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地制宜选择杂交中稻品种

如何因地制宜选择杂交中稻品种

一、如何因地制宜选种杂交中稻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孙双杰[1](2021)在《望江县水稻生产的灾害风险与防灾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阐述了望江县水稻生产上常见的三大灾害类型,针对性地提出了因地制宜选种作物、选用中早熟杂交籼稻品种、高地旱育秧、适当推迟播期、两段育秧等防涝灾措施,高坂田选用旱稻品种等防旱灾措施,倒推播种期等防高温热害措施,保温育苗等防低温冻害措施,选用抗病品种等防病虫灾害措施,增强防范意识等防人为灾害措施。

陆赏铭[2](2020)在《归侨生计方式变迁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以云南耿马华侨农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计方式作为一种生存手段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们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生计方式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方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否符合自己的生存需求。在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时,出于自身生存及发展的考虑,人们通常会改变原有的生计方式。为深入研究生计方式变迁的过程与产生原因,以及探讨生计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笔者以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耿马华侨农场为调查点开展研究。耿马华侨农场前身为原国营耿马农场、咖啡农场、云丰农场三个农场组成的新国营耿马农场,1978年接收并安置从越南回来的归侨之后更名为耿马华侨农场。归侨进入农场之后,由于身份的转变,其个体化的生计方式统一为农场集体化的生计方式,因此在后来的发展中,归侨的生计就是农场的生计。在不同时期,其所选择的生计方式也不一样,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当地归侨的生计方式受到一些内部或者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迁。通过研究当地归侨的生计方式及其变迁过程,展现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之下为了适应不同环境所选择的生计方式,以及在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之后发生变迁的过程,说明变迁过程所具有的历史性和特殊性。同时分析影响当地归侨生计变迁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外部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而内部因素是出于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农场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不同时期来自政策、市场方面的影响,还有当地职工追求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具体因素共同形成了推动其生计变迁的力量。通过探讨当地归侨生计变迁与农场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到目前存在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并利用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去一一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农场获得良好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认为耿马华侨农场的生计方式是历史发展选择的结果,尤其在接纳安置归侨之后,其变迁过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时期的生存环境。归侨生计方式的变迁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反过来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推动了生计方式的转型升级。耿马华侨农场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困境,包括政策实施与管理方面、基建配套与土地方面以及人口流失与老龄化方面等现实问题,成为制约耿马华侨农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对资产进行统筹整合、建立符合市场标准的经营体系以及完善基建配套和服务等途径,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摆脱当前困境,进一步打开经济建设的发展新局面。

曹宁[3](2020)在《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多民族大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利用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有许多传统知识正在加速丧失,传统知识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壮族世居于我国的岭南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传统知识,涉及到壮族人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壮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特点。对壮族传统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和编目,在传承传统知识、保护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壮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关键人物访谈等方式,对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进行调查、整理与编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传统知识多样性指数的计算,确定了壮族传统知识多样性热点地区;同时在有代表性的3个县(市)选取了9个村屯进行传统蔬菜资源的对比研究。结合研究实际,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了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特征,探讨了壮族传统知识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知识的相关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传统知识相关政策、建立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提供借鉴。本文主要研究结果:1、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非常丰富。本研究共编目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词条965个,其中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词条391个(40.52%);传统医药相关知识词条338个(35.03%);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词条58个(6.01%);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词条69个(7.15%);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词条109个(11.30%)。2、确定了壮族传统知识热点地区。按照传统知识的空间分布情况,将编目的传统知识精确划分到广西的14个地级市,计算各市的传统知识多样性指数,将桂西地区确定为壮族传统知识热点地区。3、结合研究实际,分析壮族传统知识在产生、利用和发展等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起源于壮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于壮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对壮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世代传承与壮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息息相关。4、以传统蔬菜资源为研究对象,在靖西市、上林县、武宣县3个县(市)选取了 90户农户,进行传统蔬菜资源案例研究。共记录了传统蔬菜资源127个(种和农家品种),隶属37科82属,包括栽培蔬菜资源74个(农家品种,占58.27%),野生蔬菜资源53个(种,占41.73%)。比较三地蔬菜资源的组成、相似性以及不同民族间对蔬菜资源利用方式、相似度和认知情况。结果表明:壮族农户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成功地选育了多个蔬菜品种,并持续利用多种野生蔬菜资源;与受访的汉族农户相比,壮族农户对蔬菜资源的利用方式较为多样,利用部位也更为广泛;受访的壮族、汉族农户均认为,新品种的引进是造成传统蔬菜资源丧失的重要原因,种子站推广以及自家留种是有效保存传统蔬菜资源的方式。但与其他调研地点相比,靖西地区壮族农户传承传统蔬菜资源的观念较为淡薄。这是由于靖西当地传统蔬菜种类多样,数量繁多,当地农户认为少量传统蔬菜资源的丢失并不会对正常的生活造成影响,因而对传统蔬菜资源的保存和传承持无所谓态度。5、壮族传统知识的发展传承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传统知识的相关保护措施尚未健全;传统知识的搜集整理颇有难度;传统知识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传统知识的传承观念日渐淡薄。在编目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壮族传统知识的传承策略:加快立法,用法律手段促进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发展;多方参与,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结合政策,因地制宜保护传统知识;加强宣传,提高壮族人民保护传统知识的意识;深入挖掘,使传统知识在当代社会散发更大魅力。6、本研究首次对壮族传统知识进行了编目,为壮族传统知识数据库建设和惠益共享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提出了传统知识多样性指数,确定了壮族传统知识热点地区,对壮族热点地区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具有参考意义。本研究还从生物遗传资源的角度对壮族传统知识及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传承保护壮族传统知识的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传统知识相关政策、建立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建言献策。

