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水仙碱的二阶导数极谱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曹福悦[1](2012)在《秋水仙碱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新修饰电极探究百合中秋水仙碱的电化学性质及其秋水仙碱与BSA、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通过探索修饰电极,研制出了用邻苯二胺和多壁碳纳米管混合镀膜修饰玻碳电极的方法,并建立了用电化学方法计算出秋水仙碱与BSA、DNA相互作用的结合数和结合常数的测定体系,达到与光谱法同样的效果,而且电化学方法简便、快速,成本低廉。1.由于秋水仙碱特殊的医用价值,人们对它的研究也一直成为热点。目前,对秋水仙碱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其中电化学方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方便,样品处理少等优点。论文拟在上述背景下,自制修饰电极作为工作电极,并尝试寻找优质的修饰材料。首次将邻苯二胺和多壁碳纳米管混合使用作为修饰剂,用于修饰玻碳电极,并用差示脉冲伏安法研究其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2.利用电化学方法对秋水仙碱与BSA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秋水仙碱与BSA相互作用形成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使秋水仙碱的氧化峰电流下降,根据电化学数据,计算出了二者的结合数和表观结合常数,同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在不同的介质条件下,其结合能力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改变介质条件,二者的结合能力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优化条件下,采用差示脉冲伏安法测定了秋水仙碱的氧化峰下降值与BSA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为1.5×10-7~2×10-6mol/L,检出限达到4.0×10-8mol/L。3.利用紫外光谱法和电化学方法同时对秋水仙碱与DNA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单链DNA和双链DNA与秋水仙碱的作用方式有所不同,结合能力也有改变。通过电化学方法测定了二者的表观结合常数,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实验方法简单可行,灵敏度高,同时结合紫外光谱法,探讨二者的结合机理。
杜萌[2](2012)在《“灵薏方”有效组分及其配伍抗肺癌活性及机理初探》文中指出本论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选择中药复方“灵薏方”为研究对象,采用超临界CO2萃取(SFE-CO2)和液液萃取等技术手段,对方中的有效组分进行提取分离,并通过“细胞和动物”模型研究“灵薏方”中各有效组分及其配伍的抗肺癌活性,并从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角度对其分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本研究结果表明,“灵薏方”中抗肺癌的主要有效组分为灵芝总三萜和多糖类组分、薏苡仁甘油三酯和多糖类组分、百合总生物碱和多糖类组分,且组分配伍后,各组分通过发挥不同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协同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表现出很强的抗肺癌活性,充分说明多组分的协同抗肺癌作用,体现了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抗肺癌的治疗优势和特色。“灵薏方”为临床抗肺癌验方,由灵芝、薏苡仁和百合三味中药组成,具有补气养阴,利水渗湿,消瘤软坚的作用。本文首先对“灵薏方”中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了文献综述。在实验部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灵薏方”中各单味药醇提部位和水提部位的体外抗肺癌活性研究实验首先采用HPLC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有效成分的含量,并结合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MTT实验),优选出实验所用药材的品种与产地,其中灵芝为江苏东台的赤芝Ganoderma lucidum(Leyss.ex Fr.),薏该仁为河北的薏该 Coix lacryma-jobiL.var.ma-yuen(Roman.)Stapf,百合为甘肃兰州的百合 F.E.Brown var.viridulum Baker。其次,选用人肺癌A549和SPC-A-1两种细胞模型,以肿瘤细胞的存活率为测定指标,对“灵薏方”中各味药材的醇提部位和水提部位及其配伍进行了抗肺癌活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灵芝、薏苡仁和百合的醇提部位是“灵薏方”中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部位,其对A549细胞的IC50依次为2.35,2.24,7.15 mg生药·mL-1,对SPC-A-1细胞的IC50依次为2.26,1.71,3.69 mg生药.mL-1;而三味药材的水提部位在体外对细胞没有直接杀伤作用。