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强”类题的巧妙解法(论文文献综述)
余建刚[1](2021)在《气体变质量问题——2021年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热学试题评析与题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15题,试题如下:"为了方便抽取密封药瓶里面的药液,护士一般先用注射器注入少量气体到药瓶里面然后再抽取药液,如图1所示,某药瓶的容器为0.9 m L,内装有0.5 m L的药液,瓶内气体的压强为1.0×105Pa,护士把注射器内横截面积约为0.3 cm2,长度为0.4cm,压强为1.0×105Pa的气体注入药瓶,若瓶内外温度相同且保持不变,气体视为理想气体,求此时药瓶内气体的压强."一、试题评析本题以日常生活中鲜活常见的实例,原理考查情境化,
林丹娜[2](2020)在《高一学生物理归纳推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物理学中,许多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都是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的。归纳推理是一种从个别性认识中归纳出一般性认识的推理过程和思维形式。归纳推理作为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思维方式。同时,高中时期又是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高一物理教学中进行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界定了归纳推理的内涵和分类。然后,选取上海市某中学高一年级140名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测量试卷从归纳推理的认识、行为、习惯以及能力值等几个方面了解目前高一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现状。调查表明:(1)高一学生大多具有初级阶段的归纳推理能力,但不重视归纳推理的训练;(2)部分学生从归纳推理到结论得出的过程不清晰;(3)部分学生缺乏丰富的表象,难以找出生活中具有共性的例子;(4)部分学生不能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推理出实验结论。针对目前高一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相应的教学策略:(1)利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挖掘归纳推理素材;(2)基于已有认知水平,及时显化归纳推理过程;(3)创设归纳推理情境,反复训练归纳推理能力。结合所提出的教学策略,借鉴“一方多知”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培养高一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四个循序渐进的教学阶段,即“感知阶段——明示阶段——运用阶段——深化阶段”,并由此设计出了12个包括“共变法”、“求同法”、“求异法”在内的归纳推理能力培养的具体教学案例。最后,在保证实验班和对照班同质的情况下开展了为期8周,共12次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后测结果表明:(1)实验班的归纳推理能力水平有所提高,学生能主动搜集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归纳推理素材;(2)实验班学生的归纳推理过程更加清晰,能够通过现象间的共性归纳推理出一般性结论;(3)实验班学生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思考,习惯初步养成。
陈阳[3](2020)在《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关研究表明,很多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物理成绩直线下滑,甚至直接对学习物理失去了信心,开始害怕物理。新高考3+3模式实行以来,选学物理的学生不足三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多,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存在缺陷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2017版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提出了“科学思维”这一指导性理念,强调了物理学习过程中物理思维的重要性。在现有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物理思维品质进行了探索,但是研究学生物理思维品质与学习现状相关性,从教学的角度研究培养高一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相关研究非常少,这正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通过查阅与物理思维品质的相关文献,结合当前高一新生在物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确定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从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学生物理学习困难和思维品质缺陷原因,提出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设计具体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理论部分,首先对思维、物理思维等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将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培养,使学生快速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最后论述了物理思维品质在高一物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为调研部分,以成都市树德中学的高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班级类型进行物理思维品质和学习现状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物理思维品质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生的思维品质存在相关性,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缺陷原因。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为实践研究环节,针对前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和原因分析,在概念教学、规律教学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研究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和案例。利用教学实习的机会,将教学案例和策略进行实践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物理思维品质有所改善,同时班级整体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级,但是实验班仍有少数学生经过实践后的物理思维品质没有明显变化。第六部分主要总结了本论文的结论与不足之处,以及思考了在本研究基础上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希望能为一线教师在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方面提供一些帮助,也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沈素帆[4](2019)在《高中生解答化工流程题的思维障碍及突破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实际生产与生活相结合在化学中的体现日益显着。从近些年各地高考试题的分析来看,“化工流程题”这类将化工生产与实际紧密关联的题目已经成为高考化学中的热点。从题目的含量来看,这类题型包含的内容非常全面。它不仅是一个实验问题,一个图像问题,一个计算问题,更是一个演绎分析问题。这不仅要求学生熟悉课本相关知识,学会对陌生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同时还要求学生关注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态的和谐。所以大多数学生面对该种题型是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导致得分率很低。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学生在处理化工流程题时遇到的思维障碍,研究和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那么学生学习化学的恐惧感会被降低,学生在考场上的得分率将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进而学习兴趣和化学水平也将得到有效的提高。本研究以“什么是化工流程题”、“学生解决化工流程题存在哪些思维障碍”、“突破化工流程题思维障碍的策略有哪些”为核心,通过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调查法来展开研究。本研究论文共分为5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此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着重阐述了研究的内容、思路,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总结学者们对化工流程题的分析和理解,阐述化工流程题的结构、类型、特点以及功能,并对近五年各地高考中出现的化工流程题进行分析、总结。第二章为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对高中生思维特点、思维障碍的分类进行了归纳,对问题解决理论、认知诊断理论、SOLO分类理论进行了梳理。