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动态模式下GPS水准仪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测试

准动态模式下GPS水准仪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测试

一、准动态模式下GPS水准的精度及实用性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1](2020)在《基于高速相机与GPS融合的智能车高精度定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汽车正在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集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和控制与一身的智能车成为热门研究方向,为实现自动驾驶这一终极目标,学术和工业界进行了诸多探讨与实践,其中智能车高精度定位技术仍然是实现自动驾驶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目前大多数常见的定位系统都基于GPS,为解决GPS定位信号易被遮挡、可靠性不高等问题,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成为主流的解决方案。与惯导设备和激光雷达相比,视觉传感器成本低且感知全面,然而普通相机存在拍摄帧率低、成像质量差等问题,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帧率特点的高速相机在智能车环境感知定位方面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本文提出基于高速相机与GPS融合的智能车高精度定位方法。首先设计了基于对地视角高速相机的视觉里程计系统,通过高速相机采集稠密的路面图像信息进行实时的视觉位置估计,利用基于轨迹配准的动态标定算法标定视觉里程计坐标系与GPS坐标系之间的位姿关系,当GPS信号正常时,融合视觉定位结果和GPS定位结果,当GPS完全失锁时,利用视觉里程计提供短距离的位置估计。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成果如下:(1)提出基于对地视角高速相机的视觉里程计算法。考虑到前视视觉里程计位姿估计易受动态目标、光线变化等环境因素影响,及普通相机使用场景的局限性,选择对地视角的高速相机采集的路面图像信息作为视觉里程计的输入,同时考虑到基于特征点匹配的视觉里程计算法实时性不高的问题,使用RIPOC算法实时计算图像间的位姿变换关系,基于平面运动模型进行位置推算及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满足智能车实时高精度的定位需求。(2)提出基于轨迹配准的高速相机与GPS动态标定方法。由于传统的基于DGPS辅助的标定算法采点过程复杂且为静态标定,本文基于平面运动模型确定智能车在视觉里程计坐标系下和GPS投影坐标系下的轨迹的对应关系,将求解基于高速相机的视觉里程计坐标系与GPS投影坐标系之间的位姿关系问题,转化为求轨迹配准最小估计误差的非线性优化问题,动态更新视觉里程计坐标和GPS投影坐标可实时标定两坐标系之间的位姿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轨迹配准的动态标定算法具有较高的标定精度,但随着视觉里程计标定轨迹的增加,该算法的标定精度将会下降。(3)提出高速相机与GPS融合的智能车高精度定位算法。为解决普通GPS定位频率低、存在信号盲区等问题,本文选择可进行实时位姿估计的视觉里程计与GPS进行融合。在GPS定位间隔期,利用视觉里程计在GPS定位节点的基础上提供更加稠密的位置估计,在GPS信号受干扰区域,融合视觉定位结果和正常的GPS定位结果,当GPS完全失锁时,将基于高速相机的视觉里程计的位置估计作为GPS定位的补充。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定位算法比GPS定位的轨迹更加平滑,可解决小范围GPS盲区下的定位问题,同时动态标定算法有效降低了视觉里程计的累积误差对融合算法定位精度的影响。实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提出的基于高速相机与GPS融合的定位算法比单GPS定位的定位精度提高41.5%,可解决短距离GPS盲区的智能车定位问题。

程诗广[2](2018)在《CORS RTK技术在地表移动观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ORS RTK(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能够实时提供GPS流动站在特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在有效测量范围内精度可达到厘米级。其中,综合了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数据通讯技术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ystem,简称CORS系统),较传统GPS-RTK大大提高了RTK数据传输效率、传输范围和测量精度。CORS系统由于具有建站成本低、实用性强、建站方法相对简单等特点,刘庄煤矿从实用性、经济性、可靠性综合考虑,建立了单基站CORS测量系统。在刘庄煤矿西三采区1713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立中,通过实例探讨了CORS RTK技术在本矿区的实际定位精度,论证了CORS RTK测量在平面精度能够满足地表移动观测站控制点连接测量及监测点首次全面观测精度要求,解决了GPS静态观测无法实时获得测点的当地坐标等缺点,在矿区具有良好的运用效果。本文对RTK技术的测量精度控制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RTK测量的质量控制提出了相应措施,对CORS实时动态RTK模式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昕[3](2017)在《GPS/BDS及PL高精度RTK定位算法研究》文中指出GPS常规RTK定位技术已经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基本定位算法相对已经较为成熟,但在一些复杂观测环境下,比如繁华市区、树木遮挡严重等地区,因为可视卫星数相对较少,卫星空间几何结构较弱等因素制约着其定位性能,随着我国BDS系统的逐步完善,组合双系统可以明显增加可视卫星数和改善空间几何结构分布状况,相对单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定位性能,基于此本文首先研究了 GPS/BDS常规RTK定位算法和相应的软件系统;针对GPS/BDS常规RTK性能受基站-流动站距离影响的局限性,本文进一步研究了 GPS/BDS中长距离下的RTK定位基本算法,拓宽了常规RTK基站-流动站间的距离,为海上或者沙漠等区域进行中长距离高精度RTK测量提供了应用基础,同时也为城市区域网络RTK误差建模等提供了参考;针对GPS/BDS等其他卫星定位技术在信号完全遮挡的环境下无法满足定位功能,本文最后研究了室内伪卫星(PL)高精度的RTK定位算法和相应的软件系统,弥补了 GPS/BDS在室内无法定位的缺陷,为满足室内高精度定位,如工业测量等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本文旨在深入地研究GPS/BDS常规RTK和中长距离RTK,以及室内伪卫星RTK高精度定位算法,主要涉及到定位数学模型的建立、误差源的处理方法、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整周模糊度求解以及质量控制等领域,在现存算法的基础上,针对其局部局限性,深入分析其原因并做出相应的部分算法改进和创新,以满足更多环境下的高精度RTK定位需求,为拓宽RTK应用领域提供可行性基础。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系统总结了 RTK定位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基本定位数学模型(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常见误差源以及处理方式、周跳的探测与修复方法、整周模糊度的求解以及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2)实现了 GPS/BDS常规RTK基本定位功能,并利用静态和车载动态观测数据进行定位性能分析,结果表明:GPS/BDS双系统相对于单系统明显增加了卫星数和改善了卫星空间几何分布状况,在复杂观测环境下如繁华市区可以显着提升定位性能。(3)针对复杂环境下观测值残差检验阈值难以合理确定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两步法”的质量控制算法,即先通过残差平方和判断是否存在观测值粗差,若存在则采用“尝试法”思想进一步实现粗差定位,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观测值残差检验因阈值设置不合理导致过多或过少的剔除相应的观测值。通过车载试验验证了该方法在复杂环境下具备较好的实用性。(4)针对目前GPS多普勒观测值在动态定位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状,本文研究了多普勒测速在GPS单历元动态定位中应用的算法。提出了一种附有GPS多普勒测速信息约束的坐标更新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单历元整周模糊度参数求解的策略。