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股票市场非线性和状态持续性的R/S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倚端[1](2021)在《随机波动与Lévy态金融交互系统模型构建理论及统计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模型的构造和相应非线性统计分析是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领域关注焦点之一,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解释金融市场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性,并且对金融风险管理,实物资产评估和衍生品定价等起着关键的作用.金融市场是一复杂交互作用系统,近年来大量基于随机交互粒子系统构建的金融价格模型逐渐被提出,该类模型通过关注微观个体参与者的行为,来重现和研究金融市场的非线性动力学,以期揭示金融市场复杂系统的演变规律.在本文中,主要将几种重要的随机交互粒子系统运用到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模型构建中,并结合复合泊松过程等随机理论,建立三种新型Lévy态金融随机交互系统模型,分别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探索可能的价格波动形成机制.本文从多角度和多维度参数研究模型模拟收益率序列和真实市场收益率序列的程式化事实和非线性等特性,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非线性分析,复杂度分析等,已获得的丰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种Lévy态金融随机交互系统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的组织结构如下:第1章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理论基础以及主要创新点.第2章研究了基于随机Ising模型和连续渗流系统构建的具有跳跃的金融随机交互系统模型,旨在理解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刻画金融产品价格变动的内在相互影响微观机制以及价格突然剧烈的跳跃波动.模型中交易者的交互作用微观机制是通过Ising动力系统中的粒子(正自旋与负自旋)交互作用来实现的,即在金融市场中拥有正头寸“+”或负头寸“-”,交易者的头寸受到市场信息的影响,而交易头寸的正负占比将导致该金融产品价格的升降.此外,外部投资环境或内部运行状态突变的信息,会导致实际金融市场出现急剧的跳跃波动.通常,交易者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也是导致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的重要因素.在模型中,使用连续渗流系统结合Poisson过程来再现这些突然的跳跃波动,其中金融产品收益率跳变的幅度由连续渗流系统局部相互作用的簇串来模拟.进一步,从理论方面研究所建立离散时间金融价格模型的有限维分布,应用随机交互粒子系统相分离界面(phase interfaces)理论,证明正规化的收益率过程的有限维分布收敛于一个Lévy态过程的有限维分布.通过统计分析和复杂分析,研究了该金融模型的模拟收益率和真实市场的收益率的波动行为和各种复杂性质,并引入p-阶多尺度自相关函数和新型q-阶多尺度熵对模型模拟数据和真实市场数据进行尺度分析,以此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第3章通过Potts模型和定向渗流系统建立新型金融随机交互价格模型.模型中交易者的交互作用微观机制是通过Potts动力系统中的粒子(自旋)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格点Potts模型中平行的自旋体串定义为市场中有相同操作行为(或有相同的投资态度)的投资者群体,而格点定向渗流系统结合Poisson过程再现金融市场剧烈的跳跃波动,其中收益率跳变的幅度由格点定向渗流系统局部相互作用的渗流串来模拟,而且定向渗流理论临界现象被用来描述证券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羊群效应.因此,该模型分别模拟了投资者交易态度的扩散所引起的价格波动和突然的价格随机跳跃波动.进一步,我们从理论方面研究所建立离散时间金融价格模型的有限维分布,应用随机交互粒子系统相分离界面(phase interfaces)理论,证明正规化的收益率过程的有限维分布收敛于一个Lévy态过程的有限维分布.为了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一系列分析方法被用于研究模型模拟数据集和真实市场数据集的波动性质,如幂律分布,Lempel-Ziv复杂性和分数阶样本熵等.实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非线性金融模型能重建真实市场收益率的某些统计特性.第4章应用随机接触过程和复合泊松过程构建一个新型的微观复杂跳跃动态模型,试图重建和刻画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动态.随机接触过程(stochastic contact process)是一个连续时间的Markov过程,经常被看作是某种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模型之一.在本章中,接触过程被用于模拟金融市场因由投资者交易态度的相互影响而导致的价格波动,复合泊松过程被用于描述宏观经济环境造成的随机跳跃波动.而且建立离散时间金融价格模型,证明了其收益率过程的有限维分布收敛于一个Lévy态过程的有限维分布.为了更好地理解价格动态波动的复杂度行为,对相应的金融时间序列集进行了熵分析,包括排列熵,分数阶排列熵,样本熵和分数阶样本熵.此外,为了验证金融价格模型的合理性,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对真实金融市场数据集进行了相应的对比分析研究.第5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
姬昊辰[2](2020)在《基于沙堆模型对中国股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股票市场也在不断的扩大,股市的趋势和波动对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自中国股市成立以来,就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中国股市的有效性进行研究,近些年来,大量的文献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已经达到弱式有效市场,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属于有效市场假说的范畴。然而,还有一些文献的研究发现,市场上出现许多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异常现象,比如羊群效应和日历效应等,这些现象的发生表明股票市场的结构并非是有效市场所假设的情形。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形市场假说的理论来探索中国股票市场的分形结构,以及通过分形理论中的自组织临界理论和沙堆模型来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第一章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与分析。第二章从分形市场假说入手,对比分形市场假说与有效市场假说的不同之处,对分形市场假说进行概述与讨论。第三章使用R/S分析法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分形特征进行实证研究,探索是否中国股票市场处于分形市场的状态。第四章对分形理论和动力学理论中着名的自组织临界性理论进行介绍与讨论,由于自组织临界性理论是揭示沙堆模型的基础,因此对自组织临界性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沙堆模型。第五章通过使用沙堆模型对中国股票的内在动力学机制进行研究和探索,使用中国沪深股市近20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中国股市的内在动力学机制以及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分形结构。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分形结构以及股市的动力学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后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并非达到有效市场,而是处于一种分形市场的结构。中国股票市场具有长程相关性,沪深股市均具有150天左右的正向的长记忆性。中国股票市场满足沙堆模型的相关特征,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系统,会自组织的朝向自组织临界状态发展,在自组织临界状态时,任何一个扰动将导致股价的距离波动。中国股票市场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呈现出标度不变性,其中,上海股票市场在出现大规模下跌的概率要高于大规模上涨的概率,在下跌时的持续时间会高于上涨时的持续时间;深圳股票市场在出现大规模下跌的概率要高于大规模上涨的概率,在下跌时的持续时间低于上涨时的持续时间。在外界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中国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主要由其系统内部各因素所决定。本文的研究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分形结构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更加符合现实市场的情况,为进一步对中国股市内在的机制的探索以及对中国股市股价波动的研究有着借鉴作用。