第三章为对高中生解答此类题目思维障碍的调查分析,描述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并从整体上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归纳,由此得出信息。第四章为策略研究,结合调查中反应的问题,提出突破化工流程题的相关策略。第五章为此次研究得出的结论,介绍研究的结果,并反思此次研究对教学工作的相关启示与存在的不足。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在处理化工流程题时遇到的思维障碍主要是没有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或者是知识零散不成体系;处理陌生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弱;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思维迁移能力较差;另外心理上对此类题目有阴影,易产生抗拒和恐慌情绪。突破学生在化工流程题中思维障碍的策略主要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通过借助实验或利用生活实例展示化学的神奇与美妙,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建立完善知识结构,将高中所学知识系统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加强对化工流程题的训练,提高做题的速度和能力;一题多用,多题一用,层层迁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徐祖梅[5](2017)在《PISA视野下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改革初探》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因而“核心素养”迅速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更高目标和要求。对于物理学科而言,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初中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研究表明,目前的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这影响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策划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凝聚了国际先进的评价理念,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PISA对科学素养的测评通过一套系统而完备的评价体系,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态度和技能去解决不同情境中问题的能力,其评价理念对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改革有借鉴意义。故而,本文从PISA的视角对初中物理习题教学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希望能促进物理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通过对PISA科学素养测试探讨,明晰其在科学素养测评上的先进性,进而改善习题教学的试题编制和教学过程,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首先,本文通过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将PISA测试题与现行的物理中考试题进行比较,发现其对物理习题教学中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其次,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目前物理习题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物理习题教学的因素;再次,在借鉴PISA测试卷的基础上,将问题解决能力分解为信息提取、数据处理、语言表达、科学探究、思维发散和知识迁移这六种能力,并将这些能力的培养渗透进入习题教学的环节,在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最后,从习题选择、改编、教学等方面总结了改进习题教学的策略。
皇甫倩[6](2016)在《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诊断及矫正》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十分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经济发展、文化建设还是社会进步,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在应试教育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基础教育中,为了考高分而盲目地开展“题海战术”,只关注学生的做题数量而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从而导致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讲了一类题,不会做一道题”等化学问题解决障碍的现状仍屡见不鲜。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障碍的诊断和辅导的研究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中这一典型问题的分析,本课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绪论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本研究的意义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接着,为了明确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对研究中出现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地界定;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和书籍的基础上,根据界定的核心概念以及研究的内容,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相对细致、全面的述评;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如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是对高中化学计算问题解决相关理论的梳理。本章节是后续开展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的理论基础和条件支撑。首先,根据研究内容,从理论上对问题解决障碍诊断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着,介绍了几种经典的问题解决心理机制模型,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成因进行深层次的解剖;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高中生化学学习的特点,提出了“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过程的心理机制模型”。第二章是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分析及能力水平标准的构建。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化学计算类问题的深层探析。第一小节首先剖析了化学计算类问题的本质,即“化学计算类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对化学问题的数学处理过程”;接着阐释了化学计算类问题的特点。第二小节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化学计算类问题的划分方法和解法总结。在第三小节中,在总结了前人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质以及活动结构流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我们构建了“化学计算类问题解析活动的模型图”;接着明确了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能力的构成要素;最后在参考了诸多能力水平构建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能力水平”,并详细制定了“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能力水平描述”,这些理论工具的构建为后面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材料。第三章是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工具的开发。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章节之一,它分别从1、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工具开发的理论基础;2、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工具开发的开发程序;3、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工具项目的设计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工具的开发。本研究主要以化学教学诊断学、认知诊断理论、化学解题障碍诊断模型以及化学解题障碍诊断流程为工具开发的核心理论基础,基于学习进阶的结构框架,设计研发了本研究的开发程序。