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相对于传统无速度信息坐标约束的GPS单历元动态定位算法,提高了整周模糊度固定率和定位精度。(5)提出了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应用到GPS/BDS模糊度求解中的IPSO-AR算法,通过GPS/BDS不同维数和精度的浮点解数据,详细评估了该方法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效率主要取决于模糊度维数,成功率主要取决于浮点解的精度,在低维或者附有基线长度约束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6)分析了 GPS/BDS中长距离RTK定位的主要误差源,系统地归纳了几种常用的对流层和电离层延迟误差的处理方法,并通过实测数据对L比验证了基于参数估计法是目前较优的方法,同时也分析了其他几种电离层处理方法的弊端。通过100km长度基线和较大高差情况下验证了基于随机游走过程的参数估计法的中长距离RTK定位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静态观测条件下可以达到cm级甚至mm级的动态定位精度。(7)针对全球或区域VTEC内插模型获取电离层延迟量精度损失严重问题,提出了一种首先利用站间单差法精确求解区域接收机硬件延迟(DCB)的方法,进而通过双频伪距和IGS公布的卫星端DCB获取基站和流动站的非差电离层延迟量。该站间单差法求解接收机DCB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复杂的电离层模型和卫星端DCB基准的问题,模型简单,较适用于目前的BDS系统。(8)针对目前常规RTK和中长距离RTK使用临界状态较模糊问题,探讨了二者的统一数学模型,重点介绍了电离层加权模型和基于双频模糊度反算电离层延迟迭代模型,并深入分析了其优缺点以及需要进一步突破的问题。(9)分析了室内伪卫星定位的主要误差源以及常用处理方式,针对目前室内伪卫星定位中存在信号以后干扰中断,伪距观测值精度差,静态累计观测无意义,线性化误差等特点,采用固定点初始化(KPI),模糊度求解利用LMABDA方法,并基于迭代的拓展卡尔曼滤波实现了室内载体高精度(cm级)的动态定位。(10)针对基于LAMBDA方法的KPI对初始坐标精度较为依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较为实用室内伪卫星的单历元、非线性模糊度求解方法,该方法基于模糊度函数法(AFM),采用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大大提高了其搜索效率,并且具备较高的搜索空间分辨率,针对AFM多峰特性,给出了相应的提高其可靠性的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坐标优于0.2m的情况下,该方法能够以较高的计算效率(20ms左右)和可靠性实现室内载体cm级的单历元动态定位。(11)基于以上研究内容,以VS2010为平台,开发了相应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GPS/BDS常规RTK、中长距离RTK以及是室内伪卫星(PL)高精度RTK基本定位功能。

吕伟才[4](2016)在《煤矿开采沉陷自动化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针对开采沉陷监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地表移动自动化监测系统研究”项目,以GNSS CORS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移动PDA技术、GNSS定位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为支撑,通过系统设计与框架构建、关键算法研究、系统功能界定、数据管理规范化、软件实现、工程建设、设备研制、系统测试与工程应用等方面工作,成功建立了煤矿开采沉陷自动化监测系统(简称“CAuto Mos系统”),实现了地表移动变形信息快速采集、高精度解算、自动化处理、高效管理与分析的目标,为煤矿开采沉陷监测提供了新的集成监测技术及数据分析模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建立了CAuto Mos系统的监测网,构建了CAuto Mos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为系统研究奠定了工程基础和指导思想。CAuto Mos系统监测网由定位基准框架、9个连续运行监测站、60个常规监测点组成;CAuto Mos系统总体框架主要由GNSS监测站子系统、GNSS基准站子系统、数据监控中心子系统、实时数据采集终端子系统和通讯子系统等组成。构成了一种集设备监控、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与分析、沉陷监测与预警的适于连续实时监测和CORS RTK监测的地表移动自动化监测系统。(2)根据VRS技术基本原理,采用BDS/GPS双系统融合技术,构建了CAuto Mos系统的关键算法,为GNSS CORS系统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和算法基础。建立了一种附有约束的网络RTK基准站间单历元模糊度快速解算方法,有效缩短了CORS RTK的初始化时间;建立了一种基于北斗三频约束的BDS/GPS双系统短基线模糊度单历元快速解算算法,以达到两个系统均能快速解算准确模糊度的目的。利用研究区域的实测数据对提出的算法进行验证,为解决CAuto Mos系统中连续运行监测站和实时数据采集终端系统高精度、快速定位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景。(3)建立了CORS RTK测量获得的测点空间位置序列的卡尔曼滤波算法,提高了实时数据采集终端系统采用CORS RTK测量模式获得的空间位置的精度和可靠性,为高效、快速采集移动变形信息提供了技术保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卡尔曼滤波RTK测量,其平面位置精度不超过±2.5mm,完全满足开采沉陷监测对平面位置测量的精度要求;与水准测量高程相比,高程差值的中误差为±8.4mm,基本满足开采沉陷监测对高程测量的精度要求。(4)规范了开采沉陷(自动化)监测的信息管理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开采沉陷监测信息管理较混乱的局面。根据CAuto Mos系统的预定功能和目标,从属性数据结构、图形数据管理、移动终端和连续运行监测站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的必要信息格式等方面,对CAuto Mos系统的数据结构进行了定义,为实现CAuto Mos系统对信息进行高效管理提供基础,也为规范开采沉陷(自动化)监测及其他测量工程的信息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5)成功研发了以数据监控中心软件(简称DMCS软件)、矿山开采沉陷综合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软件包(简称MISPAS软件包)、实时数据采集终端系统软件(简称CAuto Term S软件)为核心的,适于移动变形信息的快速采集、高精度解算、自动化处理、高效管理与分析的“煤矿开采沉陷自动化监测系统”软件平台,并从系统测试和系统应用两个层面对软件运行结果的正确性和预定功能实现的符合度进行了论证。

夏传义[5](2014)在《基于CORS建立与维持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是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它是新一代的服务于位置和时间需求的基础设施,既可对区域乃至全球地壳运动变化、气象状态变化的瞬态和长期变化进行监测,又可提供各种高精度空间定位服务和多元化信息服务。目前,CORS也是建立和维持全球或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重要基础设施。无论是国际地球白转和框架服务(IERS)组织,还是很多国家或地区,都在利用CORS建立全球和区域坐标参考框架。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基于GPS基准站的CORS建立和维持区域坐标框架的理论与方法及应用。深入分析了中国大陆区域GPS数据处理策略(包括对流层投影函数、高阶电离层、S1-S2大气潮汐)及环境负载改正对于中国大陆区域GPS基准站的影响,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对于GPS坐标时间序列的修正效果;并以武汉市为例,基于CORS,建立了ITRF08框架下可靠的GPS基准站速度及其坐标时间序列,实现了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建立与维持。在此基础上,结合水准测量成果,定性地分析了武汉区域板块运动,提出了无保密七参数的坐标转换及坐标转换参数的实时无缝对接的构想。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为:1)系统地研究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建立和维持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区域的坐标框架的基本特征和建立的原则、使用的技术以及维持手段。