祖文龙,依光香,岩罕龙,董学成,祖文藻[4](2019)在《西双版纳水稻(机)直播技术及应用效果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机)直播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具有"三省、两增、一提早"等优点,即省钱(节本)、省工、省水,增产、增收,提早成熟。本文总结了水稻(机)直播的优缺点及关键技术,并分析了水稻精量穴(机)直播技术的应用效果,以期为西双版纳及相似生态区域直播水稻提供参考。

黄礼英[5](2018)在《减氮背景下超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农学与生理研究》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建国以来,我国水稻总产不断增加,这主要源于水稻单产的增加,而水稻单产的增加与品种改良密切相关。利用品种间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培育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和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的籼粳杂交稻品种均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然而这些超高产品种通常种植在高氮环境下,它们在减氮条件下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NUE)表现仍不清楚。为此,我们于2014-2015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进行减氮条件下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Y两优1号)、籼型杂交稻(珞优10号和川优6203)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和绿稻Q7)的产量和NUE差异比较试验,试验设置不施氮(N0:0 kg N ha-1)和减氮(N90:90 kg N ha-1)两个氮肥处理,并以当地农民习惯施氮量180 kg N ha-1(N180)作为高氮对照处理。在2015-2017年,我们比较了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在减氮条件下(100 kg ha-1的施氮量)的产量和NUE表现。了解这些品种在减氮背景下的产量和NUE表现及其农学和生理机制,可为绿色高效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和减氮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不施氮、减氮和高氮对照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2014和2015年的平均产量分别比籼型常规稻高5.4%、8.4%和6.6%,差异均达显着水平,而其与籼型杂交稻仅在施氮处理下差异显着,在减氮和高氮对照处理下两年平均分别比籼型杂交稻增产3.7%和8.8%。从产量构成因子方面分析,相对较高的结实率和籽粒重是籼型超级杂交稻在三个氮肥处理下产量高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的原因。从物质生产和分配方面分析,在不施氮肥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产量高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主要归因于显着高的收获指数,在减氮处理下,主要是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高氮对照处理下主要归因于较高的干物质积累。(2)在不施氮和减氮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的植株总氮积累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无显着差异,但在高氮对照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具有相对较高的植株总氮积累量。在三个氮肥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的NUE(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且其较高的NUE与其较高的收获指数和较低的齐穗期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叶片氮素浓度等有关。(3)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在100 kg N ha-1下的产量显着高于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在2015-2017年平均分别比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增产10.6%和19.5%。从产量构成方面分析,显着高的每穗颖花数是甬优4949产量高于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的主要原因,而其较高的每穗颖花数主要源于较高的干物质颖花生产效率、氮素颖花生产效率和积温颖花生产效率。从物质生产和分配方面看,甬优4949的粒叶比和收获指数显着高于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就干物质积累而言,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花后干物质积累较高。较长的籽粒灌浆期、花后缓慢的叶片衰老、相对较长的绿叶面积持续期、相对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较优的冠层结构(消光系数KL小)和光氮在冠层内的垂直分布(较大的氮素消光系数KN和KN/KL比值)是甬优4949花后干物质积累较高的原因。(4)就氮素积累和NUE而言,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的植株总氮积累量不占优势,但其NUE显着高于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其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在2015-2017年平均分别比扬两优6号高8.2%、6.2%和10.6%,而比黄华占分别高18.4%、17.7%和19.5%,且其较高的NUE与其较高的收获指数和KN/KL值,较低的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和成熟期叶片氮素浓度有关。综上所述,超高产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品种在减氮背景下仍具有较高的产量,且其NUE均不低于其它类型水稻品种。在减氮条件下,较高的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对籼型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形成和NUE起着重要作用。较大的库容、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较优的源库协调性(较高的粒叶比和收获指数)以及良好的冠层结构和光氮在冠层内的协调分布是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高产和氮高效的原因。明确这些超高产品种在减氮栽培下的产量和NUE表现及其形成机制,可为选育高产高效水稻新品种和建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谢聪[6](2015)在《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研究推广现状及问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级杂交稻具有单产水平高、增产潜力大等优点,发展超级杂交稻,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研究国内外超级稻育种和推广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湖南省超级稻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湖南省超级稻研究推广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从中发现问题,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从而为湖南省超级稻推广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本研究认为,在超级稻,研究方面,应努力创制新种质、新材料,立足不同区域特点,重点加强适应性广、抗病、优质超级稻品种选育,同时,研究与其相适应的简单、低耗、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在推广方面,要从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选定合理种植品种;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入户率,强化宣传;增加投入并建立奖惩制度;抓好示范样板;加强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超级稻产业化经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等方面完善改进超级稻的实施推广工作。