根据第二章所指定的“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能力水平描述”,编制了“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测试卷”,该诊断测试卷进行了三轮试测,用SPSS17.0对每一次试测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检验工具的质量。经过三次检验,该工具符合大规模测试的要求,具有较为合理的信度、效度、难度以及区分度。我们在此基础上利用化学教学诊断学的原理,又设计了“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测试卷——解析卷”,结合“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测试卷”一起投入到大规模测试中,旨在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探究学生障碍产生的原因。第四章是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的实证研究。本部分是该研究的重点章节,这一章将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好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的维度。诊断将以5个水平层级为“经度”,5种障碍类型(审题性障碍、思维性障碍、知识性障碍、心理性障碍以及运算型障碍)为“维度”,分别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学业水平的高中生开展诊断测试。这一节是介绍着五种障碍类型的特点、表现。第二和第三部分是对诊断方法的介绍以及诊断工具的分析。将利用之前所开发的诊断工具运用到大规模诊断测试中去,所获得测试结果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该诊断工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四部分则是呈现实证研究的结果。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表明,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类型、成因存在着年级差异和学业水平差异,而性别差异则并不显着。第五章是对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成因及矫正策略。本部分主要从问题解决的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对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成因予以挖掘。此外,针对引发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五大类型提出了若干条矫正措施。第六章是研究总结。这一部分是对研究的一个整体的总结与归纳,提出了本研究的结论:1、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能力普遍不高;2、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成因繁杂;3、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可诊可矫。在对未来研究的展望部分,提出了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研究的三个努力的方向:第一、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产生的心理成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第二、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矫正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第三、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尚待进一步深入。本研究以定量化水平能力的划分为基础,较为系统地探究了在不同的计算能力水平上,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学业水平的高中生,其在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过程中存在障碍的类型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矫正策略,这不仅对我国当前高中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现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为广大一线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意义。然而,本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理论的运用、实证的设计、数据的取样、分析的方法、结果的阐释等方法依旧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仍需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葛洋洋[7](2014)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当前教育形势下,人们关注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教学变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身份来推动教学的变革。高中物理教学中,习题教学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物理习题的教学,以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从国内外相关文献着手,分析了物理习题教学的性质和功能,物理习题的类型和选择,研究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相关的教学策略等。最后分析了物理习题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系统地研究了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策略,得出了教师教的策略和指导学生学的策略。应用这些策略给出了典型的教学案例,并在实践中研究了这些策略的效果。最后,针对策略的使用情况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通过研究发现,使用这些策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也能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积极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成绩较好的学生更喜欢“一题多变”策略和“一题多问”策略。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举多反一”的策略。对高一年级上半学期的学生应用“一题多解”策略效果不理想。学生整理错题和复习不够主动,需要教师监督。
孙建明[8](2014)在《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运用教育测量评价与诊断学两大基础理论,以部分省份几十万份阅卷数据资料、大量问卷调查以及对近几年所有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质性分析为平台,使用“美国SEC模式(Surveys of Enacted Curriculum)的波特(Porter)一致性函数P”与“约翰·比格斯(John Biggs)教授的SOLO分类理论”为工具,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社会满意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试题的内部结构、试题类型及其功能、试题考查的能力结构及亚层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尝试提出了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控制的策略和方法。全文各个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绪论阐明研究选题的缘起及意义;在梳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对核心概念,例如化学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等进行了清晰准确的界定;阐述了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第一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诊断分析。这一章主要是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进行实证研究与质性分析。首先,通过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以及数据的处理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总体评价、公平性问题、与中学教学的关系问题以及命制质量的基本维度进行了充分实证研究;其次,开展了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采用美国SEC模式,通过对最近几年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内容要素分布”和“认知层次分布”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得出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亟待提高的结论;再次,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存在着诸多问题;最后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与化学学习关系的诊断。第二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内部结构。