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缺血与脑的可塑性(论文文献综述)
谢峥嵘[1](2021)在《电针手厥阴心包经穴对MCAO模型大鼠不同时相点突触可塑性因子SYP/PSD-95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心包经穴MCAO大鼠不同时相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大脑缺血区SYP/PSD-95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针刺心包经穴对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为临床运用心包经穴治疗脑缺血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采取多次随机的方法,第一次随机将150只SD大鼠先随机分成正常组30只、假手术组30只、需要造模组90只;造模成功后,90只模型大鼠第二次随机分为模型组、心包经穴组、肺经穴组每组各30只,然后各组内再次随机分配到3d、7d、14d、21d、28d 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采用颈外动脉插入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选取心包经、肺经不同节段的穴位于造模成功后第2日开始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min,连续电针6天,间隔1天。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用ELISA法、免疫组化法、RT-q PCR的方法检测血清中SYP、PSD-95、脑缺血区SYP、PSD-95及m RNA的表达。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组内比较:脑缺血损伤后模型组的评分升高,与12h比,模型组在21d后评分明显下降(p<0.05,p<0.01),心包经和肺经组评分在第14d后明显下降(p<0.01,p<0.05),组间比较: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心包经组、肺经组、模型组各时相点的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心包经组、肺经组能在不同程度下调神经功能评分,但差异较模型组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SYP:(1)血清SYP:组内比较:模型组14、28d>7d(p<0.01,p<0.05),28d与14d基本相当(p>0.05),心包经组:7d>3d(p<0.05),14d>7d(p<0.05),余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肺经组:28d>14d>7d>3d(p<0.01),组间比较:模型组除14d外各时间点均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心包经组仅在7、21d表达上升(p<0.01),肺经组在第3、14、21d时降低(p<0.05,p<0.01),且7、14、21d心包经组高于肺经组(p<0.01)(2)脑组织SYP:组内比较:模型组:SYP表达呈先下降(3-14d)后上升(21-28d)的趋势,在14d表达最低(p<0.01),心包经、肺经组(除28d外)在各时间点作用基本相当。组间比较:模型组仅在7、14d时降低(p<0.05,p<0.01),且心包经组>肺经组>模型组(p<0.01,p<0.05),SYPm RNA:模型组表达呈先下降(7-14d)后上升(21-28d)的趋势(p<0.01),心包经组:14d>7d>3d(p<0.01),28d>21d(p<0.01),且与14d基本相当,肺经组在第3d时降低(p<0.01),其余时间点无明显意义(p>0.05),组间比较:模型组SYP在7、14d表达下降(p<0.01),心包经组SYP的表达:心包经组>肺经组>模型组,模型组SYPm RNA在各时间点表达均下降,心包经组SYPm RNA在14、21、28d的表达心包经组>肺经组>模型组。3、PSD-95:(1)血清PSD-95:组内比较:与3d比,模型组在14、21、28d的表达上升(p<0.01,p<0.05),心包经组:与7d比,心包经组14、21、28d的表达上升(p<0.01,p<0.05),肺经组在各时间点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表达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心包经组仅在28d时表达上升(p<0.05),肺经组无明显差异(p>0.05)(2)脑组织PSD-95的表达:组内比较:模型组的表达呈先上升(7-14d)后下降(21-28d)的趋势,心包经组:28d>21d>14d>7d>3d(p<0.01),肺经组:28d>21d>14d>7d(p<0.01,p<0.05),组间比较:模型组在各时间点表达均下降,14、21、28d心包经组>肺经组>模型组(p<0.01)且心包经组随时间的推移作用逐渐增强。(3)PSD-95m RNA:模型组的表达呈先下降(7-14d)后上升(21-28d)的趋势,在14d表达下降至最低,心包经组:14d>7d>3d(p<0.01,p<0.05),28d>21d(p<0.01)且与14d基本相当,肺经组:21d>7d>3d,21d较14d表达上升(p<0.01),组间比较: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在各时间点表达均下降(p<0.01),14、21、28d心包经组的表达上升,心包经组优于肺经组。结论:1、电针心包经、肺经穴够促进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区SYP、PSD-95及m RNA的表达,且心包经组优于肺经组,随着时间推移,PSD-95的表达逐渐增强。2、电针心包经穴可能通过促进MCAO大鼠脑缺血区SYP/PSD-95的表达参与调节突触的可塑性。
唐夏林[2](2021)在《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调控NMDA受体调节神经突触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研究目的包括两部分。1.通过体外实验阐述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对SpragueDawley(SD)大鼠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xygen-glucose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模型细胞内Ca2+内流、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分子机制;2.通过体内实验阐述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调控NMDA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在 C57bl/6 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中对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神经功能缺损、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及突触调节蛋白的影响,探讨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研究基础。方法:1.通过构建原代SD大鼠皮质神经元OGD/R模型阐述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对神经元线粒体功能及钙离子浓度的影响以及对神经元凋亡的作用。(1)原代SD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培养,鉴定,培养成熟后构建OGD3h/R24h模型;(2)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摸索黄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NMDA受体抑制剂MK-801最佳实验浓度;(3)实验分为5组:即对照组,OGD/R模型组,OGD/R+黄芪川芎嗪注射液组,OGD/R+MK-801组,OGD/R+MK-801+黄芪川芎嗪注射液组;(4)TUNEL法检测各组神经元凋亡情况;(5)通过JC-1和Fluo-4AM试剂盒检测黄芪川芎嗪注射液对于各组神经元线粒体功能及钙离子内流的影响;(6)通过Western Blot,qRT-PCR,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神经元凋亡因子Bcl-2、Bax、Caspase-3、Caspase-9、Caspase-12表达情况及变化,了解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对于氧糖剥夺损伤后神经元保护的作用机制。2.通过构建C57bl/6小鼠MCAO/R模型,随机分为5组:sham组,模型组,黄芪川芎嗪注射液组,抑制剂组,黄芪川芎嗪注射液+抑制剂组;分别在模型制作后10min进行干预,取24h,48h两个时间点进行观察与检测。(1)通过Longa评分观察各组神经行为学变化;采用TTC染色观察各组梗塞体积改变;(2)采用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试剂盒观察各组小鼠脑缺血区组织SOD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3)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Caspase-9、Caspase-12)及 NR2A,NR2B,突触相关蛋白(PSD-95、SYN、GAP-43)表达变化;(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Caspase-9、Caspase-12表达变化;(5)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各组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aspase-3、Caspase-9、Caspase-12)及 NR2A,NR2B,突触相关因子(PSD-95、SYN、GAP-43)mRNA表达水平,观察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调控NMDA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细胞凋亡情况及突触调节的影响。结果:1.原代SD大鼠皮质神经元培养及鉴定原代培养后第7天,显微镜下观察到神经元细胞胞体成圆形、梭形、三角形或多角形形态,有明显核仁,突起交联充分,末端交接成网,神经元发育成熟。免疫荧光鉴定Neun阳性与DAPI阳性百分比,统计得神经元纯度达(94.35±2.73)%。2.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MK-801对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OGD/R模型细胞活力的影响CCK-8检测确定黄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MK-801合适浓度分别为0.2mg/mL,120μm,5μm。对OGD/R模型进行药物干预处理,发现与control组相比,OGD/R组细胞活力降至50%以下;与OGD/R相比,黄芪+川芎嗪组、MK-801组、黄芪+川芎嗪+MK-801组细胞活力均显着提高(P<0.001),且在黄芪+川芎嗪+MK-801组升高最明显。3.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MK-801对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OGD/R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OGD/R组Tunel阳性细胞凋亡占比显着增加,达41.582±2.801%;予药物处理后,与OGD/R相比,黄芪+川芎嗪组、MK-801组、黄芪+川芎嗪+MK-801组凋亡细胞占比均显着减少(P<0.05),且在黄芪+川芎嗪+MK-801组下降最明显(34.430±2.163)%。4.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MK-801对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OGD/R模型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JC-1荧光探针检测各组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在control组,膜电位基本正常;OGD/R组绿色荧光单体明显增多,说明早期凋亡细胞变多(P<0.001);与OGD/R组相比,黄芪+川芎嗪组、MK-801组、黄芪+川芎嗪+MK-801组线粒体膜电位有上调趋势,早期凋亡细胞相对减少(P<0.05),且在黄芪+川芎嗪+MK-801组上调最明显。5.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MK-801对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OGD/R模型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OGD/R组细胞内Ca2+荧光强度显着增加(P<0.001),达(43.413±2.825)%;予药物处理后,与OGD/R相比,黄芪+川芎嗪组、MK-801组、黄芪+川芎嗪+MK-801组均显着减少(P<0.05),且在黄芪+川芎嗪+MK-801组下降最明显(34.513±1.875)%。6.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MK-801对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OGD/R模型细胞凋亡因子的影响免疫荧光及WB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OGD/R组促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Caspase-12及Bax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着下调(P<0.05);予药物处理后,与OGD/R相比,黄芪+川芎嗪组、MK-801组、黄芪+川芎嗪+MK-801组Caspase-9、Caspase-12及Bax蛋白均显着减少(P<0.05),但Caspase-3表达下调仅在黄芪+川芎嗪+MK-801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cl-2表达均显着上调(P<0.05)。qRT-PCR结果与蛋白结果基本相符。7.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MK-801对C57bl/6小鼠MCAO/R模型24h、48h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在再灌注后24h,48h两个时间点观察,Longa评分法结果显示除sham组无神经功能损伤,其它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对比MCAO/R组,给药后行为学评分虽有所下降,各组均无显着变化(P>0.05)。但在再灌注48h时间点,黄芪+川芎嗪+MK-801组行为学评分较MCAO/R组神经功能损伤明显减少(P<0.05)。8.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MK-801对C57bl/6小鼠MCAO/R模型24h、48h梗塞体积的影响TTC染色结果发现:sham组未见梗塞,MCAO/R 24h与MCAO/R 48h组梗塞体积明显增多(P<0.05),给药处理后对比MCAO/R组,黄芪+川芎嗪组、MK-801组、黄芪+川芎嗪+MK-801组梗塞体积在两个时间点均显着减少(P<0.05)。并且均发现黄芪+川芎嗪+MK-801组梗塞体积下降效果优于单用其中一种。9.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MK-801对C57bl/6小鼠MCAO/R模型24h、48h SOD、MDA的影响与sham组相比,MCAO/R 24h与MCAO/R 48h组SOD活力均显着下降(P<0.05),MDA含量均显着增高(P<0.05);给药处理后对比MCAO/R组,黄芪+川芎嗪组、MK-801 组、黄芪+川芎嗪+MK-801 组 SOD 活力在两个时间 点均显着增多(P<0.05),MDA含量均显着减少(P<0.05),且在黄芪+川芎嗪+MK-801组效果最明显。