2)深入分析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定义和实现,从全球参考框架的定义、建立、基准的选择入手,系统讨论了利用GNSS技术建立与维持地球参考框架涉及的基准约束,基准站选取原则,并评述了利用CORS建立和维持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现状和发展。3)发展了基于CORS建立和维持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方法,提出了基于CGCS2000建立区域独立坐标系下的方法,并提出了自动实时坐标转换方法和“虚假”七参数的坐标转换方法,实现了基于CORS的坐标基准统一。4)分析不同对流层投影函数对区域基准的影响量级及空间分布特征,分别计算了ITRF08框架下GPT2、GMF、VMF1模式下区域基准站位移时间序列GPS时间序列的RMS值进行比较。在采用对流层投影函数VMF1模式下,测站N、E、U方向坐标时间序列的RMS值整体上N方向最小,平均值2.65mm,E方向次之,平均值3.81mm,U方向最大,平均值8.76mm。5)利用WHCORS及CMONOC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环境负载对中国区域COR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负载坐标时间序列RMS值呈现显着的区域性特征,东北、华北、华中区域RMS值较为一致且较大,其余区域则较小;N、E方向RMS值变化不显着,均在1mm以内;环境负载改正对大多数测站坐标时间序列有一定的改善,但各个方向的量值各不相同;E、U方向在diffrms值上响应的站点百分比大致相当,且接近70%,N方向则不明显。其中U方向diffrms最大值近1.5mm,这也就说明在考虑高程方向的GNSS精密测量和建立区域坐标参考框架时,要考虑环境负载的影响改正。6)定量分析了S1、S2大气潮汐改正和高阶电离层延迟对测站年均振幅、相位、测站速度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经过S1、S2大气潮汐改正后,年周期振幅增大的幅度不大,大部分在0.1mm以内;整体上是速度值减小,并对靠近沿海区域的改正效应比较好。同时,高阶电离层延迟对于中国区域基准站的长期线性速度有一定影响。E、U分量的影响最大,均超过50%,高精度数据处理时需考虑高阶电离层延迟对该区域的影响;N分量的速度影响较小,不超过50%。所有测站速度值均不超过±0.1mm/a。高阶电离层延迟影响会造成中国区域基准站WRMS的变化,尤其是N、E分量。7)利用本文的方法建立了武汉市区域坐标参考框架,并确定武汉已有的坐标系之间的关系,并基于WHCORS基准站的时间序列,探讨了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维持方法,实现了武汉市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维持。8)联合WHCORS精密水准的测量数据及地质资料,精确地建立了武汉市区域速度场、科学地解释了武汉市地壳运动。结果显示:以汉江与长江交界处为界,靠近长江北岸的区域以沉降为主,其余靠近长江两岸的水准点则是以隆升为主;其它地方则以隆升为主,伴有少量地方的沉降;但WHKC站所处的汉口区域则是以沉降为主。武汉区域平面运动速率(在中国大陆区背景下)大致在2.58~4.88mm/a。高程方向运动速率大致在-5.12-3.07mm/a,与水准结果在此区间的一致性达93.61%。同时,武汉板块区域存在两个旋转:在西部有个顺时针旋转,西-东-东南;东部则是逆时针旋转,西北-南-南东。地壳形变活跃地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其中主城区东部表现为拉张为主,大部分拉张区域分布在长江以南,江北则是靠近天兴洲区域;拉张主方向量值呈逆时针方向减小。

徐文年[6](2013)在《基于CORS系统的变形监测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GPS技术在变形监测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用于变形监测的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或者兼有变形监测作用的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综合服务系统(CORS-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基于CORS系统进行变形监测主要是利用CORS基准站和变形监测站的实时数据,进行静态基线解算或者进行单历元解算变形信息。常规的监测方法需要监测人员去监测点架设仪器进行观测或者只能进行静态后处理而无法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本文基于以上考虑,设计了基于CORS的实时变形监测系统,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设计和实现,使监测人员可在第一时间获取监测对象的GPS监测信息。基于CORS的变形监测系统包括基站观测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子系统四部分。本文介绍了基准站观测子系统的建立,研究了利用CORS站进行变形监测的静态时段解和单历元实时解两种模型及相应的算法,重点对数据传输和数据采集进行了研究。为了满足变形监测的静态后处理和动态实时处理两种需求,本文设计开发了变形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子系统。子系统采用CDMA网络,使用学校的固定IP,使用无线数据终端透明传输模式,实现了监测点和基准点对数据中心的全自动无线实时传输。在数据传输的基础上开发了数据采集子系统,也就是数据解码与编码子系统。数据解码部分实现了将接收机的原始数据转换为ASCII编码的数据,然后从中提取并计算所需要的伪距、载波观测值等数据进行单历元解算。数据编码部分将解码得到的数据编码成RINEX格式的标准文件格式,用来进行静态后处理。基于CORS系统进行变形监测提高了变形监测的稳定性,改善了监测数据的多样性和实时性,提高了变形监测预警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包懿[7](2007)在《GJS系列单频GPS接收机产品升级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首先概要的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并详细分析了GPS信号的定位方法、定位作业方式以及接收机的分类。GPS接收机的关键问题是对卫星GPS信号的处理,因此本文对载波相位测量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重点研究了静态测量。在硬件方面,设计主要采用ZARLINK公司提供的的套片来自主开发接收板,通过大量器件选型及苛刻环境测试完成硬件设计。GPS接收机软件设计核心是差分GPS技术(DGPS),该技术是利用观测4颗卫星所得到的差分改正数,来消除GPS接收机测得的位置坐标误差,此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定位精度。本论文基于GPS接收机软件设计分三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GPS基线解算、基线向量网平差、GPS高程,并基本完成了参数设置和差分算法的实现。经过软、硬件的设计及部分升级,目前已完成新产品(博飞牌GJS101-F20产品)的顺利生产,并开始销售。本文的内容安排:第一章主要简要叙述GPS的原理,第二章对载波相位进行描述,第三章详细介绍硬件设计及调试过程,第四、五、六章对差分GPS软件技术设计及算法精度进行分析。

李胜[8](2006)在《GPS高程异常拟合研究》文中指出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英文“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字母缩写NAVSTAR/GPS的简称。意为“卫星测时测距导航/全球定位系统”。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技术。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美国政府SA政策的逐步取消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进一步提高了GPS导航定位的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GPS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GPS在高程定位精度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似大地水准面是一个不规则的曲面,它无法用一个精准的曲面来模拟,这就使得GPS只能提供给我们高精度的大地高,而不是我们工程中需要的正常高。这严重影响了GPS三维定位的应用发展,使其提供三维坐标的优越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本文介绍了GPS工作原理以及GPS大地高、正常高和正高的概念和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阐述了GPS高程拟合的原理,在收集、查阅、分析了近几年来国内外针对GPS水准高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并在借鉴了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们国家国土面积广,地形尤为复杂,似大地水准面起伏比较大的特点。采用多种拟合方法(多项式曲面拟合法、正交拟合法、多面函数拟合法、平面拟合法)对似大地水准面进行拟合。