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辨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光[1](2021)在《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意愿及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构建学习型组织是现代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员工是组织创新的主体,学习型组织在组织创新中的积极作用需要通过员工的接纳和认知来实现。但国内外较少有研究从员工个人心理角度探讨学习型组织在组织创新中的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在组织支持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组织支持感和创新自我效能感两个变量,研究了解了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和创新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特点,探讨了几个因素之间的系统关系。本研究翻译、修订了学习型组织多维度问卷,修订后的问卷信效度良好(α=0.981),其它采用了组织支持感量表;创新自我效能感量表;员工创新意愿量表;员工创新行为量表进行调查,使用问卷调查法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了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606份。研究得出结论如下: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员工创新意愿及创新行为的现状及特点研究表明:(1)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性质、受教育程度、年龄、工作年限和职位等五个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2)组织支持感在年龄、工作年限和职位等三个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3)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年龄、工作年限和职位等三个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4)员工创新意愿在年龄、工作年限和职位等三个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5)员工创新行为在性别、企业性质、工作年限和职位等四个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员工创新意愿及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1)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新意愿及创新行为,在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2)组织支持感在学习型组织与员工创新意愿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组织支持感在学习型组织与员工创新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学习型组织与员工创新意愿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学习型组织与员工创新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6)组织支持感和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学习型组织与员工创新意愿间起链式中介作用。(7)组织支持感和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学习型组织与员工创新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根据研究结论,企业可以针对不同员工群体特点,采用针对性措施,全面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员工创新意愿及创新行为水平。
郝英奇,曾靖岚,留惠芳[2](2021)在《学习型组织是怎么炼成的——基于加特可(广州)的扎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型组织是VUCA时代的产物,甫经面世引来热烈追捧,无数企业竞相践行。然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缺乏操作层面的研究,致使众多企业推广如火如荼、实践半途而废。文章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日资企业加特可(广州)进行深入剖析,构建了新的学习型组织结构模型,解构了学习型组织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学习型组织由组织目标、价值实现、共同愿景、学习准备、学习执行、学习反馈、支持因素、驱动因素、约束因素九个要素构成;学习型组织生成机制隐含着讲师制、课题制、学习反馈三个子循环;子循环相互驱动促使知识转化和业绩提升。此项研究丰富了学习型组织理论成果,对制造型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张越[3](2020)在《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野下幼儿园教研组活动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园教研组活动是教师用以解决日常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教研组活动的效果和质量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发展,为了让教师能够更好地、不断地去学习、反思、交流、实践,幼儿园教研组活动应该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成为一个持续学习的组织,并且通过创新与变革既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紧跟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潮流,又不偏离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使教研组活动不断成长进步。教师们在这样的教研组活动的相应制度保障和支持下能够有意识、全面系统地和持续地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能够互相启发。本研究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幼儿园教研组活动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据此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改进建议。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首先,阐述研究缘起,一是把幼儿园建成学习型组织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二是幼儿园教研组活动有待改善;其次,阐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最后,对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具体论述。研究方法是在持续学习与创新变革,团队合作学习,学习支持与授权三个维度基础上自编幼儿园教研组活动现状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和观察记录表,分别对349名和21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5节教研组活动进行详细观察记录。之后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以了解教研组活动现状。第二部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学习型组织理论内容丰富,包括其内涵、特征、模型、创建途径及障碍、评估方法等内容。本研究结合幼儿园教研组活动的特征提取总结了三个主要观点,分别是追求持续学习与变革发展、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以人性化为标志的柔性管理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野下幼儿园教研组活动现状分析。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幼儿园教研组活动总体现状处于中等,即情况表现为一般。三个二级维度持续学习与创新变革、团队合作学习、学习支持与授权之间存在差异,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持续学习与创新变革,学习支持与授权,团队合作学习。每一个二级维度的现状也处于中等。不同年龄和不同教龄的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的现状存在差异。第四部分: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野下幼儿园教研组活动的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教研组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在持续学习与创新变革中幼儿园教研组活动形式偏于固定;在团队合作学习中幼儿园教研组活动氛围缺少质疑;在学习支持与授权中教师对于教研自主权被授权意识不足。基于此分析归纳出客观原因是幼儿园尚未形成平等开放的组织气氛,教研组活动体系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和教研组活动缺乏活动常态化管理制度;主观原因其一是园长方面在领导教研组活动的领导力,其二是教师方面在教研组活动中的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第五部分: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野下幼儿园教研组活动的改进建议。结合幼儿园教研组活动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本研究从营造平等开放的幼儿园组织气氛;构建教研组活动层次化体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制定教研组活动常态化管理制度;提高园长在教研组活动方面的领导力;提升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这五个方面提出策略。
