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旋喷注浆在沙河立交桥地基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唐亚周[1](2019)在《膨胀性浆液劈裂注浆的抬升效应分析》文中认为注浆技术作为加固软弱地层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地下工程项目当中。工程实践表明,劈裂注浆技术对于孔隙率小、渗透性差的粘土地层有较好的加固效果,劈裂注浆的施工工艺也已经较为成熟。传统注浆地层抬升明显,但房屋基础抬升过程有波动式沉降,注浆地层抬升过程与结构抬升目标也不一致。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导致地层孔隙率、弹性模量等物理力学性质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注浆后浆液的分布和加固效果也不一样。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基于粘土地层的非均质性,通过对劈裂注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同时考虑到膨胀性浆液注浆后形成的结石体的膨胀性能,分析注浆后对地层的加固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非均质粘土地层的模型。基于某污水厂附近地质勘察报告,获得了粘土孔隙率的分布数据。选用Weibull分布、G-S分布、对数正态分布这三种分布函数,并对三种分布函数进行线性化处理来对孔隙率统计分布规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Weibull分布能更好的拟合粘土地层的非均质性。基于Weibull分布函数,通过RFPA软件建立了二维非均质地层模型。2)注浆劈裂机理分析及点源劈裂注浆的数值模拟。通过对劈裂注浆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以及注浆浆液的粘时变性分析,确定以牛顿流体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注浆劈裂过程。基于RFPA理论,以弹性力学为应力分析工具、以弹性损伤理论及摩尔库伦准则为介质变形和破坏分析工具,建立点源劈裂注浆数值模拟的流固耦合模型,分析均质度对劈裂裂缝的影响,通过图像处理对扩散范围进行分析。均质度较小时,劈裂过程中形成的细小裂缝较多,均质度较高时,形成的裂缝宽度较大且较为集中,浆液扩散范围大。3)非均质地层柱状劈裂注浆的数值模拟。基于Weibull分布构建竖向的非均质粘土地层,对非均质粘土地层柱状劈裂注浆进行数值模拟,来进行劈裂过程的分析,得到其加固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注浆压力的不断增大,在注浆孔附近区域处开始发生劈裂,劈裂裂缝开始伸长,受到土体自重应力的影响,劈裂裂缝斜向上发展迅速,向下伸展区域较小,裂隙尖端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劈裂过程中的最小主应力变化明显,它是劈裂注浆过程的的主要因素,这与实际劈裂注浆过程中,劈裂裂隙总是沿着最小主应力的方向延伸是一致的,同时劈裂注浆中竖向劈裂对地层的抬升量较小。不同注浆深度下劈裂注浆的规律大致相同,裂隙主要都是斜向上发展,同时向下较小范围有部分浆液扩散和裂缝的产生。4)考虑浆液膨胀性注浆抬升效应的分析。对掺膨胀剂的水泥浆液的固化反应进行分析,利用热膨胀原理,对膨胀性水泥土结石体的抬升试验进行模拟验证。基于Weibull分布,建立非均质地层中膨胀性水泥土的膨胀模型,通过对膨胀性水泥土结石体施加热膨胀的方法来模拟其膨胀效应。通过对膨胀前后的地层应力和位移分析,得到其加固地层的作用,结果表明膨胀性浆液注浆后能有效的抬升地层,为工程实际提供参考。
于佳卉[2](2018)在《悬挂式止水帷幕基坑降水承压含水层稳定流渗流场解析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国内外对渗流场及止水帷幕的研究大多以数值模拟法为主的现状出发,提出了以解析法得到设置悬挂式止水帷幕的基坑在降水后承压含水层渗流场的分布。以达西定律及渗流理论方程等渗流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应用了共形映射理论、牛顿迭代法等数学理论,针对条形基坑建立二维模型,研究成果包括:1.在假定承压含水层土质均匀、厚度均匀,不考虑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地下水渗流符合达西定律,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为常数k,悬挂式止水帷幕渗透系数为零的前提下,建立条形基坑的承压含水层数学计算模型,通过多次应用保角映射并根据第一类和第三类椭圆积分变换,建立复物理平面与势流平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而得到解析法计算设置悬挂式止水帷幕的基坑在降水后渗流场分布的计算公式。2.利用数学计算软件MATLAB对条形基坑承压含水层的复物理平面与势流平面之间的计算式进行计算处理后,选取势流平面上的边界线与多条等势线和等流线映射到复物理平面上,并以MATLAB进行绘图,得到了解析法求解的理论模型上的渗流场分布。3.