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线虫剂生物活性的测定

杀线虫剂生物活性的测定

一、杀线虫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宇[1](2021)在《根结线虫生防菌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的筛选及杀线虫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根结线虫病是由根结线虫引起的严重危害植物根系的土传病害,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对作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严重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结线虫的防治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高毒化学杀线剂给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一些环境友好型的替代手段如生物防治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根结线虫的生防因子中,根际细菌由于其功能明确,产业化前景好已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南方根结线虫为靶标,开展了山东省蔬菜主产区抑病性土壤样品中可培养杀线虫细菌的分离筛选并对获得的高效杀虫菌种进行系统的分类鉴定;同时对菌株的杀线虫活性物质进行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形态学及转录组学等方法研究了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通过构建菌株的real time-PCR定量体系检测菌种的定殖能力并通过大田实验评价了菌剂的应用潜力及生态安全性,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抑病性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分离及多样性分析。通过可培养的方法,根据菌落形态区分,从山东省蔬菜主产区13份抑病性土壤样品中共分离获得110株细菌。16S r RNA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10株细菌属于4个门,分别为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以及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其中Firmicutes数量最多。在属水平上,110株可培养细菌分类于16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占到总数的77.27%。(2)高效杀线虫菌种的筛选、鉴定。以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为靶标,评价了110株细菌发酵上清液的杀线虫活性。结果表明,41.44%的可培养细菌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致死效果达到50%以上,其中23株细菌的杀线虫率可达75%以上。一株芽孢杆菌AMCC1040对线虫的致死率可达100%,在盆栽实验中,该菌不仅能够降低土壤中的虫口密度及番茄病情指数,同时降低了卵囊形成数量,显着抑制了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发展。根据Biolog生理生化实验、菌体形态特征及16S r RNA序列分析,Bacillus sp.AMCC1040经鉴定为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3)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田间防治效果评价。以大姜根结线虫病为研究对象,开展了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菌剂全周期的大田防治实验。结果表明,菌剂能够显着降低土壤中的虫口密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收获期虫口密度下降了84.48%;同时该菌能够有效减少侵入大姜根系的线虫数,与空白及噻唑膦阳性对照相比,菌剂处理线虫侵染数分别降低了93.68%、58.59%;与空白对照相比,菌剂处理的雌虫数降低了82.91%,有效降低了再繁殖数;收获期菌剂处理的大姜根结线虫病病情指数与空白对照相比降低了57.14%。通过real time PCR检测,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能够在大姜根际有效定殖,其定殖量为5.08~5.49 Log10CFU g-1土。在大姜收获期对各处理大姜根际微生态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菌剂的生态安全性。PCo A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处理的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Alpha-diversity分析结果表明,阳性对照处理显着降低了大姜根际微生态群落的丰度及多样性,而菌剂处理与阳性对照相比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Lef Se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中细菌结构组成差异显着,在菌剂处理中富集的三个门分别是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及Firmicutes(厚壁菌门)。(4)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杀线虫活性物质的分析。活性物质基本性质研究结果表明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产生的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及遗传稳定性,同时耐受酸性环境,对碱处理敏感。冷冻干燥实验结果表明,经冷冻干燥后的残留固形物用蒸馏水复溶后无杀虫活性;旋蒸实验结果表明,旋蒸瓶内的残余黄色胶状物质无杀虫活性,冷凝瓶中的冷凝液体对J2s的致死效果可达100%。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发现由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产生的杀线虫活性成分为挥发性物质。通过HS-SPME-GC/MS分析,在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发酵上清液中共检测出8种特征性挥发性成分,其中6种具有较强的杀线虫活性,分别为2,3-butanedione(2,3-丁二酮),acetic acid(乙酸),2-isopropoxy ethylamine(2-氨乙基异丙醚),3-methyl-butanoic acid(3-甲基丁酸),2-methyl-butanoic acid(2-甲基丁酸)及octanoic acid(正辛酸),其中正辛酸杀线虫活性最强,其LC100/12h为0.03μL/m L。(5)正辛酸杀线虫作用机理。结合转录组法、生理生化测定及形态学观察分析了正辛酸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正辛酸杀虫具有明显的浓度-时间特征,0.03μL/m L为低杀线虫浓度,此浓度下完全致死线虫需要12h;而在0.08μL/m L浓度下,正辛酸表现出极强杀线虫活性,处理15min后即能达到100%杀虫率。正辛酸能够显着破坏线虫的虫体结构,造成内含物流失,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高浓度辛酸处理的虫体体壁变得不完整,肠、咽等结构被完全破坏并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同时线虫的糖类和蛋白质等结构成分含量也显着降低。通过对上述两种浓度处理下线虫差异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及RT-PCR验证试验证明了正辛酸能够干扰线虫能量代谢及信号传输,破坏线虫的角质层等体壁结构,同时还能抑制线虫的神经及运动系统最终导致线虫的麻痹死亡。此外,线虫在应对低浓度正辛酸的侵害时会启动自身的防御系统,通过上调防御酶体系及异源代谢途径抵抗辛酸的危害。

