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政策介绍答疑会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马春霞[1](2021)在《形塑国民: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研究(1905-1929)》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的通俗教育是以通俗直观的方式向普通民众授以浅显易懂的常识,以增进民众国家观念、国民意识、科学常识以及革新社会习俗的社会教育活动。通俗教育肇始于清末,兴盛于民初,衰弱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近代中国政府及知识界在内忧外患环境下探讨教育救国之策的产物。与此同时,在建设近代国家的语境下,通俗教育致力于将过往被排除在教育体系外的底层民众形塑为国家的合格国民,描绘出近代中国大众教育肇始阶段的图景。近代江苏地区的有识之士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历时较久、影响深远的通俗教育实践活动。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经历了兴起、发展与式微的历程。在这一变迁过程中,通俗教育在行政建制、实践运作等方面渐成体系。通俗教育的行政建制从无到有、从散乱到系统,为通俗教育在地方的顺利实施奠定行政管理的基础。通俗教育实践从清末的阅报、讲报、识字、宣讲等方式,逐渐拓展到民国时期形成覆盖讲演、展览、识字、谋生技能传授等切合民众实际需求的综合立体的教育网络。通俗教育实践主体也从清末地方人士的“单打独奏”到民国设立各类社会团体并建立专门的通俗教育场馆的拓展模式。尽管通俗教育缘于种种原因最终为民众教育所取代,然而其开展社会教育的思路与途径对后续民众教育发展不无启示与镜鉴作用。通俗教育团体的擘画与导航影响了民国时期江苏通俗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内容。由着名通俗教育家伍达牵头创立的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通过广泛募集会员、召开会议、发行会刊等途径传播通俗教育理念,借助会刊向各地征集有关通俗教育发展基本问题的建议,引导各界深入探讨实施通俗教育的路径,普及通俗教育。尽管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存续时间不长,然而其对于通俗教育的开创之功不容忽视。江苏省教育会将通俗教育提案上达于政府,并将通俗教育实践下播于民间,在民国十数年间引领了江苏通俗教育潮流。江苏省教育会下设的通俗教育研究会在连续六届常年大会议案多围绕通俗教育在地方的实际问题展开,使这些问题加以讨论,甚至获得解决,促进了通俗教育在基层社会的发展。通俗教育团体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活动推动了江苏地区的通俗教育深入有序的开展,也使形塑国民的理念进一步广泛传播。江苏通俗报刊在传播国家观念、卫生常识等方面以及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调适过程中参与了对国民的观念塑造。为了培养现代国民的观念,通俗报刊运用大量篇幅引导民众认识“欲爱身家,先爱国家”的道理,灌输从日常生活中做“爱国的实事”——“尽本分”。当然,为了吸引读者,维持报业生存,通俗报刊亦夹杂以轻松、休闲、娱乐的内容。宏大的国家主题在通俗、休闲的内容配置中,得以稀释,散落在各版块的编排中,既展现了通俗报刊塑造国民的隐衷,亦满足了民众的娱乐需求,巩固了报刊的读者。通俗报刊对卫生常识的传播,彰显了通俗报刊在向国民传播卫生观念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及其影响。在通俗报刊的阐释下,民众与国家的距离被拉近,民众的个人健康等同于国家机体的健康,民众与国家被建构起唇齿相依的联系。江苏地区的学校式通俗教育藉由课本较为系统地启蒙民众。清末,江苏政府及民间人士通过设立简易识字学塾,开始了培养宪政国民的尝试。民初,以董景安为代表的知识界藉由“六百字编”通俗教育丛书、开办通俗教育学校,向“陇畔耕夫”、“市廛手民”普及国民常识。民间团体还创办了能让民众获得一技之长的通俗夜校,引导民众在提升谋生能力的基础上增长常识,增进政治觉悟,承担国民义务。江苏地区的学校式通俗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政府及知识界对通俗教育认识的逐渐深入,凸显了国民常识普及的民众取向,更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通俗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江苏地区的通俗教育馆是在采择日本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中国式国民启蒙场馆。通俗教育馆通过选址文庙消弭了传统精英文化空间与大众文化空间的隔阂,体现了通俗教育的本旨。通俗教育馆的馆内常识演示及巡回讲演活动使民众在“耳闻馆之声”的过程中接受国民常识普及。通俗教育馆的展览引导民众在“目睹馆之物”的过程中获得常识。江苏地区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创办通俗教育馆的尝试,在启蒙定位、设馆建制方面对其他地区多有影响,亦对其后民众教育馆的建立颇有启示。不过,经济、人事、观念方面的困境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通俗教育馆教化功能的发挥。近代江苏地区的通俗教育界人士,在形塑国民的时代主题下,结合地方情势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通俗教育实践。它以民间力量为先导,在官方的政策支持下,秉持底层视角,借助大量的通俗教育媒介,着力于培养具有国家观念、国民意识及现代常识的国民。通俗教育将普及国家观念、国民意识、科学常识等作为国民塑造与知识启蒙的切入点,将下层民众纳入近代国家共同体中,赋予其政治属性,开启了普及国民教育的历程。在建构近代国家的大背景下,通俗教育体现出鲜明的工具性,在形塑国民的同时亦凸显了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加速了民众时代的来临。
魏志达[2](2020)在《“3+3”高考模式下走班教学研究 ——以青岛十九中物理学科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新课改”“新考改”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全国各地都在探寻新的教学模式和考试录取模式,培养模式多元化,中学教育发展迅速。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年由浙江省和上海市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省市率先进行改革。2017年山东省作为第二批改革试点省市,开始实行“3+3”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学改革,至2020年高考开始实行新的高考录取模式。新的高考形势下的学生培养方案、教学方案、高考报考方案和高校录取方案都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如此大环境下的教学不仅仅在教学内容、考试种类、考试时间等方面作出较大调整,同时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效率更高的要求。笔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以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近三年物理学科教学活动及学生学习发展为例,对山东省“3+3”高考模式下的选课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展开了调查研究。本文第一章对高考“3+3”模式、合格考试、等级考试、选课分层走班制教学等概念作出界定。同时针对新的高考改革政策和国内外对走班教学模式等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引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在山东高考改革环境下以青岛第十九中学为例进行的选课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的研究。