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起梅花鹿暴发魏氏梭菌病的诊断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朱凯宗[1](2019)在《山东地区鹿肠毒血症的综合诊断及致病性研究》文中认为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属于芽孢杆菌科,梭状芽孢杆菌属,魏氏梭菌种,属温和厌氧菌,革兰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属于典型的条件致病菌。该菌能产生多种外毒素或酶类,目前发现的外毒素多达12种(α、γ、ε、θ、κ、μ和ν),四种毒素(α、β、ε和ι)起主要致病作用,根据细菌产生的毒素不同,可将此菌分为A–E五个血清型。该菌会引起猪、牛、鸡坏死性肠炎或是肠毒血症等。本文对鹿肠毒血症病例进行综合诊断,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山东某地区发生了鹿的突然死亡,发病鹿群具有典型的鹿肠毒血症临床症状,鹿群发病急,死亡率高达50%以上,患者均为营养较好的青壮年鹿,死亡鹿均表现为腹部膨气。病理剖检,尸僵完全,黏膜发绀;各脏器出现出血斑或弥漫性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发现大量细胞多发生坏死,肠道以弥漫性出血为主。镜检肠内容物的涂片,可见到一种革兰氏阳性、有荚膜的粗大杆菌。厌氧环境下培养后在TSC琼脂平板上,形态为圆形、突起、表面光滑,菌落中央呈黑色。卵黄琼脂平板上生长呈灰色至灰黄色、表面光滑半透明的圆形菌落,菌落周围及底部形成乳白色的混浊带。细菌生化试验鉴定结果发现与产气荚膜梭菌结果一致。经过多重PCR鉴定,产物进行1.5%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发现只在324bp处出现一条亮带。与NCBI的参考株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发现12个分离株的序列与其它已发表的产气荚膜梭菌序列同源性在97%以上,说明分离株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试验中我们将肠毒素和分离得到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进行了致病性试验,发现该菌对小鼠和雏鸡同样具有很强的致病性。通过对流行鹿产气荚膜梭菌的分型,发现目前流行较多的依然是A型产气荚膜梭菌。
张成林,刘燕,赵京,贾婷,杨明海,普天春,丁楠,郑常明,原蕾,张金国[2](2011)在《草食偶蹄动物魏氏梭菌病及预防》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国内野生和家养动物魏氏梭菌病发生的特点与规律,收集了近32 a间的文献资料,设立魏氏梭菌病发生的时间、区域、动物种类、细菌血清型等因素,统计分析流行病特征。结果:①魏氏梭菌病每隔4 a左右就会有高发病出现,各种血清型发病高峰的年际不一样,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高发病的年际、血清型有差别。②魏氏梭菌病在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生,各季节的发生率不同,春季是高发季节,家养动物尤为明显,秋季野生动物的发病较为明显。4个季节中,D型菌引起的发病较多,在春季和夏季中D型菌发病尤为明显,在秋季中仅A型菌和D型菌有发病记录,冬季中都不突出。③魏氏梭菌病在1 a 12个月中均可发生,3、4月是高发病时期,6、11月的发病比率次之。3月西部区域发病较多,4月黄河与长江之间区域发病为多,6月长江以南区域发病高,11月则是黄河以北区域发病较多。野生动物发病多集中在6月和11月,家养动物4月发病较突出。2月C型菌引起的发病较明显,11月A型菌发生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血清型,D型菌则全年发生的较多。④黄河以北、黄河与长江之间、西部区域发病主要集中在春季,长江以南则主要在夏季发病。黄河以北区域D型菌最高,A型菌其次,C型菌最低。黄河与长江之间区域A型菌落高于D型菌,C型菌仍是最低。长江以南区域D型菌为主,A型菌其次,没有C型菌发病。西部区域则是D型菌明显高于A型菌和C型菌。结论:魏氏梭菌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每间隔4 a左右会有高发病出现。不同区域,魏氏梭菌病发生的时间有差别。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发病的时间和致病血清型有区别。疫苗接种预防是有效的,综合措施是较好的预防措施。预防时慎用磺胺嘧啶和多黏菌素类抗生素。兽医诊断水平亟待提高。
周永银[3](2007)在《兔产气荚膜梭菌病、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兔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是引起幼兔细菌性腹泻的最主要的两种病原菌,由它们引起的幼兔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给兔业养殖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控制疾病,我们从不同兔场具有典型症状的患病兔病料中分离出了兔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并进行鉴定,筛选免疫原性较优的菌株作为菌种制作二联油乳剂苗对兔的这两种传染病进行预防,取得了良好效果。