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1年阳泉市住院人群肿瘤谱分析

1999-2001年阳泉市住院人群肿瘤谱分析

一、1999~2001年阳泉市住院人群肿瘤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丰[1](2021)在《第一部分:食管印戒细胞癌预后因素及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第二部分:PGK1作为食管癌预后因子及其与肿瘤浸润CD8+T细胞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食管印戒细胞(Signet ring cell,SRC)癌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食管腺癌的病理学亚型,过去关于印戒细胞癌的研究多集中于胃癌、结直肠癌等肿瘤,关于食管印戒细胞癌的研究相对较少。阳性淋巴结的对数比值(Log odds of positive lymph nodes,LODDS)是近些年来提出的一个与淋巴结相关一个新颖的预后预测指标,本研究首次在食管印戒细胞癌中探索阳性淋巴结的对数比值(LODDS)作为其预后预测因子的价值,为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的判断提供新的思路。列线图,又称诺模图(Nomogram)是一种基于多因素分析模型的图形化的结果,今年来被广泛用于肿瘤的预后研究,常被用来构建肿瘤预后的预测模型。基于目前尚未有研究构建关于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预测模型。本研究首次构建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预测模型。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是通过对比阳性淋巴结的对数比值(LODDS)和N分期这两个淋巴结相关的预后指标,来探讨阳性淋巴结的对数比值(LODDS)作为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指标的价值。随后探讨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因素,并构建诺模图(Nomogram)以预测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节,第一节通过对2006年至2016年间美国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共计25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印戒细胞癌的病例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来分别评估LODDS和N分期作为食管印戒细胞癌预后预测因子的价值。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一致性指数(Harrell’s C-index)则用于评价这两个基于淋巴结的预后指标。本研究第二节收集2004年至2016年的SEER数据库中共968例食管印戒细胞癌的病例。随机将入组病例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训练队列用以构建预后预测模型,验证队列对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对所有变量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绘制诺模图。随后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s)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分别对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首先在第一节LODDS的研究中,纳入研究的所有259例患者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为 41.3%,5 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27.0%。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CSS和OS的结果提示LODDS的对数秩卡方(Log rank chi-squared)得分(OS 46.162,CSS 41.178)比 N 分期(OS 36.215,CSS 31.583)高。单因素分析表明,医疗保险,种族,T分期,M分期,TNM分期,放疗,N分期和LODDS是OS的潜在预后因素(P<0.1)。多因素分析表明,LODDS是手术切除后食管印戒细胞患者的重要独立预后因素(P<0.05),而相比之下N分期则不能作为合适的预后因素(P=0.122)。第二节食管印戒细胞癌预测模型的构建中,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训练队列的1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0.446和0.146,而验证队列的1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0.459和0.138。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的一致性指数(Harrell’s c-index)值分别为0.723和0.708。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和校准曲线中,均证实该预后预测模型具有优秀的预测效能。研究结论与N分期相比,阳性淋巴结的对数比值(LODDS)是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印戒细胞癌患者的更好的预后因素。此外,本研究建立了可预测食管印戒细胞癌患者总体生存(OS)的预测模型。随后对该预测模型的验证充分证明了其良好的预测能力。研究背景食管癌是目前全球第9大最常见的癌症和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目前有越来越多关于食管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磷酸甘油酸激酶1对应的基因PGK1具有许多癌基因的特征,所以PGK1在肿瘤领域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基因。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兴起,肿瘤浸润的CD8+T细胞也一直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PGK1与作为食管癌预后因子的价值及其与肿瘤浸润CD8+T淋巴细胞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 2005年至200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了食管癌切除术的肿瘤标本共100例。标本应用PGK1抗体及CD8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查阅了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随后应用TCGA、TIMER、GEPIA等公共数据库对结论进行进一步验证,最后对TCGA数据库中PGK1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做富集分析进一步探讨PGK1在食管癌中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相关通路。研究结果在入组病历中应用Kaplan-Meier法以PGK1为单因素变量绘制生存曲线,可见PGK1高表达组的预后较低表达组差。对所有纳入研究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N分期、TNM分期、PGK1为危险因素(P<0.1),随后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PGK1为食管癌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PGK1表达与CD8+淋巴细胞浸润应用费舍尔精确性检验(Fisher’s exact test)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所得P值为0.031(P<0.05),r值(Pearson’s r)即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92,考虑PGK1表达与CD8+淋巴细胞浸润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随后在TIMER中对以上结论进行验证得出一致结论。经过富集分析与PGK1相关基因参与最多的KEGG通路包括细胞周期、嘌呤代谢、糖酵解/糖异生、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GO分析中相关性较大的的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器分裂、DNA构象变化、细胞核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的调控等。GO分析中存在较多的的细胞学组分包括:染色体区域、纺锤体、中心体等。GO分析中参与较多的分子功能包括ATP酶活化、ATP酶活化耦合、钙黏蛋白结合等。研究结论PGK1的高表达可以提示食管癌的不良预后,在食管癌中PGK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CD8+淋巴细胞存在显着负相关。

马玉龙,高秋生,冯俊青,张宏伟,吕利成,张永贞[2](2017)在《2012年山西省阳泉市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012年山西省阳泉市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按照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制定的审核方法和标准对2012年阳泉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上报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2012年阳泉市恶性肿瘤新发病例2920例,其中男性1700例,女性1220例;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21.60/10万(男性249.00/10万,女性192.15/10万);死亡病例1515例,其中男性939例,女性576例,死亡率114.98/10万(男性137.53/10万,女性90.72/10万)。全市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依次为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肛门癌、肝癌、宫颈癌、女性乳腺癌、肾癌、膀胱癌、脑瘤,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81.19%;全市前10位恶性肿瘤死亡依次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脑瘤、白血病、女性乳腺癌、宫颈癌、肾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7.91%。[结论]恶性肿瘤是威胁阳泉市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常见恶性肿瘤主要是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以及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应进一步加强主要肿瘤的预防和控制。

范冬冬[3](2013)在《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住院病人10年间疾病谱变化趋势及肺炎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安徽省某三甲医院2001~2010年10年间23569例出院患者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和分布规律,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2.探讨影响肺炎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以期得出有针对性的研究数据,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提供参考。方法1.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某三甲医院2001~2010年间23569例患者归档病历信息,建立Excel表格录入数据,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期限内疾病谱的变化趋势;2.调查安徽省某三甲医院2001~2010间疾病谱单病种中构成比最高的2808例肺炎住院患者病例资料,数据采用单因素非参数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来探讨影响其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结果1.十年来该医院共收治患者23569人次,入院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P=0.031),从2001年的1008人次增至2010年的3618人次,增幅达到258.93%;医院病人的治愈率逐年递增(χ2趋势=128.805,P<0.001),由2001年的35.68%上升至2010年的46.24%;住院病人的病死率逐年下降(χ2趋势=29.153,P<0.001),由2001年的1.24%下降至2010年的0.24%。2.男女性别比为1.2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住院病人以老年人为主,其中,≥65(老年)组最多,占总住院人数的31.63%。3.住院病人来源存在一定的地域性;住院病人在季节分布上,不同系统疾病的病人有不同的特点,夏季住院人数最多,由前5年的27.16%升高至后5年的30.05%。住院病人入院时的病情构成情况中,急、危重病人逐年增多。4.十年来,呼吸系统(16.56%),损伤、中毒和外因类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病为主要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每年均居于首位;近几年损伤、中毒及外因引起的伤害的病人逐年增多。十年来各单病种的构成及顺位有一定特点:肺炎、颅内损伤、梗阻性分娩、急性阑尾炎的病人一直处于单病种的领先地位;疾病的构成比与全国城、乡医院相比有一定的差异。5.肺炎患者的人均住院费用由2001年的3515.11元上升2010年的5555.02元,呈逐年上升趋势(P=0.031),费用结构中药费所占比重最大,占52.01%。6.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住院费用与肺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支付方式、病情严重程度、诊疗质量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住院日是影响住院费用的首要因素。结论1.十年来,该院病人的治疗效果提高;损伤、中毒和外因等引发的伤害逐渐上升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脑梗死、支气管炎、糖尿病等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在逐渐增加;常见病、多发病仍然是医院长期的主要工作任务。2.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应从合理控制药费和住院日着手。

