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场处理油葵种子提高产质量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杨[1](2021)在《油葵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文中认为
赵颖雷[2](2019)在《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洋葱(Allium cepa)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蔬菜。但我国所种植的洋葱品种及所使用的种子主要来源于进口。一个批次的进口洋葱种子在国内要经历多个季节的销售,通常需要储藏4-5年。然而,洋葱种子的寿命相对较短,即使在理想的储藏条件下其也会较其他蔬菜种子更快地失去活力,导致种子出芽缓慢,成苗率降低。技术上可以通过种子引发的方式恢复洋葱种子丢失的活力。在众多的引发形式中,水(湿热)引发因其无任何化学试剂的清洁引发流程与较长的有效期而被广泛应用。但传统水引发通常需要5天以上的引发舱湿度、温度及通气量的精确控制,工艺流程的控制难度较大。高压静电场照射可瞬间提升种子活力,加快萌发并提高出芽率,但有效期较短,一般在20天左右即出现明显消退。本研究将水引发与纯电场引发相结合形成水-电场混合引发(Hydro-Electro Hybrid Priming)技术,并使混合引发后的洋葱种子上出现两种单一引发形式效果及优势的叠加,达到进一步提高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技术操作难度的目的。同时对这种效果叠加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过程与结果如下:1电场引发剂量与洋葱种子活力恢复的模型构建。通过前期预实验获得了能使洋葱种子活力出现最大正向提升效果的高压静电场引发参数(10 kv/cm照射40 s),以此为零点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形成了14个处理。对所有处理的2 d芽势、4 d芽势、6 d芽率、胚根长、全株鲜重、平均出芽时间、种子萌发指数及活力指数进行了记录,并通过PCA将这8个萌发指标降维形成1个萌发综合指标,从而构建了电场剂量参数(电场电压与照射时间)与萌发综合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此模型对纯电场引发的最佳处理参数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经过验证,优化后的电场引发参数(8.7 kv/cm照射43 s)使洋葱种子的4 d芽势提升14.0%、6 d芽率提升10.4%、胚根长增加8.9 mm、胚根鲜重增加0.123 mg、平均出芽时间缩短0.7 d、萌发指数升高4.76,活力指数升高184.06,综合萌发指标显着提升,但引发效果在最佳条件下贮藏21天后即完全消散。2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采用优化后的电场引发参数对洋葱种子进行水-电场混合引发。引发时长设置为24 h、48 h与96 h,引发过程采取对环境温度、通气量及种子含水量的粗放管理,比较了不同引发形式及参数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效果,并使用人工老化的方式检验了不同形式的效果有效期。结果显示,混合引发24小时的种子综合萌发指标接近水引发96小时;混合引发48与96小时的种子综合萌发指标与种子抗老化能力超过了水引发96小时,达到了在引发环境参数非精确控制前提下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工艺流程操作难度的技术目的。3引发形式对改变几种萌发关键酶活性与结构的作用机理。通过对不同形式引发后的种子萌发关键酶活性以及酶纯化后圆二色光谱的测定发现,8.7kv/cm、43s这一剂量的电场照射减少了洋葱种子萌发关键酶中SOD二级结构中的无规则卷曲,增加了β-折叠,从而使其单位活力得到迅速、显着的提升导致单位活性的提升,但并没有改变CAT及α-淀粉酶的活性。在该剂量的电场效果的辅助下,混合引发24小时即使SOD活性提升到与水引发96小时相同的水平。该剂量电场照射没有引起SOD合成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导致的酶数量的增加。SDS-PAGE同工酶类别的鉴定结果显示,洋葱种子SOD为Cu/Zn-SOD。4引发形式对洋葱种胚胞膜修复进程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形式引发后的种子EPR信号、浸提液EC及播种后MDA增量的测定发现,由于混合引发较相同时间的水引发拥有更高的SOD活力,因此在引发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充分地清除种胚细胞内的超氧自由基,从而进一步降低细胞内的环境氧化性,促进胚细胞组织更快更完整的修复进程。生理指标上表现为使用混合引发后的洋葱种子具有更低的EPR信号值、种子浸提液EC值及播种后MDA增量。混合引发48小时即可使上述参数达到与水引发96小时无显着差异的水平。对引发后种胚萌发过程的电镜观察更直观的反映出混合引发能够进一步减少种胚表面的损伤,提高种胚细胞组织修复的速度与程度,使更多比例的种胚细胞修复到能够萌发的状态,从而提高发芽势与发芽率,而纯电场引发在其引发过程中则未产生任何实质性自由基清除或种胚细胞组织的修复。5引发形式对GA、SOD合成及ABA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对三种形式引发后的洋葱种子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8.7 kv/cm、43 s的电场照射剂量直接使洋葱种子143个RNA在数量上出现显着差异,但其中没有涉及GA、SOD合成与ABA降解通路上的相关物质。水引发过程激活了GA合成与ABA降解通路上的相关基因,使他们以正常的速度表达,从而提高了GA含量并降低了ABA含量。混合引发在水引发的基础上进一步上调一种GA20氧化酶与两种ABA-8’-羟化酶基因的表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GA含量,进一步降低了ABA含量,但这种基因上调表达不是由电场改变相关DNA或RNA的结构或数量造成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洋葱种子的萌发与活力指数与G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ABA含量、ABA/GA含量的比值呈极显着负相关。水引发与混合引发均使SOD的合成基因出现显着下调表达。因此进一步证实了混合引发使SOD单位活性进一步提升的原因仅为酶二级结构的改变。6引发形式的作用机理的解释与对比。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对混合引发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及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的作用机理做如下解释,解释的逻辑与证据链包括两个方面:(1)、SOD活性的改变强化组织修复进程。种子在播种吸涨后即进入“预萌发”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种与萌发相关的酶被激活,其中SOD等抗氧化酶开始清除能够破坏种胚细胞膜的各种自由基,从而使细胞膜组织开始修复,最终实现萌发;水引发为种子在播种前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预萌发”过程,使种子预先完成一部分的自由基清除与细胞膜修复工作;混合引发通过电场照射提升了SOD酶活性,从而加速了引发的过程,提升了引发的效果。与水引发、混合引发不同的是,纯电场引发并未在引发阶段产生任何实质性的自由基清除或胞膜的修复;(2)、激素水平调控。水引发过程激活了种子GA合成与ABA代谢的生理活动;混合引发依靠电场的生物学效应,进一步将这两种激素向促进萌发的水平调控,使混合引发后的种子拥有更高的GA含量、更低的ABA含量及ABA/GA比例,纯电场引发并未在引发阶段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激素水平调控。本文首创地将水引发与电场引发两种形式结合形成水-电场混合引发,在洋葱种子上实现了两种单一引发形式效果及优势的叠加。经过混合引发的种子具有更高的细胞膜与组织完整性,及更优的激素水平。混合引发技术最终实现了在引发环境参数非精确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了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工艺控制难度的技术目的。文章构建了从电场导致SOD酶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SOD活性、胞内环境氧化性、细胞膜修复速度与关键激素水平的改变的逻辑解释链,从两个角度科学合理的解释了混合引发的作用机理。
廉舒淼[3](2019)在《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与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种子的活力是衡量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物理处理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其中,电晕场处理(corona discharge field,CDF)在其处理效应及其机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也导致了该项技在应用方面的限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电晕场处理对辣椒及番茄种子提高活力的适宜条件,并分析活力提高的生理机制,为农业生产中,利用电晕场处理来提高辣椒与番茄种子的活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先以中活力的“金椒”辣椒种子为试验材料,筛选优化电晕场处理条件;在适宜的优化条件下又分别对辣椒和番茄的五个种子样品进行了处理,分析了处理对种子活力相关指标的影响,以及生理指标的变化。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处理条件的初步筛选,我们筛选得出了“金椒”辣椒种子较优的处理条件:“175kv/m的条件下,电晕场处理4.5min”。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加以利用广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拟合了与处理效应(活力指数)相关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VI=0.035448+0.000127837*X+0.000293503*Y+0.00020825*X*Y-0.001033188*X2-0.000796188*Y2(X=处理时间,Y=场强强度)。之后对方程进行优化,求出最大值,最终得出优化处理条件:“185kv/m条件下,电晕场处理4.7min”。用该条件对所有样品进行处理,“金椒”辣椒种子和“粉果”番茄种子的活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电晕场处理种子后,不同活力水平的种子,活力指数的提高幅度不同。“金椒”辣椒种子的提高幅度规律为:中活力种子(10.39%)>高活力种子(6.47%)。“粉果”番茄种子的提高幅度规律为:中活力种子(19.42%)>低活力种子(8.77%)。3.低温处理条件下,经处理后的种子在种子萌发指标方面与对照相比有明显的提高,在幼苗形态指标方面五个样品都表现出了根长增长明显、根系伸长进程加快等现象。种子表现出了较好的抗低温特性,说明种子经电晕场处理过后,相关的活力得到了一定水平的提高。4.经电晕场处理后,三种不同活力的辣椒种子与两种不同活力的番茄种子的外浸液电导率均低于对照;保护酶(SOD、POD、CAT)的活性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同时,中活力种子的生理指标提高幅度明显优于高、低活力种子。
