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豫薯868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叶兴枝,程群,徐怡,瞿勇,王甄,陈巧玲[1](2021)在《武陵山区甘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武陵山区甘薯产业具有硒资源丰富、品种多、种植面积大、市场前景广阔等优势,但存在新老品种杂,种薯质量差;栽培技术粗犷,病虫害严重;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成本高;规模企业少,经济效益差;繁种体系缺乏,更新换代慢;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繁种基地,转变生产习惯;合理使用农药,科学防控病虫害;提升科技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设置专项资金,培植龙头企业;吻合市场需求,规范经营格局;延伸产业链,提髙产品附加值等发展对策。
侯丽英[2](2021)在《高淀粉红薯品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上红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粮食作物,在我国也是重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其具有较广的种植范围,高产、耐贫瘠以及适应性强是红薯种植的优势。其中高淀粉红薯具备的营养价值最为丰富,包括人体必须营养成分,并且具有钙、硒、镁等微量元素,在食用该食物后有益于人体健康,并且保证膳食均衡。另外,高淀粉红薯含有较低热量,具有丰富的果胶以及维生素,能够防止淀粉转变成脂肪,食用后具有改善人类肥胖疾病的作用。因此需要合理栽培,运用相应技术种植出产量高、质量优的高淀粉红薯。
佘兴蓉[3](2019)在《七个高淀粉甘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推广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高淀粉甘薯品种,2017年选择7个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在万州区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调查其主要性状、产量和淀粉含量等,结果表明,渝薯15号、渝薯27号、万薯6号和商薯19号的产量和淀粉含量较高,可以作为高淀粉甘薯品种在万州区进行推广种植,助推甘薯产业发展。
揭琴,张恭,杜德玉,辛国胜,田金玉[4](2016)在《高产优质甘薯新品种‘廊烟薯6’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认为为了满足高产优质甘薯品种的市场需求,推动河北省甘薯产业的发展,廊坊市农林科学院以烟台农科院筛选的优良品系‘06-20’为母本,‘豫薯868’、‘烟薯22’、‘烟薯24’、‘漯徐薯8号’、‘商薯7号’、‘密选1号’、‘中泰9号’等7个亲本作父本进行混合授粉杂交选育出高产优质甘薯新品种——‘廊烟薯6’。该品种萌芽性好,长蔓,分枝数多,结薯集中,薯块大小整齐,薯干较洁白平整,食味较好,抗根腐病,贮藏性较好。2014年1月通过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定名为‘廊烟薯6’。通过研究建立了该品种的高效栽培技术。试验表明,该品种是淀粉和鲜食兼用型品种,在生产上具有突出优势,符合食用安全、产品优质、生产高效的育种目标。
向志堂,张天术[5](2015)在《红薯品种更新对龙山县红薯产业发展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10年来,龙山县通过狠抓高淀粉红薯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相应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取得了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增幅大、淀粉增量十分显着的结果,促进了以红薯为原料的龙头加工企业发展,鲜薯商品率提高,农民增效显着,使龙山县红薯产业优势不断发展壮大。
皮天然[6](2014)在《高淀粉甘薯‘豫薯王’高产栽培技术探讨》文中提出‘豫薯王’是西南大学农学院引进培育的甘薯优良新品种具有鲜薯产量高、淀粉含量高等优点。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自2008年开始引进该品种以来,经过大面积示范,其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其大面积栽培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刘宁,卢金峰,孙田[7](2014)在《鲁南地区甘薯高产品种黑膜覆盖栽培技术》文中指出1目前适合鲁南地区种植的甘薯高产优质品种1.1淀粉型高产品种豫薯868:高产高淀粉,红皮、肉白,茎叶生长性强,薯蔓2~3m,叶片肥壮,结薯集中,大薯率高,干物率30%,单株结薯3~5个,春薯产量6万kg/hm2以上,夏薯产量4.5万kg/hm2以上,稳产性能好,易贮藏,易管理,省时省力,耐肥、耐旱性强,萌芽性高,适应性广,荒山薄地均可种植,是目前鲁南地区种植的主要淀粉型甘薯高产品种。徐薯27:属淀粉型品种。萌芽性较好,结薯集中整