胡佳琳[3](2020)在《我国股票市场泡沫问题研究 ——基于Hurst指数模型和LPPL模型》文中提出近年来,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资产泡沫破裂后的影响和范围更广。与其他市场相比,股市泡沫更为频繁、破坏性更强,甚至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股票市场泡沫状态变化进行及时准确的判断,以便采取应对措施,切实有效地防范和遏制股票市场泡沫破裂引发的危机。本文选择较有代表性的上证综指和恒生指数展开对我国股市泡沫的研究。以实施涨跌停板政策后的股指为研究起点,选取了199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数据,按照Hurst指数把泡沫分为不同的阶段,逐一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理论基础和采用的模型,接着对股市的估值和特征进行了说明和检验。使用滚动市盈率作为估值指标进行分析;采用JB检验方法来检验中国股市的非正态性;采用Q统计检验和BDS检验来检验中国股市的非线性;采用R/S方法检验计算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分形特征和统计量V,得出中国股市的非周期循环天数为[270,330]。随后采用R/S方法计算时变Hurst指数时间序列,分段研究市场情绪和指数波动点。根据V统计量计算,取股市非周期循环天数,综合运用不同时长的时变Hurst指标相关系数矩阵、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在R/S方法下确定上证指数的择时模型使用N=300时间窗口下的时变Hurst指数;恒生指数的择时模型使用N=330时间窗口下的时变Hurst指数。使用R/S方法分析时变Hurst指数对于上证综指2008年、2015年大行情,恒生指数2007年、2018年大行情的波动点。总体上能够给出较为准确的趋势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性和适用性。在利用时变Hurst指数模型分析股票市场指数波动点的基础上,运用LPPL模型对股票市场泡沫状态变化进行研究。以股票市场波动点作为LPPL模型拟合窗口期的划分依据,对我国股票市场四个大行情时期的泡沫状态变化进行判断。研究结果表明,LPPL模型对泡沫破裂的前、中、后时期都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泡沫破裂前期,股票市场处于正泡沫状态,而当泡沫发生破裂时,股市则处于负泡沫状态。泡沫破裂后,股票市场泡沫在一段时期内保持负泡沫状态后,或开始在反转负泡沫与反转正泡沫之间相互转换。最后,本文对股市情绪波动和泡沫状态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赵云[4](2019)在《中国股市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与可预测性研究》文中指出股票市场作为一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要位。21世纪以来,我国股市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此,正确认识中国股市,探索其运动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传统线性资本市场理论陷入无法解释大量股市“异象”的窘境,以混沌、分形为代表的非线性科学逐步发展起来,这也为股市运动规律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基于此背景,本文从非线性科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我国股票市场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及可预测性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投资者行为、政策规则、外界环境三个角度系统梳理了影响股价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通过分析,明确所有动力学因素都是非线性的,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彼此扭结在一起,共同决定了股票市场的非线性运动。其次,利用反馈原理,从整体上定性分析了动力因素作用于股价运动的非线性反馈机制,从中发现股价运动经常表现为正反馈,在较长时间内又表现为一定负反馈的特点;同时由于反馈机制的存在,使得股价运动在时间上具有记忆性和趋势性,表现出类似分形和混沌的动力学特征。再次,采用BDS检验、R/S分析、混沌参数计算等方法,对我国沪深两市股指序列的动力学特征进行定量分析,证明了我国股票市场非线性、混沌、分形等特征的存在。最后,在理解股市价格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线性思维范式下的ARIMA模型与非线性思维范式下的局域预测法(零阶局域预测法、加权零阶局域预测法)对上证综指序列进行预测尝试,并针对股市的可预测性问题展开讨论。
李岩[5](2017)在《中国钢材期货市场非线性特征及套期保值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国内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研究,基于市场发展的历史原因,集中于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商品期货主要品种包括有色金属产品、农产品,有色金属中又以铜为主要研究对象。由于我国黑色金属期货推出的时间较晚,相关研究较少,面临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一背景,受去产能及市场需求周期变化的影响,从铁矿石到钢材的市场价格变化剧烈,从规避系统性风险出发,对套期保值的需求不断增强,钢材期货套期保值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复杂性理论框架下,研究我国钢材期货市场的非线性特征,运用多重分形谱和R/S方法,对我国螺纹钢线材市场的分形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发现了钢材市场中多标度特征的存在。从市场非线性特征出发,运用多种方法探讨钢材套期市场的套期保值方法、最优套期保值比率及套期保值的效率,为套期保值策略制定以及钢材期货价格波动风险的度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多重分形谱以及重标极差分析方法(R/S分析法)对我国螺纹钢、线材市场收益率序列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我国螺纹钢、线材市场价格变化特性同有效市场理论下市场的特性相比具有很大差异,收益数据的分布呈典型的“尖峰厚尾”,市场价格波动具有集聚性,正态分布难以拟和时间序列分布的厚尾性特征,正态分布假设在置信水平较高时会低估钢材现货市场的实际风险程度。仅用单一的价格标度指数对其进行描述是不充分的,多重分形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描述钢材价格的变化规律,市场具有非线性特征与长期记忆性的分形特征。(2)在套期保值操作中,基差与风险价值VaR同为度量风险的方法。基差变动形态是判断能否实现套期保值的依据,风险价值VaR虽然可以测定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但没有考虑资产收益的波动性。将随时间变化的基差风险指标与考虑极值损失的风险价值指标相结合,借助收益的风险价值概念,首次提出用VaR方法度量基差的风险价值,结合买入套期保值和卖出套期保值策略,研究钢材期货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由于VaR方法以系统的概率统计理论为基础,可清晰地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从风险价值角度研究基差分布,为控制市场极端风险、开展有效的钢材期货市场风险管理提供新的量化工具。(3)使用市场数据,从风险溢价角度研究套保者策略,根据投资周期期限长短,选择风险溢价的形式,定义了风险溢价及相对风险溢价的计算方法。从投资者持有现货的可能收益角度,建立了现货便利收益的计算方法。并依据便利收益,调整了相对风险溢价的计算,实证分析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螺纹钢期货,线材期货和热轧卷板期货市场的便利收益和风险溢价。指出套利者的风险厌恶程度与投机者获得的风险溢价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发现热轧卷板市场期货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最高,螺纹钢市场期货风险厌恶程度次之,线材期货市场表现出风险偏好特征。