首先,本章对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结构的设计包括化学学科试卷结构的分析和化学试卷参数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研究;阐述了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的基本特征和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其次是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组卷技术包括编排项目合成试题技术、项目权重(分数)的确定技术、试题“等值复本”编制技术、试卷初定和版式设计以及前测与试题终审技术等进行了探讨。最后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评分标准的案例研究。第三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本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选择的意义及总的分类体系;第二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第三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编制方法,根据试题构成的四个要素详细介绍了选择题的编制原则和方法以及非选择性试题的编制方法,同时研究了试题设计的规范和试题设计中核心知识的处理方法;第四部分是试题的分类和结构规范及功能简介;第五部分主要是使用SOLO理论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内部结构进行细化研究与案例研究。第四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本章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依据能力指标与能力亚层指标给化学新课程课标中规定的一些主体知识内容定位。第二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包含最小知识颗粒的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纵向与横向比较研究,以SOLO法能力结构理论为工具,纵向定量比较研究了2009、2010、2011、2012和2013年新课程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横向定量比较研究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海南卷、江苏卷、山东卷以及上海卷化学试题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研究表明,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所包含的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各层次分布比例基本是一致的。第五章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控制的策略首先,借鉴国际发达地区经验提高命题质量,提出通过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注重试题的情境性、增强试题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增加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的考查等策略提升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质量。其次是明确命题原则提升命题质量,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公平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再者提出整合学科思想方法提高命题质量,界定了学科思想方法的内涵、分类及特征;分析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提出了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的高考化学命题策略。最后是运用相关参数指标科学评价命题质量,介绍了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命制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的科学评价技巧以及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定性评价的方法。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杨恒[9](2013)在《高中化学变式教学的探究与实践》文中认为变式教学既属于教学行为,指一种教学策略同时又指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增加干扰项等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现知识以促进学生不断探索、研究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达到在变中求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境界从而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根据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变式教学的现状结合教学实例分析变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通过跟踪调查、访谈等形式研究高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变式的特点及影响变式能力的因素,为有效地实施变式教学提供有力的帮助,分析化学知识点在高考题中的变式情况,并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变式教学实践。本文通过对变式教学理论的梳理和对学生变式情况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运用变式的教学思想开展一系列变式活动,探索出一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和学有效性的变式教学之路,对高中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刘娟娟[10](2013)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学习难点成因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部分知识是化学原理部分的重要内容,其内容抽象而枯燥,知识点之间密切相联,且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大多数同学在学习该部分内容的时候,觉得“知识很抽象、难以理解、很难记忆和容易混淆”等。本文通过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部分存在的学习难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期为化学教学提供参考。笔者通过对正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部分的高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和对部分同学和教师进行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中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点:(1)学习者起点能力不足。学生在学习化学原理部分知识时存在的内部缺陷有:缺乏有效的认知策略、个体的身心发展存在局限、知识储备量不够、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程度低、知识和问题的表征能力差和存在前科学概念干扰等。(2)缺乏好的化学学习方法。在学习“化学平衡”时,学困生大多数采用了机械记忆策略,没有进行太多复杂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3)存在高原反应。学生在进一步深入钻研化学平衡时,发现学习效率降低、进步速率减慢、学习特别吃力,处于一种“停滞或半停滞”状态,尽管每天都在勤奋学习,但效率不高。(4)存在思维定势。在化学平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对教师采用的思维模式产生依赖心理。针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中难点形成原因,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1)概念图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在“化学平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生使用概念图的技巧,帮助学生将概念、理论和事实等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2)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化学平衡”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部分内容可以采用探究性教学,例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3)问题化的教学策略。问题化教学围绕某一“问题情境”而展开,能够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可以让师生之间实现广泛的交流。
二、“压强”类题的巧妙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压强”类题的巧妙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1)气体变质量问题——2021年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热学试题评析与题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试题评析 |
二、气体变质量问题的常见解题方法与策略 |
三、典题例析 |
