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勇和他的女人

朱德勇和他的女人

一、朱德庸和他的女人们(论文文献综述)

李诗瑶[1](2018)在《毕淑敏散文中的创伤书写研究》文中提出毕淑敏是当代着名作家,被王蒙称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自创作以来笔耕不辍,到目前为止已创作了多篇优秀的长篇小说,发表了百余篇散文,并且至今仍坚持在新媒体平台继续进行最新的散文创作。她的散文题材丰富,风格独特,语言真实,情真意切。毕淑敏十分关注现代人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下的处境,她以细腻的心思敏锐地发现,现代人在时代快速发展中与自然、自我、和他人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关系断裂,这些关系的断裂给现代人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有些创伤已被人们感知,而有些甚至是未被人们发觉的。本文以毕淑敏的散文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散文中呈现的创伤形成原因,创伤表现形式和抚慰创伤的方法。本论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创伤理论的解读、本文行文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毕淑敏在书写创伤时书写个人创伤经历的目的,主要从作家幼时创伤体验和昆仑生命之殇来论述了创伤书写与毕淑敏生命经历的密切联系。第三章着重分析了毕淑敏散文中所呈现出来的现代人多种创伤的表现和创伤产生原因,从“断裂”的角度分析当人与自然、自我、和他人发生断裂时创伤的表现。最后一章详细论述了毕淑敏提出的抚慰创伤、逃离困境的方法,包括临终关怀、聚集同类受创者和接纳全部感情重建自我,同时分析了毕淑敏语言上带给人们亲切感受的巧妙写作方法,反思了毕淑敏大量书写创伤的宝贵意义。总体来说,毕淑敏的散文踏实丰满、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在书写创伤时总能够将个人经历和议论抒情完美结合,她的散文中既包含了作者个人创伤经历,也大量涵盖其作为内科医生和心理医师的从医案例。毕淑敏明确提出的抚慰创伤的办法能够引发人们深刻的反思,与此同时,她在书写创伤时所表现出的温柔的风格为创伤书写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对于焦虑的现代人来说有着十分宝贵的意义。

张艳虹[2](2017)在《当代上海市井小说的诗学建构》文中认为上海是一个被不断赋予意义的城市,她是中国最为现代化的城市,在这座城市现代、飞速、时尚的面貌之下,又有着窘迫的城市空间状态和世俗的市民阶层。这种多元复杂性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上海的作家们自觉远离庙堂文化的恢弘堂皇、强壮有力,更乐意在看似无聊乏味、狭小的空间中,展现城市日常生活内部所包含的差异与冲突,并在其中寻找上海市井的意义与滋味——一种市井的世俗与智慧。“市井”作为城市地域性的灵魂与根基,其核心在于差异与冲突,这是城市发展的自然状态。她不是原生态的俗文化,而是雅与俗、本地与外地、中国与西方等多向度的杂糅。我们既能感受到文化中平稳和谐的一面,也能看到潜藏在文化之下的冲突与差异的一面。作为理论的探讨,论文将着重对上海市井小说的文化内涵与诗学逻辑做出考察,对小说中的共识性、结构性的部分进行美学和文化性的考察。关注文学中的市井能否以及如何成为诗学讨论的对象,能够突破既有的诗学范式。市井小说是上海当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市井”必须通过文学形象才能够落实。在上海的文学叙述中,市井细民日常生活的文学表述从未中断过,海派文学、市民小说、新市民小说、市井小说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市井”也构成了我们研究具体文学作品的意义机制,这其中蕴藏着上海小说之所以成为上海小说的原因。市井以空间概念的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潜身于城市的外部空间、家庭生活空间以及语言的交流空间之中。市井通过街道这一公共空间作用于城市日常生活的外部空间,成为城市的显性景观。街道、街道上的人、街道上的物,以及对于街道的想象共同组成了街道叙述的体系。街道的建立、街道的市井属性,以及街道的城市想象,无一不是对于市井的外部空间的呈现。上海对于家庭空间有着不同寻常的执着,家庭的内部空间影响着日常生活的形态,形塑着整个城市中的市民以及城市关系。伴随着从弄堂到新村的家庭空间的变化,与之相伴随的是市井的生存智慧、文化传奇以及价值追求的改变。沪语所承载的市井文化之腔调,是市井栖身的隐秘空间。沪语所呈现出的不仅是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呈现了整个市井世界。而市井的种种意识、文化、流转、趣味都在这些方言中,通过语言的表述呈现,再现了上海的人情与世情。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方言的叙述,丰富了市井的内容,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人们以往所想象的世界。

