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彩色数字影像城市地图集研制的若干问题技术处理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王鸿燕,余睿,季毅民,王玉[1](201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像地图》的设计与编制》文中研究表明以资源三号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以影像处理为重点,探讨在全国尺度上,影像效果优化的方法以及影像与矢量数据协调一致性问题,设计编制了3 m×2.2 m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像地图》挂图,弥补了我国国产影像大尺寸挂图编制领域的空白。
黄洪纤[2](2017)在《浅谈《宿迁市城镇卫星影像地图集》的技术特点》文中提出对《宿迁市城镇卫星影像地图集》的编辑设计进行总结,介绍其技术特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测绘成果,以最新的卫星影像为背景,结合线划道路和地名注记的地图形式全面、直观地反映城镇地理信息和空间布局。
郭惠楠[3](2014)在《彩色数字相机成像系统的关键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成像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普及,从而在近年来引发了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热潮。从技术理论与实用角度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及广阔应用的前景。成像质量是数字成像设备研究所关注的首要问题。由于成像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输出图像很难达到与人眼实际观测相一致的效果,因此如何提升成像品质成为了该领域的核心问题。数字相机的曝光、聚焦、白平衡是成像过程中三个重要的控制环节,其性能直接影响了输出图像的成像品质,因此成为现代数字相机中的三项关键性技术。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该技术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随着应用环境的多元化,该技术仍有许多方面亟待改进。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改善相机的曝光、聚焦、白平衡等技术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本文具体工作如下:从人眼生理结构出发,分析人眼视觉系统的感光与控制机理,并阐述了人眼具有的众多视觉特性。其次,通过对数字相机成像系统的深入研究,挖掘影响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分析了相机曝光、聚焦以及色彩平衡等关键技术的作用效果。通过对比人眼视觉系统与相机成像系统,寻找改善相机关键技术性能的有效途径,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无人值守型相机在亮度动态范围较大场景以及小目标场景中出现的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问题,结合人眼视觉系统的感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眼视觉特性的彩色数字相机自动曝光方法。该方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利用图像清晰度、色彩饱和度、亮度等三方面因素综合建立曝光评价函数,与以往仅用亮度作为评价手段相比,提高了曝光评价的准确度与鲁棒性能;二,建立关于曝光评价值与曝光增益的调节曲线,减小了曝光调节所需帧数,提高了自动曝光效率。研究相机自动聚焦原理,改进了一种聚焦评价算法。考虑到像素间色彩相关性的影响,在Brenner图像清晰度评价函数的基础上引入了色差评价因子,解决了因不同色彩空间转换所带来的评价失效问题;并利用非线性增益系数提高了评价算法的抗扰性能。同时,针对运动小目标场景,提出了一种利用光流运动分析的自动聚焦方法。该方法能够在大景深复杂背景的干扰下,准确估计出感兴趣目标,并针对感兴趣目标进行聚焦调整,从而保障了相机自动聚焦功能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根据Retinex理论,改进了一种自动白平衡方法。该方法利用图像分块方式,将场景内大范围单一色彩区域与表征内容信息的细节纹理区域相分离,从而减小了单色区域对图像整体色温评价值的影响,提高了白平衡算法的鲁棒性与适用性。同时,鉴于图像色彩主观评价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图像色彩平衡的客观评价方法。在CIE色品坐标内,利用像素点自身色彩属性与在色品坐标内的相对位置关系,建立了一种图像色彩重心模型,最终根据该模型建立了色彩平衡评价函数。该方法作为成像后期的一种评价手段,能够准确、客观地评价图像的色彩平衡水平,其评价结果与人眼视觉感官保持一致,为图像的后期处理提供了参考标准。
曹蕾[4](2014)在《《哈尔滨市影像地图集》编制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影像地图产品的特点,重点描述了以航空影像作为地理背景来制作城市地图集,并通过各种手段来丰富图集内容的方法。这种由影像内容、线划要素、注记和图廓整饰构成的城市影像地图,具有比线划地图更直观和立体,既实用、方便、易读,能成为城市建设的依据。同时,在本文中说明了设计和编制中的若干技术问题,并指出了不足之处。