在建立拟合模型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插值精度、避免由于多项式次数过高引起的振荡现象,引入了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最后利用已有的大连海湾北至长兴岛的控制测量成果的GPS实测数据和几何水准资料作为已知数据,分别用几种拟合方法进行拟合。通过对这些拟合模型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研究,给出了不同地形不同拟合模型的精度评价,并提出了具体的结论和建议。通过对拟合结果分析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利用GPS已知大地高和正常高,采用多项式曲面拟合法、正交函数法、二次曲面法、多面函数拟合法、平面拟合法进行拟合所得到的结果可以满足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在某些工程中完全可以取代几何水准测量,这对工程高程测量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陆维维[9](2006)在《GPS动态载波相位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目前GPS的发展趋势表明,动态定位比静态定位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天地,而只有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才能满足实时高精度定位的要求。因此,积极开展动态定位理论的研究,解决GPS动态载波相位测量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对进一步拓展GPS技术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分析讨论GPS载波相位测量误差来源及动态系统可靠性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载波相位动态定位中整周模糊度确定、周跳探测与修复的问题,同时探讨了RTK测量技术及在线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如下: (1)论述了GPS观测中的各种误差来源和影响规律,分析了载波相位观测值差分形式和双频载波相位观测值线性组合及应用特点,并讨论了载波相位动态相对定位的差分改正方法以及坐标转换等问题。 (2)深入研究了动态系统的可靠性和粗差探测方法,把粗差探测算法应用于GPS动态定位系统,并用试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3)讨论了整周模糊度实时解算方法(OTF),分析了加速模糊度搜索的方法。分析了双频P码伪距法、模糊度函数法、最小二乘搜索法、模糊度协方差法的原理,并总结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一种改进的整周模糊度动态快速解算方法,这种方法结合了最小二乘分组搜索方法和整数高斯变换方法,减少了备选整周模糊度的组合数,并通过采用4种检验方法来剔除不正确的模糊度组合,从而能以较短的时间和较高的可靠性解算出正确的整周模糊度。 (4)探讨了周跳探测检测量的构造,分析了用于GPS动态定位的双差检测量、电离层残差检测量和载波伪距组合检测量的数学模型和应用特点。深入研究了高次差法、多项式拟合法、电离层残差法和伪距载波相位组合法等4种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的数学模型,并从采样率的角度出发,用算例对这4种方法探测和修复周跳的能力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它们的应用特点。 (5)阐述了RTK技术的原理、作业模式和系统构成,全面分析了影响RTK作业精度的各种因素,并讨论用相应的方法来消除或减弱这些因素的影响。探讨了RTK在线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情况,并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姚刚[10](2002)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工程的GPS定位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工程中,测量基准传递和轴线、垂直度、高程控制是建筑物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工期要求,提高测量定位工效和观测精度,也为了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工程中探索一种全新的更为科学、更快速的建筑测量定位方法,本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GPS技术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工程中应用的基本原理,提出了GPS技术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工程中应用的技术设计与实施、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的基本方法,并通过该技术在厦门建设银行大厦工程中的应用,对此进行了验证。 本文论述了用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工程GPS定位的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讨论了卫星的相对定位和动态定位方法。据此确定了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工程定位所采用的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以及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工程适用的定位方法?本文研究了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的技术设计依据,包括GPS测量规范(规程)?定位测量任务书等内容?本文对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GPS网的基准设计?GPS网的构成及图形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GPS基准点可以在建筑物内也可以在建筑物外,和由基准点构成的基准测量网图形;本文确立了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应遵循的原则?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的外业实施包括GPS点的选择?作业模式选择?观测要求等?GPS点应在收集和了解有关高层建筑所处位置和原有测量控制点位情况的前提下合理选定?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采用的作业模式主要有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其中,静态定位模式用于GPS测量基准传递及结构的定位放样?日照变形等的测量;动态定位模式用于GPS建筑物动态变形监测等的测量?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观测工作依据的基本技术指标有卫星高度角?有效观测卫星数?观测时段数?重复设站数?时段长度?数据采样间隔?在观测前应对GPS接收机进行系列检验?观测时应确定有效的观测程序?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的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定位成果的坐标转换及GPS高程的确定等内容?数据处理主要讨论了数据预处理?基线解算和网平差?数据预处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数据进行平滑滤波检验,剔除粗差;统一数据文件格式并进行数据文件的标准化加工;对观测值进行模型改正?卫星广播星历坐标值,可作基线解的起算数据,本文确定了GPS定位的起算观测数据评价的分级评价标准?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的数据处理包括基线解算和网平差两个阶段,可采用随机软件或经正式鉴定的其它软件进行?本文论述了GPS基线向量<WP=6>采用双差观测值模型求解的一般方法,并顾及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定位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精度估算和解算结果分析,并论述了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GPS测量基线向量网的三维约束平差和与地面网的联合平差方法? 卫星星历是以WGS-84坐标系为依据建立的,因此,GPS定位成果中的单点定位坐标及相对定位中解算出的基线向量,均属于WGS-84大地坐标系;而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定位实用的成果往往是属于某一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该坐标系只有经过坐标转换后,其定位成果才能用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基于此,讨论了GPS定位成果至国家/地方参考椭球的二维转换方法和GPS定位成果至国家大地坐标的转换方法? 