郑婉琪[3](2016)在《方寸之间,众生百态——朱德庸漫画作品特点简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洋洋大观的漫画艺术之林中,朱德庸这位被称作"本世纪最佳人性观察者"的漫画家,在其作品中以幽默犀利的语言,夸张生动的造型,艳丽单纯的色彩,以及自己的创造性思考,用一个个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现象的故事,向人们讲诉着"朱氏哲学"关于婚姻、爱情、工作……的高智慧思考,在阅读时以一种喜剧性的阅读氛围,与读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帮助人们认识与感受人生,从而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喜爱。

胡育丹[4](2015)在《当代中国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剧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艺术品,它的出现可以鼓舞人民的斗志,凝聚观众的人心,更可以激发人们对于艺术与生活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电视剧刚刚起步的时候,女性在电视剧中仅仅是充当点缀,然而到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末期,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舞台,这时的女性已经不再满足于充当艺术品的装饰,她们更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够展示自我形象,特别是代表女性来展示自己。但是在这提出这一点并不顺利,很多女性形象在电视剧中展示的并不成功,她们要么过于突兀,要么仅仅代表负面情感,在影视剧中大多数是起到修饰作用,直到美国开始兴起女权运动,那些能够振奋女性精神,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才渐渐有了独到的醒世作用。我国电视剧起步较晚,从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女性题材电视连续剧《渴望》,到今天浙江卫视热播的《武媚娘传奇》,整整经历了30年的发展,在这30年间,不论是从电视产业来说还是从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层面来讲,我国电视剧,特别是女性题材电视剧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电视剧题材多样,涉及婚恋、历史、军事、家庭生活等等,电视剧当中的女性人物关系也在进行不断的演变,人们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婆媳礼教式的相处方式慢慢变得平和了很多,血缘关系虽然依旧看重,但女性自主权却变得逐渐让人尊重。虽然说当前我国女性题材电视剧当中的女性话题和女性认知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总体发展方向是好的,路径也是正确的,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来文化强国的战略,电视剧产业正在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若干年之后的女性题材电视剧当中的角色会更加的出众和引人。[1]

杜垚[5](2015)在《“婚姻”的认知模式:基于汉语和英语语料的隐喻分析》文中指出“婚姻”属于永恒的话题,为人文社科诸多领域共同关心。以往学人多从文学、法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婚姻。在语言学上,人们始终想清晰定义“婚姻”,然而从未有过一条定义能尽表其义,让所有人感到满意。认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认识“婚姻”的新视角。认知科学家提出了诸多理论,对人类思维机制做出了种种猜想。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认知转向下,隐喻理论有所突破。本研究便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及其最新发展,探讨婚姻认知模式。研究问题有二:1)汉语和英语各依靠哪些概念隐喻建构“婚姻”概念?2)在汉、英二语就“婚姻”建构的概念隐喻中,是否蕴有统一、基本的认知模式?对问题一,本文利用访谈、情感信箱、影视和文学作品汇集婚姻语料,运用MIP判定隐喻表达,进而确定婚姻概念隐喻的来源域;对问题二,则利用Grady的基本隐喻理论和Kovecses的隐喻认知文化视角分析所得的概念隐喻,以提炼出婚姻的认知模式。研究结果如下:第一,视婚姻为整体时,建构婚姻概念的“私有财产”来源域仅见于英语语料;“烹饪用具或材料”来源域仅见于汉语语料。其余来源域为汉语和英语共享;视婚姻为关系时,建构婚姻概念的“拥有关系”、“宾客关系”、“主仆关系”三类来源域仅见于汉语语料;“队友关系”来源域仅见于英语语料。其余的来源域为汉语和英语共享。第二,视婚姻为整体时,含于概念隐喻的认知模式是:婚姻具有先决条件、婚姻是困难的、婚姻有约束性和排外性、婚姻有世俗性、婚姻有风险性、婚姻有虚假性、婚姻需努力维系。这七种认知模式为汉语和英语思维共享,但“婚姻有世俗性”这一认知模式在英语思维中体现不明显;视婚姻为关系时,含于概念隐喻的认知模式是:婚姻是联结关系、亲密关系、互惠关系、和谐关系、竞争关系、相容共生关系、支配—从属关系。这七种认知模式为汉、英思维共享,但“婚姻是支配—从属关系”这一认知模式在英语思维中体现不明显。总的来说,汉语和英语思维中,婚姻的认知模式大致相同,同中有异。对于汉语和英语婚姻认知模式的差异,本文也做出了解释。

