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21 世纪的西雅图港声明

关于 21 世纪的西雅图港声明

一、PORT OF SEATTLE STATEMENT REGARDING 21ST CENTURY(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静[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毅[2](2021)在《基于投资收益模型的我国岸电推广政策实施障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航运业成为增长最快的温室气体排放因素之一,且靠泊船舶造成的空气和噪声污染日益成为影响沿海港口城市环境的重要问题。研究和实践证明在船舶靠港期间可关闭船载发电机转而通过将船舶连接至岸基电源的方式来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该方法已在世界上一些港口得到实际应用,连接岸电既能满足船舶上的日常作业电力供应需求,又能有效地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尽管近年间中国政府持续引导并鼓励船舶岸电技术推广,但在进程中仍然遇到一些问题。如船舶受电设施安装率偏低、使用成本优势不明显、船舶设备和码头设施可靠性与标准化程度不高、政府补贴精准度不够等是目前制约中国推广岸电使用的主要障碍。本文简要回顾并比较相关国家与地区岸电发展历程,以中国为例,建立了PMC指数模型以量化评估部分政策的优劣势,分析了岸电推广过程中的典型障碍。本文确定了岸电推进项目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分别是港口、航运公司、政府以及电网公司,随后基于投资收益模型,着重围绕各直接利益相关方进行经济性分析,考虑其改造岸电设施的成本、使用岸电的收益、成本回收年限等等,并结合上海港实例,估算港口和船舶等参与方的成本回收年限,以使用年数、岸电服务费、电价等不同因素组合分析不同参与方的利润变化,并得出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最后基于实例分析,文章从提高岸电使用率、设施建设、标准制定和定价补贴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大范围的岸电设施建设需要让港口和航运公司投入短期内无法回收的资金成本,因此政府出台适当的补贴政策有利于促进岸电的推广使用。政府对港口和航运公司提供的岸电设施改造及使用补贴越多,两者能够回收成本的时间就越短,但是补贴不宜过高,否则作用会越来越小。此外,港口对船方所收取的岸电服务费决定了两者以及政府和电网公司的共同利益。政府可通过对岸电建设的补贴来调控岸电服务费的定价,以此平衡各方的利润和成本回收年限。政策改进上可探索强制与鼓励并举、保障各方利益均衡、完善技术标准与宣传和统筹优化定价与补贴方面的措施,但是靠政府的补贴推动岸电常态化使用不是一种可持续的行为,政府和私营企业应探索和开发专项资金以及其他创新方案。

邓会元[3](2021)在《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滩涂围垦拓展生存空间已成为当前解决土地紧缺问题的主要方式。考虑到滨海围垦区土质较差、软土层较厚,后期围垦填土易诱发土体不均匀沉降及水平侧向变形,造成临近桥梁及建筑物基础发生沉降、开裂、偏移等一系列岩土工程问题,严重影响桥梁等工程正常使用。然而,目前对围垦区桥梁及建筑物的桩基础受堆载影响的承载特性研究相当匮乏,缺乏系统的计算方法与设计理论,既有设计规范已难以对围垦区堆载影响下桩基础进行安全经济设计,这使得堆载作用下桩基础安全经济设计及防护成为制约滨海围垦工程顺利发展的重点难题。因此,迫切需要系统深入开展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对临近桩基的影响研究。本文主要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项目“软土地区吹填(开挖)对桥梁桩基的影响及处理措施研究”(编号:2014H10)、“深厚软基路段桥梁工程桩基长期沉降特性研究”(编号:8505001375)资助。本文以理论推导及试验研究为主,经过大量文献调研及归纳总结,系统地开展了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滨海软黏土固结排水蠕变试验,通过采用传统元件模型(Merchant模型和Burgers模型)、以及不同经验模型,描述了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揭示了软黏土应力-应变以及应变-时间变化规律;基于传统Merchant模型,引入Abel黏壶单元,采用Caputo型分数阶函数建立了分数阶Merchant蠕变模型。通过分数阶Merchant蠕变模型,预测了滨海软黏土蠕变应变-时间变化规律,发现分数阶模型比传统蠕变模型更适用于描述滨海软黏土蠕变特性;(2)基于Boussinesq附加应力计算理论,推导了矩形分布荷载以及条形分布荷载下堆载区域内和堆载区域外不同土体深度位置的竖向附加应力理论计算公式;基于Mesri蠕变模型和Boussinesq附加应力计算理论,提出了软黏土地基长期沉降计算方法,对现场局部堆载和路堤条形堆载下地基长期沉降进行了预测分析,论证了沉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3)基于三折线荷载传递模型,建立了单桩负摩阻力计算方法,推导了弹性、硬化、以及塑性等不同阶段的桩身沉降和轴力的解析解;基于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Mesri蠕变模型及双曲线模型,建立了考虑固结蠕变效应的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方法,通过迭代法求解了桩身轴力以及中性点位置。此外,基于建立的负摩阻力计算方法,研究了固结度、桩顶荷载、桩顶荷载和堆载施加次序、桩身刚度、蠕变参数等因素对桩基负摩阻力的影响,发现固结和蠕变沉降会降低桩基承载力、增加桩的沉降,揭示了填土固结场地桩基承载力弱化的病害机理;(4)基于温州围垦区单桩负摩阻力堆载试验,研究了桩身负摩阻力、桩土沉降以及中性点随时间变化规律,通过试验发现堆载后土体沉降、桩基沉降、下拉力随时间基本呈双曲线增加趋势,桩土沉降及下拉力在堆载后3个月左右趋于稳定,揭示了滨海围垦区桩基负摩阻力发挥机制及时间效应特性;(5)基于Boussinesq附加应力改进解,推导了矩形分布荷载、条形分布荷载、梯形条形分布荷载等不同地表荷载分布形式下水平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及桩身被动荷载计算公式,并进一步推导了被动排桩剩余水平推力。通过考虑临界土压力长期演化及桩周软黏土模量长期蠕变衰减特性,结合非线性p-y曲线模型,基于压力法建立考虑时间效应的被动桩两阶段分析法,通过差分法对被动桩平衡微分方程进行求解;(6)基于温州及台州湾围垦区非对称堆载试验,研究了桩土变形、桩侧土抗力、桩身轴力以及桩身弯矩等参数随时间变化规律,探讨了被动桩开裂问题、被动桩负摩阻力问题、桩侧土绕流机理、桩体遮拦效应以及土拱效应机理,揭示了斜交非对称堆载下弯扭耦合变形机制以及被动桩长期变形病害机理。

谢雨蓉[4](2020)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手段,经济全球化涉及很多维度,其中一些因素对国际物流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应抓住主要维度、聚焦关键因素。经济全球化在推进进程中,参与主体、推进机制、表现形式等不断变化,与之相伴的是国际物流的空间拓展、方式变革与形态演化等。当前,经济全球化正面临新的调整变化,既有的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等都在重塑之中,必将引发国际物流的巨大变革。在全球化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已骤然改变,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也在悄然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全球化合作新平台。国际物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也受到这一全球化新模式的深刻影响。中国需要根据相关因素变化,做出积极应对,调整国际物流发展策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也为中国积极融入和主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技术创新与扩散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维度,建立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该理论框架,分析经济全球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每个维度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总结历史规律,并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在明确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四个主要维度,分别是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对每个维度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在各个维度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建立了研究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大航海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分三个发展阶段,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第一阶段全球化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依靠暴力与资本推进,形成了根植于殖民地经济的国际生产贸易网络,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地理大发现,这一阶段全球化建立了资本推动、暴力维护的海洋运输体系,大航海将国际航线网络由地中海拓展至全球;第二阶段全球化至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建立了发达国家主导、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垂直化、专门化国际分工,在全球形成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掌控着全球物流资源与市场,集装箱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国际物流中心伴随全球产业转移,在太平洋沿岸兴起;第三阶段的经济全球化仍在推进之中,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化迈入多元共治与互利共赢时代,大规模的多边贸易合作转向以巨型自贸协定为代表的区域合作,国际物流格局加快调整,资源重配、市场重构、区域内需求快速增长、业态模式多元化发展将推动建立新的规则体系,也为后发国家参与规则制定创造了机遇。