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湖南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

21世纪初湖南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

一、21世纪初湖南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周笑梅[1](2021)在《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表征。自国家启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来,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智库的政策咨询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与现阶段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仍明显不相称。制约智库发展的突出困境在于:在新型智库最重要的关系中,智库与政府双向维度同时存在深层体制改革的阻滞,且彼此复杂纠缠。一方面,这种制约呈现为相应的国家制度供给不足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滞后,另一方面,新型智库在对自我重塑的能动把握上也存在观念滞后、行动迟滞、内部机制创新不足。内外部因素的复杂交错,致使新型智库依然受制于传统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难以支持智库转型所需要的决策研究范式及运营模式的现代跃迁,因而也难以全面达成自身应有的职责担当,在整体上呈现深层结构性矛盾。如果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单纯指向智库内部机制,或单纯指向政府制度供给,都难以有效解释问题的深层归因和回应问题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背景中,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与认知新型智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从中探寻其发展的深层结构性影响因素,进而系统探索对其发展优化更具应用价值的实践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新型智库建设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决策效率,关系到由国家决策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当前在国内国际复杂局势中,同时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模式深刻复杂的改变与形塑,则使这种机遇与挑战空前放大,进而使智库对国家及政府决策能力的重大影响进一步突显,作为决策体制改革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新型智库的良性发展成为意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在国家治理总体架构下,存在三个对新型智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维度:国家的制度供给、智库的内部治理、智库的外部关系。这三个维度既决定着智库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空间,同时也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与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依据国家治理、参与式治理、网络化治理、决策过程参与等理论,基于“国家制度供给-智库内部治理-智库外部关系”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国内外智库发展经验较为系统的考察,以31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分别在三个基本维度下展开深入系统研究,以剖析新型智库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优化路径及对策。在形成对新型智库发展状况及问题判断时,本文做了一定数量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实证分析,特别是以31个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详细开展了相关研究。结合学术文献研读及理论资源支撑,基于以上综合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新型智库发展优化对策:第一,在政府维度,加大力度扭转突出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加强对新型智库发展的制度供给和赋权。新型智库发展制度供给体系应包括:决策过程参与保障制度、机构主体重塑保障制度、智库市场化运行保障制度、智库现代传播保障机制等内容。第二,在智库内部治理维度,探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并在清晰战略目标定位前提下,对智库的研究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等进行系统创新。第三,在智库外部关系维度,围绕新型智库发展所形成的重要外部关系,以激活主体能量与活力为前提,建构政府主导、智库发挥重要作用的网络化治理合作伙伴关系。在三个基本维度分别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整体性政策建议:优化国家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布局,持续培育现代政治文明;在秉持稳步渐进改革原则的同时,加快提升新型智库发展相关立法层次,以强大的国家立法保障并规范新型智库发展;合理布局新型智库发展体系,以建立和形成有效保障各类智库均衡而充满活力发展的资源配置模式,维护不同类型智库共同构成的整体国家知识资源及决策智慧宝库;积极回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推动新型智库信息平台基础设施整体升级,制定并实施涵盖政府、智库、企业及社会的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共享的知识管理及数据库网络,为建立国家智慧决策模式做足准备,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周志贤[2](2020)在《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末新式学生群体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第一批学生群体,也是五四新学生乃至当代学生的雏形。近代对中国影响较深的人才,究其源头,大都是由清末新式学生成长起来的。本文以湖南新式学生为切入点,从近代区域学生史、教育史的角度,对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是在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新式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诞生的,他们主要是一批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省内学堂学生与留日学生。与沿海省份相比,湖南新式学生群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是相对较快的,在民国建立前已形成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才群体。