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干部要管好自己的业余生活(论文文献综述)
李凯城[1](2021)在《以优良作风造就中国共产党军事领导力》文中研究说明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鲜明特征和重要保障,锻造优良作风彰显中国共产党卓越的军事领导力。优良作风是教育出来的,是磨炼养成的,是奖励激发出来的,是在环境中摔打出来的,也是领导带出来的。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广大官兵充分认识优良作风的价值,自觉自愿地按照部队的各项要求去努力;加强平时训练和日常管理,严格要求,严明纪律,使官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形式的争先创优活动,激发官兵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促进优良作风的培养;在实战中摔打锻炼部队,将官兵放在危险、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帮助他们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领导干部要有意识地带作风,将优良作风一代代地传下去。
王鹏,周金龙[2](2021)在《信息化背景下非公企业党建如何高质量发展》文中认为新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产生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不仅影响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建设模式、方式和方法,还对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思想文化建设和群众工作能力提出了挑战。信息化背景下非公企业党组织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转化为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非公企业党组织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非公企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应以提高党组织党务管理能力为目标,实施组织转型;以密切党群关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适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以思想建设为重点实行文化嵌入。
穆希琳[3](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唐皇凤,文冬梅[4](2021)在《百年大党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文中研究表明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决定着党组织的整体形象。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在党的建设宏大系统工程中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党员教育管理的早期探索阶段重点在于提升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逐渐成形阶段开始同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深化拓展阶段以改善党内作风为重点,重建调适阶段聚焦于更新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和制度,创新发展阶段着力推进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建史表明,加强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和模式,不断健全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党内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协同发力,是百年大党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经验。
于瑶[5](2020)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文中认为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可谓是时代所需、现实所急、党之所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观及其培育问题,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只有切实做好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境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锻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本文针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在思想基础研究、历史经验反思和现实境遇关照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层面系统勾勒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理路,给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问题以积极的理论回应和现实回应。第一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政德及政德观的涵义,政德观培育的要素及特征,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等。本文认为,对政德的涵义,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从主体维度看,政德是“从政之德”;从内容维度看,政德是“为政之德”;从功能维度看,政德是“用权之德”。政德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政德观是对政德的态度和看法,它由一定的政治信仰统摄,通过从政行为表现出来,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对一定政德规范认同、遵循和践履的自觉性。从应然层面看,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政德观培育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将应然层面的、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实然的政德观的实践活动。政德观培育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和培育环境等要素,具有意识形态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助于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第二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思想基础分为“灵魂”、“根基”和“源流”三个层次。新时代培育政德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有民族风格和发展眼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新时代培育政德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为灵魂。中国优秀传统官德文化和官德培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贤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中积淀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从政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中国话语体系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承继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第三章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政德观培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德观培育逐渐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经验主要有: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第四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进入新时代,政德观培育在一系列积极举措下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其一,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其二,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其三,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其四,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其五,培育环境在调适中得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明确的负责部门,存在整体合力不足问题。