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东部二连浩特-乌兰浩特地区金矿化特征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崇霄霄[1](2020)在《内蒙古得勒布钦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得勒布钦金矿是近年大兴安岭南段锡林浩特-锡林郭勒成矿带上发现的为数不多的一个以金为主、伴生银的金矿床,截至目前探明Au金属量>3吨(尚未控制)。金矿化呈浸染状、团块状赋存在强烈蚀变的火山岩之中形成脉状矿体,在空间上与中生代安山岩具有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对得勒布钦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究其成岩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而讨论矿床成因类型和时空演化特征,思考了矿床与周边典型中高温热液矿床成因的内在联系。得勒布钦金矿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兴蒙造山带大兴安岭中南段,经历了古亚洲洋、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的三大构造体系演变。主要赋矿围岩是中侏罗世蚀变安山岩,受E-W向构造控制,矿化带走向长度>3000m,最大延深300m。矿体呈脉状产出于蚀变岩中。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绿泥石、高岭土和方解石。主要的蚀变有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闪锌矿。本次研究对得勒布钦矿区中基性火山岩进行采样,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其了U-Pb同位素年龄数据。15个测点206Pb/238U年龄变化范围为173.9~176.5Ma,加权平均年龄为175.1±1.8Ma,代表了矿体围岩的形成时代。流体包裹体实验观察到得勒布钦金矿中石英脉样品中包裹体类型为V-L型,测得该包裹体气液比平均在25%左右。测试流体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值平均为174℃,盐度较低,平均盐度为7.6wt%。测定了该矿的H-O同位素,在δD-δ18OH2O同位素图解中,得勒布钦金矿床矿石样品全部投在大气降水线与岩浆水之间,且较为集中,属于大气降水成因流体范畴,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水,且以大量的大气降水为主。根据矿石组合、成岩时代和矿床地球化学数据,确定得勒布钦金矿为低温热液矿床,其成矿时间范围在175-140Ma,为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成矿热液来源为天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成矿物质来源为古元古代中亚造山带和燕山褶皱带两个地质时期地壳地壳物质的混熔。与得勒布钦金矿化有关的中侏罗世岩浆活动是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后造山伸展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共同作用,其动力机制为联合作用机制。根据该类型矿床模式,提出得勒布钦金矿与周边的毛登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属于同一个成矿系统的设想,这有助于矿床周边的进一步针对性找矿。
白彦[2](2020)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萤石矿床地质特征与构造控矿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四子王旗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强烈,萤石矿床以成矿作用时间长、规模大、矿床类型多样及多期次成矿为特征。论文选择萤石矿床保存完整、成矿作用复杂的四子王旗北部,开展矿区地质、岩石矿物学、成矿流体来源和构造控矿规律研究,探讨萤石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为资源深入勘探提供理论依据。萤石矿床分为两种成因类型,一种是沉积改造型,分布在下二叠统大石寨组第二岩性段火山岩、火山沉积岩与第三岩性段正常沉积岩的层间接触破碎带中,苏莫查干敖包和西里庙萤石矿床即属于该种类型;另一种是热液脉状充填型,充填于断裂构造中,以满提萤石矿床为典型代表。早期形成的沉积改造型萤石矿体,部分地段有后期热液型萤石矿脉叠加其上。研究区发育两种控矿构造。第一种为层间破碎带和滑脱带,苏查莫干敖包和西里庙等萤石矿床早期沉积形成的萤石“矿源层”在早三叠世遭受弯滑褶皱改造,岩性接触面滑脱产生虚脱转折端、层间破碎带,被早白垩世岩浆热液交代、改造成矿。第二种为晚白垩世逆冲断层及伴生次级裂隙,热液脉型萤石矿脉沿断层破裂带分布。热液脉型萤石矿床平面上存在分带现象,矿脉由中心至围岩出现伟晶状-网格状-细晶块状-角砾状与细脉状,呈对向生长结构,脉壁扩展速率增大。萤石矿体存在构造层次和矿物组合的垂向分带,满提萤石矿床发育中构造层次韧性变形,细脉状萤石呈自形晶状或角砾状。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床和西里庙萤石矿床东矿段部分发育脆-韧性变形,主要为细晶块状萤石-石英矿石。西里庙萤石矿床红地矿段萤石发育浅层次脆性变形,石英-萤石型矿体呈细晶块状结构。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床部分发育表层次脆性变形,伟晶状、网格状矿体赋存于断裂带。萤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萤石矿床均包含燕山期中酸性岩浆热液,含矿热液侵位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交代,与大气降水混合。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指示西里庙萤石矿床成矿流体为早期岩浆热液,满提萤石矿床稀土元素经历明显分异,反映流体演化晚期萤石成矿。四子王旗北部萤石矿床具有三阶段复合成矿特征:①早二叠世火山喷发沉积形成“矿源层”,大量含氟气液沉淀于流纹岩与正常沉积岩的接触部位及流纹岩气孔。②早三叠世褶皱改造,区域挤压应力形成纵弯褶皱和断层作用,虚脱空间、层间接触破碎带和断裂为早白垩世岩浆成矿热液提供运移通道和沉淀场所,褶皱转折端萤石矿加厚成矿,Rb-Sr同位素定年显示137±2Ma的成矿年龄。③晚白垩世叠加成矿,含矿热液顺逆冲断层及其分支破裂产出,萤石成矿时代为91±12Ma。
王晰[3](2020)在《大兴安岭南段巴彦包勒格矿床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外围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巴彦包勒格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境内,是大兴安岭南段东坡突泉-林西晚古生代、中生代铁(锡)-铜-铅-锌-银-铌(钽)成矿带上新发现的典型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矿体主要产于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与二叠系林西组的接触带内及附近的地层中,明显受北东向断裂控制,主要呈脉状产出,在走向和倾向上延伸均较稳定,整体上呈现“西银东锌”、“上银下锌”的特征。根据野外调研和室内岩相学、矿相学研究,将巴彦包勒格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可划分为石英-毒砂-黄铁矿阶段(Ⅰ)、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和方解石-硫化物-银矿物阶段(Ⅲ),其中,第Ⅲ成矿阶段为银的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及C、H、O同位素结果显示,巴彦包勒格矿床的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热液体系,成矿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晚期有少量大气降水混入;流体不溶混作用是导致金属硫化物析出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闪锌矿和黄铁矿等硫化物中S、Pb及Rb-Sr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物质部分源自壳幔混合的中酸性岩浆,部分来自于二叠系林西组。巴彦包勒格矿区内花岗闪长斑岩与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及成因上具有密切的关系,应为成矿岩体。LA-MC-ICP-MS锆石U-Pb法测年结果表明,成矿岩体花岗闪长斑岩和矿区内的闪长玢岩脉成岩年龄分别为130±1Ma和125±1Ma;矿床外围规模较大的花岗斑岩和碱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35±1Ma和133±1Ma;矿石中8件硫化物样品(闪锌矿和黄铁矿)的Rb-Sr等时线法测年结果为130.4±2.3 Ma(其中6件闪锌矿样品的Rb-Sr等时线法年龄为129.9±2.9 Ma),表明矿区及外围的成岩成矿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的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外围的花岗斑岩和碱长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全岩Sr-Nd-Pb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组成示综其成岩物质来自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幔源新生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成矿成岩时代及构造背景判别结果,认为巴彦包勒格矿床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有关的俯冲后陆壳伸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巴彦包勒格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及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矿床区域成矿模式。