(2)高一学生物理归纳推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丰富归纳推理的内涵和教育价值 |
1.2.2 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
1.2.3 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推理 |
2.1.1 科学推理 |
2.1.2 物理推理 |
2.2 归纳推理 |
2.2.1 归纳推理的内涵 |
2.2.2 归纳推理的分类 |
第3章 高一学生物理归纳推理能力现状及水平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内容 |
3.2 高一学生物理归纳推理现状调查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调查结果分析 |
3.3 高一学生物理归纳推理水平调查 |
3.3.1 测量试卷设计 |
3.3.2 测试结果分析 |
第4章 高一学生物理归纳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探讨 |
4.1 教学策略 |
4.1.1 利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挖掘归纳推理素材 |
4.1.2 基于已有认知水平,及时显化归纳推理过程 |
4.1.3 创设归纳推理情境,反复训练归纳推理能力 |
4.2 教学阶段 |
4.2.1 感知阶段 |
4.2.2 明示阶段 |
4.2.3 运用阶段 |
4.2.4 深化阶段 |
第5章 高一学生物理归纳推理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研究方案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对象 |
5.1.3 研究设计 |
5.2 实验研究案例 |
5.2.1 “共变法”归纳推理能力的教学案例 |
5.2.2 “求同法”归纳推理能力的教学案例 |
5.2.3 “求异法”归纳推理能力的教学案例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实验班前后测对比 |
5.3.2 对照班前后测对比 |
5.3.3 实验班、对照班后测对比 |
5.4 实验结论与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一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一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水平测量试卷(前测) |
附录C 高一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水平测量试卷(后测) |
附录D 高一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水平测量评分细则(前测) |
附录F 高一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水平测量评分细则(后测) |
致谢 |
(3)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思维 |
2.1.2 物理思维 |
2.1.3 物理思维品质 |
2.2 心理学理论 |
2.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2.2.2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与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问卷调查 |
3.1.1 问卷调查目的 |
3.1.2 问卷编制 |
3.1.3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3.1.4 问卷的统计 |
3.1.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 高一新生物理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调查目的 |
3.2.2 问卷编制 |
3.2.3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3.2.4 问卷的统计 |
3.2.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与学习现状相关性分析 |
3.3.1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成绩相关性分析 |
3.3.2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学习兴趣相关性分析 |
3.3.3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学习习惯相关性分析 |
3.3.4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学习态度相关性分析 |
3.3.5 物理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相关性分析 |
3.3.6 物理思维品质与家长重视程度相关性分析 |
3.3.7 物理思维品质与学生学习现状相关性分析小结 |
3.4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缺陷原因分析 |
3.4.1 物理思维品质深刻性缺陷原因 |
3.4.2 物理思维品质灵活性缺陷原因 |
3.4.3 物理思维品质批判性缺陷原因 |
3.4.4 物理思维品质独创性缺陷原因 |
3.4.5 物理思维品质敏捷性缺陷原因 |
第4章 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 |
4.1 概念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
4.1.1 创情景,重引入,建立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独创性 |
4.1.2 析过程,重本质,理解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
4.1.3 抓辨析,建体系,强化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
4.1.4 抓应用,重反馈,活化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
4.2 规律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
4.2.1 重视规律的建立过程及方法,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
4.2.2 剖析规律的核心意义与本质,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
4.2.3 强调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
4.2.4 建立规律系统,把握内在联系,培养思维品质的敏捷性 |
4.3 实验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
4.3.1 揭示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
4.3.2 总结实验方法,迁移实验模型,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
4.3.3 反思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
4.3.4 创新实验方案,设计物理制作,培养思维品质的独创性 |
4.4 习题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
4.4.1 重典型,深挖掘,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
4.4.2 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培养思维品质的敏捷性 |
4.4.3 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
4.4.4 过程反思,错题分析,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
第5章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培养教学实践与分析 |
5.1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概念教学案例 |
5.2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规律教学案例 |
5.3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实验教学案例 |
5.4 物理思维品质培养案例教学有效性分析 |
5.4.1 物理思维品质测试试卷设计分析 |
5.4.2 案例及策略有效性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的不足 |
6.2.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中生解答化工流程题的思维障碍及突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化工流程题的研究综述 |
1.2.1 化工流程题的结构和特点 |
1.2.2 化工流程题的类型 |
1.2.3 化工流程题的功能 |
1.2.4 对近五年高考中化工流程题的分析和统计 |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的目标 |
1.3.2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研究的思路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思维 |
2.1.2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
2.1.3 解决化学问题过程中的思维障碍 |
2.1.4 解决化学问题过程中思维障碍的分类 |
2.2 理论基础 |
2.2.1 问题解决理论 |
2.2.2 认知诊断理论 |
2.2.3 SOLO分类理论 |
3 高中生解答化工流程题思维障碍的调查与分析 |
3.1 高中生解答化工流程题思维障碍的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问卷调查设计 |