其二,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尚未对政德教育或者政德观培育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理论界也没有形成共识。其三,培育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下的低效性弊端问题,单向教条式的灌输难以对党员领导干部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口号式”的提要求往往让政德教育流于形式。其四,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选择执行、片面执行、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等制度执行不力问题依然突出。其五,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四风”问题、官僚主义问题、新形式主义问题仍旧存在,各种社会思潮错杂交织,滋生出不少干扰性、对抗性、破坏性因素。第五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本文认为,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其内在的逻辑遵循,这种逻辑从理论、现实、实践三个向度展开,表现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三者分别构成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明确指导思想,现实逻辑定位目标方向,实践逻辑解锁原则要求,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应当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目标,遵循主体维度的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维度的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方式维度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保障维度的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环境维度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等原则,以实现政德观培育的高质量发展。第六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政德观培育进行加强和优化。第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之间的互动,要求党组织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政德观要求嵌入干部教育、选任、监督、考核、惩处等各个环节,引导各要素协同向政德观培育聚集。另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与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尊重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性,调动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修养政德的积极性。第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培育内容要兼顾“政”和“德”两方面的个性,既要讲求政治性,也不能脱离人文性,本文认为,可以从政治观、权力观和修身观三个维度构建政德观培育内容体系,分别契合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观培育目标。其中,政治观反映了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导性内容;权力观反映了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体性内容;修身观反映了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基础性内容。培育政治观,要重点抓好政治理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忠诚教育、政治担当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培育权力观,重点要抓好宗旨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实干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廉洁意识教育。培育修身观,应当重点抓好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传统修身文化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清廉家风教育。第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丰富理论教育形式以充分透彻说理,二是强化政德实践锻炼以力促知行合一,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发展线上教育,四是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以消解情感困惑。第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通过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将“以德为先”的干部评价标准贯穿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形成政德观培育制度保障的闭环,实现政德观培育与赏罚回报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通过淬炼端正严明的党风政风,多措并举繁荣发展政德文化,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观共识,提高全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防范、过滤、削减政德观培育环境中的干扰性、破坏性、对抗性因素,以持续净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政德观培育注入场域动力支持。总之,本文认为,政德观培育是一个多要素、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有赖于各环节的整体推进和诸要素的协同发展。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培育环境等各要素的同向而行。
张瑜[6](2020)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文中提出中共对于人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视程度是一以贯之的。本研究关注的是集体化时代中共对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和培养问题,通过考察乡村社会中的“问题人物”、各类模范、干部、妇女、儿童、民兵六类不同身份的人物群体或具体的人物代表,集中探讨了集体化时代国家在基层乡村社会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方式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治理技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通过政治学习、日常劳动、军事训练、树立典型等方式向“新人”们传输中共的价值观,将不同的人纳入到不同的组织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国家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在乡村具体的实践方法。从民众的角度来讲,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去适应社会主义新人的标准,通过具体的行动实践着国家在不同阶段对于新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使得国家不再是事不关己的遥远存在,而是化身为一个熟悉的邻人,他可能是一名干部、模范,又或是五类分子。在塑造新人的过程中,国家的权力不仅触及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也触及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将个人与国家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中共的领导下,共同缔造了集体化时代。