重点研究了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适用的GPS水准高程的确定方法,探讨了GPS水准的绘等直线图法?解析内插法?曲面拟合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的误差主要包括卫星系统误差?卫星信号传播误差?接收设备误差等?本文系统研究了上述误差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特别是对高层建筑施工中常遇到的多路径效应误差,提出了合理选择测站点?对天线设置抑径板等实用措施,同时,还提出了减少接收机位置误差的具体办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工程GPS定位的试验分析,确定了采用GPS进行定位测量的技术方案?通过GPS定位技术试验分析,提供GPS定位精度的试验值,作为确定实测设备的依据;通过高层建筑动态变形的GPS测量技术试验分析,提供沿建筑物轴线方向的位移值和位移时程曲线,为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工程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持?GPS定位技术在厦门建设银行大厦工程的首次应用,建立了施工楼层的GPS定位控制网,其定位放样精度完全能满足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的要求;日照变形监测的变形曲线,反映了建筑物的日照变形规律;动态变形监测的频谱图,反映了建筑物的动态特征和变形规律?建筑物的日照变形曲线和动态变形频谱图对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次应用表明GPS定位技术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工程的定位及放样?日照变形?动态变形等的观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二、准动态模式下GPS水准的精度及实用性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准动态模式下GPS水准的精度及实用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速相机与GPS融合的智能车高精度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视觉里程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多传感器融合定位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高速相机的智能车定位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基于高速相机的定位实验平台搭建
    2.3 基于高速相机的视觉定位系统构建
        2.3.1 视觉里程计工作原理
        2.3.2 基于高速相机的视觉里程计定位系统构建
    2.4 坐标系及其变换关系
    2.5 高速相机与GPS联合标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高速相机的视觉里程计定位算法
    3.1 引言
    3.2 基于特征点匹配的视觉里程计定位算法
        3.2.1 特征提取算法
        3.2.2 特征匹配与优化算法
        3.2.3 相机运动估计
    3.3 基于RIPOC的视觉里程计定位算法
        3.3.1 相位相关法
        3.3.2 图像极坐标变换
        3.3.3 旋转不变相位相关法
    3.4 位置推算及优化措施
        3.4.1 基于平面的位置推算
        3.4.2 优化措施
    3.5 实验验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轨迹配准的高速相机与 GPS 动态标定方法
    4.1 引言
    4.2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4.3 基于轨迹配准的高速相机与GPS动态标定算法
    4.4 实验验证
        4.4.1 仿真实验
        4.4.2 基于实车数据的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相机与GPS融合定位算法
    5.1 引言
    5.2 卡尔曼滤波基本原理
    5.3 高速相机与GPS轨迹动态融合算法
    5.4 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
    发表的学术论文
    申请的专利
    参与的课题研究

(2)CORS RTK技术在地表移动观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2 RTK定位技术分析
    2.1 传统RTK定位技术分析
    2.2 CORS RTK技术分析
3 矿区CORS基准站的建立
4 实例应用分析
    4.1 实例应用分析
    4.2 移动监测
    4.3 数据分析
5 总结

(3)GPS/BDS及PL高精度RTK定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PS/BDS常规RTK
        1.2.2 GPS/BDS中长距离RTK
        1.2.3 室内伪卫星(PL) RTK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3.1 本文研究目的
        1.3.2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RTK基础理论
    2.1 基本数学模型
        2.1.1 函数模型
        2.1.2 随机模型
        2.1.3 参数估计方法
    2.2 常见误差源及处理方式
        2.2.1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2.2.2 与传播路径有关的误差
        2.2.3 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
    2.3 数据预处理
    2.4 模糊度的求解
    2.5 质量控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PS/BDS常规RTK
    3.1 GPS/BDS定位性能分析
        3.1.1 时空基准及信号频率
        3.1.2 卫星位置计算
        3.1.3 定位模型
        3.1.4 数据处理基本策略及流程
        3.1.5 静态试验
        3.1.6 动态车载试验
    3.2 “两步法”粗差探测方法
        3.2.1 算法介绍
        3.2.2 实验与分析
    3.3 附有多普勒测速信息的单历元模糊度求解
        3.3.1 算法介绍
        3.3.2 实验与分析
    3.4 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模糊度求解方法
        3.4.1 方法介绍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PS/BDS中长距离RTK
    4.1 中长距离RTK误差源
        4.1.1 卫星轨道误差
        4.1.2 电离层误差
        4.1.3 对流层误差
    4.2 对流层/电离层误差常用处理方法
        4.2.1 对流层经验模型改正
        4.2.2 对流层精密模型改正
        4.2.3 广播星历电离层经验模型改正
        4.2.4 电离层单层模型改正
        4.2.5 无电离层组合(LC)模型
        4.2.6 不同电离层模型改正效果验证
    4.3 基于参数估计的中长距离GPS/BDS-RTK试验分析
        4.3.1 方法介绍
        4.3.2 100 km长基线验证
        4.3.3 较大高差基线验证
    4.4 一种适用于北斗区域非差电离层获取方法
        4.4.1 方法介绍
        4.4.2 试验及分析
    4.5 基于常规和中长距离RTK定位统一模型的探讨
        4.5.1 电离层加权模型
        4.5.2 基于双频模糊度反算电离层迭代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室内伪卫星(PL)RTK
    5.1 室内伪卫星PL-RTK定位特点
        5.1.1 伪卫星定位误差分析
        5.1.2 静态观测值强相关
        5.1.3 线性化误差
    5.2 基于固定点初始化(KPI)的室内PL-RTK算法
        5.2.1 方法介绍
        5.2.2 实验与分析
    5.3 一种适用于室内PL-RTK定位单历元模糊度求解算法
        5.3.1 方法介绍
        5.3.2 实验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4)煤矿开采沉陷自动化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变形监测自动化发展与现状
