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鹊巢”而“鸠居”者补(论文文献综述)
姚道林[1](2020)在《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文中认为从出土文献的角度来研究《毛传》训诂,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後世学者对这一传统多有继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吸收前(5以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利用出土文献对《毛传》训诂加以考察,其中结论或可证成《毛传》训诂之实、或可纠正《毛传》训诂之误。第一章是对《毛传》释词与解句的集中阐释。第一节主要论述《毛传》是如何利用声训和义训来解释字词,其中声训的内容可以概括爲“同音相训”“双声相训”“叠韵相训”“音近相训”四类,义训的内容可以概括爲“释一词之义”和“概括释义”两类。第二节主要阐释《毛传》如何解释诗句,我们从解释范围的大小将其分爲解释句意和串讲诗句两类。第三节首先论述《毛传》如何使用训诂术语;其次又讨论了《毛传》如何分析《经》文当中的语法关系,其中涉及《毛传》对语序、虚词的説明;最後我们讨论了《毛传》对“兴”体的论述。第四节是对《毛传》局限性的揭示,论述的焦点集中在“望文生训”之上,根据致误的原因本文将其分爲“因昧於古义而望文生训”“因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两类。在第二章当中,我们以出土文献爲切入点,分别论证《毛传》释词之正确性以及《诗经》中的假借字。第一节首先对学界主要观点加以吸收,其後逐次论述“覃”“荒”“干城”“茨”“愉”等字词,认爲《毛传》对诸字词的训释正确可从。毛《诗》作爲古文经,其间借字多见,但《毛传》往往都能够作出准确的解释,所以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关涉《诗经》中借字的训释。在这一节中,我们先後论述了“流”“履”“肃”“盬”等字,认爲诸字分别爲“摎”“礼”“蹙”“固”之借字。第三章是对《毛传》训诂的补充説明。本章共分爲两节,第一节主要是利用出土文献来释《毛传》未释之字词,第二节则是对《毛传》已释之字词加以补充。两节内容皆是从吸收学界已有成果入手,然後是对《诗经》字词的论证分析。其间提出“悠”爲“陶”之借字,当训爲“郁陶”;“委蛇”当以“蟡蛇”爲本字,本义可能指“蛇”;“强”爲“竞”之借字,当训爲“逐”;“毛物”当爲“屯(纯)物”之譌等观点。第四章是对《毛传》训诂的校正。本章按照《毛传》致误的原因,共分爲三小节。一、二两节分别从字形与语音入手校正《毛传》训诂,其间不仅佐证了“缝”爲“裘”之譌字、“廛”“亿”“囷”分别爲“缠”“繶”“稛”之借字、“中冓”“中垢”爲“中”之借字、“畅毂”爲“象毂”之借字,还提出了“阴靷”爲“靲靷”之借字的观点。此外,一、二两节还分析了校改《毛传》训诂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其间包括字形、语音、字用与文意的有机统一。本章第三节是以吸收学界最新观点爲主要内容,由於学界对此诸例尚有争议,故本节将其归爲其他类,并不强行作解。在附录部分,我们对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与流传作了几点思考,先後探讨了“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与定型化”“早期《诗经》文本的流传”“《诗经》字词演变的原因”“《诗经》字词演变的时间綫”等问题。
李琳[2](2019)在《情礼交融:诗经《关雎》与《鹊巢》的对比读解》文中提出《关雎》与《鹊巢》并立《诗经》周南与召南的第一篇,同以书写男女互动为主,但《关雎》以情动人,《鹊巢》以礼服人,两者都展现了人们整体生命经验与情感关怀中爱情与婚姻的架构与演变。将《关雎》与《鹊巢》诗文进行并置读解,且从二南之别与《诗广传》的阐释出发,在社会人伦层面、婚嫁制度层面及诗文教化层面对诗歌的内涵作进一步外延与补充,用当代视角作古诗新解,以破除"正墙面而立"的逼窄狭隘,达"经世致用""通古今之变"的东方文养效用,还原社会个体与整体生命经验的璀璨之辉。
相宇剑[3](2019)在《出土文献《诗经》材料集释》文中研究表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於春秋时代,在後世的流传中成为儒家的核心经典之一。除了目前能见到的传世本《诗经》外,出土文献中也存在大量的《诗经》。对这些出土文献《诗经》材料,有必要结合传世本《诗经》进行整理研究,以期望达到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互相证明互相阐发的目的。将这两种系统的《诗经》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促进文字学、文献学等学科的发展。本文收录青铜器铭文、石鼓文、信阳楚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清华楚简、香港楚简、阜阳汉简、武威汉简、汉石经、汉铜镜、马王堆帛书、敦煌抄本、吐鲁番义熙文书等出土文献中所出现的《诗经》文本。另外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中保存有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诗经》文本,本文也将其收录。本文以《毛诗》的诗篇为序,逐篇逐句逐字比对,罗列众家之说,择善而从,在有必要补充的地方略下按语以作说明。本文涉及古文字、今文字、汉魏六朝俗体字等,利用文字之比对推进文献的整体研究,研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对《诗经》异文的考察,在前人基础之上,总结出《诗经》异文大致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俗体字、同义互换、衍文、脱文、倒文等九种,并对每个异文案例做出详尽的疏证。第二、利用传世文献文本可对读的优势,结合出土文献,将古文字、今文字和俗体字在文献的基础上综合比对,以期考索文字流变的规律。第三、立足出土文献,在对出土文献做出详细的分析後,检视传世《毛诗》,对今本《诗经》的形成以及今本《诗经》在各个时代的流变做出合理的推测。第四、充分结合出土文献,反思传统的《诗经》解释,期望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诗经》的某些篇章做出更加合理的阐释。