陈玉文,王帅[4](2012)在《谈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原则的有效落实》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国家基本药物遴选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促进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原则的有效落实。方法文献研究法。结果有些地方盲目增补国家基本药物;部分基本药物品种选入不适当;基本药物与基层临床实际用药需求存在差异;遴选程序、方法尚缺乏科学性;遴选的责任不够清晰,过程缺乏透明度等是现行国家基本药物遴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从疾病谱入手是落实"防治必需"原则的重要基础;逐步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处方分析是落实"临床首选"原则的重要途径;实现基本药物全部报销是落实"基本保障"原则的最终目标;建立责任制度是基本药物遴选原则有效落实的根本保障。

黄湘雯[5](2012)在《郴州市2008-2010年住院儿童疾病构成及家长择院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郴州市2008-2010年住院儿童疾病构成现状,探讨儿童患病家长择院的影响因素,为儿童疾病治疗及预防保健提供数据参考,并提出相应的防预对策,对家长合理选择医院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样本。收集郴州市40家医院2008-2010年16岁以下住院儿童的出院病历首页资料,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构成比等统计学方法对住院儿童疾病构成进行分析。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郴州市区内2225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用卡方检验、构成比等统计学方法对家长择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住院儿童病历202551例,其中男性儿童多于女性;1岁及以下住院儿童占55.53%;儿童住院高峰期在3月、5月、7月,第四季度最少;住院儿童疾病首位为呼吸系统疾病,占45.6%,前三位疾病为肺炎、支气管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位居第二,占18.48%,以小儿腹泻病为主;第三位是新生儿系统疾病,占7.05%,前三位为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硬肿症。共问卷调查郴州市区2225名儿童家长。父母是儿童就医的主要选择者,家长多选择8:00~12:00到医院就诊,占43.06%。20-30岁、30-40岁、40-50岁龄阶段儿童家长首选二级医院,分占53.97%、41.47%、36.53%,50-60岁、60岁以上儿童家长首选一级医院,占44.90%、36.89%,50-60岁及60岁以上儿童家长选择个人诊所居多;年收入5000元以下家长多选择一级医院居多,占36.77%,家长年收入5000-10000元、10000-30000元多选二级医院,分占53.34%、47.16%,家长年收入30000元以上的选择三级医院最多,占55.81%,家长年收入5000元以下是选择个人诊所的主体;脑力劳动者多选择二级、三级医院,为43.40%、34.90%,重体力、中体力劳动者多选二级医院,占53.23%、49.21%,重体力和无业家长是选择个人诊所的主体。儿童家长选择“看病方便程度”最多,达964人次,占43.32%,“医疗质量”和“费用”,分别为757人次和362人次,占34.02%和16.27%。结论(1)住院儿童男性多于女性;1岁及以下住院儿童最多;住院儿童治疗结果以治愈和好转为主。(2)儿童住院病种前五位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五官科疾病,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肺炎、支气管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消化系统以小儿腹泻病为主;新生儿系统疾病主要为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硬肿症;五官科疾病以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腺样体肥大为主;感染系统疾病前三位为手足口病、败血症、麻疹。(3)父母是儿童就医择院的主要选择者,家长的年龄、文化知识(职业)背景、经济基础是决定就医行为的重要因素;儿童患病多选择二级医院就诊。(4)家长多选择8:00~12:00带儿童就医;影响儿童家长选择院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医疗质量及安全,其次是看病的方便程度(距离、交通)。

刘敏[6](2012)在《食管癌超长期生存(≥10年)与短期生存(<5年)患者临床病理变化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95%以上首次确诊的患者均为中晚期,缺乏早期发现和高危人群筛查的有效方法是导致早期发现率低、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小组在高发区现场研究随访中发现,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超过10年,甚至20年以上者也并非罕见。我们将这些生存期≥10年的食管癌病人定义为超长期生存患者,而将<5年生存病人定义为短期生存患者。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5年短期生存和≥10年超长期生存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变化,进一步揭示超长期生存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主要相关因素。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所有病例均为中国河南地区汉族人群;2)有手术治疗记录;3)病理资料明确,如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切除的淋巴结数目,肿瘤部位,浸润程度等;4)临床资料明确,如性别、年龄、出生年月、发病日期清楚、籍贯及住址等;2.2资料来源、收集与整理所有研究对象来源于高发区现场大规模人口问卷调查与随访(9县1市900万人口),2019例超长期和1989例短期生存病例经严格筛选后入选本课题。所有调查信息、结果均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2.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9.0着性检验水准取a=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多因素非条件回Logistic归(选入变量和剔除变量标准分别为0.05和0.10)分析各种临床病理特征对食管癌病人生存期长短的影响。3结果3.1随访食管癌超长期生存患者,男性1126例,女性893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26岁,平均诊断年龄53.82+8.596,中位年龄54岁;短期生存者男性1344例,女性645例,最大年龄88岁,最小年龄27岁,平均诊断年龄为61.03+8.762,中位年龄61岁。3.2超长期与短期生存患者临床特征分布3.2.1性别短期与超长期生存患者均以男性为主(67.6%vs.55.8%),短期生存与超长期生存患者总体比较(X2=59.01,P<0.05,OR=1.65,95%CI=1.45-1.88)3.2.2发病年龄超长期中<40岁发病率是短期生存<40岁发病者的5倍(4.6%vs.0.8%),而短期生存者≥70岁发病率是超长期的近9倍(18%vs.2.5%,X2=553.45,P<0.05)。3.2.3家族史超长期患者家族史阳性明显高于短期者(40%vs.28%,X2=43.25,P<0.05,OR=1.67,95%CI=1.13-1.94)3.2.4治疗方式超长期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明显多于短期生存者(80.3%vs.69%,X2=72.94,P<0.05)。3.2.5早、中晚期短期和超长期患者首次确诊时均以中晚期为主,分别为96%和87%。超长期生存患者中晚期略低于短期(X2=69.09,P<0.05),但早期患者是短期的3倍(13%vs4%,X2=69.09,P<0.05)。早期癌和中晚期癌短期生存患者不同生存期比较,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在<5年生存期内。而随着生存期延长,这种差异逐渐缩小直至几乎一致。3.2.6肿瘤部位短期和超长期患者肿瘤发生部位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8,P<0.05)。3.2.7大体类型超长期生存早期食管癌患者中糜烂型明显多于短期生存者(7.4%vs.3%),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中,短期生存者缩窄型明显多于超长期(5.4%vs.2.9%,X2=42.00,P<0.05)。3.2.8淋巴结转移超长期生存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短期生存患者(23%vs.53%,X2=223.40,P<0.05,OR=0.265,95%CI=0.22-0.32),淋巴结转移阳性以1个淋巴结为主(超长期vs.短期:56%vs.32%);而短期生存患者以3个及3个以上淋巴结转移个数为主,(短期vs.超长期:45%vs.23%,X2=35.45,P<0.05)。短期生存者淋巴结取材数目在10-12枚、13-15枚、16+枚中的比例分别为(20%)(10%)(10%),而超长期者分别为(11.7%)(4.2%)(3.6%),短期生存者淋巴结取10个以上淋巴结数目是超长期生存者的2-3倍(X2=167.23,P<0.05)。3.2.9浸润程度浸润程度T分级中,超长期以T2为主(47%),而短期以T3为主(64%),(X2=228.57,P<0.05)。3.2.10分化程度高分化(超长期vs.短期:31.4%vs.13%);低分化(超长期vs.短期:11.1%vs.34.5%);超长期患者与短期生存患者总体比较(X2=191.57,P<0.05)。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生存期的综合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摘取总数和食管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超长期生存密切相关(P<0.05)。而在调整早中晚期、淋巴结转移阳性数目、大体形态后,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摘取总数、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性别、年龄、家族史为明显影响生存期的主要因素(P<0.05)。4结论4.1食管癌细胞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以及家族史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主要因素;4.2食管癌细胞呈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家族史阳性和发病相对年轻等是导致食管癌超长期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