耿明仙,李光富,王开昌,陈新举[8](2013)在《郧县甘薯资源利用现状及产业链条延伸思路》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郧县甘薯资源利用现状、种植规模、甘薯营养特征、地方甘薯饮食习惯、甘薯角色转换、栽培品种及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了郧县作为绿色转型发展创新区,应围绕甘薯产业素质提升、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开发前景展望及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原生态产品和多途径提高甘薯附加值。
卢玲[9](2013)在《高淀粉型甘薯的脱毒苗培育及主要栽培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甘薯作为非常重要的杂粮作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甘薯因产量高、适应性强,可作为生物能源的潜力植物资源,为我国解决能源问题发挥重要作用。为探明高淀粉型甘薯的高产栽培技术,通过脱毒苗的培育,获得无病毒苗的基础上,开展了主要栽培措施与调控措施对甘薯产量形成特性及生产效率影响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过程中,植物生长激素的浓度以MS+0.8mg/L6-BA+0.2mg/L NAA+0.05mg/L GA3成苗率最高达52.5%,所选茎尖材料以带有3个叶原基时成苗率最高为78.0%,培养方式以采用一次培养时成苗率最高为85.0%。2、施用钾肥有利于甘薯产量的提高,不同品种的增产幅度有差异。本试验品种豫薯13在追施硫酸钾型复合肥22kg时增产幅度最大为18.7%;徐薯22、商薯19在追施28kg/667m2时增产幅度最大分别为7.5%、4.0%。3、甘薯在块根膨大期喷施烯效唑能产生良好的生长调节作用。甘薯移栽后85天,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结果表明,豫薯13在喷施浓度为50mg/kg时增产幅度最大为6.9%、;徐薯22在喷施浓度为70mg/kg时增产幅度最大为2.4%;商薯19随着喷施浓度的增加产量呈现下降的趋势。4、收获期对甘薯的影响。本试验通过对甘薯产量和淀粉含量两个指标的测定来确定甘薯合适的收获时期。根据甘薯薯块重量和淀粉含量的变化,并计算出相应的淀粉产量得出豫薯13、徐薯22、商薯19的最佳收获时期分别为:11月12日、11月17日、10月25日。5、贮藏期长短对甘薯的影响。甘薯整个贮藏过程中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再加上低温及各种病虫的危害,直接导致甘薯品质下降。本试验通过对甘薯产量、淀粉含量、淀粉酶总活性三个指标的测定来确定甘薯合适的加工利用时期。根据甘薯薯块重量和淀粉酶总活性的变化,甘薯储藏时间越长,淀粉损失越大,应在收获后尽快加工利用,生产上可选择淀粉含量高分解慢的耐储藏品种,并探索甘薯贮藏新技术,以延长储藏期,满足常年加工需求。
彭秀辉,严韩英,田小华,王宁,彭晓玉[10](2012)在《龙山县红薯新品种筛选项目实施效果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介绍了龙山县红薯新品种筛选项目实施情况及效果,总结了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促进红薯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豫薯868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豫薯868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武陵山区甘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优势 |
1.1 资源优势独特 |
1.2 种植优势凸显 |
1.3 市场前景广阔 |
1.4 优良品种引进 |
1.5 加工企业初现 |
2 存在的问题 |
2.1 新老品种杂,种薯质量差 |
2.2 栽培技术粗犷,病虫害严重 |
2.3 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成本高 |
2.4 规模企业少,经济效益差 |
2.5 繁种体系缺乏,更新换代慢 |
2.6 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 |
3 发展对策 |
3.1 建设繁种基地,转变生产习惯 |
3.2 合理使用农药,科学防控病虫害 |
3.3 提升科技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
3.4 设置专项资金,培植龙头企业 |
3.5 吻合市场需求,规范经营格局 |
3.6 延伸产业链,提髙产品附加值 |
(3)七个高淀粉甘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试验设计 |
1.4 田间管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育期 |
2.2 生物性状 |
2.3 经济性状 |
2.4 产量比较 |
3 小结 |
(4)高产优质甘薯新品种‘廊烟薯6’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选育经过 |
2 选育结果 |
2.1 品比试验 |
2.2 生产试验 |
2.3 特征特性 |
2.4 品质 |
2.5 抗病性 |