通过大兴安岭南段已知中-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类型、成岩成矿时代等方面资料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总结了区域银多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上,银多金属矿床主要集中在270-230Ma和150-130Ma两个成矿期,且多数矿床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150-130Ma);空间上,银多金属矿床的赋矿地层主要为二叠纪沉积地层或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受NW向或NE向构造控制明显,且多与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巴彦包勒格银多金属矿区及外围的二叠系林西组沉积岩、侏罗系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和中酸性脉岩等112件岩石样品中Au、Ag、Cu、Pb、Zn、Mo、W、Sb、Sn等9种成矿元素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巴彦包勒格矿区内的花岗闪长斑岩是银多金属矿化成矿物质的主要贡献者,其次为二叠系林西组地层;北东向断裂构造为成矿提供运输和储存的通道和空间。综合区域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以及近年在矿区及外围矿产地质调查中获得的基础地质、矿化蚀变、激电异常和高精磁异常特征等多元异常信息,开展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在矿区的南部外围圈定出2个具有良好找矿潜力的找矿靶区。
高征西[4](2019)在《内蒙古高尔其-朝不愣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文中认为内蒙古高尔旗—朝不愣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结合部之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内。区内已发现朝不楞等共20余处大中型铜铅锌银多金属矿产地以及众多的多金属矿点、矿化点,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本文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在系统收集研究前人资料基础上厘定出三个主要成矿系统:晚古生代裂谷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晚古生代碰撞后伸展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统、中生代陆内伸展环境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并进一步划分出7个成矿亚系统。针对晚古生代裂谷环境铜多金属成矿亚系统内的小坝梁铜多金属矿床、晚古生代碰撞后伸展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统内的巴彦都兰铜多金属矿床,以及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内的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矿床、朝不楞铁多金属矿床、沙麦钨矿床开展了典型矿床研究,以总结不同成矿系统的成矿作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区内的找矿方向。论文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小坝梁铜(金)矿床与区内蛇绿岩套、细碧岩、角斑岩时空关系密切,围岩凝灰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龄为314.36±0.42Ma和313.8±1.2Ma,指示矿床可能形成于裂谷环境,属VMS型矿床。2、巴彦都兰铜多金属矿床内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白钨矿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14±15Ma,与矿区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305-323Ma)一致。矿床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均一温度(390-430℃),矿石内硫化物S(δ34S为+2.3‰+3.5‰)和Pb同位素均具有明显的岩浆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矿床成矿作用与碰撞后伸展动力学背景下的岩浆活动有关,岩浆在浅部侵位、分异后为巴彦都兰铜矿形成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与流体。3、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矿床矿体受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断裂构造等多种因素控制,成矿作用可能为晚中生代,明显晚于矿区出露的花岗岩(306.8±2.1 Ma)和流纹斑岩(323.8±4.3 Ma)。矿石S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床中硫可能来源于岩浆和地层,Pb同位素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为上地壳与地幔混合产物,因此,矿床属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床。4、朝不愣铁多金属矿床属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背景下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矿石辉钼矿样品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52.9±3.0115.7±1.2 Ma,蚀变岩中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36.4±1.6Ma,矿区黑云母花岗岩进行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38±1.6 Ma和148±1.4 Ma,成岩成矿作用具有一致的时空关系。多元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早白垩世岩浆岩和矿区地层为成矿作用提供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5、沙麦钨矿床矿体产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内部,是较为典型的断裂-裂隙控制的石英脉型钨矿床。前人获得的白云母Ar–Ar年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与本文获得的围岩中细粒花岗岩(142.5±1.0Ma)、中粒花岗岩(141.9±1.1Ma)、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140.2±0.99Ma)的锆石U-Pb年龄几乎完全一致,指示这套岩浆作用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和流体基础,进一步的Hf同位素研究表明,区内岩浆作用来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6、研究区成矿时代集中在晚古生代和和中生代的晚侏罗—早白垩世两个主要时间段,古生代-中生代的多旋回岩浆-构造-流体系统是多金属成矿系统的重要控矿因素,NW、NE向构造体系直接控制了区内矿田、矿床以及矿体的空间展布。通过对典型矿床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的进一步总结和分析,论文最终圈定了10处矿集区,其中3处为已成型矿集区,7处为具有一定资源潜力的潜在矿集区。论文最后对各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物化探特征以及找矿方向进行了综合论述。
刘永江,冯志强,蒋立伟,金巍,李伟民,关庆彬,温泉波,梁琛岳[5](2019)在《中国东北地区蛇绿岩》文中提出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其所属微陆块的基底属性及拼贴位置、洋-陆转换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我们将东北地区微陆块划分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增生地体、松嫩-锡林浩特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同时综述了东北地区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带的时空分布、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新资料,讨论了其构造背景及俯冲-增生过程。东北地区增生造山不仅涉及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还可能与泛大洋有关,包括早奥陶世-晚三叠世古亚洲洋主洋盆及古亚洲洋分支——新元古代-晚寒武世新林-喜桂图洋、早寒武世-晚石炭世嫩江洋、新元古代-晚志留世黑龙江洋和晚二叠世-中侏罗世牡丹江洋的演化。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初,东北地区古亚洲洋分支洋盆全部闭合,所有微陆块完成聚合形成统一的东北陆块群。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时期,古亚洲洋主洋盆沿索伦-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自西向东从早到晚以剪刀式最终闭合,完成东北陆块群与华北板块的拼接。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启动,东北地区进入古太平洋俯冲增生构造体系。
