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开工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苏畅,谢宝丰,张凯,洪羽,王磊[1](2021)在《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复合土工膜耐久性及其防渗安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工程属国内首次大规模采用土工膜防渗的大型水库工程,土工膜防渗面积大,其耐久性直接关系工程安全。在现场调查基础上,对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土石坝段土工膜相关监测数据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分析,结合室内试验模拟不同影响因素下土工膜耐久性,采用有限元法分析土工膜缺陷部位和尺寸对土石坝渗流的影响,并采用线性加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土工膜防渗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工膜防渗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土工膜防渗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复合土工膜防渗安全性为正常。
李庆国,钱裕,靖娟,韦诗涛[2](2019)在《黄河小浪底、西霞院水库联合运用方式研究》文中指出西霞院反调节水库与小浪底水利枢纽关系密切,西霞院水库进行反调节、发电及供水灌溉的水沙条件取决于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小浪底水库在进行黄河防洪、调水调沙、防凌、供水灌溉及发电运用时,其出库水沙过程要经过西霞院水库的一定程度的再调节才能进入黄河下游。两个水库必须联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综合利用效益。在小浪底水库拦沙期防洪减淤运用方式、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第一阶段)运用调度规程、西霞院水库设计等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小浪底、西霞院水库联合运用方式效果,可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规划等提供技术支撑。
王璐,邓自辉,王磊,陈立云,洪羽[3](2018)在《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周边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西霞院反调节水库蓄水运用后,近坝区地下水位升高明显。为探讨防渗墙续建工程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基于防渗墙续建完成后周边观测井监测资料,定性分析了工程周边地下水渗流的变化规律,通过建立地下水统计模型,定量分析了环境量对地下水的影响,最后评估了两岸防渗墙的防渗效果,结果表明:防渗墙上游侧测井水位与库水位相关性较好,下游侧测井水位升幅主要与其距防渗墙的远近有关,距防渗墙轴线越近,变幅越大;自2013年以来绕坝渗流对右岸地下水的影响不断减弱;两岸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且趋于稳定,防渗墙防渗效果显着;库水位是影响地下水变化的主要因素,水压分量约占周边地下水总年变幅的60%75%。
樊思林,陈伟[4](2014)在《加强枢纽运行管理 全力推进小浪底生态文明建设》文中研究指明从坚持水资源统一调度,严格库区水行政执法管理,强化对库区及枢纽管理区建设行为的监督和持续推进枢纽管理区生态治理及修复等方面总结了小浪底水利枢纽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小浪底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实践表明,小浪底水利枢纽在运行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较大成效,对维持黄河健康水平,促进黄河中下游和库区周边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段文生[5](2013)在《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招投标是一种应用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有组织地择优成交的规范化交易方式。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引入招投标制度的历史较短,有关配套制度和监督体制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我国招投标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种种乱象,存在招投标竞争规则不科学、约束机制效率低、风险管理未重视、招投标机制待确立等多层次原因。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除具备其他工程招投标的共性外,还因其体量大、工期长、风险因素多等特点,具有其个性特征。针对现阶段我国招投标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结合国内以法律和规章等外力推动的外生性招投标机制效率失灵的问题,本文利用博弈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结合本人20年来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招标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对内生性招投标机制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便利用招投标程序中内在因素的有机制约、控制、调整等作用,建立起内生性招投标机制,为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招投标中引入内生性招投标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博弈论方法分别分析了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和综合评估法的均衡条件,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对合谋的影响和存在的主要风险与问题,并对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和综合评估法提出了相应的若干改进建议。