将灵芝、薏苡仁和百合的醇提部位按原处方比例配伍给药后,与单独给予各醇提部位相比,对人肺癌A549和SPC-A-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均有显着提高(P<0.05),对人肺癌A549和SPC-A-1细胞的IC50分别为1.59mg生药·mL-1和1.61 mg生药·mL-1。2.“灵薏方”中抗肺癌有效组分的提取纯化运用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对有效组分进行提取富集,最终得到有效组分群为灵芝总三萜、薏苡仁甘油三酯、百合总生物碱、灵芝多糖、薏苡仁多糖、百合多糖。(1)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分别对灵芝总三萜类组分和薏苡仁甘油三酯类组分进行萃取,得:灵芝总三萜提取率为3.75%,纯度为61.50%;薏苡仁甘油三酯提取率为 6.62%,纯度为 74.35%。(2)采用有机溶剂-液液萃取的分离手段,对百合总生物碱进行了提取分离,得总生物碱提取率为1.25%,纯度为59.92%。(3)采用水提醇沉、Sevag去蛋白的方法提取纯化“灵薏方”中各味药材中的多糖类组分,得:灵芝多糖提取率为6.56%,纯度为57.70%;薏苡仁多糖提取率为8.40%,纯度为64.42%;百合多糖提取率为4.84%,纯度为62.53%。3.“灵薏方”各有效组分及其配伍的体内外抗肺癌活性研究(1)体外对人肺癌A549和SPC-A-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对“灵薏方”中各单味药的有效组分进行了抗肺癌活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灵芝总三萜、薏苡仁甘油三酯和百合总生物碱对人肺癌细胞均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其对A549细胞的IC50分别为2.86,2.72,8.19 mg生药·mL-1,对SPC-A-1细胞的IC50分别为2.93 mg,2.18,5.96 mg生药·mL-1,且以灵芝总三萜和薏苡仁甘油三酯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而多糖类组分在体外无直接抑制细胞生长和杀伤细胞的作用。灵芝总三萜、薏苡仁甘油三酯和百合总生物碱分别与其多糖类组分配伍后,对两种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减弱,对A549细胞的IC50分别为4.18,5.07,8.97 mg生药·mL-1,对SPC-A-1细胞的IC50分别为4.29,4.91,9.19 mg生药·mL-1。说明“灵薏方”体外抗肺癌作用的成分主要是灵芝总三萜、薏苡仁甘油三酯和百合总生物碱。此外,依据原有临床用方剂量,以灵芝总三萜、薏苡仁甘油三酯和百合总生物碱的用量为影响因素,结合药材、有效组分含量为影响水平,运用等量倍增法(0.5倍、1倍、2倍),设计L9(34)正交试验表,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指标,考察不同配比剂量药液的抗肿瘤活性,优选有效组分的最佳配比,进一步确定了“灵薏方”中药物的最佳组成比例为灵芝20 g,薏该仁20 g,百合3 g。(2)体内抗肿瘤药效评价选用Lewis荷瘤小鼠动物肺癌模型,以抑瘤率和免疫调节指数为评价指标,对“灵薏方”的抗肺癌药效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给药剂量为30 g生药·kg-1·d-1时,灵芝总三萜、薏苡仁甘油三酯和百合总生物碱的抑瘤率分别为49.33%、47.95%、33.43%,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P<0.05);组分配伍后对肿瘤的抑制率明显提高,抑瘤率为54.60%。与单一组分相比,“灵薏方”组分配伍后,肝指数、胸腺指数、脾指数和血浆中TNF-α、IL-6的含量均有明显提高(P<0.05),说明:灵芝总三萜、薏苡仁甘油三酯、百合总生物碱和多糖类组分配伍给药,不但能协同杀伤肿瘤细胞,而且能协同增强机体免疫活性,从而共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抗肿瘤的整体优势。4.“灵薏方”有效组分及其配伍抗肺癌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体内外抗肺癌结果主要体现了“灵薏方”抗肺癌活性最强的药味为灵芝和薏苡仁的配伍,因此选择灵芝总三萜和薏苡仁甘油三酯来初步探讨“灵薏方”抗肺癌的作用机理。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灵芝总三萜和薏苡仁甘油三酯均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其中灵芝总三萜对细胞凋亡多表现在晚期,其凋亡率为34.35%,而薏苡仁甘油三酯对细胞凋亡分布于早期和晚期,凋亡率为31.74%。两者配伍给药后,细胞的凋亡率明显提高,为42.58%;灵芝总三萜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而薏苡仁甘油三酯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两者配伍给药后,S期内的细胞数减少,G1期和G2期内的细胞数增加,表现出细胞周期阻滞的协同作用。本论文对“灵薏方”有效组分及其配伍的抗肺癌活性和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其在今后的制剂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
彭程,周晓琛,敬黎,马存喜,张晓东[3](2011)在《百合化学成分及其提取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十年来,百合的化学成分与提取主要是集中在甾体皂苷、多糖和秋水仙碱方面.甾体皂苷的提取方法有色谱法、醇提—大孔树脂吸附法、醇提—正丁醇萃取法.多糖的提取方法有热水提取法、水提醇沉法、超声波法和复合酶法.秋水仙碱的提取方法有水提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和有机溶剂提取法.
