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吉林国际建设、交通工程机械展览会(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1](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沈亮[2](2016)在《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文中指出黎照寰是近代中国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其人生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相继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常务次长、交通大学校长、中苏文化协会上海分会会长、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董事长、新中国上海市人民政协副主席,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位值得纪念与研究的风云人物。黎照寰的一生历经坎坷,精彩纷呈。他早年接触进步思想,在清政府无故取消其留学资格后,与之坚决斗争,此后远渡重洋,参加革命;他曾撰写《中山先生之革命政策》、《中国国民党政策》等书籍,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曾在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任职,但无意发展仕途,转而投身教育事业;他在担任交通大学校长期间兼容并包,锐意改革,一手开创了建国前交通大学的“黄金时期”;时代精英特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参与了当时社会的多个重要团体组织,在近代中国的对外交流、社会服务、宗教慈善等方面都有所作为;晚年的黎照寰选择留在新中国,通过在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努力实现其爱国理想;他的人生经历是近代历史人物参与革命、政治、教育以及社会活动的真实写照,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黎照寰的个人成长背景,之后结合时代特征阐述其参加革命与从政的活动,分析其革命思想,并将其着作与戴季陶的着作进行比较。黎照寰是建国前交通大学“黄金时期”的缔造者,自1929年来到交通大学后,他连续14年执掌交大,这段校长生涯是其人生的巅峰时刻,他的教育思想理念成熟,成绩斐然,且具有抗日爱国情怀。黎照寰热衷民国社会活动,曾担任多项重要的社会职务,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思想和主张。1949年政权鼎革之际,黎照寰选择走向新中国,积极参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政协工作,继续弘扬传承孙中山的精神。黎照寰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主义者与诚挚的社会主义者,同时他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这些特质使得黎照寰能在中国近代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敏锐地把握时代机遇,不断转换着自己的角色,在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施展才华,虽不时受到时局的困扰,却依然与时俱进,奋勇前行。黎照寰参与革命、政治、教育以及社会活动的人生轨迹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精英活动的一个缩影,他的兴奋与激进、彷徨与无奈都是时代的反映。
本刊编辑部[3](2012)在《安全发展交通 绿色构筑未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暨2012中国交通发展论坛在京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交通运输部主办、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CHINA TRANSPO2012)"于5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展览馆及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本届展会展览总面积达6万平米,参展企业达400余家,为历届展会之最,同时在展览内容、龙头企业参展规模等方面也创超越上届。包括徐工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西筑、沃尔沃、鞍山森远、河南高远、郑州宇通、厦门金龙、厦门金旅、苏州金龙、华日升、大庆路通、中国石油、壳牌石油、瑞典展团、北京市政路桥养护集团等筑养路机械制造、运输装备制造、交通工程设施及路用材料生产、道路养护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均参加了本届展会。
董赤[4](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胡斌[5](2010)在《何以代表“中国” ——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文中研究说明在国际性展会中,涉及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社会效应最突出的展览便是世界博览会了。而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又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引人入胜的话题。本文试图将视野放到从晚清直至当下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整个历程,通过对其展品选择、展馆建设、陈列方式、组织及影响力量等因素的整体性梳理,以阐述中国透过这一窗口向世界呈现自身形象的时代变奏和文化要义。