第二章对“3+3”模式下的学生培养方式的研究。新的高考模式下,学生的发展评价多元发展,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对学生需要学习的物理学科内容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针对新高考“3+3”模式下学生选课学习的灵活性和对学生考核的多样性,选课分层走班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第三章对物理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选课分层走班教学作为高考“3+3”模式下的新的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本文以作者本校为例,研究山东省实行新高考改革后2017年至2020年三个学年中走班教学实践活动,分析物理学科在集体备课、教学班级的管理、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同时,在大走班情况下,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的完成依赖于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分析在进行学生学科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第四章针对选课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如何,笔者通过对2020届高考考生在校期间物理学科成绩的跟踪分析,学生问卷调查等调查,任课教师和德育教师代表访谈等手段对学生综合发展情况做出分析,从而完成对选课分层的教学模式做出相应评价。最后通过本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对选课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和评价,总结了本研究的几个结论:目前为止高考政策仍在改革之中,各高中学校、学生家长仍需不断关注高考动向。新的高考政策赋予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但还需要教育部门在学生选课和高校专业需求之间作出更好的引导。新高考环境下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成为了众多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仍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新高考环境下全员育人导师制解决了部分行政班级学生管理上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德育效果。
柯英[3](2020)在《代建公司招标管理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提出近几年,政府注重民生工程建设,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为保证工程建设保质保量达到预期成效,在建设全过程管理方面,招标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招标管理在项目推进,提高财政资金投资效益等方面起着奠基石的作用。A公司作为政府融资平台下属一级子公司,其承接建设单位任务,全面负责项目整体管理。然而需要认识到,近段时间,A公司其在招标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招标效率降低。本文以理论角度入手,介绍背景,诠释意义,概述内容,并对于研究方法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同时对于具有基石性的权威理论加以阐释,应对于本文研究重要概念进行界定。随后立足实践现状,以A公司作为研究目标,对其管理现状展开细致调研与科学摸查,进一步明确A公司管理缺失以及具体症结所在。随后以存在问题作为落脚点与发力点,研究其与招标风险性之间的有机关联,进一步展开更具细致性与针对性的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求能够发挥已效,为其所用的优化举措。同时选择X项目作为范例,将解决思路融入该项目的招标管理中。希冀本文研究能够给予行业经验借鉴与思路拓展,为进一步提升招标管理效果夯实根基。
马庆潮[4](2020)在《建设工程成本管理研究 ——基于房地产开发商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自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至今,中国的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了二十余年。在此期间,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体系、流程与标准,均在不断的演变与优化,无论是建设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以及工程法律,都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与提升。近年来,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房地产业竞争不断加剧,行业的兼并重组已经到来,甚至有经济学者提出:“未来中国将只有20%的开发商活下来,80%的开发商都会死掉”(马光远,2019)。面临严峻形势,房地产开发商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才能适者生存。房地产开发商的精细化管理,涉及到服务、质量、进度、成本、设计等多方面要素,本文试图从“成本”的角度,对建设工程成本管理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成本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再通过案例项目,用实践反应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管理现状;结合现状,研究并构架出成本管理体系;最终向读者全面展示房地产开发商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思路。本文的成本管理研究,从“成本管理的组织与人”入手,契合项目建设期各阶段进程,分别涵盖了目标成本、成本测算、最高限价、招投标、回标分析、合同标准化、动态成本以及竣工结算复审等成本管理的关键内容,构架出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管理体系。对于成本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细节缺陷,在本文中也进行了深化研究并作以弥补。通过对本文递进式的成本管理体系的运用,房地产开发商不仅可以全面熟悉整个建设期的成本管理流程,还可以有效的对目标成本进行管理,最终实现开发项目的成本目标。
张冀[5](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常海峰[6](2020)在《埃及阿斯旺大学中文专业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汉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速度日益加快,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热情也越发高涨。但是,在当下汉语教学的大好环境下,我们也要意识到潜在竞争的存在,尤其是我们的古老邻国——日本与韩国,也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各自的语言与文化。埃及是整个非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较早开设汉语教育的国家之一。然而,埃及目前的汉语教育发展水平并不突出,规模也有待发展。要想了解这其中的症结所在,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亲身调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与内容,找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本文是一篇调研报告性质的论文。