应用SEEP/W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比较相同工况下分别应用解析法和数值模拟法得到的渗流场分布情况,两种方法得到的渗流场分布图完全一致,该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解析法是合理的。解析法的提出为研究悬挂式止水帷幕的合理设计深度提供基础,以此为基础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究悬挂式止水帷幕插入承压含水层的深度与影响半径、渗流速度、最大水力梯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保证安全、保证基坑周围地表沉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确定止水帷幕的最小插入深度。
林睦良[3](2017)在《高压旋喷桩施工及土方开挖对既有桥梁基础承载力的影响研究与评估》文中研究指明在软土层上、下穿既有桥梁时采取高压旋喷桩施工和开挖作业,不可避免地会对桩周围的土体产生施工扰动,很容易对临近建筑物基础造成挤压,产生侧向变形,甚至发生破坏。因此,为了研究公路以及渠道施工下穿已建桥梁时对桥体结构产生的影响,本文以某一具体工程为实例,采用Midas软件对桥梁进行建模及计算,分析了土体应力应变状态变化对于桥体结构的影响,具体工作包括:(1)利用软件对桥体进行建模,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求解桥梁的结构位移以及应力增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2)结合有限元的计算结果,对高压旋喷桩施工完成后对桥墩的影响进行评估,并给出施工建议。计算结果表明,采用高压旋喷桩施工及土方开挖施工下穿已建桥梁时,对其产生的影响在工程方面的风险是可控的。具体实例,德富路及4号渠道下穿高赞大桥,桥梁工程方面的风险基本可控。
夏兆平[4](2016)在《城市空间交叉地铁旋喷桩加固对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膨胀,城市的交通愈加拥堵,为了寻求节约空间、环境影响小等要求,很多大城市正在加大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地下交通的建设。目前,合肥也正处于大力建设的时期,大湖名城的建设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人来合肥工作、生活、投资;然而人口的膨胀导致交通拥堵,使得上下班高峰时期出行的人们苦不堪言,正在大力建设的合肥地铁是很多合肥市民心中的期盼。由于城市地下工程往往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繁华区域,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使得地铁线路出现邻近、交叉的情况。对于邻近、交叉的隧道,当两隧道距离较近时,特别是上下交叉隧道,并且合肥的盾构地层基本上都是粘土并伴有膨胀土,容易因为交叉隧道的开挖导致围岩变形过大、沉降量难以控制。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在交叉隧道施工方面应采取安全有效地超前支护及同步支护、二次支护等措施控制沉降,也应有相应的计算方法推测出地表沉降量,并且密集监测交叉盾构区间的沉降量、围岩变形幅度,以便及时将地表沉降量、围岩变形幅度控制在可靠的范围内,以保证安全施工。本文以合肥市地铁1号线与5号线高铁南站交叉盾构区间为工程背景,对交叉盾构区间不同地层加固方法和施工工艺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分析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围岩变形、应力形态等方面得出相关结论。通过MIDA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并使用监测数据与软件模拟的数据进行对比,讨论MIDAS软件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同时,在交叉盾构区间的背景条件下,通过数值模拟出交叉盾构区间的模型,分析利用旋喷桩地层加固方案的作用与效果。并通过改变使用旋喷桩地面注浆后围岩土体参数性质的两个变量:土体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进一步模拟研究影响交叉盾构区间地面注浆围岩稳定性的因素。本文通过研究发现:1.交叉盾构区间的开挖会导致围岩变形,距离越近,下部隧道开挖对上部隧道的影响越大,对围岩的稳定性影响越大。2.旋喷桩加固增大了交叉盾构区间围岩的稳定性,减小了加固区域隧道开挖造成的地面沉降,减小了因下部隧道开挖引起的上部隧道竖向变形。3.在使用旋喷桩进行加固条件下,当围岩土体弹性模量增大,隧道开挖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相应减小,下部隧道的盾构施工对上部既有隧道产生沉降变形的影响也相应减小,则围岩的稳定性有所提高。4.在使用旋喷桩进行加固条件下,当围岩土体泊松比增大,隧道开挖对地面沉降的影响随之增大,下部隧道的盾构施工对上部既有隧道产生沉降变形的影响也相应增大,则围岩的稳定性有所降低。
王欣欣,徐开磊,关蕾[5](2016)在《高压旋喷注浆法在桥梁基础加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高压旋喷注浆技术可提高桥梁地基的抗剪强度,抵制土层变形,提升桥梁基础承载能力。本文主要讲述高压旋喷注浆技术施工要点,并结合具体工程应用,以验证高压旋喷注浆法在桥梁基础加固应用中的抗压特性。