10.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MK-801对C57bl/6小鼠MCAO/R模型24h、48h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WB 结果显示:与 sham 组相比,MCAO/R 24h 与 MCAO/R 48h 组 Caspase-3、Caspase-9、Caspase-12、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5),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P<0.01);当予药物干预后,在24h时间点,与MCAO/R组比较,黄芪+川芎嗪组、MK-801组、芎芪+MK-801组Caspase-12、Bax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下降(P<0.05),而 Caspase-3 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Caspase-9 表达仅在 MK-801组与黄芪+川芎嗪+MK-801组下调显着(P<0.05),Bcl-2蛋白表达仅在黄芪+川芎嗪+MK-801组上调显着(P<0.05);在48h时间点,对比MCAO/R组,黄芪+川芎嗪组、MK-801组、黄芪+川芎嗪+MK-801组Caspase-9表达均显着下调(P<0.05),而Caspase-3、Bax在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黄芪+川芎嗪+MK-801组下调显着(P<0.05),但在MK-801组无明显变化(P>0.05),Caspase-12表达仅在黄芪+川芎嗪组下调明显(P<0.05),Bcl-2蛋白表达仅在黄芪+川芎嗪+MK-801组上调显着(P<0.05);qRT-PCR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但促凋亡因子mRNA在药物组下调趋势更明显,抗凋亡因子Bcl-2 mRNA上调趋势更明显。11.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MK-801对C57bl/6小鼠MCAO/R模型24h、48h NR2亚基NR2A、NR2B表达的影响WB结果显示:在24h时间点,与sham组相比,MCAO/R 24h组NR2B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P<0.001),NR2A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P<0.001);当予药物干预后,与MCAO/R组比较,各组间NR2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NR2B蛋白表达在黄芪+川芎嗪组、MK-801组、黄芪+川芎嗪+MK-801组均显着下调(P<0.001)。在48h时间点,与sham组相比,区别于24h,MCAO/R模型组NR2A,NR2B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5);予药物处理后,与MCAO/R组比较,各组间NR2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而NR2B蛋白表达在黄芪+川芎嗪组、MK-801组、黄芪+川芎嗪+MK-801组均显着下调(P<0.01)。qRT-PCR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12.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MK-801对C57bl/6小鼠MCAO/R模型24h、48h突触调节蛋白PSD-95、GAP-43、SYN表达的影响WB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CAO/R24h与MCAO/R48h组PSD-9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01),GAP-43、SYN蛋白相对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在24h时间点,对比MCAO/R组,黄芪+川芎嗪组、MK-801组、黄芪+川芎嗪+MK-801组PSD-95表达均显着下调(P<0.01),GAP-43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5),而SYN表达在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48h时间点:对比MCAO/R组,黄芪+川芎嗪组、MK-801组、黄芪+川芎嗪+MK-801组PSD-95表达均显着下调(P<0.001),GAP-43、SYN蛋白均显着上调(P<0.05)。qRT-PCR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在SD大鼠原代皮质神经元OGD/R损伤模型中,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可促进细胞存活,降低细胞凋亡率,抑制细胞内Ca2+浓度,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减少早期凋亡细胞的产生,同时上调Bcl-2表达,下调Caspase-3、Caspase-9、Caspase-12、Bax表达,最终发挥抗神经元细胞凋亡作用。2.在MCAO/R小鼠损伤模型中,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可通过调控NMDA受体NR2亚基(NR2A、NR2B)表达来减少脑梗塞体积,下调MDA含量,提升SOD活力,减少氧化应激损伤,一定程度上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神经功能损伤。3.在MCAO/R小鼠损伤模型中,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可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与调节 Bcl-2、Caspase-3、Caspase-9、Caspase-12、Bax 蛋白表达水平有关。同时,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可调节神经突触,与调节PSD-95、GAP-43、SYN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戴雅玲[3](2021)在《电针调控miR-219a促进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内嗅-海马CA1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探讨电针是否通过调控mi R-219a促进内嗅皮层-海马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进而改善VCI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以期丰富电针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实验依据。方法:共纳入70只雄性SD大鼠(280g±30g),随机选取1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进行模型制备;将造模成功的VCI模型大鼠(n=5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模型组、电针组、模型+mi R-219a过表达组、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电针+空载病毒组,每组10只。电针组、电针+空载病毒组、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采用电针“百会”、“神庭”穴进行干预,疏密波1/20Hz,30min/次,1次/天,5天/周,干预4周,其余组别采用同等抓取,固定30min不做任何处理;(1)构建神经元特异性过表达mi R-219a的腺相关病毒,内嗅皮层区注射r VAACMV-Dio-mi R-219a-m Cherry-p A顺示踪病毒,海马CA1区注射r AVV-h Syn-e GFP-2ACRE-WPRE-PA逆示踪病毒;r VAA-CMV-Dio-m Cherry-p A空载病毒作为对照;(2)采用巴恩斯迷宫、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3)应用磁共振波谱成像分析各组大鼠内嗅皮层区、海马CA1区兴奋性神经物质代谢谷氨酸(glutamate,Glu),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神经递质改变;(4)采用高尔基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内嗅皮层区、海马CA1区突触形态学变化;(5)采用膜片钳电生理记录各组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神经环路长时程增强(Long-tern potentiation,LTP),全细胞电压钳模式检测内嗅皮层、海马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 Synaptic Current,s EPSC)与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离子通道电流变化;(6)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内嗅皮层-海马CA1 mi R-219a荧光定位;(7)采用RT-q PCR检测各组大鼠内嗅皮层区、海马区mi R-219a的定量表达。结果:(1)巴恩斯迷宫行为学进行模型检验。干预前,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五组的逃避潜伏期均显着增加(P<0.01),各组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五组的正确洞口接触次数以及目标象限时间明显减少(P<0.01),且相比五组间两两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2)电针“百会”、“神庭”调控mi R-219a对VCI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干预后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学习阶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与电针+空载病毒组逃避潜伏期出现缩短(P<0.05),模型+mi R-219a过表达组在逃避潜伏期出现延长(P<0.05);与电针组相比,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P<0.05)。记忆测试阶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穿越平台次数以目标象限占比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与电针+空载病毒组大鼠的穿越平台与目标象限占比显着增加(P<0.05);与电针组相比,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穿越平台与目标象限占比出现减少(P<0.05)。(3)电针“百会”、“神庭”调控mi R-219a对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区神经物质代谢的影响。磁共振波谱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内嗅皮层、海马CA1区NAA含量减少(P<0.01),兴奋性谷氨酸神经递质含量下降(P<0.01),而GABA神经递质含量呈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与电针空载病毒组均出现NAA含量升高(P<0.05),兴奋性Glu神经递质含量升高(P<0.05),GABA神经递质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对比,模型+mi R-219a过表达组NAA含量下调趋势(P>0.05),兴奋性Glu神经递质呈下降趋势(P>0.05),GABA神经递质含量具有升高趋势(P>0.05);与电针组相比,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NAA含量降低(P<0.05),兴奋性Glu神经递质含量降低趋势(P>0.05),GABA神经递质含量升高(P<0.05)。(4)电针“百会”、“神庭”调控mi R-219a改善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和海马CA1区突触形态。内嗅皮层与海马CA1区,假手术组的树突棘高分布且排列致密,其余五组的树突棘呈现脱落萎缩,模型组的树突棘数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mi R-219a过表达组的树突棘数量进一步减少(P<0.05);电针组与电针+空载病毒组树突棘数量明显增加(P<0.05);与电针组相比,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树突棘数量减少(P<0.05)。(5)电针“百会”、“神庭”调控mi R-219a改善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神经环路场电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内嗅皮层-海马CA1神经环路f EPSP斜率显着降低(P<0.01),而电针组较模型组内嗅皮层-海马CA1区神经环路f EPSP斜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mi R-219a过表达组该环路f EPSP斜率进一步降低(P<0.05),而与电针组相比,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f EPSP斜率出现下调(P<0.05)。(6)电针“百会”、“神庭”调控mi R-219a影响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放电模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内嗅皮层、海马CA1区s EPSC的振幅与频率显着降低(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内嗅皮层、海马CA1区振幅与频率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mi R-219a过表达组内嗅皮层-海马CA1区s EPSC振幅、频率均呈降低(P<0.05);与电针组相比,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内嗅皮层-海马区s EPSC振幅与频率均出现下降(P<0.05)。(7)电针“百会”、“神庭”调控mi R-219a上调VCI模型大鼠海马NMDAR离子通道电流强度。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海马区NMDAR通道电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较海马区NMDAR通道电流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mi R-219a过表达组海马区NMDAR通道电流显着降低(P<0.05);而与电针组相比,电针+mi R-219a过表达组海马区NMDAR通道电流下调(P<0.05)。(8)电针“百会”、“神庭”对内嗅皮层、海马CA1区mi R-219a表达的影响。RT-q PCR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内嗅皮层、海马区mi R-219a表达量均呈上升(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mi R-219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mi R-219a过表达组大鼠的内嗅皮层与海马CA1区mi R-219a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9)内嗅皮层-海马CA1区神经环路投射与mi R-219a定位表达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内嗅皮层-海马CA1存在直接神经纤维投射,且内嗅皮层、海马CA1区见mi R-219a荧光定位表达。结论:电针“百会”、“神庭”穴调控mi R-219a可促进内嗅皮层-海马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其电生理机制与NMDAR离子通道电流增强,促进神经元兴奋性放电,诱发内嗅皮层-海马CA1神经环路LTP形成有关。
