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遮萌对番茄单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登国,于捷,邹志荣,曹凯,鲍恩财,孟力力,李士照,叶林[1](2021)在《不同红光与远红光比值对盐胁迫下番茄光合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研究不同红光与远红光比值(R:Fr)对番茄幼苗耐盐性的影响,以‘Money Maker’番茄幼苗为试材,研究在盐胁迫条件下不同R:Fr比值对番茄幼苗形态、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 Cl胁迫下,适当降低番茄幼苗光环境中R:Fr比值,番茄幼苗的株高、叶面积、茎粗、地上地下部的干鲜重、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显着升高(P <0.05),促进了番茄幼苗的生长,提高了番茄幼苗的耐盐性。植物叶片光系统II(PSII)反应中心的活性在盐胁迫下最易受到影响。番茄幼苗光环境中的R:Fr比值降低,使番茄叶片的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II反应中心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apparent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 rate,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 P)显着升高,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显着降低(P <0.05)。说明降低光环境中的R:Fr比值,使番茄叶片保持了较高PSII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因此,可以通过调控番茄植株光环境中的R:Fr比值来调控番茄植株的耐盐性,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
石肖肖[2](2021)在《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肥的调控作用及抗旱保苗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而农业发展中存在水肥利用低下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肥利用率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γ-PGA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可以调节土壤水肥分布,改善土壤结构及水力特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同时可增强作物对肥料的利用,在抗旱节水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采用盆栽试验,以经济作物大豆为研究对像,探究γ-PGA施加方式及施加量、水分胁迫程度、施氮量对不同质地土壤水肥分布规律的影响,对大豆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γ-PGA施加量、土壤水分和施氮量一致,不同的γ-PGA施加方式中,表施处理土壤含水率、铵态氮含量最大,中间层处理硝态氮含量最大;混施处理下大豆的发芽率、幼苗的株高及叶面积最大,表施处理下最小;在砂壤土中,表施处理下大豆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砂土中,中间层处理最大;在砂壤土中,中间处理中叶片脯氨酸含量最大,表施处理MDA含量最低,混施处理POD活性最高,在砂土中,表施处理叶片脯氨酸最大,中间处理MDA含量最低,混施处理POD活性最高。(2)γ-PGA施加方式、土壤水分和施氮量一致,不同的γ-PGA施量下,土壤含水率、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均随着γ-PGA施量的增大而增大;在砂壤土中,大豆株高和叶面积高随γ-PGA施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砂土中,大豆株高和叶面积随γ-PGA施量的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在砂壤土中,0.1%施量处理下大豆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砂土中,0.3%施量处理最大;不同的y-PGA施量下,叶片脯氨酸含量及POD活性均随着γ-PGA施量的增大而增大,MDA含量则随着γ-PGA施量的增大而减小。(3)γ-PGA施加量、施加方式和施氮量一致,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含水率、铵态氮含量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大而增大,硝态氮含量则随着水分的增大而减小;大豆发芽率和幼苗株高、叶面积均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大而减小;大豆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砂壤土中,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提高,大豆幼苗叶片的脯氨酸和MDA含量逐渐增大,POD活性先增大后减小,在砂土中,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提高,叶片的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大,MDA含量及POD活性先增大后减小。(4)γ-PGA施加量、施加方式和土壤水分一致,不同施氮量下,土壤含水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大;大豆发芽率和幼苗株高随施氮量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砂壤土中,叶面积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砂土中则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随着施氮量的增而减小。在砂壤土中,0.09 g/kg处理中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对照处理MDA含量最高,0.03 g/kg处理POD含量最高;在砂土中,0.06 g/kg处理中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对照处理MDA含量最高,0.09 g/kg处理POD含量最高。
郜森[3](2021)在《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温室甜瓜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
王军武[4](2021)在《加气灌溉对南疆设施无花果生长及土壤磷吸收转化的影响》文中指出
徐超[5](2021)在《苗期高温对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莓种植以其周期短,见效快和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高温是限制温室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以草莓品种“红颜”为实验材料,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和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实验站进行了不同温度(32/22°C、35/25°C、38/28°C和41/31°C;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和不同持续天数(2d、5d、8d和11d)处理后的草莓苗的栽培实验,以28/18°C为对照。通过测定草莓叶片光合生理生化特性(光合特性和抗衰老特性)、生长发育数据(生育期、叶面积和各器官干物质)和果实内在品质(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花青苷),提取了草莓苗期的关键高温灾害指标,确立高温胁迫等级并构建了苗期高温对草莓生育期、干物质生产和分配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苗期草莓高温胁迫等级的确定。随着温度的升高,持续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Car)、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AQE)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呈下降趋势,而光补偿点(LSP)和暗呼吸速率(Rd)呈上升趋势。