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戴帽子的猫》The Cat in the Hat(论文文献综述)
练小川[1](2021)在《苏斯博士与阅读战争(二)》文中提出苏斯博士阴差阳错地被卷入美国的阅读战争,他最畅销的书都是儿童阅读课本。苏斯博士本人支持拼读法,但是他的书却是基于整词法。
练小川[2](2021)在《苏斯博士与阅读战争(一)》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着名童书作家和插画家,苏斯博士属于大器晚成。苏斯博士的成名作《戴帽子的猫》是他的第十三部童书,出版那年他53岁了。《戴帽子的猫》不同于苏斯博士已经出版的其他童书,这是一本小学一年级的阅读课本。苏斯博士创作《戴帽子的猫》,纯属偶然。
徐怡,秦益锋[3](2021)在《指向思维能力发展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策略》文中提出本文以一节小学英语分级绘本课为例,阐述了通过体验趣味活动、挖掘图片信息、深入解读语篇、布置拓展任务、开展微型辩论,发展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孙鸽[4](2021)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脸属性识别》文中提出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已经布满了各种型号的监控摄像头,海量的监控图像极大丰富了人脸以及行人分析任务的应用场景。在此背景下,研究智能视频理解技术,让计算机实现突发事件的准确预测和快速响应,已成为安防领域的核心需求之一。在视频监控领域,行人是主要的监控对象,人脸属性作为面部的重要信息被广泛的应用在人脸识别和人脸检索等任务中。人脸属性识别定义为给定一张人脸图像,经过特征提取,预测出一系列外观属性。根据属性的描述范围,可以将属性分为全局属性和局部属性,对于局部属性首先应定位出局部区域,使用局部特征来提升属性识别精度。此外,在实际应用场景下,由于受到拍摄条件和相机质量的影响,监控摄像头拍摄的图片多为低分辨率图片,这种图片缺少面部细节特征,所以常规识别方法无法有效地处理低分辨率图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基于弱监督局部区域定位的人脸属性识别网络。本文在该网络中设计了一个属性定位模块(Attribute Localization Module,ALM)。与现有的方法不同,ALM仅利用图像级别的属性标注就可以关注到属性存在的局部区域,并利用局部区域的特征来改善面部属性识别效果。此外,本文还引入了自下而上跳跃连接(Bottom-up Skip Connection)的结构以融合多个卷积层的特征,通过将底层细节特征融合到顶层语义特征中可以提高属性区域定位的准确性。(2)为了解决低分辨率属性识别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端到端的多任务生成对抗网络(Multi-task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MTGAN),其中生成器是一个超分辨率网络,主要负责将低分辨率图片上采样到一个合适的尺度,并恢复出细节信息。判别器是一个多任务网络,负责分辨输入的图片的真假,以及对人脸属性进行预测。在训练过程中,判别器的属性识别损失也会反向传播到生成器,引导其恢复出有助于属性识别的细节特征。(3)本文收集了一个人脸多属性数据集(Face multi-attribute dataset,FMAD),该数据集中的图片均由监控摄像头在真实场景下进行拍摄。共包含17756张图片,每一张图片标有13个属性。为了高效而准确的进行标注,本文还开发了一款属性标注工具,该工具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可拓展性强。
王璐[5](2021)在《《裁缝之家》(1-2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儿童文学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当着重注意儿童文学的特点,尽力将译文处理的易读并且具有吸引力。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节选自Patricia Reilly Giff的儿童小说《裁缝之家》一书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小说讲述了以作者曾祖母为原型的主人公Dina经过不断的成长和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勇敢且坚强的人。在此次翻译实践报告中,译者从词汇、句法等角度说明了此次翻译所遇到的难点,然后列出了具体的案例和相应的翻译方法。在词汇方面,对于原文中的专有名词,译者采用加注法对专有名词进行词义加注,以此来为目的语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同时,对于一些介词或名词而言,译者根据上下文语境采用词性转换法以达到预期效果;此外,该儿童文学还存在大量的多义词,译者在掌握词汇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词义选择,确保译文通顺流畅。在句法方面,由于原文中存在许多复杂句,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运用了顺句操作、句式重构和增译等方法以便使译文更好地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对儿童文学文本的特点、难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在具体的翻译实践过程中,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旨在确保译文流畅,语言简洁可读且地道。同时强调制定计划对高效、保质保量完成翻译任务的重要性。译者在本次翻译实践中收获颇丰,为以后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张轶群[6](2021)在《基于术语的知识图谱构建对译者的影响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普文本是科技文本的分支,旨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对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有着巨大作用。但在科普文本翻译中,仍存在着术语不准确、译者认知水平有限等问题,严重影响译文质量,且目前对以上问题的实验研究较少。本文是一篇研究知识图谱对译者的影响的实验报告。作者选取了英语笔译专业研究生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翻译文本对比、翻译行为录屏以及调查问卷等手段,主要研究了知识图谱与译者认知实现、译文质量改善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提升科普文本翻译质量提供有益经验。实验结果表明,第一,在知识图谱辅助下,译者可更好地理解脑内神经发育过程以及相关科学术语,对术语实体间的关系理解也更深刻;第二,经知识图谱辅助,译者的翻译表现更佳,在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三个方面做到了兼顾;第三,知识图谱可充分展示知识,能有效提高译者的认知水平,更新译者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第四,由于译者认知结构基础不尽相同,知识图谱的构建理念也多种多样,在未来的研究中,可灵活采取不同策略,使实验数据更精确、实验维度更加全面。