洪亮,饶得凤,杨昆[5](2013)在《校园遥感影像地图的设计与编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是智慧城市重要数据源,影像地图集已经成为智慧城市数字地图产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校园影像地图是一种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校园为空间表达对象的地图产品。分析了:校园遥感影像地图总体设计、影像地图编排和构成设计、分幅和比例尺设计、版式设计、内容设计、地图符号和注记的设计和配置等原理和方法;探讨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影像地图矢量数据处理、符号和注记配置等流程;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设计和编制校园遥感影像地图。
陈长军[6](2013)在《车载移动测量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三维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是当今测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现代城市及基础建设发展日新月异,要求高效率(快)、大面积(广)、高精度(精)和全面生动(真)地获取城市空间信息数据,传统的以全站仪为主要手段的城市测量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难以满足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快、广、精、真的需求;而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出现为高效率、大面积、高精度的获取城市空间信息提供了可能,车载移动测量系统是目前最为引人注目的城市空间三维信息获取技术之一。目前,3D Laser Mapping、Applanix、 Riegl等国外公司已实现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商业化,但其所售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价格昂贵,严重阻碍了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在国内的应用。因此,研究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集成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对车载移动测量系统集成中的各种核心技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包括车载多传感器时空同步技术、DGPS/INS组合定位定姿技术、车载立体影像量测技术、车载激光扫描技术、车载多传感器的联合标定等。(一)车载多传感器时空同步技术。时空同步技术是多传感器集成的重要技术,精确的时空同步是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实现高精度三维空间信息采集的前提。本文分析了GPS、惯导、激光扫描仪以及相机等的时空特性,并采用高稳晶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同步控制器;该同步控制器在作业过程中引入GPS时间系统并在GPS信号中断期间维持该时间系统,能够长时间的实现多传感器的高精度时间同步。(二)DGPS/INS组合定位定姿技术在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中的应用。传统摄影测量中,采用布设控制点进行空三加密的方法得到影像的外方位元素;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中使用组合定位定姿技术,直接为影像提供外方位元素,称为直接地理定位(Direct Georeferencing)技术。本文采用直接地理定位方法,为车载影像与激光扫描数据提供直接地理定位,建立车载影像立体量测模型与车载激光扫描直接地理定位模型。(三)车载立体影像量测技术。数字相机是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中的常用传感器,在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中一般按照特殊的安装方式集成多对数码相机,每对数码相机采集的影像可构成立体像对进行立体量测。车载立体影像量测技术来源于摄影测量,但是又与传统的摄影测量有所区别,本文建立了直接地理定位下的车载立体影像的量测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车载立体影像量测软件。(四)车载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地面激光扫描技术(固定式地面激光扫描)能够高效率、高精度的获取局部区域的三维空间信息,将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中,能够解决大范围大区域三维空间信息的快速高效获取。本文将SICK LMS系列激光、Riegl系列激光以及Faro focus 3D激光扫描仪用于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中,建立了车载激光扫描的绝对定位模型,将“二维”点云重建为三维激光点云,实现大范围三维空间信息的快速高效获取。(五)车载多传感器集成系统的整体标定。未经整体标定的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存在多种未知的系统参数,包括相机的主点位置、主距、镜头畸变、相机之间的相对空间关系、相机与激光扫描仪之间的相对空间关系、相机与惯导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激光扫描仪与惯导之间的空间关系等。