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料用品全面限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欢[1](2021)在《三孩政策利好,儿童产品合规更要依靠高标准》文中指出今年6月,优化生育三孩政策一出台便受到极大关注,这预示着儿童产品市场份额将继续扩容,甚至未来有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质量问题也将接踵而至,品牌需要依靠高标准解决产品质量隐患,以赢得终端市场。儿童产品市场扩容不能忽视质量问题随着我国三胎政策开放,儿童产品市场将会继续扩容,消费支出也会持续上升。然而,儿童产品市场存在的诸多质量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高铭,常英健,郑为[2](2021)在《国内外纺织品限制物质要求(一)》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现行的纺织品中限制物质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标准要求,明确了限制物质的立法国家和地区,以及纺织产品中限制物质的关注重点。按化学物质结构或实际用途,详细列明了限制物质清单,并指明了各国和地区在限制这些物质方面的异同。
王鹏飞[3](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漳州市生态环境局[4](2020)在《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漳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漳发改生农[2020]1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漳州、常山、古雷开发区管委会,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闽发改生态[2020]545号),我们研究制定了《漳州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职责分工,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赵慧昂,强鹏涛,于文[5](2020)在《家用洗碗机专用洗涤剂的技术现状及其相关标准和规范》文中认为介绍了家用洗碗机专用洗涤剂的技术现状,并对其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家用洗碗机用洗涤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代康[6](2020)在《通信行业标准《通信电缆光缆用低烟低卤 阻燃软聚氯乙烯塑料》解读》文中指出通信行业标准YD/T3718—2020《通信电缆光缆用低烟低卤阻燃软聚氯乙烯塑料》于2020年7月1日开始实施。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标准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和国家标准GB/T8815—2008《电线电缆用软聚氯乙烯塑料》的差异,以及对铅盐热稳定剂和有毒的小相对分子质量的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的限量规定,说明了主要技术指标的意义、由来、影响因素和可行性,评述了标准中可能产生误解或争议的问题(如耐候性老化),并对未来标准内容的修订提出了建议。
王海燕,李彬,孙磊,路勇[7](2020)在《化妆品中高风险化合物筛查平台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化妆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和监管部门关注的热点。面对化妆品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基质种类多、风险物质类别广泛等现状,技术支撑手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监管工具。应建立化妆品风险物质选择性高的筛查平台,依托建立的风险物质筛查数据库及时发现问题,保障市场监管高效有序,满足化妆品安全监管的预警需求。本文主要针对筛查平台在化妆品禁限用物质等风险筛查分析中的应用做具体阐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李科[8](2020)在《木本油脂基聚氯乙烯增塑剂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增塑剂是塑料加工制造行业应用最多的加工助剂之一。目前主要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等邻苯类增塑剂为代表。但邻苯类增塑剂具有致畸、致癌等风险,难以达到REACH205 SVHC(高关注度物质清单)环保要求。环保型增塑剂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油脂类增塑剂因其低毒、原料来源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油脂类增塑剂的开发主要以大豆油等食用油脂为主体,品种少,性能单一,难以满足塑料行业对增塑剂产品越来越高的品质要求。基于此,本研究以木本油脂为对象,探索了环氧脂肪酸酯及油脂基多元酸酯增塑剂的增塑性能和构效关系,研究增塑剂结构与增塑效应的内在规律,并用数学公式对增塑效应与结构的关系进行模型化,合成二种性能优越的增塑剂产品,对其部分增塑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为木本油脂基环氧增塑剂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增塑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以我国特产资源木本油脂梓油和桐油为原料,通过酯交换、皂化、酯化、环氧化及Diels-Alder反应,合成了十种增塑剂(五种环氧酯类增塑剂和五种带六元环结构的C22-三元酸三酯类结构增塑剂)。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热重、拉伸测试、动态热力学、扫描电镜、耐抽出测试等分析手段,对这些增塑剂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环氧脂肪酸酯增塑的PVC产品Tg为30.5℃,明显低于DOP的37.64℃;拉伸强度在24MPa左右,与DOP(26.22MPa)相近;断裂伸长率均在385%以上,均高于DOP的360.64%;热重表明环氧脂肪酸酯增塑剂在300℃的损失率低于DOP,且残留量也大于DOP。