郑智超[6](2014)在《批判的反思—中国当代动漫绘画原创性缺失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当代动漫绘画现已经成为业内的焦点,在市场扩充与绘画的自我更新中,一批由70、80、90后组成的艺术家群体出现了,这就是“卡通一代”。并且从展览数据、拍卖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走向了动漫创作道路,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艺术景观,所以无论是在学术价值上,还是在创作方法上上,动漫绘画的都是非常值得分析与探究的。但中国动漫绘画艺术品中原创性与本土性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被人们冠以“浅文化”的代名词,这种批判完全脱离历史背景与现实问题,从一种孤立的角度去进行审视。因此本文是站在历史、社会、家庭、个人、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共同作用,去对中国当代动漫绘画中原创性缺失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虽然对于动漫行业原创性批判的文章有一部分,但对于动漫绘画原创性缺失批判的文章,却难见有深刻的剖析,更无从反思可言,而笔者却是与这些动漫画家一样,出生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因此对于相关动漫的一些问题会更加深入地认识与理解。本文通过第一章对动漫的概念及历史进行简短回眸,其中还特别论述了日本动漫的发展状况,最主要的就是当代人们熟知的村上隆与奈良美智,而这两位艺术家在中国是受到了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画廊的广泛关注,这里将他们两位提出,目的是为了在分析他们作品的同时,解译他们成功的关键,以此来对中国动漫行业原创性缺失进行批判反思。而在本文的第二章,笔者便选取了高瑀、陈可、李继开、维嘉等艺术家,进行了例证分析,目的仍是从他们作品中的图像志中来看,中国动漫绘画原创性缺失的现状及原因,以便与本文的第三章,对于原创性缺失原因的探究反思相呼应。当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反思之后,本文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改善目前这种原创性和本土性缺失的现象,所以本文第四章的是在提出一些发展策略和学术建议,希望通过作品的分析反思,以此唤醒人们深刻认识到动漫绘画创作的原创性与本土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重要意义。