主要创新点有两点:其一是针对埃及偏远地区高校中文系专业的专门研究;其二是以中文教学情况为主体,将其与埃及高校中日本、韩国两国的语言专业教育做以对比,以期得到不同方面的经验与思考。本文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交代研究背景与以往研究综述;第二部分调查中方教学情况并分析问题;第三部分对比外方教学情况并找出不足;第四部分给出针对性建议。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课程、教材、学生这四个方面,调查主要采用了课堂观察法、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的调查方法。经过调查与对比后发现:阿斯旺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材适用性低、课程设置不佳、学生纪律性差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分析自身实际情况与借鉴日韩两方经验,本文给出了诸如优化教师派遣制度、增强支持与监管力度、优化教材使用、加强学生工作以及增加师资力量与课程安排等一系列对策,以期能够通过此次研究,为加快推进研究对象方面的汉语教学事业做出一些微小的贡献。
冯柔运[7](2019)在《基层税务部门政务公开现状与传播策略研究 ——以东莞市税务部门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逐渐意识到政务公开与信息沟通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强政务公开力度,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问题,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当前,基层税务部门的政务公开关乎到纳税人的切身利益,社会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二级传播理论、双向不对称和对称传播模式、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为指导,以东莞市基层税务部门作为研究案例,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基于拉斯韦尔5W模型对基层税务部门政务公开现状进行传播分析,包括传播主体分析、传播渠道分析、传播内容分析、受众影响效果分析,发现政务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策略。本研究发现目前基层税务部门在政务公开传播过程中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通过多样化的信息公开渠道传播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为纳税人设置议程,以及基层税务部门的政务公开中存在着缺乏统一标准、信息质量有待提升、传播渠道单一及信息不对称传播等问题。最后,基于5W传播模型和核链式传播模型进行补充完善,形成一个新的可适用于基层税务部门政务公开的概念化传播模式,并根据该传播模式从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及受众四个层面提出可行性传播策略和建议,为基层税务部门政府传播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经验。
刘加玲[8](2019)在《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Y大学为例》文中提出自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以来,本科教育迅速发展。但是,高等教育质量有所下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为完善学分制、选课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管理工作方式,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的高校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各高校的初衷是借此制度通过导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养成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在思想、学习、科研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已有不少高校正在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探索和改革,取得相关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具体到实施层面,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由于缺乏纲领性指导、又未厘清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和特点,加之没有从制度层面对其进行深度认知而出现了“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因此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改革步履维艰。为此,我们应该思考,是不是为每位学生分配一名导师就等同于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究竟是为了教书育人还是为了获得功利性目的而实行的导师制?将指导活动变为考证指导课或者答疑课是不是导师制的应有之义?将牛津导师制简单“嫁接”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土壤中是否可取?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刻理解与反思,我们选择新制度主义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视角,并将其作为理论基础。本次研究在研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结合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若要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探源,显然牛津导师制开其先河,并且至今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剖析我们提炼出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由院校出资从校内外选聘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通过个别指导为主、集体辅导为辅的形式,定期不定期地对本科生的专业学习、科研活动进行指导,同时也协助学生解决生活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制度。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选择Y大学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师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最终我们发现其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制度目标模糊不清、呈现功利化倾向;实施过程形式重于实质、导师指导态度不够认真、师生关系疏远淡漠;导师评价流于形式、师生奖惩制度缺位;师生对制度缺乏认知、制度认同感较低。据此我们从规制、规范、文化认知层面剖析出问题产生的几点原因: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受奖惩制度、本科教育评价规则的影响;受导师怀有帮助学生轻松就业、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责任的影响;受传统的固化教学模式的影响。通过分析可知,为促进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稳步发展,助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需要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规则规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打破现有的阻碍其实施的思维定势,最终使本科生导师制真正地融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促进本科教育健康发展。