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乡村“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本章是对四个乡村社会中“问题人物”个人生活史的研究,主要运用个人档案,还原这些曾经生活在村庄五类分子的平凡人生,试图揭示出他们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环境下,那些隐藏在不合时宜言行中的复杂内心世界与性情。第二章:“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乡村干部作为村庄里的领导人,他们是沟通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桥梁。因此,他们的自身素质、作风问题、与村民的关系问题则成为影响基层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教育、培养好各种类型的乡村干部,也成为国家控制、动员广大的农民的前提和基础。本章主要从组织架构、干部正面和负面的形象等方面,尽可能全面揭示集体化时代真实的干部面向,探讨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乡村干部塑造成为符合中共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三章: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代对模范的塑造。集体化时代是模范辈出和“模范引领”的时代,国家重视模范的引领作用,不遗余力地评选模范。本章既关注模范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也关注模范作为具体个人的存在。将以村级档案为核心史料,尝试揭示集体化时代基层普通模范的形象和模范评比制度在基层的运作及不同时期对劳模标准的变化,以求尽可能真实、立体、动态地展示各类模范被塑造的过程。以此呈现新中国通过树立模范典型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进一步阐释中共在群众动员方面的成功之道。第四章: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本章将依照集体化时代不同“表征”的顺序,探讨中共期望新妇女在新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分析集体化时代妇女参加劳动的基层实践,揭示国家对妇女角色和形象如何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妇女劳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被一步步开发以及开发的程度,又如何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进而考察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和问题;同时,也尽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自身体验,从而尽可能全面地、连续地呈现国家如何培养、塑造新时期女性的努力,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新妇女何以产生的问题。第五章:“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中共对儿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式塑造和培养赋予了儿童新的角色、定位、属性和“儿童—国家”关系。通过梳理集体化时代儿童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寻特殊历史背景下童年经历的蛛丝马迹,不失为理解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因此,本章以集体化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尝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变迁和国家在塑造“共产主义接班人”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试图为理解集体化时代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第六章: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山西乡村的民兵。民兵制度作为集体化时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兵是中共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民兵制度如何嵌入到农村并逐步完善起来;二是将农民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他们在民兵制度下的心态与行为以及与国家的互动,进一步探讨国家借助民兵形象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努力。本研究将采用传统史学中重资料重描述的方式,注重村庄一手档案的整理与利用,并以此为主,结合地方文献、官方档案和口述资料,试图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来阐释集体化时代国家与个人互动的场景及其背后的微妙关系,再现权力与利益博弈的历史图像。力争把宏观的理论构想和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更全面系统地研究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试图诠释集体化时代社会与文化的深层内涵,思考集体化时代的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既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具体个人,既关注历史进程也关注具体事件,既关注制度层面也关注执行效果,既关注成绩又考察问题与矛盾,希望以“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体现出集体化时代不同时期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人要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以揭示共产主义革命对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改造和重塑历程,进而去解读集体化时代在乡村的运行逻辑和历史进程。回答“集体化时代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国家与个人是怎样互动”、“国家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研究表明,劳动是集体化时代塑造新人的重要途径,是理解集体化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劳动成为了中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在劳动的过程中,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得到了塑造和锻炼。集体化时代所塑造的各类新人形象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的命运休戚相关,但是也夹杂着问题与矛盾,其中问题的根本还应回到对人的关照上来。因此,对待集体化时代的认识,也应当放到动态地、连续的情境中,将历史的解读更为人性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社会研究应当在重视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终究回归以人为中心,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整体史的研究。