高温阻碍PS II中心类囊体能量的传递(L-band为正值),加速PS I末端电子受体库的还原速率(WIP=0.5时所对应的半衰期较短),在处理第11d时,除32°C外,其他高温处理下的放氧复合物OEC均失活(K-band为正值)。各高温处理下活性氧物质(H2O2含量和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MDA)随处理天数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抗氧化酶的活性(CAT、SOD和POD)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Chla、Pmax、φ(Po),PIabs和MDA作为关键指标,并计算高温胁迫指数(Z),依据Z值大小将高温胁迫划分为轻度(2≥Z>1)、中度(3≥Z>2)、重度(4≥Z>3)和特重(Z>4)4个等级。2.苗期高温对草莓生育期影响的模拟。苗期轻度和中度高温可以促进草莓提前进入开花期、坐果期和采摘期,而重度和特重度高温则会使草莓进入上述关键生育期的时间推迟。与辐热积模型和有效积温模型相比,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的模型对草莓发育期的模拟更为精确,其模拟的草莓开花期、坐果期和采收期天数与实测值之间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4、0.82和0.97,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39d、1.50d和1.56d,相对误差(RE)分别为2.27%、2.23%和1.57%。因此,生理发育时间模型可以准确预测草莓开花期、坐果期起止时间和初次采摘的时间。3.苗期高温对草莓叶面积指数影响的模拟。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建立了苗期高温对叶面积指数影响的预测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进行验证。该模型对叶面积指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之间的R2为0.98,RMSE为0.04,RE为6.43%。因此,所构建模型可以准确的预测苗期高温后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4.苗期高温对草莓地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影响的模拟。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建立了苗期高温对地上干物质分配指数影响的预测模型。将该模型和叶面积指数模型与基于光合作用的SUCROS模型相结合,最终建立了苗期高温对草莓地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影响的预测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进行验证。所建模型对地上总干物质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之间的R2为0.91,RMSE为1.38 g m–2,RE为11.49%。对叶、茎和果实干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之间的R2分别为0.96、0.93和0.98,RMSE分别为6.62、10.84和11.07g m–2,RE分别为7.96%、11.42%和13.97%。因此,所构建模型可以准确的预测苗期高温后草莓地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5.苗期高温对草莓综合内在品质影响的模拟。基于模糊数学法,采用熵权法确定苗期高温后草莓果实内在品质的权重次序为:可滴定酸(0.33)>花青苷(0.25)>维生素C(0.23)>可溶性糖(0.19)。模糊综合评价的得分显示,苗期轻度和中度高温处理下果实内在品质的综合得分较高(均大于0.6),重度和特重度高温处理下得分较低(0~0.6)。构建的模糊评价模型对草莓综合内在品质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2为0.85,RMSE为0.01,RE为19.55%。因此,所构建的模型可以准确的预测苗期高温后草莓果实的综合内在品质。本文通过模拟草莓苗期的高温状况,提取关键生理生化指标,根据高温胁迫强度和持续天数等动态信息确定苗期草莓的高温胁迫等级,搭建了与气象服务系统的更好融合的桥梁。所构建的模型综合考虑了温度、辐射、光周期及高温胁迫因子的影响,可以预测苗期高温对温室草莓生育期、叶面积、地上器官干物质的生产和分配、果实品质的动态影响,模型机理性强,参数少且易获取,为定量评估高温天气事件对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奠定了模型基础。
朱羽萌[6](2021)在《微润灌施下压力水头对土壤水氮运移及大棚蔬菜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微润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微润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灌溉施肥技术,借助该技术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实现节水、节肥、增产等效应。现阶段关于该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相对较少,为丰富该技术的理论框架并为其推广奠定基础,研究了微润灌溉施肥技术的应用效果以及该灌溉施肥模式下土壤水氮分布和运移规律。通过大棚种植试验以及室内土箱模拟试验,以分析纯尿素为肥料,探究在相同施肥浓度下,压力水头对蔬菜生长及土壤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在大棚中进行番茄及小白菜的种植试验。通过对各处理土壤含水率、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的测量,探究压力水头对土壤水氮运移的影响;通过对株高、叶面积、鲜重等蔬菜生长指标的测量,探究压力水头对蔬菜生长的影响;计算各处理灌溉水分生产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及肥料增产贡献率,寻找适合不同蔬菜(番茄与小白菜)生长且水肥利用效率较高的压力水头。大棚种植试验每箱铺设两根微润管,间距30 cm,埋深20 cm。(1)大棚番茄种植试验设置1.5 m、2.0 m两组压力水头,分别在施氮浓度为0 mg/L、400 mg/L、800 mg/L下进行试验。研究发现:800 mg/L的施肥浓度生长状况与水肥利用效果更好,该施肥浓度下,2.0 m压力水头处理番茄产量与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因此,2.0 m压力水头、800 mg/L施肥浓度更适合大棚番茄生长。(2)大棚小白菜种植试验设置压力水头为1.0 m、1.5 m,分别施加0 mg/L、400 mg/L、800 mg/L浓度氮肥。研究发现:土壤含水率变化符合小白菜需水规律,1.5 m水头处理土壤含水率、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高于1.0 m各处理;400 mg/L的施肥浓度对小白菜生长促进作用更明显,相同施肥浓度下,1.0 m压力水头下小白菜生长情况更好,产量更高,更能达到水肥高效利用的目的。因此,1.0 m水头、400mg/L施肥浓度为更适合大棚小白菜生长的灌水施肥条件。从大棚种植试验中,可以看出不同生长周期的蔬菜对水肥供应的需求不同,压力水头、施肥浓度等参数的变化与蔬菜生长情况密切相关。通过土箱试验,模拟微润灌溉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分布及运移过程。试验设置1.0 m、1.25 m、1.5 m、1.75 m、2.0 m五组压力水头,微润管埋深20 cm,将分析纯尿素溶于灌溉水,肥液浓度设置为400 mg/L。在相同施肥浓度与相同入渗周期内,通过测量土壤含水率、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湿润锋形状及运移距离、累积入渗量等指标,探究压力水头对土壤水氮分布及运移规律。研究表明:各处理土壤含水率与累积入渗量随试验进行呈增长趋势。试验范围内,压力水头越高,二者增长速度越快,试验结束时数值越大。土壤湿润体剖面为上小下大的以微润管为中心的近似椭圆形,湿润锋在各个方向上的运移距离可拟合成形如Y=a Tb的幂函数形式。重力作用下,垂直向下方向上湿润锋运移距离最大。随着肥液入渗,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增长速度由快减慢,随压力水头升高,相同位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随之升高。距离微润管越远,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越低,铵态氮在-10~10cm土层富集,压力水头越大,该土层铵态氮含量越高;硝态氮随水分向四周扩散,与水分表现出相似的运移规律,压力水头越高,硝态氮在土壤中分布越均匀。