袁美[4](2021)在《海马区乙酰胆碱受体激活在丰富环境改善大鼠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我国有80.97%的患者在脑卒中损伤后遗留有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导致患者的康复进展显着延长,生活质量显着下降。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EE)是一种安全、便捷的康复干预措施,多项研究已经证明EE可显着改善PSCI,但是其可能的机制尚不明确。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alpha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 ACh R)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中广泛存在,近年来的研究证明,α7n ACh R在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改善认知功能的重要靶标,同时也是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必要“开关”,本实验验证α7n ACh R介导的胆碱能抗炎通路是否参与EE改善PSCI的过程,有望完善EE改善PSCI的机制理论,也为临床治疗PSCI提供新的治疗靶点。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8周龄的雄性SD大鼠作为试验对象,通过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and reperfusion,MCAO/R)建立脑缺血损伤模型,随后根据手术方式和干预方式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大鼠假手术处理后置于标准环境(Standard environment,SE)下饲养28天;EE组:MCAO/R造模后EE条件下饲养28天;SE组:MCAO/R造模后SE条件下饲养28天。通过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 NSS)检测MCAO/R术后7,14,28天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MCAO/R术后21到28天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而后全身麻醉处死,通过TTC染色检测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取海马脑片进行电生理实验检测EE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进一步使用尼古丁(α7n ACh R激动剂)或者α-BGT(α7n ACh R抑制剂)明确α7n ACh R在EE增强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1区α7n ACh R的表达量,ELISA检测促炎症因子IL-1β、IL-6在MCAO/R术后7,14,28天的表达情况,以及MCAO/R术后28天海马区胆碱能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从而探索EE改善PSCI的可能机制与α7n ACh R介导的胆碱能抗炎通路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丰富环境干预可显着改善脑缺血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和认知功能损伤相对于进行假手术的对照组,MCAO/R术后7天,14天和28天的m NSS分值显着增改(P<0.001);而EE组大鼠的m NSS分值显着低于SE组(P<0.01),提示脑缺血处理可导致神经功能明显损伤,而EE干预可显着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Morris水迷宫测试的前五天通过大鼠到达平台的潜伏期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而后撤除平台并观测大鼠穿越原来平台的次数以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结果发现MCAO/R可诱发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着损伤,在检测的第2天到第4天尤为明显,EE干预可促进脑缺血损伤后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恢复。2.丰富环境干预未显着影响大鼠的脑梗死体积MCAO/R术后28天的脑梗死体积为40.48%±2.69%,EE干预后的脑梗死体积为38.13%±1.44%,EE对梗死体积的影响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丰富环境干预可增强脑缺血损伤大鼠的神经可塑性MCAO/R术后28天,通过电生理实验检测海马区的神经可塑性。结果发现相对于对照组,SE组海马区CA3-CA1通路的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LTP)显着减弱(P<0.001),提示MCAO/R可严重损害海马区的突触可塑性,而EE干预可部分逆转MCAO/R诱发的LTP下降(P<0.001),且此效应在尼古丁(α7n ACh R激动剂)中得到增强(P<0.001),在α-BGT(α7n ACh R抑制剂)中被削弱(P<0.01)。4.丰富环境干预可促进脑缺血损伤海马CA1区α7n ACh R的表达量恢复MCAO/R术后28天,对大鼠进行麻醉后处死,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缺血损伤同侧海马CA1区α7n ACh R的阳性细胞数。结果发现对照组中的α7n ACh R可在海马CA1区高表达,但SE组中海马CA1区α7n ACh R的阳性细胞率显着减少,提示脑缺血损伤可导致海马CA1区α7n ACh R的表达显着下降(P<0.001),而EE干预可促进α7n ACh R表达量的恢复(P<0.001)。5.丰富环境干预可抑制血清促炎因子的表达MCAO/R术后7天,14天,28天通过ELISA检测血清中促炎因子IL-1β、IL-6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MCAO/R术后7天即可观察到血清IL-1β、IL-6的表达显着上调且此时的表达量最高,随着时间的增加,炎症因子的表达逐渐下调但始终高于对照组(P<0.01);相对于SE组,各时间点EE组血清中促炎因子IL-1β、IL-6的表达均显着下降但始终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MCAO/R可显着诱发外周炎症反应,而EE可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6.丰富环境干预可增加海马区胆碱能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MCAO/R术后28天通过ELISA检测海马区胆碱能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SE组中的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 AT)的表达显着下降(P<0.001),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的表达显着增加(P<0.001);且相对于SE组,EE干预可增加海马区ACh和Ch AT的表达,并降低ACh E的表达(P<0.001)。研究结论:1.EE可显着减轻MCAO/R诱发的神经功能损伤和认知障碍。2.α7nAChR是EE增强突触可塑性必要的调控因子,有望成为PSCI重要的临床治疗靶点。3.α7nAChR介导的胆碱能抗炎通路可能是EE改善PSCI的重要机制之一。
赵玉洁[5](2021)在《MRTF-A缓解脑缺血再灌注介导的突触可塑性损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转录因子MRTF-A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突触可塑性损伤的相关分子机制,为寻找脑梗死和脑供血不足的患者的临床诊疗和预防的新靶点提供理论证据。方法:将88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4组,分别是假手术组、脑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组、高表达MRTF-A组和抑制表达MRTF-A组。注射计量为1.6×106TU/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注射慢病毒空载体、高表达组注射高表达MRTF-A慢病毒、抑制表达组注射MRTF-A si RNA慢病毒。于慢病毒注射7天后,假手术组仅暴露颈部动脉,未构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其余三组利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构建脑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1、MRTF-A对脑缺血再灌注介导的突触可塑性损伤的影响(1)利用Longa’s 5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评价大脑皮层脑梗死体积,确定脑神经损伤程度;(2)高尔基染色观察大脑皮层区域树突棘形态变化;(3)透射电镜观察大脑皮层区突触及其周围结构的超微结构改变。以此确定MRTF-A对脑缺血再灌注介导的突触可塑性损伤的影响。2、MRTF-A对脑缺血再灌注介导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突触相关蛋白(Ca MKII、GERB、Glu R1、Synaspin1、PSD95、p38、p-p38)表达水平,以此探讨MRTF-A抑制突触可塑性损伤的具体分子调控机制。结果:1.MRTF-A可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脑皮层缺血区引起的突触损伤:(1)检测大鼠大脑神经损伤程度和脑梗死体积情况,结果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构建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脑梗死体积显着增大(P<0.05);相比于模型组,高表达MRTF-A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降低、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而抑制MRTF-A表达后,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均显着升高(P<0.05)。(2)检测树突棘形态结构情况,结果发现:假手术组神经元结构完整,神经元一级分支均匀四散分布,树突棘排列整齐,而模型组神经元的部分一级分支出现断裂现象,且树突棘数量明显减少,树突棘长度也显着缩短(P<0.05)。相比模型组,高表达MRTF-A组神经元结构出现改善,基本恢复正常形态,树突棘数量明显增多、长度变长(P<0.05);当MRTF-A表达被抑制后,一级分支断裂严重,且树突棘数量与长度均减少(P<0.05)。(3)检测髓鞘超微结构发现:假手术组髓鞘结构规整,髓鞘膜厚度平均,髓鞘内轴突结构完整,周围结构均匀分布;构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后,髓鞘结构异常,髓鞘膜发生松散、破损现象,观察到轴突骨架结构和胞质结构的各种病理变化;相比模型组,高表达MRTF-A组髓鞘结构基本正常,髓鞘膜恢复紧密状态,髓鞘内轴突结构清晰;抑制MRTF-A表达后,髓鞘结构严重受损,髓鞘膜异常松散杂乱,髓鞘内轴突破损严重(P<0.05)。(4)检测突触超微结构发现:假手术组突触结构完整,突触前后膜界限清晰,突触数量也较多;相比之下,模型组突触结构受损,突触前后膜界限模糊,突触数量明显减少,突触后致密物(PSD)长度、厚度均显着缩短(P<0.05),周围结构排列紊乱。而高表达MRTF-A后,突触数量显着增多,突触结构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突触前后膜清晰可见,PSD长度、厚度均显着增加(P<0.05);抑制MRTF-A表达后,突触损伤进一步加重,突触前后膜几乎消失不见,突触数量明显减少(P<0.05)。2、MRTF-A调控突触相关蛋白缓解脑缺血再灌注介导的突触可塑性损伤:检测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发现:相比假手术组,模型组突触相关蛋白Ca MKII、GERB、Glu R1、Synaspin1、PSD95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p38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过表达MRTF-A时,Ca MKII、GERB、Glu R1、Synaspin1、PSD95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p38/p38显着降低(P<0.05);抑制MRTF-A后,结果则相反(P<0.05)。结论:1、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过表达MRTF-A可缓解脑损伤、减少梗死体积,修复突触结构异常,从而缓解神经损伤;抑制MRTF-A表达后,突触损伤则加重,说明:MRTF-A可有效缓解脑缺血再灌注介导的突触损伤。2、脑缺血区高表达MRTF-A可显着上调突触相关蛋白和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P<0.05),抑制MRTF-A后,相关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提示:MRTF-A可通过调控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脑缺血再灌注介导的突触损伤,且可能与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
