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性与超选择性造影对肝内占位病变定量分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亮,李永芳,张岭漪[1](2020)在《影像学技术对肝硬化临床终点事件的预测》文中研究指明肝硬化临床终点事件对患者不良影响较大,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血栓形成、原发性肝癌等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下甚至死亡。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为肝硬化临床终点事件的诊断和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超声、超声造影、超声内镜、CT、MRI、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核医学检查等影像学手段诊断评估肝硬化临床终点事件极大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帮助。然而,不同种类的影像技术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因此,医生应根据临床需要使用。
李凤尧[2](2020)在《TACE术中应用三氧化二砷载药微球治疗兔VX2肝肿瘤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TACE术中应用载药栓塞微球(CalliSpheres Beads,CB)加载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治疗兔VX2肝肿瘤的疗效分析。材料和方法:将成功建模后的120只实验兔随机平均分为4组:空白微球栓塞组(CB组),术中注入不加载药物的空白载药微球;三氧化二砷载药微球栓塞组(CBATO组),术中注入加载三氧化二砷的载药微球;三氧化二砷碘油栓塞组(cTACE组),术中注入三氧化二砷碘油乳化剂;对照组(Control组),TACE术中注入适量生理盐水。每组在术后12h、3d、7d、14d同时处死实验兔5只,取正常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以及肿瘤细胞凋亡和增殖检测,各组均留存10只实验兔用于生存期观察。结果:术后14d,CBATO组肿瘤总体积(CV)和肿瘤转移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CBATO组荷瘤兔生存时间较其他三组明显延长。术后3d、7d、14d,CBATO组残瘤区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epatocyte growth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均不同程度低于 CB 和 cTACE 组。术后 7d、14d,CBATO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明显低于其他三组。术后7d、14d,CBATO组肿瘤区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而术后各个时间点,CBATO组肿瘤细胞增殖指数(PI)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术后7、14d,CBATO组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表达量较CB组与cTACE组显着增多,而CBATO组Twist蛋白、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量较CB组与cTACE组显着减少。结论:三氧化二砷载药微球可以明显提高兔肝VX2肝肿瘤的坏死率,抑制兔肝VX2肝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延长实验动物的生存期。
曹策[3](2019)在《Gd-EOB-DTPA增强MRI联合血清学指标在诊断小肝癌上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联合甲胎蛋白等血清学指标在诊断小肝癌(sHCC)上的应用价值方法1.收集2015年12月2017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接受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的730例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入选236例。其中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患者124例归入肝癌组,非sHCC患者1 12例归入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病例MRI检查前后一周内的血常规、生化全套、血凝常规、AFP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过Gd-EOB-DTPA增强MRI检查,MRI检查结果传送至PACS系统(Neusoft,中国沈阳)进行数据处理,由两名具有10年肝脏MRI阅片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在不知道任何有关的临床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χ±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对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意义后进入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确定最终影响因素。采用AUC分别评估各种标志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以及联合检测的诊断。2.收集2015年12月2017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脏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在筛选和排除标准后,共留下82名患者,其中经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患者56例定义为肝癌组,26例未患HCC的患者定义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病例MRI检查前后一周内的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和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II,PIVKA-II)的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过Gd-EOB-DTPA增强MRI检查,MRI检查结果传送至PACS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由两名具有10年肝脏MRI阅片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在不知道任何有关的临床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对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组间AFP和PIVKA-II水平。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Gd-EOB-DTPA增强MRI在不同组间的诊断效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对各肿瘤标志物及联合试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进行评估。结果:1.1 sHCC患者血清的PLT为(128.2±76.0)*109/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水平[(164.9±86.9)*109/L,P=0.001];sHCC 患者血清的 AFP 为 8.8(2.9,108.4)ng/ml显着高于对照组水平[3.5(2.2,8.4)ng/ml,P<0.001];1.2 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结果中的动脉期高信号、肝胆特异期低信号和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在sHCC患者和对照组间有差异(P<0.05);1.3在诊断sHCC时,血清PLT和AFP的最佳临床截断点分别为158.5*109/L和4.8 ng/ml,此时诊断s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3.7%、65.2%和75.0%、51.8%;1.4 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结果中的动脉期高信号、肝胆特异期低信号和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在诊断s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5%、50%和71.0%、59.8%以及 75.8%、57.1%;1.5联合试验Ⅱ和联合试验Ⅲ可分别将HCC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提高至62.9%和96.43%,多种诊断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sHCC的实际诊断效率。