此外,该群体在湖南省内的分布是广泛而不均匀的,他们更注重军事、实业、师范等实用性专业的学习。面对中国内忧外患的形势,他们逐渐凝聚成一个整体,在民国建立前后走向社会,推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在政治方面,他们通过参与反帝爱国运动以及辛亥革命来维护国家主权、推动晚清政治变迁;在经济方面,他们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维护民族经济利权,提出了一系列近代化的经济思想,并在学成后为中国创办了大量工商企业;在教育方面,他们揭露新式学堂存在的陈规陋习,通过学习成长为一代教育家群体,提出了近代化的教育思想,并身体力行地创办了许多新式学校。总的来说,该群体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并在强烈的爱国思想指引下,将自己先进的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充分发挥出学生群体在吸收文明进而服务社会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毓伟[3](2020)在《长沙府的崛起:清代湖南地方权势的转移与集中》文中研究表明清代长沙府由人烟稀少的重建之地,崛起为湖南乃至全国性的重镇,与湖南各府州政治、文化、经济等权势的转移与集中紧密相关。清初,在各类人祸、天灾侵袭下,湖南全境残破不堪。康熙二十年(1681),吴三桂之乱被彻底平定后,湖南迎来和平、稳定的环境,各项事业逐渐向前发展。清廷有意将长沙府打造为湖南中心,但当时湖广合闱,地方权势分散,与常德府、岳州府相比,长沙府实力与地位并无明显优势,在湖南的地位尚未被认可。雍正元年(1723)湖广分闱,分闱实则彻底分省。随着“湖南省”的建立和发展,区域中心亦得到确立。两湖分闱后长沙城的省会位置确立,连带整个长沙府地位得到凸显,在全省形成权势位置。随着清代一口通商政策的强化,长沙府处于南北商贸的重要位置。从广州放洋四海的货物多经长沙府各县转运,尤其以湘潭为商贸中心,这使得长沙府整体经济优势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湖南地方权势逐渐转移、集中至长沙府,形成了以长沙府为全省中心;以衡州府为湘中南中心;以常德府为湘北中心;以辰州府为湘西中心的层级中心体系。嘉道时期,湖南地方权势在各府州的分布继续发生着变化。各府州经济皆有所发展,经济权势的分布格局变化较小;尽管长沙府籍高官在全国政坛中愈发具有影响力,数量亦领先于全省,但还未联盟成政治派系,故政治权势只是进一步向着长沙府集中;而无论是科举人才数量,还是学界、教育界名流数量,长沙府都冠绝全省,文化权势呈现出高度集中于长沙府的面貌。这是嘉道时期湖南地方权势转移的最大特点。在嘉道时期湖南地方权势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以经世致用为旨归、又联系紧密的长沙府权势群体也诞生。咸同光宣时期,整个湖南迎来发展大机遇,凭借“出人意料”的军功,成为清朝版图中最为耀眼的省份之一。在“边省”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的转变过程中,长沙府扮演了重要角色,逐渐发展为晚清的政治、文化重镇。然长沙府的经济在甲午战争之前,在全省未“一府独大”。甲午战后,长沙府开始重视西方机器工业,不再盲目排洋,逐步建立起近代化工商业体系。长沙府本就是湖南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加之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湖南的经济优势迅速集中到长沙府。至此,长沙府实现了从政治、文化型区域向综合型区域的转变,在湖南乃至全国都极具影响力。

陈伟[4](2020)在《清末民初长沙坡子街历史变迁研究》文中认为坡子街位于长沙市今沿江大道和黄兴路之间,因地势不平,呈斜坡型,故名坡子街。由于其临近湘江,在拆除城垣以前,是经小西门进入长沙的唯一正街,所以坡子街自古便是商贾辐辏之地。清末以来,坡子街商业愈加繁盛,拥有众多百年老字号,更成为了钱庄、银行的集中之地,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由于地方官府和商人组织参与的火宫殿祭祀和庙会,位于坡子街的火宫殿,成为了长沙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坡子街也事实上成为了晚清以来长沙的商业名片。正由于坡子街独特的商业地位,使其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由于社会局势的变动,坡子街渐渐卷入政治漩涡当中,成为各方力量争竞的舞台,首当其冲的便是坡子街改名事件。长沙光复以后,焦达峰、陈作新被推为正、副都督,不久后竟被新军杀害,事后谭延闿顺理成章地当选为都督,革命党人咸谓谭延闿为幕后主使,立宪派与革命党人嫌隙日深。不久之后,黄兴回湘,谭在仇鳌的建议下将小西门改为黄兴门、坡子街改为黄兴街以此向革命党人示好,宋案爆发后,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分道扬镳,渐至公开对立,黄兴由元勋变为罪魁,在此种情形下,黄兴门、黄兴街也不得不得恢复原样。从这出看似闹剧的改名与复名中,可看出坡子街变成了一种抽象的政治表达的工具,转换之间,体现的是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坡子街由一传统商业老街,逐渐被异化为政治操演和表达领袖崇拜的空间场所,开始走向与政治的深层互动。20世纪20年代以来,伴随着官方主导的街道整理运动的推进,坡子街再一次遭遇政治性冲击,成为街道整理运动中商民与政府冲突的中心舞台。在官方“社会改良”的语境下,坡子街因为街道过狭,不得不与其他街道一样进行推广、拆卸,显然这严重损害了商民的利益,商民为争夺对街道的使用权,因而不得不与政府进行抗争,可以预见的是,商民与地方领袖的努力,最终在官方的“强制拆卸”下烟消云散,在这一场政治冲突当中,商民利益不可避免地让位于官方的长远规划。通过对清末民国以来坡子街历史变迁的考察,可以还原坡子街不为人知的侧面,打捞失落的长沙老街记忆遗产,也可以一窥坡子街作为传统商街如何被动地走向与政治的深层互动,进而反观近代长沙社会变迁中的各种面相,深化对社会文化史的认识。通过对民国以来风起云涌的政治浪潮和国家权力建构中,传统地方商街最终失序的个案考察,可以揭示近代社会中商业与政治多元复杂的深层关系,进而深化对晚清民国整体史的认知。

戴丽[5](2020)在《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发展的成就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都是以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两个过程”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基本理论框架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开启了对近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相继建立了“冲击-反应”、“传统-现代”、“中国中心论”等模式。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革命史范式引发争议,片面的“西方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遭到质疑,为适应当代中国改革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研究范式日益兴起。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节点,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研究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本文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由点及面,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作为统摄全文的框架,分别从技术条件(包括生产技术和劳动素质)与社会形式(包括资本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和资本积累)两个维度具体阐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并从二者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中厘清近代中国产生巨变的历史脉络,力求突破学界已有的点线研究。