蔡悦[9](2019)在《基于SERVQUAL模型的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 ——以F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重大战略规划,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深化改革,使招投标市场各方主体作用更为明确,市场氛围更加自由。然而,随着落实“放管服”政策的深入,国家实施了许多重大变革,放开招标代理服务指导价,取消了招标师职业水平资格考试,取消了招标代理机构资质审批。如此简政放权力度空前的形势,是坚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放开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市场竞争的转折点。作为社会中介服务的招标代理机构,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认清自己行业占位,准确定位到影响其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做好转型升级奠定下扎实的基础,是现阶段招标代理机构应该思考的问题。招标代理机构应该如何提升服务质量迎接挑战,把握机遇进行服务创新,实现传统模式突破,提升自身竞争力,是各个招标代理机构面临的第二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在我国招标代理机构资质门槛放开、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背景下分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后从招标代理机构服务的属性特点、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质量评估研究和SERVQUAL模型方法在服务质量评价中的运用进行了归纳,并将此作为了本研究的理论支撑。本研究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一方面构筑了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质量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使用SERVQUAL模型方法构建了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评价模型,再据此设计问卷,开发了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质量的测评量表;在实证研究方面,依据所建立的理论框架,以F招标代理公司服务相关参与者的调查数据为对象,通过问卷星在线填写形式收集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具体分析了F公司招标代理服务质量构成和影响因素;据此总结出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质量领域。其服务质量不但涉及招标效果的满意度、规范性和效益性,而且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在国家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好[10](2019)在《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研究 ——基于两所中学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翻转课堂的实施对于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都拘泥于“秧田式”的空间格局,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使得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讲台、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差异受到忽视,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思考、合作讨论、探索研究的机会。以建构主义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理论、多媒体认知学习理论及合作学习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所构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组织流程,教学进度的控制不再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指标,教师可以专注在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并提供适当的支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真正把学习的主导权回归给学生,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可以而且愿意主动去追求知识。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在美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地都有了较为广泛的实践。近年来,为了顺应教育信息化及迎合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内不少学校也开始积极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本文选取J中学和L中学为研究个案,两所学校也都较早实施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J中学作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和省级重点中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充足的办学经费,虽然J中学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已数年之久,但至今仍未将改革上升到制度层面上,亦未形成推动改革的各项长效机制和常态化工作流程,逐渐脱离了翻转课堂改革的初衷,成果甚微。此外,随着学校领导班子的更迭,工作重心转向他处,翻转课堂改革也不断式微。L中学在全市排名中等,师资力量和学生质量远不如J中学,但该校教学共同体对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认同度高,学校为保障改革工作不走样,订立了翻转课堂改革的四大原则和指导思想,组建“翻转课堂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制定了多元化评价制度,定期评估各个环节的实施状况,及时调整政策和方向,并依托硬件升级助力改革实践,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和大数据平台对学生进行精准评析及矫正补偿。L中学通过围绕翻转课堂的一系列改革实践,逐步从一所薄弱学校成长为市优质初中,教学成绩稳步推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531慧学课堂”教学模式。国内像J中学一样在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中盲目跟风,仅仅是为了追赶潮流而缺少对翻转课堂本质的了解的学校不在少数,这些学校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创新”而忽视翻转课堂真正的价值内涵,对于为什么改革、如何改革等方面没有细致深入的分析,缺乏严密的计划性。