这些均显示环氧脂肪酸酯具有极强的增塑性能和热稳定性。在C22-三元酸三酯类增塑剂中,C22-三元酸三甲酯(TM111)、C22-三元酸一甲二乙酯(TM122)、C22-三元酸一甲二丁酯(TM144)、C22-三元酸一甲二辛酯(TM188)四种增塑效果良好,物化性能与DOP相当,热稳定性普遍优于DOP;其中TM111、TM122、TM144 增塑的 PVC 挥发量为 4.08%、3.92%、2.83%,优于 DOP 型材的5.54%;TM111和TM122增塑的PVC薄膜的拉伸强度分别为25.24MPa和22.74MPa,高于DOP(22.32MPa)产品;TM111增塑薄膜的断裂伸长率较DOP提升了 2.5%,具有最为优异的增塑性能。2.性能与构效关系研究:本研究利用两大系列多种环氧脂肪酸酯及C22-三元酸三酯增塑剂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构建了油脂基增塑剂的构效关系。油脂基增塑剂在结构上分为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两个部分。对于增塑剂,其极性基团应处于增塑剂分子结构的外围,方便其与PVC的分子链接触,增加相容性;非极性基团数量和长度要适当,在不遮挡极性基团的基础上与PVC分子链作用并阻隔PVC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有效降低PVC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起到润滑(增塑)作用。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模型化的“增塑指数”经验公式来预测油脂基增塑剂的增塑效果:3.构效关系验证试验:以构效关系和增塑指数为参考,合成并研究了两种不同结构化合物的增塑性能:环氧乙酰甘油酯(ELCO)和C22-三元酸一乙二甲酯(TM211)。结果表明ELCO的Tg为-0.77℃,低于环氧大豆油(ESO)的6.13℃;其增塑PVC断裂伸长率为370.56%,高于ESO增塑PVC的321.11%;与环氧脂肪酸甲酯(178℃)相比具有更高的闪点(204℃),较少的加热减量和更优良的热稳定性。对于TM211,XRD表明该产品可有效破坏PVC结晶性;DMA表明TM211的Tg(46.37℃)低于TM188(52.1℃);拉伸测试及断面的SEM均显示其对PVC具有与DOP相当的增塑性能,且可提高材料的拉伸强度;TM211在水、乙醇、乙醚等5种溶剂中的耐抽出性及挥发性能均优于DOP;热重及热解活化能表明TM211可有效提升PVC材料的热稳定性。所以ELCO和TM211都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增塑剂新品种。这两种增塑剂的性能与预测相符说明了本研究提出的构效关系和增塑指数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
王燕萍,邓义祥,张承龙,张嘉戌,安立会,刘瑞志[9](2020)在《我国一次性塑料污染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一次性塑料垃圾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一次性塑料的管理正逐步成为人类的共识,也是我国塑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通过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一次性塑料管理措施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出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主要有征税、自愿协议、全部或部分禁止、禁令和征税并行4类.对我国一次性塑料管理现状进行总结发现,我国当前针对一次性塑料的管理政策存在分散性以及滞后性等问题,尚未达到系统化.借鉴国际经验,在我国现存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提出完善我国一次性塑料污染的管理对策:①源头管理措施包括分阶段、分领域限制和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使用税收等经济工具将一次性塑料垃圾外部成本内部化,探索替代品实现一次性塑料使用减量化;②使用过程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提高一次性塑料的使用次数从而达到减量化使用的目的;③末端管理措施包括完善一次性塑料垃圾产生者责任制,提高垃圾回收中一次性塑料分拣效率和加快技术创新、促进再生利用等;④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环境意识这也是一次性塑料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平[10](2019)在《欧盟“限塑”立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指出首先介绍欧盟《封闭循环—欧盟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欧洲塑料战略》以及欧盟"限塑"立法的背景,并分析了欧盟"限塑"立法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进而对《欧盟塑料指令》的内容和原则进行研究;在学习欧盟"限塑"立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塑料垃圾立法现状和不足的考察,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我国"限塑"立法的建议:设置禁用和限用名单、强化生产者责任、扩大公众参与以及全方位多层次的完善我国塑料污染的立法控制。
二、塑料用品全面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料用品全面限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孩政策利好,儿童产品合规更要依靠高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儿童产品市场扩容不能忽视质量问题 |
实现产品质量安全要依靠高标准认证 |
儿童产品标准体系需要不断调整 |