由表入里,围绕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具有的直接进步作用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考察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角度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力求避免将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思想单纯政治化、学术化。本文基本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论述起点,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为时间下限。首先,简要回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从孕育到创制再到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然后,分别就官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发生的时代变迁和呈现的特点分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最后,指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在近代企业和社会生产中从早期的直接结合逐步向双向度互动演化。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共同组合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动态结构,二者相互作用的逻辑进路表现为,一方面,技术引入促进产业工人诞生,技术传播壮大产业工人规模,技术递进推动产业工人联合;另一方面,资本组织形式引发技术应用,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资本积累刺激技术创新。据此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核心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取得了一定发展且具有相对的进步性,直接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诞生和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中国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社会生产力条件。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近代中国并存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不发展两种状态,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生产方式广泛存在。事实上,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处于特殊阶段,其发展的事实才容易被传统封建制下的社会矛盾所掩盖。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较而言是一种历史进步,是应该被支持和肯定的新生事物。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才异常缓慢和艰难,才需要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发展清除封建残余。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不高,急需要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来代替机械化操作,才有了工人阶级高度的集中性。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给劳动者带来经济上的严重剥削、漫长的劳动时间和残酷的政治压迫,才有了无产阶级彻底反抗意志的觉醒和顽强斗争实践觉悟的提高。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才软弱无能,中国共产党才应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才会不断走向反动对立面,科学社会主义才会进一步直抵人心。以工业化和商品化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长期存在和持续影响是中国的现实,变革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性课题。本文以历史缘由为起点,科学总结中国现代化思潮的历史经验,形成对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镜鉴,理性审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异同,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知。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应当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不断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活力,推动市场经济模式迈入新的层次和高度,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高效率和高质量发展。

童洁[6](2020)在《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研究(1896-1944)》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铅锌矿资源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但在近代真正开发的却并不多,湖南常宁的水口山铅锌矿是近代中国开采规模最大、产量最丰富的的铅锌矿山。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企业史的研究方法,从近代水口山铅锌矿开发的背景入手,以矿山的生产、管理和运销情况为重点,以展现该矿在官方控制下发展的成就与局限性。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随着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矿山资源开始被列强所觊觎。湖南作为着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省内的矿山资源成为列强掠夺的重点,面对外来入侵,湖南人民的爱国经世思潮日益高涨。一批湖南的有识之士,鉴于省内传统矿业发展的艰难,决定开办近代矿业,水口山铅锌矿就是湖南最早开办的近代矿业之一。水口山铅锌矿在成立之初,是由湖南矿务总局领导,成立水口山矿务分局作为专门的管理机构,1926年开始,湖南省建设厅接手本省矿业的领导权,水口山矿局的局长直隶于省建设厅。水口山矿局实行分科制的组织机构,随着矿局组织的不断完善,组织机构日益科学化和现代化。矿局对于本矿工人的管理非常严格,实行严密的监工制度和带有封建残余的包工制度,矿山工人在双重的压迫之下,生活艰难。