(2)通过国际招标与国内招标的对比分析,发现影响招投标机制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竞争规则、约束机制和风险调节机制。(3)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具有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律、方法简单且效率高、减少权力寻租等一系列优点。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虽然杜绝了投标人与评标专家、招标代理和招标人工作人员的串标,降低了招标人的部分风险,但仍存在投标人之间串标、围标等合谋的可能性及投标人恶意降价的可能性。(4)经博弈分析发现,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下围标等现象的发生与被发现的概率及发现后的惩罚力度等招投标约束机制有关。建议今后应加大招投标监察力度以增大围标、陪标等合谋现象被发现的概率,同时强化合谋现象发现后的处罚力度,如将组织串标的处罚金额由中标金额的(5-10)‰提高到2%以上,以避免围标、陪标等合谋现象的发生。(5)针对国内目前广泛采用的综合评估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建议可从招标准备工作、报价评审标准、商务评审赋分比重、定性评审项目赋分标准、合同文件组成等方面对综合评估法进行改进。按本文建议改进后的综合评估法已在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工程招标中得到成功应用,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综合评估法改进建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6)通过招投标约束机制的研究,提出了招投标约束机制的概念和构成,建议利用内生性制度约束的参与约束和价格约束对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进行改进,从而可有效制约围标和串标等不法行为的发生。(7)本文提出的利用内生性制度约束的参与约束和价格约束对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进行改进的建议如下:1)参与约束可通过在投标资格审查方面采取若干措施来实现:①招标公告和投标邀请函并用,邀请潜在投标人参加资格预审,解除完全围标的风险;②采用定量评审和设置关键评价因素,既评价潜在投标人的综合实力也重视其对本工程的技术和风险管理能力:③采用有限数量制,实行数量和分数双指标控制;④建议采用电子邮件发送资格预审结果通知书和招标文件等措施对资格预审结果保密,减小资格预审后的合谋机会。2)价格约束可通过设置招标控制价来实现:根据招标工程的具体情况和围标的可能性,设置合适的招标控制价,减小完全围标的动因和可能性,同时一旦存在完全围标可将招标人的风险限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按本文建议改进后的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已在龙背湾水电站工程招标中得到成功应用,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的改进建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8)在分析工程项目风险及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利用博弈论研究了风险态度对投标报价的影响,分析了差额担保和评标澄清在招投标风险调节机制中的作用,为了避免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带来的恶意降价风险等不当竞争现象的发生,建议在招投标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差额担保和评标澄清的作用。差额担保是避免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下恶意降价的有效手段,建议取消《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履约保证10%的上限规定;提高差额保函的手续费,采用累进制的费率,以更好地发挥差额保函调节投标人风险态度的作用。评标澄清可以调节恶意降价风险的影响。某城市地铁工程和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招标时,引入了本文建议的差额担保措施和评标澄清环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有效地避免了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带来的恶意降价等不当竞争现象的发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差额担保环节和评标澄清环节在调节投标人风险态度和风险影响方面的有效性和实用性。(9)按照机制设计理论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等概念和思路,利用制度理论等研究工具,提出了内生性招投标机制的概念,分析了内生性招投标机制的构成要素和功能,提出了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中引入内生性招投标机制的建议。(10)利用国外最新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招投标的制度变革和路径,研究了综合评估法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在博弈中的演化方向,预测了评标方法的发展趋势。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优点众多,在国内推广应用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最低价中标的原则将是大势所趋,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在国内的使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中国的招投标市场必将与国际接轨。鉴于我国政府已郑重承诺最迟于2020年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建议在我国政府采购中和国有投资为主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中,积极推广应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防止投标人的合谋行为。
