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前化疗联合干扰素、CD_3AK细胞治疗对结肠癌患者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高嫦娥[1](2021)在《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其体内安全性评价的临床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靶向T细胞抑制性检测点肿瘤免疫治疗是当今生物医学研究的最热点。研究表明,利用单抗药物直接作用于PD-1可以有效地阻断抑制性免疫检测点,激活T细胞,增强T细胞的功能,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肠道由于接触抗原的表面积最大并且免疫细胞数量较多,因而被认为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1],发生于结直肠的恶性肿瘤与免疫逃逸有关。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T细胞PD-1基因进行靶向敲除,采用小鼠结肠癌模型进行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研究,采用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作为实验动物,高度模拟PD-1基因敲除T细胞在体内的安全性评价,以期建立利用CRISPR/Cas9技术靶向T细胞PD-1基因进行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策略,进而为临床研究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实验基础。第一章: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第一部分: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建立及其体外抑制肿瘤的作用[方法]在GENEBANK数据库中查找获得小鼠PD-1基因序列,设计靶向小鼠PD-1基因的sgRNA,构建靶向PD-1基因的PX458敲除载体,经扩增、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获得正确的CRISPR/Cas9-sgRNA表达载体。分离获得小鼠外周血PBMC,富集细胞数量为1×107,加入敲除PD-1基因的PX458敲除载体5μg,采用Lonza-4D电转仪进行电转染,48h后检测转染效率,采用PCR技术和T7E1酶切验证PD-1基因的敲除。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株CT-26,分为:阴性对照组:CT-26细胞组、PD-1基因敲除T细胞组,实验组:CT-26与PD-1基因敲除T细胞共培养组,CT-26与未经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及PD-1单抗共培养组。绘制各组细胞生长曲线,细胞杀伤检测试剂盒检测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的杀伤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及体外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成功获得了靶向小鼠PD-1基因敲除的sgRNA,构建靶向小鼠PD-1基因sgRNA/Cas9表达载体,建立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对其体外特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流式细胞仪检测PD-1基因敲除T细胞CD3、CD4、CD8比例无明显变化;PD-1基因敲除T细胞与结直肠癌细胞株CT-26在不同效靶比作用下体外抑制肿瘤效应结果显示:各组细胞生长曲线示:与其他两组相比,CT-26与PD-1基因敲除T细胞共培养组,CT-26与未经PD-1基因敲除T细胞及PD-1单抗共培养组,72小时细胞活率明显下降,与其他两组相比,CT-26与PD-1基因敲除T细胞共培养组,CT-26与PD-1基因敲除T细胞及PD-1单抗共培养组,与肿瘤细胞共培养后:IFN-γ、TNF-α、IL-2的水平增加。[结论]建立了稳定的体外定向敲除T细胞抑制性免疫检测点PD-1的技术,获得了小鼠同种异体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外实验显示,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为体内抗肿瘤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结直肠癌细胞株CT-26,制备小鼠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实验分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PBS)、阴性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未经基因敲除的T细胞)、PD-1基因敲除T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射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PD-1单抗组(经尾静脉注射PD-1单抗),观察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中各组小鼠体重,活动度,生存期等,绘制小鼠生存率曲线;处死各组中小鼠,分别取肝,肺和肠等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分离MLNs、脾脏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LNs、脾脏CD4+,CD8+T细胞,Treg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MLNs、血清中肿瘤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同种异体PD-1基因敲除T细胞可抑制结直肠癌荷瘤小鼠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及向肝脏和肺部的转移,延长了小鼠的存活时间。PD-1基因敲除T细胞回输结直肠荷瘤小鼠,ELISA结果显示,与同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较,PD-1基因敲除T细胞回输组MLNs和血清中IFN-y,TNF-α和IL-12的水平增加,IL-6无明显变化,IL-17水平减少。在结直肠癌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回输后,PD-1敲除组小鼠的CD44+CD62L-记忆T细胞比例明显提升,CD4+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降低。[结论]同种异体PD-1基因敲除T细胞在结直肠癌中显示出体内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且可能通过依赖CD8+T细胞在结直肠癌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第二章: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内安全性评价第一部分: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在GENEBANK数据库中搜索食蟹猴PD-1基因序列,设计靶向食蟹猴PD-1基因的sgRNA,构建靶向PD-1基因的PX458敲除载体,经扩增、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获得正确的sgRNA表达载体;分离培养食蟹猴PBMC,采用Lonza-4D电转仪进行电转染,48h后检测转染效率,采用PCR技术及T7E1酶切鉴定PD-1基因的敲除。在细胞因子刺激下诱导食蟹猴T细胞增殖,定期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集落形成并计数,绘制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生长曲线,FACS检测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周期、凋亡,CCK-8法检测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增殖,以及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表面特征分子的表达,通过ELISA法检测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IL-10、IL-6、IL-2水平。[结果]成功获得了靶向食蟹猴PD-1基因敲除的sgRNA,构建靶向食蟹猴PD-1基因的敲除重组表达载体sgRNA/Cas9,成功培养了食蟹猴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细胞生长周期为28天,生长曲线呈S形,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未经敲除PD-1基因的T细胞相比较,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增殖未受到抑制,生长曲线基本与未经敲除PD-1基因的T细胞相同;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表型无改变,具有杀伤性作用的CD8+T细胞所占比例有所升高;细胞周期及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未经敲除PD-1基因的T细胞相比较,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G0/G1期,S期,G2/M期比例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早期凋亡、死亡细胞比例两者无统计学差异。ELISA法对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IL-6、IL-2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与相同培养条件下,未进行PD-1敲除的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量统计学无差异。