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的诉讼——电影罗生门的解读及与原着的比较

关于历史的诉讼——电影罗生门的解读及与原着的比较

一、关于历史的争讼——对电影《罗生门》的解读兼及与小说原作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田一[1](2019)在《从《竹林中》看芥川龙之介的“真相”》文中指出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为短篇小说。1922年,芥川发表了小说《竹林中》,作品围绕着一桩竹林中的杀人案,记叙了四个案件相关者与三个案件当事人的告白证词,在相互矛盾的证词之间,构建出一桩难以查明真相的“悬案”。《竹林中》在情节内容上,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语》;在创作形式上,借鉴了《指环与书》以及《月光下的小路》这两部西方作品中戏剧独白式的写作手法,然而,作品无法探明真相的结局却与前三者不同。1951年,日本着名导演黑泽明以《竹林中》为剧本原型拍摄的电影《罗生门》也给出了案件的真相。与以上作品相比,《竹林中》的故事因“难辨真相”而与众不同,这也恰恰是其能成为一部至今仍被人们热议的经典之作的原因之一。自《竹林中》发表以来,作品的“真相”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虽然对于“真相”的探讨经历了由“真相可求”向“莫问真相”的观点的转变,但后者并没有成为定论,直到近几年,仍有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力图论证《竹林中》“悬案”真相的唯一性。笔者认为《竹林中》的“悬案”不存在唯一的真相,“真相不明”是芥川匠心独运的设计,作品最终的“真相”就是“无真相”。目前,关于《竹林中》“无真相”这一观点的研究虽已大量存在,但研究的角度大多是将“无真相”作为前提而非论证的对象,研究的范围基本限于对《竹林中》文本本身的单一探讨,研究的内容很少论及作品“无真相”的成因。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力图做出更全面、系统的论述,为“无真相”观点的成立提供多维度的支撑。本文分为三个章节,从作品内外,对作品的“无真相”进行充分探讨与论证。第一章,阐明笔者持“作品无真相”的观点。在主题内容方面,将作品与“有真相”的《今昔物语》进行对比;在创作手法方面,将作品与“有真相”的《指环与书》、《月光下的小路》进行对比,从而突出论述《竹林中》“无真相”所揭示的主题与创作目的。同时,通过对比电影《罗生门》“有真相”的结局,强调了《竹林中》“无真相”的艺术魅力。第二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第一章中“有真相”作品的相关叙事特点,从视角、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开放性结构三个方面,论述了《竹林中》“无真相”的叙事特点。第三章,围绕《竹林中》外部创作背景,从芥川的人生经历、情感经历、文坛状况三个方面,分析了作者的创作心态,阐明了作品“无真相”的原因。

孔影[2](2017)在《悲剧中的善恶交锋——谈《罗生门》的思想意蕴》文中提出《罗生门》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破败的城墙存在,更重要的是芥川让发生在其中的故事充满了关于善恶、生死的抉择,从"罗生门"自身的意蕴讲起,贯穿文本中重要人物家将的心态变化,分析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文本中关于以恶治恶、悲剧性等多重思想意蕴,试图探求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仲冲[3](2012)在《“罗生门”历史发展中的语意指象差异性解析》文中指出从物语中的三则故事,到芥川小说演化为两篇小说,再到黑泽明拍摄成一部电影,"罗生门"的意义指象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作品的相同精神决定了它始终能焕发出无尽的活力,而其精神差异又是它在新的时代中不断被接受的根源。

陈晓东[4](2011)在《大师黑泽明在电影中的技术运用与人文情怀》文中研究表明电影大师黑泽明一生共拍摄了30多部作品。他的电影充满了强悍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西方媒体曾盛赞他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这话说的千真万确。莎士比亚只有一个,黑泽明也只有一个!在技术层面,他对今天的电影有着伟大的、超越旁人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力;而在哲学、人性、宗教等方面他也通过电影的形式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发人深省的画卷!他是一个伟大的东方人,他终其一生都在苦苦地思索和钻研,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黑泽明成为世人敬仰的大师,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他特有的电影艺术和戏剧人生。

