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磷渣掺合料对水泥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华[1](2020)在《水泥熟料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水泥水化放热过程对水泥浆体和混凝土的结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水泥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包括流动度、坍落度、凝结时间、外加剂适应性等均与诱导前期水化放热密切相关。研究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过程对水泥和混凝土的性能改善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化学分析、XRD、热表征等方法研究了四种主要矿物的水化放热和不同溶液、不同率值、不同外加剂对水泥熟料水化放热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水泥熟料四种主要矿物中,黑色中间相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量最大,约占熟料的68%,其次是A矿,随后是白色中间相,B矿相对较小。(2)石膏会降低水泥熟料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量和延缓水化放热时间。加入天然石膏使工业熟料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量减少了54k J/kg,约45%。不同石膏对水泥熟料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以二水石膏为主体的钛石膏降低水泥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量和水化放热速率,以硬石膏为主体的氟石膏,则加大了水泥诱导前期水化放热量和水化放热速率。(3)率值通过调控熟料中四种单矿物相对比例对水泥熟料诱导前期水化放热过程产生影响。通常黑色中间相含量越高,诱导前期水化放热量和水化放热速率也会随之增加。水泥熟料诱导前期水化放热量和水化放热速率随着饱和比的增加而呈现先降后升;随硅率升高而降低;与铝率变化呈正相关。三个率值中,铝率对水泥熟料诱导前期水化放热影响最大,其次是硅率,饱和比的影响最低。(4)水杨酸-甲醇(SAM)溶液与水泥熟料反应的物质为水杨酸,SAM溶液中水杨酸会促进SAM溶液与水泥熟料的反应;氢氧化钾-蔗糖(KOSH)溶液与水泥熟料的反应放热量随着溶质浓度增加会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当KOSH溶液的配比为KOH:蔗糖:水=1:1:10时,KOSH与水泥熟料的反应放热量达到最大值;峰位时间提前;峰宽比变大。当IM较小时,熟料在KOH:蔗糖:水=1:1:5的KOSH溶液中的最大反应速率小于KOH:蔗糖:水=1:1:10的KOSH溶液中的最大反应速率;当IM较大时,则与之相反。(5)减水剂(醚类减水剂),早强剂(Na2CO3),缓凝剂(Ba Cl2)均能减少工业熟料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量和延迟峰位时间。其中影响工业熟料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量的大小:Na2CO3>醚类减水剂>Ba Cl2。影响峰位时间的大小:Ba Cl2>醚类减水剂>Na2CO3。
刘春舵,刘勇,柯善剑,关瑞士,杨黔[2](2019)在《磷渣粉的颗粒细度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基于我国磷渣资源化利用率不高,大量磷渣的堆放污染土壤、水和环境的现状。本文探究了磷渣颗粒细度和掺量对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结果得出:随着磷渣粉比表面积增大使得磷渣活性相对提高,可缩短磷渣胶砂的凝结时间逐渐缩短。随着磷渣粉掺量和比表面积的增大,水泥砂浆的流动扩展度得到改善。在不同磷渣粉比表面积下,磷渣粉的最佳掺量为20%,当磷渣粉比表面积为600m~2/kg时,其试件28d的强度保持率为103.8%,90d的强度保持率为110.3%。随着磷渣粉比表面积的增大,磷渣对水泥砂浆强度的改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后期,在养护前期内依然具有作用。各组试件孔溶液pH值均是随着磷渣比表面积和掺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磷渣粉比表面积的增大,磷渣的水化活性增强,促进水化作用,消耗更多的OH~-离子,降低了孔溶液pH值。
张敏,马倩敏,郭荣鑫,史天尧,黄丽萍,林志伟,颜峰[3](2019)在《磷渣在水泥混凝土中的资源化利用》文中研究表明磷渣是电炉制取黄磷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工业废渣。目前,磷渣的大量应用主要还是在水泥混凝土行业中。主要从磷渣用作水泥生产原料、磷渣用作砂浆混凝土骨料、磷渣用作矿物掺合料、用磷渣制备碱激发胶凝材料等四个方面对磷渣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详细介绍了磷渣对水泥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等性能的影响。