2.1 HCC 患者血清 AFP 和 PIVKA-Ⅱ 水平分别为 34.5(4.5,594.9)ng/ml 和 63.5(25.0,2082.0)Mau/ml,显着高于对照组组[分别为 3.4(2.2,11.6)ng/ml 和 23.0(18.8,28.0)Mau/ml,P<0.01];2.2 血清AFP、PIVKA-Ⅱ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单独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0.815和0.907;2.3在单项诊断HCC时,血清AFP和PIVKA-Ⅱ的最佳临床诊断截断点分别为14.4ng/ml和40.5 Mau/ml,其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4.3%、84.6%、70.7%和 62.5%、100.0%、74.4%,Gd-EOB-DTPA 增强 MRI 单独诊断 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9%、88.5%、91.5%,以Gd-EOB-DTPA增强MRI诊断的效能最高;2.4采用联合试验Ⅰ诊断HCC,其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73.1%,采用联合试验Ⅱ诊断HCC的灵敏度为46.4%,特异度为100.0%。联合试验提高了诊断的特异度,但降低了灵敏度。结论:1.AFP和Gd-EOB-DTPA增强MRI的动脉期高信号、肝胆特异期低信号、DWI高信号对于诊断sHCC有意义;联合诊断能明显提高sHCC的诊断效能。2.应用血清AFP和PIVKA-Ⅱ检测联合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可提高诊断HCC的效能,综合应用三者联合诊断可以提高诊断HCC的正确性。
孙诚[4](2017)在《肝癌DSA肝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控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肝癌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800例肝癌肝动脉DSA图像质量。结果:800例肝癌肝动脉DSA检查一次成功784例,占98%,重复检查12例,占2%。结论:成像链的设置是影响DSA图像质量的主要环节,其次是导管端部的位置、造影剂的流速与注入总量,还有其他原因引起的伪影。
李真真[5](2016)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复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PLC)是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肝脏恶性肿瘤。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肝癌恶性程度高,极易肝内播散和远处转移。术后容易复发,且对放疗和全身化疗不敏感。然而肝癌起病隐匿,发展迅速,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容易被漏诊误诊,很多患者就诊时已是肝癌晚期。因此,提高肝癌的检出率,特别是复发性小肝癌的检出率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肝癌的影像学研究,主要是增强CT,增强MRI。然而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少见论及。本研究将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结合时间-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定量分析和增强CT(CECT)在复发性小肝癌诊断方面的能力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复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和增强CT(CECT)在复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检出率和准确率,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复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1例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病理证实为复发性小肝癌患者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结果和增强CT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复发性小肝癌的能力。结果1.动脉期CEUS定量分析和CECT显示高增强(密度)的例数138例(91.4%)和135例(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门脉期CEUS定量分析和CECT显示低增强(密度)的例数59例(39.1%)和57例(3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7);延迟期CEUS定量分析和CECT显示低增强(密度)的例数139例(92.1%)和136例(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2.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漏诊复发性小肝癌患者4例,误诊10例(胆管细胞性肝癌3例、转移癌1例、血管瘤1例、肝细胞腺瘤1例、肝硬化再生结节3例、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增强CT漏诊6例,误诊14例(胆管细胞性肝癌2例、转移癌3例、血管瘤2例、肝细胞腺瘤1例、肝硬化再生结节4例、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诊断复发性小肝癌病变的检出率为97.4%,增强CT的检出率为96.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诊断复发性小肝癌的准确率为93.4%,增强CT的准确率为90.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3.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肿瘤区上升时间,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降支减半时间均小于同深度肝实质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0,P=0.000,P=0.000),肿瘤区曲线下面积和同深度肝实质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3)。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诊断复发性小肝癌的能力与增强CT相当,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复发性小肝癌诊断中具有独立的临床价值。