我们发现,中国在参展历程中,一直以传统型展品和带有传统符号的展馆建设及装饰为主要面目,且传统展品和符号的选择具有相当的恒定性。与传统相对的是,对于现代化的强烈诉求促使现代型展品所占比重逐步提升,展示技术也越来越现代化。发展到新中国阶段,对立两端的直接拼加,成为中国参展最为突出的模式。搜索其背后的决定力量,从晚清初期参展的炫奇心态到晚清后期及民国时期的维护国体、实行商战、推销国货主张,再到新中国力图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意愿,其中始终没有舍弃对身份特色的强调。而定位自身特色只能依赖传统,矛盾的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常被视为落后的表现。这种矛盾性与在西方冲击下催生的学习西方、批判传统以及维系传统、以求民族自立的对抗性关系有关。在对抗间,传统中没有提取可作民族认同的核心,而民族主体性的缺失使得中国在传统与现代的对外表达上均不能充分展现。因为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显示出其较之日本远为迟缓的现代化步骤,西方留下了“中国落后”而“日本进步”的印象。中国被放在文明秩序的另一端,西方世界既会因为看到新奇的异域景象而赞叹,也会因为异域的景象离他们所定义的文明景观相距甚远而贬斥.当作为旧帝国的奇观色彩退却,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政治和经济实力日趋强大,但在文化上能否输出让外界折服的新形象还是一个未解的难题。本文就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问题,从表征到背后动因的探讨,提示出中国对外表达的几条建议:一是将现代化历程中遭遇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与当下的现实境遇连接起来作紧扣当代命运的表达,而不是执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之两端,将形象展示化为虚幻的符号;二是不囿于符号在具体传播情境中获得的一时回应,而是着意于当代中国的精神超越层面来选择贴切的符号;三是尊重文化艺术多样化的趋势,给予国家形象全面多元的呈现;四是推进制度和舆论空间的日益开放,在多种声音的交锋中逐步培育起新的民族主体性,并且以具有世界意识的眼光来构建全新的、自信的对外表达模式。如此,希望为世界格局中如何有效呈现国家形象和进行开放性的交流互动这一当下迫切问题提供某种启示。
潘继红[6](2008)在《2007南京会展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文中研究表明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伴随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我们欣喜地迎来了2008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南京市会展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机遇。2007年,南京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适时发布了6个推动会展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使南京市会展业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会
黄莉娟[7](2004)在《参展倒计时》文中指出特别提示:展会信息由办展单位提供,仅供参考,如欲参展、观展请与之联系确认。 展览名称 时间/地点 联系电话 上届面积(m2) 农业、渔业、畜牧业、园艺 2005中国(深圳)国际果品及技术展览会 2005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0755-33358490 10000 中国国际林业、园林技术博览会暨研讨会 2005.03 010-88570259 7800 2005东南亚(广西)水产畜牧交易博览会 2005.03.18-20 广西展览馆 0771-4810627 国际花卉园艺及绿化展览会 2005.04 024-23256988 国际灌溉及温室技术设备展览会 2005.04 024-23256988 国际畜牧业养殖业产品技术博览会 2005.04 024-23256988 第七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 2005.04.06-09 上海国际展览中心 021-62958367 12000 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 2005.04.06-09 上海国际展览中心 021-62755800 10000 第七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 2005.04.06-09 上海国际展览中心 021-62958367 8000 第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 2005.04.20-05.07 寿光国际会展中心 0536-5678212 100000 国际农业、畜牧业及食品加工技术展览会 2005.05 全国农业展览馆 010-64227788 6000 第五届中国大连国际渔业展览会 2005.06.15-17 大连星海会展中心 0411-84809622 9600 第九届广州国际农业博览会 2005.07.01-04 花城国际
