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东亚经济预测

2002年东亚经济预测

一、2002年东亚经济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赵静[1](2011)在《提高政策可信度目标下的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货币政策可信度涉及公众对中央银行公布的相关政策信息的信任程度,高的货币政策可信度有助于中央银行以最小的成本稳定低通货膨胀,在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比较大的经济情形下,提高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可信度可以降低中央银行反通货膨胀的成本,可见提高货币政策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相关研究表明,货币政策透明度是影响货币政策可信度的主要因素,而且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对改善货币政策可信度起着重要作用。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在货币政策制定者和私人部门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与早期相比,现在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透明度有巨大的提高。近些年,许多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目标、决策程序、理论依据、模型和数据等方面朝着更透明的方向变化。那么,货币政策透明度的良好国际实践在改善货币政策可信度方面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货币政策透明度高的国家有什么样的特征?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状况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这是本文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本文就以上几个核心问题从理论方面与实证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理论方面,系统的阐述了货币政策透明度基本理论及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基本理论,并基于货币政策透明度的“信息效应”与“激励效应”分析了货币政策透明度与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关系。实证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实证研究系统全面的从政治透明度、经济透明度、程序透明度、政策透明度及操作透明度五个方面对美联储、英格兰央行及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实践进行分析,并阐述了货币政策透明度对改善货币政策可信度的经验证据。通过分析,本文发现确实有经验上的证据表明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改善货币政策可信度,并且货币政策透明度的良好国际实践在改善货币政策可信度方面取得了预期效果。第二个实证研究是关于货币政策透明度决定因素的方面。本文通过1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从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经济决定因素和政治决定因素对样本国家的货币政策透明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货币政策透明度与人均收入、历史通货膨胀水平、政治稳定性、政府效率、监督效率与法律规则正相关,与公众话语权和金融深化程度负相关。第三个实证研究是关于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度量问题。本文运用E&G法对中国人民银行现阶段的货币政策透明度进行了衡量,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已有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整体水平还是偏低的,并且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政治透明度、经济透明度、程序透明度及操作透明度都是偏低的。最后,本文基于国际经验分析和国际比较,深入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偏低的原因;并结合全文的研究,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应从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外在环境与内在沟通机制方面进行改革。

张洪梅[2](2008)在《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欧元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货币合作的广泛开展为选题背景,以国际区域货币合作中的欧元模式为考察对象,意在通过对这一典型的单一货币联盟所进行的系统研究,进一步加深理论界对于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形成机理、历史演进、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认识,从而增强欧元模式作为经典案例在货币史、国际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中的应用,丰富这些理论的内容,同时也为正在行进中的东亚货币合作及其他地区的货币合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文中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多种不同因素对欧元汇率走势的影响程度、市场一体化给欧元区不同成员国带来的非均衡效应、东扩对欧元区新老成员国的不同影响以及欧元模式与货币替代联盟模式及多重货币合作模式的异同等进行了研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欧元对美元汇率的波动、欧元区对最优货币区标准的满足程度、统一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共同财政纪律面临的困境以及欧盟东扩后新成员国主要经济指标的趋同情况进行了研究;运用博弈分析法对欧元模式均衡结构的形成机理及东亚货币合作中中日两国间将展开的博弈过程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欧元模式的形成是古往今来欧洲地区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社会、货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是经历了数百年战火的欧洲人理性的选择,也是美国霸权下欧洲人无奈的选择;既是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众多有识之士不懈追求的结果。2.欧元问世9年来,对美元汇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因受经济、货币、政策、国际收支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表现得起伏波动,其中经济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同时分析表明,欧元的诞生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在欧元对美元的汇率走势中,美元始终起着主导作用。3.欧元模式的现实困境从根本上说明,欧元区国家经济基本面尽管有了一定程度的趋同,但国别特征依然明显。