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一、略论网络对青年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蔡漫纯[1](2020)在《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作为新时代技术的产物,注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网络进入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作为当代高中生也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当代高中生处于这样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对网络这样的新兴事物接受度非常高,然而网络世界复杂多变,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对高中生成长的影响不得不重视。自“互联网+”提出后,互联网更是成为教育领域的讨论热点,一方面网络文化为我国高中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双面性也相应会为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带来挑战。本文以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搜集、查阅、整理,主要对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已有研究成果、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整合,能为笔者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针对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进行实证调查,以J市Y高中、D高中、H高中为调查场所,在高一、高二、高三随机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高中生的上网情况和人际交往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网络文化总体上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比较正面。进一步分析发现,网络文化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年级、住宿、生源地、独生子女、班干部、学业水平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虽然网络文化总体上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比较积极正面,但是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也出现了消极影响。笔者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当代高中生的真实想法,了解教育者和家长对当代高中生上网的具体态度和教育观念等,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潜在原因。根据实证调查的结果,针对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和原因分析,笔者从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学校应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加强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积极的网络氛围。

张天祥[2](2020)在《社会融合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媒体使用》文中指出城市传播环境的急剧变化和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手机媒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新生代农民工的城乡流动恰好搭上了手机媒体迅速发展的列车,他们在精神文化、人际交往、工作生活、心绪情感等方面难免会受到影响。具有丰富多元传播内容的手机媒体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社会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但手机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也会对他们树立正确观念造成消极影响。手机媒体的交互性和及时性有力地助推了新生代农民工巩固和发展社会关系,但虚拟社交的过度享受会对他们现实的社会交往带来不利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已不再将农村作为自我认知的归宿,手机媒体的内容能够为他们的心理认同提供助力,但也会对他们的自我认知造成阻碍。因此厘清手机媒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如何规避手机媒体的不合理使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负面影响,并最大化发挥手机媒体的积极作用,对促进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融合”、“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手机媒体”四个核心要素进行了概念界定,并总结国内外学者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及手机媒体使用的观点及研究进展,为本研究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设计、研究的实施以及数据的信度效度检验等研究过程,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媒体使用情况与社会融合情况进行客观呈现。另外笔者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手机媒体使用情况、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第二章对手机媒体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背景因素与其社会融合情况具有一定关联性,手机媒体的使用情况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进程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第三章利用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进一步总结和归纳手机媒体使用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探索如何规避不合理的手机使用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消极作用,发挥手机媒体使用对其社会融合的积极功效。第四章在前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探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正确合理使用手机媒体的有效策略,并试图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政府、媒介及其他组织四个层面,思考发挥手机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积极作用的具体措施。结论部分对研究的发现与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田华[3](2020)在《高校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研究 ——基于京津10所高校的调查》文中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强盛,需要青年拥有文化自信。当前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更加地频繁,作为综合国力竞争因素中的思想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展现出来。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面对的局面依然复杂,总是出现消极思想的干扰。由于青年学生社会阅历相对不足,自身缺乏判断力,容易被不良文化影响,以至于有人不加辨析地对外来文化全盘吸收,而对自身文化丧失兴趣,甚至出现崇洋媚外的心理。在新时代,加强对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且需要全社会一同努力,积极探索培育对策。本文以文化自信为研究基础,选取北京市和天津市十所高校的青年学生为调查对象,深入了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为本文撰写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明晰其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具体针对性对策,本文的研究结构概括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采取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理清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论述了文化自信产生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实证调查研究,以京津10所高校为例,通过调查研究了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为论文研究提供可靠的第一手数据,并通过问卷星软件分析调查数据。第四部分分析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对策,从而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龚宝琴[4](2019)在《网络灰色地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危害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从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络灰色地带就借助不断涌现的网络媒介和平台肆意蔓延,其对社会主旋律、网络正能量的消解和离散不断加剧,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危害日益凸显,而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其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科学地分析网络灰色地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危害,探讨应对之策,不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本文尝试就网络灰色地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危害及对策进行如下论述:首先,阐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确立了研究方法与思路。其次,在确定网络灰色地带与网络红色地带、网络黑色地带边际标准的基础上,界定了网络灰色地带的内涵与特征;从内容与形式等维度分析网络灰色地带的基本类型,揭示网络灰色地带的形成机理。从价值观的内涵入手,明确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科学分析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再次,分析了网络灰色地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危害及成因。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大学生价值观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行为和价值自觉五个阶段分析揭示网络灰色地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危害;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从西方价值观的强势渗透、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相关法规的滞后等方面揭示网络灰色地带对大学生价值观危害的成因。最后,探讨了消除网络灰色地带对大学生价值观危害的对策。第一,确立四个基本原则:标本兼治、虚实兼顾、攻防兼备、内外合作;第二,构建长效机制,科学构建领导管理、研判评估、危机预警、反馈调控;第三,完善方式方法,以价值导向、意见领袖、产品涵养、技术创新、法律规范为主要方法。