彭英[6](2013)在《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大坝渗流稳定分析》文中提出西霞院反调节水库为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水库大坝为混凝土坝、土石坝复合坝型,工程开发任务以反调节为主,结合发电,兼顾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水库蓄水后,近坝区含水层渗流作用引起地下水位较大幅度上升,如北岸CJ19号观测井,自2007年6月以来,地下水水位上升了近7m,可能产生绕坝渗流,调查表明,地下水水位的升高引起地基软化,局部地区地面出现不均匀沉降,对民房等建筑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后期在两岸坝肩实施延伸坝肩防渗墙工程。为评估延伸前后的防渗墙防渗效果及论证是否还需要加长两岸防渗墙的方案,有必要对水库渗流稳定进行研究。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对水库坝体和坝肩渗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定量分析了水库渗流性态,进行稳定分析及评价,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归纳总结目前渗流稳定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渗流有限元方法。(2)比较正常水位工况下大坝及周边区域渗流场的计算结果与相应的11个坝体测点和6个周边地下水测点实测资料,结果表明:计算渗压水头总体上与实测的渗压水头接近,说明计算参数、计算模型符合大坝实际情况,计算得到的渗流场较真实模拟大坝实际渗流性态。(3)针对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大坝的混凝土坝、土石坝复合坝型,构建左右岸土石坝、两岸坝肩、土石坝和混凝土坝接合处等不同部位的11个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正常蓄水位、设计洪水位及校核洪水位等三种工况下的大坝稳定渗流场和应力和位移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各种工况下,坝体、坝基渗流场压力水头、渗透坡降和应力位移的分布规律合理。在土工膜和防渗墙的联合作用下,坝体和坝基各处的渗透压力和渗流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消减,渗流得到了有效控制,大坝断面材料分区、坝体和坝基的防渗排水系统设计合理。(4)分别对右土石坝、左右岸坝肩与土石坝接合处、左右岸坝肩防渗墙加长后水位升降渗流场进行模拟,并对右土石坝、左右岸坝肩与土石坝接合处进行相应的应力和位移场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水位升降情况下,水库大坝的渗流场变化规律合理,应力和位移均在合理范围之内。通过研究,可以得知:西霞院反调节水库现有的坝体防渗措施有效充分,左岸坝肩防渗墙延伸后长度对模拟计算区域内的下游降压效果明显,右岸坝肩已经设置的防渗墙长度从工程渗流稳定方面反映已经足够。
王世岩,刘畅,杨素珍[7](2011)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西霞院水库建设前后生态景观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RS、GIS空间信息技术,基于Landsat TM/ETM+、CBERS-02B CCD遥感影像数据专题解译,对西霞院水库建设前后区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区域景观格局变化是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约束的结果,其中水利工程建设是景观格局变化的直接驱动力,人口增加和城镇化以及自然因子对于区域景观格局变化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王世岩,陈建,刘畅,刘晓波[8](2011)在《西霞院水库工程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2000年、2009年多源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覆盖专题解译,对西霞院水库工程区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霞院水库工程建设前后的近10年期间,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农田及水库坑塘,其中水库坑塘的动态变化率达14.5%,与建设前相比,水库坑塘面积增加幅度较大,而农田呈减少的变化特征。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约束的结果,其中水利工程建设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直接驱动力,人口增加和城镇化是重要的驱动因素,自然因子对于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演变也起到一定作用。
司印居[9](2011)在《而今迈步从头越 交相辉映谱新篇》文中指出站在巍巍大坝上,一览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奇观,您就会领略到人类利用自然的举世伟功,您可以将山水交融的北国水乡尽收眼底;在这里,您仿佛能聆听到推进水利现代化的铿锵足音,感受到科技发展的鬼斧神工,体验到水利人智慧与汗水交响的魅力。 2011年岁首,在古老的黄?
白涛[10](2010)在《基于调峰的梯级水库短期联合优化调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缓解能源危机、电力紧缺的压力,我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开发战略,对能源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加大了对水电能源的开发速度,逐步形成了12大水电能源基地及梯级水电站水库群,并实施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市场体制改革。面对水电规划、开发和改革带来的契机与挑战,针对我国水能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等弊端,有重点的完善梯级水库群发电调度理论和应用研究、提高水电站的综合利用水平和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基于水电站调峰运行理论、梯级水库优化调度理论和电力市场理论,以黄河中游水电能源基地中具有防洪、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要求的小浪底、西霞院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对水电站联合调峰运行方式、水电站调峰能力以及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考虑小浪底水电站承担调峰任务时的不稳定流影响,在充分发挥西霞院水库的反调节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水电站的调峰任务的实现方式,对水电站调峰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小浪底、西霞院梯级水库短期调峰运用原则和调峰运行方式。