蔡雨彤[4](2019)在《先秦仪式文学纂辑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自觉的文学意识尚未完全觉醒之前,仪式文学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所谓仪式文学,也就是产生於仪式的文学作品,是专门爲某一仪式而创作的文字。本文旨在辑录散见於先秦文献中的仪式文学作品,并详细考证它产生於何种仪式的何种仪节。论文共八章。第一章爲吉礼与文学。吉礼之一爲宗庙祭祖,祭祖仪式产生了行礼乐歌与祝嘏辞。周人的宗庙祭祖乐歌主要存於《周颂》,祝辞则多见於铜器铭文,以颂扬先祖之德、以己之成功告於神明爲主要内容。嘏辞内容以赐福於子孙爲主。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祭祖祝辞呈逐渐韵文化的趋势已初具一定文学性。吉礼之二爲祭天典礼,产生了行礼乐歌及祝辞。包括祭祀上帝的乐歌,以及以后稷、先王配祭上帝的乐歌。周王巡狩时祭祀山川,所用乐歌爲《时迈》《般》。此外,周王的农业典礼及民间的农神祭祀都有文学作品产生。第二章爲嘉礼与文学。嘉礼之一爲燕飨之礼,燕飨乐歌多存於《诗经》大小雅,除《仪礼·燕礼》所载的燕飨通用乐歌之外,本文论证了《湛露》《彤弓》等多首诗歌爲燕飨乐歌。礼射需以乐歌爲节,其中诸侯所用的《狸首》已佚,本文考证《狸首》即《周南·鹊巢》。嘉礼之二爲周王登基典礼,产生了行礼乐歌及策祝之文。周王登基典礼的乐歌以自儆爲主要内容,部分诗歌是大臣儆戒天子之辞。落成礼亦属嘉礼,《斯干》《无羊》都是落成礼所用乐歌。新钟落成则有颂祷之辞,这些文辞散见於钟铭,与诗体相近。封建册命也是嘉礼的重要内容。封建命书的数量庞大,现今所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周王册命大臣的命书多见於铜器铭文。第三章爲军礼与文学。军礼包括誓师、献俘、饮至等仪式。产生了大量誓师辞,献俘时的告献之辞、燎祭告庙之辞、史官读书之辞以及饮至乐歌。第四章爲朝觐会同仪式与文学。周王视朝听政时有臣子献诗,献诗是一种具有较强仪式性的活动,产生了大量的讽諌诗。周王和诸侯的外朝与内朝皆有文辞产生。聘觐之礼亦有礼辞,礼辞并不固定,但必须符合聘礼谦逊和悦的礼义。第五章爲祝盟仪式与文学。祝祷仪式包括祷疾、祷灾、祷旱、祷兵、祷梦以及祖道仪式。秦简中保留了大量的祝祷辞。盟誓则必有盟书,盟书散见於《左传》《国语》等文献,以及出土的侯马盟书和温县盟书。法律仪式产生的文辞与盟书性质相似,都带有强制约束性。在双方诉讼的过程中,有被告者的盟誓之辞,有双方的陈述之辞。这些诉讼文辞多存於西周的铜器铭文以及楚简《疋狱》、秦简《封诊式》。第六章爲占卜仪式与文学。占卜仪式产生了命龟、命筮之辞,以及卦辞、繇辞及解説词。第七章爲楚地祭祀与《九歌》,主要论证了《九歌》篇章具体的祭祀对象,以及祭祀乐歌的表演形式。第八章爲丧礼与文学。在正式的丧礼之前,有顾命辞与招魂辞,在正式的丧礼仪程中则有挽歌、諌辞、讣辞、吊辞、虞祭祝辞等。
刘毓庆[5](2018)在《《鹊巢》:好美一个家(上)》文中指出《鹊巢》是一篇赞美并祝贺贵族小姐出嫁的诗歌。古人从经的角度考虑,多把此篇与妇德联系起来,所谓"《鹊巢》,夫人之德也",即是对此诗的经义定调。此诗充满着美满、幸福、快乐的气氛,体现出了太平盛世的气象,也体现着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人们对于和平生活的热爱。
朱学博[6](2018)在《两宋之际《诗经》学研究》文中指出宋代是《诗经》学发展、演进的重要时期,它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又以变古革新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宋代学者突破了汉唐注疏的藩篱,开始注重研讨《诗经》的文学性质,宣发情性,丰富了《诗经》的文学阐释。另一方面,宋代理学的发展,开创了以理解《诗》的新篇章,形成了宋学特色的《诗经》学。此外,宋代学者疑《序》删《诗》,批驳毛郑,拓展了《诗经》学研究的视域,沾溉百代,启迪後学。回顾以往的宋代《诗经》学研究,学界对於名家名着、热点问题,研究深入而繁多,但有时亦令人感到有叠床架屋之嫌。譬如欧阳修、朱熹的《诗经》学研究论文都在百篇以上,同样的问题、相似的结论一再宣说。而对於一些空白领域却鲜有探索,许多碎片化的材料也没有串联,以至於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厘清。譬如两宋之际(北宋徽宗至南宋高宗),这一转折过渡时期的《诗经》学,至今没有人深入、全面梳理。有鉴於此,本论文对两宋之际的《诗经》学展开研究,先搜罗1佚了近10万字的两宋之际的三位重要《诗经》名家的着作;後以文献为本,全面研讨了此阶段的《诗》学,对於以往学界忽视的董逌、李樗、曹粹中、陈鹏飞等都有全面的讨论。尤其是杨时《诗义辨疑》、曹粹中《放斋诗说》、陈鹏飞《诗解》的1佚完成,一改三家《诗》学无本可考的局面,更澄清了以往诸多疑问。本文除去绪论、结论、附录以外,共有9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专题研究为经,下编以专人专书研究为纬,在经纬交织中冀望可勾勒描绘出两宋之际这近七十年的《诗经》学面目。具体而言:上编共讨论了“两宋之际的《诗经》学嬗变”、“两宋之际《诗经》学的小学研究”、“两宋之际《诗经》学与经筵”、“两宋之际《诗经》学的文学阐释”这几个重要专题。此时期的《诗经》学嬗变主要在於两点:一是王安石新学的终结,二是对汉唐注疏的依傍与回归。