仲冲[5](2010)在《三重“罗生门”——简析“罗生门”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差异》文中指出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与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都是传世名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它们的研究众多,但对“罗生门”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差异未见系统的论述,也未探讨形成此原因的根源。芥川的《罗生门》从《今昔物语》中脱胎而来,电影《罗生门》是以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的情节事件为主干,以小说《罗生门》中的个别情节和环境作为电影叙述的背景。全新打造之后,把“罗生门”推向世界。本文从三部分简析“罗生门”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差异。第一部分简析“罗生门”的历史改编过程。分别介绍《今昔物语》中有关罗生门的故事,芥川龙之介与《罗生门》、《竹林中》,黑泽明与电影《罗生门》。第二部分论述“罗生门”历史发展中的差异性。从物语中的三则故事,到芥川小说演化为两篇小说,再到黑泽明拍摄成一部电影。“罗生门”的意义指象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作品的相同精神决定了它始终能焕发出无尽的活力,而其精神差异又是它在新的时代中不断被接受的根源。不同时期的作品叙事策略的差异体现在《今昔物语》中的故事基本采用传统的“全知叙事”模式,从《今昔物语》与“罗生门”有关的这三个故事分析后发现作者是如实的叙述自己知道的部分,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借助历史的舞台展现现代的事,对故事重新赋予自己的认知和解释。黑泽明的“罗生门”里,虽然也有欺骗、剥夺、死亡等充斥其间,但每个人在表象的背后都有着他痛苦的根源。第三部分探讨“罗生门”历史发展差异性的根源。分别从作者的生长经历、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宗教、思潮的影响三方面论述。作者的生长经历决定了作品的创作基调。芥川的苦难经历与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使他思想上走向极端、怀疑与厌世主义。黑泽明的生活相对平坦,在他的作品中,总能找到救赎与人性回归的章节。讲述故事的历史背景不同决定了故事发展中的差异和变化。《今昔物语》产生于平安朝末期,芥川生活在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道路之时,黑泽明的《罗生门》拍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芥川和黑泽明在幼年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芥川本人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黑泽明的电影则深受法国先锋派的影响。

何世剑[6](2007)在《论黑泽明电影的中国接受》文中研究表明运用接受美学方法对黑泽明电影在中国的接受状况作受众分析,其表现有三:鉴赏视野中,观众对黑泽明电影有一定的鉴赏期待,有走向交往对话的动机和行动,受意识形态等原因影响,整体鉴赏水平还不高;批评视野中,评论者对之有些冷淡,集中于《罗生门》、《七武士》等片叙事主题、叙事结构的评析;创作视野中,导演、编剧们更为热情,徐克、张艺谋等将之视为范式文本加以摹仿,体认、实践黑泽明电影美学理念。

周兴杰[7](2002)在《关于历史的争讼——对电影《罗生门》的解读兼及与小说原作的比较》文中提出黑泽民的电影《罗生门》对芥川龙之介的同名小说做了极大改编。两者却存在难以割裂的内在关联。但两位艺术家在艺术旨趣与历史意识上表现出极大分歧。这一改编对我们今天的影视创作仍有借鉴意义。