李伟平[7](2015)在《现阶段湖南水稻生产成本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实现种粮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本文采用调查分析、对比分析、实证分析和系统分析等方法,就湖南几种不同的水稻种植方式对水稻生产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传统人工生产单季水稻平均每亩成本费用为1287.7元,全程机械化为1135.1元,人工费分别占成本费用的70%和34%,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种子费用高于传统人工生产方式;2.早稻单季每亩稻谷平均收入为1058.67元,中稻每亩稻谷平均收入为1280.1元,晚稻每亩稻谷平均收入为1185.89元,平均单季每亩稻谷收入为1174.89元,水稻生产单季每获得政府粮食补贴资金109.1元,双季稻每亩获政府粮食补贴资金在189.1元左右;3.传统人工生产方式中田间管理和收割环节的成本费用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0%和20%,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中是田间管理和育秧环节的成本费用所占有比例最大,分别为34%和31%。不同县市之间总成本费用差异显着,传统人工生产方式差异可达308元,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差异为86元;4.雇工进行传统人工水稻生产,早稻和双季稻每亩纯收入分别为-123.83元和-149.6元,中稻和晚稻每亩纯收入分别为97.59元和3.39元;雇工进行全程机械化水稻生产,早、中、晚和双季稻的每亩纯收入分别为67.17元、288.59元、194.39元和232元;5.稻农自主进行传统人工生产每亩稻田的纯收入为早稻776.17元、中稻997.59元、晚稻903.39元、双季稻1650元;稻农自主租赁农机进行全程机械化生产每亩稻田纯收入为早稻367.17元、中稻588.59元、晚稻494.39元、双季稻832元。