陈建中[4](2016)在《高压电场处理对谷子幼苗生理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电场作为自然界存在物质,对环境中生物的生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利用高压电场这项物理技术处理植物种子,提高其萌发活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已成为生物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中,谷子种子的萌发试验在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理试验室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在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作物生理试验室进行,大田试验在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南化农场进行。本试验以农大八号谷子种子为试材,利用高压电场发生装置处理谷子种子,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回归建模,筛选高压电场处理谷子种子的优化条件;在(二因素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与发芽综合指标Y)回归建模基础上,以Y最大值时,二因素取值作为优化电场处理条件(电场强度为340kV/m,处理时间为14min)对谷子种子进行处理,测定萌发期内源激素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谷子种子萌发生理的影响;在优化处理条件的区间范围内,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取电场强度为300kV/m,350kV/m、400kV/m,处理时间为5min、10min作为处理条件处理谷子种子,测定并分析谷子种子萌发期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在大田实验中,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探讨高压电场对谷子苗期光合特性及孕穗期抗旱生理的影响,结论如下:1、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电场强度为50-600kV/m、处理时间为5-20min范围内处理谷子种子,进行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的7项发芽指标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除T4的发芽势、发芽率和T5的发芽率、根长略低于对照外,其余各处理的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根长、发芽指数、鲜质量和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尤其是芽长和活力指数提高的幅度最为明显,分别为52.47%、31.53%。对以上7项发芽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综合指标Y=0.357Z1+0.375Z2+ 0.372Z3+0.385Z4+0.372Z5+0.384Z6+0.400Z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经高压电场处理后,各处理的萌发活力综合指标值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综合排序依次为T10、T11、T9、T13、T12、T8、T2、T3、T1、T7、T6、T4、T5、CK,其中处理T10、T11、T9、T13、T12所对应的Y值与CK相比,提高幅度较大,T8也有明显提高,T5提高幅度不大。2、对综合指标Y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谷子种子发芽综合指标Y的数学模型Y=2.3800+0.7337X1+0.6985X2-2.3963X12-0.8963X22-1.0500X1X2。结果表明:不同电场处理条件对谷子种子发芽综合指标影响均达显着水平(P<0.05),回归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性较好,能够较好反映谷子种子发芽综合指标与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的关系;对模型的主因素效应解析表明:二因素对谷子种子发芽综合指标影响效应顺序为电场强度>处理时间,且都表现为正效应。单因素效应表明:二因素对谷子种子发芽综合指标的影响存在临界效应。二因素耦合效应解析表明:二因素对谷子种子发芽综合指标影响有阈值效应,且呈现显着负交互效应(P<0.05)。经模型寻优,满足谷子种子发芽综合指标≥0.35优化方案为:电场强度295-432 kV/m,处理时间10-17min。3、在对综合指标Y回归建模基础上,以Y为最大值时,电场强度取340kV/m,处理时间取14min,作为电场处理条件对谷子种子进行处理,在种子萌发的不同阶段(萌发前干种子、种子萌动、胚根长为种子长1倍、2倍、3倍、4倍、发芽结束)测定其内源激素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压电场处理能诱导谷子种子中内源IAA、ZR和GA含量增加,抑制ABA含量的增加;种子萌动前后,内源IAA、GA迅速上升、ABA快速下降,ZR在萌动时也达到极值,有利于胚根突破种皮,促进种子的萌动;GA/ABA、IAA/ABA处理后比值均高于对照,表明高压静电场处理后内源激素比值的变化是种子萌发活力提高的诱因,而ZR/ABA处理在其后呈现了缓慢下降的趋势,但其值仍高于对照,表明ZR促进种子的萌发,但对后期胚根的伸长贡献逐步减小;α-淀粉酶活性在萌发过程中呈现逐步快速升高后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不同萌发阶段,优化处理条件下α-淀粉酶活性都要高于对照,这可能与GA对其的诱导调控有关。4、在优化区间内,电场强度取300 kV/m、350 kV/m.400kV/m,处理时间取10 min、15min,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对谷子种子进行处理,测定萌发期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可溶性蛋白(SP)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高于对照,丙二醛(MDA)的含量均低于对照,表明高压电场处理谷子种子后,可加快种子内营养物质的转换和种子萌发过程中代谢活动,促进了种子的萌发,且有效地减轻膜脂过氧化的作用,增强膜系统的修复能力。5、优化方案(电场强度取300kV/m、350kV/m.400kV/m,处理时间取10min、15min)处理谷子种子后,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进行大田试验,测定谷子苗期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各处理组谷子苗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均高于对照,叶绿素含量的大小顺序为T4>T2>T6>T3>T5>T1>CK,氮含量的大小顺序为T2>T4>T3> T6>T5>T1>CK,表明适宜的高压电场处理谷子种子后,对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的提高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苗期叶片在各时段内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高于对照,胞间CO2浓度(Ci)均低于对照。光合特性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数值变化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与胞间CO2浓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6、优化方案(电场强度取300kV/m、350kV/m、400kV/m,处理时间取10min、15min)处理谷子种子后,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进行大田试验,利用遮雨棚对谷子生长进行抗旱处理,测定谷孕穗期抗旱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高压电场处理后的谷子叶片可溶性总糖(SS)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T4、T2提高最为明显,与对照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其余各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各处理的SOD、POD酶活性均高于对照,与对照组间的差异都达到显着水平(P<0.05)(除T1外),T2、T4提高幅度较大;各处理的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与对照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
王文星[5](2016)在《高压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对幼苗生长抗旱性的影响及其机理》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对发芽率有显着提高的电场条件Ea(电场强度为E= 2kv/cm,电场频率为f= 15kHz,处理时间T= 5min)和显着抑制的电场条件Eb(电场强度为E=4kv/cm,电场频率为f= 13kHz,处理时间T15min)处理柠条种子,通过测定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柠条种子的萌发指标,以及幼苗幼叶中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叶绿素的含量,实验研究不同电场条件处理对柠条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电场条件处理柠条种子在干旱胁迫下对其幼苗幼叶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叶绿素的含量影响不相同。与对照组相比,Ea电场处理的柠条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10.1%,可溶性糖含量提高‘12.7%,脯氨酸提高1.1%,叶绿素a增加34.3%,叶绿素b减少了9.2%;Eb电场处理的柠条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12.3%,可溶性糖含量降低32.6%,脯氨酸减少7.4%,叶绿素a减少10.4%,叶绿素b增加了8.6%。实验说明,电场条件Ea处理柠条种子具有增强种子萌发期和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耐受性的作用,电场条件Eb处理柠条种子则降低柠条种子的抗旱能力。表明恰当的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可以提高柠条种子的抗旱能力,这在柠条种植生产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也对电场生物效应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资料。