范洪涛,尤楠,唐世军[4](2010)在《秋水仙碱分析方法的研究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秋水仙碱作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药物的应用,综述了国内外秋水仙碱测量方法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伏安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的研究情况.
江珊珊[5](2009)在《吸收、荧光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秋水仙碱、白藜芦醇和胃蛋白酶的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秋水仙碱、白藜芦醇等药物与染料、无机酸根、氨基酸等小分子以及与胃蛋白酶等大分子相互作用时对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的影响。研究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及分析化学性质,发展和建立了测定上述药物和胃蛋白酶的一些新分光光度法、荧光法和共振瑞利散射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秋水仙碱水解产物-某些酸性磺酞类染料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秋水仙碱在pH 2.9~4.6 BR缓冲溶液中,秋水仙碱的水解产物(H-COL)能与溴酚蓝(BPB)、溴甲酚绿(BCG)、溴百里酚蓝(BTB)和百里酚蓝(TB)等酸性磺酞类染料(ASPD)反应形成1:1的离子缔合物,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急剧增强,并产生新的RRS光谱。秋水仙碱水解产物与溴酚蓝、溴甲酚绿、溴百里酚蓝和百里酚蓝形成离子缔合物的最大散射波长分别位于327,311,305和306 nm处。散射增强(△I)与秋水仙碱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不同体系对于秋水仙碱的检出限分别为12.3,15.1,16.4和20.0 ng·mL-1(TB)。研究了适宜的反应条件,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基于秋水仙碱水解产物与酸性磺酞类染料离子缔合物的反应,发展了一种较灵敏,且简便、快捷测定秋水仙碱的新方法。方法用于片剂、黄花、血清和尿样中秋水仙碱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2)秋水仙碱-三种氨基酸体系:荧光猝灭法测定秋水仙碱在pH 1.2-3.6的HC1-NaAc酸性介质中,秋水仙碱与酪氨酸(Tyr)、色氨酸(Trp)和苯丙氨酸(Phe)具有荧光的3种氨基酸发生相互作用,此时将导致这些氨基酸的荧光发生猝灭,最大猝灭波长分别位于位于350nm、304nm和284nm。在一定范围内其荧光猝灭程度分别与秋水仙碱的浓度成正比,三种体系的荧光猝灭值(△F)分别在0.05-5.0μg/mL、0.06-5.5μg/mL和0.3-10μg/mL范围内与秋水仙碱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可用于秋水仙碱的测定。其中以酪氨酸(Tyr)体系灵敏度最高,而苯丙氨酸(Phe)体系灵敏度较低,本文重点研究了酪氨酸作探针荧光猝灭法测定秋水仙碱的适宜条件,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氨基酸荧光猝灭反应测定痕量秋水仙碱的新方法。(3)秋水仙碱-磷钨杂多酸: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秋水仙碱在0.4mol/L的H2SO4介质中,秋水仙碱能与磷钨杂多酸反应形成缔合产物。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显着增强,并且出现新的散射光谱。其最大RRS、SOS和FDS波长分别位于381nm、750nm和390nm附近。在一定范围内,三种散射增强(△IRRS、△ISOS初△IFDS)与秋水仙碱浓度成正比,方法具有高灵敏度,三种方法对于秋水仙碱的检出限分别在8ng/mL(RRS)、19ng/mL(SOS)和28 ng/mL(FDS),均可用于痕量秋水仙碱的测定。本文研究了秋水仙碱与磷钨杂多酸的反应对RRS、SOS和FDS光谱特征和强度的影响,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并以RRS为例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据此,利用秋水仙碱与磷钨杂多酸的反应发展了一种用共振光散射技术、灵敏度高、简便、快速测定秋水仙碱的新方法。(4)秋水仙碱-胃蛋白酶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胃蛋白酶在pH1.9-3.8的酸性介质中,秋水仙碱的水解产物(H-COL)与胃蛋白酶(pepsin)反应形成结合产物,能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着增强,并产生新的RRS光谱。最大的RRS峰位于406nm处,另一散射峰位于282nm处,其散射强度(△I)与胃蛋白酶的浓度成正比,常见的金属离子以及一定量的其他蛋白酶和血清蛋白不干扰,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其线性范围在0.018~3.5μg/mL,反应具有较高灵敏度,对胃蛋白酶的检出限为5.4ng/mL。基于上述研究,发展了一种用RRS技术高灵敏,高选择性,且简便测定胃蛋白酶的方法。文中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5)白藜芦醇-HAuCl4体系: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法测定白藜芦醇在pH12-14的碱性介质中,白藜芦醇与HAuCl4的反应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显着增强,并且出现新的散射光谱。