王婷,丁健,王祥傲,刘一,苏云[5](2016)在《网络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在全球各地迅猛发展,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现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渗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网络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以迅猛之势瞬间席卷全球,对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大学处于教育教学的前沿位置,

王武,丁珊[6](2015)在《移动互联网络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移动互联网络已经成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全新场域之一。移动互联网络作为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与渠道,具有多元性与开放性、虚拟性与隐蔽性、即时性与交互性、便捷性与社交性等特点,深受青年人的青睐。正如硬币的两面性,移动互联网络在成为青年群体政治社会化有效途径的同时,也为青年群体的政治社会化带来去中心化与随意性、去个性化与工具性、去一致化与不可控性、去权威化与自主性的消极影响。从制度、法律、技术和个体四个层面引导青年群体培养独立的政治人格,有助于促进政治道德和公民意识的增强,从而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政治参与。

邓文胜[7](2015)在《后现代性语境下网络对青年负面的影响》文中提出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引发的网络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传播媒介。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信息技术与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后现代的网络传播时代。这个后现代性的网络时代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给青年带来了海量丰富的信息,而且使青年的思想观念、语言风格、交友理念乃至思维模式、审美取向与生存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种全方位新质的社会形态正在形成。本文从网络的后现代性界说入手,分析了后现代性语境下网络对青年的负面影响,并针对网络的后现代性对青年负面影响提出了“三外一内”的规制对策。首先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了理论阐述,具体介绍了其兴起背景、内涵与基本特征,并结合网络传播的特性,从传播过程、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三个方面证明了网络传播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性。通过调查问卷,总结了具有后现代主义特性的网络对青年五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并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思想特征层面、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网络的发展特征层面以及青年自身成长阶段特征层面分析了后现代性的网络的作用根源。最后,文章从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内外因角度出发,提出了高等学校、国家权力机关、互联网行业以及青年自身“三外一内、四位一体”的规制对策。因此,在今后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关照青年的现实存在,还要关照青年在网络空间的虚拟存在;不仅强调理论层面充分运用网络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强调实践层面落实网络的后现代性对青年产生负面影响的规制对策。

李青青[8](2014)在《社交媒体中青年网民的信息互动与平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民的社交媒体使用广受关注,作为中国网民的主体力量,青年网民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本文在借鉴互动理论的基础上,以社交媒体为研究参照系,研究中国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的信息互动与平衡机制,结合青年网民社交媒体使用的基本状况,认为社交媒体信息互动以其独特的传播过程与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网民的工作、生活、学习。社交媒体强调媒体作为社交工具与平台的集合。现实场、自我场、社交媒体场构成了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基本场域。在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交互中,信息分享、信息群落共同组成了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结构要素,基于空间基础上的圈子互动与融合生成了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格局,并成为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研究的基本框架。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决定了信息互动过程与模式的特殊性。作为社交媒体的核心用户,青年网民的社交媒体使用形态具有重叠性、使用目的多元化。信息互动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递进层次,主体性选择是网民信息互动的鲜明标签,在信息遴选与价值期待中,网民在社交媒体中实现着信息互动带来的满足与愉悦。社交媒体信息互动是信息传播与扩散的过程,由此带来了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爆炸扩散模式、中途扩散模式、边缘扩散模式,网民信息互动的模式多元化,拓展了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影响范畴。社交媒体、青年网民、信息互动之间相互影响,并产生了种种效果。对于青年网民而言,基于价值再造与行为重塑的网络影响机制下,社交媒体对青年网民的浪漫关系建立或维持、网络参与的矫正功能凸显,而由于信息依赖造成的社交媒体依赖日益严重、由信息疲劳造成的社交媒体中辍日益突出,影响社交媒体可持续发展。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风险多元化,因而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平衡备受关注。作为开放性平台,青年网民在社交媒体信息互动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如内容风险、交流风险、行为风险逐渐明晰。当前国内社交媒体信息管理处于初级阶段,社交媒体信息互动中的平衡策略与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从利益平衡、内容平衡、责任平衡三个角度建构青年网民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平衡机制势在必行,以政府治理为主导、由法律规范、技术规制、道德自律共同组成的青年网民风险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将社交媒体多方平衡管理纳入社会范围当中,可以形成开放性的动态交流与平衡制约机制。社交媒体的崛起彰显了媒介技术空前的塑造力,而网民的信息互动则体现着社交媒体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与影响力,移动化、私人化、视频化正在成为社交媒体发展的新趋势,由此带来的社交媒体发展新动向将成为新一轮关注热点。可以预见的是,社交媒体浪潮还会继续发展,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创新与终端的发展,社交媒体将会出现新的传播形态与发展态势,未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交媒体将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社交媒体的信息管理与平衡机制也将日臻完善。