牛佳环[7](2020)在《新时代优良家风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优良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而民风淳,民风淳而国风清。在新的历史时期,培育优良家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传承优良家风文化,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优良家风培育的着力点。新时代优良家风的培育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优良家风、构建幸福和睦健康的家庭新家风、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发展等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培育优良家风,践行优良家风行为规范势在必行。新时代优良家风包涵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自由平等的家庭理念、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廉洁自律的处世原则、明礼诚信的道德品质、爱国奉献的崇高精神等丰富的内容,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榜样性与社会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的新特点,帮助每一个社会成员应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而,新时代在培育优良家风的过程中尚存在社会风气与家风培育中的矛盾、家庭家风培育中的认识与实践的矛盾、校园不良学风与家风培育的矛盾、领导干部家风培育中的矛盾。这些矛盾导致新时代优良家风培育出现一系列问题。为此,要培育好新时代优良家风,还需要从培育优良的社会风气,加强家庭对优良家风的培育引导,重视学校教育对家风培育的方向指导,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优良家风培育等方面入手,引导全体社会成员自觉践行优良家风的行为规范,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优良家风的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张升[8](2019)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助推党风廉政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它本身内涵着深刻的政治逻辑,与政治生活深度关联,从古到今在规范家庭伦理、净化社会风气、推动国家治理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并且提出自己关于家风建设的新观点、新方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还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联系起来,将其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把手,从而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整体进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中国家庭文明建设向前发展的时代要求,亦是新时代中国党风廉政建设纵深发展的现实要求。它有着丰厚的理论资源,其充分吸收着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观、中华优秀传统家风以及红色革命优秀家风的丰富内容。同时它也蕴含着爱国爱家、向上向善;孝老爱幼、相亲相爱;勤劳好学、节俭廉洁;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丰富内涵。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它与党风廉政建设有着共同的“廉洁基因”。大致有“廉俭修身,知廉知耻;勤俭持家,艰苦朴素;奉公守法,不徇私情;爱国爱党,忠于人民”等几个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对当代廉政建设有着其现实意义,如塑造个体品格,健全党员干部政治人格;构建家庭廉洁,社会风清气正氛围;促进党风转变、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等。与此同时当代廉政建设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主要包括党员干部廉洁家风建设意识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家属权利寻租亟待监督、党员干部廉洁家风建设机制仍需完善等方面。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助推党风廉政建设路径来看,首先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从而促进党内政治关系规范建构;其次利用社会主流媒体大力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让廉洁家风成为社会的风尚标;最后通过国家建立从严治家制度规范,狠抓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使优良家风在党员干部家庭中落地生根。通过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次全方位的廉洁家风建设,使其对党风廉政建设形成合力,助推其不断向前发展。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助推党风廉政建设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经典理论,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赵娜娜[9](2019)在《“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初的悄然解散,走过了近四载的曲折历程。本文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之一——河南省新乡专区武陟县作为特定的考察区域,梳理出河南省武陟县“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建立、巩固、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考察19581961年间武陟县公共食堂兴起的背景、政策调整、强行恢复、艰难维持以及最终解散的过程,力求对三年困难时期武陟县公共食堂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河南省是开展公共食堂最早的省份,武陟县又是河南省兴办公共食堂最早的县之一。本文根据武陟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当时保存下来的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汇报、运动总结等资料,概述了该县县委主导的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的大致过程。通过这些档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揭示县委、公社干部和大、小队干部、普通社员对公共食堂各自不同的立场以及彼此的互动,探讨各阶层的态度对农村公共食堂兴起、调整、解散所起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证明了中央、省委、地委宏观政策在地方贯彻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以及公共食堂在基层实践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村公共食堂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改变全县群众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饮食习惯,取消私有小灶,集中到大食堂集体就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触及社员生活的方方面面。1958年7月,中共武陟县委在新乡地委的要求下开始筹备公共食堂,县委要求各乡镇上报创办大食堂(农忙食堂)的经验。接着,中共武陟县委树立詹店公社、城关公社两个典型,推广经验。8月23日,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在全县普及。11月初,县委采取一些措施对全县公共食堂进行了巩固提高。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全县也普及了供给制和集体福利事业。1959年初,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了初步整顿,如实行“计划用粮、以人定量”;“允许社员在家吃饭”、自愿参加食堂;缩小食堂规模等。因为家庭副业是公共食堂的逻辑延伸,在初步整顿食堂的同时,县委还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等措施来增加社员口粮。这些措施,使食堂初期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整顿工作,因为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而被迫停止下来。庐山会议后,武陟县再次出现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公共食堂的强行恢复,“五风”盛行,加上反瞒产运动,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破坏。1960年初,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再整顿。但这些措施不足以改善公共食堂的困难局面,全县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人口外流、中毒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严重的困难。县委不得不推行粮食增量法、代食品运动等措施维持公共食堂的运行。1961年初,中共武陟县委根据上级精神,在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公共食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清了基层民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明白了停办食堂的好处,找到了食堂停伙的善后办法,在此基础上解散了全县的公共食堂。