杨博[7](2013)在《媒介变迁与当代文学转型》文中指出省视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其每一次嬗变都与媒介的发展密切攸关。媒介作为文学艺术的载体,同时也作为“讯息”传达着深层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使媒介日新月异,而媒介的不断变迁又对文学的生产表现出深刻的影响。本文即是以媒介为话语轴线,论述自1980年代以来文学生产场域的种种新变。自1980年代以降,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方式、价值取向、文学观念、传播方式、表现形态等各个面向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借助于新兴技术的支撑性力量,弱化了文学生产集中化、统一化的生产方式,由此表现出文学媒介化的特质。本文有关媒介理论的分梳取自麦克卢汉、布迪厄等人的经典论述。常识意义上往往将媒介视为形式性的存在,麦克卢汉却强调媒介相较于传播内容而言,并非次要的形式因,而有其自身的本体性存在价值,媒介不是单纯的客体存在,还具有强烈的能动性,不同的媒介会塑造不同的文化形态;布迪厄在分析艺术生产的法则时,也明确指认了媒介等文学生产的外部因素会区隔文学生产的不同场域。而在有限的生产场域,媒介更是参与了艺术自主性法则的形成和确立;安德森在论述民族主义时,认为民族作为想象的共同体,其主要实现途径就是通过印刷技术。而民族观念恰是借助现代媒介技术,才得以深入人心,所以,媒介塑造着公共空间中想象的共同体。基于他们的理论,本文认识到媒介不仅仅是文学的载体,它还是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存在。在此基础上,本文逐一论述了占据不同时代主角的媒介形式对于文学的影响和作用。1980年代文学的主要媒介形式为文学期刊,文学期刊作为1980年代突出的文化景观,在当时的文化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期刊作为冷媒介,其清晰度低,参与度高,冷媒介的特性与时代启蒙精神相呼应,与精英文学的特征相契合,并形塑了精英文学的场域特征。文学期刊实现了媒介与文学的完美互动,将文学提升到时代的高度,形塑着1980年代理性、富有激情的风格和气质。1990年代影视媒介异军突起,影像促使图像增殖,文化出现视觉化转向。自此主要依赖印刷媒介的传统文学生产受到视觉文化的挤压,精英文学式微,大众文化全面兴起,文学领域的运作也开始以商业原则为准则。作为热媒介的影视,以全然不同于冷媒介的生动、形象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视觉文化与感性、直观、快感文化的内在联系,激发了 1990年代文学的语言剧本化、叙事平面化、审美风格通俗化的转向。而新世纪以来,具有超文本互动功能的网络媒介兴盛、普及。网络媒介最为集中地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开放、去中心、张扬本能、超越现实的网络文学充满艺术张力,尽管饱受诟病却拥有不俗的市场潜力。在网络媒介突出的新世纪,文学生产场域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局面,其具体表现为,文本资源无限丰富与开放,文学语言极具游戏风格,并始终坚守民间的话语立场。历史性追溯1980年代已降文学艺术的变迁,在媒介因素的大力影响下,传统意义上文学的四要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全面媒介化,文学亦被媒介化和边缘化;作家身份泛化,传统的个人书写进入公共领域成为媒介事件;读图时代图像凌越于文字,使读字遭遇尴尬;媒介的泛滥导致了文学性的肆意蔓延,而这种蔓延恰恰证实了文学性的缺失;欣赏者奉行“娱乐至死”的审美向度,沦为拒绝深度的“单面人”,对媒介技术的崇拜,终使人成为被异化的存在。总之,1980年代以来媒介成了参与文学意义表达的重要因素,媒介早已从文学生产的外部因素成为积极的、能动的存在。媒介的介入成为19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转型的重要原因。

毛珺琳[8](2012)在《中国内地漫画改编电视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漫画和电视剧都是读图时代和视觉文化的产物,符合当下观众的心理诉求,是一种简单快捷的娱乐方式。而漫画的故事性决定了它可以作为电视剧改编的文本。两者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视听感受,也开拓了电视剧表现力的呈现。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类型。漫画改编电视剧由来已久,最早起源于美国,随后在日本和韩国形成制作规模,成为电视剧中重要的一支类别。中国漫画改编电视剧的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模仿阶段,选材单一、特点不够明确、还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电视剧类型。本文从世界范围内典型国家和地区的漫画发展概况说起,介绍了不同地域漫画改编电视剧的特点以及运营模式,阐述了漫画改编电视剧的存在基础以及媒介改变带来的优缺点,详细分析了内地漫画改编剧的现状及问题,并借以相关学科理论及统计数据直观的表现漫画改编电视剧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潜力,最后以经典的漫画改编电视剧为案例来论述改编方法,并简要讨论了如何吸引观众及周边产业的发展,力求为内地漫画改编剧的创作与发展带来些微启示。