赵清春[6](2016)在《电场处理糜子种子对其萌发及幼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以糜子为材料,用24个电场条件处理糜子种子,实验测定电场对糜子萌发的影响,并选择显着提高糜子发芽率的电场条件处理糜子,利用DDRT-PCR技术,选出相对于自然对照组表达谱带,电场处理组的差异表达条带。回收差异片段并对差异片段进行测序,测定电场处理糜子种子对糜子植株幼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电场条件E425、E435、E615和E6110显着影响糜子的发芽率,其中E525达到极显着影响;DDRT-PCR结果显示,E525组相对于CK组差异条带增加186条,缺失172条;回收差异片段经测序和验证获得两个稳定差异表达序列D1和D2,其中D1为电场处理后诱导表达序列,D2为电场处理后抑制表达序列。经Blastn比对,D1没有相似性较高的序列,D2与谷子微管相关蛋白编码序列(LOC101779666)有91%相似性。实验结果表明,恰当的电场条件处理糜子种子可以促进糜子种子萌发且影响其植株幼叶的基因表达。这为分析电场作用影响植物种子产生宏观生物学效应的微观机理提供了实验基础。
王淑妍,郭九峰,刘晓婷,苑号坤,李亚娇,那日[7](2015)在《静电场的植物生物效应研究概述》文中提出为研究静电场促进植物的生长的意义,文章系统阐述了静电场对植物的生物效应,主要包括高压静电场对植物种子发芽特性、幼苗生长特性及其时效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及基因表达和果疏品质保鲜等的影响。研究表明静电场对植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结果为高压静电在农业上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今后的研究方向应为各学科如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等相互结合而形成新的研究方法。
胡建芳[8](2015)在《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压电场处理种子,具有操作简单、低耗高效、投资小、无污染等特点,适宜的高压电场处理可有效提高种子活力。本项研究中,高粱种子的萌发试验在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培试验室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在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生理生化试验室进行,大田试验在棉花研究所农场进行。试验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利用高压静电发生装置处理高粱种子(晋杂122),通过主成分分析把种子7项发芽指标简化为综合指标Z,建立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的二因素综合指标的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筛选出高压电场的优化处理区间;利用完全随机设计,在优化区间内处理高粱种子,测定其萌发期间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并探讨其变化的原因及机制,选取最佳优化条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最佳优化条件下处理高粱种子,进行大田试验,通过对比分析苗期高粱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和光合特性,揭示高压电场处理高粱种子对苗期生长生理效应的影响,结论如下:1、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电场强度100-800kV/m、处理时间5-60min范围内处理高粱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其中,除T4、T6的发芽率和T5鲜重略低于对照外,其余均高于对照。利用主成分分析把7项发芽指标简化成发芽综合指标Z,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发芽综合指标Z的数学模型:Y=2.36600+0.64096X1+0.56077X2-2.61613X12-0.76112X22-1.08750X1X2。对模型的主因素效应解析表明,试验中的二因素对高粱种子发芽综合指标的影响效应顺序为电场强度>处理时间,且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其影响都有临界效应;对模型的二因素耦合效应解析表明,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高粱种子发芽综合指标的影响有阈值效应,造成阈值效应的原因是不同的高压电场剂量下,生物体会表现出促进、抑制或无应答的响应机制,同时,二因素耦合效应还表明二因素对高粱种子发芽综合指标影响呈现显着(P<0.05)的负交互效应,二者具有互相替代和互相消减的作用。经模型解析,能够满足高粱种子发芽综合指标≥-0.1723的优化方案为:电场强度400-600 kV/m,处理时间20-55min。2、种子萌发期研究结果表明,高压电场处理能减轻膜系统的损伤程度,提高保护酶系活性和α-淀粉酶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内源GA含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除CAT外,其它生理指标间均有显着相关性,且电导率、内源ABA与其它指标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主成分分析中,第一、第二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07%,基本反映了所有指标的相关信息;对第一、第二主成分分析结果的综合分析得出,生理指标对高粱种子萌发的得分排序为:CK<T9<T8<T7<T1<T6<T3<T2<T4<T5,各处理的得分都高于对照,其中T5各项生理指标对萌发活力贡献最大,其次为T4、T2。3、苗期生理生化及光合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T1(,500kV/m×40min)、T2(500kV/m×30min)、T3(400 kV/m×40min)处理条件下,苗期叶片的叶绿素和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的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酶活性均高于对照,T1效果明显,其影响顺序依次为T1>T2>T3。叶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其区组间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均不显着;而各生理生化指标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对高粱苗期叶片光合特性进行分析,发现高压电场处理后的高粱苗期叶片在各时段内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高于对照,而胞间C02浓度(Ci)均低于对照。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数值变化呈现正相关关系,与胞间CO2浓度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说明经高压电场处理后气孔导度的增加可能是提高净光合速率的重要原因。
马静[9](2015)在《电处理对南方4种针叶树种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种子电处理是利用低频电流或高压静电场激化种子活力,提高种子内部酶活性,从而催动种子萌发。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电处理对多种作物和草本植物种子具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电处理后均能提高种子产量或抗性。但有关电处理对乔木树种种子的研究较少。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amassonian)、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火炬松(Pinus taeda)是我国南方人工林的主要造林树种,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的特点,目前有关这些树种种子特性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缺乏有关电处理对这些树种种子特性影响方面的研究,有关低频电流或高压静电场对木本植物种子是否具有同样的功效还不很清楚,因此很有必要开展电处理对这些树种种子特性方面的影响研究。有鉴于此,本论文以南方4种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的种子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设计的低频电流发生装置和匀强电场发生装置,设计不同电流强度和处理时间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处理试验,在人工气候培养箱中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分别测定不同试验处理条件下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并分析发芽种子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比较不同低频电流强度和处理时间下4种树种种子萌发情况,探讨不同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下4种树种种子萌发差异,并结合种子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电场对4种树种种子萌发机理的影响,为筛选不同树种种子发芽的最佳处理条件和降低育苗成本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低频电流强度和处理时间对4种树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有显着影响。