于长路[6](2014)在《Gd-EOB-DTPA增强MR与超声造影对富血供微小肝癌诊断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微小肝癌(直径<2cm)在超声造影及Gd-EOB-DTPA增强MR中的影像表现,并对两者在微小肝癌(直径<2cm在)上的诊断准确性进行比较研究。材料与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5月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的病人48例(男性为31例,女性为17例,平均年龄为53.0±10.8岁)共计57个病灶。纳入标准为:①所有病人经过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 Gd-EOB-DTPA(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增强MRI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造影CT (CT during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肝动脉内插管的肝脏动脉造影CT(CT during hepatic arteriography,CTHA)检查。②病灶的最大径<2cm。③所有病灶必须在影像学检查30天内取得病理,包括外科术后或穿刺活检。④肝癌病理诊断结果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标准。⑤患者对影像检查及穿刺活检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按病灶大小分为两组即直径<1cm组(共计23个),及1cm<直径<2cm(共计34个),分别统计两组的病灶检出率情况,并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曲线对其诊断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1、影像表现:在57个病灶中,经病理证实为微小肝癌(Minutenes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HCC)的为50个,其它为2个RN,5个DN。CEUS:表现为典型“快进快出”的39个,表现为“快进同出”的8个,与周围肝实质同步增强的3个,动脉期晚于周边肝实质增强而余期等增强的4个,全程无灌注的3个;Gd-EOB-DTPA增强MRI:表现为典型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及肝胆期低信号的45个,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肝胆期等信号的2个,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肝胆期等信号4个,表现为T1WI、T2WI等信号、肝胆期高信号6个。2、两种方法的检出情况:48例57个病灶中,CEUS共检出MHCC41个,检出率为71.93%;Gd-EOB-DTPA-MRI共检出MHCC50个,检出率为8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2,p=0.036)。(1)在d<1cm组共23个病灶中,CEUS发现MHCC共12个,肝脏其它病变11个,检出率为52.17%,Gd-EOB-DTPA-MRI发现MHCC共19个,其它4个,检出率为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7,p=0.028),即Gd-EOB-DTPA-MRI>CEUS。(2)在1<d<2cm组共34个病灶中,CEUS发现MHCC共29个,肝脏其它病变5个,检出率为85.29%,Gd-EOB-DTPA-MRI发现MHCC共31个,其它3个,检出率为91.18%,两种检查方法对MHCC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7,p=0.452)。3、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情况:(1)d<1cm组中共23个病灶中经病理诊断为肝癌的20个,诊断为其它的3个。CEUS诊断为MHCC的12个,诊断为其它的11个,Gd-EOB-DTPA-MRI诊断为MHCC的19个,诊断为其它的为4个。CEUS诊断灵敏度为60%(12/20),特异度为100%(3/3),准确度为52.17%(12/23),阳性预测值为100%(12/12),阴性预测值为27.3%(3/11);Gd-EOB-DTPA-MRI诊断灵敏度为85%(17/20),特异度为33.3%(1/3),准确度为82.61%(19/23),阳性预测值为89.47%(17/19),阴性预测值为25%(1/4)。(2)1<d<2cm组中共34个病灶中经病理诊断为肝癌的为30个,诊断为其它的为4个。CEUS诊断为MHCC的为30个,诊断为其它的为4个,Gd-EOB-DTPA-MRI诊断为MHCC的为31个,诊断为其它的为3个。CEUS诊断灵敏度为90%(27/30),特异度25%(1/4),准确度为88.2%(30/34),阳性预测值为90%(27/30),阴性预测值25%(1/4);Gd-EOB-DTPA-MRI诊断灵敏度为93.3%(28/30),特异度33.3%(1/3),准确度为91.2%(31/34),阳性预测值为90.3%(28/31),阴性预测值33.3%(1/3)。4、两种方法的ROC分析情况:(1)d<1cm组,CEUS的曲线下面积为0.633,95%可信区间为(0.293-0.974);Gd-EOB-DTPA-MRI的曲线面积为0.758,95%可信区间为(0.00-1.00)。经Z检验,Z=0.376,p<0.05。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即Gd-EOB-DTPA-MRI>CEUS.(2)1≤d<2cm组,CEUS的曲线下面积为0.825,95%可信区间为(0.00-1.00);Gd-EOB-DTPA-MRI的曲线面积为0.842,95%可信区间为(0.00-1.00)。经Z检验,Z=0.376,p>0.05。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EUS与Gd-EOB-DTPA增强MRI对微小肝癌的检出都有很高价值其中(1)病灶检出能力:d<1cm组中,Gd-EOB-DTPA-MRI高于CEUS,检出率分别为82.61%、52.17%;在1<d<2cm组中Gd-EOB-DTPA-MRI与CEUS无显着性差异,检出率分别为91.18%、85.29%。(2)诊断准确性:d<1cm组中,Gd-EOB-DTPA-MRI属中等水平,高于CEU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8、0.6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d<2cm组中,Gd-EOB-DTPA-MRI与CEUS都属中等偏上水平,(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2、0.82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牛焕章[7](2012)在《131I-anti-CD147-McAb经兔肝动脉灌注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兔VX2肝癌模型的建立及磁共振综合评价目的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利用磁共振探讨其影像表现特点,为该模型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将VX2瘤组织块种植于10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叶内,建立兔肝癌模型。肝接种肿瘤2周后,每2周行MR扫描1次,共2次,每次影像学检查后随机处死5只,解剖探查并取肝脏肿瘤行病理学检查,然后与影像结果对照。结果肝肿瘤种植成功率100%。MRI上VX2肿瘤实质部分TIWI表现为均匀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坏死部分呈水样长T1长T2信号影。DWI上瘤灶呈明显高信号,边界清晰,坏死区呈低信号。SWI上肿瘤呈稍高信号,显示肿瘤边界清晰,可见肿瘤内引流静脉及肿瘤周围静脉,肿瘤内出血。PWI表现:rHBV图上肿瘤实质区呈高灌注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肿瘤区信号强度呈速降速升型,瘤周正常肝实质信号强度随时间缓慢下降。兔VX2肝癌T1WI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不均匀强化,边缘呈明显环状强化,坏死区无强化,门静脉期病变区降为低信号。结论兔肝VX2肿瘤模型的复制成功率高而且稳定。MR可较准确地反应肿瘤生长、坏死、引流静脉、出血等病理情况,有利于荷瘤兔的监测和筛选。该模型可用于肝癌的影像诊断学及介入栓塞技术的研究。第二部分:131I-anti-CD147-McAb经兔肝动脉灌注的实验研究目的调查兔VX2肝癌模型CD147的表达情况。模拟临床经肝动脉靶向给药,对经兔肝动脉灌注131I-anti-CD147-McAb的技术可行性以及术后药物的生物分布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选取肿瘤直径2cm-3cm的荷瘤兔18只,随机抽取其中3只用于免疫组化检测,以鼠抗人CD147单克隆抗体对VX2肝癌染色,观察VX2肝癌表达CD147的情况。余15只实验兔行经肝动脉131I-anti-CD147-McAb灌注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 TAI)。术后24小时、72小时及7天分别对实验兔行SPECT-CT扫描,观察核素在实验兔体内分布情况,每个时间点SPECT-CT扫描完成后,随机抽取5只处死,切取肿瘤组织、肝脏(肿瘤已切除)、肺脏、脾脏、肾脏、心脏、甲状腺及一节椎骨(第一腰椎),粉碎匀浆后,取2m1用γ计数仪测量各组织器官内的131分布情况,计数前先测本底,各样本均计数30秒。获得数据后计算肿瘤/非肿瘤(T/NT)比值,并将3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鼠抗人CD147单克隆抗体对肿瘤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分别染色,可见VX2肿瘤组织高表达CD147抗原,而正常肝组织未见明确CD147表达的征象。