钢材期货市场普遍存在选择性套期保值,过度投机行为不明显。钢材期货风险溢价与钢材现货价格波动风险、到期期限呈正相关关系。(4)从极端尾部风险损失的平均值角度,选用条件风险价值CVaR度量钢材期货市场尾部损失的期望值。根据条件风险价值、套期保值组合的收益率及其方差的定义,构建了条件风险价值与套期保值组合收益率的函数表达式,通过最小化条件风险价值求得最优期货套期保值比率,分析了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的因素构成,进而探讨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的关系。实证分析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螺纹钢期货,线材期货和热轧卷板期货市场的CVaR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最小方差套期保值比率,VaR最优套期保值比率,并对比分析了三种套期保值比率的效率。发现基于CVaR的期货套期保值效果最佳。模型还发现,基于CVaR的期货套期保值考虑了组合尾部风险、期望收益,投资者风险偏好,最优套保比率反映了套保者的投机需求和纯套保的需求,热轧卷板市场投机氛围较螺纹钢市场和线材市场浓厚。(5)由于下偏矩风险测度弥补了以往对双边风险测度的不足,使用LPM控制套期保值组合风险。为刻画期货市场价格随机过程表现出的价格频繁跳跃、时变的收益率波动、收益率和波动率的负向关系非对称三种特征,将描述资产即期价格与远期价格的Copula-GARCH方法应用于我国钢材期货市场。采用t分布以捕获资产的尖峰厚尾、偏斜属性,并且考虑到资产收益率的随机波动因素和资产多变量间非线性相依性,以GARCH模型描绘收益序列的尾部形态,构建了 Copula-GARCH-t模型刻画现货和期货组合收益率的联合分布,解决了以往计算LPM因联合密度未知造成的困难。通过实证研究发现,Frank-Copula函数能够较好的反映尾部风险模式。对于螺纹钢期货、线材期货,以LPM控制风险,以Copula-GARCH模型描绘资产收益率分布的套期保值策略效果优于传统的基于最小方差套保效果,证实了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本文运用复杂性理论与方法,分析我国钢材期货市场的非线性特征,将基差风险指标与考虑极值损失的风险价值指标相结合,提出用VaR方法度量基差的风险价值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从风险溢价效应、条件风险价值风险测度和下偏矩风险度量方法角度分析了钢材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绩效。在经典方差最小化测度背景下,考察了便利收益调整后的期货风险溢价波动风险、偏度风险和到期期限的关系;从极端尾部风险损失角度,计算了基于CVaR测度的最优套期保值比率;考虑到期货市场的非高斯现象,将非正态分布、非线性相依性引入到收益率建模中,计算出了基于LPM的最优套期保值比,检验了基于LPM的Copula-GARCH-t模型套保策略的效率。上述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的研究得到了一些一致性结论。如我国钢材期货市场处于卖方主导市场,螺纹钢期货套保者较线材期货套保者风险厌恶程度更高,热轧卷板期货市场投机氛围较重。所得结论为政策制定者和市场监管者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陈勇征[6](2014)在《台湾场外交易市场制度演进及风险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3月17日,《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获得国务院原则性批准,备受关注的非上市公司公众股权交易市场(Over the Counter Market,简称OTC)落户于天津,内容如下:“积极支持在天津滨海新区设立全国统一、依法治理、有效监管和规范运作的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探索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产品上柜交易。”此意味着大陆资本市场在进行多层次探索方面又进一步。OTC也被称为“店头市场”或“柜台交易市场”,俗称“三板市场”,是指在证券交易所(通常称为主板市场)之外的,由证券买卖双方通过做市商(Market Maker)交易机制,协商议价成交的证券交易场所的总称。OTC市场主要是为达不到上市标准,又有融资需求的公众公司提供证券交易平台。在OTC市场交易的是未能在交易所上市的证券——包括不符合上市标准的股票,符合上市标准但不愿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债券等等。OTC市场落户天津,意味着在大陆将形成继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后的又一新的市场,有利于天津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小企业获得最初的发展资金。OTC市场可以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将能为滨海新区建设,天津经济甚至整个北方经济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功能,推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之最终目标。吸取和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和教训,一直是大陆开拓和发展证券市场的重要思路。为此,广泛深入的研究世界各国OTC市场的发展动态,对于全方位认识OTC市场和创业板交易的生存规律、运行机制、风险特征都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并且面对大陆的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在大陆融资困难,其中不少优秀创业企业纷纷走向境外上市,其中美国的NASDAQ,香港的创业板和日本的JASDAQ都将是未来大陆企业海外融资的主要场所。基于此一背景,我们着眼于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证券交易所之外的证券交易市场发展,分别以台湾场外交易市场为样本,运用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之研究方法,试图为证券OTC市场的国际经验勾勒一个基本的宏观轮廓,为大陆进一步发展OTC市场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部分。通过对相关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研究,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主题------台湾场外交易市场制度演进及风险管理。从股票市场有关效率(包括台湾股票市场有关效率)、台湾股票市场发展研究(台湾股票市场结构、交易制度及监管制度)、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及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文献整理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研究内容及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与第三章论述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市场制度设计。第二章为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重点在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的三个发展阶段、现时期场外交易市场的作用及贡献及场外交易市场存在的的问题及思考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台湾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及存在问题。第三章主要从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结构运行情况、市场的交易制度设计及做市商制度的实施情况等三方面分析了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结构及制度设计的特点。第四章与第五章对台湾场外交易市场运作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章针对台湾场外交易市场有效性分析及台湾场外交易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两大方面,进行台湾场外交易市场之绩效分析。基于制度变迁对台湾兴柜市场和上柜市场的Hurst指数进行了计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台湾场外交易市场始终是无效市场;选择证券市场发展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台湾场外交易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场外交易市场对经济成长的作用受制于市场的低流动性之结论。