王珑玲[9](2011)在《网络对青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青年的学习、工作、娱乐和交往方式,日益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出现了"宅男"、"宅女"等新族群。随着对网络的过分依赖,青年的心理也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并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本文从心理健康视角,探讨了网络对青年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王珑玲[10](2010)在《网络对青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一、网络化生存:青年生活的真实写照青年是社会阶层中最具活力、最有激情、喜欢新奇、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是时代的弄潮儿。在今天,当网络的触角已延伸至社会的各个角落时,青年便借助于互联网迅速走上虚拟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全国范

二、略论网络对青年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网络对青年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网络文化
        三、人际交往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二、合作博弈论
        三、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四、自我呈现交往理论
第三章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内容
        一、调查问卷的对象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当代高中生上网基本情况结果分析
        二、当代高中生网络人际交往基本情况结果分析
        三、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调查研究结论
第四章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扩展高中生人际交往范围
        二、有利于丰富高中生人际交往方式
        三、有利于提高高中生人际交往效率
    第二节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高中生人际交往信任度的下降
        二、造成高中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
        三、造成高中生网络道德的缺失
        四、造成高中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偏离
    第三节 网络文化影响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文化本身特点的迎合
        二、高中生身心社会化的发展需求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四、家庭教育的疏忽
        五、当代高中生成长环境的改变
第五章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
        一、提升高中生自律能力,合理上网
        二、发挥同辈群体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第二节 学校应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一、树立“科学引导,有效开展”的管理理念
        二、建立规范的网络管理制度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四、重视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心理教育
    第三节 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加强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网络教育素养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第四节 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一、清楚认识网络文化中的人际交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二、家长要提高网络素养,以身作则
        三、关心孩子,理性看待上网行为
    第五节 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积极的网络氛围
        一、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制
        二、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社会融合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媒体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与趋势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媒体使用及其社会融合状况的调查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研究指标体系的设计
        三、问卷内容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一、性别与受教育情况分布
        二、年龄与婚姻情况分布
        三、月平均收入分布与到现居城市的时间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媒体使用现状
        一、接触和使用动机
        二、接触和使用行为
        三、接触和使用习惯
        四、接触和使用态度
    第四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情况
        一、文化融合
        二、关系融合
        三、心理融合
第二章 手机媒体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人口背景因素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相关性分析
        一、性别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相关性分析
        二、年龄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相关性分析
        三、婚姻状况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相关性分析
        四、受教育程度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相关性分析
        五、月均收入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相关性分析
        六、到现居城市的时间与社会融合的相关性分析
        七、小结
    第二节 手机媒体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相关性分析
        一、手机媒体使用与文化融合的相关性分析
        二、手机媒体使用与关系融合的相关性分析
        三、手机媒体使用与心理融合的相关性分析
        四、小结
    第三节 人口背景因素、手机媒体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多元回归分析
        一、人口背景因素、手机媒体使用与文化融合的多元回归分析
        二、人口背景因素、手机媒体使用与关系融合的多元回归分析
        三、人口背景因素、手机媒体使用与心理融合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手机媒体使用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
    第一节 手机媒体使用对文化融合的影响
        一、提供替代体验,满足休闲生活的空缺
        二、赋权闲暇时光,提升自我效能
        三、打破信息壁垒,提升信息素养
        四、虚假低俗信息侵蚀,阻碍正确观念形成
        五、加剧文化“孤岛效应”,阻碍主流文化认同
    第二节 手机媒体对关系融合的影响
        一、成为乡土纽带,寻求亲情支持
        二、成为交往渠道,开拓社会关系
        三、满足婚恋需求,构建浪漫关系