第三,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新阶段下的新范式,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作为倡议的发出者,主动推动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带动欧亚大陆中间欠发达地区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物流将形成海陆双向发展格局。在海运物流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应着力寻求国际物流陆向突破,构建陆路物流大通道,统一陆路国际物流规则,以此作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之一。第四,提出以中欧班列为载体,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发展。在四维分析框架下,梳理了影响中欧班列发展的具体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识别了关键因素、原因因素与结果因素,研究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围绕关键因素的竞争博弈,并从加快技术与模式创新,统一规则与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中欧班列的发展思路。第五,围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稳步推进海运发展、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应对策略,从中欧班列发展、“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和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体现在:(1)从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四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2)拓展了研究国际物流问题的时空视角:时间上,在经济全球化500年的历史进程中,分阶段系统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空间上,将对国际物流的研究从传统海运领域拓展到海陆两个方向、两大空间。(3)运用四维分析框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综合实力为支撑,在稳步推动海运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一带一路”陆路物流突破的应对策略。(4)提出围绕中欧班列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运用数学模型方法识别了中欧班列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的博弈行为,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王成[5](2020)在《《可持续交通与智能物流》(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可持续交通与智能物流是现代社会的新概念。对于可持续交通与智能物流的研究展现了可持续性、交通和物流之间的关系,可应用在所有运输方式上来预测未来趋势,并解决当前在城市环境中实施可持续交通和智能物流策略的相关问题。本翻译材料节选自哈维尔·福林着的《可持续交通与智能物流》一书,该书提供了可持续性如何更好地服务交通活动的最新研究,介绍了实现运输终端环境可持续性的实用策略,使交通活动成为用户更好的体验,并降低交通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能为国内外运输终端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目前,我国此类文本的翻译研究较少,其汉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用价值。本实践报告以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为指导,探讨了科技文本的汉译策略。报告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为翻译任务的描述,介绍了文本来源、实践意义和原文本特点;第二章为翻译过程的描述,介绍了译前准备、翻译步骤和质量控制;第三章为案例分析,也为翻译实践报告的中心部分,主要在目的论指导下从词汇、句式和语篇层面提出了具体的翻译策略。第四章为总结,对翻译过程进行反思并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具体实例的汉译分析,本文希望通过提升相关科技文本的汉译质量,为国内外运输终端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

吴占军[6](2020)在《战前日本美洲移民及其政策研究(1868-1941)》文中研究指明移民,是人类历史上从古至今从未间断的重要社会现象之一。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随着国内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实施,也发生大规模的海外人口移动。战前日本除了向亚洲殖民地的殖民人口扩张之外,美洲地区作为国际移民的主要接收地,成为日本海外移民的主要选择之一。近代以来日本向美洲移民的历史,与日本向亚洲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内的殖民人口扩张相比,移民性质、移民形式、移民规模和影响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日本向美洲移民政策也经历了从消极保守政策向积极奖励政策的转变。1885年赴夏威夷“官约移民”的实现,标志着日本正式解除了国民赴海外移民的禁令,也由此开启了日本人移民美洲的历史。当时美国和加拿大已经开始推行具有种族主义的“排亚政策”,随着日本移民的增加北美地区“排日运动”日趋激烈。为了维系与移民接收国的关系和保护本国移民利益,日本政府采取了保守的移民政策,1896年颁布《移民保护法》,加强对移民公司的规范和监管,1907—1908年与美加两国签订《君子协定》,主动限制国民以劳工移民身份移民北美。因为美加两国的“排日运动”和日本的保守政策,北美地区日本移民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进入1920年代,日本海外移民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开始将南美地区视为国家海外发展的重要组成,于是调整了美洲移民政策,将南美巴西作为主要移民输出国,推行政府主导的积极奖励政策。日本政府通过整合移民公司、为移民提供补助金、制定奖励投资移民的相关法律以及完善移民设施等,使赴巴西移民具有了“国策移民”性质。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洲各国先后禁止接收日本移民,日本人移民美洲活动全面停止。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梳理总结战前日本人向美洲主要国家的移民历程和移民发展特点;二是分析解读战前日本美洲移民的相关政策。在绪论部分梳理了日本海外移民及其政策的相关理论、界定相关概念,并对先行研究进行述评;第一章通过分析日本政府对明治初年三次海外移民活动的态度,指出日本在1885年以前选择禁止国民移民海外政策的原因;第二章至第四章通过梳理和分析日本人向夏威夷、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等主要接收国的移民历程,解读美洲日本移民的发展特点;第五章至第七章从日本的移民思想、移民立法和移民行政机构的变迁三个方面,解读日本美洲移民政策形成的内在要因;在结语部分,评价战前日本美洲移民政策从“消极保守”向“积极奖励”的转变,探讨日本移民政策转变与北美“排日运动”的关系,对比美加两国日本移民与巴西日本移民的差异,分析积极奖励的移民政策与日本谋求南美发展战略的关系。

范金林[7](2017)在《海外军事基地国际法研究》文中认为《孙子兵法·始计第一》:“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海外军事基地,作为重要的军事存在,彰显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乃至综合国力,对于一国甚至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它一直被认为是西方国家维持殖民统治、谋求霸权主义、掠夺海外资源的重要依托,发挥了对外政治宣示、干预他国事务、实施武力威慑、实行强权霸权的海外战略支点的作用。然而,鉴于海外军事基地具有军事性、敏感性和国际性,研究难度大、研究成果少,非常有限的研究成果高度集中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外交等领域,法学特别是国际法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基于此,本文打破海外军事基地传统的政治研究视角,尝试从法学特别是国际法学研究视角,根据非常有限但真实案例,研究海外军事基地的选择、设立、使用、消亡所有过程(如人的一生一样,有从生到死、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的法律性质或特征。本文从英美等西方国家海外军事基地的案例分析(主要是1940-1990年之间的案例)1、海外军事基地协定的合约文本分析和国际条约、区域组织和国家宪法的法律分析,运用了“军事基地的真实案例——军事基地的协定文本——国内外法律法规”的“三维分析法”,遵循了“诞生——使用——消亡”全过程的逻辑思路,阐明了海外军事基地的法律属性、法律权利、法律争端、法律责任,论述了海外军事基地为国家利益、国家权利而服务的法律性质。