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中药饮片规格与汤剂质量的相互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秦子楠[1](2021)在《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初步构建与应用》文中指出目的:传承《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古代典籍“中药药嘱”思想,结合目前指导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的政策文件,依托信息化技术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创新应用“中药饮片药嘱单”,促进智慧药学发展。方法:(1)文献研究:①梳理截止至202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学术团体出台和发布的指导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我国临床药学服务和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工作内涵和规范化发展现状;②梳理“中药药嘱”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和《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典籍中记载的中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构建中药药嘱内容体系。(2)临床调查研究:面向北京地区三甲医院、三级医院、二甲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区医院的不同职称中药师,采用“问卷星”应用软件开展中药师对传统中药煎煮技术和汤剂服用方法认知情况的线上调查。收回104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3)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①构建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年修订)《临床中药学》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636个《中国药典》收录的饮片品种和433个不同规格的北京中医医院院内使用饮片品种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方法;②构建中药经方库:参考《伤寒论》《伤寒论讲义》,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113个经典方剂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方法;③构建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年修订)《临床中药学》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十八反”、“十九畏”和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等中药饮片用药规则;④构建药嘱信息术语库:参考《中药调剂学》《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年修订)《临床中药学》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中药饮片煎煮方法、服用方法等用药知识;⑤基于SOA构架和B/S/S构架,利用Caché数据库及基于CSP的组件技术、M技术、工作流技术和安全保护技术等信息化技术构建审方中心、复核中心、药嘱中心、监测中心和流量中心;⑥采用IMedical数字化医院系统集成4个基本信息数据库和5个功能中心,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4)中药饮片药嘱单的应用研究:面向北京中医医院门诊中药房患者,采用线下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针对中药饮片药嘱单的满意度调查。共发放150份调查问卷,收回142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①目前我国已有处方点评、处方调剂、处方审核及不良反应监测与上报工作的规范性指导文件,但面向临床的用药指导等工作尚待规范。②“中药药嘱”思想起源于《神农本草经》,发展于《伤寒论》,完善于《备急千金要方》,成熟于《本草纲目》,为现代中医临床药学开展中药药嘱服务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③参考《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典籍中记载的中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构建了中药药嘱内容体系,内容包括煎煮技术、服药规范、用药告知和药物贮藏方法。(2)临床调查研究:线上调查共收回104份有效问卷,分析结果发现:①在中药煎煮技术的认知调查中,超过60%的中药师对中药煎煮器具、中药是否需要浸泡、中药浸泡时间判断方法、中药煎煮加水量判断方法、煎煮加水量和煎煮火候等问题有统一的认知,而对不同类型方剂的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尚未形成统一;②在汤剂服用规范的认知调查中,超过50%的中药师对服药温度的判断、服药时间的选择和成人、不同年龄儿童的服药剂量有统一认知。(3)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①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共收录2025条中药饮片基本信息,其中含药典品种信息1592条,共涉及636个(包括炮制品)药典收录饮片品种,北京中医医院院内使用饮片品种信息433条。数据内容包括:“饮片名称”“处方应付”“饮片别名”“饮片拉丁名”“基源”“用药部位”“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特殊煎服方法”“禁忌症”“使用注意”“用药告知”“老人用药”“儿童用药”“是否为炮制品”“炮制方法”“是否为贵细药材”“饮食禁忌”“贮藏方法”和“执行标准”,共计25项内容;②中药经方库共收录113首《伤寒论》方剂的数据内容,内容包括“方剂名称”“处方组成”“所含药味”“主治病证”“煎煮方法”“服用方法”“使用注意”7项;③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内容包括中药饮片的配伍禁忌规则“十八反”和“十九畏”,中药饮片的“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和“审核最大剂量”,以及特殊人群用药禁忌规则内容;④药嘱信息术语库内容包括中药饮片煎煮方法(煎煮次数、煎煮时间、煎煮加水量、煎煮温度和特殊煎煮方法)、中药汤剂服用方法(服药剂量、服药次数、服药温度、服药时间和特殊服药方法)、用药告知(药后护理、服药禁忌和健康指导)和药物贮藏方法4类。⑤信息化构建了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中药经方库、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药嘱信息术语库4个数据库和审方中心、复核中心、药嘱中心、监测中心、流量中心5个功能中心,形成了以“四库五中心”为主要构架的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4)中药饮片药嘱单的应用研究:面向患者共发放150份调查问卷,收回142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药饮片药嘱单具有指导内容丰富、指导语言通俗易懂、能切实有效地指导患者煎药和服药的优点;87.3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中药饮片药嘱单的使用对指导患者正确煎煮和服用中药有帮助,97.89%患者或其家属对本研究构建的中药饮片药嘱单持满意态度。结论: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规范化发展应立足于中医药传统实践经验,传承古人的宝贵经验,我国智慧医疗的发展为临床药学服务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便利。通过构建以“四库五中心”为构架的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促进了在线审方、复核发药、用药指导等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和规范化服务,提高了医疗机构的中医临床药学服务能力。
赵小军[2](2021)在《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枸杞子饮片进行提取、浓缩、干燥、成型工艺研究,完成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确定其制备工艺,进行中试放大,对其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并起草质量标准草案,为后续枸杞子配方颗粒的备案审查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按照《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要求(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颗粒技术要求》)及制备规范要求,主要进行以下试验:1.枸杞子原药材饮片的质量检测,包括按照药典项目全检及水溶性固形物得率的测定。2.制备工艺研究:(1)提取工艺:以甜菜碱含量和固形物得率为指标,运用综合加权系数评分法评价。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筛选出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等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最优工艺;(2)浓缩工艺:以甜菜碱含量保留率为指标,对常压和减压浓缩方式进行优选;(3)干燥工艺:以甜菜碱含量保留率为指标,对干燥方式(常压和真空)以及铺盘厚度(0.4、0.8、1.2cm)进行考察;(4)成型工艺:以成型率、吸湿率、溶化率为指标,运用综合加权系数评分法评价,分别对湿法和干法制粒的辅料种类、配比等进行考察;在干法制粒中以一次成型率为指标,对干法制粒机工艺参数(送料、压片、制粒频率)进行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参数;总混工艺条件通过设置不同时间,根据辅料和主药混合色泽外观情况,确定混匀最少时间;颗粒装量根据中国药典枸杞子饮片规定用量及本试验中出膏率计算;临界相对湿度根据颗粒在不同饱和盐溶液中的吸湿率绘制临界相对湿度曲线得到。(5)中试研究:根据以上工艺考察结果确定颗粒制备工艺,进行中试放大三批样品。(6)量质传递特征图谱相关性研究:测定实验室自制颗粒同批次饮片、提取液、浓缩清膏、干浸膏和配方颗粒的特征图谱,根据其相似度评价成分在各中间体中的保留情况。(7)稳定性研究: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确定其贮藏条件和有效期。3.质量标准研究:以中试三批样品为研究对象建立其质量标准,包括名称、来源、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特征图谱、含量测定、规格、贮藏,同时附质量标准起草说明规定。结果:1.采集自宁夏、青海、甘肃三个产地共15批原药材饮片的质量检测结果均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水溶性固形物不得少于49.7%作为饮片入选标准。2.最佳制备工艺:取枸杞子饮片,煎煮三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浸泡时间1.5h,煎煮时间1h,煎液用200目筛滤过;第二和第三次,加6倍量水,煎煮1h,滤过,合并三次滤液浓缩(60℃,-0.07~0.085MPa)至相对密度为1.20~1.25(60℃)的清膏,然后铺盘(厚度≤0.8cm)真空干燥(60℃,-0.06~0.085MPa),粉碎,取适量干浸膏粉加入处方量的30%β-环糊精和0.1%硬脂酸镁,混合5min,使用干法制粒机(KCG-25B智能型),压力为3-3.5MPa(常规制粒参数),装一级制粒2.0mm,二级制粒1.8mm筛网,送料、压片、制粒频率分别为10Hz、20Hz、20Hz,进行干法制粒,在一号筛至五号筛之间的颗粒为合格颗粒,包装(CRH<82%),每袋装量5g;量质传递特征图谱相关性结果表明所制成的配方颗粒较好的保留了饮片所含的成分;稳定性研究数据尚在收集中。