樊霄[7](2021)在《微润灌溉施肥对土壤水氮运移和蔬菜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微润灌溉是继滴灌后的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与滴灌相比,具有方便快捷,高效节水等优点。微润管是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内外水势差、土壤基质作用及水自身重力共同作用下,通过孔隙缓慢的渗出,是一种可实时不间断向根部提供水源的新型供水技术。根据微润灌溉的原理及特点,论文通过微润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了室内土箱模拟试验、露天蔬菜种植试验和大棚蔬菜种植试验。试验参数根据试验依次递减。室内试验通过设置两组容重1.25g/cm3、1.35 g/cm3,每组三个浓度0mg/L、200 mg/L、400 mg/L和2个水头1m、1.5m进行试验处理。探究各种处理水氮分布情况。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小型露天试验,只考虑浓度和水头的作用,通过蔬菜的各项指标来验证室内实验的准确性。在大棚试验中,试验前施加底肥充足,因此只考虑压力水头对蔬菜的影响,通过全生育周期内测定及最终产量,进而找到一种合理、便捷、节水、高产的组合方式。试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在室内土箱模拟试验中得到:容重、肥液浓度及压力水头对累计入渗量、湿润锋运移、土壤水分分布、土壤硝态氮、土壤铵态氮分布产生影响。累计入渗量是随着时间变化的二次函数,且入渗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湿润锋受压力、浓度和容重影响明显,三个因素增加都会导致湿润锋扩大。水分分布是沿着微润管为中心,呈现放射状扩散,且竖直向下方向含水率变化明显。硝、铵态氮在施肥组的分布都是越靠近微润管,含量越高,而在对照组时符合“盐随水走”的特点。露天生菜种植试验中得到:植物生理指标和土壤指标容易受到压力水头和肥液浓度的影响,在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等方面随着压力水头和肥液浓度的提高,相对应的有明显的增长。但在叶含水率方面受到影响并不明显。对于土壤相关测定,也说明了压力水头和肥液浓度存在较高水平,可以更好促进植物生长。压力水头为1.5 m、施肥量400mg/L处理为最优处理组合,该处理收获鲜重最大,干物质积累最多,所得生菜产量最大,为2276.5 g/m2,灌溉水分生产率最高,氮农学效率最大。大棚蔬菜试验中得到:在大棚内种植黄瓜的条件下,同一施氮水平下,灌水压力为1.5 m的大棚黄瓜植株的生长状况较好。与1m水头相比,各项指标都有较大的提升,验证露天试验结果。全部处理中,灌水压力1.5 m接近供水T3的黄瓜植株的生长发育最好,该处理下黄瓜的单株产量最高。在持续微润灌溉中,产量相对比漫灌提高36.22%,说明微润灌溉可以达到高效用水、提高产量的效果。
贾琼[8](2021)在《西辽河平原玉米滴灌节水机理及灌溉决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水资源匮乏,水资源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西辽河平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常年干旱导致西辽河断流,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形成了大面积的降落漏斗,水资源利用率低已成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农业水资源利用成为当地农业部门关注的主要问题,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节水灌溉。由于当地降雨较多,播种期多风沙的气候条件,膜下滴灌播种时对土地平整度要求较高,农艺配套技术复杂,前期投入较大,薄膜回收困难,容易造成白色污染。因此,经过改良在该地区发展了不覆膜滴灌带上覆土2~4 cm的浅埋滴灌技术。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示范,由于还处在推广示范阶段,在该地区膜下滴灌与浅埋滴灌需水规律、水分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棵间蒸腾蒸发规律以及灌溉制度等尚不明确。本文通过玉米膜下滴灌与浅埋滴灌对比试验,深入研究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蒸腾蒸发规律的影响机理以及覆膜和浅埋对滴灌土壤水分迁移规律及降雨利用率的影响机理等,揭示膜下滴灌节水机理。基于SIMDual Kc模型对滴灌玉米棵间蒸发进行了模拟研究,揭示了滴灌条件下不同区域土壤蒸发的规律。制定了不同水文年滴灌玉米灌溉制度,为相似地区玉米滴灌灌溉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平水偏枯年膜下滴灌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分别高于浅埋滴灌9%~20%和13%~20%。平水偏丰年浅埋滴灌玉米株高与膜下滴灌无显着性差异,叶面积指数高于膜下滴灌4%~10%。膜下滴灌根系在25 cm土层分布密集,沿垂向急剧降低,水平方向从滴灌带到距滴灌带40 cm处根系分布均匀。浅埋滴灌根系分布表现为扎根较深,比膜下滴灌根系深10 cm,但是横向分布较窄,水平方向从距滴灌带10 cm处到距滴灌带30 cm处分布较密集。(2)生育期总耗水量膜下滴灌较浅埋滴灌低9%。平水偏枯年(2015、2018年)抽雄期以后降雨量较小,膜下滴灌处理产量高于浅埋滴灌7%~15%。平水偏丰年(2016、2017年)后期降雨较多,膜下滴灌处理的产量低于浅埋滴灌处理6%~19%。(3)浅埋滴灌生育期平均土壤棵间蒸发量为141.38mm,膜下滴灌为98.10mm。膜下滴灌棵间蒸发量较浅埋滴灌棵间蒸发量低31%,作物蒸腾量较浅埋滴灌高21%。浅埋滴灌蒸发量高水比中水高13%,低水低于中水5%,膜下滴灌不同灌水处理间棵间蒸发差异不显着。膜下滴灌覆膜区(Ⅰ区)由于薄膜覆盖,棵间蒸发量仅为0.67mm,占膜下滴灌总棵间蒸发量的2%。膜下滴灌裸土区域(Ⅱ区)蒸发量为36.18mm,占膜下滴灌总棵间蒸发量98%。浅埋滴灌垄间区域(Ⅱ区)棵间蒸发量低于行间区域(Ⅰ区)62%。覆膜保墒作用使更多水分保存于膜下土壤,当裸土区(Ⅱ区)土壤含水率较低时,土壤水分则由覆膜区向无膜区运移,迁移量约为11%。研究表明在裸土区域(Ⅱ区)膜下滴灌并无节水效果,棵间蒸发量高于浅埋滴灌11%,节水主要发生在覆膜区(Ⅰ区)。(4)平水偏枯年(2015、2018年)降雨量较少,膜下滴灌处理较浅埋滴灌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高13%~32%,膜下滴灌对浅层土壤的保墒作用更为显着。平水偏丰年(2016、2017年)降雨较多,膜下滴灌处理较浅埋滴灌处理低10%~16%,降雨直接进入土壤使得浅埋滴灌土壤含水率较高,膜下滴灌由于薄膜的截流的影响,土壤含水率低于浅埋滴灌处理,薄膜的保墒作用不显着。(5)当降雨量20 mm以下时,入渗深度为20 cm,降雨量为20-50 mm降雨入渗深度为40 cm,当降雨达到50 mm以上时入渗深度可达到40 cm以下土层。在平水偏枯年(2015、2018年)降雨量较小,降雨入渗深度最深仅达到40 cm,作物利用浅层土壤中的降雨。在平水偏丰年(2016、2017年)降雨量较大,降雨入渗深度可达到60~100 cm土层,作物可以利用深层土壤中的降雨。浅埋滴灌降雨利用率为67%~78%,较膜下滴灌高29%~35%。膜下滴灌覆膜对降雨的截流量为26%~35%。当降雨量在20~40 mm之间时,膜边位置(距滴灌带30 cm处)降雨入渗量高于膜外侧2%~6%。(6)确定玉米滴灌灌溉决策,枯水年浅埋、膜下滴灌分别灌水9、8次,灌溉定额为315 mm、270 mm;平水年浅埋、膜下滴灌分别灌水均为7次,灌溉定额分别为222 mm、183 mm;丰水年浅埋、膜下滴灌分别灌水均为5、4次,灌溉定额为135mm、105 mm。对不同研究区通过多年平均降雨量和当年降雨预报推算生育期降雨量,对于小于268.32 mm的地方推荐使用膜下滴灌更佳,降雨量大于268.32mm的地方推荐使用浅埋滴灌更佳。