3.1.4 访谈调查设计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典例一分析 |
3.2.2 典例二分析 |
3.2.3 典例三分析 |
3.2.4 典例四分析 |
3.2.5 典例五分析 |
3.3 调查结论 |
4 突破化工流程题思维障碍的策略 |
4.1 夯实基础,建立完善知识结构 |
4.2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4.3 注重细节,养成良好思维习惯 |
4.3.1 规范化学术语的使用 |
4.3.2 善于挖掘题目关键词 |
4.3.3 提升化学计算能力 |
4.4 总结策略,提高学生实战技术 |
4.5 层层迁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
5 研究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PISA视野下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上存在缺失 |
1.1.2 PISA科学测评在评价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理念先进 |
1.1.3 个人的研究兴趣 |
1.2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PISA视野下初中物理习题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 |
2.1 PISA与PISA科学素养 |
2.1.1 PISA |
2.1.2 科学素养 |
2.1.3 PISA科学素养的定义 |
2.1.4 PISA科学素养的评测框架 |
2.2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 |
2.2.1 物理习题 |
2.2.2 物理习题教学 |
2.2.3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 |
2.3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素质教育理论 |
2.3.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4 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4.1 关于PISA科学测评方面的相关研究 |
2.4.2 关于物理习题教学的研究 |
2.4.3 对PISA视野下开展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再认识 |
第3章 对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启示 |
3.1 调查的整体设计 |
3.2 调查的实施与数据处理 |
3.3 调查的结论与启示 |
第4章 PISA视野下初中物理习题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践初步 |
4.1 借鉴PISA测试题的结构改进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整体思路 |
4.1.1 PISA测试题在评价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先进性 |
4.1.2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改革设计方案 |
4.2 PISA视野下初中物理习题的选择和改编 |
4.2.1 借鉴PISA选择物理习题 |
4.2.2 借鉴PISA改编物理习题 |
4.3 PISA视野下物理习题课堂教学的改善 |
4.3.1 借鉴PISA改善例题讲解的课堂教学过程 |
4.3.2 借鉴PISA改善评讲作业的课堂教学过程 |
4.4 物理习题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 |
4.4.1 对物理习题教学改革的实践的反思及建议 |
4.4.2 同行对改进习题教学后的课堂评价反馈 |
4.4.3 针对物理习题教学改进的学生访谈 |
4.4.4 物理习题教学改进的学生成绩反馈 |
第5章 课题研究的结论 |
5.1 结论 |
5.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物理习题课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6)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诊断及矫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
二、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 |
三、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 |
四、诊断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研究的现状分析 |
二、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研究的现状分析 |
三、教学诊断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四节 研究架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一章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相关理论的梳理 |
第一节 问题解决的理论基础 |
一、试误学习理论 |
二、信息加工理论 |
三、知识表征与心理结构表征 |
四、顿悟思维 |
五、解题能力 |
六、知识缺陷与解题能力障碍 |
第二节 问题解决心理机制的主要观点阐述 |
一、杜威的“五阶段”论 |
二、奥苏贝尔的“四阶段”论 |
三、布兰斯福特的IDEAL模式 |
第三节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心理机制的主要观点阐述 |
一、化学问题解决的一般心理机制 |
二、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分析及能力水平标准的构建 |
第一节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的本质剖析与特点阐释 |
一、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的本质剖析 |
二、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的特点阐释 |
第二节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的基本类型与解法总结 |
一、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的基本类型 |
二、化学计算类问题的解法总结 |
第三节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能力结构及层次探析 |
一、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活动结构的解析 |
二、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能力的构成要素 |
三、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能力水平标准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工具的开发 |
第一节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工具开发的理论基础 |
一、化学教学诊断学 |
二、认知诊断理论 |
三、化学解题障碍诊断模式 |
四、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类型的划分标准 |
五、化学解题障碍诊断的流程 |
第二节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工具的开发程序 |
第三节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工具项目的设计 |
一、诊断工具的编制 |
二、诊断工具的质量检验及优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的实证过程 |
一、实证研究的组成 |
二、诊断工具的分析 |
第二节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的总体情况与障碍表现 |
一、总体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二、障碍表现的归纳与测查 |
第三节 不同年级学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比较 |
一、不同年级学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能力的整体比较 |
二、不同年级学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各水平上的比较 |
实证结论总结 |
第四节 不同性别学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比较 |
一、不同性别学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能力的整体比较 |
二、不同性别学生在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各水平上的比较 |
结论小结 |
第五节 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比较 |
一、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在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能力上的整体比较 |
二、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在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各水平上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
第一节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成因分析 |
一、从客体层面上对障碍成因的分析 |
二、从主体层面上对障碍成因的分析 |