吴一鸣[4](2019)在《磷渣对普通硅酸盐水泥凝结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磷渣是电炉法制取黄磷时排出的工业废渣,其堆放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会对水源和土地造成污染。大量研究表明,磷渣具有潜在活性,能作为混合材代替部分水泥,但磷渣的加入会使水泥凝结时间延长,早期强度降低,故对磷渣的凝结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磷渣对普通硅酸盐水泥缓凝特性与磷渣活性激发两方面。首先对磷渣的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磷渣的主要化学成分为CaO和SiO2;其次研究了磷渣掺量、磷酸盐掺量和氟盐掺量对普通硅酸盐水泥凝结时间及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磷渣掺量的增加,磷渣水泥凝结时间逐渐增长,未掺磷渣的空白组初凝239 min、终凝300 min,掺20%磷渣的初终凝时间为342 min、414 min,掺45%磷渣的初终凝时间为502 min、574 min;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逐渐降低,3 d时,空白组的抗压强度为31 MPa,掺20%磷渣的抗压强度为25.2 MPa,掺45%磷渣的抗压强度为14.7 MPa,但后期强度发展迅速。无论是易溶性和难溶性的磷酸盐还是氟盐,在较低的掺量下均能对水泥产生缓凝作用,随着磷酸盐和氟盐掺量的增加,易溶性的NaH2PO4和难溶性CaF2、Ca(H2PO4)2会显着延长水泥的凝结时间,而NaF则不会产生缓凝,甚至会出现速凝,说明磷渣造成缓凝的原因主要与磷渣里面磷和氟的形态及数量有关。对磷渣进行了物理激发和化学激发。物理激发主要是用机械活化的方法把磷渣颗粒磨到一定细度,物理激发试验表明随着磷渣比表面积的增大,磷渣水泥凝结时间逐渐增长,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均有小幅度提升;化学激发主要研究了激发剂的种类及掺量对磷渣水泥凝结时间和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磷渣掺量为30%时,氢氧化钠、碳酸钠、甲酸钙这三种药剂均能达到较好的激发效果,不仅能消除磷渣的缓凝效应,而且能提高磷渣水泥强度,最佳掺量分别为3%、2%、3%,这时初终凝时间分别为264 min与317 min、148 min与200 min、205 min与266 min;3 d抗压强度分别为19.7 MPa、18.2 MPa、17.6 MPa,3 d抗折强度分别为7.3 MPa、7.7 MPa、6.4 MPa;28 d抗压强度分别为44.1 MPa、42.3 MPa、45.8 MPa,28 d抗折强度分别为14.5 MPa、12.64 MPa、13.1 MPa,满足国标对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凝结时间和强度的要求。借助扫描电镜分析(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热分析(TG-DSC)、红外光谱(FT-IR)等现代测试方法,对胶凝材料水化产物、水化过程、水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磷渣水泥的主要水化产物为Ca(OH)2与钙矾石(AFt),磷渣及磷酸盐的加入能降低水泥水化速率,氢氧化钠、碳酸钠、甲酸钙能激发磷渣的活性,原因是促进C3S和C2S的水化,加速水化产物的形成。
王俊杰[5](2019)在《粉煤灰和矿渣粉在云南省高速公路工程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物掺合料作为当代混凝土不可获取的重要组分,已经成熟运用于各类房建、市政工程。但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的公路工程实际应用中,掺合料设计和使用的标准与地域性原材料质量差异及供需矛盾依旧存在。对于火电站和钢铁厂欠发达的云贵高原地区,掺合料原料来源更加匮乏,随着云南省“五网”公路建设的推进,分布在山区的公路工程受限于交通和材料来源的制约,在高桥隧比工程中C50以上高等级混凝土配合比的掺合料技术要求与实际供需存在极大的矛盾。为实现云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论文针对云南地区Ⅰ级粉煤灰和S95级矿渣粉产能少、品质差的现状,进行S75级矿粉和Ⅱ级粉煤灰配制公路C50、C55混凝土的应用研究。论文通过测定新拌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表征混凝土工作性能;根据测定3d、7d、28d抗压强度及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表征混凝土力学性能;通过进行抗氯离子渗透试验,抗冻试验、抗开裂试验,表征混凝土耐久性能。论文采用S75级矿渣粉和Ⅱ级粉煤灰为矿物掺合料,配制出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C50和C55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Ⅱ级粉煤灰和S75级矿渣粉掺量在5%15%内时,与纯水泥相比混凝土工作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改善显着,特别在抗开裂性上可降低10%以上开裂面积风险,且随掺量的增加而提高,掺入15%的Ⅱ级粉煤灰和S75级矿粉的混凝土28d抗压强度、静弹模量、抗冻性相对纯水泥配比降幅较小(5%以内),均能满足与Ⅰ级粉煤灰或S95级矿粉配制混凝土的耐久性规范的同级评定;(2)Ⅱ级粉煤灰或S75级矿渣粉相比Ⅰ级粉煤灰或S95级矿渣粉在15%以内的同掺量下,混凝土工作性差异较小,静弹模量和28d强度降幅在1.7%内,抗氯离子渗透、抗裂性、抗冻性降幅在4%以内,能满足与掺入Ⅰ级粉煤灰或S95级矿粉配制混凝土的同等耐久性评定等级;(3)采用云南地区Ⅱ级粉煤灰和S75级矿渣粉资源,在云南香丽高速、元蔓高速、泸弥新鸡高速公路工程配制的C50、C55混凝土,其强度、耐久性指标均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