        四、过度依赖虚拟社交,弱化现实交际能力
        五、异化对话功能,阻碍有效沟通
    第三节 手机媒体对心理融合的影响
        一、树立自身认知,塑造积极形象
        二、建构城市想象,加强身份认同
        三、“镜中我”失实,阻碍自我认知
        四、舆论控制失衡,引发信任危机
第四章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合理使用手机媒体的路径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路径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对信息的认知能力
        二、培养网络媒介素养,增进自身综合素质
    第二节 政府路径
        一、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二、加强手机媒体平台监管,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三、用私信的形式发布服务信息,鼓励对信息的反馈
    第三节 媒介路径
        一、加强内容监管,注重内部自律
        二、发挥技术优势,设计人性化应用
        三、多种媒介合力,开辟互动通道
    第四节 其他路径
        一、手机媒体联结工会事务,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意识
        二、降低手机上网费用,提高手机媒体使用积极性
        三、开展社区活动或培训,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需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高校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研究 ——基于京津10所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与重要意义
    2.1 文化与文化自信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思想
    2.4 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基于京津10所高校的调查
    3.1 调查问卷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与方法
    3.2 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调查
        3.2.1 从培育对象看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3.2.2 从培育主体看高校对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
第四章 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青年学生对文化自信认知不深刻
        4.1.2 青年学生对文化自信认同不坚定
        4.1.3 青年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知与行脱节
    4.2 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4.2.1 高校相关文化课程实效性不强的影响
        4.2.2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针对性不强的影响
        4.2.3 西方腐朽文化对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冲击
        4.2.4 市场经济对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冲击
        4.2.5 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冲击
第五章 高校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
    5.1 增强高校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具体措施
        5.1.1 增强高校相关文化课程对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
        5.1.2 增强校园文化活动对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渗透性
        5.1.3 增强高校网络对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引导性
        5.1.4 加强实践育人对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促进作用
        5.1.5 利用地域文化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感染力
    5.2 加强高校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外部支持
        5.2.1 营造全社会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
        5.2.2 建立健全高校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机制
        5.2.3 协同高校搭建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平台
    5.3 青年学生自身增强文化自信的对策
        5.3.1 深化对文化自信的认知
        5.3.2 强化对文化自信的践行
        5.3.3 提升自身文化创新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网络灰色地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危害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网络灰色地带及大学生价值观概述
    2.1 网络灰色地带
        2.1.1 网络灰色地带的内涵与特征
        2.1.2 网络灰色地带的形成机理
    2.2 大学生价值观
        2.2.1 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
        2.2.2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第3章 网络灰色地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危害及成因
    3.1 网络灰色地带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现状调查
        3.1.1 大学生对网络灰色地带的认知现状
        3.1.2 网络灰色地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现状
        3.1.3 大学生对网络灰色地带对其价值观危害的认知现状
    3.2 网络灰色地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危害
        3.2.1 妨碍价值认知
        3.2.2 干扰价值判断
        3.2.3 误导价值选择
        3.2.4 阻碍价值行为
        3.2.5 阻滞价值自觉
    3.3 网络灰色地带危害大学生价值观的成因
        3.3.1 西方价值观的强势渗透
        3.3.2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
        3.3.3 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
        3.3.4 相关法规的滞后
第4章 消除网络灰色地带对大学生价值观危害的对策思考
    4.1 确立四个基本原则
        4.1.1 坚持标本兼治原则
        4.1.2 坚持虚实兼顾原则
        4.1.3 坚持攻防兼备原则
        4.1.4 坚持内外合作原则
    4.2 构建长效机制
        4.2.1 构建领导管理机制
        4.2.2 构建研判评估机制
        4.2.3 构建危机预警机制
        4.2.4 构建反馈调控机制
    4.3 完善治理方法
        4.3.1 价值导向法
        4.3.2 意见领袖法
        4.3.3 产品涵养法
        4.3.4 技术创新法
        4.3.5 法律规范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 B “网络灰色地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危害”调查问卷
致谢