张恒[6](2014)在《桥头跳车搭板在线抬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公路建设方面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尤其是“八五”计划之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公路里程增长迅速,相关领域的技术也不断更新。随着经济的稳中有进,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交通运输行业和交通发展改革迈出新的步伐,但是公路交通运输仍是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高速公路在为我国经济发展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已交付使用的高等级公路来看,桥头跳车现象非常普遍,己成为改善和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的“拦路虎”,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技术难题。桥头跳车的危害包括减慢行车速度、影响行车安全、影响车辆运营和增加公路养护费用等。它已成为道路的重要安全隐患之一,因此找到经济有效的防治桥头跳车问题的措施,提高我国高等公路行车中的安全、舒适和快速等方面的性能,以及增加我国高等级道路的使用年限,对今后我国的道路发展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为了解决桥头跳车问题,减少其地基沉降以及引道自身压缩沉降之外,比较常见的方法是采用桥头搭板防治跳车现象。当前桥头跳车处治措施主要的缺点:被动处治为主、缺乏精确度、影响车辆通行。由于缺乏足够的精度,使得后期治理措施极为繁琐且严重影响车辆通行。本文介绍的注浆方法为粗调、精调两级抬升控制过程;深层注浆加固,浅层注浆抬升,板层螺杆精度抬升注浆填充的三层注浆方式。各级调节、各层注浆相互配合,最终主动完成精确补偿。浅层注浆和深层注浆在整体设计过程中预埋管件,深厚软基处理中的碎石注浆桩改进为墩帽式碎石注浆桩,对地基进一步加固的同时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减小沉降。该注浆方法能针对沉降路段不良变形及时有效补偿,把病态消除在萌芽状态,耗时短,操作方便可行,基本是在线抬升,不影响车辆通行。采用ANSYS程序,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桥头过渡段软弱地基首先对深厚软基墩帽式碎石注浆桩注浆加固,然后对板底注浆孔初始抬升,最后对板层螺杆注浆填充已达到精度抬升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桥头搭板、墩式碎石注浆桩等组成的复合路基的桩土沉降特性、注浆量,抬升力,抬升值,注浆临界深度。通过ANSYSY建模研究,发现在软土路基加固前,应力主要是在二灰稳定砂砾基层、砂砾垫层及加固区消散,造成该区域土体固结压缩变形,在经过深层注浆加固后,最大应力主要是二灰稳定砂砾基层消散,待沉降逐渐稳定后,进行浅层加固注浆把沉降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上是粗略调节部分;再通过锚杆精确调节抬升桥头搭板,少量浅层注浆后,恢复沉降变形。因此,把粗调和精调组合使用最终完美的控制了路基的工后沉降,将桥头搭板最终精确完成在线抬升。
苏秀婷[7](2012)在《青岛地铁富水砂层隧道开挖施工风险与变形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地铁暗挖隧道工程在开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扰动地下岩土体,使其失去原有平衡状态,向新的平衡转化。在此过程中,围岩产生卸载临空面引发收敛变形。若遇到富水砂砾地层,开挖极易出现突发性涌水、涌砂,造成地面塌陷。为保证隧道施工过程中“无水”作业,通常采用降水或洞内超前预加固堵水等措施为地铁隧道工程提供良好的施工条件。但过量降水会导致隧道开挖前引起大范围的地表沉降,使施工环境造成更大破坏。同时洞内超前预加固堵水技术经常受地质条件不明确、施工技术不成熟等条件限制,隧道开挖无法正常进行。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暗挖隧道存在部分富水砂层,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存在,要求必须有效控制地层变形,减小开挖风险。本文选青岛富水砂层中开挖地铁隧道施工开挖风险与地层变形规律开展工作,为青岛地铁隧道的安全施工提供实际指导。本文收集大量国内外隧道坍塌事件,对事件发生原因及坍塌机理进行分析。针对青岛地铁隧道自开工以来发生的6起事件,总结出青岛地铁隧道塌方类型、塌方机理、影响因素以及综合防治措施;针对青岛地铁富水砂层段,对非降水、降水条件下两种施工技术及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规律进行分析。重点对水平旋喷超前预加固在保儿站河西站区间隧道Ⅵ级围岩施工及优化过程进行研究;采用三维显示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分别模拟只采用水平旋喷桩加固及水平旋喷桩与降水相结合两种工法下地层变形规律。