第二节 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矫正措施 |
一、审题性障碍的矫正措施 |
二、思维性障碍的矫正措施 |
三、知识性障碍的矫正措施 |
四、心理性障碍的矫正措施 |
五、运算型障碍的矫正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设计与创新:构建了“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工具” |
二、测查与分析:不同群体的障碍不尽相同 |
三、诊断与归纳: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成因繁杂 |
四、思考与总结: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可诊可矫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工具有待进一步改进 |
二、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测试有待进一步深入 |
三、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实验的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化学计算类解题障碍诊断测试题(第一轮试测) |
附录二 高中化学计算类解题障碍诊断测试题(第二轮试测) |
附录三:高中化学计算类解题障碍诊断测试题(第三轮试测) |
附录四 高中化学计算类解题障碍诊断测试题(大样本诊断测试) |
附录五 高中化学计算类解题障碍诊断测试题——解析卷 |
附录六 作者读博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1. 课程改革的要求 |
2. 物理习题教学的重要性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研究的目的 |
2. 研究的意义 |
(三)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综述 |
(一) 概念的界定 |
1. 物理习题 |
2. 物理习题教学 |
3. 教学策略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 物理习题的作用 |
2. 物理习题的选择 |
3. 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 |
4. 习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
5. 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 |
6. 物理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三、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心理学基础 |
(二) 教育学基础 |
四、 物理习题教学策略的探索 |
(一) 教师课堂教学的策略 |
1. 精选习题的策略 |
2. 习题引入的策略 |
3. 习题分析的策略 |
4. 举一反多的策略 |
5. 举多反一的策略 |
6. 学生自主的策略 |
7. 教师提问的策略 |
8. 学生心理的调节 |
9. 及时评价的策略 |
(二) 指导学生课下学习的策略 |
1. 规范解题策略 |
2. 错题整理策略 |
3. 自我暗示策略 |
4. 自我提问策略 |
5. 及时复习策略 |
五、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的实践案例 |
(一) 教学案例一:一类力的分解的习题教学 |
(二) 教学案例二:带电粒子在圆形磁场区域中的运动 |
六、 总结与建议 |
(一) 研究总结 |
(二)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科教兴国与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 |
(二) 推进化学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科学化的需要 |
三、文献综述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一) 研究的目标 |
(二) 研究的内容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五、研究方法 |
(一) 系统研究法 |
(二) 调查研究法 |
(三) 案例研究法 |
(四) 诊断研究法 |
(五) 实验研究法 |
(六) 比较研究法 |
六、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诊断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的实证研究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方案说明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总体评价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公平性问题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中学教学关系 |
(五)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
(六) 本次调查研究的局限性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课程标准一致性诊断分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过程 |
(三) 研究的结论与探讨 |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诊断分析 |
(一) 试题科学性失真 |
(二) 试题实验情景虚构 |
(三) 试题条件交代不清 |
(四) 试题设问指向不明 |
(五) 试题诊断性缺乏 |
(六) 试题信息不完整 |
(七) 试题计算难度偏大 |
(八) 试题功能价值偏失 |
(九) 试题探究力度不够 |
(十) 试题的公平性欠妥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与化学学习的关系诊断分析 |
(一) 试题“知识与技能”的选择性 |
(二) 试题“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性 |
(三) 试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选择性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对化学学习的反拔功能 |
第二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内部结构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特征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总体特征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基本特点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的设计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要素分析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指标设计 |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组卷技术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设计的原则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设计流程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设计的技术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评分标准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评分标准的设计技术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
第三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选择的价值及考查功能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选择的价值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考查的功能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 |
(一) 根据应答方式方法分类 |
(二)根据解题思维特点分类 |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命制方法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构成要素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命制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设计的规范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中核心知识的嵌入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内部结构分析 |
(一) 研究年限和试卷类型及试题类型范围的界定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内部结构SOLO分析 |
第四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 |
(一) 对知识属性归类能力的设计 |
(二) 对判断能力与解释能力的设计 |
(三) 对信息处理与迁移能力的设计 |
(四) 对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设计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能力结构定量研究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纵向比较研究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能力结构层次的定量横向比较研究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研究 |