本文主要论述了海外军事基地涉及的相关概念,主要是军事基地重要概念的界定、类型化分析、价值功能解析、军事基地协定解读、英美海外军事基地布局概况;论述了海外军事基地的法律属性、违约行为、违法行为以及合法性、正当性,分别从学者观点、国家主权、第三国权利、中立国家权利作阐述,同时对美英海外军事基地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给予相应评价;论述了海外军事基地的设立与选择的法律规制,受到国际条约、多边条约、双边条约等法律文件的限制,应该遵循相关的法律规制,设立与选择均要适用合约原则与合法原则;论述了海外军事基地使用的法律问题,受到了法律和协定限制。论述了海外军事基地终结的法律方式,从军事基地协定争议、协定解除和争端解决,直到最后终结的过程。我们既看到国际法体系下国家利益博弈的利弊权衡,又看到法律对于调整国家竞争、权利争夺的有限作用。对于中国而言,海外军事基地具有重要的启示。不拘泥于“是否要建立”或“能否建立”等问题,而是另辟蹊径寻求海外军事基地的替代方案——构建中国战略港口。中国应该打破常规思维,不照搬英美等国家旗帜鲜明地部署海外军事基地作为刚性军事存在,而是以“创造性介入”思维,选择全球重要海上运输航运通道、海外利益攸关区和海洋敏感区域的重要港口,充分利用现有国际法体系,通过中国与港口接收国以签订“战略港口协定”的法律制度安排,获得海外战略港口或阶段性或永久性的使用权、管理权甚至所有权,有理有节地将海外战略港口打造成为中国海外战略支点。既可以作为柔性的军事存在,战时发挥“准军事基地”作用,也可以作为重要商业存在,平时发挥“商业港口”作用。既可以避免落入英美等国家在海外建设永久性的军事基地的传统窠臼,也可以避开与现有强国的针锋对麦芒的激烈碰撞,又可以降低海洋国家对中国不断强大可能产生威胁的敏感性,还可以为中国节约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张兆鹤[8](2017)在《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海运市场增长的放缓,对我国港口市场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尤其是在新一轮港口投资扩建的浪潮下,沿海港口吞吐能力普遍过程剩,使港口竞争发展态势越发明显,港口岸线资源的极大内耗。在此背景下,强调港口群协同发展,实现群内港口资源的集约共享、优势互补,打造竞争有序、定位清晰、功能合理、结构完善的现代化港口群,以提高群内港口的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发挥整体效能,无疑是实现港口群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山东半岛港口群已逐步形成以青岛港为龙头,烟台港、日照港为两翼,中小型港口为补充的港群结构体系。但是在现实过程中,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如群内港口竞争的态势仍然明显、管理体制不规范、港间行政壁垒依然严重等,阻碍了港口群协同发展的基础,港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较为严重,也制约了港口群整体效能的发挥。因此,为推动山东半岛港口群的持续发展,急需从协同发展的角度审视山东半岛港口发展问题,寻求实现港口协同合作的可行途径,为山东半岛港口持续发展增添助力。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运用到的有关理论的进行阐述,并选取国内外港口群协同发展程度较好的国家建设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方向。其次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对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威海港四个主要港口进行介绍,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港口群协同发展的环境进行研究。再次由国内外经验所得,功能差异化发展是港口协同的基础,为此本文采用主成分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山东半岛港口层次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港口发展进行定位分析。而后采用多维灰色模型以港口业务为基础对港口群协同发展的效果进行评价。最后本文对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模式的进行了选择,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保障性对策。

张浩[9](2014)在《辽宁沿海港口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阐述了港口群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然后介绍了辽宁省沿海港口的发展概况,并指出了几个港口间协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接下来论文对辽宁沿海主要港口2015-2020年的货物吞吐量进行了预测;并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辽宁省集装箱港口的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同建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吞吐量最高的大连港相比,一些新兴的集装箱码头的生产效率更高。然后,本文提出了基于聚类分析的辽宁港口群的层次划分方法,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辽宁沿海港口应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为大连港,也是未来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第二层次为营口港和锦州港,发展方向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辅助港口;第三层次为包括丹东港、盘锦港、葫芦岛港等港口,基本定位是主要服务于地区经济的港口。在下一章中,本文采用进化博弈理论对港口竞争协调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港口市场的寡头垄断特点和竞争的“路径依赖性”是造成港口间缺乏协调动机的主要原因,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无法实现港口间的协调发展。通过规制最高价格、设计利润分配机制、进行资本渗透和融合、加强行业管理、推动差异化发展等方式可以推动港口博弈朝协作的方向发展。最后,论文分别从“科学分工,合理定位”、“机制创新,统筹发展”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辽宁港口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杨福学[10](2014)在《国际能源投资相关条约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政府采取了国内、国外两方面的应对之策。一方面实施“走出去”的能源战略,开展海外能源投资与合作;另一方面开放能源行业,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深海能源。这些努力都卓有成效,但也面临着严重的风险。海外能源投资的成功引起东道国的不安和嫉妒,招致其种种盘剥,也引来当地民族主义者的仇视和破坏,投资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棘手难题;国内吸引外资和技术以及国际能源合作中,缺少相关法规,使得国家能源主权裸露在国际石油巨头面前,保护能源主权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非排除措施”(NPM)条款对解决以上课题具有重要价值。它具有明显的东道国价值取向,其拟定的初衷在于维护东道国主权利益,将东道国合理规制成本转嫁给外国投资者,在东道国和外国投资者利益之间求得再平衡。随着NPM条款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其防范东道国滥用规制权,限制东道国在投资条约外寻找抗辩籍口,规制仲裁庭在NPM条款解释、审查中的自由裁量权的功能逐渐彰显出来,这就对国际能源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有力的保护。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国际能源投资领域都具有双重身份。充分发挥NPM条款保障能源主权和保护投资安全两方面的功能,并求得这两种功能的协调是这些国家关注的焦点。平衡点就在于公平、合理和正当。NPM条款维护东道国的能源主权,符合价值位阶理念;若东道国滥用NPM条款,以能源主权为幌子侵害投资者的利益,就会受到NPM条款的防范和限制。中国依靠NPM条款保护自身正当的能源主权,同时运用条款反对东道国滥用能源规制权,保护本国能源投资者的合法权益。NPM条款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条款解释和适用审查。其解释要遵守《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32条构建的解释框架,条约的解释依据首先来自条约本身,其次是条约筹备、谈判和拟定的相关资料,还有缔约方的惯常做法,最后才是国际惯例。对NPM条款的适用审查要区分条款的属性采用不同的审查标准。对于NPM条款适用的法律后果学界颇有争议,笔者支持免除条约实体义务的观点。东道国依NPM条款成功抗辩后便不承担赔偿责任,投资者也不能寻求其它救济途径;若东道国援引NPM条款抗辩失败,又以主权豁免原则对抗ICSID裁定的执行,则投资者可申请其投资母国启动外交保护或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由于深受德式BIT的影响,并强调吸引外资,中国签署的130多个BITs中仅有8个含有NPM条款,而且不具连贯性。在NPM条款缺位的情形下,中国的能源主权就沦为一种裸露的权力。中国的海外能源投资者遭受东道国的主权侵害时,只能依赖于投资条约中的稳定条款和损害赔偿条款主张赔偿。由于二者固有的缺陷,投资者的合理诉求很难得到回应。作为世界第二大利用外资和第三大对外投资体,为维护中国能源主权,保护海外能源投资安全,中国修改完善NPM条款势在必行。依据中国能源投资的现实,中国的NPM条款应坚持单一范本原则,采用“以总为主,总分结合”的格局,不明确条款的自我判断属性,内容要充实、细化。在实践中采取限缩解释的立场。