第五章则延续第四章得出之台湾场外交易市场低流动性的问题,从台湾兴柜市场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特征分析、基于流动性管理的交易制度改革有效性分析两大方面,进行台湾兴柜市场的流动性与风险评估分析。第六章从国际场外交易市场监管理论之演进、国际发达国家场外交易市场监管制度之安排及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监管制度等三方面,进行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监管体系之分析。从准入制度、交易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三个方面来分析台湾场外交易市场之监管制度。第七章则简要分析大陆场外交易市场结构、市场表现、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大陆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创新思考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韦茜[7](2013)在《我国黄金现货市场分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现代金融研究的理论基础,有效市场假说无法很好地解释市场行为,假设条件也与实际经验不符,这时,非线性科学中的新分支——分形理论应运而生。运用分形理论分析非线性系统中不规则或者不光滑个体,能够较好地解释复杂性系统的特征和行为。集货币、金融、商品属性于一身的黄金近几年一直是国内外投资者和避险者纷纷追逐的对象,黄金市场行为和价格波动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考虑到有效市场理论在分析金融市场时的缺陷,本文借助非线性方法和理论认识我国黄金现货市场、研究我国黄金现货市场波动特征和行为、预测黄金市场价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了有效市场假说在解释市场现象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即市场上的参与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收益率不遵循随机游走以及市场价格对信息的非线性反应等,介绍了具有更广泛适用性的分形市场假说,系统地梳理了分形理论和相应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非线性和复杂系统的分形理论在黄金市场上的应用。其次,判断了数据的平稳性并对其进行平稳化处理,对处理后的收益率序列进行正态性检验、线性检验、非线性检验、R/S分析以及盒子覆盖法分析。研究工作主要有:1)通过ADF、PP等方法综合判断了数据的平稳性,对收益率平稳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线性相关检验和非线性相关检验。2)运用重标极差分析法计算黄金日收益率和周收益率序列的Hurst指数,实证结果说明黄金市场是分形的,时间序列存在长期记忆性,并且有112天的非周期循环长度。3)用盒子覆盖法计算时间序列的盒维数,得到的盒维非整数,与前文分析一同从整体上说明了我国黄金现货市场的分形特征。再次,运用多重分形方法继续深入研究黄金现货市场的多重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原因。研究工作主要有:1)运用多重分形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法计算黄金时间序列的广义Hurst指数、标度函数、奇异指数、多重分形谱,结果说明时间序列在消除趋势后,局部结构不一致,存在多重分形特征。2)通过相位随机化和打乱处理,对比原序列和新序列的分形特征,分析影响多重分形的因素。3)分析市场内出现分形结构的原因。最后,在实证检验了我国黄金现货市场的长期记忆性和标度不变性等分形特征之后,构建分形插值模型,拟合分形插值曲线,并对我国黄金现货市场价格进行预测,为市场投资者和管理者认识市场、预测市场提供了参考。
郭尧琦[8](2012)在《分形市场下有色金属价格波动问题研究 ——以铜铝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2002年开始,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内需拉动,我国有色金属资源需求量将继续增长,其基础战略资源地位日益重要。有色金属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己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和国防安全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以铜为首的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剧烈和频繁,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风险,也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源安全保障。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分析有色金属价格的波动行为,测度市场蕴含的波动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基本是以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其较为严格的假设条件使得该理论不能够全面有效地解释诸多金融现象。而分形理论作为市场复杂性研究的前言理论,则为研究市场价格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分形市场理论引入到对有色金属价格的波动行为的分析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有色金属价格波动行为进行识别和刻画,并将分形特征参数应用于对市场蕴含的波动风险的测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金属市场是一个具有明显分形特征的复杂系统。沪铜和沪铝收益序列均呈现出明显的“尖峰、厚尾、有偏”的特征,不服从正态分布,这说明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将不能更好的对金属市场进行更深层次的刻画及理解。而不同时期的金属收益序列的分形维均处于1-2之间,则说明金属市场不遵循随机游走过程,是一个具有分形结构的市场,其价格行为是一个趋势加噪声的有偏随机游走过程。而市场存在分形特征的原因正在于市场的长期记忆特征和“尖峰厚尾”分布。因此,本文将分形市场理论引入到对有色金属价格波动行为的分析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金属期货市场仍需进一步发展完善。通过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等三个阶段内我国金属市场的量价相关性所展现的多重分形程度进行比较发现,2008年量价相关性的多重分形特征最为明显,这表明该阶段内金属期货市场量价相关关系波动更为剧烈。而这可能是由于受金融危机及全球商品市场影响,我国金属市场同样出现恐慌,市场噪声增加,量价相关性由于市场剧烈的波动行为变得更为复杂。相比较而言,2009年至今,我国金属期货市场量价相关性的多重分形程度逐渐减弱,这说明我国期货市场逐渐趋于相对有效的市场状态。但与LME金属期货市场相比,我国金属期货市场量价相关性的分形特征更为明显,这说明尽管我国金属期货市场逐渐趋于有效,但有效性依然要低于成熟的LME金属期货市场的有效性,期货市场依然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3)金属市场量价相关性同样存在着长期记忆和多重分形特征。量价关系的多重分形特征的存在,意味着价格与交易量之间存在着非线性依赖关系,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前提对量价关系进行研究同样可能是不正确的。此外,在理解和分析市场行为时,应该同时考虑二者的影响,而不是单独量化。仅仅讨论这些变量中的一个,而忽略另一个变量,对市场的理解可能是存在偏差的。(4)将分形特征参数引入到对金属市场的风险测度是可行且有效的。本文将基于多重分形特征参数的波动率测度指标应用于VaR模型,并对不同分位数下的有色金属市场风险进行测度,同时与基于已实现波动率的VaR模型的风险测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多重分形的特征参数能够较好的识别金属收益序列中的行为信息和规律,在某些分位数下,基于多重分形特征参数的VaR模型具有优异的风险识别和测度能力,将多重分形特征参数引入到对金属市场风险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王斌[9](2010)在《基于分形理论的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研究》文中提出有效市场理论(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是现代金融学研究的理论基石之一,也是数理化金融市场理论的核心。但实际金融市场中出现的很多现象,有效市场理论却无法做出解释,金融市场中存在许多与有效市场理论假定相违背的事实。比如,金融时间序列经常表现出短期或长期相关性,金融价格分布表现出有偏的、尖峰胖尾特性,投资者经常出现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的现象。这不是实际市场存在问题,而是有效市场理论过分严格的假设条件存在问题。