留惠芳[4](2019)在《基于扎根理论的学习型组织生成机制研究 ——以加特可广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发展,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如何通过持续不断的组织学习来永葆生机,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经典学习型组织过程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动态性的理论思路,但对组织学习各阶段的具体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型组织生成的因果过程未进行深挖。本文以加特可广州为案例企业,充分搜集访谈资料和二手资料,采用扎根理论对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最终提炼出129个概念,44个副范畴、9个主范畴及“学习型组织生成机制”这一核心范畴,总结出加特可广州学习型组织生成机制的构成要素,并对要素进行拆解和剖析,最终提炼出学习型组织生成机制模型。研究发现:(1)学习型组织生成机制由9个要素构成,其中3个定义型要素为组织目标、价值实现和共同愿景;3个关系型要素为学习准备、学习执行和学习反馈;3个影响型要素为支持因素、驱动因素、约束因素。(2)组织围绕共同愿景经历学习准备—学习执行—学习反馈三个阶段并形成组织学习循环。其中,组织在学习执行阶段由内部讲师制和课题制可实现学习外扩和学习内化,学习外扩是学习内化的知识蔓延,学习外扩支持着学习内化,学习内化的成果直接驱动考核晋升体系,此为组织学习循环的关键所在。(3)学习型组织经历组织目标—组织学习—价值实现的生成路径。本文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和经典过程模型理论,也对新时代的企业进行组织学习、打造学习型组织带来一定的借鉴。
郑丹虹[5](2018)在《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视域下的学校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以SL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当前教育改革新形势来看,学校的变革创新也是大势所趋。学校要进行变革创新,变革中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者的角色与身份日益凸显。作为教师个体与团队的组织载体,教研组成为这场变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随着国外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学习共同体的引入,在我国教育界也掀起了一轮热潮。本研究中,教研组的组织理念是学习型教研组,教研组的活动过程是组织学习,教研组的操作模式是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组织强调五项修炼,它们分别是建立愿景、改变心智、团队学习、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所以本研究希望教研组的成员一起建立教研组共同的奋斗愿景、改变组员的心智模式、开展团队学习活动、建立健全的教研制度、鼓励组员不断自我超越和进行系统思考。组织学习是组员在为组织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共同体制度的优势可以让教研组共同体相互支持和共同领导、共同的价值观与愿景、集体学习与实践、提供支持的条件、最后分享实践经验,共同打造出专业化高效能的教师团队。为了科学地总结当前学校教研组和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本文采取词频分析法、共词聚类分析法和多维尺度分析法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数据化分析。而且由于个案研究的样本比较小,先把问卷初稿进行大量的随机预测,然后通过SPSS来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分析,最后才把问卷调查的终稿发放给个案研究教研组的成员。本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SL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学习共同体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当前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如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定位(性质、文化特点、文化内容、组织职能、教研组长)不清晰、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常规教研(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反思、命题、比赛、业务学习、读书沙龙、师徒结对等)和特色教研(课例研究、课题研究、教学测量与评价研究)的活动制度不够完善,相关活动的开展也亟须提高频率和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明确了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定位、制定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制度、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案例,以此来创建学习型教研组。希望教研组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成长、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学校的声誉度都有所提高。
王增芬[6](2015)在《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研究 ——基于辅导员工作的实践与反思》文中提出伴随着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社会是一个以数量和质量求效益的社会,而知识经济社会是以知识、智力和创新求效益的学习型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取代劳动和资本成为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财富来源,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逐步向知识密集型升级,这种发展趋势必然对劳动者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的人应是“学习型的人”,他们是把学习看成是自身一种生活方式的人;他们是集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组织学习等技能于一体,并能在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的人;他们是把学习看作人的天性、生命意义和追求源泉的“学习型的人”。学习型社会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学习型组织构成的,而学习型班级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分支。而人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学习型组织”,对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发展而言,就需要学习型班级。班级是高职院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最基层的组织和单位,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具有强大的集体教育力量。随着信息科技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班级个体的时空意识、交往方式、学习方式、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出现了变化,大学班级管理的主体对象——学生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建设新型班级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在微观层面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从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吸纳其他理论的研究成果,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学习型社会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以下简称“学习型理论”)提出的学习理念、管理理念、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等契合了学习型班级建设的需求,为建设学习型班级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学习型班级是教育的载体,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社会化的平台,满足学生归属的需要、活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社会承认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需要等,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学习型班级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班级核心,能够开展自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使个体在集体中获得更高质量的成长,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学习型的人”。