后为了争取待遇的改善,水口山工人举行了大罢工,最终取得了胜利,工人的待遇有所提高。水口山铅锌矿在近代开采技术经历了暗窿法、明窿法到西法开矿的演变,西法采矿大大提到了水口山的开采效率,矿砂产量迅速提高,但近代水口山矿只有一个窿坑(老鸦巢)是使用机器开采,其余各坑仍是土法。为了便利矿山与外界的运输,水松铁路于1912年正式修筑,专门负责运输水口山的矿砂和燃料煤炭。1928年之后,湖南先后建成国内第一家西法炼铅厂和炼锌厂,实现了鼓风炉火法炼铅和横罐法蒸馏炼锌技术,开启国内铅锌冶炼的先河。因为国内铅锌冶炼事业起步较晚,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水口山矿所产的全部矿砂都是运销海外。外国洋商趁机以低价收购、抵押借款、私运盗采等方式掠夺水口山的铅锌资源。为了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湖南政府严格管理对水口山铅锌矿砂的销售,并于1928年之后,实现了铅锌矿砂省内自炼,减少了生砂的出口量,夺回了一部分国内市场。通过对水口山铅锌矿在近代发展历程的梳理,该矿技术的进步、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与洋商的经济斗争,都是值得肯定的成就。但是几近枯竭的矿源、常年经费不足、生产设备损坏等问题影响了该矿的长远发展,造成这些不利因素的原因,除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下企业要遭受洋商的掠夺和竞争之外,主要是由于官方政府未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得企业不能长久而有计划地经营。

杨卓[7](2020)在《移民、商帮与融合:明清以来客湘江右商与在地融合》文中指出明清时期,伴随着江西填湖广地移民浪潮,江右商帮随之兴起,成为全国范围内规模仅次于晋商、徽商的第三大商帮。江右商人以人数多、活动范围广、涉及行业多等特点闻名于世。而与江西毗邻的湖南,则成为江西商人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湖南各地均可见江西商人的身影,江西商人在当地的活动也对湖南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明清至近代的数百年间,江右商在当地经历了一个由矛盾对立到逐步融合的过程。其中万寿宫作为江西会馆,在外乡的江西商人之间起到了联结乡谊的乡土之链作用,与商帮的壮大紧密相连。而在传统的地域性商帮走向商会组织过渡的过程中,同业公会继承了商帮的经济职能,同乡会则继承了商帮的社会职能,共同代替了商帮组织继续发挥作用。近代以降,随着商会的不断发展,地缘的隔膜逐渐被业缘所取代,江西商人与当地商人纷纷走上了商业合作的道路。由于江西商人持续的影响力,在湖南各地商会中都不乏江西商人的身影。他们也承担起推动湖南近代化的任务,在商业合作、商民运动和抗战救国等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熊辛格[8](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研究表明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田珂源[9](2019)在《新常态下湖南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结合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湖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展开对湖南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讨论,在湖南经济增长质量测度和评价的基础上,探寻新常态下针对湖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策略。首先,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理论,包括经济增长质量的涵义、可持续性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理论,并对比湖南省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新常态前后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差异,以此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的测算,建立了湖南省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两步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和分维度权重,得到了2000-2017年湖南各地级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及其下属四个维度(经济增长条件、结构、效率和分享性四个维度)指数。根据评价结果可知,湖南经济增长质量与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规律相一致,各地级市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区域间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差距基本保持不变;湖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增速逐渐放缓;湖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以东部城市(长沙市、株洲市、衡阳市和湘潭市)领跑,以中部主要城市(常德市、永州市、岳阳市)为次核心城市,逐渐形成由东部城市带动中西部城市的发展趋势。基于湖南经济增长质量及其下属四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在四个维度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分别构建四次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展开实证分析,具体分析不同维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冲击效应。由分析结果可以得到,新常态下湖南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主次程度依次是:经济增长效率、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分享性、经济增长条件,其中,条件和效率维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积极影响是长期稳定且持续的,结构维度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分享性维度在长期会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正向的影响。效率维度的冲击对经济增长质量变动的贡献率在四个维度中始终是最大的,在短期,经济增长效率和经济增长结构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波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效率维度和结构维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率相近,在长期,经济增长质量波动主要来源于效率维度。