15只实验兔经肝动脉灌注131I-anti-CD147-McAb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4小时行SPECT-CT扫描,VX2肿瘤内呈高放射活性,甲状腺、肝脏、心脏、胃肠道可见稍高放射活性,其他组织器官核素聚集相对较少或不显影,7天后病灶内仍有核素聚集,其他组织器官无显像。术后24小时γ闪烁计数,肿瘤组织计数均值高达15244.24±1159.37,术后72小时和7天分别为11463.24±823.60和5966.44±914.54。骨、肺、肾、脾、心吸收核素相对较少。术后24小时VX2肿瘤与正常肝组织的T/NT比值平均为3.98,而术后7天仍达6.35。VX2肿瘤与其余主要脏器T/NT比值均在9以上,最高骨组织可达31.17。结论兔VX2肝癌高表达CD147,经兔肝动脉灌注131I-anti-CD147-McAb的技术是可行的。1131I-anti-CD147-McAb可特异地与肿瘤中相应抗原结合,使较多131I-anti-CD147-McAb长时间选择性聚集在VX2肿瘤内,具有较高的T/NT比。该研究结果可为揭示131I-anti-CD147-McAb作用机制和评价131I-anti-CD147-McAb的疗效及安全性提供保证。第三部分:131I-anti-CD147-McAb经兔肝动脉灌注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目的评价经兔肝动脉灌注131I-anti-CD147-McAb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131I-anti-CD147-McAb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性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荷VX2肝癌的实验兔45只,肿瘤长径2cm-3cm,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15只,均在全麻下行经肝动脉灌注术。A组:空白对照组,经肝动脉灌注入生理盐水2ml-3ml。B组:单纯131I组,经肝动脉灌注入Na131I溶液。C组:131I-anti-CD 147-McAb组,经肝动脉缓慢注入131I-anti-CD147-McAb溶液。术前及术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经实验兔耳缘静脉抽血约2m1检测肝肾功能。术前及术后7天、14天、21天经实验兔耳缘静脉各抽血约2m1分别检测血常规及甲状腺功能。在术后1天、7天、14天,B、C两组实验兔行SPECT-CT扫描,监测其体内核素分布。术前、术后7天、14天、21天通过CT扫描,测量肿瘤的最大直径,评估肿瘤大小变化情况(RECIST标准)。术后14天,每组随机抽取5只,经耳缘静脉注入空气处死,完整切取肝脏、肺脏、脾脏、肾脏及各转移灶行病理及免疫学调查。各组剩余实验兔继续饲养,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研究。结果除A组1只实验兔在灌注术后5天死于腹泻,并排除本研究,其余44只实验兔均成功行经肝动脉灌注术及SPECT-CT及CT扫描。药物灌注术后,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B、C两组实验兔ALT、AST于术后1天明显升高,均值分别为术前的3-4倍(P<0.05),术后7天肝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尿素氮(BUN)及血清肌酐(Cr)在灌注术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周,B、C两组实验兔FT3、FT4均值持续下降,同时TSH相应升高(P<0.05)。B、C两组实验兔术后WBC计数略有下降,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实验兔131I灌注术后SPEC-CT扫描,可见核素显像大部分聚集于甲状腺及胃肠道,肝内病灶聚集较少。C组实验兔131I-anti-CD147-McAb灌注术后SPECT-CT扫描,核素显像基本聚集于VX2肿瘤病灶内,肝内及其他组织器官聚集相对较少或不聚集,14天后,B、C两组实验兔体内各脏器核素显像均不显影。A、B两组实验兔VX2肝癌在治疗后迅速增大;C组肿瘤治疗后则逐渐缩小。术后14天,C组实验兔肉眼发现转移灶较A、B两组明显减少。药物灌注14天后,C组肿瘤坏死比例明显大于A、B两组(P<0.001)。治疗14天后,TUNEL分析结果显示:A、B两组肿瘤组织内凋亡小体较少,C组残留肿瘤组织内细胞凋亡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B两组肿瘤组织内MMP-2和VEGF呈高表达,C组残瘤组织内MMP-2和VEGF表达较A组(P<0.001)和B组(P<0.001)明显减少。MVD定量分析显示:C组实验兔治疗14天后,残瘤MVD数量明显较少,与A、B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的实验兔都在灌注术后73天内死亡。A、B、C三组实验兔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天、26天和54天。131I-anti-CD147-McAb治疗组实验兔生存时间较其他两组明显延长(P<0.001)。结论利用介入技术将放射免疫药物131I-anti-CD147-McAb经肝动脉灌注治疗肝癌,可明显抑制肝癌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延长实验动物的生存期。该疗法对肝功能有短暂影响,在封闭甲状腺的情况下,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肝癌的潜在临床治疗选择。
徐慧[8](2010)在《实时超声微泡造影诊断胰腺占位病变的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实时超声微泡造影技术(CEUS)观察胰腺占位性病变及非病变区域胰腺实质的超声造影剂灌注特征,总结胰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非病变区域胰腺实质超声微泡造影增强模式,研究超声微泡造影技术诊断及鉴别胰腺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检查、核磁共振(MN)检查检出的42例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行实时超声微泡造影检查(CEUS)。使用仪器为PHILIPS IU22彩超仪,超声微泡造影剂为声诺维(Sono Vue),每瓶造影剂用5ml生理盐水制成混悬液,使用剂量为3.6ml,经肘静脉团注,机械指数为0.06。实时观察、同步存储整个造影过程动态图像,并用Q-Lab软件对感兴趣区域进行相关参数定量分析,包括胰腺内病灶及非病灶区域胰腺实质(以下简称实质)的造影剂增强形态、增强模式、增强时间、增强速度、增强水平等,总结胰腺各类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特点。将各种检查结果分别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研究及统计学处理。结果42例胰腺局灶性占位病变患者中,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最终确诊胰腺癌34例,其中导管-腺癌28例,胰头囊腺癌1例,胰体部微小囊腺癌1例,未能分型4例;胰腺良性病变8例,包括良性内分泌瘤3例,局灶性胰腺炎5例。造影剂增强形态:34例胰腺恶性肿瘤中,29例表现为由周边向中心逐渐增强;2例呈由周围向中央的轮辐样增强;3例呈病灶中心向周围的结节样增强。3例胰腺良性内分泌肿瘤均呈周围向中央的逐渐较均匀增强。5例局限性胰腺炎中3例表现为周边向中央的逐渐增强,2例表现为外周向中央的结节样增强。造影剂增强时间:始增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良性病变、实质、恶性病变;良性病变与实质间、恶性病变与实质间、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始-峰时间:恶性病变始-峰时间最短,实质次之,良性病变最长;良性病变与实质间、恶性病变与实质间、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达峰时间:良性病变与实质间、恶性病变与实质间、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造影剂增强模式:有5种类型:Ⅰ型:EPPP和DPPP均呈低增强;Ⅱ型:EPPP和DPPP均呈等增强;Ⅲ型:EPPP和DPPP均呈高增强;Ⅳ型:EPPP呈高增强,DPPP减退为低增强;Ⅴ型:EPPP呈等增强,DPPP减退为低增强。34例胰腺腺癌中,30表现为EPPP及DPPP呈整体不均匀低增强,DPPP造影剂退出时间早于周围胰腺实质;2例表现为EPPP等增强,DPPP低增强;另2例表现为EPPP不均匀高度增强,DPPP低增强。3例胰腺内分泌肿瘤中,2例表现为EPPP及DPPP不均匀高度增强,1例表现为EPPP及DPPP等增强。5例局限性胰腺炎4例表现为EPPP及DPPP不均匀高度增强,1例表现为EPPP及DPPP呈等增强。不同指标及两两指标组合诊断胰腺癌的价值不同:始-峰时间诊断准确性81%,Youden指数最低(0.514);增强模式Ⅰ型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Youden指数最高(0.632),诊断准确率也较高(83.3%);增强速度:病变区呈慢增强时,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增强模式接近,Youden指数为0.603,诊断准确率为85.7%。不同的诊断指标进行组合,结果显示增强模式Ⅰ型与增强速度组合Youden指数与增强模式相同,诊断准确率最高。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够提供更多的血流灌注特征,为胰腺局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