李妞妞[7](2021)在《中国初中聋生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不及物动词可以分为非作格动词和非宾格动词两类(Perlmutter 1981;Burzio1986)。前者的唯一论元是深层结构的主语,承担施事的角色;后者的唯一论元是深层结构的宾语,承担受事的题元角色,缺乏自主性。非宾格动词形式和意义上的不一致导致了二语学习者常把它们误用于被动结构中,从而产生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现象,引起了许多二语研究者的关注。他们对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各种解释,如动词后NP移位假说(Zobl 1989),动词及物化说(Yip 1990,1995),认知语用因素(Ju 2000)等。这些解释都是针对健听英语学习者提出的,至于聋生非宾格动词的被动泛化现象的特征以及成因却鲜有学者研究。本研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调查中国初中聋生对英语非宾格动词的习得情况,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中国初中聋生在习得英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的差异是什么?(2)中国初中聋生在习得不可转换和可转换的英语非宾格动词的差异是什么?(3)外因提示和内因提示会对中国初中聋生英语非宾格动词的习得产生怎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在线语法选择任务。语法选择任务句子包含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两种类型。其中,非宾格词的句子会分别有外因提示和内因提示两种语境以及可转换非宾格动词和不可转换非宾格动词两种词类。共计30名初中生被试参加了本实验,即聋生组15人,健听生组15人。他们的任务是在包含非宾格动词非作格动词在内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进行二选一。结果发现:(1)聋生出现了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现象,且聋生的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被动泛化现象频率均高于健听生;(2)聋生可转换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频率大于不可转换非宾格动词。(3)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在聋生的心理语法中具有不同的句法表征。尽管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在浅层结构中出现在相同的不及物结构中,即主语动词语序,但聋生明显对含有非宾格动词的被动结构使用得更频繁。相比非作格动词,非宾格动词更难以习得,聋生在习得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时存在差异。(4)语用和认知因素对聋生非宾格词的使用会产生较大影响。聋生更倾向在有外因提示的情况下对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处于外因提示情况下的非宾格动词比处于内因提示情况下的非宾格动词更难以习得。本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非宾格假说”、“基于规则的可转换非宾格动词习得理论”以及“可概念化施事理论”在聋生二语习得中的心理现实性。对于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的现象的成因与解释,除了针对健听人提出的认知因素、句法因素、语义因素外,聋生因为其中国手语语序和手语动词及物性划分同英语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在非宾格动词习得时面临着更大的来自母语负迁移挑战,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聋生在非宾格动词习得上的表现不如健听生的现象。
张静[8](2019)在《基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生日舞会》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生日舞会》是着名儿童文学作家洛伊斯·劳里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主要讲了帕特丽夏·普里西拉公主打破常规,嫁给一个普通男人的故事。本书可以帮助儿童读者在享受美好童话故事和可爱插画的同时,了解外国文化,开阔视野;还能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深刻的人生道理,即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情况,每个人都有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权利。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儿童译出这部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为把作品翻译成符合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中国儿童理解能力的作品,笔者应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进行了本次翻译实践,其理论包括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范畴转换又分为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首先,在层次转换上,笔者主要对时态和复数名词进行了转换,因为书中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频繁出现,且复数名词比一般英语文学作品中更多。其次,在结构转换上,为使译文符合中国儿童读者理解能力,笔者把不同于汉语句子结构以及逻辑较性强的句子译成了简单地道的汉语句子。再次,在类别转换上,为增加译文语言的动态感,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笔者把部分名词、介词等词类转换成了汉语中的动词。然后,在单位转换上,为给儿童提供充足的信息,减少儿童理解努力,笔者将具有省略现象的词转换成了语义完整的句子,将复杂句转换成多个汉语短句。最后,在系统内部转换上,为促进儿童对译文的理解,笔者把复杂的人物关系译成汉语中明确而具体的称呼,把具有文化差异的表达方式转换成汉语中与之意义相对应的表达方式。相比层次转换,范畴转换在本次翻译实践中应用的程度更大。在儿童文学作品汉译过程中,了解原作品的语言特点、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以及目标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非常重要。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根据翻译目的应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将原作品有效地转换成符合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中国儿童理解能力的作品。笔者希望本次翻译实践能为其他儿童文学作品的译者提供借鉴意义。