从而,建立在有效市场理论基础之上的资本市场理论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质疑和挑战。随着非线性科学的蓬勃发展以及现实经济系统复杂性特征的不断显现,线性范式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已无法应对复杂的金融市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非线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现代的金融市场。本文即是运用分形理论以及分形市场假说理论的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分形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包括对上证综指,深成指以及深发展A(000001),浦发银行(60000)两只个股价格波动的分形特征分析。论文首先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其次对有效市场假说及分形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第三和第四部分,采用R/S分析法分别对我国股市指数—上证综指和深成指以及两只个股—深发展A和浦发银行的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分形特征和结构。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本文的一些看法和主张,以及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展望。
陈根勇[10](2008)在《上海股市分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有效市场假说(EMH)是现代金融学研究理论的基石之一,也是数量化金融市场理论的核心,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期权定价理论(OPT)等资本市场理论都是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建立的。然而,由于假设条件违背市场的实际,因而有效市场理论及以它为基础的资本市场理论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挑战。近年来新出现的分形市场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金融市场统计特性的认识,能更好地解释金融市场的异象,对金融市场的资产定价、风险控制、市场监管和价格预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从有效市场假说出发,揭示其缺陷,进而依据分形市场假说加以探讨,简要归纳了该假说的理论内容,以及重标极差分析法(R/S分析法)和赫斯特指数(Hurst指数)的计算步骤,并运用该理论对我国上海股票市场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上海股市呈现尖峰胖尾的特征,不服从正态分布,所估算的H指数均大于0.5,显示上海股市具有明显的分形结构,呈现出长期记忆性,具有非周期性循环和自相似性。股市的分形结构是金融领域的前沿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充分吸收国内外关于分形市场研究的最新成果,指出R/S分析法在分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缺陷,并对其进行改善;运用改善后的R/S分析法,编制计算Hurst指数的S-plus程序,对上海股市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综合运用了显着性检验、打乱检验、修正R/S分析法对R/S分析法的稳健性和可靠性进行佐证。此外,本文的研究样本区间长、范围广,不仅将上证综指划分为包括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而且首次对上证五大分类指数进行了非线性检验,得到若干有益的结果。
二、上海股票市场非线性和状态持续性的R/S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股票市场非线性和状态持续性的R/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随机波动与Lévy态金融交互系统模型构建理论及统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2 重要理论基础 |
1.3 创新点及主要研究成果 |
第2章 具有连续渗流跳跃的Ising金融动力模型与多尺度分析 |
2.1 引言 |
2.2 金融价格模型构建理论 |
2.2.1 随机Ising动力系统理论 |
2.2.2 连续渗流系统理论 |
2.3 Agent-Based金融价格模型的构建 |
2.4 模型收益率过程的有限维概率分布 |
2.5 收益率序列的统计分析, 复杂性分析及尺度分析 |
2.5.1 时间序列统计分析 |
2.5.2 Anderson-Darling检验 |
2.5.3 收益率序列长期记忆性分析 |
2.5.4 波动聚集性的自相关分析 |
2.6 多尺度熵分析和去q-阶多尺度熵分析 |
2.6.1 q-阶多尺度熵 |
2.6.2 时间序列多尺度熵分析 |
2.6.3 随机重排序列多尺度熵分析 |
2.6.4 时间序列q-阶多尺度熵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Potts模型和定向渗流的Lévy态金融模型与复杂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金融价格模型构建理论 |
3.2.1 Potts动力系统理论 |
3.2.2 定向渗流系统理论 |
3.3 Agent-Based金融价格模型的构建 |
3.4 金融价格模型收益率过程的有限维分布 |
3.4.1 价格模型交互作用的概率分布收敛 |
3.4.2 整体价格模型波动的概率分布 |
3.5 价格动态模型波动的统计性质 |
3.5.1 金融价格模型的基本统计性质 |
3.5.2 收益率的自相关分析 |
3.5.3 收益率的幂率行为 |
3.6 价格动态模型波动的非线性性质 |
3.6.1 收益率和|r(t)|~q序列的Lempel-Ziv复杂性 |
3.6.2 分数阶样本熵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具有复合Poisson跳跃的接触过程金融模型与复杂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随机接触过程理论 |
4.3 Agent-Based金融价格模型的构建 |
4.3.1 具有跳跃的金融价格模型 |
4.3.2 模型收益率过程的有限维概率分布 |
4.4 金融价格动态模型的实证研究 |
4.4.1 收益率序列的基本统计性质 |
4.4.2 排列熵和分数阶排列熵 |
4.4.3 样本熵和分数阶样本熵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沙堆模型对中国股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 |
1.2.2 国内文献 |
1.2.3 文献述评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分形市场假说 |
2.1 有效市场假说 |
2.1.1 弱式有效市场 |
2.1.2 半强式有效市场 |
2.1.3 强式有效市场 |
2.2 有效市场的研究现状 |
2.2.1 中国有效市场的实证研究 |
2.2.2 有效市场假说的局限性 |
2.3 分形市场假说 |
2.4 有效和分形市场假说的比较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R/S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
3.1 概述 |
3.2 R/S分析步骤 |
3.3 长记忆性与Hurst指数 |
3.4 实证研究 |
3.4.1 上证指数的实证研究 |
3.4.2 深成指数的实证研究 |
3.5 实证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组织临界性 |
4.1 自组织理论 |
4.1.1 概述 |
4.1.2 特征 |
4.1.3 耗散结构 |
4.1.4 协同理论 |
4.1.5 突变论 |
4.2 自组织临界理论 |
4.2.1 概述 |
4.2.2 特征 |
4.2.3 示例 |
4.3 沙堆模型 |
4.3.1 概述 |
4.3.2 模型演示 |
4.3.3 特点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沙堆模型的实证研究 |
5.1 股市的动力学机制 |
5.2 实证研究 |
5.2.1 上证指数的实证研究 |
5.2.2 深成综指的实证研究 |
5.2.3 研究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股票市场泡沫问题研究 ——基于Hurst指数模型和LPPL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有效市场假说 |
一、有效市场假说主要内容 |
二、有效市场理论局限性 |
第二节 分形理论 |
一、分形理论主要内容 |
二、分形理论统计方法 |
第三节 自组织临界理论 |
一、自组织临界性 |
二、自组织临界性特征 |
第四节 股票市场泡沫理论 |
一、泡沫的定义 |
二、泡沫的形成机制 |
第五节 模型介绍 |
一、Hurst指数模型 |
二、LPPL模型 |
第二章 我国股市分形特征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数据的选择与说明 |