学习型班级因此成为未来班级建设的模式和方向。本研究主要以学习型理论为理解、分析和探索的框架,以高职院的学习型班级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反思——构建为基本方法,综合运用调查访谈、归纳演绎、反思建构和跨学科研究等具体方法,考察了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理论基础、洽释了高职院学习型班级理论的意蕴,分析了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的必要性、动因和条件,重点分析了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面临的困境,探索了构建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体系的基本思路。学习型组织理论虽是管理学领域中极力倡导的一种新型理论,但它的核心价值正是体现在其教育性上,学习型班级建设丰富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实践,迎合了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层次之一,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普遍采用的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践为学习型组织理论扎根班级建设提供了沃土;由于受到传统班级管理模式惯性力量的深远影响,学习型班级面临着系统、认知、体制、管理、文化、评价等多方面的障碍。基于这种情况,本文立足于高职院班级建设的实际,借鉴学习型理论,从价值理念、组织学习模式、班级文化、技能、保障机制等诸多方面对构建学习型班级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索。本研究认为,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一,学习型理论的理念需要转化为学习型班级的价值观,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成为学习型班级设计的原则,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才能外化为学习行为。其二,创建学习型班级离不开适切的组织学习模式,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班级组织学习的关键,拓展学习型班级的组织系谱和打造学习型的班级管理团队是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组织保障。学习型班干部选拔的唯一原则是量才适用,根据不同的职责和不同学习团队的需要,合理选用、任用适合的同学担任适合他们的职务,让每位同学都能发挥和提高自己最大的潜力。其三,学习型班级文化为学习型班级建设创设了发展性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融洽了班级师生、生生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个体感受到集体的教育力量。其四,要善用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以系统思考的方式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自我超越,激发班级每位同学心灵的热望;批判式地反省自己思维中的一些基本假设,以便获得更具创新性、更有效率的创意和行动的能力;审视团队中彼此的行为,在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中,掌握团队工作技巧,打破班级人际互动中的习惯性防卫等等。掌握了这些技能,学习班级建设才能走的更高更远。其五,学习型班级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其保障机制的建立,包括班级的学习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等。通过创建学习型班级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包括原则、目标、主体、指标体系、载体等各个方面,探索学习型班级发展性评价的保障机制,激活内外互动的班级学习机制,建立新的班级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
胡鹏,魏道江,李慧民[7](2015)在《对学习型组织研究现状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学习型组织发展"过热"的形势下,通过回答什么是学习型组织,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组织,怎样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及如何评价学习型组织这四个问题,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地梳理,给出从学习结果入手定义的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提出用直接法评价学习型组织的思路,并展望将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倪国栋[8](2012)在《基于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的代建绩效改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代建制”在我国的深入推行,代建绩效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与代建业务的广泛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亟待进行代建绩效的改善。本文试图引入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理论,从代建单位的角度入手来研究代建绩效改善问题。本文通过对“代建制”和代建管理模式的理论分析,界定出代建绩效的概念和内涵,通过问卷调研对当前各地代建单位的代建绩效现状进行衡量和分析,并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研对代建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与界定,提出了代建绩效改善的角度和思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代建单位的知识管理、组织学习、项目管理核心能力和代建绩效等研究变量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开发出相应的测量量表,通过文献研究和基础理论分析,提出了有关各绩效改善要素与代建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并构建出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与项目管理核心能力对代建绩效的改善机理理论模型。根据实证研究的步骤与方法,开发了实证研究的测量工具,编制出调查问卷,对分布在江苏、上海、山东、山西、天津、辽宁、海南、广东、福建等9个省市的65个代建项目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SPSS17.0和AMOS7.0等统计分析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效度与信度分析、相关分析以及数据正态性检验,并利用AMOS7.0软件对初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运行与修正,得出了最优模型,然后利用初始模型和最优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厘清了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和项目管理核心能力对代建绩效的改善机理和影响路径,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对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施步骤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代建绩效改善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分析了代建绩效改善系统的因果关系,构建出代建绩效改善系统的SD模型,并对SD模型中的变量进行编码和描述。在此基础上,编写出SD方程式,利用VENSIM PLE软件对代建绩效改善效果进行SD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讨论。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代建绩效改善的具体措施。首先,围绕代建单位知识管理水平的提升问题,根据代建单位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对代建单位的知识体系进行划分,构建出基于知识管理活动系统、知识管理组织系统和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代建单位知识管理体系,并构建出代建单位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评价模型及其组织实施方式。其次,围绕代建单位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问题,运用组织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了基于“火箭模型”的代建单位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方法,以及代建单位组织学习的方式和途径,并对代建单位组织学习的障碍和应对措施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再次,围绕代建单位项目管理核心能力的提升问题,运用核心能力理论,构建出代建单位项目管理核心能力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培育和提升代建单位项目管理核心能力的措施。最后,得出了代建绩效改善系统的实现框架。
