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文献综述)
谢丹丹,张婷婷,庄梦斐,曹阳,陆黎娟[1](2022)在《蔡氏内异Ⅰ号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蔡氏内异Ⅰ号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治疗组(给予蔡氏内异Ⅰ号方)与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盆腔包块大小、血清CA125水平及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3.33%)显着优于对照组(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痛经有效率分别为86.67%、40.00%,两组治疗后痛经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疼痛分级指数及现时疼痛强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分别为83.33%、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卵巢囊肿直径明显小于治疗前(P<0.01),血清CA125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蔡氏内异Ⅰ号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疗效显着,可显着降低患者痛经程度和血清CA125水平,改善中医证候相关症状,缩小卵巢囊肿。
韩延华,张亚琳[2](202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为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药物治疗在EMs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长期治疗在安全可接受的情况下平衡临床疗效,且目前有许多潜在的治疗方法正在进行临床前或临床早期研究,这些方法可能会改变未来的治疗策略,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EMs的中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概述,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梅珊珊,俞超芹,丁杰,程雯,连方,段华,薛晓鸥,张明敏,罗颂平,冯晓玲,马堃,谭布珍,王佩娟,吴瑞瑾,张晋峰,徐琳,王莉,许泓,李佶,张婷婷,沈浣,曹保利,李力[3](2022)在《191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医证候学特征分析的多中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证型分布规律及证候特点。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纳入内异症患者1918例,设计"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包括一般资料、月经情况及中医临床症状体征、舌象,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提炼内异症的中医证候要素(包括病性要素和病位要素);运用聚类方法总结内异症主要中医证型及分布规律。结果共纳入内异症患者四诊信息中有意义的条目85项,其中月经情况表现为经行血块量多或瘀阻不畅,月经时间延长且伴随经行腹痛,并易伴有经行或经前胸胁乳房胀痛,带下色白量多。排名前10位的症状和体征为神疲肢倦、腰膝酸软、急躁易怒、畏寒肢冷、少气懒言、喜热饮、多梦、少寐易醒、面色萎黄、口干。构成比>10%的舌象指标有10项,包括苔白、苔薄、舌淡红、舌红、舌淡暗、苔厚、舌无苔、舌暗红、苔黄、舌边有齿痕。对85项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子可得病位证素为胞宫、肝、肾、脾、胃;病性证素为痰、饮、湿、热、火、寒、气滞、血瘀、阴虚、阳虚、血虚、气虚。聚类分析提示内异症可拟定为5种证型分别为寒凝气滞血瘀证(34.1%)、湿热血瘀证(20.0%)、肝郁肾虚血瘀证(19.0%)、痰湿血瘀证(16.4%)、气虚血瘀证(1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复杂,多为虚实夹杂,主要证型为寒凝气滞血瘀证、湿热血瘀证、肝郁肾虚血瘀证、痰湿血瘀证及气虚血瘀证。
杨新春,鲍美如,时光,赵瑞华[4](2021)在《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西医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BM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选取有关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4月。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共纳入11篇文献,包含1 00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西医组较对照组可降低痛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血清CA125水平,提高总有效率(RR=1.21,95%CI为1.15~1.28,P<0.000 01),缩减盆腔包块(MD=-1.06,95%CI为-1.59~-0.52,P=0.000 1)、降低LH水平(MD=-0.55,95%CI为-0.67~-0.43,P<0.000 01)及E2水平(MD=-15.23,95%CI为-17.15~-13.31,P<0.000 01),2组FSH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西医疗法可有效提高总有效率,降低痛经VAS评分,缩小盆腔包块,降低LH、E2及血清CA125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受纳入文献质量的限制,还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为临床提供更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冯敏,袁烁,黄艳茜,赖裕玲,曾富玲,郜洁,邓高丕[5](2021)在《邓高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邓高丕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邓高丕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113首中药处方,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建立标准医案数据库,利用其中的数据挖掘功能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属性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结果 113首处方中使用中药112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皂角刺、丹参、女贞子、赤芍、三棱、莪术、三七、薏苡仁、海螵蛸、鸡内金、枸杞子、覆盆子等;药物以甘温为主,多入肝、脾、肾经。聚类分析可将高频药物分为3组,其主要功效为活血散结,养阴柔肝,补益肝肾;复杂网络分析提示核心处方以滋补肝肾、化瘀散结为法。结论邓高丕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化瘀散结、滋补肝肾为主要治疗方法,同时重视健脾益气类药物的应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6](2021)在《中成药治疗痛经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文中研究表明1背景及目的和意义痛经为伴随月经的疼痛,在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疼痛、坠胀,其他症状包括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腰腿痛等不适,是女性常见症状之一。根据有无器质性原因,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病因不明,多发生于月经初潮的几年内,不伴盆腔器质性疾病,即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有明确病因,因盆