李晏军[8](2010)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文中研究说明杂交水稻作为一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一直领先世界已近50年,其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对中国,同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会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杂交水稻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虽相对较晚,却在中国极端艰辛的环境中诞生,这与中国当时社会的技术需要的强大推动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一直未能彻底摆脱饥饿的威胁。20世纪50年代末爆发的大饥荒,又一次夺走了中国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粮食安全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稳定与存亡,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致力于选育水稻良种、提高粮食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为理顺杂交水稻技术发展脉络,文章回顾了中国五十年代水稻杂交育种研究的概况,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兴起做好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准备。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三系配套,在全国科研大协作之下,中国科技工作者实现了在科学上的重大突破,获得了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创新,不断攻克了三系配套关、良种选育关和制种关,使三系杂交籼稻在全国迅速大面积推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三系法育种研究还在上升阶段时,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又把目光投向了两系稻研究。水稻温光敏雄性不育现象的发现和温光敏不育系的育成,让两系法育种从科学设想成为现实。两系法育种从国家“863”科研立项到研究成功,历时也是近十年,同样是众多科研单位科研协作的结果。两系法育种从育种技术思路上由繁到简,成本大大降低,从高产目标向高产、优质、多抗综合目标转变。与三系法育种相比,两系法育种具有了明显的优越性,中国的稻作技术与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的提出,不仅是杂交水稻技术内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的稻作发展需要。超级稻育种的方法也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方法和分子生物技术方法等现代高新技术统一了起来,育种理念也从“高产优质多抗”向“绿色环保”理念转变。计划运作已历时15年,每个阶段的育种目标都如期实现。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必然以其杰出的成就,为解决新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稻,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节节推进,一直保持着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从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到优势利用技术的发展,杂交水稻学科逐步建立。杂交水稻技术范式是支起整个学科的灵魂,“袁隆平思路”成为杂交水稻技术范式公认的理论基础,众多的科研人员创新的科研方法是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的基本内容,其范式的形成是在科研实践中由外在信息不断作用于科研系统,通过系统内科研人员的吸收、交流、创造与传播逐步形成的。在杂交水稻科研系统内部,有了共同的理论、方法、价值标准、科研目标以及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学术权威等。与其他学科的形成一样,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同样也经历了朦胧意识期、自觉认识期、整体把握期和综合发展期四个阶段。杂交水稻学科在中国发展近半个世纪,从其理论构架、学术队伍、知识信息及学术资料等方面都已经进入综合发展。杂交水稻科研队伍的发展是杂交水稻学科发展的核心,其科研队伍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领域、上下承继、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其科研机构从国家到地方、从专门到综合已经发展成熟并不断壮大,杂交水稻研究成为一个能出成果、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的研究领域,在科研激励方面,杂交水稻科研人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赞誉,从社会地位、科研立项、科技奖励等方面都给予这个科研团队以最大的关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推广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杂交水稻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并不很高,这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从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来看,前期推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主要依靠的是国家行政手段实现的,国家粮食政策的宏观调控直接影响到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在80年代初期,成果推广与技术创新是同步的,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推广成绩显着,杂交水稻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农民种植杂交水稻增产增收;从9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的推广开始引进市场机制,产业化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转变,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半数以上并趋于稳定;超级稻的推广模式已臻成熟,在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必将杂交水稻产业化推上一个崭新阶段。从整体上来看,杂交水稻的推广阶段经历了指令性计划发展阶段、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阶段、完全市场化产业模式发展阶段,产业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科研与企业体系分离、市场经营无序、种子区域封锁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利用市场机制良性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的融合、打通产业化环节、加强整治市场、把好种子市场准入标准、宏观调控全局、改善供求平衡外,还需要面向“WTO”背景下的国际大环境,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将杂交水稻技术成果产业化融入国际化轨道,加速产业化发展。杂交水稻从1980年第一次与美国圆环种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开始走出国门,到现今已有8个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有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已经超300万公顷。中国作为杂交水稻的策源地,为国际培训了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人员,策划召开了5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会议。亚洲是世界水稻的主产区,也是中国杂交水稻主要推广的区域,目前在亚洲的推广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都已经大面积种植中国杂交水稻。非洲有着水稻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但其稻作水平却很低,大量的稻米需要进口。近几年,中国杂交水稻在几内亚、马里、赞比亚、塞拉利昂、马达加斯加、利比亚、尼日利亚等国试种增产效果显着,各国政府均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应该存在较大的推广潜力。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受到世界粮农组织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不仅有利于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将为改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但杂交水稻技术却已领跑世界近半个世纪,并还将继续领先世界。杂交水稻技术发明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国诞生绝非偶然,从技术的发明到技术成果的推广都离不开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由此,我们发展中国技术,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技术国情,选择适应本国条件又能取得最大成效的技术,同时不断优化和完善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用社会的发展来带动技术的发展,孕育出更多土生土长的像杂交水稻技术一样的原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实现中国科技振兴。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他的成功享誉世界。他科学研究的风格带动了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一批人,成就了杂交水稻科学事业,成为了当今时代科学精神的主音。其科学风格的形成既有他对水稻特有的洞察力、自身个性等Taste"的直接作用,也是杂交水稻科研实践的直接塑造。其超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始终贯穿于其科学实践中的创新品质构成了袁隆平科学风格的主要内容。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已经惠及全球,他的科学风格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科技人。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包括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三系法配套理论及技术规范的构建,建立了杂交水稻“从三系、两系到一系”育种理论的战略构想,提出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的一整套理论和技术路线并创新了核心种子生产等一系列技术,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研究袁隆平个人为国家创造的经济价值那是难以计算,获得的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文章采用有限的对照数据来论述基本问题。