二、PORT OF SEATTLE STATEMENT REGARDING 21ST CENTUR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ORT OF SEATTLE STATEMENT REGARDING 21ST CENTURY(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投资收益模型的我国岸电推广政策实施障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岸电应用发展研究
        1.2.2 经济和环境效益量化研究
        1.2.3 投资及定价策略研究
        1.2.4 政策量化评估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文章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文章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综述
    2.1 岸电系统简介
        2.1.1 岸电系统组成
        2.1.2 岸电系统供电方式
    2.2 岸电建设推广历程
        2.2.1 国际建设历程
        2.2.2 国内建设历程
    2.3 相关政策分析与评估
        2.3.1 国内外政策规划比较
        2.3.2 基于PMC指数的岸电政策文本量化评估
    2.4 中国岸电推广瓶颈产生原因探究
        2.4.1 船舶受电设施安装率偏低
        2.4.2 岸电使用成本不具有吸引力
        2.4.3 船上设备和码头设施的可靠性和标准化水平较低
        2.4.4 政府补贴精准度不够,各地政策规划协调性不足
第三章 相关各方使用岸电的投资收益模型
    3.1 直接利益相关者的选择
    3.2 投资收益模型的相关参数
    3.3 相关各方投资收益模型的建立
        3.3.1 港口方面的经济性分析
        3.3.2 航运公司的经济性分析
        3.3.3 电网公司的经济性分析
        3.3.4 政府方面的经济性分析
第四章 实例分析
    4.1 参数设置
        4.1.1 泊位数量与泊位利用率
        4.1.2 港口岸电设施改造成本
        4.1.3 岸电服务费与岸电价格
        4.1.4 船舶辅机功率与岸电功率
        4.1.5 船用燃油价格与消耗率
    4.2 结果分析
        4.2.1 投资回收期
        4.2.2 收益与相关参数的关系
        4.2.3 最大岸电服务费
第五章 政策改进建议
    5.1 强制与鼓励并举提升使用率
    5.2 协调各方利益保障设施建设
    5.3 加快完善技术标准与加强宣传
    5.4 统筹优化定价与补贴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获奖
附录

(3)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吹填围垦工程特性
        1.2.2 滨海围垦滩涂现状
        1.2.3 堆载引起桩基工程危害问题
        1.2.4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堆载下软黏土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3.2 对称堆载下桩基负摩阻力研究现状
        1.3.3 非对称堆载作用下被动桩研究现状
    1.4 堆载对桩基影响现状分析评价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滨海软黏土蠕变特性及沉降规律
    2.1 滨海典型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2.1.1 温州地区典型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分析
        2.1.2 杭州湾滩涂区典型黏性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分析
    2.2 软黏土蠕变模型及参数辨识
        2.2.1 经典元件模型
        2.2.2 经验模型
        2.2.3 分数阶蠕变模型
        2.2.4 流变模型对比分析
    2.3 堆载作用下基于Mesri蠕变模型土体沉降预测方法
        2.3.1 堆载作用下附加应力计算
        2.3.2 基于Mesri蠕变模型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2.3.3 局部堆载沉降预测实例分析
        2.3.4 条形路堤堆载沉降预测实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称堆载下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现场试验
    3.1 对称堆载下桩基负摩阻力产生机理
    3.2 土体竖向位移作用下桩-土极限负摩阻力计算方法
    3.3 堆载作用下负摩阻力影响深度研究
        3.3.1 常用计算方法
        3.3.2 附加应力估算法
        3.3.3 工程实例分析
    3.4 基于三折线荷载传递函数的负摩阻力解析解
        3.4.1 桩周土和桩端土处于弹性阶段
        3.4.2 桩周土部分进入硬化阶段和桩端土处于弹性阶段
        3.4.3 桩周和桩端分别处于部分塑性阶段和弹性阶段
        3.4.4 桩周土部分进入塑性阶段和桩端土处于塑性硬化阶段
        3.4.5 桩周和桩端处于塑性硬化阶段
        3.4.6 桩周土进入完全塑性阶段和桩端土进入塑性硬化阶段
        3.4.7 工程算例分析
    3.5 基于位移控制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的负摩阻力数值解
        3.5.1 土体固结沉降计算方法
        3.5.2 桩侧摩阻力双曲线传递模型
        3.5.3 桩端阻力传递模型
        3.5.4 计算模型的求解
        3.5.5 算例分析
    3.6 基于Mesri蠕变模型桩基负摩阻力数值解
        3.6.1 任意时刻土体沉降计算方法
        3.6.2 考虑蠕变效应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模型分析
    3.7 对称堆载下单桩负摩阻力现场试验及分析
        3.7.1 试验概述及土层参数
        3.7.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3.7.3 对称堆载下单桩负摩阻力发展机理现场试验分析
    3.8 考虑固结及蠕变效应桩基负摩阻力计算分析
        3.8.1 不同附加应力比影响深度计算分析
        3.8.2 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3.8.3 不同固结度影响分析
        3.8.4 不同桩顶荷载影响分析
        3.8.5 桩顶荷载和堆载施加次序影响分析
        3.8.6 桩身刚度影响分析
        3.8.7 堆载尺寸影响分析
        3.8.8 蠕变参数影响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堆载下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现场试验
    4.1 基于土压力法被动桩两阶段分析
        4.1.1 基于土压力法被动桩计算模型
        4.1.2 被动桩桩侧土压力分布模式
        4.1.3 堆载下水平附加应力计算方法
        4.1.4 土体侧向位移作用下桩-土极限抗力计算方法
        4.1.5 考虑时间效应水平附加应力计算方法
        4.1.6 被动桩主动侧桩土相互作用计算模型
        4.1.7 土压力法被动桩桩身响应求解
        4.1.8 算例分析
    4.2 非对称堆载作用下被动桩安全距离研究
        4.2.1 堆载下影响距离范围分析
        4.2.2 基于变形安全控制影响距离
    4.3 非对称堆载对临近单桩影响现场试验
        4.3.1 试验方案及监测元件布置
        4.3.2 桩身和土体侧向变形实测结果分析
        4.3.3 桩侧土压力实测结果分析
        4.3.4 桩身应力实测结果分析
    4.4 非对称堆载对临近排桩影响现场试验
        4.4.1 试验概述及土层参数
        4.4.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4.4.3 非对称堆载试验结果分析
        4.4.4 侧向堆载下被动排桩桩身被动荷载影响因素分析
        4.4.5 侧向堆载下被动桩负摩阻力影响分析
    4.5 考虑时间效应非对称堆载对临近被动桩影响理论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主要创新性成果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密切联系
        1.1.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格局的改变
        1.1.3 新兴经济体崛起对国际物流秩序的重塑
        1.1.4 “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变革的推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逻辑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
        2.1.2 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
        2.1.3 博弈理论及其应用
        2.1.4 其他相关学科与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全球化相关研究
        2.2.2 国际物流的相关研究
    2.3 既有文献对本文的贡献
    2.4 本章小结
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