3.建立了枸杞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以薄层(TLC)法进行鉴别;建立了HPLC特征图谱,规定了7个特征峰;以甜菜碱为指标成分建立了HPLC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对以上质量标准各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起草说明。结论:本文制备出了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经中试放大后验证参数明确、稳定可行、质量可控;所建立的质量标准适用可靠,可为枸杞配方颗粒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石佳[3](2020)在《四十种中药饮片等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材及饮片的商品规格等级伴随中药交易的发展而产生,自古以来就“看货评级,分档定价”的质量观,早在西汉时期《范子计然》中就有80多个品种的商品规格。然而如今实行的标准《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1]随着产地变迁、市场变化等种原因已然难以适应当今市场。且中药饮片是中药行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是中药制剂、中成药等主要原料,其优劣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影响。诸多国家标准中与等级划分相关的内容鲜少体现饮片的特点,许多评价项都采用“同药材”的描述,饮片的等级评价基本处于空白。如今,市场上饮片规格混乱、以次充好、低价当道等不良现象对饮片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此,挖掘、研究、制定适合中药饮片的,科学合理且使用简便的等级评价方法对中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的建立需要开展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古籍、文献、国家标准梳理出当前饮片质量评价及等级划分的三种主要方法:一种主观经验性评价方法,即通过饮片的大小、质地等性状特征对饮片等级进行划分;第二种则是对指标成分含量检测的现代评价方法;第三种则是将以上两者相结合的综合论。对三种方法各具的特点、优势、不足进行总结、比较及分析。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前往分别位于国内中部、南部、北部的三个大型药材市场对中药饮片等级划分的现状及市场需求进行调研,进一步挖掘中药饮片等级划分的市场需求。市场调研结果显示针对市场上饮片的质量是有好有坏的情况,市场亟需一个科学、客观、利于推广与传承的将传统方式与指标成分相结合的中药饮片等级划分方法作为技术支撑,使等级划分达到保障临床疗效、实现优质优价、保障大众对饮片选择权的理想状态。除此以外,本文也就调研过程中所发现的行业现存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中药饮片的品质内涵是其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的综合体现,结合文献及市场调研结果可知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内外因素众多。在众多的指标中选择合适的参数是建立方法的首要工作。本文认为为了体现饮片的差异,等级评价方法中所选取的指标应在合格饮片的标准上,尽量避免使用合格饮片的共性指标,以便进行等级划分。且部分指标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会因重复评价而影响评价结果,且纳入全部评价指标也增加评价的复杂性,难以达到“可行性强”的特点。故将这些参数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筛选出必要的评价指标对该方法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质量常数等级划分方法。即从饮片品种特点出发,以古籍、文献、国家标准、市场流通情况为依据,将传统性状评价标准及内在指标质控评价指标进行有机整合,选取必要且合理的等级评价指标,根据不同饮片形态及切制情况,包括顶刀片(如莪术)、顺刀片(如天麻)、条形片(如合欢皮)、块状片(如葛根)、不规则片(如土茯苓)、类球形片(如栀子)、其他整体饮片(如款冬花)、无形态饮片(如薄荷),经过三维数学建模,形成了不同的质量常数、相对质量常数、百分质量常数等计算方法,将百分质量常数以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根据市场等级划分习惯,将中药饮片等级分为三等,其中一等品百分质量常数≥80,二等品百分质量常数<80且≥50,三等品百分质量常数<50。最终将饮片质量特征转换为具体数值予以表征、比较。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不同饮片形态的40种中药饮片及其部分炮制品进行等级划分,得到了有效的划分结果。本文进一步对各个饮片的等级划分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同类形态饮片指标、公式的选择规律进行明确;对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与传统形态等级评价的关联进行考察与验证,对整套等级评价方法进行整理及优化。以栀子为例,通过不同等级栀子片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产生的抑制作用,建立了栀子饮片等级与疗效的关系以验证该方法的科学性[2]。单味饮片等级与药效间关系的考察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明确该方法划分出的等级差异能否进一步转化为临床主要用药形式,即中药复方的药效强弱。本文以大川芎方为例,将不同等级的川芎、天麻饮片组成的不同等级复方以体外血管舒张率为主要药效学指标,探讨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对川芎、天麻饮片进行了有效的等级划分的同时是否对其组成的复方药效也有一定的关联和提示作用,继而为饮片的优质优效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3]。结果表明三种“等级”的单味饮片与复方的药效均随等级的降低而降低,药效强弱与饮片的等级成正相关[2-3]。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实现了传统主观经验与现代质控指标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公式的建立;实现了丰富数据不受人为、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了等级评价的全程量化,更利于分析、比较、传承。该方法虽然具备以上优点,但由于时间有限,以上研究旨在为该方法搭建框架,仍有不足之处,如对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对样品的收集上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补充及改善。该等级评价方法的建立以解决中药饮片等级评价工作中的现存问题为出发点,为推动中药饮片分级评价进程,引导市场规范化运作,实现优质优价,促进中药饮片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大众健康权益,建设中药标准化体系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思考。
倪丽丽[4](2020)在《基于标准汤剂的茵陈蒿汤组方药味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组成茵陈蒿汤的茵陈、栀子、大黄配方颗粒进行质量评价研究。方法:(1)分别制备茵陈标准汤剂15批,栀子、大黄饮片标准汤剂各23批,测定标准汤剂及其原料饮片HPLC指纹图谱,建立对照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计算共有峰定量峰面积,采用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Q-TOF/MS)技术对共有峰进行鉴定,对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通过共有峰传递数及峰面积比值、指标成分转移率、出膏率对标准汤剂进行量值传递规律分析。(2)收集不同企业生产的茵陈配方颗粒28批、桅子配方颗粒和大黄配方颗粒各21批,测定HPLC指纹图谱,建立对照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计算共有峰定量峰面积,采用Q-TOF/MS技术对共有峰进行鉴定,对配方颗粒中存在的与各自标准汤剂对应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分别通过共有峰数及峰面积比值、指标成分比值,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模式识别技术,对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进行综合质量比较。结果:(1)茵陈饮片和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分别标定共有峰17和16个,共有峰数量传递率94.12%。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了共有峰中的1-咖啡酰奎宁酸、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隐绿原酸、对羟基苯乙酮、1,3-二咖啡酰奎宁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4-二咖啡酰奎宁酸13个成分,在茵陈中首次检测到了咖啡酰奎宁酸葡萄糖苷和黄酮二糖碳苷芹菜素-6,8-C-二葡萄糖苷,标准汤剂和饮片共有峰面积比值与成分转移率呈现较好的正向直线关系,新绿原酸、隐绿原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平均转移率超过100%,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平均转移率分别只有49.31%和25.13%,提示标准汤剂制备过程中有机酸类成分可能发生了相互转化,绿原酸可能部分转化成了隐绿原酸和新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可能部分转化成了 1,3-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4-二咖啡酰奎宁酸,芦丁、金丝桃苷平均转移率分别为31.36%、28.36%,其余成分平均转移率在50%~70%,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为19.76%。茵陈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共有峰传递了标准汤剂中的14个,配方颗粒中的成分平均含量与标准汤剂差异较大,绿原酸的平均含量为标准汤剂的41.67%,3,5-二咖啡酰奎宁酸为43.11%,但新绿原酸、隐绿原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则分别为139.44%、98.33%、119.04%、78.88%,提示在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由于加热干燥等原因,相关成分在进一步转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茵陈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能明显聚为两类,不同企业生产的配方颗粒也基本能聚在一起。主成分分析、因子分子综合得分排名结果表明,茵陈配方颗粒的质量明显次于标准汤剂。(2)栀子饮片和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分别标定共有峰26和24个,共有峰传递数92.31%。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了共有峰中的山栀苷、京尼平苷酸、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羟基栀子苷、Ixoside、鸡矢藤次苷甲酯、Jasminoside B、绿原酸、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芦丁、异槲皮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槲皮素15个成分。