研究内容如下:兔产气荚膜梭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对20份可疑病兔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共分离到17株有荚膜、有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分离菌株在绵羊全血琼脂平板上培养后形成双溶血圈。动物回归试验证实,分离菌可致兔发病死亡,并从试验致死兔病料中分离到了与自然病例相一致的细菌,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结果等,判定其为兔A型产气荚膜梭菌。兔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从6个兔场送检的发病兔病料中分离到27株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皿上成红色,生化试验结果均符合大肠杆菌特征,结合病理变化,确定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分离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耐受,对其它药物敏感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经致病性试验筛选出21株致病性菌株,经血清型鉴定,21株大肠杆菌分属O26(4.7%),O18(19.1%),O103(28.5%),O109(33.3%),O85(4.7%),O142(4.7%)几个血清型。在这6个血清型中,O103,O109,O18占定型菌株的80.9%。兔产气荚膜梭菌病型、大肠杆菌病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用上述鉴定过的兔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制苗菌种接种适宜培养基进行大量增殖,采用膜过滤的方法进行浓缩,经甲醛灭活,按一定比例加入佐剂,制成兔产气荚膜梭菌及大肠杆菌病多价二联油乳剂灭活苗。多项实验室试验研究证明,该二联苗稳定性好,使用安全。实验动物免疫后21天攻毒,对产气荚膜梭菌病的保护率为91.6%对大肠杆菌保护率为83.3%。如东某兔场200多只仔兔免疫接种该二联苗后,6个月来未发现一例可疑病例,有效预防和抑制了兔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效果可靠,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王海荣[4](2006)在《山东省畜禽魏氏梭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α毒素基因序列,参照公开发表物设计了一对引物,扩增出1条325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建立了魏氏梭菌α毒素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扩增,结果表明:仅魏氏梭菌扩增出了特异性条带,最低能检测到模板浓度为100CFU/ml,说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魏氏梭菌的一种快速、简便的鉴定方法,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利用此方法对攻毒老鼠、病兔组织提取的DNA进行α毒素基因检测,以肝脏的检出率最高,脾、肾、心、肺、肠次之。根据GeriBank上发表魏氏梭菌的α、β、ε、ι四种主要毒素基因的序列及公开发表物设计四对特异性引物,该引物对标准菌株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将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完全和报道的序列一致,建立了检验魏氏梭菌血清型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CR)方法。另外对标准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肠球菌在相同的反应体系中进行扩增,没有扩增出特异性产物,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该Multi-PCR最低能检测到5.0×105CFU/ml,由此可见,本文所建立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可以用于临床的检测。纯化上述α毒素PCR产物,用地高辛标记,制备出地高辛标记α毒素基因探针。该探针与五个血清型的魏氏梭菌均能发生特异性杂交,而与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核酸杂交均为阴性。对魏氏梭菌最低能检测到5×103个,利用此方法对攻毒老鼠、病兔组织提取的DNA进行检测,以肠、肝脏、脾、肾的检出率较高。从山东泰安、德州、临沂、青岛、蒙阴、济南等地畜舍粪便、发病动物肠内容物中分离到131株魏氏梭菌,通过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CR)对分离到的魏氏梭菌进行型别的鉴定,结果发现:分离到的魏氏梭菌均为A型。从山东省泰安、莱芜的狐狸舍、猪舍、兔舍空气中分离魏氏梭菌,从空气中分离到43株,通过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对分离到的魏氏梭菌进行型别的鉴定,结果发现:分离到的魏氏梭菌均为A型。对山东省泰安等地的5起兔的腹泻疫情进行临床诊断,根据初步诊断结果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培养,可疑菌经多重PCR鉴定为A型魏氏梭菌。根据疫情报爆发时出现的临床