吴丹[9](2010)在《中国女性电视剧叙事研究 ——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正是中国社会构建性别和谐、重新定位女性的过程,伴随着越来越快的市场经济的步伐、紧跟着随之而来的日益强盛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立足于最广泛、最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媒体——电视,对当代中国女性电视剧进行研究就特别显得具有意义。本论文研究的对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电视剧。所谓的女性电视剧,在本文中指的是文本中以女性视角为出发点,反映女性为主题,以女主人公为聚焦视点的故事情节电视剧。同小说一样,作为影视叙事的中国女性电视剧,它的意义张力不仅仅存在于故事与女主人公或女主人公们之间,而且存在于话语——影视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构成之中。借鉴女性主义叙事学中美国学者苏珊·S·兰瑟的理论思路与类型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国电视剧独特的属性,在第一章中,我把女性电视剧分为个体的叙述和集体的叙述两种类型,分别对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类似叙事结构模式进行归纳。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借鉴电影叙事学的研究成果,通过独特的影视中最基本的两个语素:画面和声音,来阐释中国女性电视剧文本在影像语言下是如何展示的,两种叙事类型分别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其中,第三节是本章中的重点,借鉴于美国学者苏珊·S·兰瑟的“声音”理论,从而探讨在文本中女性的“声音”这一意识形态范围上的“文化意义”,是如何通过外在呈现符号来表达出来的。第三章结合中国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中国独特的社会背景,分别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商业文化三方面来说明中国女性电视剧的“声音”为什么会是现在所存在的状态,探讨中国女性电视剧所独特具有的“声音”背后的多种文化成因机制。据目前我所掌握的资料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国女性电视剧文本进行叙事研究往往属于女性批评主义的研究,大多属于意识形态上的范畴。对文本进行一般形式上的观察,抽取普遍规则的文章寥寥无几,存在的也仅仅只是个别文本的具体分析,只有1篇2007年浙江大学郑淑梅的硕士论文《女性自我的影像表达:李少红电视剧女性叙事研究》,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来研究文本。以中国女性电视剧为研究对象,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站在整体高度上进行统一的把握,国内目前还很少。本论文站在整体性的高度上,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电视剧叙事的多重特征,进行理性把握归纳和本体性的深度分析,试图从特殊的个别归纳出普遍的共相,在深一步的层面上来科学地挖掘其背后存在成因。借鉴着女性主义叙事学,结合历史学、电影叙事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对其叙事模式的引发机制和多重语境下的意义言说进行解剖,试图来阐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机构以及产生的作用效果,并解释当代中国女性电视剧叙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从而使其进一步得以相对完整性地叙述。

季栋梁[10](2009)在《狐狸精(外一章)》文中认为大约对于四十岁左右的人来说,"狐狸精"这个词语确实是一个坏词语。因为它一直是作风不好的代名词。倘若一个女性要是被人用"狐狸精"这个词语形容过了,那她一定会勃然大怒,

二、朱德庸和他的女人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朱德庸和他的女人们(论文提纲范文)

(1)毕淑敏散文中的创伤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学术界研究现状综述
    1.3 创伤理论解读
    1.4 本文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我的故事:毕淑敏散文中的创伤自述
    2.1 作为作家疗愈创伤的途径:书写与倾诉
    2.2 散文中的幼时创伤回忆
    2.3 散文中的昆仑之殇自述
第3章 书写创伤:创伤视角下的现代人
    3.1 回避疾病与死亡的生命创伤
    3.2 关系断裂所致的心理创伤
        3.2.1 旷野与城市——人和自然的断裂
        3.2.2 自惭形秽的小草——人和自我的断裂
        3.2.3 我不知道今年的流行色——人和人的断裂
    3.3 女性在时代重围中的创伤
        3.3.1 危险的花烛:婚姻多面性为女性造成创伤
        3.3.2 女也怕:家庭事业共存的压力给女性带来心理创伤
第4章 开辟突出创伤重围的路径
    4.1 临终关怀
    4.2 聚集同类受创者互相抚慰
    4.3 引导受创者接纳全部感情重建自我
    4.4 同盟关系和言语功能
        4.4.1 治疗同盟
        4.4.2 言语真诚温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当代上海市井小说的诗学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市井小说:文化大流转中的产物
    引言
    第一节 概念的准备:从“市民”到“市井”
    第二节 当代上海市井小说概述
第二章 街道:市井空间的诗学风景
    引言
    第一节 街道:城市的市井空间
    第二节 街道:城市的市井属性
    第三节 街道:城市中的诗学变奏
第三章 家庭:市井内部的诗学滋生
    引言
    第一节 传统到现代:市井小说的家庭叙事
    第二节 从封闭到开放:家庭转型中的价值重建
    第三节 从程式化到多元化:市井中的文化积淀与创新
第四章 方言:市井书写的诗学载体
    引言
    第一节 方言在市井小说中的重生
    第二节 市井小说中的方言意味
    第三节 方言书写中的美学特征
结语
附图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方寸之间,众生百态——朱德庸漫画作品特点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小见大,视角独特
二、简洁夸张的画风
三、色彩鲜亮单纯
四、结语