在栀子中通过质谱数据与文献及化合物库数据比对,推测出9个新化合物,标准汤剂和饮片共有峰面积比值与成分转移率呈现较好的正向直线关系,栀子标准汤剂成分转移率均较高,其原因可能是测定的栀子中的成分均为水溶性成分。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和鸡矢藤次苷甲酯的平均转移率超过100%,山栀苷的平均转移率接近100%,栀子苷平均转移率为80.43%,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的平均转移率较其他成分较低,为48.48%、40.64%。推测原因水煎过程中温度较高,色素类物质遇热不稳定,导致西红花苷类成分含量降低较多。其余成分平均转移率在50%~70%之间,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为28.91%。栀子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共有峰传递了标准汤剂中的20个,配方颗粒中的成分平均含量与标准汤剂差异较大,桅子苷的平均含量为标准汤剂的31.78%,羟基栀子苷、西红花苷Ⅰ值为13.20%、14.03%,但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高达85.85%,提示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由于加热干燥等原因,相关水溶性成分进一步转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栀子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能聚为四类为宜,两类颗粒剂、两类标准汤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子综合得分排名结果表明,栀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明显次于标准汤剂。(3)大黄饮片和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分别标定共有峰32和28个,共有峰传递数87.50%。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了共有峰中的没食子酸-4-O-β-D-葡萄糖苷、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2-O-桂皮酰-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白藜芦醇4’-O-β-D-(6”-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大黄酸-8-O-葡萄糖苷、1-O-没食子酰-2-O-肉桂酰-β-D-葡萄糖苷、番泻苷A、1,6-二-O-没食子酰-2-O-肉桂酰-β-D-葡萄糖苷、1-O-没食子酰-6-O-肉桂酰-△-D-葡萄糖苷、大黄素-1-O-葡萄糖苷、1,2-二-O-没食子酰-6-O-肉桂酰-β-D-葡萄糖苷、6-甲氧基酸模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1-O-葡萄糖苷、大黄酚-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葡萄糖苷、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26个成分。在大黄中通过质谱数据与文献及化合物库数据比对,推测出6个新化合物,标准汤剂和饮片共有峰面积比值与成分转移率呈现较好的正向直线关系。没食子酸的平均转移率超过100%,为233.00%。游离型蒽醌的平均转移率低,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分别为1.41%、1.90%、3.66%、13.70%,但大黄酸平均转移率为37.31%,5个游离型蒽醌合计平均转移率为11.03%,8个结合型蒽醌合计平均转移率为44.04%,推测原因标准汤剂制备过程成分发生转化,蒽醌类物质转化为鞣质。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为23.26%。大黄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共有峰传递了标准汤剂中的23个,配方颗粒中的成分平均含量与标准汤剂差异较大,大黄酸平均含量为标准汤剂的33.41%,但其他4个游离蒽醌的比值均超过100%,最大的大黄素甲醚为366.86%,而5个游离型蒽醌合计的比值又为64.29%,其原因是标准汤剂中大黄酸的含量占比较高;配方颗粒中8个结合型蒽醌除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葡萄糖苷外,其他7个比值均超过100%,8个成分合计的比值为147.42%;2个鞣质类成分没食子酸、儿茶素的平均比值分别为34.32%和74.07%,提示在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由于加热干燥等原因,相关成分在进一步转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能聚为两类,但配方颗粒同标准汤剂间部分有交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子综合得分排名结果表明,大黄配方颗粒的质量明显次于标准汤剂。
王莎莎[5](2020)在《广地龙质量标准提升及标准汤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完善广地龙质量控制体系,本研究对其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研究。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已收载广地龙性状、鉴别、检查等检测项的基础上补充广地龙的DNA条形码基源鉴别方法;建立广地龙的含量测定方法与指纹图谱检测、分析方法;确定广地龙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研究广地龙标准汤剂质量标准,为广地龙相关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收集到的广地龙样品进行基源鉴定,结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广地龙性状、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确保用于课题研究、实际生产的广地龙样品均为正品。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广地龙中次黄嘌呤、肌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广地龙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3.以出膏率、次黄嘌呤和肌苷含量总量的转移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考察,包括加水倍数、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等因素,将最佳因素水平范围筛选出来;然后进行正交试验,详细考察具体参数,通过正交试验数据分析,优选出广地龙标准汤剂最佳制备工艺参数,并进行工艺验证。4.收集13批次广地龙样品,以确定的制备工艺制备广地龙标准汤剂,测定pH值、总固体、指标成分含量,计算指标成分的转移率;同时对广地龙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进行研究。结果:1.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对收集到的广地龙样品进行基源鉴定,结果准确。2.确定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优化色谱条件,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次黄嘌呤、肌苷检测进样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58μg/mL31.6μg/mL(r=0.999 9)、5.52μg/mL110.4μg/mL(r=0.999 8),线性关系良好;验证指标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0%(n=6);次黄嘌呤、肌苷的准确度分别为103.0%(RSD=1.7%,n=6)、101.2%(RSD=1.2%,n=6)。成功建立了30批广地龙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通过与对照品图谱比对,匹配出12个共有峰,指认了6个色谱峰,其中有28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与HPLC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0.900。3.广地龙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称取广地龙饮片100.0 g,加8倍量水浸泡30 min,回流20 min,趁热过滤,药渣再加6倍量水,回流20 min,趁热过滤,药渣再加6倍量水,回流20 min,趁热过滤,合并3次滤液,减压浓缩至500 mL,即得广地龙标准汤剂。4.制备了13批广地龙标准汤剂,其中次黄嘌呤和肌苷总量的转移率范围为78.7101.8%,pH值范围为5.66.0,总固体范围为0.220.48 g,建立了13批广地龙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各批次广地龙标准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与HPLC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0.900。结论:DNA条形码技术准确、可靠,可以用于广地龙药材的基源鉴定;建立了30批广地龙药材HPLC指纹图谱及次黄嘌呤、肌苷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准确、简便、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可为广地龙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系统评价;优选的广地龙标准汤剂制备工艺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对13批广地龙标准汤剂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研究。争取为中药标准化的建设以及广地龙各种用药形式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以及参考,有益于实现统一的管理和监督。
李泓乐[6](2020)在《云南省新型中药饮片现状与发展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大健康产品的发展,新型中药饮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由于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全国各省监管政策、试点方式方法未能统一,严重制约了中药饮片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加强标准和监管政策研究,已成为指导生产、管理实践和促进中药饮片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最重要保障。以云南省为例,分别对直接口服粉末饮片、中药破壁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三种新型中药饮片的现状与发展政策进行探讨,以其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为核心,研究现阶段云南省新型中药饮片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政策需求,探索性地提出发展政策方面的建议。[方法]实地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在云南省内,走访调研企业、医疗机构等相关单位,企业负责人和临床医师等调研对象。内容包括,①新型中药饮片生产目录、销售情况;②各类新型中药饮片在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中遇到的问题,企业需要的技术性和政策性支持,对云南省新型中药饮片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新型中药饮片临床应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文献研究:①查询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②对比、分析传统中药饮片和各类新型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查阅其安全性、有效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文献等。