王安石变法革新,其《三经新义》颁于官学,天下考生奉为圭臬,虽然新法后遭废除,批驳新学者亦多,然王安石《诗经新义》影响波及了北宋中後期,即便到了南宋依然很多学者研习讨论。两宋之际的杨时是批评荆公新学最为激烈的名家学者,其着《三经义辨》专攻王氏《三经新义》。而南宋初的李樗对王安石经说较为客观,虽然批评不少,但亦有赞扬与采纳王说者。总体来看,两宋之际是新学终结的时期,但也是部分经学家客观看待王安石经解的时期,因为随着时代的推移,新政变法已成过往,王氏《三经新义》和政治科举已无多大关系,学者可以以经学本位去审视探讨其学术中的短长。故虽诸家皆批评王氏为变法张目而曲解经文,但对王氏经说合理者亦多采信。众所周知,北宋欧阳修、苏辙掀起对於汉唐注疏的批驳,苏辙更是疑序派的代表学者。其後宋代学者“摆落汉唐”,兴起了疑经变古的巨澜。现今学者提及宋代经学,几乎无不标举“疑经变古”四字。然而,本文经全盘观照审视,对比各家经说,认为此时期的学者对於汉唐注疏依傍较多。各家经解不少是承习《毛诗注疏》的旧说,甚至多有节抄、化用注疏原文者。平心而言,北宋学者各逞才志、各自论说,突破汉唐藩篱,或如欧阳修者以诗心性情解《诗》,或如王安石者为变法张目而谈经立论,百家争鸣,极似战国诸子之风气。至南宋朱熹、吕祖谦等醇儒学者,宣扬义理圣化,聚徒讲学,矻矻兀兀,皓首穷年,极似汉儒风气。两宋之际正是自战国诸子之风到汉儒风的转折过渡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依傍汉唐旧注的特点,这是以往学界所忽视的。两宋之际另一极为重要且有特色之处是此时学者对《诗经》小学的探索。最值得称道的是吴棫对《诗经》古音的探索,开创了古音古韵研究的先河,在中国音韵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郑樵、李樗、曹粹中、董逌等众多学者对《诗经》的名物训诂、礼制度数皆有研究。此些都是北宋诸家所未涉及,而南宋继武者亦鲜的。譬如《诗经》古音的探索,虽然朱熹颇为关注,但其却误解了吴棫的音学理论,而产生了广受後代批评的叶音说。自吴棫之後,南宋再没有出现能和他比肩的《诗》古音研究者。南宋後期汉学训诂一派的《诗经》学者以王应麟为大成者,然而王氏对於三家诗异文的研究,仍有稍逊于两宋之际董逌之处。以往由於董逌《广川诗故》的亡佚,学界对这一问题缺乏清晰的认知。近年吴国武先生1佚了《广川诗故》,虞万里先生又发表了《董逌所记石经及其<鲁诗>异文》一文,才稍揭示了董氏《诗》学的重要价值。两宋之际的经筵由於资料亡佚很多,诸多问题难以考证了。不过此时期仍有三种《诗经》经筵讲义流传下来,即刘一止《毛诗讲义》、廖刚《毛诗讲义》、张纲《毛诗讲义》。此三种学界研究较少。对比来看刘一止的篇幅最短,廖刚、张纲涉及篇目较多,很能反映出当时经筵讲《诗》的特点。关於此时期《诗经》文学阐释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诸家学者对《诗经》艺术性质和艺术手法的探究、对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审美的影响展开讨论。此时的学者在继承欧阳修以情解《诗》的理论上,进一步注意探讨《诗经》所包含的人情、诗韵,摆脱经学本位,真正还《诗》之为诗的本来面目。譬如《诗经》中一些闲情、劳动的歌谣,此时一些学者可坦言其无王道教化深意,而是一时诗人闲情的歌咏,此无疑是摆脱传统毛诗学派的束缚,而能以文学体认诗情。自北宋起,学者开始标举《诗经》作为百代诗歌之祖的权威地位,批评鉴赏、指导诗歌创作。两宋之际正是这类诗歌艺术理论发展和凝结的时期,诗人、学者的研讨和宣说,大大丰富了宋代的诗歌理论。本论文下编是专人专书的研究,一共五章,讨论了杨时、董逌、陈鹏飞、曹粹中、李樗五位代表学者的《诗经》学。杨时的代表作是《诗义辨疑》,专为攻驳王安石之书而作。本文对此作了详细的讨论,还考证了杨时《三经辨疑》成书、流传的相关问题,澄清了学界以往的一些误解。董逌的《广川诗故》是此时最具特色的一部作品,文献价值巨大,可惜以往学者并未注意研究。董氏深谙训诂考据之学,金石古籍颇富,其《广川诗故》不但大量记录三家《诗》的异文,还引用了许多今已亡佚的唐前古书,不少记载是南宋後期王应麟也未曾见到的。本文对董氏徵引古书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辨证,力图揭示此一在宋代《诗经》学史中独树一帜的学者的学术内涵。陈鹏飞《诗经》最值得称道之处在於其对《鲁颂》诸篇思想艺术的批评,甚至提出了《鲁颂》可废的说法。曹粹中和李樗各自代表了地域性的《诗经》学研究。曹粹中是四明人,在两宋甬上《诗》学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李樗是闽人,和林之奇开创了三山学派,其《毛诗详解》则反映了南宋前期三山学派的经学特色。总之,两宋之际的《诗经》学有继承、有新变,不仅在宋代《诗经》学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中国古代经学史中亦有特殊的价值。本文力图通过文献的1考、阐释,全面深入的探究此时《诗经》学的面貌特质,彰显其在中国经学史中久被忽视而又亟需重视的历史地位。
邹虎[7](2018)在《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文中指出碑刻文献的断代整理,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从涉及的具体时期来看,主要集中在五代以前,而以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最爲注目。五代以後,特别是元明清三代,基本无人问津,是碑刻文献整理的阙环。本文以元代碑刻爲主题,力图补充碑刻文献整理的缺失,并带动近代碑刻文献整理及相关研究。元朝之於中国历史,有其独特的地位。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国家制度之特殊、社会动荡之剧烈、阶级矛盾之尖锐、宗教形式之复杂、海陆交通之发展、中外交流之频繁,历代绝无仅有。由於历史的原因,元代传世文献多已不存,或散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元史的研究。