),离职意愿和总体幸福感与SCL-90得分呈高度负相关(P<0.01),而总体幸福感和因子5进入了回归方程(P<0.01);T1时因子1、因子2、因子5和因子6与SCL-90总分呈高度正相关(P<0.01),离职意愿和总体幸福感与SCL-90得分呈负相关(P<0.05),离职意愿、总体幸福感和因子2进入了回归方程(P<0.05);T3时CNSS的所有因子与SCL-90总分呈高度正相关(P<0.01),离职意愿和总体幸福感与SCL-90得分呈高度负相关(P<0.01),总体幸福感、因子2和离职意愿进入了回归方程(P<0.05)。结论:①高职护生在实习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比18~19岁全国常模差;实习一个月后心理健康状况除躯体化(F1)及精神病性(F9)外,其余因子状况均好于常模;实习六个月后强迫症状(F2)及人际关系敏感(F3)状况好于常模,其余因子状况与常模无差别。②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实习前最差,实习后一个月稍好转,但在实习后六个月末,心理健康状况有下降趋势,但相对实习前较好。而离职意愿及总体幸福感没有很大变化,比较稳定。③不同测试时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及其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不同。
郝蕾[9](2008)在《中职卫校护生实习前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职护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护生从教室走向病房,意味着走出校门去接触五彩缤纷的社会,她们的身心正处于成熟与定型阶段、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困扰的时期,心理学上将此阶段称之为“危机期”。这一时期,在生理、心理、思想认识及行为等方面都有独特性,特别是即将走向临床实习的护生心理症状更为突出。护生心理上存在着剧烈的变化,情绪不稳定,在实习中就会产生困惑、失落、退缩等不良心理状况,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疏导,势必会影响实习效果,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从而可能表现出较多的心理不健康倾向乃至心理疾病症状。本文通过对影响中职卫校实习护生心理健康因素的调查与分析,提出教育对策,以帮助中职卫生院校和实习医院正确认识护生心理健康现状,设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施教,才能将护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人才。本次研究采用心理症状自量表(SCL-90),对山东省济南卫生学校150名实习护生进行测评。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实习前后护生进行比较,将有心理问题(因子分≥2)的护生进行跟踪调查,考察实习护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其反应的心理状况分析影响中专卫校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从实习前后两个阶段,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从而为推动护理教学改革和中专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中职卫校护生有较多的人存在轻度心理症状,实习护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按人数多少排列依次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敌对、恐怖、躯体化;中职卫校护生在实习前后因子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尤其是人际关系和焦虑两个因子分比较明显;重视护生实习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和医院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护生解决和处理遇到的心理问题。
卢英菊,刘海霞,袁根莲,杨慧兰[10](2007)在《中专护生实习前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指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临床实习对中专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及相关因素,寻找有针对性的实习心理及行为指导好方案,作者通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实习前、早期、后期测评、座谈、开放性问卷调查、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等方法对我校02级护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指导研究。发现我校中专护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实习后期虽明显好于实习前和实习早期,但仍暴露出一些影响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其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和指导。
二、实习前后不同医院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习前后不同医院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护理新生情绪调查与干预研究 ——以某职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名词解释 |
前言 |
第一部分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调查方法 |
四、干预方法 |
五、质量控制 |
六、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某校护理新生基线调查情况 |
二、某校护理新生心理状况干预情况分析 |
三、护理新生抑郁焦虑干预效果分析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护理新生生活满意度有待提升 |
二、护理新生心理压力来源、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呈多样化趋势 |
三、护理新生干预后心理韧性状况改善 |
四、护理新生干预后抑郁状况显着改善,干预效果明显 |
五、护理新生干预后焦虑状况减轻,干预初见成效 |
六、护理新生干预后心理压力整体状况呈现好转趋势 |
七、小结 |
第四部分 对策建议 |
一、提高对中专护理新生群体心理压力问题的重视程度 |
二、改善社会舆论导向,提升中专护理新生的自我价值感 |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相关技能培训 |
四、开展定期心理问题咨询、辅导活动 |
五、营造轻松愉快、民主协商的家庭氛围 |
六、加强师生沟通,提升老师意识与能力 |
七、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前后护理执业意愿的现况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报告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讨论 |
2.4 建议 |
2.5 结论 |
2.6 局限与展望 |
第3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发展的研究 ——以J市实习护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创新与研究创思路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分析法 |
1.4.3 调查法 |
1.4.4 测量法——前后测评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职业能力 |
2.1.2 职业能力的测评 |
2.1.3 实习护生 |
2.1.4 校企合作 |
2.2 理论基础 |
2.2.1 能力本位理论 |
2.2.2 能力发展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2.2.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高职护生职业能力测评研究 |
3.1 高职护生职业能力测评的指标体系 |
3.1.1 高职护生职业能力测评指标的制定过程 |
3.1.2 高职护生职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确定 |
3.2 高职护生职业能力测评的标准与内容 |
3.2.1 专业能力 |
3.2.2 方法能力 |