本文在对车载多传感器集成系统中各系统参数深入分析与建模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标定场与二维标定板,完成了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中各未知系统参数的解算,使本文研制的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水平。在研究车载移动测量系统集成各个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本文完成了三种完整的移动测量系统的集成,论文研究的面向城市测量的移动测量系统和面向空间信息采集与发布的移动测量系统的软、硬件及应用成果分别通过宁波市规划局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科技成果鉴定;通过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与验证也证明,本论文研究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唐曦,黄余明[7](2010)在《规划专题影像地图的概念重构与视觉融合设计》文中提出针对空间规划领域中专题影像地图的制图应用,对影像地图的分类体系、规划专题影像的制图框架及其中影像的功能角色等进行概念重构,并提出以"矢量与栅格、基础与专题"等关系的处理为核心,以色彩配置、符号构形、构图整饰为主体,以视觉变量协调为关键的视觉融合设计策略;示例证明能够有效指导对规划方案概念的系统表达。
董润华[8](2010)在《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城市影像地图集编制》文中研究指明简要介绍以IKONOS卫星1.0 m真彩色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编制《南京市区卫星影像地图集》的技术路线、作业方案、工艺流程以及编制要求。同时,结合目前国内外编制较好的城市影像地图集,对城市大比例尺遥感影像地图集的编制方案和编制理论等做一些初步探讨。
蒋清文[9](2010)在《遥感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遥感技术在旅游规划与开发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分别从遥感影像、不同的遥感数据在旅游规划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指出了遥感影像和遥感数据在旅游规划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唐曦[10](2010)在《空间规划专题地图的符号构建与可视化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规划制图长期游走于空间规划和地图制图领域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边缘,缺乏系统总结和考察。基于空间规划的背景分析,提出空间规划地图及其制图需要适应空间规划由“静态空间”到“联动区域”的内涵转变、由“计划设定”到“战略沟通”的功能转变,以及由“文案图则”到“概念图景”的视觉转变的新要求。根据国内外的规划制图实践,总结出空间规划地图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和任务,并对“区域空间概念规划”及其地图制图进行重新定义,归纳区域空间概念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特征,以及规划专题地图的功用和分类等。首先,聚焦面向展示、交流目的的最终图示,选择中国和瑞士不同区域层面的空间规划地图进行比较,证实两者的视觉表达体系在表达内容、符号形态、符号变量、视觉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并分析判断区域背景和发展阶段、规划层级体系、制图专业传统、目标用户和功能考量等可能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因子;同时指出“空间结构和关系”是空间规划制图及可视化表达的关键,而基于区域差异的优势互补是优化空间规划地图符号化策略的有效途径。其次,提出由“几何表征”、“空间对象”和“语义概念”组成的空间规划概念地图的符号三重性结构,归纳了由一系列“核心特征语汇”为表达的“语义形态”,即把从空间结构和关系中抽象出来的核心概念浓缩为形态化的语义,联系并嵌入符号的点、线、面、圈等几何形态。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符号语言学的专题符号化层次模式,和基于“语义-图元”的规划专题地图符号构建方法;从更广泛多样的符号样本中归纳构成符号的几何组件及其配置法则,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共性抽象,最终形成“空间结构概念-语义形态-图元和结构法则-视觉变量控制”的符号化实施流程。在用语义形态来连接空间结构关系和几何形态的同时,对基础视觉变量也进行进一步扩展,补充了阴影、立体、透视、高光等特效变量,并讨论常用变量在表征名义、级序、数量及其不确定性等方面的适应性。此外,在明晰符号标准化的六个矛盾后,提出“分层标准化”的解决策略。再次,以用户沟通为导向,给出“概念抽象与示意地图表达”、“认知逻辑与动画地图表达”、“遥感影像与专题融合表达”三个“再可视化”策略,以此说明协调规划专题地图符号的三个内部逻辑(空间、专题、时间)和用户认知的外部逻辑之间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证明采用动态解构的方法来阐释规划地图行之有效;“对地理空间线界的综合”、“对空间结构和关系的抽象”、“对虚概念的示意性结构化”这三种示意性表达手段是规划地图常规形式的有益补充;而影像地图的专题视觉融合设计,着眼色彩、符号和构图的协调处理,利于降低影像背景噪音对专题符号概念传达的干扰。最后,通过不同区域尺度的地图示例,对上述符号构建方法和可视化优化策略进行展示。总之,承认空间规划制图的区域差异、并将空间结构和关系的表达作为关键、将用户认知沟通作为立足点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最终期望能促进不同规划体制下规划专题制图方法的互融,提升规划视觉表达系统对于经济、社会、政治和自然环境等维度的多样需求的适应性,并引导对规划领域中地图制图问题的关注,以跨文化沟通和跨学科协作来丰富专题地图制图的理论内涵、拓展其应用外延。