魏春雨[9](2021)在《棉铃虫取食影响番茄光适应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蔬菜在我国种植产业中位居第二,其中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的种植收益高出蔬菜平均水平,全球年产量在蔬菜作物中稳居首位。然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在世界范围内加剧了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光合作用作为植物同化积累干物质的重要生化反应,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作物的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探究植食昆虫影响番茄生长和光合的内在机制,有助于为生产上监测产量损失以及创新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基础。考虑番茄的生长始终处于光照强度波动变化的自然环境中,本文围绕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取食对番茄光适应的影响展开研究,阐明了棉铃虫取食对番茄在亚强光条件下生长和光合的影响,以及Proton Gradient Regulation 5(PGR5)及其介导的环式电子流(CEF)、和茉莉素(Jasmonates,JAs)及其下游转录因子Myelocytomatosis Protein 2(MYC2)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初步探究了亚强光照射抑制番茄抗虫性的内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初步明确了棉铃虫取食对番茄亚强光适应性和CEF的影响。棉铃虫取食会抑制受亚强光照射激发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CEF,以及光合色素和花青素的积累,从而加剧光系统II(PSII)和光系统I(PSI)的光抑制,表现为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Y(II)]和PSI反应中心P700最大氧化水平(ΔP700max)、PSI实际光化学效率[Y(I)]的下降,导致净光合速率(Pn)降低,使番茄在亚强光环境中的生长与光合受阻;进一步研究发现,棉铃虫取食对CEF的抑制作用涉及到PGR和NAD(P)H脱氢酶复合体(NDH)两条途径。2.明确了PGR5及其介导的CEF参与调控亚强光条件下棉铃虫取食对番茄光合的抑制过程。PGR5缺失会使CEF受到抑制,不能在亚强光条件下激发NPQ,使Pn及Fv/Fm、Y(II)、ΔP700max、Y(I)等光合参数显着下降,造成严重光抑制甚至光漂白现象的发生,与亚强光条件下经模拟棉铃虫取食处理后的野生型植株表现出相同趋势,且对pgr5突变体叠加模拟棉铃虫取食处理未能加剧其光抑制程度。3.明确了MYC2参与JA信号介导的亚强光条件下棉铃虫取食对番茄CEF的抑制过程。无论是在正常光照条件下还是亚强光照射处理,茉莉酸(JA)信号受阻突变体jai1和MYC2缺失突变体myc2中的CEF受棉铃虫抑制程度较野生型有所减轻,进一步研究发现JA信号通过影响CEF相关基因PGR5、PGR5 Like A1(PGRLA1)、PGR5 Like A2(PGRLA2)和Orange Ripening(ORR)的转录进而抑制CEF的激发,而MYC2只影响其中的PGR5和ORR;酵母单杂交实验和烟草双荧光素酶瞬时表达分析结果证实MYC2能够结合到PGR5的启动子区域并抑制其表达。4.初步探明了亚强光照射抑制番茄抗虫防御反应的内在作用机制。亚强光照射通过抑制JA的生物合成使番茄的抗虫性减弱,具体表现为JA和茉莉酸-异亮氨酸(JA-Ile)的含量以及JA合成基因Lipoxygenase D(LOXD)和12-oxo-phytodienoic Acid Reductase 3(OPR3)的转录水平下调、JA信号诱导蛋白蛋白酶抑制剂(PI-1、PI-2)和苏氨酸脱氨酶(TD)的m RNA转录水平降低、摄食的棉铃虫体型和体重增大,且这种抑制作用会随光照强度恢复正常而恢复;与此同时,水杨酸(SA)含量及其作用因子Non-expresse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 1(NPR1)的转录水平上调,推测亚强光照射可能通过SA与JA相互拮抗影响番茄的抗虫防御反应。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揭示了棉铃虫取食通过JA信号转导途径抑制CEF的激活,从而破坏光保护机制,加剧光抑制程度,最终影响番茄在亚强光条件下的生长与光合,并明确了PGR5和MYC2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此外还初步探究了亚强光照射影响番茄抗虫性的内在机制。
邓甜甜[10](2021)在《紫金牛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文中认为紫金牛Ardisiajaponica(Thunb)Blume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低矮观赏性小灌木,具有较好的园林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在园林广泛用作地被。研究其在不同成分和浓度的盐渍土中的生长及适应机量,对于耐盐植物的选择、推广紫金牛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紫金牛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三年生盆栽紫金牛为试验材料,研究了 NaCl、Na2CO3及NaCl+Na2CO3(1:1)质量分数在0.2%、0.3%、0.4%、0.5%、0.6%处理下紫金牛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了解其耐盐机理。通过测定紫金牛的株高生长量、根茎叶含水量、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指标,得到以下结论:1盐碱胁迫对紫金牛生长的影响: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紫金牛的株高生长量、根含水量、茎含水量、叶片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2盐碱胁迫对紫金牛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影响: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紫金牛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盐碱胁迫对紫金牛MDA含量以及氧化酶系统SOD含量的影响:胁迫期间紫金牛的叶片MDA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上升,SOD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盐碱胁迫对紫金牛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的影响:随胁迫时间延长,紫金牛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下降,PS 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先升高后降低,最小初始荧光(Fo)持续上升;盐碱胁迫对紫金牛光合作用的影响: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紫金牛的净光合速率先升高后有小幅度降低的趋势,紫金牛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暗呼吸速率(Rd)、蒸腾速率(Tr)、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基本一致,都随着盐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光补偿点(LCP)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4隶属函数分析表明,三种盐处理对紫金牛的影响为Na2CO3>NaCl+Na2CO3>NaCl,即Na2CO3盐对紫金牛的抑制作用要比NaCl盐更强;5从组成与结构、功能与代谢和生长三个方面了分析了紫金牛对高浓度盐碱胁迫的适应机理;从能量利用的角度分析了紫金牛生长速度下降的原因。综上所述,0.3%NaCl盐、0.2%浓度的Na2CO3盐、0.3%的NaCl+Na2CO3盐碱浓度下胁迫不会对紫金牛产生显着影响,对紫金牛的生长生理影响不大,紫金牛能适应这种盐碱土;并且这三种盐处理对紫金牛的影响表现为Na2CO3>NaCl+Na2CO3>NaCl。
二、遮萌对番茄单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遮萌对番茄单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红光与远红光比值对盐胁迫下番茄光合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
1.2 试验处理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R:Fr值对盐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R:Fr值对盐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
2.3 不同R:Fr值对盐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中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2)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肥的调控作用及抗旱保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γ-PGA的研究进展 |