苗子强[7](2011)在《长沙市某大学三所医院就诊病人疾病构成及医疗服务地区影响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3所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的信息,探讨门诊及住院病人疾病构成情况以及3所医院医疗服务影响力及辐射范围,了解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对调整和配置卫生资源提出建议和意见。方法: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3所医院随机抽取门诊病人进行所患疾病类型及其地区来源的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描述,计算门诊及住院病人患病类型、地域来源构成比等统计指标。利用2006年-2010年3所医院住院病人数据资料,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住院病人的年龄、性别以及系统疾病类型、单病种疾病构成进行统计,并对3所医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医疗服务影响力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数转换实现住院人次的方差齐性,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3所医院2006-2009年住院人次数据进行模型拟合,并通过引入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2个统计量进行模型预测效果的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3所医院2010-2015年住院人次进行预测。所有统计资料及数据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和MATLAB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研究。结果:①门诊病人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门诊病人中,男性占49.49%,女性占50.51%,男女性别比为98.02%。3所医院以妇产科门诊病人居多,神经内科、眼科、皮肤科和耳鼻喉科位居第2、第3、第4和第5位。从ICD-10系统疾病统计结果来看,门诊救治的疾病以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居多,其次为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别位居第3、第4和第5位。且以前列腺炎和高血压为常见诊断疾病,其中,前列腺炎是3所医院门诊病人前5种常见诊断疾病之一。②门诊病人选择本单位就诊的原因中前五位分别为医疗技术好(63.0%),慕名而来(30.5%),设备条件好(26.8%),药品丰富(12.9%)和距离近(12.3%)。③2006-2010年住院病人资料显示,3所医院总住院人数以平均6.77%的增长速度逐年上升且住院病人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住院患者年龄多分布在45-64岁之间,女性住院患者年龄多分布在25-44岁之间。④对3所医院住院病人疾病谱变化进行分析发现,甲院2006-2010年各年度居前5位的系统疾病顺位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影响健康状态和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泌尿生殖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其住院病人病历分型主要以A为主。乙院2006-2010年系统疾病以肿瘤居首位,循环系统疾病次之。丙院分型为A的病历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分型为C和D的病历呈现上升趋势。3所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以冠心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为常见疾病。⑤对3所医院未来5年内住院人次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在未来5年内,乙院住院人次将呈平稳上升趋势,而甲院和丙院住院人次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⑥门诊病人地域来源构成分析显示,湖南本地门诊病人24538例,占总被调查人数的87.66%;其次,为江西省1461例,占5.22%;湖北省350例,占1.25%,其中,湖南本地被调查门诊病人以长沙市门诊病人居多,占湖南省被调查门诊病人的25.65%,其次为岳阳市、邵阳市和衡阳市,分别占湖南省被调查门诊病人的11.36%、8.55%和8.28%。2006-2010,3所医院住院病人中,95.63%来自湖南省。来自江西省的住院病人占2.47%,来自广东省的住院病人占0.36%。其中,湖南省本地住院病人以长沙市居多,共计319445人次,占湖南省总住院人次的41.86%;其次为邵阳市61594人次和岳阳市61261人次,分别占8.07%和8.03%。来自其他国家的住院病人共计113例。结论:①门诊调查显示,3所医院以妇产科门诊量居多,神经内科、眼科、皮肤科和耳鼻喉科位居第2、第3、第4和第5。②门诊及住院病人以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居多。前列腺炎和高血压为常见诊断疾病。③医疗技术好成为3所医院门诊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④2006-2010年各年度居前5位主要系统疾病顺位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影响健康状态和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泌尿生殖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疾病。⑤3所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病人几乎覆盖了全国,且地域影响力在华中和西南地区体现的尤为明显。省外住院病人所占比例将呈逐渐增加趋势。⑥基于疾病谱的变化,医院应及时调整医疗专业结构,合理设置科室内部结构,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把握医院工作重心。同时医院管理者应加强对疾病构成变化的关注程度,有序开展其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周福有[8](201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定位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显着的地域性分布差异和家族聚集现象提示环境和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均起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遗传改变在食管癌变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在大规模人群研究中识别遗传改变的高通量技术,有关食管癌变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是一种高通量的生物芯片技术,被公认为是识别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的一项技术突破。目前,GWAS在寻找结肠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高风险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iotide polymorphism, SNP)上已取得迅猛进展,但基于病例-对照设计的中国食管癌的GWAS研究罕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中国人群ESCC的遗传倾向(家族史)特征,采用GWAS技术筛选易感SNP位点和基因,并分析其与吸烟、饮酒、BMI和ESCC发生的相关性。2材料及方法2.1食管癌遗传倾向(家族史)研究2.1.1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调查ESCC患者39833例(男24498例,女15335例),全部经病理学确诊;对照组调查健康个体9242例(男6083例,女3159例),均经胃镜检查排除早期ESCC和其它上消化道肿瘤。吸烟、饮酒、身高和体重资料齐全的ESCC患者4229例(男2316例,女1913例),健康对照4133例(男1947例,女2186例)。病例资料来自全国ESCC高、低发区45家医院,对照组资料源于上述医院胃镜室。2.1.2研究方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内容包括:家族史、吸烟、饮酒、身高和体重等信息,所有信息录入EXCEL软件,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取α=0.05。2.2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2.2.1研究对象进入GWAS研究共21496例。其中初筛2810例(病例组1077例,对照组1733例),验证18686例(病例组7673例,对照组11013例),均为中国汉族人。采集每位患者及正常对照3-5ml外周静脉血,-20℃储存。2.2.2研究方法用德国QIAGEN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液样本基因组DNA,准确测定每份待标化样本DNA的浓度,用于初筛的DNA浓度保持在50ng/μ1,OD值在1.8-2.0之间,用于验证的DNA浓度保持在15ng-20ng/ul,OD值在1.7-2.0之间。初筛选用Illumina Human 610-Quad芯片,验证选择Sequenom iPLEX芯片。计算样本得率、SNP得率、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 HWE)(?)平衡律。对质控后的数据用Plink1.03软件分析并输出结果,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计算P值、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吸烟、饮酒、BMI亚组分析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进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标准取α=0.05。2.3免疫组织化学研究138例ESCC手术切除标本中来自高发区43例、低发区95例,家族史阳性41例、阴性97例;131例癌前病变和59例正常对照组织取自138例手术切除标本。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采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卵白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氢酶复合物(ABC)方法。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取α=0.05。3结果3.1 ESCC家族史调查结果高发区ESCC患者FH+比例明显高于低发区(34%vs21%),且男性和女性结果一致(分别为34%vs24%;33%vs22%)(P<0.001)。吸烟、饮酒者全部为男性,女性均否认吸烟和饮洒。吸烟、饮酒者FH+比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I级BMI在病例组所占比例显着多于对照组(27%vs6%,P<0.001),Ⅱ级BMI在病例组所占比例和对照组相似(63%vs63%,P>0.05),而Ⅲ级和Ⅳ级BMI在病例组所占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11%vs30%,P<0.001)。病例组FH+者Ⅰ级、Ⅱ级BMI所占比例与FH-者均无差异,病例组FH+者Ⅲ级和Ⅳ级BMI所占比例低于FH-者(8%vs12%,P<0.001)。高发区和低发区病例组各级别BMI所占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2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通过初筛分析,筛选出18个有价值的SNP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在18686例样本(7673例病例和11013例对照)中,进行了高通量的验证。2个SNPs显示出了独立的关联证据:10q23上的rs2274223(P=7.46E-56,OR=1.43,95%CI=1.37-1.49)(?)(?)20p13上的rs13042395(P=1.21E-11,OR=0.86,95%CI=0.82-0.90)。分析了目标SNP和其相关区域重组和链锁不平衡类型之后,2个SNPs分别定位于10q23的PLCE1基因和20p13的C20orf54基因上PLCE1基因多态性rs2274223位点在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各级BM1人群中都与ESCC有关。但经Breslow-Day异质性检验,发现吸烟、饮酒、Ⅱ级和Ⅲ+Ⅳ级BMI对rs2274223位点的效应无明显影响(吸烟/不吸烟:P异质性=0.37;饮酒/不饮酒:P异质性=0.27;Ⅱ级和Ⅲ+Ⅳ级BMI:P异质性=0.14)。在Ⅰ级BMI人群中经卡方检验发现等位基因分布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G、GG基因型与ESCC显着相关(P<0.05),在调整年龄、性别、高低发区、家族史等因素后无显着相关性(P>0.05)。C20orf54基因多态性位点rs13042395在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及Ⅰ级/Ⅲ+Ⅳ级BMI人群中经卡方检验发现等位基因分布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Ⅱ级BMI人群中卡方检验发现等位基因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C、CC基因型与ESCC显着相关(P<0.05),调整年龄、性别、高低发区、家族史等因素后无显着相关性(P>0.05)。3.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随食管癌变过程的发展,即正常→癌前病变→浸润癌各级组织中PLCE1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分别为41%、82%、83%,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PLCE1蛋白表达与家族史及高低发区均无相关性(P>0.05)。4结论4.1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与中国人群ESCC发病显着相关的2个重要易感位点rs2274223、rs13042395,并分别定位于10q23的PLCE1基因和20p13的C20orf54基因上4.2携带PLCE1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74223 AG、GG基因型比携带AA型的中国人群发生ESCC的风险增高,G等位基因增加ESCC患病风险(P=7.46E-56,OR=1.43,95%=1.37-1.49),携带C20orf54 T等位基因降低ESCC患病风险(P=1.21 E-11,OR=0.86,95%=0.82-0.90)。4.3 rs2274223在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及各级BMI人群中都与ESCC有相关性;但吸烟、饮酒、BMI对rs2274223的效应无明显影响。rs13042395在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及各级BMI人群中未观察到与ESCC的相关性。4.4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提示:PLCE1蛋白表达变化在食管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5大样本量家族史调查发现:ESCC肿瘤遗传易感性明显,高发区FH+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肿瘤遗传易感性。在中国,吸烟、饮酒与ESCC发生无明显关联,体重过低者可能增加ESCC风险。