(2)根据小浪底水电站短期运行方式,建立了调峰电量最大模型,选取不同方案对小浪底水电站的调峰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小浪底短期调峰运行与西霞院反调节作用间的关系,制定了小浪底水电站短期运行的调峰能力表,提取了小浪底水电站调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3)从理论角度对梯级水库短期优化调度的模型和优化算法进行探讨,以日、周、月为调度周期,着重对水库常规调度、梯级水库短期联合优化调度和基于最小耗水的最优负荷分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梯级发电量最大模型、梯级发电效益最大模型和耗水量最小模型,采用动态规划算法(DP)和等微增率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对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获得了西霞院水库在梯级联合优化调度中的反调节能力,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准确性。(4)结合小浪底、西霞院梯级水库实际运行情况,采用本文建立的模型,分别制定梯级水库短期发电计划、短期调峰发电计划和最优负荷分配计划,通过与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对比,验证了短期优化调度模型的合理性、实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开工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开工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复合土工膜耐久性及其防渗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监测资料分析 |
2.1 应变监测 |
2.2 小概率法拟定土工膜应变计监控指标 |
2.3 渗压监测 |
2.4 土工膜后气压监测 |
3 复合土工膜耐久性室内试验 |
4 土工膜缺陷对土石坝渗流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
4.1 土工膜缺陷对土石坝渗流的影响 |
4.2 土工膜防渗安全性评价 |
5 运行管理建议 |
(3)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周边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周边地下水监测网布置 |
3 周边地下水监测资料分析 |
3.1 时空分析 |
3.1.1 左岸周边地下水 |
3.1.2 右岸周边地下水 |
3.2 特征值统计分析 |
3.2.1 极值分析 |
3.2.2 年变幅分析 |
3.2.3 年均值分析 |
3.3 周边地下水监测资料统计模型分析 |
3.3.1 地下水统计模型 |
3.3.2 影响因素分析 |
4 两岸防渗墙效果分析 |
4.1 左岸防渗墙效果评价 |
4.2 右岸防渗墙效果评价 |
5 结语 |
(4)加强枢纽运行管理 全力推进小浪底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枢纽运行管理的主要做法 |
2 枢纽运行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
3 经验和体会 |
4 枢纽运行管理及生态建设的主要制约 |
5 进一步加强枢纽运行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
(5)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招标投标的出现 |
1.1.2 新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发展历程 |
1.2 招投标的有关概念及招标方式 |
1.2.1 招投标的有关概念 |
1.2.2 招标方式 |
1.3 国内外招标投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3.1 国外招标投标方面的研究 |
1.3.2 国内招标投标研究的现状 |
1.4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的实践和经验 |
1.4.1 水利水电工程国际招标 |
1.4.2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国内公开招标 |
1.4.3 国内招投标与国际招投标的对比分析 |
1.5 国内招投标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5.1 国内公开招投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2 国内招投标乱象的原因分析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招投标基本理论和方法 |
2.1 效用理论 |
2.1.1 效用理论 |
2.1.2 风险态度 |
2.2 经典博弈论 |
2.2.1 博弈的基本概念 |
2.2.2 博弈的分类 |
2.2.3 博弈的表达方式 |
2.2.4 博弈论分析的特征 |
2.3 演化博弈论 |
2.3.1 演化稳定均衡 |
2.3.2 随机稳定均衡 |
2.4 机制设计理论 |
2.4.1 机制设计理论的内容 |
2.4.2 设计者 |
2.4.3 机制设计理论与信息经济学及博弈论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3 招投标的竞争规则研究 |
3.1 概述 |
3.1.1 国外对评标方法的理论研究 |
3.1.2 国内对评标方法的规定 |
3.2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 |
3.2.1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的优点 |
3.2.2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的风险 |
3.2.3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推行困难的原因分析 |
3.3 综合评估法 |
3.3.1 综合评估法的优缺点 |
3.3.2 综合评估法的报价评审标准分析 |
3.4 评标方法对合谋的影响 |
3.4.1 产生合谋的条件 |
3.4.2 综合评估法产生合谋的情况分析 |
3.4.3 经评审的最低报价法产生合谋的情况分析 |
3.4.4 非正常报价的简易判断法 |
3.5 综合评估法的改进建议 |
3.5.1 招标准备工作的改进 |
3.5.2 报价评审标准的改进 |