    1.3 煤矿开采沉陷自动化监测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 监测网和系统总体框架结构
    2.1 研究区概况
    2.2 自动化监测系统监测网布设
    2.3 自动化监测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开采沉陷自动化监测系统数据处理方法
    3.1 基准网数据处理与质量评价
    3.2 VRS技术基本原理和关键算法
    3.3 多系统融合技术
    3.4 CORS RTK测量的卡尔曼滤波算法
    3.5 移动变形计算及制图
    3.6 本章小结
4 煤矿开采沉陷自动化监测系统软件
    4.1 设计原则与思路
    4.2 数据监控中心软件
    4.3 矿山开采沉陷综合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软件包
    4.4 实时数据采集终端系统软件
    4.5 本章小结
5 数据结构
    5.1 属性数据结构
    5.2 图形数据管理
    5.3 移动终端发送的信息格式
    5.4 连续运行监测站发送的信息格式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实现与应用分析
    6.1 软件系统的研发环境
    6.2 系统测试
    6.3 系统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CORS建立与维持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索引
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1.2.2 典型区域CORS参考框架
        1.2.2.1 欧洲参考框架
        1.2.2.2 北美参考框架
        1.2.2.3 新西兰动力大地基准
        1.2.3 中国区域参考框架
        1.2.4 参考框架的维持手段
        1.2.4.1 GPS坐标时间序列噪声模型
        1.2.4.2 虚假非线性位移对GPS基准站的影响
        1.2.4.3 环境负载造成的GPS基准站非线性位移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3.1 本文研究目的
        1.3.2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建立与维持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1 引言
    2.2 CORS 概述
    2.3 基于CORS建立区域坐标参考框架
    2.4 区域参考框架维持
        2.4.1 建立区域参考框架的线性模型局限性
        2.4.2 顾及基准站非线性变化的速度模型建立
        2.4.3 不同类型非线性变化的分析
    2.5 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的现状
        2.5.1 PZ-90
        2.5.2 伽利略地球参考框架
        2.5.3 南美洲参考框架
        2.5.4 非洲参考框架ARREF
        2.5.5 COMPASS地球参考框架CTRF
        2.5.6 我国周边国家大地坐标系
    2.6 顾及非线性变化的区域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
第三章 独立坐标系的建立和基于CORS的实时无缝数据服务
    3.1 引言
    3.2 基于CGCS2000和数字地面模型(DEM)构建独立坐标系
        3.2.1 问题的提出
        3.2.2 基于CGCS2000和数字地面模型DEM构建独立坐标系的方法
        3.2.3 独立坐标系建立流程
    3.3 坐标自动、实时统一转换方法
        3.3.1 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方法
        3.3.2 基于CORS的自动分区坐标转换方法
        3.3.3 坐标转换参数的保密及实时无缝对接
第四章 顾及非线性变化的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维持方法
    4.1 引言
    4.2 顾及非线性变化的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维持
    4.3 GNSS技术性系统误差影响
        4.3.1 对流层模型的影响分析
        4.3.1.1 对流层延迟投影函数
        4.3.1.2 不同对流层投影函数对区域基准的影响算例
        4.3.2 高阶电离层延迟对我国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
        4.3.2.1 高阶电离层延迟造成的IGS基准站运动特征
        4.3.2.2 高阶电离层延迟对中国区域基准站的速度影响
        4.3.2.3 高阶电离层延迟对坐标时间序列WRMS的影响分析
        4.3.3 S1-S2大气潮汐对我国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分析
        4.3.3.1 年周期振幅变化的比较分析
        4.3.3.2 年周期相位变化的比较分析
        4.3.3.3 N、E、U方向速度值的变化比较分析
        4.3.3.4 S1-S2大气潮汐改正对坐标时间序列RMS的影响分析
    4.4 环境负载效应的影响
        4.4.1 采用数据及评价指标
        4.4.2 环境负载位移时间序列RMS分布
        4.4.3 环境负载对GPS坐标时间序列WRMS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武汉坐标参考框架的建立与维持
    5.1 引言
    5.2 基于WHCORS的武汉市坐标参考框架的建立
        5.2.1 WHCORS的建立
        5.2.1.1 WHCORS网空间布局简述
        5.2.1.2 WHCORS系统组成
        5.2.2 高精度GPS控制网
        5.2.3 武汉市坐标参考框架的确定
        5.2.3.1 基线解算
        5.2.3.2 ITRF框架下网平差
        5.2.3.3 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网平差
    5.3 武汉市坐标参考框架的统一
    5.4 基于CORS的武汉市坐标参考框架的维持
    5.5 技术性系统误差对WHCORS的影响
        5.5.1 对流层投影模型对WHCORS的影响
        5.5.2 高阶电离层延迟对WHCORS的影响
        5.5.2.1 高阶电离层延迟对WHCORS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
        5.5.2.2 高阶电离层延迟对WHCORS坐标时间序列WRMS的影响分析
        5.5.3 S1-S2大气潮汐对WHCORS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分析
        5.5.3.1 WHCORS年周期振幅变化的比较分析
        5.5.3.2 WHCORS年周期相位变化的比较分析
        5.5.3.3 WHCORS基准站N、E、U方向速度值的变化比较分析
        5.5.3.4 S1-S2大气潮汐改正对WHCORS坐标时间序列RMS的影响分析
第六章 利用CORS数据分析武汉区域地壳运动
    6.1 引言
    6.2 欧拉参数建立模型
    6.3 应变场分析
        6.3.1 测站选用标准
        6.3.2 中国区域水平和垂直速度场确定及分析
        6.3.3 欧拉参数计算及比较分析
        6.3.4 武汉区域水平速度场分析
        6.3.5 武汉区域应变分析
        6.3.6 武汉区域垂直速度场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7.2 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CORS系统的变形监测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变形监测概述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内外CORS发展现状
        1.3.2 GPS在变形监测方面的应用现状
    1.4 项目背景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CORS系统及变形监测基础
    2.1 CORS系统概述
        2.1.1 CORS定义
        2.1.2 CORS的分类
        2.1.3 CORS服务内容
        2.1.4 CORS系统的体系结构
        2.1.5 CORS系统业务流程
        2.1.6 差分定位技术
    2.2 CORS变形监测
        2.2.1 GPS变形监测技术
        2.2.2 利用CORS进行变形监测的模型
        2.2.3 数据预处理
        2.2.4 数据后处理