[结论]①新型中药饮片是传统中药饮片的重要补充,具有使用方便、干净卫生的优势,有其实用性和存在价值。其中,直接口服粉末饮片适应了大健康产业发展和群众自我药疗的趋势要求,生产企业多,产品的销量可观,国家应当支持其发展。②与中药配方颗粒、中药破壁饮片情况相似,直接口服粉末饮片易于掺假混杂、监管有难度,但不应成为禁止饮片打粉的理由。对打粉有优势的品种,只要符合安全性的要求,应支持其发展,积极引导。建议国家出台系统性的新型中药饮片标准研究修订指导文件,指导各地方的监督管理和标准研究,加强质量可控性研究,严厉打击弄虚作假、掺杂使假。应当加强新型中药饮片与传统中药饮片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等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对比研究。在标准研究制定中,应结合品种特点,按照中医药规律,加强重金属、农药残留等研究,对其安全性做出系统评价。③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尽快明确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管理办法,早日结束试点工作,放开并指导好各地开展好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积极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④地方标准的中药饮片依法可以在全国流通,前提是还需要完成国家药监局备案程序、解决各地方的地方标准中药饮片同名异物(或炮制方法不同)或同物异名等问题。⑤新型中药饮片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坚持临床价值导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新型中药饮片的守正创新发展。
杨雅淋[7](2020)在《中药饮片仙茅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仙茅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建立仙茅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为基于仙茅饮片水煎液的现代饮片用药形式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仙茅苷含量、2,6-二甲氧基苯甲酸含量、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评价指标,对仙茅药材炮制软化用水量、软化时间及软化温度等参数进行考察。并通过工艺验证试验,确定最优炮制工艺,分别将27批仙茅药材按此工艺制备成仙茅饮片。2.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以仙茅苷含量、2,6-二甲氧基苯甲酸含量及总固体为评价指标,对仙茅饮片标准汤剂煎煮用水量、煎煮时间及煎煮次数等参数进行考察。并通过工艺验证试验,确定最适宜的制备工艺,分别将27批仙茅饮片按此工艺制备成仙茅饮片标准汤剂。测定其相对密度、pH值,计算其总固体,并以均值±2SD规定总固体的允许范围。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以SymmetryShieldTMM RP18(4.6×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21:79);检测波长:285 nm;流速:1.0mL/min;柱温:35℃;进样量:20μL。对27批仙茅饮片标准汤剂中的仙茅苷含量及2,6-二甲氧基苯甲酸含量进行测定并分别计算其转移率,以均值±2SD规定转移率的允许范围。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以SymmetryShieldTMM RP18(4.6×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5 nm;流速:0.5 mL/min;柱温:35℃;进样量:20μL,对27批仙茅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进行分析。5.开展仙茅饮片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并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后,制定其质量标准,并进行3批仙茅饮片标准汤剂的中试放大试验,对质量标准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1.仙茅药材炮制工艺为:取仙茅药材适量,粗细分档,加入1倍量水在室温(约20℃)下软化9 h(粗档药材可适当延长软化时间至药材刚透心无硬心为度),每隔1 h翻搅药材1次。将软化后的药材取出,切成11.5 cm的段,置于烘箱中干燥,设定温度60℃,干燥6 h,即得。2.仙茅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工艺为:取仙茅饮片约100 g,第1次加7倍量水,浸泡30 min让饮片充分吸水,用武火煮至沸腾后再调为文火缓慢煎煮60 min;第2次加5倍量水,用武火煮至沸腾后再调为文火缓慢煎煮40 min。趁热用100目筛网过滤药液,稍微冷却后,合并2次滤液,加热浓缩至500 mL,即得。制备的27批仙茅饮片标准汤剂性状为棕褐色澄清水溶液,静置后会产生沉淀。相对密度为1.0091.015,pH值在5.245.56之间,平均总固体为13.09%,总固体范围值9.6316.55%。3.仙茅苷在0.14404.8007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7927.2x-32.164,R2=0.9999;2,6-二甲氧基苯甲酸在0.15265.086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11712x-29.538,R2=1。仙茅苷平均回收率100.94%,2,6-二甲氧基苯甲酸平均回收率98.73%;供试品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重复性良好:仙茅苷RSD=3.98%,2,6-二甲氧基苯甲酸RSD=3.87%;仪器精密度良好:仙茅苷RSD=0.22%,2,6-二甲氧基苯甲酸RSD=0.77%。27批仙茅饮片标准汤剂转移率以仙茅苷计平均61.41%,范围为34.9787.85%;以2,6-二甲氧基苯甲酸计平均90.42%,范围为70.62100%。4.建立27批仙茅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标定13个共有峰,与对照品图谱进行对比后,指认出仙茅苷、2,6-二甲氧基苯甲酸、绿原酸等3个成分。27批仙茅饮片标准汤剂的相似度均在0.8以上。5.中试放大试验所制备的3批仙茅饮片标准汤剂性状为棕褐色澄清水溶液,静置后会产生沉淀。相对密度分别为1.010、1.010、1.011,pH值分别为5.44、5.32、5.35,总固体分别为9.65%、11.81%、11.69%,转移率以仙茅苷计分别为62.29%、80.17%、48.70%,以2,6-二甲氧基苯甲酸计分别为81.06%、73.31%、77.98%,将中试3批样品指纹图谱与之前获得的27批仙茅饮片标准汤剂对照指纹图谱进行比较相似度均在0.95以上。结论:本论文以测定仙茅饮片标准汤剂相对密度、pH值,计算总固体及指标成分的转移率来考察其制备工艺稳定性,通过对指标成分定量分析并结合指纹图谱定性分析的方式开展仙茅饮片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并建立仙茅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通过中试放大试验验证了仙茅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质量可靠,具有一定的标准性,可以作为中间参照物,用于标化药材仙茅不同用药形式,可为其他药材的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管莉[8](2020)在《巴戟天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对巴戟天饮片质量、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工艺以及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巴戟天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为后续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相关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巴戟天饮片鉴定:收集14批巴戟天饮片,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中巴戟天饮片项下规定,对饮片的水分、总灰分、浸出物、耐斯糖含量以及薄层色谱进行检验,以确保巴戟天饮片质量。2.标准汤剂的制备: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溶剂用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再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L9(34),确定标准汤剂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将确定的标准汤剂最佳提取工艺进行中试放大,以验证其稳定性和可行性。3.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通过测定标准汤剂中指标成分(D-果糖、D-无水葡萄糖、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和总多糖)的含量,以及建立所有批次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进行定性控制,通过测定标准汤剂的PH值、总固体、指标成分的转移率来进行定量控制。结果:1.我们收集到了来自广东德庆、广东高要、广东广宁以及福建永定共14批巴戟天饮片,并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巴戟天饮片的项下规定,测定了水分、总灰分、浸出物、耐斯糖的含量,以及TLC鉴别。结果表明收集到的14批巴戟天饮片质量合格。2.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溶剂用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的水平,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L9(34)确定了标准汤剂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取100 g巴戟天饮片,加10倍量的溶剂水,煎煮2次,第一次煎煮60 min,第二次煎煮40 min,趁热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浓缩,定容到500 mL,即得。结果表明,溶剂用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三因素,对巴戟天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有着显着的影响。将标准汤剂提取方法进行中试放大验证,测定3批中试标准汤剂的PH值、总固体、指标成分的转移率,结果表明,巴戟天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3.14批标准汤剂的PH值、总固体和转移率的范围稳定,且均一性良好。PH值范围为:5.345.82,总固体范围为:0.7592 g1.0315 g,D-果糖、D-无水葡萄糖、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和总多糖的转移率范围分别为:151.1%±52.0%、84.8%±48.0%、97.7%±28.6%、93.1%±21.8%、83.9%±21.4%、91.2%±24.6%、66.3%±19.2%。不同产地的巴戟天饮片标准汤剂差异较大,14批汤剂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8。共有峰确定了15个,并且指认了6个。