我们在充分认识欧元模式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承认它的局限性。货币合作并不是包治欧洲百病的良丹妙药,相反,欧元的诞生不仅不能解决许多在国家货币层面都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使得长久以来欧洲经济中所积存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欧元区面临的结构性改革压力和政策协调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4.欧元的国际化程度和欧元区的综合实力决定了现在的欧元已经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次强货币,但其要与美元分庭抗礼则需要很长的时间。然而“特里芬难题”的存在决定了未来美元国际地位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国际货币体系由美元为主导转向欧元与美元平分秋色是历史的必然。5.东扩从总体上将有利于欧元区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对新老成员均有好处,但东扩的效应在不同成员国间并不均衡,新成员国的收益要大于老成员国。同时东扩的进行也将给欧元区今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慢欧元区的发展进程,但欧元区长期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其前景是光明的。6.与其他货币合作模式相比,欧元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从经济合作起步遵循着渐进式的发展路径,从一国一种货币逐步走向了一个国际区域一种货币,最终在多个主权国家间建立了单一货币联盟。欧元作为新型国际区域货币,其价值决定的基础既不依赖于黄金亦不依赖于单一国家,而是主要取决于货币区整体的物价稳定程度。此外,欧元模式是通过多国间博弈而形成的均衡结构。

彭传圣[3](2007)在《东亚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说明东亚地区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大量的集装箱码头,这是否适应本地区未来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形势值得关注。介绍英国海运咨询有限公司的相关研究成果。

冯莉[4](2007)在《多种预测方法在我国对外贸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进出口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否能健康平稳地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实力。根据预测的结果,可以正确评估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进出口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有利于顺利发展我国经济。但由于我国外贸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导致了外贸系统的复杂性;加之外贸历史数据不齐全,无疑在预测实践中加大了可操作性的难度;同样也造成了选取何种预测方法的困扰。因此,选取适合我国国情的预测方法,从而可以较精确地预测出进出口贸易总额,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外贸预测的一般思路,分别是确定预测目标、收集预测资料、选择预测方法和评价预测结果。所有具体的预测方法在实际应用在思路上都应如此,只是在原理和操作上有所区别。接着,关于所有对我国外贸进出口额进行预测的预测方法,本文一一作了介绍。所列举的预测方法,大体上可分为定性预测法和定量预测法;具体的方法有:定性预测法、逐步回归预测法、计量经济模型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灰色建模预测法六种。每种方法基于不同的数学理论,使用的模型也不尽相同。因此,它们在对数据的要求、预测精度和预测期间上也有差异。然后,文章介绍了每种预测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数学模型,以及相应的操作步骤;并将其应用到对我国某段时间的外贸预测中去,利用历史数据,得出未来某个时段内贸易额的数据。在之后进行的对各预测方法的比较分析中,先针对各预测原理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比较,区分各个预测方法的优势与劣势;然后对预测结果的预测期间和预测精度进行比较。预测精度又与预测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预测时间越短,影响预测结果的因素的变化越小,预测误差也越小。反之,预测时间越长,影响预测结果因素的变化也越大,产生的误差也越大。在总结中,通过比较各预测方法的理论基础、各个模型的优劣,以及预测精度和预测的时间跨度,并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从而得出:适合我国外贸的预测方法,要从预测目的以及期望的预测精度出发,根据各个模型的特点,并结合历史数据的可获得性,来选取适当的预测方法。

祝小兵[5](2006)在《东亚金融合作和中国的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经济体加入金融全球化进程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各经济体带来了惨痛的教训。此后,东亚各经济体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通过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以达到防范金融危机之目的。2000年5月,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在泰国的清迈达成了“清迈倡议”,以及建立了各层次的政策对话机制,设立亚洲债券基金等等,这些构成了东亚地区金融合作发展的基础。本论文从国际金融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分析了东亚金融合作的现状及可行性,东亚金融合作的道路以及中国的战略选择。如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样,中国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对其周边国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东亚金融合作对于推进中国自身的经济金融利益同样十分重要。随着中国经济与区域市场的关系更为紧密,该地区其他国家的金融稳健与否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金融稳定,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与稳定,也有利于中国在地区经济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目的,本论文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东亚金融合作这个核心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研究的意义,对参考文献进行综述,以及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及创新内容进行总括性概述。第二章国际金融合作的理论分析,对金融危机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区域货币合作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最新动态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理论进行评述,寻求东亚金融合作的理论依据。第三章国际金融合作的实践与政治经济分析,对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几个国际金融合作案例进行历史分析,从中汲取相关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为论文以后各章节提供依据。第四章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对东亚金融合作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进行剖析,并分析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该章证明,由于存在东亚各国缺乏坚实的政治合作基础等制约因素,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目前还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