宋维民[6](2018)在《大兴安岭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背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兴安岭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端,是我国中生代岩浆岩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出露了大面积的中生代火山岩和侵入岩,其构造背景和动力学过程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学家研究的焦点。本文选择大兴安岭中部突泉地区的岩浆岩(花岗岩和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岩相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探讨大兴安岭中部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岩年代格架、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主要获得如下认识。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大兴安岭中部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活动可分为晚三叠世(202~220Ma)、中侏罗世(163.3~166Ma)、晚侏罗世(146~160Ma)和早白垩世(127~144Ma)4期。晚三叠世主要为侵入作用,获得的花岗岩年龄为202~220Ma,即代表了大兴安岭中部晚三叠世岩浆活动时限。中侏罗世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获得的中侏罗世花岗岩年龄为163.3~166Ma,限定了中侏罗世岩浆活动的时限为163.3~166Ma。晚侏罗世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获得的晚侏罗世花岗岩年龄为146~155Ma,晚侏罗世中性火山岩年龄为151~160Ma,限定了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时限为146~160Ma。早白垩世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获得的早白垩世花岗岩年龄为127~141Ma,早白垩世中性火山岩年龄为130~144Ma,限定了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时限为 127~144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的岩浆岩,具有非常低Sr高Yb型花岗岩特征,在Rb-(Yb+Ta)、Rb-(Y+Nb)判别图上岩石多数样品投于板内花岗岩区,部分样品落入板内花岗岩区与同碰撞花岗岩区接合部位;在Ta-Yb判别图上多数样品投入板内花岗岩区,少数投品位于火山弧花岗岩区和洋中脊花岗岩区;在Batchelor和Bowden的花岗岩类岩石组合示意图解R1-R2图解中,本期样品均落于晚造山花岗岩与造山后花岗岩过渡区域;在Nb-Y-Ce三角图解中,显示具有A2型花岗岩特征及伸展背景低压长英质地壳物质熔岩的产物。晚侏罗世岩浆岩,具有低Sr低Yb型花岗岩特征,在Rb/10-Hf-3Ta花岗岩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中,样品落入碰撞背景上的花岗岩区域内,在Rb-Y+Nb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样品落入后碰撞构造环境,典型的Ⅰ型花岗岩的特征及挤压背景加厚地壳部分熔岩的结果。早白垩世岩浆岩,具有非常低Sr高Yb型花岗岩特征,花岗岩在Ta-Yb判别图上样品多投于板内花岗岩区;火山岩包括白音高老期流纹岩和梅勒图期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其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特征,典型的A型花岗岩的特征及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产物。研究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始于三叠纪,持续到早白垩世中期。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与古亚洲洋构造格局控制下陆壳加厚之后的岩石圈伸展环境有关;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岩浆活动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挤压环境有关;早白垩世岩浆岩与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向东蠕散、伸展环境有关。
安瑞[7](2018)在《内蒙古布拉格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文中认为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布拉格矿区地处西伯利亚板块南部增生陆缘部位,属于大兴安岭中段西坡二连浩特—东乌旗—梨子山铁铜钼铅锌成矿带。前人已在该区域内开展了多种找矿技术手段,发现了十几处大中小型有色金属矿床,如达来敖包钼多金属矿床,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等等,相较这些已知矿床,区内的东乌珠穆沁旗布拉格地区并未进行较多的矿产勘查工作及研究,以致布拉格地区总体勘查工作程度和科学研究程度较低,其铅多金属矿远景也不甚清楚,制约该成矿带成矿规律及铅锌成矿体系的建立。因此,论文试图探讨布拉格矿区铅锌成矿地质特征,厘定矿床成因类型,查明铅锌成矿机制,分析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地、物、化找矿依据,明确重点找矿方向和区段,圈定重点靶区,为下一步找矿预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帮助。通过对布拉格矿区的详细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1)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二叠系宝力高庙组,矿体大多赋存于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及花岗斑岩等侵入岩中,走向北西或近南北,倾向南西,倾角45°90°,向南东侧伏3°6°。(2)矿床形成先后经历了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期,而热液成矿期按矿物组合可进一步分为磁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贫硫化物等三个成矿阶段,其中矿石矿物和铅锌主要产于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三个成矿阶段均一温度和盐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19315°C、3.2%9.5%NaCleqv,143230°C、2.6%8.3%NaCleqv,119172.4°C、3.2%6.6%NaCleqv,表明成矿流体从中低温、中盐度向低温、低盐度逐渐演化,这可能是成矿过程中,不断混入大气降水的结果,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矿区矿体空间分布规律及出露岩石的地球化学测量结果表明:闪长岩、闪长玢岩可能为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成矿年龄为300290Ma,成矿可能与晚石炭—早二叠世古亚洲洋的俯冲作用有关。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矿床,其成矿受到大气降水和成矿温度两方面控制,大气降水可能是导致布拉格矿床成矿元素沉淀的主要因素。(3)由于布拉格矿床形成受断裂构造、闪长岩等岩浆岩的联合作用控制,在闪长岩、闪长玢岩等边部、构造发育部位、物化探异常叠加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因此,论文利用成矿地质特征、物化探异常,在矿区中部和南部地区圈定出4个预测靶区,为下一步工作方向指明方向。
杨永胜[8](2017)在《大兴安岭中北段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及红彦地区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大兴安岭中北段大致为乌兰浩特市以北的大兴安岭及其两侧邻近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兴蒙造山带东部的中间地带,主要由以NE向头道桥-鄂伦春断裂为界的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体组成,古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海和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叠加、转换及复合演化,属大兴安岭成矿省北东部,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地,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极具成矿潜力。由于该区域地质工作和研究程度较低,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亟需加强,本论文以之作为研究区,通过金、铜、钼典型矿床剖析,成矿岩浆岩成岩作用与成矿专属性研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进而试点性应用于区内勘查程度偏低的红彦地区,开展岩浆岩成岩作用研究与成矿有利性评价,并进行成矿远景预测,以期对区域成岩-成矿作用关系研究有初步阶段性总结,同时为矿产勘查实践提供参考。