李盼盼,曹阳,庄梦斐,谢丹丹,钟雨青,张婷婷[7](2021)在《中医药领域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中医药领域40余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以期为今后中医药领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CNKI收录的从建库至2021年4月,中医药领域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5.7软件对文献的发表年份、核心作者、关键词等关键信息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结果共纳入1875篇相关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核心作者已形成较稳定的研究团队,但团队之间合作较少;高频的3个关键词为"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痛经",这反映的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药主要治法和疗效的优势方面;研究热点与前沿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子宫内膜容受性""性激素"。结论中医药领域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发展前景良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对疼痛的缓解是中医药治疗的一大优势。
左冬冬,韩凤娟,郭滢,赵芳园[8](2021)在《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引起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和不孕等多种症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varian endometriotic cyst,OEC)约占EM的80%以上。通过查阅近年的研究文献,发现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治疗方法多样,有口服、针刺、穴位埋线等,但临床多为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综合的治疗方案可以明显改善OEC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复发、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复发率、调节情志、改善抑郁状态、改善卵巢储备功能、提升受孕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肿瘤标志物,降低炎症水平、提高免疫力、改善血液"浓、黏、稠、凝、聚"状态、抗侵袭来实现的。
钮敏红,龚喜雪,卢梅芳[9](2021)在《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可能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可能影响因素及预防其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对策。方法纳入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条件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患者103例,按照患者手术中是否出现低体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34例在术中出现低体温患者设为观察组,69例在术中未出现低体温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参照相关文献及临床经验推导可能的影响术中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分组统计两组患者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患者中出现术中低体温34例,发生率为33.01%。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相关因素有:基础体温、环境温度、二氧化碳用量、麻醉时间、补液、输血量、出血量。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温度、二氧化碳用量、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为可能影响腹腔镜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手术中出现低体温风险较大,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加强术前及术中相关影响因素评估,分析其可能发生术中低体温的风险,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
夏馨,杜尘,庄梦斐,王唯迪,曹阳,张婷婷[10](2021)在《清瘀温通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清瘀温通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清瘀温通方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散结镇痛胶囊口服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经周期。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痛经改善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的痛经疼痛程度;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痛经改善疗效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为60.0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痛经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但两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IL-6、MCP-1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的CA125水平较治疗前亦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CA125、hs-CRP、IL-6、MCP-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瘀温通方可明显减轻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痛经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及改善子宫内环境微炎症状态有关。
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提纲范文)
(1)蔡氏内异Ⅰ号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自拟) |
1.4 病例排除标准(自拟)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6.1 主观指标 |
1.6.2 客观指标 |
1.6.3 安全性指标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7.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1.7.2 痛经疗效判定标准 |
1.7.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痛经疗效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VAS、PRI、PPI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卵巢囊肿最大直径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A125和CA199 水平比较 |
3 讨论 |
(2)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
1.1 病因病理 |
1.2 病因病机 |
2 西医治疗 |
2.1 药物治疗 |
2.1.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
2.1.2 激素类药物 |
2.1.3 血管生成抑制剂 |
2.1.4 抗氧化剂 |
2.1.5 免疫调节剂 |
2.1.6 表观遗传因子 |
2.2 手术治疗 |
2.3 其他方式 |
3 中医药治疗 |
3.1 中药治疗 |
3.2 针灸治疗 |
3.3 灌肠疗法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5 小结 |