王海燕[9](2010)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与贲门腺癌患者家族史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EC)是世界上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太行山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并以三省交界为中心呈同心圆向外发病率逐渐降低。食管癌主要的流行病学特征是显着的地域性分布差异,高低发区发病率相差高达500倍。同时,贲门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 GCA)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过去常将贲门癌归类于食管癌进行研究,近年来已经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来对待。贲门癌显着的流行病学特征是其与食管癌地域性分布的一致性和与胃远端肿瘤的不一致性,在食管癌高发地区贲门癌也同时高发。食管/责门癌突出的另一流行病学特征是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本实验室近年的研究发现:林州家族史阳性食管癌明显高于林州以外河南地区和河南省以外地区,林州居民移民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移民100年后,食管/贲门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与移出地相似。这种食管/贲门癌显着的地域分布差异和明显家族聚集现象,特别是移民流行病学调查均提示环境和遗传因素可能在食管/贲门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环境和遗传因素在食管/贲门癌发生中的确切分子机制和比重均不清楚,特别是有关贲门癌遗传倾向(家族史等)的研究报道甚少。目前食管癌变关键易感基因仍不确定,主要原因是食管癌家系资料收集困难,限制甄别易感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本研究组在对河南食管癌高发区人群普查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存在较多明显的“家族性食管癌患者”(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和“食管癌高发家族”(一个家族内连续三代至少有两个以上成员曾患食管癌;或者同一代一级亲属家族成员至少应有两位食管癌患者)。这些人群的特点是:家族成员均集中在食管癌高发区农村,数代人长时间居住在同一村庄,流动性很小,环境因素相似,遗传背景清晰、稳定,家族成员较多,十分有利于阐明食管癌关键遗传相关基因的分子机制(候选易感基因)。故探索食管癌/贲门癌家族易感基因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目前有关食管癌/责门癌人群肿瘤家族史的临床病理特征,食管癌/贲门癌家族易感性的危险因素以及预后关系的研究报道国内外并不多,尤其是贲门癌的相关研究更是非常罕见。很显然,系统收集、整理这些家族性食管/贲门癌癌临床背景资料和遗传相关背景资料,是甄别食管癌遗传关键基因的重要基础。本研究正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高发区居民入户调查,对食管癌患者病理和临床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并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食管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等,从而为阐明食管癌遗传关键候选易感基因奠定重要基础。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次共调查家族史阳性食管/贲门癌1000例,其中食管癌500例(男性296,女性204),年龄最小17岁,最大93岁,平均58±9岁;贲门癌500例(男性274,女性226),年龄最小24岁,最大86岁,平均54±7岁。家族史阴性食管/贲门癌1000例,其中食管癌500例(男性289,女性211),年龄最小40岁,最大83岁,平均53±6岁;贲门癌500例(男性218,女性282),年龄最小24岁,最大86岁,平均55±4岁。均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统计资料均来自河南省安阳、林州市等多家医院。2.2肿瘤家族史阳性食管/贲门癌标准肿瘤家族史阳性食管/贲门癌(EC/GCA FH+)指连续三代内发生≥2例食管/贲门癌(或其它肿瘤)的家庭。肿瘤家族史阴性食管/贲门癌(EC/GCA FH-)指连续三代内≤1例食管/贲门癌同时也无其他恶性肿瘤患者。2.3流行病学调查根据食管/贲门癌显着的地域性分布特征,选择安阳,林州有代表性的医院,对2009年至2010年间住院患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通讯方式),家族史情况,家庭成员关系等项目。回顾性调查既往病人住院病历档案,补充已出院食管/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病案号,病理号,姓名,年龄,籍贯,患病种类,家族史,联系方式,确切的病理学诊断和病理类型)。所有调查结果均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处理,按照肿瘤家族史阳性食管/贲门癌标准筛选出1000例家族史阳性食管/贲门癌患者分别与1000例家族史阴性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对比分析。2.4统计学分析上述调查结果所得的数据应用以下统计方法分析检验,所有计算均是使用统计学软什SPSS13.0进行的。(1)卡方检验(x2 test):用于检验两个(或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之间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学意义。若P<0.05,认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2)优势比(odds ratio, OR):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疾病与暴露之间联系强度的指标。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因暴露而增加,暴露与疾病之间为“正”关联;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因暴露而减少,暴露与疾病之间为“负”关联;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与暴露无关。3.结果3.1家族史阳性/阴性食管/贲门癌肿瘤一般情况比较分析肿瘤家族史阳性男性食管癌患者为59.2%(296/500),肿瘤家族史阴性男性食管癌患者为57.8%(289/500),差异不明显,P>0.05。肿瘤家族史阳性女性食管癌患者为40.8%(204/500),肿瘤家族史阴性女性食管癌患者为42.2%(211/500),差异不明显,P>0.05。在40—50岁食管癌患者组中,肿瘤家族史阳性为4.2%(21/500),在50—60岁食管癌患者组中,肿瘤家族史阳性为38.4%(192/500),在60—70岁食管癌患者组中,肿瘤家族史阳性为44%(220/500),与≥70岁食管癌患者组中,肿瘤家族史阳性为12.8%(64/500),与同年龄段肿瘤家族史阴性食管癌患者(6%,30/500;34.6%,173/500;44.4%,222/500;14%,70/50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家族史阳性男性贲门癌患者为,54.8%(274/500),肿瘤家族史阴性男性贲门癌患者为43.6%(218/500),差异不明显,P>0.05。肿瘤家族史阳性女性贲门癌患者为45.2%(226/500),肿瘤家族史阴性女性贲门癌患者为56.4%(282/500),差异不明显,P>0.05。在40—50岁贲门癌患者组中,肿瘤家族史阳性为3.2%(16/500),在50—60岁贲门癌患者组中,肿瘤家族史阳性为34.2%(171/500),在60—70岁贲门癌患者组中,肿瘤家族史阳性为45%(225/500),与≥70岁贲门癌患者组中,肿瘤家族史阳性为11.9%(59/500),与同年龄段肿瘤家族史阴性贲门癌患者(5%,25/500;35.9%,179/500;41.5%,207/500;16%,80/50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2家族史阳性/阴性食管/贲门癌肿瘤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分析食管癌患者家族史阳性与家族史阴性比较时,晚期食管癌(OR=1.19,95%CI:0.53-2.69),低分化食管癌(OR=3.695,OR 95%CI:1.231-11.09),中段食管癌(OR=1.725,OR.95%CI:1.120-2.656),临床Ⅳ期食管癌(OR=1.548,OR 95%CI:1.138-2.105),说明食管癌家族史阳性人群癌易感性更高。贲门癌患者家族史阳性与家族史阴性比较时,中期贲门癌(OR=1.895,95%CI:1.244-2.885),中分化贲门癌(OR=1.497,OR 95%CI:1.137-1.970),交界处贲门癌(O=1.907,OR 95%CI:1.264-2.878),临床Ⅲ期食管癌(OR=1.292,OR 95%CI:1.006-1.659),说明责门癌家族史阳性人群癌易感性比家族史阴性易感性高。4.结论4.1食管癌/贲门癌易感性在不同家族有不同的遗传和/或环境易感因素,遗传因素应是重要的危险因素。4.2家族史阳性食管癌/贲门癌患癌的几率更大,恶性度更高。