3.2.3 社会能力 |
3.2.4 实践能力 |
3.3 高职护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工具与方法 |
3.3.1 测评的工具 |
3.3.2 测评的方法 |
3.4 高职护生职业能力测评实验设计 |
3.4.1 前后测评的实验设计思路 |
3.4.2 前后测评实验的实施条件 |
第4章 高职护生职业能力测评实施及结果分析 |
4.1 高职护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实施 |
4.2 高职护生职业能力测评的结果 |
4.2.1 前测数据统计处理 |
4.2.2 后测数据统计处理 |
4.2.3 前后测对比数据处理 |
4.3 高职护生职业能力测评结果分析 |
第5章 高职护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建议 |
5.1 学校层面 |
5.1.1 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
5.1.2 重视护理工作态度的观念教育 |
5.1.3 改革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 |
5.1.4 建立实习准入的制度要求 |
5.2 医院层面 |
5.2.1 重视岗前的再教育培训 |
5.2.2 成立实习护生管理机构 |
5.2.3 加强临床实习科室轮转前培训工作 |
5.2.4 给予实习护生充足的临床学习机会 |
5.2.5 建立科学合理的临床实习考核制度 |
5.2.6 加强高职护生临床实习的心理辅导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职护生职业能力问卷测评量表 |
附录B 高职护理专业实习生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4)不同学历护生临床实习前后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调查工具 |
1.3 调查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不同学历护生实习前心理弹性差异比较见 (表2) |
2.3 不同学历护生临床实习后心理弹性差异性比较 (见表3) |
2.4 本组护生实习前后总体心理弹性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见表4) |
3 讨论 |
3.1 学历是影响护生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
3.2 临床实习对不同学历护生心理弹性的影响 |
4 小结 |
(5)湖南省护理学专业学生实习前后职业认同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抽样方法 |
2.2.2 样本量估计 |
2.2.3 测量工具 |
2.2.4 资料收集 |
2.2.5 统计分析 |
2.2.6 质量控制 |
2.2.7 伦理学原则 |
3 结果 |
3.1 般资料 |
3.2 护生职业认同现状 |
3.3 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人口学因素对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
3.3.2 学校因素对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
3.3.3 实习因素对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
3.3.4 社会因素对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
3.4 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3.4.1 实习前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3.4.2 实习6个月后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护生一般资料分析 |
4.2 护生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
4.2.1 实习前护生职业认同现状 |
4.2.2 实习6个月后护生职业认同现状 |
4.2.3 实习前后护生职业认同的比较 |
4.3 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学历 |
4.3.2 志愿选择 |
4.3.3 班干部经历 |
4.3.4 学习成绩 |
4.3.5 老师对专业的态度 |
4.3.6 职业风险 |
4.3.7 护士职业认可度 |
4.3.8 从事护理工作的信念 |
4.3.9 实习医院 |
4.4 提高护生职业认同水平的对策 |
4.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4.6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专实习护生的职业认同研究 ——以上海浦东新区W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 党和政府对护理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 |
(二) 社会层面与学校层面的认识偏差 |
(三) 当下医患紧张关系对护士的影响 |
(四) 笔者工作现场的感受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概念的界定 |
(一) 中专实习护生 |
(二) 职业认同 |
(三) 中专实习护生的职业认同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 关于护生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 |
(二) 关于中专实习护生职业认同的研究 |
五、研究方案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任务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专实习护生职业认同的现状与问题 |
一、中专实习护生职业认同现状 |
(一) 中专实习护生的职业认知 |
(二) 中专实习护生的职业服从 |
(三) 中专实习护生的职业接受 |
(四) 中专实习护生的职业内化 |
二、中专护生职业认同中的问题 |
(一) 职业认同中的问题 |
(二) 职业服从中的问题 |
(三) 职业接受中的问题 |
(四) 职业内化中的问题 |
第三章 影响中专实习护生职业认同的因素 |
一、影响中专实习护生职业认同的职业环境 |
(一) 中专实习护生的社会经济环境裂变 |
(二) 中专实习护生的社会人文环境异化 |
二、影响中专实习护生职业认同的学校管理 |
(一) 学校发展定位有偏差 |
(二) 学校课程设计有不足 |
(三) 学校管理体制有欠缺 |
三、影响中专实习护生职业认同的职业准备 |
(一) 学生的专业报考的自主性低 |
(二) 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欠缺 |
(三) 师生关系有待改善 |
第四章 优化中专实习护生职业认同水平的对策 |
一、社会层面 |
(一) 创设良好的医疗环境,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
(二) 明确中专护生职业定位,营造理解氛围 |
(三) 重视临床带教模式,促进人才有序发展 |
二、学校层面 |
(一) 明确职教发展宗旨,重视护生就业 |
(二) 完善核心课程设置,强化护生职业生涯规划 |
(三) 改进中专管理体制,加强护理教育保障措施 |
三、学生层面 |
(一) 主动出击,理性客观的了解护理行业 |
(二)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习兴趣 |
(三) 创办心理咨询室,建立师生沟通的有效机制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高职护生实习前个性化心理健康干预 ——基于上海市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假设 |
五、研究目标 |
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资料收集方式及质量控制 |
四、资料整理和数据统计分析 |
结果 |
一、被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二、对照组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
三、干预效果评价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职护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8)某高职院校实习护生心理健康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1.1.1 横向比较研究与相关因素分析 |
1.1.2 前后对照研究及动态观测 |
1.2 理论框架 |
1.3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2.1 样本纳入标准 |