        2.2.5 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2.3 数据通讯
        2.3.1 数据传输方式
        2.3.2 GPRS/CDMA通讯技术
    2.4 数据格式简介
        2.4.1 接收机原始数据格式
        2.4.2 RINEX格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ORS的变形监测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结构
    3.2 技术设计
        3.2.1 变形监测网基准设计
        3.2.2 变形监测网设计
        3.2.3 观测时段和周期设计
        3.2.4 系统硬件环境
    3.3 数据处理子系统
        3.3.1 基准站(监测站)管理模块
        3.3.2 通讯模块
        3.3.3 数据预处理模块
        3.3.4 数据解算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传输与数据解码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传输
        4.1.1 无线数据传输方式比较
        4.1.2 数据传输组网方式
        4.1.3 无线传输终端
        4.1.4 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4.2 原始数据解码和编码
        4.2.1 二进制原始数据解码
        4.2.2 RINEX格式数据编码
        4.2.3 数据编码解码系统设计
    4.3 小结
第5章 实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技术方案
        5.2.1 监测点设计
        5.2.2 变形监测网设计
        5.2.3 观测参数配置
        5.2.4 作业依据
    5.3 数据采集和解码
        5.3.1 无线传输终端和GPS接收机设置
        5.3.2 服务器端接受连接
    5.4 数据处理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一 数据结构代码

(7)GJS系列单频GPS接收机产品升级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GPS 概述
    1.1 全球定位系统 GPS
        1.1.1 全球定位系统组成
    1.2 GPS 全球定位系统信号的基本结构
    1.3 GPS 定位方法
        1.3.1 GPS 定位方法分类
    1.4 GPS 定位作业方式
        1.4.1 GPS 动态定位
        1.4.2 事后处理的动态定位
        1.4.3 用于地面测量的静态(或准动态)相对定位
    1.5 GPS 接收机及其分类
        1.5.1 GPS 接收机原理结构
        1.5.2 GPS 接收机的分类
    1.6 背景及意义
        1.6.1 国内发展状况
        1.6.2 本项目产品的特色及市场竞争力分析
2 载波相位测量
    2.1 载波相位测量的原理
        2.1.1 载波相位测量的原理
        2.1.2 载波相位测量的观测值
    2.2 周跳的产生与探测
        2.2.1 周跳的发生原因
        2.2.2 周跳的探测与修复
    2.3 GPS 静态测量
3 GPS 接收机设计
    3.1 信号接收板的开发
    3.2 控制板的开发
    3.3 文件下载
    3.4 控制显示
    3.5 供电系统
    3.6 定位软件设计
        3.6.1 理论依据及算法研究
        3.6.2 解决方法
        3.6.3 关键技术
4 GPS 基线解算
    4.1 GPS 基线解算的基本原理
        4.1.1 观测值
        4.1.2 基线解算(平差)
    4.2 GPS 基线解算的分类
        4.2.1 单基线解算
        4.2.2 多基线解
    4.3 基线解算阶段的质量控制
        4.3.1 质量控制指标及其应用
    4.4 影响 GPS 基线解算结果的几个因素及其应对方法
        4.4.1 影响GPS 基线解算结果的几个因素
        4.4.2 影响GPS 基线解算结果因素的判别及应对措施
    4.5 GPS 基线解算的过程
5 GPS 基线向量网平差
    5.1 GPS 网平差的分类
        5.1.1 三维平差和二维平差
        5.1.2 无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和联合平差
    5.2 GPS 网平差原理
        5.2.1 三维无约束平差
        5.2.2 三维联合平差
        5.2.3 二维联合平差
    5.3 GPS 网平差的过程
        5.3.1 提取基线向量,构建GPS 基线向量网
        5.3.2 三维无约束平差
        5.3.3 约束平差或联合平差
        5.3.4 质量分析与控制
    5.4 GPS 网平差中起算数据的检验
        5.4.1 方差检验法
        5.4.2 符合路线法
        5.4.3 检查点法
    5.5 网平差的实际计算过程
        5.5.1 坐标系设定
        5.5.2 网平差设置
        5.5.3 二维平差设置
        5.5.4 水准高程拟合
        5.5.5 已知坐标的输入
    5.6 网平差的运行
        5.6.1 提取基线向量网
        5.6.2 基线向量网的连通检验
        5.6.3 自由网平差
        5.6.4 三维约束平差
    5.7 二维约束平差
    5.8 水准高程拟合
6 升级后软件解算过程
    6.1 处理基线
    6.2 平差设置
    6.3 网平差
    6.4 成果输出
    6.5 后差分数据处理
        6.5.1 数据录入
        6.5.2 数据处理设置
        6.5.3 数据解算
        6.5.4 查看结果
        6.5.5 获取结果
        6.5.6 基站坐标设置
7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GPS高程异常拟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第一章 GPS工作原理
    1.1 GPS定位系统的组成
    1.2 GPS定位的坐标系统
        1.2.1 天球坐标系统的约定
        1.2.2 天球坐标系统的建立
        1.2.3 地球坐标系统
        1.2.4 GPS大地坐标系统
        1.2.5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1.3 GPS时间系统
        1.3.1 GPS时间系统的意义
        1.3.2 GPS时间系统的分类
    1.4 GPS绝对定位
        1.4.1 GPS绝对定位概述
        1.4.2 GPS绝对定位分类
        1.4.3 GPS动态绝对定位
        1.4.4 GPS静态绝对定位
    1.5 GPS相对定位
        1.5.1 GPS相对定位基本原理
        1.5.2 GPS静态相对定位
        1.5.3 GPS动态相对定位
        1.5.4 GPS静态相对定位的观测方程
2 第二章 GPS水准高程基本概念
    2.1 水准面、大地水准面、似大地水准面的概念
        2.1.1 水准面
        2.1.2 大地水准面
        2.1.3 似大地水准面
    2.2 高程系统
        2.2.1 国家高程基准
        2.2.2 不同高程系统关系
        2.2.3 大地高系统
        2.2.4 正高系统
        2.2.5 正常高系统
3 第三章 测高原理
    3.1 传统水准测量
    3.2 三角高程测量
    3.3 重力高程测量
    3.4 GPS高程测量
4 第四章 GPS高程转换方法
    4.1 等值线图示法
    4.2 狭长带状区域线形拟合法
        4.2.1 多项式曲线拟合法
        4.2.2 正交函数曲线拟合法
        4.2.3 三次样条曲线拟合法
        4.2.4 Akima曲线拟合法
    4.3 曲面拟合法
        4.3.1 多项式曲面拟合法
        4.3.2 平面及平面相关拟合法
        4.3.3 多面函数曲面拟合法
    4.4 地球重力场模型拟合法
    4.5 地球重力场结合 GPS水准拟合法
    4.6 GPS拟合模型实用性分析
5 第五章 GPS高程拟合实例
    5.1 GPS高程拟合系统简介
    5.2 工程概况
    5.3 狭长线形区域拟合实例
        5.3.1 二次曲线、三次曲线、四次曲线拟合实例
        5.3.2 正交曲线拟合实例
        5.3.3 最小二乘法拟合实例
    5.4 平坦及沿海地区拟合实例
    5.5 丘陵地区高程异常拟合实例
        5.5.1 二次曲面以及最小二乘法二次曲面拟合实例
        5.5.2 多面函数法拟合实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正交函数拟合主程序