种子发芽势的影响尤为明显,与对照相比,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提高最大的处理条件分别为 A=60μA、T=5min;A=300μA、T=1min;A=240μA、T=1min;A=240μA、T=1min。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发芽率比对照提高最大的处理条件分别为A=60μA、T=1min;A=120μA、T=1min;A=120μA,T=5min;A=240μA,T=1min。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发芽指数比对照提高最大的处理条件分别为A=120μA、T=5min;A=300μA、T=1min;A=240μA、T=1min;A=240μA、T=5min。(2)对4种树种种子施加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后的种子萌发表现为:4种树种种子均存在电场阈值,过高的电场强度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当施加适宜的电场强度后,在.定的时间范围内对种子萌发起促进作用。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发芽势比对照提高最大的处理条件分别为 E=5kV/cm、T=5min;E=4kV/cm、T=10min;E=4kV/cm、T=10min,E=5kV/cm、T=10min;E=5kV/cm、T=10min。对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发芽率比对照提高最大的处理条件分别为E=2kV/cm、T=15min;E=4kV/cm、T=10min;E=4kV/cm、T=15min,E=5kV/cm、T=1min;E=5kV/cm、T=5min。对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发芽指数比对照提高最大的处理条件分别为E=3kV/cm、T=1min;E=3kV/cm、T=5min;E=4kV/cm、T=5min;E=5kV/cm、T=10min。(3)对4种树种种子施加适宜低频电流强度处理后,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的SOD、POD、CAT活性比对照均有提高,但湿地松种子酶活性与对照差异未达显着水平。而处理后杉木、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MDA含量均比对照低,而马尾松种子MDA含量比对照略高。(4)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施加适宜电场强度处理后,杉木、马尾松和湿地松种子SOD、POD、CAT活性均高于对照,而火炬松种子SOD、POD活性比对照提高,CAT活性比对照低。电场处理后杉木、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MDA含量均比对照提高,而马尾松种子MDA含量显着增加。
徐江[10](2014)在《电晕场及介电分选提高水稻种子活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场生物效应是生物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将农作物置于电场的辐射下,使其内部发生某种生物效应,从而促进或抑制其生长的一种内在效应。本课题通过研究圆弧形、锯齿形、针形三种芒刺电极处理水稻种子后其活力指标的变化,发现相同的处理条件下不同的芒刺电极处理水稻种子的效果是不同的,利用ANSYS仿真下极板电场分布知:在施加相同处理电压条件下,下极板的电场强度无显着差异,但相同处理电压下三种芒刺电极的电压波形和电晕电流存在明显差异。利用Design-expert设计正交试验,得出圆弧形芒刺电极在处理电压为18100V(DC)、处理时间为4.3min时,种子的综合活力指数取得最优值,锯齿形芒刺电极在处理电压为13400V(DC)、处理时间为4.1min取得最优值,针形芒刺电极在处理电压为7920V(DC)、处理时间为3.7min取得最优值。通过验证试验,三种芒刺电极的最优组合处理水稻种子后4项活力指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都有显着提高(P<0.01或P<0.05),三者的综合活力指数分别为60.8、55.2、51.2,较对照分别提高41.4%、33.5%、19.8%。通过综合三种芒刺电极在最优处理电压下的波形与电晕电流发现:在电压频率为50Hz、尖端距下极板为50mm的条件下,波形峰值在24000V左右,电晕电流在80μA左右、处理时间在4min左右是电晕场处理水稻种子较合适的条件。同时,通过记录水稻种子每天的发芽数知,电晕场处理能使水稻种子的发芽峰值约提前1天。通过测量三种芒刺电极处理后水稻种子的阻抗和介电特性发现,处理后水稻种子的电阻较对照明显下降,电抗的绝对值较对照明显上升;水稻种子的介电常数和相对介电损耗较对照明显下降。为提高电晕场处理水稻种子的效率,研究了圆弧芒刺电极在不同直流电压下(18000V、20000V、22000V)处理3层水稻种子对其活力的影响,处理时间为4min,结果表明18000V时上层种子处理效果较好,20000V时3层种子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22000V时下层种子处理效果较好,这说明电晕场处理多层水稻种子时存在电磁波的穿透效应,适宜的处理电压有利于多层水稻种子都获得较高活力,有利于电晕场处理效率的提高。为研究介电分选对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利用介电分选机在不同的分选电压下对水稻种子进行介电分选,选滚筒转速为25r/min,结果发现,Ⅰ级水稻种子的活力较高,且较对照有显着差异(P<0.01或0.05),Ⅲ级水稻种子的活力较低,且低于对照,分选机对水稻种子有较好的分选效果,并且当分选电压为4000V(DC)时,分选获得的Ⅰ级水稻种子的活力最高,4个活力指标较对照分别提高59.4%、20.6%、33.3%、45.2%,且都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通过记录水稻种子每天的发芽数发现,介电分选能使水稻种子的发芽峰值约提前1天,这也说明介电分选过程同时也是电场处理的过程。利用电晕场在17500V(DC)、4min条件下对水稻种子进行电晕场处理,再利用介电分选机在4000V(DC)、25r/min条件下对电晕场处理后的水稻种子进行介电分选,结果表明:组合处理后水稻种子的各活力指标均高于只进行分选时的活力指标,其中Ⅱ级和Ⅲ级种子的活力指标有明显的提高,且Ⅱ级种子的大部分活力指标较对照有显着提高(P<0.01或0.05),这也说明电晕场处理对低活力种子效果较好。组合处理不仅提高了水稻种子的活力,又提高了可用好种子的获选量,提高了分选效率,这对生产实际是十分有益的,电晕场及介电分选组合处理机的研制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电场处理油葵种子提高产质量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场处理油葵种子提高产质量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种子活力与农业生产 |
1.1.1 种子活力的概念 |
1.1.2 种子活力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
1.2 种子的失活与老化 |
1.3 失活与老化导致的种胚胞内氧化环境及膜完整性的变化 |
1.3.1 种子内源自由基含量的变化 |
1.3.2 种子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1.3.3 种子浸提液电导率的变化 |
1.4 失活与老化对萌发关键物质的影响 |
1.4.1 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1.4.2 对α-淀粉酶的影响 |
1.4.3 对内源GA与 ABA含量的影响 |
1.5 传统种子活力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
1.5.1 传统种子活力恢复技术与原理 |
1.5.2 种子引发的技术类型 |
1.6 物理农业在种子处理与作物栽培方面的应用 |
1.6.1 物理农业与农业物理学的概念 |
1.6.2 物理农业在种子处理与作物栽培方面的应用 |
1.6.3 电场的生物学效应特点及研究现状 |
1.7 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的方法与研究进展 |
1.7.1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组成 |
1.7.2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研究方法 |
1.7.3 CD光谱在植物蛋白质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 |
1.8 种子萌发过程中GA与 ABA的合成与代谢 |
1.8.1 GA合成途径及关键酶 |
1.8.2 GA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
1.8.3 ABA分解代谢途径及关键酶 |
1.8.4 ABA氧化分解关键酶的基因表达 |
1.8.5 内源ABA与 GA互作对种子萌发的调控 |
1.9 转录组测序 |
1.9.1 转录组测序的类型 |
1.9.2 主流转录组测序技术与平台 |
1.9.3 转录组功能注释分析 |
1.9.4 转录组测序在高等植物中的应用 |
1.10 我国的洋葱产业及市场概况 |
1.10.1 洋葱及我国的洋葱产业 |
1.10.2 我国洋葱品种及种业市场概况 |
1.11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11.1 研究目的 |
1.11.2 研究内容 |
1.11.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压静电场对洋葱种子活力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电场处理设备的组建 |
2.1.3 试验设计 |
2.1.4 萌发测定 |
2.1.5 纯电场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电场引发对种子萌发启动的影响 |
2.2.2 电场引发对种苗发育的影响 |
2.2.3 电场引发对种子萌发效果的综合评价 |
2.2.4 电场引发效果模型与处理参数的优化 |
2.2.5 纯电场引发效果的消散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准备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萌发测定 |
3.1.4 水引发与混合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三种引发形式对洋葱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2 水引发与混合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引发形式对洋葱种子萌发关键酶活性与结构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酶活性的测定 |