一、数据选取 |
二、数据说明 |
第二节 股票市场特征检验 |
一、非线性检验 |
二、分形特征检验 |
第三节 R/S分析法下的时变Hurst指数模型的构建 |
一、上证综指窗口长度的确定 |
二、恒生指数窗口长度的确定 |
第四节 R/S分析法下的时变Hurst指数模型分析 |
一、上证综指的Hurst指数模型分析 |
二、香港恒生指数的Hurst指数模型分析 |
第三章 基于LPPL模型的股市价格泡沫状态分析 |
第一节 窗口的划分 |
一、上证综指窗口期的划分 |
二、恒生指数窗口期的划分 |
第二节 股市价格泡沫状态分析 |
一、对上证综指泡沫状态分析 |
二、对恒生指数泡沫状态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股市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与可预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非线性动力学的相关概念 |
2.1.1 非线性动力学 |
2.1.2 非线性动力系统 |
2.2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相关理论 |
2.2.1 分形理论 |
2.2.2 混沌理论 |
2.3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相关方法 |
2.3.1 相空间重构 |
2.3.2 BDS检验 |
2.3.3 重标极差(R/S)分析法 |
2.4 相关股市预测方法 |
2.4.1 博克斯-金肯斯预测技术 |
2.4.2 局域预测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股票市场的非线性动力学因素分析 |
3.1 影响股价变化的动力因素 |
3.1.1 投资者行为 |
3.1.2 政策规则 |
3.1.3 外部环境 |
3.2 股价运动的非线性反馈机制 |
3.2.1 反馈机制 |
3.2.2 股票价格运动的动力机制 |
3.2.3 我国股市反馈现象举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股市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分析 |
4.1 股票市场的非线性特征 |
4.1.1 正态性检验 |
4.1.2 单位根检验 |
4.1.3 序列相关检验 |
4.1.4 BDS非线性检验 |
4.2 股票市场的分形特征 |
4.2.1 对中国股市分形特征的初步认识 |
4.2.2 R/S分析的基本做法 |
4.2.3 分形特征的R/S检验 |
4.3 股票市场的混沌特征 |
4.3.1 关联维数 |
4.3.2 李雅普诺夫指数 |
4.3.3 混沌特征的参数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股市的可预测性分析 |
5.1 线性思维范式下的ARIMA模型预测 |
5.1.1 基本步骤和方法 |
5.1.2 ARIMA模型的构建 |
5.1.3 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 |
5.2 非线性思维范式下的局域法预测 |
5.2.1 零阶局域法 |
5.2.2 加权零阶局域法 |
5.2.3 基于两种方法的算例分析 |
5.3 两类模型预测效果的对比分析 |
5.3.1 预测精度指标 |
5.3.2 预测结果对比 |
5.4 股票市场的可预测性讨论 |
5.4.1 可预测性的理论说明 |
5.4.2 可预测性的实证说明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国钢材期货市场非线性特征及套期保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
1.2.1 问题提出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 |
1.6 钢材期货市场简介 |
1.6.1 世界主要钢材期货市场及产品 |
1.6.2 我国钢材期货市场及产品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评述 |
2.1 有效市场理论 |
2.1.1 有效市场理论回顾 |
2.1.2 线性范式的失灵——对有效市场的挑战 |
2.1.3 资本市场非线性特征 |
2.1.3.1 可预测性 |
2.1.3.2 持久性特征 |
2.1.3.3 非线性特征 |
2.2 分形理论与分形市场 |
2.2.1 分形理论 |
2.2.1.1 分形的定义 |
2.2.1.2 分形维数 |
2.2.1.3 多重分形 |
2.2.2 分形市场 |
2.2.2.1 分形市场的涵义 |
2.2.2.2 分形市场的特征 |
2.2.2.3 分形市场理论与有效市场理论的比较 |
2.3 文献综述 |
2.3.1 商品期货市场有效性研究 |
2.3.2 商品期货套期保值功能研究 |
2.3.3 商品期货价格行为特征研究 |
2.3.4 基差风险与套期保值研究 |
2.3.5 投资者异质与风险溢价研究 |
2.3.6 资本市场长记忆性研究 |
2.3.7 资本市场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2.4.1 研究理论与方法评述 |
2.4.2 研究内容评述 |
第3章 我国钢材市场非线性特征 |
3.1 问题提出 |
3.2 数据选取 |
3.3 钢材市场的非线性检验 |
3.3.1 正态性检验 |
3.3.1.1 正态检验统计方法 |
3.3.1.2 螺纹钢线材市场收益率的正态检验 |
3.3.1.3 螺纹钢线材市场价格的单位根检验 |
3.3.2 相关性检验 |
3.3.2.1 相关性检验统计量 |
3.3.2.2 螺纹钢线材日收益率的相关性检验结果 |
3.4 钢材市场的长期相关性分析 |
3.4.1 R/S分析方法(重标级差分析方法) |
3.4.2 R/S分析结果 |
3.5 钢材市场的多重分形特征分析 |
3.5.1 q阶矩结构分割函数法 |
3.5.2 多重分形分析结果 |
3.5.3 多重分形现象的经济学解释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VaR的钢材期货市场基差风险 |
4.1 问题提出 |
4.2 VaR及基差风险价值 |
4.2.1 VaR度量 |
4.2.2 基差风险价值 |
4.3 VaR计算方法及检验 |
4.3.1 VaR计算方法 |
4.3.2 VaR检验 |
4.4 数据选取和处理 |
4.4.1 样本数据选取 |
4.4.2 基差序列的描述性统计 |
4.5 基差影响因素分析 |
4.5.1 宏观经济影响因素 |
4.5.2 微观经济影响因素 |
4.6 基差风险价值 |
4.6.1 基差自回归模型 |
4.6.2 基差风险价值的估计和检验 |
4.6.2.1 基于非参数法VaR估计和检验 |
4.6.2.2 基于参数法VaR估计和检验 |
4.6.2.3 基于半参数法VaR估计和检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风险溢价的钢材期货套期保值策略 |
5.1 问题提出 |
5.2 研究方法 |
5.2.1 风险溢价定义及计算方法 |
5.2.2 便利收益调整定义及计算方法 |
5.2.3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5.3 样本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5.3.1 样本选取 |
5.3.2 描述统计 |
5.3.2.1 便利收益计算结果 |
5.3.2.2 风险溢价计算结果 |
5.4 回归分析结果与检验 |
5.5 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条件风险价值的钢材期货套期保值策略 |
6.1 问题提出 |
6.2 条件风险价值与套期保值比率 |
6.2.1 条件风险价值 |
6.2.2 套期保值比率优化 |
6.3 套期保值组合的收益率与方差 |
6.4 条件风险价值与套期保值组合收益率的函数关系 |
6.5 条件风险价值与最优套期保值比率 |
6.6 实证研究 |
6.6.1 样本选取与描述统计 |
6.6.2 最优套期保值比率 |
6.7 三种套期保值比率对比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Copula-GARCH的LPM钢材期货套期保值策略 |
7.1 问题提出 |
7.2 模型构建 |
7.2.1 GARCH模型族及边缘分布 |
7.2.2 风险的下偏距LPM模型 |
7.2.3 Copula函数的参数估计 |
7.3 实证研究 |
7.3.1 样本选取 |
7.3.2 收益率分布拟合 |
7.4 最优套期保值比率与绩效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作者简介 |
(6)台湾场外交易市场制度演进及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研究之相关文献 |
1.2.2 市场效率研究之相关文献 |
1.2.3 资本市场与经济成长研究之相关文献 |
1.2.4 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研究之相关文献 |
第三节 文章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主要的创新 |
1.4.2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第二章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的三个发展阶段 |
2.1.1 起步与缓慢发展阶段(1949-1981年) |
2.1.2 复兴与发展阶段(1981-1999年) |
2.1.3 创新与改革阶段(2000年至今) |