区域金铜钼成矿的岩浆偏在性:解剖区域主要成矿金属金、铜、钼典型矿床,包括古利库Au-Ag矿床、争光Au-Zn矿床,多宝山Cu-Mo(-Au-Ag)矿床、岔路口Mo-Zn-Pb-Ag矿床,对古利库和争光金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野外地质调研、样品采集及相关测试分析,其他矿床以引用前人分析数据和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为主,进行资料二次整理,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主要从与成矿有关岩浆岩的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机制方面探讨成矿作用的岩浆偏在性,同时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区域金矿床类型主要为浅成低温热液型(ED)和热液脉型(VD),ED型代表性矿床为古利库Au-Ag矿床(低硫化型LS)和争光Au-Zn矿床(中硫化型IS);铜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PD,PD型铜矿床缩写为PCD),以多宝山Cu-Mo(Au-Ag)矿床为代表性矿床,其次为矽卡岩型(SD);钼矿床类型绝大多数且主要为PD型(PD型钼矿床缩写为PMD),代表性矿床为岔路口Climax型Mo-Zn-Pb-Ag矿床。特别地,本文将争光Au-Zn矿床成因类型确定为IS型,而不同于以往认为的LS型、构造蚀变岩型等。区域金、铜、钼主要矿种组合在成矿时代、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及成矿物质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岩浆偏在性。IS型Au-Zn组合存在早寒武世-晚奥陶世、中奥陶世、早侏罗世中晚期及晚侏罗世晚期四期成矿,主要与加里东(早)中期陆缘岩浆弧构造背景下的中性-中酸性侵入(斑)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以幔源为主,成矿流体为大气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流体,且以大气水成分居多,并存在少量幔源流体,矿质沉淀机制以流体混合为主,局部隐爆角砾岩范围内沸腾作用可能重要。LS型Au-Ag和独立Au组合为早白垩世晚期成矿,与燕山(中)期区域大规模伸展构造背景下的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和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分别以壳(上地壳)幔混源为主和以幔源为主,流体来源均为大气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流体,但分别以岩浆水或大气水成分居多,矿质沉淀机制以流体沸腾作用为主。PD型Cu-Mo(-Au-Ag)组合为早奥陶世成矿,与加里东中期陆缘岩浆弧构造背景下的中酸性侵入(斑)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以幔源为主,流体来源为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流体,且初始流体为岩浆去气流体,矿质沉淀机制以多期次流体沸腾作用为主,早阶段流体不混溶和水岩反应起重要作用,晚阶段流体混合作用较显着。PD型Mo-Zn-Pb-Ag组合以晚侏罗世(中)晚期成矿为主,与燕山中期区域伸展构造背景下的酸性侵入斑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以壳(上地壳)与地幔混合来源为主,尚有部分下地壳来源,流体来源为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流体,且以岩浆去气流体为主,矿质沉淀机制以多期次流体沸腾作用最为重要。区域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运用岩相学、矿物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成岩年代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金、铜、钼成矿岩浆岩的关键化学成分特征、岩浆氧化还原程度、分异度与演化度、岩浆温度、岩石成因类型、岩浆来源、成岩时代以及成岩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综上进一步论述岩浆岩的成矿物质、时代及空间专属性。区域金成矿岩浆岩化学成分定名侵入岩以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和花岗岩为主,(次)火山岩以英安岩/粗面英安岩-安山岩/粗安岩和流纹岩为主,大部分属准铝质(QA),部分强过铝质(SP),总体具低硅(SiO2=5184%,平均66%)、相对高铝、贫碱(钾)(全碱含量平均6.6%)特征,REE配分曲线右倾,无-中等负Eu异常。氧逸度(按单个矿床统计)介于FMQ-0.5FMQ+3.6,平均FMQ+1.7,主体为中等-强氧化性质,总体低-中等分异、低-中等(-强)演化,岩浆温度较高(全岩锆石饱和温度TZr=723950℃,平均814℃),属“热”花岗岩。主要为具不同分异程度的I型,少数高分异I型,部分为埃达克质岩(AR)或部分具埃达克质岩特征(PAR);其次为中等分异A型。岩浆来源以幔源为主,次为壳源,主要来源于变质玄武岩/变质英云闪长岩(相对贫铝)和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本文研究认为争光Au-Zn矿床成矿英云闪长斑岩和古利库Au-Ag矿床与成矿有关的流纹岩分别为高镁埃达克质岩和(高)分异I型。铜成矿岩浆岩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其次为花岗(斑)岩,大部分属弱过铝质(WP),总体具中硅(5976%,平均68%)、高铝、相对贫碱(钾)(平均7.0%)特征,REE含量整体相对较低,配分曲线右倾,无-较弱Eu负异常。氧逸度介于FMQ+1.2FMQ+5.34,平均FMQ+3.6,主体为强氧化性质,总体低-中等分异、低-中等演化,岩浆温度较低(634884℃,平均785℃),属“冷”花岗岩。为以低-中等分异程度为主的I型,大部分属AR或PAR。岩浆来源以幔源为主,次为壳幔混源,主要来源于变质玄武岩/变质英云闪长岩(相对富铝)的部分熔融,部分来源于变质杂砂岩或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钼成矿岩浆岩主体为花岗(斑)岩,主要为WP,总体具高硅(5982%,平均74%)、低铝、富碱(钾)(平均8.0%)特征,REE配分曲线右倾或“海鸥形”,绝大多数具不同程度(弱-强)Eu负异常。氧逸度介于FMQ+1.6FMQ+5.26,平均FMQ+3.2,中等和强-非常强氧化,总体高-中等-低分异、中等-强演化,岩浆温度相对最高(768908℃,平均839℃),属典型“热”花岗岩。多数为中等-低分异程度I型,部分为(高硅高镁)AR;其次为中等-较高分异A1型和高分异A型。岩浆来源以壳幔混源为主,次为幔源,主要来源于变质杂砂岩和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金成矿岩浆岩时代主要为燕山期(97181Ma),且集中于燕山晚期(112145Ma),还存在加里东中期(462481Ma)和海西早、晚期(385Ma和254Ma)。铜成矿岩浆岩按成矿规模和数量递减顺序依次为燕山早(中)期(112?204Ma)、加里东中期(461484Ma)、印支中晚期(218238Ma)及海西中晚期(324344Ma;二叠纪)。钼成矿岩浆岩主要为印支晚期-燕山晚期(124202Ma)。其中(超)大、中型矿床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本文获得了古利库Au-Ag矿床与成矿有关的光华组流纹岩和争光Au-Zn矿床与成矿有关隐伏英云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6.33±0.93Ma(MSWD=1.7)和462.1±1.8Ma(MSWD=0.34),分别属早白垩世中晚期和中奥陶世晚期。金、铜、钼成矿岩浆岩产出构造背景主要为(陆缘)岩浆弧和碰撞后伸展或弧后伸展背景。挤压背景较利于铜(金)成矿岩浆岩产出,如岩浆弧可产出(超)大型Cu和Au-Zn矿床;伸展背景更利于金和钼成矿岩浆岩产出,如伸展高峰阶段产出多矿种组合和矿床类型,并可产出大型Au-Te矿床;由挤压向伸展转换背景可产出大型-超大型Mo和独立Au矿床。区域优势矿种成矿规律:总结了区域Mo、Zn-Pb-Ag、Cu、Au及Fe矿床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特别分析了岩浆岩成矿物质专属性与金铜钼成矿空间分布的对应性规律。矿床空间分布总体具NE向带状展布(分带性)和成区集中(丛聚性)的不均匀性规律,矿集区内具NE或NW向行列或构成格状分布特征。矿床成矿时代主要有加里东中期、海西早中期、印支中晚期及燕山期四期,古生代以Cu(-Mo)-Fe-Au为主,矿床类型以PD(-ED)-SD型为主,其中晚古生代以VMS型成矿为特征;中生代以Mo-Pb-Zn-Ag-Cu-Au-Fe多金属成矿为特征,矿床类型以PD-VD-ED型为主。低分异I型(LFI)和高(-中)分异I型(H(-M)FI)岩浆岩均具金、铜、钼成矿物质专属性,且前者尤为显着,控制了区域大部分金、铜、钼矿床的分布,呈NE向带状分别展布于额尔古纳地块和多宝山-伊尔施岛弧带(铜和金矿床),或呈面型广泛展布于区域中部(钼矿床);中低分异A型(M-LFA)和中高分异A型(M-HFA)分别仅具金和钼成矿专属性,控制少数金和钼矿床的分布。红彦地区岩浆岩成矿有利性:红彦地区处于大兴安岭中北段东坡,大地构造位置属兴安地体与松嫩地体交接的多宝山-扎兰屯岛弧带,区内岩浆岩广泛发育,侵入岩以(偏碱性)酸性占绝对优势,均为海西期,火山岩以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熔岩及其凝灰岩为主,包括海西中期和燕山中期。对区内主要侵入岩体和火山岩进行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成岩时代、氧化还原程度、分异度与演化度、岩浆温度、岩石成因类型、岩浆来源及成岩大地构造背景,并与区域优势矿种成矿岩浆岩的时代和空间专属性及金、铜、钼成矿岩浆岩的物质专属性对比,分析各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利用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分析区内主要岩浆岩的含矿性;并将岩浆岩成矿专属性与含矿性结合评价其成矿有利性。