3.5.3 商务评审赋分比重的改进 |
3.5.4 定性评审项目赋分标准的改进 |
3.5.5 合同文件组成的改进 |
3.6 应用举例 |
3.6.1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简介 |
3.6.2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招标采取的措施和效果 |
3.7 本章小结 |
4 招投标约束机制研究 |
4.1 概述 |
4.1.1 约束机制的概念 |
4.1.2 约束机制与制度的关系 |
4.1.3 约束机制的构成 |
4.2 我国招投标的法律制度约束(外生性约束机制) |
4.2.1 招投标的法理基础 |
4.2.2 招投标的法律制度体系 |
4.2.3 招投标有关的法律责任 |
4.2.4 有关招投标合谋的处罚规定 |
4.3 法律制度约束失效的原因分析 |
4.4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合谋的种类 |
4.4.1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合谋的可能种类分析 |
4.4.2 完全围标和不完全围标的博弈分析 |
4.5 招投标内生性制度约束研究 |
4.5.1 外生性制度约束和内生性制度约束 |
4.5.2 参与约束 |
4.5.3 价格约束 |
4.5.4 内生性制度约束的构成 |
4.6 应用案例 |
4.6.1 龙背湾水电站简介 |
4.6.2 龙背湾水电站招投标的做法 |
4.6.3 龙背湾水电站招投标的效果 |
4.7 本章小结 |
5 招投标的风险调节机制研究 |
5.1 概述 |
5.1.1 风险和工程项目风险 |
5.1.2 项目风险管理的程序 |
5.1.3 风险应对的措施 |
5.2 风险态度对投标报价的影响 |
5.2.1 风险态度的有关研究 |
5.2.2 基于投标人风险态度的招投标博弈分析 |
5.2.3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恶意降价的风险分析 |
5.3 招投标风险调节机制研究 |
5.3.1 担保对投标人风险偏好的调节作用 |
5.3.2 评标过程中的风险影响调节 |
5.3.3 风险调节机制研究结论 |
5.4 应用举例 |
5.4.1 差额保函的风险态度调节运用 |
5.4.2 评标过程的风险影响调节案例 |
5.5 本章小结 |
6 水利水电工程内生性招投标机制研究 |
6.1 概述 |
6.1.1 招投标机制 |
6.1.2 有关招投标机制的研究 |
6.1.3 国内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6.2 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机制的选择 |
6.2.1 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 |
6.2.2 招投标机制的核心 |
6.2.3 内生性和外生性招投标机制的选择 |
6.3 内生性招投标机制研究 |
6.3.1 内生性招投标机制的机理 |
6.3.2 内生性招投标机制的流程 |
6.3.3 内生性招投标机制的主要措施 |
6.4 内生性招投标机制的优势 |
6.5 内生性招投标机制在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 |
6.5.1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简介 |
6.5.2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特点 |
6.5.3 大藤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分标方案 |
6.5.4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招标方案 |
6.5.5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招标效果预测 |
6.6 本章小结 |
7 评标办法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 |
7.1 制度研究的新方法 |
7.1.1 演化博弈论介绍 |
7.1.2 演化博弈论在制度研究中的运用 |
7.2 招投标机制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
7.2.1 制度与博弈论 |
7.2.2 中国招投标机制的演进过程 |
7.2.3 制度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
7.3 综合评估法与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的演化博弈分析 |
7.3.1 建立模型 |
7.3.2 复制动态方程求解 |
7.3.3 演化过程的稳定性分析 |
7.3.4 结论 |
7.4 评标方法的发展趋势 |
7.4.1 影响评标方法发展的事件 |
7.4.2 推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的条件 |
7.4.3 推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是大势所趋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大坝渗流稳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渗流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渗流研究评述 |
1.2.2 国内渗流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渗流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2.1 渗流分析主要方法 |
2.2 渗流分析基本理论 |
2.3 渗流分析有限单元法 |
2.4 渗流场对应力和位移场影响的作用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渗流有限元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模型构建 |
3.2.1 计算软件 |
3.2.2 计算范围 |
3.2.3 分解模型 |
3.2.4 渗流计算参数 |
3.3 模型计算与监测资料对比分析 |
3.4 稳定渗流场计算 |
3.4.1 计算工况 |
3.4.2 渗透压力及浸润线分析 |
3.4.3 下游渗流量计算 |
3.4.4 土工膜、防渗墙防渗效果 |
3.5 稳定渗流场作用下的应力和位移场计算 |
3.6 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非稳定渗流有限元分析 |
4.1 水位升降的渗流场计算 |
4.2 水位升降的应力和位移场计算 |
4.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目录 |
详细摘要 |