陈曌[9](2007)在《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及意义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我国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肝癌,仅次于胃癌和肺癌,居第三位。由此可见肝癌对人类健康威胁巨大。目前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背景肝病——乙肝、肝硬化等的存在,还存在着肝癌复发的土壤(肝癌发生理论上尚存在着多中心论),因此,单一的肝切除无论多么完美也未必达到根治的目的,更何况我们常常碰到多个癌灶的肝癌——巨块型肝癌伴卫星灶及多结节型肝癌等,因受到年龄、伴随疾病、肝储备功能和肝切除量等的限制,病人不能接受手术,或虽勉强接受手术,但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近二十年来微创介入治疗和影像医学的飞速发展,正在刷新肝癌治疗的历史,并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介入治疗方法依其治疗途径分为血管性(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血管性介入治疗包括选择性肝叶栓塞、超选择性肝段栓塞、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途径灌注化疗及选择性栓塞、肝静脉暂时阻断后肝动脉灌注化疗、皮下植入式输注泵灌注化疗。非血管性介入治疗主要是指消融治疗,包括热消融、化学消融和冷冻疗法。目前多采用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综合治疗。在介入治疗过程中,CT、MR成像在随访中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在观察肿瘤灭活是否彻底及探测肿瘤残存、复发方面,对评价疗效、指导下一步治疗及提高治愈率、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imaging,PWI)是近年发展的功能成像技术之一,已成功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及临床诊断,其在肝脏疾病方面的研究近来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但将其应用于肝癌术后的疗效监测国内外尚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近年来临床研究刚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该实验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兔VX2模型探讨肿瘤消融治疗后动态变化过程中,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动态量化研究的可行性及价值。2、摸索适合临床用于评价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的磁共振灌注成像序列参数。3、动态观察临床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磁共振灌注成像量化指标的变化,区分治疗后病灶内的各种组织成分,及时地发现肿瘤残留、复发,准确地评估肝脏肿瘤介入治疗的局部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更有效的理论及影像依据。材料与方法1、实验资料1.1实验动物分组:新西兰大白兔16只,体重2—3kg,雌雄不限,由广东省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只,对照组4只。1.2接种用VX2细胞株及改良荷瘤VX2新西兰种兔1只,将瘤细胞接种于兔大腿部皮下成瘤并传代,选取2周左右切除肿瘤在平皿上制成1—2mm2大小碎块,用18G针头针筒抽吸作为瘤种备用。将实验组新西兰大白兔采用3%戊巴比妥钠(1ml/kg)静脉麻醉,仰卧固定于CT扫描台并CT定位,在CT引导下,用穿刺针在兔的肝脏注入已准备好的瘤株,量为含2-3个左右组织块,针尖刺入深度1.5-2.0cm左右,为保证种植的成功率,兔肝脏左、右叶各种植一个瘤灶,随后用明胶海绵条封堵针道,CT扫描确定无活动性出血后,待种植兔复苏,送回动物房继续饲养。1.3实验动物的处理在实验组新西兰大白兔种植肿瘤14天后每周行一次磁共振检查,观察肿瘤直径超过2.0cm,先进行术前磁共振灌注成像,然后在CT引导下行肿瘤微波消融治疗,术后当天、7天、14天、28天分别将实验组及对照组兔用3%戊巴比妥钠注射麻醉,使兔仰卧、固定于木板上,用小柔软线圈包绕腹部,行磁共振平扫、磁共振灌注成像及增强扫描;扫描完毕后,将实验组3只兔及对照组1只兔立即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实验动物,进行大体病理结果与磁共振成像的量化结果综合对照分析。1.4临床资料2004年12月—2007年1月共收集肝癌患者36例,男31例,女5例,年龄28—76岁,平均54.25±12.68岁。肝癌患者术前行常规磁共振平扫、磁共振灌注成像及磁共振增强扫描;术后1周复查一次,头三个月每月复查一次,之后一年内每三个月复查一次,中间如果出现AFP增高随时复查,每次复查检查方法与术前相同,追踪时间最长者为18个月。手术方式包括肝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8例,微波消融术6例,肝动脉栓塞术后结合微波消融术22例。2.磁共振扫描方法所用仪器为德国Siemens公司Symphony1.5T磁共振扫描仪。2.1实验动物的扫描方法:平扫采用FLASH TIWI:TR/TE=210ms/2.6ms,层厚为5.5mm,间隔0.6mm,层数为10—16,视野(FOV)为28cmx21cm,矩阵为512x384,NEX为4,成像时间为40s;TSE T2WI序列:TR/TE=4000ms/101ms,层厚为5.5mm,间隔0.6mm,层数为10—16,视野为28cmx21cm,矩阵512x384,NEX为4,成像时间为40s。磁共振灌注成像采用turbo FLASH序列,轴位扫描,TR/TE=210ms/1.2ms,层厚为5.5mm,间隔0.6mm,60个时相(phase),每个时相扫描层数为4层,视野为28cmx21cm,矩阵为256x208,NEX为4,成像时间为60s。灌注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兔耳缘静脉快速团注造影剂,造影剂采用欧乃影(Omniscan,挪威安盛药业有限公司;gadodiamide,Gd-DTPA-BMA),剂量为0.2mmol/kg,注射速率为1ml/s,开始扫描的同时注射造影剂,再注射5ml生理盐水以保证造影剂充分利用。灌注扫描结束后继续进行常规增强扫描,采用轴位及冠状位FLASH T1WI序列,扫描参数与增强前T1WI相同。2.2患者的扫描方法:平扫采用FLASH T1WI:TR/TE=107ms/4.8ms,层厚为8.0mm,间隔0.8mm,层数为20,视野为36cmx27cm,矩阵为512x384,NEX为4,成像时间为20s;TSE T2WI序列:TR/TE=3600ms/101ms,层厚为8mm,间隔0.8mm,层数为20,视野为36cmx27cm,矩阵512x384,NEX为4,成像时间为20s。磁共振灌注成像采用turbo FLASH序列,轴位扫描,TR/TE=210ms/1.2ms,层厚为8mm,间隔4mm,20个时相,每个时相扫描层数为4层,视野为28cmx21cm,矩阵为256x208,NEX为4,成像时间为20s,单次屏气。灌注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快速团注造影剂,造影剂采用欧乃影,剂量为0.2mmol/kg,注射速率为3ml/s,先注射2ml造影剂测量腹腔干水平主动脉造影剂达峰时间,以主动脉达峰时间前10s作为扫描开始时间,注射30ml造影剂后再注射20ml生理盐水冲管以保证造影剂充分利用,成像时间为20s。灌注扫描结束后继续进行常规增强扫描,采用轴位及冠状位FLASH T1WI序列,扫描参数与增强前T1WI相同。3.磁共振扫描结果的测量及方法①选取病灶最大层面,分别分析主动脉、脾脏、正常肝实质、肿瘤或残留肿瘤、坏死组织边缘强化区的最大增强斜率(maximum slop of increase,MSI)的变化规律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量时应尽量避开血管、胆管和伪影,在病灶直径最大的层面上测量;每个感兴趣区(ROI)面积应大于20±5mm2,覆盖多于50个像素。②在临床实验中,对PWI早期发现肝脏消融治疗后肿瘤残留、复发能力进行半计量分析。根据MSI值的组织特异性,对肿瘤残留与复发进行诊断性试验,计算敏感性与特异性。