    3.1 基本概念
        3.1.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
        3.1.2 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
    3.2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维度
        3.2.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3.2.2 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主要维度
    3.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
        3.3.1 治理结构维度的影响
        3.3.2 空间格局维度的影响
        3.3.3 科学技术维度的影响
        3.3.4 规则体系维度的影响
        3.3.5 四个维度的交叉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4.1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4.1.1 治理结构——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与掠夺
        4.1.2 空间格局——殖民经济与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4.1.3 科学技术——工业革命大幅提升西方生产力与军事力量
        4.1.4 规则体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4.2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4.2.1 治理结构——依靠军事强权和经济霸权争夺海上战略通道
        4.2.2 空间格局——地中海贸易区扩张与两洋港口的兴衰
        4.2.3 科学技术——天文、地理、航海、造船等技术的发展
        4.2.4 规则体系——西方海权论思想与物流现代市场运行模式初现
    4.3 本章小结
5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5.1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5.1.1 治理结构——大国主导下的多边合作
        5.1.2 空间格局——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形成
        5.1.3 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垂直专业化产业分工
        5.1.4 规则体系——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
    5.2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5.2.1 治理结构——国际资本深度参与国际通道、枢纽之间的竞争
        5.2.2 空间格局——亚太物流市场扩张与国际航运中心崛起
        5.2.3 科学技术——集装箱运输建立全新的国际物流运行体系
        5.2.4 规则体系——统一的国际海运规则不断发展完善
    5.3 本章小结
6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6.1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6.1.1 治理结构——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
        6.1.2 空间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三大生产网络独立性提高
        6.1.3 科学技术——工业4.0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6.1.4 规则体系——新型经贸规则正在构建之中
    6.2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6.2.1 治理结构——国际物流面临资源重新配置与市场重构
        6.2.2 空间格局——国际物流需求在部分区域内较快增长
        6.2.3 科学技术——现代科技推动国际物流多元化与创新发展
        6.2.4 规则体系——适应区域物流发展的国际规则亟待建立完善
    6.3 本章小结
7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7.1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7.1.1 治理结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1.2 空间格局——中国为主体的东亚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
        7.1.3 科学技术——5G与新技术相互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7.1.4 规则体系——依托自身优势引领区域经贸规则建立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7.2.1 治理结构——市场为主体、综合实力为支撑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7.2.2 空间格局——构建海陆双向物流大通道
        7.2.3 科学技术——智慧物流与跨境电商市场广阔
        7.2.4 规则体系——推动陆路物流规则统一与完善
    7.3 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
        7.3.1 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7.3.2 “一带一路”物流发展寻求陆向突破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依托中欧班列实现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策略
    8.1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体系中的作用
        8.1.1 中欧班列发展情况
        8.1.2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陆路物流中的骨干作用
        8.1.3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载体作用
    8.2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8.2.1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8.2.2 中欧班列发展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8.2.3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类分析
        8.2.4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8.3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调发展
        8.3.1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作互补
        8.3.2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竞争博弈
    8.4 中欧班列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创新
    8.5 中欧班列国际规则的统一与完善
    8.6 本章小结
9 中国在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9.1 中欧班列发展的对策建议
    9.2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3 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10.1.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0.1.2 主要结论
    10.2 本文贡献与创新之处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欧班列到发欧洲国家的主要线路情况
附录 B 中欧班列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 C 中欧班列问卷调查受访专家情况
附录 D 班列企业与班轮公司运价及政府最优补贴决策求解过程
附录 E 正文中专有名词简称、译文及缩写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可持续交通与智能物流》(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ask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1.3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1 Lexical features
        1.3.2 Syntactical features
        1.3.3 Discourse features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2.1.1 Preparation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2.1.2 Introduction to skopos theory
        2.1.3 Translation tools
    2.2 Translation Procedure
        2.2.1 Trial stage