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是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批分期散伙的,并且在食堂解散前和解散过程中甚至解散后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并非“一哄而散”。武陟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剥夺了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恶化了干群关系,而且把社员置于非常恶劣的饮食环境中。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产物,它给武陟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贾晶[10](2019)在《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了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新论述、新观点、新要求,系统全面地回答了领导干部为什么要重视家风建设以及怎样建设家风的重大问题,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作为一项普及全党、引领全社会的系统性工程。论文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研判和部署,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的概括与总结,以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乃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发和研究。论文结构如下:第一章说明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难点及创新点。第二章阐述了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观的形成基础,其形成过程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和权力观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优秀家风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红色革命家风政治底蕴的挖掘,同时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熏陶。第三章系统整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呈现了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观的基本内容,这是论文的重点章节。本章首先剖析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鲜明特性,突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与普通家庭家风建设的不同之处;而后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指示和要求具体化、系统化,概括总结出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观的主要维度,凸显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地位。第四章从培根固本强基础、党规党纪立根本、正反教育树典型、内外监督强监管等角度探析了推进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实践路径。第五章从思维方法论角度归纳了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观的主要特征,并阐述了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观的实践意义,它不仅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提供行动指南,也为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夯实基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领导干部要管好自己的业余生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领导干部要管好自己的业余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1)以优良作风造就中国共产党军事领导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风是教育出来的——加强思想教育,使广大官兵充分认识优良作风的价值,自觉自愿地按照部队的各项要求去努力 |
二、作风是磨练养成的——加强平时训练和日常管理,严格要求,严明纪律,使官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三、作风是奖励出来的——开展各种形式的争先创优活动,激发官兵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促进优良作风的培养 |
四、作风是摔打出来的——在实战中摔打锻炼部队,将官兵放在危险、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帮助他们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
五、作风是领导带出来的——领导干部要有意识地带作风,将优良作风一代代地传下去 |
(2)信息化背景下非公企业党建如何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化背景下推动非公企业党建高质量发展必要性 |
二、信息化背景下非公企业党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
(一)信息化发展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挑战 |
(二)信息化发展对非公企业党组织群众工作的挑战 |
(三)信息化发展对非公企业党组织思想建设的挑战 |
三、信息化背景下非公企业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
(一)组织转型:提升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党务管理能力 |
(二)组织调适:提升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群众工作能力 |
(三)文化嵌入:提升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思想建设能力 |
(3)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工会 |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
1.2.3 互助互济 |
1.2.4 工会互助制度 |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
1.3.3 论文篇章结构 |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
2.3.1 学术贡献 |
2.3.2 研究局限 |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4)百年大党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依据 |
二、建党百年党员教育管理的历史进程 |
(一)早期探索阶段(1921-1927):重点提升党员思想政治水平 |
(二)逐渐成形阶段(1927-1949):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 |
(三)深化拓展阶段(1949-1978):以改善党内作风为着力点 |
(四)重建调适阶段(1978-2012):更新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和制度 |
(五)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结合 |
三、建党百年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经验 |
(5)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 |
一、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相关概念 |
(一) 党员领导干部 |
(二) 政德与政德观 |
(三) 政德观培育 |
二、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要素 |
(一) 培育主体 |
(二) 培育内容 |
(三) 培育方式 |
(四) 培育保障 |
(五) 培育环境 |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特征 |
(一) 意识形态性 |
(二) 人民性 |
(三) 时代性 |
(四) 系统性 |
四、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