李文明[6](2006)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对有关区域货币合作的几种理论进行介绍,包括最优货币区理论、溢出理论、货币效应论、国际货币霸权稳定论、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理论。在总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已有的区域货币合作实践——欧洲货币一体化、拉美地区美元化和非洲货币联盟。从中这些实践中得到的启示是货币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符合国际货币秩序发展趋势,区域货币合作在不同地区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其次,本文结合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与进展,重点分析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尽管东亚区域货币一体化尚属远期设想,但是目前东亚已经具备货币合作的初始条件,可以着手进行低层次的货币金融合作。文章进而就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路径、模式进行探讨,指出基于客观现实东亚货币合作应当从初级到高级分三阶段进行,分别是危机救助阶段、汇率协调阶段和货币一体化阶段。对于钉住美元制、钉住日元制、BBC规则和AERM四种可选的汇率协调方式,作为一种次优选择应该选取BBC规则;对于东亚区域货币单一化,可行的方案是采用多重货币区的方式实现。最后,本文认定中国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并应该采取积极态度,主动参与、力争主导。为此,应该不断完善我国国内的货币金融政策,并有步骤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韩友德[7](2006)在《20世纪90年代东亚地区的生产分工与贸易结构研究 ——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亚经济的飞速发展被称为“东亚奇迹”,东亚地区的贸易额已占到全球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上述发展是在90年代东亚地区生产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本文研究了90年代东亚地区生产分工和贸易结构的变化对该地区21世纪贸易发展的重要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本、亚洲NIES(新兴工业化经济群)的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大举向ASEAN(东盟)、中国等地区投资,即区域内部的FDI(外商直接投资)激增,东亚地区形成了新的生产分工形态:产品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组装工序)安排在ASEAN和中国,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的生产则安排在日本与NIES。根据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割成若干个生产阶段,形成了数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生产阶段分工。 生产阶段分工的形成引起东亚地区贸易结构的显着变化,其中最大的特征是中间产品贸易的增长。目前,东亚地区中间产品贸易额占全球中间产品贸易额的43%,超过了己实现经济一体化的EU(欧盟,约30%)与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约20%)。其中,在设备、家电产品等生产阶段易于分散的领域,中间产品贸易的比重更高。以中间产品为对象,对东亚各国的贸易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日本、NIES在中间产品的出口领域,中国、ASEAN在进口领域分别具有较强竞争力。日本在中间产品的出口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在中间产品的进口中影响巨大。 生产阶段分工的发展带来同一产业内的贸易迅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产业间贸易。与西方国家不同,东亚地区的产业内贸易是由生产阶段的分散引起,是在垂直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 东亚区域内贸易随着中间产品贸易的增加而有了较大增长。2000年,东亚地区的区域内贸易依存度超过50%,虽然略低于EU(62.2%),但增长速度却大大超过后者。当然,区域外贸易的重要性并未因为区域内贸易的增长而下降。本地区生产的最终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EU,日本/NIES—中国/ASEAN—美国EU等西方国家之间的三角贸易形态逐渐形成。西方发达国家持续从东亚地区进口最终产品,已经成为促进本地区生产阶段分工的要因。上述生产阶段分工及贸易结构,在21世纪继续发展并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各种指标的计量分析可以发现,东亚各国(地区)的贸易竞争力受到本地区生产阶段分工的影响。随着日本、NIES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

赵长峰[8](2006)在《国际金融合作中的权力与利益研究》文中指出冷战结束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尤其是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合作与纷争越来越被视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现象,而且“金融问题”亦成为引起国际政治合作与纷争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和军事、安全、经济、文化等问题一起成为国际政治学领域的热门课题。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作为当今国际关系在金融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反映,已受到包括经济学界和政治学界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国际金融合作是一个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它既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又属于政治学的研究范畴。单纯的经济理论或政治理论均不足以充分理解国际金融合作的发展对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的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国际金融合作的历史发展轨迹(主要是二战后)为线索,以权力与利益为主轴,以国际金融合作中的各种问题为变量,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国际金融合作中复杂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分析其中的利害得失,并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促进国际金融合作的角度,为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合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全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导论。