刘军红[5](2005)在《鹿巴氏杆菌病和肠毒血症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文中研究说明2001 年8 月,宁夏中卫某鹿场在鹿群中有不同年龄的鹿发生症状相似的病,呈急性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口鼻流泡沫液体或淡血色液体,腹泻,严重时粪便带血。有些鹿死前四肢出现强烈的划动,肌肉颤搐,常于1~2 日内死亡。全场156 只鹿中先后共死亡大小鹿23 只,死亡率达14.8%。本文以此病例为病料来源,开展了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病料涂片染色、镜检,细菌的分离培养及生化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及定型试验等,表明该病是由鹿巴氏杆菌和魏氏梭菌混合感染引起的疾病。巴氏杆菌经生化试验鉴定其为鹿多杀性巴氏杆菌,魏氏梭菌用魏氏梭菌定型血清(抗毒素)(宁夏兽医站提供)作中和试验,结果为D 型魏氏梭菌。确定病原后,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兽医卫生防疫措施,应用这两种细菌的敏感药物泰乐菌素、青霉素、磺胺嘧啶钠注射液等对有病鹿进行治疗,很快控制了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另外,采用这两株细菌制成灭活疫苗,对全场的鹿进行了免疫接种,有效的预防了鹿巴氏杆菌病和肠毒血症的发生。
王磊[6](2005)在《山东省畜禽源性魏氏梭菌毒素型Multi-PCR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搞清楚山东省魏氏梭菌毒素型真实分布情况,建立了Multi—PCR检测方法,对近5年内本省流行过该病的德州、泰安、枣庄、青岛、临沂、烟台等地的24个养殖场采集的692个样品进行了检测,共分离到124株魏氏梭菌,检出率为17.9%:经Multi—PCR检测均为A犁。检测结果确实可靠,为准确的预防该菌感染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本课题还建立了魏氏梭菌的快速PCR鉴定方法,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本研究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魏氏梭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将采集的粪便样品分别无菌称取5g稀释到50ml营养肉汤中,置于厌氧培养箱中43℃增菌18h,然后取出按“三线分离法”接种到血培养基上,43℃厌氧培养12h,可见圆形、突起、边缘整齐、表面湿润、光滑、双溶血环微绿的菌落。然后将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同时对照在有氧环境中培养无菌落生长。镜检为典型革兰氏阳性的两端钝圆、粗大杆菌通过API-20A生化鉴定系统、牛乳暴烈发酵实验进行鉴定。共分离鉴定124株魏氏梭菌。 第二部分:魏氏梭菌的PCR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建立了聚合酶链氏反应魏氏梭菌α毒素基因的检测方法,通过不断摸索条件优化了试剂使用剂量,缩短了反应时间,另外用该法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扩增。结果表明,仅魏氏梭菌扩增出了特异性条带,最低能检测到1CFU,说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用该法对山东齐河两个猪场、一个牛场、一个羊场和,一个兔场进行了样品检测,共检测到11株牛源(11/60),检出率为18.3%;4株猪源魏氏梭菌(4/20),检出率为20%;3株羊源魏氏梭菌(3/10),检出率为30%;3株兔源魏氏梭菌(3/12),检出率为25%,其PCR总检出率为20.6%,与常规细菌分离鉴定结果一致。应用显示本方法是魏氏梭菌的一种快速、简便的鉴定方法,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第三部分:魏氏梭菌Multi-PCR检测方法建立及在空气样品检测上的应用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序列设计了四对引物,通过不断优化反
赵立峰[7](2005)在《鹿出血性肠炎疫苗研制及魏氏梭菌β毒素基因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鹿出血性肠炎是一种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极高的,以胃肠道严重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由于该病病原具有多样性,是几种病原菌或同一病原菌的不同血清型的协同作用,且其发病后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前期疫苗预防成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本试验分析了山西某些鹿场的各种病原菌及其血清型,主要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本试验根据山西鹿出血性肠炎的流行情况制备多价灭活苗。对山西省内不同地区鹿场发生的32例出血性肠炎的病料进行分离鉴定。分别从各型中筛选出毒力最强的菌株,命名为T5-A和J28-C,并测定其最佳产毒条件。将T5-A和J28-C在此条件下培养,取培养液,用终浓度0.5%、0.7%、0.9%的甲醛分组灭活,5d后灭活检验,合格的菌液按A:C为1:1的比例混合,加入终浓度10%的铝胶佐剂,2-8℃静置10d,弃总量1/2的上清液,摇匀分装。