徐富贤,熊洪,谢戎,张林,朱永川,郭晓艺,杨大金,周兴兵,刘茂[9](2009)在《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动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水稻基因型、根系生长、物质积累、生理代谢、植株性状与氮素利用效率关系的研究进展。指出水稻发根力强、根系发达的品种有利于提高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能力;分蘖力强,齐穗期粒叶比大,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大,库容量大,结实率、千粒重、生物产量和收割指数高的品种对氮素的利用效率高;其生理学特征表现为硝酸还原酶、谷氨酸合成酶和RuBP羧化酶的活性高。总结了从氮肥种类与平衡施肥、施肥方法与肥水运筹、氮肥精准施用技术方面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提出了提高水稻氮效率的研究重点,即建立水稻氮素效率间接评价的有效方法、突出水稻氮素效率的遗传规律与品种选育工作,协调氮素高效吸收与高效利用矛盾的栽培策略和深化以叶色为基础的高效定量施氮技术研究4个方面。

李经勇,张洪松,唐永群[10](2009)在《中国再生稻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对中国再生稻研究与生产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再生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如何因地制宜选种杂交中稻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因地制宜选种杂交中稻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望江县水稻生产的灾害风险与防灾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生产常见灾害类型
    1.1 气象灾害
        1.1.1 涝灾
        1.1.2 旱灾
        1.1.3 高温热害
        1.1.4 低温冷害
    1.2 生物灾害
    1.3 人为灾害
2 防灾技术
    2.1 气象灾害
        2.1.1 洪涝灾害
        2.1.2 旱灾
        2.1.3 高温热害
        2.1.4低温冷害
    2.2生物灾害
    2.3 人为灾害

(2)归侨生计方式变迁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以云南耿马华侨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二)西南地区边民流动史概况
    二、学术回顾
        (一)华侨农场归侨研究现状
        (二)生计变迁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区域概况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三节 历史沿革
第二章 耿马华侨农场人口源流
    第一节 人口来源
    第二节 归侨结构
    第三节 归侨安置
第三章 农场归侨生计方式及其变迁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纯农业生产
        一、粮食作物种植
        二、经济作物种植
        三、养殖业
        四、农业生产设备
    第二节 华侨农场时期从纯农业到工农业相结合
        一、产业重心的转移
        二、制糖工业的发展
        三、工业技术的转型升级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下的多元混合生计方式
        一、新作物种植
        二、农业合作社
        三、其他生计方式
第四章 影响归侨生计方式选择及其变迁因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环境因素
        一、地理环境影响
        二、自然灾害影响
        三、气候变化影响
    第二节 社会环境因素
        一、政策因素
        二、市场因素
    第三节 自身因素
第五章 归侨生计变迁与农场经济发展
    第一节 生计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耿马华侨农场经济发展困境
        一、政策实施与管理问题
        二、基建配套与土地问题
        三、人口流失与老龄化问题
    第三节 经济建设与发展对策
        一、对农场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
        二、对资产进行统筹整合
        三、建立符合市场标准的经营体系
        四、完善相关基建配套和服务
        五、小结
结论
    一、生计变迁是历史发展及选择的结果
    二、生计变迁是由于内外因素的合力影响所导致
    三、生计变迁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背景
        一、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重要性
        三、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二节 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背景
        一、壮族概况
        二、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目标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整理与编目
        二、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特征分析
        三、传统蔬菜资源案例研究
        四、壮族传统知识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传承策略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实地调查
        三、数据分析
    第四节 研究区域
    第五节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编目
    第一节 编目内容
    第二节 编目概况
        一、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二、传统医药相关知识
        三、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
        四、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
        五、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
    第三节 壮族传统知识多样性分析
    第四节 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特征分析
        一、传统知识的自然环境特征
        二、传统知识的实践特征
        三、传统知识的社会经济特征
        四、传统知识的文化特征
第四章 传统蔬菜资源案例研究
    第一节 三地传统蔬菜资源概况
    第二节 三地传统蔬菜资源比较
        一、资源组成比较
        二、相似性分析
        三、利用情况比较
    第三节 三地传统蔬菜资源认知情况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壮族传统知识的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传承策略
    第一节 壮族传统知识发展现状
        一、利用现状
        二、丧失状况
        三、保护现状
    第二节 壮族传统知识发展传承的制约因素
        一、传统知识的相关保护措施尚未健全
        二、传统知识的搜集整理颇有难度
        三、传统知识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四、传统知识的传承观念日渐淡薄
    第三节 壮族传统知识的传承策略
        一、加快立法,用法律手段促进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发展
        二、多方参与,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
        三、结合政策,因地制宜保护传统知识
        四、加强宣传,提高壮族人民保护传统知识的意识
        五、深入挖掘,使传统知识在当代社会散发更大魅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本文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西双版纳水稻(机)直播技术及应用效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生产简史及现状
2 水稻 (机) 直播优缺点分析
    2.1 优点
    2.2 缺点
3 水稻机直播技术
    3.1 最佳播种节令确定
    3.2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3.3 精细整地
    3.4 适时播种
    3.5 水浆管理
    3.6 合理施肥
    3.7 病虫草鼠雀害防治
    3.8 适时收获
4 水稻精量穴 (机) 直播技术应用效果
    4.1 密度试验
    4.2 生产示范应用
    4.3 经济效益分析
5 结语