[结论]抑制性检查点基因PD-1的破坏导致PD-1表达的降低,但在体外培养期间不影响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活力、PD-1基因敲除T细胞特征标志物的表达、PD-1基因敲除T细胞凋亡和PD-1基因敲除T细胞周期,且扩增的PD-1基因敲除T细胞也不影响具有细胞因子表达的能力,为其体内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第二部分: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内安全性评价[方法]多次富集PD-1基因敲除T细胞后,经静脉回输入食蟹猴体内,参照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淋巴细胞回输有效剂量(2×107/kg),溶解于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对照组经静脉注射100ml/(kg·次)0.9%氯化钠注射液,每3d上午同一时间给药1次,共给药3次,分别在回输后4h,24h,48h,1w,2w,3w,4w直到100天抽取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3,PD-1的表达,观察各组食蟹猴体重,活动度等一般情况,监测血常规、血生化,ELISA法检测各组食蟹猴Th1:IL-2、IL-12、IFN-γ;Th2:IL-4、IL-10;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等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分别取肝、肺、骨髓、脾脏、胸腺、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睾丸等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其毒性反应。[结果]将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回输到食蟹猴体内,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未显示出对其体重、活动度等一般情况的影响,血液学检查指标:白细胞数、单核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出现明显变化;生化学检查指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草转移酶、谷丙转移酶、尿素氮、肌酐等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出现明显变化;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没有与输注的PD-1基因敲除T细胞相关的损伤;流式细胞术监测外周血中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的体内持久性为两个月。[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食蟹猴用于评估PD-1基因敲除T细胞免疫治疗安全性的效用,并为基于T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孙一涵[2](2021)在《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结直肠癌(CRC)是一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些年来,其发病率显着提升并已跃升为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亦较为显着,同时,其较广泛的危害性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并辅以化学治疗,此外亦有生物免疫以及分子靶向等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免疫、靶向疗法的不甚成熟以及外科手术、化学治疗较高的复发率和诸多的不良反应,使得新型辅助疗法的开发和使用较为必要。中医药疗法具有毒副作用较低、患者依从性与耐受性良好等综合优势。其在本病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联合结直肠癌切除/根治手术治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以及针对并发症状,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等方面。在众多关于恶性肿瘤的治法中,养阴生津法具有悠远的应用历史以及较高的临床地位。因大肠与肺相表里,共同调节体内阴津的输布,故大肠癌发生发展对于阴津的影响更为显着,同时,肠道内阴津的输布失调亦可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重要条件。养阴生津法不但可对肿瘤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亦可改善手术、放化疗所造成的机体津亏以及疾病易进展的病理状态。石斛属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常用药物之一,历代医家总结出其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养阴生津”,并列其为“养阴圣品”。对于大肠癌的治疗,无论是在养阴生津法、清热生津法还是益气养阴法中,石斛均可作为主要的中药配伍。毛兰素(Erianin)作为中药石斛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血管生成、杀菌以及灭活病毒的多重生物学作用。近年来随着对于本单体实验研究的增加,发现了其在抗癌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以及前景。现有的资料表明,在抗癌方面,毛兰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防止转移和抑制血管生成等综合作用。本实验的主要目的为探究毛兰素对SW480、HCT116两种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增殖、周期、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同时亦进行了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实验以评估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研究意义是在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指导之下,通过对中药石斛提取物单体抗肿瘤的机制研究,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开拓一种全新、疗效显着、无毒副作用且经济、便捷的中医药辅助疗法。方法与结果: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以及人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SW480、HCT116、NCM460三种细胞,并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应用集落形成实验评估肠癌细胞的长期生存能力。结果显示,高浓度、长时间的毛兰素的刺激作用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减弱其活性(P<0.05)。此外,NEM460细胞在药物刺激后的增殖活性未发生明显改变。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肿瘤细胞48小时,在流式细胞仪上观测各组细胞的周期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毛兰素组在经药物刺激后,G2/M期的细胞占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P<0.05),相反,G0/G1以及S期细胞占比随药物浓度增高呈现下降趋势(P<0.05)。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我们应用荧光法测定Caspase3/7活性、免疫印迹法测定剪切PARP以及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应用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以及DAPI染色法直接观测毛兰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肿瘤细胞Caspase3/7的活性以及裂解PARP、Bak、Bax的蛋白含量,并减少了Bcl-2以及Bcl-xl的表达(P<0.05)。此外,染色实验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死亡细胞数占比逐渐提升,提示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肠癌细胞凋亡率。为探究本药物对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影响及相关机制,我们进行了对β-catenin磷酸化、核浆易位、转录活性、热稳定性、靶基因表达情况以及与信号通路阻断剂WNT974的联合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毛兰素可在不改变β-catenin磷酸化水平的情况下显着增加细胞浆内、减少细胞核内的β-catenin表达,同时亦降低了β-catenin对其下游T细胞因子的转录活性,提升了β-catenin的热稳定性(P<0.05)。此外,毛兰素显着降低了两种靶基因C-myc、Cyclin D1的m RNA水平以及其蛋白表达(P<0.05),且在与WNT974联合应用后,该效应未发生显着变化。为探究本药物对于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率的影响,我们应用QRT-PCR法、免疫印迹法以及流式细胞术观测CD47的表达情况,并采用离体巨噬细胞实验测定其对于两种肠癌细胞的吞噬效率。结果显示,高浓度的毛兰素减少了肿瘤细胞表面CD47的分布水平以及CD47的m RNA水平、蛋白含量(P<0.05)。同时,两种细胞被毛兰素处理后,巨噬细胞对其吞噬效率显着提升(P<0.05)。在体内实验中,我们予NOD/SCID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接种SW480肿瘤细胞的方式构建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模型,并予50mg/kg毛兰素进行腹腔内注射,同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毛兰素显着减小了移植瘤的肿瘤体积以及质量,降低了移植瘤组织Bcl-2并增加了Bax的表达,且对β-catenin具有明显的入核阻滞作用。此外,其亦降低了移植瘤组织内c-Myc、CD47的蛋白含量(P<0.05)。结论:毛兰素对于SW480、HCT116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减少CD47表达量的同时提升了巨噬细胞对肠癌细胞吞噬效率,展现出了显着的抗肿瘤疗效,为结直肠恶性肿瘤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靶点与辅助治疗思路,亦提示我们中药石斛以及中医学养阴生津法在大肠癌治疗中的重要效用价值。