1.2.2 γ-PGA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试验内容及方法 |
2.1 试验设计及方法 |
2.2 测试项目及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γ-PGA、水分及施氮量对土壤水肥分布的影响研究 |
3.1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土壤水肥分布的影响研究 |
3.1.1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的影响 |
3.1.2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
3.1.3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土壤剖面铵态氮分布的影响 |
3.1.4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土壤剖面有效磷分布的影响 |
3.2 不同γ-PGA施量对土壤水肥分布的影响研究 |
3.2.1 不同γ-PGA施量对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的影响 |
3.2.2 不同γ-PGA施量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
3.2.3 不同γ-PGA施量对土壤剖面铵态氮分布的影响 |
3.2.4 不同γ-PGA施量对土壤剖面有效磷分布的影响 |
3.3 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水肥分布的影响研究 |
3.3.1 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的影响 |
3.3.2 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
3.3.3 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剖面铵态氮分布的影响 |
3.3.4 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剖面有效磷分布的影响 |
3.4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水肥分布的影响研究 |
3.4.1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的影响 |
3.4.2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
3.4.3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剖面铵态氮分布的影响 |
3.5 本章小节 |
4.γ-PGA、水分及施氮量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
4.1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大豆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
4.1.1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
4.1.2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 不同γ-PGA施量对大豆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
4.2.1 不同γ-PGA施加量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
4.2.2 不同γ-PGA施加量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
4.3 不同水分条件对大豆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
4.3.1 不同水分条件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
4.3.2 不同水分条件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
4.4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
4.4.1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
4.4.2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
4.5 本章小节 |
5.γ-PGA、水分及施氮量对大豆幼苗的光合特性及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 |
5.1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及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
5.1.1 光合模型的选择 |
5.1.2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5.1.3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大豆幼苗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
5.2 不同γ-PGA施量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及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
5.2.1 不同γ-PGA施量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5.2.2 不同γ-PGA施量对大豆幼苗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
5.3 不同水分条件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及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
5.3.1 不同水分条件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5.3.2 不同水分条件对大豆幼苗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
5.4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及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
5.4.1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5.4.2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幼苗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
5.5 本章小节 |
6.不同处理的抗旱保苗效果评价 |
6.1 评价体系的构建 |
6.2 建立抗旱保苗效果评价模型 |
6.3 求解抗旱保苗效果评价模型 |
7.主要结论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7.1 主要结论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苗期高温对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温对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机理 |
1.2.2 植物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理 |
1.2.3 温室作物生长发育模型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计 |
2.2.1 人工控制实验 |
2.2.2 温室栽培实验 |
2.3 测定内容和方法 |
2.3.2 光合特性的测定 |
2.3.3 活性氧物质的测定 |
2.3.4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2.3.5 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6 果实内在品质测定 |
2.3.7 作物生长发育数据的收集 |
2.3.8 温室气象数据的获取 |
2.4 数据的处理 |
第三章 高温对温室草莓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机理 |
3.1 高温对温室草莓光合特性影响 |
3.1.1 高温对草莓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