第二节 现时期场外交易市场的作用及贡献 |
2.2.1 股票市场总市值占台湾GDP比重逐年提升 |
2.2.2 上柜公司数量逐年增多,且遍布各行业 |
2.2.3 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愈加活跃,交易量逐年增加 |
2.2.4 场外交易市场与集中交易市场差距逐渐缩小 |
第三节 场外交易市场存在的的问题及思考 |
2.3.1 上柜市场市值占台湾GDP逐年提升,成交值周转率却逐年下降 |
2.3.2 上柜公司数量虽逐年增多,然挂牌企业数目成长趋缓 |
2.3.3 上柜公司虽分布各行业,然新增上柜家数仍集中于电子产业 |
2.3.4 场外市场交易量虽逐年增加,然机构法人参与度偏低 |
2.3.5 市场交易集中度低 |
2.3.6 国际化程度有提升空间 第三章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结构及制度设计 |
第一节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结构 |
3.1.1 证券柜台买卖中心和兴柜股票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市场的交易制度设计 |
3.2.1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的入市规则与程序 |
3.2.2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模式 |
3.2.3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的转板制度 |
第三节 做市商制度的实施情况 |
3.3.1 做市商制度简介 |
3.3.2 做市商业务情况介绍 |
3.3.3 柜台买卖中心做市商业务开展情况 第四章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绩效分析 |
第一节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有效性分析 |
4.1.1 有效市场理论与分形市场假说 |
4.1.2 对市场有效性的检定方法 |
4.1.3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一基于制度变迁 |
第二节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
4.2.1 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
4.2.2 实证分析 第五章 台湾兴柜市场的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分析 |
第一节 台湾兴柜市场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特征分析 |
5.1.1 兴柜流动性测度指标及数据来源 |
5.1.2 基于GARCH模型的流动性风险集聚性及非对称效应检定 |
第二节 基于流动性管理的交易制度改革有效性分析 |
5.2.1 流动性水平变化分析 |
5.2.2 流动性风险变化分析 |
第三节 结论 第六章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监管体系 |
第一节 国际场外交易市场监管理论的演进 |
6.1.1 1929年以前——资本市场的自由发展 |
6.1.2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严格的金融管制时期 |
6.1.3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放松金融管制时期 |
6.1.4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金融监管模式的改变 |
6.1.5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严格的金融监管 |
第二节 国际发达国家场外交易市场监管制度安排 |
6.2.1 美国——政府统一指导下的多层次自律监管 |
6.2.2 英国——法律约束下的原则导向型外包监管 |
6.2.3 日本——政府监管为主,自律监管为辅 |
第三节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监管制度 |
6.3.1 准入制度 |
6.3.2 交易监管制度 |
6.3.3 信息披露制度 |
6.3.4 退出制度 第七章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对大陆的启示 |
第一节 大陆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
7.1.1 大陆场外交易市场的分层构成体系 |
7.1.2 大陆场外交易市场的组织形式 |
7.1.3 大陆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制度 |
7.1.4 大陆场外交易市场的监管模式 |
第二节 大陆场外交易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7.2.1 市场缺乏战略性规划,发展迟缓 |
7.2.2 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低流动性风险,严重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 |
7.2.3 与市场规模相匹配的市场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
7.2.4 做市商制度的实施中存在多重问题 |
第三节 大陆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的创新思考 |
7.3.1 市场承办资格的准入制度 |
7.3.2 市场交易制度的整合与突破 |
7.3.3 监管制度的有效确立并尽快落地 |
7.3.4 逐步完善做市商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一) 个人简历 |
(二)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我国黄金现货市场分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发展动态与研究现状 |
0.2.1 分形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
0.2.2 分形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
0.2.3 黄金市场分形的研究 |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方法 |
0.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分形的概念 |
1.1.2 黄金现货市场的概念 |
1.1.3 黄金现货市场分形的概念 |
1.2 有效市场假说 |
1.2.1 有效市场假说的出现 |
1.2.2 有效市场假说的假设前提 |
1.2.3 有效市场假说的主要形式 |
1.2.4 有效市场假说的局限 |
1.3 分形市场假说 |
1.3.1 分形市场假说的出现 |
1.3.2 分形市场假说的内容 |
1.3.3 分形市场假说和有效市场假说的对比 |
1.4 本章小结 |
2 分形理论及方法 |
2.1 分形理论 |
2.1.1 分形的发展 |
2.1.2 分形的特征 |
2.1.3 分形的参数 |
2.2 相关研究方法 |
2.2.1 正态检验法 |
2.2.2 线性检验法 |
2.2.3 非线性检验方法 |
2.2.4 重标极差方法 |
2.2.5 维数分析法 |
2.2.6 多重分形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法 |
2.3 分形理论在黄金市场的运用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黄金现货市场的单分形检验 |
3.1 数据选取与处理 |
3.1.1 数据的选取 |
3.1.2 数据的处理 |
3.2 正态性检验 |
3.2.1 图形检验 |
3.2.2 JB 检验 |
3.2.3 KS 检验 |
3.3 非线性检验 |
3.3.1 线性相关检验 |
3.3.2 非线性相关检验 |
3.4 R/S 分析 |
3.4.1 黄金现货日收益率序列的 R/S 分析 |
3.4.2 黄金现货周收益率序列的 R/S 分析 |
3.4.3 打乱检验 |
3.5 维数分析 |
3.5.1 黄金现货日收益率序列的维数分析 |
3.5.2 黄金现货周收益率序列的维数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我国黄金现货市场的多重分形检验 |
4.1 多重分形消除趋势波动分析 |
4.1.1 黄金现货日收益率序列的 MF-DFA 分析 |
4.1.2 黄金现货周收益率序列的 MF-DFA 分析 |
4.2 多重分形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数据处理 |
4.2.2 多重分形影响因素分析 |
4.3 黄金现货市场出现分形原因 |
4.3.1 信息的不均匀发生和正反馈效应 |
4.3.2 投资者的非线性和非理性反应 |
4.3.3 市场交易主体结构不完善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分形插值模型的黄金价格预测 |
5.1 分形插值模型的构建 |
5.1.1 迭代函数系统 |
5.1.2 分形插值法 |
5.1.3 分形插值模型的构建 |
5.2 基于分形插值的黄金价格预测 |
5.2.1 数据选取 |
5.2.2 分形插值模型的构建 |
5.2.3 分形插值模型检验 |