戚丹妮[2](2021)在《杀线虫剂胁迫条件下松材线虫的繁殖与交配行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材线虫病对于松树来说是一种毁灭性流行病,是林业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松材线虫病具有致病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快的特点,该病一旦发生便很难控制。目前已造成我国85524hm2的灾害面积,直接经济损失数35亿元,间接损失高达数160亿元。因此,筛选一款高效、稳定的杀松材线虫药剂是目前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松材线虫为靶标,测定了甲维盐、阿维菌素、氟吡菌酰胺与新型药剂SYNC的亚致死浓度,比较在亚致死浓度下四种药剂对松材线虫产卵量、卵孵化率、性别比例和发育进度的影响;观察并分析四种药剂对其交配行为的胁迫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四种不同药剂亚致死浓度处理后,松材线虫产卵量依次为阿维菌素(14.6粒)>氟吡菌酰胺(6.1粒)>甲维盐(4.6粒)>SYNC(2.8粒),其中SYNC处理后产卵量与其他处理组对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2.四种不同药剂亚致死浓度处理后,松材线虫孵化率依次为阿维菌素(74.34%)>氟吡菌酰胺(73.48%)>SYNC(55.43%)>甲维盐(48.31%),其中甲维盐处理后,其中甲维盐处理后卵孵化率与其他处理组对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3.四种不同药剂亚致死浓度处理后,松材线虫性成熟比例依次为氟吡菌酰胺(62.16%)>阿维菌素(60.29%)>甲维盐(60.24%)>SYNC(50.73%),其中SYNC处理后性成熟比例与其他处理组对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4.四种不同药剂亚致死浓度处理后,松材线虫的雌雄比在1.33-1.76之间,其中阿维菌素处理后雌雄比与其他处理组对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5.新型杀线剂SYNC对于松材线虫的交配行为也有影响作用,经处理后每对松材线虫的交配次数从1.99次下降至1.21次,有效交配率从79.82%下降至69.65%,即SYNC有效降低松材线虫的交配次数与有效交配率,从而达到降低其种群繁殖数量的效果。

陈吉祥[3](2020)在《基于杀线虫活性的杂环取代硫醚(砜)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硫醚(砜)类化合物因其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硫醚(砜)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杀线虫活性,其中新一代优秀的砜类杀线虫剂氟噻虫砜已经投入市场,用于由线虫引起的病害的防控。为了创制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绿色杀线虫剂,本文将具有杀线虫活性的硫醚(砜)类结构引入含杂环的母体中,设计合成一系列新型杂环取代硫醚(砜)类化合物。采用触杀法或淋根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杀线虫活性,并建立了化合物的Co MFA和Co MSIA模型用于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分析(3D-QSAR)。最后测试了高活性化合物对线虫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将具有杀线虫活性的硫醚(砜)类结构引入含1,3,4-恶(噻)二唑杂环的母体中,设计合成含1,3,4-恶(噻)二唑取代的新型硫醚(砜)类衍生物,共5个系列149个目标化合物。并利用核磁共振(1H NMR和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表征了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2.采用触杀法测试了149个含杂环取代基的硫醚(砜)目标化合物对线虫的离体杀线虫活性及采用淋根法测试了高活性化合物的活体杀线虫活性。离体杀线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柑橘线虫(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A21显示出极好的杀线虫活性,其LC50值为11.7mg/L,优于对照药剂阿维菌素(24.8 mg/L)。此外,当浓度为50 mg/L处理48 h时,化合物B34和B35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抑制率均为100%,其LC50值分别为6.5和7.6 mg/L,活体活性分别为83.3%和79.2%。3.建立了含苯氧基的1,3,4-恶(噻)二唑取代硫醚和含1,3,4-噻二唑取代硫醚(砜)酰胺类化合物的Co MFA和Co MSIA模型。其中,含苯氧基的1,3,4-恶(噻)二唑取代硫醚类化合物Co MFA模型的q2、r2分别为0.722和0.985。Co MSIA模型的q2和r2值分别为0.634和0.988。在该模型中杀线虫活性主要受疏水效应、静电效应以及空间效应的影响,且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基于模型分析结果设计合成了具有更高杀线虫活性的化合物A33,其LC50值为9.8 mg/L,优于对照药剂阿维菌素。而含1,3,4-噻二唑取代硫醚(砜)的酰胺类化合物的3D-QSA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该系列化合物的乙基附近引入体积小、疏水和电负性的基团有利于提高杀线虫活性。4.化合物A33和B34分别对柑橘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显示出一定的趋避作用。化合物B34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表观形态有明显的影响。当处理时间不变时,线虫表面变形皱缩及体壁的破坏程度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处理浓度不变时,线虫表面变形皱缩及体壁的破坏程度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李晴晴[4](2020)在《三种药剂组配对番茄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与防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是引起番茄根结线虫病的主要种群。随着保护地番茄的复种指数不断增加,根结线虫的危害日趋严重。目前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多以化学药剂为主,致使大多数杀线虫药剂面临着防治效果下降和害虫抗药性等问题。为实现根结线虫的高效、安全治理,本研究进行氟吡菌酰胺和阿维菌素组配,筛选获得最优配比,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在氟吡菌酰胺、阿维菌素单独使用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不同浓度的内生菌源环二肽,研究环二肽对其防治根结线虫的间接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室内毒力测定室内分别测定氟吡菌酰胺、阿维菌素和环二肽三种药剂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毒力,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和阿维菌素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毒力较高,48 h的LC50值分别为2.53 mg/L和1.62 mg/L。而环二肽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毒力较差,其LC50值为240.97 mg/L。根据单剂的测定结果,采用氟吡菌酰胺+阿维菌素以有效成分含量比3:1、5:1、1:1、1:3、1:5进行组配药剂的最优配方筛选,实验结果表明,二者在1:1、1:3、1:5比例时具有增效作用,其中1:5比例组配时较其他处理增效作用最为明显。2.盆栽药效试验本试验设置了氟吡菌酰胺+阿维菌素以1∶5比例混合(AB1、AB2、AB3),以及氟吡菌酰胺分别与20 ng/mL、100 ng/mL、500 ng/mL的环二肽混合(A1、A2、A3),阿维菌素分别与20 ng/mL、100 ng/mL、500 ng/mL的环二肽混合(B1、B2、B3)几种药剂组配形式进行药效试验。试验中调查了番茄的生长情况、根系活力、土壤中线虫数量以及根系发病情况等指标。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阿维菌素1:5混剂(AB3)、氟吡菌酰胺+环二肽100 ng/mL(A2)两组处理对根结线虫的防效较高而且对植株生长安全。综合发现,氟吡菌酰胺+阿维菌素1:5混剂(AB3)在各项指标的测量上较单剂阿维菌素(B)和单剂氟吡菌酰胺(A)均有增效作用,氟吡菌酰胺+阿维菌素1:5混剂(AB2)较单剂阿维菌素(B)有增效作用,另外,当环二肽使用浓度为100 ng/mL时对两单剂(A、B)均有增效作用。3.田间药效试验本田间药效试验的各药剂处理同盆栽试验一致,试验调查了番茄生长期间根际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以及拔秧时根系发病情况。结果显示,在30天和60天时,氟吡菌酰胺和阿维菌素1:5混剂(AB3)处理后的线虫数量减少最明显,防效最高,分别为53.04%和58.13%,同时,该处理下的根结指数最低,防效为46.64%。此外,氟吡菌酰胺+环二肽500 ng/mL(A3)也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综合发现,100 ng/mL、500 ng/mL的环二肽对氟吡菌酰胺和阿维菌素均有增效作用,但增效作用不如1:5混剂(AB2、AB3)两处理组明显。