        2.2.2 Translating stage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3.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3.1.2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3.1.3 Translation of nominalizations
    3.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3.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3.2.2 Translation of complex sentences
        3.2.3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 attributive clauses
    3.3 Translation at Discourse Level
        3.3.1 Cohesion
        3.3.2 Coherence
Chapter 4 Translation Summary
    4.1 Translation Reflections
    4.2 Problems to be Solved
Bibliography
Appendix 1: Translated Text
Appendix 2: Source Text
作者简历
Acknowledgements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战前日本美洲移民及其政策研究(1868-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移民”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文章的主要架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明治初年的海外移民事件与日本政府的应对
    一、夏威夷“元年者”移民与日夏移民交涉
    二、西属关岛、美国加州的日本移民
    三、明治前期日本政府对海外移民的态度
第二章 夏威夷的日本移民
    第一节 美夏合并前夏威夷的日本移民
        一、“官约移民”制度形成的背景
        二、“官约移民”制度的实施
        三、“官约移民”制度的影响
        四、过渡时期的“私约移民”
    第二节 美夏合并后的夏威夷日本移民
        一、自由移民时期(1901—1907年)
        二、限制移民时期(1908—1924年)
        三、禁止移民时期(1925-1941年)
第三章 美国本土和加拿大的日本移民
    第一节 美国本土的日本移民
        一、早期移民时期(1868—1890年)
        二、自由移民时期(1891—1907年)
        三、限制移民时期(1908—1924年)
        四、禁止移民时期(1925—1941年)
    第二节 加拿大的日本移民
        一、早期移民时期(1877—1907年)
        二、协定移民时期Ⅰ(1908—1927年)
        三、协定移民时期Ⅱ(1928—1941年)
第四章 巴西的日本移民
    第一节 日本人移民巴西的历程
        一、移民的背景分析
        二、前期移民时期(1908—1920年)
        三、国策移民时期(1921—1941年)
    第二节 日本移民的人口结构特点和农业经营状况
        一、日本移民的人口结构特点
        二、日本移民的农业经营状况
第五章 海外移民思想
    第一节 日本的人口问题与海外移民思想
        一、日本人口增长概况
        二、东乡实与大场实治的人口论
        三、大隈重信的“日本人种优越论”
    第二节 日俄战争前日本的海外移民思想
        一、德川幕府末期的国防论、开国论及海外膨胀论
        二、日俄战争前日本的海外移民思想
    第三节 日俄战争后日本的美洲移民思想
        一、大河平隆光的移民论
        二、永田稠的移民论
第六章 移民立法
    第一节 《移民保护法》
        一、《移民保护法》出台背景
        二、《移民保护法》的内容及特点
    第二节 《海外移住组合法》
        一、《海外移住组合法》出台的背景
        二、《海外移住组合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七章 移民机构
    第一节 中央行政官厅
        一、外务省
        二、拓务省
    第二节 民间移民公司
        一、移民公司的出现
        二、移民公司发展的时期划分
        三、移民公司的业务内容及历史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海外军事基地国际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海外军事基地的国外相关研究
        二、海外军事基地的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论文框架
第一章 海外军事基地的概述
    第一节 海外军事基地的概念辨析
        一、海外军事基地的定义
        二、海外军事基地的基本要件
    第二节 海外军事基地的类型化分析
        一、以国家主权为划分依据
        二、以使用权限不同划分依据
        三、以基地管理方式不同划分依据
        四、以其他参照标准不同划分依据
    第三节 海外军事基地的价值功能
        一、军事价值功能
        二、其他价值功能
    第四节 海外军事基地的协定
        一、军事基地重要的法律文件
        二、部队地位协定的国家样本
        三、部队地位协定争议
    第五节 英美海外军事基地部署概况
        一、英国是历史上海外军事基地最多的国家
        二、美国是当今海外军事基地最多的国家
第二章 海外军事基地的法律属性、合法性和正当性
    第一节 海外军事基地的国家主权争议
        一、海外军事基地是政治问题
        二、海外军事基地是法律问题
        三、军事基地与国家独立
    第二节 海外军事基地的法律属性
        一、“契约许可证”权利论
        二、“海外旅居”权利论
        三、“联邦关系”权利论
    第三节 海外军事基地的违法与违约行为
        一、海外军事基地的违法行为
        二、海外军事基地的违约行为
    第四节 海外军事基地干涉他国权利
        一、利用海外军事基地侵犯他国领空
        二、利用海外军事基地入侵他国领土
        三、利用海外军事基地为第三国提供军事援助
        四、利用海外军事基地打击第三国的行为
    第五节 英美海外军事基地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一、合法性评价
        二、正当性评价
        三、构建海外军事基地的应然原则
第三章 海外军事基地的设立与选择
    第一节 海外军事基地设立须合法性授权
        一、国际条约的法定授权
        二、联合国安理会的特别授权
        三、国际习惯的默示授权
        四、双边协定的约定授权
        五、多边协定的约定授权
        六、主权国家或当局政府单独授权邀请
    第二节 海外军事基地设立的法律文件
        一、法律文件直接规定
        二、其他形式间接规定
    第三节 海外军事基地协定
        一、接收国同意为首要原则
        二、海外军事基地协定的争议性
    第四节 海外军事基地空间布局的法律规制
        一、海外军事基地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二、在中立国或去军事化领土上构建军事基地
        三、在非自治领土上构建军事基地
        四、在他国领土或特定空间上构建军事基地
第四章 海外军事基地的使用
    第一节 海外军事基地使用权之争辩
        一、使用权性质的争辩
        二、使用权的限制性
    第二节 海外军事基地使用权:条款文本分析
        一、设定合理的使用权
        二、重要设施的使用权
        三、领土、领海及领空的特定使用权
        四、相关配套场所与设备的使用权
    第三节 海外军事基地使用权的限制性
        一、使用权的“白板主义”
        二、军事基地使用权的限制性
    第四节 海外军事基地特殊使用:运输或储存核武器
        一、国际法条约保障核安全
        二、核能主权与核能安全使用原则
        三、宪法或军事协定明确禁止核武器
        四、国家实践禁止核武器进出军事基地
第五章 海外军事基地的终结与争议解决
    第一节 海外军事基地终结的法律方式
        一、约定终结
        二、法定终结
        三、协商终结
        四、特殊终结
    第二节 海外军事基地的终结情形
        一、因符合协定约定的终结情形
        二、因缔约目的争议而终结情形
        三、因法律相冲突而终结情形
        四、因当事国违约而终结情形
    第三节 海外军事基地的争端解决
        一、联合国斡旋协调解决
        二、国际法院司法解决
        三、国际性或区域性组织协调解决
        四、缔约当事国之间协商解决
    第四节 海外军事基地争端的归责原则
        一、承担国家责任
        二、承担连带责任
        三、承担赔偿金责任
        四、承担恢复原样责任
第六章 海外军事基地的替代方案:构建中国战略港口
    第一节 海外军事基地的中国镜像
        一、中国构建海外军事基地的必要性
        二、中国构建海外军事基地的前瞻性
        三、中国构建海外军事基地的可行性
    第二节 海外军事基地的替代方案:中国战略港口
        一、中国战略港口的理念
        二、中国战略港口的特质
        三、中国战略港口的“军事必要”介入限度
    第三节 中国战略港口构建法律方式
        一、中国战略港口的法律定位
        二、中国战略港口构建法律方式
        三、构建中国战略港口的法律主体
        四、瓜达尔港口:中国战略港口蓝本分析
        五、吉布提港口:中国战略港口蓝本分析
    第四节 中国战略港口的法律保障与机制保障
        一、当前法律保障存在的缺陷或不足
        二、构建我国战略港口法律保障的体系
        三、构建中国战略港口的保障机制与体制