提出从权力与利益的视角研究国际金融合作的意义、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思维路径、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难点。本部分的写作目的在于对全文的论述进行总体描述,为全文的展开提供引导。 第一部分,国际金融合作中的权力与利益分析。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国际金融合作的概念并考察了国际金融合作的历史及其特点,接着界定了权力与利益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着重阐释了权力与利益在国际金融合作中的表现。本部分主要阐明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权力与利益进行了重新界定。指出应对权力作多维度理解,提出权力有多种形式(硬权力和软权力;联系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强制性权力、制度性权力、结构性权力和生产性权力);利益在国际政治中除了包括国家利益之外,还应该包括“相对获益”、“绝对获益”以及国际利益;第二,权力与利益不是影响国际金融合作的唯一因素(还有国际制度与观念),但却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第三,权力与利益对国际金融合作成败的影响以及国际金融合作达成后权力与利益在其中的体现;第四,权力与利益对国际金融合作影响具有非孤立性和相互交织的特点:第五,权力与利益在国际金融合作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即作为变量的动态性。 第二部分,国际金融合作中权力与利益的实证分析——以IMF为例。本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理论部分的实证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权力与利益在IMF的形成过程中及其在IMF的决策机制、汇率安排、特别提款权、贷款与援助等问题上的分析,充分阐述权力与利益在国际金融合作中

张翼[9](2006)在《投入产出技术的两类经济分析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使用经济数学模型研究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是经济学发展成为现代科学的主要标志之一。投入产出技术作为数量经济模型方法,自产生以来已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综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对投入产出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分析。其次,我们讨论了投入产出技术在经济系统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包括投入产出分析与一般均衡论的关系,基本投入产出模型和动态模型的假设条件与应用条件问题,并特别指出了在我国的应用条件问题。然后我们重点实证研究了投入产出分析的产业关联问题和动态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应用问题。在关联问题研究中,我们用河北省数据验证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关联分析结果与统计回归模型关联分析的一致性,为以后用回归模型辅助动态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经济系统分析初步提供了依据。本文对动态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进行首次实证分析,为将来更深入的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余毅[10](2004)在《交互投资——东亚经济合作的基础》文中指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是在全球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它既有与其他区域经济合作体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而,东亚的经济合作不会有一套现成的模式,只能根据自身特点,借鉴别的成功和不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的经验与教训,才能使东亚经济合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认为东亚的经济合作应该采取介于南美自由贸易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形式之间的一种自由贸易形式,即以广泛交互投资为基础的自由贸易经济合作形式。交互投资对东亚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宏观层面上看,它为东亚经济合作的定位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微观层面上,为各国和地区的国际投资个体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有助于跨国投资主体更理性、更长远地制定发展战略。国内外对此课题尚无专门研究,只有一些如针对投资与贸易、投资与技术信息等关系的零散探讨。笔者对此课题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揭示出交互投资在东亚的必然趋势,指出东亚大多数国家已具备对外投资的条件,并综合交互投资对经济合作的若干重要因素的影响,得出交互投资是东亚经济合作之基础的结论。

二、2002年东亚经济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东亚经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提高政策可信度目标下的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货币政策可信度与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关系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可信度及其决定因素
    第二节 货币政策透明度概述
    第三节 货币政策透明度与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关系
第三章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国际实践及实证分析
    第一节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国际实践
    第二节 货币政策透明度效应的经验证据
    第三节 货币政策透明度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 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实践及评价
    第一节 我国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改革与实践
    第二节 基于E&G 法的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测度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国际比较及分析