叶萱[5](2019)在《具有农药活性的天然产品的现状和未来》文中指出1定义和监管生物制剂由3个类别组成:(1)生物农药;(2)生物刺激素;(3)生物肥料。由美国环保局(EPA)生物农药污染预防部门(BPPD)监管的生物农药被用于作物保护和植物生长调节,在以下部分将会详细介绍。生物刺激素是由美国各州而不是环保局监管,用于增加植物的健康,降低作物所受胁迫。生物刺激素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大多数情况下为促进作物生长和产量增加,管理作物所受非生物胁迫的产品。即

华学文,刘南南,殷昊,张晨,张娜,张媛[6](2018)在《含芳硫醚衍生结构的新型酰胺类杀线虫剂先导化合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土壤线虫危害日趋严重,而市场上应用的杀线虫剂品种匮乏,且结构单一、用药量大,长期使用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问题.本文以最新成功开发的杀菌、杀线虫剂氟吡菌酰胺作为母体骨架,结合近期报道的杀线虫剂活性成分,引入硫醚、砜结构.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1 H-NMR、13C-NMR、HRMS的表征,并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杀线虫活性及杀菌活性.结果表明,硫醚、砜以及杂环结构的引入对目标化合物的杀线虫活性影响较大,且不利于改善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叶健诚[7](2017)在《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的研制》文中认为近年来,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严重威胁我国农林业生产。自1982年在南京发生该病后的20年间,已经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它不仅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破坏了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对中国丰富的松林资源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商品化的杀线虫剂虽然能有效防治线虫病害,但还是毒性大,线虫抗药性也强,所以开发新的杀线虫剂成为了迫切的需求。植物次生代谢物资源丰富,可用于研究杀线虫活性。山萘(Rhizoma kaempferiae),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为块状,有芳香气味,其中含挥发性次生化合物-肉桂酸乙酯(Ethyl Cinnamate),具有杀线活性,但未有生产应用。为了开辟肉桂酸乙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途径,本研究釆用高速剪切乳化和震荡制乳两种方法,研制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并通过盆栽试验对其杀线活性进行药效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联合使用高速剪切乳化和震荡制乳化两种方法,先对单个助剂及其用量进行了筛选,再采用正交试验对配方进行了优化,获得了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的最优配方为:原药肉桂酸乙酯10%,溶剂二甲苯5%,乳化剂2.5%(500#0.2%,TS-10 1.8%,NP-10P 0.5%),增稠剂阿拉伯树胶1.5%,去离子水补至100%。2.对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肉桂酸乙酯含量10.78%,乳液稳定性(稀释200倍)经检测无沉淀,合格,倾倒稳定性合格,冷贮不析出结晶,热贮分解率为4.22%,持久起泡性0.2cm,pH值为4.24,该制剂符合国家标准。3.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对松材线虫2龄幼虫的LC50为25.4μg/mL,其效果优于肉桂酸乙酯原药(32.25μg/mL)。4.松苗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对松树苗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松材线虫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250μg/mL)处理后的松苗病情减轻,处理后15d,病情指数降低至0.22,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处理的病情指数(0.54)。接种后15d,虽然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处理的松枝没有停止流脂,但其流酯量级别为3.00±0.00,而对照组的松枝流脂量显着减少,其流酯量级别为3.66±0.33。

胡俊杰[8](2017)在《3-氮杂双环[3.2.1]辛烷氧基芳基噻二唑/噻唑类化合物合成与杀线虫活性》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以具有线虫杀灭活性的5-HT3受体拮抗剂MDL-72222为先导,通过改变氮杂双桥桥链位置,及引入农药活性基团噻二唑或噻唑基,设计合成了 61个未见报道的3-氮杂双环[3.2.1]辛烷类芳基噻二唑/噻唑类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确认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以松材线虫、南方根结线虫为试虫,测定了 42个目标化合物的抗线虫生物活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松材线虫和根结线虫表现出一定抑制活性。

张凡[9](2017)在《白僵菌素生物合成调控、结构修饰与植物寄生线虫抑制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线虫每年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但能有效控制植物线虫的杀线虫剂却远远不足。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的阿维菌素及环肽类Emodepside具有杀线虫活性。环六肽的白僵菌素因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广泛的生物活性,而杀虫真菌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拟青霉等杀虫真菌均能够生物合成白僵菌素。植物寄生线虫每年造成巨大的粮食损失,但能够用于植物线虫有效防控的药物种类十分有限。本文主要从白僵菌素的生物合成、化学结构修饰以及植物根结线虫的抑制活性等方面对白僵菌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白僵菌素生物合成的研究是以球孢白僵菌(Bb 2860)和玫烟色拟青霉(ISF 2679)为研究对象,文中分别对球孢白僵菌的C6转录因子基因BBA09723,玫烟色拟青霉的C6转录因子ISF00192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ISF04479进行了敲除。最后将上述三个敲除子与BBA09723过表达的球孢白僵菌以及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拟青霉野生型的白僵菌素生物合成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因ISF00192和基因BBA09723对白僵菌素的合成起到负调控的作用,基因ISF04479使玫烟色拟青霉菌基本丧失了白僵菌素的生物合成能力。测试真菌对大蜡螟的杀虫毒力。测试结果表明,各个转化子对大蜡螟的杀虫毒力均优于相应的野生型真菌。这说明上述研究的基因对真菌的杀虫毒力有影响。白僵菌素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药物先导,其生物制备和分离纯化是关键。本论文探索了发酵玫烟色拟青霉提取白僵菌素的方法以及白僵菌素分离纯化的条件。利用化学合成手段对白僵菌素进行了结构修饰,将吗啉环引入白僵菌素的结构中,并测试了白僵菌素与化学修饰得到的白僵菌素衍生物对植物根结线虫的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白僵菌素化学结构中的苯环上衍生吗啉环能部分提高化合物对植物根结线虫的抑制活性,衍生物中组分3在10 mg/L浓度下对南方根结线虫活体抑制活性病害指数为1.5,比对照白僵菌素本身的1.8活性略好,可以进一步对白僵菌素进行结构修饰。