(5)减氮背景下超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农学与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进程
        1.1 水稻品种类型的变化
        1.2 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1.3 水稻单产的变化
    2 水稻产量的形成
        2.1 水稻产量形成与产量构成因子
        2.2 水稻产量形成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2.3 水稻产量形成与干物质生产和转运
        2.4 水稻产量形成与根系
    3 氮在水稻生产中的作用及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现状
        3.1 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 氮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 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现状
    4 水稻素氮利用效率
        4.1 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4.1.1 不设立无氮区
        4.1.2 设立无氮区
        4.2 水稻对氮肥的吸收特性
        4.3 水稻NUE差异
        4.3.1 水稻NUE的品种间差异
        4.3.2 水稻NUE的类型间差异
        4.3.3 与水稻NUE有关的农学和生理性状
    5 有关水稻产量和NUE还需进一步探索的科学问题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籼型超级杂交稻在减氮背景下的产量与NUE的农学和生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生育进程
        1.2.2 农艺性状与生长特性
        1.2.3 光照拦截动态
        1.2.4 SPAD值测定
        1.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1.2.6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1.3 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
        2.2 不同水稻品种的生育期
        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
        2.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2.5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收获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
        2.5.1 关键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成熟期收获指数
        2.5.2 干物质转运特性
        2.5.3 作物生长速率
        2.6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植株生长特性
        2.6.1 分蘖特性
        2.6.2 分蘖速率与群体作物生长速率的关系
        2.6.3 叶面积生长特性
        2.6.4 叶面积生长速率与群体作物生长速率的关系
        2.6.5 营养生长期的光照拦截特性
        2.6.6 花后SPAD值的变化
        2.7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氮素积累和利用效率
        2.7.1 齐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浓度
        2.7.2 关键生育期的氮素积累
        2.7.3 氮素转运特性
        2.7.4 氮素利用效率
        2.7.5 NUE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
        2.7.6 NUE与植株生长特性的关系
    3 讨论
        3.1 籼型超级杂交稻在减氮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及其农学和生理特性
        3.2 籼型超级杂交稻在减氮条件下的氮素积累、转运及NUE表现
        3.3 不同氮肥处理下水稻NUE相关性状
    4 结论
第三章 籼粳杂交稻在减氮背景下的产量和NUE的农学与生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生育期记载
        1.2.2 叶面积和干物质
        1.2.3 颖花分化与退化
        1.2.4 冠层结构特性
        1.2.5 产量和产量构成
        1.2.6 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1.3 其它数据计算
        1.4 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
        2.2 产量及其构成
        2.3 甬优4949 大穗的形成
        2.3.1 颖花分化与退化
        2.3.2 颖花分化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
        2.3.3 颖花分化末期至齐穗期的作物生长速率
        2.3.4 群体颖花生产效率
        2.4 干物质生产及与干物质生产有关的植株性状
        2.4.1 生育期和干物质积累
        2.4.2 冠层光照拦截和光能利用率
        2.4.3 冠层内光照和氮素的垂直分布
        2.4.4 LAI降低速率和绿叶面积持续期
        2.5 粒叶比和收获指数
        2.6 氮素积累和利用效率
        2.7 NUEg与 NHI、HI和成熟期叶片、饱粒氮素浓度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在减氮条件下的产量和NUE表现
        3.2 颖花生产效率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3.3 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3.4 冠层特性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3.5 粒叶比和HI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4 结论
第四章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研究推广现状及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超级稻研究动态
        1.1.1 国外超级稻研究进展
        1.1.2 我国超级稻研究历史和进展
    1.2 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
    1.3 湖南省选育的主要超级稻品种(组合)介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湖南省超级稻推广现状
    2.1 湖南省超级稻推广的机遇
    2.2 湖南省超级稻推广的条件
    2.3 湖南省超级稻推广状况
        2.3.1 政府部门
        2.3.2 技术部门
        2.3.3 农民自身
    2.4 湖南省超级稻示范推广取得的成果
第三章 湖南省超级稻研究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超级杂交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育种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1.2 缺乏特异性材料
        3.1.3 好品种缺乏好的配套技术
    3.2 湖南省超级稻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品种的选择
        3.2.2 农民因素
        3.2.3 良种良法配套问题
        3.2.4 资金投入不够
        3.2.5 示范方法有待完善
        3.2.6 市场化问题
第四章 湖南省超级稻研究推广主要问题的对策
    4.1 湖南省超级稻研究存在主要问题的对策
        4.1.1 提高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率
        4.1.2 创制特异性新种质、新材料
        4.1.3 加强超级稻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4.2 湖南省超级稻推广存在主要问题的对策
        4.2.1 合理布局,选定适宜品种
        4.2.2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入户率,强化宣传
        4.2.3 增加投入并建立奖励制度
        4.2.4 抓好示范样板
        4.2.5 加强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4.2.6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第五章 总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现阶段湖南水稻生产成本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水稻生产现状
        1.1.2 水稻种植的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湖南省水稻生产发展现状分析
    2.1 湖南水稻生产概况
    2.2 湖南水稻生产方式
        2.2.1 单季稻、双季稻种植情况
        2.2.2 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2.3 水稻生产的优势
        2.3.1 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2.3.2 种植规模较大,产量优势明显
        2.3.3 科研力量雄厚,农业硕果频出
        2.3.4 种业发展迅速,稻米加工产业化
    2.4 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4.1 水稻种植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积极性