2.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选择 |
2.3 研究工具 |
2.3.1 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
2.3.2 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 |
2.3.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2.3.4 离职意愿量表(Turnover Intention scale,TIS) |
2.3.5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
2.4 研究过程 |
2.5 分析资料 |
2.6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各量表的得分情况 |
3.2.1 不同时点中国护士应激源量表得分情况 |
3.2.2 不同时点离职意愿及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 |
3.2.3 不同时点SCL-90量表得分 |
3.2.4 不同时点护生SCL-90各因子得分及与全国18~29岁青年常模的比较 |
3.2.5 高职护生各时点心理问题发生率得分及相互比较 |
3.2.6 高职护生各个不同时点中国护士应激源量表各因子得分、离职意愿得分、总体幸福感得分及SCL-90得分的方差分析 |
3.3 影响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客观因素的纵向分析 |
3.3.1 第一时段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激源、离职意愿及总体幸福感得分的相关与回归 |
3.3.2 第二时段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激源、离职意愿及总体幸福感得分的相关与回归 |
3.3.3 第三时段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激源、离职意愿及总体幸福感得分的相关与回归 |
第四章 讨论 |
4.1 高职护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及各量表的得分情况 |
4.2 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 |
4.3 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动态变化的特点 |
4.4 实习各阶段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与客观因素变化的关系 |
4.4.1 工作应激源与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4.4.2 离职意愿与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4.4.3 总体幸福感与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4.5 本研究对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教育的启示 |
4.5.1 关注实习前及实习后期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4.5.2 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
4.5.3 帮助护生建立健康的专业心理 |
4.5.4 加强高职护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
4.6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中职卫校护生实习前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专业概念的界定 |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
(二) 本课题拟探讨的问题(创新)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
1.1 问卷调查方法 |
1.1.1 本课题研究对象 |
1.1.2 测试程序 |
1.1.3.研究工具 |
1.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1.2.1 中职卫校护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 |
1.2.2 中职卫校护生实习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第二章 影响中职卫校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 |
2.1 中职卫校护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 |
2.1.1 中职卫校护生自身因素 |
2.1.2 护生对角色转换尺度把握不够 |
2.1.3 家庭背景的影响 |
2.1.4 社会对护士的偏见 |
2.2 中职卫校护生实习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2.2.1 护生自身因素 |
2.2.2 带教老师的态度是实习护生常见的压力源 |
2.2.3 来自考试、就业压力过大 |
2.2.4 来自患者及家属方面的压力 |
2.2.5 期望与现实冲突 |
2.2.6 护理专业的特殊性 |
第三章 教育对策 |
3.1 进入实习医院前,学校的对策 |
3.1.1 重视教学过程护生健康教育意识的培养 |
3.1.2 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 |
3.1.3 加强护生业务素质培养 |
3.1.4 加强法律意识、人生观的正确引导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 |
3.1.5 建立完备的护生心理档案 |
3.1.6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
3.1.7 建立一支良好素质的实习指导老师队伍 |
3.1.8 组织经验交流座谈会 |
3.1.9 学校合理安排实习单位 |
3.2 进入实习医院后,实习医院的对策 |
3.2.1 做好岗前培训,加强护生实习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
3.2.2 带教老师方面 |
3.2.3 医院要增强教学意识,融洽实习环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实习前后不同医院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护理新生情绪调查与干预研究 ——以某职校为例[D]. 赵秀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2]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前后护理执业意愿的现况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D]. 刘爱平. 长江大学, 2019(10)
- [3]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发展的研究 ——以J市实习护生为例[D]. 韩玉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4]不同学历护生临床实习前后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杨苓,彭欐涵,张欢,官计,邓进.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7(10)
- [5]湖南省护理学专业学生实习前后职业认同调查研究[D]. 何丽亚.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6]中专实习护生的职业认同研究 ——以上海浦东新区W学校为例[D]. 夏颖聃.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6)
- [7]高职护生实习前个性化心理健康干预 ——基于上海市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案例研究[D]. 雷明. 复旦大学, 2013(03)
- [8]某高职院校实习护生心理健康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D]. 张礼宾. 中南大学, 2009(04)
- [9]中职卫校护生实习前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D]. 郝蕾. 首都师范大学, 2008(10)
- [10]中专护生实习前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指导研究[J]. 卢英菊,刘海霞,袁根莲,杨慧兰. 浙江医学教育,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