3.1.2 高温对草莓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1.3 高温对草莓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3.2 高温对温室草莓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2.1 高温对叶绿素荧光动力曲线的影响 |
3.2.2 高温对单位PSII反应中心活性(QA处在可还原态时)的影响 |
3.2.3 高温对PSII反应中心能量分配或量子产量的影响 |
3.2.4 高温对PSII反应中心综合性能的影响 |
3.3 高温对温室草莓活性氧物质的影响 |
3.4 高温对温室草莓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5 高温对温室草莓MDA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3.6 高温对温室草莓胁迫等级的构建 |
3.6.1 温室草莓光合生理生化指标与高温处理天数的相关性分析 |
3.6.2 温室草莓高温下光合生理生化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3.6.3 温室草莓高温胁迫等级构建 |
3.7 讨论与结论 |
3.7.1 讨论 |
3.7.2 结论 |
第四章 高温对温室草莓发育进程影响及模型模拟 |
4.1 模型的描述 |
4.1.1 生理发育时间模型 |
4.1.2 辐热积模型 |
4.1.3 有效积温模型 |
4.2 高温对温室草莓发育期的影响 |
4.3 高温下温室草莓生育期的模型模拟研究 |
4.3.1 高温下草莓各生育期的模型建立 |
4.3.2 模型的验证 |
4.5 讨论与结论 |
4.5.1 讨论 |
4.5.2 结论 |
第五章 高温对温室草莓干物质生产影响及模型模拟 |
5.1 高温对温室草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和模拟 |
5.1.1 高温对草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5.1.2 高温下草莓叶面积指数的模拟 |
5.1.3 模型的验证 |
5.2 高温对温室草莓干物质生产的影响和模拟 |
5.2.1 高温对草莓地上总干物质量的影响 |
5.2.2 高温下地上总干物质生产的模拟 |
5.2.3 模型验证 |
5.3 讨论与结论 |
5.3.1 讨论 |
5.3.2 结论 |
第六章 高温对温室草莓干物质分配的影响及模型模拟 |
6.1 高温对温室草莓地上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影响和模拟 |
6.1.1 高温对草莓地上器官干物质分配指数的影响 |
6.1.2 高温下地上器官干物质分配的模拟 |
6.1.3 模型验证 |
6.2 讨论与结论 |
6.2.1 讨论 |
6.2.2 结论 |
第七章 高温对草莓果实品质影响的模糊综合评价及模型模拟 |
7.1 高温对温室草莓内在品质的影响 |
7.1.1 高温对草莓果实维生素C的影响 |
7.1.2 高温对草莓果实花青苷的影响 |
7.1.3 高温对草莓果实可溶性总糖的影响 |
7.1.4 高温对草莓果实可滴定酸的影响 |
7.2 温室草莓果实综合内在品质评价方法 |
7.2.1 建立模糊评判的矩阵 |
7.2.2 评价指标的归一化处理 |
7.2.3 评价指标的权重 |
7.2.4 综合评判结果 |
7.3 高温下草莓综合内在品质评价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7.3.1 高温下草莓综合内在品质评价模型的构建 |
7.3.2 模型验证 |
7.4 讨论与结论 |
7.4.1 讨论 |
7.4.2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论文创新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微润灌施下压力水头对土壤水氮运移及大棚蔬菜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微润灌溉研究现状 |
1.2.2 水肥一体化研究现状 |
1.2.3 微润灌溉施肥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试验方法与材料 |
2.1 大棚种植试验 |
2.1.1 试验概况 |
2.1.2 试验装置 |
2.1.3 试验处理 |
2.1.4 观测项目 |
2.2 室内土箱模拟试验 |
2.2.1 试验概况 |
2.2.2 试验装置 |
2.2.3 试验处理 |
2.2.4 观测项目 |
第三章 大棚番茄种植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含水率 |
3.2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 |
3.3 根系生长情况 |
3.4 植株株高 |
3.5 单叶面积 |
3.6 单株植株鲜重、干重 |
3.7 产量 |
3.8 灌溉水分生产率 |
3.9 氮肥利用情况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棚小白菜种植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土壤含水率 |
4.2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 |
4.3 植株株高 |
4.4 总叶面积 |
4.5 单株植株鲜重、干重 |
4.6 产量及灌溉水分生产率 |
4.7 氮肥利用情况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室内土箱模拟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 土壤含水率 |
5.2 土壤氮素含量 |
5.3 湿润锋形状及运移 |
5.4 累积入渗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室外大棚种植试验 |
6.1.2 室内土箱模拟试验 |
6.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微润灌溉施肥对土壤水氮运移和蔬菜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微润灌溉水肥一体化研究现状 |
1.2.2 微润灌溉条件下的水氮运移研究 |
1.2.3 微润灌溉种植试验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室内土箱模拟试验 |
2.1 试验土体概况 |
2.2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2.3 试验处理 |
2.4 试验测定及处理方法 |
2.4.1 累计入渗量 |
2.4.2 湿润锋形状及运移距离 |
2.4.3 土壤含水率 |
2.4.4 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累计入渗量变化 |
2.5.2 湿润锋形态变化 |
2.5.3 土壤含水率规律 |
2.5.4 土壤硝态氮、铵态氮运移动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露天蔬菜种植试验 |
3.1 试验概况 |
3.2 试验装置 |
3.3 试验处理 |
3.4 试验测定项目 |
3.4.1 土壤指标 |
3.4.2 植物外观指标 |
3.4.3 植物叶片相关指标 |
3.4.4 植株鲜重及产量 |
3.4.5 灌溉水分生产率及氮肥农学效率 |
3.5 露天蔬菜种植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1 土壤含水率及硝态氮、铵态氮含量 |
3.5.2 外观指标的变化 |
3.5.3 水氮利用效率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棚蔬菜种植试验 |
4.1 试验概况 |
4.2 试验装置 |
4.3 试验处理 |
4.4 试验方法及试验测定项目 |
4.5 结果及分析 |
4.5.1 株高 |
4.5.2 茎粗 |
4.5.3 叶面积 |
4.5.4 叶绿素SPAD值 |
4.5.5 土壤含水率 |
4.5.6 产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室内试验 |
5.1.2 露天试验 |
5.1.3 大棚试验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西辽河平原玉米滴灌节水机理及灌溉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
1.2.2 滴灌技术研究进展 |
1.2.3 作物需水量研究进展 |
1.2.4 蒸腾蒸发研究进展 |
1.2.5 作物降雨利用率研究进展 |
1.2.6 灌溉制度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3.1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
1.3.2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耗水规律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机制 |