黄莉娟[8](2004)在《参展倒计时》文中提出展览名称时间/地点联系电话上届面积(m2)农业、渔业、畜牧业、园艺2005中国(深圳)国际果品及技术展览会2005深圳国际会展中心0755-3335849210000中国国际林业、园林技术博览会暨研讨会2005.03010-8857025978002005东南亚(广西)水产畜牧交易博览会2005.03.18-20广西展览馆0771-4810627国际花卉园艺及绿化展览会2005.04024-23256988国际灌溉及温室技术设备展览会2005.04024-23256988国际畜牧业养殖业产品技术博览会2005.04024-23256988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2005.04.06-09上海国际展览中心021-6275580010000第七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2005.04.06-09上海国际展览中心021-629583678000国际农业、畜牧业及食品加工技术展览会2005.05全国农业展览馆010-642277886000第五届中国大连国际渔业展览会2005.06.15-17大连星海会展中心0411-848096229600第九届广州国际农业博览会2005.07.01-04花城国际会展中心020-875892727800能源、矿山、冶金、焊接、电力、电工
赵蕾[9](2004)在《参展倒计时》文中研究说明展览名称 时间/地点 联系电话 上届面积 农业、渔业、畜牧业、园艺 2004中国国际盆栽植物展览会 2004 12.09-12 顺德花卉世界展览中心 0757-23832892 5000 2005中国(深圳)国际果品及技术展览会 2005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0755-33358492 10000 第七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博览会 200504.06-09 上海国际展览中心 021-62959367 资料暂缺 中国国际园林绿化与户外设施展览会 2005.05.18-20 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 010-68748314 6000 第九届广州国际农业博览会 2005.07.01-04 花城国际会展中心 020-87589272 资料暂缺 能源、矿山、冶金、焊接、电力、电工
赵蕾[10](2004)在《参展倒计时》文中研究表明
二、2004年吉林国际建设、交通工程机械展览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吉林国际建设、交通工程机械展览会(论文提纲范文)
(2)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革命与从政 |
第一节 投身革命的原因 |
一、家庭背景 |
二、启蒙教育 |
三、留学经历 |
四、孙中山的引领 |
第二节 海内外的革命斗争 |
一、在美国的斗争 |
二、革命金融家 |
三、东江遇险 |
第三节 黎照寰的革命思想 |
一、黎照寰着书的历史背景 |
二、黎照寰书中的革命观 |
三、与戴季陶主义的比较 |
第四节 铁道部的从政经历 |
一、重返政坛的原因 |
二、履职实绩 |
三、时局制约下的转行 |
第二章 开创交通大学的“黄金时期” |
第一节 黎照寰的治校理念 |
一、交通大学的早期历史 |
二、治校理念 |
三、现实的困境 |
第二节 黎照寰的改革措施 |
一、行政管理改革 |
二、院系学科改革 |
三、招生教学改革 |
四、基础设施的扩充 |
第三节 黎照寰的创新举措 |
一、提高声誉:顶尖学者访校 |
二、扩大影响:举办重要会展 |
三、国际知名:拓展海外交流 |
四、培养精英:德、智、体全面发展 |
第四节 抗日救亡中的斗争与无奈 |
一、组织抗日斗争 |
二、理智研判与应对 |
三、“孤岛”治校的艰辛 |
第五节 黎照寰的教育思想 |
一、黎照寰的治校成就 |
二、“教育强国”的理念 |
三、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 |
四、“振兴国家”的责任 |
第三章 黎照寰的社会活动 |
第一节 筹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
一、筹建同盟的背景 |
二、筹建同盟的活动 |
第二节 在上海社会的救亡活动 |
一、上海市地方协会的活动 |
二、国际问题研究会的斡旋 |
三、黎照寰的外交观 |
第三节 黎照寰的文化活动 |
一、创立中山文化教育馆 |
二、主持中苏文化协会上海分会 |
三、黎照寰的影响与贡献 |
第四节 黎照寰的宗教事业 |
一、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 |
二、宗教事业的国际交流 |
三、黎照寰的宗教观 |
第四章 建国后的活动与思想 |
第一节 留在大陆的原因 |
一、与旧政权的决裂 |
二、主观因素 |
三、客观因素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活动 |
一、执掌之江大学 |
二、支持“抗美援朝” |
三、推进公私合营 |
四、参与“三自”爱国运动 |
五、加入中苏友好协会 |
第三节 在人民政协的工作 |
一、亲力亲为,尽心履职 |
二、科学分析与研判 |
三、对政协工作的思考 |
第四节 传承孙中山的精神 |
一、与宋庆龄并肩协作 |
二、怀念与感悟 |
第五节 晚年的思想转变 |
一、自身思想的转变 |
二、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
三、期待与无奈 |
第六节 黎照寰与竺可桢之比较 |
一、黎照寰与竺可桢的交集 |
二、影响人生的求学历程 |
三、功勋卓着的治校业绩 |
四、殊途同归的爱国信念 |
结语 |
附录 黎照寰生平及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一、档案资料 |
二、报纸资料 |
三、期刊杂志 |
四、着作 |
五、研究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安全发展交通 绿色构筑未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暨2012中国交通发展论坛在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突出“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新理念 |
立足行业需求, 缔造专业平台 |
利好消息使交通运输行业或迎来转机 |
2012中国交通发展论坛 |
三一路机在北京筑机展举行客户现场签约仪式 |
徐工集团展现最新研发成果和未来发展活力 |
中联路机加快先进筑养路机械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
欧偌丽-瑞飞-美来反光膜 |
高远圣工受到中外专家、用户等行业人士的一致肯定 |
中交西筑:行业联合共同发展 |