最后,综合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结果和实证结果,可以得到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培育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竞争优势,重视经济增长效率维度的提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经济增长分享性水平;加大对湖南省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毛杜娟[10](2019)在《浏阳近代花炮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浏阳的花炮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进入国际市场也有百余年的时间,并且多次获得奖项,是浏阳市的支柱型产业,也是湖南省的代表性行业之一。浏阳花炮行销全国,对外销售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所需要的原材料,又进一步推动了造纸、化工、印刷等行业的发展,对于浏阳当地和湖南省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浏阳是中国四大“花炮之乡”之一,又有“花炮甲天下”和“十家九炮”的称誉。浏阳花炮产生自唐代,繁荣于宋代,明清继续发展,清康熙年间比较发达。1723年成为皇室贡品,浏阳花炮开始享誉国内。1855年开始出口各国,走进国际市场。1885年,浏阳县内的“培德厚”爆庄率先在广州设庄,出口花炮,浏阳花炮开始了私营出口的“洋庄”贸易。民国时期继续发展,1912年至1928年期间飞速发展,销路扩大,至1929年以后开始衰落,此后开始缓慢发展。花炮业的发展对于当地的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虽然近代浏阳地区的花炮业最终衰落了,但是它对地方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花炮业的生产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环境,增加当地农村劳动人民的收入,还能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用。本文从浏阳传统花炮业和近代花炮业两方面论述,讲述了浏阳传统花炮业和近代花炮业的不同发展轨迹。详细的分析论述了浏阳近代花炮业的产生、制作、文化、销售等方面的情况;并且从自然条件、行业自身特点、工人待遇和行业组织几个方面分析浏阳花炮业发展的一些条件,综合这些内容更加能够真实具体的展现近代浏阳花炮业的发展情况。

二、21世纪初湖南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初湖南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四、研究的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与网络调研法
        (二)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
        (三)比较研究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有待改善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智库与新型智库
        (二)社科院与地方社科院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公共政策理论
        (三)制度供给理论
        (四)知识管理理论
第二章 新型智库发展的实践逻辑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与战略目标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
        (二)新型智库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三个基本维度
        (一)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三个基本维度的关系
        (一)三个基本维度的内在关系
        (二)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关系
        (三)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系
第三章 新型智库发展成效、困境及归因:地方社科院案例研究
    一、案例选择的典型意义
        (一)五种主要智库类型比较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特殊性与代表性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历史演进
        (一)地方社科院智库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9年)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稳步探索阶段(1980-1999年)
        (三)地方社科院智库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基本成效
        (一)地方社学院新型智库决策影响力提升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传播影响力提升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社会影响力提升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深层困境
        (一)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身份困境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政困境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金困境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人才困境
    五、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制度供给维度的制约
        (二)内部治理维度的制约
        (三)外部关系维度的制约
第四章 智库发展的国内外实践经验镜鉴
    一、国外智库发展经验
        (一)国外智库的国家制度供给
        (二)国外智库的内部治理机制
        (三)国外智库的外部关系建构
    二、国内智库发展经验(地方社科院以外的案例研究)
        (一)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中的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二)国经中心——理事会模式的智库内部治理探索
        (三)人大国发院——跨学科研究中的智库组织结构创新
第五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体系
        (一)政治环境根本支撑
        (二)决策参与保障制度
        (三)机构体制改革制度
        (四)市场运行保障制度
        (五)舆论引导保障机制
    二、加强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
        (一)优化国家总体战略布局
        (二)健全决策参与制度保障
        (三)加强机构重塑制度保障
        (四)强化市场运行制度保障
        (五)提升舆论引导机制保障
第六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一、探索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
        (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国家相关政策