1.3.3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蒸腾蒸发规律的影响机理 |
1.3.4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土壤水分及降雨利用率的影响 |
1.3.5 滴灌玉米灌溉制度与灌溉决策研究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基本情况 |
2.1.2 研究区气象条件 |
2.1.3 研究区土壤条件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方案 |
2.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 滴灌条件下不同处理玉米株高变化 |
3.2 滴灌条件下不同处理玉米叶面积变化 |
3.3 滴灌条件下玉米根系变化 |
3.4 结论与讨论 |
3.5 小结 |
4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耗水规律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机制 |
4.1 滴灌条件不同处理玉米耗水规律研究 |
4.2 滴灌条件下不同处理土壤温度研究 |
4.3 滴灌条件下不同处理玉米产量构成因子研究 |
4.4 结论与讨论 |
4.5 小结 |
5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蒸腾蒸发规律的影响机理 |
5.1 滴灌条件下玉米棵间蒸发逐日变化 |
5.2 滴灌条件下玉米蒸腾蒸发规律 |
5.3 滴灌条件下玉米土壤棵间蒸发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 |
5.4 结论与讨论 |
5.5 小结 |
6 基于SIMDualKc模型滴灌玉米棵间蒸发模拟研究 |
6.1 模型描述和应用 |
6.1.1 模型介绍 |
6.1.2 模型应用 |
6.2 模型的模拟与验证 |
6.3 土壤棵间蒸发量对比 |
6.4 不同灌水处理棵间蒸发模拟 |
6.5 覆膜与浅埋滴灌不同区域棵间蒸发对比研究 |
6.6 结论与讨论 |
6.7 小结 |
7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土壤水分及降雨利用率的影响 |
7.1 滴灌条件下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变化 |
7.2 降雨条件下覆膜和浅埋滴灌土壤水分分布模拟 |
7.2.1 Hydrus-2D模型介绍 |
7.2.2 基本方程 |
7.2.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设定 |
7.2.4 模型参数率定 |
7.2.5 模型率定与验证 |
7.2.6 降雨条件下覆膜与浅埋滴灌土壤水分分布二维特征 |
7.3 滴灌条件下降雨利用率研究 |
7.4 结论与讨论 |
7.5 小结 |
8 滴灌玉米灌溉制度与灌溉决策研究 |
8.1 滴灌条件下不同处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
8.2 滴灌条件下不同处理玉米不同年份降雨频率分析 |
8.3 不同水文年滴灌玉米灌溉制度研究 |
8.4 玉米滴灌灌溉决策 |
8.5 结论与讨论 |
8.6 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1.1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
9.1.2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耗水规律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机制 |
9.1.3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蒸腾蒸发规律的影响机理 |
9.1.4 覆膜和浅埋对滴灌土壤水分及降雨利用率的影响 |
9.1.5 滴灌玉米灌溉制度与灌溉决策研究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棉铃虫取食影响番茄光适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植物应答虫害胁迫的机制概述 |
1.1.1 虫害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2 虫害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1.3 植物应对虫害胁迫的防御机制 |
1.2 植物应答强光胁迫的机制概述 |
1.2.1 强光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植物应对强光胁迫的保护机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棉铃虫取食对番茄亚强光适应性和CEF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及培养条件 |
2.1.2 棉铃虫取食与光处理 |
2.1.3 模拟棉铃虫取食与光处理 |
2.1.4 植物色素提取及含量测定 |
2.1.5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2.1.6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2.1.7 植物RNA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测定 |
2.1.8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棉铃虫取食影响番茄在亚强光条件下的生长与光合 |
2.2.2 棉铃虫取食对亚强光条件下番茄光合系统的影响 |
2.2.3 棉铃虫取食影响番茄在亚强光条件下的光保护机制 |
2.3 讨论 |
3 PGR5 及其介导的CEF参与亚强光条件下棉铃虫取食对番茄光合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及培养条件 |
3.1.2 模拟棉铃虫取食与光处理 |
3.1.3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3.1.4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PGR5 参与亚强光条件下棉铃虫取食对番茄光合的影响 |
3.2.2 PGR5 参与亚强光条件下棉铃虫取食对番茄光合系统的影响 |
3.2.3 PGR5 参与亚强光条件下棉铃虫取食对番茄光保护机制的影响 |
3.3 讨论 |
4 MYC2 参与JA信号介导的亚强光条件下棉铃虫取食对番茄CEF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及培养条件 |
4.1.2 模拟棉铃虫取食与光处理 |
4.1.3 植物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
4.1.4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4.1.5 植物RNA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 |
4.1.6 酵母单杂交实验 |
4.1.7 烟草双荧光素酶瞬时表达分析 |
4.1.8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JA信号参与调控亚强光条件下棉铃虫取食对番茄CEF的影响 |
4.2.2 MYC2 参与JA信号介导的亚强光条件下棉铃虫取食对番茄CEF的影响 |
4.2.3 转录因子MYC2 负调控PGR5 |
4.3 讨论 |
5 亚强光对番茄抗虫防御反应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植物材料及培养条件 |
5.1.2 棉铃虫取食与光处理 |
5.1.3 模拟棉铃虫取食与光处理 |
5.1.4 植物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
5.1.5 植物RNA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 |
5.1.6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亚强光影响番茄抗虫性 |
5.2.2 亚强光对番茄防御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
5.2.3 亚强光对番茄抗虫性的影响可逆 |
5.3 讨论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10)紫金牛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紫金牛植物概况和应用价值 |
1.2.1 紫金牛的形态特征与分布概况 |
1.2.2 紫金牛的应用价值 |
1.2.3 紫金牛的生理生态研究 |
1.3 盐胁迫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