(2)国内外纺织品限制物质要求(一)(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国内外纺织品限制物质概要 |
2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要求 |
2.1 欧盟、欧洲经济区和英国 |
2.1.1 REACH法规 |
2.1.2 POPs法规 |
2.2 欧亚经济联盟 |
2.2.1 TP TC 017/2011轻工业产品安全性能 |
2.2.2 TP TC 007/2011儿童和青少年产品安全性能 |
2.3 丹麦 |
(3)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漳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漳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
一、总体要求 |
二、重点任务 |
(一)全面落实禁止、限制生产销售使用部分塑料制品政策。 |
1. 加强对禁止生产、销售有关塑料制品的监督检查。 |
2. 禁止、限制使用部分邮政快递业塑料制品。 |
3. 加强对零售餐饮等领域禁限塑的监督管理。 |
(二)积极推广应用替代品和模式 |
1. 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 |
2. 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
3. 积极推广应用替代品。 |
(三)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 |
1. 加强废塑料源头减量和回收清运。 |
2. 推进资源化能源化利用。 |
3. 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 |
(四)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督检查 |
1. 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和标准。 |
2. 加大政策支持。 |
3. 强化科技支撑。 |
4. 严格执法监督。 |
(五)营造限产限售限用塑料制品的良好氛围 |
三、强化组织实施 |
附件 |
(5)家用洗碗机专用洗涤剂的技术现状及其相关标准和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 洗碗机专用洗涤剂产品的技术现状 |
1.1 产品形态 |
1.1.1 固体产品 |
1.1.2 液体或者凝胶产品 |
1.2 产品配方成分的现状 |
2 洗碗机用洗涤剂相关标准和规范 |
2.1 洗碗机用洗涤剂产品性能评价的相关标准 |
2.1.1 GB/T 24692-2009《表面活性剂家庭机洗餐具洗涤剂性能比较实验导则》[22] |
2.1.2 GB/T 20290-2016《家用电动洗碗机性能测试方法》[24] |
2.1.3 SN/T 3535-2013《日用陶瓷耐洗碗机洗涤性能测试方法》[25] |
2.1.4 IKW(德国化妆品和洗护用品制造商行业协会)对洗碗机用洗涤剂的清洁性能进行质量评估的建议(B部分,2015年更新)[26] |
2.1.5 ASTM D3556-2014机械洗碗过程中玻璃器皿上沉积的标准测试方法[27] |
2.1.6 ANSI/AHAM DW-1-2010家用电动洗碗机[28] |
2.2 洗碗机用洗涤剂环境标准及规范 |
2.2.1 国内相关环境标准 |
2.2.2 国外相关环境标准 |
3结语 |
(7)化妆品中高风险化合物筛查平台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化妆品中风险物质及其筛查分析技术简介 |
1.1化妆品非法添加禁用物质现状 |
1.1.1糖皮质激素、性激素 |
1.1.2 抗生素等 |
1.1.3 汞 |
1.2化妆品中风险物质筛查分析技术 |
1.2.1高分辨质谱在化妆品中风险物质筛查方面的应用 |
1.2.2 化妆品筛查平台在非法添加禁用物质方面的应用 |
2化妆品筛查平台在其他风险物质筛查方面的扩展 |
2.1化妆品中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筛查 |
2.2化妆品中致敏性香料的筛查 |
2.3化妆品中植物提取物的筛查 |
2.4化妆品包装材料的筛查 |
2.5化妆品农药残留的筛查 |
3结论与展望 |
(8)木本油脂基聚氯乙烯增塑剂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增塑剂 |
1.2.2 环保型增塑剂 |
1.2.3 木本油脂利用 |
1.2.4 增塑机理 |
1.3 设计思路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
2 环氧梓油的制备及其增塑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原料油分析 |
2.3.2 环氧化反应动力学影响因子的研究 |
2.3.3 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
2.3.4 样条拉伸性能测试 |
2.3.5 挥发性、抽出性及迁移性分析 |
2.4 小结 |
3 环氧脂肪酸酯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梓油脂肪酸酯成分分析 |
3.3.2 结构表征 |
3.3.3 蒸馏及脂肪醇对闪点的影响 |
3.3.4 PVC结晶状态分析 |
3.3.5 力学性能 |
3.3.6 断裂面分析 |
3.3.7 抽出及挥发迁移性 |
3.3.8 动态热力学分析 |
3.3.9 热重分析 |
3.3.10 PVC热分解分析 |
3.4 复配对薄膜拉伸的影响 |
3.4.1 PVC样配方 |
3.4.2 力学性能分析 |
3.5 小结 |
4 C_(22)-三元酸三酯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桐油脂肪酸甲酯成分分析 |
4.3.2 D-A转化率的测定 |
4.3.3 C_(22)-三元酸三酯合成及表征 |
4.3.4 物化性能分析 |
4.3.5 热重分析 |
4.3.6 动态热机械分析 |
4.3.7 力学性能 |
4.3.8 断面形貌 |
4.3.9 耐抽出与挥发性 |
4.3.10 结晶状态分析 |
4.4 复配对薄膜拉伸的影响 |
4.4.1 PVC样配方 |
4.4.2 力学性能分析 |
4.5 小结 |
5 油脂基增塑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案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油脂基环氧类增塑剂 |
5.3.2 油脂基多元酸酯增塑剂 |