总的来看,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改革形式化、学校组织成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路径依赖严重、教学共同体参与不充分、不均衡、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与理念的能力不足等。纠其根源,校长领导核心作用弱、教师技能培训少、激励和评价方式落后、政府及社会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都是造成改革滞缓甚至失败的重要原因。对于如何推进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本文认为,我国学校在推进翻转课堂改革时,首先要优化学校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制定明确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方向,构建弹性的学校组织结构,建立关怀与尊重的激励机制;其次要提高学校领导者和教师的认识和能力,坚定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信念,深化对翻转课堂改革的认识,发挥学校领导者的引领作用,并为教师赋权增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再次,要建立科学的翻转课堂评价机制,发挥教师评价的反馈功能,构建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体系,推动“以校为本”的学校评价思路,促进学校本土化的特色翻转课堂的发展。此外,加强政府支持和网络平台建设也必不可少,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物质保障和制度支撑,帮助学校推进改革进程。
二、科技政策介绍答疑会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政策介绍答疑会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形塑国民: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研究(1905-192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近代江苏通俗教育的兴衰 |
第一节 清末江苏通俗教育的兴起 |
一、通俗教育纳入中央教育管理 |
二、通俗教育列入江苏教育设施范畴 |
三、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肇始 |
第二节 民初通俗教育的建制与发展 |
一、中央通俗教育行政机构的创立 |
二、江苏通俗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
三、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发展 |
第三节 20世纪20年代江苏通俗教育的衰落 |
一、江苏通俗教育的式微 |
二、江苏平民教育如火如荼 |
三、江苏民众教育统而代之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江苏教育团体的通俗教育实践 |
第一节 展“鼓吹之力”的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 |
一、伍达与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 |
二、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的擘画 |
三、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影响 |
第二节 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实践运作 |
一、研究会“征集意见” |
二、各方意见与认识分歧 |
三、研究会的“意见之回应” |
第三节 江苏省教育会的通俗教育实践 |
一、地方通俗教育事务中的角色 |
二、具体而微的通俗教育实践 |
三、教育会的终结及其影响 |
第四节 江苏省教育会附设通俗教育研究会 |
一、成立研究会的缘起 |
二、研究会的年会决议案 |
三、研究会的终结及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江苏通俗报刊与国民的观念塑造 |
第一节 江苏通俗报刊、报人与读者 |
一、清末江苏地区通俗报刊的兴办 |
二、民国江苏地区通俗报刊的分化 |
三、近代江苏地区通俗报人及其使命 |
四、读者预期及现实分歧 |
第二节 江苏通俗报刊与国家观念的培植 |
一、“欲爱身家,先爱国家” |
二、“爱国的实事”在“尽本分” |
三、国家观念与民众阅读习惯 |
第三节 “蝇能传疫”:江苏通俗报刊对卫生观念的普及 |
一、“蝇头小事”: 清末民众对于苍蝇的认知 |
二、“国民公敌”: 民国时期“蝇能传疫”观念的流传 |
三、通俗报刊向苍蝇“宣战” |
四、对普及“蝇能传疫”观念的评价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江苏学校式通俗教育与国民常识的启蒙 |
第一节 清末江苏简易识字学塾与国民常识启蒙 |
一、简易识字学塾的创办背景 |
二、简易识字学塾的开办及运作 |
三、简易识字课本的国民常识书写 |
四、简易识字学塾国民常识启蒙成效 |
第二节 民初通俗教育学校与国民常识传播 |
一、董景安与通俗教育学校的创办 |
二、普及国民常识的“奇书” |
三、通俗教育学校的发展及其成效 |
第三节 江苏通俗夜校与国民常识传授 |
一、江苏通俗夜校的创办 |
二、江苏通俗夜校的实践 |
三、江苏通俗夜校的成效 |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江苏通俗教育馆与国民常识的普及 |
第一节 江苏通俗教育馆的创建与推广 |
一、江苏通俗教育馆的筹备及其定位 |
二、江苏各级通俗教育馆的成立 |
三、昙花一现的通俗教育馆联合会 |
第二节 通俗教育馆的讲演与国民常识普及 |
一、普及常识的讲演人才筹备 |
二、通俗教育馆的馆内常识演示 |
三、巡回讲演中的常识普及活动 |
四、讲演中的国民常识选取标准 |
第三节 通俗教育馆的展览与国民常识普及 |
一、展览设置的缘起 |
二、展览普及国民常识 |
三、展览的娱乐性 |
第四节 通俗教育馆的社会影响及其困境 |
一、通俗教育馆的社会影响 |
二、通俗教育馆面临的困境 |
小结 |
第六章 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总体评价 |
第一节 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特征 |
一、开全国通俗教育风气之先 |
二、聚焦底层民众的启蒙之旅 |
三、依凭媒介的广泛传播路径 |
四、通俗教育实践推进的渐进性 |
第二节 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影响 |
一、建构民众的国家观念 |
二、启蒙民众的国民意识 |
三、普及民众的科学常识 |
第三节 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局限及原因 |
一、通俗教育实践的局限性 |
二、影响通俗教育实践成效的因素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3+3”高考模式下走班教学研究 ——以青岛十九中物理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第2章 山东省高考“3+3”模式下的学生培养研究 |
2.1 山东省2020年高等院校专业录取要求研究 |
2.2 “3+3”模式下的考试内容要求研究 |
2.3 本章结论 |
第3章 “3+3”模式下的物理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研究 |
3.1 行政班级和教学班级的组建研究 |
3.2 选课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中的物理教学设计研究 |
3.3 选课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管理研究 |
3.4 本章结论 |
第4章 “3+3”模式下物理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实践评价研究 |