陈莎[6](2021)在《β-石竹烯调节CI-AMPARs膜转运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但迄今为止,其病理生理机制还尚不完全清楚,还未找到其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深入阐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寻找治疗新靶点并开发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很高的经济意义和社会价值。大量研究表明脑缺血后细胞间隙谷氨酸过量释放引起兴奋性毒性在脑缺血刺激后神经元细胞死亡过程中起着非常的作用。过量释放的谷氨酸主要激活两种突触后膜受体,NMDARs和AMPARs。AMPARs亚基Glu A2抑制钙离子通透,决定了AMPARs对钙离子通透性,依据AMPARs是否含有Glu A2,将AMPARs分为CI-AMPARs和CP-AMPARs。脑缺血损伤后,大量钙离子经过通透性已改变的AMPARs进入相对脆弱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使胞内钙超载,引发神经元细胞发生致死性反应。另外,AMPARs介导了中枢神经系统(CNS)绝大多数快兴奋性突触传递,在学习记忆和认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脑缺血后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内流增加还加剧了脑缺血后神经退行性病变进程。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 term depression,LTD)调控的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生理基础。近期文献报道,CI-AMPARs从突触外和/或细胞内向海马突触膜表面转运募集,因而改变钙离子流,影响突触胞膜上电流变化,调控LTP和LTD过程进而影响认知相关的学习记忆过程。但目前,CI-AMPARs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中是否发挥作用还不清楚。内源性大麻系统最早被发现在调节神经行为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成瘾,焦虑,摄食等,后来研究发现大麻系统在脑缺血再灌注和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筛选到一与大麻素Ⅱ型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type 2,CB2)结合的CB2受体完全激动剂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BCP),初步发现其具有保护神经损伤和提高脑缺血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但其具体发挥作用的明确机制不详。鉴于有CB2受体激动剂可以调节啮齿类动物内侧前额叶皮质锥体神经元中Ca2+流,即CB2受体可能调节离子稳态和神经元兴奋性的文献报道,为此,我们推测CB2受体β-石竹烯(BCP)具有的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与钙离子通透性相关的CI-AMPARs膜转运相关。基于这一科学假说,我们以小鼠神经元细胞糖氧剥夺复氧模型OGD/R及小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模型MCAO为研究对象,通过MTT增殖实验、流式凋亡检测、细胞形态学观察、神经行为学评分、转棒实验、TTC染色、H&E染色、MWM水迷宫、物体辨别实验、免疫荧光双标、流式检测钙离子流、膜片钳电生理技术等实验,并初步分析临床急性脑梗病人临床样本与临床资料,从细胞、动物和临床标本水平,在验证与分析CB2受体β-石竹烯(BCP)具有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基础之上,研究了BCP调节CI-AMPARs膜转运与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并探讨了BCP调节CI-AMPARs膜转运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与结果:1.β-石竹烯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1)以小鼠神经元细胞HT-22为研究对象,建立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分组:Control组、Control+10μM BCP组(正常对照组)、OGD/R+5μM BCP组、OGD/R+10μM BCP组、OGD/R+20μM BCP组,作用时间24h、48h及72h,运用MTT增殖检测、流式检测细胞凋亡、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方法,从细胞水平验证与分析,BCP对OGD/R模型作用的剂量依赖及时间依赖关系,实验结果在细胞水平明确BCP对神经元细胞氧糖剥夺/复氧(OGD/R)具有保护作用。(2)(1)选用C57BL/6,雄性,6~8周龄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ham+BCP 72mg/kg组(正常对照组)、模型+溶剂组、模型+BCP 36mg/kg治疗组、模型+BCP 72mg/kg治疗组和模型+144mg/kg治疗组,每组6只C57BL/6小鼠,连续灌胃给药6天,第6天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模型。(2)脑急性缺血1小时再灌注7天后,通过改良Longa 5的0~5分制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 NSS)和转棒实验,观察BCP对MCAO后小鼠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域神经细胞病理结构变化,从动物水平验证与分析BCP具有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的作用,结果发现BCP有明显剂量依赖性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小鼠模型脑神经损伤的作用。(3)脑急性缺血1小时再灌注7天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的空间定位航行实验、空间探索实验检测逃避潜伏期、经过目标平台的次数及目标现象活动时间,物体识别实验(Object Recognition Task,ORT)检测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情况,验证与分析BCP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学习记忆障碍,结果发现BCP能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模型MCAO小鼠的逃避潜伏期、经过目标平台的次数、目标现象活动时间及物体识别指数,即BCP能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模型MCAO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2.β-石竹烯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CI-AMPARs膜转运(1)运用生物素Sulfo-NHS-SS-Biotin标记法提取细胞膜蛋白,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CI-AMPARs关键蛋白AMPARs亚基Glu A2在胞膜表面及总蛋白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发现BCP可以促进氧糖剥夺/复氧(OGD/R)细胞模型中CI-AMPARs膜表达增加。(2)运用钙离子荧光探针Fluro-3 AM孵育各组细胞,运用流式细胞检测仪和激光共聚焦检测共同观察细胞内外钙离子流情况,结果发现OGD/R细胞模型中,细胞内钙离子流增多,而BCP处理的OGD/R细胞,细胞钙离子内流减少,即BCP可以抑制氧糖剥夺/复氧(OGD/R)细胞模型中钙离子内流。(3)收集小鼠海马标本,提取其膜蛋白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膜蛋白和总蛋白中Glu A2在各实验组中的表达变化情况,制作冰冻切片,应用免疫荧光双染共定位方法(共染突触标志物Synaptophysin及Glu A2)检测各实验组标本中CI-AMPARs关键蛋白Glu A2在突触膜表面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模型MCAO中Glu A2在神经突触膜表面聚集减少,而BCP给药后可以增加MCAO后Glu A2在神经突触膜表面的聚集表达,该研究结果提示,BCP可以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CAO动物模型中CI-AMPARs膜表达增加。(4)应用膜片钳电生理检测技术观察各组小鼠海马CA1区椎体层神经元细胞突触后膜AMPA受体介导的微小兴奋性后电流(m EPSCs)的振幅和频率,结果发现BCP给药后可以缓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CAO模型AMPA受体介导的m EPSCs的振幅和频率增加影响LTP和LTD进程。3.β-石竹烯通过PKA依赖的CI-AMPARs膜转运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1)采用ELISA技术、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氧糖剥夺/复氧(OGD/R)细胞模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CAO动物模型中及BCP给药后,与神经保护和学习记忆过程、CI-AMPARs转运密切相关的c AMP/PKA信号通路关键分子c AMP、PKA、CREB、BDNF及其活化形式p-PKA、p-CREB的表达变化情况,发现BCP可以激活OGD/R细胞模型及MCAO动物模型中c AMP/PKA信号通路。(2)应用PKA抑制剂H-89,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分为Control组、OGD/R组、OGD/R+10μM BCP组、OGD/R+10μM BCP+H-89组:运用生物素Sulfo-NHS-SS-Biotin标记法提取细胞膜蛋白,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Glu A2在胞膜表面及总蛋白中的表达变化情况,运用钙离子荧光探针Fluro-3 AM孵育各组细胞,运用流式细胞检测仪和激光共聚焦检测共同观察细胞内外钙离子流情况,结果发现PKA抑制剂H-89可以逆转BCP促进OGD/R细胞模型中CI-AMPARs膜表达增加和抑制钙离子内流的作用,即BCP促进OGD/R细胞模型中CI-AMPARs膜转运是PKA依赖形式的。(3)C57BL/6雄性小鼠,分为Sham组、MCAO组、MCAO+72mg/kg BCP组、MCAO+72 mg/kg BCP+H-89组:收集小鼠海马标本,提取其膜蛋白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膜蛋白和总蛋白中Glu A2在各实验组中的表达变化情况,免疫荧光双染共定位方法检测各实验组标本中CI-AMPARs关键蛋白Glu A2在突触膜表面的表达情况,应用膜片钳电生理检测技术观察各组小鼠海马CA1区椎体层神经元细胞突触后膜AMPA受体介导的微小兴奋性后电流(m EPSCs)的振幅和频率,结果发现,PKA抑制剂H-89可以逆转BCP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CAO动物模型中CI-AMPARs膜表达增加,可以逆转BCP抑制MCAO模型中AMPA受体介导的m EPSCs的振幅和频率,即BCP促进MCAO动物模型中CI-AMPARs膜转运调控LTP和LTD过程是PKA依赖形式的。(4)Western Blotting同时监测(2)和(3)的各组中c AMP/PKA信号通路关键分子c AMP、PKA、CREB、BDNF及其活化形式p-PKA、p-CREB的表达变化情况,证实BCP可以激活OGD/R细胞模型及MCAO动物模型中c AMP/PKA信号通路。(5)应用PKA抑制剂H-89,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分组:Control组、OGD/R组、OGD/R+10μM BCP组、OGD/R+10μM BCP+H-89组:MTT增殖检测、流式检测细胞凋亡、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方法,结果发现BCP是通过PKA依赖的CI-AMPARs膜转运发挥对神经元细胞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发挥保护作用。(6)应用PKA抑制剂H-89,C57BL/6雄性小鼠,分为Sham组、MCAO组、MCAO+72 mg/kg BCP组、MCAO+72 mg/kg BCP+H-89组:脑急性缺血1小时再灌注7天后,通过改良Longa 5的0~5分制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和转棒实验,观察BCP对MCAO后小鼠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TTC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域神经细胞病理结构变化,结果发现BCP是通过PKA依赖的CI-AMPARs膜转运发挥对MCAO动物模型神经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7)应用PKA抑制剂H-89,C57BL/6雄性小鼠,分为Sham组、MCAO组、MCAO+72 mg/kg BCP组、MCAO+72 mg/kg BCP+H-89组:脑急性缺血1小时再灌注7天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BCP是通过PKA依赖的CI-AMPARs膜转运调控LTP和LTD过程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学习记忆障碍。(8)收集30例临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取栓治疗前后血清样本,ELISA法检测c AMP的浓度变化,结合病人临床病例资料分析统计c AMP的浓度变化与治疗前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指征的关系,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取栓后c AMP浓度上调。研究结果表明:(1)明确了BCP具有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及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2)首次发现BCP具有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CI-AMPARs膜转运的作用;(3)发现BCP可通过PKA依赖的CI-AMPARs膜转运抑制神经元细胞钙离子内流,调节神经突触可塑性发挥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BCP在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为寻找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靶点并开发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尹鹏林[7](2021)在《芎归方协同BMSCs-exosomes调控缺血性脑卒中后突触可塑性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已经是全世界普遍的死亡和残疾重要原因之一,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严重的后遗症之一。然而,由于严重的身体残疾,中风后的认知障碍很可能被忽视。脑卒中引起的脑损害会导致脑卒中后的认知障碍,而中风后期神经重塑及脑损害的缓解可能有助于认知功能的改善。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通过分泌大量外泌体(exosomes)介导细胞间通讯修复脑卒中后内源性脑损伤,然而外泌体在临床应用中靶向能力和体内疗效仍存在很大不足。中医学将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归属于呆病和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范畴。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以血瘀症状较为多见,瘀血既成,上扰脑络,气血运行失常,脑髓失血液之濡养而废用,继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改变。以当归、川芎两味药组成的芎归方是脑血管疾病的常用方药,团队前期以芎归方开发的上市中成药舒脑欣滴丸(SNX)协同外泌体(BMSCs-exosomes)干预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O)大鼠模型,发现其不仅能促进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的恢复,而且能促进大鼠的神经发生、突触重塑和血管再生。然而,SNX协同BMSCs-exosomes如何调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突触重塑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讨论。研究目的:观察SNX协同BMSCs-exosomes干预tMCAO大鼠模型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恢复期神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探究SNX协同BMSCs-exosomes是否通过Sema3G/Nrp2/Plexin A4信号通路调控突触可塑性,改善tMCAO大鼠认知功能。研究方法:1.制备BMSCs-exosomes并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其标明标志物进行鉴定。2.使用线栓法制作SD大鼠tMCAO模型大鼠并使用Longa评分法剔除造模不合格大鼠。将造模成功的动物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模型组(tMCAO)、芎归方组(tMCAO+SNX)、外泌体组(tMCAO+BMSCs-exos)、协同治疗组(tMCAO+BMSCs-exos+SNX),假手术组(Sham)大鼠仅剥离相应血管,结扎颈外动脉,无需插入线栓。