闵静婷[3](2021)在《靶向c-Met的CAR-T细胞构建及其对人NSCLC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文中提出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传统疗法难以显着延长病人的生存周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技术通过DNA重组使T细胞精准靶向肿瘤,近些年取得了巨大突破;由于细胞间质上皮转换因子(cellular-mesenchymal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c-Met)多见于肝脏、卵巢、胃、肺等多种实体肿瘤细胞表面,而在正常组织细胞表面低表达或不表达,因此c-Met是一个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肿瘤靶向治疗分子。综上,靶向c-Met的CAR-T细胞在治疗实体瘤方面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目的:构建靶向c-Met的CAR-T细胞,在体外验证其靶向杀伤NSCLC的能力;建立裸鼠A549细胞移植瘤模型,观察靶向c-Met的CAR-T细胞在体内抑制A549细胞移植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将含c-Met抗体sc Fv片段的CAR序列插入慢病毒质粒中,包被慢病毒。用酶切质粒电泳,检测目的基因正确性;利用倍比稀释后的慢病毒感染HEK293T细胞的阳性率计算病毒滴度;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式制作c-Met CAR-T细胞,用Retro Nectin提高感染效率,感染体系中按MOI值=5添加慢病毒,感染体系:1×106/m L T细胞、病毒、促感染试剂trans A;通过q PCR、weastern blot验证CAR序列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Met CAR-T细胞的阳性率、细胞亚型。2、通过流式细胞术验证NSCLC细胞A549和H1975中c-Met蛋白的阳性表达和卵巢癌细胞株A2780中c-Met蛋白的阴性表达。利用A549细胞提供c-Met抗原,刺激c-Met CAR-T细胞,采用CCK-8法评估其扩增速度,以A2780细胞设立Non target对照;采用LDH释放法检测c-Met CAR-T细胞、活化T细胞在效靶比为1:1、1:5、1:10、1:20时对A549、H1975细胞的杀伤作用,以A2780细胞设立Non target对照;ELISA检测c-Met CAR-T细胞和活化T细胞在靶抗原刺激下,细胞因子IL-2、TNF-α和IFN-γ的释放情况,以A2780细胞设立Non target对照。3、使用荧光素酶标记的A549细胞按3×106/只的数量注射到裸鼠皮下,成瘤后分别给予c-Met CAR-T细胞、活化T细胞和PBS三种治疗,通过肿瘤体积、重量测量结合肿瘤体内成像评估c-Met CAR-T细胞于体内对NSCLC的抑制作用。对裸鼠肝、脾、肺、肾四种脏器进行HE染色,评估c-Met CAR-T细胞在体内是否会出现脱靶毒性;剥离瘤体,通过Tunel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靶细胞凋亡、免疫组化的方式检验肿瘤组织中增殖蛋白的表达和靶抗原c-Met蛋白的表达。结果:1、成功合成c-Met CAR慢病毒重组质粒,经酶切后监测电泳条带,结果提示条带位置符合理论值;基因测序结果符合原设计序列,并成功包装慢病毒;Western blot和q PCR结果提示结果显示:CAR分子存在于慢病毒感染后的T细胞中,c-Met CAR-T细胞构建成功;流式细胞术测得c-Met CAR-T细胞阳性率可达38.4%,且在慢病毒感染过后CD8+T细胞比例有所上调。2、经流式细胞术验证,NSCLC细胞A549、H1975均有较强的c-Met蛋白表达,可作为靶细胞,卵巢癌细胞A2780 c-Met蛋白表达阴性,可作为Non target对照;CCK-8实验结果提示,在靶抗原的刺激下c-Met CAR-T细胞的数量较对照组上升更快(p<0.01);LDH释放实验提示,c-Met CAR-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随效靶比的提升而增强。当效靶比为20:1时,c-Met CAR-T细胞对A549和H1975细胞的杀伤比例最高,杀伤率达到43.58%和51.12%;ELISA检测结果显示当有靶细胞存在时,与活化T细胞相比,c-Met CAR-T细胞能释放出更多的IL-2、TNF-α和IFN-γ,在Non target组内,c-Met CAR-T细胞、活化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量无明显差异。3、c-Met CAR-T细胞可以明显抑制裸鼠皮下肿瘤组织的生长,且对裸鼠正常的肝、脾、肺、肾四种脏器没有明显的脱靶毒性。Tunel染色结果显示c-Met CAR-T细胞治疗可加速A549细胞凋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Met CAR-T细胞治疗后增殖相关蛋白Ki67表达减少,靶抗原c-Met表达减少。结论:1、设计二代c-Met CAR分子,成功构建能稳定表达CAR序列的c-Met CAR-T细胞。2、体外实验结果表明,c-Met CAR-T细胞可靶向识别c-Met阳性的NSCLC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3、c-Met CAR-T细胞可抑制裸鼠A549皮下移植瘤的生长,且对正常器官没有明显的脱靶毒性。
陈广玉[4](2020)在《PD-1抗体增强结肠癌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结肠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虽然这些年传统治疗手段得到了不断发展,但其五年生存率仍很低。随着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抗体的上市,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PD-1抗体在恶性黑色素瘤、肺癌等肿瘤中取得了显着疗效,但在结肠癌中的疗效不理想。因此探究结肠癌肿瘤组织内的免疫微环境状态,研究PD-1抗体在治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对提高PD-1抗体在结肠癌中的疗效意义重大。目的探究结肠癌患者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状态,并初步探讨PD-1抗体治疗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中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标本的检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癌旁组织和癌中心组织中CD4/CD8比值、Tregs细胞比例以及PD-1分子在T细胞上的表达情况,研究体外阻断PD-1分子对CD8+T细胞分泌IFN-γ能力的影响,分析结肠癌患者癌中心组织中的免疫抑制状态。2.动物实验使用CT26细胞构建BALB/c小鼠结肠癌模型,在荷瘤一周后将小鼠随机分成两组:PBS对照组和PD-1抗体治疗组。治疗结束两周时按照PD-1抗体治疗的效果将PD-1抗体治疗组分成PD-1抗体治疗无反应组(α-PD-1 non-response)和PD-1抗体治疗有反应组(α-PD-1 response),然后称量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的重量,并通过流式检测PBS对照组、α-PD-1 non-response组和α-PD-1 response组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中各免疫细胞亚群比例。结果1.与外周血和癌旁组织相比,结肠癌癌中心组织中含有更高比例的Tregs细胞。2.与外周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和癌旁浸润淋巴细胞(Paracancerous infiltrating lymphocyte,PIL)相比,癌中心组织中浸润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上高表达抑制性分子PD-1。PD-1分子的表达抑制了CD8+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3.PD-1抗体治疗后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减缓,带瘤生存时间延长。4.α-PD-1 response组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中均含有更高比例的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而α-PD-1 non-response组的小鼠与PBS对照组的小鼠相比脾脏和肿瘤组织中各T淋巴亚群比例无统计学差别。5.α-PD-1 response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D4+Foxp3+Tregs细胞的比例比另外两组更高,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6.α-PD-1 response组的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中含有更低比例的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α-PD-1 non-response组的小鼠与PBS对照组的小鼠相比脾脏和肿瘤组织中MDSC比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结肠癌癌中心组织处于免疫抑制性状态。体内实验证实PD-1抗体治疗可以有效抑制部分结肠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并显着增加生存时间。PD-1抗体治疗的效果与T淋巴细胞浸润的增加和抑制性细胞如MDSC的降低有关。