4.1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下学生物理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
4.2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实践情况访谈研究 |
4.3 本章结论 |
第5章 研究结论 |
5.1 研究总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代建公司招标管理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程招标概述和理论方法概述 |
2.1 工程招标概念 |
2.2 工程招标主要分类 |
2.2.1 工程咨询招标 |
2.2.2 EPC招标 |
2.2.3 造价咨询招标 |
2.2.4 监理招标 |
2.2.5 施工招标 |
2.3 勘察设计、监理、咨询等服务类(资格后审)招标流程概述 |
第3章 A公司工程建设招标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A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背景 |
3.1.2 公司组织架构 |
3.1.3 公司业务情况 |
3.2 A公司招标管理现状 |
3.2.1 工作流程 |
3.2.2 公司各部门的组织和管理 |
3.2.3 招标内部工作程序 |
3.3 A公司招标管理现状分析 |
3.3.1 建立招标管理制度 |
3.3.2 A公司招标采购实施办法 |
3.3.3 合作信用库管理 |
3.3.4 招标项目办理 |
3.3.5 工作流程清晰 |
3.3.6 各部门配合管理 |
3.4 A公司现行招标管理存在问题 |
3.4.1 招标准备时间过长 |
3.4.2 招标文件编制存在问题 |
3.4.3 公司人员队伍不稳定 |
3.4.4 招标投标档案管理不规范 |
3.4.5 合同管理不足 |
3.4.6 招标代理管理欠缺 |
第4章 A公司工程建设招标管理改进方案 |
4.1 重新规划公司的组织结构 |
4.2 施行领导责任制 |
4.3优化招标准备流程 |
4.4 提升招标文件质量水平 |
4.5 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4.6 设定符合标准的招标程序 |
4.7 完善招标投标档案管理 |
4.8 加强合同管理 |
4.9 提升招标代理监管力度 |
第5章 X项目改进方案应用案例 |
5.1 X项目综合概述 |
5.1.1 项目内容 |
5.1.2 项目推进计划 |
5.1.3 代理委托注意事项 |
5.1.4 审计监察室重点监管 |
5.1.5 加强招标评审部人员管理 |
5.2 编制招标方案 |
5.3 招标工作人员匹配 |
5.4 风险分析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4)建设工程成本管理研究 ——基于房地产开发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外成本管理研究状况 |
1.4 国内成本管理现状综述 |
1.5 本文研究方法和内容 |
1.5.1 研究的方法 |
1.5.2 研究的内容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成本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成本管理理论概述 |
2.2 目标成本理论概述 |
2.3 动态成本管理理论概述 |
2.4 最高投标限价理论概述 |
2.5 招标投标理论概述 |
2.6 合同管理理论概述 |
第3章 建设工程成本构成、形成与计价 |
3.1 建设工程成本的费用构成 |
3.2 建设工程成本的造价形成 |
3.3 建设工程成本计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LC房地产开发商建设工程成本管理现状 |
4.1 LC房地产开发商的组织 |
4.2 LC房地产开发商案例项目的目标成本 |
4.3 LC房地产开发商案例项目的招投标实践 |
4.4 LC房地产开发商案例项目的回标分析 |
4.5 LC房地产开发商案例项目的标准化合同 |
4.6 LC房地产开发商案例项目的动态成本管理 |
第5章 建设工程成本管理研究及在LC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应用 |
5.1 影响建设工程成本管理的“组织”研究 |
5.2 影响建设工程成本管理的“人”研究 |
5.3 影响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的“方法”研究 |
5.3.1 制定目标成本 |
5.3.2 成本测算制度 |
5.3.3 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与控制价 |
5.3.4 执行招投标制度 |
5.3.5 回标分析 |
5.3.6 建立供应商库 |
5.3.7 甲供材与集中采购制度 |
5.3.8 合同标准化 |
5.3.9 动态成本管理 |
5.3.10 竣工结算背靠背复审制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工程量清单编制说明示范文本(研究自拟) |
附录B 招标控制价编制说明示范文本(研究自拟 |
附录C 回标分析报告示范文本(研究自拟) |
附录D 拟定中标人的投标报价 |
附录E “早日结算的项目报高价”回标分析后修正价 |
附录F 景观绿化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甘特图 |
(5)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1.1.1 研究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研究述评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预期创新 |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
3.1 认知功能 |
3.1.1 形式认知 |
3.1.2 内容认知 |
3.1.3 载体认知 |
3.2 导向功能 |
3.2.1 政治导向 |
3.2.2 思想导向 |
3.2.3 行为导向 |
3.3 互动功能 |
3.3.1 实时互动 |
3.3.2 平等互动 |
3.3.3 多元互动 |
3.4 服务功能 |
3.4.1 咨询服务 |
3.4.2 查询服务 |
3.4.3 推送服务 |
3.5 开发功能 |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
3.6 凝聚功能 |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
6.1.1 强化政治素养 |
6.1.2 加强业务学习 |
6.1.3 实施名师计划 |
6.1.4 发挥全员作用 |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
6.3.1 创新推送类型 |
6.3.2 重视标题制作 |
6.3.3 创新话语体系 |
6.3.4 打造精品栏目 |
6.3.5 把握推送时机 |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
6.4.1 强化领导机制 |
6.4.2 规范管理机制 |
6.4.3 优化评估机制 |
6.4.4 健全协调机制 |
结论 |
附录 |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埃及阿斯旺大学中文专业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论文选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
1.1.3 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 |
1.2 研究综述 |
1.2.1 埃及汉语教学现状研究综述 |
1.2.2 日韩两国ODA援助情况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阿斯旺大学语言学院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概述 |
2.1.1 阿斯旺大学语言学院基本情况概述 |
2.1.2 中方教学机构基本情况概述 |
2.2 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 |
2.2.1 课程设置 |
2.2.2 教材选用 |
2.3 师资情况 |
2.3.1 教师情况 |
2.3.2 教学资源 |