杨波[10](2016)在《两种化学杀线虫剂减量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根结线虫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植物线虫病害,其病原物的寄主非常广泛,可达5500多种,同时根结线虫每年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超过了 10亿美元。近年来我国随着温室大棚的种植面积增大,复种指数增加,使得根结线虫的发病程度越来越严重,给农业生产,尤其在蔬菜生产方面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而目前对于根结线虫病害的防治主要是使用化学杀线虫剂。由于当前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减少化学杀线虫剂的使用势在必行。因此本文以此目的为出发点,对化学杀线虫剂减量使用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得出以下结论:1.武汉市塑料大棚中根结线虫一年可发生多代,且存在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其世代历期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当土壤平均温度高于24℃时,根结线虫的世代历期约为30 d,而土壤平均温度低于24℃时,根结线虫的世代历期则相应有所延长。2.不同初始虫量的根结线虫对黄瓜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随着初始根结线虫量的增多,黄瓜植株的株高、鲜重和根长都会相应的减少,根重和根结数会相应的增加。当土壤中根结线虫J2的数量达到8条/100 mL 土壤时,就会对黄瓜的生长造成显着的影响。随着初始接种量Pi的不断增加,60 d后土壤中根结线虫的种群密度Pf也不断增加,但增加趋势不断减小,而在60 d后根结线虫的繁殖速率不断减小,根结线虫在黄瓜上的最大繁殖指数为455。3.研究了生防真菌淡紫紫孢菌颗粒剂与低剂量杀线虫剂复配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噻唑膦浓度低于100μg/mL时,对淡紫紫孢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无显着影响。低剂量噻唑膦与淡紫紫孢菌复配对线虫二龄幼虫的致死率,高于单独使用噻唑膦或淡紫紫孢菌。大棚试验都表明减量25%(4.5 Kg/ha)的阿维菌素、减量25%(22.5 Kg/ha)的噻唑膦和减量50%(15 Kg/ha)的噻唑膦分别与淡紫紫孢菌颗粒剂复配,对根结线虫的防效与单独使用阿维菌素(6Kg/ha)、噻唑膦(30 Kg/ha)或淡紫紫孢菌相当。因此,噻唑膦及阿维菌素可与淡紫紫孢菌复配,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并弥补生物防治稳定性不强等缺点,是可选的植物线虫病害防治策略之一。4.本文制备了一种淡紫紫孢菌种衣剂,发现该种衣剂对小麦和豌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没有显着影响。淡紫紫孢菌种衣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盆栽试验表明其防效可达37%左右。淡紫紫孢菌种衣剂对豌豆根结线虫病的盆栽试验表明施用淡紫紫孢菌种衣剂后豌豆的株高,鲜重和根长均有显着影响,豌豆的根结指数显着降低,且防效均在60%左右,并且豌豆的的产量显着增加。

二、杀线虫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杀线虫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根结线虫生防菌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的筛选及杀线虫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根结线虫研究进展
        1.1.1 根结线虫分类地位
        1.1.2 根结线虫生活史
        1.1.3 根结线虫危害
    1.2 根结线虫的防治
        1.2.1 化学防治
        1.2.2 物理方法
        1.2.2.1 土壤曝晒
        1.2.2.2 热蒸汽
        1.2.2.3 淹水
        1.2.3 农业措施
        1.2.3.1 植物残渣清理
        1.2.3.2 轮作
        1.2.3.3 种植抗性品种
        1.2.3.4 土壤改良
        1.2.4 生物防治
        1.2.4.1 植物源杀虫化合物
        1.2.4.2 食线虫真菌
        1.2.4.3 放线菌
        1.2.4.4 细菌
    1.3 生防制剂的开发及应用
        1.3.1 生防制剂开发现状
        1.3.2 生防制剂在开发及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1.3.2.1 菌种资源的进一步发掘
        1.3.2.2 菌种安全性评价
        1.3.2.3 生防制剂生产工艺及剂型研究
        1.3.2.4 菌剂的应用技术研究
    1.4 微生物源杀线虫化合物的发掘
        1.4.1 天然产物的分析技术
        1.4.1.1 萃取法
        1.4.1.2 膜分离法
        1.4.1.3 色谱法
        1.4.2 微生物源杀线虫化合物
    1.5 杀线虫化合物作用机制研究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及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线虫材料
        2.1.2 植物材料
        2.1.3 培养基及常用储备液
        2.1.4 主要试剂
        2.1.5 色谱柱及填料
        2.1.6 主要仪器
        2.1.7 生化及基因提取试剂盒
    2.2 实验方法
        2.2.1 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大量获得
        2.2.2 抑病性土壤样品的采集
        2.2.3 根际细菌的分离、保藏
        2.2.4 菌株杀线虫功能评价
        2.2.4.1 菌株发酵上清液制备
        2.2.4.2 杀虫试验
        2.2.5 菌种鉴定
        2.2.5.1 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征
        2.2.5.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6 盆栽试验
        2.2.7 大田试验
        2.2.7.1 试验地基本信息
        2.2.7.2 试验设计
        2.2.8 线虫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2.2.8.1 虫口密度测定方法
        2.2.8.2 根系内线虫染色方法
        2.2.9 高地芽孢杆菌real time-PCR定量检测体系
        2.2.9.1 特异性引物设计
        2.2.9.2 Real time-PCR扩增体系
        2.2.9.3 重组质粒标准品的制备及标准曲线构建
        2.2.10 根际微生态分析
        2.2.11 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 活性物质分析
        2.2.11.1 活性物质基本性质
        2.2.11.2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挥发性成分
        2.2.12 正辛酸杀线虫作用机理
        2.2.12.1 二龄幼虫的富集
        2.2.12.2 正辛酸母液配置
        2.2.12.3 正辛酸杀线虫特性
        2.2.12.4 正辛酸对线虫虫体结构的影响
        2.2.12.5 正辛酸对线虫酶活影响
        2.2.12.6 转录组测序
        2.2.12.7 RT-PCR检测靶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2.2.1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抑病性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分析