        2.4.2 农田水利资金投入滞后,影响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2.4.3 水稻种植和经营加工规模较小,整体效益较低
        2.4.4 稻米品质和质量安全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2.4.5 种稻人员力量弱化,生产经营方式粗放
第3章 水稻生产投入成本和收入分析
    3.1 水稻生产成本投入
        3.1.1 种子费
        3.1.2 肥料费
        3.1.3 农药费
        3.1.4 农机费
        3.1.5 人工费
        3.1.6 其他费用
        3.1.7 单季水稻生产成本分析
    3.2 水稻生产收入分析
        3.2.1 稻谷收入
        3.2.2 国家种粮补贴
第4章 水稻生产各个环节的成本费用分析
    4.1 稻田耕整地
    4.2 水稻育秧
    4.3 水稻栽插秧
    4.4 田间管理
    4.5 水稻收割
    4.6 稻谷干燥
    4.7 各生产环节的成本费用分析
第5章 湖南水稻生产的效率分析
    5.1 早稻生产的效益分析
    5.2 中稻生产的效益分析
    5.3 晚稻生产效率比较分析
    5.4 双季稻与一季中稻生产效益比较分析
    5.5 早、中、晚和双季稻生产效益比较分析
    5.6 水稻自主生产效益分析
第6章 分析与讨论
    6.1 稻田收入与稻农收入
    6.2 手工劳作与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益
    6.3 适度规模的水稻生产效益
    6.4 耕地流转的水稻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一) 关于杂交水稻技术分时段的发展研究的着述
        (二) 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的专业着述
        (三) 关于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文献着述
        (四) 关于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及其技术推广的文献着述
        (五) 关于对袁隆平的研究
        (六) 关于各类媒体的科技新闻报道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 历史文献法
        (二) 历史逻辑法
        (三) 统计分析法
        (四) 实地调查访谈法
    五、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不足
第一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进程
    第一节 水稻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
        1.1 杂种优势理论研究概况
        1.2 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概况
    第二节 三系配套技术
        2.1 三系配套技术思路的确立
        2.2 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性的选育
        2.3 三系配套技术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 两系配套技术
        3.1 温光敏核不育研究概况
        3.2 两系法制种程序及其优越性
    第四节 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4.1 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
        4.2 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
        4.3 超级稻选育概况
        4.4 绿色超级稻——水稻育种新概念
第二章 中国杂交水稻学科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学科队伍的发展与科研激励
        1.1 两院院十是学术团队的核心力量
        1.2 从科研协作中成长起来的学术中坚
        1.3 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育种专家
        1.4 快速成长的中青年学者
        1.5 科研激励
    第二节 学术研究机构的发展
        2.1 从课题组到协作组
        2.2 从省级研究机构到国家研究中心
        2.3 分中心机构的建立
        2.4 其他科研机构概况
    第三节 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
        3.1 第一阶段:朦胧意识期
        3.2 第二阶段:自觉认识期
        3.3 第三阶段:整体把握期
        3.4 第四阶段:综合发展期
第三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化
    第一节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
        1.1 在试验、示范中积累经验
        1.2 在徘徊调整中稳妥发展
        1.3 在体系完善中全面推广
        1.4 在模式转变中稳定发展
        1.5 超级稻推广
    第二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进程
        2.1 指令性计划发展时期
        2.2 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时期
        2.3 市场化产业模式全面发展时期
        2.4 杂交种子繁制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解决科研与市场分离状况,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融合
        3.2 解决经营无序状态,保证杂交种子质量
        3.3 打破种子区域封锁,宏观调控供求失衡
        3.4 发挥技术领先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第四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外的推广
    第一节 技术交流与技术培训
        1.1 与国际水稻所(IRRI)的合作研究与启示
        1.2 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
        1.3 国际培训概况
    第二节 技术转让与技术开发
        2.1 对美国的技术转让与合作
        2.2 与印度的技术合作开发
        2.3 与印度尼西亚的技术合作开发
        2.4 与马来西亚等国的技术初步合作
    第三节 技术贸易与边境贸易
        3.1 对越南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3.2 对菲律宾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第四节 经济援助与技术支持
        4.1 对巴基斯坦的技术支持
        4.2 对缅甸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4.3 对孟加拉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4.4 对非洲大陆的技术援助
第五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明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需要的动因分析
        1.1 政治需要的推动
        1.2 经济需要的推动
    第二节 文化动因与饥饿启迪
        2.1 悠久的稻作历史
        2.2 传统文化的动因
        2.3 饥饿的启迪
    第三节 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
        3.1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3.2 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激励
        3.3 科研大协作的制度创新
    第四节 技术发明的内在动因
        4.1 无性杂交的尝试
        4.2 “人工去雄”方法的瓶颈
        4.3 品种间杂交育种的困惑
        4.4 远缘杂交方面的探索
第六章 “杂交水稻之父”的主要贡献
    第一节 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1.1 对自然的感悟力是袁隆平科学风格形成的基础
        1.2 个性心理是成就袁隆平科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1.3 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直接塑造了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1.4 创新意识是袁隆平科研创新的逻辑起点
        1.5 科研实践是袁隆平科学风格的外在表现
    第二节 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
        2.1 三系配套理论及其技术规范的构建
        2.2 完整地提出了“袁隆平思路”
        2.3 构建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路线
        2.4 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
    第三节 在科研方法上的主要贡献
        3.1 在科研实践中强化了观察和实验作用
        3.2 在技术创新中对逐步逼近法的运用
        3.3 在技术思路上的突破与类比联想法的妙用
        3.4 在科研实践中重视对直觉和灵感的把握
    第四节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1 巨大的经济效益
        4.2 显着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一) 专着类
    (二) 论文类
    (三) 学位论文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立项
致谢