        (二)国外法人治理结构发展脉络溯源
        (三)国内事业单位相关改革基本经验
        (四)法人治理结构的智库适应性探讨
        (五)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对策
    二、创新新型智库内部治理机制
        (一)新型智库战略目标清晰定位
        (二)新型智库决策研究机制优化
        (三)新型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四)新型智库知识管理机制拓新
        (五)新型智库现代运营机制强化
第七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一、新型智库与政府的关系
        (一)共同培育智库与政府协同研究机制
        (二)共同营造智库与政府沟通交流平台
        (三)共同打造智库与政府人员互动通道
    二、新型智库与媒体的关系
        (一)积极支撑新闻媒体深度政策宣传
        (二)紧密结合网络媒体推动品牌传播
        (三)完善自身媒体建设拓展潜在关系
    三、新型智库与公众的关系
        (一)以公众为智库营养源泉
        (二)恰当参与公共舆论引导
        (三)成为政府与公众的纽带
    四、新型智库与同行的关系
        (一)拓展国内同行合作关系
        (二)拓展国际同行合作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关于新式学生群体
        1.2.2 关于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的两大类型
    1.3 研究现状
        1.3.1 对清末新式学生群体的整体研究
        1.3.2 对清末新式学生群体的区域研究
        1.3.3 对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的个案研究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的形成背景及发展概况
    2.1 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的形成背景
        2.1.1 民族危机加深与湖南士风民气的转变
        2.1.2 清末湖南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1.3 清末湖南新式教育的兴起
    2.2 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的发展概况
        2.2.1 学堂学生起步晚、逐年增长
        2.2.2 留日学生走在全国前列
        2.2.3 地域分布广泛而不均衡
        2.2.4 学生所学专业有所偏重
第三章 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与政治变迁
    3.1 参与反帝爱国运动
    3.2 辛亥革命的生力军
第四章 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与经济发展
    4.1 争取经济利权
    4.2 推动经济思想的近代化
    4.3 践行实业救国
第五章 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与新式教育
    5.1 传播新式教育思想
    5.2 抵制新式学堂的腐败陋习
    5.3 担任新式学堂教师、创办新式学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长沙府的崛起:清代湖南地方权势的转移与集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关于长沙府政区沿革与地理变迁的研究
        1.2.2 以城市及其管理为对象的个案研究
        1.2.3 涉及长沙府的专题史研究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内容
    1.4 资料说明
第2章 由乱至治:顺康时期湖南的重建与府州均势
    2.1 官职设置与政情演变
    2.2 移民、重建与经济态势
    2.3 湖广合闱与教育困境
    2.4 小结
第3章 分化发展:雍乾时期湖南地方权势重组与层级中心的形成
    3.1 湖广分闱与湖南府州科举的分化
    3.2 两湖分省与层级政治中心的形成
    3.3 农商业发展与经济中心的成型
    3.4 小结
第4章 英杰崛起:嘉道时期湖南人才的聚集与权势群体的出现
    4.1 嘉道“中衰”与湖湘力量的壮大
    4.2 岳麓书院与人才聚集
    4.3 关系网络与长沙府权势群体的形成
    4.4 小结
第5章 “一府独大”:咸同光宣时期长沙府的“经营天下”与重镇转型
    5.1 军功显要、维新志士与长沙府政治权势的强盛
    5.2 多重动因与长沙府科举的辉煌
    5.3 开埠通商与长沙府的经济近代化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清代湖南文武进士名册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的项目、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学术论坛清单
致谢

(4)清末民初长沙坡子街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商业名片:长沙城市变迁和坡子街商业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 长沙的城市变迁
    第二节 坡子街区划沿革与商业状况
        一、坡子街区划沿革
        二、坡子街的商业状况
    第三节 坡子街上的名老商号
        一、劳九芝堂
        二、余太华
    第四节 商业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窗口——火宫殿
第二章 政治空间:辛亥前后湖南政局与坡子街改名事件
    第一节 辛亥前后湖南政局
    第二节 从坡子街到黄兴街
    第三节 宋教仁遇刺与坡子街复名
第三章 社会改良:20年代整理街道运动与坡子街上的抗争
    第一节 整理街道的背景
        一、发展商业
        二、改良市政
    第二节 从拆卸坐牌到推广街道:民国长沙的社会改良
    第三节 从拥护、勉强到抗争:商民对商业空间的争夺
        一、拥护与勉强:商民对于拆卸坐牌的态度
        二、坡子街上的抗争:商民对商业空间的争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发展的成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1.2.1 本选题国外研究概述
        1.2.2 本选题国内研究概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向与研究思路
        1.3.1 本文研究视角与核心观点
        1.3.2 本文基本内容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1.4.2 总括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
        1.4.3 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主要内容
    2.1 生产方式
    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构成
        2.3.1 宏观层面
        2.3.2 微观层面
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3.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酝酿(1840—1869年)