帅良余[9](2012)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背景下的成人学习和成人个性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创建学习型组织背景下的成人学习和成人个性发展”为主题,重点研究学习型组织实践中的成人学习,分析成人通过学习所发生的个性变化和发展,以期反映当今成人学习的过程、方式和成效,努力揭示其中的相关特点、规律,从而更好地服务和指导成人学习的实践。一、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从学习型组织的视角看,自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第一部有关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专着以来,西方国家经历了近二十多年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与此同时,其在我国也有十多年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经验积累。但总体而言,学习型组织是一项新生事物,因此,其理论本身需要丰富和完善。从成人学习的视角看,在成人教育学领域,有关成人学习的研究得到充分的重视,研究成果也较丰硕。但是,成人学习在传统成人教育体系之外的探索和发展往往被忽视。所以,论文注重在学习型组织条件下,研究成人学习、成人个性发展。从成人个性发展的视角看,通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个性理论分析,使得个性以及成人个性发展与成人学习、学习型组织之间建立联系,为分析成人学习提供理论依据。二、论文研究的探索与创新本论文的探索与创新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研究主题体现创新理念。本研究着眼于创建学习型组织背景下的成人学习,而学术界对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能否与学习理论、学习型社会学说相融合,能否将这些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思考,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所以,论文研究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前提,立足成人教育学理论,思考成人学习与成人个性发展,这在国内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中,似乎不多,因此,研究主题具有创新意义。第二,本研究的多学科、多理论组合具有新颖性。在论文研究中运用了成人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对成人学习进行交叉性的探索。在成人教育学领域,这样的理论组合与应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第三,本论文的实际案例分析具有原创性、实用性。在研究中建立“三维度、六元素”的成人学习和成人个性分析框架,并且将这个分析框架作为探索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表明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体现本研究的独创性。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将其中的相关内容重新整理,在2012年《开放教育研究》杂志(CSSCI)第1期,发表了以“多视阈中的成人学习研究”为题的文章;在2012年《职教论坛》杂志(中文核心期刊)第10期,发表了以“组织学习文化研究,,为题的文章;在2011年《终身教育》杂志第9卷第4期,发表了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促进机关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为题的文章。三、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框架本论文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研究主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多学科理论的综合应用。研究包括四个方面,共计十一章。一是研究的缘起、假设和方法。这部分共有两章,主要是发现问题,明确研究重点、方法和特点,提出论文研究的假设和构想。二是概念分析与文献综述。这部分共有两章,主要为前面的理论假设寻找理论根据,同时,研究各学科的内涵、特征,明确各学科的范畴与作用,为个案研究提供方法和工具。三是访谈与个案研究。这部分共有四章,分别对两家机关、两家企业,共8位成人学习者的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实际走访了7个正在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的机关和企业,访谈了19位参与创建活动的成人学习者,根据研究需要,从其中遴选了8位成人学习者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通过个案分析,探索成人在组织学习中的某些特点和规律。四是对成人学习与成人个性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这部分共有三章,前两章是以前面的个案实例为基础,分析成人学习与成人个性的相互作用。最后一章,以访谈获得的信息为基础,针对创建中的不足,提出加强学习团队和组织学习文化建设的建议。
国秋华[10](2010)在《我国传媒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生产、传播、交换和利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社会财富的源泉正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知识和学习能力转移。传媒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传媒企业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说到底是学习能力的竞争。提高组织学习力与创新力是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如何提高传媒的组织学习力与创新力?当代西方最前沿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法。将传媒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就是要让传媒变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知识、创造知识,并能不断凝聚新知识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组织。近年来,已有不少传媒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进行了学习型组织建设,但在风起云涌的建设大潮中,真正理解并掌握建设理论与建设方法的并不多,建设的成效也不显着。正基于此,本文力图从学习型组织理论本源出发,以培育和提高传媒核心竞争力为目的,来探寻适合我国学习型传媒组织建设的路径。本文首先对核心能力与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论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核心能力与学习型组织之间的理论关联性,揭示出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基于知识资本管理理论,本文又对传媒企业的组织特性进行了分析。传媒组织的知识特性决定了传媒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资本是传媒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比之一般企业,传媒的成功更依赖于对知识资本的良性积累与运作。而学习型组织不仅是知识资本运作的有效平台,而且是促进传媒企业持续学习、不断创新的有机组织。经此分析,本文在理论上证明了传媒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提高离不开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其次,本文客观描述了我国传媒企业的发展现状。我国传媒正经历内外环境的急剧变迁。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资源知识化、管理人本化、学习终身化改变着传媒外在生态环境,对传媒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媒要想迎接国际化的竞争就必须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与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我国传媒正经历深刻的体制转型与数字化转型。