吴一鸣,张覃,李龙江[6](2019)在《磷渣对普通硅酸盐水泥缓凝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了磷渣在不同掺量下对普通硅酸盐水泥凝结时间及强度的影响,并分别向水泥中掺入易溶性和难溶性的磷酸盐和氟盐,测其凝结时间。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磷渣粉掺量的增加,磷渣水泥凝结时间逐渐增长,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逐渐降低,但后期强度发展迅速,基本能与空白组持平甚至超过空白组;无论是易溶性和难溶性的磷酸盐还是氟盐,在较低的掺量下均能对水泥产生缓凝作用,随着P2O5和F-当量增加,易溶性的NaH2PO4和难溶性CaF2、Ca(H2PO4)2会显着延长水泥的凝结时间,而NaF则不会产生缓凝,甚至会出现速凝,说明磷渣造成缓凝的原因主要与磷渣里面磷和氟的形态及数量有关。
刘志刚[7](2019)在《硅钙渣水泥混合胶凝材料水化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硅钙渣的化学组成和水泥相似,主要矿物成分是β-C2S。本文主要对硅钙渣作为混合胶凝材料的活性进行评价,以硅钙渣掺量与水胶比为研究参数,从化学结合水量角度研究硅钙渣作为胶凝材料的水化特性,从XRD、TG-DSC和SEM分析硅钙渣水泥混合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并定量分析了水化产物数量。得到以下结论:(1)硅钙渣的各氧化物含量与其他活性矿物差异性较小,各文献及本文硅钙渣质量分数均大于1.2;分别等量代替水泥测其抗压强度,各掺量混合胶凝材料的强度指标均大于1;测试纯硅钙渣水化28d的XRD图谱和SEM发现水化产物中有菱形结构的CaCO3,因此评定硅钙渣具有一定胶凝活性。(2)各硅钙渣水泥混合胶凝材料的3d水化反应程度均在59.09%以上。水胶比对掺硅钙渣的混合胶凝材料水化反应程度影响较大。水化56d时,W3CS1的水化反应程度超过了W3CS0的水化反应程度。硅钙渣的掺入有效缓解了水化反应速率的降低幅度,W1CS0与W1CS1在水化初期的水化反应速率均在1.4/d以上。水化反应速率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减小,水化7d时,水化反应速率已降到0.1/d。(3)从XRD分析可知,随着水泥掺量的减少,C3S和C2S衍射峰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硅钙渣的掺入并未影响混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种类的变化;主要水化产物主要是为Ca(OH)2和CaCO3,且衍射峰强度均随着硅钙渣掺量的增加而降低。CS0-CS4的Ca(OH)2和CaCO3衍射峰强度均随着水胶比的增加而增大,而CS5-CS6的Ca(OH)2和CaCO3衍射峰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4)从各硅钙渣水泥混合胶凝材料TG-DSC曲线结果可知,在450℃500℃和650℃700℃范围内均存在质量损失和吸热峰,分别代表Ca(OH)2和CaCO3的分解。硅钙渣掺入后,对CS1-CS3的DSC影响程度较低,TG曲线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各掺量混合胶凝材料的Ca(OH)2含量随龄期先增大后减小,硅钙渣的掺入减小了Ca(OH)2的生成量,除掺量为30%混合胶凝材料外,其他混合胶凝材料Ca(OH)2均趋于某个稳定的含量。(5)通过对硅钙渣水泥混合胶凝材料微观形貌研究可知,水化初期,由于硅钙渣的细度较水泥颗粒细小,可起到微集料填充作用,孔隙数量明显减少,而体系中出现了絮状的C-S-H凝胶。随着龄期的增加,各混合胶凝材料中仍能观察到未水化水泥颗粒,CS0已形成块状胶凝体系,而随着硅钙渣掺量的增加,C2S发生水化反应,水化产物形貌中出现发散性絮状胶凝产物,这在CS6中尤为明显。
刘林焱,谢俊,李先海,张覃[8](2017)在《黄磷尾渣超细粉粒度特性和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对比棒磨和球磨条件下,黄磷尾渣-0.075 mm、-0.045 mm所占百分比与磨矿时间的关系,确定球磨为合适的磨矿方式;在球磨方式下,考察磨矿时间对黄磷尾渣的粒度特性和比表面积的影响;基于Rosin-Rammler-Bennet(RRB)分布方程建立模型,结果证实黄磷尾渣磨矿特性符合RRB分布.黄磷尾渣超细粉的特征粒径(De)和比表面积对混凝土强度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混凝土强度(凝结时间1 d)最大值在特征粒径为59.76μm,比表面积为530.15 m2/g,黄磷尾渣掺量为25%时出现,为27.429 MPa.
张奔[9](2017)在《磷矿渣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混凝土行业的发展,矿物掺合料已成为混凝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合理有效的利用矿物掺合料不仅能够改善混凝土的综合性能,也对解决工业废渣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有裨益。然而近年来随着粉煤灰在工程中的应用技术日趋成熟,致使其资源紧张、成本也逐年攀升,这便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矿物掺合料来替代粉煤灰。另一方面,我国部分地区磷矿渣资源丰富且得不到有效利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污染了环境,同时磷矿渣作为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几乎起到与粉煤灰相当的作用,这便为磷矿渣的应用创造了市场条件。