红彦地区岩浆活动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晚期,可细分为至少七个期次,包括中-晚泥盆世(383.8389.8Ma,石头沟D2-3γ和宜合德D2-3ηγ岩体)、晚泥盆世(374.0Ma,奇安绰罗D3γδ岩体)、早石炭世早期(356.0Ma,C1m中性-酸性火山岩)、早石炭世晚期(323.5Ma,拉抛C1ξγ岩体)、晚石炭世(305.3Ma,哈达阳C2ξγ岩体)、早二叠世早期(290.9297.6Ma,山神府P1κγ和P1ηγ岩体)及早白垩世晚期(124.7127.5Ma,K1gh中基性和K1b酸性火山岩)。中-晚泥盆世(389.8374.0Ma)处于后碰撞-后造山局部走滑拉张构造背景,晚泥盆世-早石炭世(363.3352.5Ma或334.3Ma)处于陆缘弧-同碰撞挤压背景,早-晚石炭世(323.5305.3Ma)处于碰撞后伸展背景,早二叠世(297.6290.9Ma)处于活动大陆边缘弧后伸展背景,晚侏罗世(145.7Ma)处于区域由挤压向伸展转换过渡阶段,早白垩世(127.5124.7Ma)处于大陆碰撞后与弧后伸展-减薄体制叠加背景。奇安绰罗D3γδ属低分异I型,为壳幔混源;其余花岗岩类(包括山神府P1κγ、哈达阳C2ξγ、石头沟D2-3γ、拉抛C1ξγ及宜合德D2-3ηγ岩体)均属较高-高分异A型之A2亚型中的碱性A型(AAG)亚类,前四者均为以壳源物质占主导的壳幔混合来源,后者主要来自壳源物质。白音高老组K1b流纹岩属较高-高分异A型之A1亚型,主要来自壳源物质,与甘河组K1gh碱性玄武岩构成双峰式火山岩,为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并受壳源物质混染;莫尔根河组C1m的中基性-中性-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岩属低分异I型,中基性岩为富集地幔楔来源,中酸性岩为幔源分异岩浆,均受壳源物质混染。花岗岩类(奇安绰罗D3γδ除外)多具较差的Mo(物质)成矿专属性,奇安绰罗D3γδ(ΔFMQD为+2.4)、宜合德D2-3ηγ(ΔFMQD为-0.4)及山神府P1κγ岩体(ΔFMQD为+0.3)氧逸度相对较高,且成矿物质专属性与时空专属性存在不同程度一致性,其成矿专属性(前者为Au和Cu,后二者为Au和Mo)较为可靠且成矿可能性较大;火山岩均具Au成矿专属性,早石炭世和早白垩世火山岩成矿物质专属性与时空专属性存在一定或较好的一致性,后者成矿专属性更为可靠,早石炭世火山岩尚具Cu成矿专属性,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酸性火山岩尚具ED型Ag-Pb-Zn成矿时空专属性。红彦地区岩浆岩Au、Ag、Mo、W、Cu、Pb分异性强且较富集,成矿可能性高。宜合德D2-3ηγ、奇安绰罗D3γδ、山神府P1ξγ及石头沟D2-3γ岩体,J3mk酸性火山岩、C1m中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及K1b酸性火山岩具相对较好的Au成矿有利性;Ag和Au可能具相似来源而呈共、伴生产出;哈北C2ηγ和奇安绰罗D3γδ岩体,C1m中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J3mk酸性火山岩及C2P1bl1中性火山岩相对具Cu成矿有利性;哈达阳C2ξγ和山神府P1ξγ岩体最具Mo成矿有利性;山神府P1ξγ和哈达阳C2ξγ岩体W成矿可能性相对较大;J3mk酸性火山岩相对更具Pb成矿有利性。红彦地区成矿远景预测:基于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采用传统方法获得各元素异常下限并进行单元素异常圈定,将共生元素异常组合圈定为综合异常,并进行剖析、排序及分类,评估其矿致可能性和开展矿产检查的必要性。结合区域成岩成矿特征与规律和区内具体成矿有利条件和信息,确定了红彦地区的主攻矿种和主攻矿床类型。进而综合地质、化探、物探、遥感异常信息,其中将岩浆岩成矿有利性作为重要依据,圈定了成矿远景区。区内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统计显示Au、Cu、Mo、Ag变异系数较高,具较大成矿可能。共圈定10处综合异常,其中元素异常组合以As-Au-Cu(HS-4-乙2)和Sb-As-Cu-Pb(HS-5-乙2)为主的两处综合异常,成矿条件优异,找矿前景好。区内矿产预测主攻矿种按重要程度依次为Au、Cu、Ag,Mo、Pb,W;主攻矿床类型为与火山作用有关的ED型Au(-Cu-Ag)矿床、与侵入作用有关的VD型Au和Mo(-W)矿床、PD型Cu(-Au-Ag)矿床。圈定出3个I级成矿远景区,山神府-奋斗金铜钨钼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小黑山-石头沟铜金银铅成矿远景区及蒋屯-缸窑金铜银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后经矿产检查,在前二者中设置的找矿靶区分别发现了奋斗金铜银矿点和小黑山铜金矿点。
张昊,张乙飞,胥燕辉,田继勋,任志良,李帅值,谢玉江[9](2016)在《内蒙古迪彦钦阿木钼矿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文中指出论述了迪彦钦阿木钼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环状矿体、围岩蚀变、矿石特征与钼矿化之间的关系,认为该矿床具有斑岩型矿床的一般特点。矿床的成矿年龄为晚株罗世(156.2±1.4 Ma),在成矿时代上、成矿规律方面,与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上的其他斑岩型钼矿相似。侏罗纪末或白垩纪初,强烈的弧后伸展,诱发大规模陆内裂陷活动,在该区域形成断陷盆地,并且伴随着一定规模的中酸性岩浆活动。而本区的岩体侵位较深,受断陷盆地内早期构造影响的矿体富集,热液流体与岩性差异较大的岩石接触,形成了不规律的蚀变分带。解释了为什么钼矿体赋存在地层当中,而未发现规模较大相关岩体的原因。认为该矿床仍属于斑岩型矿床,形成于陆内裂陷构造环境,与深部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
张洋[10](2016)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布尔其格呼都格地区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文中认为布尔其格呼都格研究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北东缘,行政区划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和苏尼特左旗管辖,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天山—兴蒙造山系中部,北东向展布的二连—贺根山蛇绿混杂岩带从研究区西北角通过,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陆块长期作用的产物。成矿区带属于大兴安岭成矿省阿巴嘎—霍林河铬、铜、金、锗、煤、天然碱、芒硝成矿带的东段,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但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区内基础地质及矿产勘查研究程度较低,其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较小,影响了本区的进一步找矿工作。本文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较详细的阐述了布尔其格呼都格地区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质构造格架和构造单元特征。通过对研究区内矿产资源分布、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1∶5万航空磁法测量的研究,初步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内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确定主要赋矿层位为泥盆纪超基性岩、二叠纪地层和侏罗纪酸性侵入岩。矿床、矿(化)点以岩浆型铬铁矿、岩浆热液型金银矿、斑岩型铜钼矿、风化壳型镍矿、沉积型石灰岩矿为主。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泥盆纪、二叠纪和侏罗纪三个时期。在此基础上根据物化探异常及矿床、矿(化)点分布特点,综合考虑地层、岩浆、构造等成矿地质条件及矿产空间分布及成矿时代等成矿规律因素,划分出3个成矿远景区,其中A类远景区1个,B类远景区2个。在各成矿远景区中,圈定最具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的找矿靶区7个,A类靶区2个,B类靶区3个,C类靶区2个。在远景区及找矿靶区中介绍了区内地质、物化探异常和成矿特征,对主攻区段、主攻矿种及主攻矿床类型进行了资源潜力分析,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二、内蒙古东部二连浩特-乌兰浩特地区金矿化特征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东部二连浩特-乌兰浩特地区金矿化特征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得勒布钦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金矿研究现状 |
1.2.2 得勒布钦矿床研究现状 |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2.1 古生界二叠系中统 |
2.2.2 中生界侏罗系上统 |
2.2.3 第四系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构造 |
2.3.2 断裂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主要岩浆岩的岩相学与地质特征 |
3.1 侵入岩 |
3.1.1 杰仁苏木岩体 |
3.1.2 乌兰淖尔岩体 |
3.1.3 乌兰淖尔苏木岩体 |
3.1.4 乌兰淖尔苏木闪长玢岩脉 |
3.2 火山岩 |
3.2.1 片理化蚀变安山岩 |
3.2.2 变安山岩 |
3.2.3 变质安山玢岩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赋矿围岩 |
4.2 构造 |
4.3 围岩蚀变 |
4.4 矿体特征 |
4.4.1 矿化蚀变带和矿体 |
4.4.2 矿石特征 |
4.4.3 金的赋存状态 |
4.4.4 成矿阶段划分 |