(一) 锻造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 |
(二) 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 |
(三) 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 |
第二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灵魂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 |
(二) 列宁的相关思想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 |
(一) 中国古代官德的主要内容 |
(二)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方法 |
(三)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保障 |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 |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第三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1949-2012) |
一、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 |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 |
(三) “左”倾思想影响下的迂回波折 |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时期的恢复发展 |
(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时期的积极推进 |
(三)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时期的继续发展 |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历史经验 |
(一)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 |
(三)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四) 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
(五) 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 |
第四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 |
(一) 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 |
(二) 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 |
(三) 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 |
(四) 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 |
(五) 培育环境在调适中改善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
(一) 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 |
(二) 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 |
(三) 培育方式存在低效性弊端 |
(四) 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 |
(五) 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 |
一、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 |
(一) 理论逻辑: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
(二) 现实逻辑: 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 |
(三) 实践逻辑: 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 |
二、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目标 |
(一) 国家层面的目标——明大德 |
(二) 社会层面的目标——守公德 |
(三) 个体层面的目标——严私德 |
三、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原则 |
(一) 主体维度: 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二) 内容维度: 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 |
(三) 方式维度: 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 |
(四) 保障维度: 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 |
(五) 环境维度: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 |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
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 |
(一)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
(二) 重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 |
(三) 建立政德观培育的联动协作机制 |
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 |
(一) 培育政治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 |
(二) 培育权力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守公德” |
(三) 培育修身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严私德” |
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 |
(一) 丰富理论教育形式,充分透彻说理 |
(二) 强化政德实践锻炼,力促知行合一 |
(三)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线上教育 |
(四)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消解情感困惑 |
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 |
(一) 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 |
(二) 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 |
(三) 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 |
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 |
(一)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
(二) 建设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当前S省领导干部政德状况问卷调查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理论反思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区域及史料特点 |
第一章 “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 |
一.精诚所至:董心诚的重归“群众”之路 |
(一)学生时代 |
(二)军旅生涯 |
(三)成为“反革命” |
(四)接受改造 |
(五)成为“群众” |
二.我行我素:石逢生难以被改造的本性 |
(一)成长过程一波三折 |
(二)青年时期因言获罪 |
(三)政治渗透下的家庭关系 |
(四)本性难改:回村后的表现 |
(五)学会使用政治话语保护自己 |
(六)人生悲剧的心理分析 |
三.大起大落:一个皮革手工业者人生的“高潮”与“低谷” |
(一)坎坷波折的前半生 |
(二)改造生活 |
(三)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
四.“学而优则仕”:宁家成士绅梦想的破灭 |
(一)求学 |
(二)工作 |
(三)管制 |
(四)改造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 |
一.集体化时代蔚村权力结构的变迁 |
二.大队的核心干部 |
(一)大队书记 |
(二)大队长 |
(三)其他干部 |
三.小队干部 |
(一)小队干部的基本设置 |
(二)大队干部与小队干部之间的关系 |
四.“三通四化”的干部形象 |
(一)党课制度 |
(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
五.“人无完人”:干部的另一面 |
(一)违反国家政策问题 |