        3.1.1 新生产力出现
        3.1.2 原始资本积累
        3.1.3 产业工人诞生
    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创制(1870—1894年)
        3.2.1 扩大市场开放
        3.2.2 买办身份转变
        3.2.3 近代企业产生
    3.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曲折发展(1895—1919年)
        3.3.1 实业环境改善
        3.3.2 近代企业发展
        3.3.3 发展中的曲折
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技术条件在近代中国的递进
    4.1 生产技术
        4.1.1 官营企业
        4.1.2 民营企业
    4.2 劳动素质
        4.2.1 官营企业
        4.2.2 民营企业
    4.3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技术条件在国际上的估量
        4.3.1 生产设备规模比较
        4.3.2 机械动力使用比较
        4.3.3 劳动生产效率比较
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社会形式在近代中国的演进
    5.1 资本组织形式
        5.1.1 官营企业
        5.1.2 民营企业
    5.2 组织管理
        5.2.1 官营企业
        5.2.2 民营企业
    5.3 资本积累
        5.3.1 官营企业
        5.3.2 民营企业
    5.4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社会形式在国际上的估量
        5.4.1 工业规模比较
        5.4.2 制度水平比较
        5.4.3 分配水平比较
6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作用
    6.1 直接促进无产阶级队伍的诞生和壮大
        6.1.1 技术引入促进产业工人诞生
        6.1.2 技术传播壮大产业工人规模
        6.1.3 技术递进推动产业工人联合
    6.2 一定程度上奠定现代中国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社会生产力条件
        6.2.1 资本组织形式引发技术应用
        6.2.2 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6.2.3 资本积累刺激技术创新
7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影响
    7.1 客观上奠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产生的社会条件
        7.1.1 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基础
        7.1.2 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
        7.1.3 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
    7.2 客观上奠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起始条件
        7.2.1 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经济条件
        7.2.2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优势
        7.2.3 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研究(1896-194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研究
        (二) 近代湖南矿业研究
    三、研究方案
        (一) 研究思路
        (二)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湖南省铅锌矿的开发
    第二节 水口山铅锌矿的自然地理概况
    第三节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开发的背景
        一、列强侵略的逐步加深
        二、湖南的爱国经世思潮
        三、湖南的自然经济条件
        四、湖南开明的领导机构
    第四节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的发展沿革
    小结
第二章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的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 湖南的矿务管理体制
    第二节 水口山矿局的组织系统
    第三节 水口山矿局的工人管理
        一、工人管理
        二、工人待遇
    小结
第三章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的生产与运销
    第一节 采选技术的逐步革新
        一、西法开采的尝试
        二、人力选矿与机械选矿相结合
    第二节 新式冶炼技术的突破
        一、鼓风炉火法炼铅
        二、横罐法蒸馏炼锌
    第三节 水陆交通的运输情形
    第四节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的产销状况
        一、洋商对铅锌矿的控制与争夺
        二、政府严格管理矿砂销售
        三、水口山铅锌矿的销售情况
    小结
第四章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的贡献
    第一节 官办矿业助力近代湖南发展
        一、助力湖南近代财政
        二、助力湖南近代工业
        三、助力湖南近代教育
    第二节 “世界铅都”开启近代工业先河
第五章 近代水口山铅锌矿发展中的不利因素
    第一节 几近枯竭的矿源
    第二节 矿局经费不足
    第三节 生产设备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移民、商帮与融合:明清以来客湘江右商与在地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江西填湖广的移民研究
        1.2.2 江右商帮的研究
        1.2.3 江西会馆与万寿宫的研究
        1.2.4 近代湖南经济与湘省的江西商人研究
        1.2.5 商会史和湖南商会的研究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框架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理论与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移民与江右商帮的兴起
    2.1 江西填湖广
    2.2 江右商帮的兴起
        2.2.1 唐宋时期的江西商人
        2.2.2 明清时期的江右商帮
        2.2.3 兴起原因
    2.3 江右商帮的人员构成、活动地域及经营行业
        2.3.1 人员构成
        2.3.2 活动地域
        2.3.3 经营行业
第3章 湖南的江右商人与江西会馆
    3.1 湖南的江右商人