二、真彩色数字影像城市地图集研制的若干问题技术处理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彩色数字影像城市地图集研制的若干问题技术处理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像地图》的设计与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影像数据选取和处理 |
1.1 影像数据选取和整理 |
1.1.1 满足制图要求的影像数据源分析 |
1.1.2 影像资料选取和整合 |
1.2 影像数据预处理 |
1.2.1 正射纠正 |
1.2.2 匀光匀色 |
1.2.3 影像融合 |
1.2.4 接边处理与镶嵌 |
1.3 影像数据归一化处理 |
1.3.1 影像重采样 |
1.3.2 空间归一化 |
1.3.3 色彩归一化 |
1.4 数据成果检查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像地图》总体设计和编制工艺 |
2.1 总体工艺流程 |
2.2 地图数学基础 |
2.2.1 坐标系统 |
2.2.2 影像地图规模及比例尺选择 |
2.3 影像数据效果优化 |
2.3.1 效果优化的原则 |
2.3.2 影像增强 |
2.3.3 色调协调 |
2.4 地理矢量要素的选取与表达 |
2.4.1 地理矢量要素的投影变化 |
2.4.2 地理矢量要素的选取 |
2.4.3 地理矢量要素与影像数据冲突处理 |
2.5 符号和注记的表达设计 |
2.6 图幅整饰 |
3 结束语 |
(2)浅谈《宿迁市城镇卫星影像地图集》的技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图集》的技术特点 |
1.1 建立图幅、地名两种索引 |
1.2 影像图幅内容层次分明 |
1.3 设计编排严谨 |
1.4 装帧精美 |
2 结语 |
(3)彩色数字相机成像系统的关键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1.2.1 自动曝光技术(AE) |
1.2.2 自动聚焦技术(AF) |
1.2.3 自动白平衡技术(AWB)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人眼视觉感知与相机成像机制 |
2.1 人眼视觉系统与感知特性 |
2.1.1 人眼对自然界信息的捕获 |
2.1.2 HVS 感光特性 |
2.1.3 视觉系统的成像控制与调节 |
2.1.4 人眼色视觉特性 |
2.2 光电成像系统的发展与成像机制 |
2.2.1 光电成像系统的发展历程 |
2.2.2 图像传感器时代 |
2.2.3 数字相机的成像机制 |
2.3 数字相机成像系统的关键技术简介 |
2.3.1 数字相机成像系统 |
2.3.2 相机的曝光原理 |
2.3.3 相机的曝光质量评价 |
2.3.4 相机的调焦控制与聚焦方式 |
2.3.5 相机的彩色成像原理 |
2.3.6 色度学基本理论 |
2.3.7 彩色相机的白平衡技术 |
2.3.8 图像的色彩质量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彩色数字相机的自动曝光技术研究 |
3.1 彩色数字相机常用的自动曝光方法 |
3.1.1 基于光圈控制的 AE 方法 |
3.1.2 基于分块计算的 AE 方法 |
3.1.3 基于亮度直方图的 AE 方法 |
3.1.4 几种自动曝光方法的比较评述 |
3.2 基于 HVS 特性的彩色数字相机 AE 方法 |
3.2.1 HVS 特性与图像质量 |
3.2.2 多元特征曝光评价函数 |
3.2.3 基于曝光增量函数的曝光控制机制 |
3.3 实验与数据分析 |
3.3.1 实验平台与实验样本 |
3.3.2 仿真实验 |
3.3.3 结果分析与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彩色数字相机的自动聚焦技术研究 |
4.1 常用的自动聚焦方法 |
4.1.1 利用测距系统的 AF 方法 |
4.1.2 被动式图像处理 AF 方法 |
4.1.3 相机的调焦控制 |
4.1.4 聚焦方法的对比评述 |
4.2 基于光流估计的彩色数字相机 AF 方法 |
4.2.1 彩色相机的聚焦判定特性 |
4.2.2 基于色彩相关性的图像清晰度评价算法 |
4.2.3 聚焦窗口规划 |
4.2.4 基于目标光流估计的彩色相机 AF 方法 |
4.3 实验与数据分析 |
4.3.1 实验平台与样本简述 |
4.3.2 仿真实验 |
4.3.3 结果分析与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彩色数字相机的自动白平衡技术研究 |
5.1 相机自动白平衡技术研究现状 |
5.1.1 灰度世界法与完美反射法 |
5.1.2 标准差加权法 |
5.1.3 边缘白点检测法 |
5.1.4 光源色差估计法 |
5.1.5 几种常用 AWB 方法的比较分析 |
5.2 彩色图像的评价方法 |
5.2.1 主观评价方法 |
5.2.2 客观评价方法 |
5.3 数字相机自动白平衡校正技术 |
5.3.1 Retinex 理论与图像模型 |
5.3.2 基于 Retinex 模型的 AWB 方法 |
5.4 采用色序系统模型的彩色图像客观评价方法 |
5.4.1 色彩重心模型 |
5.4.2 色彩平衡评价函数 |
5.5 实验与数据分析 |
5.5.1 实验平台与样本概述 |
5.5.2 仿真实验 |
5.5.3 结果分析与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哈尔滨市影像地图集》编制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影像地图集的意义 |