3.造模成功分组后1、3、7、14、21d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m NSS)评分,第7d和21d运用Y-迷宫评估空间记忆功能,第21d运用高架十字迷宫评估焦虑状态和短时记忆功能。缺血后21d后灌注取脑,运用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元的形态、数量及损伤情况。4缺血再灌注后第21d使用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区SYN蛋白和PSD-95蛋白的表达情况,使用高尔基染色(Golgi-Cox Staining)检测梗死侧海马区树突棘形态、数量、密度,评估各组大鼠梗死侧海马区突触重塑情况。5.缺血再灌注后第7d使用Western blot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Sema3G/Nrp2/Plexin A4通路中Sema3G、Nrp2、Plexin A4、Rac1蛋白、及突触相关蛋白SYN蛋白、PSD-95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脑缺血后第3d,外泌体组、协同组m NSS评分与模型组相比均下降(P<0.05,P<0.05),芎归方组大鼠m NSS评分与模型组相比较有降低趋势,但无明显差异(P>0.05)。缺血后第14d,芎归方组m NSS评分与模型组相比下降(P<0.05)。缺血后第21d,3组治疗组m NSS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均下降(P<0.05)。2.Y迷宫试验的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后第21d,模型组自发交替反应率与假手术组比较显着下降(P<0.01);芎归方组自发交替反应率较模型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外泌体组、协同组自发交替反应率均显着升高(P<0.001,P<0.001)。3.高架十字迷宫试验的结果显示,缺血再灌后第21d,各组大鼠进入开放臂和闭合臂的总次数(OE+CE)对比,模型组进臂总次数较假手术组下降(P<0.05),外泌体组、协同组进臂总次数较模型组均增加,运动能力升高(P<0.05),芎归方组进臂总次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OT%)对比,模型组的OT%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3个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焦虑状态有好转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大鼠缺血再灌前后转移潜伏时间(TLT)比较,缺血前各组大鼠TLT无明显差异,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TLT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3组治疗组TLT与模型组比较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E染色的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3组治疗组海马区神经元的形态较为完整,损伤程度较轻,细胞坏死减少,海马结构清晰;尼氏染色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芎归方组、外泌体组、协同组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P<0.01)。5.海马区SYN蛋白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发现,外泌体组、协同组海马CA1区SYN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均明显增加(P<0.05),协同组海马CA3区SYN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1),且与外泌体比较数量增加(P<0.05)。海马区PSD-95蛋白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发现,在海马CA1区,3组治疗组PSD-95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在海马CA3区,3个治疗组PSD-95阳性细胞数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且芎归方组较外泌体组增加(P<0.05)。6.海马区Golgi-Cox染色结果发现,在海马CA1区,与模型组比较,协同组树突棘形态较整齐且数量增加,且较芎归方组、外泌体组树突棘数量增加。在海马CA3区,与模型组比较,外泌体组、协同组树突棘形态较完整且数量明显增多。在海马DG区,与模型组比较,芎归方组树突棘形态较完整且数量较多,芎归方组、协同组树突棘密度与模型组比较均增加(P<0.05,P<0.01),且协同组树突棘密度较外泌体组明显增加(P<0.01)。7.海马区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Sema3G、Nrp2、Plexin A4、Rac1、SYN和PSD-95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外泌体组Plexin A4、Rac1、SYN和PSD-95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Sema3G、Nrp2蛋白的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芎归方组、协同组Sema3G、Nrp2、Plexin A4、Rac1、SYN和PSD-95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SNX协同BMSCs-exos可以改善tMCAO模型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损伤,促进模型大鼠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恢复。2.SNX协同BMSCs-exos可以促进tMCAO模型大鼠海马区突触密度及树突棘生长,促进模型大鼠海马区突触重塑。3.SNX协同BMSCs-exos通过Sema3G/Nrp2/Plexin A4信号通路调控tMCAO大鼠海马区突触重塑,从而改善其认知功能。
林华伟[8](2021)在《基于miRNAs调控突触可塑性探讨有氧跑台运动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记忆功能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性低灌注脑缺血会引起脑组织损伤和脑萎缩,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本课题探讨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以及海马突触可塑性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并通过海马组织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揭示其差异表达的微小RNAs(micro RNAs,miRNAs),为有氧运动干预VCI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将36只SPF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2只,手术组24只。复制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手术(2-Vessels Occlusion,2-VO)制备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不进行结扎。造模完成后采用小动物核磁共振3D time-of-fight(3D-TOF)血管成像检测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是否成功。(2)将手术组模型构建成功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和运动组,每组各12只。随后进行有氧运动训练,采用跑台装置对模型大鼠进行跑台训练,坡度设置为0°,跑台速度设定为15 m/min,每天1小时,每周5天,持续4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日在同等条件下抓取,不干预。(3)有氧跑台运动训练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高尔基染色观察大鼠海马树突棘的密度变化,以及电生理检测各组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反应;采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n blotting,WB)检测谷氨酸受体蛋白和即刻早期基因蛋白(Immediately early genes,IEGs)的表达情况;采用miRNA测序检测miRNAs的差异表达,然后进行靶基因预测和和信号转导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验证miRNAs表达水平,WB检测下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在学习阶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着下降(P<0.05,P<0.01,P<0.001),在测试阶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显着降低(P<0.001),目标象限持续时间的百分比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升高(P<0.001),目标象限持续时间的百分比显着升高(P<0.001),并且三组大鼠在该阶段的游泳平均速度没有统计学差异。(2)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海马树突棘密度和LTP的影响:高尔基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区树突棘密度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大鼠海马区树突棘密度显着升高(P<0.001)。电生理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在100 Hz单脉冲刺激诱导后海马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 EPSP)斜率下降(P<0.001);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海马f EPSP斜率显着升高(P<0.001)。(3)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以及学习记忆相关即刻早期基因蛋白的影响:WB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1,NMDAR1)及亚型NMDAR2A和NMDAR2B的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P<0.01),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受体1(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ate receptor 1,AMPAR1)的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P=0.104),NMDAR2A、NMDAR2B和AMPAR1的磷酸化水平都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大鼠海马区NMDAR1,NMDAR2A,NMDAR2B,AMPAR1的表达水平都显着升高(P<0.05),NMDAR2A,NMDAR2B,AMPAR1的磷酸化水平也显着升高(P<0.05,P<0.01)。另外,模型组大鼠海马区c-Fos,早期生长应答因子1(Early Growth Response 1,Egr1)和活性调节细胞骨架蛋白(Activity-regulated cytoskeletal,Arc)表达水平相较于假手术组有显着降低(P<0.05,P<0.01,P<0.001);而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大鼠c-Fos,Egr1和Arc在海马中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4)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miRNA组学的影响:对三组大鼠海马区进行miRNA测序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海马差异表达≥1.5倍的miRNAs共有15个(P<0.05),其中11个表达上调,4个表达下调;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海马差异表达≥1.5倍的miRNAs共有12个(P<0.05),其中7个表达上调,5个表达下调。然后采用q RT-PCR验证miRNAs测序结果,结果显示miR-144-3p、miR-144-5p、miR-1188-5p、miR-130b-3p、miR-155-5p、miR-34b-5p、miR-15b-3p和miR-27b-5p的表达水平有显着差异,其中miR-144-3p、miR-144-5p、miR-155-5p、miR-130b-3p和miR-15b-3p的表达水平同时在模型组和运动中有差异表达。(5)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信号通路的影响:对测序后在三组大鼠海马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和信号转导通路分析发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P<0.05)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通过在线网站分析和文献检索发现miR-144-3p、miR-155-5p和miR-130b-3p的靶基因与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mTOR信号通路密切相关。(6)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WB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区PTEN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I3Kα的表达水平有下降的趋势(P=0.239),PI3Kβ,p-AKT/AKT和p-mTOR/mTOR的表达水平都有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大鼠海马区PTEN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PI3Kα的表达水平有上升的趋势(P=0.337),PI3Kβ,p-AKT/AKT和p-mTOR/mTOR的表达水平都有显着升高(P<0.05,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有氧跑台运动可能通过调控海马miR-144-3p、miR-155-5p和miR-130b-3p的表达水平,影响下游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增强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突触可塑性,从而改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钟鲁玉[9](2021)在《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影响及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采用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脑缺血模型,观察针刺、低频rTMS及二者合用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以及对缺血侧大脑皮质BDNF、TrkB相对表达及神经元树突棘数量变化的影响,探讨针刺、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方法:6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rTMS组和针刺结合rTMS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左侧MCAO大鼠模型。