第五章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思路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后继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E&G 的问题设置表
    附录二:透明度决定因素原始数据表
    附录三:论文实证结果原始数据表
    附录四: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欧元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四、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模式的理论评述
    第一节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产生的理论评述
    第二节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模式形成的理论评述
    第三节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演进的理论评述
    第四节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中的博弈论应用
第二章 欧元模式的历史演进及形成机理
    第一节 欧元模式界定及其历史演进
    第二节 欧元模式的形成机理
    第三节 欧元模式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欧元模式的现实困境及前景分析
    第一节 欧元启动以来的运行态势及成因
    第二节 欧元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危机
    第三节 欧元模式的前景分析
第四章 欧元模式的理论总结
    第一节 欧元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欧元模式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欧元模式与其它货币合作模式的比较
第五章 欧元模式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
    第一节 欧元模式的经验借鉴
    第二节 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对策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主要贡献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多种预测方法在我国对外贸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外贸系统的复杂性
        1.1.2 我国外贸预测的重要性
    1.2 相关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外贸预测的一般思路
    2.1 确定预测目标
    2.2 收集预测资料
    2.3 选择预测方法
    2.4 评价预测结果
第3章 各预测方法在我国外贸额预测中的应用
    3.1 定性预测法
    3.2 定量预测法
        3.2.1 因果关系预测法
        3.2.1.1 逐步回归预测法
        3.2.1.2 计量经济模型法
        3.2.2 时间序列预测法
        3.2.2.1 自回归移动平均法
        3.2.2.2 人工神经网络法
        3.2.3 灰色建模预测法
第4章 各预测方法原理的分析和比较
    4.1 定性预测法与定量预测法
    4.2 线性预测法与非线性预测法
    4.3 回归预测法与计量经济预测法
    4.4 时间序列预测法的适用条件
    4.5 灰色建模法的优势
第5章 各预测方法预测结果的比较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研究
致谢

(5)东亚金融合作和中国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际金融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二、东亚金融合作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三、东亚金融合作的战略选择以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主要结论
第二章 国际金融合作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金融危机理论对国际金融合作的动力分析
        一、金融危机理论简介
        二、金融危机对金融合作的动力分析
    第二节 最优货币区理论评价
        一、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的产生和主要内容
        二、麦金农等人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贡献
        三、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新进展
        四、东亚是一个最优货币区吗?
    第三节 货币联盟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一、蒙代尔提出是否加入最优货币区的理由
        二、货币联盟的成本分析
        三、货币联盟的收益分析
        四、克鲁格曼的最优货币区成本收益分析
        五、OCA 指数法——综合度量一国加入货币区成本收益
    第四节 区域货币合作理论评析
        一、区域货币合作的博弈模型——Hamada 模型
        二、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安排——汇率目标区理论
    第五节 主要结论
第三章 国际金融合作的实践与政治经济分析
    第一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二、亚洲重演的“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
        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展望
    第二节 欧洲货币一体化
        一、欧洲货币一体化的主要进程
        二、欧元区是否为最优货币区
        三、欧元诞生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第三节 拉美国家美元化
        一、美元化的种类和现状
        二、拉美国家“美元化”的原因分析
        三、美元化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第四节 其它区域性货币合作案例
        一、非洲货币合作
        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
    第五节 国际金融合作中的政治经济分析
    第六节 主要结论
第四章 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 东亚经济体的特征
    第二节 清迈倡议
        一、清迈倡议的主要内容以及最新进展
        二、对清迈倡议的评价
        三、清迈协议的不足之处
        四、清迈倡议的后续问题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金融合作形式
        一、东盟(ASEAN)监督机制
        二、马尼拉框架组
        三、中央银行论坛-EMEAP
        四、ASEAN+3 经济评论和政策对话
    第四节 亚洲债券基金
        一、亚洲债券基金的形成过程
        二、亚洲债券基金的作用
        三、亚洲债券基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 东亚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二、东亚各国缺乏坚实的政治合作基础