附录B 最小二乘拟合法主程序
附录C 多面函数拟合主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9)GPS动态载波相位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GPS动态载波相位测量和可靠性分析
    2.1 GPS定位的基本观测量及误差分析
    2.2 GPS载波相位线性组合
    2.3 载波相位动态相对定位及坐标转换
    2.4 GPS动态测量可靠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周模糊度解算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整周模糊度的静态解算方法
    3.3 整周模糊度实时解算方法(OTF)研究
    3.4 一种改进的整周模糊度动态快速解算方法探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研究
    4.1 周跳的产生
    4.2 周跳探测检测量的构造
    4.3 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研究
    4.4 不同采样率对周跳探测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PS RTK测量技术及应用
    5.1 GPS实时动态定位
    5.2 GPS实时动态测量系统及影响作业精度的因素
    5.3 GPS RTK在线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工程的GPS定位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及特点
        1.1.1 GPS技术的发展
        1.1.2 GPS技术的特点
    1.2 GPS系统的组成
        1.2.1 GPS工作卫星及其星座
        1.2.2 地面监控站
        1.2.3 GPS信号接收机
    1.3 GPS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1.3.1 GPS技术的应用前景
        1.3.2 GPS技术在我国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GPS卫星定位基本理论
    2.1 GPS测量的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
        2.1.1 坐标系统
        2.1.2 时间系统
    2.2 卫星运动基础及GPS卫星星历
        2.2.1 卫星的无摄运动
        2.2.2 卫星的受摄运动
        2.2.3 GPS卫星星历
    2.3 GPS卫星信号
        2.3.1 GPS卫星信号的构成
        2.3.2 GPS卫星位置的计算
    2.4 GPS卫星定位基本原理
        2.4.1 GPS观测量
        2.4.2 GPS定位方法
3 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的技术设计与实施
    3.1 技术设计
        3.1.1 高层建筑施工定位的特点及基本要求
        3.1.2 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前的准备工作
        3.1.3 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的技术设计
    3.2 外业准备及技术设计书的编写
        3.2.1 建筑物周边情况了解及资料收集
        3.2.2 GPS定位设备及人员的准备
        3.2.3 GPS定位外业观测计划的拟定
        3.2.4 技术设计书的编写
    3.3 高层建筑GPS定位的外业实施
        3.3.1 选点
        3.3.2 标志埋设
        3.3.3 观测工作
    3.4 作业模式
        3.4.1 静态定位模式
        3.4.2 动态定位模式
        3.4.3 实时动态定位作业模式
4 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的数据处理
    4.1 数据预处理与观测成果检核
        4.1.1 数据预处理
        4.1.2 观测成果检核
        4.1.3 观测数据的评价标准
        4.1.4 重测
    4.2 GPS基线向量的解算及成果验核
        4.2.1 双差观测值模型
        4.2.2 法方程的组成及解算
        4.2.3 精度估算与结果分析
    4.3 GPS基线向量网平差
        4.3.1 GPS基线向量网的无约束平差
        4.3.2 GPS基线向量网的约束平差
        4.3.3 GPS基线向量网与地面网的联合平差
    4.4 GPS定位成果的坐标转换
        4.4.1 GPS定位成果的表示方法
        4.4.2 GPS定位成果的坐标转换
    4.5 高层建筑施工GPS高程
        4.5.1 GPS水准高程
        4.5.2 GPS重力准高程
5 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的误差分析
    5.1 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的误差分类
    5.2 卫星系统误差
        5.2.1 卫星星历误差分析
        5.2.2 卫星钟误差分析
        5.2.3 相对论效应误差分析
    5.3 信号传播误差
        5.3.1 电离层折射误差分析
        5.3.2 对流层折射误差分析
        5.3.3 多路径效应误差分析
    5.4 接收设备误差
        5.4.1 接收机钟误差分析
        5.4.2 接收机位置误差分析
        5.4.3 天线相位中心位置误差分析
6 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的试验分析
    6.1 高层建筑施工的GPS定位技术试验分析
        6.1.1 快速静态定位技术试验分析
        6.1.2 快速静态定位与静态定位的比较试验分析
        6.1.3 快速静态测量综合试验分析
        6.1.4 RTK定位技术试验分析
    6.2 高层建筑动态变形的GPS监测试验分析
        6.2.1 GPS测试高层建筑结构位移的原理
        6.2.2 GPS测定高层建筑动态变形的模拟与监测
        6.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高层建筑施工GPS测量的试验分析结论
7 高层建筑施工GPS定位控制应用实例
    7.1 工程概况
        7.1.1 建筑结构概况
        7.1.2 施工测量概况
    7.2 GPS定位控制方案设计
        7.2.1 GPS定位测量准备工作
        7.2.2 GPS定位基准的传递与基本项目的实施
    7.3 GPS定位测量的实施
        7.3.1 基准传递及定位测量
        7.3.2 GPS日照变形监测
        7.3.3 GPS动态变形监测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准动态模式下GPS水准的精度及实用性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速相机与GPS融合的智能车高精度定位方法研究[D]. 张帆.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2]CORS RTK技术在地表移动观测中的应用[J]. 程诗广. 科技风, 2018(24)
  • [3]GPS/BDS及PL高精度RTK定位算法研究[D]. 李昕. 武汉大学, 2017(06)
  • [4]煤矿开采沉陷自动化监测系统研究[D]. 吕伟才.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5]基于CORS建立与维持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夏传义. 武汉大学, 2014(01)
  • [6]基于CORS系统的变形监测方法研究与应用[D]. 徐文年. 东北大学, 2013(03)
  • [7]GJS系列单频GPS接收机产品升级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包懿.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5)
  • [8]GPS高程异常拟合研究[D]. 李胜.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2)
  • [9]GPS动态载波相位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D]. 陆维维. 河海大学, 2006(03)
  • [10]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工程的GPS定位控制研究[D]. 姚刚. 重庆大学, 2002(01)

标签:;  ;  ;  ;  ;  

准动态模式下GPS水准仪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