周政旭[9](2019)在《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虚拟试装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成熟,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习惯。但是仅通过展示的商品图片和参数进行挑选,不能为消费者带来很好的购物体验,在服饰类商品的销售中尤为突出。虚拟试装系统能够弥补网上购物时无法进行试装的不足,让消费者通过网络就能看到试装的效果。生成式对抗网络是一种借鉴博弈论思想设计的网络模型,通过生成器模型和判别器模型互相博弈学习的过程,使其拥有模拟真实数据的能力。本文使用生成式对抗网络进行虚拟试装技术研究,通过训练网络模型生成试装效果。本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并实现了基于VGG-GAN的虚拟试装算法。结合VGGNet模型特点,设计的生成器模型深度为12层,包含10个卷积层和2个全连接层,卷积层全都采用3×3的小卷积核。判别器模型为8层全卷积结构,使用ELU非线性激活函数。对该模型生成的试装效果进行评价,其中较为理想的试装效果占生成总数的55%,单幅图像测试时长为 1.85s。2.研究并实现了基于ResNet-GAN的虚拟试装算法。结合ResNet模型特点,设计的生成器模型深度为15层,包含6个残差块结构,共有13个卷积层和2个全连接层,第一个卷积层采用7×7的卷积核,其余卷积层采用3×3的小卷积核。判别器模型为10层全卷积结构,使用ELU非线性激活函数。对该模型生成的试装效果进行评价,其中较为理想的试装效果占生成总数的74.5%,单幅图像测试时长为1.76s。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Django框架的虚拟试装系统。本文通过搭建Django框架、配置数据库的方式设计虚拟试装网页,并将ResNet-GAN模型与Django项目进行连接。运行该虚拟试装网页界面展示一幅试装效果的平均用时为2.6s。
张雯[10](2019)在《Areport on the E-C Translation of Talk to the P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xt Theory》文中认为本文的翻译文本选择的是美国作家梅琳达·梅茨的《猫的心事儿》。这本小说的内容丰富生动并且语言幽默风趣。因此,译者根据小说的特点和本次翻译文本的特点,以语境理论为指导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遇到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词义选择、语气词的翻译等词汇方面的问题,也有人物性格塑造、修辞的处理、以及语言风格方面的问题。所以本报告将从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方面来探究小说翻译的策略。针对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译者主要使用了引申、转换、省略和增词等方法。除此之外,译者还在语境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英两种语言的特征,结合小说的情景语境与文化背景,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译文尽可能的忠实地道。论文的正文部分由翻译实践介绍、翻译过程、理论介绍及应用、案例分析和总结五部分组成,重点在案例分析部分。在翻译的过程中,语境理论对文本的翻译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它不仅有助于译者掌握小说的翻译方法,还使译者意识到了中外语言能力对小说翻译的重要性。
二、《戴帽子的猫》The Cat in the Ha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戴帽子的猫》The Cat in the Hat(论文提纲范文)
(1)苏斯博士与阅读战争(二)(论文提纲范文)
一、菲利斯·瑟夫与苏斯博士 |
二、创立初学者丛书出版社 |
三、“初学者丛书”的设计 |
四、《一条鱼 两条鱼 红色鱼 蓝色鱼》 |
五、《绿鸡蛋和火腿》 |
六、“初学者丛书”与视觉单词 |
七、兰登书屋收购初学者丛书出版社 |
八、苏斯博士:美国最着名的阅读教师 |
(2)苏斯博士与阅读战争(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的阅读战争 |
二、整词法遭受批判 |
三、威廉·斯波尔丁挽救整词法 |
四、《戴帽子的猫》 |
(3)指向思维能力发展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验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 |
1. 舞蹈体验,巧学新词 |
2. 角色体验,身临其境 |
二、挖掘图片信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
1. 检索封面信息 |
2. 捕捉插图细节 |
三、深入解读文本,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
1. 关注文本细节 |
2. 挖掘文本特点 |
四、布置拓展任务,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
1. 创编绘本故事 |
2. 联系实际生活 |
五、开展微型辩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
(4)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脸属性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人脸属性识别技术难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1.4.1 本文主要工作 |
1.4.2 内容安排 |
2 卷积神经网络及人脸属性识别 |
2.1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
2.1.1 通用的神经网络结构 |
2.2 人脸属性识别基础 |
2.2.1 人脸属性识别常用数据集 |
2.2.2 人脸属性识别流程 |
2.2.3 人脸属性识别评价指标 |
2.3 多任务人脸属性识别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端到端弱监督局部区域定位的人脸属性识别算法 |
3.1 网络结构 |
3.1.1 全局分支 |
3.1.2 局部分支 |
3.2 优化目标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数据集与实验配置 |
3.3.2 与其他属性识别方法的比较 |
3.3.3 消融实验 |
3.3.4 可视化与分析 |
3.3.5 局部分支的影响 |
3.3.6 不同的λ值对于精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多任务生成对抗网络的低分辨率人脸属性识别 |
4.1 人脸多属性数据集 |
4.1.1 属性分析 |
4.1.2 标注工具 |
4.2 基于分组的多属性识别网络 |
4.2.1 损失函数 |
4.3 基于多任务生成对抗网络的低分辨率属性识别算法 |
4.3.1 图像超分辨率与生成对抗网络 |
4.3.2 网络结构 |
4.4 损失函数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1 数据预处理 |
4.5.2 实验配置细节 |
4.5.3 消融实验 |
4.5.4 泛化性实验 |
4.5.5 损失曲线可视化 |
4.5.6 与当前方法的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裁缝之家》(1-2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is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is Translation Project |
1.3 Structure of this Translation Report |
1.4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Source Tex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
2.2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
2.3 Revision of the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Difficulties at the Lexical Level |
3.2 Difficulties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Methods at the Lexical Level |
4.1.1 Annotation |