因而本课题在利用磷矿渣配制自密实混凝土的基础上来探求磷矿渣取代粉煤灰做矿物掺合料的可行性,以达到磷矿渣资源化利用的目的。本论文利用磷矿渣作为矿物掺合料,来研究其对水泥净浆、水泥胶砂以及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内容主要包括:磷矿渣与粉煤灰在不同掺量下对复合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标准稠度用水量以及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不同磷矿渣掺量下C50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磷矿渣与粉煤灰的掺入均降低胶凝材料的标准稠度用水量,以及明显延缓水泥的凝结时间,磷矿渣的缓凝作用要强于粉煤灰且减水效果更好。(2)磷矿渣与粉煤灰均降低水泥胶砂的早期强度,且掺量越大早期强度越低,但都有助于提高水泥胶砂的后期强度,磷矿渣对水泥胶砂后期强度的影响强于粉煤灰。(3)磷矿渣与粉煤灰的掺入均可明显的改善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但磷矿渣更可能会引起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离析泌水,单独用磷矿渣配制自密实混凝土时的最大掺量不能超过30%;粉煤灰的掺入能够改善拌合物的稠度,提高拌合物的粘聚性和保水性,粉煤灰配合磷矿渣使用可以配制出工作性能优良的自密实混凝土。(4)磷矿渣与粉煤灰的掺入使自密实混凝土的早期强度随其掺量的增大而越来越低,但均有利于后期强度的发展,相较于粉煤灰,磷矿渣作为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发展更为有利。(5)46%、45%、44%的砂率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不大,降低水胶比会提高混凝土各龄期的抗压强度。固定磷矿渣掺量为30%时,0.32水胶比、45%砂率的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最好。(6)磷矿渣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影响较大,早期干燥收缩率增长较快后期相对放缓,且掺量越大自密实混凝土的干燥收缩率越大。磷矿渣在一定掺量范围内会提高自密实混凝土的耐久性能,且磷矿渣掺量为30%时,自密实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抗渗性能、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均达到最好。
王昕,颜碧兰,刘晨,江丽珍,郑旭,温培艳[10](2017)在《不同细度粒化电炉磷渣粉对水泥性能影响与改良》文中研究表明对不同粉磨细度、不同品质的电炉磷渣粉对水泥性能影响及其活性改良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磷渣粉比表面积由300 m2/kg增至600 m2/kg,水泥后期强度显着提高,磷渣粉中玻璃体含量高和P2O5含量较低时水泥28 d强度与同掺量矿渣水泥强度接近,90 d时甚至超过矿渣水泥;随着磷渣粉比表面积增大及其掺量的增加,水泥凝结时间显着延长;磷渣粉细度变化对水泥胶砂流变性没有较大影响,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有所改善;磷渣粉中少量钙质和硅铝质改良材料的掺加,可显着缩短磷渣水泥凝结时间,有利于促进水泥早期及后期强度的发展,并可有效降低混凝土收缩率。
二、磷渣掺合料对水泥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渣掺合料对水泥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泥熟料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水泥熟料的水化过程及其水化放热概述 |
1.2.1 水泥熟料单矿物水化放热量与水化反应进程 |
1.2.2 水泥水化反应热与水化反应进程 |
1.3 水化放热测试方法 |
1.3.1 直接法 |
1.3.2 溶解热法 |
1.3.3 直接法和溶解热法的优缺点 |
1.4 水泥熟料水化放热研究现状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样品制备与试验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原材料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用工业熟料 |
2.2 单矿物和水泥熟料样品的制备 |
2.2.1 C_2S的制备 |
2.2.2 C_3S的制备 |
2.2.3 C_3A的制备 |
2.2.4 C_4AF的制备 |
2.2.5 CaO的制备 |
2.3 水泥熟料样品的制备 |
2.3.1 饱和比(KH)系列水泥熟料的制备 |
2.3.2 硅率(SM)系列水泥熟料的制备 |
2.3.3 铝率(IM)系列水泥熟料的制备 |
2.4 实验仪器设备 |
2.4.1 实验所用仪器 |
2.4.2 水泥熟料诱导前期水化放热量的测定 |
2.4.3 样品物相分析 |
2.4.4 样品颗粒度测定 |
第三章 水泥熟料诱导前期水化放热特征 |
3.1 纯熟料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 |
3.1.1 工业熟料(GYSL)的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 |
3.1.2 化学熟料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 |