传媒需要建构新的能力体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综合内外环境的变迁,我国传媒迫切需要学习、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来完成实践创新。本文在借鉴世界上已经成熟的学习型组织模式,吸取其有益成分,在结合我国传媒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构了以管理为核心的传媒学习型组织理想系统模式。该模式基于系统理论的系统思考,将传媒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动态的系统。该系统包含了“管理、组织、人员、技术、知识、学习”六个子系统,这六个子系统相互依存、彼此影响。传媒必须从整体利益出发,做好这六个子系统的建设,才能真正建立并发挥学习型组织的效力。最后,本文针对传媒企业的现实情况与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有重点、分步骤的建设策略。提出以愿景管理为抓手,重点进行绩效、能力与知识的管理,以此提高组织管理创新的能力;进行组织变革,建构灵活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完善责权利体系,进行流程改造,以不断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树立新型的学习观,推动员工心智模式的转变,并有效开展组织学习,以提高组织学习的能力;将学习与创新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建构学习型传媒企业文化,以文化凝聚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后通过技术系统的建设,以提高组织资源利用效率与知识共享水平,以促进知识资本的良性运作,提高传媒核心竞争力。创建学习型媒体组织,是我国传媒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换的必然要求,是传媒进行组织变革与管理创新的有力武器,是传媒培育或提高核心竞争力有效途径。
二、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辨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意愿及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2.1 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研究 |
1.2.2 组织支持感的相关研究 |
1.2.3 创新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1.2.4 员工创新意愿与创新行为的相关研究 |
1.2.5 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新意愿及创新行为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设计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目的 |
2.2.3 研究假设 |
2.2.4 研究工具 |
2.2.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新意愿及员工创新行为的现状研究 |
3.1.1 学习型组织的现状研究 |
3.1.2 组织支持感的现状研究 |
3.1.3 创新自我效能感的现状研究 |
3.1.4 员工创新意愿的现状研究 |
3.1.5 员工创新行为的现状研究 |
3.2 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新意愿及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 |
3.2.1 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新意愿及创新行为的相关关系研究 |
3.2.2 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新意愿的关系研究 |
3.2.3 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 |
第4章 讨论与研究结论 |
4.1 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新意愿及创新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现状与特点讨论 |
4.1.1 学习型组织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现状与特点讨论 |
4.1.2 组织支持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现状与特点讨论 |
4.1.3 创新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现状与特点讨论 |
4.1.4 员工创新意愿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现状与特点讨论 |
4.1.5 员工创新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现状与特点讨论 |
4.2 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新意愿及创新行为的关系讨论 |
4.2.1 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新意愿及创新行为的相关关系讨论 |
4.2.2 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学习型组织与员工创新意愿间的中介作用讨论 |
4.2.3 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学习型组织与员工创新行为间的中介作用讨论 |
4.3 研究结论 |
第5章 管理启示、研究不足与展望 |
5.1 管理启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习型组织多维度问卷 |
附录B 组织支持感量表 |
附录C 创新自我效能感量表 |
附录D 员工创新意愿量表 |
附录E 员工创新行为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学习型组织是怎么炼成的——基于加特可(广州)的扎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
(一)学习型组织构建的研究视角 |
(二)学习型组织的模型 |
(三)既有研究评述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理论抽样 |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技术 |
三、扎根分析 |
(一)开放性编码 |
(二)主轴性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与概念模型提出 |
1. 学习型组织生成机制 |
2.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组织学习循环 |
四、结语 |
(3)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野下幼儿园教研组活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一)追求持续学习与变革发展 |
(二)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 |
(三)以人性化为标志的柔性管理 |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野下幼儿园教研组活动现状分析 |
(一)幼儿园教研组活动总体现状分析 |
(二)幼儿园教研组活动各维度现状分析 |
(三)幼儿园教研组活动现状差异分析 |
四、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野下幼儿园教研组活动的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幼儿园教研组活动的存在问题 |
(二)幼儿园教研组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五、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野下幼儿园教研组活动的改进建议 |
(一)营造平等开放的幼儿园组织气氛 |
(二)构建教研组活动层次化体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
(三)制定教研组活动常态化管理制度 |
(四)提高园长在教研组活动方面的领导力 |
(五)提升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基于扎根理论的学习型组织生成机制研究 ——以加特可广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文献综述 |
2.1 学习型组织研究现状 |
2.2 生成机制相关研究 |
2.3 学习型组织生成机制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3.案例选择 |
3.1 案例选择标准 |
3.2 案例介绍 |
4.研究设计与过程 |
4.1 扎根理论的逻辑过程 |
4.2 数据收集 |
4.3 数据处理 |
4.4 数据编码过程 |
4.5 信效度检验 |
5.解释与讨论 |
5.1 学习型组织生成机制之要素阐释 |
5.2 学习型组织生成机制之组织学习循环 |
5.3 学习型组织生成机制之生成路径 |
6.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创新与贡献 |
6.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5)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视域下的学校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以SL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政策背景 |
二、时代背景 |