其最大RRS、SOS和FDS波长分别位于396nm、540nm和393nm附近。在一定范围内,三种散射增强(△IRRS、△ISOS和△IFDS)与白藜芦醇浓度成正比,方法具有高灵敏度,三种方法对于白藜芦醇的检出限分别在8.1ng/mL(RRS)、22.4ng/mL(SOS)和15.3 ng/mL(FDS),均可用于痕量白藜芦醇的测定。本文研究了白藜芦醇与HAuCl4的反应对RRS、SOS和FDS光谱特征和强度的影响,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并以RRS为例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利用白藜芦醇与氯金酸的反应发展了一种用共振光散射技术、灵敏度高、简便、快速测定白藜芦醇的新方法。方法用于虎杖中白藜芦醇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6)白藜芦醇-高锰酸钾体系:分光光度法测定白藜芦醇在pH 1.8-2.5的酸性介质中,高锰酸钾与白藜芦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最大褪色峰位于525nm处。白藜芦醇在0~2.2×10-5mol/L的浓度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e为3.27×104 L/(mol·cm)。方法快速、简便,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用于某些天然药物中白藜芦醇的分光光度测定。
车景超,丰杰,辛宁[6](2008)在《卷丹和百合化学成分与提取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近十年来,卷丹和百合化学成分和提取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甾体皂苷、多糖和秋水仙碱;甾体皂苷的提取方法有醇提—大孔树脂吸附法、醇提—正丁醇萃取法;多糖的提取方法有水提醇沉法和复合酶法;秋水仙碱的提取方法有有机溶剂提取法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
王雪,盖丽,姜旻,刘琼,肖女[7](2007)在《极谱伏安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作用》文中认为
曹娟[8](2007)在《极谱导数波在中药微量元素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微量元素对人类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十分重要。本文研究了极谱导数波在中药微量元素分析中的应用。论文第一章论述了现代电化学分析技术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和中药中微量元素测定的研究进展,简单介绍了一下极谱法。第二章研究了由氨、氯化铵、明胶和抗坏血酸组成的底液中,Cu(Ⅱ)、Pb(Ⅱ)、Cd(Ⅱ)、Ni(Ⅱ)、Zn(Ⅱ)、Fe(Ⅱ)、Mn(Ⅱ)络合物吸附波的优化条件。提出一种同时快速测定中药中这7种微量元素的新方法,并将其成功地用于丹参样品中微量元素同时测定。第三章研究了由醋酸-醋酸钠、磷酸钾组成的底液中,Mo(Ⅵ)、Cr(Ⅲ)、Cd(Ⅱ)、Se(Ⅳ)、Zn(Ⅱ)络合物吸附波的优化条件。提出一种同时快速测定中药中这5种微量元素的新方法,并将其成功地用于实际样品红花中微量元素同时测定。第四章针对多组分同时测定的伏安分析中所产生的固有基体效应和额外基体效应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实验测定数据,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程序解线性方程组来获取矩阵系数,然后用其通过计算求解来获得复杂体系中多组分浓度的方法,该方法既能很好地校正复杂体系的固有基体效应,又能避免因利用标准加入法在同一底液中同时测定多组分而产生的额外基体效应。
孟祖超[9](2005)在《羰基化合物的电还原特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用电分析化学方法研究有机药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首先,电分析化学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时间短、简便和经济实用等优点:其次,对电极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分析方法的选择性、灵敏度,而根据极谱波的产生或消失可以推断新产物的形成或药物的分解;另外,研究体液中的原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极谱伏安行为有利于探讨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本论文采用多种电分析方法并结合波谱分析,对喜树碱、甲基橙皮甙、利培酮、多潘立酮、酮康哗等含羰基有机化合物的电还原特性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可为生物医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用依据,对拓宽电分析化学应用范围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六章,作者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五点: 1、采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常规脉冲伏安法和恒电位电解法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喜树碱在pH 2.09~9.07 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并采用常规脉冲伏安法对喜树叶肉中喜树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在pH2.09~5.46 B-R缓冲溶液中,喜树碱仅产生一个还原波:在pH 6.01~9.07 B-R缓冲溶液中,喜树碱产生两个还原波。