元代碑刻以其丰富的数量和种类,堪称元史研究最爲重要的材料之一。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以碑刻拓本或原石爲依据,对元代传世碑刻文献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校勘订正;无传世释文文本的,则另行释读,力求爲学界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元代碑刻文献参考材料,爲元代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相关研究提供材料保障。元代碑刻文字和词汇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尤具研究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字,特别是俗字进行全面整理,反映新产生俗字的基本面貌。集中精力,以例释的形式,分析历史汉字的形变轨迹和变异规律,揭示元代碑刻俗字的根本特征,即简化。通过字形勾连,贯通字形发展演进的古今序列,填补汉字在近代时期的关键字形空缺,爲汉字发展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字形参照。同时,综合分析元代碑刻俗字来源,探讨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的重要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献词汇进行分类梳理,并作专题探论。在研究类目上,着力於探讨元代碑刻两大类别,即法律碑刻和宗教碑刻中的的专有词语,凸显其时代特色,爲近代汉语和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补充。
柯小刚[8](2017)在《《诗经·召南》前三篇读解:一种通变古今的经学尝试》文中指出《诗经·召南》的前三篇《鹊巢》《采蘩》《草虫》蕴含着一些人类生活的原初思考。历代注疏对这三篇的经学解释和义理发挥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仍然具有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可以提供对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批判意义和建设性的启发意义。在诗篇的具体解读中,为了重新激活经典解释的当代意义,必须克服"经学"和"理学"的标签式划分,打破汉宋壁垒,兼采历代注疏资源,展开原初经典之于人类生活可能昭示的基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古代经典在现代读者面前重新打开,介入当代现实生活。
郑令媛[9](2017)在《丁若镛《诗经讲义》与朱子《诗》说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朱子《诗》说于高丽朝(918-1392)末期传入朝鲜(韩)半岛后,对高丽末期至朝鲜王朝(1392-1910)时期的《诗经》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朝鲜王朝初期和中期,朱子《诗》说一直被奉为权威,直到晚期,这种独尊朱说的情况才开始转变,多位学者对朱子《诗》说进行质疑,为朝鲜王朝诗经学的发展带来一股新风。丁若镛(1762-1836)是朝鲜王朝后期集大成的实学思想家,其诗学着作《诗经讲义》正是这股新变之中的代表作。文旨在将《诗经讲义》同朱子《诗》说作全面对比,重点发掘其中对朱子《诗》说进行质疑的部分,并探析其背后的原因。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是对本选题以往研究的综述,在此基础之上介绍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说明本课题仍有研究的空间,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一章第一节介绍丁若镛的生平,结合朝鲜王朝晚期的社会背景,阐明丁若镛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其中与实学思想、西学以及正祖相关的部分,这些与其学术思想的演变有重要联系。第二节介绍其《诗》学着作《诗经讲义》的成书背景,体例以及梗概内容。第二章论述朱子《诗》说在朝鲜时期的影响,重点展现朝鲜时期诗经学从独尊朱学到疑朱的治《诗》变化。从规范期、普及期到质疑期,对应着朝鲜王朝初期、中期、晚期的情况,这是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分别以权近(1352-1409)《诗浅见录》、李滉(1501-1570)《诗释义》、李瀷(1681-1763)《诗经讲义》为代表作品进行阐释。第三章分别从诗旨、诗义,训诂、名物以及朱说矛盾处的角度举例分析丁若镛《诗经讲义》对朱子《诗》说的质疑,通过对比分析展现丁若镛《诗经讲义》与朱子《诗》说的异解。第四章探讨了丁若镛《诗经讲义》质疑朱子《诗》说的原因。主要从正祖条问、实学思潮、以及西学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析。本文的创新处有两点。第一,将丁若镛《诗经讲义》同朱子《诗》说进行了全面对比,从诗旨、诗义,训诂、名物,以及朱子《诗》说矛盾处三个方面梳理了丁若镛《诗经讲义》对朱子《诗》说的质疑;第二,从正祖条问的、实学思潮以及西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对丁若镛质疑朱子《诗》说的原因进行了探析。