        3.1.1 可培养细菌分离及鉴定
        3.1.2 杀线虫菌种的筛选
        3.1.3 盆栽试验
        3.1.4 Bacillus sp.AMCC1040 的系统鉴定
    3.2 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 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3.2.1 Real time-PCR定量检测体系
        3.2.2 大田试验
        3.2.2.1 菌剂定殖能力及对虫口密度的影响
        3.2.2.2 菌剂对根内线虫发育的影响
        3.2.2.3 菌剂防治效果评价
        3.2.2.4 大姜根结线虫病发病规律
        3.2.2.5 菌剂对根际微生态影响
    3.3 高地芽孢杆菌杀线虫活性成分分析
        3.3.1 活性物质基本性质
        3.3.1.1 杀线虫动力学性质
        3.3.1.2 活性物质稳定性
        3.3.1.3 活性物质吸附性
        3.3.1.4 活性物质挥发性
        3.3.2 挥发性杀线虫成分分析
    3.4 正辛酸杀线虫作用机理
        3.4.1 正辛酸杀线虫特性
        3.4.2 正辛酸对线虫虫体结构的影响
        3.4.2.1 对线虫虫体形态的影响
        3.4.2.2 对线虫结构成分的影响
        3.4.3 转录组分析
        3.4.3.1 转录组质量分析
        3.4.3.2 差异基因筛选
        3.4.3.3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3.4.3.4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3.4.3.5 正辛酸杀线虫作用机理模型
        3.4.3.6 模型验证
4 讨论
    4.1 抑病性土壤中杀线虫细菌分析
    4.2 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 生防潜力
    4.3 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 杀线虫挥发性物质
    4.4 正辛酸作用机理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2)杀线虫剂胁迫条件下松材线虫的繁殖与交配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松材线虫病研究进展
        1.1.1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松材线虫生活史
        1.1.3 松材线虫形态描述
        1.1.4 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途径
        1.1.5 松材线虫病的发病规律
        1.1.6 松材线虫病的分布状况
        1.1.7 松材线虫病的致病机理
    1.2 松材线虫繁殖与发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1.2.1 胚胎发育
        1.2.2 胚后发育
        1.2.3 繁殖生物学
    1.3 松材线虫行为学研究进展
        1.3.1 松材线虫的侵染
        1.3.2 松材线虫的运动和迁移
        1.3.3 松材线虫的取食
        1.3.4 松材线虫的交配
    1.4 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4.1 营林措施
        1.4.2 生物防治
        1.4.3 物理防治
        1.4.4 化学防治
        1.4.5 检疫防控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杀线剂胁迫条件下松材线虫繁殖与发育能力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松材线虫
        2.1.2 供试菌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培养基
        2.1.6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供试松材线虫的培养
        2.2.2 供试松材线虫的分离
        2.2.3 供试松材线虫各龄期同步虫的获得
        2.2.4 不同药剂亚致死浓度的确定
        2.2.5 施药方法
        2.2.6 松材线虫种群繁殖数量的测定
        2.2.7 松材线虫产卵量的测定
        2.2.8 松材线虫卵孵化率的测定
        2.2.9 松材线虫卵发育进度的测定
        2.2.10 松材线虫子代性别比例和个体大小的测定
        2.2.11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四种不同药剂亚致死浓度的确定及毒杀作用
        2.3.2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虫种群繁殖数量的影响
        2.3.3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线虫产卵量的影响
        2.3.4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线虫卵孵化率的影响
        2.3.5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线虫发育进度的影响
        2.3.6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虫子代体长和性别比例的影响
    2.4 结论与讨论
3 松材线虫交配行为及对四种药剂胁迫作用的响应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松材线虫
        3.1.2 供试菌株
        3.1.3 供试药剂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1.5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未交配雌雄虫的获得
        3.2.2 松材线虫交配行为的观察
        3.2.3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虫交配行为的胁迫抑制作用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松材线虫的交配行为模式
        3.3.2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虫交配次数的影响
        3.3.3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虫有效交配率的影响
        3.3.4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虫产卵量的影响
        3.3.5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虫交配时长与交配前等待时长的影响
    3.4 结论与讨论
4 总结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基于杀线虫活性的杂环取代硫醚(砜)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具有杀线虫活性的化合物
        1.1.1 含杂环的衍生物
        1.1.2 含硫醚(砜)结构的化合物
    1.2 杀线剂的作用机制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论文设计思想
    2.1 论文设计思想
    2.2 研究内容
        2.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2 杀线虫活性测试
        2.2.3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分析
        2.2.4 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3.1 含苯氧基的1,3,4-恶(噻)二唑取代硫醚类化合物的合成
        2.3.2 含1,3,4-噻二唑取代硫醚(砜)的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2.3.3 含吡啶的1,3,4-恶二唑取代硫醚类化合物的合成
        2.3.4 含吡啶的1,3,4-恶二唑取代的双硫醚类化合物的合成