3 主要内容 |
4 图集的编制 |
4. 1 地图的编制阶段 |
4. 2 地图的编制流程 |
( 1) 页面的设计 |
( 2) 索引图和分幅 |
( 3) 地形图的处理 |
( 4) 影像图的处理 |
( 5) 数据合成处理 |
( 6) 地名索引 |
4. 3 色彩运用 |
5 编制的关键技术 |
5. 1 分幅裁切的方法 |
5. 2 图像和矢量数据结合的方法 |
5. 3 注记与符号问题 |
5. 4 整饰及其他 |
6 总结与展望 |
6. 1 注记量不够丰富 |
6. 2 现势性问题 |
6. 3 经验不足 |
(6)车载移动测量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技术支撑 |
1.2.1 数字图像传感技术 |
1.2.2 惯性组合定位定姿技术 |
1.2.3 激光扫描技术 |
1.2.4 全景成像技术 |
1.3 移动测量技术国内外发展 |
1.3.1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VISAT系统 |
1.3.2 东京大学车载激光道路测量系统 |
1.3.3 Google公司的街景采集系统 |
1.3.4 RIEGL公司的VMX-250 |
1.3.5 车载移动激光扫描测量系统Lynx |
1.3.6 车载激光雷达及数字成像系统StreetMapper |
1.3.7 Earthmine立体全景测量系统 |
1.3.8 Topcon公司的IP-S2系统 |
1.3.9 LD2000-R型系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 |
1.4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常见模式 |
1.4.1 影像+激光扫描+GPS/IMU方案 |
1.4.2 立体影像+GPS/IMU方案 |
1.4.3 全景影像+激光扫描+GPS/IMU方案 |
1.5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发展趋势 |
1.6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1.7 本文结构 |
1.8 本章小结 |
第2章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集成 |
2.1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体系构架 |
2.2 车载移动测量的系统核心设备 |
2.2.1 组合定位及定姿传感器 |
2.2.2 图像测量传感器 |
2.2.3 激光扫描雷达 |
2.3 车载移动测量中的坐标系统 |
2.4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关键技术 |
2.5 车载移动测量的系统硬件集成 |
2.5.1 面向城市测绘的移动测量系统设计 |
2.5.2 面向空间信息采集与发布的移动系统设计 |
2.5.3 基于立体测量的移动测量系统设计 |
2.6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软件集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车载多传感器实时同步数据采集技术 |
3.1 GPS的时空特性分析 |
3.1.1 时间系统 |
3.1.2 时间精度 |
3.1.3 频率准确度 |
3.2 多种传感器时空特性分析 |
3.3 GPS同步时钟控制器设计 |
3.4 传感器同步方法 |
3.4.1 传感器的同步控制方式 |
3.4.2 核心传感器的同步控制方式分析 |
3.5 系统同步控制设计及同步数据采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测量系统三维测量技术 |
4.1 组合定位定姿 |
4.1.1 组合定位定姿原理 |
4.1.2 车载系统组合定位定姿实验 |
4.2 基于立体影像的三维测量 |
4.2.1 立体相对测量模型 |
4.2.2 绝对测量模型 |
4.3 车载激光扫描技术 |
4.3.1 车载激光扫描仪工作原理 |
4.3.2 车载激光点云重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景成像相机集成 |
5.1 全景成像技术原理 |
5.1.1 全景成像简介 |
5.1.2 全景成像模型 |
5.2 全景相机集成 |
5.2.1 基于工业彩色数字相机的全景相机研制 |
5.2.2 基于微单相机的高分辨率全景相机研制 |
5.3 全景影像的生成 |
5.3.1 全景影像生成流程 |
5.3.2 影像畸变矫正 |
5.3.3 投影变换矩阵求解 |
5.3.4 影像融合 |
5.3.5 全景影像拼接实验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多传感器系统整体标定 |
6.1 车载立体测量系统相对标定和绝对标定 |
6.1.1 立体相机相对标定 |
6.1.2 立体相机绝对标定 |
6.2 2D/3D一体化激光扫描仪的绝对标定 |
6.2.1 激光标定三维标定场的建立原则 |
6.2.2 激光扫描仪的标定模型及标定参数解算 |
6.2.3 激光扫描仪的标定实验及结果分析 |
6.3 2D路面激光扫描仪的绝对标定 |
6.3.1 2D路面激光扫描仪的标定原则 |
6.3.2 2D路面激光扫描仪的标定原理及标定参数解算 |
6.3.3 2D路面激光扫描仪标定实验与结果分析 |
6.4 车载全景影像与激光点云联合标定 |
6.4.1 全景相机的内标定 |
6.4.2 激光点云与全景影像的高精度配准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研究成果及工程验证 |
7.1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研究成果 |
7.1.1 硬件系统集成成果 |
7.1.2 软件研发成果 |