3 栽培技术要点 |
3.1 早育苗,培育壮苗 |
3.2 合理密植,适时早栽 |
3.3 地膜覆盖栽培 |
3.4 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
3.5 适时收获 |
3.6 安全贮藏 |
4 总结 |
(5)红薯品种更新对龙山县红薯产业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更新前红薯生产状况 |
1.1 单产提高缓慢 |
1.2 品质差, 加工利用率低 |
1.3 粗放经营, 农业措施不到位 |
2 更新良种在生产中的优势表现 |
2.1 增产幅度大 |
2.2 有效改善红薯品质 |
3 品种更新效益显着 |
3.1 促进薯农增收 |
3.2 带动加工业的发展 |
4 品种更新的主要做法 |
4.1 加强红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 |
4.2 样板带动 |
4.3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
4.4 组装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
4.4.1 培育壮苗。 |
4.4.2 适时早栽。 |
4.4.3 起垄栽培。 |
4.4.4 合理密植。 |
4.4.5 配方施肥。 |
4.4.6 综防病虫。 |
4.4.7 适时收获。 |
4.4.8 妥善贮藏。 |
(6)高淀粉甘薯‘豫薯王’高产栽培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产量表现 |
2 特征特性 |
3 栽培技术 |
3.1 地膜覆盖殡种, 培育健壮尖梢苗 |
3.2 起垄栽培, 旋足底肥 |
3.3 适时早栽, 栽尖梢壮苗 |
3.4 选择低台地, 注意控制密度 |
3.5 提纯复壮, 防止混杂 |
3.6 加强田间管理 |
3.6.1 前期管理 |
3.6.2 合理施肥 |
3.6.3 改革传统管理方法 |
(7)鲁南地区甘薯高产品种黑膜覆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适合鲁南地区种植的甘薯高产优质品种 |
1.1 淀粉型高产品种 |
1.2 鲜食品种 |
2 黑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 |
2.1 甘薯覆膜的作用 |
2.2 栽培技术要点 |
(8)郧县甘薯资源利用现状及产业链条延伸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郧县甘薯资源利用现状 |
2 甘薯营养分析 |
3 甘薯食疗作用 |
4 甘薯品种引进和技术推广 |
5 郧县甘薯膳食习俗 |
5.1 薯蝌蚪 |
5.2 薯面浒 |
5.3 薯面刀削面 |
5.4 薯面馍 |
5.5 涮薯馍 |
5.6 郧阳三合汤 |
6 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前景 |
6.1 技术应用推广和产业素质提升 |
6.2 食用加工兼用型及特色薯、水果薯、菜用型甘薯布局 |
6.3 出台优惠政策, 多措并举 |
6.4 以科技为支撑, 加大深加工研发力度 |
6.5 举办甘薯节, 利用媒介, 促推区域甘薯产业 |
(9)高淀粉型甘薯的脱毒苗培育及主要栽培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甘薯研究背景概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甘薯的脱毒技术研究 |
2.1.1 甘薯脱毒苗的培育 |
2.1.2 甘薯脱毒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2.2 甘薯脱毒技术的关键环节 |
2.2.1 脱毒甘薯品种的选择 |
2.2.2 外植体表面消毒方法 |
2.2.3 切取茎尖大小 |
2.2.4 甘薯脱毒的培养基成分的影响 |
2.2.5 培养条件对甘薯生长的影响 |
2.3 栽培措施对脱毒甘薯的影响 |
2.3.1 钾肥对脱毒甘薯的影响 |
2.3.2 烯效唑对脱毒甘薯的影响 |
2.3.3 收获期对脱毒甘薯的影响 |
2.3.4 贮藏期对脱毒甘薯的影响 |
2.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2.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高淀粉型甘薯脱毒关键技术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地点 |
1.2 试验仪器和药剂 |
1.3 试验步骤 |
1.4 培养基配制和培养方式选择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分析 |
3.1 不同培养基的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效果分析 |
3.2 切取茎尖大小对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影响 |
3.3 不同培养方式对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施钾量对高淀粉型甘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地点 |
1.2 试验设计 |
1.3 栽培管理 |
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1 脱毒甘薯农艺性状相关测定项目 |