3.2 四种熟料单矿物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曲线 |
3.3 细度对水泥诱导前期水化放热过程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石膏对水泥熟料诱导前期水化放热的影响 |
4.1 石膏对工业熟料诱导前期水化放热的影响 |
4.2 石膏种类对水泥熟料诱导前期水化放热的影响 |
4.3 石膏对四种熟料单矿物诱导前期水化放热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熟料率值对水泥诱导前期水化放热的影响 |
5.1 饱和比(KH值)对水泥诱导前期水化放热过程的影响 |
5.2 硅率(SM值)对水泥诱导前期水化放热过程的影响 |
5.3 铝率(IM值)对水泥诱导前期水化放热过程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溶液下水泥熟料的放热规律 |
6.1 不同液固比对工业熟料反应放热特性的影响 |
6.1.1 不同液固比的SAM溶液对水泥熟料放热特性的影响 |
6.1.2 不同液固比的KOSH溶液对水泥熟料反应放热特性的影响 |
6.2 不同SAM溶液对水泥熟料的影响 |
6.3 不同KOSH溶液对铝率系列水泥熟料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不同外加剂对水泥熟料诱导前期水化放热的影响 |
7.1 减水剂对水泥熟料诱导前期水化放热的影响 |
7.2 早强剂对水泥熟料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的影响 |
7.3 缓凝剂对水泥熟料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磷渣在水泥混凝土中的资源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磷渣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 |
2.1 磷渣用作水泥生产原料 |
2.2 磷渣用作砂浆混凝土骨料 |
2.3 磷渣用作矿物掺合料 |
2.3.1 凝结时间 |
2.3.2 工作性 |
2.3.3 抗压强度 |
2.3.4 收缩与耐久性 |
2.4 用磷渣制备碱激发胶凝材料 |
3 结语 |
(4)磷渣对普通硅酸盐水泥凝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磷渣的产生和特点 |
1.2.1 黄磷工业简介 |
1.2.2 磷渣的产生 |
1.2.3 磷渣的化学组分和矿物组成 |
1.3 磷渣在水泥中的研究与应用 |
1.3.1 磷渣对普通硅酸盐水泥缓凝性能研究进展 |
1.3.2 磷渣活性激发研究进展 |
1.3.3 磷渣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原材料、仪器设备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磷渣粉 |
2.1.3 化学试剂 |
2.1.4 其它原材料 |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标准稠度用水量和凝结时间的测定 |
2.3.2 水泥胶砂强度测定 |
2.3.3 微观测试方法 |
第三章 磷渣对水泥水化性能的影响 |
3.1 磷渣掺量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3.2 磷渣掺量对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磷和氟对水泥凝结时间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1 磷酸盐对水泥凝结时间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 氟盐对水泥凝结时间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磷渣对水泥缓凝机理分析 |
3.4.1 水化产物化学结合水分析 |
3.4.2 水化产物Zeta电位分析 |
3.4.3 水化产物TG-DSC分析 |
3.4.4 水化产物XRD分析 |
3.4.5 水化产物SEM分析 |
3.4.6 水化产物FT-IR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磷渣活性激发研究 |
4.1 物理激发 |
4.1.1 磷渣比表面积与粉磨时间的关系 |
4.1.2 磷渣比表面积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4.1.3 磷渣比表面积对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 化学激发 |
4.2.1 激发剂对掺磷渣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4.2.2 激发剂对掺磷渣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化学激发剂对磷渣活性激发机理分析 |
4.3.1 化学激发剂作用机理 |
4.3.2 水化产物化学结合水分析 |
4.3.3 水化产物XRD分析 |
4.3.4 水化产物SEM分析 |
4.3.5 水化产物FT-IR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粉煤灰和矿渣粉在云南省高速公路工程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粉煤灰掺合料的研究现状 |
1.2.2 矿渣粉掺合料的研究现状 |