在降水条件下,考虑流固耦合效应,对渗流、变形,开挖及沉降进行模拟,系统分析降水及隧道开挖过程中地层沉降规律;对典型富水砂层段进行跟踪监测,选取典型断面洞内变形,地表沉降,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得到隧道开挖过程中位移随时间、空间变形规律。总结以上研究内容,主要结论如下:(1)水平旋喷桩超前预加固止水,由于在钻进角度控制方面还不成熟,桩间咬合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形成止水帷幕,但综合效果优越于超前管棚,能较好控制地面沉降及坍塌;(2)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非降水条件下采用水平旋喷桩加固,地表最大沉降为-12.95mm;降水与旋喷桩相结合条件下,地表最大沉降为-29.11mm;降水条件下,采用小导管预注浆超前加固施工,降水引起的沉降约-20mm,开挖完成地表沉降最大沉降量约为-38.13mm,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基本相符。左右线隧道开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相互叠加,地表沉降槽有明显影响的宽度约为70m;(3)典型断面的监测数据表明:采用水平旋喷桩与降水相结合施工,洞内变形在上台阶开挖过程中速率最大,封闭成环后变化速率减小。水平旋喷桩施工时注浆压力过大会造成地表沉降及建筑物沉降隆起,掌子面通过后,受地下水流失的影响,地表沉降和建筑物继续呈下降趋势,地表沉降累计变化最大为-37.99mm,建筑物沉降累计变化最大为-19.05mm。掌子面通过近11个月后变化才趋于稳定,说明隧道开挖引起地下水流失是导致地层沉降主要因素。降水条件下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施工,降水引得的最大沉降约-15mm;超前注浆对地表有一定隆起,最大隆起约12mm;由于降水井只能将水位降至岩土分界面处,开挖过程中仍有部分裂隙水流出,监测结果表明由开挖失水引起沉降较大,封闭成环后,数据趋于稳定,开挖完成累计最大为-29.27mm。
徐平,郭文兵,张敏霞[8](2011)在《控制采动区桥梁移动变形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采动区桥梁移动变形规律,根据地表及桥梁移动变形观测数据,采用概率积分法预测地表沉降,获得地表移动预计值.结合大平矿采矿地质条件和观测数据以及地表移动预测数据,设计采用覆岩离层多层位注浆法控制采动区地表下沉,并对覆岩层的变形规律、离层的动态发育与离层注浆减沉机理进行了分析,设计了注浆钻孔的间距、孔位、注浆层位、终孔深度、钻孔结构等.由于采动影响使桥梁地基土层变得稀松,通过分析桥梁及地基土的受力特征,设计在大平煤矿公跨铁路立交桥南北端基础分别采用18根和21根80cm的高压旋喷桩加固桥梁基础,减少地表移动对桥梁的影响.该减沉加固方案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李瑞[9](2011)在《注浆技术在砂砾石地层定(导)向钻进施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砂砾石地层在我国广泛分布,由于其埋藏深度较浅,是工程建设领域经常遇见的一种复杂地层,改善砂砾石地层的工程地质条件是解决该地层施工难的重要途径。砂砾石地层是一种典型的力学不稳定地层,颗粒之间的孔隙大,几乎没有粘聚力,在定(导)向钻进施工中,容易在钻进过程中或扩孔时发生孔壁坍塌,造成钻进和扩孔施工困难,甚至难以完成,是长久以来困扰非开挖工程施工的一道难题。因此解决砂砾石地层的孔壁稳定性,是解决非开挖在砂砾石地层施工困难的关键。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总结了砂砾石地层的特点及砂砾石地层定(导)向钻进的施工困难。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浆液的流变性及浆液的物理性质。理论研究了渗透注浆扩散公式及定(导)向钻进孔壁稳定性。模拟分析了工程实例。通过对砂砾地层特点的分析及工程经验的总结,得出了砂砾石地层施工困难的原因及失稳模式;探讨了加固方法。用origin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表明浆液的粘度与时间是呈指数函数关系。通过对浆液物理性质的试验,得出当水玻璃的掺入量超过一定值时,浆液的凝结时间与抗压强度将会随着水玻璃掺入量的增加而增长和减小。推导得出了水泥浆液的渗透公式,即浆液粘度随时间变化的渗透公式。对水平注浆的扩散形式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水平注浆的扩散形式。通过对孔壁稳定性的弹性力学分析,得出了不同条件下,孔壁的破坏位置,破坏形式以及要保证孔壁稳定性注浆加固所要达到的要求。通过对工程实例的模拟分析,得出用注浆加固的方法解决砂砾石地层定(导)向钻进孔壁稳定性是可行的。
徐平,张敏霞,曾宪桃[10](2010)在《高压旋喷注浆在采空区桥基加固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对采空区地表沉降量进行预测分析并提出了高压旋喷桩的加固方案及加固设计计算。工程实例表明,高压旋喷桩对地表沉陷引起的地基承载能力下降及不均匀沉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其加固方案可为同类工程参考。