对该苗进行安全检验、免疫效力试验,并对3,6,9个月血清中抗体消长规律进行研究。同时建立了产气荚膜梭菌的毒力测定替代试验方法。结果显示:用厌氧肉肝胃酶消化汤,35℃ 7h培养产毒效果最佳;0.5%甲醛安全性较好;家兔最小免疫剂量为2ml: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抗体滴度下降较慢,9个月达到75%的保护率,而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抗体滴度下降稍快,6个月时达75%的保护率。实验室部分为鹿田间试验奠定基础。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主要毒力因子为β毒素,所以本试验进一步构建了β毒素基因的重组质粒,然后对β毒素基因进行克隆和核苷酸序列测定,经分析,结果与β毒素基因标准序列相一致,从而为将来研制α-β融合蛋白基因工程苗奠定了基础。
赵传芳,丛丽,闫新华,闫喜军,王长凤[8](2004)在《鹿肠毒血症综合防制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鹿肠毒血症是养鹿业危害较大的一种传染病 ,为有效防制该病 ,本文对近年来鹿肠毒血症 (魏氏梭菌病 )的病原、流行病学、诊断和防制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程志斌,郭青云,钟震宇,单云芳,孟玉萍,张玉稳,王丽斌,白加德[9](2021)在《麋鹿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文中研究说明野生动物疾病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湿地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将其濒危等级定为野外灭绝(EW)。世界各地现存的麋鹿均为19世纪末保存在英国乌邦寺的18只麋鹿的后代,麋鹿经历了多次遗传瓶颈,遗传多样性较低,其疾病类型具有自身特性;虽然目前麋鹿种群逐渐扩大,但疾病仍是影响麋鹿种群健康和稳定扩大的重要因素。结合日常饲养管理,从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普通疾病四大类型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麋鹿常见的疾病,并给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麋鹿的健康管理和科学保护,以及为生物物种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李艳萍,马强,黄东升,赵明,马云良,唐咸艳[10](2021)在《云南省保山市人兽布鲁氏菌病疫情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云南省保山市布鲁氏菌病(布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为布病疫情调查处置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市布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以来保山市报告2起布病疫情。第一起为由梅花鹿引起的布病感染事件,具体为从事梅花鹿饲养人员因不明原因持续发热、四肢乏力等,检测布鲁氏菌抗体滴度1∶400++,经血培养检出羊种布鲁菌。同时采集梅花鹿血样10份,检出2份抗体阳性。第二起为由肉牛引起的布病感染事件,具体为对龙陵县MR镇10名肉牛饲养员和6名兽医开展布鲁氏菌感染监测,检出2人血清抗体阳性,19头肉牛抗体阳性。结论保山市报告的2起人和动物布病疫情,通过及时调查和处置,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建议养殖经济动物要严格落实引入动物检疫措施,加强人员及动物间疫情监测。
二、一起梅花鹿暴发魏氏梭菌病的诊断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梅花鹿暴发魏氏梭菌病的诊断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地区鹿肠毒血症的综合诊断及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1 国内流行状况及危害 |
1.2 病原形态及生化特征 |
1.3 细菌的类型及毒素的生物学研究 |
1.4 致病机制 |
1.5 病理学变化 |
1.6 诊断方法 |
1.7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试验一 鹿肠毒血症的综合诊断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仪器设备 |
1.3 试剂配制 |
1.4 方法与步骤 |
1.4.1 临床诊断 |
1.4.2 病理组织学诊断 |
1.4.3 显微镜检查 |
1.4.4 生化鉴定检测 |
1.4.5 应用多重PCR进行鉴定和分型 |
1.4.6 PCR产物胶回收及鉴定 |
1.4.7 连接 |
1.4.8 DH5α的制备 |
1.4.9 转化 |
1.4.10 重组质粒鉴定 |
1.4.11 测序分析 |
1.4.12 药敏试验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分析 |
2.2 临床症状 |
2.3 剖检病变 |
2.4 病理组织学检测 |
2.5 病料涂片镜检结果 |
2.6 细菌的分离培养 |
2.7 细菌生化鉴定的结果 |
2.8 多重PCR鉴定结果 |
2.9 同源性及进化分析 |
2.10 药敏试验结果 |
2.11 干预治疗 |
3 讨论 |