造模术后,按照Zea Longa法进行纳入排除,1-3分者纳入本实验。于术后24h开始对MCAO大鼠进行干预。针刺组选取如下穴位:“百会”及患侧的“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申脉”“照海”穴;经颅磁组:设置刺激部位为健侧M1区,1 Hz,100%MT,刺激时间3s,间歇2s。手术组及模型组仅进行相同程度的抓捉干预。7天为一个疗程,1次/天,连续干预6天,休息1天,共干预2周。于造模后24h、7、14d进行m NSS(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评分、Clark评分大鼠一般功能损伤评分、Clark评分大鼠局灶功能损伤评分,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缺血侧大脑皮质内BDNF、TrkB的表达,高尔基染色(Golgi-cox)测定神经元树突棘的数量。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 23.0创建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 NSS评分结果:造模前后假手术组的m NSS评分均为0。造模后1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m NSS评分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各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下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干预7 d,结合组较针刺组评分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4d,结合组较针刺组、rTMS组评分均明显下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Clark评分大鼠一般功能损伤评分结果:造模前后假手术组的Clark评分大鼠一般功能损伤评分均为0。造模后1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功能损伤评分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针刺组、rTMS组与模型组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下降趋势;针刺结合rTMS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一般功能损伤评分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Clark评分大鼠局灶功能损伤评分结果:造模前后假手术组的Clark评分大鼠局灶功能损伤评分均为0。造模后1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局灶功能损伤评分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各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局灶功能损伤评分均明显下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干预14d,结合组较针刺组、rTMS组评分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4.各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中BDNF、TrkB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中BDNF、TrkB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各治疗组的BDNF、TrkB的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明显上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结合组较针刺组、rTMS组的BDNF、TrkB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各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中神经元树突棘的数量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后,各治疗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增多,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结合组较针刺组、rTMS组的神经元树突棘数量均明显增多,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造模成功后,大鼠的运动神经功能明显下降,针刺、rTMS干预均能一定程度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缺损的症状;2.针刺、rTMS干预下,MCAO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与上调缺血侧大脑皮质BDNF、TrkB的表达,重建和修复大脑结构、神经功能相关;3.针刺、rTMS干预均可促进梗死灶及周围脑组织神经元树突棘的再生,提示针刺、rTMS干预能够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树突棘可塑性恢复;4.针刺结合rTMS治疗效果最显着,优于单一的针刺、rTMS治疗手段。
曹雯[10](2021)在《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促进局灶性脑梗死小鼠慢性期脑白质修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是成年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FDA批准的唯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是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但其使用受限于4.5 h的狭窄时间窗和颅内出血的风险。大多数神经保护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与临床试验之间不匹配,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乏对慢性脑修复过程的观察。因此,找到有效的策略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长期神经功能的恢复,而不仅仅是缺血后的超急性期对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脑卒中在灰质内主要引起神经元损伤,在脑白质内主要引起神经纤维损伤。脑缺血后,大脑开始启动漫长且复杂的自我修复机制,主要包括血管生成,神经发生,轴突出芽和突触再生。在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白质中神经丝重新布线,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大脑皮层功能的改善。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先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灰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上。然而,研究发现灰质损伤的程度并不总是与行为功能缺损程度一致,脑白质功能的改善被证明与缺血后的神经功能恢复高度相关,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干预白质中轴突可塑性。Sonic Hedgehog(Shh),一种分泌的糖蛋白,是Hedgehog途径的内源性激动剂。Shh通过与其细胞表面受体Patched-1(Ptch-1)结合来启动Shh信号传导。当Shh蛋白存在时,Ptch-1失活并释放其对膜受体Smo的抑制。Smo促使转录因子Gli-1激活,并由细胞质转移到细胞核中,从而诱导Gli-1靶向基因的转录。我们最近的研究证明,内源性Hedgehog途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被激活,在动物体内促进了脑室下区域的神经发生过程,并在体外神经元上促进了神经突的生长。同时,Shh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了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轴突再生。因此,Shh及其下游信号分子可以用作潜在的治疗靶标,以激发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轴突可塑性。脑蛋白水解物(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CH)是衍生自纯化猪脑组织的低分子神经肽的混合物。脑蛋白水解物易于透过生物膜并具有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这使CH成为临床应用的有效选择。在体内,已证明CH可促进神经再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长期神经功能预后,减轻神经炎症,并抑制氧自由基形成。重要的是,几项针对患者的随机临床试验也揭示了 CH在脑卒中领域的治疗价值。然而,在缺血性脑卒中后,CH对白质中轴突可塑性的作用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探索一种新的脑蛋白水解产物,称为注射用脑蛋白水解产物(Ⅰ)(cerebroproteinhydrolysate 1,CH1)的潜在应用价值。我们采用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凝法建立远端大脑中动脉闭塞(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dMCAO)模型,旨在评估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是否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在机制研究上我们探讨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1是否通过激活shh/ptch/Gli-1通路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白质损伤。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概括如下。第一部分 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对局灶性脑梗死小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目的:通过观察实验性脑梗死小鼠神经行为的变化,我们旨在评价CH1对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筛选CH1的有效剂量;通过观察实验性脑梗死小鼠脑梗死体积、脑萎缩体积、尼氏染色及NeuN染色,评价CH1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灰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dMCAO模型。dMCAO小鼠术后即刻每天接受CH1(5 mg/kg,10 mg/kg,15 mg/kg溶解于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直至取材或连续14天(每天1次)。实验(1)分组:随机将C57BL/6小鼠分为4组: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动物接受dMCAO模型,和每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低剂量组(CH1-L组):动物接受dMCAO模型,并给予每日5 mg/kg CH1腹腔注射;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中剂量组(CH1-M组):动物接受dMCAO模型,并给予每日10 mg/kg CH1腹腔注射;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高剂量组(CH1-H组):动物接受dMCAO模型,并给予每日20 mg/kg CH1腹腔注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14、21、28天进行跑轮实验、移除黏附物能力测试和mNSS神经功能评分。实验(2)分组:随机将C57BL/6小鼠分为3组:Sham组:动物接受假手术和每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Vehicle组:动物接受dMCAO模型,和每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CH1组:动物接受dMCAO模型,并给予每日10 mg/kg CH1腹腔注射;dMCAO术后14及28天应用TTC测定梗死体积;dMCAO术后14及28天应用皮层宽度指数(cortical width index,CWI)测定脑萎缩情况;dMCAO术后14和28天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评价灰质神经元的存活情况,dMCAO术后14及28天应用尼氏染色评价神经元的活性。结果:1.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促进脑梗死后小鼠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行为学评分1.1 Rotarod 实验在脑梗死模型后3天,各个组小鼠Rotarod实验的跑轮时间均明显减少,且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从第7天开始,各个组小鼠的行为学功能均开始逐渐恢复。与Vehicle组小鼠相比,CH1-M和CH1-H组小鼠均在术后第14和28天具有明显的跑轮持续时间的延长(P<0.05),CH1-M组在术后7天与Vehicle组小鼠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2 mNSS 评分梗死前各组小鼠mNSS评分均为0分,在脑梗死术后3天各组小鼠均发生了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且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Vehicle组相比,CH1(10 mg/kg)组在术后第7和14天显着降低dMCAO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P<0.05),但是,CH1治疗对dMCAO小鼠术后28天的mNSS评分无明显影响。1.3移除黏附物能力测试于dMCAO术前及术后3天、7天、14天和28天对小鼠进行Adhesive removal test以评估自体感觉缺失,术后3天,各组实验小鼠受损脑区所支配的前肢均较术前表现出明显的自体感觉缺失,且各组小鼠接触及移除粘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与Vehicle组相比,CH1-M组在术后14及28天表现出接触及移除粘条时间的缩短。CH1-H组在术后14天表现出接触粘条时间的缩短,在术后14及28天表现出移除粘条时间的缩短。上述结果表明,与Vehicle组相比,CH1给药剂量在10 mg/kg时能够表现出明显的神经功能改善,并且,这种改善作用主要表现在术后的恢复期。因此,后续实验我们将主要研究10 mg/kg的CH1在dMCAO术后14及28天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2.