5.3.3 油脂基增塑剂构效关系 |
5.3.4 微观增塑模型 |
5.3.5 增塑机理探讨 |
5.4 小结 |
6 环氧乙酰甘油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试剂与仪器 |
6.2.2 实验方法 |
6.2.3 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分子设计 |
6.3.2 合成工艺研究 |
6.3.3 结构表征 |
6.3.4 物化性能 |
6.3.5 热重分析 |
6.3.6 玻璃化转变温度 |
6.3.7 拉伸性能分析 |
6.3.8 PVC稳定性及分解产物分析 |
6.3.9 PVC热解活化能对比 |
6.3.10 挥发性、抽出性及迁移性分析 |
6.4 小结 |
7 TM211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试剂与仪器 |
7.2.2 实验方法 |
7.2.3 分析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分子设计 |
7.3.2 合成与表征 |
7.3.3 PVC制品结晶状态分析 |
7.3.4 力学性能 |
7.3.5 断面分析 |
7.3.6 玻璃化转变温度 |
7.3.7 耐抽出性与挥发性 |
7.3.8 热重分析 |
7.3.9 PVC热分解分析 |
7.3.10 PVC热解活化能 |
7.4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英文缩写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9)我国一次性塑料污染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一次性塑料概况 |
1.1 一次性塑料的来源 |
1.2 一次性塑料对环境的危害 |
2 世界各国和地区一次性塑料管理概况 |
2.1 一次性塑料的减量化政策 |
2.1.1 全部或部分禁止 |
2.1.2 对消费者征税 |
2.1.3 禁令和征税并行 |
2.1.4 与零售商达成自愿协议 |
2.1.5 实施效果分析 |
2.2 跨国塑料污染管理 |
3 我国一次性塑料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3.1 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
3.3 新兴领域政策措施不健全 |
3.4 回收体系亟待推陈出新 |
4 我国加强一次性塑料管理的主要措施 |
4.1 源头管理措施 |
4.1.1 分阶段、分领域限制和禁止使用 |
4.1.2 使用税收等经济工具 |
4.1.3 开发替代产品 |
4.2 使用过程管理 |
4.3 末端管理措施 |
4.3.1 完善一次性塑料垃圾产生者责任制 |
4.3.2 提高垃圾回收中一次性塑料分拣效率 |
4.3.3 加快技术创新,促进再生利用 |
4.4 公众参与 |
5 结论 |
(10)欧盟“限塑”立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欧盟“限塑”立法的背景及原因 |
2.1《封闭循环—欧盟循环经济行动计划》 |
2.2《欧洲塑料战略》 |
2.2.1 提高塑料回收的经济效益 |
2.2.2 严控塑料垃圾产生 |
2.2.3 防治海洋塑料污染 |
2.2.4 推动投资与创新 |
2.2.5 加强国际合作 |
2.2.6 力求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
2.3 欧盟“限塑”的原因分析 |
2.3.1 欧盟内部原因 |
2.3.2 外部原因 |
3 欧盟“限塑”立法的内容及原则 |
3.1《欧盟塑料指令》的内容 |
3.1.1 减少消费目标 |
3.1.2 回收目标 |
3.1.3 特定产品禁止使用塑料 |
3.1.4 贴标要求 |
3.1.5 提高认识举措 |
3.1.6 生产者责任 |
3.2《欧盟塑料指令》的原则 |
3.2.1 比例原则 |
3.2.2 附属原则 |
4 我国塑料垃圾立法现状与不足 |
4.1 塑料垃圾管理立法现状 |
4.2 立法不足分析 |
5 完善我国“限塑”立法的建议 |
5.1 设置禁用和限用名单 |
5.2 强化生产者责任 |
5.3 扩大公众参与 |
5.4 完善塑料污染的立法控制 |
四、塑料用品全面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孩政策利好,儿童产品合规更要依靠高标准[J]. 许欢. 中国纤检, 2021(07)
- [2]国内外纺织品限制物质要求(一)[J]. 高铭,常英健,郑为. 印染, 2021(06)
- [3]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4]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漳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J]. 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漳州市生态环境局. 漳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12)
- [5]家用洗碗机专用洗涤剂的技术现状及其相关标准和规范[J]. 赵慧昂,强鹏涛,于文.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20(09)
- [6]通信行业标准《通信电缆光缆用低烟低卤 阻燃软聚氯乙烯塑料》解读[A]. 代康. 中国通信学会2020年通信线路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0
- [7]化妆品中高风险化合物筛查平台的建立及应用[J]. 王海燕,李彬,孙磊,路勇.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0(05)
- [8]木本油脂基聚氯乙烯增塑剂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D]. 李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9]我国一次性塑料污染管理对策研究[J]. 王燕萍,邓义祥,张承龙,张嘉戌,安立会,刘瑞志.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4)
- [10]欧盟“限塑”立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房平.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