(4)当代中国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当代中国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研究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注释
第二章 电视剧中的女性——凝视的对象
    一、女性的着装——靓丽的风景线
    二、女性的身姿——灵动的幻想
    三、女性的情感——性别意识的精神引导
    四、女性的命运——暴力影像的承担者
    注释
第三章 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符号化——现代“第二性”
    一、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帝王将相的宠儿
    二、婚恋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多愁善感的我和她
    三、政治、军事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缺失家庭身份的半边天
    四、家庭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五味俱全的宴席
    注释
第四章 当代中国电视剧中女性关系的嬗变——从单一到多元
    一、婆媳关系——从礼教约束型走向人人过招式
    二、夫妻关系——从男尊女卑慢慢到和平共处
    三、血缘关系——从大打苦情牌转变到折射现实
第五章 当代中国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从传统到现代
    一、女性传统角色——从被动接受到自我认同
    二、女性现代意识——从背离忽略到宣扬自信
    三、女性价值观念——从认知误区到自我警醒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婚姻”的认知模式:基于汉语和英语语料的隐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
表目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回顾
        1.2.1 认知模式研究
        1.2.2 基于概念隐喻的认知模式研究
        1.2.3 婚姻概念隐喻研究
    1.3 研究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
    1.6 本文的结构与框架
第2章 本项研究的学术背景
    2.1 六、七十年代的认知转向
        2.1.1 范畴观的认知转向
        2.1.2 哲学观的认知转向
        2.1.3 语言学的认知转向
    2.2 认知转向下的隐喻研究
    2.3 认知模式
        2.3.1 认知模式的界定
        2.3.2 认知模式理论
        2.3.3 术语的选择
    2.4 认知模式与概念隐喻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语料收集与语料处理
    3.1 语料收集
        3.1.1 访谈
        3.1.2 情感专栏
        3.1.3 影视作品
        3.1.4 文学作品
    3.2 语料处理
        3.2.1 口语语料的转写
        3.2.2 隐喻表达的判定
        3.2.3 隐喻表达判定举例
        3.2.4 隐喻判定中的一些说明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婚姻概念隐喻
    4.1 婚姻概念隐喻之一:视婚姻为整体
        4.1.1 具有自然属性的来源域
        4.1.1.1 可分解的物质
        4.1.1.2 有机体
        4.1.1.3 运动
        4.1.1.4 建筑结构
        4.1.1.5 机械
        4.1.1.6 容器
        4.1.1.7 烹饪材料或用具
        4.1.2 具有感知属性的来源域
        4.1.2.1 视觉
        4.1.2.2 听觉
        4.1.2.3 味觉
        4.1.2.4 触觉
        4.1.2.5 感觉域的叠加
        4.1.3 具有社会、文化属性的来源域
        4.1.3.1 契约
        4.1.3.2 表演
        4.1.3.3 冒险
        4.1.3.4 私有财产
    4.2 婚姻概念隐喻之二:视婚姻为关系
        4.2.1 空间关系来源域
        4.2.1.1 毗邻关系
        4.2.1.2 连接关系
        4.2.1.3 中心—边缘关系
        4.2.1.4 支撑关系
        4.2.1.5 重合关系
        4.2.1.6 前后关系
        4.2.1.7 上下关系
        4.2.2 具有社会、文化属性的来源域
        4.2.2.1 相似关系
        4.2.2.2 匹配关系
        4.2.2.3 拥有关系
        4.2.2.4 交换关系
        4.2.2.5 对抗关系
        4.2.2.6 其他人际关系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婚姻的认知模式
    5.1 婚姻的认知模式之一:视婚姻为整体
        5.1.1 婚姻具有先决条件
        5.1.2 婚姻是困难的
        5.1.3 婚姻有约束性和排外性
        5.1.4 婚姻有世俗性
        5.1.5 婚姻有风险性
        5.1.6 婚姻有虚假性
        5.1.7 婚姻需努力维系
    5.2 婚姻的认知模式之二:视婚姻为关系
        5.2.1 婚姻是联结关系
        5.2.2 婚姻是亲密关系
        5.2.3 婚姻是互惠关系
        5.2.4 婚姻是和谐关系
        5.2.5 婚姻是竞争关系
        5.2.6 婚姻是相容共生关系
        5.2.7 婚姻是支配—从属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概念隐喻的心理真实性
    6.2 隐喻的发生层次
    6.3 新奇隐喻的产生
    6.4 婚姻范畴是一个放射性范畴
    6.5 古今婚姻认知模式的差异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2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采访提纲
附录Ⅱ 文学语料来源
附录Ⅲ 隐喻表达汇总(汉语部分)
附录Ⅳ 隐喻表达汇总(英语部分)