徐晨[5](2020)在《膜表达IL-21的K562扩增脐血NK细胞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第2位,其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长期生存率和预后比较差,探索一种有效的新方法治疗结直肠癌仍具有非常重大的临床意义。N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生物治疗方法,在体内直接或间接杀死肿瘤细胞以达到癌症治疗的目的。如何获得足够的NK细胞以及如何在体内维持NK细胞的活性是NK免疫治疗中的一个难题。脐带血含NK细胞比例较高,不容易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它被认为是NK细胞的理想来源。白细胞介素-21(IL-21)是调节NK细胞增殖和作用的重要细胞因子,促进NK细胞的体外增殖,上调NK细胞的活性。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膜表达IL-21的K562细胞作为饲养细胞,体外扩增脐带血来源的NK细胞(eUCB-NK),通过检测扩增细胞的数目和功能,评价这种扩增方案的效率,并进一步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探讨经此方案扩增的脐带血来源的NK细胞单独或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结直肠癌的可能性及效果,期待能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构建重组表达IL-21的质粒,转染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包装产生的慢病毒颗粒感染K562细胞,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成功稳定表达IL-21的K562细胞(K562-mb21),采用流式方法检测K562-mb21上IL-21的表达。从人脐带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UCB-MNC),与K562-mb21共同培养,通过流式方法检测扩增效率。(2)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eUCB-NK细胞表型变化。采用LDH释放检测和脱颗粒检测评价eUCB-NK细胞体外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ELISA方法检测eUCB-NK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3)建立人结直肠癌HT29和LoVo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进行过继性治疗,观察eUCB-NK的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流式方法检测NK细胞浸润肿瘤组织情况,通过RT-PCR方法检测小鼠血管新生指标和NK细胞浸润情况。联合eUCB-NK和贝伐单抗抑制LoVo瘤,免疫组化检测其NK细胞浸润情况。结果(1)经转染后的K562-mb21细胞膜表面高水平表达IL-21,经K562-mb21的刺激后,eUCB-NK细胞大量扩增,CD56+CD3-的细胞在UCB-MNC中的比例增加,而T细胞比例下降。(2)与单用IL-2刺激扩增的NK细胞(对照组)相比,eUCB-NK细胞活化受体NKG2D、TRAIL表达上调,抑制受体无明显变化。eUCB-NK细胞造成的肿瘤细胞凋亡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未造成更多的正常PBMC凋亡。在杀伤过程中,eUCB-NK细胞表面CD107a表达水平明显提高,多种效应细胞因子释放明显增强,如IFN-γ,TNF-α,GM-CSF和CCL3等。(3)过继eUCB-NK细胞能够显着抑制HT29皮下移植瘤模型生长,而不能有效抑制LoVo肿瘤。流式发现,HT29肿瘤组织的NK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高于LoVo肿瘤。RT-PCR显示HT29肿瘤中血管生成标记物显着低于LoVo肿瘤,而HT29肿瘤中NK细胞标记物CD56显着高于LoVo肿瘤。贝伐单抗和eUCB-NK细胞联用增加了LoVo肿瘤组织中NK细胞浸润,增强了肿瘤的抑制作用。结论(1)建立了高水平膜表达IL-21的K562细胞并将其用于扩增脐带血NK细胞,扩增效率高,扩增的NK细胞活性和毒性高,在体外显着杀伤结直肠癌细胞;(2)膜表达IL-21的K562扩增脐血NK细胞在体内可以抑制结直肠癌异种移植模型的肿瘤生长,其过继免疫治疗的效果与NK细胞在组织中的浸润程度相关,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可增强NK细胞的浸润,提高NK细胞对肿瘤的抑制效果。
刘战涛[6](2020)在《细胞免疫治疗在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价细胞免疫治疗(cellular immunotherapy,CIT)在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疗效,探索CIT获益人群的一般临床特点,为CIT在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临床参考及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且完成乳腺癌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案等资料,通过随访获取患者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及生存情况。按照入组标准,最终筛选出723例患者,其中术后接受CIT的患者118例,为CIT组,其余605例患者为对照组,随访时间5年,分析CIT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生存差异。主要研究终点为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1)CIT组的DFS优于对照组。在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的723例患者中,CIT组118例患者,1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96.61%、92.37%、88.14%和86.44%,对照组605例患者,1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8.34%、91.24%、87.11%、80.50%和78.51%,CIT组的3年及5年无病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5年生存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提示CIT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方式,可显着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的DFS。(2)CIT组与对照组相比,OS有延长趋势。CIT组的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100%、98.31%、96.61%和94.07%,对照组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9.83%、99.67%、98.19%、96.03%和92.40%,CIT组的3年及5年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38。(3)亚组分析结果:(1)分子分型:TNBC患者:CIT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DFS率分别为81.48%vs 69.44%(Iog-rank,P=0.185),5年OS率分别为92.59%vs 83.33%(Iog-rank,P=0.233),CIT组5年DFS率和OS率均高于对照组,DFS和OS有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ER/PR+HER2-患者:CIT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DFS率分别为88.14%vs 84.53%(Iog-rank,P=0.241),5年OS率分别为94.92%vs 94.87%(Iog-rank,P=0.984),两组在D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ER2+(受体阴性或阳性)患者:CIT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DFS率分别为87.50%vs 76.27%(Iog-rank,P=0.152),5年OS率分别为96.88%vs 92.37%(Iog-rank,P=0.371),CIT组5年DFS率和OS率均高于对照组,DFS和OS有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2)腋窝淋巴结转移:N0患者:CIT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DFS率分别为92.19%vs 88.86%(Iog-rank,P=0.424),5年OS率分别为98.44%vs 96.77%(Iog-rank,P=0.479),两组在D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1-3患者:CIT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DFS率分别为85.90%vs 68.20%(Iog-rank,P=0.0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年OS率分别为88.89%vs 86.61%(Iog-rank,P=0.6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TNM分期:I-II期患:CIT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DFS率分别为91.40%vs 86.14%(Iog-rank,P=0.163),5年OS率分别为97.85%vs 96.59%(Iog-rank,P=0.529),两组在D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II期患者:CIT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DFS率分别为68.00%vs 42.06%(Iog-rank,P=0.0.0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T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OS率分别为80.00%vs72.90%(Iog-rank,P=0.4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原发灶分化程度:G1-2患者:CIT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DFS率分别为92.75%vs 