4.动物大体病理标本的制作及结果分析实验完毕后,立即处死实验动物,整体摘取肝脏,肉眼观察每层标本有无肿瘤组织、肿瘤切面形态、色泽等,有无癌旁子灶及其大小、形态和数目;然后根据MRI图像,按照扫描层面的方向,切取最大扫描层面部分制成标本切面,将解剖标本用10%福尔马林浸泡、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成4μm切片,制成常规HE染色切片。常规HE染色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内容:①消融灶边缘及残留肿瘤情况:有无包膜形成及肿瘤包膜浸润、消融灶边缘区的生长特点、有无瘤旁子灶,门脉分支有无癌栓、胆管有无侵犯、肝内有无转移等;②消融灶内凝固性坏死和纤维增生的部位、范围、类型及程度;③其它如出血、纤维化、钙化、瘤内血窦扩张情况等。5.患者的病理结果分析:31例患者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取得病理标本,5例无复发患者结合临床资料诊断。穿刺或手术获取标本后将标本用10%福尔马林浸泡、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成4μm切片,制成常规HE染色切片及各种免疫组化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内容同动物实验观察内容。6.统计学处理方法:①灌注成像量化结果的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动物实验比较指标包括:对照组兔及实验组兔术后当天肝实质MSI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兔术前肿瘤与术后当天残留肿瘤的MSI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术后当天、7天、14天及28天实验组兔残留肿瘤与良性强化组织的MSI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上述数据均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临床实验灌注成像量化结果MSI的统计学分析比较指标包括:患者术前与术后肝实质的MSI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患者术前与术后肝癌的MSI及患者术后残留肿瘤与良性强化区的MSI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上述数据均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对PWI和常规MRI序列显示介入治疗后残留、复发肿瘤清晰程度分级:0:完全未显示,1:肿瘤隐约可见,2:可见肿瘤,但较模糊,3:肿瘤清晰可见,进行非参数半计量等级资料秩和检验(Ridit分析)。结果1.动物实验磁共振成像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成功进行磁共振扫描。所有对照组实验动物在T1WI、T2WI及PWI序列上的动态各时期扫描中均未见异常。四组实验组共12只新西兰大白兔均成功长出肿瘤;在第28天测量共计20个瘤灶,大小范围为1.5cm-3.0cm,所测瘤灶位于肝左叶14个,肝右叶6个,实验组兔肝脏的瘤灶表现为多发8只,单发4只。每组瘤灶分别4个、6个、5个、5个。每只兔选择一个直径超过2.0cm肿瘤行微波消融术,即共12个瘤灶经消融治疗。磁共振成像在微波消融术后当天、7天、14天、28天动态测量实验组兔,分别为12个、9个、6个、3个瘤灶,大小范围为2.5-3.0cm。实验组兔在肿瘤植入后及消融术后的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成像:肿瘤种植灶28天时,扫描可见瘤灶直径多在2cm以上,并可见肝内呈多发病灶,平扫T1WI可见瘤灶内信号明显不均匀,出现等或稍低信号坏死,中间多见明显小囊变样长T2WI高信号,部分病灶向肝外生长,并可见腹腔淋巴结的多处肿大、信号改变,腹水增多,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消融术后当天,瘤灶内见圆形或卵圆形坏死区,T1WI呈稍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周围见约0.2-0.3cm厚度环状或大小0.5-0.7cm多发结节状T1WI低、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坏死区无强化,周围T2WI高信号区信号强度高于坏死但低于正常肝实质;消融术后7天及14天,坏死区与周围T2WI高信号区分界更清楚,坏死区T1WI信号逐渐降低,周围T2WI高信号区强化更明显;消融术后28天,坏死区大多呈T1WI低信号,部分瘤灶中央坏死区内出现气体信号,周围原环状或结节状T2WI高信号范围增大,达厚度0.5-1.0cm或大小1.0-1.5cm,肝内出现新的子灶。2.动物实验病理结果所有对照组实验动物肝脏均未见肿瘤及其它异常病理改变。实验组兔在肿瘤植入28天后行肿瘤微波消融术,术后当天、7天、14天、28天的病理HE染色结果总结为:肿瘤组织内出现圆形或卵圆形坏死;环状强化区为纤维血管增生或炎性反应;结节状强化区为残留肿瘤组织,呈巢状、条索状等结构,部分切片可见癌细胞向肝组织播散,形成肝内转移。3.动物实验磁共振灌注成像量化结果及统计分析对照组兔及实验组兔术后当天肝实质灌注最大增强斜率(MSI)分别为18.12±0.46和18.92±1.05(t=2.11,P>0.05),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兔术前肿瘤与术后当天残留肿瘤的平均MSI分别是13.60±0.70和13.71±0.73(t=1.97,P>0.05),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兔术后残留肿瘤MSI在术后、7天、14天及28天分别是13.71±0.69、13.52±0.70、12.56±0.72、11.20±0.62;良性强化组织的MSI在术后、7天、14天及28天分别是12.27±0.52、11.27±0.63、10.96±0.52、10.06±0.58;实验组兔术后残留肿瘤与良性强化组织的MSI之间有显着性差异(t=13.74,P<0.05)。残留肿瘤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快速上升,达平台;良性强化组织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缓慢上升,达平台。4.临床实验磁共振成像结果36例肝癌患者中,小肝癌(直径小于3.0cm)8例,余28例均为巨块型肝癌,肿瘤最大径均大于10cm;术前肿瘤平扫表现为T1WI低、T2WI稍高信号,部分巨块型肝癌内可见不规则坏死,增强扫描可见强化,但信号强度低于肝实质;小肝癌患者均完全消融,消融术后一周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T1WI稍高、T2WI高低混杂信号,周围见环状T1WI低、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术后一月后,T1WI信号逐渐降低,T2WI信号逐渐增高,增强扫描仍呈环状强化,病灶边界更加清楚;巨块型肝癌行TAE或TAE结合微波消融术,术后坏死区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T1WI稍高、T2WI高低混杂信号,随时间延长,T1WI信号逐渐降低,T2WI信号逐渐增高,无强化,周围结节状或环状T2WI高信号区,增强扫描可见强化,但信号强度低于肝实质。5.临床实验病理结果患者在介入术后的病理HE染色结果总结为:消融灶一月内表现为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一月后逐渐出现液化性坏死;行TAE患者,肿瘤中央出现不规则液化坏死;环状强化区主要为纤维增生或炎性反应,其中7例患者中增生纤维组织内可见散在癌细胞;结节状强化区为残留肿瘤组织,残留肿瘤组织呈巢状、条索状等结构,其间出现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呈粗细不一、束状;部分切片见肿瘤与坏死组织见纤维分隔明显,部分切片见癌细胞浸润纤维包膜,与坏死组织混杂分布,并向肝组织播散,形成肝内转移。6.临床实验磁共振灌注成像量化结果综合分析患者术前肝实质及肝癌的MSI平均值分别为4.80±0.56和7.81±0.43;完全消融者肝实质及良性强化区的MSI平均值分别为4.31±0.46和3.75±0.26;有肿瘤残留或复发者,其肝实质、良性强化区及残留肿瘤的MSI平均值分别是4.74±0.46、3.70±0.36、7.76±0.45。统计分析表明,患者术前与术后肝实质(t=4.51,P>0.05)、术前与术后肝癌的MSI(t=1.97,P>0.05)无显着性差异;患者术后残留肿瘤及良性强化区的MSI之间有显着性差异(t=39.03,P<0.05)。残留或复发肿瘤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快速上升,达平台;良性强化组织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缓慢上升,达平台。PWI早期检出介入治疗肿瘤残留或复发的能力与半计量分析,将PWI与常规MRI序列所检出病灶的清晰程度(0-3级),各级显示的数目分别为7、11、17、26和20、14、16、11,数据经Ridit分析,有显着性的差异(Z=3.41,P<0.05)。