第五章 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
5.1 年代学特征 |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1 花岗斑岩 |
5.2.2 中粗粒花岗岩 |
5.2.3 安山岩 |
5.3 流体包裹体 |
5.4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4.1 H-O同位素 |
5.4.2 Hf同位素 |
第六章 矿床成因讨论 |
6.1 成矿年代 |
6.2 成矿流体来源 |
6.3 矿床成因类型 |
6.4 成矿模式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2)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萤石矿床地质特征与构造控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科学问题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意义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预期成果与拟解决的问题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2.6 区域萤石矿床 |
3 矿田地质特征 |
3.1 地层与含矿地层 |
3.2 岩浆岩 |
3.3 矿区构造格架与变形历史 |
4 萤石矿床地质特征 |
4.1 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特征 |
4.2 热液脉型萤石矿床 |
4.3 萤石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 控矿构造特征 |
5.1 沉积构造对萤石“矿源层”的控制 |
5.2 褶皱和层间断裂构造对沉积改造型萤石矿的控制 |
5.3 主成矿期后断裂对热液脉型萤石的控制 |
6 萤石成矿时代 |
6.1 萤石Rb-Sr法定年 |
6.2 地层、岩浆岩对成矿时代的约束 |
7 萤石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7.1 成矿流体与成矿机理 |
7.2 矿床类型与成矿过程 |
7.3 萤石成矿分带性与构造的关系 |
7.4 萤石成矿模式及多阶段演化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大兴安岭南段巴彦包勒格矿床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外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范围及地理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3.1 低温热液矿床研究现状 |
1.3.2 研究区区域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3.3 基础地质与矿产勘查现状 |
1.3.4 成矿预测研究 |
1.3.5 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项目依托与实物工作量 |
1.6 主要进展与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古生代侵入岩 |
2.3.2 中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矿产特征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时代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4 围岩蚀变特征 |
3.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
3.6 成岩成矿时代 |
3.6.1 样品和测试方法 |
3.6.2 测试结果 |
3.6.3 成岩成矿时代 |
第4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 |
4.1 花岗闪长斑岩与银多金属成矿的关系 |
4.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与成矿流体特征 |
4.2.1 样品和测试方法 |
4.2.2 测试结果 |
4.2.3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4.3 成岩成矿物质来源 |
4.3.1 样品和测试方法 |
4.3.2 测试结果 |
4.3.3 成矿物质来源 |
4.4 成因类型与成矿机制 |
4.4.1 矿床成因类型 |
4.4.2 成矿机制 |
第5章 区域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 |
5.1 区域早白垩世岩浆作用 |
5.1.1 样品描述 |
5.1.2 测试方法 |
5.1.3 测试结果 |
5.1.4 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 |
5.1.5 成岩成矿构造背景及演化 |
5.2 区域成矿作用 |
5.2.1 成矿流体特征 |
5.2.2 成矿物质来源 |
5.2.3 区域成岩成矿过程 |
5.3 区域成矿规律 |
5.3.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
5.3.2 空间分布规律 |
5.3.3 时间分布规律 |
5.4 巴彦包勒格矿区成矿规律 |
5.4.1 地层、岩体含矿性分析 |
5.4.2 地层控矿规律 |
5.4.3 岩浆控矿规律 |
5.4.4 构造控矿规律 |
第6章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
6.1 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 |
6.2 示矿信息提取 |
6.2.1 地质信息 |
6.2.2 物探信息 |
6.2.3 化探信息 |
6.3 靶区圈定及评价 |
第7章 主要结论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内蒙古高尔其-朝不愣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成矿系统与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手段及方法 |
1.5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古生界 |
2.1.2 中、新生界 |
2.2 区域岩浆岩 |
2.2.1 区域侵入岩 |
2.2.2 区域火山岩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构造 |
2.3.2 断裂构造 |
2.3.3 区域构造演化 |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2.4.1 重力场特征 |
2.4.2 磁场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2.5.1 综合异常的圈定 |
2.5.2 综合异常分布特征 |
2.6 区域金属矿产分布特征 |
2.7 区域成矿系统划分 |
第三章 古生代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作用 |
3.1 小坝梁铜(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床地质特征 |
3.1.3 成岩与成矿时代 |
3.1.4 .成矿物质来源 |
3.1.5 矿床成因分析 |
3.2 巴彦都兰铜多金属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床地质特征 |
3.2.3 成岩成矿时代 |
3.2.4 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物质来源 |
3.2.5 矿床成因浅析 |
3.3 古生代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动力学背景 |
3.3.1 晚古生代蛇绿岩构造背景与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
3.3.2 区域碰撞后伸展体制与铜多金属矿成矿 |
第四章 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作用 |
4.1 热液脉型多金属成矿亚系统-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矿床 |
4.1.1 矿区地质特征 |
4.1.2 矿区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
4.1.3 矿床地质特征 |
4.1.4 成岩成矿时代 |
4.1.5 成矿物质来源 |
4.1.6 矿床成因浅析 |
4.2 矽卡岩型铁多金属成矿亚系统-朝不楞铁多金属矿床 |
4.2.1 矿区地质特征 |
4.2.2 矿区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
4.2.3 矿床地质特征 |
4.2.4 成岩成矿时代 |
4.2.5 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 |
4.3 热液脉型钨成矿亚系统-沙麦钨矿床 |
4.3.1 矿区地质特征 |
4.3.2 矿床地质特征 |
4.3.3 成岩成矿时代 |
4.3.4 成矿流体、成矿物质与矿床成因 |
4.4 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动力学背景 |
第五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
5.1 区域成矿规律 |
5.1.1 矿床形成的时间分布规律 |
5.1.2 矿床形成的空间分布规律 |
5.1.3 矿床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
5.2 典型矿床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总结 |
5.2.1 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铜金矿床 |
5.2.2 与岩浆热液有关以充填为主的热液脉型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