试验二 鹿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性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肠内容物毒素测定结果 |
2.2 分离菌毒力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兔产气荚膜梭菌病、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兔产气荚膜梭菌病、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1.1、兔产气荚膜梭菌病 |
1.1.1 病原学概论 |
1.1.2 生物学特性 |
1.1.3 流行病学 |
1.1.4 发病机理 |
1.1.5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1.6 诊断与防治 |
1.2、兔大肠杆菌病 |
1.2.1 病原学概论 |
1.2.2 生物学特性 |
1.2.3 流行病学 |
1.2.4 发病机理 |
1.2.5 症状 |
1.2.6 病理变化 |
1.2.7 诊断 |
1.2.8 防治措施 |
2、兔用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试验一 家兔产气荚膜梭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兔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三 兔产气荚膜梭菌病和大肠杆菌病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研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山东省畜禽魏氏梭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魏氏梭菌简介 |
2 我国魏氏梭菌病的流行及危害 |
3 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 |
4 魏氏梭菌毒力因子 |
5 α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魏氏梭菌 PCR 诊断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多重 PCR 检测魏氏梭菌的基因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地高平标记探针检测魏氏梭菌的研究与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家畜粪便、肠内容物中魏氏梭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基因型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动物舍空气中魏氏梭菌的分离及基因型鉴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七章 不同方法对牛舍气载魏氏梭菌型别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八章 腹泻兔魏氏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诊断研究 |
1. 发病情况 |
2. 实验室诊断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九章 不同来源的魏氏梭菌的分离株药敏实验和致病性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第十章 不同来源的魏氏梭菌α毒素全基因序列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十一章 魏氏梭菌α毒素基因的表达性克隆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鹿巴氏杆菌病和肠毒血症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实验一 鹿巴氏杆菌病和肠毒血症混合感染的诊断 |
1、流行情况 |
2、临床症状 |
3、病理剖检 |
4、实验室检查 |
5、小结与讨论 |
实验二 鹿巴氏杆菌病和肠毒血症混合感染的防治 |
1、隔离 |
2、消毒 |
3、治疗 |
4、预防接种 |
附图 |
综述一 鹿巴氏杆菌病诊断与防治的研究进展 |
1、病原 |
2、流行病学 |
3、临床症状 |
4、剖检变化 |
5、诊断 |
6、治疗 |
7、防治措施 |
综述二 肠毒血症的诊断与防治的研究进展 |
1、病原 |
2、流行病学 |
3、临床症状 |
4、剖检变化 |
5、诊断 |
6、治疗 |
7、防治措施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6)山东省畜禽源性魏氏梭菌毒素型Multi-PCR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试验一 魏氏梭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 |
1.1.2 试验动物 |
1.1.3 培养基 |
1.1.4 染色液 |
1.1.5 主要仪器设备 |
1.2.方法 |
1.2.1 显微镜检查 |
1.2.2 细菌增菌培养 |
1.2.3 细菌分离培养 |
1.2.4 菌体形态和运动性观察 |
1.2.5 生化试验 |
1.2.6 毒素检查 |
1.2.7 中和试验—毒素型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菌分离培养 |