三、现实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拟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学校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教研组 |
二、学习共同体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 |
二、组织学习理论 |
三、学习共同体理论 |
四、学习型组织(教研组)和学习共同体的关系辨析 |
五、建立学习型教研组学习共同体 |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 |
第一节 教研组文献述评 |
一、数据样本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三、学校教研组研究的热点分析 |
四、学校教研组研究的趋势展望 |
第二节 学习共同体文献述评 |
一、数据样本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三、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热点分析 |
四、学校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第四章 研究的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和内容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内容 |
第二节 研究的概念框架图 |
第三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第五章 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展 |
第一节 调查问卷量表的编制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预试情况 |
第三节 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四节 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五节 正式的调查问卷量表 |
第六节 访谈设计 |
第六章 SL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和访谈对象 |
第二节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策略的实施 |
第一节 明确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定位 |
第二节 制定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制度 |
一、备课 |
二、说课 |
三、上课 |
四、听课 |
五、评课 |
六、自查 |
七、命题 |
八、比赛 |
九、教辅 |
十、师徒结对 |
十一、业务学习 |
十二、课例研究 |
十三、课题研究 |
十四、教学测量与评价研究 |
第三节 开展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教研活动 |
一、集体备课 |
二、上课听课 |
三、说课评课 |
四、自查反思 |
五、课例研究 |
六、课题研究 |
七、教学测量与评价研究 |
第四节 评价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效能 |
第五节 推广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成果 |
一、以讲座分享式来推广 |
二、以课题研究模式推广 |
三、以帮扶结对形式推广 |
四、以线上宣传形式推广 |
第六节 总结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实施效果 |
第八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一、个案研究的样本量较小 |
二、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制度不够完善 |
三、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常规教研深度不够 |
四、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特色教研开展不足 |
五、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评价制度不够精细 |
六、教研组长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研究 ——基于辅导员工作的实践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选题理由和意义 |
一、选题理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关于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二、国内关于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理论 |
一、学习型社会的内涵特征 |
二、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提出 |
三、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学校教育的关系 |
第二节 学习型组织理论 |
一、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 |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相融性 |
三、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班级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学习型理论为高职院建设学习型班级提供了启示 |
一、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启示 |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启示 |
第二章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的意蕴 |
第一节 高职教育的内涵与特色 |
一、高职教育的内涵 |
二、高职教育的特色 |
第二节 高职院学生的特点 |
一、思想比较活跃,但自信心不足 |
二、动手能力较强,但自我定位模糊 |
三、渴望被社会认同,但集体观念较淡薄 |
四、有求知欲望,但学习力不足 |
五、就业有市场,但“软技能”不足 |
第三节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的内涵 |
一、学习型班级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
二、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四节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的主体 |
一、学校——学习型班级建设的主体 |
二、社会——学习型班级建设的支持者 |
第三章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的必要性 |
第一节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
一、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
二、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
三、个体社会化的需要 |
第二节 高职院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 |
一、高职院班级建设理论提升和实践改革的需要 |
二、高职院班级管理自主化和科学化的需要 |
三、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需要 |
第三节 人的整体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一、发挥学生自我实现潜能 |
二、对学生实施“全人”教育 |
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
四、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
第四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需要 |
一、学习型班级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
二、学习型班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
三、学习型班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
第四章 高职院建设学习型班级的动因和条件 |
第一节 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
一、传统班级管理模式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 |
二、当前班级建设模式是由经济社会转型决定的 |
三、学习型班级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诉求 |
第二节 回归高职教育的发展性本质 |
一、反思办学路径的“唯市场化”倾向 |
二、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泄力”问题 |
三、走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唯就业化倾向 |
四、转变教学实践中的培训化倾向 |
第三节 迎接新媒体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
一、同辈群体对高职学生理想信仰形成的影响较大 |
二、“微关注”成为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