(6)批判的反思—中国当代动漫绘画原创性缺失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动漫发展历程及中国当代动漫绘画的现状
    1.1 西方及日本动漫的发展
    1.2 中国动漫的发展及现状
第二章:中国动漫绘画原创性缺失例证
    2.1 高瑀作品中原创性缺失的探究与反思
    2.2 陈可作品中原创性的探究与反思
    2.3 韦嘉、李继开及中国其他动漫艺术家作品中原创性缺失的探究与反思
第三章:中国当代动漫绘画原创性缺失的原因及其分析
    3.1 个人原因
    3.2 家庭、学校和社会
    3.3 日新月异的多元文化
    3.4 动漫资本积累下的生存模式
    3.5 平面化
第四章: 批判的反思
    4.1 从中国早期艺术及动漫作品中吸取原创性和本土性
    4.2 从赵无极与宫崎骏的作品中得到启迪
    4.3 平衡市场与学术依靠集团生活才能共存
    4.4 在集团生活中改善文化原创的缺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表
注释

(7)媒介变迁与当代文学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一) 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突围
        (二) 西方媒介文化研究综述
    二、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一) 媒介问题自身的重要学术意义和价值
        (二) 突破当代文学的研究困境,寻求文学研究的新视角
        (三) 以媒介为话语轴线,思考媒介背景下文学的生存状态
第一章 媒介与文学转型
    第一节 关键词:媒介
        一、媒介词源学考证
        二、媒介的历史变迁
        三、文学生产中的媒介因素
    第二节 媒介与文学研究的理论考察
        一、媒介对文学形态的影响
        二、媒介对于文学场域的区隔
        三、媒介塑造想象的共同体
    第三节 报刊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一、现代时间观念的引进
        二、白话文的普及
        三、对世俗情感的关注
第二章 文学期刊与1980年代精英文学
    第一节 文学期刊及期刊制度的当代转变
        一、1980年代文学的主要媒介——文学期刊
        二、期刊制度的当代转变
        三、《今天》与《中国》——期刊命运与时代侧影
    第二节 新启蒙及1980年代文化转型
        一、何为“新启蒙”
        二、1980年代的文化转型
        三、文学期刊与1980年代文化
    第三节 冷媒介与精英文学
        一、文学期刊作为冷媒介与时代启蒙精神相呼应
        二、文学期刊作为冷媒介与精英文学特征相契合
        三、文学期刊形塑了精英文学的场域特征
第三章 影视媒介与1990年代大众文学
    第一节 影视媒介与视觉文化的兴盛
        一、影视媒介的兴起
        二、作为热媒介的影视
        三、文化的视觉化转向
    第二节 1990年代文学影视化的传播学分析
        一、1990年代文学的影视改编
        二、文学影视化的意义转换与效果考察
        三、《妻妾成群》的影视改编——张艺谋电影的“奇观”效应分析
    第三节 影视媒介兴起与1990年代文学变迁
        一、文学审美风格的通俗化
        二、文学由时间深度模式向空间平面模式的转变
        三、文学语言的剧本化
第四章 网络媒介与众声喧哗的新世纪文学
    第一节 网络媒介及其特征
        一、网络媒介的兴起
        二、网络媒介的超文本互动
        三、网络文化的后现代背景
    第二节 网络文学
        一、网络文学的类型及特征
        二、玄幻文学的传播学解读
        三、网络文学的艺术张力
    第三节 众声喧哗的新世纪文学
        一、文本资源的丰富与开放
        二、坚守民间话语立场
        三、语言的游戏风格
第五章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的转型
    第一节 世界要素的转型
        一、媒介文化的全面兴起
        二、文学的媒介化与边缘化
    第二节 作家要素的转型
        一、作家身份的泛化与集合化
        二、从个人书写到媒介事件
    第三节 作品要素的转型
        一、从读字到读图
        二、文学性的蔓延与缺失
    第四节 欣赏者要素的转型
        一、“娱乐至死”的审美向度
        二、崇拜技术的“单面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中国内地漫画改编电视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漫画改编电视剧概说