        2.3.5 含不同柔性链的1,3,4-恶二唑取代硫醚类化合物的合成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2.1 含苯氧基的1,3,4-恶(噻)二唑取代硫醚类衍生物的合成
        3.2.2 含1,3,4-噻二唑取代硫醚(砜)的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3.2.3 含吡啶的1,3,4-恶二唑取代硫醚类化合物的合成
        3.2.4 含吡啶的1,3,4-恶二唑取代双硫醚类化合物的合成
        3.2.5 含柔性链的1,3,4-恶二唑取代双硫醚类化合物的合成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4.1 目标化合物的杀线虫活性测试
        4.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4.1.2 供试溶液的配制
        4.1.3 柑橘线虫的分离与筛选
        4.1.4 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孵化与收集
        4.1.5 柑橘线虫的离体杀线虫活性测试
        4.1.6 南方根结线虫的离体杀线虫活性测试
        4.1.7 南方根结线虫的活体活性测试
        4.1.8 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虫卵孵化抑制活性测试
    4.2 结果分析
        4.2.1 离体杀线虫活性测试
        4.2.2 活体杀线虫活性测试
        4.2.3 化合物B34-B36对南方根结线虫虫卵孵化的抑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分析
    5.1 3D-QSAR模型构建方法
        5.1.1 含苯氧基的1,3,4-恶(噻)二唑取代硫醚类化合物3D-QSAR模型的构建
        5.1.2 含1,3,4-噻二唑取代硫醚(砜)的酰胺类化合物3D-QSAR模型的构建
    5.2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分析
        5.2.1 含苯氧基的1,3,4-恶(噻)二唑取代硫醚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分析
        5.2.2 含1,3,4-噻二唑取代硫醚(砜)的酰胺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作用方式及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线虫
        6.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化合物对柑橘线虫运动行为的影响
        6.2.2 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运动行为的影响
        6.2.3 化合物对线虫趋避作用的测试
        6.2.4 测试时间和浓度对化合物杀线虫活性的影响
        6.2.5 化合物处理南方根结线虫后对其侵染能力的影响
        6.2.6 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表面形态的影响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化合物对柑橘线虫运动行为的影响
        6.3.2 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运动行为的影响
        6.3.3 化合物对线虫趋避作用试验
        6.3.4 测试不同时间和浓度对化合物杀线虫活性的影响
        6.3.5 化合物B34处理南方根结线虫后对其侵染能力的影响
        6.3.6 扫描电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展望与结论
    7.1 主要结果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三种药剂组配对番茄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与防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根结线虫研究进展
        1.1.1 根结线虫的概述
        1.1.2 根结线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症状
    1.2 根结线虫的综合防治现状
        1.2.1 农业防治
        1.2.2 物理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2.4 化学防治
        1.2.5 其他防治方法
    1.3 农药混配
        1.3.1 农药混配的定义及意义
        1.3.2 杀线剂混配的研究现状
    1.4 供试药剂概况
        1.4.1 阿维菌素的研究进展和使用现状
        1.4.2 氟吡菌酰胺的研究进展和使用现状
        1.4.3 环二肽的研究进展和使用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化学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1.3 供试药剂
        2.1.4 供试蔬菜品种和供试虫源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线虫的收集及繁殖
        2.2.2 室内毒力测定
        2.2.3 药效试验
        2.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3.1.1 三种药剂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 的毒力测定
        3.1.2 氟吡菌酰胺和阿维菌素最优配比筛选
    3.2 盆栽药效试验
        3.2.1 对不同药剂处理后番茄生长情况的调查
        3.2.2 对不同药剂处理后土壤中线虫数量的调查
        3.2.3 对不同药剂处理后番茄根系发病情况的调查
        3.2.4 对不同药剂处理后番茄根系活力的调查
    3.3 田间药效试验
        3.3.1 对不同药剂处理后土壤中线虫数量的调查
        3.3.2 对不同药剂处理后番茄根系发病情况的调查
4 讨论
    4.1 三种单剂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 的室内毒力测定
    4.2 氟吡菌酰胺和阿维菌素协同增效作用研究
    4.3 药效试验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具有农药活性的天然产品的现状和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 定义和监管
    1.1 生物农药
        1.1.1 生物化学农药
        1.1.2 微生物农药
        1.1.3 植物嵌入式农药
    1.2 生物农药在有机生产中的使用
2 生物农药和生物刺激素的市场
3 大公司进入生物制剂行业
4 投资生物制剂
5 天然产品发现和开发过程
    5.1 主要筛选过程
        5.1.1 收集和分离
        5.1.2 发酵
        5.1.3 生测
        5.1.4 天然产品的化学特性
6 开发过程概述
    6.1 开发过程
    6.2 制剂
    6.3 田间试验
    6.4 活体微生物vs死的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物
7 根据生物农药独特的作用机制进行试验和使用
8 商业产品例
    8.1 生物除草剂
9 商业模式比较:小资本与大农化公司的大资本相比
1 0 采用生物农药的障碍
    1 0.1 对生物农药功效和成本的以往观念依然存在
    1 0.2 读标签
    1 0.3 制剂
    1 0.4 打通销售渠道
1 1 生物农药的未来
1 2 资源和贸易协会
    1 2.1 生物产品工业联盟
    1 2.2 国际生物农药生产商协会(IBMA)
    1 2.3 IR-4(Rutgers大学进行的USDA项目)
1 3 总结

(6)含芳硫醚衍生结构的新型酰胺类杀线虫剂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制备
        1.2.1 N-(2-氯乙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3)的合成.
        1.2.2 目标化合物Ⅰ的合成[14].
        1.2.3 目标化合物Ⅱ的合成[15].
    1.3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
        1.3.1 杀线虫活性测试.