二、高压旋喷注浆在沙河立交桥地基加固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旋喷注浆在沙河立交桥地基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膨胀性浆液劈裂注浆的抬升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依据与意义 |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
1 绪论 |
1.1 提出问题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非均质粘土地层模型的构建 |
2.1 孔隙率对统计分布规律的验证 |
2.2 基于Weibull分布的非均质地层的构建 |
2.3 本章小结 |
3 注浆劈裂机理及点源劈裂注浆数值模拟 |
3.1 劈裂注浆作用机理 |
3.2 RFPA2D-Flow基本原理 |
3.3 模型的构建 |
3.4 点源劈裂注浆分析 |
3.5 基于图像处理的扩散范围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非均质地层柱状劈裂注浆的数值模拟 |
4.1 模型的设置 |
4.2 粘土地层柱状劈裂注浆过程的分析 |
4.3 不同注浆深度对劈裂注浆特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考虑浆液膨胀性的注浆抬升效应 |
5.1 膨胀性水泥土膨胀机理及膨胀试验分析 |
5.2 基于热膨胀法对膨胀性水泥土抬升的模拟 |
5.3 非均质地层注浆抬升模型的构建 |
5.4 考虑浆液膨胀性的抬升效应 |
5.5 上部荷载作用下的注浆抬升效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致谢 |
(2)悬挂式止水帷幕基坑降水承压含水层稳定流渗流场解析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基坑地下水渗流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基坑地下水渗流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基坑地下水渗流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止水帷幕研究现状 |
1.3.1 止水帷幕的发展及应用 |
1.3.2 止水帷幕的研究现状 |
1.3.3 止水帷幕对渗流场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2章 渗流场分析的基础理论 |
2.1 引言 |
2.2 渗流分析理论 |
2.2.1 达西定律 |
2.2.2 渗流连续性方程 |
2.3 共形映射理论 |
2.3.1 共形映射理论的发展概况 |
2.3.2 多角形区域的共形映射 |
2.3.3 分式线性映射 |
2.4 牛顿迭代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悬挂式止水帷幕渗流场解析解 |
3.1 引言 |
3.2 理论模型的建立 |
3.3 解析解的求解 |
3.4 模型边界势流函数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解析解验证 |
4.1 引言 |
4.2 解析法计算 |
4.2.1 软件介绍 |
4.2.2 模型一的计算过程及结果 |
4.2.3 模型二的计算过程及结果 |
4.3 数值模拟计算 |
4.3.1 软件介绍 |
4.3.2 模型一的计算过程及结果 |
4.3.3 模型二的计算过程及结果 |
4.4 解析法与数值法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高压旋喷桩施工及土方开挖对既有桥梁基础承载力的影响研究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关于桥梁结构损坏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各类施工对既有桥梁影响评估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高压旋喷桩施工对周围土层影响分析 |
2.1 高压旋喷桩施工对周围土层的影响 |
2.1.1 高压旋喷桩技术发展历程 |
2.1.2 旋喷桩成桩的射流理论 |
2.1.3 旋喷桩的挤土效应 |
2.2 有限元方法及求解过程 |
2.2.1 有限元法介绍 |
2.2.2 有限元理论基础 |
2.2.3 有限元求解过程 |
2.2.4 基于有限元的桥梁基础承载能力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德富路、4 号渠下穿高赞大桥对既有桥梁的影响 |
3.1 工程实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3.2 三维有限元建模模型的建立 |
3.2.1 几何模型范围 |
3.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 分析工况 |
3.4 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 |
3.4.1 既有桥梁结构位移和应力增量 |
3.4.2 桥梁位移、应力极值汇总和分析 |