    第五节 中国战略港口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中国战略港口的布局图景
        二、中国战略港口的选择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港口群研究综述
        1.3.2 港口发展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2.1 概念阐述
        2.1.1 港口
        2.1.2 港口群
        2.1.3 协同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协同理论
        2.2.3 合作竞争理论
    2.3 国内外港口群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
        2.3.1 国外主要港口群
        2.3.2 国内主要港口群
        2.3.3 国内外港口群协同发展的经验借鉴
第3章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山东半岛主要港口发展现状
        3.1.1 青岛港
        3.1.2 烟台港
        3.1.3 日照港
        3.1.4 威海港
    3.2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的SWOT分析
        3.2.1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的优势分析
        3.2.2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的劣势分析
        3.2.3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的机会分析
        3.2.4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的威胁分析
第4章 山东半岛港口群的层次划分与定位分析
    4.1 主成分聚类分析理论与模型概述
        4.1.1 主成分分析法
        4.1.2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4.2 山东半岛港口群聚类层次划分
        4.2.1 港口层次评价指标的建立
        4.2.2 山东半岛港口层次实证分析
        4.2.3 山东半岛港口定位分析
第5章 山东半岛港口群发展的协同程度评价
    5.1 灰色系统理论与多维灰色模型概述
    5.2 基于业务的山东半岛港口群发展的协同程度实证分析
        5.2.1 基于货物吞吐量的山东半岛港口群发展的协同程度分析
        5.2.2 基于集装箱吞吐量的山东半岛港口群发展的协同程度分析
第6章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模式选择与建议
    6.1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模式选择
        6.1.1 港口群协同发展模式简介
        6.1.2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的模式选择
    6.2 落实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模式的保障建议
        6.2.1 完善信息共享平台
        6.2.2 协同交通体系建设
        6.2.3 发挥协会自律作用
        6.2.4 加强文化理念衔接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论文的结论
    7.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辽宁沿海港口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港口群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2.1 港口群的概念
    2.2 港口群协调发展的含义
    2.3 国内外港口群协调发展的现状
        2.3.1 长三角港口群
        2.3.2 东京湾港口群
        2.3.3 纽约-新泽西港
        2.3.4 塔科马港和西雅图港
第3章 辽宁沿海港口发展现状分析
    3.1 六大港口发展概状
        3.1.1 大连港
        3.1.2 营口港
        3.1.3 锦州港
        3.1.4 丹东港
        3.1.5 盘锦港
        3.1.6 葫芦岛港
    3.2 辽宁港口协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3.2.1 协调发展的现状
        3.2.2 港口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4章 辽宁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预测
    4.1 影响因素确定与基础数据搜集
    4.2 确定预测模型
        4.2.1 模型假设与检验
        4.2.2 序列相关检验
        4.2.3 异方差检验
    4.3 吞吐量预测
第5章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辽宁省集装箱港口生产效率评价
    5.1 超效率DEA模型介绍
    5.2 输入输出指标的选择
    5.3 辽宁集装箱港口情况
    5.4 辽宁集装箱港口效率评价
        5.4.1 生产效率排序
        5.4.2 指标分析
        5.4.3 规模收益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辽宁港口层次划分
    6.1 聚类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6.2 层次聚类法在辽宁沿海港口层次划分中的应用
        6.2.1 类型化指标的选取
        6.2.2 计算及结果
        6.2.3 聚类结果分析
第7章 基于进化博弈的辽宁港口协调机制分析
    7.1 港口间缺乏协调动机的原因分析
        7.1.1 港口竞争协作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7.1.2 港口竞争协作的进化博弈
        7.1.3 两种博弈结果分析
    7.2 港口协调机制的设计
    7.3 建立辽宁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的具体措施
        7.3.1 规制最高价格,减少协作的风险
        7.3.2 设计合理的利润分配方式,增加协作的稳定性
        7.3.3 进行资本渗透和融合,构建协作的信任机制
        7.3.4 加强行业管理,增加协作的背叛成本
        7.3.5 推动差异化发展,加大协作的必要性
第8章 促进辽宁港口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科学分工,合理定位
        8.1.1 进行港口层次划分,布局“核心港口”、“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
        8.1.2 进行港口功能划分,明确各港口在内外贸和货种方面的发展方向
    8.2 机制创新,统筹发展
        8.2.1 进行横向协调:成立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和港口联席会议
        8.2.2 进行纵向协调:成立港口供应链协会以推动差异化的竞争
        8.2.3 进行产业整合:根据沿海经济带的临港产业规划来同步港口功能
    8.3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8.3.1 构建联合经营机制,以加大港口资源整合的力度和效果
        8.3.2 构建利益协调机制,以促进港口协调合作的达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10)国际能源投资相关条约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非排除措施条款概论
    第一节 国际能源投资规制与非排除措施条款
        一、能源投资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
        二、能源投资争端仲裁的特殊性
        三、调整国际能源投资的主要依据
        四、本文条约研究文本的选择
    第二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概述
        一、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基本概念
        二、非排除措施条款的产生和发展
        三、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基本内容
        四、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功能
    第三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的理论依据
        一、危急情形与自保理论
        二、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ry)
        三、国家经济主权理论
        四、利益平衡理论
    第四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与例外条款的比较
        一、非排除措施条款与同一投资条约内部例外条款的关系
        二、非排除措施条款与条约外例外条款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BIT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第一节 BIT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主要内容
        一、BIT与能源投资的“相关性”