2.2 培养特性和镜检结果 |
2.3 增菌培养结果 |
2.4 菌体形态和运动性观察 |
2.5 生化实验结果 |
2.6 毒素检查结果 |
2.7 中和实验—毒素型鉴定 |
2.8 魏氏梭菌菌种保存 |
3 讨论 |
试验二 魏氏梭菌病PCR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 |
1.1.2 培养基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1.4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引物设计 |
1.2.2 细菌培养及模板DNA的提取 |
1.2.3 PCR反应 |
1.2.4 PCR反应条件优化试验 |
1.2.5 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魏氏梭菌PCR检测结果 |
2.2 PCR反应条件优化试验 |
2.3 PCR产物测序结果 |
2.4 PCR检测方法的应用 |
3 讨论 |
试验三 魏氏梭菌Multi-PCR检测方法建立及在空气样品检测上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 |
1.1.2 培养基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1.4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Multi-PCR引物设计 |
1.2.2 模板DNA的制备 |
1.2.3 Multi-PCR扩增 |
1.2.4 Multi-PCR条件优化试验 |
1.2.5 Multi-PCR特异性试验 |
1.2.6 Multi-PCR敏感性试验 |
1.2.7 空气样品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ulti-PCR特异性试验结果 |
2.2 Multi-PCR条件优化试验结果 |
2.3 Multi-PCR敏感性试验结果 |
2.4 空气样品检测结果 |
3 讨论 |
试验四 山东省魏氏梭菌病疫区Multi-PCR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 |
1.1.2 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PCR引物 |
1.2.2 模板DNA的提取 |
1.2.3 Multi-PCR扩增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猪、牛、羊、兔源样品检测结果 |
2.2 不同地区各饲养场样品检测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鹿出血性肠炎疫苗研制及魏氏梭菌β毒素基因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细菌的分离鉴定 |
2.2 产气荚膜梭菌最佳产毒条件的测定 |
2.3 产气荚膜梭菌灭活疫苗的制备及检验 |
2.4 C型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基因的克隆与核苷酸序列分析 |
结果 |
1 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2 产气荚膜梭菌最佳产毒条件的测定结果 |
3 产气荚膜梭菌灭活疫苗的制备及检验结果 |
4 β毒素基因的克隆与核苷酸序列的分析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致谢 |
(9)麋鹿常见疾病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麋鹿常见细菌性疾病与防治 |
2 麋鹿常见病毒性疾病与防治 |
3 麋鹿常见寄生虫性疾病与防治 |
4 麋鹿常见普通疾病与防治 |
5 麋鹿疾病预防措施 |
四、一起梅花鹿暴发魏氏梭菌病的诊断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地区鹿肠毒血症的综合诊断及致病性研究[D]. 朱凯宗. 青岛农业大学, 2019(03)
- [2]草食偶蹄动物魏氏梭菌病及预防[J]. 张成林,刘燕,赵京,贾婷,杨明海,普天春,丁楠,郑常明,原蕾,张金国. 野生动物, 2011(06)
- [3]兔产气荚膜梭菌病、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D]. 周永银.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4]山东省畜禽魏氏梭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王海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5]鹿巴氏杆菌病和肠毒血症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D]. 刘军红. 吉林大学, 2005(03)
- [6]山东省畜禽源性魏氏梭菌毒素型Multi-PCR调查[D]. 王磊. 山东农业大学, 2005(05)
- [7]鹿出血性肠炎疫苗研制及魏氏梭菌β毒素基因序列分析[D]. 赵立峰. 山西农业大学, 2005(07)
- [8]鹿肠毒血症综合防制措施[J]. 赵传芳,丛丽,闫新华,闫喜军,王长凤. 经济动物学报, 2004(04)
- [9]麋鹿常见疾病及其防治[J]. 程志斌,郭青云,钟震宇,单云芳,孟玉萍,张玉稳,王丽斌,白加德. 野生动物学报, 2021(03)
- [10]云南省保山市人兽布鲁氏菌病疫情调查分析[J]. 李艳萍,马强,黄东升,赵明,马云良,唐咸艳. 疾病监测,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