        1.3.2 杀菌活性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 生物活性测定
3 结论

(7)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植物线虫病与防治
    1.2 植物源杀线虫剂
    1.3 肉桂酸乙酯及其农药应用潜力
    1.4 水乳剂应用现状
    1.5 本研究的思路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乳液的制备方法
        2.3.2 稳定性测定
        2.3.3 溶剂的选择
        2.3.4 溶剂用量的筛选
        2.3.5 乳化剂种类的确定
        2.3.6 乳化剂用量的初筛
        2.3.7 磷酸酯类乳化剂的筛选
        2.3.8 增稠剂种类的筛选
        2.3.9 试验设计
        2.3.10 加工工艺
        2.3.11 肉桂酸乙酯的HPLC分析方法
        (1)色谱条件
        (2)标准溶液的配制
        (3)操作步骤
        (4)结果计算
        (5)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性测定
        (6)分析方法的精密度测定
        (7)检测方法的回收率测定
        2.3.12 肉桂酸乙酯水乳剂性能测试
        (1) 外观
        (2)pH测定
        (3) 分散性测定
        (4)乳液稀释稳定性的测定
        (5) 倾倒性
        (6)持久起泡性
        (7)低温稳定性
        (8)热稳定性
        2.3.13 毒杀活性的测定
        2.3.14 盆栽试验
        (1)供试线虫
        (2)松苗采集和培养
        (3)松苗接种
        (4)病状观察
        (5)松苗流脂量测定
3.结果与分析
    3.1 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助剂筛选
        3.1.1 溶剂种类的筛选
        3.1.2 溶剂用量的筛选结果
        3.1.3 最佳乳化剂的筛选
        3.1.4 乳化剂含量的筛选
        3.1.5 磷酸酯类乳化剂的筛选
        3.1.6 增稠剂的筛选
    3.2 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配方优化
    3.3 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优化配方理化性质测定
        3.3.1 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性测定
        3.3.2 分析方法的精密度
        3.3.3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测定
    3.4 性能测定结果
        3.4.1 主要理化性能
        3.4.2 产品质量控制指标
    3.5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3.6 盆栽试验结果
        3.6.1 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对松材线虫病室内防治结果
        3.6.2 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对松材线虫病盆栽试验松苗流脂量的影响
4.讨论与结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创新点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8)3-氮杂双环[3.2.1]辛烷氧基芳基噻二唑/噻唑类化合物合成与杀线虫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植物线虫概述
        1.1.1 植物线虫的发现
        1.1.2 植物线虫的生物特性
    1.2 杀线虫剂概述
        1.2.1 杀线虫剂的发展历史
        1.2.2 杀线虫剂的主要类型和作用机制
    1.3 5-羟色胺受体
        1.3.1 5-HT及其受体的发现
        1.3.2 哺乳动物5-HT受体及其生理、药理特征
        1.3.3 线虫体内5-HT受体及其生理功能及药理学特征
第2章 目标化合物设计及合成路线选择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思路
    2.2 合成路线选择
        2.2.1 中间体3-苄基-3-氮杂双环[3,2,1]辛烷-8-醇合成路线选择
        2.2.2 噻二唑系列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
        2.2.3 噻唑系列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
第3章 2-(3-甲基/苄基-3-氮杂双环[3.2.1]辛-8-基)-O-5-芳基噻二唑的合成
    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合成
        3.2.1 3-苄基-3-氮杂双环[3,2,1]辛烷-8-醇的合成
        3.2.2 3-甲基-3-氮杂双环[3,2,1]辛烷-8-醇的合成
        3.2.3 2-氯-5-芳基-1,3,4-噻二唑化合物
        3.2.4 2-(3-苄基-3-氮杂双环[3.2.1]辛-8-基)-O-5-芳基噻二唑的合成
        3.2.5 2-(3-甲基-3-氮杂双环[3.2.1]辛-8-基)-O-5-芳基噻二唑的合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典型化合物谱图解析
第4章 2-(3-甲基/苄基-3-氮杂双环[3.2.1]辛-8-基)-O-4-芳基噻唑的合成
    4.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 实验步骤
        4.2.1 中间体3-苄基/甲基-3-氮杂双环[3,2,1]辛烷-8-醇的合成
        4.2.2 2-溴-4-芳基噻唑(E1-E11)的合成
        4.2.3 2-(3-苄基/甲基-3-氮杂双环[3.2.1]辛-8-基)-O-4-芳基噻唑的合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过程
        4.3.2 典型化合物谱图解析
第5章 生物活性测试
    5.1 松材线虫的生物活性
    5.2 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白僵菌素生物合成调控、结构修饰与植物寄生线虫抑制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昆虫病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1.2.1 昆虫病原真菌
        1.2.2 昆虫病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
        1.2.3 昆虫病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学功能和相关应用
        1.2.4 昆虫病源真菌生物合成中的重要转化反应
    1.3 转录因子和组蛋白脱乙酰酶对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1.3.1 转录因子对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1.3.2 组蛋白脱乙酰酶对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1.3.3 基因改造对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影响
    1.4 白僵菌素的研究进展
        1.4.1 白僵菌素的生物来源
        1.4.2 白僵菌素的生物合成机理
        1.4.3 白僵菌素的生物活性
        1.4.4 白僵菌素的作用机理
    1.5 杀线虫药物的研究进展
        1.5.1 线虫的危害
        1.5.2 杀线虫剂的主要发展历程
        1.5.3 生物源杀线虫剂的出现和进展
    1.6 以天然化合物为药物先导的药物设计
        1.6.1 天然药物先导化合物
        1.6.2 以天然化合物为药物先导的药物优化
    1.7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白僵菌素生物合成调控基因的功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球孢白僵菌基因BBA 09723的敲除
        2.3.2 玫烟色拟青霉基因ISF 00192的敲除
        2.3.3 玫烟色拟青霉基因ISF 04479的敲除
        2.3.4 菌株生长表型的对比
        2.3.5 大蜡螟生物毒力测试
        2.3.6 白僵菌素产量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僵菌素的分离纯化及结构修饰
    3.1 前言
    3.2 主要仪器及试剂