二、关于历史的争讼——对电影《罗生门》的解读兼及与小说原作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历史的争讼——对电影《罗生门》的解读兼及与小说原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从《竹林中》看芥川龙之介的“真相”(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先行研究
第一章 《竹林中》的“真相”与再创作
    第一节 《竹林中》的“真相”
    第二节 《竹林中》的取材来源与“真相”
        一、古典物语中彰显的人性与难辨是非的“真相”
        二、独白体中被放大的情感与含混不清的“真相”
    第三节 《竹林中》的再创作:电影《罗生门》与“真相”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竹林中》“无真相”的叙事学解读
    第一节 《竹林中》的叙事视角与“无真相”
        一、视角与声音中的“真相”与“无真相”
        二、视角类型中的“真相”与“无真相”
    第二节 《竹林中》的叙述者、叙述接受者与“无真相”
        一、《指环与书》的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及“真相”
        二、《竹林中》的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及“无真相”
    第三节 《竹林中》的开放性叙事结构
        一、闭合与开放情节中的“真相”与“无真相”
        二、《竹林中》小标题的命题策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林中》的创作背景与“无真相”
    第一节 作家成长环境与《竹林中》的“无真相”
    第二节 作家情感经历与《竹林中》的“无真相”
    第三节 文坛背景与《竹林中》的“无真相”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悲剧中的善恶交锋——谈《罗生门》的思想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结语:

(3)“罗生门”历史发展中的语意指象差异性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罗生门”的多个语意指象
二、“罗生门”不同语意指象的解析
    (一) “罗生门”的来源——《今昔物语》中的“罗城门”
    (二) 芥川龙之介对“罗生门”语意指象的谛造
    (三) “罗生门”一词的语意指象最终定型

(4)大师黑泽明在电影中的技术运用与人文情怀(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泽明电影中独特的技术运用
    1. 大师早年个人风格的形成
    2. 个人电影技术风格的确立
    3. 电影技术的成熟运用
二、黑泽明电影中博大的人文情怀
    1. 黑泽明早期电影对人性深处的探索
    2. 不惑之年后的悟道
    3. 特立独行的个性
三、黑泽明的为人以及对电影的态度

(5)三重“罗生门”——简析“罗生门”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罗生门”的历史改编过程
    (一) 《今昔物语》中有关罗生门的故事
        1. 《今昔物语》
        2. 与“罗生门”相关的故事来源
    (二) 芥川龙之介与《罗生门》、《竹林中》
        1. 芥川龙之介
        2. 《罗生门》、《竹林中》
    (三) 黑泽明与电影《罗生门》
        1. 黑泽明
        2. 电影《罗生门》
二、“罗生门”历史发展中的差异性
    (一) “罗生门”语意指象的差异
    (二) 叙事策略的差异
    (三) 对人性的分析和故事的基调不同
三、“罗生门”历史发展差异性的根源
    (一) 作者的生长经历决定了作品的创作基调
    (二) 历史背景不同
    (三) 宗教和思潮影响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后记

(6)论黑泽明电影的中国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1.存有一定的鉴赏心理期待。
    2.观影给鉴赏者以美的享受。
    3.民族抵触情绪影响了鉴赏水准。
    4.走向交往对话的鉴赏。
    1.关于黑泽明电影英雄主义和武士主题的学理批评。
    2.关于黑泽明电影人道主义和人性主题的学理批评。
    1.创作时对黑泽明电影叙事主题的接受。
    2.创作时对黑泽明电影叙事方式 (结构) 的接受。
    3.创作时对黑泽明电影叙事技术、叙事风格等的接受。

四、关于历史的争讼——对电影《罗生门》的解读兼及与小说原作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竹林中》看芥川龙之介的“真相”[D]. 田一.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2]悲剧中的善恶交锋——谈《罗生门》的思想意蕴[J]. 孔影. 青年文学家, 2017(32)
  • [3]“罗生门”历史发展中的语意指象差异性解析[J]. 仲冲. 德州学院学报, 2012(05)
  • [4]大师黑泽明在电影中的技术运用与人文情怀[J]. 陈晓东. 理论界, 2011(07)
  • [5]三重“罗生门”——简析“罗生门”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差异[D]. 仲冲.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6]论黑泽明电影的中国接受[J]. 何世剑.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 [7]关于历史的争讼——对电影《罗生门》的解读兼及与小说原作的比较[J]. 周兴杰. 零陵学院学报, 2002(S2)

标签:;  ;  ;  ;  ;  

关于历史的诉讼——电影罗生门的解读及与原着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