结论:本文收集了来自不同产地共14批巴戟天饮片,根据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确定了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方法,并且通过测定汤剂的PH值、总固体和指标成分的转移率和中试放大,验证其制备工艺的稳定性。鉴于巴戟天中寡糖和多糖是其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之一,选择了6种寡糖类成分(为D-果糖、D-无水葡萄糖、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和总多糖为指标成分进行考察。测出的7种指标成分的转移率中,D-果糖、D-无水葡萄糖的转移率范围较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溶剂水中加热存在相互转换,如后续有关研究中以此两种成分为指标,建议放宽转移率范围。通过标准汤剂中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巴戟天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体系,为后续有关巴戟天以及标准汤剂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王文静[9](2019)在《白虎汤物质基准及颗粒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伤寒杂病论》和有关文献的记载研究白虎汤物质基准的制备工艺和质量范围,优选白虎汤颗粒的成型工艺,并对颗粒进行质量标准和初步稳定性的研究,为白虎汤物质基准以及颗粒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白虎汤四味药的处方剂量和煎煮加水量,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白虎汤物质基准的的制备工艺,其中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煎煮时间和浸泡时间为考察因素,考察指标为芒果苷、甘草苷、甘草酸和CaSO4·2H2O的转移率以及干膏率。以15批不少于3个产地的生石膏、知母和炙甘草煎煮不同批次的白虎汤物质基准,以指标成分转移率、干膏率和指纹图谱确定白虎汤物质基准的质量范围。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选白虎汤颗粒的成型工艺,其中正交试验中乙醇的浓度、辅料量和辅料配比为考察因素,考察指标为合格率、休止角和吸湿率。对白虎汤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进行定性鉴别,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的研究;同时对白虎汤颗粒采用加速试验法进行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出白虎汤物质基准的最佳浸泡时间为45 min,最佳煎煮时间为27 min。通过不同批次的白虎汤物质基准可得其质量范围,芒果苷、甘草苷、甘草酸和CaSO4·2H2O的转移率的范围分别为27.23%50.56%、19.60%36.33%、10.80%20.05%和0.61%1.13%,干膏率的范围为8.43%15.66%,21批白虎汤物质基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选出白虎汤颗粒的成型工艺为75%乙醇、糊精和可溶性淀粉总用量为白虎汤干浸膏粉的40%、糊精和可溶性淀粉的比例为4:1。白虎汤颗粒进行薄层色谱定性鉴别和HPLC的研究,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并且与物质基准的指纹图谱具有较高的相似度;白虎汤颗粒在6个月内初步稳定性良好,符合经典名方开发的要求。结论确定了白虎汤物质基准的制备工艺和质量范围,根据制备工艺优选出了白虎汤颗粒的成型工艺,同时建立了白虎汤颗粒的质量标准,在6个月内白虎汤颗粒初步稳定性良好。
郝亚冬[10](2019)在《杭白菊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医药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面临如何解决中药用药标准化的问题。其中临床用药最广泛的汤剂的标准化是重要的一环。标准汤剂就是这样一种可以标准化衡量众多的饮片用药形式和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标准物质。它可以从整体把控药品的质量。连接饮片、药材提取物、汤剂及其它用药形式。菊花是中医临床常用药材。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有消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等作用。我国目前有八个种类的商品菊花在临床中混用。杭白菊是《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菊花品种,是目前药用菊花市场上产量及用量最大的品种。本实验选用10批杭白菊道地产区及主产区生产的药材。通过研究确定杭白菊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为:10 g药材加12倍量水充分浸润,静置浸泡30 min,加热至微沸,回流提取30分钟,趁热用浸湿过的8层纱布过滤,残渣加10倍量水继续回流提取20min,同法过滤,合并滤液,60℃减压浓缩,加水至200mL,即每毫升水含相当于0.05 g饮片的溶液。研究制定了杭白菊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方法。从性状、pH值、出膏率、相对密度、转移率以及指纹图谱几个方面建立了杭白菊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方法。按照标准制备工艺制备的杭白菊标准汤剂性状为浅黄褐色或略呈黄绿色的澄清水溶液。相对密度为1.007~1.011,pH值在5.37~5.56之间、平均出膏率23.6%,出膏率范围值19.93%~29.69%、转移率以绿原酸计平均56.2%,范围51.8%~63.9%;以木犀草苷计平均57.4%,范围51.9%~64.4%;以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计平均30.6%,范围21.7%~38.5%。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864~0.989之间。本实验将杭白菊标准汤剂应用于中药配方颗粒的评价。依据建立的杭白菊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评价市售两种菊花配方颗粒。两种菊花配方颗粒样品1颜色较深,溶液不透明,样品2性状与杭白菊标准汤剂相同。两者相对密度,pH值,与杭白菊标准汤剂差别不大。通过含量测定,发现样品1绿原酸成分含量在标准汤剂范围内,折算饮片含量符合《中国药典》(一部)标准,但其它相关成分含量极低,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甚至未检出。样品2配方颗粒的含量都在标准汤剂含量范围值内。但根据标示折算生药当量后,所得饮片含量较低,低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菊花所收载的标准。指纹图谱样品1的相似度仅为0.164,样品2的相似度为0.826。通过对市售菊花配方颗粒的评价表明,杭白菊标准汤剂质量可靠,具有一定的标准性,且可用于对其它菊花提取物评价标化。
二、浅谈中药饮片规格与汤剂质量的相互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药饮片规格与汤剂质量的相互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初步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研究 |
1 国际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 |
2 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 |
3 医疗机构中医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 |
4 小结 |
二 我国智慧医疗发展现状分析 |
1 国家指导政策分析 |
2 智慧医疗的发展现状分析 |
3 智慧医疗发展中现存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古籍梳理和当代政策分析的中药药嘱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中医药古籍中的中药药嘱信息梳理与分析 |
1 药嘱思想的源流追溯 |
2 中医药古籍中的中药药嘱信息梳理与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指导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的政策分析 |
1 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指导文件 |
2 其他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指导文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中药煎煮和汤剂服用认知调查的“中药药嘱”问卷分析研究 |
第一节 北京地区医院中药师对中药煎煮技术的认知调查 |
1 基本信息 |
2 传统中药煎煮技术中“煎煮前技术”的认知调查 |
3 传统中药煎煮技术中“煎煮中技术”的认知调查 |
第二节 北京地区医院中药师对汤剂服用方法的认知调查 |
1 服药温度的认知调查 |
2 服药时间的认知调查 |
3 服药剂量的认知调查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构建研究 |
第一节 数据化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基本数据库 |
1 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 |
2 中药经方库 |
3 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 |
4 药嘱信息术语库 |
第二节 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信息化技术 |
1 系统构建方向 |
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3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4 系统构建技术 |
第三节 智能化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功能中心 |
1 审方中心 |
2 药嘱中心 |
3 监测中心 |
4 流量中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中药饮片药嘱单用户反馈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中药饮片药嘱单用户满意度调查研究 |
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2 被调查对象获取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的途径调查 |
3 被调查对象对中药煎煮和服用相关知识的需求度调查 |
4 被调查对象煎煮和服用中药的习惯调查 |
5 中药饮片药嘱单的满意度调查 |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枸杞子饮片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初步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试药 |
2.枸杞子甜菜碱含量测定研究方法 |
2.1 甜菜碱固相萃取原理 |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及色谱分析条件 |
2.3 重现药典方法时存在问题 |
2.4 “提取液 1”和“提取液 2“纯化与不纯化回收率测定 |
本章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2.15批次饮片质量检测 |
3.制备工艺路线设计 |
4.提取工艺研究 |
4.1 单因素实验 |
4.2 正交实验 |
4.3 固形物(干浸膏)得率的测定 |
4.4 指标成分的确定及检测 |
4.5 验证试验 |
5 浓缩工艺研究 |
5.1 提取液制备 |
5.2 浓缩方式考察 |
5.3 样品中指标成分含量的测定 |
6.干燥工艺研究 |
6.1 干浸膏粉甜菜碱含量的测定 |
6.2 常压和真空干燥 |
6.3 干燥铺盘厚度 |
7.成型工艺研究 |
7.1 评价指标测定方法 |
7.2 湿法制粒工艺研究 |
7.3 干法制粒工艺研究 |