81.59%(Iog-rank,P=0.0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年OS率分别为100.00%vs 93.96%(Iog-rank,P=0.0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3患者:CIT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DFS率分别为77.55%vs 73.44%(Iog-rank,P=0.571),5年OS率分别为85.71%vs 85.06%(Iog-rank,P=0.772),两组在D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CIT周期数对DFS和OS的影响:在CIT组,完成4个及以上周期的CIT的患者与完成3个周期的CIT的患者相比,5年DFS率分别91.14%vs 76.92%(Iog-rank,P=0.034),5年OS率分别为97.47%vs87.18%(Iog-rank,P=0.026),两组在DFS和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DFS和OS的COX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COX回归单因素分析:肿瘤长径(≤2cm、>2cm)、腋窝淋巴结转移(N0、N1-3)、原发灶分化程度(G1-2、G3)、手术方式(根治术、保乳术)、放疗(是、否)、脉管或神经浸润(是、否)、TNBC(是、否)、肿瘤TNM分期(I-II、III)、组别(CIT组、对照组)是影响患者DFS的因素;肿瘤长径(≤2cm、>2cm)、腋窝淋巴结转移(N0、N1-3)、原发灶分化程度(G1-2、G3)、手术方式(根治术、保乳术)、放疗(是、否)、脉管或神经浸润(是、否)、TNBC(是、否)、肿瘤TNM分期(I-II、III)是影响患者OS的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放疗(是、否)、TNBC(是、否)、肿瘤TNM分期(I-II、III)、组别(CIT组、对照组)是影响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TNBC(是、否)、肿瘤TNM分期(I-II、III)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CIT作为肿瘤生物免疫治疗的一种手段,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的DFS,OS有延长趋势。(2)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较晚、原发灶细胞分化程度较高可能是CIT的潜在获益人群。(3)至少4个周期CIT与良好的预后相关。(4)CIT是影响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代汉仁[7](2020)在《靶向CD133的CART细胞治疗恶性实体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是目前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因此,肝癌的治疗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医疗挑战,迫切需要新的治疗策略。CART细胞能够以不依赖MHC分子形式来识别肿瘤表面抗原,有利于防止肿瘤免疫逃逸。CART细胞治疗在包括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B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血液肿瘤中显示了优越的临床疗效,但是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的临床疗效是有限的。目前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有了一些初步临床结果,如治疗结肠癌、神经母细胞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肉瘤等。CD133表达在不同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干细胞上,是治疗肿瘤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靶点。因此我们开展针对CD133靶点的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的研究。我们首先在体外验证了靶向CD133的CART细胞(CART-133)对CD133阳性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我们接下来开展了CART-133细胞治疗恶性实体瘤的I期临床试验,确定CART-133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我们接下来开展了CART-133细胞治疗晚期肝癌的II期临床试验,主要研究CART-133细胞治疗对患者生存期影响,并筛选生物标记物来预测CART-133细胞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我们首先通过体外杀伤试验确认CART-133细胞的特异抗肿瘤功能,随后通过小鼠移植瘤试验验证CART-133细胞在小鼠体内对CD133阳性肿瘤细胞的特异杀伤作用。开展了I期临床试验,招募了23名CD133阳性的肿瘤患者,其中14名肝癌患者、7名胰腺癌患者和2名结肠癌患者。最初的8名肝癌患者接受剂量爬坡试验(0.05-2×106/kg)。使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AR拷贝数和CD133阳性细胞数,外周血中CAR拷贝数与CD133+细胞数呈负相关关系。该临床试验注册在Clinical Trials.gov上(NCT02541370)。在23名患者中,3名患者获得部分缓解,14名患者维持病情稳定。特别是在第一次细胞回输后病情稳定的患者中,患者接受反复细胞治疗后获得了了更长的疾病稳定期。病人肿瘤组织活检结果显示,CART-133细胞回输后CD133+细胞被清除。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系统毒性,1周内自行恢复。3例胆道梗阻伴高胆红素背景的患者出现3级高胆红素血症。然后我们开展CART-133细胞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我们招募了病理学上确诊的晚期肝癌患者。II期主要终点无进展存活率(PFS)和总存活率(OS)。其他终点包括能预测CART-133细胞治疗疗效的生物标记物。这项研究在2015年6月1日至2017年9月1日期间,招募了21名患者,他们随后接受了I期和II期CART-133 T细胞治疗。中位OS为12个月(95%CI,9.3-15.3个月),中位PFS为6.8个月(95%CI,4.3-8.4个月)。在21例患者中,1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14例患者获得病情稳定持续2~16.3个月,6例患者在CART细胞回输后肿瘤进展。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血液系统毒性反应。患者临床疗效与基线水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VEGF受体2(SVEGFR2)、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和EPC数目相关。CART细胞回输后EPC数目、VEGF、SDF-1、s VEGFR2和IFN-?的变化与患者生存期相关。本研究表明CART-133细胞治疗晚期肝癌或其他胃肠道转移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确定促血管生成因子和炎症因子的早期变化是对CART-133细胞临床反应的可能的生物标记物。我们将在前瞻性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探讨这些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SDF-1和s VEGFR2)和炎症因子(?-IFN)作为肝癌CART-133细胞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价值。
周浩东[8](2020)在《SLAMF7的表达影响CIK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1.探究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2.探究SLAMF7在CIK细胞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CIK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之间的关系。[方 法]1.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于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普外科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37个病例纳入研究。分为CIK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72例)。两组患者术后首次干预治疗之后开始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8年10月。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根据分组表达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的差异,研究化疗联合CIK治疗对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2.诱导CIK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IK诱导过程中SLAMF7蛋白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分选SLAMF7高表达的CIK细胞,杀瘤实验验证杀瘤效率。3.从接受化疗联合CIK治疗的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中取出肿瘤原发灶、对应癌旁组织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对上述石蜡标本进行切片、并SLAMF7染色,染色结果分别由2位病理科医生进行独立评分及定位分析。