PWI对介入治疗后肿瘤残留、复发检测能力诊断性试验,在72次消融后MRI检查中,61次被证实肿瘤残留、复发,其中PWI正确诊断54次,7次漏诊;11次诊断无肿瘤残留、复发,其中3次PWI误诊。故PWI对肝脏消融后肿瘤残留、复发检测的敏感性为0.89,特异性为0.73。主要结论1.动物实验结论常规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于鉴别消融术后良性强化区与残留肿瘤无帮助。在手术前后,对照组兔与实验组兔术后肝实质MSI、实验组兔术前肿瘤与术后残留肿瘤的MSI无显着性差异,说明手术不影响该指标在评价术前及术后肝实质及肿瘤的稳定性。在术后的动态观察中,同一时间内良性强化区与残留肿瘤的MSI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可见MSI在鉴别消融术后良性强化区与残留肿瘤中有着重要价值,可早期反应组织类型。2.临床实验结论常规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无法鉴别肝癌介入术后良性强化及残留肿瘤,磁共振灌注成像则可有助于两者鉴别。患者术前与术后肝实质及肝癌的MSI无显着性差异,说明手术不影响该指标在评价术前及术后肝实质及肿瘤的稳定性,可用于评价肿瘤介入治疗术后疗效。患者术后残留肿瘤及良性强化区的MSI之间有显着性差异,说明MSI可用于鉴别肝癌介入术后良性强化区及残留肿瘤。本研究表明,通过兔VX2肝癌模型微波消融术后PWI的动态观察及量化分析,证明PWI对肝脏肿瘤消融术后的组织类型区别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功能成像技术,能够在兔VX2肝癌模型消融术后病变的早期发现及部分生长特性的动态监测等方方面做出普通MRI平扫及增强成像无法做出的贡献;其中MSI值可更为准确地量化表达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的改变;在临床应用中,PWI能够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疗效评价做出更为准确的结论,为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有效的影像依据。
吴文娟[10](2005)在《三氧化二砷与碘油联合化疗栓塞对兔VX2肝移植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原发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死亡数约占全世界的50%。原发性肝癌首选手术切除,但大多数病例在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根治机会。未经治疗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自然生存期为1~4 个月。中晚期肝癌目前仍以综合治疗为主,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已成为治疗肝癌尤其是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通过选择性阻断肝癌的动脉血供发挥抗癌作用,近期有效率达30%~70%。但有前瞻性对照研究发现TACE 治疗使肝癌病人的肺转移率明显升高,转移时间明显提前。另有研究发现对于可切除的肝癌行术前TACE 反使肝外转移率升高,生存率下降。三氧化二砷(As2O3)俗称砒霜,是一种致癌剂,又是一种作用广泛的药物。体内外及临床实验均证实,As2O3对肝癌具有抑制作用,其抗肝癌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原浆毒作用;(2)诱导凋亡作用;(3)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4)抑制人肝癌细胞株VEGF 表达,还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使肿瘤血管闭塞。As2O3的作用在癌细胞和正常细胞间具有选择性。鉴于目前临床不能手术的肝癌以碘化油化疗栓塞治疗为主,而单纯化疗栓塞罕有使肿瘤完全坏死者。而有研究证实,栓塞导致的肿瘤缺氧一方面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起到减瘤作用;另一方面可使残余肿瘤的VEGF表达升高。而VEGF 高表达的肿瘤容易转移及复发。这可能是肝癌化疗栓塞长期疗效较差的主要原因。由于As2O3能选择性地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同时具有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及降低肿瘤细胞VEGF 表达的作用,与碘化油联合栓塞化疗,理论上应具有栓塞使部分或大部肿瘤缺血坏死,抑制残瘤生长,降低残瘤VEGF 的表达,从而增加抗肝癌效应,降低肝癌栓塞术后的复发率、转移率,不进一步损害肝癌患者肝功能的作用。本实验通过As2O3与碘化油联合化疗栓
二、选择性与超选择性造影对肝内占位病变定量分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性与超选择性造影对肝内占位病变定量分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影像学技术对肝硬化临床终点事件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像学对EGVB的预测作用 |
2 影像学对HCC的预测作用 |
3 影像学对肝硬化临床终点事件———PVT的预测作用 |
4 影像学对肝移植术前术后的预测作用 |
(2)TACE术中应用三氧化二砷载药微球治疗兔VX2肝肿瘤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药物与试剂 |
1.1.3 器械与仪器 |
1.2 实验动物的分组 |
1.3 兔VX2肝肿瘤模型的选择和建立 |
1.4 实验兔TACE介入手术方法 |
1.4.1 载药微球加载三氧化二砷过程 |
1.4.2 兔VX2肝肿瘤模型TACE治疗 |
1.5 组织标本收集 |
1.6 肿瘤相关指标检测 |
1.6.1 HE染色与免疫组化检测 |
1.6.2 实时定量PCR (RT-PCR) |
1.6.3 肿瘤细胞凋亡与增殖检测 |
1.7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术后CBATO组病理学及大体表现 |
2.2 术后各组肝肿瘤疗效、转移与生存期的对比 |
2.3 残瘤区HIF-1α mRNA、VEGF mRNA、HIF-1α、VEGF与MVD表达 |
2.4 残瘤细胞MMP-9的表达 |
2.5 残瘤区Twist、E-cadherin和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和阳性细胞比变化及其mRNA表达 |
2.6 术后各组残瘤细胞凋亡百分比、增殖指数的对比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ACE在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Gd-EOB-DTPA增强MRI联合血清学指标在诊断小肝癌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GD-EOB-DTPA增强MRI联合血液学指标在SHCC上的诊断价值的探讨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GD-EOB-DTPA增强MRI联合血液学指标对HCC诊断价值的探讨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细胞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肝癌DSA肝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成像设备 |
1.3 成像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成像链的设置 |
3.2 序列设置 |
3.3 患者呼吸屏气训练 |
3.4 导管位置及造影剂量 |
3.5 影像分析 |
3.6 影像后处理 |
(5)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复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材料、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一般材料 |
1.1.2 实验仪器 |
1.1.3 其他材料 |
1.2 方法 |
1.2.1 对比增强CT检查方法 |
1.2.2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检查方法 |
1.2.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EUS定量分析和CE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增强表现比较 |
2.2 CEUS定量分析和CECT诊断复发性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准确率比较 |