张广平[10](2009)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卵双胞胎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蛋白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是我国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食道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最常见的一种组织学类型。食管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林州市及其毗邻的辉县、安阳等地是我国及世界上ESCC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显着的地域分布差异是食管癌突出的流行病学特征,提示环境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可能起主要作用。值得提出的是林州地区食管癌家族积聚现象比较明显。河南林州移民流行病学提示,从林州迁移到其他地区100年后,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与林州当地居民相似,这些结果均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食管癌的发生。但是目前对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更未发现与食管癌遗传密切相关的候选基因和蛋白。食管癌另一个主要特征是高死亡率,大多数人在临床上确诊之后生存时间不超过一年,其5年生存率小于10%。然而如能早期诊断并得到及时治疗,其5年生存率可达到90%。食管癌是一个多阶段演进、多基因变化累积和叠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目前的研究发现了许多与EC相关分子改变,如癌基因、抑癌基因、转移基因、凋亡基因等,但是尚未找到与EC直接相关的特异分子改变,并且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在形态学上,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经历了食管粘膜上皮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asal cell hyperplasia,BCH)、不典型增生(Dysplasia,DYS)和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CIS),这些形态学改变是EC高易感人群癌变早期的重要特征,并将这些病变称之为食管的癌前病变。EC的早期诊断实际上是发现癌前病变患者,尤其是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直接影响E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这个阶段采取治疗,可使EC的死亡率直接下降。食管胃镜检查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但是胃镜检查的痛苦大、成本高,不适于大样本高危人群的筛查。因此筛选和建立用于高危人群的预警和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技术、方法和指标,缩小内镜检查范围,然后再进一步检查是十分重要的。蛋白组学技术通过研究特定组织中或细胞中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具有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等特点,特别适合肿瘤标志物的筛选研究;同卵双胞胎是研究基因、基因-遗传因素影响食管癌发生的最好模型,因为通过对双胞胎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研究,能够全面评价遗传因素在食管癌中发生的作用,同时加深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在食管癌发生、发展的互相关系。本研究通过对高发区同卵双胞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胃镜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分析,及对高发区双胞胎食管癌患者、散发食管癌患者、散发贲门癌患者进行磁珠蛋白组学比较,探讨遗传和环境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探索新的可能用于早期食管癌诊断和高危人群筛选的蛋白分子标记物。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同卵双胞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完整的108对双胞胎。男50对,中位年龄45岁,女58对,中位年龄45岁。自愿接受胃镜检查的双胞胎有22对,其中患食管癌的双胞胎有4例,胃癌1例(全部为单发)。散发食管癌5例,来自河南省林州市中心医院,男3例,中位年龄55岁,女2例,中位年龄49岁。散发贲门癌组5例,来自河南省安阳肿瘤医院,男4例,中位年龄65岁,女1例,61岁。健康对照组20例,高发区非患癌双胞胎作为健康对照组,均为胃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证实排除食管癌。其中8例亦无食管炎等食管良性疾病。2.2样本(血清、组织)的收集2.2.1血清:所有检测对象均取5ml空腹静脉血,将血清与血凝块分装,-80℃冰箱保存。特别指出,取血样前,每例检查对象均排除急慢性炎症(肝炎,发热等)等疾病。2.2.2食管内镜检查和粘膜活检组织对自愿接受胃镜检查的双胞胎常规食管内镜检查,分别在食管中段(距门齿25cm处)、下段(食管、贲门交界处,齿状线上2cm处)、贲门和胃窦各取两块活检组织,并在肉眼可见病变处(碘染色不染区)随机取材,一块常规组织学处理,另一块-80℃冰箱保存备用。双胞胎食管癌、胃癌及癌旁组织来自安阳肿瘤医院、林州市中心医院、新乡市中心医院,双胞胎食管组织来自胃镜检查的活检组织。2.3方法2.3.1流行病学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入户调查方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通讯方式),双胞胎家族史,食管癌家族史,疾病史,生活饮食习惯,一般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脉搏、血压等)项目,同意抽血者抽血5ml,同意胃镜检查者进行胃镜检查。2.3.2卵性鉴定:采用问卷调查结合相似诊断法,排除异卵双生及资料不齐全的双胞胎。2.3.3双胞胎食道、贲门粘膜组织病理学诊断:根据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的变化特征,将食管鳞癌的癌旁组织分类为正常(NOR),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CH),间变/不典型增生(DYS)三级;贲门腺癌的癌旁组织分类为正常贲门上皮(NOR),慢性萎缩性胃炎(CAG),间变/不典型增生(DYS)三级。经二位病理专家确诊。2.3.4 Microflex和ClinProTools蛋白芯片检测血清蛋白质组2.3.4.1样品的准备(1)4℃冰箱取出铜螯合磁珠悬浮液一管,手动上下摇动,完全混匀磁珠悬浮液,1分钟(2)取出5ul磁珠加入200ul样品管,再加入50ul铜螯合磁珠结合缓冲液(BS)。(3)向样品管中加入20ul铜螯合结合缓冲液,再加5ul血清。(4)多肽样品溶液移入干净的0.5ml样品管,可用于直接质谱分析。2.3.4.2准备标准品(1)准备10mM醋酸铵(77mg醋酸铵溶解在100ml Milli-Q水中;(2)如下混合:5ul(25ul)Peptide Calibration StanDard;20ul(100ul)10mM醋酸铵;25ul(125ul)Protein Calibration StanDardⅠ;(3)充分混合1min后每5ul一管,分装,-20度保存。2.3.4.3准备基质(1)配置(1g/L)的HCCA,丙酮溶解;(2)配置终基质溶液0.3g/L,乙醇/丙酮=2/1;(3)基质溶液要当天配置,新鲜使用。2.3.4.4标准品谱图的生成(1)采集范围1~13kDa,误差±5Da。(2)激光能量根据实验室质谱而定,一般采用高激光能量轰一下结晶点,再用低于高激光能量10~20%的能量采集图谱(3)同一标准品结晶靶点,不同结晶点,多点采集,累加5~10个结晶点数据,得到累加后的标准品图谱,平均分子量偏差小于100ppm。2.4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食管粘膜、癌旁组织、食管癌组织分别检测p53,PCNA。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氢酶复合物(ABC)。3.结果3.1双胞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22对同卵双胞胎食管、贲门、胃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共调查479对双胞胎,其中资料完整的108对,男50对,年龄为27~63岁,中位年龄45岁,女58对年龄为19~72岁,中位年龄45岁。共发现13人患恶性肿瘤,其中食管癌7例,肝癌1例,胃癌1例,胆管癌2例,淋巴瘤和骨肉瘤各1例。除1对双胞胎同时患胆囊癌外,食管癌及其它肿瘤全部为单发。食管癌家族史调查,发现11对双胞胎食管癌家族史阳性,7例双胞胎食管癌患者有5例食管癌家族史阳性。体重质量指数(BMI)、身高资料完整的108对双胞胎中,60对BMI值一致(BMI±1),男女之间无差异。22对双胞胎中只有5对双胞胎两者之间病理结果完全一致,其中3对为慢性轻度食管炎,1对为慢性浅表性胃炎,1对为正常。恶性肿瘤患者共有5例:TW096B,TW097B,TW098B,TW099A均为食管鳞癌,TW002B为胃窦管状腺癌;癌前病变:TW096A为食管中段DYS、食管下段轻度BCH;TW097A为胃体重度肠上皮化为生(IM)、贲门IM、DYS、食管中段DYS、食管上段轻度DYS;TW002A为慢性轻度食管炎、贲门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轻度不典型增生、胃窦慢性浅表性胃炎;TW040B为Barrett食管改变;TW077A为慢性轻度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TW107A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在双胞胎中均为单发。其余大都具有慢性轻度食管炎或慢性浅表性胃炎。3.2双胞胎食管癌Microflex、ClinProTools血清蛋白组比较结果3.2.1双胞胎中患食管癌者与非患癌者:TW096B(ESCC)与TW096A共出现92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48个,下调蛋白44个;TW097B(ESCC)与TW097A共出现84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49个,下调蛋白35个;TW098B(ESCC)与TW098A共出现83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67个,下调蛋白16个。其中在三例食管癌中同时表达的差异蛋白有16个,其分子量为:1450.61 Da,1546.24Da,4090.35 Da,4192.84 Da,4209.20 Da,4673.53 Da,5398.55 Da,5904.17 Da,5965.86 Da,6033.29 Da,6089.22 Da,7767.12 Da,7829.23 Da,8143.70 Da,8936.12Da,9293.30 Da。3.2.2三对患食管癌的双胞胎之间共有差异蛋白16个,与正常相比分子量相同(±5Da)且都为上调或都为下调,其中都为上调的蛋白有:4090.35Da,4192.84Da,4209.20Da,4673.53Da,5398.55Da,5904.17Da,5965.86Da,6033.29Da,6089.22Da,7767.12Da,7829.23Da,8143.70Da,8936.12Da,9293.30Da,其中都为下调的蛋白有:1450.61Da,1546.24Da3.2.3 3例双胞胎食管癌与20例健康双胞胎差异蛋白相对含量比较时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差异蛋白有3个,其分子量分别为1779.04 Da,5905.29 Da,5967.68 Da;3例双胞胎食管癌与8例健康人差异蛋白相对含量比较:按ROC/AUC统计处理,AUC面积>0.95的差异蛋白有13个,其分子量分别为1692.12 Da,1779.03 Da,2951.75 Da,3241.47 Da,5905.03 Da,5966.85 Da,9294.42 Da,2660.77Da,2932.58 Da,3192.02 Da,3263.02 Da,3882.19 Da,5807.33 Da;5例散发食管癌与20例健康双胞胎差异蛋白相对含量比较时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差异蛋白有5个,其分子量为:1779.1 Da,4287.48 Da,1929.57 Da,1866.43 Da,1881.41 Da;5例散发贲门癌与8例健康人差异蛋白相对含量比较:按ROC/AUC统计处理,AUC面积>0.95的差异蛋白有4个,其分子量为:2660.46 Da,4963.83Da,5807.01 Da,6090.41 Da。3.3免疫组化分析:(双胞胎p53,PCNA结果)从正常食管上皮→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CH)→间变(DYS)→鳞状细胞癌(ESCC),随着病变程度加重,P53蛋白阳性表达呈上升趋势,且半定量也逐渐升高,3例食管癌患者都为P53阳性(弥漫型),1例胃癌患者P53表达为阳性(乳头型),其余食管炎伴肠上皮化生3例,2例P53阳性;慢性食管炎13例,9例P53蛋白阳性。双胞胎之间,两者P53均为阳性占7对,但其P53半定量结果有较大差异,P53均为阴性占1对。3例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PCNA均大于50%,胃癌患者组织中大于25%,其余除两例阴性外,PCNA均小于25%。4.结论:(1)流行病学调查7例食管癌患者在同卵双胞胎全部为单发,组织病理学检查各对双胞胎之间一致性较低,提示河南食管癌高发区环境因素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重要因素。(2)三对双胞胎中食管癌患者与对照组对比发现有16个相同的差异蛋白,这些蛋白可能成为筛选高危人群的候选蛋白。(3)p53、PCNA在双胞胎食管癌患者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及癌旁组织,p53、PCNA是食管癌高发人群最早出现的分子改变之一。但各对双胞胎之间差异很大,提示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环境因素的作用可能更大。