研究证实,P1波为两电子还原波;P2波为喜树碱的单电子不可逆吸附还原波;P3波为催化氢波和P2波的进一步还原波的重叠波,具有吸附性。其中,P1波与喜树碱浓度在2.0×10-6~2.0×10-5 mol·L-1(r=0.9998)具有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0×10-7mol·L-1。 2、研究了在pH2.05~6.37酸性水溶液中甲基橙皮甙(MH)的电化学行为和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在-0.6V~-1.6V的范围内,MH能产生三个还原波。其中,P1波为MH还原为吸附态产物所产生的还原波,P2波和P3波分别为质子化MH的单电子不可逆还原波及还原中间体自由基的单电子不可逆还原波,且P3波的峰高与浓度有线性关系。此外,用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了MH清除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证实MH是一种有效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 3、采用多种电化学技术,详细研究了在pH 7.0~10.32 B-R缓冲溶液和0.2mol·L-1NaOH溶液中利培酮的电化学行为,并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对利培酮片剂
袁利杰[10](2005)在《抗癌中草药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文中指出人类在研究治疗癌症药物的进程中,发现许多化学抗癌药物在作用于靶细胞时往往累及正常细胞,且大多数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致突变遗传毒性,但植物药的毒性却不明显,证明中草药在抗癌抗突变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对中草药的研究多集中在提纯、分离方面,在其性质及其抗癌机理的研究仍然很欠缺。本论文研究了抗癌中草药冬凌草甲素和靛玉红的电化学性质,建立了两种药物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并运用电化学和光谱学手段研究了抗癌中草药靛玉红和抗代谢药甲氨喋呤与DNA的相互作用,初步讨论了靛玉红和甲氨喋呤通过插入到DNA的双螺旋链中或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加和物来抑制DNA的合成,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本论文主要包括一下几个内容: 1.研究了抗癌药物冬凌草甲素在悬汞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NaAc-NaOH(pH7.8)的缓冲溶液中,冬凌草甲素有一受吸附控制的还原峰,峰电位为-1.150V,峰电流与冬凌草甲素浓度在7.25×10-7mol/L~1.01×10-5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45×10-7mol/L(信噪比为3∶1),对冬凌草片剂实际样品中冬凌草甲素含量测定,结果满意。 2.利用循环伏安技术和差示脉冲技术研究了抗癌中草药靛玉红在0.1mol/L KH2PO4(50%丙酮,pH4.6)的缓冲底液中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循环伏安图谱表明其电极过程是一吸附控制为主的复杂电极反应,呈现了两对可逆的氧化和还原峰,同时也呈现了一不可逆的还原峰。文章分别运用Lavorin理论计算了不同电位下的动力学参数,并以0.920V处的氧化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靛玉红浓度在7.643×10-7mol/L~1.146×10-5mol/L与峰电流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822×10-7mol/L,并对靛玉红片实际样品回收率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满意。 3.主要以KH2PO4缓冲溶液(pH约为4.60)为支持电解质,在石墨电极上研究了甲氨蝶呤的电化学行为以及与DNA相互作用的情况。结果表明甲氨蝶呤在电位0V~1.4V范围内有一个不可逆氧化峰(0.914V),在0V~-0.7V电位范围内有一对氧化还原峰(还原峰电位-0.552V,氧化峰为电位-0.453V)。随着DNA的加入,峰电位发生了位移,峰电流降低,且以-0.552V和-0.453V处氧化还原峰为主要对象,计算了电极动力学参数,发现加入DNA后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s由0.662s-1降到0.325s-1。同样紫外可见光谱与DNA修饰电极也同样证明了MTX与DNA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二者之间电子云相互重叠,发生了插入作用,形成了新的缔合物DNA-mMTX(m=2)。这些表明MTX通过与DNA的相互作用,也会干扰DNA的合成,从中我们得到MTX可能的抗癌和毒副作用机理。 4.利用差示脉冲技术和线性扫描技术分别在裸玻碳电极和DNA修饰电极上研究了抗癌中草药靛玉红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DNA的加入,靛玉红的峰电位发生了明显位移且峰电流降低,同时紫外可见光谱也表现出其538.7nm的电子吸收显着降低,红外可见光谱显示了DNA中的磷酸骨架上振动峰随着靛玉红的存在,发生了变化,这些说明了具有这种平面结构的靛玉红插入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中,同时也与带负电荷的磷酸骨架通过静电或生成氢健发生了相互作用。另外,在最优化条件下,靛玉红峰电流的降低与DNA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以此进行了DNA样品回收率的测定,结果满意。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抗癌中草药靛玉红通过插入到DNA的双螺旋链中以及与带负电荷的磷酸骨架通过静电或生成氢健来干扰DNA的合成,从而达到了抗肿瘤的效果。