2.4 学生情况 |
2.4.1 选择专业的初衷 |
2.4.2 学习难点 |
2.4.3 学习兴趣 |
2.4.4 学习态度 |
2.4.5 考试与就业 |
2.5 中文系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2.5.1 中文系课堂教学案例一 |
2.5.2 中文系课堂教学实例二 |
2.5.3 中文系教学案例总结 |
3.阿斯旺大学语言学院中文专业教学与日韩专业教学对比 |
3.1 日韩教学机构基本情况简述 |
3.1.1 日本语学部及管理机构 |
3.1.2 韩语系及管理机构 |
3.1.3 中日韩三方教学机构异同 |
3.2 中文系对比日韩专业存在的优势 |
3.2.1 学生数量较多 |
3.2.2 教师课堂教学较为投入 |
3.3 中文系对比日韩专业存在的不足 |
3.3.1 师资力量匮乏 |
3.3.2 开设课程有待优化 |
3.3.3 教材适用性不佳 |
3.3.4 学生工作不够完善 |
4.针对阿斯旺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
4.1 优化师资力量,改进教学制度 |
4.1.1 增加教师派遣 |
4.1.2 优化运作方式 |
4.1.3 改进课堂教学 |
4.2 优化教材使用,科学安排课程 |
4.2.1 选择适宜教材 |
4.2.2 增加课程种类 |
4.3 加强学生工作,促进学生成长 |
4.3.1 学生管理 |
4.3.2 学生激励 |
4.4 加大力度,立足长远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问卷(教师) |
附录2 :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3 :听课记录(节选) |
致谢 |
(7)基层税务部门政务公开现状与传播策略研究 ——以东莞市税务部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政务公开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关于政务公开的研究现状 |
1.2.3 税务部门政务公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研究问题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方法 |
2.2 访谈对象 |
2.3 构建访谈提纲 |
2.4 访谈资料处理 |
2.4.1 开放式编码 |
2.4.2 关联式编码 |
第3章 基层税务部门政务公开现状的传播分析 |
3.1 政务公开的传播主体分析 |
3.1.1 传播主体的责任 |
3.1.2 传播主体的信息发布流程 |
3.1.3 与其他政府部门传播的对比 |
3.2 政务公开的传播渠道分析 |
3.2.1 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
3.2.2 传播渠道的创新 |
3.3 政务公开的传播内容分析 |
3.4 受众的影响效果分析 |
第4章 基层税务部门在政务公开中的问题 |
4.1 传播主体的制度和观念缺失 |
4.2 传播渠道较为单一,时效性不足 |
4.3 传播内容不够全面,质量有待提升 |
4.4 受众的政务公开意识不足 |
第5章 政务公开的传播策略与建议 |
5.1 提出概念化的传播模式 |
5.2 基层税务部门政务公开的策略及建议 |
5.2.1 发挥传播主体效用,提高传播质量 |
5.2.2 扩展政务公开传播渠道,探索传播新方式 |
5.2.3 丰富和规范政务公开的传播内容 |
5.2.4 建立传播主体与受众间的双向互动机制,增强效果反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Y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
(二) 本科生导师制本身存在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研究 |
(一)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的研究 |
(二)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视角的综述 |
(三) 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本科生导师制概述 |
一、核心概念解释 |
(一) 导师 |
(二) 导师制 |
(三) 本科生导师制 |
(四) 制度 |
二、新制度主义理论:一个合适的分析框架 |
三、利用新制度主义理论分析本科生导师制的适切性 |
第二章 Y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现状调查 |
一、Y大学及其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概况 |
二、研究方案设计 |
(一) 调查研究目的 |
(二) 调查及访谈对象的选择 |
(三)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目标调查分析 |
(二)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调查分析 |
(三) 本科生导师制制度保障调查分析 |
(四)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
第三章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
(一) 制度目标问题 |
(二) 制度实施问题 |
(三) 制度保障问题 |
(四) 制度认同问题 |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管制性层面 |
(二) 规范性层面 |
(三) 文化-认知层面 |
第四章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议 |
一、确立奖惩规则,建立规制 |
二、引导正确价值观,形成规范 |
三、打破思维定势,强化认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SERVQUAL模型的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 ——以F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服务质量的内涵 |
2.1.1 服务的定义 |
2.1.2 服务质量的概念 |
2.2 .招标代理机构综述 |
2.2.1 招标投标概念 |
2.2.2 招标代理机构的概念 |
2.2.3 招标代理机构的特征 |
2.3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
2.3.1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
2.3.2 SERVQUAL模型 |
2.3.3 SERVQUAL模型的相关应用研究 |
第3章 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 |
3.1 招标代理服务的界定 |
3.1.1 招标代理机构服务的内容形式 |
3.1.2 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范围演变发展 |
3.1.3 影响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质量的因素分析 |
3.2 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质量模型构建 |
3.2.1 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和方法 |
3.2.2 招标代理服务特点与SERVQUAL模型比照分析 |
第4章 F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质量实证分析 |
4.1 F公司现状分析 |
4.1.1 F公司基本概况 |
4.1.2 有形性维度分析 |
4.1.3 可靠性维度分析 |
4.1.4 响应性维度分析 |
4.1.5 保证性维度分析 |
4.1.6 移情性维度分析 |
4.1.7 规范性维度分析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方案设计 |
4.2.2 抽样方法设计与问卷设计 |
4.3 样本描述性分析 |
4.3.1 样本分布及有效性问卷的筛选 |
4.3.2 样本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