7.4 总混工艺条件的确定 |
7.5 颗粒装量的确定 |
7.6 临界相对湿度(CRH)的测定 |
8.中试研究 |
8.1 中试生产所用药材饮片及进货单位 |
8.2 试验方法 |
8.3 半成品质量控制标准及检验方法 |
8.4 中试工艺数据 |
9.量质传递特征图谱相关研究 |
10.中试稳定性研究 |
10.1 影响因素试验 |
10.2 加速试验 |
10.3 长期试验 |
本章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枸杞子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1.仪器及试药 |
2.枸杞子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2.1 性状 |
2.2 鉴别 |
2.3 检查 |
2.4 浸出物测定 |
2.5 特征图谱 |
2.6 含量测定 |
3.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
3.1 质量标准草案 |
3.2 枸杞子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本章讨论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配方颗粒及枸杞子研究进展概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3)四十种中药饮片等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中药饮片等级评价现状研究 |
1 背景 |
2 等级评价古籍文献调查 |
2.1 传统等级评价方法 |
2.2 指标成分等级评价方法 |
2.3 综合评价方法 |
3 等级评价市场现状调研 |
3.1 调研方法与对象 |
3.2 调研结果 |
3.2.1 中药饮片总体质量认可度 |
3.2.2 等级划分的必要性 |
3.2.3 对等级划分的了解程度 |
3.2.4 以外观形态方式对中药饮片进行等级划分合理性 |
3.2.5 以指标成分含量对中药饮片进行等级划分合理性 |
3.2.6 将传统方式与指标成分相结合对中药饮片进行等级划分合理性 |
3.2.7 对于合理的等级划分方法应所具有特点 |
3.2.8 对于理想的等级划分应达到的状态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二章 评价方法建立 |
1 评价方法指标的选择 |
2 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的主要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
2.1 质量常数(A) |
2.2 不同形态饮片质量常数的表现形式 |
2.2.1 形态相关饮片 |
2.2.1.1 切制饮片 |
2.2.1.2 未切制饮片 |
2.2.2 形态无关饮片 |
2.3 相对质量常数 |
2.4 百分质量常数 |
第三章 对四十种中药饮片的等级评价 |
1. 前言 |
2. 材料与仪器 |
3. 饮片的等级划分 |
3.1 切制饮片 |
3.1.1 顶刀片饮片的等级划分 |
3.1.2 顺刀片饮片的等级划分 |
3.1.3 条形片饮片的等级划分 |
3.1.4 块状片饮片的等级划分 |
3.1.5 不规则切制饮片的等级划分 |
3.2 未切制饮片 |
3.2.1 类球形饮片的等级划分 |
3.2.2 未切制其他形态饮片的等级划分 |
3.2.3 无形态饮片的等级划分 |
第四章 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的优质优效验证 |
1 单味饮片的优质优效验证 |
1.1 实验过程 |
1.1.1 不同等级栀子冻干粉的制备 |
1.1.2 细胞培养及扩增 |
1.1.3 实验分组及药物干预 |
1.1.4 细胞活力检测 |
1.1.5 NO含量检测 |
1.1.6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1.2 实验结果 |
1.3 讨论 |
2 复方的优质优效验证 |
2.1 实验过程 |
2.1.1 不同等级大川芎方的制备 |
2.1.2 大鼠胸主动脉环血管张力的测定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基于标准汤剂的茵陈蒿汤组方药味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基于标准汤剂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一、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两者所含成分定性定量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
二、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原料饮片或药材三者所含成分定性定量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
三、基于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的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 |
四、基于疗效比较的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二章 茵陈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 |
第一节 茵陈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对照品与样品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茵陈标准汤剂的制备 |
2.2 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2.4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转移率分析 |
2.5 标准汤剂出膏率检测及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茵陈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样品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茵陈配方颗粒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2.3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
2.4 基于模式识别的茵陈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栀子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 |
第一节 栀子标准汤剂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对照品与样品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栀子标准汤剂的制备 |
2.2 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2.4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转移率分析 |
2.5 标准汤剂出膏率检测及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栀子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样品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栀子配方颗粒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2.3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
2.4 基于模式识别的栀子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大黄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 |
第一节 大黄饮片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对照品与样品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大黄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 |
2.2 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2.4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转移率分析 |
2.5 标准汤剂出膏率检测及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大黄配方颗粒与大黄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比较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样品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大黄配方颗粒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2.3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
2.4 基于模式识别的大黄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合讨论及展望 |
1 研究结果 |
2 研究结论 |
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4 本课题的缺陷和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广地龙质量标准提升及标准汤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广地龙药材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药材的收集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 |
2.2 鉴别 |
2.3 检查 |
2.4 浸出物 |
2.5 广地龙药材中次黄嘌呤、肌苷的含量测定 |
2.6 广地龙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 |
3 讨论 |
3.1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3.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考察 |
4 广地龙质量标准草案 |
第二章 广地龙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出膏率 |
2.2 指标成分转移率 |
2.3 吸水率的考察 |
2.4 加水量的考察 |
2.5 煎煮时间的考察 |
2.6 煎煮次数的考察 |
2.7 正交试验 |
2.8 工艺验证及确定 |
3 实验结果 |
3.1 吸水率的考察 |
3.2 加水量的考察 |
3.3 煎煮时间的考察 |
3.4 煎煮次数的考察 |
3.5 正交试验 |
3.6 验证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工艺参数及范围初选 |
4.2 出膏率的问题 |
4.3 广地龙中次黄嘌呤与肌苷含量 |
第三章 广地龙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药材的收集 |
2 实验方法 |
2.1 检查 |
2.2 广地龙中次黄嘌呤、肌苷的含量测定 |
2.3 广地龙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 |
2.4 广地龙标准汤剂pH值的测定 |
2.5 广地龙标准汤剂总固体的测定 |
2.6 广地龙标准汤剂中次黄嘌呤、肌苷的含量测定及转移率 |
2.7 广地龙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 |
3 实验结果 |
3.1 检查 |
3.2 广地龙中次黄嘌呤、肌苷的含量测定 |
3.3 广地龙标准汤剂pH值的测定 |
3.4 广地龙标准汤剂总固体的测定 |
3.5 广地龙标准汤剂中次黄嘌呤、肌苷的含量测定 |
3.6 次黄嘌呤、肌苷含量转移率 |
3.7 广地龙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 |
4 讨论 |
4.1 转移率的问题 |
4.2 质量标志物的问题 |
4.3 样品收集量的问题 |