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可减轻局灶性脑卒中小鼠脑梗死体积2.1脑梗死体积测定通过TTC染色法测定小鼠局灶性脑梗死造模成功后第14天与第18天脑梗死体积,结果显示:dMCAO术后第14天和28天TTC染色后,Vehicle和CH1组小鼠皮层呈现局灶性损伤,表现为多层面白色梗死区。与Vehicle组小鼠比较,CH1小鼠的脑梗死体积在术后14天减轻(P<0.05)。但是,在术后28天,CH1小鼠的脑梗死体积与Vehicle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2脑萎缩体积测定与Vehicle组小鼠比较,CH1小鼠的脑萎缩体积在dMCAO术后14天减轻(P<0.05)。但是,在dMCAO术后28天,CH1小鼠的脑萎缩体积与Vehicle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部分实验通过电凝法建立小鼠永久性远端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此模型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死亡率低、稳定性高,较好的模拟了人类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是理想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的模型,尤其适合与脑卒中后恢复期的神经功能观察。2.通过对小鼠神经行为学和神经组织学的观测,发现CH1可以在脑缺血后的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显着改善小鼠的运动神经功能。同时CH1可以在脑缺血后的慢性期减小脑梗死体积及脑萎缩。另外,CH1可透过血脑屏障,可能成为具有治疗前景的卒中用药。3.在脑缺血的慢性期(28 d),CH1对梗死体积及脑皮质宽度未产生影响,但是对神经行为学有改善,我们需要继续探索这种不一致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 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减轻局灶性脑梗死小鼠慢性期的脑白质纤维损伤,促进白质修复目的:通过上述实验可知,CH1在dMCAO术后14天和28天均可对小鼠的神经行为学功能有所改善,但是组织学测定表明,CH1仅对缺血后14天的脑梗死体积及脑萎缩有所改善,并未对28天的脑梗死体积及脑萎缩有所改善,因此,我们想要探究造成28天行为学功能与组织学染色之间差异的原因。我们猜测,是否CH1在慢性期对小鼠神经行为学功能的改善不是通过影响灰质引起的,而是通过影响白质引起的。因此,我们分别通过NeuN染色和Nissl染色测定了灰质的完整性,并且通过SMI-32/MBP染色测定了白质的完整性,通过BDA神经示踪测定了轴突的再生。方法:采用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dMCAO模型。dMCAO小鼠术后即刻每天接受中剂量的CH1(10mg/kg),腹腔注射直至取材或连续14天(每天1次)。实验分组:采用随机的方法将C57BL/6小鼠分为3组:sham组:小鼠假手术后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Vehicle组:小鼠大脑中动脉远端闭塞后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中剂量组(CH1组):小鼠大脑中动脉远端闭塞后腹腔注射等量的10mg/kg CH1。分别于dMCAO术后14、28天进行NeuN染色和尼氏染色,于dMCAO术后28天进行SMI-32、MBP免疫荧光测定及BDA顺行示踪测定。结果:1.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对局灶性脑梗死小鼠术后28天的灰质完整性无影响。1.1 NeuN 染色我们通过NeuN染色评估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缺血半暗带区残存神经元的数量,结果显示:与sham组小鼠相比,缺血损伤会造成神经元数量的显着减少,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与Vehicle组小鼠相比,CH1组在梗死后14天促进神经元存活,但是在28天灰质神经元的数量俩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1.2尼氏染色脑缺血后,细胞排列紊乱,Nissl体的数目显着减少,组织间隙增加并且细胞内形成许多液泡。与sham组相比,局灶性脑缺血后具有丰富Nissl体的神经元明显减少,脑缺血后第14天通过CH1给药使Nissl体减少得以恢复。然而,在脑缺血后第28天,Vehicle组和CH1组之间仍然没有统计学意义。2.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促进小鼠局灶性脑梗死慢性期白质完整性的恢复。我们通过SMI32/MBP的比值来探究CH1对小鼠局灶性脑梗死慢性期皮层和纹状体两个部位的白质完整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Vehicle组中SMI-32/MBP比值增加(P<0.05),即脑梗死后,梗死周围皮层及纹状体区均发生了严重的脑白质纤维损伤。与Vehicle组相比,CH1组显着降低了 CTX和STR区中SMI32/MBP的值,表明CH1在远期改善了白质的完整性。3.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增强了局灶性脑缺血后小鼠的轴突可塑性我们通过BDA染色来标记缺血半暗带区及从缺血对侧发出的轴突出芽情况,结果显示: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28天,缺血半暗带区中BDA阳性神经元的面积和从对侧发出的跨中线交叉的轴突的数量显着增加。与Vehicle组相比,CH1又进一步增加了缺血半暗带区的BDA阳性面积和跨中线交叉的轴突的数量,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H1在dMCAO术后第28天上调了 GAP4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1.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后慢性期白质完整性的恢复,而对灰质完整性无影响。提示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通过改善白质完整性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2.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启动内源性轴突再生,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可以进一步促进慢性期轴突再生,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第三部分 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通过Shh/Ptch/Gli-1通路促进白质修复目的:为了探索CH1的作用机制,我们检测了 CH1对实验性脑梗死小鼠缺血半暗带区Shh通路蛋白表达及Gli-1的核转位情况的影响。观察Shh通路是否参与CH1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且,我们选择CYC作为Shh通路的抑制剂,旨在抑制shh通路后观察CH1的脑保护作用是否仍然存在。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C57BL/6小鼠分为3组:sham组:小鼠假手术后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Vehicle组:小鼠大脑中动脉远端闭塞后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中剂量组(CH1组):小鼠大脑中动脉远端闭塞后腹腔注射等量的10mg/kg CH1。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中剂量+CYC组(CH1+CYC组):小鼠大脑中动脉远端闭塞后腹腔注射等量的10 mg/kg CH1+CYC(1 mg/ml,10 mg/kg)治疗小鼠;每天由腹腔注射,局灶性脑缺血后14天连续注射。通过western bolt检测局灶性脑梗死后28天shh通路蛋白Shh、Ptch-1、Smo、Gli-1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检测Gli-1的核转位情况。加入Shh通路抑制剂CYC,通过行为学检测CH1神经系统改善是否还有作用。结果:1.CH1通过激活shh/Ptch-1/Gli-1信号通路促进轴突再生。我们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 shh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hh信号通路在局灶性脑缺血后被激活。与Vehicle组相比,CH1治疗在局灶性脑缺血后28 d时显着增加了 shh,Ptch-1和Gli-1的相对表达。我们通过免疫荧光分析检测了 Gli-1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dMCAO之后28天,Gli-1从细胞质转位到了细胞核。与Vehicle组相比,CH1组的细胞核中积累了更多的Gli-1。2.抑制shh通路的逆转CH1引起的神经功能改善。我们加入了 Shh信号通路抑制剂环巴胺(CYC)来研究Shh信号通路在CH1诱导的神经系统改善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与CH1组相比,CYC显着降低了 Gli-1和Ptch-1的表达,但没有降低shh,表明CYC在CH1存在时可以有效地阻断Shh信号传导。与CH1组相比,CH1+CYC组的rotarod实验的转棒时间显着减少,在贴纸去除试验和mNSS试验中也观察到了 CYC的阻断CH1的作用。然后,应用CYC后通过Western bolt检测了 GAP43的表达,结果表明:CH1对GAP43表达的增高作用受到了抑制。结论:1.本实验证明局灶性脑缺血后远期缺血半暗带区的Shh通路被激活,CH1可以进一步激活shh通路。2.Shh通路的抑制剂CYC会逆转CH1的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说明局灶性脑缺血后CH1的神经保护作用至少部分通过shh通路起作用。
二、脑缺血与脑的可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缺血与脑的可塑性(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手厥阴心包经穴对MCAO模型大鼠不同时相点突触可塑性因子SYP/PSD-95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实验方法 |
1 实验用具 |
1.1 实验器材 |
1.2 实验试剂 |
2 实验动物 |
2.1 动物选取 |
2.2 动物分组 |
2.3 动物造模 |
2.4 动物取材 |
3 穴位定位、针刺方法 |
3.1 穴位选择 |
3.2 针刺方法 |
4 观测指标 |
4.1 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4.2 MCAO模型大鼠血清中SYP、PSD-95的检测 |
4.3 大鼠脑组织SYP、PSD-95的表达 |
4.4 大鼠脑组织SYP、PSD-95mRNA的表达 |
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6 实验步骤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大鼠造模情况分析 |
2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
3 各组大鼠血清SYP、PSD-95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
3.1 各组大鼠血清SYP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
3.2 各组大鼠血清PSD-95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
4 各组大鼠脑组织SYP、PSD-95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
4.1 各组大鼠脑组织SYP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
4.2 各组大鼠脑组织PSD-95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
5 各组大鼠脑组织SYP、PSD-95mRNA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
5.1 各组大鼠脑组织SYPmRNA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
5.2 各组大鼠脑组织PSD-95mRNA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心包经、心与脑关系的认识 |
1.1 手厥阴心包经与心的关系 |
1.2 手厥阴心包经与脑的关系 |
2 西医对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的认识 |
2.1 脑缺血后神经修复的研究概况 |
2.2 突触可塑性与神经修复 |
2.3 SYP与突触可塑性 |
2.4 PSD-95与突触可塑性 |
2.5 脑缺血后SYP与PSD-95的关系 |
3 电针心包经穴促进MCAO大鼠血清及脑缺血区SYP和PSD-95的表达 |
3.1 电针心包经穴促进MCAO大鼠血清SYP和PSD-95的表达 |
3.2 电针心包经穴促进MCAO大鼠脑缺血区SYP和PSD-95的表达 |
3.3 电针心包经穴可能通过促进MCAO大鼠脑缺血区SYP/PSD-95的表达参与调节突触的可塑性 |
4 关于肺经穴效应的思考 |
5 关于时相点设置的思考 |
6 不足与展望 |
6.1 关于形态学的思考 |
6.2 关于增加手少阴心经穴的思考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实验观察表 |
附录 B:实验相关图片 |
附录 C:文献综述 针刺促进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调控NMDA受体调节神经突触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缺血性卒中治疗的研究概况 |
1.2 细胞凋亡与脑缺血 |
1.3 脑缺血中细胞兴奋性毒作用的发生机制 |
1.3.1 谷氨酸受体类型 |
1.3.2 NMDA受体 |
1.4 PSD-95、GAP-43、SYP与脑缺血神经突触调节 |
1.5 NMDA拮抗剂的研究概况 |
1.6 中医药在脑缺血中的治疗作用 |
1.6.1 脑缺血的中医核心病机 |
1.6.2 “益气活血”法治疗脑缺血 |
1.6.3 黄芪、川芎嗪与脑缺血 |
1.7 小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原代SD大鼠皮质神经元培养及药物浓度摸索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2 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与MK-801对大鼠皮质神经元OGD/R模型所致细胞凋亡的影响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2.4 讨论 |
2.3 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与MK-801调控NMDA受体对MCAO/R模型小鼠细胞凋亡与突触调节的实验研究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2.3.4 讨论 |
结语 |
3.1 结论 |
3.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电针调控miR-219a促进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内嗅-海马CA1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电针可有效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
2 内嗅皮层-海马CA1区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介导空间记忆编码 |
3 miR-219a在NMDAR介导的突触可塑性中发挥了重要调控作用 |
4 电针可调节内嗅皮层-海马突触可塑性改善VCI空间记忆障碍 |