5.2.4 分析预测 |
5.3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分形市场下有色金属价格波动问题研究 ——以铜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有效市场假说 |
2.1.1 有效市场假说的内容 |
2.1.2 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前提 |
2.1.3 市场异象与市场无效 |
2.1.4 有效市场假说的不足 |
2.2 分形市场理论 |
2.2.1 分形的定义及特征 |
2.2.2 分形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
2.2.3 流动性与市场稳定 |
2.2.4 信息、投资起点与市场流动性 |
2.2.5 与有效市场假说的区别 |
2.3 价格波动相关理论 |
2.3.1 价格波动率的定义及测度模型 |
2.3.2 有色金属产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2.4 研究综述 |
2.4.1 有色金属价格研究综述 |
2.4.2 分形理论研究综述 |
2.4.3 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有色金属市场的分形结构判定 |
3.1 基本统计特征分析 |
3.2 非线性检验 |
3.2.1 正态性检验 |
3.2.2 厚尾性检验 |
3.2.3 相关性检验 |
3.3 分形维分析 |
3.3.1 分形维的定义 |
3.3.2 盒子分形维数的测算方法 |
3.3.3 分形维测算及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形结构下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4.1 长期记忆特征分析 |
4.1.1 长期记忆特征的定义及其检验方法 |
4.1.2 基于传统与改进的R/S分析法的长记忆特征的实证检验 |
4.1.3 考虑交易量的双长记忆性分析 |
4.1.4 长记忆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 波动的周期性分析 |
4.2.1 基于V统计量的有色金属价格波动行为的非周期循环研究 |
4.2.2 基于时频理论的周期性分析 |
4.3 波动的状态转换特征 |
4.3.1 数据选取和方法选择 |
4.3.2 状态转换特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的多重分形特征分析 |
5.1 多重分形概述 |
5.1.1 多重分形的定义 |
5.1.2 局部Holder指数 |
5.1.3 多重分形谱 |
5.2 有色金属市场多重分形结构的实证检验 |
5.2.1 基于传统MFDFA方法的多重分形特征分析 |
5.2.2 基于EMD-MFDFA方法的多重分形特征分析 |
5.2.3 结果分析 |
5.3 加入交易量的多重分形特征分析 |
5.3.1 相关文献综述 |
5.3.2 数据及方法选取 |
5.3.3 金属量价关系的多重分形特征分析 |
5.4 多重分形特征的比较分析 |
5.4.1 不同时期金属量价相关性的多重分形特征比较 |
5.4.2 不同地区金属量价相关性的多重分形特征比较 |
5.5 多重分形特征来源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分形特征参数的有色金属波动风险测度 |
6.1 传统风险测度 |
6.1.1 经典风险的测度方法 |
6.1.2 主流波动率测度的理论与方法缺陷 |
6.2 基于分形特征参数的波动率测度指标 |
6.2.1 分形特征参数在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6.2.2 基于分形特征参数的波动率测度指标 |
6.2.3 适用性分析 |
6.3 有色金属价格波动风险测度 |
6.3.1 VaR方法介绍 |
6.3.2 VaR的有效性检验 |
6.3.3 有色金属市场风险实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规避有色金属价格波动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
7.1 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的现实分析 |
7.2 规避价格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
7.2.1 对调控者和监管者的建议 |
7.2.2 对投资分析者的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基本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9)基于分形理论的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二章 有效市场假说及分形理论综述 |
2.1 有效市场假说相关理论综述 |
2.1.1 有效市场假说的内容 |
2.1.2 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 |
2.1.3 有效市场假说的缺陷 |
2.2 分形理论综述 |
2.2.1 分形理论的基本概念 |
2.2.2 分形时间序列的特征量 |
2.2.3 分形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R/S 方法 |
2.3 分形市场假说理论综述 |
2.3.1 分形市场假说的主要思想 |
2.3.2 分形市场假说在股票市场的运用 |
2.4 分形理论在资本市场研究中的意义 |
第三章 中国股票市场的分形特征研究 |
3.1 中国股市收益的正态性检验 |
3.1.1 检验方法及统计量 |
3.1.2 上海股票市场收益率正态性检验 |
3.1.3 深圳股票市场收益率正态性检验 |
3.2 中国股市的R/S 分析 |
3.2.1 上海证券市场收益率的R/S 分析 |
3.2.2 深圳证券市场收益率的R/S 分析 |
3.3 研究结论 |
第四章 我国上市银行股价波动的分形特征研究 |
4.1 深发展A 收益率的正态性检验 |
4.1.1 深发展A 对数收益率的正态P-P 图检验 |
4.1.2 深发展A 对数收益率的Jarque-Bera 检验 |
4.2 深发展A 收益率的R/S 分析 |
4.3 浦发银行收益率的正态性检验 |
4.3.1 浦发银行对数收益率的正态P-P 图检验 |
4.3.2 浦发银行对数收益率的Jarque-Bera 检验 |
4.4 浦发银行收益率的R/S 分析 |
4.5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与设想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10)上海股市分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有效市场假说与分形市场假说 |
2.1 有效市场假说的内容与缺陷 |
2.2 分形理论概要 |
2.3 分形市场假说及其现实意义 |
第3章 上海股票市场的非线性实证检验与R/S分析法 |
3.1 上海股市非线性实证检验 |
3.2 R/S分析法和H指数 |
第4章 R/S分析法对上海股市分形结构的实证研究 |
4.1 对R/S分析法分组过程的一个改进 |
4.2 上证综指1日、5日收益序列H指数的估算 |
4.3 上证综指收益序列H指数的分段估算 |
4.4 上证五大分类指数收益序列的H指数估算 |
第5章 上海股市分形结构的成因和政策建议 |
5.1 上海股市分形结构的成因分析 |
5.2 提高证券市场效率的政策建议 |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尚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上海股票市场非线性和状态持续性的R/S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随机波动与Lévy态金融交互系统模型构建理论及统计分析研究[D]. 王倚端.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沙堆模型对中国股市的研究[D]. 姬昊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我国股票市场泡沫问题研究 ——基于Hurst指数模型和LPPL模型[D]. 胡佳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中国股市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与可预测性研究[D]. 赵云. 燕山大学, 2019(03)
- [5]中国钢材期货市场非线性特征及套期保值策略研究[D]. 李岩. 东北大学, 2017(01)
- [6]台湾场外交易市场制度演进及风险管理[D]. 陈勇征. 南开大学, 2014(04)
- [7]我国黄金现货市场分形研究[D]. 韦茜.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8]分形市场下有色金属价格波动问题研究 ——以铜铝为例[D]. 郭尧琦. 中南大学, 2012(01)
- [9]基于分形理论的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研究[D]. 王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1)
- [10]上海股市分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陈根勇. 厦门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