二、1999~2001年阳泉市住院人群肿瘤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2001年阳泉市住院人群肿瘤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第一部分:食管印戒细胞癌预后因素及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第二部分:PGK1作为食管癌预后因子及其与肿瘤浸润CD8+T细胞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食管印戒细胞癌预后因素及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研究方法
        第一节 LODDS作为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因素的价值
        一、病例收集
        1. 纳入标准及相应编码
        2. 排除标准
        二、数据结果与转换
        三、统计分析
        第二节 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一、病例收集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二、数据整理及变量转换
        三、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第一节 LODDS作为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因素的价值
        一、基线特征
        二、LODDS组和N分期组的生存结果对比
        第二节 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一、基线特征
        二、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因素的筛选
        三、诺模图的构建与验证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部分: PGK1作为食管癌预后因子及其与肿瘤浸润CD8~+T细胞关系的研究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前言
    研究方法
        一、病例标本收集
        二、实验方法
        实验一: PGK1免疫组化染色
        实验二、CD8免疫组化染色
        三、本研究中用到的公共数据库和在线分析工具
        四、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一、PGK1表达、CD8~+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关系
        二、PGK1表达与CD8~+淋巴细胞浸润关系
        三、PGK1的差异表达及与PKG1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
    讨论
        一、PGK1、CD8~+淋巴细胞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
        二、PGK1表达与CD8~+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
        三、PGK1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综述 经颈纵隔镜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现状与展望
    一、当前食管癌的主要手术方式
    二、纵隔镜用于食管手术的发展历史
    三、纵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
    四、经颈纵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可行性
    五、经颈纵隔镜食管癌根治术适应症及禁忌症
    六、经纵隔入路食管癌根治术与左右胸入路的对比
    七、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2012年山西省阳泉市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数据质量评价标准
    1.3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2 年龄别发病率
    2.3 地区发病情况
    2.4 常见恶性肿瘤发病分布
    2.5 死亡情况
    2.6 年龄别死亡率
    2.7 地区死亡情况
    2.8 常见恶性肿瘤死亡分布
3 讨论