卢梦雅[10](2017)在《葛兰言《诗经》学研究》文中提出法国第三代汉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在西方人文学界影响巨大,他立足中国古代史,横跨宗教学与社会学,旁及民俗和神话,终生致力于以人类学眼光和综合史学方法进行汉学研究,在西方甚至日本汉学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30年代以后,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取向日益向人类学、社会学靠拢,民俗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逐渐运用于古史研究,而葛兰言正是以文化人类学进行中国史研究的最早学者之一,因此对于中国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这样一位对我国民俗学、神话学、社会学、古史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先驱,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被当代我国学者全面了解甚至在一些问题上有所误解,对其成果的深入研究更是屈指可数,我国学界对于葛兰言的汉学研究了解的还远远不够。在当下倡导中华传统文化和典籍走向海外的大潮中,反观西方对中国文化和经典的研究,本课题对葛兰言《诗经》学的研究则显得更为迫切。本文全面搜集和准确翻译葛兰言生平资料及《诗经》学全部的着述,以其《诗经》学的发生、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三方面为研究对象,力求以其历史学与社会学密切结合的方法论特点来展示葛兰言如何以《诗经》及其他官方文献中相似的事实一起来说明这些仰俗的发展变迁,全面展现其《诗经》学全部内容,包括葛兰言如何从社会学方法和视角分析《诗经》创作的社会性、又如何以其社会史观共时和历时地从诗歌中系统梳理出了古代中国社会形态变迁过程。同时,通过梳理大量一手法文档案资料展示他的受教育过程、学术谱系及他所继承的包括汉学、史学、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中西方学术传统,将其学术方法置于西方近代学术环境中去理解,澄清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对他的一些误解,尝试说明他何以提出如此的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何以对诗歌、宗教、婚俗、仪式等民俗事项有如此的关注和探讨,何以会犯那些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可以避免的错误,进而更加客观地认识葛兰言及其《诗经》学在中西方《诗经》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二、为“鹊巢”而“鸠居”者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鹊巢”而“鸠居”者补(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毛传》训诂研究概述 |
二、出土文献当中的《诗》类文献述要 |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四、关於本文相关问题的説明 |
第一章 《毛诗故训传》的内容及其特点 |
第一节《毛传》关於字词的训释 |
第二节《毛传》关於诗句的阐释 |
第三节《毛传》关於训诂术语、语法关系以及“兴”体的説明 |
第四节《毛传》训诂之局限 |
第二章 利用出土文献佐证《毛传》之训诂 |
第一节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看《毛传》训诂之正确性 |
第二节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来看《毛传》对於借字的解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利用出土文献补充《毛传》之训诂 |
第一节 利用出土文献释《毛传》未释之字词 |
第二节 利用出土文献补释《毛传》已释之字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用出土文献校正《毛传》之训诂 |
第一节《毛传》因文字错)而误释例 |
第二节《毛传》因字词通假而误释例 |
第三节《毛传》因其他原因而误释例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利用出土文献来研究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所得到的一些启示 |
附录二《毛传》训诂词例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情礼交融:诗经《关雎》与《鹊巢》的对比读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雎》与《鹊巢》的历代解读 |
二、诗学传统中对于《关雎》与《鹊巢》的研究 |
(一) 定位:周南召南的先后之意 |
(二) 诗教:《诗广传》中的《关雎》与《鹊巢》 |
三、生命经验与情感关怀中的《关雎》之情与《鹊巢》之礼 |
(一) 人伦之始中的“情”“礼”交融 |
(二) 古代嫁娶下的“情”“礼”交融 |
(三) 诗文教化中的“情”“礼”交融 |
四 结语 |
(3)出土文献《诗经》材料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论 |
第一节 出土文献《诗经》材料概况 |
第二节 出土文献《诗经》文字的歧异 |
第三节 研究出土文献《诗经》材料的意义 |
第二章 国风集释 |
第一节 周南 |
关雎 |
葛覃 |
卷耳 |
樛木 |
螽斯 |
桃夭 |
兔罝 |
芣苢 |
汉广 |
汝坟 |
麟之趾 |
第二节 召南 |
鹊巢 |
采蘩 |
草虫 |
采苹 |
甘棠 |
行露 |
羔羊 |
殷其靁 |
摽有梅 |
小星 |
江有汜 |
野有死麕 |
何彼襛矣 |
驺虞 |
第三节 邶风 |
柏舟 |
绿衣 |
燕燕 |
日月 |
终风 |
击鼓 |
凯风 |
雄雉 |
匏有苦叶 |
谷风 |