三、新媒体成为促进人际互动的重要方式 |
四、新媒体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 |
第四节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的条件 |
一、外部环境的支持 |
二、内部环境的优势 |
第五章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系统中的脱节 |
一、技术与人文的不和谐 |
二、学校主体与经济领域的不协调 |
三、工具领域与价值领域的不统一 |
四、职业需求与学生需求的脱节 |
第二节 顶层设计认识和思维上的局限性 |
一、学习型班级建设的意识不强 |
二、学习型班级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
三、学习型班级建设缺乏先进理论指导 |
四、学习型班级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
第三节 班级的育人功能萎缩成管理功能 |
一、班级建设的管理主义 |
二、班级建设的制度主义 |
三、班级建设的工具主义 |
四、班级建设的经验主义 |
第四节 班级评价重显性轻隐性 |
一、评价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功利化 |
二、评价方法或手段上过于量化 |
三、评价内容重事实性评价,轻价值性评价 |
四、对评价结果后续的改进和干预措施不完善 |
第五节 班级组织文化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 |
一、来自个人主义和非正式群体的挑战 |
二、来自防卫性学习文化的挑战 |
三、来自班级中人际关系的挑战 |
四、来自精神文化建设的挑战 |
第六章 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的实践路径 |
第一节 树立学习型班级的价值观 |
一、动员宣传学习型班级的先进理念 |
二、结合学生实际,更新学习观念 |
三、统筹设计,把握学习型班级设计的原则 |
四、建立共同愿景,打造班级共同体 |
五、落实学习型班级观念,搭建新的学习架构 |
第二节 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组织学习模式 |
一、拓展学习型班级的组织谱系 |
二、打造学习型的班级管理团队 |
三、构建师生开放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 |
第三节 塑造学习型班级文化 |
一、开展境界教育,树立不断自我超越的观念文化 |
二、共创班级公约,创建共同成长的制度文化 |
三、发挥先进的示范作用,凝聚榜样文化的力量 |
四、营造融洽的情感,建立合作性的人际交往关系 |
第四节 善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技能 |
一、系统思考: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 |
二、自我超越:激发班级每位同学心灵的热望 |
三、改变心智模式:打破班级管理的思维定式 |
四、深度汇谈与讨论:打破班级人际互动中的习惯性防卫 |
第五节 探索学习型班级发展性评价的保障机制 |
一、创建学习型班级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
二、构建发展性的学习型班级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7)对学习型组织研究现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什么是学习型组织 |
2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组织 |
2.1学习型组织提出的时代背景 |
2.2组织的最终目标 |
3怎样建立学习型组织 |
3.1学习型组织的结构研究 |
3.2学习型组织的学习过程模型研究 |
4如何评价学习型组织 |
5结论与展望 |
5. 1研究结论 |
5.2将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8)基于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的代建绩效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项目管理绩效研究现状 |
2.2 代建制及代建绩效的研究现状 |
2.3 知识管理理论及其在工程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
2.4 组织学习理论及其在工程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
2.5 核心能力理论及其在工程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
2.6 课题相关研究现状的综合评述 |
2.7 本章小结 |
3 代建绩效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3.1 “代建制”及代建管理模式概述 |
3.2 代建绩效及其现状分析 |
3.3 代建绩效影响因素的识别与界定 |
3.4 代建绩效改善思路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代建绩效改善机理理论模型研究 |
4.1 研究变量和测量指标的界定 |
4.2 改善要素与代建绩效的关系分析及研究假设的提出 |
4.3 代建绩效改善机理理论模型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代建绩效改善机理的实证研究 |
5.1 实证研究设计与方法 |
5.2 调研数据收集 |
5.3 调研数据分析 |
5.4 模型检验与修正 |
5.5 实证结果的讨论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代建绩效改善效果的 SD 仿真研究 |
6.1 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 |
6.2 代建绩效改善系统的 SD 模型构建 |
6.3 代建绩效改善效果的 SD 仿真 |
6.4 本章小结 |
7 代建绩效改善的实现研究 |
7.1 代建单位知识管理水平的提升研究 |
7.2 代建单位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研究 |
7.3 代建单位项目管理核心能力的提升研究 |
7.4 代建绩效改善系统的实现框架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的局限性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创建学习型组织背景下的成人学习和成人个性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的缘起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面向学习主体的研究被忽视 |
二、成人学习理论的应用未能得到深化 |
三、成人学习成效的研究存在缺失 |
第二节 研究主题的确定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一、基于学习型组织视角的研究意义 |
二、基于成人学习视角的研究意义 |
三、基于成人个性发展视角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方法和特点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设计 |
二、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研究设计 |
三、关于“成人学习”的研究设计 |
四、关于“成人个性发展”的研究设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和实践资料的收集、查阅和整理 |
二、个案研究 |
三、访谈研究 |
四、建立成人学习和成人个性发展的分析框架 |
五、论文正文的有关说明 |
第三节 研究特点 |
一、务实性 |
二、交叉性 |
三、创新性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分析 |
第一节 学习型组织 |
一、彼得·圣吉的观点 |
二、其他学者和实践者的观点 |
第二节 成人学习 |
一、成人 |
二、学习 |
三、成人学习 |
四、成人学习者 |
第三节 成人个性 |
一、哲学研究中的个性 |
二、心理学研究中的个性 |
三、社会学中的个性 |
四、教育学和学习理论中的个性 |
五、成人个性发展 |
第四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学习型组织 |
一、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论 |
二、学习型组织中的主要关系 |
三、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
四、学习型组织的分类 |
第二节 关于成人学习 |
一、成人学习的特性 |
二、“三大理念”中的成人学习 |
三、“学习型组织理念”中的成人学习 |
四、“成人教育”中的成人学习 |
第三节 关于个性与成人个性发展 |
一、个性 |
二、成人个性发展 |
第四节 文献综述的归纳与分析框架概述 |
一、文献综述的归纳 |
二、分析框架中的六项元素 |
三、分析框架的应用说明 |
第五章 创建学习型机关中的个案研究(上) |
第一节 X工商分局创建学习型机关概况 |
一、精心组织,措施有力 |
二、激发动力,重在实效 |
三、学用结合,拓展成果 |
第二节 个案研究之一:龚一楠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三节 个案研究之二:桑叶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六章 创建学习型机关中的个案研究(下) |
第一节 Y法院创建学习型机关概况 |
一、总体筹划,认真落实 |
二、培育组织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三、创新学习载体,提高业务能力 |
第二节 个案研究之一:倪申汉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三节 个案研究之二:袁北仁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七章 创建学习型企业中的个案研究(上) |