2.2 脱毒甘薯生产性能指标 |
2.3 脱毒甘薯产量的相关测定项目 |
2.4 脱毒甘薯淀粉含量的相关测定项目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施钾量对甘薯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 施钾量对甘薯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 施钾量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
4.4 施钾量对甘薯淀粉含量的影响 |
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烯效唑对高淀粉型甘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地点 |
1.2 试验设计 |
1.3 栽培管理 |
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烯效唑对甘薯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 烯效唑对甘薯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 烯效唑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
4.4 烯效唑对甘薯淀粉含量的影响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收获期早晚对高淀粉型甘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地点 |
1.2 试验设计 |
1.3 栽培管理 |
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收获期对甘薯薯块鲜重的影响 |
4.2 收获期对甘薯淀粉含量的影响 |
4.3 收获期对甘薯淀粉产量的影响 |
5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贮藏期长短对高淀粉型甘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地点 |
1.2 试验设计 |
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贮藏期对甘薯失重率的影响 |
4.2 贮藏期对甘薯淀粉含量的影响 |
4.3 贮藏期对甘薯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1 高淀粉型甘薯脱毒关键技术的研究 |
2 施钾量对高淀粉型甘薯的影响 |
3 烯效唑对高淀粉型甘薯的影响 |
4 收获期早晚对高淀粉型甘薯的影响 |
5 贮藏期长短对高淀粉型甘薯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龙山县红薯新品种筛选项目实施效果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实施概况 |
2 实施效果 |
2.1 增产效果显着 |
2.2 提质效果显着 |
2.3 经济效益好 |
2.4 社会效益好 |
2.5 生态效益好 |
3 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
3.1 播前准备 |
3.2 适时排种 |
3.3 培育壮苗 |
3.4 整地移栽 |
3.5 配方施肥 |
3.6 田间管理 |
3.7 适时收获 |
四、豫薯868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武陵山区甘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叶兴枝,程群,徐怡,瞿勇,王甄,陈巧玲. 湖南农业科学, 2021(09)
- [2]高淀粉红薯品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侯丽英. 现代农业研究, 2021(05)
- [3]七个高淀粉甘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 佘兴蓉. 南方农业, 2019(04)
- [4]高产优质甘薯新品种‘廊烟薯6’选育及栽培技术[J]. 揭琴,张恭,杜德玉,辛国胜,田金玉. 农学学报, 2016(01)
- [5]红薯品种更新对龙山县红薯产业发展的影响[J]. 向志堂,张天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0)
- [6]高淀粉甘薯‘豫薯王’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 皮天然. 南方农业, 2014(22)
- [7]鲁南地区甘薯高产品种黑膜覆盖栽培技术[J]. 刘宁,卢金峰,孙田. 种子世界, 2014(04)
- [8]郧县甘薯资源利用现状及产业链条延伸思路[J]. 耿明仙,李光富,王开昌,陈新举. 长江蔬菜, 2013(16)
- [9]高淀粉型甘薯的脱毒苗培育及主要栽培技术的研究[D]. 卢玲.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10]龙山县红薯新品种筛选项目实施效果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 彭秀辉,严韩英,田小华,王宁,彭晓玉. 现代农业科技,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