        三、其他一些非经济因素
    第六节 主要结论
第五章 东亚金融合作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东亚地区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分析
        一、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二、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
        三、贸易一体化程度
    第二节 东亚地区的国别开放程度分析
        一、一般意义上的开放度
        二、资本账户开放度
        三、贸易结构变化
    第三节 东亚地区宏观经济相似性分析
        一、经济政策目标一致性
        二、经济结构的相似性和多元化
        三、对外贸易的竞争性
        四、东亚地区的非对称性冲击
        五、东亚地区的最优货币区指数:实证检验
    第四节 主要结论
第六章 东亚地区汇率协调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汇率制度理论的发展
        一、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争
        二、汇率制度选择理论述评
    第二节 东亚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难题
        一、东亚各国汇率制度的现状
        二、东亚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困境
    第三节 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动因
        二、建立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作用
        三、构建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方案
        四、亚洲货币单位(ACU) :AERM 方案的实践
    第四节 主要结论
第七章 东亚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东亚金融合作的基本原则
        一、互惠共赢
        二、循序渐进
        三、协调发展
    第二节 东亚金融合作的阶段性路径选择方案
        一、近期路径选择方案
        二、中期路径选择方案
        三、长期路径选择方案
    第三节 东亚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东亚货币一体化成本分析
        二、东亚货币一体化收益分析
        三、东亚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综合分析
    第四节 主要结论
第八章 推动东亚金融合作:中国的战略研究
    第一节 东亚金融合作的中国视角
        一、中国与东亚国家的经济联系现状
        二、中国在亚洲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东亚金融合作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展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东亚金融合作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推动东亚金融合作的战略研究
        一、中国在东亚金融合作当中的作用
        二、中国推动亚洲金融合作的总体原则
        三、中国推动东亚金融合作的各阶段战略目标
    第四节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原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6)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2. 研究文献综述
    3. 研究对象和相关定义
    4. 研究方法和思路
    5. 主要观点和结论
第一章 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发展与实践
    1.1 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发展
        1.1.1 最优货币区理论
        1.1.2 政策溢出和市场溢出理论
        1.1.3 货币合作效应论
        1.1.4 国际货币霸权稳定论
        1.1.5 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理论
    1.2 区域货币合作实践及启示
        1.2.1 欧洲货币合作
        1.2.2 拉美国家美元化
        1.2.3 非洲国家的货币合作
        1.2.4 区域货币合作的启示
第二章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1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与进展
        2.1.1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
        2.1.2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进展
    2.2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2.2.1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2.2.2 现行东亚国家汇率安排的缺陷
        2.2.3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经济效应
    2.3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2.3.1 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实证
        2.3.2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其他制约因素
        2.3.3 内生趋同机制下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
第三章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路径选择
    3.1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阶段层进模式
        3.1.1 危机互助和融资便利
        3.1.2 汇率协调
        3.1.3 货币一体化
    3.2 多重货币区——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实现方式
        3.2.1 三个主要次区域货币区
        3.2.2 以平行货币推动次区域货币区的融合
    3.3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制度环境建设
        3.3.1 制度变迁理论
        3.3.2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制度环境建设
第四章 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政策选择
    4.1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本收益分析
        4.1.1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本
        4.1.2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收益