4.1.2 SOD的提取与纯化 |
4.1.3 CD光谱测定蛋白质机构 |
4.1.4 SOD同工酶种类的鉴定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形式的引发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
4.2.2 不同形式的引发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
4.2.3 洋葱种子SOD同工酶的类型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引发形式对洋葱种胚组织与细胞膜的修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准备 |
5.1.2 自由基含量的测定 |
5.1.3 MDA含量的测定 |
5.1.4 种子浸提液电导率的测定 |
5.1.5 SEM与 TEM的镜检 |
5.1.6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引发形式对种胚胞内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
5.2.2 不同形式引发后种胚胞内MDA含量的影响 |
5.2.3 不同形式引发后种子电导率的变化 |
5.2.4 引发形式对胚组织的修复效果与细胞膜的完整性的电镜观察结果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引发形式对GA、SOD合成及ABA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与处理 |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引发后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变化 |
6.2.2 测序数据质控统计结果 |
6.2.3 转录组de novo组装结果 |
6.2.4 基因功能注释与功能分类 |
6.2.5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与富集分析 |
6.2.6 GA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6.2.7 ABA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6.2.8 SOD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6.3 讨论 |
6.3.1 空间电场对DNA与 RNA序列、结构与数量的改变 |
6.3.2 引发形式导致的GA合成、ABA降解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6.3.3 引发形式导致的SOD合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及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中各章补充材料 |
第一章 |
第四章 |
第六章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读博期间申请的专利 |
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与获奖 |
项目资助 |
英文缩写与中英文对照表 |
混合引发相对于水引发进一步差异表达的基因序列 |
致谢 |
(3)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与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种子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2 常用的物理处理法 |
1.3 电晕场处理法 |
1.4 电场的生物学效应 |
1.4.1 电场处理对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
1.4.2 电场处理对种子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1.4.3 电场处理对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4.3.1 电场处理对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1.4.3.2 电场处理对种子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备 |
2.2 试验设计 |
2.2.1 处理条件的筛选与建模优化 |
2.2.1.1 处理条件的范围选择 |
2.2.1.2 处理条件的正交试验 |
2.2.1.3 处理条件的建模优化 |
2.2.2 生长机制分析 |
2.2.2.1 常温下生长指标的测定 |
2.2.2.2 低温胁迫下生长指标的测定 |
2.2.3 生理机制分析 |
2.2.3.1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2.3.2 生理机制的分析 |
2.3 试验方法 |
2.3.1 电晕场处理种子的方法 |
2.3.2 标准发芽试验 |
2.3.2.1 低温发芽试验 |
2.3.3 电导率的测定 |
2.3.4 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
2.3.4.1 测定所选试剂与测定萌发时间 |
2.3.4.2 CAT活性测定 |
2.3.4.2.1 CAT活性计算 |
2.3.4.3 POD活性测定 |
2.3.4.3.1 POD活性计算 |
2.3.4.4 SOD活性测定 |
2.3.4.4.1 SOD活性计算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3.1.1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筛选 |
3.1.2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优化 |
3.1.2.1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交互验证 |
3.1.2.2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正交试验 |
3.1.3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模型优化 |
3.2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1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1.1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
3.2.1.2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2 电晕场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辣椒种子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2.1 电晕场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辣椒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
3.2.2.2 电晕场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辣椒种子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3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
3.2.3.1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影响 |
3.2.3.2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保护酶的影响 |
3.2.3.2.1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CAT的影响 |
3.2.3.2.2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POD的影响 |
3.2.3.2.3 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SOD的影响 |
3.3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1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生长指标的影响 |
3.3.1.1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
3.3.1.2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3.2 电晕场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番茄种子生长指标的影响 |
3.3.2.1 电晕场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番茄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
3.3.2.2 电晕场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番茄种子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3.3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
3.3.3.1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3.3.3.2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保护酶的影响 |
3.3.3.2.1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CAT的影响 |
3.3.3.2.2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POD的影响 |
3.3.3.2.3 电晕场处理对番茄种子SOD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4.2 电晕场处理对不同活力等级的种子表现出的效应不同 |
4.3 电晕场处理对种子生理指标的影响 |
5 结论 |
5.1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5.2 电晕场处理对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
5.3 电晕场处理后种子的抗低温特效 |
5.4 电晕场处理对种子生理指标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压电场处理对谷子幼苗生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 谷子的形态特征和用途 |
1.1 谷子的形态特征 |
1.2 谷子的用途 |
2 谷子的生物学特性 |
2.1 谷子的生长发育 |
2.2 外界环境因子对谷子生长的影响 |