3.4.3 德富路、4 号渠施工过程对桥墩的影响计算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4 德富路、4 号渠施工完成后对桥墩影响计算评估 |
4.1 计算评估总体说明 |
4.2 计算条件说明 |
4.2.1 计算模型 |
4.2.2 边界条件 |
4.2.3 永久作用条件 |
4.2.4 可变作用条件 |
4.2.5 高赞大桥桥墩(4 号渠位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
4.3 德富路、4 号渠施工对高赞大桥桥墩影响评估总结与建议 |
4.3.1 号渠施工过程自身边坡稳定性验算计算结果总结 |
4.3.2 德富路、4 号渠施工过程对桥墩的影响计算结果 |
4.3.3 德富路、4 号渠施工过程对桥墩的影响的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城市空间交叉地铁旋喷桩加固对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盾构施工的启始与现状 |
1.2.2 交叉隧道研究现状 |
1.2.3 对隧道地层加固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方法 |
1.4 研究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2.1 盾构掘进 |
2.1.1 盾构掘进对土体的影响范围 |
2.1.2 盾构施工对围岩土体扰动及变形控制 |
2.1.3 施工应急控制 |
2.1.4 盾构的主要设计、施工参数及变形控制参数与控制要求 |
2.1.5 盾构掘进时邻近建(构)筑物的保护 |
2.2 旋喷桩地层加固的施工方法 |
2.3 近接隧道的分类 |
2.4 近接隧道施工围岩的基本应力状态 |
2.4.1 洞室开挖后的弹性应力状态 |
2.4.2 隧道开挖形成的塑性二次应力状态 |
2.4.3 隧道开挖后有支护的三次应力状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概况和监测方案 |
3.1 工程概况 |
3.1.1 区间隧道概况 |
3.1.2 地质概况 |
3.2 监测方案 |
3.2.1 主要技术依据 |
3.2.2 监测原则 |
3.2.3 监测量测的目的和意义 |
3.3 监测的内容及项目 |
3.3.1 仪器监测项目 |
3.3.2 巡视检查 |
3.3.3 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 |
3.3.4 监测期和监测频率 |
3.3.5 监测仪器设备及性能 |
3.3.6 监测报警值及应急措施 |
3.3.7 监测管理及信息反馈 |
3.4 盾构施工技术措施 |
3.4.1 重叠区地基加固 |
3.4.2 管片拉结紧固 |
3.4.3 盾构机掘进控制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IDAS模型的建立 |
4.1 弹塑性有限元基本方法 |
4.1.1 弹塑性基本理论 |
4.1.2 屈服准则 |
4.2 围岩的力学模型 |
4.3 MIDAS/GTS软件简介 |
4.4 交叉隧道的模型建立 |
4.4.1 基本模型的建立 |
4.4.2 边界条件及荷载设置 |
4.4.3 施工步骤和开挖方法 |
4.5 竖向位移云图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值分析 |
5.1 工况设定 |
5.2 模拟数据与监测数据的对比 |
5.2.1 监测数据分析 |
5.2.2 模拟数据分析 |
5.2.3 模拟数据与监测数据的对比 |
5.3 交叉隧道旋喷桩加固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5.4 围岩土体弹性模量对交叉隧道地面注浆加固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5.5 围岩土体泊松比对交叉隧道地面注浆加固围岩稳定性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对相关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高压旋喷注浆法在桥梁基础加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压旋喷注浆原理 |
二、高压旋喷注浆施工工艺 |
三、工程应用 |
四、结论 |
(6)桥头跳车搭板在线抬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桥头跳车的危害 |
1.3 桥头跳车的机理分析 |
1.4 桥头跳车的预防措施 |
1.4.1 强夯法 |
1.4.2 高速公路桥台台背液压夯实补强技术 |
1.4.3 冲击碾压 |
1.4.4 路桥过渡段排水 |
1.4.5 桥台背回填材料 |
1.4.6 加筋土 |
1.4.7 整体式(无缝)桥台 |
1.4.8 半柔性路面 |
1.5 桥头跳车处治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
1.5.1 桥头差异沉降研究现状 |
1.5.2 桥头跳车处治研究现状 |
第2章 桥头跳车处治设计方法综述 |
2.1 桥头跳车处治方法 |
2.1.1 地基处治方法 |
2.1.2 路堤处治方法 |
2.1.3 路面处治方法 |
2.2 桥头搭板设计方法 |
2.2.1 搭板的类型及作用 |
2.2.2 搭板的设计和计算方法 |
2.3 路桥过渡段压密注浆方法 |
2.3.1 高压喷射注浆法 |
2.3.2 深层搅拌法 |