        二、美式BIT中非排除措施条款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三、美国BIT范本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四、加拿大BIT范本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五、哥伦比亚BIT范本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第二节 BIT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适用的争议
        一、能源投资争端中非排除措施条款适用必要性的争议
        二、有关非排除措施条款适用法律后果的争议
        三、有关非排除措施条款属性的争议
    第三节 BIT中非排除措施条款与相关条款的比较
        一、岔路口条款
        二、保护伞条款
        三、利益拒绝条款
    第四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与间接征收条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边或区域投资条约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第一节 国际投资条约(狭义)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一、与能源投资相关的重要国际投资条约
        二、《能源宪章条约》(ECT)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三、能源投资条约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的独特性
    第二节 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一、与能源投资相关的区域协定概述
        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三、《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第三节 区域投资协定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一、《中国-东盟投资保护协定》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二、《中日韩投资保护协定》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第四节 BIT及其它投资条约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适用冲突
        一、国际法中条约冲突的一般理论
        二、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一般例外条款与非排除措施条款的适用
        三、《中日韩投资保护协定》与成员国间BIT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排除措施条款在投资争端仲裁中的适用
    第一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的解释
        一、非排除措施条款解释的现状及其影响
        二、非排除措施条款的解释方法
        三、非排除措施条款关键语词的解释
    第二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的适用审查
        一、非自我判断性非排除措施条款审查中评估边界理论的适用
        二、自我判断性非排除措施条款适用善意审查原则
        三、隐性自我判断性非排除措施条款适用的审查
    第三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解释和适用审查的案例分析
        一、涉案案件中仲裁庭对非排除措施条款解释和审查的异同
        二、仲裁庭对非排除措施条款解释演变历程的审视
        三、仲裁庭对非排除措施条款解释和适用审查的评价
    第四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适用的法律后果
        一、观点一:非排除措施条款的适用不能排除东道国赔偿责任
        二、观点二:非排除措施条款的适用免除东道国赔偿责任
        三、非排除措施条款抗辩后能源投资者的救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排除措施条款对中国能源投资的双重功能
    第一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双重功能概述
        一、非排除措施条款双重功能的内涵
        二、非排除措施条款发挥双重功能的背景
        三、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双刃剑效应与双重功能的协调
    第二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对中国能源主权的保障功能
        一、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二、中国境内外国能源投资状况
        三、非排除措施条款在中国境内能源投资争端中的重要价值
    第三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对中国海外能源投资的间接保护
        一、中国海外能源投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风险
        二、应对能源投资争端的一般途径
        三、非排除措施条款对中国海外能源投资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中国能源投资中非排除措施条款双重功能的协调
        一、中国在国际能源投资领域的双重身份
        二、中国能源投资中非排除措施条款双重功能的协调
    第五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缺位对能源投资争端解决的影响
        一、稳定条款保障能源投资安全的缺憾
        二、损害赔偿条款保障能源投资安全的缺陷
        三、解释对非排除措施条款的替代所引发的质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投资条约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完善
    第一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发展的趋势
        一、美式BIT中非排除措施条款发展的趋势
        二、德式BIT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情形
        三、美式BIT与德式BIT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比较
        四、多边投资条约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中国BIT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梳理与分析
        一、中国BIT的发展
        二、中国BIT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梳理与分析
    第三节 中国投资条约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完善和提高
        一、中美BIT谈判及对中国投资条约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影响
        二、中国完善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对策建议
        三、中国投资条约范本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建议稿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PORT OF SEATTLE STATEMENT REGARDING 21ST CENTURY(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研究[D]. 王瑶静. 上海大学, 2021
  • [2]基于投资收益模型的我国岸电推广政策实施障碍研究[D]. 王毅. 上海海事大学, 2021
  • [3]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D]. 邓会元. 东南大学, 2021
  • [4]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 谢雨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5]《可持续交通与智能物流》(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D]. 王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战前日本美洲移民及其政策研究(1868-1941)[D]. 吴占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海外军事基地国际法研究[D]. 范金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8]山东半岛港口群协同发展研究[D]. 张兆鹤.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7)
  • [9]辽宁沿海港口协调发展研究[D]. 张浩.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10]国际能源投资相关条约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研究[D]. 杨福学. 南京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关于 21 世纪的西雅图港声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