1.2.3 高性能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掺合料在公路混凝土中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实验原材料、设备及测试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矿渣粉 |
2.1.4 粗集料 |
2.1.5 细集料 |
2.1.6 外加剂 |
2.1.7 水 |
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新拌工作性能和强度的测定 |
2.3.2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的测定 |
2.3.3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测定 |
2.3.4 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测定 |
2.3.5 混凝土早期抗开裂性能的测定 |
3.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1 配合比参数 |
3.2 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
3.3 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3.4 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静力受压弹性模量的影响 |
3.5 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3.6 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
3.7 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早期抗开裂性能的影响 |
3.8 C50 粉煤灰优化配合比 |
3.9 本章小结 |
4.矿渣粉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1 配合比参数 |
4.2 矿渣粉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
4.3 矿渣粉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4.4 矿渣粉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静力受压弹性模量的影响 |
4.5 矿渣粉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4.6 矿渣粉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
4.7 矿渣粉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早期抗开裂性能的影响 |
4.8 C55 矿渣粉优化配合比 |
4.9 本章小结 |
5.工程实际应用情况 |
5.1 香丽高速C50和C55 混凝土的应用 |
5.1.1 Ⅱ级粉煤灰应用于C50和C55 质量分析 |
5.1.2 Ⅱ级粉煤灰应用于C50和C55 成本分析 |
5.2 元蔓高速C50 混凝土的应用 |
5.2.1 S75 矿渣粉应用于C50和C55 质量分析 |
5.2.2 S75 矿渣粉应用于C50和C55 成本分析 |
5.3 泸弥新鸡高速应用案例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磷渣对普通硅酸盐水泥缓凝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 |
2.1 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化学试剂 |
2.1.3 磷渣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磷渣掺量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3.2 磷渣掺量对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磷酸盐和氟盐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3.3.1 磷酸盐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3.3.2 氟盐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3.4 水化产物XRD及SEM分析 |
4 结论 |
(7)硅钙渣水泥混合胶凝材料水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业废弃物的研究意义 |
1.1.2 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研究现状 |
1.2 硅钙渣的研究现状 |
1.2.1 硅钙渣做生产水泥的原材料 |
1.2.2 硅钙渣做水泥混合材 |
1.3 混合胶凝材料的水化特性与研究现状 |
1.3.1 掺合料对化学结合水量的影响 |
1.3.2 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水化产物组成与形貌的影响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硅钙渣的活性与评定 |
2.1 概述 |
2.2 试验概况 |
2.2.1 原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2.4 硅钙渣的制备 |
2.3 硅钙渣的活性测试与评定 |
2.3.1 氧化物含量 |
2.3.2 强度指标 |
2.3.3 水化产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硅钙渣水泥混合胶凝材料的水化反应 |