式微 |
旄丘 |
简兮 |
泉水 |
北门 |
北风 |
静女 |
新台 |
二子乘舟 |
第四节 鄘风 |
柏舟 |
墙有茨 |
君子偕老 |
桑中 |
鹑之奔奔 |
定之方中 |
蝃蝀 |
相鼠 |
干旄 |
载驰 |
第五节 卫风 |
淇奥 |
考盘 |
硕人 |
氓 |
竹竿 |
芄兰 |
河广 |
伯兮 |
有狐 |
木瓜 |
第六节 王风 |
黍离 |
君子于役 |
君子阳阳 |
中谷有蓷 |
兔爰 |
葛藟 |
采葛 |
大车 |
丘中有麻 |
第七节 郑风 |
缁衣 |
叔于田 |
大叔于田 |
清人 |
羔裘 |
遵大路 |
女曰鸡鸣 |
有女同车 |
山有扶苏 |
蘀兮 |
狡童 |
褰裳 |
丰 |
东门之坛 |
风雨 |
子衿 |
扬之水 |
出其东门 |
野有蔓草 |
溱洧 |
第八节 齐风 |
鸡鸣 |
还 |
着 |
东方之日 |
东方未明 |
南山 |
甫田 |
卢令 |
敝笱 |
载驱 |
猗嗟 |
第九节 魏风 |
葛屦 |
汾沮洳 |
园有桃 |
陟岵 |
十亩之间 |
伐檀 |
硕鼠 |
第十节 唐风 |
蟋蟀 |
山有枢 |
扬之水 |
椒聊 |
绸缪 |
杕杜 |
羔裘 |
鸨羽 |
无衣 |
有杕之杜 |
葛生 |
采苓 |
第十一节 秦风 |
车邻 |
驷驖 |
小戎 |
蒹葭 |
终南 |
黄鸟 |
无衣 |
渭阳 |
权舆 |
第十二节 陈风 |
宛丘 |
东门之杨 |
墓门 |
第十三节 桧风 |
隰有苌楚 |
第十四节 曹风 |
侯人 |
鳲鸠 |
下泉 |
第十五节 豳风 |
七月 |
鸱鴞 |
东山 |
破斧 |
伐柯 |
九罭 |
狼跋 |
第三章 小雅集释 |
第一节 鹿鸣之什 |
鹿鸣 |
四牡 |
皇皇者华 |
常棣 |
伐木 |
天保 |
采薇 |
出车 |
杕杜 |
鱼丽 |
第二节 南有嘉鱼之什 |
南山有台 |
湛露 |
彤弓 |
菁菁者莪 |
六月 |
采芑 |
车攻 |
吉日 |
第三节 鸿雁之什 |
祈父 |
黄鸟 |
斯干 |
第四节 节 南山之什 |
节南山 |
正月 |
十月之交 |
雨无正 |
小旻 |
小宛 |
小弁 |
巧言 |
何人斯 |
巷伯 |
第五节 谷风之什 |
谷风 |
蓼莪 |
大东 |
北山 |
无将大车 |
小明 |
鼓钟 |
楚茨 |
信南山 |
第六节 甫田之什 |
甫田 |
大田 |
裳裳者华 |
青蝇 |
宾之初筵 |
第七节 鱼藻之什 |
鱼藻 |
采菽 |
角弓 |
菀柳 |
都人士 |
采绿 |
白华 |
渐渐之石 |
第四章 大雅集释 |
第一节 文王之什 |
文王 |
大明 |
绵 |
棫朴 |
旱麓 |
思齐 |
皇矣 |
灵台 |
下武 |
文王有声 |
第二节 生民之什 |
生民 |
既醉 |
凫鷖 |
假乐 |
公刘 |
泂酌 |
民劳 |
板 |
第三节 荡之什 |
荡 |
抑 |
桑柔 |
云汉 |
崧高 |
烝民 |
韩奕 |
江汉 |
瞻卬 |
召旻 |
第五章 颂集释 |
第一节 周颂 |
清庙 |
烈文 |
昊天有成命 |
潜 |
雝 |
闵予小子 |
访落 |
敬之 |
良耜 |
赉 |
般 |
第二节 鲁颂 |
駉 |
有駜 |
泮水 |
閟宫 |
第三节 商颂 |
那 |
烈祖 |
玄鸟 |
长发 |
殷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先秦仪式文学纂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吉礼与文学 |
第一节 宗庙祭祖所用乐歌与文辞 |
一、殷商族的祭祖乐歌 |
二、周王朝的祭祖乐歌 |
三、鲁国的宗庙祭祀乐歌 |
四、烝祭所用乐歌 |
五、祭祖仪式与祝嘏辞 |
六、高禖祭祀与诗歌 |
第二节 祭天典礼所用诗文 |
一、南郊祭天所用诗文 |
二、明堂祭文王以配上帝 |
第三节 天子巡守祭山川所用乐歌 |
第四节 农事典礼所用诗文 |
一、周王祈、报社稷所用乐歌 |
二、蜡祭所用乐歌 |
三、先农祭祀及祝辞 |
第二章 嘉礼与文学 |
第一节 燕飨仪式与诗歌 |
一、燕礼、飨礼所用乐歌 |
二、无算乐与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 |
第二节 天子登基典礼所用诗文 |
一、武王登基典礼所用诗文 |
二、周公摄政称王的仪式 |
三、成王登基典礼所用乐歌 |
四、康王登基典礼所用文辞 |
第三节 昏冠之礼所用文辞 |
一、冠礼所用文辞 |
二、昏礼所用文辞 |
第四节 射礼所用诗文 |
一、射礼等级与所用乐歌 |
二、投壶所用诗文 |
三、逸诗《狸首》考证 |
第五节 落成仪式及其所用诗文 |
一、落成礼的仪式仪节 |
二、落成礼所用诗文 |
第六节 封建册命之礼与命书 |
一、封建诸侯与命书 |
二、册命大臣与命书 |
第三章 军礼与文学 |
第一节 誓师仪式与散文 |
一、西周前的誓师之辞及其真伪: |
二、西周誓师仪式与散文 |
三、春秋时期的誓师之辞 |
四、军令 |
第二节 献俘礼所用文辞 |
第三节 饮至礼与诗歌 |
一、天子饮至礼与清华简《耆夜》 |
二、诸侯饮至礼与《鲁颂·泮水》 |
三、天子飨有军功将帅与所用诗歌 |
第四节 田猎仪式与诗文 |
一、大田礼所用乐歌 |
二、马神祭祀与马禖祝辞 |
三、田猎祝辞 |
第四章 朝觐会同仪式与诰誓 |
第一节 聘觐之礼与礼辞 |
一、聘礼礼辞 |
二、觐礼礼辞 |
第二节 西周前的诰誓号令 |
第三节 周代朝觐会同之礼与文辞 |
一、朝觐会同的仪式 |
二、周王的诰誓号令 |
第四节 三朝制度与文学 |
一、周王的治朝与诗歌、诰令 |
二、诸侯国的外朝与内朝 |
第五章 祝盟与文学 |
第一节 祝祷仪式与文辞 |
一、祷旱仪式与祝祷辞 |
二、祷灾仪式与祝辞 |
三、祷疾仪式与祝辞 |
四、祷兵仪式与祝辞 |
五、祷梦仪式与祝辞 |
六、祖道仪式与诗文 |
第二节 盟誓仪式与文辞 |
一、盟誓仪式 |
二、西周的盟誓之辞 |
三、春秋时期的盟誓之辞 |
四、战国时期的盟誓之辞 |
五、私誓 |
第三节 法律仪式与狱讼文辞 |
一、诉讼仪式与誓辞 |
二、听狱与诉讼辞 |
第六章 占卜仪式与文辞 |
第一节 卜筮仪节 |
第二节 命龟、命筮之辞 |
一、甲骨卜辞中的命龟辞 |
二、两周时期的命龟、命筮之辞 |
第三节 占卜仪式中的繇辞、兆辞和解说辞 |
一、《周易》中的繇辞及解说辞 |