(3)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住院病人10年间疾病谱变化趋势及肺炎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一
    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住院病人
    10
    年间疾病谱变化趋势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安徽省某三甲医院肺炎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六
    研究小结 七
    附录 八
    致谢 九
    综述 参考文献

(5)郴州市2008-2010年住院儿童疾病构成及家长择院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主要缩写符号与对照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成果目录
致谢

(6)食管癌超长期生存(≥10年)与短期生存(<5年)患者临床病理变化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和附录清单
符号说明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7)长沙市某大学三所医院就诊病人疾病构成及医疗服务地区影响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目的与内容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
        2.3.2 统计分析方法
    2.4 质量控制
        2.4.1 问卷设计
        2.4.2 人员培训
        2.4.3 现场调查
        2.4.4 统计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门诊病人调查情况描述与比较
        3.1.1 一般情况
        3.1.1.1 性别构成
        3.1.1.2 年龄构成
        3.1.2 门诊疾病构成情况
        3.1.2.1 就诊科室疾病构成分析
        3.1.2.2 系统疾病构成分析
        3.1.2.3 常见单病种疾病构成分析
        3.1.2.4 对应分析
        3.1.3 门诊病人就诊原因分析
    3.2 住院病人情况描述与比较
        3.2.1 一般情况
        3.2.1.1 性别构成
        3.2.1.2 年龄构成
        3.2.2 2006-2010年住院病人疾病谱变化分析
        3.2.2.1 甲院住院病人疾病谱分析
        3.2.2.2 乙院病人疾病谱分析
        3.2.2.3 丙院病人疾病谱分析
        3.2.3 2006-2010年住院病人单病种分析
        3.2.4 三所医院住院人次预测分析
        3.2.4.1 原始数据
        3.2.4.2 GM(1,1)模型的建立
        3.2.4.3 2010-2015年三所医院住院人次预测结果
    3.3 三所医院医疗服务影响力分析
        3.3.1 门诊病人地域来源构成分析
        3.3.1.1 湖南省门诊病人地域来源构成
        3.3.2 住院病人地域来源构成分析
        3.3.2.1 湖南省住院病人地域来源构成
        3.3.2.2 国外住院病人地域来源构成
        3.3.2.3 省外住院病人数量变化趋势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三所医院门诊病人特点分析
    4.2 三所医院住院病人特点分析
    4.3 三所医院医疗服务影响力
    4.4 本次研究的特点
    4.5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论文第一部分 食管鳞状细胞癌遗传倾向(家族史)的病例-对照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ESCC肿瘤家族史阳性/阴性标准
        1.2.3 ESCC高、低发区划分
        1.2.4 吸烟、饮酒分级标准
        1.2.5 体重指数的计算及分级
        1.2.6 调查数据来源
        1.2.7 流行病学调查
        1.2.8 质量控制
        1.2.9 调查相关信息的电子计算机录入
        1.2.10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肿瘤家族史特征
        1.3.2 吸烟人群肿瘤家族史特征
        1.3.3 饮酒人群肿瘤家族史特征
        1.3.4 体重指数和ESCC关系分析
        1.3.4.1 ESC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人群各级体重指数特征
        1.3.4.2 肿瘤家族史阳性/阴性ESCC患者各级体重指数特征
        1.3.4.3 不同性别ESCC患者各级体重指数特征
        1.3.4.4 高、低发区ESCC患者各级体重指数特征
    1.4 讨论
    1.5 小结
    1.6 参考文献
2 论文第二部分 中国人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入组标准
        2.2.3 实验试剂
        2.2.4 实验仪器
        2.2.5 分析软件和电子数据库查询信息
        2.2.6 实验方法和步骤
        2.2.6.1 基因组DNA制备
        2.2.6.2 基因分型
        2.2.6.3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初筛结果
        2.3.2 验证结果
        2.3.3 基因定位
        2.3.4 基因功能
        2.3.5 吸烟、饮酒、BMI亚组分层分析
        2.3.5.1 吸烟/不吸烟亚组基因多态性分析
        2.3.5.2 饮酒/不饮酒亚组基因多态性分析
        2.3.5.3 不同BMI亚组基因多态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2.6 参考文献
3 论文第三部分 PLCE1 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2.4 对照
        3.2.5 免疫组化阳性分级标准
        3.2.6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食管癌变不同阶段组织中PLCE1蛋白的表达结果
        3.3.2 PLCE1蛋白表达与家族史的关系
        3.3.3 PLCE1蛋白表达与高、低发区的关系
    3.4 讨论
    3.5 小结
    3.6 参考文献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国际会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食管鳞状细胞癌与贲门腺癌患者家族史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Ⅰ.1 前言
Ⅰ.2 材料与方法
    Ⅰ.2.1 研究对象
    Ⅰ.2.2 肿瘤家族史阳性食管/贲门癌标准
    Ⅰ.2.3 流行病学调查
    Ⅰ.2.4 制系谱图,确定食管/贲门癌核心家系
    Ⅰ.2.5 血样采集和处理
    Ⅰ.2.6 食管/贲门癌内镜检查和粘膜活检组织
    Ⅰ.2.7 核心家系中食管/贲门癌患者血样与手术切除标本收集
    Ⅰ.2.8 统计学分析
Ⅰ.3 结果
    Ⅰ.3.1 家族史阳性食管/贲门癌肿瘤一般情况比较特征
    Ⅰ.3.2 癌家族规模
    Ⅰ.3.3 家族史阳性食管/贲门癌肿瘤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分析
    Ⅰ.3.4 核心家系系谱图
    Ⅰ.3.5 500位食管癌先证者家族中患病的亲属及频次
    Ⅰ.3.6 500位责门癌先证者家族中患病的亲属及频次
    Ⅰ.3.7 父母食管/责门癌或非食管/责门癌肿瘤史对子女食管/责门癌风险影响的比较
    Ⅰ.3.8 父母双方均有肿瘤史的及其患病子女情况
Ⅰ.4 讨论
Ⅰ.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食管/贲门癌家族聚集性及遗传易感性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 引言
    2 高发区食管/贲门癌的家族聚集现象
    3 家族性食管/贲门癌的定义标准
    4 家族性食管/贲门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
致谢