3.1 概述 |
3.2 试验概况 |
3.2.1 原材料 |
3.2.2 配合比设计 |
3.2.3 试样制备 |
3.2.4 试验设备 |
3.2.5 试验方法 |
3.3 不同参数对混合胶凝材料化学结合水量的影响 |
3.3.1 混合胶凝材料化学结合水量 |
3.3.2 硅钙渣掺量的影响 |
3.3.3 水胶比的影响 |
3.3.4 混合胶凝材料中水泥的化学结合水量 |
3.4 不同参数对混合胶凝材料水化程度的影响 |
3.4.1 混合胶凝材料水化反应程度 |
3.4.2 硅钙渣掺量的影响 |
3.4.3 水胶比的影响 |
3.5 混合胶凝材料水化反应速率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硅钙渣水泥混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分析 |
4.1 概述 |
4.2 试验概况 |
4.2.1 配合比设计与试样制备 |
4.2.2 试验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硅钙渣水泥混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物相研究 |
4.3.1 混合胶凝原材料的XRD分析 |
4.3.2 混合胶凝材料水化的XRD分析 |
4.3.3 硅钙渣掺量对混合胶凝材料水化物相的影响 |
4.3.4 水胶比对混合胶凝材料水化物相的影响 |
4.4 硅钙渣水泥混合胶凝材料热分析 |
4.4.1 混合胶凝材料的TG-DSC分析 |
4.4.2 混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定量分析 |
4.5 硅钙渣水泥混合胶凝材料微观形貌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介绍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科研成果 |
(8)黄磷尾渣超细粉粒度特性和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黄磷尾渣性质 |
2 磨矿试验 |
2.1 磨矿时间和磨矿方式对黄磷尾渣粒度特性的影响 |
2.2 磨矿时间对黄磷尾渣比表面积的影响 |
3 黄磷尾渣粒度特征及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3.1 RRB模型特征粒径和均匀性系数的计算 |
3.2 黄磷尾渣特征粒径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3.3 黄磷尾渣比表面积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4 结语 |
(9)磷矿渣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磷矿渣资源化背景及综合利用进展 |
1.1.1 磷矿渣简介 |
1.1.2 磷矿渣资源化背景 |
1.1.3 磷矿渣综合利用进展及应用现状 |
1.2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作用 |
1.2.1 矿物掺合料概述 |
1.2.2 磷矿渣在混凝土中的作用 |
1.2.3 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16-20] |
1.3 自密实混凝土概述 |
1.3.1 自密实混凝土介绍 |
1.3.2 自密实混凝土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课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矿物掺合料 |
2.1.3 集料 |
2.1.4 减水剂 |
2.1.5 拌合水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标准试验条件 |
2.2.2 胶凝材料标准稠度用水量及凝结时间试验 |
2.2.3 水泥胶砂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验 |
2.2.4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 |
2.2.5 自密实混凝土试件成型方法 |
2.2.6 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
2.2.7 自密实混凝土干燥收缩试验 |
2.2.8 自密实混凝土耐久性试验 |
3 磷矿渣对复合胶凝材料及胶砂性能的影响 |
3.1 磷矿渣对复合胶凝材料标准稠度用水量及凝结时间的影响 |
3.1.1 磷矿渣对复合胶凝材料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影响 |
3.1.2 磷矿渣对复合胶凝材料凝结时间的影响 |
3.2 磷矿渣对胶砂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1 磷矿渣对胶砂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2 磷矿渣与粉煤灰复掺对胶砂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磷矿渣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4.1 新拌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评价方法 |
4.1.1 新拌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表征 |
4.1.2 新拌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 |