二、《周易》之外的繇辞与占辞 |
第七章 楚地祭祀仪式与《九歌》 |
第一节 天神祭祀与乐歌 |
一、祭祀上帝的乐歌《东皇太一》 |
二、日神祭祀与《东君》 |
三、雨神祭祀与《云中君》 |
四、司命神的祭祀乐歌 |
第二节 地只祭祀与乐歌 |
一、湘水神的祭祀乐歌 |
二、山神的祭祀乐歌 |
三、河神的祭祀乐歌 |
第三节 人鬼祭祀与送神曲 |
一、祭兵死者与《国殇》 |
二、送神曲《礼魂》 |
第八章 丧礼与诗文 |
第一节 临终顾命之仪与文辞 |
第二节 招魂仪式与诗歌 |
第三节 丧礼所用诗文 |
一、诗歌 |
二、诔文 |
三、讣辞、吊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先秦仪式文学作品集 |
作者简历 |
(5)《鹊巢》:好美一个家(上)(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鹊和鹊巢 |
鸠是什么鸟 |
关于“居、方、盈”的训释 |
(6)两宋之际《诗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宋代《诗经》学的分期 |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 |
三、选题研究现状分析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架构 |
上编 |
第一章 两宋之际的《诗经》学嬗变 |
第一节 两宋之际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与接受 |
一、两宋之际的新学 |
二、杨时《三经义辨疑》 |
三、对王安石经解的评价回归客观 |
第二节 两宋之际的儒学与《诗经》学 |
一、尚义而轻辞 |
二、涵咏与体会 |
三、政教与义理价值的宣扬 |
第三节 对汉唐注疏的依傍与回归 |
一、北宋疑经思潮及对其的反思 |
二、两宋之际《诗》学对汉唐注疏的依傍 |
第四节 集解之学的兴盛 |
第二章 两宋之际《诗经》的小学研究 |
第一节 两宋之际《诗经》音韵研究 |
一、《诗经》音韵研究概况 |
二、吴棫及其《诗经》音韵研究 |
第二节 两宋之际《诗经》名物训诂研究 |
一、礼制名数的研究 |
二、鸟兽草木名物的研究 |
第三节 郑樵的《诗经》名物研究 |
一、《昆虫草木略》的成书与体例 |
二、《昆虫草木略》的特色 |
三、郑樵名物研究的意义 |
第三章 两宋之际的《诗》学与经筵 |
第一节 两宋之际的经筵讲《诗》活动 |
一、徽宗朝经筵官与蔡京党关系 |
二、徽宗朝经筵不进讲《国风》 |
三、钦、高宗朝经筵兴废与刘一止《下武》诗讲义 |
第二节 廖刚及其《毛诗讲义》 |
一、廖刚出任经筵侍讲及进《毛诗讲义》时间 |
二、廖刚《毛诗讲义》的内容与特点 |
三、廖刚《毛诗讲义》的思想内涵 |
第三节 张纲及其《毛诗讲义》 |
一、《毛诗讲义》概况 |
二、《毛诗讲义》的思想内涵 |
小结 |
第四章 两宋之际《诗经》学的文学阐释 |
第一节 对《诗经》文学性质与艺术手法的探究 |
第二节 对《诗经》文学阐释的具体方式 |
第三节 对诗歌理论及创作的影响 |
下编 |
第五章 杨时《诗经》学研究 |
第一节 杨时《诗义辨疑》1考 |
第二节 《毛诗辨疑》对荆公新学的驳正 |
第三节 杨时《诗经》学的内涵特色 |
第四节 杨时《诗经》学的不足与局限 |
第六章 董逌《诗经》学研究 |
第一节 董逌生平与《广川诗故》 |
第二节 董逌对三家《诗》的考辨 |
第三节 董逌所引崔灵恩《集注》考辨 |
第四节 董逌所引其他古书旧注辨正 |
第五节 董逌《诗》学思想及其影响 |
第七章 陈鹏飞《诗经》学研究 |
第一节 陈鹏飞生平与学术 |
第二节 陈鹏飞《诗解》内容与《诗》学观 |
第三节 陈鹏飞《诗解》的特色 |
第四节 陈鹏飞《诗解》的影响 |
第八章 曹粹中《诗经》学研究 |
第一节 曹粹中生平及其《放斋诗说》 |
第二节 《放斋诗说》的内容特色 |
第三节 曹粹中的《诗》学观 |
第四节 曹粹中《诗》学地位与影响 |
第九章 李樗《诗经》学研究 |
第一节 李樗家世与生平 |
第二节 李樗《毛诗详解》及其解经方法 |
第三节 李樗的《诗》学观 |
第四节 李樗对王安石《诗》学的总结 |
第五节 《毛诗详解》的优点与不足 |
第六节 李樗《毛诗详解》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
小结 |
结语 |
附录:两宋之际《诗经》学着作1佚稿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元代社会及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
一、元代社会背景简述 |
二、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材料、方法 |
一、研究材料 |
二、研究方法 |
上编 元代碑刻文字词汇研究 |
第一章 元代碑刻文字研究 |
第一节 元代碑刻文字概况 |
一、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现状 |
二、元代碑刻文字研究材料 |
三、元代碑刻文字简述 |
第二节 元代碑刻俗字研究 |
一、元代碑刻俗字及概念界定 |
二、元代碑刻俗字例释 |
第三节 元代碑刻俗字来源 |
一、文字书写传承 |
二、前代字书贮存 |
三、草书的强烈干预 |
四、借字 |
五、新造俗字 |
第四节 元代碑刻俗字的研究价值 |
一、填补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材料空缺,补充碑刻文字字例 |
二、爲历史汉字时间层次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
三、爲探求简化字源流及其变异轨迹提供关键线索 |
四、爲现行文字改革、推广和文字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发 |
第二章 元代碑刻词汇研究 |
第一节 元代碑刻词汇概况 |
一、碑刻文献的词汇研究 |
二、元代碑刻词汇简述 |