(四) 结论与探讨 |
第五章 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控制的策略 |
一、发达国家及地区高考化学命题的经验探析 |
(一) 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 |
(二) 注重试题的情境性 |
(三) 突出试题的实践性 |
(四) 凸显试题的探究性 |
(五) 体现试题的开放性 |
(六) 重视试题的实验性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基本原则 |
(一) 科学性原则 |
(二) 公平性原则 |
(三) 选择性原则 |
(四) 创新性原则 |
(五) 有效性原则 |
(六) 协调性原则 |
(七) 导向性原则 |
三、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高考化学命题策略 |
(一) 学科思想方法的界定、分类及特征 |
(二) 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分析 |
(三)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的高考化学学科命题策略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质量评价标准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评价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效度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信度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难度 |
(五)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区分度 |
(六)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定性评价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教师使用) |
附录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学生使用) |
附录三:近五年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内部的统计分析 |
附录四: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中化学变式教学的探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变式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变式教学 |
一、 变式 |
二、 变式教学 |
第二节 变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 变式教学的哲学基础 |
二、 变式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
三、 变式教学的教育学依据 |
第三节 变式教学的实践意义 |
第四节 变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一、 变式教学的提出 |
二、 化学变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
第五节 化学变式教学的功能 |
一、 变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 变式教学有利于把握知识的本质 |
三、 有利于对知识融会贯通 |
四、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第六节 化学变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
一、 目的性原则 |
二、 主体参与原则 |
三、 反思性原则 |
四、 适度性原则 |
五、 探索创新原则 |
第二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变式调查研究 |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简单 |
二、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重知识而轻能力 |
三、 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老师却无所适从 |
第二节 学生基本情况及变式的能力调查 |
一、 学生基本情况 |
二、 学生现有变式情况的调查 |
三、 调查结果总结 |
第三节 影响学生化学问题变式一般因素 |
一、 思维定势 |
二、 已有的化学知识 |
三、 情绪和动机 |
四、 气质 |
五、 思维品质 |
第三章 化学变式教学的实践 |
第一节 变式教学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
一、 通过变式引入化学概念教学 |
二、 化学概念的形成 |
三、 化学概念的巩固、发展和深化 |
第二节 变式教学应用于化学习题教学 |
一、 一题多变的应用 |
二、 一法多用的应用 |
三、 一题多解的应用 |
第三节 变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一、 防倒吸装置 |
二、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
三、 氨气的喷泉实验 |
第四节 变式教学的效果 |
第四章 化学知识点在高考中的变式情况 |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 |
第二节 铝及其化合物 |
第三节 铁及其化合物 |
第四节 同分异构体 |
第五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学习难点成因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的背景及起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化学平衡教学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化学平衡教学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2 “化学平衡”单元学习难点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形成 |
2.2 概念转化 |
2.3 有意义学习 |
3 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教材分析 |
3.1 课程标准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的教学要求 |
3.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知识网络介绍 |
3.3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相关概念分析 |
4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学习难点及其成因分析 |
4.1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学习难点的探查与分析 |
4.2 “化学平衡”单元学习难点形成因素分析 |
4.2.1 学习者起点能力不足 |
4.2.2 化学学习方法的欠缺 |
4.2.3 高原反应的产生 |
4.2.4 思维定势的干扰 |
5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 |
5.1 以概念图为工具,把握整体知识 |
5.2 以实验为基础,开展探究性学习 |
5.3 以问题为契机,开展问题化教学 |
6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压强”类题的巧妙解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气体变质量问题——2021年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热学试题评析与题型研究[J]. 余建刚. 广东教育(高中版), 2021(10)
- [2]高一学生物理归纳推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林丹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D]. 陈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高中生解答化工流程题的思维障碍及突破策略研究[D]. 沈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PISA视野下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改革初探[D]. 徐祖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6]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诊断及矫正[D]. 皇甫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7]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的研究[D]. 葛洋洋.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8)
- [8]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D]. 孙建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9]高中化学变式教学的探究与实践[D]. 杨恒.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5)
- [10]“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学习难点成因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 刘娟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