4.1.2 Conversion of Parts of Speech |
4.1.3 Choice of the Word-Meanings |
4.2 Translation Methods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4.2.1 Following the Original Syntactic Order |
4.2.2 Reinventing Sentence Structures |
4.2.3 Amplifica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5.2 Major Findings |
5.3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Ⅰ THE SOURCE TEXT |
APPENDIXⅡ THE TARGET TEXT |
(6)基于术语的知识图谱构建对译者的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1.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
1.3 Research Questions,Methods,and Innovative Aspects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2.Literature Review |
2.1 Research Status Home and Abroad |
2.2 Research Status of Related Concepts |
2.2.1 Research Status of Knowledge Graph |
2.2.2 Research Status of Popular Science Text |
2.2.3 Research Status of Terminology |
2.2.4 Research Status of Schema Theory |
3.Experimental Design |
3.1 Selection of Text |
3.2 Selection of Participants and Evaluator |
3.3 Preparation of Experimental Tools |
3.3.1 Memo Q for the Translation and Terminology Extraction |
3.3.2 The Brain for the Making of Knowledge Graph |
3.3.3 Wenjuanxing for the Making of Questionnaires |
3.3.4 Camtasia for the Screen Captures and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Process |
3.4 Experiment Procedures |
4.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4.1 Analysis of the Target Texts |
4.2 Analysis of Scores of Evaluator |
4.3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s |
4.4 Analysis of the Screen Capture Materials |
5.Major Findings and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Ⅰ:Source Text(and Target Text) |
AppendixⅡ:Term List |
AppendixⅢ:Questionnaires |
Appendix Ⅳ:The Knowledge Graphs |
Acknowledgements |
(7)中国初中聋生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Research Questions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Unaccusative Verbs and Unergative Verbs |
2.1.1 Unaccusative and Unergative Verbs in English |
2.1.2 Unaccusative and Unergative Verbs in Chinese |
2.2 Studies on L2 Acquisition of English Unaccusative Verbs |
2.3 Research on Deaf Learners’Lexical Acquisition |
2.4 The Phenomenon of Overpassivization of Unaccusative Verbs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The Unaccusative Hypothesis |
3.2 The Unaccusativity Hierarchy Hypothesis |
3.3 Rule-Based Theory of Learning Alternating Unaccusatives |
3.4 Argu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s for Unaccusatives in English |
3.4.1 The Transitive Construction |
3.4.2 The Intransitive-Passive Construction |
3.4.3 The Intransitive-Unaccusative Construction |
Chapter Four Research Design |
4.1 Research Hypotheses |
4.2 Research Subjects |
4.3 Task and Materials |
4.3.1 Forced-choice Task A |
4.3.2 Forced-choice Task B |
4.4 Data Collection |
4.5 Procedures for Data Analysis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5.1 Results |
5.1.1 Results for Hypothesis Ⅰ |
5.1.2 Results for Hypothesis Ⅱ |
5.1.3 Results for Hypothesis Ⅲ |
5.2 Discussion |
5.2.1 Causes of Overpassivization for Deaf Learners |
5.2.2 Causes of Overpassivization for Non-Deaf Learners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Limitations |
6.3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Forced-choice Task A |
APPENDIX Ⅱ Forced-choice Task B |
TABLES |
FIGURES |
ABBREVIATIONS |
PUBLISHED PAPERS |
ACKNOWLEDGEMENTS |
(8)基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生日舞会》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Objectiv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4 Structure of this report |
Chapter2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2.1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 theory |
2.1.1 Level shifts |
2.1.2 Category shifts |