第二节 元代法律碑刻词汇研究 |
第三节 元代宗教碑刻词汇研究 |
第四节 元代碑刻普通词汇研究 |
一、元代碑刻普通词汇释例 |
二、元代碑刻中的职官词语 |
参考文献 |
下编 元代碑刻1校 |
凡例 |
正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作者简历 |
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後记 |
(8)《诗经·召南》前三篇读解:一种通变古今的经学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一、忘归何处:读《鹊巢》 |
二、气臭之信与居敬之象:读《采蘩》之一 |
三、坤德助成:读《采蘩》之二 |
四、能感、能降、能群:读《草虫》 |
(9)丁若镛《诗经讲义》与朱子《诗》说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丁若镛及其《诗经讲义》 |
第一节 丁若镛生平述略 |
第二节 《诗经讲义》梗概 |
第二章 朱子《诗》说在朝鲜半岛的影响 |
第一节 规范化——以权近《诗浅见录》为例 |
第二节 普及化——以李滉《诗释义》为例 |
第三节 质疑期——以李瀷《诗经疾书》为例 |
第三章 《诗经讲义》对朱子《诗》说的质疑 |
第一节 诗旨、诗义质疑 |
第二节 训诂、名物质疑 |
第三节 对朱说矛盾处的质疑 |
第四章 质疑原因探析 |
第一节 正祖条问的影响 |
第二节 实学思潮的影响 |
第三节 西学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葛兰言《诗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葛兰言的汉学渊源 |
第一节 葛兰言的生平 |
第二节 葛兰言着述总览 |
第三节 葛兰言的学术谱系 |
一、史学传统 |
二、社会学传统 |
三、汉学传统 |
小结 |
第二章 葛兰言的《诗经》学与经学 |
第一节 葛兰言的《诗经》研究历程 |
第二节 葛兰言与儒家的《诗经》学 |
一、发现“误读” |
二、理解“误读” |
三、利用“误读” |
小结 |
第三章 葛兰言的《诗经》起源研究 |
第一节 借民族志资料探《诗经》起源 |
一、葛兰言以前法国的中国人类学研究 |
二、立足于中国文明释读《诗经》 |
第二节 《诗经》产生的社会环境 |
一、再译《诗经》 |
二、《诗经》起源于社会活动 |
第三节 《诗经》产生的思想环境 |
一、《诗经》创作与原始思维 |
二、古汉语与中国人的具象思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诗经》与中国古代节日 |
第一节 从《诗经》看古代节日变迁 |
一、《诗经》与农时节律 |
二、春天的节庆变迁 |
三、冬天的节庆变迁 |
四、歌谣与帝王神话 |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诗经》与节日信仰 |
一、圣物崇拜 |
二、土地崇拜 |
三、祖先崇拜 |
第三节 节日的社会功能 |
一、节日与社会团结 |
二、婚姻与社会团结 |
第四节 节日信仰和节日功能的转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诗经》与古代婚姻俗制 |
第一节 《诗经》与古代婚俗变迁 |
一、《草虫》是首情歌 |
二、农业规律与婚俗的形成 |
三、民间与贵族的共有习俗 |
第二节 《诗经》与古代婚制变迁 |
一、从一夫一妻到侄娣陪嫁 |
二、从侄娣陪嫁制到妻妾制 |
第六章 《诗经》与古代家庭仪礼 |
第一节 古代婚礼与祭祖仪式 |
第二节 古代出生仪礼与生死信仰 |
一、出生仪式意义的变化 |
二、出生仪式与家庭宗教制度 |
第七章 葛兰言《诗经》学的继承与影响 |
第一节 葛兰言与法国《诗经》学 |
一、《诗经》翻译:从散文形式到诗歌形式 |
二、法国“诗经观”的发展 |
三、葛兰言对《诗经》学的继承与超越 |
第二节 中西交汇处的葛兰言及其《诗经》学 |
一、葛兰言与西方社会史学 |
二、葛兰言与《诗经》研究 |
结语 |
附录 |
1. 葛兰言的生平和学术年表 |
2. 葛兰言着述一览 |
3. 葛兰言1905-1907年在巴黎高师的借书记录 |
4. 梯也尔基金会报告 |
5. 葛兰言赴华考察申请信与沙畹报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为“鹊巢”而“鸠居”者补(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D]. 姚道林. 安徽大学, 2020(07)
- [2]情礼交融:诗经《关雎》与《鹊巢》的对比读解[J]. 李琳.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10)
- [3]出土文献《诗经》材料集释[D]. 相宇剑. 安徽大学, 2019(02)
- [4]先秦仪式文学纂辑与研究[D]. 蔡雨彤. 浙江大学, 2019(01)
- [5]《鹊巢》:好美一个家(上)[J]. 刘毓庆. 名作欣赏, 2018(28)
- [6]两宋之际《诗经》学研究[D]. 朱学博.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7]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D]. 邹虎.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8]《诗经·召南》前三篇读解:一种通变古今的经学尝试[J]. 柯小刚.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9]丁若镛《诗经讲义》与朱子《诗》说对比研究[D]. 郑令媛. 深圳大学, 2017(07)
- [10]葛兰言《诗经》学研究[D]. 卢梦雅. 山东大学, 2017(05)
标签:诗经论文; 国风·周南·关雎论文; 宋朝论文; 祭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