    3.3 白僵菌素的分离提取纯化
        3.3.1 玫烟色拟青霉的发酵培养
        3.3.2 白僵菌素初品的制备
        3.3.3 白僵菌素纯品的制备
        3.3.4 白僵菌素的谱图解析
    3.4 白僵菌素的结构修饰
        3.4.1 (3R,6S,9R,12S,15R,18S)-6,12,18-三异丙基-4,10,16-三甲基-3,9,15-三(2/4-硝基节基)-1,7,13-三氧杂-4,10,16-三氮杂环十八烷-2,5,8,11,14,17-六酮的合成
        3.4.2 (3R,6S,9R,12S,15R,18S)-6,12,18-三异丙基-4,10,16-三甲基-3,9,15-三(2/4-氨基节基)-1,7,13-三氧杂-4,10,16-三氮杂环十八烷-2,5,8,11,14,17-六酮的合成
        3.4.3 (3R,6S,9R,12S,15R,18S)-6,12,18-三异丙基-4,10,16-三甲基-3,9,15-三(2/4-吗啉苄基)-1,7,13-三氧杂-4,10,16-三氮杂环十八烷-2,5,8,11,14,17-六酮的合成
    3.5 目标化合物植物寄生线虫抑制活性
        3.5.1 南方根结线虫测试方法
        3.5.2 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文章

(10)两种化学杀线虫剂减量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根结线虫病研究进展
        1.1 根结线虫病的发生
        1.2 根结线虫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史
        1.3 根结线虫的危害及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1.4 根结线虫病的防治
        1.4.1 农业防治
        1.4.2 化学防治
        1.4.3 生物防治
    2 淡紫紫孢菌研究进展
        2.1 淡紫紫孢菌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征
        2.2 淡紫紫孢菌生物防治研究
        2.3 淡紫紫孢菌生防机制的研究
        2.4 淡紫紫孢菌生防菌剂的研究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武汉市塑料大棚根结线虫发生动态及初始虫量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试剂与材料
        1.2 塑料大棚土壤中根结线虫J2的统计及土壤温度的测量
        1.3 不同初始接种量的根结线虫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1.3.1 根结线虫J2的分离
        1.3.2 黄瓜幼苗的培育及移栽
        1.3.3 试验设计
        1.3.4 黄瓜形态学指标及根结数的调查
        1.3.5 黄瓜根部根结线虫J2和卵的数量调查
        1.3.6 土壤中根结线虫J2数量的调查
        1.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汉市塑料大棚中根结线虫J2发生动态调查
        2.2 不同初始接虫量的根结线虫对黄瓜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3 不同初始接虫量的根结线虫对黄瓜根部生长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的黄瓜根组织内根结线虫的数量统计
        2.5 不同处理根结线虫初始虫量与60 d后种群密度与繁殖指数的关系
    3 讨论
第三章 生防菌淡紫紫孢菌与低剂量杀线虫剂复配防治蔬菜根结线虫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淡紫紫孢菌在含噻唑膦PDA平板上的生长测定
        1.3 淡紫紫孢菌孢子在含噻唑膦的PDB中萌发率测定
        1.4 淡紫紫孢菌发酵液与噻唑膦药液混合对根结线虫J2的致死率测定
        1.5 淡紫紫孢菌与噻唑膦复配防治盆栽黄瓜根结线虫病
        1.6 淡紫紫孢菌与噻唑膦复配防治大棚黄瓜根结线虫病
        1.7 病情分级标准
        1.8 调查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噻唑膦对淡紫紫孢菌在PDA平板上生长的影响
        2.2 噻唑膦对淡紫紫孢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淡紫紫孢菌发酵液与噻唑膦复配对根结线虫J2致死率的影响
        2.4 化学杀线虫剂与淡紫紫孢菌颗粒剂复配防治盆栽黄瓜根结线虫病
        2.5 化学杀线虫剂与淡紫紫孢菌颗粒剂复配防治温室大棚黄瓜根结线虫病
    3 讨论
第四章 淡紫紫孢菌种衣剂的制备及其防效验证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试剂与材料
        1.2 淡紫紫孢菌种衣剂的制备
        1.3 淡紫紫孢菌种衣剂活孢含量的测定
        1.3.1 淡紫紫孢菌包被小麦种子后活孢含量的测定
        1.3.2 淡紫紫孢菌包被豌豆种子后活孢含量的测定
        1.4 淡紫紫孢菌种衣剂影响豌豆种子萌发率的测定
        1.5 淡紫紫孢菌种衣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盆栽试验
        1.5.1 试验设计
        1.5.2 试验地点选取及操作
        1.5.3 调查取样方法
        1.6 淡紫紫孢菌种衣剂对豌豆根结线虫病的盆栽试验
        1.6.1 试验设计
        1.6.2 试验地点选取及操作
        1.6.3 调查取样方法
        1.7 调查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种子上包被淡紫紫孢菌种衣剂后活孢含量
        2.1.1 小麦种子上包被淡紫紫孢菌种衣剂后活孢含量
        2.1.2 豌豆种子上包被淡紫紫孢菌种衣剂后活孢含量
        2.2 淡紫紫孢菌种衣剂对豌豆种子萌发率的测定结果
        2.3 不同处理的种衣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
        2.3.1 不同处理的种衣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相对防效
        2.3.2 不同处理的种衣剂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的种衣剂对豌豆根结线虫病的防治
        2.4.1 不同处理的种衣剂对豌豆根结线虫病的相对防效
        2.4.2 不同处理的种衣剂对豌豆生物学产量的影响
        2.4.3 不同处理的种衣剂对豌豆经济学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杀线虫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根结线虫生防菌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的筛选及杀线虫作用机理研究[D]. 王建宇.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杀线虫剂胁迫条件下松材线虫的繁殖与交配行为[D]. 戚丹妮.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3]基于杀线虫活性的杂环取代硫醚(砜)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陈吉祥. 贵州大学, 2020(04)
  • [4]三种药剂组配对番茄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与防效[D]. 李晴晴.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5]具有农药活性的天然产品的现状和未来[J]. 叶萱. 世界农药, 2019(04)
  • [6]含芳硫醚衍生结构的新型酰胺类杀线虫剂先导化合物的研究[J]. 华学文,刘南南,殷昊,张晨,张娜,张媛.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7]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的研制[D]. 叶健诚.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3-氮杂双环[3.2.1]辛烷氧基芳基噻二唑/噻唑类化合物合成与杀线虫活性[D]. 胡俊杰.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1)
  • [9]白僵菌素生物合成调控、结构修饰与植物寄生线虫抑制活性的研究[D]. 张凡.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5)
  • [10]两种化学杀线虫剂减量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技术研究[D]. 杨波.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杀线虫剂生物活性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