2.3.3 灌浆法 |
第3章 过渡段路基沉降的计算、预测及其控制指标 |
3.1 过渡段路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
3.2 过渡段路基的工后沉降预测 |
3.3 过渡段路基沉降的控制指标 |
第4章 注浆在线抬升技术在桥头过渡段中的应用 |
4.1 设计思路 |
4.2 设计步骤 |
4.3 注浆抬升有限元模型 |
4.3.1 模型单元和材料 |
4.3.2 系统中各单元之间的连接 |
4.3.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4.3.4 荷载施加 |
4.4 工程实例 |
4.4.1 注浆前高速公路过渡段软弱地基沉降计算 |
4.4.2 注浆后高速公路过渡段软弱地基沉降计算 |
4.4.3 高速公路过渡段软弱地基有限元模型建立 |
4.5 结果分析 |
4.5.1 高速公路桥头过渡段软弱地基变形的沉降云图分析 |
4.5.2 高速公路桥头过渡段软弱地基变形的主应力云图分析 |
4.5.3 高速公路桥头过渡段软弱地基变形的剪应力云图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7)青岛地铁富水砂层隧道开挖施工风险与变形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富水砂层隧道开挖风险及失稳破坏机理 |
1.2.2 地铁隧道施工变形机制研究 |
1.2.3 富水砂层段暗挖区间隧道加固技术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隧道开挖施工风险研究 |
2.1 国内外隧道塌方事件 |
2.2 青岛地铁隧道塌方事件 |
2.2.1 某区间隧道涌水突泥塌方事件 |
2.2.2 某区间隧道富水砂层段塌方事件 |
2.2.3 某区间隧道左线涌水涌砂事件 |
2.2.4 某区间隧道右小塌方事件 |
2.2.5 某暗挖车站 3 号导洞滑移事件 |
2.2.6 某暗挖车站拱部右线掌子面坍方事件 |
2.3 隧道开挖引起塌方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
2.3.1 塌方类型 |
2.3.2 塌方机理 |
2.3.3 塌方产生因素 |
2.3.4 塌方综合预防措施 |
3 富水砂层隧道地层加固措施研究 |
3.1 地面高压喷射注浆加固技术 |
3.2 洞内断面注浆预加固技术 |
3.3 化学灌浆地层加固技术 |
3.4 水平旋喷注浆加固技术 |
4 水平旋喷加固技术及施工变形规律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1.1 设计概况 |
4.1.2 工质地质条件 |
4.1.3 水文地质条件 |
4.1.4 周边环境 |
4.2 水平旋喷注浆地层加固技术研究 |
4.2.1 水平旋喷桩原理及技术特点 |
4.2.2 水平旋喷注浆机理 |
4.2.3 影响注浆效果因素 |
4.3 水平旋喷桩现场试验 |
4.3.1 试验桩目的 |
4.3.2 试验桩地层选择和桩位分布 |
4.3.3 施工过程 |
4.3.4 试验桩效果评价 |
4.3.5 探究富水性碎石层中的适用性 |
4.3.6 隧道水平旋喷桩施工方案优化 |
4.4 水平旋喷桩施工数值模拟研究 |
4.4.1 FLAC3D概述 |
4.4.2 非降水条件下水平旋喷桩数值模拟研究 |
4.4.3 水平旋喷桩与降水组合施工数值模拟研究 |
4.5 监测实例 |
4.5.1 监测目的 |
4.5.2 监测项目 |
4.5.3 测点布设 |
4.5.4 监测成果分析 |
5 降水条件下隧道开挖施工变形规律研究 |
5.1 引言 |
5.2 降水施工技术研究 |
5.2.1 常规降水方法 |
5.2.2 动态降水方法 |
5.3 FLAC 渗流-应力耦合理论分析 |
5.4 富水砂层隧道降水与开挖渗流-应力耦合分析 |
5.4.1 概述 |
5.4.2 降水过程渗流-应力耦合分析 |
5.4.3 富水砂层隧道开挖过程渗流-应力耦合分析 |
5.5 监测实例 |
5.5.1 工程简介 |
5.5.2 测点布设 |
5.5.3 监测成果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及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与研究项目 |
(8)控制采动区桥梁移动变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采动区地质采矿条件 |
2 概率积分法预测地表沉降 |
2.1 地表移动预计参数值 |
2.2 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方案和结果 |
3 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方案 |
3.1 煤层开采上覆岩层的变形规律 |
3.2 离层的动态发育与离层注浆减沉机理 |
3.3 注浆钻孔设计 |
3.3.1 注浆钻孔的间距与孔位 |
3.3.2 注浆层位与终孔深度 |
3.3.3 注浆钻孔结构 |
3.3.4 钻孔施工技术要求 |
4 桥梁地基、基础加固处理 |
5 结 论 |
(9)注浆技术在砂砾石地层定(导)向钻进施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注浆技术的发展 |
1.1.2 注浆技术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3 注浆技术分类 |