2.3 肿瘤区和肝实质拟合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
(6)Gd-EOB-DTPA增强MR与超声造影对富血供微小肝癌诊断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7)131I-anti-CD147-McAb经兔肝动脉灌注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兔VX2肝癌模型的建立及磁共振综合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131)I-ANTI-CD147-MCAB经兔肝动脉灌注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131)I-ANTI-CD147-MCAB经兔肝动脉灌注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选择性内照射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实时超声微泡造影诊断胰腺占位病变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发表文章 |
致谢 |
(9)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 |
第一章 实验方法 |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制备及处理 |
1.1.1 实验动物分组 |
1.1.2 接种用VX2细胞株的制备 |
1.1.3 改良型兔VX2肝癌模型的制备 |
1.1.4 实验动物的处理 |
第二节 磁共振扫描及图像测量、数据统计 |
1.2.1 磁共振扫描仪器 |
1.2.2 磁共振扫描序列及参数 |
1.2.3 磁共振扫描结果的测量及分析 |
1.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三节 病理标本的制备及分析方法 |
1.3.1 病理标本处理方法 |
1.3.2 病理标本的制备及分析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第一节 磁共振平扫及增强图像 |
2.1.1 磁共振常规检查所见肿瘤生长情况 |
2.1.2 磁共振平扫及增强图像特点 |
第二节 病理结果 |
2.2.1 兔VX2肝癌模型微波消融术后的尸检及大体标本观察 |
2.2.2 兔VX2肝癌模型微波消融术后HE切片的光镜结果 |
第三节 磁共振灌注成像及量化数据和统计结果 |
2.3.1 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图像特点 |
2.3.2 磁共振灌注成像的量化数据及统计分析 |
图示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肝癌消融术动物模型的建立 |
3.1.1 兔肝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
3.1.2 改良型兔VX2肝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
3.1.3 兔VX2肝癌微波消融术后模型的建立 |
第二节 兔VX2肝癌模型微波消融术前及术后磁共振平扫、增强扫描 |
第三节 磁共振灌注成像 |
3.3.1 磁共振灌注成像原理 |
3.3.2 磁共振灌注成像分析模式 |
第四节 磁共振灌注成像与增强图像对比 |
第五节 磁共振灌注成像量化分析 |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 |
第一章 实验方法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1.1.1 术前患者资料 |
1.1.2 介入手术方式 |
1.1.3 术后患者资料 |
第二节 磁共振扫描及图像测量、数据统计 |
1.2.1 磁共振扫描仪器 |
1.2.2 磁共振扫描序列及参数 |
1.2.3 磁共振扫描结果的测量及分析 |
1.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三节 病理标本的制备及分析方法 |
1.3.1 病理标本获取方法 |
1.3.2 病理标本的制备及分析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第一节 磁共振平扫及增强图像 |
2.1.1 磁共振常规检查所见肿瘤生长情况 |
2.1.2 磁共振平扫及增强图像特点 |
第二节 病理结果 |
2.2.1 大体标本观察 |
2.2.2 HE切片的光镜结果 |
第三节 磁共振灌注成像及量化数据和统计结果 |
2.3.1 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图像特点 |
2.3.2 磁共振灌注成像量化数据和统计分析 |
2.3.3 PWI早期检出介入治疗后的肿瘤残留或复发的能力与分析 |
2.3.4 PWI对介入治疗后肿瘤残留、复发检测能力诊断性试验 |
图示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肝癌介入治疗 |
3.1.1 血管介入 |
3.1.2 非血管介入 |
3.1.3 介入治疗后的病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
第二节 术前及术后磁共振平扫、增强扫描 |
第三节 磁共振灌注成像 |
3.3.1 磁共振灌注成像临床应用 |
3.3.2 磁共振灌注成像序列设计 |
第四节 磁共振灌注成像与增强图像对比 |
第五节 磁共振灌注成像量化分析 |
第六节 不足与展望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三氧化二砷与碘油联合化疗栓塞对兔VX2肝移植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三氧化二砷与碘油联合化疗栓塞对兔 VX2 肝移植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兔 VX2 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超声造影评价肿瘤血管形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As_2O_3—碘油混悬剂与乳剂缓释性能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三氧化二砷碘油栓塞对兔VX2肝癌生长及血管形成作用的实验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三氧化二砷碘油栓塞对兔VX2肝癌凋亡、增殖、肝功能影响及砷在碘油中释放效应的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三氧化二砷碘油栓塞对兔肝移植瘤生长及转移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综述二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选择性与超选择性造影对肝内占位病变定量分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像学技术对肝硬化临床终点事件的预测[J]. 王亮,李永芳,张岭漪.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09)
- [2]TACE术中应用三氧化二砷载药微球治疗兔VX2肝肿瘤疗效分析[D]. 李凤尧. 郑州大学, 2020(02)
- [3]Gd-EOB-DTPA增强MRI联合血清学指标在诊断小肝癌上的研究[D]. 曹策. 苏州大学, 2019(04)
- [4]肝癌DSA肝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控制[J]. 孙诚. 影像技术, 2017(01)
- [5]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复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李真真. 河南大学, 2016(03)
- [6]Gd-EOB-DTPA增强MR与超声造影对富血供微小肝癌诊断评价[D]. 于长路.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7]131I-anti-CD147-McAb经兔肝动脉灌注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D]. 牛焕章. 郑州大学, 2012(08)
- [8]实时超声微泡造影诊断胰腺占位病变的价值研究[D]. 徐慧. 昆明医学院, 2010(08)
- [9]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研究[D]. 陈曌. 南方医科大学, 2007(04)
- [10]三氧化二砷与碘油联合化疗栓塞对兔VX2肝移植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吴文娟. 河北医科大学, 2005(06)
标签:肝癌论文; 肝癌介入治疗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 磁共振增强扫描论文; 动脉造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