5 广地龙标准汤剂质量标准草案 |
结语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6)云南省新型中药饮片现状与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及名词中英对照表 |
名词及单位注释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目的 |
方法 |
1 实地调查研究 |
1.1 调查方法:访谈式调查方法 |
1.2 调研单位的选择 |
1.3 调研的单位 |
1.4 调研问题及建立 |
2 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文献研究 |
3 原始报告及文献研究结果的处理 |
结果 |
第一章 直接口服粉末饮片现状与发展政策研究 |
一 现状 |
1 定义 |
2 分类 |
3 国内其他省份概况及比较 |
3.1 河北省 |
3.2 四川省 |
3.3 江苏省 |
4 云南省 |
4.1 云南省政策现状 |
4.2 三家被调研企业的生产品种 |
4.3 销售额统计 |
4.4 云南省企业销售渠道 |
4.5 云南省企业的市场分布 |
4.6 调研云南省某大型连锁药店销售的直接口服粉末饮片品种及厂家 |
4.7 云南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诉求 |
5 省级粉末饮片标准及药典品种分析 |
5.1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5年版) |
5.2 贵州省和四川省新增品种 |
5.3 《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2005年版)Ⅰ~Ⅱ册及散页标准 |
5.4 《中国药典》(2015年版)粉末饮片分析 |
5.5 各省标准对比 |
6 安全性研究现状 |
6.1 云南优势、特色品种 |
6.2 药食同源类药材品种 |
6.3 胃肠道刺激性 |
7 用法用量 |
8 稳定性 |
二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 政策矛盾 |
2 质量控制 |
3 稳定性 |
4 安全性及用法用量 |
5 饮片打粉争议 |
6 标准问题 |
三 讨论 |
1 优势 |
2 不足 |
3 品种适用范围 |
3.1 用于临床的品种 |
3.2 用于大健康的品种 |
4 标准的发展 |
5 建立中药饮片临方炮制中心 |
6 严格控制粒度 |
7 加强用药监管、监测不良反应 |
8 冻干粉末饮片 |
第二章 中药破壁饮片现状与发展政策研究 |
一 现状 |
1 定义 |
2 属性分析 |
3 销售途径(或试用单位) |
4 已发布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级质量标准 |
5 各省质量标准对比 |
6 各省试点研究现状对比 |
7 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现状 |
7.1 安全性 |
7.2 用法 |
7.3 量效关系及用量折算 |
8 稳定性 |
9 云南省试点研究现状 |
9.1 两家企业试点进展对比 |
9.2 云南省某试点企业完成研究和正在研究的品种分析 |
9.3 试点企业标准及研究资料存在的问题 |
二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 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问题 |
2 安全性研究不够深入,用法用量规定不合理 |
3 稳定性问题 |
三 讨论 |
1 MGP的粉体粒度 |
2 MGP的品种适用范围 |
2.1 以用法划分 |
2.2 以用途划分 |
3 MGP的优势和不足 |
第三章 中药配方颗粒现状与发展政策研究 |
一 现状 |
1 定义 |
2 属性分析 |
3 已发布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级质量标准 |
4 质量标准的研究现状——国内现有质量标准的品种、制法及质量控制方法统计分析 |
4.1 国家试点统一标准 |
4.2 《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一~二册) |
4.3 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第五版)(上、下册) |
4.4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一~六) |
4.5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第一卷) |
4.6 《天津市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暂行)》(二~五册) |
4.7 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
4.8 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
5 临床等效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 |
5.1 大部分方剂应用配方颗粒时,疗效和安全性与传统饮片接近或疗效优于传统饮片 |
5.2 合煎情况下疗效和安全性更优的“药对”和方剂 |
5.3 用量折算的现状 |
5.4 打粉、制粒品种的安全性研究现状 |
6 药物稳定性研究现状 |
7 云南省试点现状 |
7.1 云南省市场格局 |
7.2 四家企业试点进展对比 |
7.3 企业试点现状(截至2020年1月1日) |
二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 配方颗粒的临床研究不规范,部分研究忽略了中医药理论 |
2 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欠规范 |
3 用量难以把握 |
4 对于贵细类饮片等品种是否应当研末或研末制粒的争议 |
5 国内现有部分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 |
6 药物稳定性问题 |
7 中药配方颗粒的注册管理存在争议 |
三 讨论 |
1 优势 |
2 不足 |
3 探索建立统一完善的适宜新型中药饮片(中药饮片)的药品管理体系,以中药配方颗粒为例 |
4 中药饮片的守正与创新 |
5 技术及政策需求 |
结论 |
创新性及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研的问题汇总) |
表 (调研的问题汇总) |
附录 (第一章) |
表1 河北省“美威药业”直接口服中药粉末饮片品种目录 |
表2 四川省“金岁方药业”直接口服中药粉末饮片品种目录 |
表3 江苏苏轩堂药业有限公司直接口服粉末饮片品种目录 |
表4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5年版)中直接口服粉末饮片标准统计(44个品种) |
表5 截至2019年10月1日云南省部分粉末饮片标准相关品种在其他省市饮片炮制规范的收载情况 |
表6 截至2020年1月10日,拟停止执行或停止执行部分粉末饮片标准的省市(自治区)及其相关品种汇总 |
表7 《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2005年版) (Ⅰ~Ⅱ册)粉末饮片的起草说明分析 |
表8 直接口服粉末饮片具体品种存在的问题 |
表9 被调研生产企业反映,传统饮片存在的问题 |
附录 (第二章) |
表1 《广东省中药破壁饮片质量标准》分析(共62个法定标准/品种) |
表2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饮片标准》(2013年版)20个品种破壁饮片分析 |
附录 (第三章) |
表1 《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第一册)品种统计 |
表2 《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第二册)品种统计由于该册标准未纳入“规格”,故未统计规格 |
表3 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第五版)上册—备案资料品种、工艺等统计 |
表4 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第五版)下册—备案资料统计 |
表5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一)》品种及工艺统计 |
表6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二)》品种及工艺统计 |
表7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三)》品种及工艺统计 |
表8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四)》品种及工艺统计 |
表9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五)》品种及工艺统计 |
表10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六)》品种及工艺统计 |
科研社会调查研究证明及原始调研记录 |
部分网页参考文献的截图 |
综述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等效性研究现状浅析 |
1 临床等效性研究现状 |
1.1 支持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等效的证据 |
1.2 不支持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等效的证据 |
2 存在问题 |
2.1 配方颗粒的临床研究不规范,部分研究忽略了中医药理论 |
2.2 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欠规范 |
3 讨论 |
3.1 规范配方颗粒临床研究,贯彻中医药理论,建立适合配方颗粒(中药饮片)的临床评价体系 |
3.2 研究《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确定配方颗粒适用范围 |
参考文献(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中药饮片仙茅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3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仙茅药材炮制工艺研究 |
1.1 仙茅的传统炮制工艺 |
1.2 仙茅药材炮制工艺研究 |
1.3 小结 |
第二章 仙茅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仙茅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仙茅饮片标准汤剂中试试验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4.3 小结 |
第五章 仙茅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5.1 仙茅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5.2 仙茅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创新点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中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
致谢 |
(8)巴戟天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概况 |
1.1.1 标准汤剂的定义 |
1.1.2 标准汤剂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3 标准汤剂的研究现状 |
1.1.4 标准汤剂现存的问题 |
1.1.5 标准汤剂的发展前景 |
1.2 巴戟天文献研究进展 |
1.2.1 巴戟天本草考证 |
1.2.2 巴戟天化学成分研究 |
1.3 巴戟天药理活性研究 |
1.3.1 抗抑郁作用 |
1.3.2 补肾阳、强筋骨 |
1.3.3 增强免疫作用 |
1.3.4 其他作用 |
1.4 巴戟天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 |
1.4.1 以糖类为指标成分的质量控制 |
1.4.2 以蒽醌类为指标成分的质量控制 |
1.4.3 以环烯醚萜类为指标成分的质量控制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巴戟天饮片质量研究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1.3 饮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水分检查 |