7.2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工程化应用 |
7.2.1 城市部件采集案例 |
7.2.2 建筑竣工测量案例 |
7.2.3 道路竣工测量案例 |
7.2.4 城市三维建模案例 |
7.2.5 全景网络发布案例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工作总结 |
8.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7)规划专题影像地图的概念重构与视觉融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规划专题影像地图概念重构 |
2.1 影像地图的概念体系 |
2.2 规划专题影像制图框架 |
2.3 规划制图中影像的功能角色 |
3 规划专题影像地图的融合设计 |
3.1 融合设计的原则与主体 |
3.2 色彩融合设计策略 |
3.2.1 影像的色彩处理 |
3.2.2 符号与影像的色彩协调 |
3.3 符号融合设计策略 |
3.3.1 符号表达的内容和原则 |
3.3.2 基于视觉变量的构形和融合 |
3.4 构图和整饰策略 |
4 示 例 |
5 结 语 |
(9)遥感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遥感影像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
(一) 对旅游区所处宏观环境进行测定。 |
(二) 清查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
(三) 制作旅游规划的基础底图。 |
(四) 利用遥感数据进行虚拟旅游动态系统设计。 |
二、不同遥感数据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
(一) LANDSAT 数据。 |
(二) SPOT 数据。 |
(三)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 |
(四) 真彩色航空遥感数据。 |
(10)空间规划专题地图的符号构建与可视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论题 |
1.2 研究进展与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章 区域空间概念规划专题地图 |
2.1 区域空间概念规划的范畴与任务 |
2.2 空间概念规划专题地图的定义与功用 |
第3章 区域空间概念规划专题制图的中瑞比较 |
3.1 中瑞空间发展的基础概况 |
3.2 中瑞规划系统和关于"区域规划"的界定 |
3.3 比较案例、聚焦问题及方法 |
3.4 空间规划地图表达内容比较 |
3.5 符号形态、视觉变量及风格比较 |
3.6 空间规划地图差异的原因分析 |
3.7 空间规划地图制图优化建议 |
第4章 区域空间概念规划专题地图的符号构建 |
4.1 基于符号语言学的符号化层次架构 |
4.2 基于"语义-图元"的符号构建策略 |
4.3 符号标准化问题 |
第5章 区域空间概念规划专题地图的可视化策略 |
5.1 "再可视化"的界定和需求分析 |
5.2 概念抽象与示意地图表达策略 |
5.3 认知逻辑与动画地图表达策略 |
5.4 遥感影像与专题融合表达策略 |
第6章 专题制图与可视化应用示例 |
6.1 空间概念规划专题地图符号化 |
6.2 影像制图与动态表达:神农架区域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观点及解决的问题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与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附录:硕博连读期间科研成果与参与项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真彩色数字影像城市地图集研制的若干问题技术处理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像地图》的设计与编制[J]. 王鸿燕,余睿,季毅民,王玉.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7(09)
- [2]浅谈《宿迁市城镇卫星影像地图集》的技术特点[J]. 黄洪纤. 地理空间信息, 2017(08)
- [3]彩色数字相机成像系统的关键性技术研究[D]. 郭惠楠.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4(04)
- [4]《哈尔滨市影像地图集》编制与研究[J]. 曹蕾. 城市勘测, 2014(01)
- [5]校园遥感影像地图的设计与编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J]. 洪亮,饶得凤,杨昆.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3)
- [6]车载移动测量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 陈长军. 武汉大学, 2013(08)
- [7]规划专题影像地图的概念重构与视觉融合设计[J]. 唐曦,黄余明.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0(05)
- [8]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城市影像地图集编制[J]. 董润华. 城市勘测, 2010(S1)
- [9]遥感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 蒋清文.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05)
- [10]空间规划专题地图的符号构建与可视化策略[D]. 唐曦.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