5 研究假说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设备耗材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VCI模型建立 |
2.2 过表达miR-219a腺相关病毒注射 |
2.3 干预措施 |
2.4 小动物磁共振3D-TOF检测 |
2.5 干预前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测试 |
2.6 高尔基染色检测 |
2.7 小动物核磁波谱检测神经物质代谢含量 |
2.8 RT-qPCR检测miR-219a表达水平 |
2.9 电生理膜片钳检测 |
2.10 激光共聚焦观察内嗅皮层-海马CA1区miR-219a定位情况 |
3 统计方法 |
4 技术路线图 |
实验结果 |
1 VCI大鼠模型检验 |
2 电针调控miR-219a对VCI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
3 电针调控miR-219a对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区神经物质代谢的影响 |
4 电针调控miR-219a改善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和海马CA1区突触形态 |
5 电针调控miR-219a改善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神经环路场电位 |
6 电针调控miR-219a影响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放电模式 |
7 电针介导miR-219a调控VCI模型大鼠空间记忆相关NMDAR离子通道电流强度 |
8 电针对内嗅皮层、海马CA1区miR-219a表达影响 |
9 内嗅皮层-海马CA1神经环路投射情况 |
讨论 |
1 空间记忆障碍是血管性认知障碍主要症状之一 |
2 电针可改善VCI大鼠空间学习记忆 |
3 电针可改善VCI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区兴奋/抑制平衡 |
4 电针调控miR-219a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 |
5 电针调控miR-219a影响VCI模型大鼠内嗅皮层-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的电生理机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电针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电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海马区乙酰胆碱受体激活在丰富环境改善大鼠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丰富环境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
1.丰富环境与脑卒中认知障碍的影响 |
1.1 动物试验研究 |
1.2 临床试验研究 |
2.丰富环境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可能机制 |
2.1 丰富环境与神经元死亡 |
2.2 丰富环境与突触可塑性 |
2.3 丰富环境和血管增生 |
2.4 丰富环境与神经递质系统 |
2.5 丰富环境与其它 |
3.丰富环境的优势与挑战 |
4.总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 |
1.试验对象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处理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技术路线 |
1.4 饲养环境设置 |
1.5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大鼠模型建立及干预分组 |
1.6 实验方法 |
1.7 统计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丰富环境干预改善脑缺血处理后大鼠神经功能损伤 |
2.2 丰富环境干预促进脑缺血损伤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 |
2.3 丰富环境干预未影响脑梗死体积 |
2.4 丰富环境干预可增强脑缺血损伤大鼠的神经可塑性 |
2.5 丰富环境干预促进脑缺血同侧海马CA1区α7nAChR表达量恢复 |
2.6 丰富环境干预可抑制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 |
2.7 丰富环境干预可增加海马区胆碱能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量 |
3.分析与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5)MRTF-A缓解脑缺血再灌注介导的突触可塑性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MRTF-A对脑缺血再灌注介导的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作用研究 |
1.1 材料与仪器 |
1.1.1 动物伦理证明 |
1.1.2 实验动物及慢病毒构建 |
1.1.3 动物模型构建、TTC 染色及电镜试剂 |
1.1.4 高尔基染色主要试剂 |
1.1.5 仪器 |
1.2 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处理及分组 |
1.2.2 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构建方法 |
1.2.3 脑室慢病毒注射技术 |
1.2.4 脑组织固定 |
1.2.5 神经功能评分和TTC 染色检测神经损伤 |
1.2.6 高尔基染色观察树突棘结构改变 |
1.2.7 透射电镜观察突触和髓鞘超微结构改变 |
1.2.8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MRTF-A 慢病毒注射效果 |
1.3.2 MRTF-A对脑缺血再灌注介导的神经损伤的影响 |
1.3.3 MRTF-A 对脑缺血再灌注介导的树突棘形态的影响 |
1.3.4 MRTF-A 对脑缺血再灌注介导的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
1.4 讨论 |
第二部分 MRTF-A缓解脑缺血再灌注介导的突触可塑性作用机制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Western blot检测所用试剂 |
2.1.2 仪器 |
2.2 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处理及分组 |
2.2.2 Western blot检测 |
2.3 结果 |
2.3.1 MRTF-A对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3 MRTF-A对突触相关蛋白p38 表达水平的影响 |
2.4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突触可塑性在神经系统中作用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6)β-石竹烯调节CI-AMPARs膜转运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β-石竹烯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β-石竹烯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CI-AMPARs膜转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β-石竹烯通过PKA依赖的CI-AMPARs膜转运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AMPARs转运调节与突触可塑性之间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芎归方协同BMSCs-exosomes调控缺血性脑卒中后突触可塑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芎归方协同BMSCs-exosomes对 tMCAO大鼠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芎归方协同BMSCs-exosomes调控tMCAO大鼠突触可塑性的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芎归方协同BMSCs-exosomes调控tMCAO大鼠突触可塑性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信号素与突触可塑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miRNAs调控突触可塑性探讨有氧跑台运动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记忆功能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记忆障碍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 |
2 有氧运动训练是改善记忆障碍的有效手段之一 |
3 海马突触可塑性是记忆形成的神经学基础 |
4 miRNAs可以调控突触可塑性 |
5 有氧运动训练可以调控miRNAs的表达 |
6 研究假说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设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制备 |
2.3 小动物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 |
2.4 巴恩斯迷宫测试 |
2.5 干预措施 |
2.6 Morris水迷宫测试 |
2.7 高尔基染色 |
2.8 电生理检测 |
2.9 免疫印迹分析 |
2.10 miRNAs测序及分析 |
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 统计分析 |
4 技术路线图 |
实验结果 |
1 VD大鼠模型检验 |
1.1 小动物磁共振3D-TOF脑血管成像检测 |
1.2 巴恩斯迷宫测试 |
2 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
3 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影响 |
3.1 有氧跑台运动可以增加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海马树突棘密度 |
3.2 有氧跑台运动可以增强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海马LTP |
4 有氧跑台运动对突触可塑性相关和学习记忆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1 有氧跑台运动可以调控谷氨酸受体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磷酸化水平 |
4.2 有氧跑台运动可以调控即刻早期基因蛋白表达的表达水平 |
5 有氧跑台运动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miRNAs组学的影响 |
5.1 miRNAs测序 |
5.2 miRNAs表达的验证结果 |
5.3 miRNAs靶基因预测及其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6 有氧跑台运动可以调控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 |
讨论 |
1 有氧运动训练可以调控突触可塑性改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 |
2 有氧运动训练可以调控miRNAs的表达 |
3 miRNAs可以调控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表达 |
4 有氧运动训练可以通过调控PI3K/AKT/mTOR通路增强突触可塑性 |
5 总结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脑缺血疾病中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影响及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二 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缺血侧皮质BDNF、TrkB及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 |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刺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促进局灶性脑梗死小鼠慢性期脑白质修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对局灶性脑梗死小鼠神经功能恢复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减轻局灶性脑梗死小鼠慢性期的脑白质损伤,促进脑白质修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通过shh/Ptch/Gli-1 通路促进白质修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脑卒中后的白质修复策略:保护神经血管单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脑缺血与脑的可塑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手厥阴心包经穴对MCAO模型大鼠不同时相点突触可塑性因子SYP/PSD-95基因表达的影响[D]. 谢峥嵘.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调控NMDA受体调节神经突触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研究[D]. 唐夏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电针调控miR-219a促进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内嗅-海马CA1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的机制[D]. 戴雅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海马区乙酰胆碱受体激活在丰富环境改善大鼠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袁美.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MRTF-A缓解脑缺血再灌注介导的突触可塑性损伤研究[D]. 赵玉洁.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6]β-石竹烯调节CI-AMPARs膜转运保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莎.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芎归方协同BMSCs-exosomes调控缺血性脑卒中后突触可塑性的实验研究[D]. 尹鹏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
- [8]基于miRNAs调控突触可塑性探讨有氧跑台运动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记忆功能的机制[D]. 林华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影响及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D]. 钟鲁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促进局灶性脑梗死小鼠慢性期脑白质修复及其机制研究[D]. 曹雯.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