(10)中国再生稻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
2 栽培区域
    2.1 华南地区
    2.2 华东地区
    2.3 苏皖地区
    2.4 华中地区
    2.5 西南地区
3 研究进展
    3.1 生理生态
    3.2 品种选育
    3.3 栽培技术
        3.3.1 收割时期
        3.3.2 留桩高度
        3.3.3 施肥管理
        3.3.4 水分管理
        3.3.5 化学调控
4 存在问题
5 发展趋势

四、如何因地制宜选种杂交中稻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望江县水稻生产的灾害风险与防灾技术[J]. 孙双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21(08)
  • [2]归侨生计方式变迁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以云南耿马华侨农场为例[D]. 陆赏铭. 广西民族大学, 2020
  • [3]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D]. 曹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西双版纳水稻(机)直播技术及应用效果探析[J]. 祖文龙,依光香,岩罕龙,董学成,祖文藻. 现代农业科技, 2019(03)
  • [5]减氮背景下超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农学与生理研究[D]. 黄礼英.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6]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研究推广现状及问题分析[D]. 谢聪.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7]现阶段湖南水稻生产成本与效益分析[D]. 李伟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8]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D]. 李晏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9]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动向[J]. 徐富贤,熊洪,谢戎,张林,朱永川,郭晓艺,杨大金,周兴兵,刘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05)
  • [10]中国再生稻研究与应用[J]. 李经勇,张洪松,唐永群. 南方农业, 2009(03)

标签:;  ;  ;  ;  ;  

如何因地制宜选择杂交中稻品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