(7)后现代性语境下网络对青年负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后现代性语境下的网络相关界说
    2.1 信息社会与网络
        2.1.1 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虚拟社会”
        2.1.2 网络文化是高科技综合的文化
    2.2 网络的后现代性说明
        2.2.1 后现代思潮的基本解释
        2.2.2 网络的后现代性特征
        2.2.3 网络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后现代性语境下网络对青年的负面影响分析
    3.1 网络环境对青年成长的影响调查
        3.1.1 基本情况
        3.1.2 调查结果分析
    3.2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网络对青年影响的表现
        3.2.1 去中心化的叙事立场动摇着主流意识形态
        3.2.2 泛娱乐化的网络氛围侵蚀着青年的精神家园
        3.2.3 唯数字化的传播途径使青年异化为“数字化的人”
        3.2.4 “虚拟的时空”导致青年历史意识淡薄
        3.2.5 网络“恶搞”扭曲着青年的审美观
    3.3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网络对青年影响的根源分析
        3.3.1 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思想特征层面分析
        3.3.2 从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网络的发展特征层面分析
        3.3.3 从青年自身成长阶段特征层面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的后现代性对青年负面影响的规制对策
    4.1 互联网行业的建设思路
        4.1.1 强化法律保障
        4.1.2 吸引多方积极参与
        4.1.3 保护行业技术与人才
        4.1.4 发挥大型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4.2 高等学校的应对途径
        4.2.1 根据“泡菜”理论提高教师素质
        4.2.2 以“赤瑞特拉”模型为基础加强课程建设
        4.2.3 积极开发和推广相关教育软件与应用
    4.3 国家权力机关的规制法则
        4.3.1 完善法制建设
        4.3.2 调整游戏产业政策
        4.3.3 加强国际交流
        4.3.4 优化网络环境
    4.4 青年自身的应对策略
        4.4.1 使用网络要有节制有理智
        4.4.2 学会智慧自觉
        4.4.3 坚持“慎独”法则
        4.4.4 合理宣泄情绪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社交媒体中青年网民的信息互动与平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难点
2 社交媒体的基本场域与信息格局
    2.1 媒介技术变革与社交媒体的兴起
    2.2 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基本场域
    2.3 社交媒体信息互动格局的生成
    2.4 小结
3 社交媒体中青年网民信息互动的过程与模式
    3.1 青年网民与社交媒体的多元使用
    3.2 社交媒体中网民信息互动的递进层次
    3.3 社交媒体中网民的选择性信息互动
    3.4 社交媒体中网民信息互动的扩散模式
    3.5 小结
4 社交媒体中青年网民信息互动的影响与效果
    4.1 网络对青年网民的价值再造与行为重塑
    4.2 社交媒体中青年网民信息互动的效果探讨
    4.3 依赖与中辍:青年网民社交媒体信息互动中的两种现象
    4.4 小结
5 社交媒体中青年网民信息互动的平衡与发展
    5.1 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风险因素
    5.2 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平衡机制
    5.3 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附录3 社交媒体信息使用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4 “社交媒体与青年网民”访谈提纲

四、略论网络对青年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D]. 蔡漫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2]社会融合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媒体使用[D]. 张天祥.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高校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研究 ——基于京津10所高校的调查[D]. 田华.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4]网络灰色地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危害及对策研究[D]. 龚宝琴.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4)
  • [5]网络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A]. 王婷,丁健,王祥傲,刘一,苏云.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二卷), 2016
  • [6]移动互联网络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 王武,丁珊.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5(04)
  • [7]后现代性语境下网络对青年负面的影响[D]. 邓文胜.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07)
  • [8]社交媒体中青年网民的信息互动与平衡机制研究[D]. 李青青.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9]网络对青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 王珑玲. 中国青年研究, 2011(03)
  • [10]网络对青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A]. 王珑玲.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 2010

标签:;  ;  ;  ;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