3 谷子的生产栽培和种植区划 |
3.1 谷子生产栽培简况 |
3.2 谷子的种植区划 |
4 谷子的研究现状 |
5 物理农业研究概况 |
5.1 物理农业的概念、内涵 |
5.2 物理农业的技术特点 |
5.3 物理农业技术的主要应用 |
5.4 发展物理农业的意义 |
5.5 发展前景 |
6 电场生物效应的研究概况 |
6.1 电场的产生和种类 |
6.2 影响电场生物效应的因素 |
6.3 电场生物效应的特点 |
6.4 电场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 |
7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7.1 研究意义 |
7.2 研究主要内容 |
7.3 研究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高压电场处理对谷子种子萌发活力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试验装置 |
1.2 试验设计和试验方法 |
1.3 发芽指标测定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结果分析 |
3.2 高压电场处理谷子种子对其萌发活力影响的综合评价 |
3.3 二因素对综合萌发指标的模型建立、解析及高压电场优化条件筛选 |
4 讨论 |
4.1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
4.2 高压电场处理谷子种子对其萌发活力影响的评价 |
4.3 模型解析及优化条件筛选 |
5 小结 |
5.1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活力的影响 |
5.2 高压电场处理谷子种子条件筛选与优化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高压电场优化处理谷子种子萌发期内源激素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试验装置 |
1.2 试验设计和试验方法 |
1.3 试验指标测定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谷子种子萌发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3.2 谷子种子萌发期内源激素比值的动态变化 |
3.3 谷子种子萌发期内源α-淀粉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4 讨论 |
4.1 高压电场优化处理对谷子种子萌发期内源激素动态含量的影响 |
4.2 高压电场优化处理对谷子种子萌发期内源激素比值动态变化的影响 |
4.3 高压电场优化处理对谷子种子萌发期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5 小结 |
5.1 高压电场优化处理对谷子种子萌发期内源激素动态含量的影响 |
5.2 高压电场优化处理对谷子种子萌发期内源激素比值动态变化的影响 |
5.3 高压电场优化处理对谷子种子萌发期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高压电场处理谷子种子萌发期生理生化效应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试验装置 |
1.2 试验设计和方法 |
1.3 萌发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期可溶性蛋白含量(SP)的影响 |
3.2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期丙二醛含量(MDA)的影响 |
3.3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4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期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时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影响 |
4.2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时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3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4.4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5 小结 |
5.1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时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影响 |
5.2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时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5.3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5.4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时过氧化物(POD)酶活性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高压电场处理谷子种子对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试验装置 |
1.2 试验区自然概况 |
1.3 试验设计 |
1.4 光合特性指标测定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压电场对谷子叶片叶绿素和氮含量的影响 |
3.2 高压电场对谷子叶片的光合特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高压电场对谷子叶片叶绿素和氮素含量的影响 |
4.2 高压电场对谷子叶片的光合特性的影响 |
5 小结 |
5.1 高压电场对谷子叶片叶绿素和氮素含量的影响 |
5.2 高压电场对谷子叶片的光合特性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高压电场处理对孕穗期抗旱生理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试验装置 |
1.2 试验设计和试验方法 |
1.3 抗旱性生理指标测定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压电场对孕穗期谷子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3.2 高压电场对孕穗期谷子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 高压电场对孕穗期谷子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4 高压电场对孕穗期谷子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5 主成分分析及抗逆性排序 |
4 讨论 |
4.1 高压电场对孕穗期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4.2 高压电场对孕穗期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4.3 高压电场对孕穗期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5 小结 |
5.1 高压电场对孕穗期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5.2 高压电场对孕穗期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5.3 高压电场对孕穗期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1 结论与创新点 |
1.1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活力的影响 |
1.2 高压电场处理谷子种子条件筛选与优化 |
1.3 高压电场优化处理对谷子种子萌发期内源激素及比值动态含量的影响 |
1.4 高压电场优化处理对谷子种子萌发期α-淀粉酶活性动态含量的影响 |
1.5 高压电场对谷子种子萌发期生理生化效应的影响 |
1.6 高压电场对谷子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
1.7 高压电场对谷子孕穗期抗逆性的影响 |
1.8 创新之处 |
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2.1 存在问题 |
2.2 研究展望 |
Abstract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相关论文发表情况 |
(5)高压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对幼苗生长抗旱性的影响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电场作用于植物的研究进展 |
1.1.1 电场对植物种子和幼苗的影响 |
1.1.2 电场对植物作用的机理研究与分析 |
1.2 干旱胁迫对植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电场作用对柠条幼苗生长抗旱性研究的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2.1 电场装置 |
2.2.2 仪器设备 |
2.3 实验试剂和药品 |
2.3.1 实验药品 |
2.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4 实验方法 |
2.4.1 柠条种子最适干旱胁迫条件筛选 |
2.4.2 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干旱胁迫条件下萌发指标的测定 |
2.4.3 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幼苗培育及部分生长指标测定 |
2.4.4 柠条幼叶可溶性蛋白质的提取与测定 |
2.4.5 柠条幼叶可溶性糖的提取与测定 |
2.4.6 柠条幼叶脯氨酸的提取与测定 |
2.4.7 柠条幼叶叶绿素的提取与测定 |
2.4.8 标准曲线的制作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2.5.1 生长指标的分析 |
2.5.2 生理指标结果计算方法 |
2.5.3 幼苗指标的分析 |
第三章 电场作用对柠条幼苗生长抗旱性影响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干旱胁迫PEG浓度最适条件结果 |
3.2 电场作用对干旱胁迫下柠条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 对幼苗形态指标影响的结果分析 |
3.4 电场对幼苗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结果分析 |
3.5 幼苗各指标描述统计 |
3.6 幼苗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结果 |
4.2 结论 |