    3.2 江西会馆——万寿宫
        3.2.1 湖南的江西会馆
        3.2.2 会馆的经济职能
        3.2.3 会馆的社会文化职能
    3.3 利益冲突与土客矛盾
第4章 近代江右商帮的转型
    4.1 新瓶装旧酒:帮派体系下的早期湖南商会
    4.2 地缘向业缘的转化:同业公会的成立与湖南商会
    4.3 退而求次:湖南的江西同乡会
第5章 江西商人与湖南地方社会
    5.1 江西商人与湖南商业的融合
    5.2 江西商人与湖南商民运动
    5.3 抗战期间湘省的江西商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一)公路类约章
        (二)航运类约章
        (三)铁路类约章
        (四)航空类约章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租界道路规划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新常态下湖南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 研究创新和不足
2 研究理论与现状分析
    2.1 经济新常态概述
    2.2 经济增长质量及其相关理论
        2.2.1 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包容性增长理论
    2.3 新常态下湖南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2.3.1 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2.3.2 新旧动能转换现状
        2.3.3 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2.3.4 资源环境约束
3 湖南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
    3.1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依据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3.2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法
    3.3 湖南经济增长质量评价
        3.3.1 基础指标与方面指数的权重确定
        3.3.2 湖南经济增长质量分维度评价
        3.3.3 湖南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
4 实证分析
    4.1 不同维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
    4.2 计量模型的设定
    4.3 不同维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4.3.1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4.3.2 模型的定阶
        4.3.3 脉冲响应分析
        4.3.4 方差分解分析
5 主要结论与策略
    5.1 主要结论
    5.2 湖南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策略
        5.2.1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
        5.2.2 培育科技创新为重点的竞争优势
        5.2.3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5.2.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2.5 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浏阳近代花炮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浏阳区域的界定
        (二)关于“近代”的时间界定
        (三)花炮业的内涵
    四、参考资料及其来源
    五、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本文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三)试图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
第一章 浏阳花炮业的发展概况
    一、浏阳花炮业产生的条件
        (一)自然资源充足
        (二)技术优势
        (三)交通运输便利
        (四)劳动力充足
    二、浏阳花炮的起源
    三、浏阳花炮的发展
第二章 浏阳近代花炮业的生产与市场
    一、浏阳近代花炮业生产的条件
        (一)花炮业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二)政府的支持
        (三)商人的推动
    二、浏阳近代花炮的生产制作和工人待遇
        (一)浏阳近代花炮的生产制作
        (二)浏阳近代花炮业的工人待遇
    三、浏阳近代花炮业发展的表现
        (一)浏阳近代花炮业的行会组织
        (二)浏阳近代花炮业的市场发展
        (三)浏阳近代花炮的销售网络
第三章 浏阳近代花炮业的衰落
    一、浏阳近代花炮业衰落的因素
        (一)花炮业自身的不利条件
        (二)战争的严重干扰
        (三)环境的限制
    二、浏阳近代花炮业衰落的表现
第四章 浏阳近代花炮业的影响
    一、吸纳多余劳动力
    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附录
    附录A、近三十年来湖南海关出口爆竹烟火量值表
    附录B、历年湖南与全国海关鞭爆出口量值比较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21世纪初湖南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D]. 周笑梅. 吉林大学, 2021(12)
  • [2]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研究[D]. 周志贤.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3]长沙府的崛起:清代湖南地方权势的转移与集中[D]. 王毓伟.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清末民初长沙坡子街历史变迁研究[D]. 陈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发展的成就问题研究[D]. 戴丽.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9)
  • [6]近代水口山铅锌矿研究(1896-1944)[D]. 童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移民、商帮与融合:明清以来客湘江右商与在地融合[D]. 杨卓. 南昌大学, 2020(01)
  • [8]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新常态下湖南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策略研究[D]. 田珂源.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10]浏阳近代花炮业研究[D]. 毛杜娟. 湘潭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21世纪初湖南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