二、秋水仙碱的二阶导数极谱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秋水仙碱的二阶导数极谱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秋水仙碱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百合中秋水仙碱的研究进展 |
1.1.1 百合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1.2 秋水仙碱的测定方法 |
1.2 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秋水仙碱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
1.2.1 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现状 |
1.2.2 化学修饰电极在秋水仙碱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
1.3 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概况 |
1.3.1 药物小分子与BSA、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
1.3.2 药物小分子与BSA、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1.4 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及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思路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秋水仙碱在POPD/WMNTS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oPD在玻碳电极上电聚合成膜过程 |
2.3.2 PoPD/WMNTs/GCE在铁氰化钾溶液中的循环伏安研究 |
2.3.3 秋水仙碱在PoPD/WMNTs/GCE上的差示脉冲伏安研究 |
2.3.4 实验条件的选择 |
2.3.5 PoPD/WMNTs/GCE电极的重现性及稳定性 |
2.3.6 秋水仙碱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2.3.7 干扰实验 |
2.3.8 回收率实验 |
2.4 结论 |
第三章 秋水仙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0.3 mol/L H_2SO_4溶液中秋水仙碱与BSA的相互作用 |
3.3.2 pH 5.5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秋水仙碱与BSA的相互作用 |
3.4 结论 |
第四章 秋水仙碱与DNA作用的电化学及紫外光谱法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秋水仙碱与DNA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研究 |
4.3.2 秋水仙碱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4.4 秋水仙碱与DNA反应体系的结合数及结合常数的测定 |
4.5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绩 |
(2)“灵薏方”有效组分及其配伍抗肺癌活性及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二节 “灵薏方”中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2.1 “灵薏方”中各味药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2.2 “灵薏方”中各味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灵薏方”中各单味药醇提部位和水提部位的体外抗肺癌活性研究 |
第一节 “灵薏方”各单味药材的品种及产地的选择 |
1.1 灵芝的品种及产地选择 |
1.2 薏苡仁的品种及产地选择 |
1.3 百合的品种及产地选择 |
第二节 “灵薏方”中各单味药细胞试验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 |
2.1 “灵薏方”各单味药醇提部位和水提部位的制备 |
2.2 “灵薏方”中各单味药醇提部位的溶解性研究 |
2.3 “灵薏方”中各单味药醇提部位和水提部位的除菌方式研究 |
2.4 温度对灵芝给药溶液制备的影响 |
第三节 “灵薏方”中各单味药醇提、水提部位及其配伍的体外抗肺癌活性研究 |
3.1 “灵薏方”中各单味药醇提部位和水提部位及其配伍的体外抗肺癌活性研究 |
3.2 “灵薏方”中不同药味醇提部位配伍的抗肺癌活性研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灵薏方”中抗肺癌有效组分的提取纯化与成分表征 |
第一节 灵芝总三萜类组分和多糖类组分的提取纯化与成分表征 |
1.1 灵芝总三萜类组分的提取纯化与成分表征 |
1.2 灵芝多糖类组分的提取纯化与成分表征 |
第二节 薏苡仁甘油三酯类组分和多糖类组分的提取纯化与成分表征 |
2.1 薏苡仁甘油三酯类组分的提取纯化与成分表征 |
2.2 薏苡仁多糖类组分的提取纯化与成分表征 |
第三节 百合总生物碱类组分和多糖类组分的提取纯化与成分表征 |
3.1 百合总生物碱类组分的提取纯化与成分表征 |
3.2 百合多糖类组分的提取纯化与成分表征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灵薏方”各有效组分及其配伍的抗肺癌活性研究 |
第一节 “灵薏方”各有效组分的体外抗肺癌活性研究 |
1.1 灵芝总三萜、多糖及其配伍的体外抗肺癌活性研究 |