4.3 讨论 |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电场处理糜子种子对其萌发及幼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电场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
1.1.1 电场对植物影响的研究现状 |
1.1.2 电场对植物的生物学效应机理的探究 |
1.2 DDRT-PCR技术 |
1.2.1 DDRT-PCR的技术原理 |
1.2.2 DDRT-PCR的优点和不足 |
1.2.3 DDRT-PCR技术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电场处理对糜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对象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糜子种子的电场处理 |
2.2.2 糜子种子的萌发及发芽率的测定 |
2.2.3 实验数据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4 结果分析 |
第三章 电场处理对糜子幼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对象 |
3.1.2 主要药品和试剂盒 |
3.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1.4 实验引物序列 |
3.1.5 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糜子幼叶总RNA的提取 |
3.2.2 cDNA合成与验证 |
3.2.3 DDRT-PCR |
3.2.4 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 |
3.2.5 银染 |
3.2.6 差异条带的筛选 |
3.2.7 差异条带的回收 |
3.2.8 单一差异条带筛选及二次扩增产物测序 |
3.2.9 RT-PCR验证差异序列 |
3.3 实验结果 |
3.3.1 RNA及逆转录合成cDNA质量的检测 |
3.3.2 PAGE胶分离差异片段显示结果 |
3.3.3 RT-PCR结果 |
3.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 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后续工作思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7)静电场的植物生物效应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静电场对植物种子特性的生物学效应 |
1.1静电场对种子萌发期表观特性的影响 |
1.2静电处理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及时效性 |
1.3静电场对植物组织培养愈伤组织形成和生长的影响 |
2静电场对植物基因表达的影响 |
3静电场对果疏品质保鲜的影响 |
4讨论和展望 |
(8)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 高粱生物学特性及地理分布 |
1.1 高粱生物学特性 |
1.2 高粱地理分布 |
2 我国高粱的起源和栽培历史 |
2.1 高粱的起源 |
2.2 高粱的栽培历史 |
3 国内外高粱生产现状 |
3.1 国外高粱生产现状 |
3.2 国内高粱生产现状 |
3.3 国内高粱的种植分布 |
4 山西省高粱的生产现状 |
4.1 山西高粱的分布情况 |
4.2 山西高粱的产量与播种概况 |
5 电场生物效应的研究现状 |
5.1 电场生物效应特点 |
5.2 影响电场处理的因素 |
5.3 电场对动物的影响 |
5.4 电场对微生物的影响 |
5.5 电场对植物的影响 |
5.6 电场对植物生物学效应的机理研究 |
6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6.1 研究意义 |
6.2 研究主要内容 |
6.3 研究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高压电场处理条件优化筛选 |
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4 高粱种子萌发指标的测定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活力的影响 |
3.2 高压电场处理条件的优化 |
4 讨论 |
4.1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活力的影响 |
4.2 高压电场处理高粱种子优化条件筛选 |
5 小结 |
5.1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活力的影响 |
5.2 高压电场处理高粱种子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的生物学效应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4 高粱种子萌发期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3.2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3.3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3.4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5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6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
3.7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SP)的影响 |
3.8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9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生理生化效应综合分析 |
4 讨论 |
4.1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4.2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4.3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4.4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5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6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4.7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各项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5 小结 |
5.1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5.2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5.3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5.4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脯氨酸含量的的影响 |
5.5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5.6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5.7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各生理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的生物学效应 |
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设计 |
1.4 高粱种子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叶绿素、N含量的影响 |
3.2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影响 |
3.4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
3.5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6 高压电场对高粱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叶绿素、N含量的影响 |
4.2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4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5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6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1 结论与创新点 |
1.1 高压电场处理高粱种子萌发条件优化筛选 |
1.2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效应的影响 |
1.3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
1.4 创新之处 |
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2.1 存在问题 |
2.2 研究展望 |
ABSTRACT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相关论文发表情况 |
(9)电处理对南方4种针叶树种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种子电处理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
1.1.1 电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1.2 电处理对种子抗性的影响 |
1.2 电处理对种子生理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1.2.1 电处理对种子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1.2.2 电处理对种子细胞膜电位和细胞分裂的影响 |
1.2.3 电处理促进种子代谢和营养元素的吸收 |
1.2.4 电处理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低频电流装置 |
2.2.2 高压静电场装置 |
2.3 测定方法 |
2.3.1 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测定方法 |
2.3.2 4种针叶树种种子酶活性和MDA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2.1 超氧化氢歧化茧SOD活性 |