(二)“四清”与整风运动中的干部问题 |
(三)作风问题 |
六.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期对模范的塑造 |
一.制造模范 |
(一)制造模范的标准及变化 |
(二)制造模范的困难与问题 |
二.解读模范 |
(一)模范贴近生活 |
(二)模范无处不在 |
(三)模范的奖励 |
三.典型模范 |
(一)水利专业队队长赵世喜 |
(二)第七生产队长卫胜利 |
(三)“保险会计”杨家星 |
四.事件中的模范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 |
一.互助组时期:妇女走向生产的准备 |
(一)“互助”的早期理解 |
(二)妇女参与生产的背景 |
(三)效果和经验 |
(四)理想的妇女形象 |
二.初级社、高级社时期:从家庭妇女到劳动妇女 |
(一)以妇女参加劳动生产为中心 |
(二)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 |
三.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妇女”和“革命妇女”的双重身份 |
(一)新的要求 |
(二)新的举措 |
(三)新的变化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 |
一.幼托事业的发展及幼儿教养 |
(一)合作化时期“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 |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对“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
(三)集体化时代后期:“儿童本位”的回归 |
二.儿童的小学教养 |
(一)集体化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普及概况 |
(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乡村社会中的民兵 |
一.民兵制度的数据分析 |
(一)人数统计 |
(二)组织、干部结构 |
(三)年龄分析 |
(四)基本情况 |
二.民兵的日常管理 |
(一)军事训练制度 |
(二)宣传、学习制度 |
(三)武器管理制度 |
(四)评优制度 |
(五)问题及对策 |
三.民兵的模范带头作用 |
(一)改造种子山 |
(二)抗旱蓄水 |
(三)抗洪抢险 |
(四)科学种田 |
四.民兵营中的女民兵 |
五.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新时代优良家风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2 新时代优良家风的内容及特征 |
2.1 新时代优良家风的内容 |
2.1.1 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 |
2.1.2 自由平等的家庭理念 |
2.1.3 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 |
2.1.4 廉洁自律的处世准则 |
2.1.5 明礼诚信的道德品质 |
2.1.6 爱国奉献的崇高精神 |
2.2 新时代优良家风的特征 |
2.2.1 传承性与时代性 |
2.2.2 榜样性与社会性 |
2.2.3 实践性与创新性 |
3 新时代优良家风培育的重要性 |
3.1 有利于传统优良家风的继承和发展 |
3.1.1 传承和发扬传统的优良家风 |
3.1.2 推动传统优良家风在理论上的提炼 |
3.1.3 结合新时代特征给优良家风增添新的内容 |
3.2 有利于构建幸福和睦健康的家庭新家风 |
3.2.1 有助于幸福和睦的家庭环境建设 |
3.2.2 有助于家庭关系的平等和谐发展 |
3.2.3 有助于个人的健康长远发展 |
3.3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 |
3.3.1 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
3.3.2 有助于政府的清正廉洁建设 |
3.3.3 有助于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 |
4 新时代优良家风培育面临的问题 |
4.1 社会风气与家风培育中的矛盾 |
4.1.1 享乐主义有所抬头,艰苦奋斗意识不足 |
4.1.2 自由功利思想存在,价值选择迷失 |
4.1.3 家风传播不畅,媒体舆论引领作用亟需提升 |
4.2 家庭家风培育中的认识与实践的矛盾 |
4.2.1 新时期家庭教育主体的家风培育意识不强 |
4.2.2 家庭家风培育观念和方法落后 |
4.2.3 新时代女性未能发挥好在家风培育中的独特作用 |
4.3 校园不良学风与家风培育的矛盾 |
4.3.1 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 |
4.3.2 家风教育相关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
4.3.3 家校在家风培育中的衔接作用欠缺 |
4.4 领导干部家风培育中的矛盾 |
4.4.1 治家管家不严,家风培育的责任感缺失 |
4.4.2 理想信念淡薄,家风培育的重视度不够 |
4.4.3 政府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有待健全 |
5 新时代优良家风培育的路径 |
5.1 培育优良的社会风气 |
5.1.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
5.1.2 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完善家风奖惩机制 |
5.2 加强家庭对优良家风的培育引导 |
5.2.1 提高家庭教育主体的家风培育意识 |
5.2.2 学习先进的家庭培育理念 |
5.2.3 充分发挥女性在家风培育中的独特作用 |
5.3 重视学校教育对家风培育的方向指导 |
5.3.1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
5.3.2 促进家风培育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
5.3.3 构建家校教育合作平台 |
5.4 加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优良家风培育 |
5.4.1 学习红色家风,严格治家 |
5.4.2 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 |
5.4.3 发挥党内法规的作用,加强监督制约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助推党风廉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1、选题缘由 |
2、研究价值 |
(二)研究综述 |
1、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研究 |
2、社会主义家风文化建设研究 |
3、家风助推党风廉政建设研究 |
(三)论文核心概念、基本思路 |
1、核心概念 |
2、基本思路 |
(四)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研究重点 |
4、创新之处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概述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的提出背景 |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
2、新时代中国家庭文明建设向前发展的时代要求 |
3、新时代中国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的现实要求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的理论资源 |
1、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观 |
2、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 |
3、中国共产党人优良家风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的核心内涵 |
1、爱国爱家,向上向善 |
2、孝老爱幼,相亲相爱 |
3、勤劳好学,节俭廉洁 |
4、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中所蕴含的“廉洁基因” |
1、廉洁修身,知廉知耻 |
2、勤俭持家,艰苦朴素 |
3、奉公守法,不徇私情 |
4、爱党爱国,忠于人民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积极意义 |
1、塑造个体品格、健全党员干部政治人格 |
2、构建家庭廉洁、营造社会风清气正氛围 |
3、促进党风转变、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环境 |
(三)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党员干部家风失范问题 |
1、党员干部廉洁家风建设意识有待提升 |
2、党员干部家属实行权力寻租亟待监督 |
3、党员干部廉洁家风建设机制仍需完善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助推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路径 |
(一)党员干部带头建设新时代家风文化,促进党内政治关系规范建构 |
1、党员干部带头建设新时代家风文化来修身正己,廉洁审慎用权 |