2.2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applying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 theory in translating The Birthday Ball |
2.1.1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Birthday Ball |
2.1.2 Feasibility analysis |
Chapter3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Pre-translation work |
3.1.1 Selection process of The Birthday Ball |
3.1.2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ng The Birthday Ball |
3.2 In-translation work |
3.3 Post-translation work |
Chapter4 Application of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 Theory in Translating The Birthday Ball |
4.1 Level shifts |
4.1.1 Shifts on plural nouns |
4.1.2 Shifts on tense |
4.2 Category shifts |
4.2.1 Structure-shifts |
4.2.2 Class-shifts |
4.2.3 Unit-shifts |
4.2.4 Intra-system-shifts |
Chapter5 Conclusion |
5.1 Summary |
5.2 Gains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I Source Text |
Appendix II 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9)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虚拟试装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试装系统 |
1.2.2 生成式对抗网络 |
1.3 本文使用数据集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基础 |
2.1 引言 |
2.2 卷积神经网络 |
2.2.1 基本概念 |
2.2.2 网络模型结构 |
2.2.3 网络模型的相关设置 |
2.2.4 网络模型的相关运算 |
2.3 生成式对抗网络 |
2.3.1 基本原理 |
2.3.2 训练过程 |
2.3.3 空间变换器生成式对抗网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VGG-GAN的虚拟试装算法 |
3.1 引言 |
3.2 VGG13模型结构 |
3.3 VGG-GAN模型结构设计 |
3.3.1 生成器模型设计 |
3.3.2 判别器模型设计 |
3.4 实验设置 |
3.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ResNet-GAN的虚拟试装算法 |
4.1 引言 |
4.2 ResNet模型结构 |
4.3 ResNet-GAN模型结构设计 |
4.3.1 生成器模型设计 |
4.3.2 判别器模型设计 |
4.4 实验设置 |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jango框架的虚拟试装系统实现 |
5.1 引言 |
5.2 实验环境研究 |
5.2.1 Django开发框架 |
5.2.2 MySQL数据库 |
5.3 框架搭建过程及结果 |
5.3.1 实验设置 |
5.3.2 网页界面虚拟试装系统设计过程 |
5.3.3 网页界面效果展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10)Areport on the E-C Translation of Talk to the P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xt Theory(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1 Introduc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Source Text |
1.2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2 Overview of the Context Theory |
2.1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xt Theory |
2.2 Application of the Context Theor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
Chapter3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Preparations |
3.2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3.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
Chapter4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on the Lexical Level |
4.2 Translation on the Rhetorical Level |
4.3 Translation on the Syntactic Level |
Chapter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四、《戴帽子的猫》The Cat in the Hat(论文参考文献)
- [1]苏斯博士与阅读战争(二)[J]. 练小川. 出版参考, 2021(11)
- [2]苏斯博士与阅读战争(一)[J]. 练小川. 出版参考, 2021(10)
- [3]指向思维能力发展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策略[J]. 徐怡,秦益锋. 阅读, 2021(47)
- [4]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脸属性识别[D]. 孙鸽.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裁缝之家》(1-2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璐.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6]基于术语的知识图谱构建对译者的影响探究[D]. 张轶群.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中国初中聋生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实证研究[D]. 李妞妞. 喀什大学, 2021(07)
- [8]基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生日舞会》汉译实践报告[D]. 张静. 燕山大学, 2019(06)
- [9]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虚拟试装技术研究[D]. 周政旭.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10]Areport on the E-C Translation of Talk to the P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xt Theory[D]. 张雯. 聊城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