1.3.1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3.2 盐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1.4 植物耐盐机理研究 |
1.4.1 植物渗透调节机制 |
1.4.2 植物活性氧清除机制 |
1.5 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1 紫金牛株高的测定 |
2.3.2 紫金牛株叶片含水量、根茎含水量的测定 |
2.3.3 紫金牛叶片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2.3.4 紫金牛叶片SOD含量的测定 |
2.3.5 紫金牛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3.6 紫金牛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7 紫金牛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8 紫金牛叶片光合指标和荧光参数的测定 |
2.3.9 耐盐性评价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NaCl胁迫对紫金牛的影响 |
3.1 NaCl胁迫对紫金牛生长的影响 |
3.1.1 NaCl胁迫对株高生长量的影响 |
3.1.2 NaCl胁迫对根茎含水量的影响 |
3.1.3 NaCl胁迫对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3.2 NaCl胁迫对紫金牛生理的影响 |
3.2.1 NaCl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2 NaCl胁迫对SOD含量的影响 |
3.2.3 NaCl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4 NaCl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 NaCl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3.3.1 NaCl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NaCl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3.3 NaCl胁迫对紫金牛光合作用的影响 |
3.4 紫金牛耐NaCl的评价 |
3.4.1 隶属函数评价法 |
3.4.2 相关性评价 |
3.4.3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Na_2CO_3胁迫对紫金牛的影响 |
4.1 Na_2CO_3胁迫对紫金牛生长的影响 |
4.1.1 Na_2CO_3胁迫对株高生长量的影响 |
4.1.2 Na_2CO_3胁迫对根茎含水量的影响 |
4.1.3 Na_2CO_3胁迫对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4.2 Na_2CO_3胁迫对紫金牛生理的影响 |
4.2.1 Na_2CO_3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2.2 Na_2CO_3胁迫对SOD含量的影响 |
4.2.3 Na_2CO_3胁迫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4.2.4 Na_2CO_3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 Na_2CO_3胁迫对紫金牛光合作用的影响 |
4.3.1 Na_2CO_3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2 Na_2CO_3胁迫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
4.3.3 Na_2CO_3胁迫对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4.4 紫金牛耐Na_2CO_3盐评价 |
4.4.1 隶属函数评价法 |
4.4.2 相关性分析 |
4.4.3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NaCl和Na_2CO_3胁迫对紫金牛的影响 |
5.1 NaCl和Na_2CO_3胁迫对紫金牛生长的影响 |
5.1.1 NaCl和Na_2CO_3胁迫对株高生长量的影响 |
5.1.2 NaCl和Na_2CO_3胁迫对根茎含水量的影响 |
5.1.3 NaCl和Na_2CO_3胁迫对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5.2 NaCl和Na_2CO_3胁迫对紫金牛生理的影响 |
5.2.1 NaCl和Na_2CO_3胁迫对MDA含量的影响 |
5.2.2 NaCl和Na_2CO_3胁迫对紫金牛SOD含量的影响 |
5.2.3 NaCl和Na_2CO_3胁迫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5.2.4 NaCl和Na_2CO_3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5.3 NaCl和Na_2CO_3胁迫对紫金牛光合作用的影响 |
5.3.1 NaCl和Na_2CO_3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3.2 NaCl和Na_2CO_3胁迫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
5.3.3 NaCl和Na_2CO_3胁迫对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5.4 紫金牛耐NaCl和Na_2CO_3胁迫评价 |
5.4.1 隶属函数评价法 |
5.4.2 相关性分析 |
5.4.3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紫金牛对三种盐分的耐盐性综合评价与讨论 |
6.1 紫金牛对三种盐分的耐盐性综合评价 |
6.1.1 隶属函数比较 |
6.1.2 相关性分析 |
6.1.3 主成分分析 |
6.2 讨论 |
6.2.1 盐碱胁迫对紫金牛生长的影响 |
6.2.2 盐碱胁迫对紫金牛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影响 |
6.2.3 盐碱胁迫对紫金牛MDA含量以及氧化酶系统SOD含量的影响 |
6.2.4 盐碱胁迫对紫金牛叶绿素含量以荧光参数的影响 |
6.2.5 盐碱胁迫对紫金牛光合作用的影响 |
6.2.6 紫金牛对三种盐分的耐盐性综合评价 |
6.2.7 盐碱胁迫对紫金牛的影响机理 |
6.2.8 紫金牛的适生区域分析 |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试验60 d时紫金牛的生长表现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遮萌对番茄单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红光与远红光比值对盐胁迫下番茄光合能力的影响[J]. 高登国,于捷,邹志荣,曹凯,鲍恩财,孟力力,李士照,叶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 [2]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肥的调控作用及抗旱保苗效果研究[D]. 石肖肖.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温室甜瓜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郜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加气灌溉对南疆设施无花果生长及土壤磷吸收转化的影响[D]. 王军武. 石河子大学, 2021
- [5]苗期高温对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D]. 徐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6]微润灌施下压力水头对土壤水氮运移及大棚蔬菜生长的影响[D]. 朱羽萌.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7]微润灌溉施肥对土壤水氮运移和蔬菜生长的影响[D]. 樊霄.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8]西辽河平原玉米滴灌节水机理及灌溉决策研究[D]. 贾琼.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9]棉铃虫取食影响番茄光适应的机制研究[D]. 魏春雨. 浙江大学, 2021(01)
- [10]紫金牛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D]. 邓甜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