2、党员干部带头建设新时代家风文化来严管家人,防止权利寻租 |
3、党员干部带头建设新时代家风文化来理清身边,公平公正办事 |
(二)社会媒体大力弘扬新时代家风文化,促进党风政风清正廉洁转化 |
1、深入挖掘廉洁家训文化 |
2、大力宣传廉洁家风文化 |
3、加强社区廉洁风气建设 |
(三)国家以细化从严治家制度规范为保障,促进党内制度体系健全完善 |
1、建立党员干部家风失范问责机制 |
2、完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考核体系 |
3、健全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监督制度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公共食堂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武陟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状况 |
第一节 武陟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社会状况 |
一、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经济状况 |
二、公共食堂兴办前的政治形势 |
第二章 兴起的背景 |
第一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 |
一、“大跃进”运动 |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条件 |
一、“合伙吃饭” |
二、部分农民的积极拥护 |
三、粮食大丰产 |
第三章 一哄而起 |
第一节 公共食堂的建立与普及 |
一、公共食堂的筹备 |
二、推广经验 |
三、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公共食堂的普及 |
四、公共食堂的大致面貌 |
五、食堂化的实质 |
第二节 供给制与其他各项福利事业 |
一、供给制 |
二、各项福利事业的建立 |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
一、出现问题 |
二、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
第四章 初次整顿 |
第一节 食堂出现了问题 |
第二节 有限的政策调整 |
一、整顿人民公社 |
二、整顿公共食堂 |
第三节 生产救灾 |
一、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 |
二、救助灾荒队 |
三、安排穷队发展生产 |
第四节 东石寺样板食堂 |
一、基本概况 |
二、初步整顿 |
第五章 强行恢复 |
第一节 庐山会议后公共食堂的再恢复 |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公共食堂的转向 |
二、反右倾,办食堂 |
三、继续“大跃进” |
四、“五风”的再度泛滥 |
五、反瞒产私分 |
第二节 、再次整顿 |
一、学习林县 |
二、整顿措施 |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被迫坚持 |
一、保粮运动 |
二、安排社员生活 |
第四节 生存危机 |
一、口粮标准一再压低 |
二、中毒事件 |
三、人口外逃、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 |
第五节 “渡荒”难度 |
一、艰难的维持 |
二、保人保畜 |
第六章 决策解散 |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向 |
一、宣传贯彻“十二条” |
二、宣传贯彻“六十条(草案)” |
第二节 调查研究 |
一、群众疾病调查 |
二、供给制不得人心 |
三、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 |
四、解散食堂的经验 |
五、调查研究与公共食堂的解散 |
第三节 决策解散 |
第七章 公共食堂的教训与启示 |
第一节 从口粮标准看武陟县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 |
一、供给不足 |
二、分配不均 |
第二节 公共食堂的弊端 |
一、浪费了大量粮食 |
二、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
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剥夺 |
四、恶化了干群关系 |
五、公共食堂饮食环境恶劣 |
第三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原因 |
第四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
三、应重视调查研究 |
四、必须健全党内民主 |
五、必须尊重个人自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2章 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观的形成基础 |
2.1 科学的理论基础 |
2.2 深厚的文化积淀 |
2.3 优秀的红色家风 |
2.4 严格的家庭教育 |
第3章 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观的基本内容 |
3.1 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鲜明特性 |
3.1.1 政治导向性 |
3.1.2 先进引领性 |
3.1.3 榜样示范性 |
3.2 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主要维度 |
3.2.1 廉洁修身,率先垂范 |
3.2.2 廉洁齐家,严管亲属 |
3.2.3 廉洁交友,严管身边人员 |
3.3 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地位 |
3.3.1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题中之义 |
3.3.2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一环 |
3.3.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点 |
第4章 推进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
4.1 培根固本强基础 |
4.1.1 培传统优秀家风之根 |
4.1.2 固红色革命家风之本 |
4.2 党规党纪立根本 |
4.2.1 亮党内法规制度之剑 |
4.2.2 严党的纪律规矩之尺 |
4.3 正反教育树典型 |
4.3.1 以正面典型为标杆 |
4.3.2 以反面典型为镜鉴 |
4.4 内外兼修强监督 |
4.4.1 从严压实党内监督之责 |
4.4.2 从严织密外部监督之网 |
第5章 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观的主要特征与实践意义 |
5.1 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观的主要特征 |
5.1.1 时代特性和人民立场的统一 |
5.1.2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 |
5.1.3 关键少数和绝大多数的统一 |
5.1.4 民族特性和继承发展的统一 |
5.2 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观的实践意义 |
5.2.1 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
5.2.2 为全面从严治党夯实基础 |
5.2.3 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领导干部要管好自己的业余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 [1]以优良作风造就中国共产党军事领导力[J]. 李凯城. 中国领导科学, 2021(05)
- [2]信息化背景下非公企业党建如何高质量发展[J]. 王鹏,周金龙. 东岳论丛, 2021(08)
- [3]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4]百年大党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 唐皇凤,文冬梅.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5]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D]. 于瑶. 山东大学, 2020(12)
- [6]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D]. 张瑜. 山西大学, 2020(01)
- [7]新时代优良家风培育研究[D]. 牛佳环.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助推党风廉政建设研究[D]. 张升. 云南大学, 2019(02)
- [9]“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D]. 赵娜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10]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观研究[D]. 贾晶. 天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