检测SLAMF7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SLAMF7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析SLAMF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根据SLAMF7的表达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的差异,研究SLAMF7的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之间的关系。[结 果]1.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组患者生存期显着延长患者的OS及DFS,增加CIK治疗周期与CRC患者更好地远期疗效正相关,但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Ⅱ期CRC患者术后接受CIK细胞联合化疗可显着延长患者的OS及DFS。2.CIK细胞诱导过程中第0天SLAMF7阳性细胞比例为5.24%,第7天SLAMF7阳性细胞比例为30.44%,第14天SLAMF7阳性细胞比例为64.54%,随着CIK诱导成熟SLAMF7蛋白的表达逐渐升高。流式细胞分选后高表达SLAMF7蛋白的CIK细胞杀瘤活性显着强于低表达SLAMF7的CIK细胞(P<0.05)。3.SLAMF7蛋白表达于结直肠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且肿瘤组织中SLAMF7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114)。Ⅲ-Ⅳ期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SLAMF7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338)。4.接受CIK联合化疗的CRC患者肿瘤组织中SLAMF7蛋白的高表达对应更好地远期生存,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IK联合化疗能显着延长Ⅱ期CRC患者的总OS及DFS。增加CIK治疗周期与CRC患者更好地远期疗效正相关。2.体外诱导过程中CIK细胞表面SLAMF7蛋白表达逐渐升高。3.Ⅲ-Ⅳ期CRC肿瘤组织SLAMF7的表达显着降低。4.CRC肿瘤组织中SLAMF7蛋白高表达的患者,术后接受CIK联合化疗的疗效更好。
陈聪[9](2020)在《c-Met CAR-T及PD1/CD28融合受体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设计靶向c-Met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验证其在胃癌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对c-Met CAR进行PD1/CD28融合受体优化以改善免疫抑制,提高抗肿瘤效果。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TCGA中胃癌数据的c-Met表达情况及其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收集手术患者的胃癌肿瘤及癌旁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Met的表达。并用PCR、WB、流式细胞计数等方法检测6种不同胃癌细胞系c-Met、PD-L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构建c-Met CAR和cMet-PD1/CD28 CAR质粒,包装慢病毒、感染T细胞,制备对应的CAR-T。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检测CAR-T细胞不同亚群和表型的变化,及靶细胞刺激对CAR-T激活和PD-1表达的影响。检测CAR-T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并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7-AAD染色、CD107a脱颗粒反应等方法反映c-Met CAR-T、cMet-PD1/CD28 CAR-T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在体内动物模型中,通过活体小动物成像等方法观测两种CAR-T对小鼠胃癌皮下移植肿瘤的作用,并通过HE染色的方法检测两种靶向c-Met的CAR-T对小鼠正常器官的脱靶毒性。结果:TCGA数据库和胃癌标本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胃癌组织高表达c-Met,c-Met表达较高的胃癌患者的预后较差。通过PCR、WB、FCM等方法筛选出c-Met表达最高的胃癌细胞系MKN-45和最低的细胞系HGC-27,作为实验细胞,并使HGC-27过表达c-Met构建HGC27-OE作为阳性对照。相对于转染空载体质粒的Mock T,c-Met CAR-T细胞的CD3+CD8+亚群和CD62L+CCR7+中央记忆表型增多,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CAR-T的CD62L+CCR7+中央记忆细胞的比例,但却未明显改变CD4+、CD8+T细胞亚群。靶细胞的刺激可以使c-Met CAR-T的PD-1表达升高,CD69+、CD71+激活表型增多。相对于Mock T,c-Met CAR-T与靶细胞共培养后能够分泌更多的IFN-γ、TNF-α、IL-6、IL-10等细胞因子,CD107a脱颗粒反应和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均明显提高,且其杀伤活性依赖于靶细胞c-Met的表达。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强c-Met CAR-T对c-Met阳性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此外,还可以降低炎性因子IL-6的释放水平。c-Met CAR-T对小鼠皮下移植胃癌模型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对小鼠正常的胃、小肠、心、肝、脾、肺、肾等重要器官没有明显的脱靶毒性。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还能进一步增强c-Met CAR-T的远期抗肿瘤效果。结论:c-Met CAR-T对高表达c-Met的胃癌细胞具有良好的杀伤活性,能够明显抑制c-Met阳性胃癌肿瘤的生长,且对正常器官没有严重的脱靶毒性。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能够通过逆转PD-1免疫抑制信号,进一步增强c-Met CAR-T的抗肿瘤能力,并且可以减少c-Met CAR-T炎性因子IL-6的分泌,降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发生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翁骏[10](2020)在《CD443’ UTR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对肝癌肿瘤干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第二位。肝癌的高复发率、易转移和化疗耐药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肿瘤中拥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的一类特殊细胞,其与肿瘤的复发、转移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CD44是肝癌、结肠癌等多种CSC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其与CSC的干性维持和自我更新关系紧密。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可识别杀伤CD44高表达的胰腺癌和胶母细胞瘤CSC,当CSC发生分化且CD44表达下降时NK细胞对其识别杀伤不再敏感。NK细胞能否识别杀伤肝癌CSC,这种杀伤作用是否与CD44相关仍是未知。此外NK细胞识别杀伤肝癌CSC的潜在识别靶点及其调控机制也尚未明确。基于此本文尝试通过研究NK细胞能否识别杀伤肝癌CSC,及此过程中的潜在识别靶点和调控机制,为后续NK细胞治疗肝癌CSC改善肝癌患者预后提供支持。方法:1.HepG2 肝癌细胞系转染 Oct4,Sox2,Klf4,c-Myc(OSKM)和 shMBD3构建CD44不同表达水平的诱导肿瘤干细胞(induced CSC,CD44high/intiCSC);2.使用ELISA、细胞毒性检测、CRISPRi和抗体拮抗等方法研究NK细胞对iCSC识别杀伤与CD44的关系;3.使用Western Blot和RT-PCR等方法寻找NK细胞识别杀伤iCSC的可能靶点;4.使用基因过表达、荧光素酶报告、突变miRNA结合位点和RNA免疫共沉淀等方法研究CD44 3’非编码区(3’UTR)调控ULBP2表达的机制;5.肿瘤成瘤验证CD44 3’UTR作为内源竞争性RNA(ceRNA)调控ULBP2表达增敏NK细胞识别杀伤。结果:1.OSKM转入HepG2细胞成功构建CD44intiCSC,联合导入shMBD3进一步增强CD44表达构建CD44high iCSC;2.NK细胞对iCSC有识别杀伤作用;3.敲低CD44降低NK细胞对CD44high/intiCSC的识别杀伤,其杀伤能力与iCSC中的CD44表达正相关;4.敲低CD44下调iCSC中NK细胞激活配体ULBP2表达;5.NK细胞通过ULBP2对iCSC进行识别杀伤;6.敲低CD44降低ULBP2 mRNA 的稳定性并增加 miRNA-34a 表达;7.miRNA-34a 可与 CD44 3’UTR(3021bp、4564bp)和ULBP2 3’UTR(1048bp)特异性结合并对其进行调控;8.过表达CD44 3’UTR可增强ULBP2 mRNA稳定性并上调其蛋白表达;9.CD443’UTR 竞争性结合 miRNA-34a 上调 ULBP2 表达;10.CD44 3’UTR 作为 ceRNA调控ULBP2表达增敏NK细胞对iCSC识别杀伤。结论:ULBP2是NK细胞识别杀伤iCSC的重要靶点;CD44 3’UTR作为ceRNA竞争性结合miRNA-34a,阻止其与ULBP2 mRNA 3’UTR结合介导的mRNA稳定性下降,进而上调ULBP2蛋白表达,最终增强NK细胞对iCSC识别杀伤。
二、术前化疗联合干扰素、CD_3AK细胞治疗对结肠癌患者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前化疗联合干扰素、CD_3AK细胞治疗对结肠癌患者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其体内安全性评价的临床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 |
一、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