        4.1.3 中国的政策取向
    4.2 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障碍与对策
        4.2.1 中国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障碍
        4.2.2 完善我国的货币金融政策
    4.3 人民币成为东亚货币合作中支点货币的可行性分析
        4.3.1 日元难以成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中的唯一支点货币
        4.3.2 人民币具备区域国际化的现实基础
        4.3.3 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20世纪90年代东亚地区的生产分工与贸易结构研究 ——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内容与结构
    第四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五节 研究局限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有关东亚地区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论点
    第二节 有关东亚地区生产分工与贸易结构的研究
    第三节 有关东亚地区生产阶段分工的研究
第三章 关于生产分工和贸易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
    第一节 生产阶段分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东亚地区贸易结构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生产分工与贸易结构形成机制
第四章 东亚地区的生产阶段分工与中间产品贸易竞争力
    第一节 东亚地区生产阶段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东亚各国在生产阶段分工中所处的位置
    第三节 东亚各国中间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综合评价与21世纪初的发展
第五章 生产阶段分工对东亚地区贸易结构的影响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亚地区的贸易概况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的增长
    第三节 新三角贸易体系的出现
    第四节 区域内贸易依存度加深
    第五节 综合评价: FDI与贸易的相关性得到强化
第六章 生产分工变化对东亚各国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第一节 中、日、韩三国的贸易概况
    第二节 以指数来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日、韩的贸易竞争力
    第三节 最终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分析
    第四节 综合评价与21世纪初的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三、韩文参考文献
    四、日文参考文献
后记

(8)国际金融合作中的权力与利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关于国际金融合作的研究现状
        1、国外学者关于国际金融合作的研究现状
        2、国内学者关于国际金融合作的研究现状
    (三) 思维路径、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
        1、思维路径
        2、结构框架
        3、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一、国际金融合作中的权力与利益分析
    (一) 国际金融合作的概念界定及历史考察
        1. 国际金融合作的概念界定
        2、国际金融合作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二)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利益及其关系
        1、对权力的界定
        2、对利益的界定
        3、权力与利益的辩证关系
    (三) 国际金融合作中的权力要素分析
        1、“权力与合作”关系研究的范式之争
        2、权力阻止合作吗?—对现实主义的批判
        3、国际金融合作中的权力要素
    (四) 国际金融合作中的利益要素分析
        1、“利益与合作”关系研究的范式之争
        2、相对获益阻止合作吗?—对现实主义的批判
        3、国际金融合作中的利益要素
    (五) 影响国际金融合作的其他要素分析
        1、国际制度与国际金融合作
        2、观念与国际金融合作
二、国际金融合作中权力与利益的实证分析—以IMF为例
    (一) IMF:国际金融合作的重要成果
        1、IMF是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2、IMF60年的发展历程
    (二) 权力与利益在 IMF中的体现
        1、IMF是各大国权力与利益博弈的结果
        2、权力与利益在非歧视和一视同仁原则中的体现
        3、权力与利益在决策机制中的体现
        4、权力与利益在汇率安排中的体现
        5、权力与利益在 SDR中的体现
        6、权力与利益在贷款、援助条件中的体现
三、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金融合作及其中的权力与利益
    (一) 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金融合作
        1、正确认识金融全球化
        2、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地位
        3、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金融合作
    (二) 理性看待国际金融合作中的权力与利益
        1、合理性
        2、非合理性
    (三) 推动国际金融合作健康发展的几项原则
        1、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则
        2、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原则
        3、权力与道德相结合的原则
        4、利益与道德相结合的原则
        5、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四、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权力与利益诉求
    (一) 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历程—以中国与WB的合作为例
        1、前合作阶段(1945年-1980年)
        2、起步阶段(1980年-1989年)
        3、调整和巩固阶段(1989年-1992年)
        4、稳步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
        5、对中国与 WB合作的简短评论
    (二) 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权力与利益诉求
        1、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权力诉求
        2、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利益诉求
        3、影响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合作过程中权力与利益实现的因素