第一节 M电器厂创建学习型企业概况 |
一、宣传创建理念,建立学习制度 |
二、领导带头示范,全员参与学习 |
三、鼓励学习成果转化、促进学习发展 |
第二节 个案研究之一:田建设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三节 个案研究之二:戚冬梅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八章 创建学习型企业中的个案研究(下) |
第一节 N电信分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概况 |
一、围绕“一个主线”,建立共同愿景 |
二、培养“四个理念”,改善心智模式 |
三、突出“三好”目标,鼓励自我超越 |
四、建立IPTV项目攻关小组,倡导团队学习 |
第二节 个案研究之一:盛鑫兰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三节 个案研究之二:邢为民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九章 成人学习对于成人个性发展的作用 |
第一节 “问题解决导向学习”对于成人个性发展的作用 |
一、“问题解决导向学习”对于建构经验的作用 |
二、“问题解决导向学习”对于拓展职业角色的作用 |
第二节 “工作管理导向学习”对于成人个性发展的作用 |
一、“工作管理导向学习”对于满足职业需要的作用 |
二、“工作管理导向学习”对于完善职业兴趣的作用 |
第三节 “文化建设导向学习”对于成人个性发展的作用 |
一、“文化建设导向学习”对于深化自我认知的作用 |
二、“文化建设导向学习”对于形成职业态度的作用 |
第四节 “技能成长导向学习”对于成人个性发展的作用 |
一、“技能成长导向学习”对于满足职业需要的作用 |
二、“技能成长导向学习”对于深化自我认知的作用 |
第十章 成人个性发展对于成人学习的作用 |
第一节 需要、兴趣及其发展对于成人学习的作用 |
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对于学习的作用 |
二、自尊需要对于学习的作用 |
三、遵从组织需要对于学习的作用 |
四、遵从社会需要对于学习的作用 |
五、兴趣的发展对于学习的作用 |
第二节 自我认知、经验及其发展对于成人学习的作用 |
一、职业能力的自我认知对于学习的作用 |
二、学习能力的自我认知对于学习的作用 |
三、个人特长的自我认知对于学习的作用 |
四、经验对于学习的作用 |
第三节 职业角色、态度及其发展对于成人学习的作用 |
一、职业角色领悟对于学习的作用 |
二、职业角色实践对于学习的作用 |
三、职业角色评价对于学习的作用 |
四、职业角色规范对于学习的作用 |
五、职业角色建设对于学习的作用 |
六、态度对于学习的作用 |
第十一章 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建议——基于成人学习和成人个性发展的视角 |
第一节 加强学习团队建设 |
一、学习团队的主要含义 |
二、学习团队的沟通交流对于成人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作用 |
三、学习团队的建设 |
第二节 加强组织学习文化建设 |
一、组织学习文化的含义 |
二、组织学习文化的培育对于成人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作用 |
三、组织学习文化的建设 |
附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我国传媒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学习型组织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关联性分析 |
第一节 相关理论的概述 |
一、核心能力理论 |
二、知识管理理论 |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二节 核心竞争力与学习型组织 |
一、核心竞争力与知识管理 |
二、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 |
三、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
四、学习型组织与核心竞争力 |
第三节 学习型组织与传媒核心竞争力 |
一、传媒组织的知识特性 |
二、传媒企业的核心能力要素——知识资本 |
三、学习型组织对知识资本的运作与整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传媒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外部生态环境的巨变要求传媒提高应变能力 |
一、经济全球化改变传媒的生存竞争方式 |
二、信息网络化颠覆传媒的传统生产与管理方式 |
三、资源知识化改变传媒经营管理重心 |
四、管理人本化要求传媒进行管理创新 |
五、知识创新要求传媒提高组织学习能力 |
第二节 传媒内部转型迫切需要建构新的能力体系 |
一、我国传媒的分类改革与转企改制 |
二、传媒转企改制需要建构新的能力体系 |
三、传媒数字化转型的竞争 |
四、传媒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建构新的技术能力体系 |
第三节 我国传媒需要建设学习型组织 |
一、应对变革我国传媒需要系统思考 |
二、学习与创新是传媒发展的根本之道 |
三、建设学习型组织可以推进传媒组织变革与管理创新 |
四、以人为本才能凝聚传媒核心能力 |
五、持续发展传媒需要系统培育核心竞争力 |
第四节 我国传媒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可行性 |
一、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
二、我国传媒已经着手学习型组织建设 |
三、传媒学习型组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
四、传媒学习型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传媒学习型组织理想模式的建构 |
第一节 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几种参考模式 |
一、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模式 |
二、迈克尔·J·马奎特的"学习型组织系统"模式 |
三、鲍尔·沃尔纳五阶段模式 |
第二节 传媒学习型组织理想模式的建构 |
一、对三种模式的借鉴 |
二、传媒学习型组织的理想模式 |
第三节 传媒学习型组织子系统的构成 |
一、传媒管理子系统的建构 |
二、传媒人员子系统的建构 |
三、传媒组织子系统的建构 |
四、传媒知识子系统的建构 |
五、传媒技术子系统的建构 |
六、传媒学习子系统的建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传媒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策略 |
第一节 管理起航 |
一、建立愿景与战略 |
二、锁定管理核心:绩效、能力与知识 |
第二节 组织准备 |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二、推进组织结构的变革 |
三、建构完善的责权体系 |
四、进行流程建设 |
第三节 人员发动 |
一、观念的宣导 |
二、两个关键的转型 |
三、两种新型关系的建构 |
四、开展组织学习 |
第四节 文化推动 |
一、企业文化的层次 |
二、建设基于能力的学习型文化 |
第五节 技术促进 |
一、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 |
二、搭建知识网络共享平台 |
三、加快传媒技术的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一、主要观点的回顾与总结 |
二、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 |
四、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辨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学习型组织、组织支持感、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意愿及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杨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学习型组织是怎么炼成的——基于加特可(广州)的扎根研究[J]. 郝英奇,曾靖岚,留惠芳. 当代经济管理, 2021(06)
- [3]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野下幼儿园教研组活动现状研究[D]. 张越.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基于扎根理论的学习型组织生成机制研究 ——以加特可广州为例[D]. 留惠芳. 暨南大学, 2019(02)
- [5]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视域下的学校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以SL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为例[D]. 郑丹虹. 深圳大学, 2018(01)
- [6]高职院学习型班级建设研究 ——基于辅导员工作的实践与反思[D]. 王增芬.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7]对学习型组织研究现状的思考[J]. 胡鹏,魏道江,李慧民. 科技管理研究, 2015(08)
- [8]基于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的代建绩效改善研究[D]. 倪国栋. 中国矿业大学, 2012(10)
- [9]创建学习型组织背景下的成人学习和成人个性发展研究[D]. 帅良余.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10]我国传媒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D]. 国秋华. 武汉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