5.2.3 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
5.2.4 与高温岩浆热液有关的石英脉型钨矿床 |
5.3 找矿方向分析 |
5.3.1 哈达特陶勒盖—莫若格钦铅锌银锡矿集区(编号Ⅰ) |
5.3.2 迪彦钦阿木—查干敖包钼多金属矿集区(编号Ⅱ) |
5.3.3 1017高地—都格尔林银多金属矿集区(编号Ⅲ) |
5.3.4 阿扎哈达—格勒敖包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1) |
5.3.5 敖包陶勒盖—奥尤特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2) |
5.3.6 扎日阿音乌拉—巴彦都兰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3) |
5.3.7 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4) |
5.3.8 朝不楞铁多金属矿潜在远景区(编号5) |
5.3.9 塔尔巴格吐—额尔登陶勒盖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6) |
5.3.10 小坝梁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7)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中国东北地区蛇绿岩(论文提纲范文)
1 东北微地块的重新厘定 |
1.1 额尔古纳地块 |
1.2 松嫩-锡林浩特地块 |
1.3 佳木斯地块 |
1.4 兴安增生地体 |
2 东北蛇绿岩的分布及主要特征 |
2.1 新林-喜桂图蛇绿混杂岩带 |
2.2 多宝山-阿尔山蛇绿混杂岩带 |
2.3 二连浩特-贺根山蛇绿混杂岩带 |
2.4 达青牧场-迪彦庙蛇绿混杂岩带 |
2.5 嘉荫-牡丹江蛇绿混杂岩带 |
2.6 完达山蛇绿混杂岩带 |
2.7 西拉木伦蛇绿混杂岩带 |
2.7.1 西拉木伦蛇绿岩带西段 |
2.7.2 西拉木伦蛇绿岩带东段 |
3 中亚造山带东段陆缘增生过程 |
3.1 新林-喜桂图洋的开启与闭合 |
3.2 嫩江洋的开启与闭合 |
3.3 黑龙江洋和牡丹江洋的开启与闭合 |
3.4 古亚洲洋东段最终闭合的时间与方式 |
3.5 中亚造山带东段古太平洋增生过程 |
4 中亚造山带东段的构造演化 |
4.1 中亚造山带东段古亚洲洋分支洋盆演化 |
4.2 中亚造山带东段古亚洲洋主洋盆(西拉木伦)演化 |
4.3 古太平洋俯冲增生 |
5 结论 |
(6)大兴安岭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背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火成岩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 |
2.1.1 区域大地构造 |
2.1.2 研究区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地层 |
2.2.2 早古生代地层 |
2.2.3 晚古生代地层 |
2.2.4 中生代岩石地层 |
2.2.5 第三系 |
2.2.6 第四系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3章 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岩地质特征 |
3.1 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花岗岩地质特征 |
3.1.1 晚三叠世花岗岩 |
3.1.2 中侏罗世花岗岩 |
3.1.3 晚侏罗世花岗岩 |
3.1.4 早白垩世花岗岩 |
3.2 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花火山岩地质特征 |
3.2.1 中侏罗世火山岩 |
3.2.2 晚侏罗世火山岩 |
3.2.3 早白垩世火山岩 |
第4章 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分析方法 |
4.1.1 锆石U-Pb定年分析 |
4.1.2 全岩主微量分析 |
4.2 晚三叠世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4.3 中侏罗世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4.4 晚侏罗世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4.5 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4.6 晚侏罗世火山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4.7 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5章 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岩活动期次及构造背景 |
5.1 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活动期次 |
5.2 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5.2.1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前造山期控制下伸展、裂解作用 |
5.2.2 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146~160Ma)—蒙古-鄂霍茨克洋盆消亡、闭合、碰撞造山作用 |
5.2.3早白垩世晚(100~135Ma)——造山期后,大陆地壳伸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介 |
(7)内蒙古布拉格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
1.1 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地质勘查工作现状 |
1.3.2 矿区研究工作现状 |
1.4 本次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及方法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晚古生界 |
2.1.2 中生界 |
2.1.3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脉岩 |
2.4 区域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
2.4.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
2.4.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
2.4.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地质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 |
3.3 岩浆岩 |
3.3.1 石炭纪侵入岩 |
3.3.2 二叠纪侵入岩 |
3.3.3 脉岩 第4章 矿床特征及其成因 |
4.1 矿体特征 |
4.2 矿石特征 |
4.2.1 矿物组成特征 |
4.2.2 矿石结构构造 |
4.3 成矿期次阶段与围岩蚀变 |
4.3.1 围岩蚀变特征 |
4.3.2 成矿期次阶段 |
4.4 矿床成因 |
4.4.1 成矿流体来源 |
4.4.2 成矿物质来源 |
4.4.3 成矿压力和深度 |
4.4.4 成矿年龄和地球动力学背景 |
4.4.5 矿床成因 第5章 成矿预测 |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5.1.1 构造控矿作用 |
5.1.2 岩浆岩控矿作用 |
5.2 预测依据 |
5.2.1 地质依据 |
5.2.2 物探依据 |
5.2.3 化探依据 |
5.3 矿区成矿预测 |
5.3.1 靶区圈定原则 |
5.3.2 靶区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
(8)大兴安岭中北段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及红彦地区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课题来源、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选题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1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
1.2.2 中酸性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
1.2.3 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1.2.4 研究区地质勘查程度与研究工作基础 |
1.2.5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2 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
1.5.1 主要认识 |
1.5.2 创新点 |
1.6 测试方法 |
1.6.1 LA-ICP-MS锆石U-Pb定年与微量元素测试 |
1.6.2 锆石Hf同位素测试 |
1.6.3 Sr-Nd同位素测试 |
1.6.4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 |
1.6.5 H-O-S-Pb稳定同位素测试 |
1.6.6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单元 |
2.1.1 额尔古纳地块 |
2.1.2 兴安地体 |
2.1.3 松辽地体 |
2.1.4 其他构造单元 |
2.2 地层 |
2.2.1 前寒武系 |
2.2.2 古生界 |
2.2.3 中生界 |
2.2.4 新生界 |
2.3 构造 |
2.3.1 主要断裂 |
2.3.2 次要断裂和褶皱带 |
2.4 岩浆岩 |
2.4.1 前寒武纪 |
2.4.2 兴凯-萨拉伊尔期 |
2.4.3 加里东期 |
2.4.4 海西期 |
2.4.5 印支期 |
2.4.6 燕山期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1 重力场特征 |