(7)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西霞院水库建设前后生态景观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概况 |
3 数据源及研究方法 |
3.1 数据源及处理 |
3.2 景观变化分析方法 |
3.2.1 景观格局变化动态度 |
3.2.2 景观类型转移矩阵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西霞院水库建设前后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4.2 西霞院水库建设前后各景观类型转变特征 |
4.3 西霞院水库建设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
5 结 论 |
(8)西霞院水库工程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概况 |
2 数据源及研究方法 |
2.1 数据源及处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土地利用动态度 |
2.2.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
3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
3.1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状况 |
3.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
3.3 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分析 |
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 |
4.1 水库工程建设是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
4.2 人口增加和城镇化是区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 |
4.3 自然因子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演变具有一定的作用 |
5 结 语 |
(10)基于调峰的梯级水库短期联合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优化调度 |
1.3.2 水电调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研究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
2 黄河中游梯级水电站概况及基本资料 |
2.1 流域概况 |
2.2 研究所采用的基本资料 |
2.2.1 水库特征水位及水电站主要参数 |
2.2.2 径流资料 |
2.2.3 小浪底水库资料 |
2.2.4 西霞院水库资料 |
2.2.5 其它资料 |
3 水电站调峰运行方式研究 |
3.1 概述 |
3.2 调峰运行方式 |
3.2.1 调峰任务的实现方式 |
3.2.2 梯级水电站调峰模型 |
3.3 小浪底、西霞院短期调峰运行方式 |
3.3.1 小浪底-花园口河段河道基流要求分析 |
3.3.2 电站调峰不稳定流演进及对下游影响分析 |
3.3.3 西霞院水库的反调节作用 |
3.3.4 水电站调峰运用原则和方式 |
4 小浪底、西霞院梯级水库调峰能力研究 |
4.1 概述 |
4.2 梯级水库调峰能力研究 |
4.2.1 水电站调峰模型 |
4.2.2 水电站调峰模型的求解 |
4.3 小浪底、西霞院调峰能力计算 |
4.3.1 问题描述 |
4.3.2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4.3.3 计算结果 |
4.4 调峰能力分析 |
5 梯级水库短期优化调度研究 |
5.1 概述 |
5.2 梯级水库短期发电调度特性 |
5.3 梯级水库短期联合优化调度模型 |
5.3.1 发电量/发电效益最大模型 |
5.3.2 耗水量最小模型 |
5.4 短期优化调度模型的求解算法研究 |
5.4.1 动态规划法 |
5.4.2 等微增率法 |
5.5 小浪底、西霞院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研究 |
5.5.1 问题描述 |
5.5.2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5.5.3 调度期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
5.5.4 计算结果 |
6 小浪底、西霞院梯级水库短期发电调度计划的制定 |
6.1 短期发电计划的制定 |
6.2 短期调峰计划的制定 |
6.3 短期最优负荷分配计划的制定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开工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复合土工膜耐久性及其防渗安全分析[J]. 苏畅,谢宝丰,张凯,洪羽,王磊. 人民黄河, 2021(12)
- [2]黄河小浪底、西霞院水库联合运用方式研究[A]. 李庆国,钱裕,靖娟,韦诗涛. 中国水利学会2019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 2019
- [3]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周边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J]. 王璐,邓自辉,王磊,陈立云,洪羽.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8(08)
- [4]加强枢纽运行管理 全力推进小浪底生态文明建设[J]. 樊思林,陈伟. 水利经济, 2014(06)
- [5]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机制研究[D]. 段文生. 武汉大学, 2013(01)
- [6]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大坝渗流稳定分析[D]. 彭英.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
- [7]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西霞院水库建设前后生态景观变化分析[J]. 王世岩,刘畅,杨素珍. 水利水电技术, 2011(11)
- [8]西霞院水库工程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J]. 王世岩,陈建,刘畅,刘晓波. 人民黄河, 2011(10)
- [9]而今迈步从头越 交相辉映谱新篇[N]. 司印居. 中国水利报, 2011
- [10]基于调峰的梯级水库短期联合优化调度研究[D]. 白涛.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