    第一节 漫画及漫画改编电视剧发展历程
        一 海外漫画及漫画改编电视剧发展历程
        二 中国漫画及漫画改编电视剧发展历程
    第二节 电视剧与漫画的结合
        一 漫画与电视剧的审美差异
        二 漫画改编样式的确立
        三 媒介转化的基础
        四 “电视化”注入的魅力
第二章 中国内地漫画改编电视剧现状
    第一节 优秀范本分析
        一 经典的“国货”——《三毛流浪记》
        二 成功的原创剧情——《粉红女郎》
        三 出色的商业运作——《一起来看流星雨》
    第二节 中国内地的漫画改编电视剧
        一 中国内地漫画改编电视剧概览
        二 中国内地漫画改编电视剧特点
    第三节 受漫画影响的其他电视剧
        一 漫画元素的使用——《怪侠一枝梅》、《名扬花鼓》
        二 漫画故事的借鉴——《将爱情进行到底》、《少年包青天》
        三 漫画作为附加产品的尝试——《密使》
第三章 中国内地漫画改编电视剧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中国内地漫画改编电视剧的生存语境
        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 主流价值观的导向
        三 商业化的驱动
        四 全球化的冲击
    第二节 中国内地漫画改编电视剧的受众群体
        一 原着的读者
        二 漫画的目标受众
        三 类型电视剧的收视群体
    第三节 中国内地漫画改编电视剧的观赏机制
        一 情
        二 志
        三 梦
    第四节 中国内地漫画改编电视剧的社会效用
        一 积极影响
        二 消极影响
第四章 中国内地漫画改编电视剧的发展探索
    第一节 改编方法刍议
        一 积经验
        二 多题材
        三 越媒介
        四 跨文化
    第二节 收视最大化
        一 播出时间和播出平台适宜化
        二 对非漫画受众吸引的有效化
    第三节 “回归”动漫产业链
        一 漫画外延空间的发展
        二 培养内地的漫画明星
        三 多媒体平台的运营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中国女性电视剧叙事研究 ——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女性电视剧的叙事类型
    一、“她”——个体的叙述
    二、“她们”——集体的叙述
第二章 摄影机下的女性
    一、看——画面
    二、听——声音
    三、女性的“声音”
第三章 女性电视剧的文化成因
    一、传统文化的心理积淀
    二、主流文化的平民关怀
    三、商业文化的利益追逐
结语
参考文献

(10)狐狸精(外一章)(论文提纲范文)

水蛇腰

四、朱德庸和他的女人们(论文参考文献)

  • [1]毕淑敏散文中的创伤书写研究[D]. 李诗瑶.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2]当代上海市井小说的诗学建构[D]. 张艳虹.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3]方寸之间,众生百态——朱德庸漫画作品特点简析[J]. 郑婉琪. 大众文艺, 2016(06)
  • [4]当代中国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解读[D]. 胡育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6)
  • [5]“婚姻”的认知模式:基于汉语和英语语料的隐喻分析[D]. 杜垚.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07)
  • [6]批判的反思—中国当代动漫绘画原创性缺失的探究[D]. 郑智超. 贵州师范大学, 2014(04)
  • [7]媒介变迁与当代文学转型[D]. 杨博.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 [8]中国内地漫画改编电视剧研究[D]. 毛珺琳.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 [9]中国女性电视剧叙事研究 ——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本为例[D]. 吴丹. 河南大学, 2010(12)
  • [10]狐狸精(外一章)[J]. 季栋梁. 散文百家, 2009(05)

标签:;  ;  ;  ;  ;  

朱德勇和他的女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