4.4 模型的检验和修正 |
4.4.1 调查数据的信度检验 |
4.4.2 调查数据的效度检验 |
4.4.3 稳健性分析 |
4.5 调查数据的维度分析 |
4.5.1 有形性维度 |
4.5.2 可靠性维度 |
4.5.3 响应性维度 |
4.5.4 保证性维度 |
4.5.5 移情性维度 |
4.5.6 规范性维度 |
4.5.7 维度分析小结 |
4.6 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
第5章 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5.1 提升对服务质量重要性的认识 |
5.1.1 提升对招标人的服务意识 |
5.1.2 提升对投标人的服务意识 |
5.2 健全招标代理机构管理体制 |
5.2.1 加强社会监督和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
5.2.2 建立招标代理机构选取原则 |
5.2.3 完善招标代理服务信用体系 |
5.3 全面提升招标代理机构专业化水平 |
5.3.1 注重招标采购法律法规的执行 |
5.3.2 向全过程咨询服务转型升级 |
5.3.3 关注细节实行精细化服务 |
5.4 完善招标代理机构内部建设 |
5.4.1 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
5.4.2 全面提高人员素养和能力 |
5.4.3 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招标代理服务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调查 |
致谢 |
(10)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研究 ——基于两所中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三、基本概念 |
(一) 翻转课堂 |
(二) 教学组织形式 |
(三) 教学组织变革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论依据与组织特征 |
一、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论依据 |
(一)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
(二) 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
(三) 基于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
(四) 基于多媒体认知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
(五) 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
二、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组织流程及组织特征 |
(一) 翻转课堂相关概念区分与辨析 |
(二) 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流程 |
(三) 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组织特征 |
(四)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 |
第二章 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个案研究 |
一、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个案中学状况 |
(一) 两所中学的基本情况 |
(二) 两所学校翻转课堂改革的动力与目的 |
二、J中学翻转课堂改革的实施状况 |
(一) 以非行政手段推行翻转课堂改革 |
(二) 以“慕课”为主要形式推进翻转课堂改革 |
(三) 意识层面存在多样化差异 |
(四) 改革进程逐渐式微 |
三、L中学翻转课堂改革的实施状况 |
(一) 教学共同体对翻转课堂改革认同度高 |
(二) 以制度为依归推进翻转课堂改革 |
(三) 依托硬件升级助力改革实践 |
(四) 以“1531”慧学课堂规范教学行为 |
四、两所中学翻转课堂改革路径与特征的比较分析 |
(一) 两所中学翻转课堂改革的路径 |
(二) 两所中学翻转课堂改革的特征 |
第三章 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存在的问题 |
(一) 翻转课堂改革形式化 |
(二) 学校组织成员参与不充分 |
(三) 网络学习平台的局限性 |
二、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缺少对教师主体性的重视 |
(二) 校长领导核心作用弱 |
(三) 激励和评价方式的落后 |
(四) 政府及社会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 |
第四章 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推进策略 |
一、优化学校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激励机制 |
(一) 制定明确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方向 |
(二) 构建弹性的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构 |
(三) 建立关怀尊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激励机制 |
二、提高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认识和能力 |
(一) 坚定教学组织形式变革信念,提高对翻转课堂的认识 |
(二) 提高学校领导者的引领作用 |
(三) 为教师赋权增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三、建立科学的翻转课堂评价机制 |
(一) 发挥教师评价的反馈功能 |
(二) 构建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体系 |
(三) 建立“以校为本”的学校评价 |
四、加强政府支持和网络平台建设 |
(一) 优化教育行政部门对翻转课堂的支持 |
(二) 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科技政策介绍答疑会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形塑国民: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研究(1905-1929)[D]. 马春霞. 扬州大学, 2021(02)
- [2]“3+3”高考模式下走班教学研究 ——以青岛十九中物理学科为例[D]. 魏志达. 西南大学, 2020(05)
- [3]代建公司招标管理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柯英. 南昌大学, 2020(01)
- [4]建设工程成本管理研究 ——基于房地产开发商视角[D]. 马庆潮. 南昌大学, 2020(01)
- [5]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埃及阿斯旺大学中文专业教学研究[D]. 常海峰.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0(12)
- [7]基层税务部门政务公开现状与传播策略研究 ——以东莞市税务部门为例[D]. 冯柔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8]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Y大学为例[D]. 刘加玲. 扬州大学, 2019(02)
- [9]基于SERVQUAL模型的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 ——以F公司为例[D]. 蔡悦. 天津大学, 2019(06)
- [10]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研究 ——基于两所中学的个案研究[D]. 李好.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