二、靶向PD-1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机制及发展现状 |
三、大肠癌发生与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 |
四、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 |
第一部分、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建立及其体外抑制肿瘤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本部分结果 |
1. 靶向PD1基因sgRNA的设计构建及鉴定 |
2. PCR扩增和T7E1酶切鉴定 |
3. PD-1基因敲除T细胞亚群比例检测 |
4. 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
5. PD-1基因敲除T细胞与CT-26细胞株共培养的体外抗肿瘤效应 |
6. PD-1基因敲除T细胞与CT-26细胞株共培养的体外细胞因子分泌 |
本部分讨论 |
本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可能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本部分结果 |
1. 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CD8~+细胞中PD-1表达显着升高 |
2. 小鼠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3. 小鼠CT-26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体内抗肿瘤效应 |
4. 小鼠CT-26结直肠癌模型体内抗肿瘤效应可能机制 |
本部分讨论 |
本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
第一部分、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本部分结果 |
1. 食蟹猴外周血T细胞的培养 |
2. 食蟹猴PD-1敲除T细胞载体的构建及敲除效率的检测 |
3.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 |
4.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
5.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对T细胞周期的影响 |
6.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对T细胞死亡殖的影响 |
7.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对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8.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
本部分讨论 |
本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本部分结果 |
1. 食蟹猴一般情况 |
2.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内持续时间的检测 |
3.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内安全性的评价 |
4. PD-1基因敲除T细胞回输对食蟹猴各组织器官的影响 |
本部分讨论 |
本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PDH/PD-L1信号通路及其相关抗肿痛免疫疗法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实验材料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1 毛兰素对于细胞活性及增殖的作用影响 |
2 毛兰素对于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的作用影响 |
3 毛兰素对于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靶基因的作用影响 |
4 毛兰素对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果影响 |
5 毛兰素对免疫缺陷小鼠及其体内移植瘤的作用研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靶向c-Met的CAR-T细胞构建及其对人NSCLC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c-Met CAR慢病毒制备和c-Met-CAR-T细胞构建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c-Met CAR-T细胞对NSCLC细胞的体内外杀伤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B: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附录C:个人简历 |
附录D:论文发表情况 |
附录E 综述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实体瘤的研究进展和挑战 |
参考文献 |
(4)PD-1抗体增强结肠癌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化疗药物在联合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膜表达IL-21的K562扩增脐血NK细胞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 |
2.1.2 质粒 |
2.1.3 实验动物 |
2.1.4 主要试剂及检测试剂盒 |
2.1.5 主要使用仪器 |
2.1.6 常用溶液及配置 |
2.2 主要实验方法 |
2.2.1 mbIL-21 慢病毒载体构建 |
2.2.1.1 mbIL-21 序列扩增 |
2.2.1.2 PCR产物纯化 |
2.2.1.3 酶切和连接 |
2.2.1.4 感受态的制备 |
2.2.1.5 转化 |
2.2.1.6 挑菌进行克隆鉴定 |
2.2.2 质粒抽提 |
2.2.3 慢病毒包装及浓缩 |
2.2.4 基因工程重组K562细胞的构建、鉴定和纯化 |
2.2.4.1 慢病毒感染K562 细胞 |
2.2.4.2 有限稀释法挑选K562-mb21 单克隆细胞 |
2.2.4.3 流式检测膜 IL-21 表达 |
2.2.5 细胞培养 |
2.2.6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UCB-MNC)分离 |
2.2.7 丝裂霉素最佳处理浓度确定 |
2.2.8 K562-mb21 饲养细胞的制备 |
2.2.9 磁珠分选脐带血NK细胞 |
2.2.10 K562-mb21 体外扩增脐带血NK细胞 |
2.2.11 流式检测不同体外扩增方案培养后细胞表面标记抗原的表达 |
2.2.12 LDH释放检测不同扩增方案培养后的NK细胞毒性 |
2.2.13 流式检测不同体外扩增方案培养后细胞表面CD107a表达 |
2.2.14 细胞因子分泌情况 |
2.2.15 构建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 |
2.2.16 荷瘤小鼠NK细胞过继治疗及疗效观察 |
2.2.17 联合贝伐单抗进行e UCB-NK过继性治疗 |
2.2.18 制备肿瘤单细胞悬液 |
2.2.19 流式检测肿瘤组织中NK细胞比例 |
2.2.20 提取肿瘤组织RNA |
2.2.21 肿瘤组织RT-PCR: |
2.2.22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NK细胞浸润 |
2.2.23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膜表达IL-21的K562 细胞体外特异性扩增脐带血NK细胞 |
3.2 eUCB-NK细胞的表型特征 |
3.3 eUCB-NK细胞对结直肠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性 |
3.4 eUCB-NK细胞CD107a检测 |
3.5 eUCB-NK细胞促进细胞因子的释放 |
3.6 NK细胞对动物模型肿瘤的治疗作用 |
3.7 异常血管增生造成缺乏NK细胞浸润 |
3.8 联合贝伐单抗增强NK细胞治疗效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细胞免疫治疗在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CIK细胞的概述 |
2.2 CIK细胞的临床应用 |
2.2.1 单用CIK细胞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及实体瘤中的疗效 |
2.2.2 CIK细胞治疗与化疗联合 |
2.2.3 CIK细胞与其它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联合 |
2.2.4 CIK细胞治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 |
2.2.5 CIK细胞与抗体联合 |
2.3 如何选择CIK细胞治疗优势人群 |
2.4 我国细胞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 |
2.5 展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收集 |
3.2 治疗方法 |
3.2.1 手术与化疗方案的选择 |
3.2.2 内分泌治疗 |
3.2.3 靶向治疗 |
3.2.4 CIT相关细胞的制备及回输标准 |
3.3 随访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组间临床病理特点比较 |
4.1.1 CIT组患者一般情况 |
4.1.2 对照组一般情况 |
4.1.3 CIT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4.2 生存情况 |
4.2.1 CIT组生存情况 |
4.2.2 对照组生存情况 |
4.2.3 CIT组与对照组复发及转移部位对比 |
4.2.4 CIT组与对照组无病生存及总生存对比 |
4.3 亚组分析结果 |
4.3.1 不同激素受体及HER2 表达状态CIT组与对照组生存的比较 |
4.3.2 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在CIT组和对照组患者中的比较 |
4.3.3 TNM分期在CIT组和对照组患者中的比较 |
4.3.4 原发灶分化程度在CIT组和对照组患者中的比较 |
4.4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