4.2 磷矿渣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4.2.0 矿物掺合料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4.2.1 单掺磷矿渣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4.2.2 复掺磷矿渣、粉煤灰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4.3 配合比参数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4.3.1 砂率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4.3.2 水胶比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4.3.3 胶凝材料用量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磷矿渣对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 磷矿渣对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1 活性矿物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2 单掺磷矿渣对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3 复掺磷矿渣、粉煤灰对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 配合比参数对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1 砂率对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2 水胶比对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3 胶凝材料用量对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磷矿渣对自密实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
6.1 磷矿渣对自密实混凝土干缩性能的影响 |
6.2 磷矿渣对自密实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
6.3 磷矿渣对自密实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 |
6.4 磷矿渣对自密实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不同细度粒化电炉磷渣粉对水泥性能影响与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材料与样品制备 |
1.1 原材料 |
1.1.1 磷渣及矿渣 |
1.1.2 水泥熟料 |
1.2 样品制备 |
2 试验方法 |
2.1 化学成分分析 |
2.2 物理性能 |
2.3 微观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磷渣粉对水泥物理性能影响 |
3.1.1 强度 |
3.1.2 凝结时间 |
3.1.3 水泥胶砂流变性 |
3.1.4 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 |
3.2 磷渣粉性能优化与改良 |
3.3 磷渣粉对混凝土性能影响 |
3.3.1 力学性能 |
3.3.2 干缩性 |
4 结论 |
四、磷渣掺合料对水泥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泥熟料诱导前期的水化放热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林华. 广西大学, 2020(05)
- [2]磷渣粉的颗粒细度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A]. 刘春舵,刘勇,柯善剑,关瑞士,杨黔.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3]磷渣在水泥混凝土中的资源化利用[J]. 张敏,马倩敏,郭荣鑫,史天尧,黄丽萍,林志伟,颜峰. 硅酸盐通报, 2019(08)
- [4]磷渣对普通硅酸盐水泥凝结特性研究[D]. 吴一鸣. 贵州大学, 2019(09)
- [5]粉煤灰和矿渣粉在云南省高速公路工程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D]. 王俊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磷渣对普通硅酸盐水泥缓凝特性影响的研究[J]. 吴一鸣,张覃,李龙江. 硅酸盐通报, 2019(04)
- [7]硅钙渣水泥混合胶凝材料水化特性研究[D]. 刘志刚.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9(01)
- [8]黄磷尾渣超细粉粒度特性和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 刘林焱,谢俊,李先海,张覃.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7(06)
- [9]磷矿渣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研究[D]. 张奔. 重庆大学, 2017(06)
- [10]不同细度粒化电炉磷渣粉对水泥性能影响与改良[J]. 王昕,颜碧兰,刘晨,江丽珍,郑旭,温培艳. 水泥,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