2.2.2 总灰分测定 |
2.2.3 浸出物测定 |
2.2.4 基源鉴别 |
2.2.5 薄层鉴别 |
2.2.6 耐斯糖含量测定 |
2.2.7 巴戟天饮片中6种寡糖类成分的测定 |
2.2.8 巴戟天饮片中总多糖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水分检查 |
2.3.2 总灰分测定 |
2.3.3 浸出物测定 |
2.3.4 基源鉴别 |
2.3.5 薄层鉴别 |
2.3.6 耐斯糖含量测定 |
2.3.7 巴戟天饮片中6种寡糖类成分的测定 |
2.3.8 巴戟天饮片中总多糖的测定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3章 巴戟天标准汤剂制备工艺研究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1.3 饮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单因素考察 |
3.2.2 正交试验优化巴戟天标准汤剂提取工艺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因素考察 |
3.3.2 正交试验优化巴戟天标准汤剂提取工艺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4章 巴戟天标准汤剂中试生产研究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1.1 仪器 |
4.1.2 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中试标准汤剂的制备 |
4.2.2 中试标准汤剂中寡糖的含量测定 |
4.2.3 中试标准汤剂中总多糖含量测定 |
4.2.4 中试标准汤剂过程稳定性评价指标参数的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中试标准汤剂中寡糖的含量测定 |
4.3.2 中试标准汤剂中总多糖含量测定 |
4.3.3 中试标准汤剂过程稳定性评价指标参数的测定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5章 巴戟天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巴戟天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草案)》 |
巴戟天标准汤剂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5.1.1 仪器 |
5.1.2 试剂 |
5.1.3 饮片 |
5.2 实验方法 |
5.2.1 巴戟天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 |
5.2.2 标准汤剂中寡糖的含量测定 |
5.2.3 标准汤剂中总多糖含量测定 |
5.2.4 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建立 |
5.2.5 标准汤剂过程稳定性评价指标参数的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标准汤剂中寡糖的含量测定 |
5.3.2 标准汤剂中总多糖含量测定 |
5.3.3 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建立 |
5.3.4 标准汤剂过程稳定性评价指标参数的测定 |
5.4 结论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白虎汤物质基准及颗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1 白虎汤处方的研究概述 |
2 白虎汤中各味饮片的研究概述 |
2.1 生石膏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2.2 知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2.3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
2.4 粳米的成分和药理作用 |
3 白虎汤中相关度量单位古今折算研究 |
4 白虎汤物质基准的研究 |
4.1 白虎汤中各味药产区衍变和基原的概述 |
4.2 物质基准的质量评价指标 |
4.3 物质基准研究现状 |
5 颗粒剂的研究 |
第二部分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白虎汤物质基准的制备工艺 |
1 仪器与试药 |
2 白虎汤的处方及制法 |
3 白虎汤煎液的制备 |
4 芒果苷、甘草苷以及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
4.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4.2 溶液的制备 |
4.3 方法学考察 |
5 白虎汤煎液中CaSO_4·2H_20 的含量测定 |
6 干膏率的测定 |
7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制备工艺 |
7.1 因素、水平及指标的确定 |
7.2 试验安排及结果 |
7.3 模型拟合及方差分析 |
7.4 工艺优化与预测 |
7.5 工艺验证 |
8 讨论 |
第三部分 白虎汤物质基准的质量范围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白虎汤物质基准质量范围 |
2.1 白虎汤物质基准的制备 |
2.2 煎煮批次的确定 |
2.3 芒果苷、甘草苷以及甘草酸HPLC的含量测定 |
2.4 白虎汤物质基准中CaSO_4·2H_20 的含量测定 |
2.5 干浸膏率的测定 |
2.6 白虎汤物质基准测定指标及质量范围的结果 |
2.7 讨论 |
3 知母和炙甘草饮片的指纹图谱 |
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4 方法学考察 |
3.5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3.6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
3.7 总结与讨论 |
4 知母和炙甘草单一煎液指纹图谱 |
4.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4 方法学考察 |
4.5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4.6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共有峰和相似度评价 |
4.7 总结与讨论 |
5 白虎汤物质基准指纹图谱 |
5.1 白虎汤物质基准的煎煮批次 |
5.2 色谱条件 |
5.3 溶液的制备 |
5.4 方法学考察 |
5.5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5.6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
5.7 讨论与总结 |
第四部分 白虎汤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浓缩与干燥工艺 |
3 颗粒成型工艺考察指标 |
3.1 合格率 |
3.2 吸湿性 |
3.3 流动性 |
4 颗粒成型工艺的优选 |
4.1单因素实验 |
4.2 正交试验 |
5 颗粒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
6 制剂分剂量 |
7 白虎汤颗粒的制备工艺以及制备工艺图 |
8 白虎汤颗粒的制备 |
9 讨论 |
第五部分 白虎汤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白虎汤颗粒的性状鉴别 |
3 白虎汤颗粒的薄层色谱鉴别 |
3.1 知母的薄层色谱鉴别 |
3.2 炙甘草的薄层色谱鉴别 |
4 芒果苷、甘草苷和甘草酸的HPLC的含量测定 |
4.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4.2 溶液的制备 |
4.3 方法学考察 |
4.4 含量测定结果 |
5 白虎汤颗粒中CaSO_4·2H_2O的含量测定及结果 |
6 检查 |
7 白虎汤颗粒的指纹图谱研究 |
7.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7.2 溶液的制备 |
7.3 方法学考察 |
7.4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7.5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共有峰和相似度评价 |
8 总结与讨论 |
第六部分 白虎汤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第七部分 白虎汤颗粒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试验方法 |
3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10)杭白菊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药标准汤剂质量研究综述 |
2.1 标准汤剂概念的发展 |
2.2 标准汤剂制备工艺研究 |
2.3 标准汤剂药理药效研究 |
2.4 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研究 |
2.5 标准汤剂的特点与应用 |
2.6 菊花饮片与标准汤剂研究 |
第三章 杭白菊标准汤剂的制备 |
3.1 目的意义 |
3.2 实验材料 |
3.3 汤剂制备工艺 |
3.3.1 煎煮容器的选取 |
3.3.2 浸泡及吸水率考察 |
3.3.3 粉碎度选择 |
3.3.4 煎煮用水量 |
3.3.5 煎煮时间 |
3.3.6 制备方法的确定 |
第四章 杭白菊标准汤剂质量标准与评价 |
4.1 性状 |
4.2 检查项 |
4.2.1 相对密度 |
4.2.2 pH值 |
4.2.3 出膏率 |
4.3 转移率 |
4.3.1 仪器与材料 |
4.3.2 色谱条件 |
4.3.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3.4 杭白菊饮片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3.5 杭白菊标准汤剂方法学考察 |
4.3.6 转移率计算 |
4.4 指纹图谱 |
4.4.1 指纹图谱的色谱条件 |
4.4.2 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4.4.3 指纹图谱 |
4.5 小结 |
第五章 杭白菊标准汤剂的应用 |
5.1 目的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及结果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中药饮片规格与汤剂质量的相互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初步构建与应用[D]. 秦子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赵小军.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3]四十种中药饮片等级评价研究[D]. 石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基于标准汤剂的茵陈蒿汤组方药味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D]. 倪丽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广地龙质量标准提升及标准汤剂研究[D]. 王莎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云南省新型中药饮片现状与发展政策研究[D]. 李泓乐.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中药饮片仙茅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杨雅淋. 西南大学, 2020(01)
- [8]巴戟天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研究[D]. 管莉. 西南大学, 2020(01)
- [9]白虎汤物质基准及颗粒的研究[D]. 王文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10]杭白菊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研究[D]. 郝亚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