    (三) 实现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权力和利益诉求的途径
        1、明确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战略设计
        2、将金融外交纳入到总体外交中去
        3、重视软权力
        4、熟悉、掌握和运用规则
        5、积极参与东亚区域内的金融合作
        6、强化内功
参考文献
后记

(9)投入产出技术的两类经济分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和发展
        1.1.1 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及推广
        1.1.2 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1.2 投入产出分析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编表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
        1.2.2 由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发展
        1.2.3 各类系数的修订和预测
        1.2.4 投入产出分析与其他方法的融合
        1.2.5 投入产出分析应用领域的扩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投入产出技术在经济系统分析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2.1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
    2.2 投入产出技术在应用中的一般方法论问题
        2.2.1 投入产出分析是一般均衡理论的简化
        2.2.2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假设条件
        2.2.3 投入产出模型的三个具体假设
        2.2.4 投入产出分析在我国应用的方法论问题
    2.3 投入产出模型在产业关联方面的应用问题
        2.3.1 结构分析
        2.3.2 波及效果分析
        2.3.3 经济分析
    2.4 动态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在经济系统应用中的问题
        2.4.1 动态投入产出方法的数学性质
        2.4.2 动态I ? O 模型中的经济技术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关联分析的投入产出方法与回归方法比较
    3.1 河北省产业结构关系的回归方程
    3.2 产业部门之间关联关系的比较分析
        3.2.1 农业与各个产业的关系
        3.2.2 工业和各个产业的关系
        3.2.3 建筑业和各个产业的关系
        3.2.4 货运邮电业与各个部门的关系
        3.2.5 商业餐饮业与各部门关系
        3.2.6 其它服务业与各部门关系
    3.3 GDP 总量与各产业关系的回归分析
        3.3.1 农业和GDP 总量的回归关系
        3.3.2 第二产业和GDP 总量的回归关系
        3.3.3 第三产业与GDP 总量的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简化的动态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应用研究
    4.1 投入占用产出分析相关理论
        4.1.1 “占用”概念的提出及引入投入产出分析理论
        4.1.2 对“占用”的讨论
        4.1.3 动态投入占有产出基本模型
    4.2 简化的考虑资本补偿的离散型DIOO 模型
    4.3 离散型DIOO 模型在中国经济中的具体应用
        4.3.1 资本系数矩阵B
        4.3.2 损耗系数矩阵β
        4.3.3 实证运算
    4.4 数据资料来源及数据处理
        4.4.1 农业资本存量的测算
        4.4.2 工业资本存量的测算
        4.4.3 建筑业资本存量的测算
        4.4.4 服务业资本存量的测算
        4.4.5 2001 年总产出数据的推算
        4.4.6 资本损耗的测算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交互投资——东亚经济合作的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第一章 交互投资的涵义
    第一节 什么是交互投资
    第二节 交互投资与交叉投资的区别
    第三节 东亚交互投资的现状
第二章 东亚经济合作发展的历史沿革和交互投资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 东亚各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东亚各国交互投资的条件
第三章 交互投资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基础性地位
    第一节 交互投资促进贸易
    第二节 交互投资促进经济技术合作
    第三节 交互投资增强政治互信程度
    第四节 交互投资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第四章 交互投资的层次及如何推动东亚之间的交互投资
    第一节 交互投资分布的层次
    第二节 如何推动东亚之间的交互投资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提要

四、2002年东亚经济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政策可信度目标下的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D]. 赵静. 浙江财经学院, 2011(07)
  • [2]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欧元模式研究[D]. 张洪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3]东亚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前景[J]. 彭传圣. 港口装卸, 2007(02)
  • [4]多种预测方法在我国对外贸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 冯莉.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 [5]东亚金融合作和中国的战略研究[D]. 祝小兵.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12)
  • [6]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研究[D]. 李文明. 广西大学, 2006(12)
  • [7]20世纪90年代东亚地区的生产分工与贸易结构研究 ——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主分析[D]. 韩友德.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8]国际金融合作中的权力与利益研究[D]. 赵长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 [9]投入产出技术的两类经济分析应用研究[D]. 张翼. 燕山大学, 2006(08)
  • [10]交互投资——东亚经济合作的基础[D]. 余毅. 湘潭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2002年东亚经济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