(3)191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医证候学特征分析的多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内异症临床调查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质量监控 |
2.4 证候要素分析 |
2.5 主要证型分析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 |
3.2 患者四诊信息分布情况 |
3.3 因子分析提取中医证候要素结果 |
3.4 证型分布聚类分析结果 |
3.4.1 Q型聚类法结果 |
3.4.2 系统聚类法结果 |
3.4.3 K-means聚类方法结果 |
4 讨论 |
(4)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西医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质量评价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诊断标准 |
1.5 资料提取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表 |
2.3 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
2.4 痛经VAS评分的Meta分析 |
2.5 盆腔包块大小的Meta分析 |
2.6 性激素水平的Meta分析 |
2.6.1 FSH水平 |
2.6.2 LH水平 |
2.6.3 E2水平 |
2.7 血清CA125水平的Meta分析 |
2.8 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
2.9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 |
3 讨论 |
3.1 EMs的研究现状 |
3.2 临床意义分析 |
3.3 研究的局限性 |
3.4 研究改进意见 |
(5)邓高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案来源 |
1.2 EMT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数据库建立 |
1.6 数据分析及统计 |
2 结果 |
2.1 药物使用频次统计 |
2.2 药物属性统计 |
2.2.1 药物四气使用频次 |
2.2.2 药物五味使用频次 |
2.2.3 药物归经使用频次 |
2.3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2.4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
2.5 复杂网络分析 |
3 讨论 |
3.1 邓高丕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
3.1.1补肾活血为本,分期论治为法 |
3.1.2 用药甘温,注重调肝 |
3.2 邓高丕教授治疗EMT的核心处方分析 |
(6)中成药治疗痛经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文献的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体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临床问题1 |
3.1.1 推荐意见1 |
3.1.2 推荐意见2 |
3.1.3 推荐意见3 |
3.1.4 推荐意见4 |
3.1.5 推荐意见5 |
3.1.6 推荐意见6 |
3.1.7 推荐意见7 |
3.2 临床问题2 |
3.2.1 推荐意见1 |
3.2.2 推荐意见2 |
3.2.3 推荐意见3 |
3.2.4 推荐意见4 |
3.2.5 推荐意见5 |
3.2.6 推荐意见6 |
(7)中医药领域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及检索策略 |
1.2 数据整理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发文时间分布 |
2.2 作者分析 |
2.3 机构分析 |
2.4 关键词分析 |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
2.4.2 关键词突现分析 |
3 讨论 |
3.1 研究现状 |
3.2 团队合作 |
3.3 研究热点与趋势 |
(8)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对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作用 |
2.1 改善临床症状 |
2.2 预防复发 |
2.3 调节情志,改善抑郁状态 |
2.4 改善炎症状态,提高免疫水平 |
2.5 缩小囊肿,降低肿瘤标志物 |
2.6 改善卵巢储备功能 |
2.7 改善血液状态 |
3 小结 |
(9)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制订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可能影响因素测评指标 |
1.2.2 相关因素数据测评、收集整理 |
1.2.3 相关指标赋值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 |
2.2 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相关因素分析 |
2.3 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3 讨论 |
(10)清瘀温通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1.1 西医诊断标准 |
1.1.2 中医辨证标准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1.4 治疗方法 |
1.4.1 治疗组 |
1.4.2 对照组 |
1.5 观察项目及方法 |
1.5.1 痛经疗效评价 |
1.5.2 痛经疼痛程度评价 |
1.5.3 实验室指标检测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痛经改善疗效比较 |
2.3 痛经疼痛VAS评分比较 |
2.4 实验室指标比较 |
3 讨论 |
四、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参考文献)
- [1]蔡氏内异Ⅰ号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J]. 谢丹丹,张婷婷,庄梦斐,曹阳,陆黎娟. 中医学报, 2022
- [2]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韩延华,张亚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2
- [3]191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医证候学特征分析的多中心研究[J]. 梅珊珊,俞超芹,丁杰,程雯,连方,段华,薛晓鸥,张明敏,罗颂平,冯晓玲,马堃,谭布珍,王佩娟,吴瑞瑾,张晋峰,徐琳,王莉,许泓,李佶,张婷婷,沈浣,曹保利,李力. 中医杂志, 2022
- [4]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西医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eta分析[J]. 杨新春,鲍美如,时光,赵瑞华. 世界中医药, 2021(23)
- [5]邓高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 冯敏,袁烁,黄艳茜,赖裕玲,曾富玲,郜洁,邓高丕.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1
- [6]中成药治疗痛经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12)
- [7]中医药领域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J]. 李盼盼,曹阳,庄梦斐,谢丹丹,钟雨青,张婷婷. 时珍国医国药, 2021
- [8]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机制研究进展[J]. 左冬冬,韩凤娟,郭滢,赵芳园. 中医药信息, 2021
- [9]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 钮敏红,龚喜雪,卢梅芳. 中国妇幼保健, 2021(23)
- [10]清瘀温通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疗效[J]. 夏馨,杜尘,庄梦斐,王唯迪,曹阳,张婷婷.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