2.3.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2.3.2.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
2.3.2.4 丙二醛MDA含量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电处理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 |
3.1.1 低频电流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1.1.1 低频电流对杉木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1.1.2 低频电流对马尾松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1.1.3 低频电流对湿地松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1.1.4 低频电流对火炬松种子发芽势影响 |
3.1.2 低频电流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2.1 低频电流对杉木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2.2 低频电流对马尾松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2.3 低频电流对湿地松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2.4 低频电流对火炬松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3 低频电流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3.1 低频电流对杉木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3.2 低频电流对马尾松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3.3 低频电流对湿地松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3.4 低频电流对火炬松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4 高压静电场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1.4.1 不同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杉木种子发芽势的比较 |
3.1.4.2 不同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马尾松种子发芽势的比较 |
3.1.4.3 不同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湿地松种子发芽势的比较 |
3.1.4.4 不同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火炬松种子发芽势的比较 |
3.1.5 高压静电场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5.1 高压静电场对杉木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5.2 高压静电场对马尾松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5.3 高压静电场对湿地松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5.4 高压静电场对火炬松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6 高压静电场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6.1 高压静电场对杉木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6.2 高压静电场对马尾松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6.3 高压静电场对湿地松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6.4 高压静电场对火炬松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2 电处理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几种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3.2.1 电处理对不同树种种子超氧化氢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2.1.1 低频电流对不同树种种子SOD活性的影响 |
3.2.1.2 高压静电场对不同树种种子SOD活性的影响 |
3.2.2 电处理对不同树种种子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2.2.1 低频电流对不同树种种子POD活性的影响 |
3.2.2.2 高压静电场对不同树种种子POD活性的的影响 |
3.2.3 电处理对不同树种种子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3.2.3.1 低频电流对不同树种种子CAT活性的影响 |
3.2.3.2 高压静电场对不同树种种子CAT活性的影响 |
3.2.4 电处理对不同树种种子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2.4.1 低频电流对不同树种种子MDA含量的影响 |
3.2.4.2 高压静电场对不同树种种子MDA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电流强度和处理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4.2 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电晕场及介电分选提高水稻种子活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生物物理效应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1.2.1 生物物理效应 |
1.2.2 电场种子生物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种子生物物理效应机理 |
1.3 本课题简介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电晕场试验装置 |
2.2.2 电晕场处理试验平台的设计 |
2.2.3 发芽试验 |
2.2.4 种子阻抗和介电特性测量方法 |
2.2.5 电压波形及电晕电流测量方法 |
2.2.6 介电分选试验装置 |
2.3 本章小结 |
3 三种芒刺电极对水稻种子活力影响 |
3.1 三种芒刺电极对水稻种子活力影响的初探 |
3.1.1 试验设计与试验结果 |
3.1.2 三种芒刺电极处理后水稻种子电特性的变化 |
3.1.3 试验条件下三种芒刺电极处理效果不同原因的探讨 |
3.2 三种芒刺电极波形及电晕电流特性 |
3.3 三种芒刺电极对水稻种子活力影响的正交试验 |
3.3.1 圆弧形芒刺电极正交试验设计与试验结果 |
3.3.2 锯齿形芒刺电极正交试验设计与试验结果 |
3.3.3 针形芒刺电极正交试验设计与试验结果 |
3.3.4 三种芒刺电极最优条件的验证试验及规律综合 |
3.3.5 最优条件下对不同品种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3.4 水稻种子在最优条件处理后电特性的变化 |
3.5 电晕场处理多层种子 |
3.5.1 试验方法 |
3.5.2 电晕场处理多层种子试验结果 |
3.5.3 电晕场处理多层种子机理的讨论 |
3.6 电晕场处理水稻种子对发芽峰值的影响 |
3.7 电晕场对水稻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4 介电分选及电晕场介电分选组合处理对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4.1 介电分选对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4.1.1 介电分选试验方案 |
4.1.2 介电分选对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4.1.3 各级种子的分选重量及千粒重 |
4.1.4 介电分选对水稻种子发芽峰值的影响 |
4.1.5 介电分选对水稻种子的阻抗和介电特性的影响 |
4.2 电晕场与介电分选组合处理对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4.3 电晕场及介电分选组合处理机的初步设计 |
4.3.1 总体设计 |
4.3.2 电晕场处理机构 |
4.3.3 介电分选处理机构 |
4.3.4 淌板机构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电场处理油葵种子提高产质量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葵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D]. 胡杨. 河北北方学院, 2021
- [2]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D]. 赵颖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电晕场处理对辣椒种子与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D]. 廉舒淼.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4]高压电场处理对谷子幼苗生理效应研究[D]. 陈建中. 山西农业大学, 2016(04)
- [5]高压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对幼苗生长抗旱性的影响及其机理[D]. 王文星.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6]电场处理糜子种子对其萌发及幼叶基因表达的影响[D]. 赵清春.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7]静电场的植物生物效应研究概述[J]. 王淑妍,郭九峰,刘晓婷,苑号坤,李亚娇,那日.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5)
- [8]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 胡建芳. 山西农业大学, 2015(07)
- [9]电处理对南方4种针叶树种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D]. 马静.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10]电晕场及介电分选提高水稻种子活力的研究[D]. 徐江.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