4.4.1 DFS的 COX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4.4.2 OS的 COX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4.5 CIT组 CIT周期数差异对DFS和 OS的影响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靶向CD133的CART细胞治疗恶性实体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CAR结构 |
2.CAR基因转移 |
3.CART细胞培养方法 |
4.CART的临床应用 |
5.提高CART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性 |
6.增强CART细胞归巢性 |
7.增强CART细胞在体内持续性 |
8.持续性修饰 CART 细胞来克服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 |
9.结语 |
第二章 靶向CD133的CART细胞治疗晚期转移性恶性肿瘤基础研究及I期临床试验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章 靶向CD133的CART细胞治疗晚期肝癌的II期临床试验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8)SLAMF7的表达影响CIK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评估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LAMF7蛋白在CIK细胞及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c-Met CAR-T及PD1/CD28融合受体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胃癌CAR-T及c-Met CAR-T的研究现状 |
1.1 前言 |
1.2 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现状 |
1.2.1 胃癌CAR-T的基础研究 |
1.2.2 胃癌CAR-T的临床实验注册 |
1.3 c-Met CAR-T的研究现状 |
1.3.1 c-Met CAR-T的基础研究现状 |
1.3.2 c-Met CAR-T临床实验注册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MET基因在胃癌中表达及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前言 |
2.2 数据获取及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c-Met在胃癌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的检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胃癌组织c-Met免疫组化表达分析 |
3.1.2 胃癌细胞培养 |
3.1.3 提取细胞RNA |
3.1.4 PCR反应 |
3.1.5 提取细胞总蛋白 |
3.1.6 聚丙烯酰胺(SDS-PAGE)凝胶电泳 |
3.1.7 流式细胞计数检测胃癌细胞系c-Met、PD-L1 表达 |
3.2 实验结果 |
3.2.1 c-Met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 |
3.2.2 qRT-PCR分析不同胃癌细胞系中MET、PD-L1 基因转录水平 |
3.2.3 WB分析不同胃癌细胞系中c-Met表达水平 |
3.2.4 FCM分析不同胃癌细胞系c-Met、PD-L1 的细胞膜表面表达水平 |
3.2.5 CCLE数据库中MET、PD-L1 表达验证 |
3.3 结论 |
第四章 MET过表达慢病毒及CAR慢病毒的制备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质粒构建 |
4.1.2 载体酶切 |
4.1.3 目的基因片段扩增 |
4.1.4 酶连重组 |
4.1.5 转化 |
4.1.6 质粒抽提 |
4.1.7 重组质粒基因测序 |
4.1.8 质粒转染与慢病毒收获 |
4.1.9 慢病毒感染293T |
4.2 实验结果 |
4.2.1 CAR序列结构 |
4.2.2 载体酶切、目的片段扩增、酶连重组验证 |
4.2.3 慢病毒的验证 |
4.3 结论 |
第五章 c-Met CAR-T及 cMet-PD1/CD28 CAR-T对胃癌效果的体外验证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MET-OE慢病毒感染HGC-27 细胞 |
5.1.2 CAR-T细胞制备 |
5.1.3 慢病毒CAR-T感染效率的检测 |
5.1.4 CAR-T细胞增殖检测 |
5.1.5 CAR-T细胞亚群及表型检测 |
5.1.6 靶细胞刺激对CAR-T激活的影响 |
5.1.7 靶细胞刺激对CAR-T中 PD-1 表达的影响 |
5.1.8 细胞因子分泌检测 |
5.1.9 LDH释放实验 |
5.1.10 7-AAD杀伤实验 |
5.1.11 CD107a脱颗粒反应 |
5.1.12 高内涵成像分析 |
5.2 实验结果 |
5.2.1 MET-OE慢病毒感染可使HGC-27 细胞过表达c-Met |
5.2.2 c-Met CAR和 c Met-PD1/CD28 CAR慢病毒感染以成功构建对应的CAR-T |
5.2.3 CAR-T细胞中CD8~+T细胞、中央记忆T细胞的比例升高 |
5.2.4 靶细胞刺激后c-Met CAR-T中激活表型增多 |
5.2.5 靶细胞刺激后c-Met CAR-T中 PD-1 表达升高 |
5.2.6 PD1/CD28 融合受体能刺激CAR-T中 IFN-γ、TNF-α分泌,抑制IL-6分泌 |
5.2.7 PD1/CD28 融合受体能进一步增强c-Met CAR-T对靶细胞的杀伤 |
5.2.8 PD1/CD28 融合受体能进一步增强c-Met CAR-T的脱颗粒水平 |
5.2.9 高内涵成像显示CAR-T识别并杀伤肿瘤 |
5.3 结论 |
第六章 c-Met CAR-T及 cMet-PD1/CD28 CAR-T对胃癌效果的体内验证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主要试剂 |
6.1.2 主要仪器 |
6.1.3 实验动物 |
6.1.4 实验细胞 |
6.1.5 皮下成瘤及活体小动物成像 |
6.1.6 HE染色 |
6.2 试验结果 |
6.2.1 c-Met CAR-T及 c Met-PD1/CD28 CAR-T对 c-Met~+胃癌模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6.2.2 c-Met CAR-T及 cMet-PD1/CD28 CAR-T对正常器官没有明显的脱靶毒性 |
6.3 结论 |
第七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
7.1 讨论 |
7.2 结论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新型设计方案 |
参考文献 |
HGF/c-Met信号通路及其在胃和胃食管交界癌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图 技术路线图 |
附表 |
附缩略词简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CD443’ UTR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对肝癌肿瘤干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CD44影响NK细胞识别杀伤肝癌干细胞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章 CD44 3'UTR调控ULBP2 mRNA稳定性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三章 CD44 3'UTR竞争性结合miRNA-34a调控ULBP2表达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四章 CD44 3'UTR增敏NK细胞识别杀伤肝癌干细胞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
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四、术前化疗联合干扰素、CD_3AK细胞治疗对结肠癌患者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其体内安全性评价的临床前研究[D]. 高嫦娥.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一涵.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靶向c-Met的CAR-T细胞构建及其对人NSCLC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D]. 闵静婷. 蚌埠医学院, 2021
- [4]PD-1抗体增强结肠癌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抗肿瘤作用研究[D]. 陈广玉.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5]膜表达IL-21的K562扩增脐血NK细胞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作用研究[D]. 徐晨. 南昌大学, 2020(08)
- [6]细胞免疫治疗在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分析[D]. 刘战涛. 吉林大学, 2020(08)
- [7]靶向CD133的CART细胞治疗恶性实体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 代汉仁. 南京大学, 2020(04)
- [8]SLAMF7的表达影响CIK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研究[D]. 周浩东.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c-Met CAR-T及PD1/CD28融合受体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D]. 陈聪. 兰州大学, 2020(01)
- [10]CD443’ UTR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对肝癌肿瘤干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研究[D]. 翁骏. 南方医科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