百年传承, 铸就道路安全——访恩尼斯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亚太区管理总监IAN COCORAN |
(4)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概念话语 |
(二) 现实记忆 |
(三) 史学思考 |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何以代表“中国” ——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关于研究现状讨论的再讨论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主旨及构想 |
第一章 什么代表"中国"——世博会上的中国展品 |
第一节 传统型展品所代表的古典国家形象观 |
一、传统型展品的选择 |
二、就展品问题而引起的维护国家形象的斗争 |
第二节 现代型展品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形象 |
一、围绕展品的现代化吁求 |
二、展现中国现代形象的展品类型 |
第三节 展品中的政治诉求 |
一、清朝御容在世博会上的展示 |
二、民国的领袖、党义、国家文化宣传 |
三、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输出 |
第二章 如何呈现"中国"——世博会上中国的展馆及展示方式 |
第一节 强调民族特色的展馆建筑 |
一、作为国家象征的传统官式建筑样式 |
二、传统构筑物:牌楼、亭子与长城 |
三、传统符号+现代技术的建馆模式 |
四、围绕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的纷争 |
第二节 试图既追寻时潮又立足本土的展示方式 |
一、世博会展示体系的演变 |
二、转向现代的中国展品分类体系 |
三、新型展示模式:使用模型和力求立体全方位的陈列 |
四、展示体系的转变与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
第三章 谁的"中国"——中国参加世博会历程中的各方力量 |
第一节 晚清政府:由漠视到重视 |
一、赫德主导下的中国早期参展 |
二、舆论浪潮中的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参展 |
三、博览会承办权的转移 |
四、学习仿效世博会的产物——南洋劝业会 |
第二节 民国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境况下的官商合作 |
一、参展巴拿马世博会:树立新造国形象,促进工商业发展 |
二、孙传芳倡导参加费城世博会,以改良精品、发扬国华 |
三、参展比利时世博会:发展国际贸易,提高国际地位 |
四、参展芝加哥世博会:提倡国货,强调贸易竞争 |
五、纽约、金门世博会,本欲参展以推销特产,反映新成就 |
第三节 新中国政府:综合国力提升中的强力表现 |
一、承担赴外展览任务的中国贸促会 |
二、申办与举办上海世博会的组织架构 |
三、参加和举办世博会中的公众教育与公众参与 |
第四章 世界视野中的"中国"——以中日在世博会上的展示比较为中心 |
第一节 20世纪中叶以前世博会上的中国与日本 |
一、早期世博会上,西方人眼中的中日之别 |
二、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不对等的中日展示 |
三、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的中国奇观与日本文明展示 |
四、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方观照下的中日展示以及广受关注的中国展区 |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所注目的世博会上的中国 |
一、诺克斯威尔世博会上的"中国热" |
二、爱知世博会:中国作为飞速发展的"世界工厂" |
第三节 上海世博会对于中国形象展示的意义 |
第五章 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形象展示的民族动因 |
第一节 中国符号与创新焦虑 |
第二节 视觉表征背后的民族动因 |
第三节 形象展示与民族主体性 |
结论 |
附录:表格1 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展品和获奖概况表 |
表格2 世博会的中国展区概况表 |
表格3 中国参加世博会历程中的政府反应简况表 |
表格4 新中国(1949—1981)参加国际博览会简况表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四、2004年吉林国际建设、交通工程机械展览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 [2]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D]. 沈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 [3]安全发展交通 绿色构筑未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暨2012中国交通发展论坛在京召开[J]. 本刊编辑部.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2(06)
- [4]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5]何以代表“中国” ——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D]. 胡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09)
- [6]2007南京会展业步入发展快车道[N]. 潘继红. 国际商报, 2008
- [7]参展倒计时[J]. 黄莉娟. 中国会展, 2004(23)
- [8]参展倒计时[J]. 黄莉娟. 中国会展, 2004(22)
- [9]参展倒计时[J]. 赵蕾. 中国会展, 2004(21)
- [10]参展倒计时[J]. 赵蕾. 中国会展, 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