1.2 渗透注浆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渗透注浆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3.2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3.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砂砾石地层的特点、失稳模式及加固方法 |
2.1 砂砾石地层的定义及分类 |
2.2 砂砾地层的工程特性 |
2.3 砂砾石地层特征参数 |
2.4 砂砾石地层中定(导)向钻进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
2.5 砂砾石地层中施工困难的原因分析 |
2.6 砂砾石地层经常出现的几种失稳模式 |
2.7 加固措施 |
2.8 随钻注浆加固措施概述 |
2.8.1 双斜孔注浆法 |
2.8.2 对穿随钻注浆法 |
2.9 小结 |
第三章 水泥浆液性能及渗透注浆理论研究 |
3.1 浆液流变特性概述 |
3.1.1 粘性流体 |
3.1.2 塑性流体 |
3.1.3 粘塑性流体 |
3.1.4 粘时变流体 |
3.2 水泥浆液流变特性分析研究 |
3.2.1 试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
3.2.2 试验方法及过程 |
3.2.3 试验数据分析 |
3.3 水泥水玻璃浆液物理性能室内试验研究 |
3.3.1 试验目的 |
3.3.2 试验材料 |
3.3.3 试验仪器和器皿 |
3.3.4 浆液基本性能测定的试验步骤 |
3.3.5 试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
3.4 渗透注浆理论概述及研究 |
3.4.1 牛顿流体渗透注浆扩散公式概述 |
3.4.2 渗透注浆理论优化分析 |
3.4.3 水平渗透注浆理论研究 |
3.5 小结 |
第四章 孔壁稳定性分析 |
4.1 孔壁稳定性弹性力学分析 |
4.1.1 孔壁周围土体的应力分布 |
4.1.2 钻孔孔壁稳定性判断 |
4.2 小结 |
第五章 现场试验模拟分析 |
5.1 工程概况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区域地质概况 |
5.1.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5.2 工程特征分析及该项目面临的问题 |
5.2.1 根据对该工程的综合分析,该工程具有如下特征 |
5.2.2 该项目面临的问题 |
5.3 现场试验方案 |
5.3.1 拟采用的措施 |
5.3.2 拟采用方案现场试验 |
5.3.3 注意事项及应急措施 |
5.4 孔壁稳定性数值模拟 |
5.4.1 有限元数值分析概述 |
5.4.2 非开挖水平钻孔孔壁稳定性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10)高压旋喷注浆在采空区桥基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沉降预测法及高压旋喷注浆机理 |
1.1 采空区地基沉降预测方法 |
1.2 高压旋喷注浆机理 |
2 高压旋喷桩加固设计 |
2.1 喷浆量的计算 |
2.2 承载力的计算 |
2.2.1 单桩承载力 |
2.2.2 复合地基承载力 |
3 工程实例 |
3.1 工程概况 |
3.2 采空区地基沉降预测 |
3.3 基础加固方案 |
3.3.1 北端墩基础的加固 |
3.3.2 南端墩基的加固 |
3.4 注浆参数分析 |
4 结语 |
四、高压旋喷注浆在沙河立交桥地基加固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膨胀性浆液劈裂注浆的抬升效应分析[D]. 唐亚周. 三峡大学, 2019(06)
- [2]悬挂式止水帷幕基坑降水承压含水层稳定流渗流场解析解[D]. 于佳卉. 天津大学, 2018(06)
- [3]高压旋喷桩施工及土方开挖对既有桥梁基础承载力的影响研究与评估[D]. 林睦良.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1)
- [4]城市空间交叉地铁旋喷桩加固对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D]. 夏兆平. 安徽建筑大学, 2016(05)
- [5]高压旋喷注浆法在桥梁基础加固中的应用研究[J]. 王欣欣,徐开磊,关蕾. 四川水泥, 2016(02)
- [6]桥头跳车搭板在线抬升研究[D]. 张恒.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7]青岛地铁富水砂层隧道开挖施工风险与变形规律研究[D]. 苏秀婷.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2)
- [8]控制采动区桥梁移动变形方法研究[J]. 徐平,郭文兵,张敏霞.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1(03)
- [9]注浆技术在砂砾石地层定(导)向钻进施工中的应用研究[D]. 李瑞. 中南大学, 2011(01)
- [10]高压旋喷注浆在采空区桥基加固中的应用[J]. 徐平,张敏霞,曾宪桃. 路基工程, 2010(01)
标签:旋喷桩论文; 地基沉降论文; 压密注浆论文; 土方开挖施工方案论文; 交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