(10)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卵双胞胎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正文: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卵双胞胎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蛋白组学研究
    Ⅰ 论文第一部分: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双胞胎流行病学调查
        Ⅰ.1 前言
        Ⅰ.2 材料与方法
        Ⅰ.2.1 研究对象
        Ⅰ.2.2 卵性鉴定
        Ⅰ.2.3 调查方法
        Ⅰ.2.4 双胞胎食管癌家族阳性标准
        Ⅰ.2.5 体重质量指数(BMI)计算公式
        Ⅰ.2.6 标本处理
        Ⅰ.2.7 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
        Ⅰ.2.8 统计学处理
        Ⅰ.3 结果
        Ⅰ.3.1 108对同卵双胞胎一般资料
        Ⅰ.3.2 同卵双胞胎疾病谱
        Ⅰ.3.3 同卵双胞胎食管癌家族史
        Ⅰ.3.4 同卵双胞胎体质量指数
        Ⅰ.3.5 同卵双胞胎血型
        Ⅰ.3.6 双胞胎家族史
        Ⅰ.3.7 22对同卵双胞胎胃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Ⅰ.4 讨论
    Ⅱ论文第二部分 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同卵双胞胎食管癌磁珠蛋白组学比较研究
        Ⅱ.1 前言
        Ⅱ.2 材料与方法
        Ⅱ.2.1 研究对象
        Ⅱ.2.2 血样收集
        Ⅱ.2.3.实验材料
        Ⅱ.2.4 主要仪器
        Ⅱ.2.5 实验所用的各种软件
        Ⅱ.2.6 铜螯合磁珠(IMAC Cu)
        Ⅱ.2.7 点样
        Ⅱ.2.8.操作步骤
        Ⅱ.2.9 质谱参数的调整
        Ⅱ.3.结果
        Ⅱ.3.1.同卵双胞胎食管癌组与配对双胞胎组蛋白质谱分析
        Ⅱ.3.2 双胞胎食管癌组与健康人组蛋白质谱对比分析
        Ⅱ.3.3 散发食管癌组与健康人组对照质谱分析
        Ⅱ.3.4 散发贲门癌组与健康人组对照质谱分析
        Ⅱ.3.5 食管癌组与散发贲门癌组对照质谱分析
        Ⅱ.4.讨论
        Ⅱ.4.1 双胞胎食管癌蛋白组学研究
        Ⅱ.4.2 贲门癌蛋白组学研究
        Ⅱ.4.3 食管癌与贲门癌蛋白组学比较研究
        Ⅱ.5 小结
论文第三部分 双胞胎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食管粘膜P53、PCNA蛋白变化研究
    Ⅲ.1 前言
    Ⅲ.2 材料与方法
        Ⅲ.2.1 研究对象
        Ⅲ.2.2 P53、PCNA的检测
        Ⅲ.2.3 主要试剂及主要设备
        Ⅲ.2.4 p53、PCNA阳性标准及定量标准
        Ⅲ.2.5 统计学分析
    Ⅲ.3结果
    Ⅲ.4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1
附图2
Ⅳ 综述 双胞胎研究的状与展望
Ⅴ 中英文缩写词
Ⅵ 附录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Ⅶ 致谢

四、1999~2001年阳泉市住院人群肿瘤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一部分:食管印戒细胞癌预后因素及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第二部分:PGK1作为食管癌预后因子及其与肿瘤浸润CD8+T细胞关系的研究[D]. 王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2012年山西省阳泉市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J]. 马玉龙,高秋生,冯俊青,张宏伟,吕利成,张永贞. 中国肿瘤, 2017(06)
  • [3]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住院病人10年间疾病谱变化趋势及肺炎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D]. 范冬冬.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 [4]谈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原则的有效落实[J]. 陈玉文,王帅. 中国药事, 2012(11)
  • [5]郴州市2008-2010年住院儿童疾病构成及家长择院影响因素研究[D]. 黄湘雯. 南华大学, 2012(01)
  • [6]食管癌超长期生存(≥10年)与短期生存(<5年)患者临床病理变化对比分析[D]. 刘敏. 郑州大学, 2012(10)
  • [7]长沙市某大学三所医院就诊病人疾病构成及医疗服务地区影响力分析[D]. 苗子强. 中南大学, 2011(01)
  • [8]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定位研究[D]. 周福有. 郑州大学, 2011(12)
  • [9]食管鳞状细胞癌与贲门腺癌患者家族史对比[D]. 王海燕. 郑州大学, 2010(02)
  • [10]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卵双胞胎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蛋白组学研究[D]. 张广平. 郑州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1999-2001年阳泉市住院人群肿瘤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