2.5.2 磁场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7 金属矿产 |
第三章 金铜钼典型矿床成矿作用特征及岩浆偏在性 |
3.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
3.1.1 古利库Au-Ag矿床 |
3.1.2 争光Au-Zn矿床 |
3.2 斑岩型铜矿床 |
3.2.1 多宝山Cu-Mo(-Au-Ag)矿床 |
3.3 斑岩型钼矿床 |
3.3.1 岔路口Mo-Zn-Pb-Ag矿床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铜钼成矿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 |
4.1 成矿岩浆岩地质特征 |
4.2 物质专属性 |
4.2.1 岩石化学成分 |
4.2.2 氧化还原程度 |
4.2.3 分异度和演化度 |
4.2.4 岩浆温度 |
4.2.5 岩石成因类型 |
4.2.6 岩浆来源 |
4.3 时代专属性 |
4.4 空间专属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区域优势矿种成矿规律 |
5.1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5.1.1 各成矿带中矿床的空间分布 |
5.1.2 由岩浆岩成矿专属性主控的金铜钼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5.2 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
5.2.1 矿种及矿床类型的成矿时间分布 |
5.2.2 各成矿带的成矿时间分布 |
5.2.3 成矿时间与岩浆岩成岩时间的对应 |
5.2.4 区域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
第六章 红彦地区岩浆岩成矿有利性评价 |
6.1 红彦地区地质概况 |
6.1.1 地层 |
6.1.2 构造 |
6.2 岩浆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6.2.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
6.2.2 年代学特征 |
6.2.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6.2.4 主微量元素特征 |
6.3 与区域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对比 |
6.3.1 时代专属性 |
6.3.2 空间专属性 |
6.3.3 物质专属性 |
6.4 岩浆岩含矿性分析 |
6.5 岩浆岩成矿有利性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红彦地区成矿远景预测 |
7.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7.1.1 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
7.1.2 元素异常特征 |
7.2 成矿有利地质条件 |
7.2.1 地层与成矿 |
7.2.2 岩浆岩与成矿 |
7.2.3 构造与成矿 |
7.3 主攻矿种和矿床成因类型 |
7.3.1 主攻矿种 |
7.3.2 主攻矿床类型 |
7.4 成矿远景预测 |
7.4.1 成矿远景区圈定 |
7.4.2 预测效果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8.1 结论 |
8.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图版Ⅰ |
图版Ⅱ-1 |
图版Ⅱ-2 |
图版Ⅲ |
图版Ⅳ |
图版Ⅴ |
图版Ⅵ |
附图1 预测区构造纲要图 |
附图2-1 预测区Au、As、Sb、Hg元素异常图 |
附图2-2 预测区Cu、Pb、Zn、Ag元素异常图 |
附图2-3 预测区Mo、W、Sn、Bi元素异常图 |
附图3 预测区元素综合异常图 |
附图4 预测区综合信息成矿远景预测图 |
附表1 红彦地区岩浆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数据 |
附表2 红彦地区部分侵入岩锆石Hf同位素分析数据 |
附表3 红彦地区岩浆岩锆石微量元素分析数据 |
附表4 红彦地区岩浆岩主量、稀土及微量元素分析数据 |
参考文献 |
(9)内蒙古迪彦钦阿木钼矿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 |
2.1 矿体产出的地质条件 |
2.2 岩体特征 |
2.3 矿体特征 |
(1)矿体产出状态及规模大小 |
(2)矿石特征 |
(3)围岩蚀变及分带 |
3 成矿时代 |
4 成因讨论 |
5 结论 |
(10)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布尔其格呼都格地区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现状与选题依据 |
1.2.1 研究现状 |
1.2.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1.1 古生界 |
2.1.2 中生界 |
2.1.3 新生界 |
2.2 岩浆岩 |
2.2.1 侵入岩 |
2.2.2 火山岩 |
2.3 变质岩 |
2.3.1 动力变质岩类 |
2.3.2 接触变质岩类 |
2.3.3 气成热液变质岩类 |
2.4 构造 |
2.4.1 构造单元划分 |
2.4.2 构造单元特征 |
2.4.3 构造形迹特征 |
第3章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 |
3.1 地球物理特征 |
3.1.1 区域重力场特征 |
3.1.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
3.1.3 高精度航磁异常特征 |
3.2 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元素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分布特征 |
3.2.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解释推断 |
第4章 矿产资源分布 |
4.1 金属矿床(点)地质特征 |
4.1.1 黑色金属 |
4.1.2 有色金属 |
4.2 非金属矿床(点)地质特征 |
第5章 成矿地质条件 |
5.1 地层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5.1.1 地层成矿元素丰度特征 |
5.1.2 地层与矿产的关系 |
5.2 岩浆岩成矿条件分析 |
5.2.1 岩浆岩成矿元素丰度特征 |
5.2.2 岩浆作用与矿产的关系 |
5.3 变质作用成矿条件分析 |
5.4 构造成矿条件分析 |
第6章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 |
6.1 成矿规律 |
6.1.1 矿床(点)空间展布特征 |
6.1.2 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
6.2 主要矿种的区域找矿模型 |
6.2.1 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
6.2.2 找矿标志分析 |
6.2.3 区域找矿模型的建立 |
6.3 矿产预测 |
6.3.1 研究区所处成矿区带位置 |
6.3.2 远景区的圈定 |
6.3.3 远景区分类及特征 |
6.3.4 找矿靶区的优选及特征 |
6.3.5 矿产资源远景评价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认识与成果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四、内蒙古东部二连浩特-乌兰浩特地区金矿化特征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得勒布钦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D]. 崇霄霄.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2]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萤石矿床地质特征与构造控矿规律[D]. 白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3]大兴安岭南段巴彦包勒格矿床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外围成矿预测[D]. 王晰. 吉林大学, 2020(08)
- [4]内蒙古高尔其-朝不愣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D]. 高征西.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5]中国东北地区蛇绿岩[J]. 刘永江,冯志强,蒋立伟,金巍,李伟民,关庆彬,温泉波,梁琛岳. 岩石学报, 2019(10)
- [6]大兴安岭突泉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背景研究[D]. 宋维民. 东北大学, 2018(12)
- [7]内蒙古布拉格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D]. 安瑞. 吉林大学, 2018(12)
- [8]大兴安岭中北段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及红彦地区成矿预测[D]. 杨永胜.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9]内蒙古迪彦钦阿木钼矿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J]. 张昊,张乙飞,胥燕辉,田继勋,任志良,李帅值,谢玉江. 地质与勘探, 2016(03)
- [10]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布尔其格呼都格地区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D]. 张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