1.2 薏苡仁甘油三酯、多糖及其配伍的体外抗肺癌活性研究 |
1.3 百合总生物碱、多糖及其配伍的体外抗肺癌活性研究 |
第二节 “灵薏方”各有效组分配伍的体外抗肺癌活性研究 |
第三节 “灵薏方”各有效组分及其配伍体内抗肺癌药效研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灵薏方”有效组分及其配伍抗肺癌的作用机理初探 |
第一节 “灵薏方”有效组分对肺癌细胞生长形态的影响 |
第二节 “灵薏方”有效组分对肺癌细胞周期的作用 |
第三节 “灵薏方”有效组分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创新点与工作展望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百合化学成分及其提取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无机成分 |
1.2 微量元素 |
1.3 氨基酸 |
1.4 酚酸甘油酯 |
1.5 皂苷 |
1.6 多糖类 |
1.7 生物碱类 |
1.8 磷脂类 |
2 提取方法 |
2.1 皂苷及其苷元类的提取方法 |
2.1.1 甾体皂苷的提取 |
2.1.2 甾体皂苷元的提取 |
2.2 多糖的提取方法 |
2.2.1 热水提取法 |
2.2.2 水提醇沉法 |
2.2.3 超声波法 |
2.2.4 复合酶法 |
2.3 秋水仙碱的提取方法 |
2.3.1 水提取法[36] |
2.3.2 有机溶剂提取法 |
2.3.3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4)秋水仙碱分析方法的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伏安法测量秋水仙碱含量 |
2 联用技术测量秋水仙碱含量 |
2.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HPLC-MS) 法 |
2.2 化学发光-流动注射联用法 |
3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
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秋水仙碱含量 |
5 其他方法 |
5.1 薄层色谱法 |
5.2 分光光度法 |
5.3 荧光法 |
5.4 极谱法 |
5.5 圆二色性测定法 |
6 结束语 |
(5)吸收、荧光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秋水仙碱、白藜芦醇和胃蛋白酶的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秋水仙碱的性质、应用及常用分析方法 |
第二节 白藜芦醇的性质、应用和主要分析方法 |
第三节 胃蛋白酶的性质、应用和主要分析方法 |
第四节 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法的分析应用近况及本文的主要分析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报告 |
第一节 秋水仙碱水解产物与某些酸性磺酞类染料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
第二节 秋水仙碱对某些氨基酸的荧光猝灭作用及其分析应用 |
第三节 磷钨杂多酸-秋水仙碱离子缔合物体系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
第四节 秋水仙碱水解产物与胃蛋白酶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
第五节 白藜芦醇与HAuCl_4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
第六节 高锰酸钾褪色分光光度法测定白藜芦醇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6)卷丹和百合化学成分与提取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皂苷类 |
1.2 多糖类 |
1.3 生物碱类 |
2 提取 |
2.1 皂苷及其苷元类 |
2.1.1 皂苷类 |
2.1.2 皂苷元 |
2.2 百合多糖 |
2.2.1 水提醇沉法 |
2.2.2 复合酶法 |
2.3 秋水仙碱 |
2.3.1 有机溶剂提取法 |
2.3.2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 |
3 小结 |
(8)极谱导数波在中药微量元素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代电化学分析技术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1.1.1 现代电化学分析技术在分析中药有效成分中的应用 |
1.1.2 现代电化学分析技术在中药微量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
1.2 中药中微量元素测定的研究进展 |
1.2.1 中药中微量元素研究的意义 |
1.2.2 中药中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 |
1.3 极谱法简介 |
1.3.1 原理 |
1.3.2 分类 |
1.3.3 用途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同一底液体系中7种元素的导数波及其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标准 |
2.2.2 仪器 |
2.2.3 实验过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底液中7种元素的还原特征 |
2.3.2 酸度的影响 |
2.3.3 络合物在电极上的吸附性 |
2.3.4 试剂用量 |
2.3.5 时间 |
2.3.6 干扰 |
2.3.7 校准曲线 |
2.4 方法在中药微量元素分析中应用 |
2.5 结论 |
第三章 同一底液体系中5种元素的导数波及其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标准 |
3.2.2 仪器 |
3.2.3 实验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底液中5种元素的还原特征 |
3.3.2 酸度的影响 |
3.3.3 络合物在电极上的吸附性 |
3.3.4 试剂用量 |
3.3.5 时间 |
3.3.6 干扰 |
3.3.7 校准曲线 |
3.4 方法在中药微量元素分析中应用 |
3.5 结论 |
第四章 伏安分析中矩阵系数校正法及其应用 |
4.1 引言 |
4.2 方法原理 |
4.3 矩阵系数多元校正法的应用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羰基化合物的电还原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羟基化合物的伏安分析现状及意义 |
1.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喜树碱的电还原机理及应用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P_1波的性质和机理 |
2.2.2 P_2、P_3波的性质和机理 |
2.3 应用 |
第三章 甲基橙皮甙的电还原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P_1波的性质 |
3.2.2 P_2波和P_3波的性质和机理 |
3.2.3 P_2波和P_3波的机理 |
3.3 应用 |
第四章 利培酮的电还原机理及应用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P_1波的性质和机理 |
4.2.2 P_2和P_3波的性质和机理 |
4.2.3 P_4波的性质和机理 |
4.3 应用 |
4.4 结论 |
第五章 多潘立酮的电还原机理及应用研究 |
5.1 仪器与试药 |
5.1.1 仪器与试药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多潘立酮的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
5.2.2 多潘立酮的反应机理探讨 |
5.2.3 样品测定 |
第六章 酮康唑的电还原机理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支持电解质的选择 |
6.2.2 多扫循环伏安图 |
6.2.3 表面活性剂和温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6.2.4 浓度对峰电流函数的影响 |
6.2.5 酮康唑的还原机理探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抗癌中草药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抗癌中草药冬凌草甲素的电化学性质及电分析方法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3 结果和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抗癌中草药靛玉红的电化学性质及电分析方法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3 结果和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抗代谢药甲氨喋呤与 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3 结果和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抗癌中草药靛玉红与 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和光谱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3 结果和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秋水仙碱的二阶导数极谱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秋水仙碱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应用研究[D]. 曹福悦. 中南大学, 2012(02)
- [2]“灵薏方”有效组分及其配伍抗肺癌活性及机理初探[D]. 杜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5)
- [3]百合化学成分及其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 彭程,周晓琛,敬黎,马存喜,张晓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4]秋水仙碱分析方法的研究概述[J]. 范洪涛,尤楠,唐世军. 化学研究, 2010(04)
- [5]吸收、荧光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秋水仙碱、白藜芦醇和胃蛋白酶的新方法研究[D]. 江珊珊. 西南大学, 2009(10)
- [6]卷丹和百合化学成分与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 车景超,丰杰,辛宁. 时珍国医国药, 2008(06)
- [7]极谱伏安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作用[J]. 王雪,盖丽,姜旻,刘琼,肖女. 西南国防医药, 2007(04)
- [8]极谱导数波在中药微量元素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曹娟. 中南大学, 2007(02)
- [9]羰基化合物的电还原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 孟祖超. 西北大学, 2005(03)
- [10]抗癌中草药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D]. 袁利杰. 郑州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